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语言学论文3000字

语言学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

语言学论文3000字

日语虽然为一门语言,但高校在进行日语教学的过程中,却不能将日语单纯当做一门语言来讲解,让学生仅了解日语的使用 方法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日语语言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 从日本古典文学看日语文字的形成及其发展 》

一种文字的产生绝非一两句话能够简单的表述出来,不管是何种文字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千锤百炼形成的。作为人类智慧与 经验 的集合体,文学作品是文字记载的手段得以流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日语文字的研究, 文章 主要从日本古典文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一、汉字的传入及万叶假名

公元四世纪,汉字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之前,日本以口头语言为主,没有文字。汉字的传入开始日文章字的出现。也使得日本大量的古代神话、歌谣、 传说 得以记录保存。随着佛教、儒教等 文化 思想随着文字的传入,进一步的促进了日文章化的繁荣。而汉字传入日本之后,如何被接受与利用,是研究的一个重点。

《古事记》是日本第一部文字记载书籍。公元712年前后,日本天皇命令太安万侣对稗田阿礼习诵的历史资料用文字进行记录。该书中,记录了自创世以来至天皇时代的历史及神话传说。之后,相继出现记录创世神话以及天皇统治历史的《日本书记》和对风土民情记录的《风土记》。以上三部著作都是采用汉字进行记录的,只是在汉字的功能使用上存在差异,很多地方采用变体的汉文字,主要原因是日本人在学习韩文字时,以日本式或者是生硬的表达造成的,该文体不是纯正的古汉语,因此也成为变体汉文;书籍中的歌谣所采用的文字后来被称之为“万叶假名”,该文字不是纯正日语中的假名,是在完全背离汉字意思的基础上,将汉字作为表音符号进行使用对如本固有词汇的读音进行表示。《万叶集》中大量的使用“万叶假名”,如“安米”表示“めめ”(读作ame,“雨”的意思)。由此可见,古代日文章学中,主要是采用汉字记录、汉文撰写的,主要是由于汉字传入日本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日本本土文字。对“万叶假名”和变体汉文的应用,表现出古代日本人使用文字的一种倾向,在记录历史资料时,采用汉文记录,而对于抒情类诗歌的记录多以假名进行。“万叶假名”的应用也为以后的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平假名的形成

平假名是在公元九世纪前后产生的,而将其称为假名也是后世出现的,最初称为“女手”,主要意思是女子使用的文字。有假名既有真名,真名也就是汉字。根据这一点可以推断,在假名出现之前,日本书写所采用的文字只有汉字一种,在官方记录和历史文献记录中管饭的得到应用。受日本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朝廷中以男子为官为主,仅有小部分贵族男性才有机会学习汉字,对于当时的如本人而言,汉字是一种艰涩难懂的文字,所以百姓及女子很难接触到汉字的学习与使用。由于家庭式的私塾教学,为贵族女性的学习提供了机会,略有学识的女子在偷学汉字的时候,为方便记录,往往书写的比较潦草,简化了汉字符号,形成“女手”,也就是后来的“平假名”。平假名的应用一度受男性的排斥,但其由于简便书写受到文人的亲睐。

三、片假名的形成及发展

与平假名不同,片假名来源于汉字的楷书,取出负荷声音的汉字的一部分进行简化而来,是为了训读汉文而出现的,尤其是在佛经传入日本后,由于佛经全部是由汉字书写而成,日本的僧侣及文人在阅读佛经的时候,受发音不同的影响,为了记住汉字的日语发音,阅读者在该字旁,加注一个汉字进行表音。由于字间距的空间有限,因此采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来代替该汉字。就形成了最初的片假名,主要是以表音符号存在。到公元十世纪,片假名发展为独立的文字。由于该文字主要用于佛经阅读中,很受僧侣的亲睐。到公元十一世纪,片假名被广泛的用于记录一般性文章及诗词歌赋中。古典文学中,第一部采用“汉文训读”文体的文学书籍是公元12世纪出现的《今昔物语集》,也就是在汉字旁边用小字号的片假名进行标注,由于书中数千 故事 都是以“今ぃ昔”开头,以“卜ナ厶语リタヘルヤ”作为结尾,因此被称为《今昔物语集》。至此,片假名已经不单是作为表音符号,已经成为文章一种文体,有其固定的语义存在。平假名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候,现有的片假名文字主要是在明治时期确定下来的。二战之后,日本对文字的使用进行了规范,规定平假名和汉字混合书写主要用于普通文章,而片假名用于拟声词、外来语等的表述。至此,日语文字的使用规范得以成型。

四、结束语

通常情况下,认为日本是一个对外来文化善于接受和吸纳的民族。而对于古代日本而言,一致在效仿文化繁荣、历史悠久的邻邦中国。从文艺思潮到政治制度,从城郭建筑到水稻 种植 ,古代日本从中国大陆文化中接受了无以计数的养分,充分的进行吸收,促进了日文章化的兴盛和繁荣。文字作为日文章化发展的基础,从变体汉字到万叶假名、平假名、片假名,日语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通过日本古典文学充分的反映出了日本在接受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

《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探究 》

摘 要:中日属于邻邦国家,两国在文化基础层面上有着鲜明的共同性。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日本文化及其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尤其是对日本国家语言文学中的主流意识与社会文化进行了探讨,受到理论界广泛关注。本文就日语语言文学历史发展进程及其特点进行简要概述,并与日本典型的社会文化与语言文学案例相结合,对日语语言文学中蕴含着的家园意识及其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希望对日语语言文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日语;语言文学;家园意识

1.前言

由于日本与我国属于近邻关系,所以两国文化发展底蕴较为深厚,共同点较为广泛。日本文化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期影响与熏染下,遗留有我们很多历史文化符号与印记。但是随着时代变迁,西方国家掀起的资本主义思想潮流使日本文化受到严重冲击,西方文化印记也十分明显。所以,日本社会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和西方国家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语言文学成为我国各个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学生必修课程。通过对日语语言文学主题思想、发展规律及特点进行有效分析,能够掌握日语语言文学蕴含着的主流意识及其形态,使我国日语语言文学体系更加的完善。

2.分析日语语言文学及其特点

从日语语言文学历史发展进程角度来看,远古时期,日语语言文学长期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下,遗留由我国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与鲜明的文化烙印。进入二十世纪而后,日本国家挣脱了“闭关锁国”的束缚,积极引进希望国家先进的思想文化,对现代化日语语言文学带来了巨大影响。日语语言文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语言文学时代标记较为显著

我国汉语发音、拼写与日语有着很大差异,所以日语语言文学有着鲜明且独特的时代标记。例如,在抒情诗歌创造上,公元时期,日语抒情诗歌主要由三十一个音节组合而成,并通过短歌形式展现出来,而十七世纪,日本抒情诗歌从原来的三十一个音节缩短为十七个音节,使得骈句表现力变得更强。由此可知,日本语言文学主要是新形势与旧形式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下形成的。

2.2语言文学社会特征较为强烈

从早期与近代日语语言文学典型著作中可以发现,其语言文学社会特征都较为强烈,是日语语言文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特点。尤其是近现代化日语语言文学著作,能够将日本国家某个时期社会状况进行充分揭露,并将国民对社会疑惑、对未来向往充分反映出来。由于日本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其国内语言文学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改变。远古时期,日本语言文学著作开始向着城市化方向发展,京都作为日本经济、经济与文化较为集中地方,所以很多日语语言文学著作都将日本京都作为创作背景。江户时期,武士被当做为日本国家新延生的贵族,其中很多参与日语语言文学创作武士,使日语语言文学重心发生了转移,这个时期经典语言文学著作主要有《古今著闻集》与《今昔物语》,其中《今昔物语》由芥川龙之介所创作,其在日本古典语言文学熏染与影响下,以历史小说作为创作题材,以国民喜而乐见的社会故事作为创作原型,并利用借古喻今方式,能够将现实与人生充分反映出来。

2.3语言文学家园意识较为浓厚

从日本国家社会 传统文化 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日本国家非常注重家庭,认为家庭不仅是促进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础,也是维系情感的纽带。所以,日本国家早期很多语言文学著作中,都具有浓厚的家园意识,尤其是以离愁、思乡作为思想主题的抒情诗歌,将人们对家庭思念、眷恋及向往充分表现出来。而从日本国家近代史来看,国民受到战争严重摧残,家园在战争中受到破坏,所以这个时期的日语语言文学,能够将日本国民对家园深深的眷恋之情充分表现出来。由此可知,日本很多语言文学著作中,都以家园作为创作题材,同时赋予了日语语言文学鲜明的创作特点。

3.分析日语语言文学家园意识及其特点

通过对日语语言文学及其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家园是日语语言文学创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题材,而本文也将从其创作题材出来,对语言文学家园意识进行分析与研究。日语语言文学家园意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具有“安宁”的象征意义

从传统日语语言文学至近现代化日语语言文学,很多日语语言文学家将家园塑造成具有“安宁”意义的象征。“安宁”不仅象征着人们安逸的生活,同时也象征着人们宁静的内心。从日本语言文学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其发展过程中并不顺利,自日本国家挣脱“闭关锁国”枷锁后,日本国家特有的农耕文化受到严重冲击,而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形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日本国家传承下来的农耕社会文化,能够给人带来安宁与安全感,当这份安宁感被破坏后,日本国家在给世界各国带去战争灾难的同时,也给国内民众带来了巨大的浩劫,这时日本国内民众对家园向往与渴望不断增长,从这个时期日语语言文学著作中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当世界二次战争结束之后,很多日本语言文学家创作的语言文学著作中仍然带有浓厚的家园悲剧色彩,由于残酷的战争,很多家庭骨肉分离,很多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二战期间,日本国家涌现出很多女性文学家,如津岛佑子,通过细腻描述方式,将自己失去家园、失去亲人悲痛之情充分抒发出来,并对家园抱以新的向往与希望。《安魂曲》由日本著名作曲家――武满彻所创作,将人们对家园安宁感的向往与渴望进行了描述。

3.2具有“缩小”的意识特点

“缩小意识”属于日语语言文学较为典型的一个特点。在日本国家,很多语言文学作家喜欢将大的认知、观念及事件缩小,即缩小至一个家园中,并采取以小见大表现手法,将其对社会感知,对人生领悟表达出来。通过这种表现方式,能够将日本国民社会生活映射出来,日本国民所向往的精致生活,从生活环境到院子布设、饮食文化,都能够将缩小条件下完美展现出来。在日本语言文学作家笔触下,能够将家庭缩小,并蕴含着浓厚的亲情,达到日本国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而很多现代学派的日本创作家,将家园庭院作为重点描述对象,而庭院也是现代化居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庭院规划设计到整体布置,都能够将日本国民生活观念及文化观念集中展示出来。日本语言文学著作中都塑造了很多典型“庭院”,而庭院摆设物品也具有深刻的象征含义,都集中在庭院这个小小的环境中。所以,家园中的“缩小”意识,能够将日语语言文学与 社会实践 进行有效结合,使得语言文学更加的真实。

4.结语

家园意识作为日语语言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能够将日本国民对美好家园向往与追求充分体现出来。从中可以明确日语语言文学多以家园作为主要的创作题材,将日本国民思乡之情作为创作主题思想,从而引发日本国民的共鸣。因此,我国在日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可以从其家园意识角度出来,对完善我国日语语言文学研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

参考文献

[1] 王正鸿.论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J].时代 教育 ,2013,8(17):89-90.

