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张骞论文参考文献

张骞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张骞论文参考文献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嘉峪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汉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经过: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和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4)西域都护的设立: 2、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 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商品交流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技术西传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煌。造纸术曾经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著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系的。天山与昆仑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很短时间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直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不过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用中国传向西方:《史记》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坚持了很长时间。 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著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5世纪时,欧洲人谷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传遍了整个欧洲。 宗教思想交流 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关于佛教传人西域地区,目前尚有许多说法。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纪末已传入西域了”。据此,佛教公元前87年传入西域于阗以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阗向西或北方向传播到叶城、莎车、塔什库尔干、喀什、阿克苏、库车、焉首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北路各地和向东北方向传播到且末、若羌、米兰、楼兰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南北路诸地是理所当然之事。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拜火教(一名为祆教)是中国人对波斯琐罗亚斯德教(这可能与西域地区与拜火教敌视的伊斯兰教有关。)的称呼,该教于前5—前1世纪沿丝路向东方传播,被认为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国教,在阿拉伯帝国兴起后被迫东移。有记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受到当时南北朝时代的北方各国皇帝的支持,唐朝时也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地方统治者为控制拜火教的发展,设立萨薄一职,试图将宗教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中。但该教宋朝以后则基本消失。其宗教风俗则被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所保留,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风俗。 景教则是叙利亚基督教聂斯脱里教派的一个分支,史料记载景教在唐代初期搏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长安兴建庙寺一所,初称“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年间,阿罗本被奉为镇国大法主,往后教堂亦挂上历代唐朝皇帝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景教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仪平乱,后被赐紫衣袈裟。从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与祆教及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在会昌法难之后,景教慢慢走向衰弱,但一直延续到明朝天主教进入中国时。 从西方到东方丝路在元朝之后的逐渐不受注意后,间接刺激了欧洲海权兴起,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刊行后,中国及亚洲成为许多欧洲人向往的一片繁荣富裕的文明国度。西班牙、葡萄牙国家开始企图绕过被意大利和土耳其控制的地中海航线与旧有的丝绸之路,要经由海路接通中国,并希望能从中获得比丝路贸易更大的利润。一些国家也希望将本国的所信仰的宗教传至东方。1492年,哥伦布远航的一个目标就是最终能到达中国,并开创另一条比丝路更好的贸易要道,但他却在大的失望中带领欧洲发现了美洲这一块新大陆。于是哥伦布之后的探险家在美洲开启了新世界的殖民地时代,17世纪之后,荷兰与英国也陆续在非洲、美洲、南太平洋扩展他们的势力。19世纪初期,尽管欧洲强权已在海上遍布,中国依然被西方认为是向往之地,是最兴旺与古老的文明,学者多认为这是丝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带来的精神性影响,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期间,认为与中国交易能获得巨大利润的印象。

他能逃脱都是因为他的匈奴妻子帮助了他很多。如果没有这个妻子帮忙,张骞还被困在匈奴。

写作思路:可以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经过为背景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语言要通顺连贯等等。

正文: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为何在河西走廊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早在文献记述丝绸之路之前20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路已经开通,但它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进口和田玉 [6]  。“丝绸之路”名称是德国学者的“发明”。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先秦时期,连接中国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经存在,丝绸正式西传始于西汉通西域,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这个时期,丝绸的传播源、传播的目的地、传播的路线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传播的数量也非常大,东西方是有计划、甚至是有组织的进行丝绸贸易,所以丝绸之路真正开辟于西汉武帝时期。

西汉时,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称作西域。西汉初期,联络东西方的通道被匈奴所阻。汉武帝时,中原始与西域相通,开始加强对西域的经略。西域本三十六个国,后来分裂至五十多个,都位于匈奴之西,乌孙之南。

汉武帝听说被匈奴侵犯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就派人出使大月氏,联络他们东西夹攻匈奴。陕西汉中人张骞以郎应募。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100余人向西域进发,途中被匈奴俘获,滞留了10年,终于寻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

这时大月氏已不想攻打匈奴而继续西迁,张骞没有达到目的,在西域待了一年多东返,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后适逢匈奴单于死,国内大乱,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趁机回到大汉,受到汉武帝的热情接待,被封为太中大夫。此次西行前后达10余年,虽未达到目的,但获得了大量西域的资料,史学家司马迁称张骞此行为“凿空”。

张骞归国后,汉武帝曾遣使探求通过罗马开辟一条不经匈奴而到大夏的交通线,但是没有成功。后来汉军击败匈奴,取得了河西走廊地区,打通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通道。霍去病在祁连山大破匈奴后,张骞建议联络西域强国乌孙,以断匈奴右臂。

