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关于库克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库克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库克论文范文资料

1、近代旅游业之父,发现了人们的需求,进而开发了旅游业。

2、旅游业的先驱,在于其顺应市场,迎合需求,创新旅游业。这是旅游业发展的准则。

3、开发了旅游业的相关产业,推动了以旅游为核心的服务产业的发展。

4、毫无疑问,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5、团体旅游的默契的开端由他创造,旅行社运行的基本模式的开发,以及包价旅游的开发。

6、他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工农业向服务业),他也开创一个新的市场,满足了消费欲望。

托马斯·库克(ThomasCook,1808年11月22日—1892年7月18日),是现代旅游的创始人,“近代旅游业之父”。第一个组织团队旅游的人,也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

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面向团队游客的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指南》,创造性推出了最早具有旅行支票雏形的一种代金券

扩展资料:

旅游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旅游形成为社会的一个行业—旅游业,则是近代才出现的,而且旅行游览活动在历史上一直是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体消费活动,而世界上第一次以一个组织的形式出现,并与运输业直接挂钩而开旅游业先河的人是英国的托马斯·库克。

他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于1841年7月5日组织570人去参加一次禁酒大会。虽然这次的团体旅行是非商业性的“业余活动”,但却面向公众,增加了库克对组织旅游活动的兴趣和信心,为他在以后创办旅行社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经验。

经过多年的准备,他于1845年正式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即现今的托马斯库克集团,中国官方授权的品牌名为“托迈酷客”),成为旅行代理业务的开端。

旅行社成立之后,于1845年8月4日第一次组织消遣性的观光旅游团,即莱斯特至利物浦之行,参加人数350人。库克本人对这次的团体旅行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并事先亲自考察旅游线路,确定沿途的游览点,与各地客栈老板商定旅客的吃住等事宜。

回来后,整理出版《利物浦之行手册》发给旅游者,成为早期的旅游指南。1846年,他又组织350人,到苏格兰集体旅游,并配有向导。旅游团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从此,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名字开始蜚声于英伦三岛。

1851年他组织16.5万多人参观在伦敦水晶宫举行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4年后,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他又组织50余万人前往参观,使旅游业第一次打破了国家界限,走向世界。至1864年,他成立了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全面开展旅游行业,为走向世界作了一些列的准备工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托马斯·库克

库克船长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航海探险家,他曾经3次远渡重洋来到南半球,他不但发现了澳洲大陆,也发现了纽西兰和夏威夷等太平洋的众多岛屿。库克船长1728年出生在英国北部约克郡的一个小村庄,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航海探险拥有浓厚的兴趣,长大后他参加了英国皇家海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1768年8月他受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委托,率领20名水手,驾驶著Endavour号的木制帆船,航行36000海里,首先到达了纽西兰,在回来的途中,即1770年4月19日他作为第一位英国人在雪梨登上了澳洲大陆。几天后,他们离开了雪梨,沿著澳洲东海岸继续向北航行,后来在澳洲大陆最北端的Cape York (现名Cook Town),他利用上岸修船的机会,考察了当地的地理,气候和动植物,他认为这个地方适合于人类的生存,所以他就将整个澳洲大陆的东海岸宣布为英国的领土,并命名为“新南威尔士”(NSW)。几年后,作为英国在海外最大的犯人流放地的美国爆发了独立战争,最终导致英国失去了北美殖民地,在这种局势下,英国国王决定将澳洲作为英国新的海外犯人流放地。1788年1月26日,在菲利浦船长的率领下,第一批英国流放犯人的船队在雪梨港登陆,从此掀开了澳洲近代历史的篇章。所以后人将库克船长誉为澳洲的建国者,1月26日定为国庆日。

关于克尔论文范文资料

罗伊 帕特里克 克尔(Roy Patrick Kerr)教授,1934年出生于新西兰,195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当代享有盛誉的物理学家之一。与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近代物理学家一样,克尔教授不仅是物理学家,还是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毕生从事广义相对论、引力论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解决了旋转黑洞(即克尔黑洞)的引力场和时空问题,催生了相对论天体物理、黑洞物理等新兴研究领域。1963年,年轻的克尔求解出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一组精确解,该解描述了不带电的轴对称旋转物体在其外部所产生的引力场和相应的时空,天文学中通常称之为克尔度规(Kerr metric或Kerr vacuum)。克尔的这一理论发现是革命性的,被许多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给予高度评价,被誉为是“所有物理学方程解中最重要的精确解”。克尔教授的这一理论发现具有重要的天文学和物理学意义,给天文学和物理学带来勃勃生机。尤其是随着类星体1963年被发现,天文学家认识到,类星体等活动星系核的能源不可能是恒星中的核聚变,而只能是其中心的大质量黑洞通过吸积周围气体释放引力势能,而这些黑洞都是旋转的,即克尔黑洞。

数学史上出现的三次数学危机,与其说是“数学的危机”,不如说是“数学哲学的危机”.下面我给你分享三次数学危机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的产生与消除,针对它们的本质浅谈自己的认识,实际导致这三次危机原因在与人的认识。第一次数学危机是人们对万物皆数的误解,随着无理数的发现,把第一次数学危机度过了。第二次数学危机是人们对无穷小的误解,微积分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新的方法,即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是算和证的结合。是通过无穷趋近而确定某一结果。罗素悖论的发现,给数学界以极大的震动,导致了数学史上的第三次危机。为了探求其根源和解决难题的途径,在数学界逻辑界进行了不懈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并在不知不觉中大大推动了数学和逻辑学的发展。

关键词:危机;万物皆数;无穷小;分析方法;集合

一、前言

数学常常被人们认为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完善的一门学科,但在数学的发展史中,却经历了三次危机,人们为了使数学向前发展,从而引入一些新的东西使问题化解,在第一次危机中导致无理数的产生;第二次危机发生在十七世纪微积分诞生后,无穷小量的刻画问题,最后是柯西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三次危机发生在19世纪末,罗素悖论的产生引起数学界的轩然大波,最后是将集合论建立在一组公理之上,以回避悖论来缓解数学危机。本文回顾了数学上三次危机的产生与发展,并给出了自己对这三次危机的看法,最后得出确定性丧失的结论。

二、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

第一次数学危机是发生在公元前580-568年之间的古希腊。那时的数学正值昌盛,忒被是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毕氏学派对数的认识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万物旨数”。所谓数就是指整数,他们确定数的目的是企图通过揭示数的奥秘来探索宇宙的永恒真理,信条是: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即世界上只存在整数与分数,除此之外他们不认识也不承认别的数。在那个时期。上述思想是绝对权威、是“真理”。但是不久人们发现即使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不是可比数。这样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是不成立的,绝对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一方面证明单位正方形对角线的长不是整数分数,按照他们的观点,这种长度不是数!另一方面,他们不承认自己的观点有问题,这就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之中,这是第一次数学危机。

三、第二次数学危机

第二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十七世纪。十七世纪微积分诞生后,由于推敲微积分的理论基础问题,数学界出现混乱局面,即第二次数学危机。其实我翻了一下有关数学史的资料,阿基米德的逼近法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无限小分析的基本要素,直到很多年后。牛顿和莱布尼兹开辟了新的天地――微积分。微积分的主要创始人牛顿在一些典型的推导过程中,第一步用了无穷小量作分母进行除法,当然无穷小量不能为零;第二步牛顿又把无穷小量看作零,去掉那些包含它的项,从而得到所要的公式,在力学和几何学的应用证明了这些公式是正确的,但它的数学推导过程却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直到19世纪,柯西详细而有系统地发展了极限理论。柯西认为把无穷小量作为确定的量,即使是零,都说不过去,它会与极限的定义发生矛盾。无穷小量应该是要怎样小就怎样小的量,因此本质上它是变量,而且是以零为极限的量,至此柯西澄清了前人的无穷小的概念,另外Weistrass创立了极限理论,加上实数理论,集合论的建立,从而把无穷小量从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二次数学危机基本解决。

四、数学史上的第三次危机

1.悖论的产生及意义

(1)什么是悖论

悖论来自希腊语,意思是“多想一想”。这个次的意义比较丰富,它包括一切与人的知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数学结论,那些结论会使我们惊异无比。悖论是自相矛盾的命题,即如果承认这个命题成立,就可推出它的否定命题成立;反之,如果承认这个命题的否定命题成立,又可推出原命题成立。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论,他们震撼了逻辑学和数学的基础,激发了人们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爱好者的注意力。解决悖论难题需要创造性的思考,悖论的解决又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念。

(2)悖论产生的意义

疏忽学悖论是在数学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才出现的。它是对数学学科理论体系可能存在的内在矛盾的揭示。虽然暂时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对正常的科学研究可能会形成一定的冲击,但它对于揭露原有理论体系中的逻辑矛盾,对于揭露原有理论的缺陷或局限性,对于这一步深入理解,任何和评价原有科学理念,对于原有的科学概念或理论的进一步充实完善和促进科学管理的产生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

2.第三次数学危机的产生与解决

(1)第三次数学危机的产生

第三次数学危机发生在1902年,罗素悖论的产生震撼了整个数学界,号称天衣无缝,绝对正确的数学出现了自相矛盾。

罗素在该悖论中所定义的集合R,被几乎所有集合论研究者都认为是在朴素集合论中可以合法存在的集合。事实虽是这样但原因却又是什么呢?这是由于R是集合,若R含有自身作为元素,就有R R,那么从集合的角度就有RR。一个集合真包含它自己,这样的集合显然是不存在的。因为既要R有异于R的元素,又要R与R是相同的,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集合都必须遵循R R的基本原则,否则就是不合法的集合。这样看来,罗素悖论中所定义的一切R R的集合,就应该是一切合法集合的集合,也就是所有集合的集合,这就是同类事物包含所有的同类事物,必会引出最大的这类事物。归根结底,R也就是包含一切集合的“最大的集合”了。因此可以明确了,实质上,罗素悖论就是一个以否定形式陈述的最大集合悖论。

(2)第三次数学危机的解决

罗素的悖论产生后,数学家们就开始为这场危机寻找解决的办法,其中之一是把集合论建立在一组公理之上,以回避悖论。首先进行这个工作的是德国数学家策梅罗,他提出七条公理,建立了一种不会产生悖论的集合论,又经过德国的另一位数学家弗芝克尔的改进,形成了一个无矛盾的集合论公理系统(即所谓zF公理系统),这场数学危机到此缓和下来。

现在,我们通过离散数学的学习,知道集合论主要分为Cantor集合论和Axiomatic集合论,集合是先定义了全集I,空集,在经过一系列一元和二元运算而得来的。而在七条公理上建立起来的集合论系统避开了罗素悖论,使现代数学得以发展。

三次数学危机是我们数学史发展中的一个奠基,他为我们日后更详细、深入的研究数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我我想以后也许会有第四次数学危机,但数学家也会把它化解掉,只有出现危机,才能使我们的数学研究达到更高的境界。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新教材中,任何一个新概念的引入,都特别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数学理论发展背景或数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知识发展水到渠成。所以特别希望在教学中能不时渗透数学史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学史的教育价值,使学生通过了解数学史,而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感悟数学。

一、集合论的诞生

一般认为,集合论诞生于1873年底。1873年11月29日,康托尔(G.Gsntor,1845-1918)在给戴德金(JuliusWilhelmRichardDedekind,1831—1916)的信中提问“正整数集合与实数集合之间能否一一对应起来?”这是一个导致集合论产生的大问题。几天后,康托尔用反证法证明了此问题的否定性结果,“实数是不可数集”,并将这一结果以标题为《关于全体实代数数集合的一个性质》的论文发表在德国《克莱尔数学杂志》上,这是“关于无穷集合论的第一篇革命性论文”,在其系列论文中,他首次定义了集合、无穷集合、导集、序数、集合运算等,康托尔的这篇文章标志着集合论的诞生。

二、集合论成为现代数学大厦的基础

康托尔的集合论是数学史上最具革命性和创造性的理论,他处理了数学上最棘手的对象——无穷集合,让无数因“无穷”而困扰许久的数学家们在这种神奇的数学世界找回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它的概念和方法渗透到了代数、拓扑和分析等许多数学分支,甚至渗透到物理学等其他自然学科,为这些学科提供了奠基的方法。几乎可以说,没有集合论的观点,很难对现代数学获得一个深刻的理解。

集合论诞生的前后20年里,经历千辛万苦,但最终获得了世界的承认,到了20世纪初,集合论已经得到数学家们的普遍赞同,大家一致认为,一切数学成果都可以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之上了,简言之,借助集合论的概念,便可以建立起整个数学大厦,就连集合论诞生之初强烈反对的著名数学家庞加莱(JulesHenriPoincaré,1854-1912)也兴高采烈地在1900年的第二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宣布:“借助集合论概念,我们可以建造整个数学大厦。今天,我们可以说绝对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然而,好景不长,一个震惊数学界的消息传出,集合论是有漏洞的!如果是这样,则意味着数学大厦的基础出现了漏洞,对数学界来说,这将是多么可怕啊!

三、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悖论导致第三次数学危机

1903年,英国数学家罗素在《数学原理》一书上给出一个悖论,很清楚地表现出集合论的矛盾,从而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导致了数学危机的产生,史称“第三次数学危机”。

罗素构造了一个所有不属于自身(即不包含自身作为元素)的集合R,现在问R是否属于R?如果R属于R,则R满足R的定义,因此R不属于自身,即R不属于R。另一方面,如果R不属于R,则R不满足R的定义,因此R应属于自身,即R属于R,这样,不论任何情况都存在矛盾,这就是有名的罗素悖论(也称理发师悖论)。

罗素悖论不仅动摇了整个数学大厦的基础,也波及到了逻辑领域,德国的著名逻辑学家弗里兹在他的关于集合的基础理论完稿而即将付印时,收到了罗素关于这一悖论的信,他立刻发现,自己忙了很久得出的一系列结果却被这条悖论搅得一团糟,他只能在自己著作的末尾写道:“一个科学家所碰到的最倒霉的事,莫过于是在他的工作即将完成时却发现所干的工作的基础崩溃了。”这样,罗素悖论就影响到了一向被认为极为严谨的两门学科——数学和逻辑学。

四、消除悖论,化解危机

罗素悖论的存在,明确地表示集合论的某些地方是有毛病的,由于20世纪的数学是建立在集合论上的,因此,许多数学家开始致力于消除矛盾,化解危机。数学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通过对康托尔的集合论进行改造,通过对集合定义加以限制来排除悖论,这就需要建立新的原则。

在20世纪初,大概有两种方法。一种是1908年由数学家策梅洛(Zermelo,ErnstFriedrichFerdinand,1871~1953)提出的公理化集合论,把原来直观的集合概念建立在严格的公理基础上,对集合加以充分的限制以消除所知道的矛盾,从而避免悖论的出现,这就是集合论发展的第二阶段:公理化集合。

解铃还须系铃人,在此之前,危机的制造者罗素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层次的理论以解决这个矛盾,又称分支类型化。不过这个层次理论十分复杂,而策梅洛则把这个方法加以简化,提出了“决定性公理(外延公理)、初等集合公理、分离公理组、幂集合公理、并集合公理、选择公理和无穷公理”,通过引进这七条公理限制排除了一些不适当的集合,从而消除了罗素悖论产生的条件。后来,策梅洛的公理系统又经其他人,特别是弗兰克尔(A.A.Fraenkel)和斯科伦(T.Skolem)的修正和补充,成为现代标准的“策梅洛——弗兰克尔公理系统(简称ZF系统)”,这样,数学又回到严谨和无矛盾的领域,而且更促使一门新的数学分支——《基础数学》迅速发展。

五、危机的启示

从康托尔集合论的提出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数学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一切都与康托尔的开拓性工作密不可分,也和数学家们的艰辛努力密不可分。从危机的产生到解决,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的发展跟提出问题和面对困难是离不开的,期间要经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但是只要坚持,终会走向成功。

矛盾的消除,危机的化解,往往给数学带来新的内容,新的变化,甚至革命性的变革,这也反映出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历史性动力的基本原理。正如数学家克莱因(FelixChristianKlein1849-1925)在《数学——确定性丧失》中说:“与未来的数学相关的不确定性和可疑,将取代过去的确定性和自满,虽然这次悖论已经找到解释,危机也已化解,但是更多的还是未知,因为只要仔细分析,矛盾又将会被认识更为深刻的研究者发现,这种发现不应该被认为是‘危机’,而应该感到,下一个突破的机会来到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教师教学用,人民教育出版社

2.胡作玄,《第三次数学危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揭开了新的篇章,我国数学科学的研究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下是我搜集的一篇关于三次数学危机探讨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从我国数学的发展看三次数学危机。

1 引言

数学中有大大小小的许多矛盾,比如正与负、加法与减法、微分与积分、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等等。但是整个数学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深刻的矛盾,例如有穷与无穷,连续与离散,乃至存在与构造,逻辑与直观,具体对象与抽象对象,概念与计算等等。在整个数学发展的历史上,贯穿着矛盾的斗争与解决。而在矛盾激化到涉及整个数学的基础时,就产生数学危机。整个数学的发展史就是矛盾斗争的历史,斗争的结果就是数学领域的发展。

2 三次数学危机

第一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古希腊,源于毕达哥拉斯的以数为基础的宇宙模型和数是可公度的信条。毕达哥拉斯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数构成的,并以数为基础,构造了宇宙模型[1].在毕达哥拉斯看来,数就是整数或整数之比。但这一信条后来遇到了困难。因为有些数是不可公度的。这一矛盾,导致了毕达哥拉斯关于数的信条的破产,并进一步导致了毕达哥拉斯以数为基础的宇宙模型的破产。这在当时产生的震动太大了,因此历史上称之为第一次数学危机。

17、18世纪关于微积分发生的激烈的争论,被称为第二次数学危机[2].在17世纪晚期,形成了微积分学。牛顿和莱布尼茨被公认为微积分的奠基者。他们的功绩主要在于把各种有关问题的解法统一成微积分,有明确的计算步骤,微分法和积分法互为逆运算[3].由于新诞生的微积分方法中隐含着逻辑推理上的严重缺陷,导致了无穷小悖论[4].当时牛顿等人不能自圆其说,而且,其后一百年间的数学家也未能有力的回答贝克莱的质问,由此而引起数学界甚至哲学界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争论,造成第二次数学危机.

