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关于天舟一号论文题目

关于天舟一号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关于天舟一号论文题目

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人民又迎来另一件举国瞩目的大事:神七发射升空。 神舟七号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新突破、新跨越,是具有历史性的意义的。中国人民一直期望对未知的宇宙进行探索,而随着综合国力日益强盛,这个梦想已成现实,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是我们的骄傲;而这次的“神七”更是要将中国的那片红色永久地留在苍茫太空。 三位宇航员景海鹏、翟志刚和刘伯明同样也值得敬佩。他们都是苦出身,通过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永不言弃的精神成为了万里挑一的宇航员,面对飞行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没有低头认输。他们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神七”升空,不仅让我们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也激励我们学习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失败的航天精神。 三十年前,当中国还处于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之时,改革开放的嘹亮号角,犹如一声龙啸,昭示一条巨龙的崛起; 三百年前,当中国还沉浸于康乾盛世的梦幻泡影之时,工业革命的轰然狂潮,已将中国席卷到无底的灾难深渊; 三千年前,当中华文明还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之时,“舍我其谁”的心胸气魄,更是铸就了那个时代令世界仰望的灿烂与辉煌! 时光荏苒,当这千年的印迹伴随着起伏的沧桑迤逦而来时,我们更激动地发现,一个民族,在经历沧海桑田的百年巨变之后,正抖落着历史的风尘,向着一个更高更远的历史高度行进,而神舟七号的发射,更是将这行进的速度与高度推向了一个高潮! 作为一个炎黄子民,我深深的为之感动与自豪,从神舟一号到七号,这一路走来,我看到的是中国科技,经济,政治等综合国力一步步稳定的提高,我看到的是一个伟大民族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巨大魄力与魅力。回首中国的科技发展路线,我们更能看到,一穷二白――自力更生――融会贯通,这条路线,也正是一个民族自强、自立、和谐、和睦的崛起之路。“神七”,已不再是简单的一个词藻,更是带有标志性的符号意义,更是富有民族性的腾飞梦想! 今夜,当神舟七号的熊熊烈焰,在万众瞩目之中成功升天时,中国这条千年巨龙,亦已在这一声声呐喊,一次次期望中勃然腾飞!他,终将神游于层云之上,长啸于九天之间!

近日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

一位博士的论文致谢部分

在网上引发热议

22载

作者一路和命运抗争

走出了小山坳

如果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起算

同样是22年

在一代代人的成长与接力下

神舟、天宫、天舟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

一次次摆脱地心引力

奔向星辰大海

绘就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壮美诗篇

01

无人飞船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

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

搭载着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首次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塔架上

出征太空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升空,图片源自@央视网)

飞翔!飞翔!

正常!正常!

火箭飞行过程中

大厅也首次收到了来自大西洋的报告声

就在这之前

执行测控任务的远望3号测量船

首次闯过好望角

(远望3号首过“好望角”,船员在“首过好望角,迈入新世纪”横幅上签名留念,图片源自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

在太空飞行21小时后

神舟一号返回舱成功降落在

预定的着陆场

一同带回的

还有一面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祖国怀抱

这面旗也被交到了

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手中

(1999年12月19-20日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图片源自@VCG)

2001年1月10日

安置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和假人的

神舟二号飞船成功发射

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

三个舱段组成

这也是我国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图片源自@人民网智作平台)

2002年

神舟专属座驾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有了响亮的专属名字 “神箭”

神舟三号与神舟四号先后发射

航天员的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

全系统的合演

也已经臻于完美

(“神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进行吊装,摄影秦宪安)

至此

中国载人航天的第一步

无人飞船试验

基本完成

第二步真正的载人飞船

即将开始

02

载人飞行

2003年

“非典”疫情暴发

然而疫情并没有阻挡中国载人航天的脚步

2003年10月15日9时

长征二号F火箭再次点火

载着神舟五号与 杨利伟

向太空进发

(杨利伟进入太空时的自拍,图片源自中国航天员中心)

2003年10月16日6点23分

飞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

当杨利伟从返回舱中走出的那一刻

全国人民为之沸腾

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

中国也正式成为全球第三个

独立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神舟五号着陆后杨利伟出舱,图片源自@央视网)

2005年10月12日

费俊龙 和 聂海胜 两名航天员

踏雪出征

搭乘神舟六号进入太空

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 多人多天

(神舟六号乘组踏雪出征,图片源自中国航天员中心)

当飞行至第3天

费俊龙大胆地在座椅上

一连做了4个“前滚翻”

“前滚翻”的成功

也证明我们多舱段飞船的姿态

控制稳定性良好

(费俊龙向地面工作人员展示“前滚翻”)

2008年

神舟七号乘客增加到了3人

飞行期间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完成1000多项规定动作

(神舟七号乘组,摄影王泗江)

2008年9月27日

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

完成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

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如今听来

依然让人热血沸腾、自豪感爆棚

(150秒回顾神舟七号出舱热血瞬间)

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_腾讯视频

2011年9月29日

天宫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成功升空

随后的11月1日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

也成功升空

(天宫一号发射使用了长征二号F改进型火箭,摄影宿东)

2011年11月3日凌晨

神舟八号进入轨道

它与天宫一号的距离

从1000米到100米

从100米到1米

从1米到几厘米...

最终完成 自动交会对接

完美合体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图片源自@央视网)

1963年6月16日

苏联宇航员捷列什科娃进入太空

成为世界首位女宇航员

2012年6月16日

神舟九号搭载 景海鹏、刘旺、刘洋

三名航天员进入太空

刘洋也成为我国首个飞天的

女性航天员

(2012年6月9日,北京航天城欢送执行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赴发射场仪式,摄影:王泗江)

2012年6月18日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

实现载人状态下的自动交会对接

之后又与天宫一号分离

6月24日

航天员 刘旺 操控飞船

实现与天宫一号 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这也意味着中国完整掌握了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手控交会对接,图片源自中国航天员中心)

到了2013年

神舟十号升空

再次与天宫一号对接

成熟的技术让中国航天人更加自信

2013年6月20日

航天员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开展了 首次实时“太空授课”

(2013年6月20日西安一所中学的学生正在观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海报设计:唐巍)

(2013年06月26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四子王旗着陆场返回出舱,摄影:徐部)

2016年9月15日中秋夜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

随后的10月16日

神舟十一号

同样从大漠深处出征太空

(2016年9月15日待发的天宫二号,摄影李玉建)

2016年10月19日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

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进入天宫二号

为期30天的太空驻留生活后

两位航天员顺利返回地球

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

新纪录

(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图片源自@央视网)

为了实现航天员更长时间的驻留

以及维持未来空间站的长时间运行

除了“运人”的神舟飞船外

我们还需要负责载货的“太空货车”

即天舟飞船

(2017年4月17日,文昌航天发射场,天舟一号转运途中,摄影陈涛)

2017年4月20日

天舟一号在新建成的 文昌航天发射场

成功发射

4月22日

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自动对接成功

开始多次向后者补给燃料

(天舟一号发射现场,与海岸同框,图片来源@VCG)

