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修士论文比较研究

修士论文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

修士论文比较研究

日本修士相当国内研究生,毕业论文是一定要写的,而且要走心的写,不然会一次次的要求你修改,会影响你的毕业。

首先,在日本研究生和硕士生是不同的。硕士是指修士,而研究生是在修士之前。是不需要做论文的。我现在正好面临着日本修士论文开题,就和楼主来简单说下。其实无论在哪个国家,并没有硬性的规定研究计划和最后论文要强硬的挂钩。因为研究计划在我所知的情况只是学校留档,是招生入学的凭据,教授可能是因为你的研究计划,对你的研究比较感兴趣,就录取你了。研究计划不用进真正的档案,真正影响的是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最终论文。这三个。所以从理论上说在开题之前,都是可以换题目的。不过在日本教授的权力非常大,所以在换题目之前要和教授多进行交流。希望可以帮到你。

如果能够前后一致当然是理想的,不一致也没关系,因为你没有入学,没有和教授深入具体去探讨,因此有出入也正常。

欧阳修诗词的比较研究论文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长江三峡,拥有世界级的风景名胜,拥有世界级的文化金矿。山川之雄奇,人文之厚重,民风之淳朴,景点之繁多,中国唯一,世界罕见。三峡风物历来滋润着中华诗坛,也引动了古今无数的迁客骚人尽折腰,方写下如此众多的美丽诗篇,为我们勾画描绘了三峡色彩斑斓的奇观绝景,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峡诗词文化。三峡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上表达情感的最珍贵的语言形式之一,它用最简单的文字,叙述了三峡最多的内容,倾诉了对三峡最多的情感,描绘了三峡最美的画面,蕴涵着对三峡最深远的意境。三峡的诗大都是描写三峡壮丽景色的抒情诗,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一些作品生动逼真地描绘了三峡的景色特征,其作品被称为传世佳作,而描写的对象——三峡也因此声誉远播,如“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寥寥数语,三峡两岸千变万化的景象尽在笔端。“诗圣”杜甫的诗:“远山朝白帝,深水竭夷陵”。表达了对三峡的赞誉。白居易的诗:“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峡容一苇。”写出了三峡险奇的景观。司空曙的诗:“峡口巴江水,无风浪也翻。”突出了三峡江水风景。李商隐曾以“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的诗句来赞美其水之壮美,其云之绚丽。欧阳修的诗:“江如自天倾,岸立两崖斗。”活灵活现了三峡的险峻。苏轼的诗:“山川同一色,浩若涉大荒。”“瞿塘迤逦尽,巫峡峥嵘起。连峰箭可坚,石色变苍翠。天工运神巧,渐欲作奇伟。”描绘了三峡的雄奇伟岸。以及陆游《瞿塘行》的神来之笔:“浪花高飞暑路雪,滩石怒转晴天雷!”司马光的诗:“地险三巴口,江流百折蟠。”杨慎的诗:“白波一道青峰里,尽听猿声是峡州。”都无不展现了三峡神奇景致。李映芬诗评:“峡山峡水太奇绝,造物于此技亦竭。”这些诗词形象生动具体地描绘了三峡的险奇伟岸和神秀。三峡诗有着几千年延续不断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透过这些诗,可以看到三峡这几千年的历史画卷。这种以一个地域为主体,延续创作逾千年,历代文豪诗人都要造访的情形,在中外诗词史上都是罕见的。三峡诗词文化作为三峡文化中的一个奇葩,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二、三峡诗词文化的特色(一)山水世界、清新俊美山水作用于诗词的作品世界,首先是它自身的“质”。这个“质”规定了对象本身。三峡“质”的特点就是雄奇、壮丽、秀幽、盘曲、神秘,以及由这些“质”所共构呈现的气势和力度。它“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的自然特质,决定了它与其它山其它水甚至其它“峡”的区别。这种区别,便具有了质的规定性。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三峡的山水世界并不是各别独具的存在,而是其共同构成的“峡”的世界。也就是说,这里山的高入云天,水之汹涌澎湃都相互作用相生相成,从而形成一种共态的美。加之附丽其上的云蒸霞蔚、瀑飞泉涌和哀猿长鸣,使三峡成为面貌独具的审美客体。这一切均作用于审美主体,从而形成了三峡诗词山水世界所特有的美学风貌。由此,我们看到三峡古诗“山水世界”的独有的品格:其一是,它的意象构成往往是多重叠合的共生态。