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小学教育中的养成教育论文

小学教育中的养成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教育中的养成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已进入独生子女年代,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新课题。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社会上流传过的脏话、痞话、以及不文明的行为,可以毫不顾忌地说,待人长幼不分。很多学生在家长溺爱下自理能力较差,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放在书包里都是家长代劳的。造成学生做事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面对现状,学校要不断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仅靠单纯的几个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社会、家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以己之见,下面谈几点看法。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所以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从点滴抓起。二、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痉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如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由于这个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是不可能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断鼓励,才能见效。三、养成教育要广泛动员社会和家庭,形成养成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我班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不做作业,整天看电视,每天晚上不按时睡觉,学习用品到处扔……,希望老师严格教育。”难道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就可以放手,一点责任也没有吗?《三字经》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要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对学生的进行行为训练,只有长期、反复、不断的强化,加深烙印,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什么时候要呢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对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如果毕业论文不通过就可能毕不了业了,很多教育专业的同学不知道论文该怎么写,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小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

小学生是校园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并且渗透于小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数学素质与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乐趣息息相关,小学生的数学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不仅是学校许多学科中的一门学科,数学还被称谓为一种文化,小学数学也不是单调孤立的一门学科,它与小学其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愈加的紧密,小学数学的基础运算与小学生们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所占地位和影响也是十分地重要。本人从小学数学老师的角度出发,探索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浅谈一下关于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高,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为切实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质,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特点,我对数学课堂中素质的培养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有趣味性,探索性,再联系生活实际中设计出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样能够积极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自学能力的培养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不断深入探究,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的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活跃起来,不断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以学为主,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合情合理的知识经验,只不过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就包含着数学知识,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一定生活经验的素材,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把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自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修养

学习、提高的途径有很多,报纸、杂志、网络、研修、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等,汲取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充实、修正自己。只有提高了自身素质修养,才能学高为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居高临下、游刃有余。要以新世纪民族素质对人才的要求为指导,重新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这样才能自觉地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实践素质教育。只有想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才能在数学教学中从各个方面想得更深远些。首先,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然后,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的教法、学法,恰当地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走出“传道授业解惑”的误区,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我认为,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角色应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数学教师要甘于俯身倾听、做学生心灵的朋友;用关心尊重和接纳态度,努力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对学生的一些数学思想和发现给予支持肯定和鼓励,真正承认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智力因素。做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引路人,在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中学习数学。

四、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学的目标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质量规格水平,是实施素质化教学的前提和评价依据。目前很多教师在确定数学教学目标时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一个单元一节课的讲授;轻数学的知识体系的掌握,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致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该把丰富的素质内涵及其结构关系作为出发点,以“大纲”为依据,采用建立坐标系的方法,以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体能素质为横轴;以认知、能力、技能三个领域为纵轴,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进行筛选,从而全面具体地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五、以数学文化为思想,进行兴趣教学,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使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变得有乐趣,让小学生们兴趣地学习数学课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以设定情景的方法进行,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把数学课堂问题转换设定为某种情景,促使小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进而激发小学生们对数学运算的兴趣,培养同学们自主地产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该阶段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不断地为学生设计课堂情境,使小学生们在乐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容易的完成小学数学教学。

比如,在学习和复习小学乘法公式的课程中,我们可以引入数字游戏,以课堂游戏10分钟为例,恰当的把小学数学运算融入到游戏当中。运用到课堂上数学游戏很多,我们可以玩这样一个游戏:小学数学倍数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小学生们按照自己所坐的课堂位置顺序进行读数,第一学生读一,第二个学生读二,第三个学生读三,第四个学生不读四,要读“过”,以此类推,只要是四的倍数的都要读“过”,读错了的学生和没有读“过”的学生要受到大家的惩罚,惩罚大家定,也可以随便罚。学生们活跃玩着这个游戏,教师在一旁引导鼓励,使得学生充分的融入进游戏,学习并快乐着,通过这个游戏过程达到对小学数学乘法公式的掌握的目的。教师进行兴趣教学,活跃了学教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小学数学运算的兴趣,整个数学教学课程变得有趣起来,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行兴趣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进展,这也直接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效果和效率。

我们只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就可以进入数学的殿堂,在数学的海洋里自由的畅扬。数学素质具有社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未来的人的数学素质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数学课堂中素质教育的应用及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分析了理智思辨型、情感感染型和情境渲染型三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并且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现实有效的改善措施,即要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