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与西域各国联系。张骞到乌孙,未达目的,于元鼎二年(前115年)偕同乌孙使者返抵长安,被张骞派往西域其他国家的副使也陆续回国。乌孙使者见大汉人众富厚,回国归报后乌孙渐渐与大汉交往密切,其后数年,张骞通使大夏,从此,西汉与西北诸国开始联系频繁起来,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但是,西域诸国仍未完全摆脱匈奴的控制,楼兰、车师等国在匈奴的策动下,经常劫掠西汉派往西域的使臣和商队。为了确保西域通道,元封三年(前108年),汉将王恢率骑兵击破楼兰,赵破奴率军击破车师。

元封六年(前105年),西汉又与乌孙王和亲,联合挟制匈奴。同时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取得大宛的优秀马种汗血马,汉武帝派李广利领兵数次进攻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攻破大宛都城,使西汉在西域的声威大振,确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至此畅通。

张骞被抓之后,匈奴单于也想从张骞身上套出汉朝的情报,于是积极策反他,还安排了一个地位颇高的匈奴女子嫁给他。张骞单身了快30年,欣然地接受匈奴单于的好意,可是依旧对汉朝情报一字不漏。不仅如此,张骞在塞外的生活中,还偷偷掌握了不少匈奴人的情报。这种日子过了十年,在匈奴妻子的帮助下,张骞成功出逃。经过一段艰辛的旅程,张骞终于找到了大月氏。可气的是,大月氏人已经乐不思蜀,不想再回到原来的地方。公元前128年,张骞没有办法,只得返身回国,这一次他故意避开匈奴人的势力范围,可是运气真差,再一次被匈奴人抓住。张骞原本已经放弃希望,没想到又被那个匈奴女人救出,并且逃走。

和从张骞到张謇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1882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兵进抵仁川。为了阻止日本吞并朝鲜,吴长庆奉命率兵赴朝平定局势,张謇随同到了汉城。因为身处政治风暴中心的缘故,张謇虽然人在汉城,但是他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很快传回北京,引起了高层官员的注意。他所撰写的《条陈朝鲜事宜疏》、《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这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的赏识。翁同龢在政治上与慈禧不和,拥护光绪掌权,正需有人充实阵营,从此便不遗余力地提携张謇。在朝鲜不多时,因为李鸿章不喜欢吴长庆,庆军被拆分为正副营。吴长庆率正营回国;袁世凯则率领庆军副营留守朝鲜,帮助朝鲜练习新军,袁氏的崛起就是从这里开始。袁世凯很快转而投靠了李鸿章,这令回国失势的吴长庆更加抑郁,不久病终。张謇痛斥了袁世凯一番,二人绝交多年,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在这个时期,张謇可以跻身官场的机会很多。朝鲜希望以“宾师”的待遇留住他。而李鸿章虽不喜吴长庆,但却非常乐意上书推荐张謇在朝中任事。吴长庆病故后,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同时向他发出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一概婉拒,人称“南不拜张北不投李”,回到通州故里,继续攻读应试。这大约是一个旧时读书人内心的自尊——希望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1885年,张謇终于在乡试中考中了第二名举人。此后张謇开始参加礼部会试,向科举的最高阶段进发。很富戏剧性的是,当时翁同龢、潘祖荫等"清流"党人对他着力延揽,在礼部会试中暗中识别他的卷子,结果却连着三次误认了别人的卷子,将别人取中。1889年,张謇参加会试,结果“清流”的考官们将无锡孙和的卷子认作张謇的,孙考中而张落第。潘祖荫因此气愤不已,拒绝接受孙的拜见。1890年第三次会试,这次陶世凤的卷子被误认了,结果陶考中会元,张謇又落第。1892年第四次会试,考官们又误认了刘可毅的卷子,张謇再次落第。到1894年,也就是甲午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心灰意冷的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这次在礼部会试,张謇被取中第六十名贡士。三月礼部复试时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四月殿试时翁同龢的提携之心已经迫不及待。他命收卷官坐着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之后,便劝说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并特地向光绪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就在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惨遭失败。“清流”将目标对准李鸿章,借此冲击主和的“后党”。张謇上疏弹劾李鸿章,文中称“(李鸿章)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一旦有事,但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并要求朝廷“另简重臣,以战求和”。甲午之耻令张謇深感仕途之无聊,他在笔记中写道:"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更不值计较之气;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不久张謇的父亲去世,张謇回到故乡守孝,从此离开了清朝的政治中心。纵观张謇的功名之路,既有科举中的种种荒诞之处,又令人不禁钦佩他的坚持和自尊。如果张謇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如果他求取功名的目标是官权利禄,那么朝鲜平叛之后他既可以留在朝鲜受人尊奉,也可以在李鸿章等大员的举荐下直接获得官职。可是张謇求取功名更像是一种自我实现。在他心目中,通过科举得到认可和荣誉是一个读书人成功的正道,其他方式都无法见容于他的自尊。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前41年。而一旦完成了这个过程,功名为他带来的结果却让他感到失落。所以说他的内心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同时张謇因为出身农家的缘故,富有草根情节,他的那句“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更不值计较之气”就是一个写照。这种理想主义和草根情节的交织是他后半生经营生涯的灵魂支柱,既成就了他,但或许也造成了他现实上的失败。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

