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巴西灾情对大豆的影响研究论文

巴西灾情对大豆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巴西灾情对大豆的影响研究论文

因为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所以巴西缺粮食了。

大概率将导致大豆、玉米等农作物进一步减产,1900万人面临饥饿威胁

新年伊始的这段日子,似乎并不是那么平淡,打开新闻媒体总可以看到世界某个角落发生着灾害天气,从澳洲的洪水,到南美的大旱。2010年国内农产品在极端天气的“带领”下全年都有着夺人眼球的表现,那么,最近的异常天气会对农作物造成如何影响?是否又会带领农产品走出一波凌厉走势?洪灾对澳洲农作物的影响究竟如何编辑本段 从新闻媒体报道中,我们看到澳大利亚近期遭遇极端天气,其东部地区昆士兰州连续遭受强降雨袭击,多座城市被淹没,受灾情况较为严重,且灾情有蔓延到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那么洪灾对澳洲本国农作物生产会造成多大的伤害?我们从澳洲农作物所占世界地位,以及洪水对作物造成的实际影响两方面来分析。 澳大利亚土地辽阔但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全国农牧业总面积为4.9亿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64%;可耕地4800万公顷,灌溉地面积162万公顷,约占到3.4%;人均农牧用地25公顷,人均耕地24公顷,人均林地7.8公顷,高居世界前列。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其多种农产品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在大麦、小麦、高粱等作物方面,是世界主要的贸易出口国。 澳大利亚大田作物主要包括大麦、小麦、高粱、燕麦、水稻等农作物,种植区与主要分布在东西部海岸。 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谷物,全国有连绵4000KM的小麦种植带,新南威尔士州和西澳大利亚州为主要产区。 大麦:主要分布在小麦带和一部分不适宜种植小麦的地区,最大产区为西澳大利亚州,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40%左右。 玉米和高粱: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高原地带,新南威尔士州西部和昆士兰州为主要种植区域。 水稻:主产区集中在新南威尔士州西部的平原地区和昆士兰州。本次从昆士兰州沿海地区形成的洪灾在吞没了该州多个城市之后,现在逐步蔓延至新南威尔士州及维多利亚州,从农作物的种植区域分布上看,主要流经区域为玉米和高粱种植带以及部分的小麦大麦种植带。 因为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其作物的生长季节与北半球基本相反,从数据统计资料来看,每年的3-5月份为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季节。1月初相对并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季节,就受灾情况最严重的昆士兰州来讲,从多种农作物的种植生长及收获季节来看,1月初小麦大麦种植处于农闲时期,玉米高粱棉花处于生长期初期。同样在新南威尔士州,小麦处于收获期末期,大麦已过收获期。玉米高粱大米棉花处于生长期。南美灾害天气将对大豆价格形成支撑编辑本段 巴西洪水和阿根廷的持续大旱是最近南美这两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作为世界上主要农业生产国的巴西和阿根廷,在世界大豆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2009/10年USDA统计数据来看,两者合计大豆出口量占到整个世界大豆出口量的42%左右。 正在经历着50年以来最严重旱灾的阿根廷,农牧业发达的几个省区雨量比正常年份下降了至少50%的情况下,土壤湿度不够,甚至出现干裂现象。干燥的天气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推迟了原本将在去年11、12月份进行播种的南美大豆。 因此,在美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全球农作物供需报告中,将阿根廷大豆2010/2011年度的产量预估值从12月份的5200万吨下调至5050万吨。而最近一些来自于阿根廷国内农业部的数据统计,2010/2011年度大豆产量将甚至会因此次干旱而低于5000万吨的产量,相比2009/2010全年的5400万吨,有400万吨的减少。干旱天气的走势将对大豆的减产产生最终的影响。极端天气心里影响预期大过产量影响编辑本段 阿根廷国内农作物种植区域覆盖面积较广,其中中部区域为作物密集种植区。本次干旱天气将对多种作物的种植区域造成影响。最近发生在巴西的洪涝灾害,从洪水发生的区域上来看,以东北部沿海为主,从巴西国内农作物种植分布来看,该区域不是传统的农业种植区域。因此实际对农业生产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天气状况影响农业生产,从而传导到农产品的价格上。这个逻辑是市场所认同的,因此短期天气状况,尤其是极端天气的出现,极大提高了人们对未来农产品价格的预期。 同时,农产品在2010年夺人眼球的走势,以及在全球投资者对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下,这种乐观的情绪有可能被进一步强化。 因此,我们认为近期南半球突发的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的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更多是在心里层面增加涨价预期,从而将导致价格波动。这种情况可能类似于去年8月份左右,由于俄罗斯的持续干旱,导致俄罗斯政府禁止本国粮食出口而引发的国际农产品全线涨价。

