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近几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中国银行(3.51,0.12,3.54%)、工商银行(3.99,0.22,5.84%)先后成功上市,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股份制改造和重组上市都充满了挑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建立更加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关部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现状(一)建立了统一的法人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要求,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实行了统一的法人制度。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依法拥有法人财产权,并对全行经营的安全性、效益性负责,各分行的事权范围和经营权限由总行法人授权界定,分行只能在总行的授权范围内依法经营。(二)建立了贷款风险防范机制。通过法人授权,明确了各级机构贷款审批权限;建立了分级审批、审贷分离、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以及贷款发放通过信贷审查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等一系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贷决策水平、规范了审查审批程序、提高了信贷审查审批效率、明确了信贷审查审批责任。(三)建立了统一的计划财务和会计管理制度。为了完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强化财务约束与系统调控职能、提高经营效益,各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建立了统一的计划财务制度;为了保证各行统一的管理体制、更好地发挥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作用、提高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各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建立了统一的会计管理制度。(四)建立了初步的稽核监督体制。各国有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由总行垂直领导、相对独立、直接向法定代表人负责的稽核监督体制,基本形成了由总行稽核监督局(部)、一级分行稽核处及其派出机构、二级分行稽核科(中心)各负其责的三级稽核监督体系。二、内控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一)内控意识不够强。目前各个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分支机构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控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无论是各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还是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均侧重经营效益、偏轻内控制度,没有真正意识到内控制度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制度相对完善但仍有纰漏。各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努力,各种内控制度逐渐完善,基本建立了一套相对科学实用的体系,但内部职工经济案件仍然时有发生,反映出内控制度仍存在一些漏洞,亟待不断加强完善。(三)贷款“三查”制度在执行上有待进一步加强。各国有商业银行为保证信贷质量均设立了贷款“三查”制度,但没有完全认真执行,贷前调查往往流于形式,有的信贷人员根本不去企业亲自审看报表、账簿、凭证,甚至直接把企业提供的贷款申请报告和报表改作贷前调查报告,敷衍了事。有时贷中审查不够严,贷审会仅仅是走过场,实质上还是行长一言堂。(四)财务、会计制度贯彻不够彻底。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建立了比较规范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但通过近几年的审计发现,部分分支机构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为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各种指标,或者为牟小集体的一己私利,人为弄虚作假致使制度贯彻不够彻底问题,具体表现为:少计收入、多计支出;违规设立“小金库”;不按会计制度规定建帐、记账;滥用会计科目,导致资产质量反映失真等。(五)内部稽核的控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部门大都在各级分支机构内部设立,尽管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省级分行设立了不隶属于市级分行的相对独立的派驻机构,但他们和市级分行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致使检查结果不上报、上报问题不处理、处理程度不到位,内部稽核的控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查处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整改,因此风险依然存在。三、加强、完善内控制度的几点建议第一、加强内控意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意识特别是领导者的内控意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领导者对内控制度的态度影响到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因此领导者更应该认真研究、分析内控组织架构,强化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转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转制后要建立起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视会等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约束的机构,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第二、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各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统一的贷款抵押价值评估标准和评估程序,应统一借款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内容、评定标准以及尽快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信贷资产保全机制,并应将贷款“三查”制度落到实处,严格按照岗位权限、业务规程发放贷款,充分发挥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保证国有信贷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安全完整。第三、实行会计、出纳、储蓄岗位不定期轮换制。基层营业单位会计、出纳、储蓄等要害岗位的工作人员应不定期整体离岗,由各专业部门抽调具有营业单位各个岗位知识的熟练人员,整体顶岗检查,使营业单位会计岗位、出纳岗位、储蓄岗位暂时整体离岗,被监管岗位业务人员必须立即与监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强制离岗。由于营业单位无法预知何时被查,因而没有时间对已存在的问题做“技术处理”,这样就能保证监管结果的真实性,形成对被接管单位违纪人员的威慑力,避免内部职工经济犯罪。第四、强化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主要负责人应异地交流。稽核监督是银行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稽核部门由于多年来受到体制的限制导致其独立性不强,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应该尽快建立稽核工作垂直领导机制。总行的稽核部门应直接对法定代表人或董事会负责,各地的稽核机构直接对总行的稽核部门负责,其费用由总行直接划拨,各地稽核机构的负责人应定期异地交流,这样就规避了稽核机构与被检查部门的经济利益关系,增强了稽核机构的独立性。下面看看这个启示:一位犹太大富豪走进一家银行。“请问先生,您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吗?”贷款部营业员一边小心地询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名贵的西服、高档的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镶宝石的领带夹子……“我想借点钱。”“完全可以,你想借多少呢?”“1美元。”“只借1美元?”贷款部的营业员惊愕得张大了嘴巴。贷款部营业员的心头立刻高速运转起来,这人穿戴如此阔气,为什么只借1美元?他是在试探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吧?便装出高兴的样子说:“当然,只要有担保,无论借多少,我们都可以照办。”“好吧。”犹太人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大堆股票、债券等放在柜台上:“这些做担保可以吗?”营业员清点了一下,“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你真的只借1美元吗?”“是的,我只需要1美元,有问题吗?”“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为6%,只要您付6%的利息,且在一年后归还贷款,我们就把这些作保的股票和证券还给你……”犹太富豪走后,一直在一边旁观的银行经理怎么也弄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1美元呢?他追了上去:“先生,对不起,能问你一个问题吗?”“当然可以。”“我是这家银行的经理,我实在弄不懂,你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好吧!我不妨把实情告诉你。我来这里办一件事,随身携带这些票券很不方便,便问过几家金库,要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所以我就到贵行将这些东西以担保的形式寄存了,由你们替我保管,况且利息很便宜,存一年才不过6美分……”经理如梦方醒,但他也十分钦佩这位先生,他的做法实在太高明了。启示:犹太商人只采用了“横向思维”和“反向思维”的方法,就取得了常人意料不到的效果。一个成功的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不应仅仅是顺时针的。

《 试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

摘要: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使得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关注重心转向信息化以及时效性,尤其是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提升到 企业战略 高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简单地在他们之间画上等号。本文将就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两者在企业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以期能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1992年由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首次提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共同作用于交易发生的过程,进而影响到整个 财务管理 过程,这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联性开始正式受到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联系不断加强,随后基于内部控制理论而出台的新COSO框架下又进一步明确界定了两者的共同性,这意味着国外内部控制正在向企业风险管理阶段转变。虽然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现状很大程度上仍存在不足,但风险管理导向型的内部控制发展趋势是必然的。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包括对风险的管理、预防、控制等,是一种基于企业的专业管理制度和策略并利用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模式,通过确立核心控制点、过程监控、流程监管等不同方式来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业务展开多视角的标准式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功能包括确立风险管理的下属系统: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管控也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点,属于全面落实企业风险管理在的关键环节。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以下的内部环境实施专业的分层监控:设置内部管控机构、内部审计、 企业 文化 、 人力资源管理 以及企业的治理模式和社会责任等。与企业风险评估比较而言,企业的内部控制方式要求进一步保证确立目标的合理性,结合企业的风险评估的过程和结论,明确界定企业监管的内部承受范围,进而制定相关的管理 措施 。

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存在于企业的董事会以及其他具有管理权限的人员联合制定企业目标的环节,按照战略标准以及由该标准衍生的其他方面开展的管理模式。企业风险管理为了确保能顺利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主要致力于鉴别和评估各种相关的潜在风险或基于企业的管理现状来分析可能存在风险,并及时规避或治理不利于企业实现共同目标进程的风险。此外风险作为企业管控过程的主要对象,信息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进行风险评估产生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要十分重视内部信息疏导工作,确保企业各方面信息的有效传递以及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监控过程中,风险评估和管控同样也应结合企业的实际,从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两个方面出发,制定相关的内部监督措施。若在企业的决策、措施等环节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以及在风险评估部分发现可能存在引发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风险质变或量变等危险的因素,必须在核查过程中及时处理和改进。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部结构

(一)企业的目标是其发展的根源所在,为其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是导致企业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目标主要通过以下机制造成相关的企业风险:首先,目标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企业的运作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活动之间的矛盾有可能上升为不确定因素,这会导致风险发生。此外目标的建立往往基于较高层次标准,由于企业发展的高度结构化趋势的影响,任何子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其附属目标的发展,这要求在子目标之间展开具有重叠性和排斥性的模式化排列,所以排列中的任意关联间隙都有可能产生风险因素。最后在企业的内外部不同目标依据彼此的重要程度进行补充时在融合时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由此造成的融合间隙极易引发风险性现象。

(二)制定企业目标是基于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联性也产生于企业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因此影响内部控制管理中出现各类风险的重要因素如下:企业的内部管理活动的加强,致力于统一企业的多样化发展目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相应的维持在企业可监管的水平。

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识别的划分

(一)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识别具有的整体反复性。风险辨识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暗示风险和明示风险。因此企业应该意识到风险辨识不是简单的一次性工作, 需要与规划进行结合多次重复修正,同时风险辨识的要求应具体分析,不能受到任何以往的 经验 思维和模式化思维。从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来看,一定的诱因交叠会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出现新的要求。但企业的外部因素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的整体原则,主要的因素包括突发的自然灾害、新政策的改革、统一的业内应急模式和措施、变动的顾客需要、科技的进步等。此外原材料价格升高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理念和战略的转变,市场的价格不稳定是造成市场风险度整体性上升的主要原因。在风险的整体性识别中,企业内部的层次性是引发企业风险的主要因素,对于风险的整体性梳理过程中的层次性风险问题,应在合并同类项后开展整体性的控制和治理。

(二)企业不仅应正确识别和分析导致风险的不同因素,还应辨别来自内部控制各阶段不同层次的风险,以及由层次性运转衍生的不同类型的风险,主要包括生产、技术、营销各环节的风险,研发过程引发的风险,以及由于职能部门和研究目标所在的运作单位中人为或者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风险。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中发现的一些整体性的以及基于企业运作层次性的风险问题,由于其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往往不能简单地根据风险评估和结果分析实施量化处理,企业应该根据具体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但一般性的评估工作涉及以下内容:风险的可能性、风险的复杂程度和发生的频率、风险的来源和严重程度、监管模式带来的风险等,从不同方面直接推进分析和衡量风险工作。此外,企业了在管理中合理地规避风险,往往有选择性的解决不同类型的的风险性以及尽量降低为消除风险而消耗的各方面资源。

四、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培养内部控制理念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应从企业的观念上入手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并具体落实到实际作业中。首先,企业应设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有效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其次企业应定期开展 教育 培训工作,培养各个层级的员工风险管理理念,深化理念的运用程度;最后,为了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应申请 CPA介入评估企业审计的过程中突出对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此外,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各环节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能有效保障后续工作的开展;而全面的风险评估在前提上保障了后续程序的实施;最后,风险应对是风险管理发挥效用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应贯穿于企业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等各个环节。此外还可充分发挥评估机构的作用,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合理的见解,促进企业科学合理的发展。

(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公司治理涉及经理层、董事会及股东等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协调运作。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应充分把握独立董事的作用,在公司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和实际发挥作用的质量等方面都要确保他们的职权能够有效发挥。此外应深入加强企业内部监机制。首先为了防止舞弊或失误的发生,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效率,增加企业价值,应在企业内部应实行风险导向审计制度。同时还要把握具有风险 管理知识 的各类人才,壮大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其次需充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在审计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最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直接负责领导企业的内审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做到切实服务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孟庆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J].管理工程,2012(06).

[2]白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2(03).

[3]李莉.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企业经济,2012(03).

《 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浅谈 》

摘要:内部控制实施是为了商业银行能够实现经营目标,它能有效的监督、控制、防范和纠正风险,从而制定的一些机制。在不断的 社会实践 过程中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正逐步发展并不断的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够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确保银行体系能够健康平稳运行,还能防范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从而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措施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在各类 企业管理 中,内部控制被广泛运用。一般来说,企业通过内部自我调整来达到经营的预计效果。在商业银行中,它主要是为银行防范风险,降低风险的影响力度而产生的。

总体来说,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我管理手段,更是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明显控制并化解风险是内部控制主要追求的目标,因此为了实现此目标商业银行需要采取一些控制 方法 来明确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以提高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财产安全

(二)内部控制的原则

在内部控制建设中,有些原则则需要商业银行严格遵循的,下面我们就一一了解这些原则:

(1)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原则就是内部控制必须全面性,不管哪个操作环节以及哪种业务过程中,不仅要求全体人员全面参加,还要有书面记录,以备将来有案可查。

(2)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就是内部控制的检查具有独立性,它的评价部门是独立建立的,其执行部门、操作人员和控制人员也是独立存在的。

(3)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就是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每个人都应该严格遵守,它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任何人都不得违反。

(4)审慎性原则,在内部控制中任何制度的建立都必须要审慎,制度的建立及完善直接影响到风险的预测。

(5)效益性原则,制度的建立要尽力以小成本达到控制的目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就是为了能够减小风险为银行带来最大的收益。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根据实际需要并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本文将内部控制的理解作为分析重点,内部控制系统是由五个要素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五个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

(1)控制环境,作为整个内部系统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对文化、氛围等一系列的控制,它是客观的,能够人为改变的。能够直接影响银行内部其他控制。

(2)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识别与评估是一个过程,它是风险活动的基础。

(3)内部控制措施,作为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内部控制措施是指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

(4)信息交流与反馈,信息交流与反馈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沟通各个要素,并不断完善各要素所存在的缺点,为控制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信息支持。

(四)如何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为控制相关目标的实现而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那么如何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优化控制环境、提高控制效果;强化风险意思,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强化内部控制,提高执行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健全监督体系,强化内外部监督。

二、商业银行风险测评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事先不能预测某些不好的因素会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之前的预计收益产生或大或小的偏差,使之没能达到预想值,经济效益受损或额外增加。

为了能够控制住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将风险量化。风险量化是为了能都更好的判断银行风险,但它不能作为其绝对标准。那么怎么做能将风险量化呢?首先需要做一些假设,设想会有什么样的风险以及应对措施;其次还要进行定性判断,如申请借款及贷款人的背景,是否有违约行为、偿还债务能力等来进行判断,然这些是不确定性的风险,难以量化,这就需要我们用概率分析法来分析其风险。所以在控制风险时,不仅要风险量化还有对风险进行评估判断来达到将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值。

近年来,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来看,风险管理的侧重点正慢慢的逐步与内部控制的侧重点靠近,两者不断的趋向一致,但又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尽管它们的对策不一致但总体来说二者的最终目标还是一样的。内部控制注重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而风险管理则是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管理体系进行再造。对于风险管理来讲,银行的收支平衡基本上是通过再造的、完善的管理政策及技术体系来完成的。

三、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为了保证银行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实施。我们需要采取的措施有:

(1)要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银行组织架构。为了使各项权力能够合理的配置,我们要通过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建立并要完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同时,还有建立制衡与问责机制,改变我国银行治理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强化一级法人制度,明确各部门所承担的角色。三是完善授权授信制度,对差别化授权进行有效监督。四是健全决策风险约束机制和责任人制度。五是改革现有银行组织机构,适当收缩分支机构。

(2)为了推进内部控制体系标准化,则需要全面防范风险。首先,要实现控制管理信贷业务风险向全面控制和管理各类风险业务风险转变,制度防范风险向程序防范风险、技术防范风险转变,从而达到风险评估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次要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标准化。

(3)建立有效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还能给予内部控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终的决策支持。

(4)加强内部管理的文化建设。内部控制管理文化的建设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对的内部培训可以将管理理念、行为规范落实到基层,促进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四、结束语

上述中就是针对国内银行内部控制建设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些措施。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周慧茹.浅谈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14期

[2]夏海玲.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浅谈[J].现代营销,2011年12期

[3]董雪征.浅谈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内控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19期

《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解析 》

[摘 要]当前,企业要想面对这些挑战而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首先做好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其中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就是极其重要的部分。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谈谈谈企业内部控制,分析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 探讨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T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9-914X(2014)10-0147-0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众多企业已经逐渐认识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仍做的不到位,并且很多企业不能以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内部控制,最终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以下笔者针对风险管理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风险管理

任何企业在发展中都会遇到风险,风险可能来自于企业内部,也可能来自于企业的外部环境。而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可大可小,严重的甚至会直接的摧毁企业。所以面对这些无法预料的风险,企业必须制定出一些专门应对风险的管理制度,即企业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和衡量,并且制定出有效的手段和计划避免风险,或者将风险的损害降到最低,由此来保证企业的安全。

(二)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组成部分之一,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来制定有关制度与实行,并且促使各种内部管理制度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使企业的业务和目标都可以达到,并且可以顺利完成,由此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利益,以及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两者的关系

通过上述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发现风险管理属于企业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门,两者的最终目的都为了使企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都会对对方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个企业如果连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都做不好,那么他的风险管理工作也不会多么优秀,而如果风险管理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出现漏洞,严重的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目前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风险意识较低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风险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也逐渐增多,目前主要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而这些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和损害是无法估计的,所以企业首先具有较高的风险意识。

但在我国企业中的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企业都严重缺乏风险意识,大部分企业只将大部分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到可以为企业赚取利润的项目中,看不到潜在的风险,也没有针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治手段。而当风险真正的发生时,企业自然就会手足无措,眼睁睁的看着风险的来临。

(二)缺少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任何经营来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收益和风险却是正比,也就是说,企业如果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就必须冒着极大的风险。而目前很多企业总是将目光放在高额的收益上,却看不到高额收益身边站着的风险,看不到风险自然就不会针对风险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而却少了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一旦风险真的来临,那么高额利润背后的高风险会给予企业极大的打击,严重者甚至会造成企业破产、负债等严重现象,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诸多企业中都存在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只将目光放在企业的利益上,忽略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甚至有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可有可无。还有部分企业构建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内部控制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已经成为阻碍很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很多企业中,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都由管理层来进行制定,而这种制定方式会出现管理层只看重自己的利益,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出现不公平的情况。这种方式制定出的制度也不符合职权分离原则,而很多企业虽然知道这个问题、看到这个问题,但却未将这个问题重视,也并未给予一定解决方式,而这种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会起到一种阻碍,严重的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四)执行力不够,缺少有效评价机制

从过去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到,很多企业由于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破产或者损失大量的资金。例如很多企业出现巨额资金消失的现象,这就是内部控制执行力不到位的结果,让内部控制制度只成了一则文书,却不能发挥任何功效。

不仅如此,我国很多企业还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评价机制,而缺乏了有效的评价机制就无法知道在特定时间段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正确、是否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缺乏专业人才

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都必须要有人来进行操控和执行,而目前很多企业操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员,只是企业在其内部随便挑选出的人员。而这种员工对于风险管理工作根本无法做出专业的决策,对于内部控制管理也无法做出正确决定。所以企业如此选用人才的结果最终导致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控制部门只是虚设,根本无法起到作用。

三、从风险管理角度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以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工作,并有效提高企业上下的风险意识

要做到以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工作,首先要做好企业的授权工作。通过过去国内外的案例就可以发现,很多企业出现内部舞弊案件的原因都是因为授权不合理而造成的。所以企业在授权时,必须要从保证企业的经营有效运行、内部管理制度有效的执行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具体的来说,首要责任应是企业的CEO,各级经理为支持作用,由此才能保证整个企业的人员都可以具备风险意识,大大的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水平。

(二)加强各环节的风险控制、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想要将内部控制工作做到全面是不现实的,所以企业应该针对一些关键点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并构建对应的控制制度。而企业中的关键控制点就要包括企业业务以及经济活动中比较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在对关键控制点进行确认后,还要对其进行量化的分析,模拟计算出其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多大的危险,并且根据风险制定出相应的措施。除了针对风险制定有效的措施以外,还必须针对企业关键环节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教育,将风险意识植入到关键环节的工作人员的脑里。

最后必须建立规范、科学的考核机制,明确各员工、各岗位的职责,通过规范、科学的考核针对员工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有效的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

(三)创建有利于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实施来说具有重要影响。单凭企业的内部监督也的确能够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但这种方式是一种被动的方式。所以企业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有效的加强员工的素质、道德以及品质,由此就可以将被动转变为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而企业内部良好环境的形成对于企业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来说,会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而只有企业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管理部门,才能让企业面对风险时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点,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任何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步并且平稳的发展,那么就必须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以及风险管理工作。只有企业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让企业面对任何困难时都可以平安度过。

参考文献

[1] 朱艳芳.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1(02).

[2] 王晓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探讨[J].企业导报,2011(10).

有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推荐:

1.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

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案例

3. 有关风险管理论文

4.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

5. 企业内部控制毕业论文

6. 关于风险管理论文

7. 某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论文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远未结束,而我国跨国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须提升其风险管理水平以应对此次危机。本文首先对中国跨国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类分析,然后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这两个密切关联的范畴进行了逻辑的统一,并借鉴国内外相关论述对中国跨国公司风险管理内部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中国跨国公司风险管理内部问题

一、引言

对全世界而言,跨国公司是国际经济的行为主体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根据目前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统计,跨国公司年生产总值占整个世界生产总值的50%,它们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60—7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对一个国家而言,跨国公司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培育和发展中国跨国公司是我国政府提出的“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使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数据统计,中国大陆已有2000家跨国公司母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有21.5万家。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虽然没有继续蔓延加剧,但也远远没有结束,这导致世界经济剧烈的变动,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不断恶化。多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已经步入全面风险管理阶段,《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实施了全面风险管理,有30%实施了部分风险管理。虽然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而言,其风险管理仍处于风险管理的策划实施阶段向部分风险管理阶段的过渡过程之中。“企业风险管理现状调查”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包括各类跨国公司的我国企业还处于风险管理建设的初级阶段:有71%的企业只是建立了一定的风险管理流程,但流程缺乏相互的约束机制;有15.79%的企业“已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但体系尚未全面开始运作”;另外还有5.26%的企业“没有建立风险管理方法和制度,风险的防范只依赖于员工的责任心和个人行为”。面对此次危机的冲击,世界企业500强类跨国公司尚且力不从心;我国的跨国公司须减少其风险管理过程中不利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其风险管理能力,以应对此次危机。

二、中国跨国公司的风险分析

分析和识别风险的范围和类别,是跨国公司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前提。我国跨国公司从事跨国经营活动,所面临的是与国内完全不同的、更为复杂的、全球化的不确定性约束。从不同角度出发,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我国跨国公司面临的风险可以采取不同的分类法分析。本文以目前学术界普遍采用的风险分类法并结合Miller风险一体化管理的研究框架来进行分类分析:即按照风险的可控程度,将我国跨国公司面临的风险分为跨国公司自身几乎无法控制的一般环境风险(宏观环境风险);跨国公司自身虽然不能控制但可以施加影响以改变风险影响程度的行业环境风险(中观环境风险);跨国公司自身可以控制的企业变量风险(微观环境风险)。

(一)宏观环境风险(一般环境风险)

宏观环境风险或一般环境风险是指那些影响各行业跨国经营环境的因素,包括一是政治风险,即指政治不稳定性与政治制度的主要因素变化相联系,其中的因素包括政治稳定性、意识形态等内容。二是政府政策风险,指影响商业环境的政府政策的不稳定性,其中包括无法预期的财政和货币改革、政府规章制度的变化以及收入汇出限制等。三是宏观经济风险,指包括经济活动水平、价格水平、汇率和利率水平的不确定性波动;四是社会风险,指当人们面对与他们自身价值观不相符的信仰和价值观时,可能会产生社会危机。社会风险可能是政治风险的前身,当然两种风险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集团——社会和政府。五是自然条件风险,是指影响经济产出的自然现象。如地理位置因素对跨国公司国际化区位因素选择的影响。六是文化风险,学者何曼青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供应者、竞争者、顾客与跨国公司发生业务往来的方式和偏好,以及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的战略、策略和技巧,同时还到跨国公司的其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8期他环境因素如政治、法律、经济等发生作用。

(二)中观环境风险(行业环境风险)

中观环境风险或行业环境风险是指各行业内影响跨国经营的因素。一是投入物市场风险,指围绕着获取充足数量和质量的投入物,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行业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技术、原材料品质、数量和价格等。二是产品市场风险,是指对行业产出需求无法预料的变化。这种改变可能因为消费者品味的变化,因替代品的可获取性的变化,因互补品供应的变化,或者因国内外政府政策对进口货物的不可预知性需求变化而变化。三是竞争风险,指由于无法预测产品市场中可获取的产品数量和类型,企业可能遭受来自同行业厂商的竞争压力,主要包括竞争者的价格、经营战略、其选择的市场的不稳定性,以及对本国和外国新进入者的威胁。四是技术风险,Miller认为技术创新影响着一个行业的产品或生产过程,同时也对这个行业构成了威胁,因为它可能会使行业内已经建立起的竞争和协作模式产生混乱。学者许晖认为技术风险还应包括由于跨国公司在行业个某些方面的技术领先性,导致专有技术有可能遭到窃取和非法占有的可能性。

(二)微观环境风险(企业变量风险)

微观环境风险或企业变量风险是指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影响跨国经营的因素。一是生产风险,指跨国公司生产运营的不确定性,包括劳动力不确定性、公司投入物供应的不确定性以及生产不确定性。二是责任风险,指跨国公司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因担负产品质量、环境污染、人身安全等责任而面临的风险。三是研发风险,Miller称研发行为的不确定性结果就是对当公司投资于研发过程中出现的完成项目及项目产出特性的时间框架的不确定。四是信用风险,指企业面临的应收账款回收等涉及资金回收的问题。五是行为风险,指公司管理者或员工的本位主义行为,Miller在研究中认为,公司层面风险中的行为风险与公司内的代理关系有关。六是人力资源风险,或称劳动力不确定性,指员工生产率的变化、训练员工的有效性、员工和工会问题等风险。七是交易风险,指汇率风险对特定的、可识别的外币交易的现金流所产生的影响。八是投资风险,即跨国公司投资于东道国面临的经济状况、政治条件和政府政策的持续不确定性的集中体现。九是财务风险,指在跨国公司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的经济损失的机会性或可能性。

三、中国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内部问题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有50%的企业风险来源于企业各级管理层,有30%的企业风险来源于自企业员工,只有20%的企业风险来源于企业外部。因此,分析企业风险管理的问题必须从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问题入手。与我国跨国公司的微观环境风险(企业变量风险)不同的是,风险管理的内部问题应该是微观环境——企业变量的核心因素,这同时也是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 nal Control Integrated Frame—work,ICIF)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ERM)框架的内部问题都密切关联的核心因素——“内部环境”。

继美国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COSO于1992年发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之后,又于2004年9月发表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与ICIF相比,由于ERM是ICIF某种程度上的拓展和延伸,这暗示着现代企业管理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密切的相关性。学术界对于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这二者的关系持两类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风险管理包含在内部控制中,理由是ICIF中将风险评估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要素;第二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理由是ERM在借鉴ICIF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在框架中明确指出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鉴于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二者的特殊关系,以及我国学者还没有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进行逻辑统一并运用于跨国公司这一特殊企业组织。因此,可以将ERM框架与内部控制框架进行逻辑统一,然后再来分析我国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内部问题。

从COSO的ERM框架来看,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由于“内部环境”影响着企业风险管理战略和目标的制定、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体系以及监控措施的设计与运行,因此根据ERM框架,可以确定“内部环境”就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因素,它是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从国内外权威机构发布的内部控制框架的时间顺序来看,在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会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NO,55)公告中,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它们是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该公告首次将控制环境正式纳入内部控制范畴,凸显对环境控制的重要性认识。1992年美国COSO发表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CIF)在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提出的内部控制系统由五部分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2007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中提出,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美国的SASNO,55和ICIF都始终把“控制环境”放在首位,说明其居于整个内部控制的核心地位;结合我国的基本规范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中强调的“控制环境”主要是指对企业内部环境的控制上,强调的是内部环境问题,这与ERM框架中强调的“内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实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对我国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内部问题分析就应该从我国跨国公司“内部环境”的内容要素人手。ERM框架、SASNO,55、ICIF和基本规范关于内部环境的内容要素的提法各有差别但是基本上一脉相承的,概括起来,内部环境的内容要素主要包括企业文化、治理结构、内部监督和管理方法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不利因素构成了其风险管理内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从企业文化角度来看:我国跨国公司缺乏科学的、统一的风险管理价值观。

一方面,风险管理理念是风险管理价值观的核心要素,而我国跨国公司管理者和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都存在非科学性。COSO报告曾明确指出,企业里的每个人对企业风险管理都有责任。但是,我国多数跨国公司的管理者的风险管理理念落后,导致其行为常常凌驾于风险管理规则之上,甚至有一些管理者还存在道德风险问题。这些跨国公司的员工工作时只凭领导意识办事,对风险管理的准则和制度也是一种选择性遵守。另一方面,我国跨国公司整体缺乏统一的风险管理价值观。近年来我国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增强,但仍缺乏将风险管理意识上升为统一的风险管理价值观。这集中体现在,我国跨国公司母、子公司风险管理价值观的不统一。母公司的管理人员往往认为整个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就是各个子公司各项制度、规章的统一和各方面资料、数据的汇总,忽视了研究子公司的业务营运风险及其与跨国公司整体风险的相关性;同时,子公司的管理人员也仅仅认为只要遵照母公司的规章制度即可,忽视了应与母公司形成互动式的风险管理。这种不统一的、非互动式的风险管理导致跨国公司整体风险管理能力长期低于应有的水平。这反过来又会加深子公司对母公司风险管理能力的怀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来看:我国跨国公司的治理结构不规范。