19世纪末分析严格化的最高成就--集合论,似乎给数学家们带来了一劳永逸摆脱基础危机的希望。庞加莱甚至在1900年巴黎国际数学大会上宣称:现在我们可以说,完全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5]但就在第二年,一场摇撼整个数学大厦基础的暴风雨来临了,英国数学家罗素以一个简单明了的集合论悖论打破了人们的上述希望,引起了关于数学基础的新争论。他把关于集合论的一个着名悖论用故事通俗地表述出来。

它和其它一些集合论悖论一样,对数学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刻、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并导致了第三次数学危机。

3 从我国数学的发展看三次数学危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揭开了新的篇章,我国数学科学的研究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结果,

数学论文《从我国数学的发展看三次数学危机。中国科学院于1950年开始筹建数学研究所,1952年正式成立。全国各高等院校普遍设置了数学系,《数学学报》和《数学通报》复刊。1958年~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数学基础理论研究受到很大冲击,积极的一面是明确了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的奋斗目标,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线性规划得到大力推广并创造了切实可行的图上作业法,运筹学由此在我国发展起来。在发展我国高科技过程中,例如1965年9月17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我们不能不承认,数学对于现实生活的影晌正在与日俱增。许多学科都在悄悄地经历着一场数学化的进程。现在,已经没有哪个领域能够抵御得住数学方法的渗透。因此,对于数学,特别是现代数学加以普及,使得数学和数学家的工作能对现实生活产生应有的积极影响,这已成为人们日益重视的课题。

4 总结

综上所述三次数学危机对数学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第一次数学危机中产生的欧几里德几何对树立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一次数学危机使古希腊数学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古希腊的数学基础转向几何。第二次数学危机中波尔查诺给出了连续性的正确定义;阿贝尔指出要严格限制滥用级数展开及求和;柯西指出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都是变量,并且定义了导数和积分;狄利克雷给出了函数的现代定义;美国数理逻辑学家罗宾逊又利用无穷小量引进超实数的概念,建立了非标准分析,同样也能精确的描述微积分,解决无穷小悖论。第三次数学危机建立了实数理论,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极限的基本定理,使数学分析建立在实数理论的严格基础之上,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而且还产生了公理化方法论和数理逻辑等一批新颖学科。我国以至世界各国的数学发展也都依赖于三次数学危机中产生的数学的新内容。整个数学的发展是一个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着.现代数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光远.现代化知识文库:二十世纪数学史话[M].知识出版社,1984.2

[3]袁小明.数学史话[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4]于寅.近代数学基础[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3.

理性与非理性的交叠对峙400多年来,在法国哲学的发展进程中,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一直是纠结在一起的两条主线.时而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时而非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蒙田是法国哲学的先驱,他对于17世纪的笛卡尔和帕斯卡尔产生了双重的影响.首先,蒙田的怀疑主义影响了笛卡尔“怀疑一切”的方法论和自由的批判精神.蒙田的座右铭“我知道什么?”运用古罗马时期的皮罗主义的论据来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值得怀疑的.蒙田被人们看作是具有批判精神的自由思想家.笛卡尔对于从经验获得的知识以及以往科学知识的怀疑,对现成的知识进行批判,敢于怀疑一切,都是受到了蒙田的影响.蒙田也影响了帕斯卡尔的非理性主义和人学.文艺复兴以来的一些人文主义者颂扬了人类的伟大、尊严和理性,而蒙田揭示了人类的渺小、可悲和信仰.这就使得帕斯卡尔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综合,既让我们看到人的伟大和尊严,又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可悲;既看到人类理性能力的作用,同时又看到理性的无能和信仰对它的超越.帕斯卡尔充分肯定了几何学的作用,并且在他的科学研究中也广泛地运用了几何学中的证明和推演方法.然而,帕斯卡尔也认为几何学的方法是有限的.在他看来,过分抬高理性或理智的作用是一种理性的独断,而以人心或内心为基础的敏感性的精神、微妙的精神及精确性的精神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洞见力.在笛卡尔和帕斯卡尔之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得以确立.18世纪是理性主义的时代.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将由上一个世纪的哲学家所确立的理性主义变成一种现实的政治原则.理性主义成为他们反对封建意识形态、勾画新社会蓝图的标尺.理性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以往的一切都要在理性的法庭面前接受审判.19世纪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双峰对峙的时代.19世纪的法国哲学中雷诺维耶的新批判主义和孔德的实证主义继承了启蒙哲学的传统,而比朗、柏格森和布隆代尔这三位改变法国哲学发展方向、奠定法国现代哲学基础的哲人,则继承了非理性主义的传统.到了20世纪,除巴什拉等人的科学哲学和结构主义哲学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原则之外,萨特的存在主义是非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也属于非理性主义的一种体现.德里达、福柯、德鲁兹等人追随尼采和海德格尔,对西方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由笛卡尔直至康德、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但从总体上来看,20世纪的法国哲学是非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可见,400多年来,在法国哲学的发展进程中,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一直是纠结在一起的两条主线.时而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时而非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这种纠结的状态一直贯穿始终.“进步”与“解放”的价值重估对于“进步”,后现代主义有一系列疑问:人类的历史是否真是在不断进步的?“进步”难道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再则,“进步”真是一件好事情吗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从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成为法国哲学讨论的重要主题.崇尚理性、自由、平等、进步的启蒙精神是现代性的突出体现.卢梭是现代性最早的批判者.他通过把自然和文明对立起来,对资本主义的文化、社会政治制度和教育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卢梭意识到,科学艺术的进步和发展是与人民的幸福相矛盾的,文化和文明的发展与人的道德水准未必成正比.因为假如现实生活中的文化被以奢侈、金钱和低级趣味为主体的时尚所左右,就会完全变成一种“金钱文化”和低格调的“俗文化”.卢梭认为,从自然状态进入到社会状态,就使人类从平等进入到不平等.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不平等就加深一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评价卢梭这一学说时写道:“这样,卢梭就看到了不平等的产生是进步.可是这种进步包含着对抗,它同时又是退步……文明向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进一步……压迫者被压迫,这就是否定的否定.”如恩格斯所说,卢梭的这部著作“可说是精彩地显示了自己的辩证的起源”.它不但是对人类只是在上帝面前才是平等的那种基督教封建学说进行思想斗争的武器;同时,它也包括了法国资产阶级的革命口号“平等、自由、博爱”.法国革命爆发以前35年,卢梭就不但已经认识到革命的必然性,而且在哲学上、在法理上证明了革命的正当性.当然,卢梭并不是认为,在社会状态中,人就注定是不自由和不平等的.恰恰相反,卢梭把不自由、不平等的社会状态看作是不合理的社会状态.卢梭想要实现的否定之否定,是使人在一种全新的社会状态中达到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的自由和平等.后来,卢梭的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黑格尔思想的形成.如何看待理性和进步,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所思考的两个问题.福柯等人反对理性的总体性、理性的暴力和理性的极权主义.“进步”以及与它相联系的“解放”概念也是后现代主义要“解构”的.对于“进步”,后现代主义有一系列疑问:人类的历史是否真是在不断进步的?“进步”难道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再则,“进步”真是一件好事情吗?“进步”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呢?怎么看到“进步”所带来的人的自由的不断丧失、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对于 “解放”,后现代主义也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后现代主义认为,“解放”是一个宏大叙事和元话语,是为后现代主义所摈弃的;其次,人的解放的过程也是逐渐取得主体地位、成为独立主体的过程,而主体的形成、建构过程,同时也是人逐渐被规训化的过程,因而最终是限制人、制约人,使人丧失自由.至此,后现代主义不仅解构了法国启蒙哲学的理性主义原则,同时还把启蒙哲学的“进步”和“解放”概念也解构了.最后,后现代主义认为,科学有可能使人走入误区,制造出灭绝人类的武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过度滥用,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使地球越来越不适于人类的生存;更为严重的是,科学不能解决人的精神问题——无论是人的道德、价值、理想信念,还是人的终极关怀等,都不是科学和理性所能解决的.人文与社会的多重呈现和其他国家的哲学相比较,法国哲学更注重对人和社会的研究.法国哲学家们不只沉湎于理智王国而缺乏情感,他们中的不少人同时又是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相比,法国近代哲学似乎有以下几个风格和特征:第一,法国哲学一直贯穿着一种怀疑精神和崇尚理性的精神.怀疑精神和崇尚理性的精神可以说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果说,怀疑是否定的、批判的一面,那么,崇尚理性则是肯定的、有建树的一面.怀疑的目的就是要崇尚理性,或者说怀疑只是理性的一种手段.从中世纪的唯名论者阿伯拉尔、文艺复兴时期的蒙田,到近代哲学的创始人笛卡尔、18世纪的贝尔、伏尔泰等人的怀疑论,这种敢向传统、权威挑战的怀疑精神,在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甚至20世纪后半叶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也体现了怀疑精神.它怀疑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怀疑历史进步论和启蒙精神,怀疑现代性和现代化的成果等.第二,人和社会是法国哲学聚焦的对象.自然和人是哲学的永恒主题.而和其他国家的哲学相比较,法国哲学更注重对人和社会的研究——爱尔维修注重人的灵性、强调人的精神性,把人作为一个文化的对象、教育的产物.存在主义哲学就是一种人学.而孔德直接就是近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从涂尔干到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他们都十分注重对于现代社会的研究.这些都应该看作是法国哲学对人类社会认识的贡献.后现代主义对于后工业社会的反思和批判,对于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化的我们不亚于一剂清醒剂.第三,开放性.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极大地吸收了英国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洛克的经验论),狄德罗还极大地吸收了莱布尼兹哲学中的辩证法因素.19世纪,不仅勒努维埃的新批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康德哲学的继承,而且阿默兰的唯心主义和黑格尔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3H”(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3M”(马克思、马克斯·韦伯、马尔库塞)和尼采都是德国哲学家,克尔凯格尔是丹麦哲学家,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元素都影响着20世纪法国哲学的面貌.第四,社会参与性.法国哲学不是书斋里的哲学,而是与现实斗争紧密相连的哲学.法国哲学家不喜欢身居斗室去进行玄学的思辨,而更加关注社会的变革和政治的斗争.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和时代感,是现实革命运动的积极参与者.第五,和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法国哲学家们不只沉湎于理智王国而缺乏情感,他们中的不少人同时又是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不仅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人是名垂史册的文学家、戏剧家、文艺批评家,擅长用文学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比他们晚一些的柏格森、萨特和加缪,更是捧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法国哲学的中国传播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于法国哲学的兴趣逐渐超过了对德国哲学的兴趣.这种在学术兴趣点上的变化,和法国哲学自身的发展变化相关,也与中国哲学界学术生态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联从近100年来法国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来看,中国人对于法国哲学的主要兴趣大致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笛卡尔哲学.中国人对笛卡尔哲学有着双重的兴趣:一方面是他高扬主体性的哲学和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另一方面是他的二元论哲学在物理学领域坚持了机械唯物主义、他的唯物主义对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有着重要的启发、他的心身关系学说开启了西方心灵哲学之先河.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对于主体性问题、认识论问题和对于西方心灵哲学研究的加强,笛卡尔哲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8世纪的启蒙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由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这三位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18世纪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孔德的实证哲学.孔德的实证科学的方法论及其实证哲学的基本原则,是我们了解英美实证主义哲学的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理解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都具有导引意义.孔德的实证社会学和涂尔干的社会学,被中国人看作是社会学的开山鼻祖.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20世纪初,柏格森关于生命创造进化的哲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一起被传进中国,为当时想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提供了生命的活力.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之后,大学校园里曾经一度流行“萨特热”和“尼采热”.尽管萨特所强调的“存在先于本质”等一些极端个人主义和绝对自由观不尽合理,但他强调青年人要自我奋斗、自我创造,在自主选择的时候,要主动承担责任.这些观念正好契合了当时青年人乐于自我谋划、自我选择的想法,对于解放思想、焕发社会活力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法国现象学思潮.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流传到法国,在法国产生了广泛和长久的影响,出现了现象学思潮.它对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和德里达、福柯等人的后现代主义都产生了影响.近十年来,随着对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研究的深入,年轻一代中国学者也对法国现象学家的研究和思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构主义.上世纪末,中国研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和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众多.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于拉康的后弗洛伊德主义的研究,在中国学界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近几年来,对于深受阿尔都塞和拉康影响的巴丢的研究在中国也逐渐升温.后现代主义哲学.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形成了新的研究热潮.包括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德勒兹、鲍德里亚在内,都成为中国哲学专业博士论文的重要研究对象.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是对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西方几百年现代化进程、尤其是西方的现代性理论的一种反省和批判.他们反对技术至上,反对过分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不能过分强调工具理性而忽视了价值理性等.这些观点对现当代中国的发展(尤其是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于法国哲学研究的兴趣逐渐超过了对德国哲学的兴趣.在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对于17、18世纪法国哲学、对于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研究感兴趣,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于法国哲学中的现象学思潮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研究更感兴趣.这种在学术兴趣点上的变化,与法国哲学自身的发展变化相关,也与中国哲学界学术生态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联.

