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隐喻语用学研究论文目录模板

隐喻语用学研究论文目录模板

发布时间:

隐喻语用学研究论文目录模板

隐喻的应用语言学框架及其特点分析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隐喻的应用语言学框架及其特点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隐喻是一种常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语言表达具有修饰作用,运用应用语言学理论,解读隐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表现的特征,以分析模式特点的方式,对隐喻有深层次的认知,并形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正确运用隐喻的相关要点。

关键词:

隐喻,语言现象;应用语言学:

引言:

隐喻又称简喻,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通常用于对事物的具体描绘,从而将抽象的事物更加直观地进行表现,因此,合理应用隐喻能够帮助人们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事物,促进人的认知。这也使得隐喻在语言学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伴随着后者理论体系不断成熟,隐喻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无论是在心理学、语言学或者社会学方面都占有一席之地,表现出较高的价值,这就引发有关隐喻特征,以及模式特点的思考,用于更加深刻的认知隐喻的作用,从而拓展其应用范围,升华价值,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一、隐喻简介

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有学者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可以被替换的概念,同时支持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获得新的知识。亚里士多德通过多种方法针对隐喻进行研究,通过构建特定环境的方式实现对隐喻的分析,从而认知隐喻在社会文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促进隐喻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结合。这为早期研究隐喻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后人的研究通常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多重单一角度衡量隐喻在应用语言领域的具体作用,或从语言学,或从心理学角度阐述单一逻辑思维下隐喻的作用,这也使得隐喻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地位[1]。受语言学理论不断成熟的影响,许多学者开始从认知和语言两个角度针对隐喻展开相关研究,对基于应用语言学角度展开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从应用语言学角度展开隐喻研究,更加追求实际,会设置具体的语言框架,针对句法词语,交际目的,以及历史等因素进行衡量,从而实现对隐喻的正确认知,区别于以往有关隐喻的理论研究,更加注重隐喻在实践应用中所发挥的作用。在研究侧重点方面,主要以语言形式为主,而非原结构。着名语言学家卡梅伦提出,围绕隐喻的研究应借助多方位研究体系进行,其在相关研究中通过三个角度围绕隐喻进行研究[2]。第一个角度是从理论层次分析隐喻的理论体系。第二个角度是基于处理层次,主要分析隐喻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表现出的处理状态。第三个角度则是从神经学层次分析隐喻在该领域的具体应用情况,以及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隐喻的模式特点

1.阶段模式

作为隐喻的主要表现模式之一,阶段模式具有明显的形式逻辑特征,主要是通过间接隐喻的形式实现对语言的表现。具体包括对文字认知和理解的阶段,以及深刻了解文字内在含义阶段。前者的表现基础是环境,要求针对表面意思进行准确了解,才能进行后续的深刻隐喻剖析。而后者则更加注重对于表达意思的挖掘。部分情况下,两个阶段的耗时相同,也就是通过理解表面意思就能挖掘内在含义,而只有较为晦涩的隐喻才会在第二阶段耗费大量时间。

2.本体和喻体

隐喻包含本体和喻体两个组成部分,都是呈现隐喻所表达含义的直接形式。本体是需要进行表现的事物,而喻体则是针对本体进行表现的事物,隐喻的主要作用就是借助喻体对本体进行表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本体和喻体的形态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

3.平行分布式处理信息

心理学领域主要基于信息处理模式,针对隐喻进行相关研究,涉及隐喻的应用,将计算机比作人脑,通过拆解分离隐喻的方式,获得信息并进行处理,最终形成隐喻的认知。部分情况下还会通过平行分布方式展开隐喻研究,在本质上与信息处理模式相同,同样将人脑视作计算机,通过数据推理计算的方式,实现对隐喻的具体分析。

三、隐喻的应用语言学框架

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开展隐喻本质以及相关特点的研究,需要着重考虑隐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作用,以及呈现出的本质。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之前,必须充分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实现对隐喻特征以及应用性的探索。在所组建的体系中,应强调对于语法、词性、词义的关注,同时,还需要考虑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亲疏关系、交流环境、语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最后针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3]。国内学者在开展隐喻相关研究时,也充分认识到认知的重要性,通过创新探索形式不断挖掘隐喻的本质及特点,为应用语言学领域有关隐喻的相关研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许多学者在针对隐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都会关注到其在语言领域的运用效果,这恰好符合应用语言学研究以实际运用为侧重点的特征,即在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最终形成对隐喻的定论。从现阶段有关隐喻的研究理论成果而言,许多学者都在认知的理论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在研究方向上有所转变,不再只注重理论研究,转而更加关注隐喻在语言中的实际应用。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应关注以下要点:首先需要进行层次划分,在研究表层含义的同时,朝深层次研究深入,进而对隐喻的特征予以全面揭示。其次是确保对每一个层次都能进行全面分析。再次是针对不同类型隐喻框架进行有效甄别。最后是保证分析的全方位性,能够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隐喻进行解释。通常读者在接触隐喻领域时,第一时间会联想到喻体部分,随后针对喻体的含义进行思考。当大脑中存在这一过程时,才能实现对预期所蕴含意思的理解。具体而言,本体和喻体属于人脑内部存储的认知模式,可能是因感官或者是思考而引发的,这些都是人类识别隐喻的重要部分[4]。当遇到隐喻时,基础信息就会出现,此时大脑进行筛选及判断,从而获取隐喻的具体含义。整个过程表现出动态化特征,尤其是当个体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水平不断增长会引发这一过程的变化,此为隐喻的框架体系。

在充分分析隐喻的框架体系之后,围绕隐喻展开研究,应关注以下要点。首先,必须确保有关隐喻的研究建立在充实理论基础之上,同时,还需要关注同步进行的其他层次的处理情况。其次,需要强调关于隐喻层次的研究应当基于框架最低和最高基础性要求的基础之上进行。再次,需要合理选择隐喻的理论框架,选择标准主要为隐喻的类型。最好是保证分析框架性,能够实现多层面解释隐喻。