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设及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然而,我国跨国公司虽然形式上也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具有了现代企业的形式,但远未达到内部权力相互制衡的效果,这是导致企业“一把手”的行为凌驾于风险管理制度之上的根本原因。问题最为突出的方面表现在:股东大会流于形式、董事会作用严重弱化、监事会的权力虚置。

首先,我国大多数跨国公司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大多由国有企业股份化、集团化改造而成,政府在公司形成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使股东大会流于形式。这使得我国跨国公司占比重最大的国有跨国公司风险管理设计与实施的依据不明,不能充分代表全部产权人的利益,造成终极所有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8期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其次,我国国有跨国公司股东会(国资委)和董事会的公司法地位很高,但实际上高级管理人员的推荐、任免权,均由上级组织人事部门代为行使,这使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管作用难以发挥。股东会和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上被悬空,在地位上被下置,充其量只有具体经营事项的部分决策价值和应付外部监管的形式价值。这使得公司管理当局长期处于一些政府官员的直接干预之下,董事会不可能对政府的不当干预进行法律上的阻隔。因此,外部行政风险在这种董事会的构架下无法防范,从风险成因上来讲,这种权力缺陷是我国国有跨国公司各类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再次,我国跨国公司监事会的作用被严重弱化。2006年版《公司法》规定: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但《公司法》却只规定了监事会的职权规定,却并没有明确它到底对谁负责,监事会地位尚不明确。在实践中,由于监事对董事会的依附性较强和缺乏监督手段,其主要职责限于事后的检查,基本不具备实时监控的职能,“监事会不监事”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从内部监督角度来看:我国跨国公司的内部审计不到位。

风险管理过程必须被施以恰当的监督。通常,企业的专项监督职能由内部审计来完成,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内部监督的主要内容,其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效果。而我国跨国公司的内部审计大多是应国家审计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对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在行政上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在业务上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由于这种审计制度的建立带有明显的外部政府压力的倾向,会导致以下问题:监事会内部审计模式的低效,内部审计局限于财务职能,内审人员缺乏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

首先,我国跨国公司一般采取的是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而监事会往往只有监督权和建议权,对董事和经理并没有直接的制裁权,一般要通过股东大会才能执行,从而在客观上削弱了监督效率。有实证研究表明,监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模式的公司规模最大,但公司业绩最差。其次,我国跨国公司的内部审计仅是作为一个财务领域的职能部门,重点集中在检查会计报表等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上面,很少触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没有发挥出世界500强公司的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做出整体的分析、评价以及建议。据调查,现阶段我国企业有18.29%的被调查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在风险管理中不发挥任何作用;再次,世界500强公司实施的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对具体实施人员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精通于常规的审计程序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当前,我国跨国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大都是财会人员出身,其中少有接受过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专业训练,缺乏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因此难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从管理方法角度来看:我国跨国公司风险管理方法较为落后。

据ERM所述,企业风险管理各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来支持。首先,跨国公司是一个多分支的组织系统,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信息常常是不对称的,这可能会产生子公司提供不完全信息、虚假信息和延缓信息的提供等行为,而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由于我国多数跨国公司内部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滞后,导致其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共享与互换,甚至有的子公司的下属部门即便发现了风险也没有相应的渠道向母公司汇报。其次,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先进计量方法进行风险管理相比,由于风险管理信息上的不完全等各种现实原因,我国多数跨国公司还仍是采用定性分析等较为落后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这直接导致我国跨国公司不能准确地预测风险、识别风险和评估风险,进而影响我国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中国跨国公司风险管理内部问题的对策

(一)培育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环境。

从本质上讲,企业风险管理是培育在一种文化背景下具有统一认知和行为的模式。因此,我国跨国公司应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并贯穿企业文化建设始终,以培养和加强管理层及普通员工科学的、统一的风险管理价值观,并自觉地落实风险管理的各种准则和制度到日常各项工作中;要通过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将风险管理自然渗透到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跨国公司的各个业务单元、各个岗位和各个工作环节,使每个岗位和每个人在开展每项业务时都要考量上、下游风险及其相关性因素,以形成防范风险的互动式风险管理。在营造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环境方面,我国跨国公司可以依靠书面形式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可以举办针对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培训,还可以在企业内部组织包括普通员工在内的风险管理工作内部评价,形成一个开放的风险管理文化环境,以发现更多的隐患。

(二)改进公司治理结构。

有研究表明,只有建立以科学的现代治理结构为基础的权力产生和运行机制,才可以理顺企业内部的各种权力结构,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首先,在股东大会建设方面,要使股东大会真正成为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机构就要完善征集股票表决权办法和分类表决制,并通过一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行使权力。其次,在董事会建设方面,一是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发挥其在决策中监督,在管理中监督的作用,并使独立董事的收入不与所任职的企业直接相关,防止独立董事作用异化,最终达到防止大股东操纵董事会。二是在董事会内部设立专门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使董事会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与推动作用,来实现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三是针对我国国有跨国公司股东会和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上被悬空的问题,在现有组织人事管理体制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国有跨国公司应在治理结构上要利用权力整合与制衡原则,将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和国资委“设定”为两家不同的“股东”。组织人事部门以人事权力为基础享有“股东会”的部分权利,包括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和董事会高管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兼主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的两名董事高管间接任命权(依公司法应通过国资委履行董事任命,因为国资委是法律上的唯一股东):国资委以资产管理权为基础,经组织人事部门的授权,享有部分人事任免权利,包括任命董事总经理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这样就可以在董事会层面产生了权力的制衡效果,同时没有回避实际治理过程中的干部管理权问题。最后,在监事会建设方面,必须保证监事会责权利的完整性,应从相关法规和制度上规定监事会履行职责的人员编制、资金来源,确保监事会责权利的落实。同时,强化监事会权力和责任,并通过相关的实施细则或条例、办法对监事会的职责予以细化,明确监事会失察的法律责任,使风险控制真正落到实处。如果能建立起监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制度,通过事前介入、事中参与和事后监督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风险。

(三)强化内部审计。

鉴于我国跨国公司还处于建立风险管理流程的阶段,其内部监督的主要内容——内部审计并没能在风险管理中真正发挥出作用。因此,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的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定位于建议者、协调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主要通过管理咨询和建议、管理协调和管理监督途径来参与风险管理。首先,对于内部审计模式,由于监事会的非有效监督,以监事会主导的内部审计有职能缺陷。审计模式可以调整监事会领导内部审计为以董事会领导内部审计。实践证明,董事会领导内部审计,在发现问题及时性、信息传递速度方面的效率较高,对提高风险管理决策科学性和风险管理效率非常重要;其次,对于内部审计职能,由于我国会计标准的变化,现代企业的财务资料操作会越来越规范,企业所有者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如何有效防范风险。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财务领域的“查错防弊”扩展到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等企业经济管理和业务活动的各个层面、各个方面,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应从审查的监督向评价、咨询、建议和协调等方面拓展;最后,对于内审人员的素质,内审部门要努力按照国际内部注册审计师协会审计准则的要求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强化审计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其途径的选择,包括多专业地选拔内审人员,优化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注重对其综合能力(审计、风险管理等)的培养和考核,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必要时可成立有关业务方面的专家小组,参与内审工作等等。

第四,建设先进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

为了能降低我国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等各级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首先,从信息流动方向来看,我国跨国公司应确保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相反方向的信息流动均畅通;其次,从信息沟通渠道来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需要沟通的信息必须以一个有效设计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作为沟通渠道来传递这些信息。各级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收集和传递各个风险信息,整个跨国公司最高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沟通渠道中关键性的角色应将这些信息汇总并处理;最后,从风险管理系统的有效性来看,真正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在准确地对风险值做出计算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事前与事后相结合,对已经避免的风险进行追踪,对正在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等。具体来讲,母公司必须在整个跨国公司内部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一是建立覆盖整个跨国公司经营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固定化业务流程等,实现企业运营业务信息向风险信息的自动转换。二是建立涵盖整个跨国公司风险管理各个流程的风险预警分析系统,即采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模型计量等风险管理方法,量化风险指标、收集风险预警重要信息,预测企业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大小。

《 试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

摘要: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使得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关注重心转向信息化以及时效性,尤其是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提升到 企业战略 高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简单地在他们之间画上等号。本文将就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两者在企业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以期能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1992年由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首次提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共同作用于交易发生的过程,进而影响到整个 财务管理 过程,这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联性开始正式受到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联系不断加强,随后基于内部控制理论而出台的新COSO框架下又进一步明确界定了两者的共同性,这意味着国外内部控制正在向企业风险管理阶段转变。虽然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现状很大程度上仍存在不足,但风险管理导向型的内部控制发展趋势是必然的。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包括对风险的管理、预防、控制等,是一种基于企业的专业管理制度和策略并利用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模式,通过确立核心控制点、过程监控、流程监管等不同方式来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业务展开多视角的标准式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功能包括确立风险管理的下属系统: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管控也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点,属于全面落实企业风险管理在的关键环节。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以下的内部环境实施专业的分层监控:设置内部管控机构、内部审计、 企业 文化 、 人力资源管理 以及企业的治理模式和社会责任等。与企业风险评估比较而言,企业的内部控制方式要求进一步保证确立目标的合理性,结合企业的风险评估的过程和结论,明确界定企业监管的内部承受范围,进而制定相关的管理 措施 。

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存在于企业的董事会以及其他具有管理权限的人员联合制定企业目标的环节,按照战略标准以及由该标准衍生的其他方面开展的管理模式。企业风险管理为了确保能顺利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主要致力于鉴别和评估各种相关的潜在风险或基于企业的管理现状来分析可能存在风险,并及时规避或治理不利于企业实现共同目标进程的风险。此外风险作为企业管控过程的主要对象,信息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进行风险评估产生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要十分重视内部信息疏导工作,确保企业各方面信息的有效传递以及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监控过程中,风险评估和管控同样也应结合企业的实际,从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两个方面出发,制定相关的内部监督措施。若在企业的决策、措施等环节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以及在风险评估部分发现可能存在引发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风险质变或量变等危险的因素,必须在核查过程中及时处理和改进。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部结构

(一)企业的目标是其发展的根源所在,为其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是导致企业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目标主要通过以下机制造成相关的企业风险:首先,目标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企业的运作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活动之间的矛盾有可能上升为不确定因素,这会导致风险发生。此外目标的建立往往基于较高层次标准,由于企业发展的高度结构化趋势的影响,任何子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其附属目标的发展,这要求在子目标之间展开具有重叠性和排斥性的模式化排列,所以排列中的任意关联间隙都有可能产生风险因素。最后在企业的内外部不同目标依据彼此的重要程度进行补充时在融合时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由此造成的融合间隙极易引发风险性现象。

(二)制定企业目标是基于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联性也产生于企业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因此影响内部控制管理中出现各类风险的重要因素如下:企业的内部管理活动的加强,致力于统一企业的多样化发展目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相应的维持在企业可监管的水平。

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识别的划分

(一)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识别具有的整体反复性。风险辨识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暗示风险和明示风险。因此企业应该意识到风险辨识不是简单的一次性工作, 需要与规划进行结合多次重复修正,同时风险辨识的要求应具体分析,不能受到任何以往的 经验 思维和模式化思维。从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来看,一定的诱因交叠会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出现新的要求。但企业的外部因素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的整体原则,主要的因素包括突发的自然灾害、新政策的改革、统一的业内应急模式和措施、变动的顾客需要、科技的进步等。此外原材料价格升高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理念和战略的转变,市场的价格不稳定是造成市场风险度整体性上升的主要原因。在风险的整体性识别中,企业内部的层次性是引发企业风险的主要因素,对于风险的整体性梳理过程中的层次性风险问题,应在合并同类项后开展整体性的控制和治理。

(二)企业不仅应正确识别和分析导致风险的不同因素,还应辨别来自内部控制各阶段不同层次的风险,以及由层次性运转衍生的不同类型的风险,主要包括生产、技术、营销各环节的风险,研发过程引发的风险,以及由于职能部门和研究目标所在的运作单位中人为或者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风险。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中发现的一些整体性的以及基于企业运作层次性的风险问题,由于其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往往不能简单地根据风险评估和结果分析实施量化处理,企业应该根据具体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但一般性的评估工作涉及以下内容:风险的可能性、风险的复杂程度和发生的频率、风险的来源和严重程度、监管模式带来的风险等,从不同方面直接推进分析和衡量风险工作。此外,企业了在管理中合理地规避风险,往往有选择性的解决不同类型的的风险性以及尽量降低为消除风险而消耗的各方面资源。

四、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培养内部控制理念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应从企业的观念上入手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并具体落实到实际作业中。首先,企业应设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有效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其次企业应定期开展 教育 培训工作,培养各个层级的员工风险管理理念,深化理念的运用程度;最后,为了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应申请 CPA介入评估企业审计的过程中突出对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此外,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各环节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能有效保障后续工作的开展;而全面的风险评估在前提上保障了后续程序的实施;最后,风险应对是风险管理发挥效用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应贯穿于企业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等各个环节。此外还可充分发挥评估机构的作用,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合理的见解,促进企业科学合理的发展。

(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公司治理涉及经理层、董事会及股东等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协调运作。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应充分把握独立董事的作用,在公司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和实际发挥作用的质量等方面都要确保他们的职权能够有效发挥。此外应深入加强企业内部监机制。首先为了防止舞弊或失误的发生,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效率,增加企业价值,应在企业内部应实行风险导向审计制度。同时还要把握具有风险 管理知识 的各类人才,壮大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其次需充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在审计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最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直接负责领导企业的内审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做到切实服务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孟庆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J].管理工程,2012(06).

[2]白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2(03).

[3]李莉.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企业经济,2012(03).

