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遥念史铁生。刚看到他去世的消息时,以为是误传,但很快就确认了。然后想多读读他的文章,因为相信理解才是最好的纪念,只有认真读作品,才能接近这位扶轮问路的思想者。对,是思想者,不仅用概念、推理和判断,更用生命、时间和空间。重新开始读的第一本是《史铁生诗选》,第一篇竟然是《今晚我想坐到天明》,人却最终选择在天明之前离开了。是已经探问到那最后的路程了吗,路的起点是不是在地坛,你的坚韧与迷惘会继续发出光芒,引领你走向所有想去的地方。生命果然是根动人的琴弦,可谁还会像你那样用心来拨动? ⑵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里有这样几句:“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现在新作的古人年谱的流行,即证明着已经有许多人省悟了此中的消息”。近来读《梁启超年谱长编》,也觉得比读一般的历史书要详实、生动,从这样的地方或许更能看清历史的真相。 ⑶顾随曾这样评价孔子:“思想复杂是从生活得来。复杂是横面的,但他的思想深刻,我们浮浅;他的眼光高,我们眼光低;他是巨人,我们是小孩……我们在横的方面没有那样经验,在纵的方面,我们又没有天才眼光之高、思想之深。即以‘君子’而论,<论语>中所论每节不同。他是巨人,我们不成,跟不上。他的话都是诸峰一脉。而我们甭说追不上,连懂都懂不了。有的事我们干不了可是懂得了,想得到;而<论语>之说君子,甭说办,连想也不成……孔子我们跟不上,但曾子老实,与我们相近,你学尚易”。儒家思想如此博大精深,只有循序渐进,才有可能入得门径。 ⑷《白雨斋词话》卷五第九十一条:“无论作诗作词,不可有腐儒气,不可有俗人气,不可有才子气。人第知腐儒气、俗人气之不可有,而不知才子气亦不可有也。尖巧新颖,病在轻薄,发扬暴露,病在浅尽。腐儒气,俗人气,人犹望而厌之;若才子气,则无不望而悦之矣,故得病最深”,读到这里不禁想到,陈廷焯该如何看待东坡?继续读下去,终于有了答案,卷六第五十八条写道:“和婉中见忠厚易,超旷中见忠厚难,此坡仙所以独绝千古也”。 ⑸读仇兆鳌的《杜少陵集详注》,不禁想起现在许多学者的文章中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总感觉现在的学者做学问有点密植了,这样不利于学术空间的形成与生长。做学问也要懂得疏密得当,否则真理的阳光、知识的空气和生活的肥料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的。 ⑹张荫麟的《中国史纲》不愧是大家手笔,无论是立论还是行文,均属一流。如论述春秋前后的“士”时,这样写道:“士字原初指执干(盾)、戈、佩弓、矢的武士,其后却渐渐变成专指读书、议论的文人。为什么同一个字其先后的意义恰恰对极地相反?懂得此中的原因,便懂得春秋以前和以后的社会一大差别。在前一个时代所谓教育就是武士的教育,而且唯有武士是最受教育的人;在后一个时代,所谓教育,就是文士的教育,而且唯有文士是最受教育的人。士字始终是指特别受教育的人,但因为教育的内容改变,它的涵义也就改变了”。所谓深入浅出,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⑺冯唐针对陈子善先生的那篇《你不能不读董桥》,写了《你一定不可多读董桥》,其中谈到:“董桥的好处,反反复复说,无非两点:文字和古意”。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即以文字论,能够达到董桥的水平的有几个,写出来看看,自然明白;至于古意,也并不是整天偎在秦砖汉瓦里——如果是这样,古董商人都成文字高手了。古意是对传统文化的那份珍惜和向往,是从对比的角度来探究古今的不同,而不是用对立的眼神来清除那些与自己的意愿不相符的。冯唐在文章里将董桥与艺妓、与不讲卫生的糙汉相比较,真是不可思议。董桥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人,你是七零后,对一个同行的前辈,应有起码的尊重吧。 黄灿然在《必要的角度》里曾对董桥的过分“古雅”的汉语翻译指出缺点,但黄灿然因此就说“相对于董桥的保守或考虑不周到的汉语观,他们的大陆同行就开放多了”,这话自信得有些过了,黄灿然接着将董桥与卞之琳对比,以证明其说法之正确。而这种对比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董桥是出版家、编辑、作家于一身,而卞之琳是诗人、学者、翻译家于一体,身份的不同会导致其翻译时的着眼点不同,且两人的年龄相隔不少,风格成熟的时间也不一样。当卞之琳能够成熟地进行翻译时,董桥可能还在摸索的过程中,就像写作一样。进入新世纪以来,董桥不是就开始对“故事”感兴趣了吗?而对原先着意刻画的意趣看淡了。 黄灿然谈到,思果和董桥的观点往往与他们的宽容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我发现,其原因在于他们都没有很好地领会到语言是经常处于变动中的,没有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另一套心思和动机……最重要的是,没有把汉译与汉语纳入汉语的现实中去加以考虑”,可董桥的写作的“变动”,你注意到了吗?接着黄灿然举了董桥的几个翻译作为例证,其中有几个是董桥对官方的译文,董桥将本来正式场合的现代英语翻译得过于“古雅”,是有些过了,但黄灿然因此评论道:“原作者用的是公共语言,译者却要倾尽个人文学才能来为其粉饰。这里也许还存在着权力崇拜”,这样的揣测,就不必了吧。 冯唐自有冯唐的不可及处,记得在网上第一次看到其《中文小说:体会时间流逝中那些生命感动》时,顿感前所未有的舒畅,当得知其奇特的人生经历后,更觉其人不俗。董桥也有董桥的高明手段,他对传统文化如此沉醉,是因为识得个中滋味的,是有早年戒尺和冷板凳的功底作为支撑的,而且他对文化与文化人的那种同情和理解,值得欣赏和尊重。你有你的三里屯的历经风尘的老板娘的媚眼如丝,他有他的记忆中的榕须飘潇的旧台北的缠绵秋水,何必较劲,天涯一相逢,把酒共酌都还来不及,怎么会那样讽刺?让人想起上个世纪叶灵风对林语堂的讥评。叶灵风曾在《小谈林语堂》里谈到他对林的《生活的艺术》始终不敢兴趣,“实在不敢领教”。其实叶与林在读书方面均是那种既冲得进去又打得出来的好手,叶灵凤的作品,无论是三辑《读书随笔》,还是《霜红室随笔》,均可见一位真正爱书者的痴迷与认真,殊为难得;《生活的艺术》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就的,其中的醇厚风趣是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真羡慕傅雷和钱钟书之间的友谊,两人虽也有过矛盾,但彼此均明白对方的人品和功力,最后仍重归于好。读书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亦是人间的一片好风景! ⑻《读书》杂志何去何从?自从将《读书》杂志三十年的光盘买回来后,就没再买过纸质的了。回想以前在郑州古玩城的旧书摊上,在人声、书声鼎沸的摊子上和书老板讨价还价买以前的《读书》时,是何等的幸福!曾有一次,直接将1997和1999全年的《读书》搜罗齐全,顿觉人生清明。那典雅素朴的装帧、丰赡隽永的内容,都不忍心多读,想着要慢慢看,得像沙和尚吃人参果一样。但后来就不一样了,像催熟的桃儿,个大汁多,但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味儿了。