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职业素养心理学论文范文

职业素养心理学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职业素养心理学论文范文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 护理心理学研究,既遵循心理学研究的规律,又兼有医学研究的特征;既与所有学科研究具有相同原则,又独具自身学科研究的专门特色。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护理心理学论文篇一: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应用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上的重大创新,与传统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和研究重点存在差异。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创新 教学方法 ,体现护理教学的积极方面,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和积极心理素质。基于此,首先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护理心理学的概念和发展概况进行阐述,进而对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临床护理中、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念;护理心理学教学;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一项心理学领域上的革命,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不一样的心理状态,是利用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人类道德和力量的积极心理学思潮[1—2]。护理心理学是以护理情境及个体相关作用为主要出发点,对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可从积极的心理角度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1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护理心理学 1.1积极心理学理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产生以2000年一篇题为《积极心理学导论》的论文为标志[3—4],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积极的研究方向,是一场心理学革命。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幸福感进行研究,以积极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不仅吸取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同时,融入人本主义中的 经验 分析法和现象学方法,这使积极心理学在产生初期就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此外,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实证的应用,但这并不代表积极心理学排斥非实证的研究方法。综合来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实证法、经验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涵盖多方面,主要包括积极主观体验研究、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积极社会环境研究。首先,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重点在于改善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态度,使个体在各时期的态度趋向积极的发展方向。针对过去,主要研究对过去生活或过往的积极体验;针对现在,主要研究对现在生活幸福指数和快乐指数的积极体验;针对未来,主要研究对未来生活乐观、希冀的积极体验。其次,积极的人格特质需要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基础,究其根本原因,积极心理学的前提理论假设为个体的自我管理性、导向性和适应性。此种人格特质是通过个体对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的激化,当激化的能力演变成为一种特定的工作方式后,随之则形成了积极的人格特质。最后,良好的、积极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对于个体一生的发展极其重要,可帮助个体实现健康成长和自我目标。而周围环境充满消极因素,将会导致个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成长方式和行为模式,影响个体心理的长期发展。积极心理学不仅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对心理学上不足和缺陷的弥补。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提供信息,更多的是对信息进行转变,覆盖的信息少一些,揭示你的内心就多一些。传统心理学研究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向人类展示了人类个体的缺点、病症以及个体存在的内在缺陷,但却很少对人类的潜能和优点进行解释。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人类似乎将自身限定在合理活动范围中的黑暗、卑劣区域。而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对人性的积极方面进行研究,更加强调对人性的价值和优点进行研究,兼顾社会个体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2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是以护理情境及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为主要出发点,对特定护理情境下社会个体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工作中的主要分支,不仅包括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同时也需要对护理人员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护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带动了护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护理工作内容也逐渐从单纯的生活护理逐渐发展成重视专科护理和心理咨询的护理体系。 2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2.1护理人员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临床护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部分护理人员在职业生涯中易出现职业倦怠,甚至会在心理上出现 离职 的倾向,使其自身处于不利的职业处境。而从另一层面来看,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形成正确的认知,并从职业自身所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可让护理人员更加珍惜护士这份职业,缓解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有研究显示,引导护理人员在职业生涯中,了解职业更多的益处,得到职业获益感,则可逐渐增强护理人员与职业间的情感,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护理人员的留职意向更为明确。积极心理学家还发现,乐观的心态也同样可以习得,通过学习并掌握乐观的心态,可有效避免护理人员在繁重工作压力下产生的抑郁、悲观情绪,大大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健康水平和职业幸福感。由此可见,对护理人员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暗示,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及职业素养均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护理人员若能在工作中注重对职业心理健康和心理状况的评价,则可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2.2心理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随着人们对心理因素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和广泛关注,心理护理也逐渐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且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单一地修补问题已难以满足人类个体对幸福的获得和谋取。在积极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心理学指出,缓解痛苦和建立幸福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两者充分结合、相辅相成则视为完整的心理学,即,既可缓解痛苦,又可增进幸福感。在临床心理护理评估中,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对患者的消极体验进行收集,更要对积极的、充满幸福感的体验进行搜集并用于评估。护理人员需以真诚的态度、真实的方式对患者的创伤和痛苦进行评价和探讨。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评价后,可从患者主观上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和情绪,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使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护理人员需从患者积极心理品质的缺失部分来认知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和心理护理计划。通过在临床上对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学干预,可起到缓解患者痛苦、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3积极心理学理念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3.1培养护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品质 对于护生而言,护理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均会影响护生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和专业想法,更是对护生日后从事护理工作起到一定的榜样性作用和示范性作用。因此,护理教师需要拥有良好的、科学的、积极的工作价值观,以稳定护生或临床实习护生的职业价值导向。对于护理这一职业而言,职业态度与年资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而护生的职业态度将会影响护理事业的稳定和发展。作为护理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可采用情感教学法充分调动护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护生对护理工作的热爱程度,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生队伍不仅仅包括女性护生[5—6],同时,也扩充了大量的男性护生。相对于女性护生而言,男性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 思维方式 及行为方式均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护理教师要加强与男性护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男性护生的思想动态,并以欣赏的目光看待男性护生。同时,护理教师还可将自身的护理工作经验介绍给护生,让护生真切地感受到身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素养。通过多样化教学,护理教师要让护生明确: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准确掌握专业知识和护理常识,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将精湛医术与积极的心理素养充分结合,方可延长护理职业生涯。此外,护理教师还可用社会上的积极典型为教学案例,通过教学,让护生更加了解心理护理的重要价值,增加护生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更加稳定、牢固、积极的职业心理和职业态度。 3.2体现护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对于护生而言,护生对护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感兴趣,但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观点和理论相对较为抽象、枯燥、乏味,且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仍处于单方面灌输的状态,忽略了将护理心理学理论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在护理心理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培养护生积极的情绪和心理,在日常交往中更加注重保持乐观心态、主观幸福感等,避免护生对周围事件和环境的被动体验,极大改善了护生的应激反应,加强护生的健康心理管理,更加注重体现护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此外,在课程教学中,应综合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点,对护生进行生命 安全 教育 ,鼓励护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积极探索。同时,也指导护生如何应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切实保障自身及患者的人身安全。 3.3强调社会服务和人文关怀 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理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学中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服务功能愈发重视。积极心理学在护理心理学中的应用目标之一就是寻求人类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但目前护理教学中仍然忽略了对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的教学,单纯重视医学技术的教育。在此种情况下,护生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则成为重视对疾病的护理和治疗,忽略对患者的护理以及护患间的沟通和交流[7—8]。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护生在临床工作中缺乏人文知识,增加了护患矛盾发生率。针对此种情况,护理教师在教学中更应重视对护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教育,充分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和人文关怀理念,并将人文关怀应用到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具体的护理实施及评价过程中,体现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不仅实现了护理学和心理学理论的相互对应,同时也符合培养护理人员的各项目标和人文关怀精神。总之,在护理心理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对提升护生的职业技能、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主观积极性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可促进护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嵩,李英.积极心理学在现代护理及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11):46—47. [2]高明.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111—112. [3]刘振兴,潘书波.积极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8):108—109. [4]齐越,秦杰,方伟,等.积极心理学干预对提高消化道溃疡患者主观幸福感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3,11(12):32—35. [5]吕薇,孟丽娟,王慧捷.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护理专业为例[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3,10(1):22—25,39. [6]雷美英,李红政,王创,等.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部队心理服务中的应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27(4):287—289. [7]吴静,刘薇群,沙莎,等.心理学积极力量测评工具在护理领域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4):34—37. [8]张芳,陈剑苹,何林丽.积极心理沟通模式教育对中专护理实习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5):592—594. 护理心理学论文篇二:循证护理心理健康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就诊的5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3~75岁,平均(52.42±15.84)岁;眼压6.68~8.28kPa,平均(7.54±1.41)kPa; 文化 程度:小学4例,初中13例,高中6例,大专及以上2例。对照组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33~75岁,平均(52.38±15.25)岁;眼压6.68~8.28kPa,平均(7.62±1.36)kPa;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12例,高中6例,大专及以上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眼压、文化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眼科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护理 措施 如下: 1.2.1循证问题 在以护士长为组长的EBN小组集体讨论下,确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等作为本研究的循证问题。 1.2.2循证支持 在万方数据资源、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输入上述循证问题,查阅近5年内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在PubMed、HighWirePress查阅外文资料,寻找文献支持。 1.2.3循证评价 小组成员仔细研读文献资料,外文资料请本科室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帮助审阅,指导小组成员评价国外研究实证, 总结 国内外最佳研究资料,并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客观评价实证的可靠性、真实性、科学性,优选最佳护理实证。 1.2.4循证应用 根据最佳实证,结合护理经验和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①病情护理:术前遵医嘱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术后严密观察眼滤过泡和前房形成、瞳孔大小和位置、房水等情况,每天测量眼压,给予糖皮质激素和高渗液脱水,促使前房形成。术后第4天起行眼球按摩(手指沿下睑表面向眼球间断施压,或在上睑交替按压眼球),加速房水排出。②心理护理:真诚、微笑、热情地接待入科患者,减轻患者对陌生环境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认知水平等,告知手术、麻醉的简要过程,缓解围术期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组织康复病友现身说法,打消患者心理顾虑,鼓励家属给予家庭情感和生活支持。③睡眠护理:强化基础护理,给患者睡眠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术前不喝咖啡、浓茶,保持心情平静、放松,听舒缓音乐,温热水泡脚,睡前饮杯热牛奶。夜晚护理巡视或治疗,避免声响过大,灯光尽量柔和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护理前(入科后1天)、后(出院前1天)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变化,记录2组改良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变化,总分10~50分,≥23分表示睡眠障碍,睡眠质量与评分成反比。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结果 2.1心理健康 SAS、SDS评分护理前2组均较高,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显著(P<0.05)。 2.2睡眠质量 SRSS评分观察组护理前为(26.56±1.87)分,护理后(19.12±2.32)分;对照组护理前为(26.04±1.77)分,护理后为(20.32±1.75)分。SRSS评分2组护理后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 3讨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小梁网被虹膜堵塞,发生粘连导致房水循环受阻,眼压升高压迫视神经,产生相应临床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致盲。文献表明,患者神经质倾向的性格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睡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生理需求,不仅恢复精力,而且亦能提高免疫力,促进术后康复。循证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的延伸,其通过批判性思维探寻最佳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我们针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等循证问题查阅文献资料,EBN小组集体讨论、总结最佳护理实证,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并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精神、社会、病情等综合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表现为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心理的改善客观上有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同时采取个性化的睡眠指导,促进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 4结语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能显著改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睡眠质量。 护理心理学论文篇三: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护理心理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合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并让学生无意识地融入到护理心理学教学情境中,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情境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条例,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的右脑用来分析形象事物,左脑用于分析抽象事物,情境教学法就是在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情境感受展开想象,增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情境会和学生的情感交融,进而提高护理心理学课堂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中 故事 化是最主要的情境教学方法。 2 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2.1 情境导入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护理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护理心理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相关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较差。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情境教学法下,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准备,好的开端十分重要,在一节课程开始时,如果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其中。护理心理学教师可以设置新颖的标题,激起学生想要探索的兴趣。 案例:教师在讲解“现场急救”知识之前,首先为大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2014年某国家举办动物表演活动,一头狮子在表演中被驯兽师激怒,随后咬伤驯兽师并冲出表演栅栏,咬伤了几位观众,最后逃走。如果你们当时正在观看表演,在120未到现场之前,你们能为伤者做些什么呢?”这个小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引入了教学内容,教师随后又提出问题:“在急救护理中应该先保护伤者哪个部位,为什么?”通过再次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心中存在疑问,希望能在课堂中找到答案。在情境教学法下,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教材内基础性的知识,还可以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2.2 创设情境 护理心理学教师要在课程开展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地进行情境设计,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情境教学法下,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要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中,教学效率低下。情境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把 学习方法 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二是教师要合理地插入案例,创造情境。在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讲解临床病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临床病例均来源于实际生活,是人们经常遇到的现象,这就把课堂知识和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地举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实际表演,并在表演过程中分析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 2.3 调动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先听讲,然后练习,这样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时间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情境教学模式下,护理心理学教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搜集教学所需要的材料,设计情境台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开拓眼界。情境教学法下,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意识,进而增强班级凝聚力。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而相关专业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学无法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情境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举例子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4 教学总结 在护理心理学课程结束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思维模式将教学内容绘制成完整的思路图,如果学生 学习态度 认真就可以记住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在教师总结的过程中跟着教师的思路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比如:在教师讲解完“微循环病理”知识以后,可以绘制以下思路图,持续缺氧-乳酸增多-血管扩张,血管依旧保持收缩状态。通过以上改变患者的表现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活血量在逐渐减少。二是器官内部供血量逐渐减少。三是器官功能降低。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个人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要合理地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分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2.5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护理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加强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教师培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派遣教师外出学习;另一种是邀请专业人士来院举办座谈会,教师可以相互交流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高职院校还必须在教师内部设置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表现不佳的教师进行适当地惩罚。 3 结语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职业教育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摘要: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针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年课堂教学工作经验,本文提出分层次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采取模拟教学法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虽然我国在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探索提高空间。根据多年的管理教学实践来看,中职生学习层次参差不齐,针对学生实际,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还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更加说明了自信心与成功的紧密联系。所以在学习上,如果缺少了自信心,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甚至是失去前进的动力。有多少人因为缺少自信而走向人生的低谷,又有多少人缺少自信而失去成功。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中职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用统一的要求方式。