关键词:教学风格;学习习惯;小学生

在教学这样一个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而教师各异的教学风格会对不同阶段学生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有科学研究表明:6至12岁即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反思现存的课堂教学,探索更加适于形成小学生良好惯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的。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课前学习习惯的现状。从实际调查发现有有一少数小学生根本无学习计划,对于执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将学习计划流于形式。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现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听课时往往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小学生课堂上始终专心听讲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同时,也有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乏质疑的习惯。小学生复习及作业习惯的现状。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坚持每天复习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致使盲目地去完成作业,甚至还存在少部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

2、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风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个人特点的教学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1]"。然而"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形象载体[2]",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通过长期对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以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得出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细以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语调的起伏变化,情感的运用和课堂教学技巧中所采用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及潜移默化的调控手段为标准,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总结。

2、1理智思辨型的特点及其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老教师知识渊博且经验丰富。其主要特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语调高昂、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这类教师的教学能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他的严肃稳定,则对于自律性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初步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专心听讲、勤记笔记,有效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方面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不过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使得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处在强式状态下,没有使习惯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也缺乏灵活多样性。

2、2情感感染型的特点及其影响。这类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感情充沛,以情促知的。教学语言语调起伏明显、表达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教师善于用情感调控课堂,态度温和谦恭,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一位情感感染型的老师,对于改变小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利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下的讨论可以看出,此类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上课集中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这种类型的教师常会成为"班妈",使学生过于依赖当天课上的掌握而忽略课下自己复习巩固,不易形成及时复习巩固的良好习惯。

2、3情境渲染型特点及其影响。课堂教学要求知识之间的"无痕过渡",在"小步快跑"等技巧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而这正要求教师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基础上,更好地组织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所谓因时适宜,因情适宜。此类教师善于用情境渲染调控课堂,其教学语言语调曲折,表达生动形象。课堂教学中长于及时鼓励与情境性真实感染,课堂气氛活跃,能使小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注意力和积极的主动参与性。

3、教学风格的有效改善措施

3、1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要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有效地改善教师教学风格,革新以往单一而局限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其丰富性去适应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多种矛盾及特点各异的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缺点,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增加知识储备,使个体主导性教学风格更加丰满。

3、2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每一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点、结构、功能和适应范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风格,即体现多侧面发展。这里的教学客体包括: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情的学生,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目标的教学环节等。教师要有的放矢,统筹安排,根据教学客体的特点,恰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风格。

3、3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为了更好地让不同的教学风格有针对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发扬本身优势的同时,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真正的完善。

4、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中进步的,其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风格来更好地把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目标落实到实际课堂中是有一定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捷]J、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如密、教学风格综合分类的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1995、

小学养成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关键词:学生;习惯;主动性;影响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334-01小学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的意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一、培养儿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习惯决定人生的命运,这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好的习惯对人的成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谓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将受用终生,而良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再纠正,那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二、儿童学习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1、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标尚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走神、发呆,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2、合作学习的意识不强。许多学生认为认真倾听就是专心听老师讲课。在随堂观察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善于听取同伴的发言,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答案。3、依赖心理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独立、自主思考的习惯还没有养成。部分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习惯于依赖老师和独立能力强的同学,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差,学习方法欠佳。一旦处于自主学习的状态,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学习效率低下。4、作业习惯比较差能做到“一尺一拳一寸”的学生很少,表现出的不良姿势主要为头趴得过低、作业本歪斜、握笔过紧、笔尖与纸面过于垂直等。字迹不够端正,涂改随意,大量使用涂改液(纸),不整洁,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在作业本背面乱涂乱画。用笔过于随意,同一本作业本会用到钢笔、圆珠笔、铅笔等。做作业粗心,漏题、看错题意,在部分学生中还存在赶、抄作业的现象。家长反映孩子在做作业时,有的边做边玩,有的边做边看电视,不够专心,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做作业时需要陪做。5、学习被动或缺乏计划性。往往是跟在老师后面走,缺少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不能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即使学校的课程表放在那里,也经常忘记第二天应该如何准备学习。学习上漫无目的,没有计划,学习时间不固定,不制定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三、影响儿童学习习惯的因素1、儿童本身的影响。儿童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和不会预习是主要的因素,对学习的兴趣不高,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自觉性。2、家庭、社会因素的影响。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制约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家长对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家长没有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3、学校和教师对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平时很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矫正学生出现的不良学习习惯;部分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四、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1、教师方面:(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同时,加强教学反思,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预习的方法、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观察的方法、修改习作的方法等,利用课堂教学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3)改进评价方法,对已经有良好习惯或正在积极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多加鼓励与表扬。这种鼓励与表扬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象;(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娱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教师与家长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教师与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各种影响,所以要注意自身的一举一动,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2、家长方面:(1)首先要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2)针对部分孩子意志力不强的特点,家长应制定严格的规范,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如规定共同学习时间,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意识和学习的专注性;(3)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争取做孩子的榜样。孩子是模仿的大行家,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规范好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学生方面:(1)立互助小组,建立学生互评制度。让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学习他人的优点,找出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2)学会自我评价与反省,反思自己受到批评的原因,提高学习成绩。总之,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它需要我们全体教师、家长、学校还有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细节入手,从小事抓起,共同打造孩子们美好的明天!参考文献:[1] 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关亚妹《等待花开――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3] 唐云富 张明镜 廖其发《教育学报》2005-2006年论文的引文统计与分析