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创始人。

扩展资料:

公元前123年,张骞以校尉的军职,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一路上,由于他熟悉匈奴的地理形势,知道水草的所在地,使汉朝的人马不缺乏水草,因此,汉武帝又封他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带了三百多人,还带了大量金帛货物,到了西域的乌孙。接着,他又分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国。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了汉朝,被任命为大行。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张骞死后一年,他派出去的副使也陆续回来了。许多国家派使臣随同汉使到汉朝来答谢。从此,汉朝同西域的往来十分频繁,西域出产的葡萄、苜蓿、石榴、核桃、胡葱等植物,逐渐传到中原,并在中原栽培起来;汉朝的丝绸等物品也向西域逐渐输出,并经过西域传到了欧洲。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謇

《史记·大宛列传》 《汉书·西域传》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后汉书·西域传》

张骞,原名张啬庵,生于南通。他是中国科举制度上的最后一名状元,其文章书法深为当世所重,张骞中了末代状元,但却淡于功名。张骞的思想和作为,包括他为实业、立宪、自治、教育等所作的努力、在南通的社会改革的实践等,很早就引起了海外所称赞。他是实业家,被称为近代实业救国之父,也是主宪派领袖。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国人所创办的南通学院。 并且他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南通纱厂。我国最早的博物馆是南通博物苑,也是由张謇于1905年创建的。

张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张骞的故事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

看纪录片《河西走廊》第一集《使者》,被张骞深深震撼。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西汉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正式成立,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两汉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这一切得益于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汉武帝的锐意进取,开疆拓土,才奠定了汉朝强盛的局面。 曾经,匈奴是大汉的心腹大患。“白登之围”让“马上天子”刘邦也险遭不测,为了休养生息而与匈奴的和亲,实在是泱泱大国的耻辱。剽悍的匈奴人东征西战,赶走月氏部落,占领了水草肥美的河西走廊。这里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19岁的汉武帝刘彻登基后,打算联合逃亡西域的月氏部落东西夹击以血前耻,于是公开招募愿意冒险出使西域者。27岁的陕西城固人张骞此时还是个无名小卒,当时他是汉武帝的宫廷侍卫,他站了出来!一样的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年轻的汉武帝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这个决定有气量但是没把握,从此张骞走上了历史舞台。 张骞带领的大汉使团由一个归顺的匈奴人堂邑父做向导和翻译,从此,张骞开启了一段崭新的人生。他们从长安出发,风餐露宿克服重重困难一路前行,在由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后不久还是被匈奴俘虏,被押往匈奴王庭见军臣单于,从此张骞被困匈奴长达十年。匈奴人想要张骞归降,所以对他采取了怀柔政策,还将一名匈奴女子嫁与他为妻,企图瓦解他的意志。十年时光啊!匈奴人也许疑惑,他们的做法“感动了天感动了地”,却“怎么感动不了你?”十年间张骞韬光养晦,逐渐赢得了匈奴人的信任,使他们放下了对他的戒心。十年间张骞熟悉了匈奴,熟悉了大漠……那个温柔的匈奴妻子,也许是他十年人质生涯里唯一的一抹亮色,但这也没能瓦解他的意志,他从未丧失斗志,从未忘记过自己是谁,他从哪里来,他的使命是什么!后来终于有机会得以逃脱,没有变节的他如果此时向东回长安,也必定会被汉武帝重赏,试问能有几人做到他这样呢?但他没有!他选择了和堂邑父继续西行,完成他当初的使命!两个人的一支队伍,他们穿越了世界第二大沙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帕米尔高原,今天看来我们依然觉得几乎不可能,这背后得有多么强大的信念啊! 途中听说月氏部落已经分化为两支,他又折向西南去西域寻找主流的大月氏,几经周折终于见到大月氏王,无奈这个曾经的游牧部落已经逐渐习惯了安定的生活,无意东征。张骞滞留西域一年多,多次劝说无果,虽然他有些遗憾但也深感不虚此行,这期间他的足迹遍及天山南北极西亚、中亚各地,深入了解了西域社会,各国的风土人情植物畜产,还发现了中原未曾有过优良马种——汗血宝马。他觉得如果可以打通河西走廊,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可以畅通无阻,汉帝国的视野必将更加开阔。此时的张骞已经具有了国际视野,他决定尽快返回。返回长安时张骞为了避免被俘,选择了穿越青海羌人地区迂回北上返回长安。无奈羌人已沦为匈奴人的附庸,他们又一次被俘。自觉必死无疑的张骞又一次被匈奴宽恕,他又辗转回到了曾经的匈奴妻子身边。后来在公元前126年春,趁匈奴军臣单于病逝之机再次出逃,那个善良的匈奴妻子选择与他同行。张骞终于在13年后重回长安,整个京城为之轰动!曾经英姿勃发的少年如今已是满脸沧桑,13年来杳无音信、几乎被遗忘的男人,突然活着回来了!是什么支撑着他?因为当初那个年轻帝王的信任,因为他的责任和担当,凭着骨子里的那股执著,“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蹉跎了岁月,激荡着情怀,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那个原本籍籍无名的张骞注定青史留名! 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张骞,这个坚韧不拔的探路者,凭着一己之力为自己书写了光辉的一笔,也告诉后来人——路,永远都在自己脚下!只要初心不改,只要信念不衰,哪怕绝处也可逢生,走出通天大道!