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是个年轻的国家,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她的 文化 是英国文化的移植和再创造。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澳大利亚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澳大利亚文化认同转型

摘 要:澳大利亚的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土著文化阶段、民族文化阶段和多元文化阶段。其每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转化都有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年轻的澳大利亚是在多次的文化认同转型中走向成熟的,其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利用外界发展自身的典范。

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化认同;转型

对于澳大利亚文化性格的建立,黄源深老师在其著作中有精辟的见解。他认为澳大利亚的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土著文化阶段、民族文化阶段以及多元文化阶段。土著文化即在澳洲延续四万年的原住民文化,虽然几近被随英国殖民的西方文明所入侵与扼杀,但仍对后来澳洲文化的发展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至于民族文化阶段则是从1788年英国进入澳洲的殖民文化开始,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演化,才逐渐发展成可称为“澳大利亚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格。就在其移民社会丰富内涵以及开放发展的趋势下,澳大利亚民族文化多元性渐成为其文化社会的重要成份。自70年代起,这种对多元宽容态度的提倡,便成为澳大利亚政府主要的文化政策方向。黄源深认为,澳大利亚的当代文化表现在社会层面上是粗犷豁达、平等实际、物质文明、浪漫无羁。这种民族文化融合了宽容多元的精神,在多元异种文化刺激下而能绽放出丰富的生命力。

18世纪经历圈地运动及工业革命的英国,大量的农村人口为了谋生而集中到城市。然而过度拥挤的人口以及高消费使得谋生并不容易,城市里出现了大批穷苦的劳工及贫民。面对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与尖锐摩擦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里犯罪率不断上升,英国政府的对应 方法 则是不断加重及扩大刑罚严惩以期吓阻。为了解决监狱人满为患及城市人口过度拥挤的问题,英国政府开始将囚犯流放至美澳等地,且往往将底层民众所犯的轻罪加重判刑以符合流放标准。如此做法一方面可以舒缓城市人口压力及社会问题,二来又可以拓展海外殖民地。

由于在北美爆发脱离英国的独立战争,澳洲成为英国政府继北美之后替代流放罪犯的地方。1788年,英国派出由菲利浦总督(Arthur Phillip)率领的第一舰队载来首批移民抵达澳洲,罪犯及军人构成了澳洲这批最早移民的主要成员,其后在澳洲发现金矿后及移民奖励政策下,自由移民才逐渐成为多数,直到1868年全澳废除流犯政策为止,英国已经在澳洲流放多达168,000名罪犯。在今天,一般便以1788年作为现今澳大利亚联邦创建所能追溯到最早的一年。

这种罪犯流放史的 经验 ,对澳大利亚民族的集体心理可能构成了深层的影响。1788年1月26日,菲利浦总督在悉尼湾(Sydney Cove)举办了简单隆重的典礼,宣告英国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的正式成立,后来更成为澳大利亚联邦的 国庆节 。然而对今天的澳大利亚人民而言, 1788年并不是一个纯然荣耀的一年。1788年是英国正式将势力伸入澳洲建立殖民地,同时也是首批发配澳洲之流犯抵达的一年;它象征的是英国的荣耀,而不是澳大利亚的荣耀。和怀抱梦想前往美国的清教徒相比,这些澳大利亚早期的移民特质也不一样。这些早年来到澳洲的人们并非为寻找新天地而来,而是一群被英国政府及社会所放逐到遥远荒陆的有罪之人和社会底层民众,他们是被迫待在澳洲的一群无奈的英国人。在这个背景下早期移民澳大利亚的群体自然较难积极发展出独立的自我价值及荣耀,他们的荣耀理当来自于大不列颠帝国殖民的延伸,然而却是原本在国内的社会地位、文化、生活水平都较为低落的一群。澳大利亚在过去对母国的心态可以说是景仰却隐含有相形自卑的潜在意识,这使得他们早年似乎不断的在寻求英国的认同,并强调以身为不列颠人的身份为荣。这种自信的失落让他们可能特别意识到并强化在面对非西方文明时的优越感。

此外,在澳大利亚的早期移民建立其以白种移民为主社群组织后,便一直想象着一个脆弱的自我。这种想象的来源因素很多,除了前所提及的政经历史发展因素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其孤立偏远的地理位置所致。澳洲的偏远位置、晚起步的发展、相对稀少的人口,都让早年的澳洲白种移民感到不安,担心自己被西方遗弃。这种脆弱性的想象带来不安,使澳洲希望尽可能的以各种方式确认自己居于西方国家,并以身为大英帝国的一员为其归宿。而在外在物质的联系上,早期的澳洲移民时常必须依赖母国的接济,在经济开始发展后,与英国以及日后与美国的贸易,构成了经济上最大的支柱,而其国防在二战前更是依赖英国的保护。在这种脆弱不安感和前所提及的自信相对失落的背景下,澳人便倾向于追求心理上的归属感及外部实质上的依赖,导出澳人比 其它 国家更在意确保自己身为优越西方的一份子,且与强大英美均维持好友。

臭名昭著的白澳政策便可能在这种心态下成为澳大利亚联邦成立时的基本国策,对于中国和日本等亚太劳工移民的进入,澳大利亚以白人为主的社群在早期显得相当忧虑,澳人因为特别在意自己的西方身分而刻意对亚洲移民加以区隔歧视。如前所述,由于在西方世界内的自信相对不足,澳人在面对非西方文化时因而特别易于产生优越感,藉由歧视他们来获取自信失落的慰藉。虽然身处亚太,但澳大利亚过去在论述上认为亚洲是“另一个世界”,然而由于他们实际在地理位置上又和“另一个世界”较为接近,加以前述脆弱性的想象,使得他们对于“亚洲黄种人”可能带来的威胁特别敏感。让澳大利亚早期在亚洲特别感到威胁的国家有二,一为甫成为新兴强国的黄种日本,二为拥有庞大人口且被西方世界认为是最能代表“东方”的中国。一直到二次大战后,在澳洲开始转向多元开放的五零年代以前,澳人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从纯粹西方国家的角度来想象自己,并透过英美来认识世界。

澳大利亚对母国英国从崇拜并安于其传统关系,到产生不满与 反思 ,在历史上有一次重大事件可作为转折点。澳大利亚早年在外交上仅关注于与母国的联系,对外并未有太多独立发展的外交政策,在外交制度上甚至由英国来代表澳大利亚。二次大战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日本南侵瓦解大英帝国在东南亚的防线已经兵临澳洲本土之际,英国首相丘吉尔否决了澳洲朝野的求援请求,还准备将澳洲在中东战场的精锐第七师军团调往缅甸支持。在危急时刻澳洲国会通过召回澳洲第七师的决议,出身工党的科廷(John Curtin)并在激辩中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宣告澳大利亚认为太平洋战争对澳洲而言是一场主要的战争,澳大利亚应该要有自立的能力,并且在外交上将转而关注与美国的合作。太平洋战争确实引起了澳洲对自我身份的反思,澳大利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位于亚太的国家,而日本兵临城下与英国轻视帝国边陲战场的态度,强烈刺激了澳大利亚要保卫“自己”的这种想法,促成澳大利亚有别于大英帝国的自我独立意识。

二战后澳大利亚转向追随美国,然而这种追随已经和过去从属英国的关系不一样,澳大利亚和美国在历史记忆中的政治位阶同属独立后的英国殖民地,美国像是澳大利亚的一个优秀的兄长。在这个时期,澳大利亚在政治上的主体性已渐崭露。二次大战结束后,澳大利亚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和欧美各国有了实质性的政治交流和平等地位。在冷战格局下,澳大利亚追随着美国以两大阵营对峙的观点来认识世界。1972年,工党领袖惠特拉姆(Gough Whitlam)成为澳洲,取代了战后长期执政有着亲英美传统的自由党,采取了反战等非亲美策略,开启了新澳大利亚外交政策上崭新的一页,同时白澳政策也在此时正式被废除。

不久之后,发生全澳震撼的政治事件,1975年工党的经济政策失误导致政治陷入僵局,惠特拉姆向时任总督一职的克尔(John Kerr)请求参议院改选,而寇尔竟宣布以总督职权解除民选惠特拉姆的职务。这个事件确实激起澳洲民众再次对自我走出英国关系的省思。且在此之前英国加入欧盟的这件事,其实已经对澳大利亚传统亲英的人士造成相当大的打击。70年代,先是美国反传统的浪潮影响到澳大利亚新兴社会风气,且各国移民的大量加入,使得多元民族的现实打破了文化一元的情况,澳大利亚政府在80年代宣布采取“多元文化”作为正式的政策方向。

澳大利亚所呈现的文化多元性似乎与美国不同,其既想要改变过去依附推崇英国文化作为唯一主流的立场,然而在自我价值相对薄弱下并没有很强的主体文化基础。由于他们不似美国拥有“美国精神”般的也有某种澳大利亚精神,或说澳大利亚精神是在后来才逐渐形成并以开放、多元和自然为期待,因此他们的文化主体性质可能更易接受各种外来的刺激影响。美国文化的多元性是将各种文化吸纳进美国这个主体,然而澳大利亚的文化主体则由于没有强烈的基本元素,而使得各种外来文化更容易生存且可能直接形塑文化构成,宽松开放的文化主体使澳大利亚能去追求展现出一种“世界性”特质的理想。

这种澳大利亚对自己拥有“世界性”期待的理想,除了表现在尊重国内的多元文化共生外,还展现在澳洲对国际事务的态度。澳洲自二战后便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对事务的意见上,努力表现超然中立,从一种以世界为考虑的高度上去思考。在这种世界性的展现中,澳人可以找到了心理上属于自己的价值与荣耀。且由于站在这种高度去思考,而使澳大利亚能对以往极依赖的“西方”世界有所批判,例如在环保、军事等议题上皆曾与传统西方国家对立,而人权议题更在白澳政策废除后成为外交主题之一。澳大利亚对追求世界性的开展和对澳洲自我定位的省思是相关联的,澳大利亚在走出英国、反省一昧追随美国以及放弃极力确保自己为西方欧洲国家的进程中,开始逐步整理自己的身份定位。这时,澳大利亚的地理偏远位置反而能有利于在国际发声时显得超然中立,而国内多元民族文化的提倡以及原民传统则留下的自然思维等,皆有利于其对世界性追求的开展。

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并不是说她的亲英美传统消失了,事实上无论是亲英美策略或者以国家战略利益考虑的态度一直都存在。而在社会上的各种文化元素中,根源英美的文化生活方式仍然是最强势的主流。英语能说得好,可说是在当地生活获得尊重的必要条件。白澳政策虽然已经废除,但部分澳洲白人仍有这种排斥亚裔以及多元文化政策的想法,白人作为主流优越的印象也仍存在一些澳洲民众的心中。1998年由激进种族主义者汉森(Pauline Hanson)所创立的一族党(One Nation Party),主张排斥非白人移民,尤其针对影响日益增加的亚裔文化,该党竟在当年的选举获得89席中的11席国会席次。虽然一族党后来遭到不分族群许多民众的多次抗议并衰微解散,但可知种族主义思维仍然存在于澳洲,并可获得一些支持。

年轻的澳大利亚是在多次的文化认同转型中走向成熟的,原因就在于澳大利亚是一个善于利用、借鉴他国的国家。这种拥有多元性、开放性、世界性的自我期待,使澳大利亚社会逐渐走向开放和多元化,正在面向世界、融入世界。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Dalrymple Rawdon. Continental Draft: Australia’s Search for a Reagional Identity. Burlington, Vt. : Ashgate. 2003.

[2] Lachlan Strahan. Australia's China : Changing Perceptions From the 1930s to the 1990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 黄源深. 澳大利亚文学史〔M〕. 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1997.

[4] 黄源深:从孤独中走向世界―澳大利亚文化简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5] 阮西湖 . 澳大利亚民族志 [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6] 吴祯福 . 澳大利亚历史 [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2.

[7] 张安:.澳大利亚民族文化心理的自卑与优越 [J],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05

[8] 张秋生: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史[M]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9] 张天: 澳洲史 [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试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

摘要:澳大利亚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移民的国家,而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确保了多民族文化的平等和谐发展,不仅丰富了国家的教育资源,而且使得社会得以全面的发展。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教育独具特色,这不仅反映在国家政策提供的有利保障,而且在具体的实施方法、策略、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教育

一、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澳大利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移民的国家,移民的情况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其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移民浪潮:澳大利亚第一次移民潮是土著人,他们大约在6万年前到达澳洲。他们代表着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遗产,对现代澳洲具有极大的重要性。第二次移民浪潮从1788第一船队登陆植物湾起到1945年,主要是英国人和爱尔兰人移民。1847年,90%的澳洲人口是英国人,其它来自欧洲.只有不到l%来自亚洲。第三次移民潮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澳洲接收了来自许多非欧洲国家与地区的新移民。这些新移民以他们不同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澳大利亚的社会状况,尤其是近些来自印度支那的难民潮也更深地影响着澳大利亚社会特性。移民,澳大利亚这一主要的社会元素,给澳大利亚社会打上了多元文化的印记。

与此同时,移民结构的改变也决定了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发展演变。同时,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也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同化阶段(190l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1901年制定的这个移民限制法将移民的范畴仅仅局限在英国和爱尔兰,所有在澳洲定居下来的移民都应接受澳洲主流文化的同化,以便尽快融入澳大利亚社会。第二个阶段为融合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至1972年,出于改善国际形象的迫切要求和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同化政策开始改变。1966年政府开始改革移民法,并对非欧洲移民的限制进行了修改,允许“杰出”非欧洲移民澳大利亚,也对“白澳”政策进行了抑制。随着1972年惠特拉姆政府正式终止这个限制性的政策,并提出了尊重移民地位的主张。他指出解决移民政策就是多元文化主义。第三阶段是自1972起多元文化的实行。1973年,“多元文化”被政府正式提出,各个少数民族积极回应,纷纷成立全国性的组织以便在主体文化中能够提倡或体现他们的传统与语言。

自1979年起,澳大利亚成立了多元文化事务学院.旨在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加强澳洲社会的凝聚力,促进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宽容。之后到1989年,多元文化事务顾问委员会在广泛咨询和接受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队国家议程》,并且确定了多元文化的三个方面,即文化认同、社会公正以及经济效益。随着这一议程的提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逐渐趋于完善,最终被确立为澳大利亚处理民族文化多样性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移民政策进行了新的调整,并且明确要坚持多元化的原则。1996年,霍华德向众议院提出了新的移民法案,重申文化多样性原则和无歧视的民族政策,议会一致通过。1999年,澳大利亚国民多远文化咨询委员会在名为《新世纪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趋向包容性》的 报告 中阐明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的方针原则和今后的发展方向。2000年,澳大利亚政府建立了多元化澳大利亚文员会,对多元文化进行监督和管理。2003年,澳政府再次颁布《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多元一体》,重申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要举措。

二、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市随着多元文化政策的产生而产生,但是它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前,澳大利亚一直奉行“白澳政策”,拒绝非欧洲地区的移民。当时澳大利亚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借鉴英国的,实行同化教育,而且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来自欧洲的白人移民。也就是说,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和非欧洲移民接受到的教育是非常有限的。政府对移民学生采取“被动的通话教育”政策,政府认为移民学生自己必须主动去适应学习环境、语言和学习习惯,学校没有义务和责任做出任何改变,政府只允许学校使用英语进行授课,限制其他语言在课堂中的使用。

然而,变革不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它并没有得到现实的尊重。到了80年代早期,澳大利亚所有的州几乎都接受了多元文化政策。可以说,在澳大利亚,没有哪个学校没有受到多元文化政策的影响。教学资源的编制也反映了教育部门的政策。虽然各州的政策努力使教师融入到多元文化的政策中来,但是,真实的落实,尤其是没有较多移民学生的学校里,这些政策的落实都只是象征性的。也就是说,澳大利亚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都是各行其道,没有一个系统的标准,这就导致了1984年国家多元文化教育咨询文员会的建立。1973年.政府组建了多个移民教育调查委员会,并在各州学校成立组织委员会,并细致地调查了移民 儿童 的教育问题。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掀起了一股多元文化教育浪潮。到80年代,澳大利亚各州已完全接受了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从80年代初期开始,联邦政府以及各州开始制定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多元文化教育实施方法。1987年中期,联邦政府又制定出了国家语言政策,提出“非英语教学语言”。这就肯定了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的价值,并提供资金在中小学、成人教育机构中进行英语为第二语言和非英语语言的教学研究。1989年出台的《关于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议程》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了实施纲领。该议程的实施,使得来自不同家庭、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经历和传统得到充分的尊重,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且承认所有学生对学校、社区及社会所作的贡献。另外,联邦政府还制定了发展和提高土著居民教育的政策,以增加土著居民的教育、就业的机会。从此,澳大利亚由多民族、多种族人口形成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事业开始得到全面发展。

三、 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

(一)政府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资金支持

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并成立组织了相关部门负责多元文化教育以及多元文化课程。国家设立多元文化教育委员会,各个州成立多元文化教育的政府顾问委员会或相应的管理机构,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不仅如此,澳大利益对土著居民的教育问题也日益重视,各州政府不但拨资金以提高土著学生入学率和教育质量,还在进行教育拨款时向土著学生较多的地区和州倾斜。