四、语言运用中隐喻的本质

作为语言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隐喻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通常会受到语言形式的影响。但在日常运用过程中,多数人不会关注语言形式的存在,这也使得有关隐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出缺少语言和隐喻之间关系的认知,这就强调有关隐喻的研究应关注语言在不同层面所发挥的实质作用的重要意义。例如,从词、语句等多个层面展开有关隐喻的理解和运用研究。具体而言,在语言研究领域,关注重点在于实际应用过程中语言的表层,很少会探究语言生存概念。大量语言学家在针对隐喻概念进行区分时,都会基于原因和概念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关于隐喻运用方式的正确理解。但考虑在完整的语篇中必须包含修辞、对比、暗示等部分。比如,将语言隐喻“Our Friendship is Based on the Mutual Trust”可以简单地解释概括成 B is C 的基本形式“Love is a Journey”,显然,这种条件的设定会阻碍研究的进展,具体表现为模糊了隐喻的运用准则。

因此,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展开隐喻的相关研究,除了关注语言形式之外,还会关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变量因素。而在展开实际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关注原型是能够直观了解喻体的本质,包括其所具有的表层语言形式,而这些都是建立在深层次理念的基础之上。根据学者莱可夫与约翰的相关理论,喻体来源于隐喻,其所反映的是概念系统和本体领域之间的映射,就等同于喻体特征反映的是本体的特征。大量语言研究学者将研究重点集中在母语方面,从而探寻常规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联,进而得出隐喻在运用过程中的重点,包括原构建、激发和限制等[5]。同时还指出在具体语境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领域结合对于人体的大脑思维具有激活作用,并且会呈现出具体的概念,能够与感官记忆融合,实现对嗅觉和听觉联想的激发。

无论是隐喻本体或者是喻体在表现形式上都十分丰富,并不会局限于特定的名词或动词形式,可以呈现出词句篇等多种丰富形式。一些特殊句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本体和喻体,此时需要读者分析,凭借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掌握的语感理解句子中的喻体。由此可见,应用隐喻具有一定的目的。因此,在处理领域信息的过程中,应从实际语境出发。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隐喻在语言应用领域十分常见,除了表现出具体的应用价值之外,更关乎人类语言的发展进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形象的一种模式,属于社会发展衍生文化形态表现形式,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信息相关。

五、隐喻在应用语言学中的特点

1.隐喻具有抽象性

在应用语言领域,对于隐喻的使用表现出抽象性特征,具体而言,是将一种非具象的喻体针对比较抽象的文体进行展现,而在复杂环境下,无论是本体,还是喻体都具有抽象性。

2.隐喻具有一致性

喻体和本体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才能构成隐喻情况,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存在逻辑性的联系,这也使得隐喻具有一致性的特征。

六、隐喻对教学的启示

在现代语言领域使用隐喻进行修辞十分常见,因此,研究隐喻的使用方法,以及价值在语言教学领域具有重大意义。例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基于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将一些较为难以呈现的问题进行转换,放置于中文语言环境中,或者是构建有效的教学氛围,可以说,在语言领域,隐喻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通常隐喻中所包含的本体和喻体存在明显差异,而通过隐喻又可以将二者进行联系,这就体现出隐喻在实践运用中的具体价值,能够促使读者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能够规避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隐喻这一修辞方法实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联系,并由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此时可以将学生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能辅助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语言教学课堂的质量。

基于上述分析,形成有关应用语言学领域隐喻所表现的特点,以及本质的初步认知,并认为隐喻可以作为文化理论,以及知识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借助研究隐喻实现复杂文化现象的科学化转变,对于文化或民族的理解将更加深入。在进行文化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使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类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而基于隐喻的研究成果能够支撑系统化学习过程,实现对于语言学框架体系的拓展,从而获得更多应用语言学的知识范围,借助隐喻对语言现象进行有组织的学习,运用恰当的方法针对零散的语言现象进行科学组织,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记忆,以及科学应用。

七、结语

通过对隐喻构成要素的研究,可以明确运用隐喻的目的,了解隐喻中本体、喻体的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同时还深入探究在应用语言学领域隐喻所表现的特征以及本质,认识到隐喻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成果之一,并且具有抽象性和一致性的特征,影响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记忆和应用。我们应进行深入研究,使其为我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相信今后随着隐喻理论知识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关于其在实际运用中价值的思考,隐喻在语言领域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所发挥的作用也更加重要,对于语言教学以及语言应用领域产生的影响也会更大。

参考文献

[1]于彦应用语言学中隐喻的特点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8).

[2]王劫.应用语言学中隐喻的特点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9).

[3]梁婧玉,汪少华美国两党医保国情咨文(1946--2015)架构隐喻的历时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2018(1).

[4]胡春雨,徐玉婷基于汉英媒体语料库的“经济隐喻“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17(5).

[5]孙亚,钱玉彬,马婷国外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外语,2017(5).

毕业论文格式第一页:论文题目(黑体、居中、三号字空一行)[关键词] (四号黑体)关键词内容(小四号宋体、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空两格)第二页:目录(居中、四号黑体)(空一行)(空一行)引言(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一、标题(小四号宋体 页码(小四号宋体)1. (小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1)(下级标题)(小四号宋体) 页码(小四号宋体)二、(标题)(小四号宋体) 页码(小四号宋体)1.(小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1)(下级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参考文献(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附录(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致谢语(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第三页开始:毕业论文正文引言(居中、四号黑体)(空一行)(空一行)引言内容用小四号宋体打印(空一行)(空一行)一、(标题)(居中、四号黑体)(空一行)(空一行)1、(小标题)(四号宋体)(空一行)(1)(下级小标题)(小四号黑体)(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宋体、下同)(空一行)(空一行)1、(小标题)(四号宋体)(空一行)(1)(下级小标题)(小四号黑体)···(空一行)(空一行)结论(内容用小四号宋体)(空一行)

对于论文的整体格式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

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

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

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5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①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②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③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

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毕业论文格式具体展示

封面

使用学校统一格式,题目居中,学号等内容靠左侧对齐,后面的下画线要整齐。。题目要对论文(设计)的内容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明、易读,字数应在20以内。

中文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 黑体三号,居中。下面空一行。

中文摘要

“摘要:“顶头,黑体四号,后面内容采用宋体小四号,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论文(设计)所研究的内容、目的、实验方法、主要成果和特色,一般为150-300字。下面空一行

中文关键词

“关键词:“顶头,黑体四号,后面内容采用宋体小四号,关键词一般3-5个,以”,“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尾不加标点符号,下面空两行。