“世界粮仓”遭重挫,巴西大干旱肯定会对全球粮价造成影响。粮食价增加,物价上涨。这个国家是全球第二大主要粮食出口国家。因为他们种植粮食的规模比较庞大,例如大豆,玉米,棉花等等种植面积仅仅比美国少一点,位居世界第2位。而且他们的农业技术也是比较先进的,每亩生产的大豆产量非常多,属于世界领先地位。

其他国家的粮食肯定会不断的上涨,因为巴西出口的粮食数量减少,物以稀为贵。那些不是以农业为生的国家可能会遭受到严重的打击,他们也许会寻找一些其他方面的替代品,但是主要的食物还是不会改变的,所以他们的日常生活肯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资没有涨价,但是其他的东西已经让大家高攀不起了,他们很难能够承受得起。与此同时有些国家的天然气也不是很多了,他们很难能够熬过漫长的冬天。

部分国家饿死的人比较多。有一些国家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有很多人都处于饿肚子的状态,其实某些国家每年都有一些人为生计发愁。因此现在大家也要珍惜每一粒粮食,中国有好几个农业大省,确实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这一切也都多亏了袁隆平院士。

巴西当地的农业模式比较庞大,收割粮食的机器比较多,当地农民很多,非常重视农业的研究发展,所以他们会建设各种大型的农场,建设农业创新体系。当地有关部门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植物改良的研发当中。他们在全国设立了很多个农业科研机构以及研究基地,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巴西粮食的产量,然而天灾终究影响了这一切,所以很多土地都干旱了,即使技术很先进,但植物很难正常生长。

美国旱灾对大豆的影响研究论文

美国遭遇“番茄危机”主要是受到全球性持续高温天气的影响,导致植物干旱缺水,而且高温对植物有直接杀伤力。

极端干旱天气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大片的粮食作物死去,导致当地物价上涨,粮食成为主要的问题。水源供给不足。

导致叶片卷叶,影响光合作用,高温还会导致落花落果,高温会影响茄红素合成,出现白果,最后,高温会导致各种病毒病的产生

很多人对美国发生的极端天气并不陌生,就比如说在2021年年初的时候,美国德克萨斯州等就被极端天气突袭,并且连日降温降雪,对当地居民的生存造成威胁。如今好不容易度过了这种极端天气,美国西部又迎来了极端干旱天气,这对当地居民的居住以及生存同样造成威胁,并且这种极端干旱天气仍将继续。

美国西部的极端天气,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恶劣许多,因为这种极端干旱的天气,已经覆盖了美国西部将近3/4的土地。一部分土地以及地区属于极端干旱,另一部分土地以及地区则属于异常干旱。

这种极端干旱的天气对当地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当地水库当中,储水量要养活西部地区近2,000万人,而在极端干旱天气影响之下,除了要进行紧急限水之外,还要面临水库水蒸发问题。而对于这种极端干旱天气,人们喝水尚且不够,更何况是为庄家进行灌溉,所以这种极端干旱天气,对于土地以及农作物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尤其是美国西部地区,是主要的玉米以及大豆的种植区域,也正是受到了这种极端干旱天气的影响,导致玉米以及大豆减产,甚至有很多土地面临绝产。

要知道在极端干旱天气的持续影响下,除了会影响到当地人们的生活之外,同样也会产生很多后续的影响,就比如说玉米以及大豆的减产,导致了很多农产品的出口进行缩减。甚至由于这样的减产,很可能会导致全球粮价上涨。因为美国是全世界范围之内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以及玉米出口国,而这种玉米的减产,必将对粮食的价格造成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出口量。当地甚至有一些居民,已经开始祈祷上天下雨,当然这样的做法虽然稍显愚蠢,但是也体现出了当地居民的无奈,这样的极端干旱天气,并不是人为能够干预成功的。