这种共生态一是指的以山形水和以水形山;二是指它的山水又往往和三峡各自的附丽物相切合。就第一点言,山水共生本是一般山水诗的特征,但三峡诗词的独特性在于它取自于三峡这一独特的审美对象。比较一下王维《汉江临眺》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和杜甫《瞿塘两崖》的“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虽说同是以山水营构意象,但二者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第二点是指这一意象叠合,往往在山水之外又和另外的意象共同构建。粗略地分一下,瞿塘峡多取危石,巫峡多取云雨和猿声,西陵峡则多取险滩。这一多重叠合,不仅使三峡诗词的山水世界的意象构成有别于其它的山水诗,甚至在其内部,也表现出别有的审美差异性。其二是三峡诗词山水世界审美特征的独特性,即在于它的雄奇和伟壮。这一特征是三峡诗词的审美个性。它既不是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类的清新,也不同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类的明净,也不同于袁宏道的“云奔海立,沙走石扬”的壮阔,它的意象是层峰迭岭,高江急峡,是“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是“水从天上下,舟自地中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的壮美。这种山水共构多相叠合的壮美,并不是一般的山水诗所能具备的审美特征。它的独具性仍然是来自于三峡“质”的特定性。同时,这种壮美的“山水世界”,更显示出了三峡山水的气势和力度。大江与群山的搏斗撕杀是力与力的较量。山的紧锁高压,江的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使三峡千曲百回又惊心动魄。但“夔门关不住,众水尽朝东”,江山相雄的结果,是江夺路而出浩荡而去。反映到作品中的这种“山水世界”,使我们在领略它的力量、气势、雄浑、壮美的同时,更感受到三峡山水百折千回仍勇往直前的品格和由它所滋育出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文精神。(二)人文世界、蕴涵情素如果说三峡诗词的“山水世界”不可避免地要带有一些山水诗的审美共性的话,那么三峡诗词的“人文世界”就是独一无二的。三峡历史悠久,三峡文化也源远流长,当这一土地的历史走过长阳人走进“大溪文化”的时候,三峡文化的特点就开始形成。这已经在考古学上得到了证明。楚文化和巴文化在这里撞击融汇,三峡的山水更是培育了巴楚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和特有的文化气息。我们把三峡诗词的“人文世界”稍加解剖,就会看到这一人文精神和文化气息的构建与呈现。大致上说,三峡诗词的“人文世界”由以下几个系列所构成。即:大禹治水系列、文化名人系列、巫山神女系列,在这一系列中,又呈现出二元状态:即文人的世界和民间的世界。文人世界主要是襄王神女梦遇,而民间世界却是瑶姬佐禹治水。两个世界虽在一定的意义上交感重合,但仍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还有三峡民歌《竹枝词》系列。这四个系列中,各又有着许多相关的文化因子。如大禹治水系列中的神牛佐禹开江,由此构成了黄牛峡诗词的主体意象。同时,这四个系列之间又有着交合和联构。比如大禹治水系列,它和巫山神女系列的民间世界,就有着较密切的联系。由这些人文系列出发,构成了三峡诗词的特有文化品格。所以三峡诗词,除了由山势水态所营构的意象世界外,我们亦能感受到人文景观所构成的作品世界。就其独立品格这一点而言,它甚至超过山水本身。比如巫山神女系列,就文人所创造的意象世界而言,“云雨”和“高唐”早已经成了古代诗人所共有的“母题”,一种中国文学特有的“隐语”,它早已经不再单纯是属于三峡文化。这或许也可以说是三峡文化中对中华民族大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文化名人系列而言,撇开他们本有的作品世界不论,屈原与宋玉自身,也早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精神被反映到众多的诗篇里。杜甫的“摇落深知宋玉悲”,或许就是一个生动的说明。宋玉在三峡古代诗歌的作品世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的《高唐》、《神女》二赋所创造的“巫山云雨”和“高唐神女”的世界,早已是具有了普泛的意义,而他自身也被对象化出现在众多的诗歌中。除了杜甫的“悲摇落”、“亦吾师”外,我们也看到李白“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李商隐的“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以及“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俱堪疑”所由宋玉引发的身世交感。