无论封面还是内容,都让人质疑。 心中的《读书》,想你时你在天边! ⑼读《西川的诗》,其中有一首《为骆一禾而作》,第四节:“我怀念你就是怀念一群人/我几乎相信他们是一个人的多重化身/往来于诸世纪的集市和码头/从白云获得授权,从钟声获得灵感/提高生命的质量,创造,挖掘/把风吹雨打的经验转化为崇高的预言/我几乎相信是死亡给了你众多的名字/谁怀念你谁就是怀念一群人/谁谈论他们谁就不是等闲之辈”。向高贵的诗和诗人们致敬! ⑽英国盛产书痴。我这里所说的书痴,既含有买书的痴,又含有读书的痴,当然,最好还有写书的痴。只买不看的,成了藏书阁;只看不买的,书店估计不愿意;既看又买,但不写,那就是只富了自己,还是不太仁义。查尔斯·兰姆与乔治·吉辛,都是骨灰级书痴了,又买又看又写,值得格外关注。兰姆的《读书漫谈》充满的是读书人的笑声和泪光,那种一厢情愿让人感受到了什么叫无功利地阅读,兰姆他姐同样也是如此。两人的经历既心酸又甘甜,亲情之中融入了读书的成分,是如此美好。 相比兰姆,吉辛就“理性”多了,这也可能与其学习哲学的经历有关,当然,他认可的哲学肯定不是尼采那一脉的。吉辛因为搬迁频繁,不得不卖掉一些书,也因此很懊悔:“如果能够再读一读那套精装的《罗马帝王衰亡史》,该是何等惬意的事啊!唯有那种装潢才能与其神圣的主题相称。人们只要瞥它一眼,就会觉得心旷神怡”,再重置一套新的,对于后来的作者来说,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不过新购的书“是不能与我卖掉的那一套书同日而语的。因为那套书能使我时时想起自己当年买书时的那种蓬头垢面、劳累奔波的艰难情景”。而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吉辛说到:“我可以回顾已走完的过程,那多么渺小啊!我不禁想要大笑一番,可我控制自己,只是微笑一下”。英国书痴的矜持与洒脱,在在可见。 ⑾雪与梅,均是冬天的好景致。查熊礼汇等人选注的《明清散文集萃》,看到沈周的《记雪月之观》,“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晃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沈周是“明四家”之一,诗写得沉郁顿挫,颇得论者好评,此段描写雪月的文字,既觉渺远又觉亲切,很厉害。中国近代引进西方文学的先驱,同时谙熟桐城派古文的林纾,也曾写有一篇《记超山梅花》,在“景物凄黯无可纪,余索然将返”时,容伯却领着作者走到唐玉潜祠下,此地“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高下,沿梅得径。远馥林麓,近偃陂陀;丛芬积缟,弥满山谷。几四里始出梅窝,阴松列队,下闻溪声,余来船已停濑上矣。”容伯又说,“冬雪霁后,花益奇丽,过于西溪。”但“西溪余两至,均失梅候”。 ⑿虽然梁实秋费时三十多年将莎士比亚全集译出,但最流行的——恐怕也是最耐读的还是朱生豪的译本吧。对这位译者,我有三个认识阶段,第一阶段仅仅停留在想象阶段,认为他是一个饱学诗书的老者,聚一生之力译出莎翁戏剧;第二阶段是看了他的照片后,原来这么年轻!那肯定是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译书上了;第三阶段是在看了《朱生豪情书》后,这时才感到,他的译本能如此精彩,与他的性情和学问息息相关。 在署名堂·吉诃德的一封信里,朱生豪写道:“总之我像一头受伤的狗,今天的薪水失了望,把剩余的三十几个铜板寄出了这封信,连买糖也买不成了。因此你想你这人好不好,昨天还要寄一封欠资信来,剥削去我财产的一半!”瞧这对儿情侣多么好玩儿。 朱生豪对文艺的见地同样非同一般,在一封信里他写道“在维多利亚三大家中,艾略特最长于性格描写,狄更斯描写主角,总不及描写配角的出色,后者的好处是温情和谐趣的融和,以天真的眼睛叙述世故,把一切人都卡通化起来,但却不是冷酷的讽刺。文章也许是萨克雷写得好。但小说在英国,无论如何赶不上法国同俄国,像福楼拜、屠格涅夫一类的天才,英国毕竟没有”,另有这样的认识:“如果欣赏诗需要天才,那么看电影岂不也要天才?对于艺术的理解力的深浅,完全资于个人的素养,依浸润的程度的深浅而定,与天才无关。正如吃冰淇淋一样,发明制冰淇淋者自然是一个天才,但晓得冰淇淋好吃的人却根本无需乎天才。”在署名兴登堡将军的一封信里,朱生豪不无痛感地谈到,“中国不会产生甚么大的文学家艺术家,从古以来多如此,事实上还是因为中国人太不浪漫,务实际到心理卑琐的地步的缘故,因此情感与想象,两俱缺乏。” 最奇异的大概是这封署名子路的信吧: “好人: 心烦得想死,可是不再见你一面而死,又有些不甘心。 昨夜梦见汉高祖,他要我把《史记》译为英文,费了整天工夫,我把《史记菁华录》上的《项羽本纪》译完,最后一段译不出,我便对他说可以不用译。我告诉了他两句诗句,他大为得意,连忙召集群臣,大开宴会,席上把这两句诗念了出来,说是自己做的(‘年年老我春光里,片片花飞是异乡’),大家一齐喝彩。我说:‘陛下,你忘了,这两句诗是我告诉你的。’他恼羞成怒,便把我的手指头都斫去了。他的女儿因为她父亲太残忍,和我商量把他杀死而一同逃走。未央宫前有一条黑水河,河里荡着一只不系之舟,我们预备乘黑夜坐这舟到上海租界里去…… 我希望我是个乌龟,不痛快的时候把首尾手脚一齐缩进壳里,一切都不管账。 你很可怜,因为你居然会爱我,其实我比蚂蚁还不如。让我忘记一切一切,只记得世上有一个你吧。我疼你,我爱你,我崇拜你”。 能翻译莎士比亚的人,理应如此! ⒀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和叶圣陶合作撰写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原意是给当时的老师当教参,或指导学生读书用的,现在读起来,其中的许多观点依然鲜明有力。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里,朱自清写道:“诗里无我,实生活里有我。别的文学类型也都有这种情形,不过诗里更容易见出。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一方面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这和王国维的观点有些不同,但也值得思量。 ⒁读孙克强编著的《唐宋人词话》。其中对柳永的评点计有132条,我觉得其中有5条比较有意思。极力称赞柳永的是曹溶,其于《古今词话序》里谈及:“上不牵累唐诗,下不滥侵元曲者,词之正位也。豪旷不冒苏、辛,秽亵不落周、柳者,词之大家也”。陈振孙也对柳屯田宽容有加,《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尝谓:“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徐渭就有点不客气了,《南词叙录》中谈到:“晚唐、五代,填词最高,宋人不及,何也?词须浅近,晚唐诗文最浅,邻于词调,故臻上品。宋人开口便学杜诗,格高气粗,出语便自生破。其间若淮海、耆卿、叔原辈,一二语入唐者有之,通篇则无有”。王士祯更“较真”,《分甘余话》卷二:“凡为诗文,贵有节制,即词曲亦然。正调至秦少游、李易安为极致,若柳耆卿则靡矣。变调至东坡为极致,辛稼轩豪于东坡而不免稍过,若刘改之则恶道矣。学者不可以不辨”。比较起来,还是觉得李慈铭到位,《越缦堂读书记》卷八评道:“余于词非当家,所作者真诗余耳。然于此中颇有微悟。