张骞首次西使,旨在为汉联结月氏、夹击匈奴。《史记·大宛列传》记其出使背景曰: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今案:月氏原来是一个强大的游牧部族,其统治中心东起今祁连山以北,西抵今天山、阿尔泰山东端,且一度伸张其势力至河套内外。公元前三世纪末,匈奴兴起於蒙古高原,遏阻了月氏东进的势头。约前177/176年,匈奴大举西进,将月氏逐出上述故地,大部分月氏人西迁至於伊犁河、楚河流域,赶走原居该地的塞人,停留下来。史称这部份西迁的月氏人为“大月氏”。[1]传文所谓“匈奴破月氏王”,结合同传关於“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的记载,可知破月氏王者为老上单于(前174-161年)。这就是说,西迁伊犁河、楚河的大月氏有一次遭到匈奴的沉重打击,其王被杀,但匈奴这次打击,并没有使大月氏放弃伊犁河、楚河流域。传文所谓“月氏遁逃”,不过是“败北”的意思。很可能老上在位时大月氏为收复失地,曾一度东进,因被击败而西向退却。果然老上时月氏已逃离伊犁河、楚河流域,张骞於武帝建元年间(前140-135年)往使便没有现实意义。要之,张骞首次西使的对象是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

张謇论文参考文献

是一个运算符,用来表达搜索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英国学者乔治·布尔发明的布尔逻辑算子包括逻辑与、逻辑或和逻辑非三种类型,分别用与、或与非表示。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可以用示意图来表示(见图)。用布尔逻辑运算符连接检索词形成的检索公式称为布尔逻辑检索公式。布尔逻辑检索是计算机信息检索中最常用的检索表达式。

南通的名人 张謇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

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

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

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 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

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

与此同时和稍后。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

如商业学校,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开始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城镇向资本主义的城市过渡。 沈寿 二十世纪初叶,以精美的绣品名震京华,载誉世界。

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沈寿。 沈寿,原名雪芝,字雪君,号雪宦、别号天香阁主人,一八七一年出生于江苏吴县阊门海宏坊一个古董商的家庭。

父亲沈椿,强习书史,研究盐法,曾在浙江任盐官。他酷爱文物,富有收藏,后来开了一个古董铺。

母亲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从小便随父亲识字读书。家藏的文物字画,给她丰富的艺术董陶,拨动了雪芝心灵中美的琴弦。

苏州的刺绣素负盛名。尤其是苏州城外的木渎一带,几乎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堪为“苏绣之乡”,小时侯,雪芝常去那里的外婆家,对奇妙的苏绣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在姐姐沈立的带领下,七岁弄针,八岁学绣,开始了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刺绣生涯。雪芝天资聪颖,又好钻研,学绣进步很快。

起初,她绣些花草之类,主要是一些实用性绣品。后来就将家中收藏的名画作为蓝本,开始绣制艺术性作品。

十六七岁,她便成了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雪芝二十岁结婚,丈夫余觉(名冰臣,又名兆熊),淅江绍兴人,后居苏州。

他出身书香世家,能书善画,经济条件也颇好。婚后夫妻俩一个以笔代针,一个以针代笔,画绣相辅,相得益彰。

雪芝除操劳家务外,总是闭门刺绣,从不间断。 光绪三十年(公元一九○四年)十月,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寿辰。