(二)构成了一套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澳大利亚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取多元文化政策,为多元文化创造有利的条件,联邦政府和各州都高度重视并支持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并且成立相关的部门负责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课程。澳大利亚多元文化课程反映在课程文化背景、课程目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管理实施中。课程的设立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要求。澳大利亚强调国家执行多元文化主义,而国家统一推动多元文化课程是其多远文化教育的一个新特点。澳大利亚在全国范围内把普通教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所有人都必须重点学习的共同基础课程,其内容包括社会认为一切成员都应具备的知识观念、本领和价值观,具有规定性。另一部分是选修课程,是一套可以根据学生愿望、兴趣、才能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需要来确定的内容,由各州、各校自行选择。在课程管理方面,澳大利亚中小学实行分权、民主化的管理模式。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全国中小学的课程.只对各州中小学课程发展给予指导和资助。学校也为教师提供课程发展的空间,允许教师自主开发多元文化课程。

(三)保护和发展本国语言的多元化特点

澳大利亚政府为了保护本国语言的多元化特色,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1997年澳大利亚颁布了《语言问题国家政策》,这是澳大利亚第一部明确的官方语言政策。该政策规定了英语为澳大利亚的国语和官方语言,并一直坚持以下四条澳大利亚语言规划的基本原则:(1)确保英语的支配地位;(2)保护其他语言的稳定发展;(3)提供英语外其他语言的服务工作;(4)提供学习第一语言的机会。同时注重土著语言的保护和研究。

(四)注重多元文化师资的培养

学生背景的多元化给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就使得教师必须学习如何满足多民族学生的需要,必须设计、安排出可行的课堂管理制度,必须设计有文化交融的课程进行教学。政府还在高等教育院校设置教师培训专业项目,主要为从事多元文化教学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教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使用多元文化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使用批判性的教育方法和成熟的语言教学。此外,政府还招聘和培训土著教职员工,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土著学生的需要,同时要求所有任课教师掌握土著居民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政府为加强土著教师队伍建设,还制定了一系列的 措施 对土著居民教育的教师给予种种优惠等。

四、 澳大利亚多远文化教育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我国作为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与和谐,面临着处理教育一体化与多元化之间协调的问题。我国一直在不断努力探索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途径与模式,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如何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还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澳大利亚宽容、开放、民主的多元化教育模式为我国民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借鉴价值。

(一) 必须确立民族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理念

我国的民族教育与澳洲多元文化教育在发生的背景、实施的内容和方法、目标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各个级别的民族学校,甚至有民族学院和民族高等院校,但到目前并没有形成完整而科学的民族教育体系。长期以来,民族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补充部分,民族性没有得到体现;也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教学论;双语教育也是停留在摸索阶段.并没有一套体系遵循;课程设置上忽视民族 传统文化 建设,民族学校与内地同科目,开展“应试”与“升学”教育。因此,我国的民族教育要坚持开放、民主、宽容的态度,认识到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立多元文化理念。充分体现我国社会的多元文化性,这样才能使教育的发展既有国家的一体性又彰显民族文化的多元化。

(二)教育政策要向民族教育倾斜

澳大利亚制定为多元化教育的实施和执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条文、法令、法规等,从而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和顺利实施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和政策上的依据。此外,这些法规法律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每项法律法规的制定都有相应的人员、财务和组织机构做保障。我国在制定公共教育政策时,要按照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在政策制定、实施、资金保障层面要确保我国民族教育多元化发展,建立民族地区教育补偿机制,加快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均衡发展。我们要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具体措施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促进其本土化转化。

(三)为培养多元文化师资力量提供必要条件

师资力量的提高和完善是多元文化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我国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基本上全国趋同,很少有涉及对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知能的训练。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要改善现有的多元文化背景中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更新多元文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将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教育知能纳人多元文化背景中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其次,少数民族可以聘请民间的一些艺人、长者、学者担任民族学校的客座教师,不定期和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帮助教师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此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定期定向拨款资助教师培训,同时注重对教师多元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教学能力的专业训练,能够使教师顺利应对跨文化的教育教学情境,辨别学生不同文化的行为模式,使用学生熟悉的教学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参考文献]

[1] 孙燕. 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时代教育.2011.1.

[2] 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 杨洪贵.战后移民与澳大利亚人口变迁[J].渝西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5.

[4] 姜峰,刘丽莉.澳大利亚《土著民族教育(目标援助)法案》[J].中国民族教育,2009,(5):41—43.

[5] 郑信哲.澳大利亚的民族教育发展特色[J].世界民族,2000.

关于语料库论文范文资料

概数助词“来”的语法化演变动因与机制探析

我们发现,概数词“来”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是语言接触和频率效应与重复,其语法化的机制包括隐喻与转喻以及竞争机制。以下是我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概数助词“来”的语法化演变动因与机制之论文范文。

摘要:“来”是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汇,使用频率很高,用法错综复杂。本文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对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概数助词“来”的形成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和语料分析的方式寻找其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本文对概数助词“来”的深入挖掘,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概数助词产生条件和发展的认识,也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概数词语教学提供一些依据与思路。

关键词:来 语法化 动因 机制

一、引言

前人时贤对“来”的语法化做了较多的研究。如吕叔湘(1957)认为概数词“来”最早应该产生于“以来”。太田辰夫(1987)认为“来”至唐代不仅可以表示位置上的靠近,也可以表示心理上的。曹广顺(1995)、江蓝生(1995)、蒋冀骋和吴福祥(1997)讨论了助词“来”和事态助词与动态助词“来”的语法化轨迹。王国栓(2003)对比了“来”和“去”的语法化脉络。石毓智(2003)认为动趋短语受双音节化趋势、共现频率、紧邻句法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我们认为现有研究多从起源的角度探讨动趋式结构的语法化,对概述助词“来”的语法化路径和动因研究还有所欠缺。本文基于北大古代汉语语料库,针对概数词“来”的形成与发展系统探讨其语法化演变动因与机制。

二、概数词“来”的形成与发展

(一)概数词“来”的形成过程

学界一般认为概数词“来”源自“以(已)来”(吕叔湘,1957;太田辰夫,1958;江蓝生,1984)。我们通过语料库调查发现:先秦时期,“来”作为时间方位词多出现在“以(己)来”中,且前多用“从、自”加以辅助,表示从一个时间点开始的一段时间。放于小句句末,不同于“来年、来岁”等。如:

(1)吾先人以善事君,成名十诸侯,自斗伯比以来,未之失也。(《国语卷十八·楚语下》)

在汉代以后的文本中,“以来”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以来”的使用频率增加;二是“介词……以来”使用频率降低,可以单独使用“时间+以来”表示一段时间,这就为后来概数词的产生提供了结构上的条件。由“以来”可以省略为“来”,最早可见于南北朝,至唐五代已经变为普遍现象,与“以来”共用。如:

(2)小人母年华百岁,包疾来久,若蒙官一脉,便有活理。(《世说新语·术解》)

(3)是知虑之与伏,古来通字,误以为宓,较可知矣。(《颜氏家训》)

(4)妾见厅前枯井,三二年来无水。(《敦煌变文选》)

以上“来”都可译为“以来”,这是“来”虚化为概数词比较关键的一步。至唐代,“以(已)来”的`使用范围扩大,不再单指时间段。

(5)远公也不归旧寺,相去十里已来,于一峻岭上,权时结一草庵。(《敦煌变文选·惠远外传》)

例(5)中的“已来”表示区域、地方范围;例(6)中的“以来”指人或事物,表示人或事物的范围。可见“以来”的应用范围扩大,可以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等。

在中古汉语中,概数词“来”有六种组合位置:“数词+来”“数词+量词+来”“数词+来+量词”“数词+量词+来+名词”“数词+量词+来+形容词”“数词十来+名词”。在近代汉语前期,概数词“来”的位置还没有确定,除了“数+来+量”自使用之初数词为十以上以外,其他格式对前面数量词并没有要求。

唐以前,概数词有“许、约、余”以及用数词相连表示一个约数。而自概数词“来”产生后,与“许”有共同的语法功能,《行记》中“许”的用例多于“来”,表明“来”正在兴起。宋以后,助词“许”逐渐衰落,“来”便逐渐取代了“许”,成为近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概数词。

在语义上,余光中(1999)认为“来”表示“多”。《入行记》:“骑马军二百来,步军六百来想计骑步合千人。”只有“来”表示“多”,才可以理解“合千人”。江蓝生(1984)认为,概数词“来”在近代汉语里最初只表示不超过某个数。《洛阳花木记·说郭》:“每株上只留花头四枝已来,余者皆可截”,先限制所留为“四枝”之内。

可以看出,“以来”是表示某个范围以内,所表范围向一端延伸。同“以来”具有同样语义功能的“来”也表示某个范围以内。后因“来”的使用逐渐代替了“许”,“来”开始附加了“许”的语义,从原来只向一端发展变为向两端扩展,开始表示“左右”义,可兼表示略多或略少,这是“兼并”了“许”的原因。

由此可解释现代汉语中对“来”理解的分歧原因。有些地区使用的“来”认为是“少”,有些地区认为是“多”,有些地区认为是“左右”。这些分歧源于近代汉语中“来”在各地方言中的虚化程度不同。

(二)概数词“来”在近代后期的发展变化

近代后期,概数词“来”在句法位置和句式的选择上都有了很大发展。首先,句法位置逐渐确定。“数词+来”“数词+量词+来”存活的时间并不长。宋以后,“来”同“以来”分工明确,除了可以共同表示一个时间段,如“几年来”以外,表示概数的带有“来”字的词组必须让名词或量词煞尾,不能把“来”放在最后。如:

(7)两个同伴多不上二十来年纪,他们多不是清白之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

(8)我自出家来,与人写经写疏,得人衬儿,积有百来金。(同上)

在近代汉语中,“数+名”格式,如“三百金”是成立的,因此在加入概数词“来”以后也依然成立,但是随着汉语量词的发展,数词直接与中心语搭配的情况减少。清代文学中,我们已经难见到这种格式。至清末,概数词“来”的使用在句法位置上逐步稳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清代文学作品中,“数+来+名”结构对后面名词已经有了限定。在表示概数时,“来”后的名词仅限于“人”和表示时间的“天、年”。如:

(9)平儿采了一枝芍药,大家约二十来人传花为令,热闹了一回。(《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10)不到十来天工夫,他便接连着奉了两个札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近代初期的汉语中,除了“数+来+量”格式以外,其他格式中的数词可以是个位数、多位数、末尾为零或者不为零,即对数词并没有限制。下面仅对近代汉语中稳定后的句式结构进行考察。

(11)十五来年,你偷我二百七十贯钱。(《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12)邓门上一见雕镂精工,爱不释手,登一登分两,有二十来两重。(《文明小史》)

(13)打开看时,里面有百十来块洋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4)此处安设有铜铁栅栏,栏栅的柱子是四方的,有一尺来宽,一尺来厚,……(《三侠剑》)

(15)老英雄进城找个清静地方,候至二更来天,绕到府狱东墙外。(《三侠剑》)

例(11)~(15)是概数词“来”的五种搭配:“数十来+量”“数+来+量+形”“数+来+量+名”“数+量+来+形”“数+量+来+名”。例(11)不同于现代汉语,数词可以是尾数不为零的数字,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还存在,但使用并不广泛。

例(13)中,“来”前面的概数数词不再像唐五代时期由两个相邻数字组成,而只有“百十”这一个形式,其他词不再使用。十以内的数词选择使用“数词+量词+来+名词”和“数词+量词+来+形容词”的格式,因此可以推断,至清时,概数词“来”的句式对数词有了要求。

三、“来”的语法化动因与机制

上文对“来”在各个时期的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下文将对其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及机制做探索。

(一)“来”的语法化动因

语言的变化有两个因素:语言的外部与内部环境。针对“来”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外部的语言接触和内部的高频重复两方面。

语言接触是社会语言学的概念,包括语言与语言之间以及语言内部的接触,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它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来”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民族融合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征战,人口流动较大,伴随而来的是语言的融合。“来”在这一时期表现十分活跃,趋向补语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并为其他词性与用法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朝大一统,思想文化开放,全国范围的文化交流频繁,“来”作为概数词至迟在唐朝已确定形成。

再来看高频重复动因。Haspelmath(2001)认为:“一个语法化的候选者相对于其他参与竞争的候选者使用频率越高,那么他发生语法化的可能性越大。”Bybee(1994)也强调语法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重复,促使一个词语语法化进程的必要条件是它具有足够高的使用频率。“来”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使用频率很高,而高频功能往往成为语法化的始源。

(二)“来”的语法化机制

“来”的语法化过程主要包括隐转喻和竞争两种机制。语法化中的重新分析与类推主要是通过隐转喻实现。以概数助词“来”的形成为例。从“不速之客来”到“两千来年”是一个隐喻引申的结构,但是看不到两个“来”之间的诱导关系,而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有连续体的,通过中介转喻实现虚化,即“来”通过中间连续体的过渡实现了从动词向概数词的变化。

竞争机制指“来”与其他具有同一功能的词之间的竞争,与之竞争的词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一般情况下受到使用频率的影响。概数词“来”战胜其他词,巩固自己的用法。概数词“来”经历了“以来”到“以来”与“来”同用到“来”的竞争过程,并最终代替“以来”成为用法较为稳定的概数词”来”。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概数助词“来”的形成和发展,基于数据统计和语料分析探讨了“来”的语法化动因与机制。我们发现,概数词“来”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是语言接触和频率效应与重复,其语法化的机制包括隐喻与转喻以及竞争机制。“来”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来”具有多种语法意义,其中本文所探讨的概数助词“来”已经与“来”的基本义相去甚远,但不同语义的“来”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来”的功能和意义都存在由实变虚的语法化过程并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呈现出单向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Bybee,R.Perkins,W.Pagliuca.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Aspect,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2]Traugott.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J].Amserdam:

John Benjamins,1991,(2).

[3]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4]蒋冀骋,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江蓝生.概数词“来”的历史考察[A].近代汉语探源[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靳丹丹,曾晓舸.现代汉语中“来、多”表概数用法的比较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2,(6).

[7]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吕叔湘.再说“来”以及“多”“半”[J].中国语文,1957,(9).

[9]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0]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11]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7.

[13]王寅,严辰松.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4]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15]邢福义.事实终判:“来”字概数结构形义辨证[J].语言研究,2011,(1).