[2] 艾千又.从日本古典文学看日语文字的形成及其发展[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3,8(01):76-78.

[3] 於国瑛.日本最大的说话集――“今昔物集”[J].日语知识,2011,9(11):65-66.

[4] 张军.李瀛芥川龙之介与日本古典文学――以《今昔物语集》为中心[期刊论文]-山东文学(下半月),2010,8(4):75-76.

[5] 王昭.文学的时代时代的文学――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初探[J].时代文学,2010,6(10):75-77.

有关浅谈日语语言学毕业论文推荐:

1. 浅谈语言艺术研究毕业论文

2. 语言教育毕业论文

3. 日本阿伊努人的语言文化探究

4. 浅议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精选

5.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6. 语言艺术分析论文

7. 解析日语语言文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替你找了两篇1)关于《语言学概论》的一点学习心得《语言学概论》这本书主要介绍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了解语言的性质、功能以及它的结构。掌握语言的现状、变化以及一般的发展规律。它是一门多边缘、多层次的立体性学科。它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交叉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学显得越发重要。通过读书,以及自己原有的一些观念,我对语言现在是这样认识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我们人类特有的。语言与我们的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以前,一直以为语言是与生俱来的,是平常生活中看似最简单不过的现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发现,其实不然,原来越是简单的事越是有大奥妙。说话、写文章都要遵循语法规律。从婴儿时期的呀呀学语,到长大成人规范地使用语言,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语言,人们互相学习各种不同的语言,学习一定的语言学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性地认识它,并且更好地掌握它,更好地为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服务。2)《英语语言学概论》学习心得当我第一次翻开《英语语言学概论》的教材书时,心里“咯噔”一下,真的是挺吓人的一本书,满眼都是生疏的单词,还有各种不知所云的图表。当时真的很怀疑自己这么多年的英语是不是白学了。但当我静下心,并结合历年真题试卷细细分析了一下,其实英语语言学概论中的单词只是更偏重于学术性而已,并且有很多的单词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已经识记的一些词根词缀猜出大概的意思,记忆起来并不是很难。我觉得,首先,我们应该克服对于偏于学术的英语的胆怯心理,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动力在英语语言学概论这门科目的学习中,我特别推荐给我们上课的支老师和王老师主编的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语言学概论自学指导》。这本书是对于英文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用中文进行了归纳,方便我们对于课本进行更为透彻的理解。当然,这本书始终只是辅导教材,大家万万不可将其作为重点,而抛弃了英文原教材。这本书只是帮助理解、防止发生理解错误的,我们一定要勇于去阅读全英文的书,这样对于培养英语思维有非常大的益处。 下面就具体讲讲我是怎么准备英语语言学概论的考试的。 起初,对于英语语言学的知识积累不多,开始时接触的知识都是似懂非懂,没有非常切实的体会。于是我采取了一个笨方法,就是“死记硬背”。我的“死记硬背”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实现的,我将刚才提到的《自学指导》的单元课后练习用铅笔做,做完后对照答案修改,错误的题目擦去,重点记忆后下次再做,再改。就在不断重复中,我不仅记住了生词,还一遍又一遍的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现在看来,这个阶段在我的英语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通过记忆将知识内化,之后再反复揣摩、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培养了“语言学的语感”。 在此,我想提醒一下大家,通过我的实践并向老师进行了求证,《自学指导》中的一些练习题由于是选自高校考研真题,对于我们本科段的学生而言偏难,遇到这样的题目大家不用太过沮丧或浪费太多时间,可以适当跳过。 语言学这门课真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有的要记忆的东西一定要保质保量的准确记忆。例如,第三章中的英语辅音和元音的分类表,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要牢牢记住,并且很多的知识点都可以借助这两张表来掌握。 此外,我建议大家参加第二专业学历教育的课程。语言学这门课相对来说比较学术,和以前我们接受的英语教育相比有很大不同,有了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最后,我有一句话和大家共勉:不要追逐成功,做到卓越,成功自然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在语言学的学习中不要只关注考试分数,试着去体会其中的乐趣,你会发现这也是一门很有趣的课,那分数一定不会和你作对。

语言学论文3000词

随着对 英语 文化 学习的不断深入,随着英语重要地位的不断确立,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深入。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 范文 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范文参考篇1 浅探英语语言学中的幽默话语 幽默是指在人类交际的过程中,能够引人发笑的话语、动作和表情等,其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例幽默话语、幽默动作、幽默音乐等等。因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多依赖于语言,所以幽默也多来源于话语当中。 一、英语语言学中的幽默话语 在繁忙的生活中,幽默是一剂强力润滑剂。幽默话语是借助于语言手段来表述幽默的。它是以语言为媒介,根据特定的情境下,以轻松诙谐的语调,机智、风趣、戏谑的话语风格,通过讽刺、夸张、映射、双关等手法,来表达话语者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使受话者不知不觉地接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和境界。幽默话语往往带有一些意味深长的色彩,对揭露生活中的丑恶或不公平现象,还可以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而对于受话者来说,要把话语和当时具体的语境线索结合起来,利用自己既有的语言知识和社会认知,去发现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和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才能真正的理解幽默,并从中获得愉悦。 例如,“Mr Zhou have a sharp tongue,look out,it doesn’t cut your throat.”这句话看起来是像是在说舌头,但是,我们把这句话放到语境中,就可以想到,这里的“a sharp tongue”并不是什么锋利的舌头,而是牙尖嘴利、毒舌的意思,是发话者幽默、含蓄、间接的表达方式。 二、幽默话语与合作原则 (一)合作原则 胡范畴认为,所谓幽默话语是语言的各要素通过变异和创造而出来的。而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则认为,幽默话语的作用是为了确保交际活动顺利进行。Grice认为,在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交际的双方(发话者和受话者)还要遵守一些先决条件和原则,例如使用双方都能熟练运用的语言、交谈内容是双方都熟悉的话题,还有最重要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CP)。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在合作原则下,要求发话者和受话者者要端正态度,在谈话中做到“一唱一和”,避免造成“鸡同鸭讲”“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况。 (二)合作原则与幽默话语的关系 如果说要遵循“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的合作原则是一位西装革履、步态稳健的中年人,那么幽默话语就是一位穿着休闲时尚、语态随意轻松的新新人类。合作原则与幽默话语的结合,就是传统沉稳美与时尚活力没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传统的合作原则难免要接受新的挑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以下,本文以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为例,对合作原则与幽默话语进行举例分析。 (1)幽默话语与数量准则 合作原则之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交谈的内容要包含适当的信息量。但是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常常需要打破这一数量原则,来起到幽默话语的喜剧效果。例如: Jack:I saw Mr Green having lunch with a woman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Eason:Oh my god!Is she beautiful? Jack:Yes,she is not only beautiful,but also young. Eason:Dose Mrs Green know about it? Jack:Of course.She was the young and beautiful woman. 在这段对话中,Eason理解的和Mr Green共进午餐的年轻貌美的女人应该是除了Mrs Green以外的其他女人,同时也不是Mr Green家里的其他女性亲戚。而Jack如果不想引起误会的话,应该直接说他前天看到Mr Green和Mrs Green共进午餐,但是为了引起Eason的好奇心,促使他进一步追问,就在第一句话中只说看到Mr Green与一位女性共进午餐,这虽然是违反了数量准则的,但也就此产生体现了幽默话语的有趣、逗乐原则。而Eason心理期待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落差导致其认知的突然重构,给交谈双方带来乐趣,达到愉悦和反讽的效果。 (2)幽默话语与质量准则 合作原则之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者不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说无稽之谈,但是在幽默话语中,说话者经常会采用诸如反语、夸张的休息手法。这样虽然会打破“质量准则”,但是带来的幽默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在上世纪90年代即被引入中国并风靡十几年的美国NBC情景剧《老友记》中就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 Phoebe:You do not want to wine the lottery? Rose:Uh surely I do,and I want to be the king of my own country. 通过思考并分析这段对话,我们得出Phoebe问Rose,你是否对有意买彩票,有没有兴趣去试一下自己的运气,通过片中的特点情景和人物关系,我们可以看出Rose对彩票不感兴趣,但是她没有直接了当的说“没兴趣”,而是采用了幽默话语说“想啊,我当然想,我还想当国家元首呢。”因为一个平民是几乎没有可能成为国家元首的,所以Rose的话语是违背了质量准则的。但是,这种“有意违背”和“夸大其词”正是这段对话的笑点所在。 三、幽默话语与指称语 指称语(indexicals)就是具有指称功能的语言结构形式,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是发话人与受话人,在共同的知识环境、语言环境下,可以彼此理解的,映射出话语的,潜在的指称义和指称关系。当指称语所指示的信息不明确或者出现谬误,发话人的意思就是变得令人费解,幽默话语很可能就此产生。同时,指称语还受到人文背景、社会文化、交际距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指称语可以分为人称指称语、时间指称语、地点指称语等等,其中以人称指称语最为常见。我本文就以人称指称语为例,幽默话语和指称语之间的关系。 人称指称语可以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是对话参与者角色关系的客观体现。第一人称是发话人、第二人称是受话人、第三人称是话语谈及的对象。在话语中,如果这种规则被打破,就会出现人称指称语不相对应的现象,可能会起到幽默效果。例如: Jim was down the local pub with his mate Mark. Jim:Do you know,Mark,I never kissed my wife before we were married.What about you?” Mark:I don’t know,What was her maiden name?” 这段对话是Jim与Mark之间的酒后之言。Jim的提问,真正的意思是“Have you ever kissed your wife before you were married?” 在指称语中,第二人称是针对受话人而言的,谈及的是隐私或伤痛,所以受话人Mark就采用了幽默话语来回避问题,轻描淡写地将这一问题带过去了,其机智幽默值得我们参照和学习。 四、关联理论与幽默话语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受话者会故意曲解发话者的意图,到处与发话者截然相反的信息,产生意外的幽默效果。例如: Teacher:Tom,there were three peaches,ate one,how many would you have? Tom:Three,tow outside and one inside. Tom作为孩子,其对事物的思考方式不同于成人,因为无法认清老师出题的意图,而给出出人意料的答案,起到了幽默的效果。 结语: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语境中,人们会对对话意义、指称语、 语言意义等的理解产生偏差或者错位。幽默话语具有深层次的、含蓄的、深沉的、巧妙的作用,避免交际中的尴尬或难堪,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可以起到愉悦交流、点缀生活的作用。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范文参考篇2 浅谈从建构主义角度探析英语语言学教学 21 世纪 教育 的基点是终身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任务的学习。在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英语语言学这门课更加的枯燥,无味和吃力。英语语言学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概念多、理论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同时英语语言学课时少,而语言学的发展引起的教学内容不断扩充,暴露出和教学时数有限之间日益严重的矛盾。因而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过程,必须用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和老师尽快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倡导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到英语语言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 在 学习 方法 上建构主义提倡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在学习环境上要求是开放的、充满意义解释和建构性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主要有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 1.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意味着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要把为学生创设建构意义的情境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录像、录音、参与 社会实践 、向学生提供网络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凡是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境,都属于情境创设的范畴。” 1.2“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在一定意义上是协商的意思。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 1.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推进学习进程。在会话的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1.4“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2 建构主义环境下对英语语言学教学启示 2.1强调以学为中心的设计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师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因此,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在建构主义的语言学教学中,学习环境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具体来说,英语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应该激发教学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任务的适合性和针对性,注重教学环境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2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重心便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这里的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场所。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围绕支持学习者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来创设支持条件。它主要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合作学习环境的设计、真实情境的设计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的宗旨是通过支持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例如,在讲授语言的任意性时,不少学生对于语言中音和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一属性存在疑惑,原因是在语言中的确存在一些音和义有一定联系的语言现象,如拟声词,对于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在深入讲解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课前收集英语中的拟声词,并让其与汉语中对应的拟声词相比较,然后以 报告 的形式在课上做出来,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引导、监督、组织的作用,在学生做完报告后,教师做出归纳 总结 。 2.3教学任务的适合性和针对性 语言教学中任务的设置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任务太困难或太容易都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选择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内容时,应适当减少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选课堂教学内容如下:语言、语言学、语音学、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二语习得、语言与文化。明确学习任务,选择训练方式,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进行练习。教师应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通过积极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应及时地对正确回答问题,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进行表扬。如:Well done!Very good!Good job! Excel lent!这些词语看似简单,却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同时,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要多指导,少批评少责备。 3 建构主义的教学评价 建构主义评价观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诊断性和 反思 性是建构主义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其次,建构主义评价观认为评价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因此,建构主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再次,建构主义认为,评价是学习者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学后的评价,它是一个持续性和实时性的镶嵌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强调过程性评价,倡导“质性”的方法。所谓过程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可见,建构主义评价观提倡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 4 结束语 建构主义教学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模式,为习惯于被动式接受的学生阐释了学习的新理念,从而为英语语言学课堂的教与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和体验。在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中教授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改进 教学方法 。这些方面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莉.社会建构主义与外语教学[J].外语论坛, 2003(1). [2]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 2002(3). [3]盛群力、__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像语音学,音位学,以及形态学,句法都不好下手建议写社会语言学或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可以深入对比一下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之类的,应该是一个好的论点加油~~