有些学生感觉学习很困难,感觉自己永远都做不到,最终选择了放弃学习,从而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采取分层次教学法。例如,成绩差的,要求起点低一点,掌握最基础的要点即可;成绩好一点的,要求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成绩很不错的,除了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以外,引导鼓励他们掌握更深的理论,为以后的升学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不同的要求标准,使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也能感觉到我能学会、也能学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采取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动机的主动学习,其效果极好,因为主动学习学到的东西不会忘,印象深刻,引发更多的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而无动机的被动学习,那样往往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学习效果极不好,尤其是对于自控能力不太好的中职生,学习效果更差。

所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对于中职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作用,采取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中发挥独创性,才能培养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使学生达到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就要采取一种适合现在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不免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启发式互动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从而也达到了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使他们主动地在兴趣的海洋中遨游,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采取现场实训(项目)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是就业教育,是饭碗教育,而就业教育的实质是能力培养,而能力培养的实质是学生在课内外实验、实训、实习中,理论服务与实践、理论与实践学习循环交叉进行,动手能力的锻炼。而现在传统的以知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也就是说,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期望值三者之间并不是统一关系,而是相互脱节,已无法培养出专业型高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笔者以为应该采取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代之以任务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的“教学做合一”。任务(项目)式教学指教师根据项目的实施过程,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为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是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不断联系认识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现场实训,为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采取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老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分成小组工作的方式,即每个小组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工作小组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工种,甚至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目的是训练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

五、采取模拟教学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模拟教学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

1、模拟设备教学,主要是靠模拟设备作为教学的支撑,其特点是不怕学生因操作失误而产生不良的后果,一旦失误可以重新来,而且还可以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能通过自身反馈感悟正确的要领并及时改正。

2、模拟情境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只是活动是模拟的。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发展,我们要在原来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职业教学方法的探讨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多方面着手,因为教学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但实际上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接纳、学习、研究”。我们要通过教学改革的现场观摩学习,网络学习的机会,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增加紧迫感、责任感,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设计具有个人特点的新课改下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显著的效果。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其更加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史义城,刘其伟,曲锋,刘晓云.创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4.