同年10月

天舟一号在地面控制下

从300多公里高度的轨道逐渐下降

并向地球接近

最终进入大气层烧毁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的完成

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三步走”规划“第二步”的实现

也将中国载人航天推进至

空间站时代

03

空间站

2020年5月5日18时00分

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

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约488秒后

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

进入预定轨道

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第三步”任务序幕

(长征五号B成功首飞喜报,制作@我们的太空)

5月8日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

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

这也标志着

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着陆于东风着陆场,摄影汪江波,视频@我们的太空)

今年以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陆续对外发布消息称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已经全面转入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阶段

后续将实施一系列飞行任务

于2022年前后

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

建成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今年3月航天英雄杨利伟接受中国军网专访)

目前

神舟十二号船箭已运抵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执行空间站建造阶段4次载人飞行的

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和承担发射任务的

长五B运载火箭

以及发射天舟二号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也已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

(请横屏观看,航拍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图片源自@VCG)

一路走来

中国载人航天的历次问天

成了一个国家共同的回忆

正在书写的未来

同样值得期待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素材 | 星球研究所、中国载人航天、 科技 日报等

编辑 | 张文军

邮箱 |

关于天舟十三号发射的论文素材

神舟十三号的发射意义

神舟十三号的发射意义,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左右,我国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并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三号的发射意义。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任务,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此次飞行,它将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所需的最后几项关键技术,为中国建造“天宫”打下重要基石。

倘若一切顺利,在太空度过大约6个月后,搭乘神舟十三号飞船升空的3名航天员将返回我国东风着陆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正式转入下一阶段——空间站建造阶段。

神舟之“ 神”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前,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已经形成了“一”字构型。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抵达太空后,与“天和”“天舟”组合体顺利进行了首次径向交会对接,即在“一”字下方与天和核心舱快速交会对接。“径向交会对接是关键,也是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要验证的关键技术之一。”神舟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告诉《中国航天报》记者。

中国此前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从未进行过径向交会对接,而只有掌握径向交会对接技术,才能确保在未来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天和核心舱可以从其“前向”“径向”同时对接两艘飞船,进而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

太阳光被遮挡可能造成飞船能源供应不足。飞船设计师的解决方法是“借”——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后,两者实现并网供电,当飞船能源缺乏时,可由天和核心舱为其供电。

遮挡还带来热控问题。“飞船一半很热一半很冷,太阳照射到的地方130多摄氏度,照不到的地方零下130多摄氏度。”神舟飞船热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付杨说。为此,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热控团队在飞船表面铺设了热控管路,为飞船返回舱设计了新的涂层,同时采用返回舱舱壁加热的方式,保证船体热量均衡。

除此之外,研制团队还解决了径向交会对接带来的控制、轨道、测控等难题。飞船的对接机构也进行了升级,提高了横向缓冲能力,以便顺利完成径向交会对接。

神舟十三号飞船要验证的另一项关键技术是6个月长期在轨飞行,这将创下中国航天员最长太空驻留纪录。高旭介绍,从神舟八号起,神舟飞船就按照180天在轨时间进行研制。“完成180天任务,我们是有信心的。”

神舟十三号飞船是中国空间站转入建造阶段前发射的最后一艘飞船,自有其“神奇”和“独特”之处。径向交会对接和180天在轨飞行是实现中国空间站多人同时值守和长期有人照料的关键,只有掌握它们,中国才能拥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天宫”。

“五船” 并行

严格来讲,神舟十三号任务不仅仅是一艘飞船的任务。它是对中国航天生产制造和管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这种能力对中国建造和运营空间站至关重要。

今年8月,对刚刚进驻发射场的神舟飞船试验队而言,“神舟”呈现“五船”并行状态:一艘在天上,两艘在发射场,一艘在测试中心,一艘在总装厂房。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常跃东告诉记者,队伍要合理安排好神舟十二号的回收任务、神舟十三号的发射任务、神舟十四号的应急救援任务、神舟十五号的测试任务以及神舟十六号的交付任务。

如此高密度、高强度,恰恰是后续中国进入空间站建造和运营阶段的新常态。可见,建造和运营中国空间站除了要掌握必要的关键技术外,还要经得住对生产制造和管理能力的全面考验。

《中国航天报》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时了解到,今年8月,神舟飞船试验队进驻发射场时,距离神舟十二号飞船从太空返回还有一个月时间。其间,他们一方面要准备新的飞船发射任务;另一方面也要准备神舟十二号的回收任务。而鉴于载人航天采取的应急救援模式,新飞船发射又要同时兼顾神舟十三号和神舟十四号两艘飞船。

常跃东介绍,我国计划在明年春季发射神舟十四号飞船。按照规划,神舟十五号飞船作为其应急备份,也应在明年随试验队一同进场,目前这艘飞船正在北京进行测试。而神舟十六号作为下一批次飞船的首艘,交付节点也迫在眉睫。综合起来,试验队就有5艘“神舟”在手。运营难度可想而知。

如何驾驭这支“神舟”舰队,才能使多船有序并行?

高旭介绍,一方面需要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安排好各项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培养多面手,提高人员的复用率,扩展人员调配余地。此外,他们还要通过数字化手段和产品化思路提高研制生产效率。高旭解释,产品化就是要达成产品状态、流程等的固化,提高产品的通用性。他举例说,现在神舟飞船的部分单机产品就实现了和天舟货运飞船通用,明显提高了研制效率。

神舟“密码”

在神舟飞船试验队中,通过创新变革带来效率提升的例子很多,综合测试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综合测试是指从总装到发射对整船工作进行数据判读,确保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达到相应的状态。“如果达不到,可能会触发故障机制,严重时甚至中止发射。”神舟飞船综合测试主任设计师刁伟鹤说。

当前,神舟飞船的高密度发射对综合测试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靠人海战术去拼显然不可取,再说,哪来这么多测试人员?

经过几年探索,“神舟”团队找到一种新的测试模式。刁伟鹤总结为:以机器为一岗、人员为二岗的数据判读模式;北京和发射场的远程异地协同测试模式;测试过程的两个“一键式”。新模式的核心是自动化。“机器比人更可靠,人为影响小了,测试结果也会更加可靠。”他说。

如何保证新模式是有效的?神舟十二号飞船电测之前,研制团队把所有分系统相关人员召集过来,专门花了4个月时间对6000多个参数进行了判据的设计、推演和验证。不仅验证了正常数据,还通过“钓鱼执法”人为制造了一些故障数据,结果被一一识破。

累计1800多小时的验证,最终打消了各方的疑虑。“不会漏判、不会错判,因为每一条我们都做了验证。”刁伟鹤说。

新模式变革带来的效益非常显著。完成一艘飞船的综合测试,神舟十一号需要40人,神舟十二号是30人,到了神舟十三号仅需要20人。时间也压缩了,神舟十一号是70天,神舟十二号任务时两艘船仅需70天,神舟十三号任务时两艘船进一步压缩到45天。

刁伟鹤说:“在自动化判读上,我们追求‘一劳永逸’,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空间站10年运营的考验。同时我也相信,别的型号不会有这么大的驱动力。”