清 *** 谕令各地进贡寿礼。余觉得知消息后,听从友人们的建议,决定绣寿屏进献,他们从家藏古画中选出《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作为蓝本,很快勾勒上稿,并请了几位刺绣能手一齐赶制,雪芝在这些绣品上倾注了很多心血。

慈禧见到《八仙上寿图》和另外三幅《无量寿佛图》,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勋外,还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余觉夫妇。

从此,沈雪芝更名“沈寿”。 一九一四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

沈寿应聘来到南通,担任了所长兼教习,余觉则担任了南通平民工场的经理。女红传习所起初附设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后移到南通濠阳路,传习所第一期招生二十余人,以后逐年增加,学制也逐渐完善。

所内设有速成班,普通班,美术班和研究班。 沈寿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刺绣教育家。

在教学中,她主张“外师造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绣花卉,她就摘一朵鲜花插在绷架上,一面看一面绣。

绣人物,她则要求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人的精神,在沈寿的精心教诲下,南通女红传匀所培养了许多苏绣人才。南通的绣品也逐步形成了“细” “薄”“匀”“净”的风格,在国内外打开了销路。

沈寿在南通“授绣八年,勤诲无倦”(张謇语),不幸积劳成疾,张謇“惧其艺之不传”,便在延清名医为沈寿治病期间,征得她的同意,亲自动手记录整理她的刺绣艺术经验。沈寿在病体稍微好一点的情况下,边回忆边口述,历经几个月,终于写成《雪宦绣谱》一书。

张謇在绣谱的序言中说:“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书,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由此可见,这本绣谱确实是沈寿四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

此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共。

南通名人作文

奥运火炬手——陈进 五月的海安县轰动了,原来大公镇的农民陈进作为火炬手参加了奥运火炬在南通的传递。 星期天,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去采访了陈伯伯。走进他的家门,眼前哪里是一个农家小院啊,简直就是一个简易的运动训练场。几根皮筋套在树上做成了拉力器,旁边是旧衣服缝制的沙袋,门前还有练习臂力和腰力的大石磙。 我们在“训练场”中间找了块空地坐了下来,听陈伯伯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 陈伯伯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从家跑到海安县城,再跑回来。有一次出发时感觉还好,但从海安返回的路上,他感觉头昏昏沉沉的,两条腿好像灌了铅似的,每迈一步都很吃力,再后来就没了知觉,倒在路边。幸亏被进城的邻居看见了。回家后他整整躺了半天一夜,不能动弹。第二天早上,他一醒来又穿上运动鞋。伯母劝他好好在家休息,他却说:“跑马拉松没点韧劲是不行的。” 凭借顽强的毅力与坚持不懈的苦练,陈伯伯从乡间小道跑上了马拉松赛场。他多次参加大型长跑比赛,获得了很多奖牌。尤其在杭州举办的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上,他一举获得中年组1500米银牌和5000米铜牌。 如今,我们都称他为“田野里跑出的千里马”。

张謇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

2 沈寿二十世纪初叶,我国有一位苏绣女子,以精美的绣品名震京华,载誉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沈寿。

3 李方膺南通籍著名画家李方膺(一六九六--一七五五),字虬仲,一字秋池,号睛江,乳名龙角,他既不是扬州人,又未如黄慎,金农等久住扬州卖画,何以得侧身于“扬州八怪”之列?。

4 韩紫石韩紫石先生(公元一八五七--一九四二年)名国钧、亦字止石,晚号止叟。江苏省海安镇(原隶泰县)人,因其排行第三,生平业绩颇丰,家乡群众均以“韩三爹”,“紫石”称之,表示尊敬。

在北洋军阀时期,他与南通的张謇,位高望重,同被誉为苏北的两大名贤。

5 张謇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清代状元,实业家,立宪派著名人物。他毕生从事实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6 沈寿二十世纪初叶,我国有一位苏绣女子,以精美的绣品名震京华,载誉世界。

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沈寿。

7 *** *** ——(1910-1988),南通市人。民国13年(1924年)至17 年秋在南通师 范读书期间,经常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启蒙教育,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多次深入到工人、农民、市民中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8 曹顶曹顶(1514-1557),明代通州余西场人。

盐民出身,有膂力,胆略过人,曾受雇作船工运盐,后于通州城内一面店干活。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愤于倭寇骚扰虏掠,毅然应募入伍,随即参加江上阻击,大败倭寇,首立战功。

9 白毓昆白毓昆(1868-1911),号铣玉,字雅雨。

南通市人。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 18岁中秀才后,入江阴南菁书院,专攻地理学。