那屈原更是如此。不仅众多的诗篇以屈子和以怀念屈子来营构意象世界,即如一系列与屈原有关的文化传统如赛龙舟、吃粽子也成为三峡诗词“人文世界”构成的重要因子。还有昭君。她作为人文因素进入作品世界,较之屈原、宋玉,可以说更具有了一种意义的多样性。人们似乎更愿意选择这一对象,她更像诗人们手中的“酒杯”。昭君哀婉柔弱的女性形象,更能激发文人士大夫的失落之悲和迁徙之感,更能引发迁客骚人的落寞情怀和身世之戚。“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不是有很强烈的诗外意旨么。竹枝词更是一绝。如果说“云雨巫山”是三峡文人对中国文化所作的巨大贡献的话,那么竹枝词则是三峡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卓越贡献。这种三峡地区特有的民歌,它虽“伧倅不可分”却“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刘禹锡语),在三峡地区的发生和发展已经有着很悠久的历史。这种由祭神的巫歌转变而来的民歌,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不能不引起文人士大夫的注目,因此被引入到审美领域加以创造。我们看到顾况、白居易、刘禹锡、李涉等唐代诗人群起仿之,以咏民风民情,由此传扬开来走向全国,并构成了中国诗歌体裁的一个重要系列,也滋育出一种别于言志的专咏风土的诗歌精神。它是地地道道的三峡文化的产物。就是在众多的三峡诗词中,它也自成一个系列。如果我们从联系的角度来考察作品的“人文世界”,会发现它往往处于中间位置,即位于“山水世界”和“心灵世界”之间。一方面,它与三峡山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三峡山山水水所孕育出来的;而在另一方面,它进入诗人的审美视野,又经过了审美主体的认同和选择。山水作为对象虽可和审美主体直接交感,但所引发的往往是较纯净的愉悦和愁悲。而这些相对于复杂的主体情感而言,就往往是不够的、难以言传的。而“人文的世界”则可能起到一种情绪对应和转换的作用,从而去振颤主体心灵深处的弦。我们可以从以咏巫山的诗来作为例证。除了少许诗篇较单纯地摹写“山水的世界”外,众多的作品,其世界构成都可以绘出一个较为明晰的轨迹:襄王神女之云雨主体心态。“云雨”作为一个中间态的意象,正好纽结了审美的主体与客体。(三)历史世界、缅怀景仰与“人文世界”联系最紧密的是作品的“历史世界”。这是因为“人文的世界”本身就具有历史性,而“历史的世界”又无法不包含人文的内容。它的构成,也包含了许多个系列,如“三峡山水史”、“人文史”、“政治史”、“战争史”等。山水历史的远古自不待言,它本身也是诗人们感兴趣的审美客体。人文史已如前述。而三峡地带以其险峻的山阻和水上交通,也曾是兵家必争之地。秦灰汉垒,梁索隋舰,演出一部三峡血与火的历史。具体地说,三峡诗词的“历史世界”,主要由“公孙称帝”、“白帝托孤”、“诸葛阵图”、“石牌保卫战”四大系列所构成。就类别言,或政治,或军事;就身份言,或帝王,或宰辅,或将军;就性质言,或正统,或僭越,或割据,或卫国。由于这些审美客体“质”的相异,所以诗歌“历史世界”层面的构成,也就有了不同的侧重,与审美主体的情感也就有着不同的对应。大而言之,对公孙是嘲讽,对刘备是叹惋,对诸葛是景仰。不仅如此,由于审美对象的“质”的历史性,作品世界自身也带上了一种苍凉意味的历史感。(四)心灵世界、陶冶性情诗词的宗旨和诗人的最终意图都不在于对这些对象作如何的描述。他们是要以此作为载体,作为元件,来营构自己诗词的终极世界——“心灵世界”。因此在三峡诗词作品世界四个层面中,“心灵的世界”却是处在中心或者终极的位置。山水的、人文的、历史的世界,由于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因而在三峡诗词中表现出很大的恒定与同一性。也即是说,有着较多的共性特征。但审美的个体却是独特的,各别的。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唯一,而每颗心灵都是一个宇宙。因而就使得三峡诗词所显示的“心灵世界”,最具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长江的独特地理条件,使它成为过去时代的极重要的通道,无论上川出川,三峡都是必经之地。这些人或来自北方或来自南国,或由于遭贬或出于宦游或因于沦落,仅这一点就足以构成审美心态的差异。加上各自不同的学养、气质、禀赋,就使得这种差异性更加明显。因此,他们对审美对象观照的角度立场、对审美意象营构的材料方式都会有不同的考虑,由此形成了三峡诗词“心灵世界”的不同风貌,以悲以喜,或浓或淡,异态纷呈。