神舟飞船的每一次发射升空都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随着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推进,“神舟”团队面临空前的考验,他们正以最大的努力、最积极的思考、最主动的行为、最广泛的智慧去推动航天制造业的变革。

或许,这才是这支队伍能够接下一个个难如登天的任务、顺利完成中华民族“神舟筑梦”的密码。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左右,我国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并取得圆满成功,发射地点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是继今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顺利返回地面后,一个月内再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

本次搭乘神舟飞船的航天员分别是: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其中翟志刚在2008年执行过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并成为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王亚平在2013年执行过神舟十号飞行任务,并首次进行了“太空授课”,给学生们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各种奇妙实验;三人当中,叶光富年龄最小,也是首次执行太空任务的航天员。

神舟十三号将执行五大主要任务

1. 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受控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实验;

2. 要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设任务做准备;

3. 要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4. 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的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

5. 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挑战难度更大的对接方式:径向对接

图注:神舟十三径向对接示意图。

目前,天舟二号和天舟三号货运飞船都处于与核心舱对接状态。神舟十二号返回地面后,空出来的核心舱上的“轴向对接口”(前向对接口)便被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占用。天舟三号则对接在了原来天舟二号上的对接口上。这样,核心舱前后两个轴向对接口都被占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只能垂直对接在“径向对接口”上。

如果你一直关注神舟飞船的动态,就会记得在9月17日神舟十二号准备返回前夕进行过径向对接的模拟演练。

径向对接比轴向对接难度更大。径向对接是飞船从核心舱的下方接近,飞船和核心舱的轨道高度有一定偏差,且这种垂直对接的方式使得姿态控制难度也加大了。而此前进行过的都是轴向对接,飞船和核心舱同在一个高度,更容易对接,姿态也更容易维持。

既然这么难,为何非要径向对接呢?简单来讲,未来航天员进行太空轮班交接的时候,可以同时将两艘载人飞船对接在空间站上。

跟随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回望中国航天发展历程,感受直击心灵的精神力量!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2022年航天思政课观后感作文7篇,以供大家参考!

2022年航天思政课观后感作文1

从小我就对航天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浩瀚的宇宙充满着好奇,爸爸经常给我买一些科普书籍,在书上,我看到了许多科普知识,同时,爸爸还告诉我,宇宙中还有许多奥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研究,听了爸爸的话,我梦想着在不久的将来,自己能成为一名航天员,去太空进行探索,去解开这些奥秘。

曾经有人说我是痴人说梦,也有人笑话我这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假如人类没有飞天的梦想,莱特兄弟就不会制造发明飞机,现在,我们的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如此迅速,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的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刘洋成了中华女子飞天第一人,我激动不已,钦佩和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我深知,要想成为一名女航天员必须有强壮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超人的毅力,但我认为要想实现我的航天梦,付出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因为我深知:“古人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此时,我读了《放飞梦想》这本书之后,我的梦想之火越燃越猛烈,刘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国载人航天的精神,更加坚定了我要成为一名航天员的决心。

就在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像刘洋大姐姐一样驾驶着宇宙飞船去太空访问,我首先来到月球上,嫦娥阿姨热情地接待了我,令我在月球上到处参观,并详细地给我介绍了月球上的情况,接着,我又去了火星、天王星、海王星等许多星球,这些星球虽然离地球遥远,每个星球上的生存环境也各不相同,但外星人对地球人非常地友好,我正高兴的与外星人交谈着,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我,我感到很可惜,真想跟外星人多交谈一会。

我把梦中的情景告诉了爸爸,爸爸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的说:“你有一个远大而美好的梦想,要实现你的这个梦想,不但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只有为之奋斗的人,才会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为了自己的航天梦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我美好的梦想成为现实,让祖国为我们这一代人而骄傲!

2022年航天思政课观后感作文2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

2022年航天思政课观后感作文3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已于10月16日发射,飞行乘组由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航天员组成。从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号发射,时间仅过去短短一个月。按照计划,神舟十三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将进驻核心舱,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长达6个月的工作生活。这就意味着,相较于神舟十二号,此次太空挑战的时间更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员将在太空与我们共同守岁,迎接农历壬寅年的到来。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和探索从未止步。然而身处太空,浩瀚苍穹看似壮美寥廓,实则挑战着航天员的心理与生理极限,更经历着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据航天员杨利伟回忆,在执行“神五”任务时,火箭上升阶段意外出现8赫兹左右低频振动,与人体内脏产生长达26秒的共振,此时杨利伟感到了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异常痛苦,可他却咬紧牙关告诫自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事实上,这漫长的26秒共振,只是我国载人航天“首飞”征途上千难万阻、千辛万苦的一个小小缩影,但却画出了中国航天人英勇无畏、舍身为国的“爱国群像图”。

在神舟十二号离开地球的3个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国航天员,均来自普通而朴实的家庭。当他们远离地球、巡游寰宇、辛勤工作时,留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在一如既往、年复一年地耕耘劳作。中国航天人的奉献和担当,始于热血、恒于信仰、终于爱国,他们把使命和重担铭刻心间、扛在肩上,把荣誉和光环归于祖国、献给民族。

“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持”,这是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王亚平的一番话。每一次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水下训练,体能消耗都相当于跑一次“全马”,累到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但他们累并快乐着。每次离心机训练都要最多承受8个G的过载,脸部会变形、胸部会因受压而呼吸困难,但航天员大队成立20多年来,从未有人按下“暂停按钮”。这种身体可以“过载”,信仰和精神永远“轻装上阵”的状态,诠释的是一种信念、一种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今天的中国航天人身上穿越时空、力透纸背,焕发出震撼人心、摄人心魄的强大力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样的高度。虽然我们不能同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一样把足迹留在浩瀚苍穹,但我们可以在新的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黄牛”,不断以爱国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铸魂补钙、淬炼成钢,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闯劲和“风雨无阻向前进”的韧劲,不断开创新的历史伟业、标注新的精神海拔!

2022年航天思政课观后感作文4

一堂“_”,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如果说此前和过去的载人航天器我们更多地骄傲于宏观上发射和运行回收的成功,那么我们现在骄傲的是航天科技和实验的细节上的生动美丽的展示,一堂太空课,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首先是对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影响。航天科技能够强国,能够振国威,能够带来民族凝聚力,这话过去也许有些抽象,但是,面对天宫课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学演示,会由衷地感叹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进,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天宫课堂不仅给青少年演示了科学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契机。

其次是对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的影响。有趣的“太空授课”,让平时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变得生动起来,看得见摸得着,一滴水珠中蕴含着几多科学的原理,一次航天员称重,蕴含了简便的科技应用,不仅让青少年兴趣盎然,也让成人观众更加喜欢科学,而航天科技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难解,航天科技最终是为生活科技化服务的,这对于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很有裨益。

第三是对航天科技改变生活的影响。航天科技中蕴含了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发展,都会极大推动民用科技的发展,数字温度表、干吃面、尿不湿、心脏泵和补充液体等等无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结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经广泛栽培,服务于人类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没。

第四是对趣味教育的影响。相信看了这一堂“太空授课”,即使很不愿意学习科学知识的学生也会感觉到,原来科学可以这样有趣,这样生动,这样实际,从水滴到失重的单摆运动,从陀螺的轴心运动规律到液体的张力和毛细现象等,如果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能够多些像“太空授课”这样的趣味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将学习科学知识从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够激发更多的孩子投身于科技事业,更会在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总之,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不能想当然,过去我们不少人以为航天员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湛蓝,通过这次“太空授课”我们知道了,航天员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学和科技永远是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航天科技不仅壮国威,更关系我们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国梦脚踏实地,科技梦张力无限!