[3]包蕾,鲍吉龙,余辉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试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今年,在高检院的统一部署下,集中一年时间在全国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这一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监督能力,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全面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检察队伍 职业道德 公正廉洁

检察队伍的道德状况,将对检察官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法律权威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检察队伍中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依然还要将“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作为检察队伍建设的重要主题,就是因为在现实中,检察队伍还是存在司法道德意识淡漠,司法腐败严重的现象,对检察队伍、检察机关的声誉和尊严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在今年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是当前加强检察队伍司法道德观念、司法道德行为和司法道德品质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对检察职业道德的科学认识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

只有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够对事物的特点、变化规律和功效等一系列问题准确把握。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准则。法律职业道德对于法律职业而言是不可忽视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是维持法律职业生涯,保持良好职业形象的基本要求。而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就离不开对检察官职业特性的把握,检察职业道德不同于普通的道德规范,检察机关的性质和检察官的职业特殊性使检察职业道德和其他司法职业职业道德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一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责任性,法律赋予了检察官法律监督的职能,其根本使命是“维护公平正义”,检察官的行为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人身财产权利的维护。如果检察官在履行职责时不能用更强的责任感约束自己,会产生强大的负面效应。

二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高的示范性,检察机关是执行法律的机关,有事监督法律实施的机关,这就决定了检察官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司法工作能否廉洁高效的运行。换句话说,作为监督者,人民自然而然的对其的要求更高,如果人们无法从“监督者”那里得到足够让人信服的信息,对于司法工作而言将是巨大的打击。因此检察官的职业道德较之其他司法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示范性,内容设置上应该更科学和规范,要求上应该更合理实际。

三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约束力。道德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起作用,但作为检察官其道德规范应该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将道德规范与法律和党纪纪律相挂钩,使其产生更强的规范性。

由此可见,检察职业道德作为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公众对检察官在从事检察工作中的职业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自身形象的综合评价,也是检察官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认同,是检察官在从事检察职业活动中各种法律、社会关系,是在履行检察职能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今年开展的“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对检察职业道德规范做出了新的规定:一是强化“公正”理念,公平正义进一步体现;二是铸造“忠诚”品格,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三是树立“清廉”意识,廉洁从检进一步自觉;四是倡导“文明”观念,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这一要求既说明了检察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对检察队伍的基本要求,也对新时期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对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深刻内涵的探索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限于对检察职业道德的讲授,而是要将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寓于检察工作实际中去,与其他职业道德教育相比,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其独特而深刻地内涵,只有把握住其内涵,才能使道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长期性。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检察官岗位上的教育,是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因此它必然具有长期性,不能够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或者是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的讲授,而是更高层次的检察官职业素养的培养。

其次,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复杂性。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求教育方式要有针对性,教育内容要有实用性,教育目的要有准确性,但另一方面又因为检察官职业的特殊性而难以保证系统的学习时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干扰,而这些都有悖于国家对于检察官职业道德的高要求。因此,就决定了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而应该做到入脑入心。

第三,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更高性。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检察干警,这一岗位具有十分特殊的要求。教育对象所从事的职业是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因此对于它的要求和约束大大高于社会上的一般职业,这也决定了它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职业道德和普通伦理教育,而是要具备更高的约束力和更强的影响力。

三、对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正是基于检察职业道德在新时期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唯有不断创新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才能更好的开展好“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改变传统,倡导新观念教育

现阶段的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不少县市的问题,一是教育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往往使人有“假大空“的感觉;二是教育方法落后,尤其是在很多基层检察院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做过场,是教育缺乏针对性;三是教育缺乏系统性,没有一套完整、长期性的计划,往往是上面开展什么活动,下面就照搬做法,是职业道德教育显得零散,带来的结果必然就是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四是教育手段的单一性,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的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只有学习文件、举办报告会等单一方式,这些方式都注重说教而缺乏打动人心的能力,而且容易收到相反的效果。由此可见,要创新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只有首先在观念上突破了,重新思考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使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道路。

(二)引入心理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如果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协调发展,即保持健康的心理过程,则能使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当前,检察职业道德的教育正是缺乏了对检察官心理的了解而是教育效果难以发挥。

当前,检察机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奖惩并行,忽略了职业情感的培养,是检察官的职业认同感不高,难以使职业道德的认知内化为内心的固有特质。加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在教育、监督、激励、惩处的同时,更加着眼于检察官强化自律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观念,通过及时干预有风险预兆的检察官的心理,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通过营造出良好的职业环境,来提升全体检察人员爱岗敬业、自励自律的职业情感,是检察官们能够自发的遵守检察职业道德。

(三)建立岗位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前瞻性

所谓风险防范机制就是通过主客观方面查找研究如何消除和避免科技成果和社会成果所带给人类的副作用和危害。这也是近年来西方新兴起的一门跨学科边缘科学。对风险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规避风险。法律风险在于,在执法过程中如不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就有可能因为超过道德底线而出现触犯法律的行为。因此,通过查找检察职业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前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提高对法律风险的认知水平,端正对法律风险的态度,通过开展利用典型事例进行反腐败教育等方式,激发其对检察官职务犯罪多侧面的思考,达到风险教育的目的。

(四)建立检察职业道德评估机制,提高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参与性

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具有更强的双向性和互动性,需要受教育对象的参与才能使教育更具效果。通过评估机制的建立,使检察官通过评价的方式来指导和纠正自己的行为言论,协调自身的人际关系。通过评价、激励、说明、榜样或示范等形式,以唤起检察官内心的责任感和义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建立起一套包括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方式在内的科学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指标,运用评价式教育方式进行道德的培养。

把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长期的主题实践活动,显示了作为法律职业人的检察官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知已经提到了新的高度。正如台湾学者史尚宽说过:“虽有完美的保障审判独立之制度,有彻底的法学之研究,然若受外界之引诱,物欲之蒙蔽,舞文弄墨,徇私枉法,则反而以其法学知识为其作奸犯科之工具,有如为虎添翼,助纣为虐,是以法学修养虽为切要,而品德修养尤为重要”。 希望通过此次高检院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能够使检察人的道德操守上升到系的高度,使广大检察干警能够更好的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大学生职业伦理与职业素养论文

大概可以分为七点来写。一:确定职业方向 即针对自我分析自己的性格来确定职业方向,看看自我性格因素到底能做什么职业。你可以去网上做个MBTI职业性格测试,那里会告诉你。 二:自我评估 即写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写出自我优点与缺点,人生格言,职业能力分析(您善于干什么。如您再军校善于做什么,对你初步做的职业规划有什么帮助及有利因素) 三:环境评估 目前做这个行业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比如国家政策的支持,家人的支持,,你自己周边的环境等 四:职业发展目标 你可以写出近期目标 中期目标 远期目标, 五: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具体设定目标方案 看看怎么实现这些目标 六:弥补差距的行动方案 还有什么不足或者有差距的地方的自我弥补方案 七:结语 自己内心的感受 (职业生涯规划与提升的重要性。)