10 顾民元顾民元(1912-1941),字弥愚,南通市城区人。

顾民元在南通中学求学期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受其影响,在恽代英弟恽子强的帮助下,与通州师范学生 *** 等组织“革命青年社”,阅读《 *** 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逐渐抛弃曾一度接受过的无 *** 主义,转而信仰科学社会主义。

李方膺李方膺(1695~1755)清代诗画家。

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乳名龙角。通州(今江苏南通)人。

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闵乃本闵乃本江苏如皋人。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

1987年获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人工晶体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

改进了浸蚀法,使能显示近于平行晶面的位错,澄清了体心立方难熔金属中的位错组态;利用光弹方法首次观察到螺位错并给出了成像规律;提出了晶体生长的层错、孪晶等缺陷机制,发展了非完整晶体的生长动力学。用实验观察研究了界面失稳、胞状界面的演化、枝晶、分形的形成过程。

提出了周期、准周期微米超晶格的声学效应、光学效应和非线性光学效应的理论,开拓了通过控制微米级微结构来研究新材料、新器件的领域著名人物近代 清代画家、诗人 扬州八怪之一 李方膺 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晚清君主立宪派领袖 张謇 曾任江苏省省长 韩紫石 民初著名学者、语言学家、教育家、慈善家 易作霖现代 艺术家、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闵乃本 中国计算机科学先驱,德籍华裔 闵乃大 表演艺术家 赵丹 书画家 范曾、康戎、袁运甫、袁运生、范杨 王个簃、康平 著名作家 朱千华、黄蓓佳、苏枕书(原名瞿艳丹) 军警国际著名刑侦专家 李昌钰 原复旦大学校长 王生洪 发改副任: 李盛霖 建设副长:黄 卫 农业副长: 刘 坚 高检院长: 曹建明 ***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 顾秀莲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妇联主席 *** 上将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参谋部总参谋长 张佑才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吉佩定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作文:名人张蹇、他本是清末状元,然而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他从一个传统文人转而去从事实业救国。放弃看得见摸得着的仕宦之路,去做这样的角色变换,背后的风险,可不是谁都愿意担的,然而他做了。

爱国之心切,断腕之魄力,由此可见!南通的近代化进程,几乎是在张蹇一己之力的推动下,一步一步走来。他的发展思路是 ——“父实业,母教育”。

作为经济基础的实业,是张骞最早着手创办的,从大生纱厂开始,先后共建了四座纺织厂,形成“大生系”。关于这个集团的由盛而衰,成败得失,专门的研究者估计可以另出一篇很深入的论文,这里不多说。

我们看看在实业发展之后,这个城市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对南通影响极为深远的,是“一城三镇”的城市格局。

张蹇的城市规划中,通州城为商业生活区,唐家闸为工业区,天生港为港口区,狼山为风景区。这么科学的分布,直到今天依然是不落伍的。

与之紧密相关的交通方面,陆续修筑了一城三镇之间相通的公路,而且由于规划合理,其线路走向至今没有太大变化。很庆幸,南通的城市骨架那时就搭好了,换到现在,规划工程一茬一换,没准就是欣欣向荣一片工地的景象。

张蹇留给南通的,还有若干项第一,比如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个中国人创办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气象台,等等。硬件有了,自然是考虑软件。

他所请进来的人物,可谓大腕云集,比如胡适的老师、美国哲学大师杜威,请他来讲学;京剧名家梅兰芳, 请他来更俗剧场演出;刺绣大师沈寿,请她来主持女工传习所。名人效应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这些文教方面多方位的大手笔,估计当年忙坏了不少老记们。

然而,盛况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伟大的灵魂:他的眼光,远远超越了企业的经营,而在于通过全面的探索与实践,去奠定一个城市的经济基础和精神气质。这一点上,张蹇与近代无锡民族资本的人自为战是有区别的。

那么,在这个城市脱胎换骨的过程中,南通老百姓收获了什么?简单说,是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质量。虽然我没有统计数据的支持,但是我知道,即使是张蹇去世之后,南通一度有些衰落,祖母的父亲却依然可以通过汽车行维持还说得过去的生计。