2022年航天思政课观后感作文5

人类航天史将记下这样一个瞬间,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服,从七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这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跨越。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浩瀚太空印上自己的足迹。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的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这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三度金秋,三度飞天,三度突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明代万户乘坐47支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向太空的包装尝试,再到现代杨利伟独自一人造访“天空”,到费俊龙,聂海胜携手巡天归来,到翟志刚出舱漫步,中国航天人把一系列超越梦想的飞跃,标记在了太空之上,成员从一到多人,飞行时间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舱内到舱外……

翟志刚留在太空上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历史性的一步。

这历史性的一步,所显示的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积蓄的雄厚实力。

综合国力的大步跨越,托起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大步跨越,从高安全,高可靠性的运载火箭到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从遍布陆,海,空的航天测控网到先进的立体搜救系统......决定神舟一步一步跨越的这一切,无不源自于改革开放所积蓄的巨大经济和科技力量。

尽管在太空探索的许多领域,中国还处在蹒跚学步阶段,但坚定地迈出了第一步,一定能够迈出坚实的第二步,第三步。因为,中国航天拥有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腾飞的火箭中,加注了一个焕发青春的民族的雄心壮志和动力之源。

2022年航天思政课观后感作文6

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3名航天员带着全体中国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苍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中国太空之家。

发射时间虽然是在凌晨,但“圆满成功”的消息一出,互联网却是一片欢腾,无数网民守候着这一时刻,为发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中国航天永不止步的“惯例”,神舟十三号也将实现多个“首次”:与核心舱实现径向交会对接;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首次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

此外,相比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也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停靠中国空间站之后,届时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而实施任务的飞船、火箭也均在发射场直接由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

而且,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之后,将完成空间站任务标准载人飞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轨验证,完全具备支持我国空间站后续建造及运营需求,也标志着工程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正式转入在轨建造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正如网友所说“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航天”,中国航天总是在不断超越,一点一点实现技术突破,以越来越快的频率在外太空刷新刻度。经历了几代人的拼搏奉献,我们今天已经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已经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将会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人类足迹。

抛开技术层面带给我们的震撼,今天中国航天的整体气质也越来越从容、自信、温情、浪漫,越来越具有独特的中国韵味。

比如,神舟十三号的飞行乘组包括中国首位空间站女航天员——王亚平,她在出发前还特地发了个朋友圈“出差半年”,云淡风轻的幽默表达透着一股自信。在出征现场,王亚平的女儿还来为妈妈送行,高喊“妈妈加油”。这一幕令无数人动容,“妈妈出发给你摘星星了”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神舟十三号的任务为期半年,时间上将会跨过中国的农历新年,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过春节同样备受关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给空间站送去“太空快递”的时候,已经为航天员们准备好了春节用品。航天员届时也会与所有中国人一起守岁,第一时间向国人送出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些细致巧妙的安排,让航天这种硬核的“科技叙事”,透出一股浓浓的人文情怀。

如今,神舟十三号已经正式开启太空征程,我们预祝航天员们能圆满完成任务,也相信中国航天必将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将我们的大国航天梦带向更远处。

2022年航天思政课观后感作文7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二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由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准备期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队临时党委带领大家赴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缅怀聂荣臻元帅、众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号召大家以强烈的责任感、精湛的技术和奋勇拼搏的精神完成此次任务,稳操接力棒。