盖必若远若近,忽去忽来,如蛱蝶穿花,深深款款;又须于无情无绪中,令人十步九回,如佛言食蜜,中边皆甜。古来得此旨者,南唐二主、六一、安陆、淮海、小山及李易安《漱玉词》耳。屯田近俗,稼轩近霸,而两家佳处,均契渊微”。 ⒂读王宏源编注、吕乃岩校注的《中国历代军旅诗赏析》,为之激动不已。其中有北宋抗金名将宗泽的一首《早发》:“伞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训练有素的行军队伍和从容自信的将军好像就在眼前。宗泽曾多次力谏宋高宗收复失地,临终时犹连呼三次“过河”,让人悲愤不已!南宋的张琰亦有一首《出塞曲》:“腰间插雄剑,中夜龙虎吼。平明登前途,万里不回首。男儿当野死,岂为印如斗!忠诚表壮节,灿烂千古后”。这本选集对张琰的生平介绍不多,只有“曾在李庭芝部下补州牙兵。在一次突围战斗中,因寡不敌众,被元兵所杀”的几句,真想了解得多一些,这也是一位铁血男儿! ⒃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认为,阎百诗之所以被公认为是三百年来第一流的学者,原因全在一部《古文尚书疏证》。从学术精神上讲,这部书带来的启示是,“学问之最大障碍物,莫过于盲目的信仰。凡信仰的对象,照例是不许人研究的”,既如此,新学问又如何发生?须知,“新学问发生之第一步,是要将信仰的对象一变为研究的对象。既成为研究的对象,则因问题引起问题,自然有无限的生发”。 从治学方法上来讲,阎百诗也有其不凡之处,其子曾言:“府君读书,每于无字句处精思独得,而辩才锋颖,证据出入无方,当之者辄失据。常曰‘读书不寻源头,虽得之,殊可危!’手一书至检数十书相证,侍侧者头目为眩,而府君精神涌溢,眼烂如电,一义未析,反复穷思,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 用心治学者,概当如此! ⒄我有时读书先读后记,在读潜明兹的《中国神话学》时,在后记中读到了作者的丈夫写的一篇短文,是《学者之夫——觉非赠妻》: “妻,学者也。每作必洗耳恭听,令评点之。初闻,坦荡荡,面春风,继而,语渐入肤肌,不安于席矣;再后,议切要处,瞠目,霜气降焉;终,骤发,势如怒虎,声如炸雷,连连斥责,如数子侄。避之,声渐息,趋窥之,纸笔瑟瑟,伏案修改矣。毕,唤曰:‘来!’请入座,琅琅诵之。首肯。复春风荡漾,情意绵绵矣。唉!难已哉——学者之夫! 但,也不尽然。每得一题,必枕边切磋之。你言我辅,尝深夜不止。同甘共苦,其乐何凡夫有之?幸福也——学者之夫! 夫!天下之夫妻者亿万,绝甘苦者无。绝甘者假,绝苦者裂。甘苦兼半者多。实苦而形甘者苦,实甘而形苦者乐。甘苦之基者志。求志同,夫妻康乐之道也!” 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又令人感慨不已。在《中国神话学》的后记中,潜明兹回忆起自己的丈夫,谈到“他好几次向我无限感慨地说:‘我这一辈子总觉得没有摔开膀子痛痛快快地干过’,这种时候,我心里也为他难受”。潜明兹的丈夫李觉非,是一名高级编辑,整天闲不住,因为有严重的心脏病,“出去又担心发生意外,他便在口袋里装好药片,以及他和儿子的姓名、单位地址、电话等等”。 “他不只一次提醒我,写论文不要走学院派的路,不要追求曲高和寡,好似谁都看不懂就有学问。要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要让不搞同一专业的专家,都能从中获益,这样才能打入其它领域……他以记者的敏锐和编辑的细心,从思想倾向的把关、文稿的逻辑性,到遣字用句、标点符号,无所不提。”而今天人永隔,“还会有谁像他那么耐心地听我念文稿,跟我讨论问题,有谁会像他那样理解我……永远永远不会有了”。 ⒅沈祖棻的唐诗评论,真是妙绝!在评析张祜的《咏内人》:“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时,作者联想到了雍陶的《和孙明府怀旧山》:“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真是好眼光!这篇文章的最后,沈祖棻引用了《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是第三十六回中的一件事:贾蔷买了一个会串戏的雀儿给龄官解闷,并问她:“好不好?”不料龄官反而生气道:“你们家把好好儿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干这个浪事!你分明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还问‘好不好’!”沈祖棻认为“从这支极小的插曲中可以看出,曹雪芹对于人,阶级的人的心理理解得多么透彻。”确实如此! 将人的心理做了透彻的了解的还有第十九回里袭人“折磨”宝玉的那些话。话里处处有文章的袭人,遇到傻得冒烟的宝玉,真是得心应手,但也总显得生分。待将着凉的袭人安顿好后,宝玉来到黛玉房里,见正睡着,就想腻在她身边。黛玉笑着令他坐在一边说话,宝玉没脸道:“我也歪着。”黛玉回道:“你就歪着。”宝玉又道:“没有枕头,咱们在一个枕头上。”黛玉道:“放屁!外头不是枕头?拿一个来枕着。” 如此才称得上知己! ⒆有次看到网上有人对《读书偶识》的评价:“为作者在二十多岁时阅读书札所作的识记”,“作者是一位才子,在四十九岁时为抵御太平天国进攻卢州时被杀,惜哉。其年轻时所作读书偶识,均超越当代之任何所谓的国学大师,其著作值得一阅”,“扎实、短小,适合用作调节读书节奏来读”。读了这样的评价,怎能不动心?立刻购回了一本。说实话,看不太懂,但隐约觉得,真正的国学,应该从这样的地方着手。 ⒇茶与墨,是以前的读书人不可须臾离开的。《说郛》卷第三十九有:“东坡与司马温公论茶墨。温公曰:‘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予曰:‘二物之质诚然,然亦有同者’。公曰‘谓何’,予曰:‘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性同也。譬如贤士君子妍丑黔皙之不同,其德操韫藏实无以异’公笑,以为是。”东坡之言果然高妙。 对那些和自己相伴的物什,古时的读书人总会为之倾心。《菜根谭》的闲适篇里有“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的说法,就很值得体会:好书良友,可交流学习,遇到了,说不尽的缘分;碗茗炉烟,这大概还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能体会的吧,清福最好自己消受。这闲适篇里还有一句可做对应:“逸态闲情,惟期自尚,何事外修边幅?清标傲骨,不愿人怜,无劳多费胭脂”,前半句真是境界不俗,后半句却显得造作了。 茶与墨,现在的读书人,渐渐远离了,倒不是抽不出时间,是根本就没有理解时间是怎么回事儿。不会安排时间的人,荒乱可笑地过日子,看似辛勤,其实苦了所有人。只有能把握时间的内在的律动、掌控自身的张弛节奏的人,才会有机会享用空闲,从而让生命更加充实有力,身边的世界也会更加精彩。《菜根谭》的闲适篇里亦有“天地尚无停息,日月且有盈亏,况区区人世,能事事圆满,而时时暇逸乎?只是向忙里偷闲,遇缺处知足,则操纵在我,作息自如,即造物不得与之论劳逸,较盈亏矣”的话,前半句说的对,但后面的“遇缺处知足”,不能,也不必。 还是《菜根谭》的闲适篇,其中有句“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千古圣贤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达人的胸襟。”