《 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浅谈 》

摘要:内部控制实施是为了商业银行能够实现经营目标,它能有效的监督、控制、防范和纠正风险,从而制定的一些机制。在不断的 社会实践 过程中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正逐步发展并不断的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够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确保银行体系能够健康平稳运行,还能防范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从而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措施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在各类 企业管理 中,内部控制被广泛运用。一般来说,企业通过内部自我调整来达到经营的预计效果。在商业银行中,它主要是为银行防范风险,降低风险的影响力度而产生的。

总体来说,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我管理手段,更是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明显控制并化解风险是内部控制主要追求的目标,因此为了实现此目标商业银行需要采取一些控制 方法 来明确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以提高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财产安全

(二)内部控制的原则

在内部控制建设中,有些原则则需要商业银行严格遵循的,下面我们就一一了解这些原则:

(1)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原则就是内部控制必须全面性,不管哪个操作环节以及哪种业务过程中,不仅要求全体人员全面参加,还要有书面记录,以备将来有案可查。

(2)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就是内部控制的检查具有独立性,它的评价部门是独立建立的,其执行部门、操作人员和控制人员也是独立存在的。

(3)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就是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每个人都应该严格遵守,它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任何人都不得违反。

(4)审慎性原则,在内部控制中任何制度的建立都必须要审慎,制度的建立及完善直接影响到风险的预测。

(5)效益性原则,制度的建立要尽力以小成本达到控制的目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就是为了能够减小风险为银行带来最大的收益。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根据实际需要并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本文将内部控制的理解作为分析重点,内部控制系统是由五个要素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五个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

(1)控制环境,作为整个内部系统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对文化、氛围等一系列的控制,它是客观的,能够人为改变的。能够直接影响银行内部其他控制。

(2)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识别与评估是一个过程,它是风险活动的基础。

(3)内部控制措施,作为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内部控制措施是指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

(4)信息交流与反馈,信息交流与反馈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沟通各个要素,并不断完善各要素所存在的缺点,为控制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信息支持。

(四)如何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为控制相关目标的实现而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那么如何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优化控制环境、提高控制效果;强化风险意思,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强化内部控制,提高执行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健全监督体系,强化内外部监督。

二、商业银行风险测评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事先不能预测某些不好的因素会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之前的预计收益产生或大或小的偏差,使之没能达到预想值,经济效益受损或额外增加。

为了能够控制住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将风险量化。风险量化是为了能都更好的判断银行风险,但它不能作为其绝对标准。那么怎么做能将风险量化呢?首先需要做一些假设,设想会有什么样的风险以及应对措施;其次还要进行定性判断,如申请借款及贷款人的背景,是否有违约行为、偿还债务能力等来进行判断,然这些是不确定性的风险,难以量化,这就需要我们用概率分析法来分析其风险。所以在控制风险时,不仅要风险量化还有对风险进行评估判断来达到将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值。

近年来,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来看,风险管理的侧重点正慢慢的逐步与内部控制的侧重点靠近,两者不断的趋向一致,但又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尽管它们的对策不一致但总体来说二者的最终目标还是一样的。内部控制注重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而风险管理则是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管理体系进行再造。对于风险管理来讲,银行的收支平衡基本上是通过再造的、完善的管理政策及技术体系来完成的。

三、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为了保证银行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实施。我们需要采取的措施有:

(1)要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银行组织架构。为了使各项权力能够合理的配置,我们要通过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建立并要完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同时,还有建立制衡与问责机制,改变我国银行治理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强化一级法人制度,明确各部门所承担的角色。三是完善授权授信制度,对差别化授权进行有效监督。四是健全决策风险约束机制和责任人制度。五是改革现有银行组织机构,适当收缩分支机构。

(2)为了推进内部控制体系标准化,则需要全面防范风险。首先,要实现控制管理信贷业务风险向全面控制和管理各类风险业务风险转变,制度防范风险向程序防范风险、技术防范风险转变,从而达到风险评估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次要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标准化。

(3)建立有效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还能给予内部控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终的决策支持。

(4)加强内部管理的文化建设。内部控制管理文化的建设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对的内部培训可以将管理理念、行为规范落实到基层,促进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四、结束语

上述中就是针对国内银行内部控制建设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些措施。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周慧茹.浅谈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14期

[2]夏海玲.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浅谈[J].现代营销,2011年12期

[3]董雪征.浅谈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内控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19期

《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解析 》

[摘 要]当前,企业要想面对这些挑战而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首先做好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其中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就是极其重要的部分。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谈谈谈企业内部控制,分析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 探讨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T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9-914X(2014)10-0147-0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众多企业已经逐渐认识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仍做的不到位,并且很多企业不能以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内部控制,最终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以下笔者针对风险管理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风险管理

任何企业在发展中都会遇到风险,风险可能来自于企业内部,也可能来自于企业的外部环境。而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可大可小,严重的甚至会直接的摧毁企业。所以面对这些无法预料的风险,企业必须制定出一些专门应对风险的管理制度,即企业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和衡量,并且制定出有效的手段和计划避免风险,或者将风险的损害降到最低,由此来保证企业的安全。

(二)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组成部分之一,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来制定有关制度与实行,并且促使各种内部管理制度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使企业的业务和目标都可以达到,并且可以顺利完成,由此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利益,以及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两者的关系

通过上述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发现风险管理属于企业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门,两者的最终目的都为了使企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都会对对方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个企业如果连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都做不好,那么他的风险管理工作也不会多么优秀,而如果风险管理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出现漏洞,严重的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目前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风险意识较低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风险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也逐渐增多,目前主要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而这些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和损害是无法估计的,所以企业首先具有较高的风险意识。

但在我国企业中的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企业都严重缺乏风险意识,大部分企业只将大部分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到可以为企业赚取利润的项目中,看不到潜在的风险,也没有针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治手段。而当风险真正的发生时,企业自然就会手足无措,眼睁睁的看着风险的来临。

(二)缺少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任何经营来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收益和风险却是正比,也就是说,企业如果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就必须冒着极大的风险。而目前很多企业总是将目光放在高额的收益上,却看不到高额收益身边站着的风险,看不到风险自然就不会针对风险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而却少了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一旦风险真的来临,那么高额利润背后的高风险会给予企业极大的打击,严重者甚至会造成企业破产、负债等严重现象,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诸多企业中都存在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只将目光放在企业的利益上,忽略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甚至有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可有可无。还有部分企业构建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内部控制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已经成为阻碍很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很多企业中,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都由管理层来进行制定,而这种制定方式会出现管理层只看重自己的利益,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出现不公平的情况。这种方式制定出的制度也不符合职权分离原则,而很多企业虽然知道这个问题、看到这个问题,但却未将这个问题重视,也并未给予一定解决方式,而这种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会起到一种阻碍,严重的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四)执行力不够,缺少有效评价机制

从过去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到,很多企业由于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破产或者损失大量的资金。例如很多企业出现巨额资金消失的现象,这就是内部控制执行力不到位的结果,让内部控制制度只成了一则文书,却不能发挥任何功效。

不仅如此,我国很多企业还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评价机制,而缺乏了有效的评价机制就无法知道在特定时间段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正确、是否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缺乏专业人才

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都必须要有人来进行操控和执行,而目前很多企业操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员,只是企业在其内部随便挑选出的人员。而这种员工对于风险管理工作根本无法做出专业的决策,对于内部控制管理也无法做出正确决定。所以企业如此选用人才的结果最终导致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控制部门只是虚设,根本无法起到作用。

三、从风险管理角度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以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工作,并有效提高企业上下的风险意识

要做到以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工作,首先要做好企业的授权工作。通过过去国内外的案例就可以发现,很多企业出现内部舞弊案件的原因都是因为授权不合理而造成的。所以企业在授权时,必须要从保证企业的经营有效运行、内部管理制度有效的执行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具体的来说,首要责任应是企业的CEO,各级经理为支持作用,由此才能保证整个企业的人员都可以具备风险意识,大大的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水平。

(二)加强各环节的风险控制、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想要将内部控制工作做到全面是不现实的,所以企业应该针对一些关键点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并构建对应的控制制度。而企业中的关键控制点就要包括企业业务以及经济活动中比较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在对关键控制点进行确认后,还要对其进行量化的分析,模拟计算出其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多大的危险,并且根据风险制定出相应的措施。除了针对风险制定有效的措施以外,还必须针对企业关键环节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教育,将风险意识植入到关键环节的工作人员的脑里。

最后必须建立规范、科学的考核机制,明确各员工、各岗位的职责,通过规范、科学的考核针对员工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有效的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

(三)创建有利于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实施来说具有重要影响。单凭企业的内部监督也的确能够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但这种方式是一种被动的方式。所以企业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有效的加强员工的素质、道德以及品质,由此就可以将被动转变为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而企业内部良好环境的形成对于企业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来说,会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而只有企业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管理部门,才能让企业面对风险时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点,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任何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步并且平稳的发展,那么就必须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以及风险管理工作。只有企业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让企业面对任何困难时都可以平安度过。

参考文献

[1] 朱艳芳.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1(02).

[2] 王晓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探讨[J].企业导报,2011(10).

有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推荐:

1.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

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案例

3. 有关风险管理论文

4.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

5. 企业内部控制毕业论文

6. 关于风险管理论文

7. 某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内部控制与风险论文题目

会计学方面的论文题目参考

1、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财务风险和预防控制策略研究--以XXX公司为例

2、高校财务风险与控制对策研究

3、中西方环境会计问题研究的比较、透视与展望

4、央企办公室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其实施

5、企业价值评估的现金流量比率分析及研究

6、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7、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其完善探讨

8、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研究

9、“零余额”管理模式下供电企业资金监控体系建设

10、公路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11、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12、加强交通项目会计控制优化基建财务管理模式

13、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14、优化军工企业融资思考

15、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16、加速财务管理国际化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17、从“供给端”分析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以XXX为例

18、论技能竞赛对会计教师团队建设的影响

19、我国能源资源行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及评估

20、低碳经济背景下碳会计发展分析

21、中国制造2025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与启示

22、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

23、收入确认之税会差异分析

24、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与发展

25、从财务工作的见微知着做财务管理

26、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电力企业内部控制

27、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探讨

28、论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应解决的若干问题

29、加强公立医院现金收支管理

30、全面预算管理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

31、工程预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研讨

32、外币业务的建造合同会计核算办法研究

33、论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及解决措施

34、对俄贸易背景下会计类应用人才需求问题的探讨

35、结合教学法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36、Z公司内部控制改进研究

37、会计信息在债券定价中的作用研究

38、企业碳排放配额的核算--基于我国碳市场现状的分析

39、CFO绩效评价体系重构:基于战略视角

40、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制度设计与内容

41、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变迁管理

42、基于云会计的集团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以XXX为例

43、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研究

44、完善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研究

45、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风险及国际化路径选择

46、浅谈会计职业道德

47、浅谈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建议

48、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数据的影响

49、资产减值披露与信息不对称关系的研究

50、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及其动因分析--以XXX为例

51、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分析--企业价值创造

52、内部审计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53、医院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54、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55、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6、某新华书店县公司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基于XXX改革背景

57、安顺煤矿煤炭销售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58、 论企业破产清算会计

59、采用权益法合并财务报表问题探讨

60、上汽集团:新业态需要新型的财务管控体系

61、基于市场经济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分析

62、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分析

63、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探究

64、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建议--以Z校为例

65、高校的经营性资产管理研究

66、高校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研究

67、论如何加强食堂财务管理及成本核算

68、关于会计专业创建校内财务公司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

69、“资金的时间价值”案例教学法研究--谈农村财会人员成人教育培训模式

70、优化整合政府投资审计资源的思考

71、 农村财务中会计电算化应用

72、切实做好财务管理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73、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74、 黑龙江省望奎县中小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成因分析

75、销售方式再造的税收筹划--XXX公司的合理避税实践

76、供应链管理情境下跨组织管理会计研究

77、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举措

78、基于国家治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研究

79、我国上市银行收入结构转型问题探索

80、绿大地欺诈上市成功的原因分析

81、完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思考

82、社会融资结构深化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以XXX为例

83、“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

84、山西会计师事务所现状分析

85、浅谈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86、论如何加强农村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制

87、如何完善粮食企业会计的监督职能

88、IOSCO力挺会计所透明度报告

89、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90、浅析会计要素与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关系

91、探讨铁路财务管理实施难点及应对措施

92、“营改增”政策背景下铁路运输企业的应对研究

93、探讨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与有效措施

94、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内容与方法

95、“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视角

96、基于价值链的石油钻井企业成本控制模式

97、对海外施工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探讨

9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支付的实践探索

99、谈财务管理课程中引入ERP沙盘模拟的教学环节

100、析高校会计文化的内蕴

会计学论文题目:税务会计方向

1、所得税会计探讨

2、论纳税筹划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4、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5、纳税人权利及其保障初探

6、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

7、消费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8、商品包装物租金,押金涉税会计处理探讨

9、税务筹划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10、债务重组涉税会计处理

11、论对外投资涉税会计处理

12、论企业合并与分立涉税会计处理

13、现阶段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利弊分析

15、论税收政策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7、论信息不对称与税收征管

18、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

19、论企业费用支出中税务因素的'财务策划

20、税务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容与冲突剖析

21、论视同销售涉税业务会计核算

23、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会计学论文题目:会计电算化方向

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现状与审计对策浅析

2、浅谈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

3、普及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4、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原则研究

5、解决网络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的对策

6、关于账套初始化的研究

7、硬件发展对会计电算化的促进研究

8、ERP与会计电算化

9、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研究

10、浅谈知识经济与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

11、浅议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12、手工会计与会计信息系统之比较

13、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14、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岗位设置问题分析

15、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践的影响

16、试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17、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

18、对电算化会计中会计方法的思考

19、会计电算化初始化应注意的内容

20、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用印的管理

21、会计电算化引起的企业损失及对策

22、会计电算化替换手工账及试运行浅析

23、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24、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岗位设置问题分析和解决办法

25、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

26、会计电算化使用方法和技巧

27、网络环境下电算会计的发展方向

28、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29、论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

会计学论文题目:财务管理方向

1、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2、浅议企业应收账款风险

3、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方式探讨

4、应收账款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5、关于××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研究

6、浅谈企业的现金管理

7、论会计与经济效益

8、论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9、试论企业亏损的内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10、坏账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2、加速企业资金周转的途径与措施

13、利润操纵的现象及对策

14、对企业现金流量质量的分析

15、关于××公司存货管理问题的研究

16、浅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方法

17、浅谈企业财务风险

18、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19、浅谈企业融资的途径和方法

20、论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

21、论股利政策的选择对企业和投资者的影响

22、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3、浅谈企业存货管理与控制

24、浅淡村级财务管理

25、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评价

26、构建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27、债务重组的利弊分析

28、成本控制的若干问题探讨

30、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浅议

31、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例证分析

32、企业财务目标取向分析

34、浅析企业集团财务风险

35、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

36、ERP系统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会计学论文题目:审计部分

1、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3、论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

4、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

5、论审计与经济监督系统

6、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7、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8、论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9、论审计执法与处罚力度的强化

10、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11、 比较审计初探

12、论经济效益审计

13、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14、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15、论财政同级审计

16、对验资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17、对资产评估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18、审计工作策略探讨

19、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探讨)

20、论审计方式方法体系的完善

21、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22、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3、论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

24、论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25、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26、新会计法实施后企业内部审计建设

27、独立审计准则研究(可选一个准则进行研究)

28、 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拓展阅读】

快速写好一篇毕业论文的方法

1、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一般包含几个二级标题:分别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论文结构等……

一听标题你就应该知道,这一部分基本都是空话套话,主要讲的是研究背景和目的,你既然选了这个选题,这些内容闭着眼都能写出来,建议先做到脑中有个初步思路即可,不用着急写,建议放在论文的最后时间来写。

(我不建议论文按照章节顺序来写,比如绪论部分就可以放在偏后的位置。)

2、第二章:理论基础(或叫文献综述)