英文论文题目

所有英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黑体三号,加粗,居中。下面空一行。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除字体外同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格式要求,但“Abstract:”和“Key words:”要加粗。内容翻译要准确,英文摘要的词汇和语法必须准确。

注意:如果内容教多,可以将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放到下页。

目录

“目录”两字为黑体3号,居中,下面空一行。

第一层次标题“一、”顶头,黑体、小四号,第二层次缩进一字,宋体,小四号,第三层次再缩进一字,宋体,小四号……,页码加小括号,页码前为连续的点,垂直居中。如果采用“1”、“1、1”、“1、1、1”的形式,则每层缩进半字。参考文献按第一层次标题的格式。

正文

正文采用宋体,小四号,每段开头空两字,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文理科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6000字,工科、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字数视专业情况而定。

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应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毕业论文内容要实事求是,尊重知识产权,凡引用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有出处(引注),计算的数据要求真实、客观、准确。

标题

所有标题左侧空两字,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写法应为:“一、”,“(一)”,“1、”,“(1)”,“” 的形式,黑体,小四号,左侧空两字,或者采用“1”、“1、1”、“1、1、1”……的形式,黑体,小四号,左侧顶格。

注释

采用本学科学术规范,提倡实用脚注,论文所有引用的中外文资料都要注明出处。中外文注释要注明所用资料的原文版作者、书名、出版商、出版年月、页码。

图表

正文中出现图表时,调整行距至所需大小,返回正文再将行距调整为22磅。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文后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中译本前要加国别)

[1] [英]M奥康诺尔著,王耀先译.科技书刊的编译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6-57、

[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打印及纸张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应一律采用打印的形式,使用A4规格的纸张,左边距2、75cm,右边距及上下边距2、5cm,页眉页脚1、5cm,全文行距22磅,装订线在左侧。按以下介绍的次序依次编排,页号打在页下方,宋体五号,居中。

装订次序

学生答辩后各院系要将有关资料和论文按照封面、中英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选题审批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答辩记录表的顺序统一装订成册,存入院系教学档案。

研究隐喻的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开题报告主要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的,如下表就是一个例子:学院: 专业: 课题名称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学历 一、 开展本课题的意义及工作内容:二、 课题工作的总体安排及进度:三、 课题预期达到的效果:四、 指导教师意见:签名: 年 月 日

美国经济对全球都有很大影响了解美国经济动态有助于我国制定良好的经济对策找这方面扯 就行了哥们我们真有缘啊 我也是写隐喻方面的论文的没事了多交流啊

语言学的隐喻论文题目

语言学论文有很多,这里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语言学论文题目:1. On English Euphemism谈谈英语委婉语2. Metaphor in English Euphemism 隐喻在英语委婉语中的应用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boo and Euphemism and Their Respective Uses浅谈禁忌语和委婉语之关系及各自用途4. A Survey of Euphemism in English and Chinese对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表达法之研究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tic Terms of Death英汉有关“死亡”的委婉语的对比研究6. A Contrast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对比研究7. The Phenomena of Ambiguity in English英语中的模糊语现象8. Noun-verb Conversion in Contemporary English现代英语中名词转化为动词的现象9. Onomatopoeia in English and Chinese Nursery Rhymes英汉语儿歌中的拟声词10. Syntactic Functions of Prepositional Phrases前置短语的句法功能11. Various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Inversion is Used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Chinese 运用倒装的多种情形及其与汉语的比较12. The Analysis of “Up” and “Down” in English and Chinese分析Up和Down在英语和汉语中的用法13.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junctions 英汉连词对比14. Difference between Attributiv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How to Translate English Attributive Clauses英汉定语比较与定语从句翻译15. A Tentative Study of Post-posed Adjectives后置形容词初探

论文题目又称文题、标题或篇名,对论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言学论文题目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2)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3)论郭沫若的历史剧(或《屈原》)

4)论早期的象征派诗歌

5)论周作人早期的散文

6)论丁西林的话剧

7)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8)老舍的小说与“京味”

9)论巴金的《寒夜》

10)论沈从文的〈边城〉

11)论“京派小说

12)论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或啼笑因缘〈金粉世家〉

13)论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

14)论李健吾的剧作

15)论胡风的文艺思想

16)论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

17)论徐讦的小说

18)论穆旦的诗

19)论陈白尘的剧作

20)中国当代部分文学

21)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

22)论秦牧的散文

23)论刘心武的小说创作

24)论张洁的小说

25)论谌容的小说

26)论王蒙的反思小说

27)论张贤亮的小说

28)论王安忆的小说

29)论“寻根文学”

30)论佘华的小说创作

31)论“新写实”小说 ‘

32)论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33)论陈祖芬的报告文学

34)论“第三代诗人”

35)论沙叶新的戏剧创作

36)论“京派”对老舍风格的继承

37)论陈忠实的《白鹿原》

38)论巴金的散文创作

39)论90年代的“新现实主义”小说

40)论90年代的“女性小说”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13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交际技巧 33成人世界的童话——从文体学角度解析现今童话再度流行的现象 49论文化差异与英汉商标互译 55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59诗意的美和喜剧性幽默 62试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65统觉团对英语初学者词汇学习的影响 67外语学习中应该重视中介语的作用 69新闻报道中的转述动词研究 73英汉禁忌语、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74英汉数字习语的对比研究 76英译汉中词序的变动 78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80英语双关语汉译的可译性限度 101词义演变的原因与方式 137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看文化交流 138从价值观转换看斯佳丽的角色特征 142从礼貌准则看中英文化的异同 146从习语看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 149从英语人名中看性别歧视 157动词过程类型的选择和话语隐性态度的表达 161对母语在英语写作中词汇负迁移现象的思考 162对严复译作中“信”的质疑 167法律英语用词特征分析 168法律语言翻译与法律文体 177副词EVER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特征 180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英语报纸新闻标题的功能 183广告口号语的语言特点 189国际商务文化之对比研究 204汉语中双关语的翻译 213基于概念隐喻的诗歌解读 228论广告英语中的幽 默 265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268论汉英谚语的语言特征 280论清教理念与美国西进运动 282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时间 300论英语广告中几种常用修辞格及其汉译 310论尤金?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手法 324名词化的语篇功能 330诺曼时期法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339浅谈英语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 340浅谈英语虚拟语气及其语用功能 345浅析二十世纪计算机英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是与中国社会特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面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自然”书写与局限2、丁玲小说的女性书写与性别政治3、论台湾图像诗的艺术特点4、论金子美铃童诗的抒情性特征5、论圣野童诗的诗教内涵6、论童诗的精炼美--以林良童诗为例7、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望--试论《小王子》中的“儿童本位观”8、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删改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9、论林焕彰童诗的情趣美10、《论童诗的逻辑趣味》11、学科教学论题目:12、于漪写作思想初探13、文本细读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14、中国古代史方向题目:15、明初少数民族家族汉化探析