其实如果有机会,还是应该去万里山川多逛逛的,有时间的话,多写多说,更有可能接近未知的真理。从一粒沙里能看出世界的人,一定是历经世事的,否则和坐在竹子旁边格物的王阳明没什么本质区别。 看来要想真正地做到闲适,还是得有一定的实力,得狠下一番功夫的。闲适与忙碌之间的辩证,其中的相辅相成,或许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吧。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的理解。从整篇来看,你还是一个新手吧!你所掌握的词汇好像也不是很丰富,在修辞上过于注重排比句。排比句作为一种修辞,适当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感染力,能够起到使诗歌更生动的作用,但用的太多了,就显得华而不实了!作为讨论,试着把你的做一修改,互相交流一下! 幸福 幸福的是永恒的像宇宙的深邃,太阳耀眼, 天空辽阔,星星的璀璨,更似夜寂静,云的寂寞,没有烦恼,忧愁和悲苦~~· 幸福的是短暂的像风悠悠飘过,如云转眼消散,像花草调零,如露珠的脆弱,转瞬就消逝,转眼就凋冷,来不及烦恼、忧愁和悲苦~ 幸福的是你们啊,在永恒寂寞的天地间,在虚空无情的大千世界相拥烦恼、忧愁、悲苦更品尝着爱的愉悦~~~~~~~个人只是从语句上作了修改,而内容保持原貌!因为时间的关系,也没有在韵脚上进行调整!抛砖引玉吧
王家新的话他的译笔很生动,更能体现出文章深意。
我觉得他们的译笔的话都挺好,能够更好的把原文带出来。
序号 题名 作者 作者单位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1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研究(英文) 郭倩倩 山西财经大学 商品与质量 2010-10-15 1412 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礼仪差异 张彩霞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期刊】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11-15 1 8623 从饮食文化差异分析奥运菜单的翻译方法 郁青青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期刊】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6-25 1 2304 民族文化心理与饮食习俗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滕延江; 王勇 烟台师范学院; 潍坊学院 山东烟台; 山东潍坊 【期刊】潍坊学院学报 2005-10-25 5 8645 由“佛跳墙”和肯德基炸鸡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李凤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 【期刊】消费导刊 2009-06-23 3146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陈歆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期刊】职业圈 2007-10-15 1 10897 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蔡华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外语系 湖南 长沙 【期刊】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15 3 23398 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陈歆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08-05 0 9739 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李晓红; 马陶然 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期刊】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04-15 41410 从中西饮食看文化多样性 任杰慧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期刊】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9-30 1131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翻译 袁晓红; 唐丽霞 长春师范学院; 长春广播电视大学 【期刊】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3-15 3 111512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张仰媚 菏泽学院外国语系 【期刊】民营科技 2009-03-20 1 73213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 张亚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期刊】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04-05 1 275014 浅谈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别 王长友 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 【期刊】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8-20 1 65415 中式菜单的英译 邢海芳; 刘洪泉 湖北荆州长江大学 【期刊】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12-25 0 13116 对中国餐饮业发展情况的分析 雷锬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期刊】经济师 2010-04-05 38517 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 陈天然 【会议】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7-12-01 0 10118 中西菜肴命名对比及中式菜肴英译方法探究 卢巧丹; 卢燕飞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期刊】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9-15 0 24719 中西餐服务之比较 郭剑英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 【期刊】中国烹饪研究 1998-08-15 0 207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a.