神舟十二号论文

北斗 神5 神6 神7

难不成你也是苏大的??我也正写着呢,给你点资料,大家共勉一下。第一,从对卫星的测控来看,中国在建立防空雷达网、导弹防御网方面有了质的提高。从这次发射嫦娥一号并对其实施精确测控来看,中国在北京、青岛、云南、喀什四个地方(从电视上公布出来的,可能还有些没公布出来,我就不猜测了)均建有大型射电望远镜,这四个地方的望远镜已联成一网,一是用于天文和气象的观测,二则是对于空中目标的监测。其观测的精神那是相当的高,并且其观测的方式不受天候的影响,也就是说,它是二十四小时的全天候的。另一方面,它的精度惊人。那个专家说:这个射电望远镜的观测精神,可以观测到月球上兰球大小的一个东西,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兰球运动员在月球上投篮,在地上可以观测到有没有投进!由此我们可以想像,既然有如此精度,还有什么来袭导弹发现不了监视不了呢,有什么导弹比兰球还小的?这个就不说了,我们再说这个网的规模,应该说这个射电望远镜在中国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了,几十年前就在用了,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东西在中国到底建了多少?在我想来,绝对不只四座,为什么呢,因为以前发射卫星也需要测控,但每次发射卫星其运行轨迹是不一样的,在西昌发射的时候是这几个,那么在九泉、在太原发射的时候呢,由谁来担任测控的第一棒,由此来看,这个射电望远镜的网络已在全国联成一网,这个应该可以推断出来。除此之外,还有由远望号(共五艘,当然不是一起出动)测控船,这个是移动的,不是固定的,哪里需要加强放哪里。这些望远镜组成的网并不是像电视上所说的那样由INTERNET来联在一起的,而是由军方提供的专用2M光纤信道保障的,其时延不超过2s,实时性是可以得到充分保障的。射电望远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探测距离非常远,我们知道嫦娥在月球上时离地球是三十八万公里,这么远都能探测到,那么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飞行物,只要在其可视的角度内,均可看得一清二楚。不用说太多了,结合前不久官方公布出来的一个新闻也可以得到结论:中国已建成覆盖全国的防空雷达网,我想这个雷达网也应该包括这个测控网吧,那么我们的导弹防御网那也是不错的!第二、从发射嫦娥的运载火箭分析,我们洲际导弹的变轨能力一点也不是吹的。从发射卫星时第三级火箭飞行动画可以看出,在第三级火箭上共有五个发动机,其中一个是主发动机,其余四个是变轨发动机,也可以叫矢量发动机,通过遥控这四个矢量发动机,可以实现三百六十度的转向,不但是那天看到的可以飞向南边的台湾,还可以飞向西边的印度。当然了,如果我们要射向某个可以拦截我们导弹的国家,可以在前期按常规弹道导弹来运行,等着对方计算我们轨迹,等他们把我们的常规轨迹算出来并把拦截导弹发射出来后,我们就可以像游蛇一样,改变方向罗。敌人原以为我们是攻击其A城市,结果我们跑到它的B城市去罗。应该说火箭变轨并不是我们的专利,老美跟老毛子早就有了,可是我们也有,它也就不好讹我们了。其实在所有卫星上,所有的太空飞行器上,都有小动量火箭,但这跟火箭上的矢量发动机还是不同的。所以我们那些乱说的网友,小心火箭变轨到你家楼顶上!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战争实力。第三、嫦娥的大眼睛让我们的巡航导弹又可以少依靠一些GPS了。嫦娥上的三维地形摄像机并不是只摄下三维地形那么简单,我们看看公众数据的GE就知道,在图形里含有很多的信息,比如高程,海拨,经纬度,距离,相对位置等等都在里面。我们既然能在月球上拍这些东西,难道我们在地球上就没干过?那一定是干过不知多少回了,我们也会有GE一样的东西,只是我们没有把它共享而已。如此一来,我们在给巡航导弹加载地形匹配地图时,就可以轻车熟路了。对于北斗、GPS的依赖也就少了一些,如果在导航信号遭到干扰,就可以用另外的办法。还有,在提到嫦娥飞向月球时,它可以根据太阳、地球及其它星球的位置来定位自己的位置,这也验证了以前相传的巡航导弹以其它天体为参考来定位的方法,看来还是有据可查的。第四、嫦娥的发射,预示着我们的太空站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三步我们要让月球车从月亮上带上月球土壤或石头样口返回地球,这就要求月球车有足够的能源,也就是要求发射火箭需要更大的推力。目前长征五已具有了近地轨道25吨的运载能力,这个能力可以发射太空站了,如果要实现载人登月,那就得要有最少六十吨的运载能力了。这个时候,建立太空站那就是小意思了。第五、当我们在月球建立基地的时候,我们的太空战能力就有了质的飞路了。如果我们的激光武器在地球上不好使的话,因为有大气存在而使其产生能量消耗和折射,那么在月亮上往地球上照射时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特别是对那些地球同步卫星,那更是一碟好菜了。所以,月球也是太空战的一个堡垒,也是一个据点,不能不占有。当然,对于那些什么氦三之类的常规说法,我们不用去管它。第六、嫦娥卫星的探测方法,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军事信息提供了很多的好手段。其实我们应该反过来讲,因为嫦娥卫星上用到的技术是我们已有的技术,是在其它卫星上已用过的技术,也就是说在以前,我们的信息获取手段本来就有了很高的水平,包括侦察卫星的观察分辨率(在三年前我们的八千万像素的成像芯片就已制造出来),它使我们的航拍分辨率提高到了厘米级。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周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据介绍,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白皮书指出,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据白皮书介绍,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白皮书说,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白皮书说,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白皮书说,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从长征到神舟:中国航天的第二座里程碑9月25日发射成功的神七,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又一座里程碑。站在激情年代的高起点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航天事业开始追赶并挺进世界先进水平之列。以“863”计划为新契机,1992年中央决定实施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经过11载刻苦攻关,中国终于突破了载人飞船12项关键技术,1999年11月成功发射 “神舟”一号,2003年10月2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拥有了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二座里程碑。从1970到2004,横亘在这跨世纪两个年头之间的35载历史,写满了中国航天界的传奇: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历经白手起家、配套发展、加速起飞和争雄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在世界航天领域,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2004年,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年内8次升空,箭无虚发,将10颗不同类型的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以“连珠炮”的形式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航天的整体实力。总体而言,在有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等世界航天大国群雄鼎立的格局中,中国航天的综合实力已无可争议地牢牢站在世界第三的位置上。中国航天是在基础薄弱、科技落后和特殊国情、特定历史条件下,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大规模发展起来的。事实证明了中国航天体制非常成功,而这种成功的意义,远不局限于本领域。对世界而言,它说明中国人有志气有智慧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有能力完成在外界看来似乎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对国内其他战略行业而言,航天人独立自主,创新进取的精神,也有着旗帜一样的导引作用。比之于航空和造船及汽车制造业,中国航天是外国技术封锁最严密,获得外援最少的。而恰恰是这样的限制,促成了中国航天成功挺进世界前列。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在中国很多战略产业都陷入技术空心化的形势下,中国航天的成功是值得深刻反思的:为什么航天能,而别的行业不能?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资源危机,中国今年以来连续遭受特大雪灾河特大地震的艰难形势下,神七的发射成功,其意义不仅仅是像奥运会的金牌第一一样使中国人充满自豪,它还有着定海神针一样稳定民心士气的作用。它告诉世界也激励自己的人民,不管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住中国前进的步伐。当年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索尔兹伯里在写到长征时由衷地赞道:阅读长征的故事,使人们再一次感到,人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它将激励一个有着十一亿人的民族,向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方向前进。被长征号火箭推举着进入太空的神七,此刻就负载着中华民族这一不屈的人类精神。一、艰难岁月里绘就的雄伟蓝图中国航天事业起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世界航天都是从导弹的基础上起步的,中国也不例外。1956年2月,有中国导弹之父之称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在抗美援朝战争还没有尘埃落定,国内百废待兴的艰难时世,新中国领导人不仅做出航空与导弹(航天)事业齐头并进的决策,还高瞻远瞩地指明“独立发展的道路”。正是在这一正确战略指导下,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孕育成长展翅高翔。20世纪五十年代正是美苏冷战如火如荼的时刻。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58年美国卫星上天,双方争霸的舞台从核武器战转向宇宙空间的事实,刺激了决不甘心只做观众的中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1958年4月,中国开始兴建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虽然新中国公开亮出了向宇宙进发的雄心,但当时技术先进实力强大的美、苏都没有把中国的豪言壮语当回事。朝鲜战争让美、苏都领教了中国人的英雄豪气,但谁也不相信在百年战争的废墟上,在几乎空白的技术和工业基础上,中国人能一步登天。1961年4月12日,苏联把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太空;1969年7月16日上午,美国把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这些轰动全球的航天事件,伴随着双方领导人好斗的政治言论,长期、连续地吸引着世界媒体,中国的航天雄心和计划、进展更无人关注。人们今天用疑惑的目光看待印度航天计划,而在40多年前,中国遇到的是一种近乎忘却的轻视。但中国卧薪尝胆般地沿着自己的道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成功。19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乘着这一振奋人心的巨大“冲击波”,几天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航天事业从此发生质变的一个标志。之后,中国迈开惊天的步伐。三、神七把中国航天带到新高度新起点神七上天,毫无疑问,将把中国航天带到一个新高度,但放在世界航天的坐标系上,这个高度还是有限的。从运载能力、技术先进性与可靠性、航天器性能和研发能力等指标来评价,中国已经是航天大国,但和世界航天领域的先进水平相比,中国还不是航天强国,没有骄傲的本钱。航天大国与航天强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总体形态上,美国、俄罗斯将迈出航天飞机时代,正在进行星际探测,而中国才起步,而且是从美、俄40多年前就已经实现的登月开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也是人类太空征程的三个阶段。显然中国正处在第一和第二阶段早期。从其他一些指标来说,美国、俄罗斯都有全球定位系统,欧洲也即将开始构建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美、欧、俄都有大型空间站,且美、欧早已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探测。日本、印度等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势头也很猛,并在技术上各有千秋。其次,虽然中国三十年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工业化程度并没有显著提高,工业基础依旧薄弱,科学创新低,在材料、工艺等基础技术方面与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就像车厢沉重拖累车头一样,导致中国的航天产品在技术性能和经济性等方面,无法赶上发达国家。最后还有中国航天体制和其他一些复杂的原因,影响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 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且身披国防尖端神秘外衣的中国航天,其运作主要是采取国家投入、联合攻关、全盘调控,不问市场的军工发展模式。这曾经是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的中国体制的一大优点。但在经济全球化,国内市场经济程度已相当高的今天,这一模式越来越显现出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低下的弊端。由于不重视市场和效益,使航天高科技向民用技术转化方面步伐十分缓慢,致使航天工业还没有像汽车工业、电器和房地产一样成为国家的主要经济增长点。由于认识上的差异,中国还没有像美国的星球大战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一样,将航天作为拉动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火车头,影响中国航天整体效益的发挥。此外,由于美国等国千方百计遏制中国战略产业,封堵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也影响中国航天对外合作和整体发展。纵观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航天工业,其共有的特点是军民一体化、市场化、集团化、国际化,重视开拓国外市场等,在将起作为尖端科技行业对待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开发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将其作为支柱性新兴战略产业来发展。未来我国航天产业发展,在继续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也有必要借鉴世界航天大国的作法,促进航天产业转型。在进行各项技术攻关和按计划实施太空探索计划的同时,还应该开展航天产业战略发展模式研究,航天产业能力评估、所属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改制,建立以竞争机制为主的市场运行体系、鼓励航天产业集团开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合作等。神七把中国航天带到了新起点,但新起点上的中国航天也将面对新挑战