浅析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析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关键词: 语料库外语教学教学应用计算机辅助

论文摘要: 随着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探讨分析语料库的分类、作用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指出有效利用语料库资源,不仅可以拓展教学空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前言

语料库是指按照一定的语言原则,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库。[1]简单地说,语料库就是存放语言材料的大规模数据库。这种材料是某种语言中自然出现的,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语言学家把这种材料作为研究语言的素材。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的语料库,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是编写各种教材,或是词典、语法书等资料的重要语料源泉。同时,语料库语言学在外语教学的理论、内容、方法等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

二、语料库的分类和作用

按语言种类,语料库可以分为单语语料库,双语语料库和多语语料库。按语料来源,语料库可分为口语语料库和书面语语料库。按语言题材,分为普通语料库和专门用途语料库。按语料库是否被标注,又分为生语料库或称原始语料库和熟语料库或称标注语料库。熟语料库指在建立语料库时,对语料进行了语音、词性、句法、语义等标注的语料库,标注后的语料库可以方便检索。[3]语料库为外语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语料库资源,拓展教和学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是外语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纵观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四点:

(一)可以帮助缩小课堂教学的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距。

(二)可以帮助更加清晰地认知不同语域变体的特点。因为在不同语域中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是有差异的。众所周知:语言教学是应该注意语域变体的。语料库语言学证明:某些语言形式若处在不同的语域中,其所呈现出的频率是显著不同的。[4]语料库的教学应用会使我们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到不同语域变体的特点;同时也会加深对一些语言形式以及不同用法有更全面完整地学习。

(三)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去理解和学习目标语的实际语用意义和真实用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迅速方便地从包含数大量信息的语料库中,挑选出某个词、短语、语法结构,甚至是其它语言形式。通过在语料库中出现的实例不仅检索出大量有用的地道信息,还可以统计出不同语言形式出现的频率。

(四)语料库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词汇运用能力。

三、语料库的的教学应用范围

(一)语料库可以应用于大纲及教材编写。根据语料库中的词汇资源,我们可以统计出某些词汇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然后按照频率的高低,找出常用的词汇,为教学大纲的设计和教材的编写提供依据。

(二)语料库可以应用于语法教学。语料库中不仅含有大量的词汇语义库,还有大量的词法和句法资料。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搜索出语法教学的重点,如哪些不规则动词在日常交际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一般现在时最常用的功能是什么等等。再次,建立英语母语语料库。英语母语语料库指通过收集英语本族语者实际使用的语言而建成的语料库。[5]教师使用英语母语语料库中的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素材,使语言真实生动,具有说服力,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三)语料库为词汇教学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源[6]。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单词的发音、拼写。还应充分挖掘不同语境中同一单词的不同含义以及这一单词与其他词的搭配。语料库中有大量丰富的例句,教师利用中心词搜索可以把某个词在一个或若干个文本中出现的语境或句子一一列举出来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自我归纳总结。而且在每个例句中,该核心词都位于中间位置,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告诉学习者该词是如何使用的,有利于学生掌握该词的不同意义和搭配。通过接触该词在多个上下文中使用的实例,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可以通过自我归纳,总结探究该词的隐含意义及其搭配关系,从而提高语言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What comes before and after the word protection”,也可以是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发现该词与动词、形容词、名词和介词的不同搭配。然后用图标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自助式的发现和学习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对语法形式、结构搭配以及语境的敏感性。最后,可以建立英语学习者语料库。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的语料素材主要来自EFL学生。建议语料库的目的就是观察各类学生的英语特征和言语失误的情况,为我国学生的英语教学提供有用的反馈信息。[7]将英语语料库引入课堂教学,可以缩小课堂上教的语言和本族语者实际使用的语言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确定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的重点,对已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评估,并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进行归纳和总结,给教学提供反馈。

四、总结

综上所述,语料库在语言教学中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不仅可以指导教材大纲编写,确定教学重点,还可以帮助学习者正确认知各种语域变体及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语料库的研究与应用将会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谢应光.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3).

[3]李文中,濮建忠.语料库索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4]谢家成.自建语料库、网上语料库与英语教学与学习[C].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5]卫乃兴.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初始研究[J].现代外语,2004,(2).

[6]陈明瑶.语料库与词汇学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

[7]赵宏凌,宋飞飞.语料库为基础的英语语法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

[摘要] 英语教学实践中应用语料库得到了广泛的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构建网络语料库平台,切实加强语料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空间。从语料库和英语教学特点出发,阐述了设计研发语料库、建设英语语料库教育平台,应用语料库纠正反馈功能的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 语料库;英语教学;应用研究

一、语料库与英语教学

(一)语料库及其特点

语料库是指按照采样标准、代表语言变体和代表某一种语言的电子文本集合。立足于语言教学角度,语料库可以为语言学习者提供自然文本,其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功能是索引关键词,学习者通过划定特定词汇、短语和句子获得大量被查询相关语言实例,进而采取分析推理,获得语言学习规律和心得。这种“自上而下”的分析、归纳式语言学习过程,使语言学习者通过语料库展现的逻辑规律获得语言学习能力,与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学习者自上而下检索语料库实际语言知识案例与假设,并采取语言检验方式,其真正诠释了数据驱动化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意义。语料库特点体现在,其所收录的外语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真实语言材料。因此,通常情况下,日常例句不包含在语料库检索范围内。再者,语料库内涵的语言知识和词语搭配关系,与语言知识并非是简单的映射关系。另外,真实语料在语言在合理的加工处理后才能正式编入到语料库中,成为有用或有价值资源。

(二)英语教学中构建语料库的思路

以现有语料库的建设条件为基础,着重突出其建设开放型、便捷性、实用性和新颖性。首先,建设语料库应综合考虑英语教学现状与教学条件,采取针对性实践原则,充分体现语料库的辅助型和服务型作用。因此,建设语料库应与英语教学规律和特点相结合。充分挖掘语料库的资料应用价值和实际运用范畴,以学生学习情况为导向,采取分层建设步骤。其次,从语料库建设目标着手,其在与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语料库资源,实现英语教学的优势互补。在建设语料库过程中,需要围绕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方向,引导学生主动采取学习行为。对此,在建设语料库过程中,强调实用性原则非常重要,应严格遵守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最后,注重语料库资源的开放共享。英语教学中应用语料库,在初期建设阶段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但是,现有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建设语料库的资源大都掌握在少数科研团队及个人单位中。其效益和应用价值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语料库的普及与发展。语料库建设者应切实注重语料库资源的共享开放型,避免资源浪费,为后期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二、英语教学中应用语料库的意义

(一)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在传统英语教学格局下,教师是课堂教学展开的重要参与者,其主要占据教学主体地位,学生常处于“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对于死记硬背和大量词汇的生搬硬套十分厌烦,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并不高,只有少数学生能做到重难点知识的全部吸收。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充分理解并学以致用在日常联系或生活中,才能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正因如此,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下,逐渐被淘汰。根据英语教学的应用性目标,需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

(二)强调教师辅助性作用

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下,学习效率和热情明显不高。而建设和应用语料库,将其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强调教师的辅助性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学无止境”的深入贯彻,无论是从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储备情况来说,还是学生的学习积累,应用语料库,对“言传身教”的实际落实,会将充分延伸和扩展英语知识范畴,并强调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在语料库应用实践中,教师应先深入分析和研究语料库的应用途径,教师在熟悉并掌握其应用技巧后,将其传授给学生,对教学实践有积极地影响作用。并且,教师在应用实践语料库过程中,也会提升自身学科素养。

三、语料库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一)设计研发语料库

英语教学中应用语料库,应首先选择合适建设途径,全面分析英语教学特点和重难点,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将分别设计语料库。例如:针对英语教学中的协作模块,根据写作题材与形式主题冉,划分为教育、生态环境、日常生活、情境对话、文化等主题,按照不同主题收集不同类型的语料资源,叙述文可占25%,议论文占35%,应用文占40%等类似划分标准。文化教育方面的语料库占有绝大多数比重,尤其是在英语新课程改革上,应切实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不同题材的写作命题。因此,语料收集阶段应重点区分文化和教育方面内容。语料库数据也将要侧重于学生的写作文章能力上,按照教学指导要求,切实完成教育教学标准。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增加,教学任务和要求也将明显提高。收集语料库的同时,随着教材的不断改版更新,语料库也要同步更新或增加新内容数据来源。可以根据不同英语教育阶段内容执行,选择语料库数据应坚持多元化和多角度原则,避免涉及敏感话题,积极传播正能量。

(二)建设英语语料库教育平台

构建英语教学语料库的平台基础是多媒体信息技术,经过专业化的系统开发和软件应用,或者引进已经成熟的软件使用终端,建设英语教育教学数字化服务平台,进而构建完整的英语教学语料库。其涉及的相关环节有:整理英语语料库资料,开发和安装语料库软件终端和服务器。建设英语语料库,应结合国内外英语前言知识和热搜词汇,借鉴其他先进语料库优秀资源,切实构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的语料库。也可使用Java程序与数据库应用技术搭建校园英语教学实践平台,延伸课堂教学范围,其网络平台的建设主要用于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技巧。例如: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开展中,学生可以利用学号或“姓名+密码”形式登陆校园语料库登陆平台,完成教师写作要求,并将其转化成电子版形式传输到语料库系统中,系统会自动判断和评级学生写作的文章质量和错误情况,并给出相应的分析报告。除此之外,为避免系统处理错误,需要英语教学在分析报告基础上,客观、综合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将学生完整的写作过程记录在教学笔记中,帮助学生完成阶段性目标,逐渐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三)应用语料库纠正反馈功能

英语写作教学涉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其主要有语言学习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需要在写作训练中同时完成两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完成写作训练中避免不了语法和词汇用法错误,语料库的应用切实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很好的语言纠正机会,教师可以利用语料库纠正反馈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和语法应用准确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语料库的纠正反馈作用非常强大,但是在英语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反馈。初高中英语教学对于语料库的反馈应用没有做出积极的行为反应,常怀疑其功能准确性,但是对于教师的直接纠正反馈,学生又失去了主动认知学习的权利。因此,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是非常必要的。既能体现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和引导作用,又能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料库学习习惯。例如:exhibits=itemondisplayn(译文:展品);Theleadersordirectorsoforganisationsareoftenolderpeople.Butsomepeoplesaythatyoungpeoplecanalsobealeader.Doyouagreeordisagree?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管理者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那么领导者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空间。leadersordirectors需要具备哪些新characteristics,是创新意识、决策力、执行力、冒险意识还是熟悉业务、组织协调能力,从而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并将其回答思路用于写作逻辑框架的构建中。

参考文献:

[1]张高峰,史晓燕.语料库在英语写作教学纠错反馈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4):68-71.

[2]张慧.基于语料库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3):177-178.

关于大克鼎论文范文资料

一. 鼎与古代青铜器 自从发现了青铜材质,人类文化从原始社会跃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青铜遂成为一个时代鲜明的标志。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半是由羽羽生辉的青铜器铸造出来的。从公元前二千年之前,由黄河流域中原二里头文化(即十三朝古都洛阳东郊)和其上游齐家文化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铜器来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成为延续二千多年的青铜器时代,在中华文明史册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青铜器早期为新石器时代,散见的只有陶器制品,而青铜器时代后期,则被瓷器和铁器制品所代替。所以在二千多年的青铜器历史长河中,其制品五光十色,其工艺流光异彩。既有权力象征的各种铜鼎重器,也有尊、壶、鬲、觥、觚、钟、灯、炉等各种宫廷礼器、祭器、酒器、盛器和生活用品、陈设品、工艺品,其造型也遍及龙、虎、牛、马、羊、鹿、象、人、鸟等各种形态和饰物,仅纹饰就有兽面纹、乳行纹、蚊纹、风纹雷纹、龙形纹、龟鱼纹、曲折纹、云雷纹、蟠螭纹、几何纹、竹节纹、菱形纹、直纹、斜纹、六山纹、叶纹等几十种。从生活用品到乐器,从饰品到战争武器。可以说如繁星满天,品种之多,不胜枚举,充分记录了中华文明史的辉煌时代,也是历代王室、宫廷、候门、伯爵们生前陈设豪华璀璨耀目,死后追求不朽,陪葬昂贵富丽和考究的佐证。 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经历过青铜时代,唯有古代中国赋予青铜器以重要的社会意义、深厚的精神内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前后延续了2,000多年。近代以来,青铜器大量出土,使长久处于朦胧的中国古代史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中国从夏代开始进入阶级社会,而象征国家政治权势和军权、神权的青铜制造业,完全为贵族所垄断,这些青铜器的制造均是以贵族的意志、需要和审美意愿为依归。中国青铜器历经20多个世纪的发展衍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发展时期 时间分野 初期 夏代 商代风格盛行期 商代迁都殷(今河南安阳)以后至西周前期,约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时期。 西周风格成熟期 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 东周风格盛行期 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 青铜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时候极为普遍的烹饪器,其后实用意义逐渐减弱,成为权势的象征物。夏铸九鼎的传说,表明了青铜器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发生于春秋时代的“问鼎中原”事件,是这种观念的延续。而现今已发现的中国古代体量最大的青铜器——商代司母戊鼎,则可让我们感受到鼎予人的精神震撼。 二. 鼎文化概说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 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 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铛玉石 谓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奢侈 鼎成龙去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鼎成龙升 见“鼎成龙去” 鼎鼎大名 形容名声极大 鼎鼎有名 见“鼎鼎大名” 鼎分三足 见“鼎足三分” 鼎湖龙去 同“鼎成龙去” 鼎镬刀锯 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泛指最残酷的刑罚 鼎鼐调和 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 鼎食鸣钟 亦作“鼎食鸣锺”。击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人家生活豪侈 鼎食鸣锺 见“鼎食鸣钟” 鼎新革故 《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旧时多以“鼎新革故”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后泛指事物的破旧立新 鼎鱼幕燕 《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李善注:“袁崧《后汉书》:‘朱穆上疏曰: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用之不时,必也燋烂。’《左氏传》曰:‘吴季札曰:夫子之在此也,犹燕巢于幕之上。’”后以“鼎鱼幕燕”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鼎玉龟符 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 鼎折覆餗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孔颖达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鼎折餗覆 见“鼎折覆餗” 鼎足而立 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常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鼎足而三 谓像鼎足一样,三方面并立 鼎足三分 如鼎之三足,各据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 鼎足之势 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 拔山举鼎 同“拔山扛鼎” 拔山扛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语出《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气盖世。” 大名鼎鼎 名气很大 负衡据鼎 谓身居高位,肩负重任 鸣钟列鼎 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后因用“鸣钟列鼎”或“鸣钟食鼎”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鸣钟食鼎 见“鸣钟列鼎” 三牲五鼎 ①指盛馔佳肴。②指丰厚的祭品 商彝夏鼎 夏商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一言九鼎 秦昭王十五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自愿同往。经遂晓以利害,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见《史记·平原君列传》。九鼎大吕,古代国家的宝器。后因以为典实,谓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 鱼游沸鼎 见“鱼游沸鼎” 鱼游沸鼎 同“鱼游釜中” 鱼游沸鼎 同“鱼游釜中” 重裀列鼎 喻指生活富贵,位居高官 大名鼎鼎 名气很大 刀锯鼎镬 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 调和鼎鼐 调和五味。喻指宰相治理天下 瓜分鼎峙 喻国土分裂,群雄对立 击钟鼎食 打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或富人生活奢华 龙去鼎湖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幕燕鼎鱼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后遂以“幕燕鼎鱼”比喻处境极危,即将覆灭 人声鼎沸 人声喧嚷嘈杂,犹如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鼎,古代烹煮用具 三分鼎足 谓一分为三,如鼎足之并立。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三足鼎立 谓三方如鼎足相峙并立 四海鼎沸 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 尝鼎一脔 语本《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尝尝鼎里一片肉的味道,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比喻根据部分可推知全体 鼎鼎大名 形容名声极大 鼎鼎有名 见“鼎鼎大名” 禁鼎一脔 御用鼎器中的一块肉。比喻珍美之物 九鼎一丝 犹言一发千钧。喻非常危急 举鼎绝膑 双手举起鼎而折断膝盖骨。《史记·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张守节正义:“绝,断也。膑,胫骨也。”后以喻力小不胜重任 举鼎绝脰 见“举鼎绝膑” 匡鼎解颐 《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后以“匡鼎解颐”谓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五鼎万钟 指高官厚禄 夏鼎商彝 谓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彝鼎圭璋 比喻典雅出众 折鼎覆餗 见“折足覆餗”

鼎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是宫廷瑰宝,是政权、财富、贵族的代言物,是青铜时代的精神所在,人们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灵气,富其生活,牢其基业,昌其事业,旺其家族。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如果说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显示出庄严厚重,给人以威严与权力的联想,那么铸于鼎腹内壁上的长篇铭文则蕴涵着丰富的史料价值。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语:拔山扛鼎 拔山举鼎 尝鼎一脔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鼎成龙去 鼎成龙升 鼎铛有耳 鼎铛玉石 鼎鼎大名鼎鼎有名 鼎分三足 鼎镬刀锯 鼎湖龙去 鼎镬如饴刀锯鼎镬 大名鼎鼎 鼎鼐调和 鼎折覆餗 鼎食鸣钟鼎食鸣锺 鼎折餗覆 鼎食钟鸣 鼎新革故 鼎玉龟符鼎鱼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鼎足之势 负衡据鼎 扛鼎拔山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革旧鼎新 海内鼎沸 举鼎拔山 九鼎不足为重 九鼎大吕举鼎绝膑 禁鼎一脔 九鼎一丝 击钟陈鼎 击钟鼎食扛鼎抃牛 匡鼎解颐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龙去鼎湖幕燕鼎鱼 鸣钟列鼎 鸣钟食鼎 牛鼎烹鸡 群情鼎沸人声鼎沸 染指于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调和鼎鼐 问鼎轻重 五鼎万钟 问鼎中原 夏鼎商彝彝鼎圭璋 鱼游沸鼎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言重九鼎折鼎覆餗 钟鼎人家 钟鼎山林 钟鼎之家 钟鸣鼎列钟鸣鼎食 钟鸣鼎重