英语隐喻意义研究论文任务书

找我。我可以帮你

【学年论文的题目其实很随意的,可以写一篇影评或者书评,下面是我们毕业论文的选题,你也可以提前看一看,如果有兴趣更早开始准备以后优势多多 O(∩_∩)O~ ,新年快乐!希望对你有帮助 :)】网络英语新词的构成及功能性特点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语言特征研究英语演讲对英语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英语化妆品说明书的语用分析1)英汉比较(如:比较句研究、祈使句研究、形容词比较研究等)2)语言与文化(互动的机制等)3)网络学习和语言能力的提升植物词汇及其隐喻意义的探究 Research on the Metaphoric Meaning of Plant Words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Rhetoric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ing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中情感因素调查研究Research on the Affective Factors in English majors' Learning论英语影视教学与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On English Movi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Leech的七类意义理论在商标品牌命名中的运用弱势群体身份表征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新闻语篇中的评价上海世博会报道中的中国形象语言学理论及应用的相关话题多模态话语分析相关话题语用学合作原则在英语会话中的应用日常会话中语境与会话含义的关联研究大学女性教师与男性教师课堂话语分析违背合作原则产生的会话含义探析从系统功能角度看新闻标题中的隐喻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与礼貌原则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控策略研究博客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模式研究中介语研究,二语习得中情感因素,动机研究母语对英语语音及写作的影响(正迁移负迁移研究)"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研究(George Eliot,Charles Dickens)/英国现代小说家作品研究(John Galsworthy,H. G. Wells)"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研究英美作家作品研究莫泊桑的作品研究英美文学从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看其君王观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评《威尼斯商人》 ——夏洛克复杂的人物性格威廉·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及其艺术特色英美文学少儿科普读物翻译策略研究英语科技新词的翻译策略科技语篇翻译的情感因素体裁分析与科技语篇翻译科技术语翻译中的常见错误和翻译原则文学翻译研究(某个作品翻译研究,或者某作品的几个译本对比,或者小说,诗歌,散文的翻译问题等研究)译者(某个著翻译家)风格研究或者俩译者翻译特点对比研究跨文化翻译研究(新词,典故,修辞,委婉)语言的模糊性和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中各因素(译者,发起人,目的语读者等)对翻译的影响英汉互译中的衔接和连贯学生英译汉与汉译英过程对比研究翻译与意识形态中西文化差异对于翻译的影响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英语成语翻译中的对等原则及具体应用基督教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文化差异和翻译中的文化移植翻译研究翻译视角研究政治文本中的模糊语从关联理论视角探讨翻译标准旅游翻译经贸翻译英汉语新词翻译翻译理论(流派、概念、人物)翻译与文化的相关话题网络新词的翻译电影字幕的翻译研究多媒体网络技术与英语教学英语教学法研究英语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策略研究个体差异与英语学习效果研究性别与英语学习效果焦虑与英语学习的关系研究网络英语与英语教学英语教学法高考英语试题,专业英语四级试题,雅思试题比较(方面:听力,阅读,写作,词汇)国内外刊物的摘要比较研究词块理论和化工英语/商务英语需求分析和英语教材评析监查理论和语言的流畅度/精准度网络与语言教学(如:教师角色的转换,课堂任务的设计)任务型课堂教学与语用能力的发展语言错误分析中西文化对比研究(宗教、教育、风俗习惯等)隐喻与英语教学,二语习得的研究教学法研究英语口语学习方法的研究透过雅思听力浅析专业英语听力的教与学1)商务活动(促销、广告、商标、谈判)中的语言现象2)商务英语或科技英语(写作教学、阅读教学)研究商务英语函电与对外贸易网络营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国际民商事法律问题商务跨文化交际,市场营销、商务翻译、英汉语对比研究英文商务信函文体特征分析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差异商标翻译的策略研究商务英语词汇特征分析中美称谓比较研究中西非言语交际比较中英文化对比研究中英文化偶合现象研究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法律文化研究中西方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语言文化和文化差异

隐喻的应用语言学框架及其特点分析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隐喻的应用语言学框架及其特点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隐喻是一种常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语言表达具有修饰作用,运用应用语言学理论,解读隐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表现的特征,以分析模式特点的方式,对隐喻有深层次的认知,并形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正确运用隐喻的相关要点。

关键词:

隐喻,语言现象;应用语言学:

引言:

隐喻又称简喻,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通常用于对事物的具体描绘,从而将抽象的事物更加直观地进行表现,因此,合理应用隐喻能够帮助人们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事物,促进人的认知。这也使得隐喻在语言学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伴随着后者理论体系不断成熟,隐喻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无论是在心理学、语言学或者社会学方面都占有一席之地,表现出较高的价值,这就引发有关隐喻特征,以及模式特点的思考,用于更加深刻的认知隐喻的作用,从而拓展其应用范围,升华价值,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一、隐喻简介

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有学者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可以被替换的概念,同时支持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获得新的知识。亚里士多德通过多种方法针对隐喻进行研究,通过构建特定环境的方式实现对隐喻的分析,从而认知隐喻在社会文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促进隐喻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结合。这为早期研究隐喻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后人的研究通常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多重单一角度衡量隐喻在应用语言领域的具体作用,或从语言学,或从心理学角度阐述单一逻辑思维下隐喻的作用,这也使得隐喻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地位[1]。受语言学理论不断成熟的影响,许多学者开始从认知和语言两个角度针对隐喻展开相关研究,对基于应用语言学角度展开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从应用语言学角度展开隐喻研究,更加追求实际,会设置具体的语言框架,针对句法词语,交际目的,以及历史等因素进行衡量,从而实现对隐喻的正确认知,区别于以往有关隐喻的理论研究,更加注重隐喻在实践应用中所发挥的作用。在研究侧重点方面,主要以语言形式为主,而非原结构。着名语言学家卡梅伦提出,围绕隐喻的研究应借助多方位研究体系进行,其在相关研究中通过三个角度围绕隐喻进行研究[2]。第一个角度是从理论层次分析隐喻的理论体系。第二个角度是基于处理层次,主要分析隐喻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表现出的处理状态。第三个角度则是从神经学层次分析隐喻在该领域的具体应用情况,以及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隐喻的模式特点