这部分相对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写论文与写其他文章最大的不同就是你的每一句观点和结论都必须有出处——要么通过你自己的实验论证,要么需要有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支持。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当于盖楼的地基。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一部分正因为是前人研究基础,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引用文献,基本上初稿都不用自己写的,所以也不用花太多时间,最后降重即可。严格意义上说,必须是先有了理论基础才能往下一步进行的。

这里插一句引用文献,关于引用格式可以参考每个学校的引文标注规范。可以边写边标注,也可以写完再统一标注,我是后者。

3、第三章:提出研究假设。

它和第四章是全文写作的核心!请注意我说的是写作的核心,并非答辩和整个论文的核心(整个论文的核心一般是第三章和第五章),但是对于写论文来说,这两个章节是我建议必须最先完成的。因为学科不同,这两个章节的差异较大,但是总的方向一致。我就拿我自己的论文(社会学类)举例吧。

我的第三章内容是实证分析,包含的二级标题是:访谈调研、研究假设与模型的建立、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简而言之第三章一般是在第二章的理论基础上,论述你提出了怎样的研究假设。也是你整篇文论的核心观点。

4、第四章:论证过程。

一般是在第三章提出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以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成立。这个部分一般在需要花的时间一般比较长(但并非写作时间,而是研究的时间),因为会有计算或者研究的过程。(而且如果做出来验证结果有问题,还得反复重新做)

5、第五章:研究结论。

这一部分其实在整个论文中是极为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应用类的学科。因为他不仅阐述你的研究过程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你在第三章中提的假设到底哪些成立哪些不成立?而且关系到你的研究成果或论文的成果到底有什么意义,有没有实用价值。

请记住:在论文写作时,第五章研究结论是重点,但不是难点。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只要你第三章和第四章搞定了,第五章的研究结论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基本上可以一气呵成文思泉涌。但如果第三章和第四章裹足不前,或出现种种错误,那第五章也不要想写的顺利进行。因此再次强调:第三章和第四章才是写作的重难点。

6、第六章就更为简单了:研究不足与展望。

这一部分个人认为无关紧要,因为每一篇论文都不是完美的,当你写作的时候你一定能找出一万个缺陷,所以最后自我批评的时候挑几个不那么原则性的问题说一说,比如:调研对象范围不够广,理论模型可以再细化等等……希望后人可以继续研究等简单展望一下。这里可以参考借鉴一下别人的文献都是怎样自我批评和展望的,基本上都是一个套路。

讲到这里,每一个章节的大体内容已经了解了。下面就可以进入第二步,也是我认为开始写论文前比较重要的一步:写作顺序和时间分配的“骚操作”。

《 试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

摘要: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使得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关注重心转向信息化以及时效性,尤其是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提升到 企业战略 高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简单地在他们之间画上等号。本文将就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两者在企业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以期能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1992年由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首次提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共同作用于交易发生的过程,进而影响到整个 财务管理 过程,这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联性开始正式受到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联系不断加强,随后基于内部控制理论而出台的新COSO框架下又进一步明确界定了两者的共同性,这意味着国外内部控制正在向企业风险管理阶段转变。虽然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现状很大程度上仍存在不足,但风险管理导向型的内部控制发展趋势是必然的。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包括对风险的管理、预防、控制等,是一种基于企业的专业管理制度和策略并利用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模式,通过确立核心控制点、过程监控、流程监管等不同方式来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业务展开多视角的标准式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功能包括确立风险管理的下属系统: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管控也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点,属于全面落实企业风险管理在的关键环节。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以下的内部环境实施专业的分层监控:设置内部管控机构、内部审计、 企业 文化 、 人力资源管理 以及企业的治理模式和社会责任等。与企业风险评估比较而言,企业的内部控制方式要求进一步保证确立目标的合理性,结合企业的风险评估的过程和结论,明确界定企业监管的内部承受范围,进而制定相关的管理 措施 。

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存在于企业的董事会以及其他具有管理权限的人员联合制定企业目标的环节,按照战略标准以及由该标准衍生的其他方面开展的管理模式。企业风险管理为了确保能顺利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主要致力于鉴别和评估各种相关的潜在风险或基于企业的管理现状来分析可能存在风险,并及时规避或治理不利于企业实现共同目标进程的风险。此外风险作为企业管控过程的主要对象,信息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进行风险评估产生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要十分重视内部信息疏导工作,确保企业各方面信息的有效传递以及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监控过程中,风险评估和管控同样也应结合企业的实际,从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两个方面出发,制定相关的内部监督措施。若在企业的决策、措施等环节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以及在风险评估部分发现可能存在引发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风险质变或量变等危险的因素,必须在核查过程中及时处理和改进。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部结构

(一)企业的目标是其发展的根源所在,为其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是导致企业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目标主要通过以下机制造成相关的企业风险:首先,目标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企业的运作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活动之间的矛盾有可能上升为不确定因素,这会导致风险发生。此外目标的建立往往基于较高层次标准,由于企业发展的高度结构化趋势的影响,任何子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其附属目标的发展,这要求在子目标之间展开具有重叠性和排斥性的模式化排列,所以排列中的任意关联间隙都有可能产生风险因素。最后在企业的内外部不同目标依据彼此的重要程度进行补充时在融合时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由此造成的融合间隙极易引发风险性现象。

(二)制定企业目标是基于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联性也产生于企业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因此影响内部控制管理中出现各类风险的重要因素如下:企业的内部管理活动的加强,致力于统一企业的多样化发展目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相应的维持在企业可监管的水平。

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识别的划分

(一)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识别具有的整体反复性。风险辨识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暗示风险和明示风险。因此企业应该意识到风险辨识不是简单的一次性工作, 需要与规划进行结合多次重复修正,同时风险辨识的要求应具体分析,不能受到任何以往的 经验 思维和模式化思维。从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来看,一定的诱因交叠会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出现新的要求。但企业的外部因素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的整体原则,主要的因素包括突发的自然灾害、新政策的改革、统一的业内应急模式和措施、变动的顾客需要、科技的进步等。此外原材料价格升高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理念和战略的转变,市场的价格不稳定是造成市场风险度整体性上升的主要原因。在风险的整体性识别中,企业内部的层次性是引发企业风险的主要因素,对于风险的整体性梳理过程中的层次性风险问题,应在合并同类项后开展整体性的控制和治理。

(二)企业不仅应正确识别和分析导致风险的不同因素,还应辨别来自内部控制各阶段不同层次的风险,以及由层次性运转衍生的不同类型的风险,主要包括生产、技术、营销各环节的风险,研发过程引发的风险,以及由于职能部门和研究目标所在的运作单位中人为或者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风险。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中发现的一些整体性的以及基于企业运作层次性的风险问题,由于其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往往不能简单地根据风险评估和结果分析实施量化处理,企业应该根据具体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但一般性的评估工作涉及以下内容:风险的可能性、风险的复杂程度和发生的频率、风险的来源和严重程度、监管模式带来的风险等,从不同方面直接推进分析和衡量风险工作。此外,企业了在管理中合理地规避风险,往往有选择性的解决不同类型的的风险性以及尽量降低为消除风险而消耗的各方面资源。

四、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培养内部控制理念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应从企业的观念上入手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并具体落实到实际作业中。首先,企业应设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有效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其次企业应定期开展 教育 培训工作,培养各个层级的员工风险管理理念,深化理念的运用程度;最后,为了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应申请 CPA介入评估企业审计的过程中突出对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此外,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各环节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能有效保障后续工作的开展;而全面的风险评估在前提上保障了后续程序的实施;最后,风险应对是风险管理发挥效用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应贯穿于企业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等各个环节。此外还可充分发挥评估机构的作用,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合理的见解,促进企业科学合理的发展。

(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公司治理涉及经理层、董事会及股东等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协调运作。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应充分把握独立董事的作用,在公司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和实际发挥作用的质量等方面都要确保他们的职权能够有效发挥。此外应深入加强企业内部监机制。首先为了防止舞弊或失误的发生,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效率,增加企业价值,应在企业内部应实行风险导向审计制度。同时还要把握具有风险 管理知识 的各类人才,壮大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其次需充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在审计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最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直接负责领导企业的内审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做到切实服务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孟庆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J].管理工程,2012(06).

[2]白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2(03).

[3]李莉.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企业经济,2012(03).

《 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浅谈 》

摘要:内部控制实施是为了商业银行能够实现经营目标,它能有效的监督、控制、防范和纠正风险,从而制定的一些机制。在不断的 社会实践 过程中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正逐步发展并不断的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够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确保银行体系能够健康平稳运行,还能防范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从而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措施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在各类 企业管理 中,内部控制被广泛运用。一般来说,企业通过内部自我调整来达到经营的预计效果。在商业银行中,它主要是为银行防范风险,降低风险的影响力度而产生的。

总体来说,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我管理手段,更是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明显控制并化解风险是内部控制主要追求的目标,因此为了实现此目标商业银行需要采取一些控制 方法 来明确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以提高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财产安全

(二)内部控制的原则

在内部控制建设中,有些原则则需要商业银行严格遵循的,下面我们就一一了解这些原则:

(1)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原则就是内部控制必须全面性,不管哪个操作环节以及哪种业务过程中,不仅要求全体人员全面参加,还要有书面记录,以备将来有案可查。

(2)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就是内部控制的检查具有独立性,它的评价部门是独立建立的,其执行部门、操作人员和控制人员也是独立存在的。

(3)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就是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每个人都应该严格遵守,它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任何人都不得违反。

(4)审慎性原则,在内部控制中任何制度的建立都必须要审慎,制度的建立及完善直接影响到风险的预测。

(5)效益性原则,制度的建立要尽力以小成本达到控制的目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就是为了能够减小风险为银行带来最大的收益。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根据实际需要并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本文将内部控制的理解作为分析重点,内部控制系统是由五个要素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五个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

(1)控制环境,作为整个内部系统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对文化、氛围等一系列的控制,它是客观的,能够人为改变的。能够直接影响银行内部其他控制。

(2)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识别与评估是一个过程,它是风险活动的基础。

(3)内部控制措施,作为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内部控制措施是指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

(4)信息交流与反馈,信息交流与反馈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沟通各个要素,并不断完善各要素所存在的缺点,为控制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信息支持。

(四)如何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为控制相关目标的实现而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那么如何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优化控制环境、提高控制效果;强化风险意思,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强化内部控制,提高执行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健全监督体系,强化内外部监督。

二、商业银行风险测评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事先不能预测某些不好的因素会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之前的预计收益产生或大或小的偏差,使之没能达到预想值,经济效益受损或额外增加。

为了能够控制住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将风险量化。风险量化是为了能都更好的判断银行风险,但它不能作为其绝对标准。那么怎么做能将风险量化呢?首先需要做一些假设,设想会有什么样的风险以及应对措施;其次还要进行定性判断,如申请借款及贷款人的背景,是否有违约行为、偿还债务能力等来进行判断,然这些是不确定性的风险,难以量化,这就需要我们用概率分析法来分析其风险。所以在控制风险时,不仅要风险量化还有对风险进行评估判断来达到将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值。

近年来,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来看,风险管理的侧重点正慢慢的逐步与内部控制的侧重点靠近,两者不断的趋向一致,但又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尽管它们的对策不一致但总体来说二者的最终目标还是一样的。内部控制注重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而风险管理则是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管理体系进行再造。对于风险管理来讲,银行的收支平衡基本上是通过再造的、完善的管理政策及技术体系来完成的。

三、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为了保证银行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实施。我们需要采取的措施有:

(1)要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银行组织架构。为了使各项权力能够合理的配置,我们要通过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建立并要完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同时,还有建立制衡与问责机制,改变我国银行治理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强化一级法人制度,明确各部门所承担的角色。三是完善授权授信制度,对差别化授权进行有效监督。四是健全决策风险约束机制和责任人制度。五是改革现有银行组织机构,适当收缩分支机构。

(2)为了推进内部控制体系标准化,则需要全面防范风险。首先,要实现控制管理信贷业务风险向全面控制和管理各类风险业务风险转变,制度防范风险向程序防范风险、技术防范风险转变,从而达到风险评估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次要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标准化。

(3)建立有效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还能给予内部控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终的决策支持。

(4)加强内部管理的文化建设。内部控制管理文化的建设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对的内部培训可以将管理理念、行为规范落实到基层,促进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四、结束语

上述中就是针对国内银行内部控制建设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些措施。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周慧茹.浅谈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14期

[2]夏海玲.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浅谈[J].现代营销,2011年12期

[3]董雪征.浅谈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内控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19期

《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解析 》

[摘 要]当前,企业要想面对这些挑战而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首先做好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其中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就是极其重要的部分。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谈谈谈企业内部控制,分析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 探讨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T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9-914X(2014)10-0147-0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众多企业已经逐渐认识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仍做的不到位,并且很多企业不能以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内部控制,最终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以下笔者针对风险管理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风险管理

任何企业在发展中都会遇到风险,风险可能来自于企业内部,也可能来自于企业的外部环境。而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可大可小,严重的甚至会直接的摧毁企业。所以面对这些无法预料的风险,企业必须制定出一些专门应对风险的管理制度,即企业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和衡量,并且制定出有效的手段和计划避免风险,或者将风险的损害降到最低,由此来保证企业的安全。

(二)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组成部分之一,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来制定有关制度与实行,并且促使各种内部管理制度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使企业的业务和目标都可以达到,并且可以顺利完成,由此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利益,以及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两者的关系

通过上述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发现风险管理属于企业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门,两者的最终目的都为了使企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都会对对方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个企业如果连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都做不好,那么他的风险管理工作也不会多么优秀,而如果风险管理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出现漏洞,严重的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目前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风险意识较低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风险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也逐渐增多,目前主要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而这些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和损害是无法估计的,所以企业首先具有较高的风险意识。

但在我国企业中的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企业都严重缺乏风险意识,大部分企业只将大部分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到可以为企业赚取利润的项目中,看不到潜在的风险,也没有针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治手段。而当风险真正的发生时,企业自然就会手足无措,眼睁睁的看着风险的来临。

(二)缺少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任何经营来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收益和风险却是正比,也就是说,企业如果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就必须冒着极大的风险。而目前很多企业总是将目光放在高额的收益上,却看不到高额收益身边站着的风险,看不到风险自然就不会针对风险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而却少了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一旦风险真的来临,那么高额利润背后的高风险会给予企业极大的打击,严重者甚至会造成企业破产、负债等严重现象,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诸多企业中都存在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只将目光放在企业的利益上,忽略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甚至有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可有可无。还有部分企业构建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内部控制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已经成为阻碍很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很多企业中,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都由管理层来进行制定,而这种制定方式会出现管理层只看重自己的利益,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出现不公平的情况。这种方式制定出的制度也不符合职权分离原则,而很多企业虽然知道这个问题、看到这个问题,但却未将这个问题重视,也并未给予一定解决方式,而这种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会起到一种阻碍,严重的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四)执行力不够,缺少有效评价机制

从过去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到,很多企业由于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破产或者损失大量的资金。例如很多企业出现巨额资金消失的现象,这就是内部控制执行力不到位的结果,让内部控制制度只成了一则文书,却不能发挥任何功效。

不仅如此,我国很多企业还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评价机制,而缺乏了有效的评价机制就无法知道在特定时间段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正确、是否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缺乏专业人才

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都必须要有人来进行操控和执行,而目前很多企业操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员,只是企业在其内部随便挑选出的人员。而这种员工对于风险管理工作根本无法做出专业的决策,对于内部控制管理也无法做出正确决定。所以企业如此选用人才的结果最终导致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控制部门只是虚设,根本无法起到作用。

三、从风险管理角度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以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工作,并有效提高企业上下的风险意识

要做到以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工作,首先要做好企业的授权工作。通过过去国内外的案例就可以发现,很多企业出现内部舞弊案件的原因都是因为授权不合理而造成的。所以企业在授权时,必须要从保证企业的经营有效运行、内部管理制度有效的执行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具体的来说,首要责任应是企业的CEO,各级经理为支持作用,由此才能保证整个企业的人员都可以具备风险意识,大大的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水平。

(二)加强各环节的风险控制、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想要将内部控制工作做到全面是不现实的,所以企业应该针对一些关键点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并构建对应的控制制度。而企业中的关键控制点就要包括企业业务以及经济活动中比较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在对关键控制点进行确认后,还要对其进行量化的分析,模拟计算出其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多大的危险,并且根据风险制定出相应的措施。除了针对风险制定有效的措施以外,还必须针对企业关键环节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教育,将风险意识植入到关键环节的工作人员的脑里。

最后必须建立规范、科学的考核机制,明确各员工、各岗位的职责,通过规范、科学的考核针对员工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有效的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

(三)创建有利于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实施来说具有重要影响。单凭企业的内部监督也的确能够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但这种方式是一种被动的方式。所以企业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有效的加强员工的素质、道德以及品质,由此就可以将被动转变为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而企业内部良好环境的形成对于企业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来说,会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而只有企业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管理部门,才能让企业面对风险时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点,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任何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步并且平稳的发展,那么就必须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以及风险管理工作。只有企业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让企业面对任何困难时都可以平安度过。

参考文献

[1] 朱艳芳.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1(02).