从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来看,大学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同时也是个体接受外部经验、内化外部经验指导自己行为的重要形式。所以,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对个人、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迫切性是由大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决定的 大学职业道德教育是根据当前的高校学生道德素质做出的针对性反应,严峻的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已经为高校教育工作敲响警钟。就当前高校中大学生本身的素质来看,大学生普遍存在自私、偏执、爱与理解的单向化等现象,缺乏健康的人格取向,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等等。“加之目前高等学校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素质,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不甚关心,以致造成高分数、低素质的怪现象”。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大军逐渐成为高校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中自私、奢靡之风有蔓延之势。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甚至在尚未踏入职场之前,择业观就已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 根据在四川、重庆、山东、广州等地针对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状况所做的随机调查显示,有61.2%的调查者认为虽然我国知识分子职业道德的总体状况还不错,但还是有些问题,31%的人认为不大令人满意,只有4%的人认为很好,另有3.8%的人认为相当糟糕。同时,他们还对大学生从业的主要动机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显示,近2.1%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其从业的主要动机是“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7.9%的从业动机乃是“对社会贡献大”,高达35.2%的人把工作稳定与否作为自己择业的首要条件,完全被动、迫不得已、没有其他工作机会的次之,约占22.4%,而后依次是发挥自己的才能(15.6%)、收入高、福利好(8.4%)。大学生们往往对工作岗位的工资待遇、工作地点极为关注,大城市工作、薪资丰厚,几乎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共同愿望,这就导致再就业市场中一些岗位趋之若鹜,一些岗位却无人问津。一些女大学生毕业后不急着找工作或根本不找工作却忙着征婚,以解决前途问题。在敬业精神方面,当代大学生奉献意识明显弱化,十分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将二者置于同等位置,功利主义倾向明显。他们有成就事业的愿望,但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由此可见,在大学中亟待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如果再不加以重视,将直接关系到能否提高国民素质,能否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长远问题。 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发展阶段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大学时期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和自我统一性确立的时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逐步克服一些由学校走向社会过程中的不适应和障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心理课题。大学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这些课题的实现,达到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然而,大学生虽已能够独立生活,但大多数学生还未能从经济上完全自立,尚不能完全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其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不确定,目标远大但缺乏可行性,经常采取极端立场,看问题表面化,缺乏长远性和深度,对人对事易情绪化等等。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新的观念正在慢慢确立。此外,大众文化风起云涌,精英文化偏安一隅,经典被疯狂解构,传统信念渐被颠覆,道德观念逐渐淡薄。当前的社会背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认识将产生深远影响。青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深化和成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对新事物、新观念眼光敏锐,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对于繁杂的、多变的外部世界,青年大学生往往成为易感群,极易在物质生活中迷失自己,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培养有职业道德的人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大学的职业道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达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为职业道德教育涉及广泛的内容,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职业道德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在职场中学会处理与人、与工作的关系,如何遵守职场中的规范,如何在工作中尽力创造价值、自我成长,而这些都是个人素质不可或缺的成分。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通过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记忆,拓展了他们学习的空间和内容,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将职业道德在以后的工作中实践,让学生知道在工作中如何正确为人处世,对他们学会做人和生存是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对职业中的创新提出要求,这又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做出一定的贡献。虽然忽视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也能学到很多其他方面的东西,但缺少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将是不全面的学习,是与个人素质发展的整体观相违背的。因此,只有加强大学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对当前素质教育的空白领域进行填充,才能适应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就业的客观要求 随着教育逐渐与市场接轨,能否适应市场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已经成为评价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经济大潮中,用人单位已向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更严格的要求。微软研究院用人的标准除了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足够的创造力、工作热情、团队精神外,尤其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中国莆田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刘建军说,对于人才,他们比较看重实践能力,但更看重职业道德。 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眼高手低,缺乏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对工作环境、待遇挑三拣四,让用人单位很无奈。为此,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将职业道德素质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希望大学阶段为学生开展具有实效的职业道德教育,为他们进入职场打下一个坚实的道德基础。如何选出具备优良道德品质的人才,成为许多大公司招聘人才时最大的难题。 从学生向职场人转变,毕业生在哪些方面比较欠缺,人力资源经理们有着一致的看法。奥的斯电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招聘经理毛萍介绍,公司每年招聘大学生几百人,占全年招聘数量的40%~50%,但即使进入公司的学生,在一些基本的职业规范上还要不断地加强。例如,每个部门工作都有特性,如财务部、人事部有一些机密是不能泄露的,但刚毕业的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点,把不该公开的文件放在一个公开的地方,这些都会对公司和自己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现在大学生还遇到外来竞争的问题,而这些对手是职业素质明显要高一些的在华外籍毕业生。如果学校不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那么培养的人才得很难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对于企业更注重学生的态度和责任心等职业道德这一问题,一些专家分析,因为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离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看重的并不是成绩单上的分数,而是他们学习和融入的速度,这种速度很大程度上与态度和品质有关系。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受到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自然就会拉开人才供应方和市场需求方之间的差距,这种矛盾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的就业前景。而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适应人才市场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适应人才市场向教育提出的挑战。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之所以要进行修养,就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就是为了能担负起重任。大学生,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人才的重担,因而加强自身的修养更显得重要。孔子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见《大学》“大学章要者”)孔子把自身的修养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孟轲也是这样,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见《孟子》卷六,“告天下”)当代大学生,是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才,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自觉、认真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方向严格要求自己,必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守社会公德,还应以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来激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认真学习理论,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越彻底,认识越正确,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就越高,在修养实践中的盲目性就越少,就能及时地识别错误倾向,少走弯路,免遭挫折。修养要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方向努力,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文件,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当前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必须认真学好必修和选修的思想教育课程(即德育课)。还必须认真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学方面有关的知识如伦理学、心理学、人才学、社会学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等学科。只有理论上的坚定,才能有行动上的坚定,才不致于随波逐流,附和错误潮流。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状况如何,主要以社会实践来检验。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这个“行”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是智慧的源泉,而且是道德的源泉。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正是在社会实践中,在待人处事中表现和形成的。人们要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便谈不上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人们总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列宁曾经指出,旧社会给我们遗留的最大祸害之一,就是“书本与生活实践完全脱节”。我国儒家倡导的“内省”、“自讼”、“吾日三省吾身”之类,虽可借鉴,但其最根本的缺陷就是脱离社会实践,因而收效甚微,正如明朝的黄馆所说:“历数十年犹未足以纯德明道”。当代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乡情,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气象以及碰到的许多新问题,既激发了为振兴中华,建设四化的雄心壮志,同时又看到改革、开放前进道路的不平坦,看到了教育同形势发展的差距。在平时,大学生在学校的许多活动包括第二课堂活动中,都包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也是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例如担负党、团、学生会、系班干部职务,工作实践、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有益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教育实习、专题报告会、讨论会、听录音、看录象、电影、开展书评、影评以及文娱、体育的比赛等。每个同学参加这些活动,既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能,又表现了自己的思想品德,可以从同学们的议论中得到大家对自己思想品德的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促进自己思想品德的修养。马克思曾说:“人来到世间,既没有带着镜子,也不象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说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页注)说明人象照镜子那样,要从认识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认识和评价自己的。特别是一个健康的集体,对于培养一个人优良思想品德影响更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所学理论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结合点,才能架起书本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多层次的立交桥,也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社会,丰富思想,坚定信念,陶冶品德。 (三)向先进人物学习 思想品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学会如何做人,培养高尚的情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以先进人物作为楷模,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攀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很有道理的。学习先进人物,可以从历史上学习,也可以从现实中涌现出来的大量英雄人物身上吸取高贵的品质,更要注意学习身边先进典型的精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特别是同龄人的先进业迹更发人深省。因为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差异不大,主要是努力程度的不同。 (四)掌握批评的武器,发扬“慎独”精神 思想品德修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品德修养的过程,主要是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过程,它要求人们对自己要进行正确的评价,即正确认识自己有那些长处,有那些短处,有那些优点,有那些缺点。优、缺、长、短对一个人来讲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严于解剖自己,才能不断发扬优点,不断克服缺点。也就是说要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象扫把一样,经常打扫灰尘才能清除;而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则应抱着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诚恳指出。同时,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自己应该虚怀若谷,认真进行反省。在我们大学生中,一些同学沾沾自喜于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对自己的缺点、短处不乐于别人指正,这是片面的,不利于思想品德的修养。修养贵在自觉,应提倡“慎独”精神。“慎独”语出《礼记·中庸》,原话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时候,总是非常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情况下,也很警惕。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出人的灵魂。所以,君子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非常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精神从防微杜渐,培养自觉自我改造精神来说是可贵的,是一种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境界的表现。 (五)思想品德修养同学习遵守校纪、校规相结合 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修养,主要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通过理论的学习,能动地指导修养,通过实践,检验修养的效果。而法律、法规,则是从理论、实践的结合上去指导人们进行思想、意识行为的修养,是对人们偏轨行为的制约。大学生在学校里,应该认真学习,模范地贯彻执行学校所制定的一切规章制度。因为这些规章制度是密切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而具体地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的行为准则,是保证高校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促使大学生沿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方向健康成长的需要。 思想品德修养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使自己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就必须善于总结提高,很下功夫。思想品德修养,贵在自觉,贵在实践,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如下:

1、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态度决定工作价值,让敬业成为一种习惯,勤奋工作才会有所收获,主动工作更有激情。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更高的业绩,坏情绪只会影响工作效率。

遵守公司制度是职业道德,成功都是从点滴开始的,不要只为拿薪水而工作,要做到在其位,谋其职,工作面前没有借口,如果要跳槽,在此之前要明白辞职的原因;

2、提高时间的利用率,珍惜有限的工作时间并能有效管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找出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段,把握时间管理的技巧与方法,以此来优化工作,保证工作时间不被打扰,时间管理与工作计划紧密相连,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做到劳逸结合,才能使效率最高;

3、加强工作的执行力度,做事不要拖拖拉拉,克服工作中的拖延习惯;

4、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思维能力,掌握应变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具备适应工作的综合素质;

5、增加工作中的乐趣,别把工作当成一种苦役,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带着快乐去工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享受工作后的成就感,如果厌倦了自己的工作,要想办法缓解工作压力,时刻保持工作的激情。