1.阶段模式

作为隐喻的主要表现模式之一,阶段模式具有明显的形式逻辑特征,主要是通过间接隐喻的形式实现对语言的表现。具体包括对文字认知和理解的阶段,以及深刻了解文字内在含义阶段。前者的表现基础是环境,要求针对表面意思进行准确了解,才能进行后续的深刻隐喻剖析。而后者则更加注重对于表达意思的挖掘。部分情况下,两个阶段的耗时相同,也就是通过理解表面意思就能挖掘内在含义,而只有较为晦涩的隐喻才会在第二阶段耗费大量时间。

2.本体和喻体

隐喻包含本体和喻体两个组成部分,都是呈现隐喻所表达含义的直接形式。本体是需要进行表现的事物,而喻体则是针对本体进行表现的事物,隐喻的主要作用就是借助喻体对本体进行表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本体和喻体的形态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

3.平行分布式处理信息

心理学领域主要基于信息处理模式,针对隐喻进行相关研究,涉及隐喻的应用,将计算机比作人脑,通过拆解分离隐喻的方式,获得信息并进行处理,最终形成隐喻的认知。部分情况下还会通过平行分布方式展开隐喻研究,在本质上与信息处理模式相同,同样将人脑视作计算机,通过数据推理计算的方式,实现对隐喻的具体分析。

三、隐喻的应用语言学框架

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开展隐喻本质以及相关特点的研究,需要着重考虑隐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作用,以及呈现出的本质。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之前,必须充分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实现对隐喻特征以及应用性的探索。在所组建的体系中,应强调对于语法、词性、词义的关注,同时,还需要考虑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亲疏关系、交流环境、语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最后针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3]。国内学者在开展隐喻相关研究时,也充分认识到认知的重要性,通过创新探索形式不断挖掘隐喻的本质及特点,为应用语言学领域有关隐喻的相关研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许多学者在针对隐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都会关注到其在语言领域的运用效果,这恰好符合应用语言学研究以实际运用为侧重点的特征,即在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最终形成对隐喻的定论。从现阶段有关隐喻的研究理论成果而言,许多学者都在认知的理论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在研究方向上有所转变,不再只注重理论研究,转而更加关注隐喻在语言中的实际应用。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应关注以下要点:首先需要进行层次划分,在研究表层含义的同时,朝深层次研究深入,进而对隐喻的特征予以全面揭示。其次是确保对每一个层次都能进行全面分析。再次是针对不同类型隐喻框架进行有效甄别。最后是保证分析的全方位性,能够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隐喻进行解释。通常读者在接触隐喻领域时,第一时间会联想到喻体部分,随后针对喻体的含义进行思考。当大脑中存在这一过程时,才能实现对预期所蕴含意思的理解。具体而言,本体和喻体属于人脑内部存储的认知模式,可能是因感官或者是思考而引发的,这些都是人类识别隐喻的重要部分[4]。当遇到隐喻时,基础信息就会出现,此时大脑进行筛选及判断,从而获取隐喻的具体含义。整个过程表现出动态化特征,尤其是当个体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水平不断增长会引发这一过程的变化,此为隐喻的框架体系。

在充分分析隐喻的框架体系之后,围绕隐喻展开研究,应关注以下要点。首先,必须确保有关隐喻的研究建立在充实理论基础之上,同时,还需要关注同步进行的其他层次的处理情况。其次,需要强调关于隐喻层次的研究应当基于框架最低和最高基础性要求的基础之上进行。再次,需要合理选择隐喻的理论框架,选择标准主要为隐喻的类型。最好是保证分析框架性,能够实现多层面解释隐喻。

四、语言运用中隐喻的本质

作为语言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隐喻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通常会受到语言形式的影响。但在日常运用过程中,多数人不会关注语言形式的存在,这也使得有关隐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出缺少语言和隐喻之间关系的认知,这就强调有关隐喻的研究应关注语言在不同层面所发挥的实质作用的重要意义。例如,从词、语句等多个层面展开有关隐喻的理解和运用研究。具体而言,在语言研究领域,关注重点在于实际应用过程中语言的表层,很少会探究语言生存概念。大量语言学家在针对隐喻概念进行区分时,都会基于原因和概念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关于隐喻运用方式的正确理解。但考虑在完整的语篇中必须包含修辞、对比、暗示等部分。比如,将语言隐喻“Our Friendship is Based on the Mutual Trust”可以简单地解释概括成 B is C 的基本形式“Love is a Journey”,显然,这种条件的设定会阻碍研究的进展,具体表现为模糊了隐喻的运用准则。

因此,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展开隐喻的相关研究,除了关注语言形式之外,还会关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变量因素。而在展开实际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关注原型是能够直观了解喻体的本质,包括其所具有的表层语言形式,而这些都是建立在深层次理念的基础之上。根据学者莱可夫与约翰的相关理论,喻体来源于隐喻,其所反映的是概念系统和本体领域之间的映射,就等同于喻体特征反映的是本体的特征。大量语言研究学者将研究重点集中在母语方面,从而探寻常规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联,进而得出隐喻在运用过程中的重点,包括原构建、激发和限制等[5]。同时还指出在具体语境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领域结合对于人体的大脑思维具有激活作用,并且会呈现出具体的概念,能够与感官记忆融合,实现对嗅觉和听觉联想的激发。

无论是隐喻本体或者是喻体在表现形式上都十分丰富,并不会局限于特定的名词或动词形式,可以呈现出词句篇等多种丰富形式。一些特殊句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本体和喻体,此时需要读者分析,凭借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掌握的语感理解句子中的喻体。由此可见,应用隐喻具有一定的目的。因此,在处理领域信息的过程中,应从实际语境出发。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隐喻在语言应用领域十分常见,除了表现出具体的应用价值之外,更关乎人类语言的发展进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形象的一种模式,属于社会发展衍生文化形态表现形式,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信息相关。