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何素华.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研究与运用[J].文科教学探索,2004,2. [2]黄斌,唐晓.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3]黄宇驰.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浅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Lewis,M.1993 The Lexical Approach.London: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5]宁之寿.研究声阅读中的词汇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 [6]盛建元.强化外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外语界,1996(1).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 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一、 1 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邓红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0-01 博士 2 网络环境下数据库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崔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05-01 硕士 3 论网络会计的影响和应用 周述梅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1-01 硕士 4 网络经济时代会计问题研究 常辉 山西财经大学 2010-05-30 硕士 5 网络技术对会计发展影响的研究 李秀丽 东北农业大学 2003-06-01 硕士 6 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雷光勇; 黄斌 会计研究 1999-01-15 期刊 7 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影响及对策 许小满; 王乐园 经济师 2008-07-05 期刊 8 浅议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影响 李丽君 商业经济 2007-01-20 期刊 9 网络时代会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陈泰锋; 何光明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0-12-25 期刊 10 简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发展 董战辉 人力资源管理 2010-04-08 期刊 11 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宋世坤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11-28 期刊 12 网络会计对当前会计的影响及面临的问题 姜明 商业经济 2008-11-10 期刊 13 试论网络会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吴克平 科技经济市场 2009-07-15 期刊 14 浅析网络会计的特征和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胡婷婷 新西部(下半月) 2007-05-25 期刊 15 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 李明华; 何生棠 财会通讯 2003-08-15 期刊 16 浅谈网络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影响 田荣梅 现代经济信息 2010-06-23 期刊 17 网络会计及其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 万李 煤矿机械 2003-05-25 期刊 18 谈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王利花 新疆财经 2006-10-25 期刊 19 网络会计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王云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6-15 期刊 20 网络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影响分析 朱一妮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9-25 期刊 21 网络时代对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王霞 财经界 2010-05-01 期刊 22 网络会计初探 秦冬梅 西南农业大学 2001-04-01 硕士 23 网络技术对会计基本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曹惠民; 柴庆孚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01-01 期刊 24 论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对策 刘红侠 现代商业 2010-06-25 期刊 25 浅析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网络会计的产生 张锋; 董德民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7-30 期刊 26 网络财务对会计领域的影响 马俊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9-30 期刊 27 我国网络会计的特点及其对传统财务会计实务的影响分析 袁伟 山东纺织经济 2009-05-20 期刊 28 网络经济对会计发展的十大影响 程翠凤 经济师 2001-11-15 期刊 29 网络环境对传统会计模式影响的探讨 王允平; 杨庆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07-20 