大学生做好职业素养 总结 有助于自我才能的施展,一份优秀的自我总结有助于大学生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下面是由我整理而成的大学生个人职业素养自我总结 范文 ,谢谢你的阅读。大学生个人职业素养自我总结范文(一)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 职场 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所以,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而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叶、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那么,如何培养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呢? 一.选择与决策,人生存的基本技能 作出明智的选择是一项与每个人的成长、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生存技能,我们的每一个决定,影响、左右了我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在我们的一生中,需要花费无数的时间与精力来选择或作出决定,小到选乘公交车,大到求学、择业,还有恋爱与婚姻……的确,成功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十字路口”上的某个决定。 由这个案例,你不难看出“我”四年以来的所有挫折与不愉快都源于不当决策,从第一份职业的选择到匆忙间的跳槽,还有网络工程师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选读,等等。总之,笔者很难透过她的具体选择来辨别她的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的系统思考轨迹。 二.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近79.3%的大学 毕业 生对职业生涯心理准备不足,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具体反映在他们选择职业时的茫然与困惑。本案例中的“我”就是其中之一,无论是第一份工作还是四年间的 其它 选择与决定,她都没有围绕职业选择的基本思路进行。三.促进职业适应与自我塑造 除了选择、决策外,另一项生存技能就是职业适应与自我塑造。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曾说过: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 经验 的人;知道如何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显然,要想获得职业上的成功,首先是学会适应职业环境,就像大自然中的千年动物,能够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调整、改变自己,避免成为“娇贵”的恐龙! 一般而言,踏 入职 场的最初3年,是新人适应社会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弄懂、搞清职场游戏规则,接受他人有关如何最好完成工作的智慧与指导,承受对新生活想象和实际情况有落差的现实,克服某些方面比别人差的不安,等等。 而案例中的“我”,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心理准备,当遭遇工作环境中的诸多障碍与不如意时,便表现出逃避、退缩、回归的行为特征。因此,她四年多来几乎是在“原地踏步”,没有为下一个或下下个职业发展阶段积累经验,如:成为独立的职业人,在公司内找到自己作为某一方面专家、管理人员的定位。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倒闭、转业、兼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受其影响,职业的供给数量、市场价格也在不断变化。另外,因择业者的才能、素质水平存在着差异,以及求职预期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择业者要想得到一份满意、适合自己的职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笔者建议更多的“我”能不断调整自己的求职预期与职业定位,提高自己在职业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民航资源网2012年10月18日消息:10月17日,庆祝新中国60年华诞的喜庆气氛还未散去,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在成都招聘空中乘务员的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当天,共有110名来自社会各个行业的符合初选条件的帅哥、靓女参加了招聘考试。国航首次在空中乘务员的招聘测试中加入“素质访谈”环节,标志着国航对新员工的职业素质更加重视。国航西南分公司副总经理刘政亲临现场,并作为 面试 小组成员参加了招聘。 在这次招聘空中乘务员,首次出现了“综合素质访谈”环节,“这意味着公司更加重视员工的综合职业素质。”国航招聘组负责人员介绍说。所谓“素质访谈”,就是首先请考生按照设定题目讲述一个 故事 ,然后考官引导性地询问考生,在沟通问答中了解考生的执行力、团队合作意识、阳光心态以及沟通能力等与职业相关的综合素质,考察考生应聘空中乘务员这个职业的适合程度,掌握并评估考生在走入职场后的工作潜力。 早上8点半,前来考试的考生纷纷提前赶到位于白家中航旅业服务中心的考场,在考场外整齐列队,等待开考,之前他们已经通过了国航的网络初审。9点整,考试准时开始,考生们由工作人员逐一引导进入考场,按照资格审定、体检、面试、英语和普通话测试、综合素质访谈以及笔试的顺序进行考试,公司在每个环节都设立了明确的标示牌,客舱部派出乘务员在每个环节引导考生,使得招聘现场井井有条,招聘过程秩序井然。经过整整一天的紧张工作,到当天下午,招聘工作顺利完成,最终结果以后将统一公布。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难题。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先不说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高校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做为考察学校 教育 效果的一大指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及培养计划。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很多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 “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同时,高校也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社会、企业也应该尽力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及其在工作中的地位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10大职业素养构成: 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 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 大学生个人职业素养自我总结范文(二) 一、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中职学校要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建立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针对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总体原则。首先,由于各类职业都有其本身不同的特点,从而对从业人员有着特殊的素质要求,即使是同一职业的不同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职业素质教育必须围绕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特征及专业人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要求人手,以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其次,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连贯的培养过程,教育内容应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每个阶段,各个培养阶段应相互贯通且有机链接。第三,职业素质的核心是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教学体系应以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为直接指向,根据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养成的内在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年级组织实施。 二、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应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新生人学教育、毕业生成长经历介绍)、职业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讲座和团队 拓展训练 )、职业道德(企业 安全教育 、企业人职培训、质量体系培训及过程优化意识、环保意识、职业角色意识训练、顶岗实习)和职业能力教育(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顶岗实习)。在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这四个方 面相 互结合,不可分割。其中,职业意识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源泉,职业心理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根本,职业能力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 三、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职业素质培养必须依托职场环境,中职学校要根据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把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完整阶梯。第一、二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技能和职业道德认识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基本素质、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第三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教学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接触 企业 文化 ,明确自己的未来岗位走向和岗位对自己的职业素质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第二、四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心理教育及专业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第六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将职业素质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经历认识一巩固一内化这一过程,使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实施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以教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运用行为引导 教学 方法 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形式。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从教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工作”的目标出发,使职业教学从传统的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体验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五、构建以职业素质为中心的学习评价体系 中职学校要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学习评价体系,使评价结果成为学生检验学习效果、自我 反思 、自我调控、自我完善与自我修正的手段。学习评价体系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个人及企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职业素质为中心的学习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可由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两部分组成。其中职业基本素质由 爱岗敬业 、遵守职业纪律、职业规范、职业态度定性进行测评;职业能力由所学的课程或完成的工作任务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定量评价和学习过程的与人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定性评价。 大学生个人职业素养自我总结范文(三) 一、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1.健康素质 健康素质,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健康是实行一切目标的前提条件,尤其初入职场的新人势必面对繁杂的工作任务,没有强健的体魄不要说表现优异就连完成任务都会很困难。现在很多关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报道见诸报端,例如小学生在运动会开幕式期间就纷纷晕倒等等。由于过度重视文化课而忽视了身体锻炼让很多学生的身体羸弱,在学校里就经常病假不断的学生很难想象如何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就业方面则主要是情绪易波动、抗压能力低,人际协调能力差,企业需要的是具备平和心态、集体观念强、善于与人合作的员工。 2.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也可称为职业道德。说到敬业就会让人联想到吃苦耐劳,说到职业道德就会让人联想到行业规范。实际上这其中的含义远不止如此,敬业精神或职业道德表现在职场人的身上应该是对本职工作的一种全力以赴的态度。不论本职工作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如何都抱着积极、负责甚至享受的态度去对待,事无巨细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2]。有些年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时刻准备着跳槽,对每一个现职工作都诸多抱怨,总是幻想着能得到更好的工作,入职很久却没有多少职业积累。缺乏忠诚和归属感的人,永远只能游离在职场的边缘。 3.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指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知道道理有先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的研究。所以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它专业的技能,每一行也都出过本行业优秀的人才。职业技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粗通、熟练、精湛。以机械专业为例:粗通专业技能的人只能进行简单零件的加工还可能会经常产生废件,熟练工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加工任务,而技术精湛的技工可以完成高难度机件加工并且独立开发和设计新的产品。只有具备精湛的职业技能才有可能成为行业中的精英。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1.启发学生的就业意识 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入大学校门后就开始发胖,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认为终于考入了大学,紧张的学习生活已经结束了,没有了压力充分放松之余食欲也增加了,所以吃成了小胖子。“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很多大学生认为考大学就是学习的目的,考上大学就可以无忧无虑地玩了,至于大学毕业之后又将怎样却极少考虑。有调查表明,5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发展没有规划甚至感到不知所措,所以在临近毕业时倍感压力。因此,应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课程纳入教育体系,在入学初期就应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与就业的联系,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思考学习的目的,思考大学生活的意义,明确自我,了解自我。自我主要包括自己的个性、气质、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优势与劣势。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我能为社会做什么,社会又能为我做什么。根据这些来综合地评定个人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范围。 2.校内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独生子女的生活让很多学生在家庭中受尽宠爱,有些甚至是溺爱,这让他们缺乏独立意识、责任心及合作精神。日常的习惯会自然而然显露出一个人的素质状况,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素质修养,从一点一滴去修正他们生活中的坏毛病同时也发掘他们美好、优秀的一面。其次,设立相关部门专门引导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如设立就业指导部门及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结合社会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学校的教学安排以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在实践中尽快转化为个人的专业技能。学校的教学的过程中还可针对不同专业组织学生考取专业认证资格提前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工作不好找”,毕业生在说,家长在说,很多的人都在说。而事实当真如此吗?企业不需要员工吗?社会不需要新鲜的血液来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毕业生所能给予企业的是否是企业所需要的。企业希望新入职的员工能够迅速接手工作,能够不断地学习,以充实自己去创造新的业绩,能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与同事和睦相处、合作无间。所以,当一个大学毕业生怀揣着满满的期待去企业应聘时也许就会因为某方面的不足而碰壁。如果对于应聘的工作各方面期望过高的话可能会更加受挫。要学生完全适合企业的要求单纯依靠学校是不行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首先,校应开通 渠道 与企业合作,在教学上更贴近企业用人的要求。其次,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接触社会,如假期 社会实践 、节假日校外打工、社会公益活动等等。最后,从入学开始向学生强调了解企业的重要性,指导学生从网络、媒体、社会实际接触多方面的认识企业,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的空间不断扩大,机会无处不在。各行各业都渴求人才来推动行业的发展。我们应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地更新和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内容。引领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走向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挥洒青春,施展才能。