大克鼎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 鼎也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大克鼎为西周后期著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 同出器物多件,都属于一个名叫克的贵族。 大克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铭文前段14行有阳线格栏,后段格栏制范时除去。铭文用笔厚重质朴,笔势遒劲雄伟,形体舒展、挺拔,虽用圆笔,也有其伟岸与雍容之态度。“大克鼎”出土于清末金石学和金石书法鼎盛时代,故其铭文书法在当时倍受推崇。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 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是研究西周经济制度的重要史料。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展馆,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大克鼎为西周孝王时期器物。清代光绪年间(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同出器物多件,其中有大鼎一、小鼎七、盨二等。都属于厉王时期名叫克的贵族,因而有大克鼎、小克鼎等称。此鼎铭文洋洋洒洒,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体大小统一不失灵动,圆润古拙不失劲健,呈出一种舒展,端雅的风尚。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镈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 如果说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显示出庄严厚重,给人以威严与权力的联想,那么铸于鼎腹内壁上的长篇铭文则蕴涵着丰富的史料价值。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

关于洛克菲勒论文范文资料

知道谭盾吧!《卧虎藏龙》电影配乐的那一个。当年,谭盾是一个喜欢拉琴的年轻人,可是他刚到英国时,却必须到街头拉小提琴卖艺来赚钱。事实上,在街头拉琴卖艺跟摆地摊没两样,都必须争个好地盘才会赚钱。很走运,谭盾和一位认识的黑人琴手,一起争到一个最能赚钱的好地盘——一家商业银行的门口,那里的人潮好多!过了好一段时日,谭盾赚到了不少卖艺钱之后,就和黑人琴手道别,因他想进入大学进修,在音乐学府里拜师学艺,也和琴技高超的同学们互相切磋;于是,谭盾将全部时间和精神,投注在提升音乐素养和琴技之中,虽然他不像以前在街头拉琴一样赚很多钱……由于超过1500字,材料只能减切掉一部分。此材料为网校的第二份模拟卷的作文题。请以以上内容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请老师按高考评分标准打个分。谢谢。自强不息读罢材料感慨颇多。我们会不会也像黑人琴手一样一直死守哪个“最赚钱的地盘”不放,甚至还沾沾自喜。我们的前程会不会因死守“最赚钱的地盘”而被断送掉?这样看来,谭盾是我们的榜样。自强不息才是生命的真谛。自强不息是走向成功的阶梯。世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您知道吧。这个百万富翁最初的工作就是检查石油罐盖有没有自动焊接好。这项工作是整个公司最简单,枯燥的工序。但对洛克菲勒来说却是“最赚钱的地盘”,因为他没有学历。但洛克菲勒来没有停止,他在工作中发现焊好一个罐盖只需38滴焊接剂,而实际操作却需39滴。经过的潜心研究,他研制成第一台38滴型焊接机。别看只是少了一滴,一年下来却为公司节省5亿美元的开支。从此……不难看出洛克菲勒之所以能够成功,因为他同谭盾一样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这生命的不竭动力推着他走向成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科举落地后的字勉联。联中的人物楚王项羽也好,越王勾践也吧,哪一个不是通过自己的奋斗而成就霸业,为后人所敬仰。联的作者蒲松龄想必也是认识二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的作用。最终,《聊斋志异》也成就了他。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在自强不息中成就人生,甚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回首百年历史,我们汗颜。但换个角度想想,百年的天灾人祸,并没有灭亡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的仁人志士捍卫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并使之发扬光大。2001年被称为中国年,因为这一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三件大事:中国足球圆梦;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中国加入WTO。三件大事都是在中华儿女的奋斗中实现的,自强不息使得在21世纪的第一年世界关注中国。2002年11月8日,一个必须记住的日子。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然而,实现这个目标并非易事,它需要全体炎黄子孙为之奋斗。自强不息将指引我们走向世界民族之巅。自强不息的大意是自己努力,永不懈怠。青年朋友们,我们风华正茂,让我们行动起来去体验生命的真谛。愿每位朋友在自强不息中升华生命。

洛克菲勒的故事:一个关于财富的神话 洛克菲勒是美国最著名的企业——标准石油公司的创始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亿万富翁。这是一个比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更值得关注的商业领袖,但美国几代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对他都没有很好触及。现在,曾因《摩根家族》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荣·切尔诺,以其客观而优美的笔法,向人们描绘了洛克菲勒的故事。 终身难忘的“就业日”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183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里奇福德镇。他们这个家族是十八世纪从德国举家移民到美国的。约翰的父亲比尔是个行为放荡的假药贩子,这使他们家庭一次次搬迁,日子过得很不安定。1853年初,洛克菲勒一家搬到俄亥俄州一个草原小镇,第二年,15岁的约翰进了中心高中,同学们叫他“约翰·D”(因为他在作文里这样署名)。约翰是一个超群的辩论家,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头头是道。他有个密友叫马克·汉纳,后来成为国会参议员兼共和党领袖;另一个朋友叫达尔文·琼斯,他们成了少年时代的三剑客。 约翰·D迷恋上了音乐,他甚至一度想当音乐家。当时他与父亲有个特殊的约定:借给父亲一小笔贷款,但要收取利息。尽管这点钱只相当于他来回坐车的费用,可是对生意上的事,他从来就不感情用事。约翰·D·洛克菲勒16岁时,开始面对艰难时世,他翻开全城的工商企业名录,仔细寻找知名度高的公司。每天早上八点,他离开住处,身穿黑色衣裤和高高的硬领西服,戴上黑领带,去赴新一轮的预约面试。他不顾一再被人拒之门外,日复一日地前往——每星期六天,一连坚持了六个星期。当时克利夫兰的人口大约为三万。洛克菲勒说,他把列入名单的公司走了一遍之后,又从头开始,有些公司甚至去了两三次,但谁也不想雇个孩子。可是洛克菲勒是那种倔脾气的人,越是受到挫折,他的决心反而越坚定。 1855年9月26日上午,他走进从事农产品运输代理的休伊特-塔特尔公司。接见他的是二老板亨利·B·塔特尔,他需要人记账,便叫洛克菲勒午饭后再来。喜出望外的洛克菲勒一步一跳走了出去。此后,一直到了老年,他仍记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午饭后他见到大老板艾萨克·L·休伊特。此人在克利夫兰拥有大量的房地产,还是克利夫兰铁矿开采公司的创办人,他仔细看了这孩子写的字,然后说:“留下来试试吧。”老板让洛克菲勒脱下外衣马上工作,工资的事提也没提。他过了三个月才收到了第一笔补发的微薄的报酬。洛克菲勒一生都把9月26日当做“就业日”来庆祝,那热情,胜过他自己过生日。 洛克菲勒埋头于散发着霉味的账本里。他每天天刚亮就去上班,办公室点的是昏暗的鲸油灯。他说过:“由于我第一个工作是簿记员,所以我学会了十分尊重数字和事实,无论它有多小……”后来公司让洛克菲勒负责付账单,他接过这项工作后仔细核查,“比花自己的钱还尽心”。有一次,在隔壁办公的老板交给他一份长长的、未经核对的管道铺设费账单,请他去付一下。他从中发现了几分钱的差错,洛克菲勒对这种大大咧咧的态度感到十分震惊。此外年轻的洛克菲勒还为休伊特收房租,他不但有耐心,有礼貌,而且还表现出斗牛犬般不屈不挠的精神,直到欠债的人交出钱为止。南北战争爆发前,大多数企业都只经营一项业务或生产一种产品,而休伊特-塔特尔公司却代理各种商品的销售。1855年年底,休伊特给了洛克菲勒50美元作为头三个月的工钱,相当于每天五毛钱多一点。之后休伊特宣布,这位助理簿记员的工资将升到每月25美元,即每年300美元。 洛克菲勒的私人生活和他在公司的生活一样,也是受一笔笔账目支配的。他发现数字十分简洁、可心,便把公司里的业务准则应用到个人的精打细算上。1855年9月开始上班时,他花一毛钱买了个红色小本子,称其为账本甲,在上面详细地记下自己每一笔收入和开支。洛克菲勒一生都把账本甲视为自己最珍贵的纪念物,五十多年后,当他拿出它来一页一页地翻看时,睹物生情,几乎是老泪纵横。那个本子被安放在一个贵重物品保险库里,就像一件无价的传家宝。账本甲还告诉人们:洛克菲勒从小就是一位热衷于行善的人。在他工作的第一年,就把6%左右的工资捐给了慈善机构。他20岁时,捐献的比例已经超过了收入的10%。 1857年,17岁的洛克菲勒被提升为主任簿记员,年收入提到600元。他充满自信地尝试做面粉、火腿和猪肉生意,数量尽管不大,但每次都有赚头。1858年,洛克菲勒的英国朋友莫利斯·克拉克提议他和自己成立一家经销农产品的合伙商号,最初各投资2000元。洛克菲勒以10%的利息从父亲那里借来1000块钱,加上自己的钱,同克拉克在临河大街32号合伙成立了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年方18岁便进入了贸易代理行合伙人之列。 跻身于石油产业 早在18世纪,印第安人塞尼卡部落就开始利用石油了。到了19世纪50年代,30岁出头,毕业于达特默斯学院的中学校长兼律师乔治·比斯尔组建了宾夕法尼亚石油公司,并且在当地采集了石油样本送到当时最著名的化学家之一,耶鲁大学的小本杰明·西里曼那里进行化验。化验报告中证明这种油可以提炼成优质的照明油,还可以生产出许多副产品。1859年8月28日,宾州的一口探油井里终于咕嘟咕嘟地冒出了石油。 洛克菲勒虽然后来对石油抱有极大的热忱,却是逐步从经营农产品转移到石油上来的。把洛克菲勒拉进这个行业的,是克拉克的朋友塞缪尔·安德鲁斯。安德鲁斯是照明油方面的专家,他认为煤油将比其他来源的光要亮,市场也更大。为了寻找赞助人,安德鲁斯经常去克拉克和洛克菲勒的办公室转悠。但是每当安德鲁斯谈起提炼石油的事情,心存疑虑的克拉克便打断他说:“我告诉过你,这事没希望,我们不会拿出钱来。”安德鲁斯转而闯进洛克菲勒的办公室,把他的想法又推销了一遍。洛克菲勒头一次投资铁路股份获利了,正好手头有一笔钱,他觉得这主意不错,就动员克拉克共同投资4000元,作为新建的炼油企业——安德鲁斯-克拉克公司——一半的周转资金。 洛克菲勒将炼油厂选在一条名叫金斯伯里的小河边,那条窄窄的水路,离克利夫兰市中心一英里半的路,流入凯霍加河。而铁路把克利夫兰同纽约市连接起来,并且使它有了一条连接宾州油田的宝贵通道。由于水陆并举,洛克菲勒占据了他取得低廉运费的优势。没过多久,沿着金斯伯里河出现了一连串的炼油厂。安德鲁斯对做生意一窍不通,他让克拉克和洛克菲勒去管经营,自己只管炼油方面的事。而洛克菲勒对实际炼油过程十分关心,他经常早晨六点走进制桶车间,把油桶一个个推出来,石油提炼出来之后还会残留下一些硫酸,洛克菲勒就制订计划用那些残余物来生产化肥——这是他头一次想到用废弃物生产副产品。不到一年,炼油业务就成为他们公司最赢利的行当,洛克菲勒紧紧抓住了这个大展宏图的机会,一头扎了进去。 1860年,洛克菲勒代表一群炼油资本家去了泰特斯维尔油田,以确保自己炼油厂的石油供应。他在油田看到,为了把原油运到铁路边上,人们把它装在桶里,用大车拉着走上崎岖的乡间小路。装满石油的车队在车辙交错的道路上绵延不断,许多油桶从车上掉下来摔碎了。原先一派田园风光的山谷变得一片乌黑,井架、油罐、机房与东倒西歪的小屋杂乱无章地挤在一起。油区到处是赌徒和妓女,道德败坏,简直像地狱一般。就如同早年的淘金热一样,他看出了这个行业的草率之处。洛克菲勒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更加理性的阶段。他尽可能地收集资料,坚定地要在这个上帝抛弃的地方,做道德的维护者。 买下了自己的炼油厂 当初,钻探石油像是在摸彩:谁也说不清石油究竟是不是一个昙花般的奇迹,它会不会给人类带来长久的利益。大多数石油生产商在这种浮躁的气氛下,都想尽快把井里的油抽干,而没想建立一个工业。洛克菲勒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相信这个行业有着长远的前景。首次宾州之行使他觉得,探油的结果实在无法预料,相比之下炼油似乎既保险又有条理。没过多久,他进而建立了这样的信念:炼油是从这个行业中获得最大利益的关键。 洛克菲勒十分钟情于账本,这使比他大将近十岁的克拉克很瞧不起,觉得他做事刻板,像个小职员。起初洛克菲勒隐忍着,后来终于同克拉克分手了。至于分手的原因,洛克菲勒在后来的回忆录里说:“因为我贷款扩大炼油业务的事,他非常生气,好像这冒犯了他似的。”洛克菲勒看得出来,克拉克缺少胆略,欠了银行的钱便担心得要死,觉得这个冒失的年轻人会把公司所有的资产孤注一掷,所以恼怒不已。1865年1月,在一个名叫皮特霍尔河的地方发现了一座油田,并很快魔术般地出现了城市。这成了洛克菲勒同克拉克决裂的催化剂。洛克菲勒请克拉克再签一张借据,克拉克朝他发火道:“为了发展这个石油业务,我们一直在借钱,借的钱太多了。”洛克菲勒毫不退让地反驳说:“只要借钱能稳稳地扩大业务,我们就应该借。”克拉克企图吓住洛克菲勒,便威胁说要散伙;而洛克菲勒这时已决意摆脱克拉克和代理贸易业,他正在动员安德鲁斯与自己合作。 几个星期后,他和克拉克又吵了起来。1865年2月1日,洛克菲勒把几个合伙人请到家里,向大家推荐他快速发展炼油厂的方针——这是克拉克深恶痛绝的事。结果公司散伙,大家同意把公司拍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拍卖时克拉克请来一位律师,洛克菲勒则自己出马。拍卖底价是500元,但很快涨到5万元——已经超过了洛克菲勒所预想的炼油厂的价值。最后又升至7.2万,洛克菲勒毫不迟疑地报出7.25万元,他明白这事将决定自己的一生。拍卖会后,他把自己在代理公司的一半股份和那7.25万元钱一并交给了克拉克。尽管如此,他还是抓了一个头彩:在26岁时,他拥有了克利夫兰最大的炼油厂,每天能提炼500桶原油——这是当地第二大炼油厂产量的两倍——并且已跻身于世界最大的炼油厂之列。 1865年12月,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开了第二家炼油厂——标准炼油厂。四年后,两家工厂以联合股份的形式起名为标准石油公司,在俄亥俄州注册,洛克菲勒任总裁。之后为了实行彻底的垄断,洛克菲勒一连收购了几家炼油厂,并涉足管道运输业,还建立了自己的铁路网络。1878年8月,安德鲁斯与洛克菲勒在对股东分红问题上出现分歧。洛克菲勒最不能容忍那些喜欢多得红利,不愿把收益投入再生产的董事。安德鲁斯威胁说要转让公司的股票,洛克菲勒按照他的要求以100万元买下了他手中的股票,从此便独自执掌公司大权。 洛克菲勒同当年高中的同学,24岁的劳拉于1864年9月8日举行了婚礼。他尽管已积攒了巨大的资金,买结婚戒指却只花了15.75美元。这笔花销记在账本乙内的“杂项开支”项下。洛克菲勒一向怀念这段时光,并且一直珍藏着他俩用过的第一套餐具。 抢占全球市埸 19世纪80年代初,标准石油在很长一段时间实行全球垄断,洛克菲勒扬名海外。为了研究国外市场,标准石油公司在1882年派石油商人威廉·赫伯特·利比去远东进行为期两年的调查。利比注意到石油“比商业史上任何一种源自一地的产品的渗透性都强”,于是便在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地劝说人们使用煤油。正如洛克菲勒所说:“在许多国家里,我们得先生产油灯,再教当地人学会使用煤油。”利比很满意地看到,当一本宣传煤油灯安全可靠的小册子翻译成中文后,一艘艘小舢板满载标准石油公司的产品沿河而上,向中国内陆深处驶去。为了扩大人们对煤油的需求,公司以低价卖出了成千上万盏煤油灯和灯芯,有时还免费赠送给第一次买煤油的顾客。 可是自从里海边的俄国巴库喷出原油后,到19世80年代末,巴库郊外已麇集了二百多个炼油厂,价格低廉的煤油很快充斥欧洲市场,抢占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地盘。美国驻巴库领事J·C·钱伯斯被标准石油公司派去收集情报,他发出警报说:俄国人“野心勃勃,要把美国石油从世界市场上赶出去”。洛克菲勒大吃一惊,为了报复俄国人,他使出了惯用的重型武器:在整个欧洲降低油价,并且开始了恶毒的宣传活动,使人们对俄国煤油安全性产生怀疑。 激烈的海外竞争再次激起洛克菲勒的斗志,他决定设立自己的海外机构。1888年标准石油公司设立了它的第一个海外分支机构——英美石油公司,很快垄断了英国的石油生意。两年后标准石油公司又在不来梅成立了德美石油公司,负责德国的市场。他在鹿特丹还建了一个石油输送站,签了一个向法国供应全部所需原油的合同,买下了荷兰、意大利石油公司的部分股份,并策划在印度进行一场激烈的价格战。标准石油公司还向欧洲派出了第一艘装载量为100万加仑的巨型蒸汽油轮。到1890年,标准石油公司为了抢亚洲的生意,甚至屈尊代销俄国煤油。它终于在亚洲设立了一系列营业所,并且向上海、加尔各答、孟买、横滨、神户和新加坡等地派去了一批代理人。自此竞争便成了国际石油业一成不变的事实。此时标准石油公司已拥有了10万名员工,洛克菲勒创立的这个石油帝国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的融生产与商业为一体的机构。 为了使大家相信他是个情操高尚的商人,洛克菲勒给高尚下了这样的定义:信守合同,及时偿付账单和债务,公平对待小股东,从不发行虚股,等等。为了标榜自己清白的形象,他一再坚持自己的商业信誉和补偿规则。其实身处帝国之巅的洛克菲勒还建立了一个广泛的情报网络,他从各地代理人每月交上来的报告里摘录了厚厚的分类卡片,上面记录着独立石油销售商在他们领地里售出的每桶油的来源。标准石油公司间谍们收集的情报大部分来自杂货店和铁路运输代理,这位巨头在百老汇26号里能看到他的王国在最偏远的角落如何与对手竞争。当时标准石油最常用的策略,是大量散布谣言,说那些为数不多的独立销售商都在苦苦挣扎,用不了很久就会无力供应石油,以吓跑他们的客户。 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对得起良心,洛克菲勒需要乞灵于一个崇高的主题:用低廉的价格给人类带来光明。他早年在油溪观看钻井时,曾默默盯着那口井,慢慢说道:“这是穷人的光明。”这样的话在他的书信中随处可见。洛克菲勒在偏远的农村长大,在烛光下看书,他理解廉价煤油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他醉心于用低成本、高产量的生产保住市场份额,为此他不惜暂时减少利润。正如他本人所言:“标准石油公司一直记住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一定要提供最好的服务,满足于大量增加的业务,而不是增加利润去诱使别人与我们竞争。”洛克菲勒明白,如果自己太贪婪了,别人就会用其他产品取代煤油。 1883年,由J·N·皮尤为首的一个商业集团把天然气用管道送到了匹兹堡。洛克菲勒很快就看出天然气是对石油生意的补充。他建议标准石油公司应该在这个领域里发展。两年内标准石油公司就把天然气从宾夕法尼亚西部运到了俄亥俄州和纽约州的各个城市,到了90年代,洛克菲勒已经秘密掌管着泰特斯维尔、石油城、布法罗和其他13个地区的天然气公司。1886年标准石油公司创建了天然气托拉斯,洛克菲勒是其最大的股东。 面临两难抉择 自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25年后,美国境内再也没有发现大油田,因此人们总怀疑洛克菲勒帝国是否坚实。洛克菲勒长期以来也被两个截然相反的噩梦所缠绕:要么是石油枯竭,使自己的石油管道和炼油设备无事可干;要么是被大量的廉价石油所淹没。在19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人心惶惶的高级经理会上,有人甚至建议标准石油公司退出石油业,转入一种更为稳定的行当。洛克菲勒听完这悲观失望的发言后,站起身仰天祷告道:“上帝会赐予我们一切。”他深信石油埋在地下应自有其道理。 尽管标准石油公司在炼油、运输和销售等方面无所不能,可是直到19世纪80年代初,它还只拥有四处石油生产基地。鉴于宾夕法尼亚的油田业已枯竭,洛克菲勒担心可能不得不转而使用俄罗斯原油,这将削弱甚至彻底打垮标准石油公司。于是洛克菲勒1884年就开始催促手下建立原油储备。一个转折点出现了,1885年5月,一支勘探队在俄亥俄州西北部的莱玛镇寻找天然气时,意外地钻探出一片油田。到那年岁末,这儿四周一下冒出了250多个石油井架,并且一直延伸到印第安那州。但美中不足的是,原油所含的化学成分中存在着一些难以对付的问题,燃烧时会在灯上形成一层薄膜。更麻烦的是,它的硫化物含量太高,会腐蚀机器,并且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但洛克菲勒仍对俄亥俄-印第安那的油田充满信心。为了解决质量问题,他在1886年7月请来一位叫赫尔曼·弗拉希的著名德裔化学家,交给的任务是:去掉莱玛原油中的异味,把它变成可以上市销售的商品。此时标准石油公司正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是相信弗拉希定能成功,把俄亥俄和印第安那交界处大片土地全都买下来呢?还是冒着失去大笔财富的危险,等弗拉希做完实验再说?洛克菲勒尽管一向行事谨慎,这时却显示出远见和胆量,他决定在莱玛石油上投下一大笔赌注。这遭到董事会中以普拉特为首的一批人的反对。为打破僵局,洛克菲勒在董事会上提出:“我用自己的钱进行这项投资,并且承担两年的风险。”他答应拿出300万元——相当于1996年的4700万元,“两年后如果成功了,公司可以把钱还给我;如果失败的话,由我来承担损失。” 标准石油公司花了数百万元买下莱玛的油田,还铺设了输油管道。那时这种“臭鼬石油”每桶只卖15美分,没有市场,但公司还是把这些石油库存起来。到1888年存量达到4000万桶以上。当然,洛克菲勒在这场赌博中没有单纯依靠化学家们,他还到处寻找这种难闻石油的新用途。 他派出一批批推销员和技术人员去动员铁路公司用石油代替煤炭做机车燃料,劝说旅馆、工厂和仓库用石油做燃料替换煤炉,但这些生意并未做大。终于,到1887年10月,弗拉希用氧化铜去硫法在处理莱玛原油上取得成功,生产出了可供上市的煤油,公司全力以赴地投入了石油生产。洛克菲勒恢复了活力,开始进行这一行业前所未有的大并购。1890年他吞并了联合石油公司和其他三家大型石油生产公司,控制了宾夕法尼亚和西弗吉尼亚州30万英亩的土地,从此成了该行业中的头号霸主。 创建芝加哥大学 标准石油公司完全控制了石油业之后,“大型垄断企业的鼻祖”洛克菲勒成了镀金时代的象征,因而也成了众人批评的焦点。1888年美国大选时,反对各种托拉斯——包括石油、威士忌酒、糖业以及几十种其他行业托拉斯的抗议活动,在许多地方爆发,迫使竞选两党在施政纲领中都严厉地谴责经济集中。 在这场越来越强的批评声中,洛克菲斯再次受到了政府的严格审查。1888年,纽约州参议院的一个委员会在调查标准石油公司时才领会到与洛克菲勒打交道有多难。一位送传票的司法人员来到百老汇26号公司办公地,被告知洛克菲勒出城去了。他来到第54西大街4号,被告知洛克菲勒确实在家里,但不见客。为了防备这位大人物一大早溜掉,这位送达员在洛克菲勒家的门廊下凑合了一夜。然而他第二天天刚亮按响门铃时,却被告知洛克菲勒先生已经离开了。为了指导洛克菲勒如何对付纽约参议院的听证会,标准石油公司聘请了一位名叫约瑟夫·乔特的著名律师。见面时,洛克菲勒热情地同他打过招呼后,便歪在长椅上露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乔特试图就公司事务询问他的意见,洛克菲勒却滴水不露,这使乔特十分灰心。 1888年2月的一个上午,48岁的洛克菲勒身穿外套,头戴礼帽,在乔特的陪伴下来到纽约市最高法院坐满了人的法庭上。乔特很快就发现他根本不必为其担心。洛克菲勒和他那个时代的许多商人一样,擅长于做出模棱两可的回答。他还变成了一个茫然、健忘的家伙,和蔼可亲却有点思维混乱,像是迷失在标准石油公司巨大的迷宫里。向洛克菲勒提问的是该委员会法律顾问罗杰·普赖尔,他盯着洛克菲勒,用手指指着他以示谴责。洛克菲勒始终保持平静,使两人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洛克菲勒在证词中首次提供了标准石油公司在1882年起草的托拉斯协议,公开了八位现任受托人的姓名,透露了公司当时拥有的700位股东。最令人吃惊的是,他列出了属于托拉斯的41家公司——其中有许多在此之前从未公开过这层关系。为了反驳标准石油公司是一家垄断企业的说法,洛克菲勒提交了一份111家与其竞争的炼油厂的名单,同时还述说了他与俄罗斯石油业展开激烈竞争的动人故事。 但是,无论洛克菲勒提供的证词如何出色,该委员会的报告还是称标准石油是“本大陆上最难对付的金钱实体”,“是原始的托拉斯”。洛克菲勒不得不大量捐钱,但他捐钱的速度总是无法赶上收入增长的速度。他花了几年的时间,才学会用一种系统、科学而又同他的财富规模相称的方式捐钱。他创立了芝加哥大学,并以此最终确定了今后作为慈善家的工作方式。 但他不愿把这所大学与自己的名字联系起来。洛克菲勒不喜欢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校长威廉·雷尼·哈珀终于说服他出席1897年7月举行的建校五周年庆祝活动。这位赞助人表示不发表演讲,只想轻松地在校园里偷偷地欣赏一两个小时。这天,三千多名衣冠楚楚的学生和教授涌进校园里,只有一个人身穿普通礼服,头戴丝质礼帽,走路时还像儿时一样,眼睛盯着地上。他走上主席台时,大家的双眼注视着这位深居简出的美国传奇人物。第二天上午,洛克菲勒骑上自行车,穿着运动装参观了校园。 1895年,56岁的洛克菲勒开始不露声色地逐步隐退,把事业交给他的儿子小约翰·D·洛克菲勒。1937年5月23日,洛克菲勒去世,享年98岁。