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和语言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应用语言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EQS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应用

[摘要]EQS是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应用软件之一,它能同时分析多变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非正态分布和缺失值,具有多重拟合指标。近年来,EQS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应用较少。文章简要归纳了国内外应用语言学中运用EQS的情况,并介绍了EQS的基本操作原理及建模步骤,此外,运用EQS对中学生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及自我效能相关性这一实例进行了建模研究,以期为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EQS;应用语言学;学习策略

引言

结构方程模型(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是综合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和路径分析(PathAnalysis)来探索研究变数和因子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模型,其最大的特点是应用变量的协方差矩阵(Covariance Matrix)来同时分析多种变量间交错复杂的关系,即利用各潜在的观测因子来探讨因果关系的隐含结构,而传统的线性回归分析只能提供变量间的直接效应而不能显示可能存在的间接效应,以及回避了因共线性而导致出现单项指标与总体出现负相关等无法解释的数据分析结果。结构方程模型最初起源于心理学,后被广泛应用到其他研究领域,例如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分析、应用语言学等。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SEM软件有AMOS、LISREL、EzPATH、EQS等。

一、EQS综述

EQ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oftware)是1986年由Peter M。Bentler开发的一种统计软件。其基本思路为:基于专业理论知识,构建一个关于一组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假设理论模型。自变量数值通过测量所得,并形成一个自变量协方差矩阵,即样本矩阵。EQS对样本矩阵与假设理论矩阵进行拟合度的检测,若能较好地满足拟合度标准,则说明此假设模型成立;否则,就需要对该假设理论模型反复调整修正以提高拟合度,直至获得较理想的模型为止;若拟合度仍然未达到理想状态,则该否定此假设理论模型。

国外将EQS应用于语言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学习者个体因素研究以及语言测试研究等,前者如Sasaki和Noels分别探讨了二语水平、外语学能及智力间的关系和学习者目标与教师交际能力问的相关性:后者主要有Purpura测试了西班牙语测试因素结构,Stevens探寻了认知及元认知策略与二语测试的关系。此外,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有Lee研究了英语写作的有利及不利因素;Gorsuch还将EQS应用在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中。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且主要侧重于语言测试。刘宝权、郭晓群较为系统地介绍了EQS在语言评估中的应用。邹申、孙海洋等利用EQS分别对TEM8人文知识部分和职前中学英语教师口语考试进行构念效度验证。彭康洲、李清华应用项目反应理论借助EQS分析2007年TEM4听力理解项目的质量。侯艳萍借助EQS探讨了可能对TEM4阅读理解任务难度产生影响的阅读任务特征变量,其中包括变量的种类、数量、它们的内部因子构念和测量属性以及各个因子贡献率大小。

纵观国内应用语言学研究,研究者多使用LISREL和AMOS,EQS还未全面吸引国内应用语言学研究者的视线。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相对于前两种传统软件而言,EQS灵活性更高,允许自变量有测量误差,变量间可存在协方差;对原始数据可进行直接加工;此外还可分析非多元正态分布,它能更准确地处理更大容量模型,这将为研究者带来更大的便捷。

二、EQS基本概念

EQS6.1包含有两类变量,两种模型和两种路径。两类变量指潜在变量(Latent Variable)和观测变量(Observed Variable)前者为不可直接测量的非观测变量(Unobserved Variable),又称因子,它通常通过多个外显或可观测指标间接推算;后者是通过测量、观测可直接获得的原始数据,又称指标。在EQS路径图中圆形表示潜在变量或因子,长方形表示观测变量或指标。

两种模型即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测量模型(Measurement Model)指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间的关系模型,即指标和因子间的关系模型。结构模型(Structural Model)指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并不是所有的实际应用中都同时存在两种模型,例如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可能只出现包含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的测量模型。

两种路径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之间的路径,以及因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路径。在EQS描绘的路径图中,单向箭头表示一个变量直接影响另一个变量,如潜在变量指向指标的单向箭头表示因子负荷,直接指向指标的单向箭头表示潜在变量的误差;双向弧形箭头表示两个变量可能相关;潜在自变量不应有箭头指向,所有指向潜在因变量的箭头来自潜在自变量或其他潜在因变量。

三、EQS的建模步骤

根据Bollen和Long的研究,结构方程建模具有五个步骤:(1)模型构建(Model Specification)、(2)模型识别(ModelIdentification)、(3)模型估算(Model Estimation)、(4)模型拟合(Testing Model Fit)、(5)模型重构(Model Re-Specification)。

1.模型构建

在该步骤,研究者要在已有的理论和专业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模型,通过EQS模型图和方程来表达该模型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各变量对模型的路径参数进行模型估算,查看并评估各因子、潜在变量间的各种关系,并通过数据检验模型整体的拟合度。 2.模型识别

Kunnan认为在模型识别阶段会时会出现三种情况:(1)模型不可识别(Under-identified),即不能从协方差矩阵中估算出一个或多个参数的情况;(2)模型正好识别(Just-identified),可估算出所有参数的情况;(3)模型超识别(Over-identified),可有不止一种方法估算出所有参数的情况。因参数估算计值不稳定,模型识别不足的情况不能信赖。只有增加制约参数,才可达到正好识别或超识别这两种可以接受的模型。

3.模型估计

根据自变量的方差协方差模型估算所有参数的估计值,使模型再生矩阵与样本协方差矩阵间的差异渐进最吻合状态。目前最常用的估算方法是最大似然法,要求数据等距且多变量正态分布。EQS系统有个强韧选项(Robust Option)生成Satorra-Benfle卡方值,可获得一个比其他统计量更接近的分布。即使分布假设不能满足,出现非多元正态分布,强韧标准误在大样本中也可接受。EQS为所有变量、因子及变量因子间的误差设定了标准,从而固定了参数,获得新的估算值。

4.模型拟合

模型拟合是检测假设模型矩阵与样本矩阵在多大程度上的拟合,即检测模型的拟合度。因其中一个重要统计指标卡方值较敏感,容易受到样本大小的影响,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还得考虑样本数据大小对模型拟合度所产生的影响。根据以往的研究经验,理想模型拟合度的参照标准如表1。

5.模型重构

若模型拟合度与各标准量范围差异较大或个别指标不理想,则该模型构建有误,需重构。重构时需检验两组估计值:第一组为具有显著意义的参数估计值,将没有显著意义的参数估计值设为0,但需在足够的专业理论基础上才可进行。第二组为残余值矩阵,若个别变量残余值较大,如大于或等于2.58,则该变量未设定好;若较多变量残余值都较大,则该模型整体构建有误。在此过程中EQS系统的LM-检验和W-检验功能可对模型重构提供进一步的帮助信息。但每个参数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任何一处的改动都可能对总体模型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每个参数的调整都需重新估算,得出新的模型拟合指数,直至获得最终的理想模型为止。