而这次美国西部的极端干旱天气,很可能持续到6月末才会结束。而这样的一种长时间干旱,当地生活的人们尚且能够忍受,但是土地里的农作物却无法负荷。而极端干旱天气过后,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恢复时期,这对于当地会造成很大经济影响。

巴西服务业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

详情见附件。

满意请采纳,不懂请追问。

国际经济形势的现状与未来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七个特点。(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按汇率计算,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目前的16.5%。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目前,世界外汇储备总额高达5.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近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金额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有关动向将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五)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的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近年来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的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拿大倡议在G20框架内成立“全球首脑论坛”,进一步反映出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对话协调的趋势。(六)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七)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一些资源大国特别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和阿联酋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个位次。一些石油生产国加强了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控制,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其石油资源的掌控。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将能源作为国际斗争的主要筹码,公开向美“叫板”。美国目前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资源。全球能源战略格局明显向美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场格局方面,俄罗斯影响举足轻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战略影响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稳定传统石油来源,并积极拓展新渠道。欧盟等国积极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并寻求能源合作。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和繁荣,各方对能源的依赖将与日俱增。围绕油气资源、运输管道和市场价格等,美、欧、日等大国还将展开激烈的国际能源争夺战。同时,随着新兴发展中大国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对能源安全的追求,相关能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打破了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能源产业中的垄断地位一、世界经济的复苏迹象近来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呈现不同程度的复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世界经济衰退结束迹象初显。从统计数据看,2009年第二季度,德国、法国和日本经济环比均已恢复正增长,美国和英国经济的下滑速度也明显放缓(见表1)。其中,美国房地产销售连续上涨、二季度私有部门投资以及实际货物和服务出口的规模下降幅度显著收窄,净出口和投资已对GDP做出积极贡献。德国2009年8月份服务业信心指数创出2006年1月以来最高,投资者信心指数也创三年多来最佳。日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0·9%,按年率计算增长3·7%,为5个季度以来首次呈现正增长,在发达国家中增长最快。另外,日本采购经理人指数、商业环境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均已止跌回升。在资本市场方面,自2009年3月主要发达国家二季度GDP增长6·1%。巴西二季度出现自2003年以来的最强反弹, GDP增长6%;而二季度经济创纪录萎缩10·9%的俄罗斯, 8月份制造业也出现止跌回升的信号。面对经济逐步向好和金融市场形势继续好转的局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近来纷纷调整之前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测,就连北欧联合银行的经济预测报告也认为全球经济衰退已经结束,世界经济将开始复苏。各主要国家政要也发表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IMF 2009年10月1日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预计, 2009年世界经济萎缩1·1% (见表2),下降幅度将低于之前的预计, 2010年全球经济可反弹至3·1%,较7月份预计的2·5%明显提高。二、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尽管世界经济呈现明显复苏迹象,但主要国家贸易大幅回升的局面尚未显现。这一方面说明,尽管发达经济体经济有所恢复,但受制于政策性引领复苏的局限、金融市场信心修复尚需时日、失业率居高不下对需求恢复形成的障碍、不断加重的政府巨额财政预算赤字给再融资带来的困难以及新一轮经济复苏中的通胀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全球经济即使复苏,未来增长速度也将是缓慢的,同时不排除中间有所反复。IMF预计, 2010—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仅略高于4·7%,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一)政策性复苏的局限性面对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大多采取了财政刺激手段,且效果明显。这种依靠政府政策手段挽救危机,或刺激未来复苏的做法带有明显的政策性复苏特征。政策性复苏的后果就是政府脱身时机难以把握,而企业和市场对政府政策产生依赖,长此以往,市场扭曲,的市场秩序较难恢复。而政府如何、怎样退市成为未来经济走向一个重要因素。政府介入加深、过晚退出,可能导致恶性通胀;政府过早退出,前期刺激计划的实施出现折扣,又会影响经济复苏。如何在促进经济复苏和遏制恶性通胀方面取得平衡,这意味着政府有效的退出将成为未来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主要经济体对是否继续对市场给予支持暂时达成共识,但并不意味着未来没有矛盾,或某一方单独退市的可能。(二)金融业修复的复杂性本次经济衰退源于金融危机,因此,金融业受到的打击最大,一是泡沫破灭、财富减少;二是金融领域的去杠杆化,资金相对减少,未来修补非常困难,也需要时间;三是金融业破产、利润下降、投资和就业下降趋势尚未逆转。即便考虑到部分金融机构开始偿还政府的救助资金,但金融机构的“疗伤过程”仍需时日。因此,当前刺激经济的主要资金来源仍然来自政府的扩大支出,金融部门惜贷现象依然严重,并且可能要持续一定的时间。目前贸易融资困难已成为抑制贸易增长的障碍之一。(三)解决高失业的困难性金融危机给各国就业形势蒙上巨大阴影,自2008年失业人数迅速上升以来, 2009年以来全球就业形势日趋恶化(见表7)。