不同的审美个体会有不同的“心灵世界”,就是相同的审美个体,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审美心态,正如同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更重要的,诗人对客体对象的选择,是用来为抒发情志服务的。与对象的关系,取决于审美时的心态,服从于审美需要。我们看李白,他抑郁时,便感到三峡之迂曲:“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他高兴时,便感到江水之亲切:“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之轻快:“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也因此同样是猿,李白时或“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或“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虽然李白的作品世界并不只限于三峡,但他这一部分作品的世界所显现的却只能是三峡山水、人文、历史的特色。他的情绪本身或愉悦或忧伤,但三峡的不同客体的“质”,都能一一与之对应,都能使其情绪投射获得结果,作品的世界也就得以构成。并且构成作品的意象,都是三峡客体与李白心灵世界互动的结果,它无疑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心灵世界”的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就是在这些主体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获得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三峡山水的人文的历史的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反作用又是巨大的。它甚或可以形成或改变一个作家的作品世界的美学风貌。这或许就是刘勰所谓:“山村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的“江山之助”。就唐宋诗史而言,一些伟大作家的名作产生以及风格形成或改易,都直接是三峡“江山之助”的结果。比如杜甫。他在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沦落到夔州,短暂的两年多岁月里,竟然创作了四百二十多首诗,几乎占现存杜诗的三分之一,成为他创作的最辉煌的时期。“杜陵山水是图经”,如果没有夔州一带赤甲白盐瞿塘白帝滟滪八阵高唐鱼腹等山水名胜,没有夔府的水手渔女盐夫农人生活的艰辛,杜甫的创作题材如此广泛,其精力如此充沛则是无法想象的。正如前人所言,“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杜诗详注》引李长祥语)。这种互为依存和作用的情态,正是这种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极好说明。杜甫的许多名作如《诸将》、《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八哀诗》、《白帝》、《登高》、《八阵图》等都咏成于三峡之中。他诗歌的风格也由于巫山夔峡萧瑟之气的感染而一变为沉郁苍凉和凝重,并成为杜诗最具代表性的风格特征。又如欧阳修,风华正茂时因事被贬夷陵,三峡的雄丽风光冲淡了他的牢落不快,夷陵的风俗民情也使他倍感新奇,他陶醉在“天下佳”的西陵山水中,“有时携酒探幽绝,往往上下穷烟霞”、“贪追时俗玩岁月,不觉万里留天涯”。三峡雄奇的山水自然风光,勇直的人文精神,既勃发了他的诗兴,“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也更锻就了他的人格,“不向芳菲趁时节,直须霜雪见青葱。”可以说,欧阳修的佳作,大多作于这一时期。如《黄牛峡祠》、《下牢溪》、《黄溪夜泊》、《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戏答元珍》等,莫不如此。三峡文化的文人精神,使他汲取了精神营养,他以后事业的成功,是和被贬斥到三峡密不可分的,所以清人说“庐陵事业起夷陵,眼界原从阅历增”,不是没有道理的。正是三峡独特的山水性情,人文精神,历史渊源,形成他最精美的作品世界,也促成了他最本质的人格精神。二十岁已作巴东县令的寇准,以后宰令全国,难道能说没有三峡文化的陶冶之功?而刘禹锡民歌体诗能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他诗歌的代表风格,也不正是因为三峡人文精神的滋育和熏陶?甚至可以说,没有三峡竹枝词,就不会有刘禹锡民歌体诗的清新自然的作品世界。三峡诗词文化的几个特色相互交合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诗词风格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