四、EQS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应用实例

笔者曾运用EQS研究了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和自我效能的相关性,下文将予以展示。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中学109名高二被试者进行测试。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Oxford设计的《英语学习策略量表》,它由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等6个要素50个项目组成;第二部分是Horwitz设计的《语言学习观念调查表》,包含外语学能、语言学习难度、语言学习性质、学习与交际策略、动机观念等5个要素34个项目;第三部分是德国心理学家Schwarzer和Jerusalem设计的《自我效能量表》,包含1个要素10个项目。

收集了调查数据后,我们运用EQS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打开EQS界面,新建一个原始数据库文件,设定应变量名称及数目,输入原始数据。三个量表所测量的12个要素为自变量,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和学习效能不可直接测量,需通过各量表12个要素间接测量,则为潜在变量。其次,对EQS作包括描述性分析、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因子分析、误差分析在内的描述性统计,以观察样本整体情况。然后对EQS作验证性统计,即因子模型统计分析。根据已有的专业知识,构建初始模型如图1。

EQS运行后所得各拟合指数结果见表2。

按理想模型拟合度的参照标准,该模型并未达到可接受的理想模型程度。根据二语习得中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及自我效能的有关理论和最大标准化残差(Largest Standardized Residuals)所提供的修正指数(参见表3),通过设定自由参数和在模型的多组误差间增添多条双向箭头的路径以建立相应误差变量间的协方差矩阵,反复修正之后得到较理想的模型(如图2)。修正模型拟合效果指标如表4,该模型拟合度较高,可接受。

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和自我效能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但各自的路径强度却有所区别。相对于自我效能而言,学习观念对学习策略的影响更大(0.86>0.68)。学习策略、观念及效能的各个因素相互之间也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所以在平时的英语教学和学习中,既要在整体上注意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加强对学习观念的引导,注重对自我效能的提高,又要对具体的学习策略如补偿策略、记忆策略、认知策略以及语言难度和学习动机等方面有充分的认知,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习者的英语学习。

五、结语

本文介绍了EQS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原理及步骤,并通过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观念及自我效能间相关性的模型构建、拟合、重构、修正等过程,最终创建出满足各项指标的修正模型。结果发现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和自我效能之间高度相关,但相关强度有差异。学习者较多使用补偿、认知、记忆策略,较少使用社会策略。观念的学能和动机对学习策略的影响较大。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中,EQS更易操作,灵活性更高,能更准确地处理大容量多维度变量模型,尤其在处理非正态分布和有缺失值数据中效果良好,且允许变量测量误差和协方差的存在。EQS评估模型拟合指标的多重性可以为应用语言学中多因素间多维量化提供更准确、科学、直观的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发展综述

【摘要】1960年开始,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和语言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应用语言学除了涉及语言教学外,还涉及结合语言和心理学、自然和社会等学科。而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的方式较为生疏,与量化研究相比要落后。因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应用语言学,对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方式及重点方向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发展

在应用语言学中,量化与质化问的差别在于它们主、客观的不同,以及文字和数字的不同等。这种差异间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质和本质问理解与信念的不同研究范式。这两种范式占据着后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地位。随着应用语言学的深入研究,质化研究方式主要有:语篇分析和个人叙述、人种志和专题陈述,以及互动分析等。例如:日记和传记研究、访谈和课堂互动分析等。新世纪的到来使应用语言学研究偏向量与质方式的融合和巩固。

一、应用语言学

19世纪初,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始分化。19世纪叶末,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个概念,但没有得到广泛的注意。20世纪以后,语言科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应用范围空前扩大,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明确地区分开来,应用语言学这个名词开始广泛运用,并促成了应用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的分化。

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应用语言学主要是将语言学的知识在其它学科领域问题解决中得以应用。换句话来说,就是跨学科实现问题的解决。

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应用语言学主要是专门的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和第二语言的教学。其应用的知识有:语言理论与描述、相关语言学科,以及相关语言教学学科。主要涉及语言的模式,描绘语音和语法、语义和语用,及词汇等,在语言学边缘的学科,以及一些不是语言学,但与语言学教育学紧密联系的学科。

二、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遇到的问题

时代的发展必然对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有着不断扩大与变换的影响。由于应用语言学具有跨科学性和实验性,以及开放性,因此,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所遇到的问题更具挑战性。

其一,在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中,由于相关学科知识的缺乏,使语言学质化研究受到严重的阻碍。例如:很多从事英汉语言教学的工作者和教师,常常因为自己对英、汉知识的缺乏,而放弃该领域的发展,因而影响到语言学科的发展。标准语的建立和规范化,文字的创制和改革。建立通用于各方言区的标准语是很重要的。应用语言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好这种标准语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时,基础方言和标准音更是重要的依据。文字改革包括文字系统(字母表、正词法和标点符号)的部分改进和彻底更换。标准语的建立只是语言规范化的开始。为了确定语音、语法、词汇规范,需要编出相应的正音词典、规范语法和各种类型的词典。

其二,应用语言学作为新的学科,它在理论基础上还不够完善,使质化研究的任务更为艰巨。尽管我国许多学者对应用语言学质化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应用语言学是否加大理论范式的建构,任然需要以多学科做后盾的理论研究。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快的部分,新词新义不断涌现。及时、准确地把这些新词新义固定在词典中,指导人们如何运用,这是辞书对语言规范化最有效的影响。

三、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方式及重点方向

1、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方式

在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方式中,主要有:语篇分析和个人叙述、人种志和专题陈述,以及互动分析等。其中,语篇分析和个种志是目前语言教学研究中使用最多的。

其一,语篇分析。语篇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真实口语语篇进行考察的一种研究,始于社会学,例如:在第二语言习得和口语测试,及技巧等教学方面研究中都有展现。语篇分析者是种处于兴趣的社交行为,而语言学者是以研究语言本身为重点的行为。语篇分析者认为语言是与语用结合的系统,它将语法和词汇等都作为可操纵的资源。总的来说,其语篇分析的对象主要是在交际中有秩序、有组织的交谈,确保社交行为的顺利进行。也可以视为站在交际者的角度,将社交行为进行发现和描述。突出内在机制。一般来说,语篇分析主要是利用语篇样本中的示例,描述和追踪交际的优势、分析和理解,已达成共识。其质化思想:交际中的秩序与以往的主导观点和研究的方向与目的完全相反;交际的过程真实语料誉写和分析不可缺少;分析的方式必须有实证资料的理论。

在以往应用语言质化语篇分析发展的最初阶段,只能通过录音的方式记录下口语语言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语言资料开始有图片和视频,以及非语言式的交际资料。根据语篇分析研究表明,语言学界开始对非语言线索的详细记录产生了争执。尤其是技术的发展与语篇分析的结合,技术的不断影响着语篇分析研究。

其二,人种志。人种志主要是对某文化群体的行为和语言,以及互动等进行的深度研究,属于人类学,并与自然学紧密联系,例如:深入发现人们的实际所做与应该做之间存在的矛盾等。在研究前详细描绘了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在研究的同时,研究者必须与群体保持一定的认知距离,为了更准确的获取客观性。同时研究者必须反思自身所存在不同假想,以保持客观研究的态度。在自然背景下对群体的形体和表述进行研究,并深入群体,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研究的资料进行采集、实验。其研究资料来源于非结构式的访谈。涉及的研究规模较小,数据分析通常涉及研究人员研究对象本身各自的行为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2、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的重点方向

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的重点方向在于对教学方式与教师认知的研究。前者教师对交际教学观念和方法层见叠出,但结果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在听、说、读、写等教学方面研究中质化的应用也很普遍。在写作上,进行访谈和记录、日志和观察等采集的方式。听力上,以听力策略和技巧为主,融合了量与质。例如:Markee通过小组方式巧妙进行了非任务交谈,并且顺利进行任务与非任务交谈之间的变换。后者,由于教师是思考和积极的决策者,教学主要建立在实际导向和背景等不同思想和知识上的研究。

其认知研究内容一般为:教师认知和教育、认知和课堂教学,以及认知和语言学习等。虽然研究方式,出现了问卷为主的量化研究,但是绝大多教师认知都是利用质化研究。在教师认知研究中,量化和质化间主要出现争议的问题,量化研究多依靠问卷的方式来认知,并没通过实际考察因此受到批评。而质化研究利用回忆解说和启发式回顾、书面形式,以及课堂观察和访谈等进行资料的收集。同时,为抓住到隐形的认知过程,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总而言之,在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中,我国在提倡科学超越经验研究的同时,还要重视实证主义存在的缺陷,将质化研究进行规范,避免出现对学术范式的影响。虽然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在我国地位并不牢固,但是,在国外的研究中,已经占有牢固的地位。因此,就针对我国外语的语言质化研究来说,在掌握实践和质化方式的前提下,对混合方式的思考和时间应用,将对我国应用语言质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言学论文500字