你是哪个专业的啊。我是你们教官

十秒倒计时准备......

伴随着最后一个倒数秒声响过, 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十二运载火箭 从地面横空直上,划破天际, 在进入预定轨道后,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脱离 。

这件事情发生在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三名精挑细选出来的航天员成功实施了两次出舱活动,在外太空开展了 具有开创意义的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

历时三个月 的太空驻留之后,安全降落地面。

对于中国而言,神舟十二的发射为空间站的建造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三位航天员是可歌可颂的,但值得夸赞的却并不仅仅只有这三人, 身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的 容易 也应是其一。

“祝贺你,我的女儿,爸爸为你感到骄傲,爸爸也为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感到由衷的快乐”。

这条微信已经发出去一段时间了, 可容易的父亲却迟迟没有收到女儿的答复 。

但容易的父亲却没有表现出一丝的焦急,因为他知道 ,在这个喜大普奔的大日子,他的女儿一定是忙的脱不开身。

因为 他的女儿正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容易 , 并且她还是神舟十二的唯一一位女设计师。

各行各业中成为第一的人都要付出比别人多出数倍的努力,而成为一众设计师中唯一的一名女性,容易经历的艰辛显而易见。

2006 年容易从中国的知名学府 清华大学硕士毕业 , 2008年三月 ,她便以 博士后 的名声出站,就在她出站的六个月之后,中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供氧、供电、空气流通、话音支持等一切预期的功能全部实现。

这是振奋无数中国人民的好消息, 对容易而言,这也是一次工作上宝贵的正向激励 。

因为2008年学业完结之后,凭借卓越扎实的理论基础,容易便 先后参加了长征七号和长征二号F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 ,并且 全程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和空间实验室的六次任务。

此等殊荣对于有着极大抱负的容易而言 是无尚的荣耀和肯定 ,但同时也是深深压在肩上的责任重担。

因为容易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 故障检测以及逃逸总体设计 ,这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意外发生的时候,这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最有利的设计,但 容易却并不希望自己的设计派上用场。

这又是为何呢?

答案其实显而易见。

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深耕是为了中国 科技 的不断进取,航空航天亦是如此。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在外太空有所建树,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同胞在任务完成之后能在预期设定好的地方平稳降落。

没有人期待意外的发生, 但 为了在意外发生时将对人的损伤降至最低 ,故障检测和逃逸救生两大系统的设计就变得格外重要,并且容不得丝毫的分差。

这就是容易工作的主要内容, 这是为了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量身打造的一个系统 ,这也是整个设计中尤为关键的一环。

生命安全不容小觑,因此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容易始终保持高度警醒,所有的设计人员皆是如此。

为了进一步提高故障诊断机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容易在设计的时候做了多次尝试, 但是她总觉得可以更好。

为了精益求精,容易带领自己的团队夜以继日的创新,终于 将整流罩分离失效故障模式的判别方法做到了极致 ,进一步提高了判别的准确性和航天员的安全性。

幸运的是,容易设计的系统没有用上,神舟十二号及三位航天员完美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在外太空的 探索 上为中国的发展再添一笔浓墨重彩。

这是整个航空航天科研团队的功劳,但这却是全国十几亿人民共同的喜悦。

在直播的镜头里,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戚发轫 当着镜头的面,眼含笑意的说道: 你看见她了,就容易了。

这个她就是容易,容易这位载人航天火箭唯一的女设计师也由此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容易的父母 为什么会给她起这样一个别具趣味的名字呢 ?这个名字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渊源或者暗含父母怎样的期待呢?

其实,容易并非是她的本名,她原本的名字是 容艺 。

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的父母 希望自己的女儿一生能够平安顺遂 ,万事皆可轻松应对,所以他们便给自己的女儿改了名,这才有了如今叫起来朗朗上口的容易。

和父母期待的一样, 容易的整个上学过程都极为顺遂,一直都是班级里的优等生, 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

就连 恩施一中的副校长 谭瑞卿 ,提起容易时口中都是止不住的夸赞。

学校历届那么多学生,为何谭瑞卿偏偏对容易印象深刻呢?

因为在谭瑞卿看来, 容易是一个和别人不同的“怪人” 。

谭瑞卿是容易的 数学老师 ,在数学考试监考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的同学都是从试卷的第一页开始做答,只有容易与众不同, 从试卷的最后一页,也就是最难的部分开始答起 。

有限的时间内有些同学便会自动放弃难度系数较大的题目,将时间用在校对已答的题目上,但容易却迎难而上,也正是如此,无论题目多难, 容易的数学成绩都没有一次低于120分 。

在这个时候, 容易的数学天赋 就已经凸显。

极高的天赋在努力的加成之下益处尽显, 在学业的发展上容易一路绿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国防 科技 大学之后又被顺利报送至清华大学攻读硕博, 尔后顺利进入航天领域谱写自己的伟大抱负。

1978年 出生的土家姑娘如今年仅44岁,却已经接连 斩获了六项授权专利、六项受理专利、并且在国内权威的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30余篇的 科技 论文。

但容易的成就却远不止于此。

2019年 ,容易被评为 中央企业劳动模范 , 2021年 她又被授予了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2022年1月 ,她又被评为了 北京榜样年度人物 。

如此看来,容易真的是人如其名,一切的发展都甚是顺遂,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也不尽然。

因为工作的紧要性,容易把自己较多的时间都投放在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上,但时间是有限的, 此长彼消,她能投入到家庭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就变得有限起来。

加班是家常便饭、来之不易的节假日有时也会被工作占据 ,容易可以投入到家庭的时间实在是少的可怜,但令人惊奇的是, 在家庭和事业的天平上,容易却处理的很好 。

她又是怎样做到的呢?