落花之下的独立人 ——从宋词中的落花意象浅析宋代文人的命运观 【关键词】 落花 命运偶然性 文人的个人际遇 家国忧患意识 【内容摘要】宋词中的意象浩如烟海,本文将选取“落花”这一意象,从士大夫阶层、失意文人以及女性词人,三个层面,结合具体作品,和词人写作时的背景和心态,试分析“落花”意象在宋词中的特殊意蕴和内涵,及其中所表达的宋代文人的命运观和家国意识。 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落花凋零,飘摇随流水,太多的人看到这样的一幕,都会觉得一种不可自制的悲伤。这是因为,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诗从稿》中也曾这样写道:“枝头上憔悴暗淡的花朵,较之被狂风吹落的满地繁红更加使人觉得难堪。后者虽使人对其夭亡深怀惋惜,而前者则使人清清楚楚地认识到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灭的残酷的事实。后者属可避免之偶然的意外,前者则是不可逃避的一切生物之终结的定命。” 看落花的人,由落花生命的逝去,而感觉到自己的命运就如同飘忽不定的落花一样偶然,毫无定则。从而,产生了一种,命运无常的悲戚心理。落花便由一种单纯的自然事物,转变成为了一种富有丰富的艺术内涵的意象。 其实,最早提出这种落花意象中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偶然观的是南朝的范缜。在《南史范缜传》中,这样写道:“竟陵王子良精言佛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开藩篱落于粪溷之中。” 这段话是他与竟陵王萧子良就关于因果报应说所作的辩论。范缜说,“人生好象落在地上的花朵,有些花朵被风吹落到厅堂里,飘落到席子上,坐垫上,正如你一样出身高门,享受富贵;而有些花瓣被吹到粪坑里,就像我,一生不幸。”这即是说,人的富贵、贫贱,只不过是偶然的遭遇不同罢了。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富贵贫贱完全是自然的偶然现象。它包含了一种不可知论的前提,即人们无法掌握自己命运,只能听其自然安排,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综观宋词史,在宋代诗人的词作中,落花意象比比皆是,有约六百多首。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因为宋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纤巧细致的特点,更容易表现优美、悠闲或忧愁的情绪。故而,落花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宋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境化、女性化的色彩。同时,又由于作者的地位、身份、所处情境的不同,落花意象中所包含的思想内蕴也不尽相同。但是,我认为,采用落花意象中的词人,通常是借落花来感时伤物的,表达那种生命易逝、命运难料的情怀。在描写落花的时候,大多处于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状态。对“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个由外在意象对内心世界进行表述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首先,宋代是一个重文抑武,优渥文人的时代。为了适应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成为了入仕的主要途径,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从而形成了读书办学和研究学术的社会风气。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明朝徐有贞在《重建文正书院记》中说:“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盛过之。”宋代统治者,鉴于前朝之教训,对文化没有实行专制,使学术思想得以活跃。宋代知识分子吸取了佛、道理论,与儒学相结合,形成了与“汉学”相对立的“理学”,以及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境遇的探寻。但是,他们可以论政,却仍然是统治者手中的筹码。 其次,在经济方面,宋代基本做到了长治久安,商业繁荣。这也使宋代文学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宋朝的发展是一个从北方向南方的迁移过程。北宋前期境内比较安定,但是,在逐渐迁移的过程中,国势渐微,尤其是到了南宋,国力已大不如前。这也造成了南渡之前后词人词作的不同。 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才有助于宋代词人心态和价值取向的孕育和形成。而价值取向和处世心态一旦确立和稳固,宋代词人才会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随心而动,去实现冶游、饮酒、隐逸、谪居、参禅等多彩的人生体验。 我大体上将宋代的知识分子分为三类,将从三个类别分述之。 第一类是士大夫阶层。他们多沉浮于宦海,有报国之心,却难以为统治阶级所真正接纳,从而产生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一类型,在宋代词人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以晏殊、欧阳修为例。 提起落花词,不得不提晏殊。晏殊以一寒门士子而至于位极人臣,但是,检索晏殊长达五十年的仕宦生涯,其于政治历史却无足以彪炳史册的突出建树。晏殊的性格,中庸之气稍重,不是那种不避风险,敢于斗争的人。经多年宦海风波的历练,他养成了处事圆通的习惯。这种性格,以及他的家世背景,必然导致了他虽身居高位,但却无法很好的施展抱负的状况。落花的意象,可以自然为他表达对个人际遇的无奈和悲哀。 在耳熟能详的《浣溪沙》中,他这样写道:“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其中,“ 怜取眼前人”一句,语出自元稹《会真记》中的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是宴会上即兴之作。下片首两句虽然仍是念远伤春,但气度较大,从放眼河山到风雨惜别,引出眼前人,并与上片别宴离歌前后呼应。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定义此首为伤别之作。起句,叹浮生有限;次句,伤离别可哀;第三句,说出借酒自遣,及时行乐之意。换头,承别离说,嘹亮入云。意亦从李峤“山川满目泪沾衣”句化出。“落花”句就眼前景物,说明怀念之深。末句,用唐诗意,忽作转语,亦极沉痛。通过“落花”这两个富有生命流逝色彩 的意象,明确地集中和体现了 “伤逝”之情。而因为春和美好生命的明显关联,对 “伤春”主题的揭示就等于展示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年华的留恋,而时间性作为规定此在之 “在世”的基本性质,就在这种特殊的、在本质上是对生存本身的 “留恋”中被揭示出来。可以设想,假若没有这两个负载着主人公万千情思的生命化意象,此在又如何能从 “生命”自身中直观地感受到生命流逝的痕迹呢? 晏殊需要以“落花”中所蕴涵的这种哲学人生观作为化解痛苦的灵药,其中包含着的无理性,不公平,可以,使他聊以平息底里矛盾的声音,得到短暂的心灵超脱。 而欧阳修与晏殊又有着很大同。虽欧阳修词作不多,但仍多次出现了“落花”的意象。如《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所谓“乱红”即是落花。此词写暮春闺怨,