随着对 英语 文化 学习的不断深入,随着英语重要地位的不断确立,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深入。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 范文 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范文参考篇1 浅探英语语言学中的幽默话语 幽默是指在人类交际的过程中,能够引人发笑的话语、动作和表情等,其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例幽默话语、幽默动作、幽默音乐等等。因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多依赖于语言,所以幽默也多来源于话语当中。 一、英语语言学中的幽默话语 在繁忙的生活中,幽默是一剂强力润滑剂。幽默话语是借助于语言手段来表述幽默的。它是以语言为媒介,根据特定的情境下,以轻松诙谐的语调,机智、风趣、戏谑的话语风格,通过讽刺、夸张、映射、双关等手法,来表达话语者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使受话者不知不觉地接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和境界。幽默话语往往带有一些意味深长的色彩,对揭露生活中的丑恶或不公平现象,还可以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而对于受话者来说,要把话语和当时具体的语境线索结合起来,利用自己既有的语言知识和社会认知,去发现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和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才能真正的理解幽默,并从中获得愉悦。 例如,“Mr Zhou have a sharp tongue,look out,it doesn’t cut your throat.”这句话看起来是像是在说舌头,但是,我们把这句话放到语境中,就可以想到,这里的“a sharp tongue”并不是什么锋利的舌头,而是牙尖嘴利、毒舌的意思,是发话者幽默、含蓄、间接的表达方式。 二、幽默话语与合作原则 (一)合作原则 胡范畴认为,所谓幽默话语是语言的各要素通过变异和创造而出来的。而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则认为,幽默话语的作用是为了确保交际活动顺利进行。Grice认为,在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交际的双方(发话者和受话者)还要遵守一些先决条件和原则,例如使用双方都能熟练运用的语言、交谈内容是双方都熟悉的话题,还有最重要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CP)。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在合作原则下,要求发话者和受话者者要端正态度,在谈话中做到“一唱一和”,避免造成“鸡同鸭讲”“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况。 (二)合作原则与幽默话语的关系 如果说要遵循“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的合作原则是一位西装革履、步态稳健的中年人,那么幽默话语就是一位穿着休闲时尚、语态随意轻松的新新人类。合作原则与幽默话语的结合,就是传统沉稳美与时尚活力没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传统的合作原则难免要接受新的挑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以下,本文以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为例,对合作原则与幽默话语进行举例分析。 (1)幽默话语与数量准则 合作原则之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交谈的内容要包含适当的信息量。但是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常常需要打破这一数量原则,来起到幽默话语的喜剧效果。例如: Jack:I saw Mr Green having lunch with a woman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Eason:Oh my god!Is she beautiful? Jack:Yes,she is not only beautiful,but also young. Eason:Dose Mrs Green know about it? Jack:Of course.She was the young and beautiful woman. 在这段对话中,Eason理解的和Mr Green共进午餐的年轻貌美的女人应该是除了Mrs Green以外的其他女人,同时也不是Mr Green家里的其他女性亲戚。而Jack如果不想引起误会的话,应该直接说他前天看到Mr Green和Mrs Green共进午餐,但是为了引起Eason的好奇心,促使他进一步追问,就在第一句话中只说看到Mr Green与一位女性共进午餐,这虽然是违反了数量准则的,但也就此产生体现了幽默话语的有趣、逗乐原则。而Eason心理期待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落差导致其认知的突然重构,给交谈双方带来乐趣,达到愉悦和反讽的效果。 (2)幽默话语与质量准则 合作原则之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者不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说无稽之谈,但是在幽默话语中,说话者经常会采用诸如反语、夸张的休息手法。这样虽然会打破“质量准则”,但是带来的幽默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在上世纪90年代即被引入中国并风靡十几年的美国NBC情景剧《老友记》中就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 Phoebe:You do not want to wine the lottery? Rose:Uh surely I do,and I want to be the king of my own country. 通过思考并分析这段对话,我们得出Phoebe问Rose,你是否对有意买彩票,有没有兴趣去试一下自己的运气,通过片中的特点情景和人物关系,我们可以看出Rose对彩票不感兴趣,但是她没有直接了当的说“没兴趣”,而是采用了幽默话语说“想啊,我当然想,我还想当国家元首呢。”因为一个平民是几乎没有可能成为国家元首的,所以Rose的话语是违背了质量准则的。但是,这种“有意违背”和“夸大其词”正是这段对话的笑点所在。 三、幽默话语与指称语 指称语(indexicals)就是具有指称功能的语言结构形式,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是发话人与受话人,在共同的知识环境、语言环境下,可以彼此理解的,映射出话语的,潜在的指称义和指称关系。当指称语所指示的信息不明确或者出现谬误,发话人的意思就是变得令人费解,幽默话语很可能就此产生。同时,指称语还受到人文背景、社会文化、交际距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指称语可以分为人称指称语、时间指称语、地点指称语等等,其中以人称指称语最为常见。我本文就以人称指称语为例,幽默话语和指称语之间的关系。 人称指称语可以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是对话参与者角色关系的客观体现。第一人称是发话人、第二人称是受话人、第三人称是话语谈及的对象。在话语中,如果这种规则被打破,就会出现人称指称语不相对应的现象,可能会起到幽默效果。例如: Jim was down the local pub with his mate Mark. Jim:Do you know,Mark,I never kissed my wife before we were married.What about you?” Mark:I don’t know,What was her maiden name?” 这段对话是Jim与Mark之间的酒后之言。Jim的提问,真正的意思是“Have you ever kissed your wife before you were married?” 在指称语中,第二人称是针对受话人而言的,谈及的是隐私或伤痛,所以受话人Mark就采用了幽默话语来回避问题,轻描淡写地将这一问题带过去了,其机智幽默值得我们参照和学习。 四、关联理论与幽默话语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受话者会故意曲解发话者的意图,到处与发话者截然相反的信息,产生意外的幽默效果。例如: Teacher:Tom,there were three peaches,ate one,how many would you have? Tom:Three,tow outside and one inside. Tom作为孩子,其对事物的思考方式不同于成人,因为无法认清老师出题的意图,而给出出人意料的答案,起到了幽默的效果。 结语: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语境中,人们会对对话意义、指称语、 语言意义等的理解产生偏差或者错位。幽默话语具有深层次的、含蓄的、深沉的、巧妙的作用,避免交际中的尴尬或难堪,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可以起到愉悦交流、点缀生活的作用。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范文参考篇2 浅谈从建构主义角度探析英语语言学教学 21 世纪 教育 的基点是终身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任务的学习。在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英语语言学这门课更加的枯燥,无味和吃力。英语语言学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概念多、理论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同时英语语言学课时少,而语言学的发展引起的教学内容不断扩充,暴露出和教学时数有限之间日益严重的矛盾。因而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过程,必须用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和老师尽快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倡导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到英语语言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 在 学习 方法 上建构主义提倡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在学习环境上要求是开放的、充满意义解释和建构性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主要有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 1.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意味着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要把为学生创设建构意义的情境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录像、录音、参与 社会实践 、向学生提供网络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凡是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境,都属于情境创设的范畴。” 1.2“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在一定意义上是协商的意思。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 1.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推进学习进程。在会话的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1.4“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2 建构主义环境下对英语语言学教学启示 2.1强调以学为中心的设计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师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因此,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在建构主义的语言学教学中,学习环境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具体来说,英语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应该激发教学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任务的适合性和针对性,注重教学环境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2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重心便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这里的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场所。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围绕支持学习者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来创设支持条件。它主要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合作学习环境的设计、真实情境的设计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的宗旨是通过支持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例如,在讲授语言的任意性时,不少学生对于语言中音和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一属性存在疑惑,原因是在语言中的确存在一些音和义有一定联系的语言现象,如拟声词,对于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在深入讲解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课前收集英语中的拟声词,并让其与汉语中对应的拟声词相比较,然后以 报告 的形式在课上做出来,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引导、监督、组织的作用,在学生做完报告后,教师做出归纳 总结 。 2.3教学任务的适合性和针对性 语言教学中任务的设置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任务太困难或太容易都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选择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内容时,应适当减少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选课堂教学内容如下:语言、语言学、语音学、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二语习得、语言与文化。明确学习任务,选择训练方式,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进行练习。教师应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通过积极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应及时地对正确回答问题,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进行表扬。如:Well done!Very good!Good job! Excel lent!这些词语看似简单,却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同时,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要多指导,少批评少责备。 3 建构主义的教学评价 建构主义评价观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诊断性和 反思 性是建构主义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其次,建构主义评价观认为评价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因此,建构主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再次,建构主义认为,评价是学习者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学后的评价,它是一个持续性和实时性的镶嵌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强调过程性评价,倡导“质性”的方法。所谓过程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可见,建构主义评价观提倡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 4 结束语 建构主义教学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模式,为习惯于被动式接受的学生阐释了学习的新理念,从而为英语语言学课堂的教与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和体验。在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中教授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改进 教学方法 。这些方面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莉.社会建构主义与外语教学[J].外语论坛, 2003(1). [2]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 2002(3). [3]盛群力、__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和语言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应用语言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EQS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应用

[摘要]EQS是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应用软件之一,它能同时分析多变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非正态分布和缺失值,具有多重拟合指标。近年来,EQS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应用较少。文章简要归纳了国内外应用语言学中运用EQS的情况,并介绍了EQS的基本操作原理及建模步骤,此外,运用EQS对中学生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及自我效能相关性这一实例进行了建模研究,以期为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EQS;应用语言学;学习策略

引言

结构方程模型(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是综合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和路径分析(PathAnalysis)来探索研究变数和因子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模型,其最大的特点是应用变量的协方差矩阵(Covariance Matrix)来同时分析多种变量间交错复杂的关系,即利用各潜在的观测因子来探讨因果关系的隐含结构,而传统的线性回归分析只能提供变量间的直接效应而不能显示可能存在的间接效应,以及回避了因共线性而导致出现单项指标与总体出现负相关等无法解释的数据分析结果。结构方程模型最初起源于心理学,后被广泛应用到其他研究领域,例如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分析、应用语言学等。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SEM软件有AMOS、LISREL、EzPATH、EQS等。

一、EQS综述

EQ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oftware)是1986年由Peter M。Bentler开发的一种统计软件。其基本思路为:基于专业理论知识,构建一个关于一组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假设理论模型。自变量数值通过测量所得,并形成一个自变量协方差矩阵,即样本矩阵。EQS对样本矩阵与假设理论矩阵进行拟合度的检测,若能较好地满足拟合度标准,则说明此假设模型成立;否则,就需要对该假设理论模型反复调整修正以提高拟合度,直至获得较理想的模型为止;若拟合度仍然未达到理想状态,则该否定此假设理论模型。

国外将EQS应用于语言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学习者个体因素研究以及语言测试研究等,前者如Sasaki和Noels分别探讨了二语水平、外语学能及智力间的关系和学习者目标与教师交际能力问的相关性:后者主要有Purpura测试了西班牙语测试因素结构,Stevens探寻了认知及元认知策略与二语测试的关系。此外,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有Lee研究了英语写作的有利及不利因素;Gorsuch还将EQS应用在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中。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且主要侧重于语言测试。刘宝权、郭晓群较为系统地介绍了EQS在语言评估中的应用。邹申、孙海洋等利用EQS分别对TEM8人文知识部分和职前中学英语教师口语考试进行构念效度验证。彭康洲、李清华应用项目反应理论借助EQS分析2007年TEM4听力理解项目的质量。侯艳萍借助EQS探讨了可能对TEM4阅读理解任务难度产生影响的阅读任务特征变量,其中包括变量的种类、数量、它们的内部因子构念和测量属性以及各个因子贡献率大小。

纵观国内应用语言学研究,研究者多使用LISREL和AMOS,EQS还未全面吸引国内应用语言学研究者的视线。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相对于前两种传统软件而言,EQS灵活性更高,允许自变量有测量误差,变量间可存在协方差;对原始数据可进行直接加工;此外还可分析非多元正态分布,它能更准确地处理更大容量模型,这将为研究者带来更大的便捷。

二、EQS基本概念

EQS6.1包含有两类变量,两种模型和两种路径。两类变量指潜在变量(Latent Variable)和观测变量(Observed Variable)前者为不可直接测量的非观测变量(Unobserved Variable),又称因子,它通常通过多个外显或可观测指标间接推算;后者是通过测量、观测可直接获得的原始数据,又称指标。在EQS路径图中圆形表示潜在变量或因子,长方形表示观测变量或指标。