原来,在工作完成了之后, 容易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了陪伴家人 ,不仅如此,在家人面前的容易永远是温和的。

繁忙严谨的工作难免让人焦头烂额,工作不顺的时候,容易也会有负面情绪,但 在进家门的前一刻,她会将所有的情绪尽数丢在门外,用积极阳光的心态拥抱等待自己回家的家人。

工作繁忙的时候,容易会在三餐饭后的休息时间给自己的孩子开视频,工作顺利结束时间充足的时候,她会洗手 为自己的孩子烹制爱吃的菜肴 。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容易不能时刻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但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她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出席。

在孩子看来,容易依旧是一位好母亲,在她年迈父母的眼中,她也一直都是父母贴心的小棉袄。

空闲的时候,容易就会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面对父母的唠叨,她也不会表现出一丝的不耐烦,因为容易知道, 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好,她的心中只有感恩 。

不仅如此,对于曾经的恩师谭瑞卿,容易也时常献上自己的关怀。

2017年 的夏天,容易和父母一起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母校—— 恩施一中 ,她还为谭瑞卿送去了一套 神舟十一的纪念册 。

从价格层面来说,这份礼物并不贵重,但在纪念意义上来讲,这份礼物却是珍贵异常。

但这并不是容易送给谭瑞卿的第一份礼物,在 她被保送到清华大学之后 ,她就给谭瑞卿寄来了一封 亲笔信 。

容易在信中感谢了谭瑞卿的殷切教导, 还表明了自己必定不复国家栽培,一展宏图报效国家的壮志之心。

容易浓厚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这让谭瑞卿拿信的手止不住的颤抖, 他相信这个姑娘会为自己的学校争光,他也坚信容易一定会实现自己描绘的宏图。

事实证明,谭瑞卿的相信是正确的。

容易做到了,她成了恩施一中的骄傲, 学校大门旁边张贴的优秀校友照片上 ,容易的照片赫然在列。

下面的个人简介处,清清楚楚的标注着: 容易,1978年生,现任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一院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曝光之后,在很多人的眼中,容易俨然成为了 家庭事业双丰收的成功人士 ,但对容易而言, 她人生的大考依旧没有结束。

因为对容易而言, 每次发射都是一场严峻的大考 ,发射前的每一道程序都是一道关卡, 发射从来不是结束,平稳降落才是。

只要中国 探索 外太空的步履不停,中国一众诸如容易一般的科研工作者就绝对不会停下开拓进取的步伐。

2021年4月 ,容易获得了 五一巾帼标兵 的荣誉称号,向全世界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身姿,中国首位登上太空的女性 刘洋 亦是如此。

刘洋和容易都是1978年出生 ,不过刘洋是出生在河南邓州的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父母都是工厂的普通职工。

虽然 父母因为忙于工作给予刘洋的陪伴很少 ,但刘洋的童年依旧是天马行空,欢乐至极。

刘洋经常和院子里的小伙伴一起仰头凝望蔚蓝天空上驶过的飞机以及不时飞过的鸟儿, 她对更高处的世界感到好奇,她对天空也很是向往。

上学之后, 理论的知识充盈了刘洋幼时不切实际的幻想,她开始知道地球只是宇宙中诸多星球的其中之一,她开始想要了解地球外面的世界。

为此,她乐此不疲的翻阅了大量的书籍, 书中精彩绝伦的描绘更是坚定了她想要航空飞天的心 ,她知道航天员的选拔条件是极其严苛的,并且 中国还没有女航天员的先例 ,因此为了登天,刘洋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

从 空军长春飞行学院 毕业之后,刘洋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 广州航空军队 开展训练,因为不俗的表现, 2011年 刘洋被选为了 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之一 。

当结果宣布的那一刻,过往训练时所有的艰辛顷刻间烟消云散,弥散在刘洋心间的只有无尽的愉悦和期待。

距离梦想只差一步之遥 ,为了向前迈进这一步, 刘洋选择了继续躬身努力,等待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所有的躬身也终于迎来了丰收的那一天 , 2012年6月16日18点37分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刘洋和另外两名宇航员景海鹏和刘旺一起进入了外太空, 代表中国人第一次入住“天宫”。

从2003年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之后,中国 探索 外太空的进程较于世界其他国家就如同按下了 倍速前进 的按钮。

其中的尝试,其中的艰辛,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幸运的是, 中国一众优秀杰出的人才交出了这份喜人的答卷,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傲人身姿。

其中,不乏有诸如容易、刘洋一般 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 。

正是因为有了一众人才不计收获的俯身耕耘,中国才能拥有全面高速发展的当下,生而华夏,无尚荣光。

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关于天然气的论文题目

你们能写储量分析不…其实你要实在要写,可以写个时髦点的话题,页岩油气藏,老美最近正在忙这个,简单点写砂岩的,这个资料多的很啊,或者写个深盆气的,总之,可以这的很多啊

写个页岩油气开采的论文,很潮的!

写机械或者是技术方面的,这是这方面的知识储量比较少那就直接是现状或者是发展前景吧!

关于武则天的论文题目

武则天虽然是靠暴力得到的皇位,然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她为了巩固统治,残害了很多有功的大臣们,却又进一步的完善了科举制度——面试和武举,网络了一批批的人才。最后她立下了一块无字碑,要后人评价她的功过,但我认为功过相抵,她的行为也能原谅的

积极应对《历史与社会》课改中的困难 (332) 高中生历史学习方式分析 (320) 高中历史实施“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 (320) 浅谈历史教师的才学识 论文 (321) 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317)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316) 把辩论赛引进历史课堂 (314) 二十年来高考历史问答题评析 论文 (313) 试析高中学生历史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 论文 (322) “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中的一点思考 论文 (325) 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 论文 (318)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几种方法 论文 (318) 高三历史总复习应注意教材地图中的知识冷点 论文 (315) 谈历史学科的考试评价标准 论文 (318) 简论历史学科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论文 (319) 论高中世界史教学的全局意识 论文 (316) 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论文 (316) 面向21世纪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和特点 论文... (315) 学习之友学习新编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的一点意见 论文 (316) 命题研究历史小论文的解题与训练初探 论文