因为,张蹇生前发展的公路交通,成为这一行得以生存的空间。

茶与"茶圣"陆羽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唐代宗时,赴湖州任刺史的李季卿在风景绮丽的扬州地界,与茶圣陆羽不期而遇。李季卿早已听说陆羽的大名,与陆羽一见如故,言谈甚欢,李季卿在吃饭前就提议:“陆君善于品茶,天下闻名。现在我们又能取到名闻天下的南零绝品之水,二妙结合,千载一遇,且不可错失良机!"于是李季卿又派一名军士,架着船,拿着一个瓶子,,去取扬子江心南零之水。不一会儿,水取回来了。陆羽用勺子舀动瓶口之水说:“这虽是江水,但不是南零之水,好像是岸边之水。”取水的将士说:“我亲自架舟深入南零取得此水,有好几百人亲眼看见,不敢欺大人。”陆羽听罢,一声未吭,只是将瓶里水往盘中倒,剩下半瓶时,陆羽让人赶快停止,说:“从这儿开始才是南零的水啊!”取水的将士听了此话后大惊失色,跪地求饶说:“我取了南零水架舟回来,舟荡覆半,见水太少,就舀了一些岸边水把瓶装满,先生居然能够识之,真乃神人也。”。

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 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对于南通来说,张謇是一段绕不开的历史,是一个忘不了的人物,是他将南通造成‘模范县’、'中国近代第一城‘,是他在世纪初开创了南通长达30年的黄金时代。

1903年4月,张謇创办了通州市范专科学校并亲任校长。此后,一直朝着普及国民教育的目标前进。据统计,他一生在南通教育上的投资为257万两白银,到1924年,在南通地区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和农、工、商、科技为中心,包括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

由于张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与南通以紧紧联系在一起。

家乡的名人

他是我家乡的名人,他出身于1853年5月25日到1926年7月17日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他就是张謇。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穿袱扁惶壮耗憋同铂括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 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与此同时和稍后。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如商业学校,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开始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城镇向资本主义的城市过渡。

张謇你是我们的骄傲,我为你感到自豪。

沈寿艺术馆南通沈寿艺术馆于1992年5月18日在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南通女工传习所》旧址的基础上成立。

系南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通沈寿艺术馆隶属南通市旅游局。

下设:馆长室、设计室、财务科、安全保卫科、档案室、卖品部。沈寿艺术馆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事业编制10人,现有在编人员6人。

其中,具有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1人,艺术美术师1人,会计师1人。南通市沈寿艺术馆收藏了一批刺绣艺术精品,主要有:明清时代的民间刺绣,沈寿及其嫡传弟子的珍贵刺绣作品。

品种繁多:有平绣、盘片绣、双面绣、打籽绣、彩锦绣、乱针绣。作品题材十分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翎毛、飞禽走兽。

一楼:接待室、卖品部、多功能展厅二楼主展厅:(陈列沈寿及弟子的刺绣精品)为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近年来,沈寿艺术馆先后在日本、德国、及中国台湾、北京等地举办刺绣艺术展览,并现场刺绣表演、深受当场从士的欢迎,沈绣作品也为国际、国内人士收藏。

张桂梅论文参考文献

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自己的大学生活论文如下: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不可少的,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价值,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一切。试想如果没有了劳动,世界将会怎么样,可能垃圾成堆,也可能一片荒芜,亦可能一片死寂。

劳动教育如此重要,所以本学期我们总共组织了5次实践劳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的意义。

劳动创造了美和快乐

第一次实践劳动是打扫寝室卫生,这个实践劳动的名称叫作《最美宿舍大比拼》,这是上大学以来第一次进行集体打扫寝室的劳动,-我们分工劳动,我拖地和整理洗漱台。

还有其他舍友扫地,擦门,清洗厕所,擦柜子等,大家一起劳动,将原本脏兮兮的寝室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造,当我们完工后,我们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本不堪入目的寝室环境此刻已宛如仙境,虽然我们很累,但是我们感觉到很快乐。

第五次实践活动比较轻松,是在操场上进行团建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分成两组,玩了3个游戏,虽然我们那一组是输家,但是我们并不伤心,相反我们很开心,这巩固了我们同学之间的友谊。

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寝室美好环境和在操场上的团建活动,让我理解了劳动的重要性,真正的明白了劳动为何能创造美和快乐。

劳动创造了人和价值

第二次实践劳动是小组制作蛋糕和进行折纸。小组制作蛋糕时,我们各自带好提前精心挑选的水果,饼干`···,然后进行分配任务,我分配的任务是切好要用来装饰的水果以及将饼干碾碎成粉。

其他成员各有各的任务,我们尽心尽力地制作蛋糕,这是我们第一次自己动手制作蛋糕,大家都不知道如何下手,大家都积极地查询资料,最后终于制作完成了这一美食。

我们品尝着这来之不易的蛋糕,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吃的不仅仅是蛋糕,更是我们为之付出努力的一份劳动。

随后进行的是折纸,对于笨手笨脚的我们理工科男生来说,折纸确实是一份艰巨的任务,不过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得到了产品,一把纸折雨伞,一只纸青蛙,一个千纸鹤。