论文研究比较法

演绎法和归纳法有什么区别?王东岳老师为你解惑,精彩值得了解

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

1、调查法

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调查法。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收集研究对象历史和现实状况资料的方法。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调查法。

2、观察法

观察法:指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目的和提纲,利用自己的感官以及辅助工具直接观察被研究的对象,因此来获得参考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观察通常都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拓展人们的感性知识。

②启发人们的思想。

③带来了新的发现。

3、实验法

通过组织变革和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和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主要特点:

①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涉科研对象的前提下去理解研究对象,找出问题所在。然而,实验需要对实验条件主动操纵,人为改变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变化过程,使之服从于科学知识的需要。

②控制性。根据科学实验的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减少或消除可能影响科研的无关因素的干扰,使研究对象处于简化和净化的状态。

③因果性。实验是发现、确认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有效工具与必要途径。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根据已定的研究课题或者研究目的,通过查找文献来获得参考资料,进而能够正确地、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将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应用于各种科学研究之中。

它有以下几点作用:

①有助于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帮助确定研究课题。

②可以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第一印象,便于访问、观察。

③可以得到现实资料。

④有利于了解事情的全部过程。

您好,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据学术堂了解,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种类比较多,而常用的有调查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具体选择方法根据自身论文的专业和学科领域做选择,文科论文和理工科论文的使用研究方法还是很大区分的,所以帮大家罗列下各类的研究方法仅供参考:第一种:调查研究法此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之中运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它的主要方式有访谈形式、电话调查形式 问卷调查形式等,这个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周密和系统的了解并收集大量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内容。而这之中问卷调查是运用的极为普遍的,它是以书面形式的问题,通过调查收集得到最为贴切实际的结果然后整理和统计研究。但是此调查研究法的缺点是测试者由于某些原因会对问题作出虚假或者错误的回答。第二种:观察研究法这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对象用自己的感官和其他辅助工具去探究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式。科学研究法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重复性。常用的有自然观察法和设计观察法。由于人的感官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都通过其他现代工具和手段进行研究。如:照相机、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此研究方法的缺点是:时间有局限性、收观察的对象有限制、受观察者的本身有限制、观察法不适用于大范围调查、只能观察外部和结构无法观察到事物的思想和本质。第三种: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方法是研究者通过自然和社会现象和现象之间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因果关系的体现。通过控制和变革来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它的方法有:主动变革实验、控制实验、因果实验。主动变革实验:观察者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去认识研究对象来发现问题的存在,而实验则主动控制条件人为的改变对象的变化过程和存在方式,使得能从科学认知方面得到解释。控制实验:借助各种技术,消除减少各种影响能让科学无关的东西从而简化、纯化的情况下认识研究对象。因果实验:用实验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有效工具和必要的途径。第四种:文献研究法通过采集、整理文献并对其研究形成事实的科学认知方法,此方法是最古老而又富有科学研究生命力的方法。它是根据研究目标斧正编辑Q1366273999和课题通过文献获得资料进行正确全面的研究问题,文献研究法被利用于各科学科中。它能然跟我们认识到问题的现状和过去,来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对研究对象形成初步印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观察和深入。能从现实直接的资料信息中做比较,更能全面的了解研究对象。第五种:实证研究法研究者要亲自收集观察对象的信息,为理论假设、检验理论假设进行研究,它的特点是具有直接性和鲜明性的。通常运用数理实证研究和案例实证研究这两种方法,不断的通过研究客观的了解世界。通过控制和观察记录与此相伴的想象变化来确定条件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其目的是在于说明自变量与某个因变量的关系。第五种:定量分析法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我们对研究对象进一步深化,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科学规律,研究对象的本质把握和关系的理清来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第六种:定性分析法它是由预测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主观判断和分析,是从“质”的方面来研究,运用总结和演绎等方法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取之精华舍去伪表,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没有或不具备完整历史资料和数据的对象。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管理人员的判断、专家的意见、销售人员的估计、顾客调查和市场测试、小组讨论、集合意见法、德尔菲法、质—量分析法、吸引力指数。第七种:跨学科研究法通过现有的科学理论对课题进行综合研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交叉研究法”。目前我们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的划分还在不断的加剧中,同时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精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第八种: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对象进行较长时间连续性的研究从而得出其行为变化发展的过程,这种研究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案例研究法。基本类型有:个人调查、团体调查、问题调查。此个案研究方法特征有:研究对象的典型性、研究过程的深入性、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第九种:功能分析法它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式,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通过社会现象说明怎么满足社会需求的一个系统,期刊编辑Q993383282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从而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种方式。第十种:数量研究法它也被称为“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化规律、发展来达到研究对象的正确理解和预测方式。第十一种:模拟法(模型方法)模拟法和类比法很相似。就是在实验室里先设计出于某个被研究现象或过程(即原型)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间接的研究原型规律性的实验方法。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第十二种:探索性研究法这个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它是用我们已知的信息知识通过自己探索和创新得出新颖独到的理论和成果。