洛克菲勒的故事 文/何南辉 洛克菲勒,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缔造者,他在短短的几十年裏,积累了惊人的财富,成为举世瞩目的大富豪. 洛克菲勒的学生生涯到高二时就永远结束了.不是因为贫困,事实上,父亲行医赚了一些钱,他的学费是不成问题的. 那时,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读大学,一般家庭的孩子,到了高中毕业,就必须开始独立谋生了,在与洛克菲勒同时代的人中,鲜有人上过大学的.此外,他辍学的另一个原因,恐怕就是他对商业社会的向往,以至於如此迫不急待地想加入其中.他知道,人生只有靠自己,做生意要趁早,要在别人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抢得先机. 洛克菲勒的居住的克利夫兰是一个人口大约三万的新兴城镇,交通四通八达,随之而来的是商业的兴旺,吸引了许多新移民从外地赶来这裏定居.小镇在迅速扩大,似乎遍地都是发财的机会,让年轻人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十六岁的洛克菲勒充满信心地告别学生时代,开始他的淘金梦.在酷热的夏天,他踌躇满志地翻开全城的工商企业名录,仔细寻找那些知名度高的公司. 虽然他高中没有毕业,毫无工作经验,但他坚信,只有那些大公司才适合自己,而且他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个想法.他去了银行,铁路公司及批发公司,对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他根本就没有考虑.他去那些繁华的商业区找工作,没有丝毫的胆怯,他总是直接要求见老板,或是一个真正「管事」的人,对那些助理一类的人,他从不和他们多费口舌,而是直截了当地说:「我懂会计,我要找个活干.」 想当然的一个高中都没毕业又没任何工作经验的人,一再的碰壁是理所当然的,但洛克菲勒却不气馁,每天早上八点钟,他穿戴整齐,开始新一轮的预约面试.有些公司他甚至去了三,四次,换了别人早就放弃了,不过洛克菲勒是一个倔强的人,困难越大,他的斗志也越高,决心也越坚定. 每个人都过求职的经历,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讲,这样的经历不会是特别愉快的.对洛克菲勒来讲,这段经历却是他一生最为宝贵的. 那个炎热的夏天,成为洛克菲勒一生事业的开始.他回忆说:「路面又热又硬,我不得不走很长的路,常常双脚发痛.那时候,父亲曾对我说,如果我找不到事,就叫我回乡下去,那是我所不愿的,我不想依靠任何人,而且也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那时我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我的工作就是找工作.」 这场面试的「持久战」,持续了六个星期,他从没有放弃,终於有了有一家商行录用洛克菲勒为记账员,从此开启了洛克菲勒传奇致富的一生.(何南辉)老约翰·洛克菲勒在他33岁那年赚到了他的第一个100万。到了43岁,他建立了一个世界最庞大的垄断企业——美国标准石油公司。 那么,53岁时他又成就了什么呢? 不幸的是,53岁时,他却成了忧虑的俘虏。充满忧虑及压力的生活早已摧毁了他的健康,他的传记作者温格勒(Johnk·Winkler)说,他在53岁时,看起来就像个僵硬的木乃伊。 洛克菲勒53岁时因为莫名的消化系统疾病,头发不断脱落,甚至连睫毛也无法幸免,最后只剩几根稀疏的眉毛。温格勒说:“他的情况极为恶劣,有一阵子他只得依赖酸奶为生。”医生们诊断他患了一种神经性脱毛症,后来,他不得不戴一顶扁帽。不久以后,他订做了一个500美金的假发,从此,一生都没有脱下来过。 洛克菲勒原本体魄强健,他是在农庄长大的,有宽阔的肩膀,迈着有力的步伐。可是,在多数人的巅峰岁月——53岁时,他却肩膀下垂、步履蹒跚。 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却只能靠简单饮食为生。他每周收入高达几万美金——可是他一个星期能吃得下的食物却要不了两块钱。医生只允许他喝酸奶,吃几片苏打饼干。他的皮肤毫无血色,那只是包在骨头上的一层皮。他只能用钱买最好的医疗,使他不至于53岁就去世。 为什么?完全是因为忧虑、惊恐、压力及紧张。事实上,他已经把自己逼近坟墓的边缘。他永远无休止地、全身心地追求目标,据亲近他的人说,每次赚了大钱,他的庆祝方式也不过是把帽子丢到地板上,然后跳一阵土风舞。可是如果赔了钱,他会大病一场。一次,他运送一批价值4万美金的粮食取道太湖区水路,保险费需要150美元。他觉得太贵了!因此没有购买保险。可是,当晚伊利湖有飓风,洛克菲勒整夜担心货物受损,第二天一早,当他的合伙人跨进办公室时,发现洛克菲勒正来回踱步。 他叫道:“快去看看我们现在还来不来得及投保。”合伙人奔到城里找保险公司。可等他回到办公室时,发现洛克菲勒的心情更糟。因为他刚刚收到电报,货物已安全抵达,并未受损!于是,洛克菲勒更生气了,因为他们刚刚花了150美元投保。 事实上,是他自己把自己搞病了,他不得不回家,卧床休息。想想看,他的公司每年营业额达50万美元,他却为区区150美元把自己折腾得病倒在床上。他无暇游乐、休息,除了赚钱及教主日祈祷,他没有时间做其他任何事情。 他的合伙人贾德纳(George Gardner)与其他人以2000美元合伙买了一艘游艇,洛克菲勒不但反对,而且拒绝坐游艇出游。 贾德纳发现洛克菲勒周末下午还在公司工作,就央求他说:“来嘛!约翰,我们一起出海,航行对你有益,忘掉你的生意吧!来点乐趣嘛!”洛克菲勒警告说:“乔治·贾德纳,你是我所见过最奢侈的人,你损害了你在银行的信用,连我的信用也受到牵连,你这样做,会拖垮我的生意。我绝不会坐你的游艇,我甚至连看都不想看。”结果他在办公室里待了整个下午。 永远缺乏幽默,永远只顾眼前,是洛克菲勒整个事业生涯的写照。即使坐拥百万资产,他却一直担心财富可能随时失去。马克·汉纳(Mark Hanna)说过:“这是一个为钱疯狂的人。” 洛克菲勒住在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时,曾向邻居吐露真言,说他希望能被人爱,可是他却是如此寡情与多疑,以致没有几个人真正喜欢他。 洛克菲勒的部属与合伙人都很畏惧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也同样怕他们,他怕他们把公司的秘密泄露出去。 他对人性几乎没有丝毫信心,有一次他与一位石油提炼专家签了10年的合约,他要那个人承诺不告诉任何人,包括他的妻子。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闭上嘴,好好干活!” 正逢他事业巅峰、财源滚滚的时候,他的个人世界却崩溃了,标准石油公司也一直灾祸不断——与铁路公司的诉讼、对手的打击等等。 遭他无情打击的对手,没有一个不想把他吊在苹果树下。威胁要他性命的信件如雪片般飞入他的办公室。 他雇用保镖防止敌人杀他,他很想忽视这些仇恨,一次,他自我解嘲地说:“踢我、诅咒我!你还是拿我没办法!”但是他终究是个凡人,他无法忍受憎恨,也无法承受忧虑。他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了,对这个新的“敌人”——由身体内部发出的疾病,他感到极为茫然与迷惑。 后来,医生告诉他一个惊人的事实,他或者选择财富与忧虑,或者他的生命。他们警告他:再不退休,“就死路一条”。他终于退休了,可惜退休前,忧虑、贪婪与恐惧已经摧毁了他的身体。 当全美最著名的女作家艾达·塔贝尔(Ida Tarbel)见到他时,真是大吃一惊,她写道:“他的脸上饱经忧患,他是我见过的最老的人。” 老?怎么会呢? 洛克菲勒比麦克阿瑟反攻菲律宾时,还要年轻几岁呢?可是他的身体状况极差,以致艾达感到他太可怜了,当时她正着手写一篇讨伐标准石油公司的文章,她没有任何理由同情这位一手建立起这个超级“八爪鱼”的首脑,然而,当她看见洛克菲勒在教主日,急切地渴求他人同情的目光时——她说:“我心中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而且那个感觉十分强烈,那就是我为他难过,我了解孤独恐惧的滋味。” 医生竭尽全力挽救洛克菲勒的生命,他们要他遵守三项原则——这三项原则,终其一生,他都牢牢记住。这三项原则是: (1)避免忧虑,绝不要在任何情况下为任何事烦恼。 (2)放轻松,多在户外从事温和的运动。 (3)注意饮食,每顿只吃七分饱。 洛克菲勒严格遵守这些原则,因此他捡回一条命。 他退休了,他开始学习打高尔夫球,从事园艺,与邻居聊天、玩牌,甚至唱歌。他开始想到别人。 这一生他终于不再只想着如何赚钱,而开始思考如何用钱去为人类造福。总而言之,洛克菲勒开始把他的亿万财富散播出去。 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洛克菲勒了解到世界各地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正在从事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很多人都在进行许多研究,有人想成立大学,有许多医生在努力与疾病战斗——可是,因为缺乏经费致使胎死腹中的情况太多了,因此,他决定帮助这些人类先驱者,不像过去那样收买过来,为他赚钱,而是为他们提供经费,帮助他们。 今天,你我都应该为盘尼西林和其他数十种使用他捐赠经费完成的发明,而真诚地感谢洛克菲勒。以前儿童患脑膜炎的死亡率曾高达五分之四,现在我们子女的生命不再受脑膜炎的威胁,这也是洛克菲勒的功劳。 洛克菲勒开心了,他彻底改变了自己,使自己成为毫无忧虑的人。事实上,后来当他遭受事业重创时,他也不肯因此而牺牲一晚睡眠。 这个重创是他一手创办的标准石油公司被勒令罚款,这是美国当时最大的一笔罚款。美国政府裁定标准石油公司垄断,直接违反了美国反托拉斯法。诉讼持续了五年,全美最杰出的法律精英都加入了这场历史最冗长的法庭战争,但最后,标准石油公司败诉了。 当法官宣判时,辩方律师都担心洛克菲勒无法承受——他们显然并不了解他的改变。 当天晚上,一位律师打电话通知洛克菲勒,他尽可能平静地叙述这个判决,接着他说出了心中的顾虑:“我希望你不要因为这个判决而难过,洛克菲勒先生,希望你今晚能安心睡觉。” 洛克菲勒立即回答:“约翰森先生,不要担心,我决心好好睡一觉。你也不要放在心上,晚安!” 这几句话居然出自一位曾为150美元而失眠的人口中——洛克菲勒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学会克服忧虑。 53岁时,他差点丧命——最后却能活到98岁。(良友文摘) 有一则关于洛克菲勒父子的故事,说洛克菲勒去一家酒店住宿,他对前台服务生说,请给我一间普通标准间。这时酒店的老板刚好路过,认出了洛克菲勒,听说他要住普通标准间,就走过来说,先生,您需要我们这里的套房吗?我们这里的套房非常棒。不了,我只要标准间就可以,洛克菲勒回答。酒店老板非常困惑,他说,您那么有钱,而且您的儿子经常在我们这里住,每次他都住套房。洛克菲勒听后并没在意,回答道,是吗,这也不奇怪,因为他的父亲很有钱,而我的父亲却没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同时代人的消费观念是不同的,而这种行为上的差异对经济及企业的影响则是每个专业投资者应该了解的。从行为特征区分目前不同年龄层次的中国非农业人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六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其次是六十年到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最后是八十年代之后出生的人。这三个年代的人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上差别比较明显;这三个年代的人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也存在较大差异。六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消费能力相对有限,其知识结构也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无论从消费还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都是目前中国的核心。这代人的习惯决定着相当部分企业的命运。总的来说,这代人的特点是承上起下,从历史的角度看,他们经验着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知识结构看,他们混和着传统和现代;从人生阅历看,他们经历了贫穷到小康。比较令人惊奇的是,既使在IT这样的高科技领域,他们的成就也显然高于海归,如网易的丁磊、盛大的陈天桥。这代人喜欢存款,正学习消费,消费时更重视产品功能而不是品牌,消费的主流是住房及汽车,他们是目前房地产热潮的始作甬者。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随着姚明和超级女声的走红,开始展露头角。这一代人有更好的教育背景,更富裕的生活环境,全部是独身子女,在大学扩招后上大学。他们身上现代潮流的铬印更深,没有先存款后消费的习惯,消费的范围从住房到普通日用品,是已经学会消费的一代,这代人的消费一般较重品牌。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从储蓄和消费倾向看,中国的存款率将面临向下的拐点,而消费率会不断上升。所以五年或十年之后,我们会发现,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消费类公司可能是中国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从消费结构看,今后住房或汽车消费所占比重可能会下降,不同种类的消费品都会有较快的增长,比如今年男性护理用品的广告投入突然发力,其增长率远高于女性。从消费特征看,统一的大品牌会有更大的发展机会。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由于有更多的人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所以科技类公司及服务业具备了快速发展的人力基础。