虽然不是非常好看,但是也还能入得了眼,通过一张普普通通的纸,我们将它变成了一个个实物模型,不禁想到古人是否也是通过这样的折纸先进行构成模型然后再进行制造?我们不得而知。

通过劳动我们获得了食物,通过劳动将普普通通的东西变成了更有价值的东西。没有食物人就会死,而通过劳动我们获得了食物。纸普普通通却能通过劳动变成了更有价值的产品。通过这两次 实践劳动使我明白了劳动创造了人和价值。

劳动创造了历史

第三次是进行劳模学习,上台演讲,讲好劳模故事,让我们对劳动有更好的理解,古有万千工匠修筑万里长城帮助我们抵御外敌,今有万千奋斗在抗疫在一线的医生护士形成的万里长城帮助我们抵抗病毒。孟泰,袁隆平,张桂梅,张定宇···,他们都是全国劳动模范。

修筑长城的万千劳模,孟泰···已然成为了历史,万千抗疫在一线的医生护士,袁爷爷,张老师,张院长···他们也必将成为历史,历史的扉页上必将有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用劳动创造了不凡的功绩,因为劳动创造了历史。

劳动创造了世界

第四次实践劳动是去养老院探望老人,这次去了养老院收获了不少,在那里有很多老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

他们有的曾经是建筑师,有的曾经是老师,有的曾经是环卫工人,有的曾经是农民,有的曾经是绿化工作者,有的曾经是城市设计师···,他们讲述着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工作,通过跟这些爷爷奶奶们交流,仿佛他们创造了一切,仿佛这个世界就是他们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

通过这次实践劳动,我们向来自各行各业的爷爷奶奶们学习到了宝贵的经验,最后理解了为何马克思同志说劳动创造了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这5次实践劳动,我明白了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的意义所在。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人和价值,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一切。

这几次实践劳动告诉我们应该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积极参加劳动,为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副主任,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2项,湖北省卫生厅资助课题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2项,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国内外中英文杂志发表科研论文88篇。研究方向:肿瘤免疫治疗与肿瘤生物治疗目前在研项目:1. 《用于长期阻遏肿瘤转移的CBD-HepⅡ重组多肽的药理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077 25 89),2008.1~2010.12, 32万元, 课题负责人。2.《肿瘤损伤相关分子模式诱导肿瘤免疫抑制的相关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 30830095),2009.1~2012.12,160万元,参与课题,承担部分研究工作。3.《肿瘤转移潜伏细胞和微小转移病灶的早期诊断及清除》,“973”项目子课题(No.2009CB521806),2009~2013,320万元,参与课题,承担部分研究工作。科研论文在国内外中英文杂志发表科研论文88篇。近年以通讯作者署名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张蔚,张桂梅,黄波,刘毅,龚伟,陈国玺,肖晗,吴丰华,冯作化。纤粘连蛋白重组多肽CH50抑制黑色素瘤MMP-2和MMP-9表达、激活的研究。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7;4(2):116-120。朱明,张桂梅,黄波,刘毅,龚伟,冯作化。重组FN多肽CH50抑制黑色素瘤B16细胞体内转移的研究。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7;4(4): 306-310。许朝旭,张桂梅,黄波,冯作化。膜型Tim-3分子促进荷瘤鼠小鼠抗肿瘤免疫应答的研究。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7;4(3):200-203。耿婷,张桂梅,黄波,肖晗,冯作化。采用sPD-1协同4-BBL进行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研究。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7;4(3):209-214。项锦毅,张桂梅,耿辉,袁野,刘毅,李东,肖晗,吴丰华,冯作化。 重组FN多肽CH50促进肿瘤微环境正向免疫调节效应。中国肿瘤治疗杂志,2006; 13(2):93 - 97.吴丰华,张桂梅,刘毅,耿辉,李东,袁野,肖晗,冯作化。重组纤维连接蛋白多肽CH50对黑色素瘤B16细胞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及机制。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6; 3(3): 170 - 175. 于智睿,张桂梅,李东,刘毅,耿辉,肖晗,吴丰华,冯作化。重组多肽CH50抑制肿瘤细胞侵袭生长和血管形成能力。中华肿瘤杂志,2006; 28(11): 815 - 819。韩凌斐,张桂梅,刘毅,李东,邱惠,耿辉,肖晗,吴丰华,冯作化。sPD-1和4-1BBL体内联合表达对小鼠实验性肝癌的治疗作用。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6; 26(9):831-835.朱汉钢,冯作化,耿辉,张桂梅。肿瘤组织中Tim-3表达的特征及其在肿瘤免疫耐受中的作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5; 21(4):403-407.

  • 索引序列
  • 张骞论文参考文献
  • 和从张骞到张謇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 张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张謇论文参考文献
  • 张桂梅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