两种模型即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测量模型(Measurement Model)指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间的关系模型,即指标和因子间的关系模型。结构模型(Structural Model)指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并不是所有的实际应用中都同时存在两种模型,例如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可能只出现包含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的测量模型。

两种路径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之间的路径,以及因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路径。在EQS描绘的路径图中,单向箭头表示一个变量直接影响另一个变量,如潜在变量指向指标的单向箭头表示因子负荷,直接指向指标的单向箭头表示潜在变量的误差;双向弧形箭头表示两个变量可能相关;潜在自变量不应有箭头指向,所有指向潜在因变量的箭头来自潜在自变量或其他潜在因变量。

三、EQS的建模步骤

根据Bollen和Long的研究,结构方程建模具有五个步骤:(1)模型构建(Model Specification)、(2)模型识别(ModelIdentification)、(3)模型估算(Model Estimation)、(4)模型拟合(Testing Model Fit)、(5)模型重构(Model Re-Specification)。

1.模型构建

在该步骤,研究者要在已有的理论和专业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模型,通过EQS模型图和方程来表达该模型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各变量对模型的路径参数进行模型估算,查看并评估各因子、潜在变量间的各种关系,并通过数据检验模型整体的拟合度。 2.模型识别

Kunnan认为在模型识别阶段会时会出现三种情况:(1)模型不可识别(Under-identified),即不能从协方差矩阵中估算出一个或多个参数的情况;(2)模型正好识别(Just-identified),可估算出所有参数的情况;(3)模型超识别(Over-identified),可有不止一种方法估算出所有参数的情况。因参数估算计值不稳定,模型识别不足的情况不能信赖。只有增加制约参数,才可达到正好识别或超识别这两种可以接受的模型。

3.模型估计

根据自变量的方差协方差模型估算所有参数的估计值,使模型再生矩阵与样本协方差矩阵间的差异渐进最吻合状态。目前最常用的估算方法是最大似然法,要求数据等距且多变量正态分布。EQS系统有个强韧选项(Robust Option)生成Satorra-Benfle卡方值,可获得一个比其他统计量更接近的分布。即使分布假设不能满足,出现非多元正态分布,强韧标准误在大样本中也可接受。EQS为所有变量、因子及变量因子间的误差设定了标准,从而固定了参数,获得新的估算值。

4.模型拟合

模型拟合是检测假设模型矩阵与样本矩阵在多大程度上的拟合,即检测模型的拟合度。因其中一个重要统计指标卡方值较敏感,容易受到样本大小的影响,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还得考虑样本数据大小对模型拟合度所产生的影响。根据以往的研究经验,理想模型拟合度的参照标准如表1。

5.模型重构

若模型拟合度与各标准量范围差异较大或个别指标不理想,则该模型构建有误,需重构。重构时需检验两组估计值:第一组为具有显著意义的参数估计值,将没有显著意义的参数估计值设为0,但需在足够的专业理论基础上才可进行。第二组为残余值矩阵,若个别变量残余值较大,如大于或等于2.58,则该变量未设定好;若较多变量残余值都较大,则该模型整体构建有误。在此过程中EQS系统的LM-检验和W-检验功能可对模型重构提供进一步的帮助信息。但每个参数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任何一处的改动都可能对总体模型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每个参数的调整都需重新估算,得出新的模型拟合指数,直至获得最终的理想模型为止。

四、EQS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应用实例

笔者曾运用EQS研究了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和自我效能的相关性,下文将予以展示。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中学109名高二被试者进行测试。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Oxford设计的《英语学习策略量表》,它由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等6个要素50个项目组成;第二部分是Horwitz设计的《语言学习观念调查表》,包含外语学能、语言学习难度、语言学习性质、学习与交际策略、动机观念等5个要素34个项目;第三部分是德国心理学家Schwarzer和Jerusalem设计的《自我效能量表》,包含1个要素10个项目。

收集了调查数据后,我们运用EQS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打开EQS界面,新建一个原始数据库文件,设定应变量名称及数目,输入原始数据。三个量表所测量的12个要素为自变量,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和学习效能不可直接测量,需通过各量表12个要素间接测量,则为潜在变量。其次,对EQS作包括描述性分析、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因子分析、误差分析在内的描述性统计,以观察样本整体情况。然后对EQS作验证性统计,即因子模型统计分析。根据已有的专业知识,构建初始模型如图1。

EQS运行后所得各拟合指数结果见表2。

按理想模型拟合度的参照标准,该模型并未达到可接受的理想模型程度。根据二语习得中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及自我效能的有关理论和最大标准化残差(Largest Standardized Residuals)所提供的修正指数(参见表3),通过设定自由参数和在模型的多组误差间增添多条双向箭头的路径以建立相应误差变量间的协方差矩阵,反复修正之后得到较理想的模型(如图2)。修正模型拟合效果指标如表4,该模型拟合度较高,可接受。

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和自我效能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但各自的路径强度却有所区别。相对于自我效能而言,学习观念对学习策略的影响更大(0.86>0.68)。学习策略、观念及效能的各个因素相互之间也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所以在平时的英语教学和学习中,既要在整体上注意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加强对学习观念的引导,注重对自我效能的提高,又要对具体的学习策略如补偿策略、记忆策略、认知策略以及语言难度和学习动机等方面有充分的认知,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习者的英语学习。

五、结语

本文介绍了EQS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原理及步骤,并通过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观念及自我效能间相关性的模型构建、拟合、重构、修正等过程,最终创建出满足各项指标的修正模型。结果发现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和自我效能之间高度相关,但相关强度有差异。学习者较多使用补偿、认知、记忆策略,较少使用社会策略。观念的学能和动机对学习策略的影响较大。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中,EQS更易操作,灵活性更高,能更准确地处理大容量多维度变量模型,尤其在处理非正态分布和有缺失值数据中效果良好,且允许变量测量误差和协方差的存在。EQS评估模型拟合指标的多重性可以为应用语言学中多因素间多维量化提供更准确、科学、直观的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发展综述

【摘要】1960年开始,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和语言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应用语言学除了涉及语言教学外,还涉及结合语言和心理学、自然和社会等学科。而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的方式较为生疏,与量化研究相比要落后。因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应用语言学,对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方式及重点方向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发展

在应用语言学中,量化与质化问的差别在于它们主、客观的不同,以及文字和数字的不同等。这种差异间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质和本质问理解与信念的不同研究范式。这两种范式占据着后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地位。随着应用语言学的深入研究,质化研究方式主要有:语篇分析和个人叙述、人种志和专题陈述,以及互动分析等。例如:日记和传记研究、访谈和课堂互动分析等。新世纪的到来使应用语言学研究偏向量与质方式的融合和巩固。

一、应用语言学

19世纪初,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始分化。19世纪叶末,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个概念,但没有得到广泛的注意。20世纪以后,语言科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应用范围空前扩大,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明确地区分开来,应用语言学这个名词开始广泛运用,并促成了应用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的分化。

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应用语言学主要是将语言学的知识在其它学科领域问题解决中得以应用。换句话来说,就是跨学科实现问题的解决。

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应用语言学主要是专门的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和第二语言的教学。其应用的知识有:语言理论与描述、相关语言学科,以及相关语言教学学科。主要涉及语言的模式,描绘语音和语法、语义和语用,及词汇等,在语言学边缘的学科,以及一些不是语言学,但与语言学教育学紧密联系的学科。

二、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遇到的问题

时代的发展必然对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有着不断扩大与变换的影响。由于应用语言学具有跨科学性和实验性,以及开放性,因此,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所遇到的问题更具挑战性。

其一,在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中,由于相关学科知识的缺乏,使语言学质化研究受到严重的阻碍。例如:很多从事英汉语言教学的工作者和教师,常常因为自己对英、汉知识的缺乏,而放弃该领域的发展,因而影响到语言学科的发展。标准语的建立和规范化,文字的创制和改革。建立通用于各方言区的标准语是很重要的。应用语言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好这种标准语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时,基础方言和标准音更是重要的依据。文字改革包括文字系统(字母表、正词法和标点符号)的部分改进和彻底更换。标准语的建立只是语言规范化的开始。为了确定语音、语法、词汇规范,需要编出相应的正音词典、规范语法和各种类型的词典。

其二,应用语言学作为新的学科,它在理论基础上还不够完善,使质化研究的任务更为艰巨。尽管我国许多学者对应用语言学质化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应用语言学是否加大理论范式的建构,任然需要以多学科做后盾的理论研究。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快的部分,新词新义不断涌现。及时、准确地把这些新词新义固定在词典中,指导人们如何运用,这是辞书对语言规范化最有效的影响。

三、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方式及重点方向

1、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方式

在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方式中,主要有:语篇分析和个人叙述、人种志和专题陈述,以及互动分析等。其中,语篇分析和个种志是目前语言教学研究中使用最多的。

其一,语篇分析。语篇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真实口语语篇进行考察的一种研究,始于社会学,例如:在第二语言习得和口语测试,及技巧等教学方面研究中都有展现。语篇分析者是种处于兴趣的社交行为,而语言学者是以研究语言本身为重点的行为。语篇分析者认为语言是与语用结合的系统,它将语法和词汇等都作为可操纵的资源。总的来说,其语篇分析的对象主要是在交际中有秩序、有组织的交谈,确保社交行为的顺利进行。也可以视为站在交际者的角度,将社交行为进行发现和描述。突出内在机制。一般来说,语篇分析主要是利用语篇样本中的示例,描述和追踪交际的优势、分析和理解,已达成共识。其质化思想:交际中的秩序与以往的主导观点和研究的方向与目的完全相反;交际的过程真实语料誉写和分析不可缺少;分析的方式必须有实证资料的理论。

在以往应用语言质化语篇分析发展的最初阶段,只能通过录音的方式记录下口语语言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语言资料开始有图片和视频,以及非语言式的交际资料。根据语篇分析研究表明,语言学界开始对非语言线索的详细记录产生了争执。尤其是技术的发展与语篇分析的结合,技术的不断影响着语篇分析研究。

其二,人种志。人种志主要是对某文化群体的行为和语言,以及互动等进行的深度研究,属于人类学,并与自然学紧密联系,例如:深入发现人们的实际所做与应该做之间存在的矛盾等。在研究前详细描绘了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在研究的同时,研究者必须与群体保持一定的认知距离,为了更准确的获取客观性。同时研究者必须反思自身所存在不同假想,以保持客观研究的态度。在自然背景下对群体的形体和表述进行研究,并深入群体,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研究的资料进行采集、实验。其研究资料来源于非结构式的访谈。涉及的研究规模较小,数据分析通常涉及研究人员研究对象本身各自的行为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2、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的重点方向