期刊 30 网络环境下会计假设探析 岳茂林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9-07-15 期刊 31 网络环境对会计假设的影响及发展对策 杜耀昌 现代商业 2010-03-25 期刊 32 网络财务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 赵改玲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10-30 期刊 33 网络会计发展探析 谈来英 商场现代化 2011-03-10 期刊 34 网络新环境下对传统会计假设的重新认识 丁健新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8-15 期刊 35 浅谈网络财务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 孙煜 新西部(下半月) 2007-12-30 期刊 36 浅谈网络会计 马瑞娟; 张书剑 中国集体经济 2011-02-05 期刊 37 浅谈网络会计 宋清梅 科学之友(B版) 2008-01-10 期刊 38 试析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影响 李复臣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15 期刊 39 网络环境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分析 赵素存 光盘技术 2008-08-08 期刊 40 简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秦丹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05-28 期刊 41 网络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詹长征 巢湖学院学报 2007-05-25 期刊 42 计算机网络对会计工作的影响探讨 易美华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15 期刊 43 论网络会计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徐丽波 信息技术 2011-09-25 期刊 44 试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发展 武财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7-06-25 期刊 45 网络经济发展视角下的财务会计 王煜 中国集体经济 2010-02-05 期刊 46 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杨守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9-30 期刊 47 网络经济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孟文艳; 白英华 黑龙江电力 2005-06-30 期刊 48 浅谈网络对会计的影响 李国强 山西科技 2005-05-25 期刊 二、1 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的研究 李晋辉 山西财经大学 2012-03-01 硕士 2 基于电子商务网络财务会计发展研究 陈嘉莉 企业经济 2012-06-25 期刊 3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研究 杨晓红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2-02-15 期刊 4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会计的发展趋势 吴腾烽 商业会计 2012-02-20 期刊 5 谈网络会计的利弊及发展对策 刘东山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09-24 14:28 期刊 6 网络信息时代会计专业期刊品牌塑造与发展研究 李笑雪 孝感学院学报 2012-12-04 14:13 期刊 7 浅议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森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6-25 期刊 8 网络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王伟 现代经济信息 2012-07-08 期刊 9 网络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高想清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6-25 期刊 10 会计专业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刘波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2-02-28 期刊 11 会计专业网络课程设计 华耀军 时代金融 2012-02-15 期刊 12 论网络对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赵婧 现代商贸工业 2012-02-15 期刊 13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控风险及防范 李晓宏 当代经济 2012-08-08 期刊 14 网络环境条件下会计档案管理初探 李业巍 办公室业务 2012-12-05 期刊 15 对企业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的探讨 赵勇 商场现代化 2012-01-10 期刊 16 现代网络环境下高校会计考核与评价体系变革探究——以南京审计学院“会计网上作业与考核系统”为例 许汉友; 杨政 会计之友 2012-01-05 期刊 17 基于网络环境下会计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董春华; 张光照 职教论坛 2012-11-25 期刊 18 对信息时代下网络会计的探讨 牛瑞琴 商场现代化 2012-08-01 期刊 19 网络环境下的《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研究 毛远林 科技信息 2012-10-15 期刊 20 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实务的影响 侯泊寒 企业导报 2012-08-30 期刊 21 浅谈企业如何加强网络会计下内部控制 吕宁 商场现代化 2012-09-20 期刊 22 在网络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框架构建探讨 孙敏 