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在经济开始复苏后,通常还需要4~5年的时间失业率才能逐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联合国报告预计, 2009—2010年全球失业人数将达5000万。发达经济体到2010年的失业率会高于10%。鉴于全球国际经济形势最乐观估计也将在2010年才开始好转,而大部分国家只有在2011—2015年间实现经济加速增长,才可能缓解金融危机导致的失业状况。国际劳工组织预计,就业率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估计要花4~5年的时间。这意味着全世界可能要迎来一场持续6~8年之久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危机。大规模就业增长如果无法恢复,消费的真正增长就只是一个愿望,经济增长的动力明显受到掣肘。(四)政府再融资的艰巨性自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使经济尽快摆脱衰退恢复增长,各主要国家均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助计划,其中包括不断加大力度的政府财政安排,这使得政府开支迅速增加,财政赤字水涨船高。据美国政府的预计,未来10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总规模将达到7·1万亿美元。未来几年,欧元区和欧盟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将从2008年的69·3%和61·5%分别升至77·7%和72·6%,远超60%的上限。日本的国家债务已经高居发达国家之首,经济危机导致的税收减少以及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预计未来几年日本财政状况将进一步趋于恶化。继续融资的难度相当大。(五)新一轮全球性通货膨胀的长期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央行大幅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印钞票,放松信贷。这无疑为新一轮通货膨胀埋下祸根。美联储已释放和承诺了12万亿美元来拯救金融系统,约占美国GDP的83%。这一大笔货币供给如果不能及时退出,将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刺激经济,无疑使流动性泛滥,也为新一轮全球性通货膨胀奠定基础。正如大量研究机构所预测的那样,世界经济将在短期出现增长回落和通胀抬头的现象。但是,这种增长的回落和通胀的抬头并不是一种临时的短期现表而是一种十分深刻的周期性调整。2009年之后世界经济核心特征很有可能是,经济增长缓慢复苏而通货膨胀开始抬头。三、国际贸易竞争的严峻性鉴于经济恢复步伐不会太快,进口需求的增长也不会非常明显。与此同时,目前不但新兴市场希望通过尽快恢复出口保证本国经济增长,发达经济体也试图利用增加对于外部市场出口,扩大或保持经济复苏的局面,因此,目前国际贸易环境较过往更加严峻,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贸易逆差国,还是传统的贸易顺差大国,都依然寄希望于将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资料来源:各国海关统计暖势头,但下降幅度仍保持两位数。WTO预计, 2009年全年全球贸易(剔除价格和汇率影响后)将萎缩10%,其中发达国家减少14%,发展中国家减少7%。IMF预计, 2009年世界贸易将下降11·9%,其中,发达国家实际进口、出口将分别下降13·7%和13·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分别下降9·5%和7·2%。2010年均将恢复增长,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四、贸易保护主义是最大祸害值得关注的是,与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IT革命和21世纪初的房地产繁荣的带动下较快摆脱衰退迅速反弹的愿望一样,目前奥巴马政府也提出了将以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张。目前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优先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等,似乎把新能源当成了救命稻草。但研究和现实表明,目前新能源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新兴产业完全走向市场化仍显遥远。在“保增长”仍然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主题压力下,各国的政策基本上仍属于急功近利型的,并没有彻底建立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决心和动作。而目前最能显现政策效果的首要任务是抓住复苏的机会,扩大出口,把东西卖给别人。当每个国家都如法炮制,只想把东西卖出去,而当市场新增需求依旧有限、经济复苏缓慢且非常脆弱时,守住自己的市场又成为本能,近来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手段的出现,无不表明贸易保护主义的猖獗。五、中国挑战依旧严峻中国作为持续的顺差国, 2009年以来出口贸易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没有经历过的最大降幅。与此同时,尽管世界经济呈现复苏迹象,但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市场的消费仍在萎缩、储蓄率仍在上涨,显示消费领域的“去杠杆化”仍然在持续,这意味着中国出口好转的势头是有限的。更为重要的是,全球经济的复苏将使得流动性更加活跃,过剩流动性将推高国际商品价格,这不仅会使得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也将加大国内制造业的成本压力。IMF数据表明, 2009年以来,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在改善,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贸易条件逐渐恶化。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今后5年~10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将快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先后崛起,将加速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与格局演进,多极化趋势将日趋明显。美国经济“双赤字”,使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美元贬值、油价飙升,使全球经济风险加大,但世界经济整体趋势依然向好。? 去年,世界经济增长5%,为近30年来最好。今年,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产出增幅将放缓。? 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虽然受到高油价冲击,又面临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但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强,增长势头不会改变。原因是:1.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持续增长。2.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3.“新经济”虽然缺乏新动力,但活力再现。加之布什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和油价适度回落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日本经济意外衰退复苏步履维艰。去年,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日本经济。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将处于停止状态,下半年可能恢复增长。然而,日本经济复苏依靠的不是内需而是外贸。因为,目前仅靠内需尚难支撑日本经济复苏。可见,当前日本经济基础依然脆弱。一是油价飙升对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二是国内需求依然不旺;三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 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能维持。