世界100强成功企业家简短小故事<1>成功的方法 1、比尔·盖茨:比尔·盖茨中学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电脑,他经常彻夜不眠地利用一切机会研究电脑和编程,在学生时代的盖茨就和好友艾伦靠编写程序赚了不少钱,为以后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和经验。1973年比尔·盖茨在父母的影响下进入哈佛大学攻读法律,但计算机事业已经深深地溶入他的血液,在哈佛读大学期间一直没有放弃对计算机发展的关注,艾伦不断地给他各种关于计算机发展的最新信息。终于,盖茨和艾仑在成功地为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编写了basic程序后创立了日后的软件帝国——微软公司。其后不久,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也决定使用basic,微软从此名声大噪。1980年比尔·盖茨经过艰难的谈判,终于羸得了IBM的合同。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向全世界宣布80年代电脑界最大的一项新闻:新一代个人电脑IBM的PC机问世,同时,随着IBM的PC机一起销售的PC-DOS及一系列微软公司的软件,也迅速进入一个无限广阔的大市场。并且,随着兼容机的发展,微软软件不仅仅应用在IBM的电脑上,还广泛应用在了各种兼容机上,可以说,微软软件像一阵旋风,刮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在比尔·盖茨的带领下,微软不断开发出功能丰富,简单易用的软件,现在几乎每一台个人电脑内部装有微软公司出品的软件。比尔·盖茨31岁成为世界最年轻的百万富翁,40岁被著名金融杂志“福布斯”评为全球首富。盖茨是全球的一个奇迹,是计算机行业的奇迹。是科技成就了他,也用自己的技术和智慧给了世界不断的惊喜和改变。2、世界债主——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世界上的人都知道美国纽约是世界金融中心,而华尔街更是纽约金融界的晴雨表,它是美国经济繁荣的象征。而华尔街的真正大佬就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发展到今天,摩根财团已经是有百年历史的世界富豪。虽然世界经济几度风云变幻,但是摩根财团的地位并没有动摇,摩根财团有这样的地位,应该首先归功于它的创始人——摩根。1857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摩根旅行来到新奥尔良,靠咖啡生意大赚了一笔!为此,老摩根对儿子的能力大加赞赏。为儿子在华尔街开了一间摩根商行,在这里,摩根开始了他的发迹生涯。19世纪后半期,铁路的发展速度很快,他对几大铁路运营商进行重新规划。到1900年,在摩根直接间接控制之下的铁路长达10.8万公里,差不多占当时全美铁路的2/3。这种构想,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此前也有过,但并没有成功。而摩根并没有比洛克菲勒更雄厚的财力,但却完成了,因为他能调度掌控的资金往往高达几十倍甚至成百倍。若没有十分高明的手腕,是不可能运转自如的。后来洛克菲勒都承认,摩根调集资金的能力是自己所不能企及的。1912年,摩根财团控制着53家大公司,资产总额127亿美元。这些资产中,有金融机构13家,30.4亿美元;工矿业公司14家,24.6美元;铁路公司19家,57.6亿美元;公用事业公司7家,14.4亿美元。摩根后代继续扩张,财团雄风未减,霸业更加显赫。摩根留下一个显赫的家族,留下首创的“联合承购国债”的华尔街的惯例。摩根家族的财富首先来源于金融业务,然后,转向对企业进行投资,占领美国支柱产业,维持巨大的财富来源,反过来又加强了摩根家族的金融霸权地位。摩根开创了“摩根时代”,即金融寡头支配企业大亨的时代。3、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1835年11月25日,安德鲁·卡内基出生于苏格兰古都丹弗姆林。父亲威尔·卡内基以手工纺织亚麻格子布为生,母亲玛琪则以缝鞋为副业。父母虽穷,却为人正直,始终充满着积极进取的精神。他后来和家人移民到美国,13起外出做工,从纺织厂的绕线工、信差、电报员,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成为钢铁大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企业,成为一个时代的巨富。而后他又主动地、有步骤地为人类的文明一进步捐献了这一切。 4、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洛克菲勒183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里奇福德镇。他的同学们叫他“约翰·D”,因为他在作文里这样署名。他们这个家族是18世纪从德国举家移民到美国的。16岁的洛克菲勒在美国俄亥俄州当过干货店职员,每星期赚5美元。19岁倒卖谷物和肉类。22岁的洛克菲勒进入石油业,并于1870年创建标准石油公司。1882年,他开创了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这个极易聚集财富的结构使标准石油两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团企业。洛克菲勒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标准石油公司最后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1895年,56岁的洛克菲勒开始不露声色地逐步隐退,把事业交给他的儿子小约翰·D·洛克菲勒。1937年5月23日,洛克菲勒去世,享年98岁。 5、报业巨子——约瑟夫·普利策:约瑟夫·普利策于1847年4月10日出生在匈牙利的一个叫马口的小镇。母亲是德国人,信仰天主教,父亲是个有教养的犹太谷物商。普利策的哥早年夭折,他和妹妹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17岁时在“林肯骑兵队”当过骑兵,退伍后几经辗转投身报业。与当今拥有120亿美元资产的传媒大王罗伯特·默多克相比,普利策2.8亿美元的资产似乎少了点。但普利策却是世界公认的报业巨子。1911年10月,这位报界奇人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 6、传媒巨头——罗伯特·默多克:罗伯特·默多克1931年3月11日出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以南30英里的一个农场里。1949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其父亲拥有包括墨尔本《先驱报》在内的4家报纸,在当地是一个颇有成就的报人。1952年秋,66岁的父亲死于心脏病,经营已陷入危机的4家报纸的责任落到了22岁的默多克身上。从此,开始了默多克的传媒生涯。默多克三次结婚,与第一任妻子帕特生下一个女儿后不久便分道扬镳。1967年,默多克与当时担任英国《每日镜报》记者、19岁的安娜结婚,在32年的共同生活中,育有两男一女。现任妻子为华裔女子邓文迪。默多克的个人财产已超过110亿美元。近日英国公布的“传媒业100大亨”排行榜中,世界传媒界巨头,天空卫星广播公司最大股东罗伯特·默多克再一次超过BBC前总裁葛雷戈·戴克,排名第一。 7、“骆驼牌”香烟的创始人——理查德·雷诺兹:雷诺兹出生在1851年的美国,他聪明好学,善于对纷乱的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雷诺兹创立了“骆驼牌”香烟,并一手把“骆驼”这个品牌推向了全世界。使“骆驼牌”香烟成为全世界吸烟者的最爱。1919年,雷诺兹走完了他68年的人生道路,悄然离开了人世,然而这只“骆驼”已经长大了、成熟了,即使它的创始人已经离去,它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8、“可口可乐”之父——阿萨·坎德勒:1851年12月30日,阿萨出生在美国佐治亚洲,他是父亲的第八个孩子。南北战争之后,他的父亲缪尔萨·坎德勒患上了了严重的抑郁症,家庭经济状况恶化。阿萨19岁就开始在药店当学徒,以补贴家用。后凭借其很高的商业天赋渐入佳境,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种药水。那就是畅销全世界的可口可乐。他创立的可口可乐公司现在是全球十大著名企业,可口可乐品牌成了美国的文化象征,品牌价值400亿美元。 9、“柯达”创始人——乔治·伊士曼:1854年7月12日,伊士曼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沃特维尔。有两个妹妹。由于父亲在他7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14岁的时候就不顾母亲的反对辍学工作。在经历了各种艰苦的职业生涯之后,伊士曼在一家银行当了职员,开始了稳定的生活。后来利用业余时间发明了感光胶片,改进了老式照相机。后来又创立了“柯达”这个品牌。1930年柯达公司的产品在世界摄影器材市场上占有75%的份额。在《财富》杂志上排名第34位。伊士曼1932年跳海自杀,终身未娶。 10、美国吉列公司创始人——金·坎普·吉列:吉列于1855年1月5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一个小商人的家庭里。因为父亲做的是小生意,所以家里经济状况很紧张。16岁那年,吉列被迫辍学,他开始走向社会,寻找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对于一个没有学历、没有经验的人来说,最容易找到的工作就是推销员了,吉列走上了推销员之路,而且一干就是24年!后来创造了闻名世界的“吉列剃须刀”,吉列剃须刀行销全世界,吉列因此坐拥巨大财富,成为屈指可数的富豪。

  • 索引序列
  • 关于库克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克尔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语料库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大克鼎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洛克菲勒论文范文资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