[2] 王晓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探讨[J].企业导报,2011(10).

有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推荐:

1.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

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案例

3. 有关风险管理论文

4.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

5. 企业内部控制毕业论文

6. 关于风险管理论文

7. 某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100、当前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01、会计造假原因的理性思考

102、历史成本原则的基础研究

103、面对新形势的会计对策

104、论财务信息的披露成本

105、现代市场经济的成本控制新理念

106、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创新

107、会计研究实验方法

108、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咨询

109、会计研究实验方法

110、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

111、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会计模式浅谈

112、浅议合伙企业的会计问题

113、浅谈我国保险监管会计制度的构建

114、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理论反思

115、对我国模拟会计报表的思考

116、谈制度安排与会计报表粉饰

117、新经济时代的会计理论与方法

118、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的剖析

119、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20、试析企业会计制度实现的突破

1、增强成本意识,切实加强成本管理;

2、实行责任成本目标是控制成本的有效途径;

3、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实施成本控制;

4、关于企业实施成本控制的调查分析;

5、成本控制系统研究;

6、完全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比较;

7、企业降低物耗的具体做法;

8、成本否决制度的推行;

9、关于现代成本理论的研究;

10、企业成本管理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11、成本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12、企业决策与成本控制;

13、成本核算问题的探讨;

14、定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比较

15、关于定额成本的研究;

16、关于成本计算方法的探讨;

17、责任成本的理论与实践;

18、关于质量成本核算,控制与分析;

19、关于成本核算改革的探讨;

20、试论成本的分级分口管理;

21、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22、成本竞争战略与竞争成本管理;

23、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框架;

24、建立信誉的成本;

25、物流成本初探;

26、日美成本管理比较及启示;

27、战略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模式探析;

28、对成本策划的思考;

29、我国汽车工业的成本管理创新战略;

30、餐饮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探讨;

31、企业公开上市的成本收益权衡与融资决策;

32、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

33、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

34、商业银行推行作业成本法的难点和突破点;

35、传统成本控制与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比较和探讨;

36、论成本控制的全过程及典型案例分析;

1、会计档案管理研究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上的运用

3、租赁会计研究

4、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面临的问题

5、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6、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7、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

8、网络会计若干问题探讨

9、论绿色会计

10、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11、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

12、人本主义的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

13、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

14、我国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15、试论会计监管

16、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17、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

18、《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

19、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

20、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会计的影响

21、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

22、论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管理

23、通用帐务处理系统中的会计科目的设计

24、Foxpro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和体会

25、关于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的探讨

26、企业合并会计问题探讨

27、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28、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探讨

29、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30、企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探讨

31、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探讨

32、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其影响分析

33、对反倾销背景下会计管理问题的思考

34、浅析反倾销会计问题与对策

35、反倾销与反倾销会计体制的建立

36、新会计准则下商誉会计问题探讨

37、企业年金会计问题研究

38、股份支付会计问题研究

39、股份回购会计问题研究

40、企业合并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1、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

2、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3、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比较探讨

4、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5、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

6、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差异分析

7、对加强会计监管的思考

8、试论会计的管理职能

9、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的思考

10、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

11、试论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

12、论税收与会计的关系

13、浅议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

14、论内部会计控制与社会监督

15、新准则下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研究

16、新旧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比较研究

17、关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问题的探讨

18、浅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

19、新形式下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

20、剖析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问题

21、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在存货计价中的应用研究

22、对无形资产价值确定的探讨

23、论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的重要举措

24、对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认识

25、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26、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

27、探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新思路

2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

29、浅议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30、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设定问题研究

31、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

32、河南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的问题与对策

33、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34、河南上市公司现状及趋势分析

35、关于研究与开发成本核算的探讨

36、统计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运用情况分析

37、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

38、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及对策

39、无形资产会计制度变迁及经济影响

40、现金流量表分析与运用的研究

41、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动机及防范体系的建立研究

42、试论人力资源会计及前景

43、浅析新准则下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

44、浅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

45、新企业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利润的调节

46、中外租赁业发展比较及经验借鉴

47、××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

48、浅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49、新形势下财务会计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50、会计继续教育体系的架构分析

51、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

52、名牌产品如何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53、某某股票估价模型应用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54、××公司会计报表分析

55、高科技企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调查及分析-以某某为例

56、浅议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58、可转债公司债券投资价值确定的要素分析

59、某某企业竞争力调查分析浅谈企业统计数据质量

60、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61、关于或有事项若干问题的研究

62、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思考

63、民营企业活动统计评价指标体系

64、农村居民购买力分析

65、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66、固定资产投资指数研究

67、消费者购买动机调查分析

68、某产品销售统计分析

69、某公司营销人员劳动报酬统计分析

70、某公司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作用的统计分析

71、定额法的应用及其改革问题的研究

72、关于推行责任成本制度有关问题的探讨

73、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74、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75、民营企业会计监督研究

76、如何提升财务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

77、浅谈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78、小型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

79、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思考

80、集团公司会计委派制研究

81、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发展的探讨

82、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83、浅析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84、对资产减值会计有关问题的思考

85、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86、会计计量对企业会计收益的影响

87、谈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88、谈如何做好一个出纳员

89、商誉的计价与会计处理初探

90、论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91、论企业成本核算与分析

92、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93、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94、浅谈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

95、浅析如何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96、试论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及治理

97、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98、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99、论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

100、浅谈企业的诚信管理

1 高校会计教学引入国际执业资格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侨学院国际会计方向班教学实践为例

2 会计稳健性与现金持有价值效应――基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经验证据

3 谢霖先生银行会计思想研究――以中国银行初创期会计制度改革为例

4 基于会计文化视角下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5 会计准则及其国际趋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

6 M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结合问题研究

7 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

8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

9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

10 戴尔公司会计舞弊的案例分析

11 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和会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

12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对策研究

13 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以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为例

14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5 ABC广播公司会计报表粉饰案例分析

16 关于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研究

17 所得税改革与企业盈余管理――基于会计―税收差异的实证研究

18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应用状况研究

19 会计公允价值计量若干问题浅析

20 我国企业养老金的会计问题研究

21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会计稳健性

22 管理会计工具在A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2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报告研究

24 信息化环境下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

25 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

26 推进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问题研究

27 HX集团会计信息系统优化案例研究

28 中美商誉会计处理比较研究――基于中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

1) 析高校会计文化的内蕴

2) 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会计计量中的应用

3)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问题的探讨

4) 油田企业内部财务成本控制体系建构思路探析

5) 新医改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

6) 做好医院财务审核工作的探讨

7) 法务会计实践教学探索

8) 司法会计鉴定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研究

9)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就业方向现状及对策探析

10) 高职会计课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学研究

11)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经济发展作用探析

12) 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13) 电网企业财务管理

14) 电力行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5) 论公允价值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16) 论云计算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

17)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趋势分析

18) 探究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19) 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

20) 如何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

2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计量及管理研究

22) 强化资金经营管理

23)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4) 探讨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25) 实践教学下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

26) 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若干问题探讨

27) 体验式教学在“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中的应用

28) 浅谈提升会计学教学效果心得

29) 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改革探究

30)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31) 中职国家示范校建设背景下学生会计实践技能水平提升策略研究与实践

32) 会计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33) 高职会计教学中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探析

34) 对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探究

35)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36)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及建议

37) 论如何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38) 胜利露天煤矿成本控制管理措施

39) 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方向

40) 基于龙马环卫公司的财务分析研究

41) 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42) 浅析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43) 中小企业会计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44) 会计电算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管窥

45) 现代酒店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

46)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问题与改进措施探讨

47)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及解决对策

48) 银行业内控机制建设路径探析

49) 中国上市银行的风险收益研究

50) 论我国会计规范与国际惯例的协调

51) 破产会计理论探讨

52) 论我国会计准则下的利润操纵及防范

53)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限定的探讨

54) 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

55) 互联网思维破解代理记账行业谜团

56) 关于发展绿色会计的思考

57) 管理会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58) 地质勘查单位推行项目预算管理探究

59)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精细化研究

60) 关于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办法的探讨

61) 林业企业内部资金管理探讨

62) 浅析林业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优化

63) 基于奶畜生产经营的会计核算--以XXX为例

64)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研究

65) 浅谈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财务工作中的重要性

66) 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发展30年

67)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加强教育财务管理研究

68) 中学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9) 基于资产清查视角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探析

70) 浅析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71) 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问卷调查分析

72)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研究

73) 医学院校科研经费审计质量控制关键路径探析

74) 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5) “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研讨性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76) 高职院校企业所得税会计课程开发的研究

77) 会计“专家”走进高职会计课堂之我见

78) 山西省会计领军人才交流资料--合同能源管理财务核算实务问题分析

79) 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山西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

80) 化学工业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81) 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82) 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83) 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浅析

84)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在管理会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85)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

86) 涌鑫矿业公司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87) 生态成本对露天矿最终境界的影响

88) 露天采矿企业涉税情况及纳税筹划

89) 浅议国外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问题

90) 基于成本风险控制的矿建项目材料采购新对策

91) 联合沃尔比重评分法与杜邦财务分析法构建医院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92) 自助终端结算的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实践与探讨

93) 浅析公立医院新财会制度下财务管理分析与解读

94) 新形势下加强与完善医院财务管理的途径研究

95) 浅析司法会计在检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96)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研究--以XXX为例

97) 小议我国高校会计风险和防范

98) 浅谈高校构建智能化财务管理软件的必要性

99) 对当前高校在完善会计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探讨

100) 技术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改革与探讨

1、水产食品加工企业成本核算问题及完善建议

2、复烤企业生产成本能耗预算定额体系构建

3、燃气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4、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促进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

5、提高煤炭运销企业会计人员分析反映能力的途径及方法

6、中小企业应用会计电算化效果探讨

7、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运用探究

8、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理念、决策及业绩评价

9、企业在新准则下的企业所得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0、试分析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11、宾馆酒店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12、“国民盛宴”中B2C电商促销方式会计核算的分析

13、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研究

14、刍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整合

15、矿山企业财税管理要点与难点

16、地质勘查单位推行总会计师责任制建设研究

17、浅析地勘事业单位部门预决算差异原因及对策

18、基于价值链管理方法钢铁企业如何有效进行全面预算管理

19、财务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20、浅谈财务管理在铁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21、路政管理如何做好成本核算

22、分析完善高速公路财务管理的策略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研究

23、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影响

24、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25、企业内控管理构架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启示

26、浅析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

27、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运行中的核算漏洞及实施难点分析

28、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29、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策略分析

30、探析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问题

1、政府收支分类在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2、城市园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思考

3、探讨精细化财务管理在水利事业单位中的运用

4、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5、关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探究

6、浅析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及思考

7、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探微

8、与基建项目相关的政府补助财务处理实务探讨

9、中国上市银行资本缓冲周期性研究--基于2005-2014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

10、证券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11、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

12、基于杜邦分析法的兴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13、公允价值计量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

14、我国会计行业诚信缺失问题研究

15、物联网条件下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分析

16、用友ERP-U872供应链系统中直运销售业务的处理

17、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18、税务会计实践教学优化探讨

19、“四大”本土化后内资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策略

20、管理会计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21、公允价值会计涉及的三个层次基本理论问题

内部控制风险点论文题目

论内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公司治理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及其内部审计探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思考有关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与信息披露