高职数学核心素养研究论文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三数学课堂研究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三数学课堂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高中数学是高中课堂教学的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步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我们要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思想理念,将对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去。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经济结构、信息技术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知识的综合化程度也越来越强。而一切的发展都是立足在“人”的发展的基础上的,“人才”资源逐渐成为人们争夺的核心资源。培养具有核心发展能力的、有创造、会创新的人是我国学校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内容。数学是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必需的工具,也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宝贵钥匙,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应该具备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能力和品格的培养。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去。那么我们该如何将对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呢?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该问题展开具体的阐述。

1、教育理念生本化

教育理念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方向指引。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受到“师本主义”错误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坚持会采取“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整个数学课变成了自己的表演舞台,整个数学授课过程都只能看到教室在讲台上高谈阔论讲的神采飞扬,而学生在讲台下却是昏昏欲睡、如堕云里雾中,课堂气氛极其沉闷,不仅达不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树立生本主义课堂理念,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复习课《集合》的授课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们填写导学案,帮助学生们复习了本课的知识点,然后以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而也只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这一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角色互换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过程。践行了“生本主义”课堂理念,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2、导入教学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课堂的准备阶段,也是课堂基调的奠定环节。生活化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减少学生的知识理解障碍,还能够帮助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实现生活知识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迁移,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不断成长。

例如在《数列概念及其简单表示方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是以生活的课堂导入方式导入课堂教学的。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出示了一段儿歌的歌词:“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接着,我组织学生们对这首儿歌中出现的数据进行汇总,并带领学生们对这些数据的排列规律进行总结,进而总结出数列的基本概念。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数青蛙”这一生活常见现象导入课堂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提炼出数列的基本概念,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3、课堂教学合作化

课堂教学是高中数学课堂的主体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步骤。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合作化,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让课堂教学活动在达成知识传授的基本目标的同时,也能够达成实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层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与人的身高和年龄之间的关系的不同。随后,引导学生们对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关系事物进行举例。接着,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任意选择两种不确定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数据绘制散点图。最后和学生们一起观察散点图,得出回归直线概念,求出回归直线方程。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以合作教学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生活中常见的存在不确定关系的事物进行分析,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们发现回归直线,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4、课后作业探究化

课后作业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课后作业环节的重要作用,对课后作业敷衍应付,导致学生对课后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作业完成积极性不高,不仅达不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目标,还会使课后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拖累。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成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就要提高课后作业的探究性。

例如在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的开展过程中,在每节复习课之后,我都会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总结课本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知识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帮助学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这一课后作业完成过程既是一个知识点巩固复习过程,也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建立完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而促进了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总之,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作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我们应该从改变教育理念入手,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长久发展,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5、参考文献

[1]罗文婷.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173.

[2]刘友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之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9):57-58.

核心素养培育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和方法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核心素养培育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和方法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进,我国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为了避免传统教育模式中“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模式,运用分层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各个学科在课堂上的授课模式发生改变已成为必然趋势。高中数学作为一门主要学科,在新课改过程中一定会遭遇诸多问题。另外,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课堂认知,也会受到学生学习水平的制约。因此,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下,一种新型、科学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那就是分层教学。分层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开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在数学课堂上,民主性也会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看,开展分层教育已显得刻不容缓。

一、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成绩分层在高中阶段已经变得尤为明显。基于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状况进行分层教学,同时还要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给出不一样的教学方案,从而尽可能弥补学生知识上的不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制定适合的学习计划。这样才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充分利用这种分层教学的模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显着。[1]

二、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

(一)学习水平与分层教学

由于高中数学越来越难,各个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高中数学与之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初中或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奇数、偶数和分数都有一套唯一的计算方式。到了高中,数学增加了复数、象限、排列组合之类的内容。正因如此,高中数学的繁杂性和多变性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很严重。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应按不同需求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采用各个小组互相帮扶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整体成绩的目的。

(二)备课内容与分层教学

上课之前,高中数学教师应认真备课,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不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熟悉程度。在备课过程中,核心素养应成为教师评判学生的主要依据,包括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知识由来的掌握能力。如果能做到这两点的就属于学优生,能做到其中一点的.为中等生,若都没掌握的可归结为后进生。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数列知识的学习中,有一种错位相减的解题方式,学优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举一反三;中等生则可根据基础知识来解决一般问题;后进生则应先了解知识点,而后尝试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简单运算。[2]

(三)预习模式与分层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课上依然是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为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准备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在课堂教学时能实行分层教学。例如,在预习数学课本上的新知识时,教师可对学生提出要求:在预习结束后,学优生要试着从刚学到的知识中寻找解题思路;中等生要将新知识和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整理比对,并在做题实践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后进生要对新的知识有一个简单了解,并在接下来的课上积极提问。即使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也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磨课,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分层教学法。

(四)课后练习与分层教学

学生若想提升数学成绩,适当、充足的训练是不可少的。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以计算为主的科目。因此,课后相关的练习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也一定要认真对待课后作业,应根据不同学生挑选不同的题型。例如,学生在学习应用题和数值运算时,应该选择难度适中的题型。对于计算题,学优生一般可以很快做完。他们的主要精力可以放到解应用题上。一些学优生甚至还有时间做一下附加题。中等生一般可以解一些常见的应用题。后进生则会把精力主要放在计算题的解答上。教师一定要关注授课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3]

三、结束语

总之,应试教育正在稳步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了保证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分层教学也充分满足了当前教学新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从而体现出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教育价值观。只有切实执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才能稳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四、参考文献

[1]张美芳.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8(53):106.

[2]赵芳芳.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性[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7(10).

[3]王雅琴.刍议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及教学渗透策略[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3(1):85-86.

