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西北民族大学报录比

西北民族大学报录比

发布时间:

西北民族大学报录比

一般西北民族大学的考研录取率为20%左右,分享西北民族大学往年考研相关资料,希望能给要考研的小伙伴一些帮助。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考取西北民族大学的研究生总体难度【相对容易】。2、考研难易主要看招生单位所处的地域、名气、排名等,因为报考生源不同。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的重点大学都难考,而非重点大学则相对好考。西北民族大学是【非211高校】,所在城市位于【甘肃】。3、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和报录比也是反映该校考研难不难的重要指标,点击可以查看【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复试分数线】,【西北民族大学考研报录比】4、考研难易还要看各人的备考:如果备考充分就不难,否则就难。因为能否被录取是看初试和复试的分数排名。5、基于每位考研的同学都想了解考研难度的数据,我们考研派经过多重数据维度的考虑和收集整理,现整理如下考研难度院校排名, 。

一般西北民族大学的考研录取率为20%左右。考取西北民族大学的研究生总体难度相对容易。2、考研难易主要看招生单位所处的地域、名气、排名等,因为报考生源不同。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的重点大学都难考,而非重点大学则相对好考。西北民族大学是非211高校,所在城市位于甘肃。3、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和报录比也是反映该校考研难不难的重要指标。4、考研难易还要看各人的备考:如果备考充分就不难,否则就难。因为能否被录取是看初试和复试的分数排名。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西南民族大学报录

西南民族大学考研报录比是1比4。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西南民族大学2022年研究生报录比是1比4。2021年的研究生报录比是1比2,相比之下2022年的研究生报录比越来越高,报名录取难度越来越大。

西南民族大学录取分数线2021:

1、2021年西南民族大学在湖北历史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85分。

2、2021年西南民族大学在海南综合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81分。

3、2021年西南民族大学在湖北历史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78分。

4、2021年西南民族大学在湖南历史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64分。

5、2021年西南民族大学在广东物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41分。

6、2021年西南民族大学在内蒙古文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23分。

7、2021年西南民族大学在安徽理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11分。

8、2021年西南民族大学在青海文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53分。

9、2021年西南民族大学在上海综合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43分。

10、2021年西南民族大学在甘肃理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08分。

云南民族大学的学校建设

薪火相传,接力奋斗。学校始终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校训精神,在探索中发展,在追求中前行。经几代民大人的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目前,学校含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12个学科门类,占地面积近3000亩。

在成都市有武侯校区、航空港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建有“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3.6万平方米。

拥有极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彝学文献馆,其中民族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第一批博物馆之一。

收藏有国内35个民族的各类文物8400多件(套),是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

以上内容参考:

云南民族大学-学校简介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级别

本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传播科技信息,促进学术交流,繁荣科学技术。为提高我校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服务,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发扬学术民主,贯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一、西北民族大学是一本吗 西北民族大学是一本大学,该校位于甘肃兰州,是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中央部属高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二、西北民族大学简介 西北民族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学校,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学校肇始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兰州开办的藏民问题研究班和藏民学校,1950年1月改建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1950年8月正式成立西北民族学院,2003年4月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校情总览】学校地处兰州市,建有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76亩,其中西北新村校区359亩,榆中校区1417亩;建筑面积735645.33平方米;图书资料394万余册;博物馆馆藏文物2964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013亿元,固定资产总额35.44286亿元。2015年成为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建院校。2016年7月,国家民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2017年被列为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人才培养】学校扎根西北大地办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为国家战略和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始终坚持把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干得好”的专门人才作为使命自觉,已培养各类人才16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56个民族全日制在校生26434人,其中本科生24248人,研究生1676人。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教学机构】学校现设有28个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科研机构】学校设有3个独立建制的科研机构: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师资队伍】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926人,其中专任教师1241人,正高级职称人员294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01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349人。教师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9人,领军人才6人,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12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1人,领军人才9人,优秀专家5人,“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10人,“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6人;学校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甘肃省教学名师6人,青年教师成才奖61人。学校有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学科专业】学校是一所优势和特色比较鲜明的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71个本科专业,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和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资格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资格,形成了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5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现有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7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社会学、应用数学、法学、民族传统体育学;12个甘肃省重点学科: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兽医学、宗教学、民俗学、格萨尔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美术学。在甘肃省“双一流”建设规划中,民族学为一流学科建设优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民族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一流学科建设特色学科。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2个国家民委创新团队,10个校级创新团队。 学校建有3个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西北民族问题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甘肃省宗教问题研究智库、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中心;2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学校是“甘肃省民族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主持单位,成为省级“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3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室、口腔医学实验室、电子材料实验室。同时,建有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民族语言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校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及生物质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校民族信息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 【科学研究】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682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主持2项、子课题9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4项,省部级项目614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44项。学校研发的《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蒙古文版)。其中《西北民族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学术期刊,民族类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蝉联2-3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国家级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优秀期刊。 【社会服务】学校努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被国务院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在玉树地震救灾中,藏语言文化学院师生受到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嘉奖;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批骨干企业;学校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首批非遗保护传承试点单位;连续16年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国际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同美、俄、英、德、加、埃及、马来西亚、蒙古等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和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科研合作,曾有2位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6位荣获甘肃省政府“敦煌奖”。 西北民族大学在哪里 西北民族大学专业排名,招生专业目录(10篇) 西北民族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西北民族大学教务处电话 西北民族大学有几个校区 西北民族大学录取结果查询什么时候出来,附查询时间网址入口 西北民族大学招生办电话 西北民族大学有哪些专业 附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西北民族大学有什么专业 附招生专业目录 西北民族大学是几本 是一本还是二本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万维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于1979年创办,全刊信息多却有条有理,坚持打造交流思想和经验共享的主流平台,国内刊号为:62-1185/C,创刊多年来受到许多读者的支持和喜爱。好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始终突出民族特色和区域研究,关注当代社会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一贯选用资料翔实、逻辑严谨、论证科学且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常设栏目有民族学、宗教学、人类学、历史、经济、哲学、法学、语言学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本刊以西北、民族为立足点,保持西北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为浓厚特色。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

西北民族大学代码是:10742西北民族大学,简称“西北民大”,位于甘肃省兰州市。

【前言】 本文将对黄酒的价值进行简析,目的在于了解黄酒的基本知识。 其中,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参考了学术界和国家机构的相关研究成果。 【营养价值】 黄酒作为一种低度数、高保健的酿造酒,被名列为世界三大古酒(黄酒、啤酒、葡萄酒)之一,其营养价值非常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氨基酸含量极其丰富,而且其中很多是人体必需但是又不能合成的种类。 2.维生素含量丰富, 3.有机酸含量多, 4.微量元素多, 5.适宜人体吸收的糖分多。 这里,我通过一篇科学研究文献来转述这个观点。(黄酒营养价值的研究,作者范怀德,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发表,被引用了61次,是除商业公司的研究之外引用最多的学术性文章)我再列个表,将黄酒、清酒、啤酒、葡萄酒(四种知名的酿造酒)的氨基酸含量进行对比。 直观看出,黄酒的氨基酸数值明显高于啤酒、葡萄酒,并且绍兴黄酒尤为突出,唯有清酒能勉强与之匹敌(清酒是借鉴黄酒的酿造工艺而制,并在日本得到了发扬) 还有一些表格,篇幅太大就不放了,都是在论证那些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有兴趣可以直接上百度学术查询(关键字:黄酒价值,按引用最高排序即可)。 总之一点,黄酒的营养价值远高于其他的酿造酒。 【药用价值】 【喝黄酒的理由】      从健康角度看,百度百科为适量饮用黄酒列出了如下7种作用: 1.氨基酸多;2易于消化;3舒筋活血;4美容抗衰老;5促进食欲;6保护心脏;7做药引子。

西北民族大学代码是10742,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西北民族大学简称“西北民大”,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为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