给你一篇,可以参考参考,希望采纳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侯梦家(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的关键。本文试图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借鉴国外银行内部控制的经验教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安全、高效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关键词] 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金融危机中国刚刚结束的上市公司年报和季报显示,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一些中国金融机构都有很好的盈利,而欧美银行缺大多面临破产收购与亏损,如美国商业银行2009年前4个月就有29家宣布破产。从这点看,中国经济这次能幸运地与金融危机擦身而过,中国央行主导下的金融稳定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更是为银行业规避风险提供了安全基础。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构成部分,其防范风险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银行体系运行的安全,因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则显得更为重要。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在世界各国金融业竞争日趋激励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银行的跨境业务不断增长,并购活动不断增多,多样化和专业化趋势日趋明显,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推进,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急剧增加,后果也更加严重,内部控制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商业银行稳定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商业银行具有资金杠杆率高,信息不对称性高,利益相关度高,失败容忍度低的“三高一低”特征,各国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管都尤为重视,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和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降低内控风险,以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刚性监管。没有发展的内部控制,等于是慢性自杀;而没有内部控制的发展,则发展越快损失越大。如果不能依法稳健经营并拥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势必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竞争力,甚至面临存亡抉择的境地。因此,只有建立和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兼顾本国国情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的安全运行,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和危机。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1、内控观念存在偏差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注意到把握内部控制的全面性,总是认为内控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装订等整章建制方面的工作,从而忽视了内控机制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有些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只是稽核审计部门的职责,忽略了对其他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这种认识偏差反映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就必然对所发生的问题采取事后补救的办法,从而完全违背内控机制的特点,导致金融风险隐患。此外,观念上的偏差还表现在基层部分工作人员还未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涵,导致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隐患较大。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落实、会计控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2、外部竞争激烈导致经营风险增大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有些基层商业银行受利益驱动,重业务发展,轻内部控制,致使一些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以扩大资产规模为战略重点的商业银行为获取较高的资产收益和资产增长速度,压低价格和放宽条件发放贷款,使银行资金营运风险程度加大。另一方面,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商业银行为占领并扩大市场份额,各种金融新产品和新业务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迅速滋生,使得银行在不知不觉中承担了各种潜在风险。所有这些有利于金融发展的外部条件,都无法确保金融机构自觉地遵循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客观规律。3、内控机制尚不健全,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一是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牵制力。一些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在部门之间不能很好的构成相互关联的整体,有的甚至是相互抵触的。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在具体行使监控职能时职责不明确,或齐抓共管,或相互推诿,不能形成协调和制约机制。二是制度建设滞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使银行业务和办理各项业务的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管理滞后和改革中的探索有一定过程,一些新业务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操作程序和相应的制度,存在无章可循的空档。另一方面,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建设上更多着眼于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内控制度设立过多、不考虑成本代价,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效果往往缺乏有效的衡量、评价手段。三是缺乏赏罚有度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有的银行不仅对违规违纪人员没有明晰的处罚条款,更无相应的执行主体。致使有关人员的责任、权力、利益脱节,贷款风险无法得到控制。而奖金激励方式极大地助长了管理层的道德风险,为追求高额奖金和红利,管理层盲目创新业务,无视内部控制过程中对风险的控制,形成了利润第一的经营价值观,这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失效。四是控制制度效率低下,流于形式。控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当前商业银行主要采取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控制的种类和手段单一。部分制度不切合实际,执行流于形式或难以实施,只发文件不抓落实,遇到具体问题,以种种“理由”加以变通和回避,甚至对某些规章制度视而不见,这是银行经营风险增加、发案率增高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4、权力制约失衡,稽核监督职能弱化 一把手负责制的经营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但由于权力没有受到约束,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权责失衡,导致个别负责人越权行事、滥用职权、行贿受贿等不良现象发生,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实行了系统领导的稽核管理体制或者总稽核负责制,但稽核部门作为同级行的内部机构,没有独立性,稽审职能和权威性没有充分发挥,对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另外,有些监督检查本身缺乏力度,检查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警戒作用,加之稽核监督的滞后性以及稽核手段落后,这些都影响了稽核监督功能的发挥,没有起到查错防漏、控制风险的作用。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1、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银行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和条件,影响员工控制意识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以及银行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通过塑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来影响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一种控制观念溶入到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员工将自觉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把内控意识形成理念、变成开展一切工作的行为准则。最后,要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尽量地覆盖商业银行各个环节,实现内部控制的全程化。2、建立全面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一是要严格授权审批制度。根据经营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制度执行以及资产等状况,实行差别化授权制并进行连续有效的监督。加强风险事中控制,在充分论证被授权单位在经营职责、业务范围、质量效益、内控水平等的基础上,对各经营单位实行差别化授权,改变目前单一的授权方式和被动大额授权的现象。二要严格高风险管理制度,加快建立信贷风险控制体系。西方商业银行采取明确的信贷授权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为个人信用授权和非集权决策相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借鉴其经验,同时提高贷款五级分类的准确性,将贷款的增量管理和存量管理结合起来,将贷款的盈利考核和损失考核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内控管理水平。三是建立风险测量预警机制,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业务开展之前,应先衡量业务风险程度: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也应对其风险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并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防范措施,规避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3、完善会计控制体系,明确职责分工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部门是银行内部的第一监控部门, 因此国外许多商业银行都赋予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以特别的权力和地位。总结经验,我们应对现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流程进行全面的整合、梳理和优化,通过对会计业务流程中风险的系统排查,突出对业务风险点的防范,找出各环节的风险点,制订出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规章制度,设计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作业流程。明确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重点控制环节和要求,使每个会计岗位的操作都有章可循。严格岗位分工,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按照每一项业务至少必须有两个岗位或两人以上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严格岗位分离制度,加强风险的事前防范,在岗位之间形成严格的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机制。4、强化稽核监督 稽核监督是内控机制中不可缺少又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环节,商业银行要确立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地位,尽快构造一个具有独立性、超脱性和超前性的现代化稽核监督体系。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实行一整套银行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的监督机制,通过这些制约机制最大限度地防范控制风险的发生,变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检查为以预防为主的事前防范,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稽核人员要坚持原则、熟悉业务、办事公道,井注重年龄、知识结构的合理配备;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采取各种形式加强监管人员的岗位培训,增强监管人员业务检查分析能力, 使之适应银行业务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有效提高稽核工作质量打好基础。5、加强银行电子化,建立电脑系统刚性控制银行业务的日益现代化, 要求银行内控手段更加有效率、更加安全可靠。因此,要加强电脑在内部管理上的应用,选用专业的电脑技术人员。完善电脑管理系统程序的运行,防范外部网络风险,使非法侵犯计算机的行为处于稽核的监控之中;通过开发系统控制软件, 将各项业务内部控制的各环节,包括监督业务人员、电脑人员以及电脑系统检测都编入计算机程序,由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刚性控制,避免人为越权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和各类风险隐患。同时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利用建立适用于新形势的计算机审计网络,通过网络可随时全面掌握商业银行的经营动态和会计信息,实现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监控。[参考文献][1]苏国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理论与事务前沿》,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03.[2]郭彩恋:《如何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财经界期刊, 2008,11.[3]车迎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实施指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02.[4]郭金伟:《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分析》,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08,07.

会计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100、当前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01、会计造假原因的理性思考

102、历史成本原则的基础研究

103、面对新形势的会计对策

104、论财务信息的披露成本

105、现代市场经济的成本控制新理念

106、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创新

107、会计研究实验方法

108、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咨询

109、会计研究实验方法

110、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

111、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会计模式浅谈

112、浅议合伙企业的会计问题

113、浅谈我国保险监管会计制度的构建

114、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理论反思

115、对我国模拟会计报表的思考

116、谈制度安排与会计报表粉饰

117、新经济时代的会计理论与方法

118、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的剖析

119、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20、试析企业会计制度实现的突破

1、增强成本意识,切实加强成本管理;

2、实行责任成本目标是控制成本的有效途径;

3、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实施成本控制;

4、关于企业实施成本控制的调查分析;

5、成本控制系统研究;

6、完全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比较;

7、企业降低物耗的具体做法;

8、成本否决制度的推行;

9、关于现代成本理论的研究;

10、企业成本管理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11、成本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12、企业决策与成本控制;

13、成本核算问题的探讨;

14、定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比较

15、关于定额成本的研究;

16、关于成本计算方法的探讨;

17、责任成本的理论与实践;

18、关于质量成本核算,控制与分析;

19、关于成本核算改革的探讨;

20、试论成本的分级分口管理;

21、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22、成本竞争战略与竞争成本管理;

23、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框架;

24、建立信誉的成本;

25、物流成本初探;

26、日美成本管理比较及启示;

27、战略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模式探析;

28、对成本策划的思考;

29、我国汽车工业的成本管理创新战略;

30、餐饮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探讨;

31、企业公开上市的成本收益权衡与融资决策;

32、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

33、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

34、商业银行推行作业成本法的难点和突破点;

35、传统成本控制与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比较和探讨;

36、论成本控制的全过程及典型案例分析;

1、会计档案管理研究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上的运用

3、租赁会计研究

4、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面临的问题

5、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6、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7、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

8、网络会计若干问题探讨

9、论绿色会计

10、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11、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

12、人本主义的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

13、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

14、我国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15、试论会计监管

16、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17、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

18、《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

19、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

20、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会计的影响

21、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

22、论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管理

23、通用帐务处理系统中的会计科目的设计

24、Foxpro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和体会

25、关于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的探讨

26、企业合并会计问题探讨

27、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28、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探讨

29、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30、企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探讨

31、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探讨

32、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其影响分析

33、对反倾销背景下会计管理问题的思考

34、浅析反倾销会计问题与对策

35、反倾销与反倾销会计体制的建立

36、新会计准则下商誉会计问题探讨

37、企业年金会计问题研究

38、股份支付会计问题研究

39、股份回购会计问题研究

40、企业合并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1、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

2、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3、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比较探讨

4、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5、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

6、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差异分析

7、对加强会计监管的思考

8、试论会计的管理职能

9、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的思考

10、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

11、试论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

12、论税收与会计的关系

13、浅议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

14、论内部会计控制与社会监督

15、新准则下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研究

16、新旧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比较研究

17、关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问题的探讨

18、浅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

19、新形式下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

20、剖析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问题

21、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在存货计价中的应用研究

22、对无形资产价值确定的探讨

23、论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的重要举措

24、对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认识

25、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26、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

27、探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新思路

2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

29、浅议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30、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设定问题研究

31、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

32、河南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的问题与对策

33、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34、河南上市公司现状及趋势分析

35、关于研究与开发成本核算的探讨

36、统计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运用情况分析

37、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

38、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及对策

39、无形资产会计制度变迁及经济影响

40、现金流量表分析与运用的研究

41、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动机及防范体系的建立研究

42、试论人力资源会计及前景

43、浅析新准则下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

44、浅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

45、新企业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利润的调节

46、中外租赁业发展比较及经验借鉴

47、××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

48、浅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49、新形势下财务会计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50、会计继续教育体系的架构分析

51、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

52、名牌产品如何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53、某某股票估价模型应用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54、××公司会计报表分析

55、高科技企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调查及分析-以某某为例

56、浅议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58、可转债公司债券投资价值确定的要素分析

59、某某企业竞争力调查分析浅谈企业统计数据质量

60、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61、关于或有事项若干问题的研究

62、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思考

63、民营企业活动统计评价指标体系

64、农村居民购买力分析

65、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66、固定资产投资指数研究

67、消费者购买动机调查分析

68、某产品销售统计分析

69、某公司营销人员劳动报酬统计分析

70、某公司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作用的统计分析

71、定额法的应用及其改革问题的研究

72、关于推行责任成本制度有关问题的探讨

73、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74、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75、民营企业会计监督研究

76、如何提升财务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

77、浅谈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78、小型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

79、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思考

80、集团公司会计委派制研究

81、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发展的探讨

82、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83、浅析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84、对资产减值会计有关问题的思考

85、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86、会计计量对企业会计收益的影响

87、谈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88、谈如何做好一个出纳员

89、商誉的计价与会计处理初探

90、论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91、论企业成本核算与分析

92、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93、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94、浅谈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

95、浅析如何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96、试论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及治理

97、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98、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99、论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

100、浅谈企业的诚信管理

1 高校会计教学引入国际执业资格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侨学院国际会计方向班教学实践为例

2 会计稳健性与现金持有价值效应――基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经验证据

3 谢霖先生银行会计思想研究――以中国银行初创期会计制度改革为例

4 基于会计文化视角下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5 会计准则及其国际趋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

6 M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结合问题研究

7 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

8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

9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

10 戴尔公司会计舞弊的案例分析

11 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和会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

12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对策研究

13 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以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为例

14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5 ABC广播公司会计报表粉饰案例分析

16 关于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研究

17 所得税改革与企业盈余管理――基于会计―税收差异的实证研究

18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应用状况研究

19 会计公允价值计量若干问题浅析

20 我国企业养老金的会计问题研究

21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会计稳健性

22 管理会计工具在A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2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报告研究

24 信息化环境下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

25 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

26 推进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问题研究

27 HX集团会计信息系统优化案例研究

28 中美商誉会计处理比较研究――基于中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

1) 析高校会计文化的内蕴

2) 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会计计量中的应用

3)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问题的探讨

4) 油田企业内部财务成本控制体系建构思路探析

5) 新医改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

6) 做好医院财务审核工作的探讨

7) 法务会计实践教学探索

8) 司法会计鉴定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研究

9)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就业方向现状及对策探析

10) 高职会计课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学研究

11)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经济发展作用探析

12) 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13) 电网企业财务管理

14) 电力行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5) 论公允价值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16) 论云计算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

17)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趋势分析

18) 探究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19) 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

20) 如何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

2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计量及管理研究

22) 强化资金经营管理

23)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4) 探讨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25) 实践教学下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

26) 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若干问题探讨

27) 体验式教学在“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中的应用

28) 浅谈提升会计学教学效果心得

29) 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改革探究

30)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31) 中职国家示范校建设背景下学生会计实践技能水平提升策略研究与实践

32) 会计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33) 高职会计教学中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探析

34) 对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探究

35)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36)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及建议

37) 论如何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38) 胜利露天煤矿成本控制管理措施

39) 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方向

40) 基于龙马环卫公司的财务分析研究

41) 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42) 浅析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43) 中小企业会计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44) 会计电算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管窥

45) 现代酒店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

46)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问题与改进措施探讨

47)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及解决对策

48) 银行业内控机制建设路径探析

49) 中国上市银行的风险收益研究

50) 论我国会计规范与国际惯例的协调

51) 破产会计理论探讨

52) 论我国会计准则下的利润操纵及防范

53)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限定的探讨

54) 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

55) 互联网思维破解代理记账行业谜团

56) 关于发展绿色会计的思考

57) 管理会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58) 地质勘查单位推行项目预算管理探究

59)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精细化研究

60) 关于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办法的探讨

61) 林业企业内部资金管理探讨

62) 浅析林业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优化

63) 基于奶畜生产经营的会计核算--以XXX为例

64)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研究

65) 浅谈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财务工作中的重要性

66) 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发展30年

67)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加强教育财务管理研究

68) 中学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9) 基于资产清查视角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探析

70) 浅析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71) 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问卷调查分析

72)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研究

73) 医学院校科研经费审计质量控制关键路径探析

74) 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5) “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研讨性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76) 高职院校企业所得税会计课程开发的研究

77) 会计“专家”走进高职会计课堂之我见

78) 山西省会计领军人才交流资料--合同能源管理财务核算实务问题分析

79) 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山西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

80) 化学工业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81) 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82) 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83) 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浅析

84)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在管理会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85)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

86) 涌鑫矿业公司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87) 生态成本对露天矿最终境界的影响

88) 露天采矿企业涉税情况及纳税筹划

89) 浅议国外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问题

90) 基于成本风险控制的矿建项目材料采购新对策

91) 联合沃尔比重评分法与杜邦财务分析法构建医院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92) 自助终端结算的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实践与探讨

93) 浅析公立医院新财会制度下财务管理分析与解读

94) 新形势下加强与完善医院财务管理的途径研究

95) 浅析司法会计在检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96)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研究--以XXX为例