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金星,初步养成。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我们可用“比比谁最棒”的方法。课堂上,把要求告诉他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这种方法也可评价学生的课下表现。然后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金星。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小金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由此看出: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竞赛,要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1、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主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开展“我和规范同成长”的家校活动。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安全小卫士,让他们不只在校内,在校外也要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珍爱生命、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好品质。四、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小学生主要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在父母、老师的搀扶下学习走路.这条路是漫长的,总会有些磕磕绊绊,总会摔倒,也总会被你们扶起来.现在我们慢慢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打造的完美人生.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思想关.要从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才能真正把大事做好.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刘备曾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再小的好事我们也要去做,再小的坏事我们也要远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错了,就要立即改正.要培养良好的习惯,细节问题尤为重要.地上有纸屑,要主动捡起来,垃圾要放入垃圾箱里,在保持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有秩序,每个年级都有各自的楼道,在行走时,要靠右行走……作为学生我们不能进入网吧,在家玩游戏,也要适量,不能过分迷恋电脑,我们更不能进入不良场所.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贵在坚持.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习惯,就要坚持去做,如果放弃了,我们一切努力不就付之东流了吗?我们要有毅力,一个有毅力的人,再远的路程也是近的,一个有毅力的人,才会选择坚持,只有坚持下去,好习惯才能久远.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个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就要比别人多做一点,要比别人看得更远一点.做得更多一点,动力更足一点,速度更快一点,坚持的时间更久一点.他体现的是一种勤奋主动的精神,一种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意志,一种行动迅速、做事准确的能力.古人云:要想取之,必先予之.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付出代价,没有幸苦是不可能有收获的.“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一项大成就,都是一点一滴不断积累起来的.如果你能比别人多做出一步,多投入一点,并渐渐把这种习惯应用于生活,你就会得到超值的回报,就会拥有一个灿烂完美的一生.

小学生也有写论文?!!!恐怖你们什么老师啊,有没有脑子啊

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金星,初步养成。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我们可用“比比谁最棒”的方法。课堂上,把要求告诉他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这种方法也可评价学生的课下表现。然后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金星。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小金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由此看出: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竞赛,要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1、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主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开展“我和规范同成长”的家校活动。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安全小卫士,让他们不只在校内,在校外也要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珍爱生命、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好品质。四、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论文去作文网查呗~

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论文

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金星,初步养成。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我们可用“比比谁最棒”的方法。课堂上,把要求告诉他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这种方法也可评价学生的课下表现。然后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金星。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小金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由此看出: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竞赛,要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1、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主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开展“我和规范同成长”的家校活动。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安全小卫士,让他们不只在校内,在校外也要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珍爱生命、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好品质。四、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已进入独生子女年代,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新课题。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社会上流传过的脏话、痞话、以及不文明的行为,可以毫不顾忌地说,待人长幼不分。很多学生在家长溺爱下自理能力较差,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放在书包里都是家长代劳的。造成学生做事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面对现状,学校要不断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仅靠单纯的几个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社会、家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以己之见,下面谈几点看法。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所以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从点滴抓起。二、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痉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如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由于这个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是不可能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断鼓励,才能见效。三、养成教育要广泛动员社会和家庭,形成养成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我班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不做作业,整天看电视,每天晚上不按时睡觉,学习用品到处扔……,希望老师严格教育。”难道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就可以放手,一点责任也没有吗?《三字经》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要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对学生的进行行为训练,只有长期、反复、不断的强化,加深烙印,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家长觉得刚开始很重要,要盯着点。这一盯,就完了。他无法再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孩子写作业写到很晚,不是作业多。而是他边写边玩。