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论文

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有层次之分,有“原创”和“再创”之别。中小学生的创新主要是指个体化的再创,是为其将来进行社会化创新奠定基础。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应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把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首位。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教育方式只会导致学生主动创新意识的丧失。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呵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使他们在成功中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地在“怀疑―成功―创新”中发展核心素养。 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核心。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指出:“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思维能力也是所有学科教学的重点所在,不同学科带给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启迪和思维能力训练,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科学精神”素养中包括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三个基本要点,都指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阶段,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严谨的思考力和内省力等高阶思维;重视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持有不同看法和主张;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开设丰富的艺术教育课程,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 把创新技能的培养作为基础。知识的内化和建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亲自去实验、实践。“实践创新”素养中把“实践”放在“创新”之前,可以看出实践对于创新的重要价值。创新技能是创新素养形成的基础载体,是支持创新的物化形式,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信息化时代,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施跨学科STEM课程、创客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工程思维、技术运用能力,显得日益重要。 把创新人格的培养作为根本。爱因斯坦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人格为根本保障和动力。创新人格包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性格、良好的处世心态及人际交往等因素。在智力与创新人格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才可能保持正确方向、获得综合效应。随着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以个人修养、社会关爱、责任担当及家国情怀为重点的健全人格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面对复杂多变的未来时代要求,把创新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才能真正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重视创新素养,是国际社会人才培养的共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从1997到2005年所开展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框架与概念基础(DeSeCo)”研究项目中,把核心素养被定义为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的集合,它包括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团体中开展互动及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维度。虽然在这三方面的具体内容中并未明确提及创新素养,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其重视程度并不低。DeSeCo提出,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性,它是涉及元认知、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复杂心理过程,要求个体具有一定的社会成熟度,能够考虑不同的观点,提出个人的独立见解,并对自身的行为负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也对创新素养给予了充分的重视。2013年2月,该组织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启动的“学习指标专项任务(LMTF)”发布了名为《走向普遍学习———每名孩子应该学什么》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检测学生学习成果应涵盖七大维度。这一学习指标体系可以视为对核心素养的描述性框架,它非常重视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工作方式的培养,处处渗透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尊重、沟通、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005年,欧盟(EU)执委会发布《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报告,对终身学习的八大关键素养进行了界定。其中,“主动与创新精神”榜上有名,反映出该组织对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视。除了上述国际组织,在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中,也都明确提出或强调了创新素养的重要性。如美国21世纪技能联盟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其具体指标有创造力与创新、批判思维与问题解决、交流沟通与合作。日本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项目组提出的“21世纪型能力”模型也明确包含了创新素养的内涵,根据该模型,思维能力是21世纪日本国民生存必备能力之一,居于基础能力和实践能力之间的中心地位,包括解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元认知和适应力等。新加坡教育部在2010年颁布学生“21世纪素养”文件,其核心素养也包括了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合理的推理与决策和反思性思维。对比这些组织与国家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不难看出,重视与创新相关的品格、能力是国际社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共同经验。