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的重点方向在于对教学方式与教师认知的研究。前者教师对交际教学观念和方法层见叠出,但结果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在听、说、读、写等教学方面研究中质化的应用也很普遍。在写作上,进行访谈和记录、日志和观察等采集的方式。听力上,以听力策略和技巧为主,融合了量与质。例如:Markee通过小组方式巧妙进行了非任务交谈,并且顺利进行任务与非任务交谈之间的变换。后者,由于教师是思考和积极的决策者,教学主要建立在实际导向和背景等不同思想和知识上的研究。

其认知研究内容一般为:教师认知和教育、认知和课堂教学,以及认知和语言学习等。虽然研究方式,出现了问卷为主的量化研究,但是绝大多教师认知都是利用质化研究。在教师认知研究中,量化和质化间主要出现争议的问题,量化研究多依靠问卷的方式来认知,并没通过实际考察因此受到批评。而质化研究利用回忆解说和启发式回顾、书面形式,以及课堂观察和访谈等进行资料的收集。同时,为抓住到隐形的认知过程,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总而言之,在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中,我国在提倡科学超越经验研究的同时,还要重视实证主义存在的缺陷,将质化研究进行规范,避免出现对学术范式的影响。虽然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在我国地位并不牢固,但是,在国外的研究中,已经占有牢固的地位。因此,就针对我国外语的语言质化研究来说,在掌握实践和质化方式的前提下,对混合方式的思考和时间应用,将对我国应用语言质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英语语言学小论文200字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二语词汇习得策略 [摘 要]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习得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 Wilkins (1972) 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这就说明了词汇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文旨在分析二语词汇习得策略并应用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正确的习得方法和策略学习词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习得效果。 关键字: 二语词汇习得 词汇习得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 Abstract Vocabulary is the basic unit of a language. Language acquis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learning. Famous linguistics D. A. Wilkins said, “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Lewis, 1993:16).” It speaks volumes for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in language learning.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applies to different levels of learner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evels, the learners should choose the proper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acquisition effect. 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Introduction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ization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population of the internet, English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considered as the tool for absorbing and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As we all know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s one of the most noticed-question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Vocabulary” appears in the area of linguists’ study. Nowadays, researchers still can not give a complete and reasonable definition of vocabulary. Since 1970s,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research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hot point and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research area. These researches aim to discuss the efficiency vocabulary memory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memory skills and vocabulary levels. Then how to acquire vocabulary become popular among the researchers. Wenden &Rubin (1987), O’Malley& Chamot (1990) refer to the content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Rubin (1987) and Oxford (1990) classify the memory strategy to the direct cognitive strategies. Especially, CohenAphek (1981), Porte (1988), O’Malley (1990), Vann (90), Cohen (1990), etc made a basic searching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word, there are various opinions in how to acquire vocabulary. Firstly, it talk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Secondly, what does it mean to “acquire” a word? This paper mainly aims to the detail analysis of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from three aspects: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and Social or Affective Strategy. Especially, it highlights the effect of the context and rending to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it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acquisition. It includes the mother tongue, age, language contact,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identity degree,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ise the awareness of English learners that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can not be neglected, and each strategies is deeply rooted in its languag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study, the paper tries to draw the learner’s attention to the strategi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using the vocabulary in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quisition efficiency, some strategies put into practice are introduced. The first presents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some basic concepts of vocabulary and vocabulary learning, the second part tells 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 a word, the third part deals with the theory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presents the factors and differences influencing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e fourth part is detailed discussion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levels of learners. The last part is conclusion. Literature review 1.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As the first time, when we go to school and our English teacher will tell us that vocabular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learning English. After several years, we understand words gradually, especially when we study in high school. If we know a little about vocabulary, we may have poor English. That is because th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how the necessary of learning vocabulary. Many researchers agree that lexis is at least as important as structure, because it is using wrong words and not wrong grammar that usually breaks down communication. Mistakes in lexis much more ofte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and may be less generously tolerated outside classroom than mistakes in syntax. (Carter, 1987). As Stephen Krashen remarked, “When students travel, they don’t carry grammar books, they carry dictionaries. A significant role of vocabulary in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es was first stated by Stephen Krashen in The Natural Approach (1985): “Vocabulary is basic for communication. If acquirers do not recognize the meaning of the key words used by those who address them they will be un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Words are basic tool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y determine the main part of people’s life-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and associations with the surrounding world that people live in. The larger one’s vocabulary, the easier it is to express on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real communication, correctly and idiomatically used vocabulary can even decrease some structural inaccuracy and grammar errors. (Zhang Jiying, 2002). So learners should enrich and expand their knowledge of words as much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a foreign language. 2. 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 a word? Knowing a word is not a simple phenomenon. In fact, it is quite complex and goes far beyond the word’s meaning and pronunciation. (Zhang Jiying, 2002). Richards (1976) think knowing a word means also knowing the frequency of words and their likely collocates; being aware of the functional and situation limitations that apply; knowledge of the “syntactic behavior”; derivational forms and word class; associative and connotative knowledge; semantic value-breaking down words into minimal units as with componential analysis (see Katz&Fodor1963or Leech1974); knowing the other (possible) meaning associated. Nagy and Scott (2000) identify several dimensions that describe the complexity of what it means to know a word. First, word knowledge is incremental, which means that readers need to have many exposures to a word in different contexts before they “know” it. Second, word knowledge is multidimensional. This is because many words have multiple meanings and serve different functions in different function in different sentences, texts, and even conversations. Third, word knowledge is interrelated in that knowledge of one word connects knowledge of other words. What all of this means is that “knowing” a word is a matter of degree rather than an all-or-nothing proposition (Beck&Mckeown, 1991; Nagy&Scott, 2000). The degree of knowing a word are reflected in the precision with which we use a word, how quickly we understand a word, and how well we understand and use words in different modes and different purpose. The memory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social strategy and metacognitve strategy are used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affective strategy and compensative strategy. Conclusion This paper has attempted to provide some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some strategies. Such as 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and social strategy. However, this paper also put forward some microcosmic strategy. As a matter of fact,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hould combine the contex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hasn’t mentioned that culture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and the acquiring resul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Bibliography [1] A.U. Chamot.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 In A. L. Wenden & J. Rubin, (eds),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1987. [2] Cater. R. and M. McCarthy.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Longman, 1987. [3] Nation, L. S. P.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New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0. [4] O’Malley, J. &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2-15. [5] 陈桦,张益芳.中国儿童英语词汇记忆策略探究[J].外语学刊,2001(4). [11] 戴曼纯. 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12] 徐德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6] 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13] 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 吴霞,王蔷.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词汇水平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15] 张纪英.英语词汇学教学与研究[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6] 朱厚敏.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On suprasegmental features Introduction So far we havebeen talking about phonetic features as they apply to single phonetic segments,or phones. Phonetic features can also apply to a string of severalsounds, such as a syllable, or an entire word or utterance. The study ofphonological features which applies to groups larger than the single segment,are known as suprasegmentalfeatures, such as the syllable or the word. The study of these features is knownas prosody. It mainly includessyllable, stress, pitch, tone, and intonation. In this paper, I will talk aboutthe suprasegmental features ingreat detail. Key words: phonetic, suprasegmental. Syllable The most obvious prosodic feature in languageis the syllable. Let's briefly discuss the notion of syllables. Like all of our other basic linguistic concepts,although everyone knows what a syllable is, the concept "syllable" isdifficult to define in absolute terms. A syllabl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parts, that is, onset, nucleus, and coda, of which nucleus is a must. Asyllable that has no coda is called an open syllable while a syllable with codais called a closed syllable. In English only long vowels and diphthongs canoccur in open syllables. The onset may be empty or filled by a cluster of asmany as three consonants, while the coda position may be filled as many as fourconsonants. The maximal onset principle states that when there is a choice asto where to place a consonant, it is put into the onset rather than the coda.In some languages, syllables are always open,that is, they always end in a vowel, never a consonant. (Hawaiian) On the other hand, every Hawaiian syllable must begin with a consonant. (Aloha spoken as a single word beginsin a glottal stop.) In other languages, syllables are always closed; they mustend in a consonant (Navaho): Háá'ishah dididiljah. Let's build a fire. Táá diné 'ooljéé'go naaskai' Three men went to the moon. (LikeHawaiian, they must also begin in a consonant.)Stress The nature of stress The word stress is used differently bydifferent autho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emphasis, accent andprominence is also defined differently. Robins has defined it as “a genericterm for the relatively greater force exerted in the articulation of part ofutterance”. The nature of stress is simple enough—practically everyone wouldagree that the first syllable of words like“father”, “open” is stressed, thatthe middle syllable is stressed in “potato”, “apartment” and the final syllableis stressed in “about”, “perhaps”, and most people feel they have some sort ofidea of what the difference is between stressed and unstressed syllables,though they might explain it in many different ways.The production of stress is generallybelieved to depend on the speaker using more muscular energy than is used forunstressed syllables. From the perceptual point of view, all stressed syllableshave one characteristic in common, and that is “prominence”. Roach hasmanifested that at least four different factors are important to make asyllable prominent:i) Loudness: Most people seem to feelthat stressed syllables are louder than unstressed ones; in other words,loudness is a component of prominence.ii) Length: The length of syllables hasan important part to play in prominence; the syllables which are made longerthan the others will be heard as stressed.iii) Pitch: Pitch in speech is closelyrelated to the frequency of vibration of the vocal folds and to the musicalnotion of low-pitched and high-pitched notes; if one syllable is said with apitch that is noticeab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others, this will have astrong tendency to produce the effect of prominence.iv) Quality: a syllable will tend to be prominentif it contains a vowel that is different in quality from neighboring vowels. Languages differ in how they use stress.1) In some languages, eachsyllable is equally stressed or unstressed,as in Cambodian2) the syllable in eachword is more stressed. Theplace of stress is fixed on acertain syllable:1) initial. Finnish,Hungarian and other Finno-Ugric languages2) penultimate. Polish,3) final. French.4) Complex set ofrules. In Bulgarian nouns and verbs have separate sets of rules forstress placement. Hopi (phonetic: first syllable of a two syllableword: síkwi meat; inwords of three or more syllables, accent falls on the first long vowel: máamatsi to recognize; or onthe first short vowel before a consonant cluster: péntani to write; otherwise it falls on thenext to last syllable: wunúvtu standup)The place of stress is random.1) In Russian the stress iscompletely random: xoroshó, xoróshi.2) In English the stress ismore predictable but still random. Usually a middle syllable of a longerword receives the stress. In two syllable words stress is rando and oftenrenders differences in meaning: project/toproject, produce/produce, and insult/ to insult. Some languages have more than one stress perword: English is such a language. In English, words of foursyllables or more have a primaryand a secondary stress. SomeEnglish compounds have phrasal stress on the first element of thecompound. Phrasal stress often distinguishes meaning in adjective/nouncombinations. Sentence stress in English According to He Shanfen (1992), Englishsentence stress has two main functions:⑴ to indicate the important words in thesentence; ⑵ to serve as thebasis for the rhythmic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 Consequently, in connected English speech,sentence stress usually falls on content ( or lexical) words, which carry thebasic meaning of a sentence, e.g. nouns, adjectives, adverbs etc. Those whichare usually unstressed in sentences are form (or structural) words, which show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 such as articles, auxiliary and modal verbs,monosyllabic prepositions, etc.Pitch Another prosodic feature is pitch, defined as the frequency ofvibration of vocal cords. Pitch is measured in hertzes. Physiologically, pitch tends to be higher inwoman than in men and higher before puberty than after puberty. Also, thepitch of women's voices tends to lower with old age; the pitch of men's voicestends to get higher with age. Despite these physiological, non-linguisticuniversal, each language uses pitch distinctions for linguisticallymeaningful purposes. Startingfrom the lowest pitch on the initial syllable, the pitch of each subsequentsyllable raises until the word reaches the "peak". From that point,pitch either remains at the same level for the remainder of the word or itdrops again. The choice between maintenance of high pitch or allowing it todrop is a matter of formality: pitch is maintained in formal or careful speech,but dropped in colloquial usage.七.Conclusion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suprasegmental features can not be despised in phonology research.From the whole passage, we can understand that suprasegmentalfeatures not only has its phonology significance, but also the practicaluse as well. We can not say this person is a good language user just by his orher vocabulary, as well as the grammar. Spoken language is also very useful. Ido hope that the paper will be sufficient to prove that suprasegmental features is an efficient way for our studies and encouragemore and mor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using it.Reference【1】CaoJianfen. The Rhythm of Mandarin Chinese. Instituteof Linguistics of Chinese Academyof Social Science. RPR-IL/CASS (2000-2002).【2】Chen Ying.2001. Contrastive Study of Suprasegmental Phonolog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Functional Perspective. MA: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3】Chomsky,N. & Halle,M. 1968. 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关于英语语言学的论文,论文题目和主要内容已列出,供参考。链接附后1.题目:语言学英文版论文。主要内容:该论文主要讲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习得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 Wilkins (1972) 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这就说明了词汇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文旨在分析二语词汇习得策略并应用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正确的习得方法和策略学习词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习得效果。http://wenku.baidu.com/link?url=SXkEsiMcpfqhM3IdT5ZZ97aNTmwfO_74dvJoNSWoCp2FIyudzpd1uBSgh2ccFJS6RN7xNBPb9WFk_matYEwCRT0EMxynK7D_vYN7D59Og5G2.题目:.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语言学)——谈判英语文化差异。主要内容:该论文主要讲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就是汉语习惯思维和西方语言文化之间表达的准确性对商务谈判带来的影响。http://wenku.baidu.com/view/ef2d20e09b89680203d825be.html4.题目: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商务英语信函的词汇特点研究,主要内容:商务英语信函词汇的选择和应用多呈现如下7种特点:1)简单词汇的选择。2)具体词汇多于笼统词汇。3)褒义词多于贬义词。4)缩写词的选择。5)确切词汇多于模糊词汇。6)礼貌、客气的词汇多于不礼貌的词汇。7)商业术语的选择。产生的原因多取决于商务活动的和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商务活动的双方均为达至双赢的进行合作。这是本文所分析的词汇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英语语言学论文四千字