高中历史论文一篇《评价武则天》600字左右 从武则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她的功与过等方面来评价 提问时间: 2005-02-09 12:49:27 评论 ┆ 举报 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新浪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回答:大力水手级别:学弟2005年2月9日 武氏政绩 武则天从以皇后掌权,到由皇帝退位,共当政五十年。总的说来,她是一个有才能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她在当政期间,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在发展的。她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继续推行改革,打破关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士族控制政治的局面,引用庶族地主参加政权。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进步的。 唐朝前期,当权集团主要是关陇士族。武则天在夺取政权时,就是遭到这个集团的反对。如这个集团的代表人物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极力反对武则天为皇后,认为她出身寒微,没有资格做皇后。武则天当皇后后,此二人都遭贬逐,先后死去。唐高宗死,武则天临朝听政,徐敬业等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后来唐的宗室李贞等也在河南、山东等地起兵。都先后被武则天镇压下去。武则天更加紧残酷地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杀掉唐宗室贵族数百人,杀大臣数百家。在这些被杀的人中,许多人是关陇士族,或属于关陇士族势力。从此,关陇士族更加衰落。 (二)重用庶族士人。武则天重用庶族士人,采取了如下三项重要措施。其一,在她为皇后时,通过唐高宗下令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氏族志》是唐太宗时修的、内容虽是以唐朝官爵高下作等级,但很注意考究其是否属于士族,旧的士族观念很浓厚。《姓氏录》消除士族界限,完全依照宫品高下为准叙录,这就提高了出身低微的庶族官吏的政治、社会地位。其二,武则天进一步推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录用人才。其中大量的人才出身于庶族。其三,武则天破格用人,如她曾令九品以上官吏及百姓,皆可自我荐举求用。武则天确实选拔了一批人才,如她的名相狄仁杰和张柬之,后来开元时期的名相姚瓃和宋蹋等都是她重用或选拔的。 (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武则天一再下令劝课农桑,奖励地方官吏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境内田畴垦辟、家家有余粮的州县长官,可得到升迁。为政苛滥、户口流散的州县长官,要受惩罚。在这期间,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从户口增长情况来看,唐太宗时,户口为三百八十万户,至武则天统治的末年,已增至六百十五万户。 武则天统治时期,也有不少问题存在。她任用了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一批酷吏,株连冤杀了很多无辜的人。她用人太滥,冗员太多,官僚机构过分庞大,又崇信佛教,大修寺庙,给人民增加了沉重负担;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破产逃亡。 揪错 ┆ 评论1 ┆ 举报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谢谢你提供这么好的文章 其他回答 如果有了满意的回答请及时采纳,不要辜负了回答者 怎样采纳答案 回答:brooks级别:学弟2005年2月9日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皇帝,历史上也只有一个武则天。可是 千百年来,人们对她的评价尽管有赞叹,可总离不开贬责。但以愚之见,那些贬责很多都是无中生有,强加之罪。 人们总说武则天是个热衷与权利的女人,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是个野心勃勃的阴谋 家,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武则天14岁入宫,正值青春年华,美丽聪慧,却得不到太宗的宠爱,屈膝当了10多年才人,太宗死后,又被遣送到感业寺当了5年的尼姑,她怎 能不感叹上天的不公?所幸的是,在当才人时她认识了李治,并使这个未来的帝皇对 她死心踏地,在登基后把她从感业寺接了出来,立为昭仪。 武则天这样聪慧的女人在等了李治多年后,怎甘心只当个昭仪?十几年的宫廷生活,让她深知后宫的残酷,为了自保,更为了满足她压抑在心底十几年的欲望,她必须取得皇后的位置。李治是个多情而又懦弱的男人,他对比他大几岁的武则天几乎是 言听计从。从感业寺出来仅一年,她就挤走了王皇后,并由此开始了她的权力生涯。 李治不但懦弱,而且根本不善于治国。当他发现武则天的才干和魄力后,几乎把 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她,武则天也乐在其中---没有几个人会对权力说不!尤其是武则天这种有才能的女人,在那种封建的时代,更会捉住一切机会。 李治死后,武则天的“靠山”倒了,那些之前对她暗怀不满,却畏于李治的默许而不敢公然反抗的臣子必然有所动静。武则天断然不会让权。这个被养大了胃口的的女人勇于挑战封建陋俗,自己称帝。这是武则天的前半生,不断挑战封建,不断巩固自己权力的时期。 称帝后,武则天精图励治,善用人才,把整个国家管理得仅仅有条,不愧为一个 英明的皇帝,。纵观历史,少有人比与其媲美。 然而人们在评价她时,总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些,而把目光放在其他地方,比如说她 专制的管治和淫乱的私生活。须知,武则天再怎么厉害,仍是个女人。在女人被极端压抑的年代,她的称帝实属大逆不道,不管她把国家管理得如何,她仍是许多人的眼中钉。于是,她不得不采取高压政策,以图国家的安定,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下下之策。至于她的私生活,其实是小问题,只是许多人不能容忍一个女人居然也有“三妻四妾”而故意污蔑。武则天也是个人,并且是个大胆的女人,她为什么不能拥有对情感对性的欲望?也许正是她的身分使她觉得心灵空虚,在国事之余,不得不把精力转向,只是调剂罢了,再说,她的男宠也不多吧?只有薛怀义和张易之兄弟等几个而已,比起历代帝皇的三千粉黛根本算不了什么。从另一方面来说,她养男宠也是在昭告世人她的皇威,显示自己的权力和男人一样。 总之,武则天是个英勇有为的帝皇,一个敢做敢当的女人,是那个时代无与伦比的 一道风景线。也许有人会质疑我,因为武则天曾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关于这一点,我实在找不到什么来替她辩护,我只能说也许宫廷里的残酷生存竞争逼得她不得不如此,必经没有哪个女人恨自己的女儿。再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谁没有缺点呢?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武则天的简单评价,哪位看倌对她有更深刻的看法,可以拿出来交流交流哦!

我眼中的武则天 武则天中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在中国唐代由于少数民族的加入,对女人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的。唐代的女人是不需要裹脚的。但社会条件是一个因素,但我想最大的因素莫过于武则天的性格。如果武则天甘愿做一名弱女子,满足于后宫的明争暗斗,对政权没有没有无止境的追求。而只把皇后当成终极努力目标,那中国或许就不会有女皇帝这样一个词的出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确实如此,如果没有极善表达,胆识超人。勇于表现不愿意被埋没的性格,也不会成就后来的武则天。再者是她的智慧,和她知人善用的胸怀。都是有助于她成就后来武周王朝的条件。很多人会说知人善用怎么可以再其后方加上胸怀二字呢?很多人会觉得知人善用应该是管理阶层的领导能力。但大家想想如果一个人很有才能,但是再某件事情上得罪了领导,领导于是不中用他了。那,那个领导是不是就没有宽广的胸怀?武则天是一个惜才爱才的人,而且她很尊重那些直言不讳,正直不阿的人。在政治上武则天是一个能者,因为她性格里的刚强。但在生活里她却是一位失败的母亲。为了坐上后位,她不惜杀死自己的女儿,而达到嫁祸王皇后的目的。为了自己能坐上皇帝的位置,把自己的儿子流放。为了掌控权利软禁自己的儿子。。。。。。很多实例都在证明武则天是一位失败的母亲。但她真的是失败的吗?或许是,记得宫廷政变的时候,李显在临出兵的那一刻想到自己的母亲,就吓得想放弃计划好得政变。总之,她的果敢,她的残忍,她的大胆,成就了她的成功。她,是中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 索引序列
  • 关于天舟一号论文题目
  • 关于天舟十三号发射的论文素材
  • 神舟十二号论文
  • 关于天然气的论文题目
  • 关于武则天的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