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两年低迷后,去年增长2%,虽低于IMF估计的2.2%但仍是近4年来最好的欧元的被动持续升值。油价居高难下,开始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 亚洲经济增长触顶回落,但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区。该地区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区内合作效应凸显,互利共赢格局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是:东亚地区将持续较快增长,“四小龙”则适度扩张;东南亚经济将稳步复苏,越南和泰国成为佼佼者;南亚经济增长势头不弱,印度成为地区领头羊;中亚经济恢复性高增长,但资源型经济风险将增大。在未来数年中,亚洲将在全球经济中保持较高增长,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 发展中国家经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中长期前景普遍乐观。目前,发展中国家具备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1.宏观经济环境普遍改善。2.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3.南南经贸合作明显加强。亚洲与拉美、亚洲与非洲,亚、非、拉区域合作步伐加快,带动发展中国家间的泛区域、区域和双边合作蓬勃发展。4.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中起着空前的示范效应和领头作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1、世界经济保持增长,我国外贸市场空间仍较大2、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加工贸易影响显著,一般贸易保持高速增长。。3、主要经济体失业率高企加剧了世界经济摩擦的风险,欧美等国对我发起的贸易摩擦多由失业部门发起。4、油价高企加剧了我国的进口成本,可能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5、顺应世界FDI大潮,调整引资政策重点。将重点转向有针对性地发展部分服务行业,优先发展为生产服务的服务贸易以及重点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运输和商业分销服务业等出口导向性服务业。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五个突出问题——粮食进一步增产、农民进一步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粮食收购价格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化肥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洪涝灾害偏重发生。——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投资结构仍不合理。由于产生投资膨胀的体制性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一些地方投资增长仍然过快。——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有所回落。行业效益出现明显分化,煤炭、石油开采、黑色和有色金属等采掘业利润增长较快,建材、石油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化纤行业利润下降较多。?——煤电油运总体形势仍然偏紧。由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资源约束的矛盾仍然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仍比较严峻。顶风违规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事故多发。节能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 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节能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我国富煤少油。在替代石油的化石资源中,煤炭在近中期内可以满足与千万吨数量级的油品缺口相匹配的需要,即通过煤液化合成油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是目前最现实可行的途径之一。煤可经直接或间接液化两种方法转化成汽柴油。煤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苛刻,对煤种的依赖性强。煤间接液化是将煤首先经过气化制成合成气,合成气再经催化合成转化成汽柴油。煤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温和,几乎不依赖于煤种。? 核裂变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相关技术日臻完善,是未来百年内解决能源紧缺问题可行、且可靠的方案。建设、运行、维护核裂变电站及对核材料的开采和核废料的处理等将在未来百年内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核裂变能源的利用受制于地球上有限的核材料蕴藏量和人类对核废料处理的艰难和危险。利用核聚变能可能是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一种最重要途径。太阳光即是太阳中的氢核聚变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聚变的主要原料是浩淼的海水中所蕴藏的用之不竭的氘,其产物是惰性气体氦,因此,核聚变既无原料短缺问题亦无核废料或核泄漏等污染问题。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是影响和平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例如: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核武器扩散,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疾病,走私贩毒等。因此要加强国际合作。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做出判断,应酬好与大国的关系,对我国的外交有重大的意义。当前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呈现出合作与竞争,依赖与牵制等关系。国际局势的总体稳定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要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尤其是与美、俄、欧盟、日的关系。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受挫,正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但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并未改变。我国一方面要扩大合作,增加两国外交中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坚持原则,维护我国利益。?? 北约不断东扩,严重影响了俄在欧洲的扩展,俄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亚洲。同时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能源供应与边境问题上对我国有重要的意义。????欧盟在积极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加强与中国的对话,在大国问题上谋求与中国的协作,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得巨大市场。???由于日本不能正确面对历史问题,同时在积极扩展和建立其大国地位,积极配合美国牵制中国。中日抗衡比较明显,处理好中日关系决非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中日关系的长期僵硬将不利于我国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巴西这样的地方就是经济下滑很厉害的,这样的一个国家可以说经济一直处于那种难以起来的状态,就是特别不好的。