97) 小议我国高校会计风险和防范

98) 浅谈高校构建智能化财务管理软件的必要性

99) 对当前高校在完善会计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探讨

100) 技术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改革与探讨

1、水产食品加工企业成本核算问题及完善建议

2、复烤企业生产成本能耗预算定额体系构建

3、燃气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4、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促进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

5、提高煤炭运销企业会计人员分析反映能力的途径及方法

6、中小企业应用会计电算化效果探讨

7、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运用探究

8、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理念、决策及业绩评价

9、企业在新准则下的企业所得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0、试分析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11、宾馆酒店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12、“国民盛宴”中B2C电商促销方式会计核算的分析

13、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研究

14、刍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整合

15、矿山企业财税管理要点与难点

16、地质勘查单位推行总会计师责任制建设研究

17、浅析地勘事业单位部门预决算差异原因及对策

18、基于价值链管理方法钢铁企业如何有效进行全面预算管理

19、财务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20、浅谈财务管理在铁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21、路政管理如何做好成本核算

22、分析完善高速公路财务管理的策略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研究

23、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影响

24、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25、企业内控管理构架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启示

26、浅析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

27、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运行中的核算漏洞及实施难点分析

28、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29、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策略分析

30、探析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问题

1、政府收支分类在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2、城市园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思考

3、探讨精细化财务管理在水利事业单位中的运用

4、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5、关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探究

6、浅析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及思考

7、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探微

8、与基建项目相关的政府补助财务处理实务探讨

9、中国上市银行资本缓冲周期性研究--基于2005-2014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

10、证券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11、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

12、基于杜邦分析法的兴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13、公允价值计量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

14、我国会计行业诚信缺失问题研究

15、物联网条件下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分析

16、用友ERP-U872供应链系统中直运销售业务的处理

17、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18、税务会计实践教学优化探讨

19、“四大”本土化后内资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策略

20、管理会计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21、公允价值会计涉及的三个层次基本理论问题

内部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与实务内容摘要: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其建立、健全及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加强会计监督,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是解决当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和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措施,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论述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过当前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 流动资产 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与实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对会计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但目前的会计工作无论是在保证信息可靠性、保护企业资产安全方面,还是在服务于企业管理目标方面都存在不尽人意之处,有的甚至达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郑百文”、“麦科特”、“东方电子”、“银广厦”、“蓝田股份”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以及郑州市合作银行支行巨额小金库案纷纷见诸新闻媒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缺陷、无效与不执行是诱发上述案件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研究(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实质上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控制。具体而言内部控制主要有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内部审计控制三种。(二)内部会计控制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958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审计程序委员会为了划分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1、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和范围按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正式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此定义中是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位为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 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规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三)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指内部会计控制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和基本任务。具体而言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有以下四个目标。1、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舞弊现象。会计是对各个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在收集、加工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参与预测和决策,实行监督,旨在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恰当的业务控制程序,科学、合理地划分职责范围,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和及时、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保证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管理信息,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会计活动中的差错。2、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财产安全完整,既是财产经管和使用部门及人员的内控目标,又是财会部门的内控职责,还是公司出资者及管理当局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进行,公司的交易活动要符合公司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通过有效的授权、复核、内部审计等程序,可以避免公司违反有关法律法规。4、促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这是整个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也是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这是实施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确保单位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总体要求,也是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好坏的最终标准。二、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内部会计控制与企业经营过程结合紧密,其建立、健全及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然而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却难尽如人意。(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1、随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一些单位因为内部管理松弛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帐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一些单位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造成记帐随意,手续不洁,差错严重,会计资料散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等。2、内部管理职责不清。一些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单位内部没有建立决算、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机制。单位法人独断专行,导致资金、资产调度等重大决策失误;内部管理权限失控,不相容职务没有有效分离,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滥用职权,贪污舞弊造成可乘之机。3、费用支出失控,资产流失严重。一些企业允许部门经理掌握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未规定具体的开支范围,导致一些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一些单位在材料采购、财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监控不力,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不严,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加大了单位的亏损。4、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使一些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企业资金;有的财会人员参与违法违纪活动,收受贿赂、贪污、挪用公款,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二)在流动资产环节上的漏洞企业流动资产主要分布在:现金、银行存款、库存物资和往来帐目等环节上,这也是内控制度最容易失控的环节。比如有的出纳员开具只有自己签名、与营业员的交款数额不一致的收据交会计作帐,部分现金被截留;有的出纳员自行签发现金支票去银行提款,侍机贪污;有的营业员同时使用两本没有编号的收据,一本记载的款项交出纳员,另一本记载的款项装进自己的腰包;有的会计员瞒着领导把收回的货款不交会计入帐,以私人的名义存入银行;有的保管员月末既不盘点又不同会计对帐,私自把库存物资拿出去卖掉;有的经营人员把采购回来的商品直接放在柜台出售,既不通过库房办理出入库手续,又不把货款交财务入帐,搞“体外循环”。以上都是在管钱、管物、管帐的内控岗位上出现的违纪现象。(三)会计监督制度与相应的产、供、销配套制度脱节在现行的国企管理体制中,由于企业经营者分口管理,造成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财务部门主要是事后算帐,很难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作用。往往出现产品已经发出,财务部门还不知道是否己实现销售。由于供应部门的弄虚作假与失职造成购进材料质次价高,财务部门仍须照价付款。(四)重大投资环节上的失控现象购置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是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按规定应事先召集有关会议,征求多方面意见,进行市场预测,选择最佳方案,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反之如果只凭企业的一把手主观臆断,就会使整个投资过程排除其它的参与和监督,轻视会计控制的作用,导致投资亏损直至倒闭。三、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能为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及相关制度提供保障,有利于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就会计控制而言单位负责人作为企业经营者,既是会计控制的主体,也是会计控制的对象,领导者个人自身素质及对会计控制的态度,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机制,解决内部人控制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使经营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决策管理,并受到严格的监督与制约,从而保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在内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国有企业中有必要强化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职能,实行财务公开,增强经营者的自控意识。(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内部会计控制的环节设置受企业规模的制约。对于小企业,内部职务分工并不十分细致,往往不可能有足够的管理人员来从事内部控制的工作,对于有足够规模的企业,进行广泛的内部控制就是切实可行的,它们有条件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大型企业应该建立较高水平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会计控制的主要形式就是制度控制。企业应依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和完善适合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各级控制主体会计及经济行为的规范化和有效化,以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三)强化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保障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通过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违法违章苗头,从而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内部审计要具有相对独立性,使之制度化、常规化,对内部设计人员要处处以企业利益和投资者利益为主,帮助堵漏、加强管理,使之成为企业领导的“法律顾问”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诊断医生”;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在工作内容上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严格事前、事中控制,把企业的问题尽量消除在萌芽之中。在强化内部审计的同时要把管理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从加强管理的角度弥补内部审计的不足。(四)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大大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机构、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如果企业财务人员没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内部会计控制就不可能完全到位。因此,企业财务人员要真正能担当内部会计控制的重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加强自觉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各级财政部门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加深专业知识学习,加深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理论、会计手段和方法的学习。结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其基本日标应该是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保证企业顺畅运转而又小失控制,同时,要能对非常规业务进行有效的反应,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测和评价,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参考文献:1. 财政部文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2001年6月22日2.赵鑫道:“浅谈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载《会计之友》,2002年第8期3.李星辰:“内部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载《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4.陈娟:“浅谈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载《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5.银利红:“新形式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载《现代企业管理学报》,2004年第6期6.张丽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注意的问题”,载《机械管理开发》,2005年第5期7.李凤鸣:《内部控制设计》,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近几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中国银行(3.51,0.12,3.54%)、工商银行(3.99,0.22,5.84%)先后成功上市,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股份制改造和重组上市都充满了挑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建立更加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关部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现状(一)建立了统一的法人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要求,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实行了统一的法人制度。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依法拥有法人财产权,并对全行经营的安全性、效益性负责,各分行的事权范围和经营权限由总行法人授权界定,分行只能在总行的授权范围内依法经营。(二)建立了贷款风险防范机制。通过法人授权,明确了各级机构贷款审批权限;建立了分级审批、审贷分离、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以及贷款发放通过信贷审查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等一系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贷决策水平、规范了审查审批程序、提高了信贷审查审批效率、明确了信贷审查审批责任。(三)建立了统一的计划财务和会计管理制度。为了完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强化财务约束与系统调控职能、提高经营效益,各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建立了统一的计划财务制度;为了保证各行统一的管理体制、更好地发挥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作用、提高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各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建立了统一的会计管理制度。(四)建立了初步的稽核监督体制。各国有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由总行垂直领导、相对独立、直接向法定代表人负责的稽核监督体制,基本形成了由总行稽核监督局(部)、一级分行稽核处及其派出机构、二级分行稽核科(中心)各负其责的三级稽核监督体系。二、内控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一)内控意识不够强。目前各个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分支机构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控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无论是各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还是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均侧重经营效益、偏轻内控制度,没有真正意识到内控制度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制度相对完善但仍有纰漏。各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努力,各种内控制度逐渐完善,基本建立了一套相对科学实用的体系,但内部职工经济案件仍然时有发生,反映出内控制度仍存在一些漏洞,亟待不断加强完善。(三)贷款“三查”制度在执行上有待进一步加强。各国有商业银行为保证信贷质量均设立了贷款“三查”制度,但没有完全认真执行,贷前调查往往流于形式,有的信贷人员根本不去企业亲自审看报表、账簿、凭证,甚至直接把企业提供的贷款申请报告和报表改作贷前调查报告,敷衍了事。有时贷中审查不够严,贷审会仅仅是走过场,实质上还是行长一言堂。(四)财务、会计制度贯彻不够彻底。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建立了比较规范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但通过近几年的审计发现,部分分支机构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为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各种指标,或者为牟小集体的一己私利,人为弄虚作假致使制度贯彻不够彻底问题,具体表现为:少计收入、多计支出;违规设立“小金库”;不按会计制度规定建帐、记账;滥用会计科目,导致资产质量反映失真等。(五)内部稽核的控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部门大都在各级分支机构内部设立,尽管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省级分行设立了不隶属于市级分行的相对独立的派驻机构,但他们和市级分行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致使检查结果不上报、上报问题不处理、处理程度不到位,内部稽核的控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查处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整改,因此风险依然存在。三、加强、完善内控制度的几点建议第一、加强内控意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意识特别是领导者的内控意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领导者对内控制度的态度影响到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因此领导者更应该认真研究、分析内控组织架构,强化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转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转制后要建立起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视会等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约束的机构,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第二、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各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统一的贷款抵押价值评估标准和评估程序,应统一借款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内容、评定标准以及尽快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信贷资产保全机制,并应将贷款“三查”制度落到实处,严格按照岗位权限、业务规程发放贷款,充分发挥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保证国有信贷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安全完整。第三、实行会计、出纳、储蓄岗位不定期轮换制。基层营业单位会计、出纳、储蓄等要害岗位的工作人员应不定期整体离岗,由各专业部门抽调具有营业单位各个岗位知识的熟练人员,整体顶岗检查,使营业单位会计岗位、出纳岗位、储蓄岗位暂时整体离岗,被监管岗位业务人员必须立即与监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强制离岗。由于营业单位无法预知何时被查,因而没有时间对已存在的问题做“技术处理”,这样就能保证监管结果的真实性,形成对被接管单位违纪人员的威慑力,避免内部职工经济犯罪。第四、强化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主要负责人应异地交流。稽核监督是银行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稽核部门由于多年来受到体制的限制导致其独立性不强,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应该尽快建立稽核工作垂直领导机制。总行的稽核部门应直接对法定代表人或董事会负责,各地的稽核机构直接对总行的稽核部门负责,其费用由总行直接划拨,各地稽核机构的负责人应定期异地交流,这样就规避了稽核机构与被检查部门的经济利益关系,增强了稽核机构的独立性。下面看看这个启示:一位犹太大富豪走进一家银行。“请问先生,您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吗?”贷款部营业员一边小心地询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名贵的西服、高档的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镶宝石的领带夹子……“我想借点钱。”“完全可以,你想借多少呢?”“1美元。”“只借1美元?”贷款部的营业员惊愕得张大了嘴巴。贷款部营业员的心头立刻高速运转起来,这人穿戴如此阔气,为什么只借1美元?他是在试探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吧?便装出高兴的样子说:“当然,只要有担保,无论借多少,我们都可以照办。”“好吧。”犹太人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大堆股票、债券等放在柜台上:“这些做担保可以吗?”营业员清点了一下,“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你真的只借1美元吗?”“是的,我只需要1美元,有问题吗?”“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为6%,只要您付6%的利息,且在一年后归还贷款,我们就把这些作保的股票和证券还给你……”犹太富豪走后,一直在一边旁观的银行经理怎么也弄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1美元呢?他追了上去:“先生,对不起,能问你一个问题吗?”“当然可以。”“我是这家银行的经理,我实在弄不懂,你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好吧!我不妨把实情告诉你。我来这里办一件事,随身携带这些票券很不方便,便问过几家金库,要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所以我就到贵行将这些东西以担保的形式寄存了,由你们替我保管,况且利息很便宜,存一年才不过6美分……”经理如梦方醒,但他也十分钦佩这位先生,他的做法实在太高明了。启示:犹太商人只采用了“横向思维”和“反向思维”的方法,就取得了常人意料不到的效果。一个成功的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不应仅仅是顺时针的。

◆ 金老师咨询和培训所涉及的行业包括:制造业、投资、餐饮、电子、贸易、航运业、房地产业、农产品行业等。主要客户包括:麦当劳、美标公司、时代华纳、通用汽车、上海大江股份有限公司(B股),上海三毛股份有限公司(A股与B股)、深圳赤湾港航(H股)、协兴集团(香客户反馈:◆ 通过此次学习使我在内控的具体工作方法上视野更加开阔,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使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更加有条理。 ——山西亚美大宁能源有限公司 扬先生◆ 系统地了解了内部控制的管理流程,有很大收益。 ——天津津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韩女士◆ 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可以运用到实践工作中。 ——欧司朗(中国)照明有限公司 陈女士◆ 从各个层次上对内控有了清晰的了解,对内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 董女士◆ 在两天培训中学习到了很多技巧和能力。 ——山西亚美大宁能源有限公司 张先生◆ 此培训项目给财务人员一个很好的机会理清业务上的盲区。 ——上海泛亚潜力纸业有限公司部长 施女士◆ 很有收获。 ——李宁企业有限公司财务主管 沈女士 ◆ 对内控体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李宁企业有限公司培训主管 李女士◆ 这次培训让我了解了内部控制的知识,掌握了如何绘制内控流程图,控制环节及内控的思路。 ——上海泛亚潜力纸业有限公司会计科科长 寿女士港联交所上市公司)、上汽集团,希尔顿酒店,永正集团,大连万达集团,中外运敦豪,中华高科,礼来等。

  • 索引序列
  • 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 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论文
  • 内部控制与风险论文题目
  • 内部控制风险点论文题目
  • 内部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