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1000字

凡是没有学会流利的,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不可能顺利的掌握知识的。本文从四个方面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起决定的作用。第二,抛砖引玉,开设阅读窗口。第三,营造阅读气氛,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第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美的教育。 『正文』 当把一台电视机,一台电脑,一本书,放在学生的面前,他们首先会打开的是电视机或电脑。现今的学生离书籍很远,更不用说,让他们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而一张语文试卷上,总少不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更会令他们头痛。老是批阅这一部分,很难得意起来。凡是没有学过流利的阅读的人,他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无论什么也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如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第一种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 一、 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课本成为很好的指路灯。 我们小学生手中的教科书都是精心编写的。课文思想教育内容丰富,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教材中关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助人为乐,诚实善良,钻研科学,以及遇事动脑筋和全面的看问题等思想内容,能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更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感觉特别强烈。 当学生在学完《黄继光》,沉静在“黄继光终于站起来了,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这种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时,我就及时介绍一些英雄人物的传记。这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当我教完《新型玻璃》就介绍科普读物,教完《荷花》就介绍朱自清的一些优美散文,让学生读。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要让他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这根弦就要靠学生的教科书,它是让学生进行广泛阅读的指路灯。 二:开设阅读窗口,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 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的技能,不单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独力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所谓流利的,有理解的阅读,这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在同时进行思维。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的概念和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吸取的知识的体系里去。我在教学时,经常在我上的每一节语文课上设立阅读“窗口”,让学生阅读感兴趣的文章。学习好的学生我找他个别谈话,主动介绍一些好的书籍,他们书读得越多,感到自己学的知识就越少,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更加要求他们更多的阅读。阅读教给他们思考,它使思维受到二种感应,激发差生的觉醒。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主要手段。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三:营造阅读气氛,教师起着决定作用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籍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何种地位, 作为教师,正要像于永正老师所说,自己要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书籍是一种学校教师的教学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笑道溪流来滋养它。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每天不断的读,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融入思想的大河。那么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死扣教科书,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看到: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学成正比。 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根据研究,家庭的 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是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家庭的教育,教师是很难教会儿童阅读的。在家长学校中,我们要让家长看清这一点,懂得尊重书籍。让家长们为自己的孩子增添小小藏书,也可以自己的孩子去办借书证。让学校和家庭一起,引导儿童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那他的孩子在毕业后也会有一种很好的自我教育。 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更多的思考,在思考中更多的阅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会越来越强烈,有充满的精神生活,从而也就会有创造性的劳动生活。正像苏赫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学校的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吧!“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笔者以为,德育对中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在网络杂志上看到“养成教育”对中小学生的言行这么重要后,不禁使我想到了有的孩子在小的时侯由于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娇生惯养,一不顺心便用大声哭叫、摔打东西、耍小脾气等手段来要挟大人;还有的小学生到处乱扔垃圾、乱吐痰、乱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等等。而有的家长对此视而不见、不加批评教育,反而迁就屈从。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有不良行为的中小学生,家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通过讲故事、做比较等方式让孩子认清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和孩子讲清楚乱扔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乱吐痰容易得传染病的危害等等,使孩子在道德品质方面养成很好的习惯。其次,教育的内涵是要通过训练活动,使孩子言行“规范化,标准化”,它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各种规章制度的宣传上,重要的是贯彻在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当中。因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也并不是短时间能奏效的,人都有惰性,孩子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施以外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要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他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最关键因素。正确的动机并不都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知规范也不一定就能守规范,偶尔能守也不能叫养成习惯,而使孩子最终达到“养成”目标的手段,就是长期的检查、督促与训练。再次,要制定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在养成教育中,我们要发挥激励的作用,孩子在养成教育中哪项达标并形成了习惯,我就给他物质奖励以及精神鼓励。我坚信,如果每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实行“养成教育”,那么能使我们看到祖国的花朵向健康的方向盛开,也使我们能看到未来祖国将更加繁荣强盛。

  • 索引序列
  • 小学教育中的养成教育论文
  • 小学养成教育论文
  • 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 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论文
  • 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1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