巴西的经济在下半年可能会迎来一次比较大的衰退,毕竟受到疫情影响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

中国对巴西进口税的影响研究论文

中国降低进口关税对国内生产与中国国外贸易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生产率较低,出口产品档次、质量较低等原因,在国际交换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换言之,中国出口企业因其产品的价值含量低,在出口贸易中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常常表现为“亏损”;而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效益则需要通过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的转换方式实现。关税下调和减少进口限制的直接影响就是刺激进口,同时亦有优化进口结构的内涵。其次,由于中国目前的价格体制尚不合理,加之近些年来持续的两位数通货膨胀,使中国的一些产品,特别是不少原材料产品的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水平,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调进口关税特别是原材料产品的进口关税,将对抑制出口换汇成本的上升,缓解人民币汇价攀高和出口退税率调低对出口贸易发展形成的双重压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关税总水平的降低,也有利于改善中国同主要贸易伙伴,首先是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缓解双方因中国进口控制偏严和名义关税水平过高而产生的贸易磨擦和纠纷。最后,降低关税有助于缓解通货膨胀。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高达700多亿美元,这并非表明中国的外汇已经供过于求了,实际上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进口控制较严和国内紧缩银根的产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外汇储备充裕当然不能说是坏事,但储备量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将带来一系列负效应,如助长国内通货膨胀,使出口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迟迟得不到实现,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益下降等

看来提问者也是要做中国和巴西贸易的人。小弟做巴西生意4年了,以下是我的亲身体会,不正之处请多多指教。应该说巴西的市场是巨大的,特别是2014世界杯和2016奥运会题材,将让巴西这个资源大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巴西和中国在贸易上有极强的互补性。巴西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薄弱,物价指数及人工成本与欧美相似,一般产品的零售价是中国的3-6倍。中国号称世界工厂,人工和商品价格低廉。因此2010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巴西第一大进口国也是情理之中。很多人都在喊巴西生意好做,似乎在金融危机下,巴西成了中国过剩产能的救命稻草。当然也有更多人在说巴西生意难做,因为做过的人都知道,巴西生意有三大难点:一是汇率变动大,在外贸利润越来越薄的背景下,雷亚尔与美元汇率大幅波动,使得大家不敢轻易接巴西单子;二是语言障碍,巴西人用的是葡萄牙,在中国葡语人才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很多公司因为语言问题能深入了解巴西市场信息,不能很好与巴西商人沟通;三是关税障碍,巴西关税之高,税种之多,世间少有!做过巴西贸易和在巴西生活过的人知道,很多产品进入巴西要付很高的关税,在巴西各省之间流通又要付税,如何避税如何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成为能否立足巴西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他还有外汇管制等问题就不一一列举了。总的来说巴西市场潜力巨大,虽然有种种困难,但是打入之后,利润也是很可观的,做巴西外贸瞬间发达的朋友也是比比皆是。小弟已经在巴西生活多年,也感觉巴西这里的人很友好。小弟也期待着自己能瞬间发达,哈哈,希望与更多做巴西生意的同行一起谈谈心得,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打开市场?大家可以经验发布在巴西华人网上,同道的朋友多联系哦。