比喻和比拟的比较研究论文

一、定义:比拟是借助想像力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可以把物当作人,也可以把人当作物来写。前者称为拟人,后者称为拟物。 二、作用: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三、比拟与比喻的区别比喻有本体和喻体;比拟却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人与物融合的写法。具体来说有两点: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四、分类: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一)、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4、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5、花儿含羞答答的垂下头来。(把花当作人会害羞,又有人垂头的动作,所以是比拟。)6.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呢望采纳,谢谢!

第一,在比喻中,本体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在比拟中,本体必须出现,用来比拟的事物一般不出现。

例如:“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是比喻,它的本体(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没有出现,喻体是“三座大山”。“高粱笑红了脸”是比拟,“高粱”是拟体,其本体“人”没有出现。

第二,二者的表达效果略有差别。虽然二者都具有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效果,但比喻重在“喻,”即通过甲乙的相似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特点,阐明事理;比拟重在“拟”,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第三,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仍是两种事物,比拟中的甲事物和乙事物则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扩展资料:

一、比喻

1.概念: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常说的“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事物间是以乙喻甲,重在“喻”,甲乙是一主一从的关系。

2.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3.条件: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二、比拟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例如:“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 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练。

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嗤笑。”

(夏衍《野草》)野草本来是一种无知无觉的植物,作者却赋予它人的秉性:“带着斗志而来、坚韧”;赋予它以人的思想感情:“不会悲观”、“傲然”;赋予它以人的动作:“叹气、嗤笑”。这样,野草就成了有人的秉性和思想行为特征的事物了,亦即被人格化了。

2、拟物。拟物有时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老舍《龙须沟》) 作者把适用于描写动物的词语“夹着尾巴”来描写恶霸,表达了憎恶和鄙视的感情。

又如:“有一天,他得到阳光,得到雨水,开了花了,用整个生命开朵花,蓬蓬勃勃向着生活。” (杨朔《三千里江山》) 作者将“他”舒畅的心情和精神状态比作“开了花”,十分形象生动。

比拟的修辞效果

比拟的特点是作者凭借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为它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所以它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有助于读者或听众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对事物的鲜明的印象。比拟的修辞效果主要有三点:

1、运用比拟可以鲜明地表达爱憎之情

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使之栩栩如生,让人倍感亲切。例如:“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这个例子中,“垂柳”和“芦苇”在诗人的眼中都是有情有意的,具有人的动作行为(“抚摸、护卫”),也具有人的性格(“细心”),读来让人感到亲切。

运用比拟表现讨厌的事物,可以使之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厌恶感。例如:“这种‘钦差大臣’则是满天飞,几乎到处都有。” (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这个例子中的“满天飞”是将人比作物,明显地带有厌恶之情。

2、 运用比拟可以使语言风趣幽默

这一种修辞效果多见于拟物的句子中。例如:“在这里的人们中间,我最不愿与之离别的就是海涅,我恨不得把您也装进我的行李袋中去。”(马克思《给海涅的信》 )在这个例句中,马克思将海涅当作行李一样来处理,是拟物的手法,显得十分风趣。

3、 运用比拟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例如:“她似乎衣袋里全装着天真,一掏出来就可以用。”(韩少功《火宅》)“天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这个例中被比拟成一个有形的事物,十分形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比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比拟

二者是不同的修辞格。1、比拟:修辞手法的一种,包括拟人、拟物。是直接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举例:小鸟在树上唱歌。这就是拟人。