沈`阳`和`平`华`大`医灬院024‒‒ 621‒‒ 291‒‒ 91..............茶的故乡, 也是最早利用茶和饮用茶的国家, 翻开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 茶叶的生产、饮用几乎与我国文化的发展息息相伴, 茶传承着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茶道和中国历史并肩前行。可以说, 茶为国饮, 传承文化, 茶是最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深深融汇在茶文化中。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一种职业精神, 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 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 就是一种认真态度、敬业精神。为高职学生注入匠心, 可以推动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 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素养, 更有助于培养未来大国工匠, 为增强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奠定基础。茶文化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富蕴藉的精华, 是富于文化代表性的符号, 以茶文化助力职业素养的提高, 也成为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要用茶文化助力工匠精神培育, 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本研究通过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 以茶文化助力素质教育实施的功能定位, 有利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也利于高职学生素养的提高。一、工匠精神的内涵高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能否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尤为重要。目前, 国内学术界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界定尚不统一。结合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的关系, 对其内涵进行解读, 工匠精神是指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对产品精益求精, 勇于创新, 爱岗敬业, 在工作过程中能感受高度的快乐, 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2];对工作中的问题或难题有“不抛弃, 不放弃”的意志品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淬炼心性, 提高技术和技能。这些大多是高职学生所应具备的精神, 以茶文化的角度全方位的审视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以进一步强化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二、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结合茶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 制定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 契合时代对职业素养的需求。培养现代工匠, 就是要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以学生培养为核心, 以课程为纽带, 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把育人放在首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锤炼意志品质,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也要坚守文化品位, 重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文化品位、气质修养培养, 塑造高职院校人才秀外慧中的职业形象;还要秉持能力本位, 以专业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核心。三、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与平台建设(一) 营造和重视专业文化氛围中国茶文化汲取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符号之一。要创新教育理念, 依托茶文化开展教育活动, 提升高职素质教育水平。中国茶道是包罗万象、顺乎自然的美丽哲学。茶文化知识内容包括历史、宗教、民俗、建筑、饮食、文学等, 涉及面广, 中国茶道不仅是深沉的, 而且是隽永的。教师可以从生活化的泡茶饮茶, 到身边人们的饮茶习惯, 以至饮茶健康等与生活相关的饮茶点滴入手, 调动学生的视觉、嗅觉和味觉, 强化体验、氛围营造,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体验, 体会我国博大精深的茶道内涵, 理解、体验、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并进一步融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涵。由此, 借助茶文化来提高职业素养, 进一步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二) 发挥专业课程教学的作用将茶文化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课程,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创新, 注重实践活动, 提高教学效果。突出茶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的提升作用, 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有助于学生修身养性, 提高审美情趣, 也丰富了校园生活。中国茶文化讲求兼容并包, 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的和合思想。以“和”为核心的茶文化, 提倡和诚处世, 以礼待人, 在以茶会友中建立和睦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继承与发扬茶文化, 为和谐校园、幸福校园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应着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努力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3].(三) 校企合作, 搭建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实践是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把企业技术标准引入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强化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 学生可以跟学校的教师学, 也可以跟企业的师傅学, 这样学到的知识能进一步契合工作实际, 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合作双方可以举办校企对话论坛或者参加行业的技能大赛等活动, 让企业与学生面对面, 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 使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层面达成共识。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忠于职守的工作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还可以开展品茶论道的主题活动, 将知识溶于实践, 使理论得以升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的开展, 将茶道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合,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生活、工作和人生, 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正确观念的确立[4].(四)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需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在此基础上, 着力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1. 请企业的能工巧匠进学校企业的能工巧匠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高超的工作技能, 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能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将优秀毕业生、技术能手、行业大师和企业家请进校园开展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尊重职业、尊重技能技术、崇尚工匠精神。学生可在与这些“高手”交流技艺的过程中提高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5].茶文化展示能让学生通过能工巧匠优雅的举止、娴熟的动作、精湛的技艺以及所创造出的优美意境, 感受茶文化魅力, 激发学习兴趣, 加深对茶文化的理解。2. 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举止,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对工作和职业的认知与情感[6].这正如茶文化的境界, 净化心灵, 规范行为。茶美康乐可以提升国民生活幸福指数, 饮茶是一番美的体验, 茶美水美意境美, 心旷神怡人生乐。如今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带给人们一定的压力, 一杯清茶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芳香与灵动, 体会到宁静致远的平和, 收获防病于未然的体验。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 茶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上对中国手工制作传统名优茶的关注者在不断增加, 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制茶技艺大师, 均是各大茶类制作领域的佼佼者。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 一片叶子可以凝聚着国人的关注力。全世界有60个产茶国家, 其中59个国家的制茶技艺都来源于中国。在中国人的手中, 登峰造极的制茶技艺, 让片片茶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制茶的技艺在于水与火的平衡, 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制茶技艺大师的手掌, 在操控水与火的平衡中磨砺出厚厚的老茧茶的故乡, 也是最早利用茶和饮用茶的国家, 翻开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 茶叶的生产、饮用几乎与我国文化的发展息息相伴, 茶传承着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茶道和中国历史并肩前行。可以说, 茶为国饮, 传承文化, 茶是最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深深融汇在茶文化中。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一种职业精神, 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 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 就是一种认真态度、敬业精神。为高职学生注入匠心, 可以推动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 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素养, 更有助于培养未来大国工匠, 为增强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奠定基础。茶文化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富蕴藉的精华, 是富于文化代表性的符号, 以茶文化助力职业素养的提高, 也成为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要用茶文化助力工匠精神培育, 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本研究通过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 以茶文化助力素质教育实施的功能定位, 有利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也利于高职学生素养的提高。一、工匠精神的内涵高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能否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尤为重要。目前, 国内学术界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界定尚不统一。结合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的关系, 对其内涵进行解读, 工匠精神是指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对产品精益求精, 勇于创新, 爱岗敬业, 在工作过程中能感受高度的快乐, 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2];对工作中的问题或难题有“不抛弃, 不放弃”的意志品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淬炼心性, 提高技术和技能。这些大多是高职学生所应具备的精神, 以茶文化的角度全方位的审视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以进一步强化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二、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结合茶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 制定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 契合时代对职业素养的需求。培养现代工匠, 就是要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以学生培养为核心, 以课程为纽带, 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把育人放在首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锤炼意志品质,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也要坚守文化品位, 重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文化品位、气质修养培养, 塑造高职院校人才秀外慧中的职业形象;还要秉持能力本位, 以专业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核心。三、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与平台建设(一) 营造和重视专业文化氛围中国茶文化汲取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符号之一。要创新教育理念, 依托茶文化开展教育活动, 提升高职素质教育水平。中国茶道是包罗万象、顺乎自然的美丽哲学。茶文化知识内容包括历史、宗教、民俗、建筑、饮食、文学等, 涉及面广, 中国茶道不仅是深沉的, 而且是隽永的。教师可以从生活化的泡茶饮茶, 到身边人们的饮茶习惯, 以至饮茶健康等与生活相关的饮茶点滴入手, 调动学生的视觉、嗅觉和味觉, 强化体验、氛围营造,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体验, 体会我国博大精深的茶道内涵, 理解、体验、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并进一步融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涵。由此, 借助茶文化来提高职业素养, 进一步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二) 发挥专业课程教学的作用将茶文化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课程,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创新, 注重实践活动, 提高教学效果。突出茶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的提升作用, 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有助于学生修身养性, 提高审美情趣, 也丰富了校园生活。中国茶文化讲求兼容并包, 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的和合思想。以“和”为核心的茶文化, 提倡和诚处世, 以礼待人, 在以茶会友中建立和睦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继承与发扬茶文化, 为和谐校园、幸福校园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应着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努力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3].(三) 校企合作, 搭建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实践是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把企业技术标准引入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强化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 学生可以跟学校的教师学, 也可以跟企业的师傅学, 这样学到的知识能进一步契合工作实际, 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合作双方可以举办校企对话论坛或者参加行业的技能大赛等活动, 让企业与学生面对面, 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 使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层面达成共识。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忠于职守的工作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还可以开展品茶论道的主题活动, 将知识溶于实践, 使理论得以升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的开展, 将茶道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合,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生活、工作和人生, 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正确观念的确立[4].(四)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需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在此基础上, 着力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1. 请企业的能工巧匠进学校企业的能工巧匠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高超的工作技能, 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能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将优秀毕业生、技术能手、行业大师和企业家请进校园开展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尊重职业、尊重技能技术、崇尚工匠精神。学生可在与这些“高手”交流技艺的过程中提高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5].茶文化展示能让学生通过能工巧匠优雅的举止、娴熟的动作、精湛的技艺以及所创造出的优美意境, 感受茶文化魅力, 激发学习兴趣, 加深对茶文化的理解。2. 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举止,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对工作和职业的认知与情感[6].这正如茶文化的境界, 净化心灵, 规范行为。茶美康乐可以提升国民生活幸福指数, 饮茶是一番美的体验, 茶美水美意境美, 心旷神怡人生乐。如今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带给人们一定的压力, 一杯清茶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芳香与灵动, 体会到宁静致远的平和, 收获防病于未然的体验。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 茶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上对中国手工制作传统名优茶的关注者在不断增加, 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制茶技艺大师, 均是各大茶类制作领域的佼佼者。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 一片叶子可以凝聚着国人的关注力。全世界有60个产茶国家, 其中59个国家的制茶技艺都来源于中国。在中国人的手中, 登峰造极的制茶技艺, 让片片茶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制茶的技艺在于水与火的平衡, 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制茶技艺大师的手掌, 在操控水与火的平衡中磨砺出厚厚的老茧茶的故乡, 也是最早利用茶和饮用茶的国家, 翻开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 茶叶的生产、饮用几乎与我国文化的发展息息相伴, 茶传承着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茶道和中国历史并肩前行。可以说, 茶为国饮, 传承文化, 茶是最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深深融汇在茶文化中。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一种职业精神, 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 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 就是一种认真态度、敬业精神。为高职学生注入匠心, 可以推动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 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素养, 更有助于培养未来大国工匠, 为增强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奠定基础。茶文化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富蕴藉的精华, 是富于文化代表性的符号, 以茶文化助力职业素养的提高, 也成为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要用茶文化助力工匠精神培育, 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本研究通过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 以茶文化助力素质教育实施的功能定位, 有利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也利于高职学生素养的提高。一、工匠精神的内涵高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能否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尤为重要。目前, 国内学术界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界定尚不统一。结合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的关系, 对其内涵进行解读, 工匠精神是指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对产品精益求精, 勇于创新, 爱岗敬业, 在工作过程中能感受高度的快乐, 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2];对工作中的问题或难题有“不抛弃, 不放弃”的意志品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淬炼心性, 提高技术和技能。这些大多是高职学生所应具备的精神, 以茶文化的角度全方位的审视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以进一步强化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二、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结合茶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 制定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 契合时代对职业素养的需求。培养现代工匠, 就是要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以学生培养为核心, 以课程为纽带, 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把育人放在首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锤炼意志品质,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也要坚守文化品位, 重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文化品位、气质修养培养, 塑造高职院校人才秀外慧中的职业形象;还要秉持能力本位, 以专业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核心。三、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与平台建设(一) 营造和重视专业文化氛围中国茶文化汲取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符号之一。要创新教育理念, 依托茶文化开展教育活动, 提升高职素质教育水平。中国茶道是包罗万象、顺乎自然的美丽哲学。茶文化知识内容包括历史、宗教、民俗、建筑、饮食、文学等, 涉及面广, 中国茶道不仅是深沉的, 而且是隽永的。教师可以从生活化的泡茶饮茶, 到身边人们的饮茶习惯, 以至饮茶健康等与生活相关的饮茶点滴入手, 调动学生的视觉、嗅觉和味觉, 强化体验、氛围营造,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体验, 体会我国博大精深的茶道内涵, 理解、体验、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并进一步融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涵。由此, 借助茶文化来提高职业素养, 进一步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二) 发挥专业课程教学的作用将茶文化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课程,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创新, 注重实践活动, 提高教学效果。突出茶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的提升作用, 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有助于学生修身养性, 提高审美情趣, 也丰富了校园生活。中国茶文化讲求兼容并包, 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的和合思想。以“和”为核心的茶文化, 提倡和诚处世, 以礼待人, 在以茶会友中建立和睦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继承与发扬茶文化, 为和谐校园、幸福校园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应着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努力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3].(三) 校企合作, 搭建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实践是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把企业技术标准引入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强化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 学生可以跟学校的教师学, 也可以跟企业的师傅学, 这样学到的知识能进一步契合工作实际, 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合作双方可以举办校企对话论坛或者参加行业的技能大赛等活动, 让企业与学生面对面, 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 使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层面达成共识。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忠于职守的工作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还可以开展品茶论道的主题活动, 将知识溶于实践, 使理论得以升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的开展, 将茶道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合,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生活、工作和人生, 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正确观念的确立[4].(四)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需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在此基础上, 着力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1. 请企业的能工巧匠进学校企业的能工巧匠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高超的工作技能, 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能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将优秀毕业生、技术能手、行业大师和企业家请进校园开展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尊重职业、尊重技能技术、崇尚工匠精神。学生可在与这些“高手”交流技艺的过程中提高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5].茶文化展示能让学生通过能工巧匠优雅的举止、娴熟的动作、精湛的技艺以及所创造出的优美意境, 感受茶文化魅力, 激发学习兴趣, 加深对茶文化的理解。2. 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举止,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对工作和职业的认知与情感[6].这正如茶文化的境界, 净化心灵, 规范行为。茶美康乐可以提升国民生活幸福指数, 饮茶是一番美的体验, 茶美水美意境美, 心旷神怡人生乐。如今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带给人们一定的压力, 一杯清茶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芳香与灵动, 体会到宁静致远的平和, 收获防病于未然的体验。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 茶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上对中国手工制作传统名优茶的关注者在不断增加, 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制茶技艺大师, 均是各大茶类制作领域的佼佼者。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 一片叶子可以凝聚着国人的关注力。全世界有60个产茶国家, 其中59个国家的制茶技艺都来源于中国。在中国人的手中, 技艺, 让片片茶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制茶的技艺在于水与火的平衡, 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制茶技艺大师的手掌, 在操控水与火的平衡中磨砺出厚厚的老茧

在小沈阳家里

  • 索引序列
  • 职业素养心理学论文范文
  • 大学生职业伦理与职业素养论文
  •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 高职数学核心素养研究论文
  • 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