学校扎根西北大地办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为国家战略和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始终坚持把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干得好”的专门人才作为使命自觉,已培养各类人才16万余人。学校目前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招生,现有56个民族全日制在校生26544人,其中本科生24258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795人。

学校历史

1949年9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根据毛泽东的有关指示精神,在西北重镇兰州创办了“藏民问题研究班”。同年11月,藏民问题研究班扩大为藏民学校,校址暂借兰州市西三十里西果园兰州农业专科学校旧址。

1950年1月,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简称“革大三部”)。8月,经中共中央西北局报请政务院批准,在“革大三部”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西北民族学院。

1951年3月,学校根据原政务院《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的规定,本科设立语文系、政治系,语文系设蒙古语文、藏语文、维吾尔语文三个专业,政 治系分汉、维两种语言授课班。设短期军政干部训练班和予科。学校由临时校址迁到兰州市区第二新村。

1961年停办法律系;1962年停办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1964年停办铁道系;1965年停办艺术科。由于三年困难时期和停办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从1961年以后急骤减少,到文革前只有1000多人。

1970年4月,甘肃省革委会通过了撤销西北民族学院的决定。600余名教职工分配到各地,校产、设备,图书被瓜分殆尽。

1972年10月,国务院指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恢复西北民族学院,次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恢复西北民族学院。.

1975年,甘肃师范大学外语系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并入学院。

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9月,学校举行了更名暨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庆典大会。

2016年7月,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共建西北民族大学,同年被列为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1914人,其中专任教师1263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人员265人,副高级职称人员489人,具有博士学位333人,硕士学位717人;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456人;人才队伍中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9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6人,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0人,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教学标兵2人;甘肃省教学团队8个,领军人才8人,优秀专家6人,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5人,“555”创新工程人才人选6人,“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6人,教学名师1人,“园丁奖”8人,青年教师成才奖47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22个教学单位,其中,设有20个二级学院,2个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干部培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医学部,有7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门类;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甘肃省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6个甘肃省重点学科,4个学科入选甘肃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其中甘肃省优势学科1个,甘肃省特色学科(A类)3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蒙古语言文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社会学、汉语言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社会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信息技术实验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民族语言文化与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复合应用型(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甘肃省级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会计学、历史学、阿拉伯语、口腔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金融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物理学、民族学等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社会学、应用数学、法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甘肃省优势学科:民族学

甘肃省特色学科(A类):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民族信息技术、生物工程

甘肃省重点学科: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兽医学、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宗教学、民俗学、格萨尔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19年3月,学校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甘肃研究基地,4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 3个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甘肃高校新型智库,1个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民委创新团队,2个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

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27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主持2项、子课题9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7项,省部级项目69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75项。学校编辑出版了《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

学术资源

截至2017年底,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有纸质图书2096099册,当年新增126582册,纸质文献中,清代以前的珍贵文献7万册,电子图书 2142388册,数据库47个。学校设有西北民族博物馆,有馆藏文物3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25件、三级文物88件,展馆总面积585平方米。

学术期刊

截至2019年3月,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藏文版、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 [2]

《西北民族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被评为首届甘肃省十佳期刊、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学报名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首届全国民族地区自然科学版十佳学报、首届中国高校民族类特色科技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藏文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民族地区民族文字版十佳学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被评为首届全国民族地区民族文字版优秀学报。

合作交流

2011年起,四川大学对口支援西北民族大学,2016年,学校与四川大学正式签订联合培养本科生协议,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俄语专业学生,先后与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吉隆坡建设大学和伊斯兰科技大学3所学校签署协议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018年,学校共接收来自韩国、加纳、尼日利亚、墨西哥、利比里亚、喀麦隆、巴基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也门、香港及台湾共计13个国家及地区的24名来华留学生。

2020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签订对口支援合作协议,推动了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向现代化高水平医院迈进的步伐。

  • 索引序列
  • 西北民族大学报录比
  • 西南民族大学报录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级别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万维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