五、隐喻在应用语言学中的特点

1.隐喻具有抽象性

在应用语言领域,对于隐喻的使用表现出抽象性特征,具体而言,是将一种非具象的喻体针对比较抽象的文体进行展现,而在复杂环境下,无论是本体,还是喻体都具有抽象性。

2.隐喻具有一致性

喻体和本体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才能构成隐喻情况,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存在逻辑性的联系,这也使得隐喻具有一致性的特征。

六、隐喻对教学的启示

在现代语言领域使用隐喻进行修辞十分常见,因此,研究隐喻的使用方法,以及价值在语言教学领域具有重大意义。例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基于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将一些较为难以呈现的问题进行转换,放置于中文语言环境中,或者是构建有效的教学氛围,可以说,在语言领域,隐喻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通常隐喻中所包含的本体和喻体存在明显差异,而通过隐喻又可以将二者进行联系,这就体现出隐喻在实践运用中的具体价值,能够促使读者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能够规避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隐喻这一修辞方法实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联系,并由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此时可以将学生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能辅助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语言教学课堂的质量。

基于上述分析,形成有关应用语言学领域隐喻所表现的特点,以及本质的初步认知,并认为隐喻可以作为文化理论,以及知识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借助研究隐喻实现复杂文化现象的科学化转变,对于文化或民族的理解将更加深入。在进行文化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使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类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而基于隐喻的研究成果能够支撑系统化学习过程,实现对于语言学框架体系的拓展,从而获得更多应用语言学的知识范围,借助隐喻对语言现象进行有组织的学习,运用恰当的方法针对零散的语言现象进行科学组织,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记忆,以及科学应用。

七、结语

通过对隐喻构成要素的研究,可以明确运用隐喻的目的,了解隐喻中本体、喻体的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同时还深入探究在应用语言学领域隐喻所表现的特征以及本质,认识到隐喻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成果之一,并且具有抽象性和一致性的特征,影响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记忆和应用。我们应进行深入研究,使其为我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相信今后随着隐喻理论知识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关于其在实际运用中价值的思考,隐喻在语言领域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所发挥的作用也更加重要,对于语言教学以及语言应用领域产生的影响也会更大。

参考文献

[1]于彦应用语言学中隐喻的特点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8).

[2]王劫.应用语言学中隐喻的特点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9).

[3]梁婧玉,汪少华美国两党医保国情咨文(1946--2015)架构隐喻的历时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2018(1).

[4]胡春雨,徐玉婷基于汉英媒体语料库的“经济隐喻“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17(5).

[5]孙亚,钱玉彬,马婷国外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外语,2017(5).

集美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院 (系) 专业 年 月 日论文题目 On Translating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英语隐喻汉译)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一、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本选题旨在研究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可译性及其翻译的方法,重点从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本选题突破了历来将隐喻的汉译局限在诗学、修辞学、文学等范畴。由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陈宏薇:1996),翻译对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应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研究结合起来。二、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向: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Lakoff &Johnson(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其汉译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 Johnson理论的影响,其中以胡壮麟、朱永生为主要代表。在隐喻翻译的研究方面,李国南(1990),胡文仲(1994)对于英汉成语或谚语中的习用性比喻的喻体进行过比较,并探讨了其翻译的途径。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对隐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徐莉娜的《隐喻的翻译》为主要代表。但其研究的范围也只局限于文学、修辞用语的隐喻翻译。三、主要研究的内容:本文分五个部分。一、简要介绍隐喻与语言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不可忽视文化背景,并简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论述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三、分析隐喻的特点,从人类文化的共性论述其可译性。四、讨论隐喻的汉译标准、难点、过程、基本方法以及根据语境而确定译法的原则。五、详述隐喻汉译的方法和技巧,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对每种方法的使用都不能走极端。结论部分,总结研究隐喻汉译所具有的实用价值。1.引言2.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存在的普遍性2.1隐喻的定义2.2关于隐喻研究的常用术语2.3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3.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特点3.1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分类3.1.1习用性隐喻3.1.2新生隐喻3.2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3.3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可译性4.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4.1翻译的标准4.2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难点4.3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过程4.4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基本方法及原则5.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方法与技巧5.1直译法5.2意译法5.3转译法5.4直译和意译结合法四、参考文献:[1]Aristotle. “Rhetoric” (W. R. Roberts, Trans.) In W. D. Ross (Ed.) The Works of Aristotl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Original Work Written ca. 330 B.C.), 1924.[2]Brodkey, Linda. Review: The Languages in Metaphor. College English, 1988, (1): 89-94 [3]Goatly, Andrew. 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 London: Routledge, 1997.[4]Jin Di and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4.[5]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6]Nida, Eugene A. & William, Reyburn.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New York: Maryknoll of N. Y. Orbis Book, 1981.[7]Soskice, J.M. Metaphor and Religious Languag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5.[8]Tylor, Edward Burnett. Primitive Culture. London: John Murray, 1871.[9]陈宏薇(不加汉语拼音,下同).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0]陈文伯.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1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13]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14]冯明之. 英文成语故事 [M],香港:万里出版社,1992.[15]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6]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7]徐莉娜. 隐喻的翻译 [J],中国翻译,1999,(3):18-22.五、预期的课题进度计划:1.2007年4月25日 完成初稿,并上交指导教师审阅。2.2007年5月9日提交论文第二稿。3. 2007年5月16日提交论文第三稿。3.2007年5月17日-6月9日继续修改论文直至定稿。5.2007年6月13日提交毕业论文。6.2007年6月14日-23日准备论文答辩。7.2007年6月24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进度计划不能照抄,应根据实际情况从3月5日起至6月24日止编写计划。)六、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一)条件1.已经修完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对英语国家概况和跨文化交际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2.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具备有关本论文研究所需的丰富的书籍、期刊等参考文献;3.已经收集较丰富和全面的文献资料;4.具有上网条件及丰富的网上资源。(二)方法及措施1.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检索网;2.小组讨论交流。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建议:签名:年 月 日注:此表前六项由学生填写后交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否则不得开题;此表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评分的依据