像语音学,音位学,以及形态学,句法都不好下手建议写社会语言学或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可以深入对比一下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之类的,应该是一个好的论点加油~~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二语词汇习得策略 [摘 要]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习得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 Wilkins (1972) 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这就说明了词汇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文旨在分析二语词汇习得策略并应用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正确的习得方法和策略学习词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习得效果。 关键字: 二语词汇习得 词汇习得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 Abstract Vocabulary is the basic unit of a language. Language acquis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learning. Famous linguistics D. A. Wilkins said, “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Lewis, 1993:16).” It speaks volumes for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in language learning.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applies to different levels of learner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evels, the learners should choose the proper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acquisition effect. 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Introduction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ization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population of the internet, English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considered as the tool for absorbing and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As we all know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s one of the most noticed-question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Vocabulary” appears in the area of linguists’ study. Nowadays, researchers still can not give a complete and reasonable definition of vocabulary. Since 1970s,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research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hot point and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research area. These researches aim to discuss the efficiency vocabulary memory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memory skills and vocabulary levels. Then how to acquire vocabulary become popular among the researchers. Wenden &Rubin (1987), O’Malley& Chamot (1990) refer to the content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Rubin (1987) and Oxford (1990) classify the memory strategy to the direct cognitive strategies. Especially, CohenAphek (1981), Porte (1988), O’Malley (1990), Vann (90), Cohen (1990), etc made a basic searching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word, there are various opinions in how to acquire vocabulary. Firstly, it talk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Secondly, what does it mean to “acquire” a word? This paper mainly aims to the detail analysis of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from three aspects: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and Social or Affective Strategy. Especially, it highlights the effect of the context and rending to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it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acquisition. It includes the mother tongue, age, language contact,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identity degree,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ise the awareness of English learners that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can not be neglected, and each strategies is deeply rooted in its languag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study, the paper tries to draw the learner’s attention to the strategi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using the vocabulary in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quisition efficiency, some strategies put into practice are introduced. The first presents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some basic concepts of vocabulary and vocabulary learning, the second part tells 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 a word, the third part deals with the theory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presents the factors and differences influencing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e fourth part is detailed discussion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levels of learners. The last part is conclusion. Literature review 1.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As the first time, when we go to school and our English teacher will tell us that vocabular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learning English. After several years, we understand words gradually, especially when we study in high school. If we know a little about vocabulary, we may have poor English. That is because th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how the necessary of learning vocabulary. Many researchers agree that lexis is at least as important as structure, because it is using wrong words and not wrong grammar that usually breaks down communication. Mistakes in lexis much more ofte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and may be less generously tolerated outside classroom than mistakes in syntax. (Carter, 1987). As Stephen Krashen remarked, “When students travel, they don’t carry grammar books, they carry dictionaries. A significant role of vocabulary in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es was first stated by Stephen Krashen in The Natural Approach (1985): “Vocabulary is basic for communication. If acquirers do not recognize the meaning of the key words used by those who address them they will be un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Words are basic tool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y determine the main part of people’s life-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and associations with the surrounding world that people live in. The larger one’s vocabulary, the easier it is to express on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real communication, correctly and idiomatically used vocabulary can even decrease some structural inaccuracy and grammar errors. (Zhang Jiying, 2002). So learners should enrich and expand their knowledge of words as much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a foreign language. 2. 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 a word? Knowing a word is not a simple phenomenon. In fact, it is quite complex and goes far beyond the word’s meaning and pronunciation. (Zhang Jiying, 2002). Richards (1976) think knowing a word means also knowing the frequency of words and their likely collocates; being aware of the functional and situation limitations that apply; knowledge of the “syntactic behavior”; derivational forms and word class; associative and connotative knowledge; semantic value-breaking down words into minimal units as with componential analysis (see Katz&Fodor1963or Leech1974); knowing the other (possible) meaning associated. Nagy and Scott (2000) identify several dimensions that describe the complexity of what it means to know a word. First, word knowledge is incremental, which means that readers need to have many exposures to a word in different contexts before they “know” it. Second, word knowledge is multidimensional. This is because many words have multiple meanings and serve different functions in different function in different sentences, texts, and even conversations. Third, word knowledge is interrelated in that knowledge of one word connects knowledge of other words. What all of this means is that “knowing” a word is a matter of degree rather than an all-or-nothing proposition (Beck&Mckeown, 1991; Nagy&Scott, 2000). The degree of knowing a word are reflected in the precision with which we use a word, how quickly we understand a word, and how well we understand and use words in different modes and different purpose. The memory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social strategy and metacognitve strategy are used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affective strategy and compensative strategy. Conclusion This paper has attempted to provide some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some strategies. Such as 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and social strategy. However, this paper also put forward some microcosmic strategy. As a matter of fact,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hould combine the contex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hasn’t mentioned that culture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and the acquiring resul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Bibliography [1] A.U. Chamot.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 In A. L. Wenden & J. Rubin, (eds),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1987. [2] Cater. R. and M. McCarthy.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Longman, 1987. [3] Nation, L. S. P.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New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0. [4] O’Malley, J. &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2-15. [5] 陈桦,张益芳.中国儿童英语词汇记忆策略探究[J].外语学刊,2001(4). [11] 戴曼纯. 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12] 徐德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6] 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13] 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 吴霞,王蔷.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词汇水平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15] 张纪英.英语词汇学教学与研究[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6] 朱厚敏.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关于英语语言学的论文,论文题目和主要内容已列出,供参考。链接附后1.题目:语言学英文版论文。主要内容:该论文主要讲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习得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 Wilkins (1972) 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这就说明了词汇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文旨在分析二语词汇习得策略并应用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正确的习得方法和策略学习词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习得效果。http://wenku.baidu.com/link?url=SXkEsiMcpfqhM3IdT5ZZ97aNTmwfO_74dvJoNSWoCp2FIyudzpd1uBSgh2ccFJS6RN7xNBPb9WFk_matYEwCRT0EMxynK7D_vYN7D59Og5G2.题目:.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语言学)——谈判英语文化差异。主要内容:该论文主要讲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就是汉语习惯思维和西方语言文化之间表达的准确性对商务谈判带来的影响。http://wenku.baidu.com/view/ef2d20e09b89680203d825be.html4.题目: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商务英语信函的词汇特点研究,主要内容:商务英语信函词汇的选择和应用多呈现如下7种特点:1)简单词汇的选择。2)具体词汇多于笼统词汇。3)褒义词多于贬义词。4)缩写词的选择。5)确切词汇多于模糊词汇。6)礼貌、客气的词汇多于不礼貌的词汇。7)商业术语的选择。产生的原因多取决于商务活动的和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商务活动的双方均为达至双赢的进行合作。这是本文所分析的词汇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 索引序列
  • 语言学论文3000字
  • 语言学论文3000词
  • 语言学论文500字
  • 英语语言学小论文200字
  • 英语语言学论文四千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