现代商业 2012-09-28 期刊 23 网络会计发展的几点建议 陶桂霞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3-18 期刊 24 网络环境下会计核算流程的探讨 吕小凤; 王伟国 山东纺织经济 2012-11-20 期刊 25 浅谈网络时代会计的发展方向 杨阳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7-15 期刊 26 网络会计下的内部控制研究 冯雅妮 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2-05-15 期刊 27 基于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安全及对策 李先梅 信息系统工程 2012-01-20 期刊 28 信息时代对网络会计的探讨 江华 商 2012-02-25 期刊 29 浅议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 朱晖 现代经济信息 2012-03-08 期刊 30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系统——网络会计 肖云霞 科技信息 2012-05-05 期刊 31 试论传统会计在网络会计时代面临的挑战及发展 王瑛 现代经济信息 2012-08-23 期刊 32 浅谈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徐晓萍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8-25 期刊 33 网络时代的会计 李天海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2-04-18 期刊 34 网络会计安全问题及研究对策 马香兰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10-15 期刊 35 传统会计模式与网络会计模式会计目标的比较及评价 张桂欣 商场现代化 2012-03-10 期刊 36 浅析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赵丽娟 财经界(学术版) 2012-10-25 期刊 37 网络会计研究 孙海波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02-28 期刊 38 论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发展问题 李岩 财经界(学术版) 2012-11-25 期刊 39 网络会计特点的分析 李彦锐 绿色财会 2012-06-10 期刊 40 网络经济时代事项会计假设的新思考 万晓文; 赵静 新会计 2012-05-28 期刊 41 网络环境下财务会计模式探讨 宋琪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8-15 期刊 42 网络环境下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 马英娟; 郭莲 改革与战略 2012-04-20 期刊 43 信息时代网络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陶娜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9-25 期刊 44 会计专业网络课程设计 华耀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05-16 期刊 45 网络时代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孙铁民 东方企业文化 2012-10-08 期刊 46 网络会计研究 唐翼锋 经济师 2012-07-05 期刊 47 浅论网络会计是会计电算化的必然趋势 蔡范丰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9-25 期刊 48 浅议网络环境下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 熊菁璇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2-25 期刊 49 基于网络技术的会计舞弊防范与治理研究 王淑玲 财会通讯 2012-01-25 期刊 50 网络信息技术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于明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06-25 期刊
Ⅰ一个人,正站在船帆远离堤岸的锋利时刻擎着黑羽毛般欲飞的双眼。这是诗人徐钺为我们描画的一幅关于诗人的难忘形象,这个出现在锋利时刻的锋利形象来自于他那篇带有论文性质的随笔《信使》的结尾,在这篇杰出的文章中,徐钺通过对“匿名”概念的分析,确立了在他以往的写作历史中——包括诗歌、小说、评论、随笔等不同体裁——所涌现、积累并集结成形的一种属性意识,即在“上帝死了”之后的现代社会中谁才是真正的诗人,诗人存在于现世的使命又是什么。 有了这样的背景,下面我们来读徐钺在2007年写就的《晚祷》,看徐钺是怎样通过信使来练习发声的。在读这首诗之前,让我们先安静下来,闭上眼睛,想一想米勒那幅著名的同名油画:两位农夫站在空旷的田野上,身旁插着犁铲,低头默祷,夕阳染红天空……几分钟后,如果你听到了从地平线处传来的悠扬晚钟,那么,再让我们调整呼吸,一同进入诗歌的梦境。 谁在此刻听到我的沉默,愿他/也解下我所有沉默的行李。《晚祷》这首诗几乎是徐钺在我印象中节奏最为沉缓的一个作品,我想它不是徐钺最有代表性的醉酒狂狷之作,却表现了理性控制的诗艺之美。起始两行的句式无疑会让人联想到里尔克在《秋日》和《严重的时刻》中遗留给后世的阴影,在徐钺的其他作品里,也会不时地读到类似的句子,比如“谁在这里把蓝色说出,谁/就在海上”(《在梦的边界》),但我从中感到的却不是有意地模仿,而是克服了“影响的焦虑”之后的陌生化效果,他已经把自身的精神意志灌注进里尔克的空间共时性,使之与整首诗的内在结构获得了一致。 在这两行诗中出现了两个称谓——我”、“他”,如果你是一个熟悉中国当代诗歌的读者,那就应该不会对“我”这个人称代词感到陌生,因为它经常被诗人们用来营造经验叙述的在场感和主体的独立性。但如果你这样去理解徐钺的诗,就会犯下致命的错误,因为这关系到他的诗学核心——“匿名”,让我们来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一个诗人可以拥有比仅只是他自身的“我”更大的一个“我”,一个因具有世界的匿名性(而非公众的署名性)而承担其命名使命的“我”,一个从个体的视网膜碎片之中挣脱而出的“我”。(《信使》) 这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徐钺诗中的“我”的所指简单地当做生活中大家熟悉的那个名叫“徐钺”的具体的人,这个“我”是超越于个体“小我”的没有名字的“大我”,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而“他”呢?