有关多模态隐喻方面的论文研究

山西大学比较专业 可以参见安军的《隐喻的元理论研究》

《满城尽带黄金甲》,一部上映于2006年的古装动作片,这部影片自上映以来,评价便是两级严重分化,豆瓣评分5.7,成绩平平。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分析《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色彩运用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 要: 电影作为多模态语篇的表现形式之一,色彩符号是其表意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对张艺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颜色隐喻特点进行解读,分析电影的色彩选择以及色彩要素在构建多模态语篇的概念意义时所起的作用,导演如何借助色彩这一视觉范畴的概念通过跨域映射构建情感、社会范畴的概念,并在此过程中阐释意义、传递信息以及表达情感。

关键词: 《满城尽带黄金甲》;多模态语篇;色彩隐喻;张艺谋

20世纪80年代,Lakoff等人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之后,学者对众多的语言现象从概念隐喻的角度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普遍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语言只是隐喻的外在表现。(Lakoff & Johnson,1980)既然如此,语言符号作为隐喻的外在表现,不应该是惟一的,其他的媒介、符号和手段,如音乐、色彩、图案等都可以作为隐喻的表现形式。基于此,以Charles Forceville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隐喻研究可以并应该基于多模态的研究视角,关注除语言符号之外的声像音画等符号的概念意义传达,关注各个模态的相互作用、互动关系和意义构建过程,而这个意义构建过程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所以,对照单模态隐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隐喻的语言体现,Forceville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的定义,多模态隐喻是一种类型隐喻,其目标域和源域用不同的模态体现出来。这些模态可以包括图像或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等人类用来感知世界的全部通道,这些通道都可以接受信息,构建意义。

电影作为多模态语篇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光影、图像以及声音等一系列模态形式动态地构建意义、传递信息。同时其图像或视觉模态的隐喻通过跨域映射实现表意功能,其中,颜色作为视觉模态的主要元素之一承担了重要的意义构建任务。当然该功能的实现有时需借助声音和音乐等载体共同协作,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做综合分析。但同时需指出,电影中颜色隐喻的意义构建和人的认知水平、观察经验和文化基础等密切相关。本文将以张艺谋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介绍张艺谋电影中的颜色隐喻的功能和作用。

张艺谋电影的颜色隐喻

如上所述,同语言无异,各种表意符号在构建意义时同样具备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本文重点考察色彩隐喻在构建概念意义上的作用。色彩作为一种表意符号,大量应用在张艺谋的影片中。几乎张艺谋所有的电影都利用色彩要素传递信息,在增强视觉冲击的同时,更注重其表意功能的实现和感情的传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是如此,下面将对该片的颜色隐喻做如下分析。

(一)黄色的隐喻

通过对张艺谋电影的色彩分析,笔者认为色彩三要素:明度、色相和色彩饱和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信息值。(1)色彩明度:明度高的颜色为重要信息,明度低的颜色为次要信息。(2)色相:波长的色彩,如红色,传达重要信息。(3)色彩饱和度:饱和度越高的颜色,传达的信息越重要。这也为张艺谋电影大量使用红色和黄色提供了认知理据,同时也成为颜色隐喻的经验基础。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颜色成为无声的语言,流淌着故事情节,述说着故事矛盾冲突。金黄色作为该影片的重要色彩符号,在影片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色相环中由于黄色的明度高,它的鲜亮纯度也是最高的,具有凸显性,是皇权的象征。金黄色的具体表意功能如下:影片中,大王和杰王子在天福官驿会面中,大王身着金黄色铠甲,杰王子身着黑色铠甲,金黄色和深灰色的色彩明度不同,传达的信息不同,金黄色有更强的显著性。这样两种颜色与交际意义之间形成了隐喻映射:明亮(明)—主体(皇权)—统治者;暗淡(深灰)—从属(臣民)—被统治者。这也符合一般人的认知规律,人的视觉系统首先处理明亮的刺激,明度高的色彩具有凸显性。

凭借于此,张艺谋通过颜色隐喻凸显或弱化某种关系,如权利关系、君臣关系、等级区分等,在读者认知经验的共同作用下,使颜色发挥了语言的作用,即告知观众王就是王。

在影片中,本片中夺目的金黄色宫廷服装、神圣的宫殿,黄的菊花成为贯穿全片的重要线索,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的同时,也透露着伤感,而这种伤感在一定程度上是黄菊花的表意体现,菊花的黄色和具象的菊花共同构建了悲伤的气氛。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中丧事的黄色调不无关联。当人们看到黄色的菊花,在大多数人的认识范畴内,会映射出葬礼的画面。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张艺谋没有明确提出黄菊花的表征意义,但不能否定的是,满眼的黄菊花在观众的心里构建了一个悲剧的符号,预示着片中不伦的恋情、政治反叛以及扭曲的亲情终将走向悲剧的葬礼。黄菊花作为一个符号,通过跨域映射投射到影片的场景中预示着失败和死亡。而与菊花黄饱和度不同的金黄则体现了另外的意义。金黄色对皇权的表达绝无异议,中国数千年的皇权社会中,皇权是不可挑战、不可撼动、不可置疑的,任何对皇权的质疑和反对都将是灭顶之灾。色彩饱和度隐喻的意义差别如下:色彩高饱和度(金黄)——皇权——不可战胜;色彩低饱和度(菊花黄)——死亡——终将失败。在影片的结尾,王后、太子元祥、二王子元杰、小王子元成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只有大王还在,在血腥中凸显出金黄色,因为在数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中肯定的是皇权不可战胜的思想。