2、比喻:一种修辞方式,即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举例:她像一只受伤的小鸟瑟缩地偎依在他的身旁。

需知:比喻与比拟有某些相似点,比拟、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不同点是比喻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也就是用写甲事物的词来写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此类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 比拟是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写。 比喻是打比方,凭借本事物和喻事物的相似点联系起来。比拟是描写,是凭人的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一个完整的比喻包括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1、在比喻中,本体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在比拟中,本体必须出现,用来比拟的事物一般不出现。

例如:“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是比喻,它的本体(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没有出现,喻体是“三座大山”。“高粱笑红了脸”是比拟,“高粱”是拟体,其本体“人”没有出现。

2、二者的表达效果略有差别。虽然二者都具有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效果,但比喻重在“喻,”即通过甲乙的相似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特点,阐明事理;比拟重在“拟”,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3、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仍是两种事物,比拟中的甲事物和乙事物则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4、定义不同,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叫“譬喻”“打比方”。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即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即拟物)和把这个事物当作另一事物来写(即拟物)等几种形式。

5、侧重不同,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 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比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比拟

队列研究论文比较

病例对照研究亦称回顾性研究(retrospective study);选择有特定疾病的人群组作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他们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队列研究定义:指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n个组,追踪观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是前瞻性研究。队列研究是根据一些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然后验证假设是否科学、正确。又称非匹配病例对照,按与病例组可比的原则,根据样本的大小,选择一定数量的对照,数量不需成严格的比例关系,但对照的数量等于或多区别:1.疾病发生后进行;2.按发病与否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3.暴露是由研究对象从现在对过去的回顾;4.结果已经发生,由果推因;5.分析暴露与疾病的联系。病例对照研究:(1) 对照的规定:必须是来自产生病例的总体。意味着对照一旦发生所研究的疾病也可以成为病例组的研究对象。(2)对照的形式:1)成组比较法:若研究目的是广泛探索各种危险因素,除了可比性之外,可以不加任何限制选择对照。2)成组配比对照:对照组与病例组在配比因素所占的比例相同。3)个体配比对照,病例和对照以个体为单位进行配比。按照研究因素以外的外部因素进行1:1、1:2、1:3…、1:R配比选择对照。队列研究:1、内对照:在同一研究人群中,采用没有暴露或暴露水平最低的人群作为对照2、外对照:需在人群之外去寻找对照组3、总人口对照:即以所研究地区一般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作为对照组的数据。队列研究的类型:1、前瞻性队列研究2、历史性队列研究:研究工作从现在开始,但研究对象是过去某个时间进入队列。3、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目的: 病例对照研究:利用病例对照研究获得的明确病因线索,进一步进行队列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从而证实病因假设。样本含量的估计:病例对照研究:决定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大小的参数:1.研究因素在对照人群中的暴露率(P0)2.预期暴露于该研究因素造成的相对危险度(RR)的近似值或比值比(OR); 3.希望达到的检验性水平α;4.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β)。队列研究:1、对照人群的估计发病率p0;2、估计人群的估计发病率p1;3.希望达到的检验性水平α;4.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β)。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性研究属观察法 分析性研究属观察法 设立对照 设立对照从因到果 从果到因一因多果 一果多因前瞻性研究 回顾性研究

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区别如下:

一、随机对照试验最主要用于临床治疗性或预防性的研究,探讨某一新药或新的治疗措施与传统的治疗或安慰剂比较,是否可以提高对疾病治疗和预防的效果,这也是目前很多新药评价采用的方法。

1、随机对照试验属一级设计方案,系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别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然后接受相应的干预。要说明的是随机对照试验为前瞻性随机研究设计。

2、随机对照试验不一定非要采用盲法,有时迫于伦理或者技术的原因,没办法进行盲法时也会采用开放性设计。

二、队列研究在临床研究中属二级设计方案,是经典的前瞻性研究。研究者对暴露因素不能控制分组是自然形成,并有同期对照在群体研究中是常用的研究方法。

1、队列研究是从因到果,目的是验证某种暴露因素对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影响。

2、最经典的研究就是研究吸烟与肺癌的关系,研究者观察吸烟的一组人群,一组不吸烟的人群,随访10年后在统计两组的肺癌发病率,借以论证吸烟会增加患肺癌的概率。

  • 索引序列
  • 修士论文比较研究
  • 欧阳修诗词的比较研究论文
  • 论文研究比较法
  • 比喻和比拟的比较研究论文
  • 队列研究论文比较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