不同与“你”通常作为客体的能指,“他”——似乎代表着“我”和“你”之外的第三个维度,是对应于二维平面的广阔空间。大街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但可不是谁都能听到“我”的沉默,所以,最终能解下“我”所有沉默的行李的人也必定是那不可知的匿名的声音。接着,往下看。愿他紧握河水,将瓶子的重负拾起/未完成的声音就将等来分娩/建起风和城门,将囚禁的墨水高声释放。//愿我登上最荒芜的石头,可以碎成无数沙粒的石头/它们不会弃置我在树根中完整/独自为天使歌唱幼鸟,冷的三月,有泥沙的贝壳。在这两节中,由于“紧握”、“囚禁”、“弃置”这类动词的出现,一下使得语言的弓弦绷紧起来,诗人在开始制造的沉默气氛突然被一系列的动作打破,“愿他紧握河水”、“愿我登上最荒芜的石头”,而“他”的形象也逐渐变得明晰,或许,在此我们可以将“他”理解为徐钺所说的那个命令诗人歌唱的施动者,而“我”——那个大写的“我”实际就是作为信使身份的诗人,“我”宁愿和石头一起碎成沙砾,也不会在树根中保持完整。愿你找到这所房子,在许多年后,走进这里古旧的森林/我会把手掌留在你坐下的地方/你会用我的声音在日记前低语:“祝福我们。”此时,整首诗中再次出现了一个称谓——“你”,而且是“在许多年后”走来,时间铺开了它的皱褶,在古旧的森林里追忆“我”的存在,此处的“你”就是被信使言说的声音,它们会在信使消失之后,继续绵延于信使所走过的街道、门牌和屋脊之上,并且祝福着信使和那寄信的主人——“我们”。那么,当他质问:谁曾解开荆棘丛中的预言/愿我将那名字想起——爱与自由/毕竟是这里所能带走的,最重的行李。如果我们在开头时还不太明白那些沉默的行李的意义的话,那么在诗的最后便会了然于目,徐钺用一个临终信使的口吻念出了人类精神的终极价值——爱与自由。这是一首如此完美的颂歌,它将我们心灵的泥垢涤荡得如此明净,“他”、“我”、“你”三个称谓其实就是“我”的三个分身,好像三位一体的精灵围绕在耳边,向我们低语着“荆棘丛中的预言”,诉说永恒的重量。晚祷之后,黑夜便会降临,纵使万物消逝,诗人也要背负爱与自由的行李,继续失眠与酒精的漫游。 Ⅱ 在读过的徐钺的作品中,我认为《信使》和长诗《一月的使徒》以及新近出版的小说《牧夜手记》分别从三个向度切入了徐钺“匿名”诗学的核心,构成他言说的重力,如同一个坚实的三脚架撑托起他对于世界的命名。区别于中国当代诗歌中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充塞的个体经验叙述、拼贴、转移、反讽,徐钺始终是以一个“手持空杯,背负祭台的召唤者”(王东东语)的精神肖像孤傲地站在翻卷着巨舌的风暴、潮汐中,紧盯陆地,鞭策自己的词语之马朝向未知奔驰,握着飞翔的群岛,他创造了仅只属于他的黑夜,因此,这就使得徐钺的诗在同代人的作品中凸显出可供辨认的清晰涡纹,眩晕着那些脆弱的读者,因为他的标准是:“诗歌语言本身要求着手术刀一般的刚度和精确性——要求着持有这刚度与精确性的手,在一个确定不移的位置切开世界。” 没错,徐钺的作品从来都不会让人失望,不会让我像在阅读某些当代诗歌时那样陷入智力、情感的低潮,丧失耐心和胃口,它们反而却越来越像**——注射给我所依赖的亢奋与战栗。他的置词和造句总是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在转折、空行间迸裂出语言剧烈的强光,与那些漫溢全篇的破折号交互辉映;长短诗行的排列则在视觉上造成了波涛海浪的效果,仿佛席卷着苍穹向你压涌过来;而其间穿插着内心独白式的梦幻絮语又时常为整个诗歌的结构意象黏连起一层隐喻的虹膜。 西川在一篇与马铃薯兄弟的对话中曾经谈到:“‘匿名性’的复杂之处在于,它可以层层累积在一种艺术传统之中,它可以叠加在一个人身上。换句话说,一个艺术家,如果他足够聪慧,他可以运用前代或异地的‘匿名’因素来扩大他在本时代的存在。”我想徐钺也正在此方面做出努力,尽管有很多人都曾指出徐钺的写作似乎与中国文学传统毫不沾边,他的作品也确实都是对西方文学经典的回应,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里尔克、兰波、策兰、洛尔迦、曼捷施塔姆、特朗斯特罗姆等人在语言风格、意象组合与精神气质上对他的影响,这当然与他的阅读经验、生活履历有关,但这并不会成为问题。古典的时代既然已一去不返,现代汉诗写作的可能性也就将长期敞开选择的岔路,因此每个写作者都有权发明他自己的方式。我认为,传统是个必然内化于中国人自身的东西,有时并不需要再去通过标签、名片式的语言表现出来,相反,在中国当代诗歌泥沙俱现和个体经验碎片泛滥臃肿的局面下,徐钺的写作则标示出对于难度和质量的苛求,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坚守与自信。 何况,人类那些高贵的精神火种总会在每个时代中那些伟大的心灵间流淌,不分所谓东方与西方,正如威廉·福克纳所言:“人类之不朽完全在于她具有的忍耐力,当人类末日的丧钟敲响,并且钟声从夕阳染红的、寂无潮音的海平面上最后孤悬的一块不足道的礁岩那儿消失时,即便在那时,世界上还会留下一个声音,即人类那微弱却永无断绝的絮语。”而诗人,注定要成为这一切的目击者,承载者和播撒者,也就是说那些被称为“诗”的东西必须要具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钻石品质,“诗人的声音不仅仅是人的记录,它应该而且能够成为一根支柱、一根栋梁、从而使人类获得永生。”(福克纳语)那么,在此意义上,徐钺那些凌厉如闪电般搅动灵魂的言说以及所抱持的写作信念都成为了他被选择谛听那束“匿名”之声的理由和结果。如前所述,一个真正的诗人不会满足于日常经验的垒砌,他们必须去吟唱那些使人类免于毁罄的元素,比如爱与自由——它们才是诗人应该流传于世的火把,总会在心灵泅渡暗夜的时刻被我们高高举起,在末世的丧钟粉碎所有石头之后重新燃起光焰。 可令人好奇的是——到底什么赋予了徐钺那种挥霍语言的暴力和“令时间坚硬的敌意”? 这个自封为“酒鬼”的诗人还曾经翻译出版过尤金·奥尼尔的伟大戏剧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并将译名改为《长昼的安魂曲》——从此就可以窥得徐钺当年萧索的心境;虽是少作,但其中对语言的掌控已是才华横溢,那是一个酒鬼对另一个酒鬼的致敬。如今,徐钺的作品对我自己而言已经建立了理论与实践全方位的“期待视野”,以至于我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他替我弹奏出了隐藏在脑海中的那些尖锐旋律。 最后,还是让我用徐钺的诗句来结束吧,毕竟这也是他习惯的方式—— 为着每一个高傲的凯撒,我们都要寻找 一座新的罗马。(《序曲》) 2010.9.11-12
春秋集·春卷 黄惠波
假如我是风雨雷电,在历经劫波亿万年后,,此刻,我伫立旷野,又一个落日黄昏,又一次苍凉回眸,又一只苍鹰掠过苍穹,又一次露出自豪笑容,一切仿佛鸿蒙之中,啊,世界渺小、大地丰收,而我——风雨雷电,与汝酣然入梦。
黄惠波是一位低调而勤奋的诗人。黄惠波的抒情诗、叙事诗酣畅淋漓,激情而绚烂;他的哲理诗融诗的境界、哲学的理趣于一体,使诗获得哲理的玄妙,表达了诗人刹那间情与思的向内探索,捕捉刹那间心灵迸发出来的智慧以及对宇宙人生万物众生形而上的观照。”低调即冷静。身处大湾区核心的深圳,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低调而勤奋”或许正是朴实简单的黄惠波所以成就“抒情哲理诗人”黄惠波的秘密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