(二)红色的隐喻

影片中,除了铺天盖地的黄,红色也是张艺谋导演钟爱的颜色,在众多的影片中,红色都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实现了导演传递信息和传达感情的目的。从《红高粱》中红色映射的生命之美到《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红色表达的.压抑和欲望,再到《菊豆》的红色展示的涌动和释放以及最后的《山楂树之恋》中红色的凄美,红色在以视觉模态为主要形式的电影语篇中,其作用被发挥到了极致。红高粱、红盖头、红色的天空、血红的太阳、红灯笼、血红的染缸、红色的布匹以及红辣椒等一系列的色彩符号向人们传达着不同的信息和意义,和观众原有的文化领悟以及经验基础相关联,在每个观众心里形成既相同又不同的认知体验,也就是张艺谋的电影在每个观众心里的个性化版本,而这一点恰恰是基于观众的认知经验对色彩隐喻的个体化处理。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张艺谋一改对红色的独钟,大面积使用黄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偏爱的红色失去了其地位和功能。影片中,在重阳登高时,大王一家围坐桌旁,红蓝相间的地毯以及朱红色的桌子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大王逼王后服药,王后不从,众王子跪求母后服药,唯有杰王子恳求父亲顺母亲的意愿。大王的阴险、太子的猥琐、成王子的单纯、杰王子的正义、王后的不幸都围绕在红色的桌子周围。红色以其较高的色彩饱和度,给观众以迫近感,使观众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王室成员箭在弦上的紧张关系,爱情和亲情荡然无存。用源域(红色)来构建目标域(争斗)的原因是争斗会导致带来紧张甚至血腥。

影片中,王后的形象是扭曲压抑的,在绝望和失望中饱受煎熬,王后的服饰也以金黄色为主,金黄色虽属暖色,但给人以高高在上不易接近的距离感。但是在王后正式通知杰王子要发动政变逼王退位而立杰为王的时候,观众会发现王后一改之前的金黄装扮,身着红袍。政变的计划是王后心中希望的火花,王后将对未来的希望,甚至生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这次政变的成功。政变给王后带来的期盼和希望通过红色的服装得以体现,让观众感受到王后内心的欢喜与希冀,同时在红色的衬托下,王后与杰王子的亲情对话,也使王后的温暖的母性也得到了体现。源域(红色)成功构建了目的域(希望和温暖),和大多数观众的认知经验中暖色的红象征温暖和希望不无关系。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片末是金黄色的海洋,金甲武士,穿戴金黄袍的王室成员。但是,观众不难发现,杰王子带领的每一个金甲武士都佩戴红色蒙面巾,在满眼的金黄中,一点点的红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杰王子率领的大军为了捍卫母亲,推翻邪恶的父亲,起而反之,武士佩戴的红色恰恰代表了这种正义的力量。源域(红色)成功投射到目的域(正义),这也吻合我们的文化传统和认知体验:红色是正义的象征。

在影片最后,大片的黄菊花中流淌着鲜血,最终被鲜血覆盖。这里的红色凸显了它的隐喻意义:即便是王权不可撼动、不可战胜,但是捍卫王权需要付出的是血的代价、骨肉残杀、众叛亲离。在这一环节上,满目黄色中流淌的鲜血使源域(红色)成功映射到目的域(代价),意味着为权利和虚荣付出的巨大代价。

(三)黑色的隐喻

《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影片中宫廷间的有形的无形的争斗,通过黄色与红色的交替使用得到了揭示,但是令观众同样不能忘记的还有黑绿色的汤药。张艺谋在处理王后喝汤药时,使用了特写,从倒汤药到喝汤药到放下药碗,观众尽收眼底。如此细致的描写,旨在告诉观众在大王的精心设计下,王后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黑绿色的汤药,给观众以神秘感和不幸的预兆。此外,大王一直对元祥生母念念不忘,设堂纪念,但当大王得知元祥生母还活着,即刻决定杀其全家以灭口,派出杀手黑色装束,蒋太医惨死。黑色作为色明度最低的颜色,传递着冰冷、无情和恐怖,象征着大王丧失了最基本的感情,为了虚伪的尊严和权利,不惜放弃心中惟一的寄托。源域(黑色)成功映射到目的域(不幸和冰冷),与我们的文化中对黑色的解读和体验相吻合。

结 语

电影作为以图像和声音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多模态语篇,电影导演通过对多模态符号的选择、改造和组合利用来实现特定的语篇目的和表达需要。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张艺谋利用黄色、红色、黑色等一系列多模态色彩符号,通过色相的选择,色彩明度的选择,色彩饱和度的选择,凸显和弱化某些信息、构建不同的概念意义、激发观众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了对观众的引导和操控。这其中,导演个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和艺术判断都贯穿和体现在电影创作和色彩符号的运用中。作为视觉艺术的主要体现形式,电影语言中色彩的作用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虽然有些批评家认为,张艺谋的电影形式大于内容,情节简单、人物空洞,但是大家公认的是若干年后,具体的情节不再为人们熟知,但夺目的色彩和色彩代表的意义却永远留在脑海里。

参考文献:

[1] Forceville C,E Urios-Aparisi.Multimodal Metaphor[M].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9.

[2] Forceville C.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Multimodal Metaphor[A].K Sachs-Hombach.Bildwissenschaft:Zwischen Reflection and Anwendung[C].Cologne: Von Halem,2005:264-284.

[3] Lakoff G,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 王炳社.电影隐喻略论[J].电影文学,2010(08).

[5] 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 2011(01).

视觉模型、听觉模型、触觉模型、味觉模型、嗅觉模型。多模态隐喻通常指包含多个感官体验和语言的隐喻。根据 Forceville 等人的研究,多模态隐喻包括以下五种模型:视觉模型、听觉模型、触觉模型、味觉模型、嗅觉模型。其中,视觉模型是最常见的一种,它通过视觉图像的隐喻来表达语义。听觉模型则利用声音和声音效果表达隐喻。触觉模型则通过肌肉运动、重力和压力等感官体验表达语义。味觉模型和嗅觉模型较少被研究,但它们也可以通过食物或气味的隐喻来表达语义。

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是与中国社会特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面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自然”书写与局限2、丁玲小说的女性书写与性别政治3、论台湾图像诗的艺术特点4、论金子美铃童诗的抒情性特征5、论圣野童诗的诗教内涵6、论童诗的精炼美--以林良童诗为例7、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望--试论《小王子》中的“儿童本位观”8、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删改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9、论林焕彰童诗的情趣美10、《论童诗的逻辑趣味》11、学科教学论题目:12、于漪写作思想初探13、文本细读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14、中国古代史方向题目:15、明初少数民族家族汉化探析

  • 索引序列
  • 隐喻语用学研究论文目录模板
  • 研究隐喻的论文题目
  • 语言学的隐喻论文题目
  • 英语隐喻意义研究论文任务书
  • 有关多模态隐喻方面的论文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