中国与巴西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交往,建在里约热内卢蒂茹卡国家公园的中国亭是对于1812年来此传艺的中国茶农永久的纪念。1974年8月15日,中国与巴西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中巴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全面发展。1993年,中巴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巴西是中国在拉美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2008年1至10月份,中巴贸易额达425.4亿美元,同比增长81.1%。 巴西与中国贸易总额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将成为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巴西发布指导文件 促进对华贸易发展

巴西与中国没有额外的贸易协定,参考最惠国税率标准。

山西灾情和河南灾情对比研究论文

前段时间,河南发生了大规模的降雨,而在此之后,山西也发生了大规模的降雨,这次的降雨导致山西的各个地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由于山西也是很有名的煤矿大户,所以,此次的降雨导致了很多家煤矿停产,很多不太牢固的房屋倒塌,村庄里面不仅停电还停水,再加上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力的缺失,导致山西已经有很多人由于暴雨的原因死亡。

有关部门对山西这次的暴雨进行统计,大概有5.5万元被迫转移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而这次突如其来的暴雨,给山西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山西政府也立马启动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和自然灾害救助响应,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山西人民带来一点温暖。

对于现在的山西来说,最要紧的应该是如何把受灾后的区域恢复正常,首先,对于那些受暴雨侵袭比较严重的村庄来说,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排水,有关部门必须联系其他省份来进行有效的排水,只有把这些堆积的雨水排出去之后,才能进行一系列的灾后重建。其次,政府应该联系一些大型的施工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让这些大型企业在短时间之内尽快地将受灾后的区域重建完成。再者,对于受灾后的地区,最重要的应该是金钱的投入,而对比起之前的河南暴雨,山西收到的捐款很显然要更少一些,所以这个时候,山西政府在没有办法保证灾民的情况下,应该尽快地向外界寻求帮助,在社会上争取一些慈善家的捐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早日回家。

暴雨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山区的人民来说,暴雨很有可能会引起山洪坍塌等现象,所以,我们也必须要注意山区地方的排水问题,而现在很多山区都已经开始修建大型的地下排水措施,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山西和河南发生的暴雨灾害大大减小。

因为山西离黄河非常的近,黄河发洪水就会影响很多的地方了,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在十月份,山西这边已经连续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降雨量,而在九月份的时候,也连续下了好几天,就算不下雨的时候,天气也是阴阴沉沉的,所以积水没有办法排除。目前,救援和抗灾还在继续当中,因为山西的这一次受灾范围比较广,所以对于物质方面还有很大的需求,这个需求显示的不是农民需要的,因为受灾比较严重的农民已经被转移出来了,更大一分的物资需求是关于人烟稀少的地方的救援。人烟稀少的地方,看似没有那么重要,但一旦这些地方把持不住了,那么,受到伤害的还是农民,所以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这一次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就是运城的新绛县,从拍摄到的画面可以看到,整个城市都被淹没了,看起来非常严重,可能水位没有那么高,但是这个范围特别广,所以救援的工作还在继续。同时受到影响的还有煤矿,房屋,包括村庄等等。根据报道,现在有十几家媒矿都已经停产了,好多木质的房屋已经倒塌了,还有很多村庄也已经停水停电,大雨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现在山西这边已经启动了应急措施,连续转移了五万多人,但是晋中临汾那边还发生了多起崩塌的事故,因为地质疏松,所以导致滑坡造成了一部分的人员伤亡,所以山西这一次面临的情况还是比较危急的。抗洪救灾的人员目前还正在紧急的救灾当中,接下来,新闻会为大家持续报道,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到山西的灾情,一起为山西做一份贡献,希望山西加油啊!都说十四省的火炉烧的是我的故土,山西出了事情之后,好像没有几个人关注,一部分的明星也是看着别人怎么做,自己才要做,山西跟河南对比起来,灾情的范围更加广,难道不配一个支援吗?

救援和恢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这一次的水灾情况确实是非常严重的。

  • 索引序列
  • 巴西灾情对大豆的影响研究论文
  • 美国旱灾对大豆的影响研究论文
  • 巴西服务业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
  • 中国对巴西进口税的影响研究论文
  • 山西灾情和河南灾情对比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