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宇宙时空论文参考文献

宇宙时空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宇宙时空论文参考文献

宇宙的诞生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其边界大约有100多亿光年。它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我们所观察到恒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么产生的呢? 宇宙学说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奇点。在150亿年到200亿年前,奇点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光子、中微子。以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钟,下降到100亿度。大爆炸后14秒,温度约30亿度。35秒后,为3亿度,化学元素开始形成。温度不断下降,原子不断形成。宇宙间弥漫着气体云。他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们有关宇宙年龄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公布的资料显示,宇宙年龄应该为137亿岁。2003年11月份,国际天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宣称,宇宙的确切年龄应该是141亿岁。地球的形成大约是距今45亿年。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H.N.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A.S.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八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17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多样性 天体千差万别,宇宙物质千姿百态。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遥远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温度最高时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运动和发展 宇宙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2.2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无限论,反对宇宙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的创生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宇宙 宇宙,是我们所在的空间,“宇”字的本义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而地球仅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而太阳系又仅仅定居于银河系巨大旋臂的一侧; 而银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许很不起眼…… 这一切,组成了我们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体共同的家园。 宇宙,又是我们所在的时间,“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来”。 因为,我们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有着诞生和成长的过程。现代科学发现,我们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我们的宇宙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论。) 宇宙一经形成,就在不停地运动着。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在膨胀着,星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宇宙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边界,更没有诞生与毁灭,只有一个个阶段的结束与开始,我们现阶段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这阶段的宇宙开始了!最新研究表明,大爆炸孕育于黑洞中,黑洞将所有物质,包括光子在内压到一个点,这时连电子,中子,质子等都已不存在(究竟是什么物质比电子还小呢?当代科技无法解释,暂称为夸克),这时发生了比核聚变更高等级的爆炸,这种爆炸的范围至少波及数十亿光年,又一个新的宇宙纪元就诞生了.题名]:宇宙 [英文缩写]: [英文]:universe;cosmos [解释]: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 伽利略 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 牛顿 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 康德 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

阶度宇宙空间理论

一、真空与时空扭曲

古希腊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空间是无物的“虚空”,原子在“虚空”中运动。这些没有物质的空间的观念,同时也就包含了没有物质的时间的观念,而且“虚空”、或“真空”同样经历着时间的流逝过程。这种观点发展到16世纪中期,被牛顿进一步理论化。牛顿认为,时间是和物质运动无关,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的持续性;空间是和物质相脱离的绝对虚空的框框,物质可以充塞其中,但空间本身却是永远静止不动、固定不变的。

在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中,时间和空间是两个独立的观念,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分别具有绝对性;且时间与空间的度量与惯性参照系的运动状态无关,同一物体在不同惯性参照系中观察到的运动学量(如坐标、速度)可通过伽利略变换而互相联系。

宇宙存在没有物质的绝对的“虚空”、或“真空”吗?时间究竟是什么?时间是与物质、或空间相对独立的绝对存在?空间能够绝对地静止、永远不变不动?

19世纪, 奥地利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 恩斯特·马赫提出:时间和空间的几何不能先验地给定,而应当由物质及其运动所决定——爱因斯坦称之为马赫原理。爱因斯坦曾宣称,因为马赫思想的影响和启发,所以创建了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论述因为观测位置不同导致的距离不等形成的对于同一事物变化同时性判断的相对性,并设定真空中光速c不变,由此推论出以光学测量仪器测定量杆物体静止时和运动时长度的不一致的尺缩效应,和运动中计时钟表的钟慢效应,建立不同参考系基于洛伦茨变换运动的相对论理论学说。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则提出了引力场和时空扭曲的全新观念,并由此论断,引力是时空扭曲的结果。

可是,我们同样要问:存在完全没有任何物质的真空吗?爱因斯坦、或人类迄今探测到过完全没有任何物质的真空吗?那么,爱因斯坦设定的真空中光速c不变条件的理论、或现实意义是什么呢?固然因为人类以光学仪器测量运动中的量杆长度会因为量杆运动速度与光速的相对值而影响最终的测量结果,但是,人们因此测量的相对结果能够决定、或就是量杆物体的绝对长度吗?时间是什么?一座时钟时针运转的快慢能够决定时间的快慢吗?那么,地球上那么多有快有慢的时钟,它们是不是都因此扭曲了宇宙的时空呢?

二、宇宙与空间的物质基础

在我国古代,宇指代空间,宙指代时间。在外国及至现代物理学也将宇宙视为所有的空间和时间及其内涵,统称为时空。所以,古今中外,无论是世俗民间、还是科学理论界,都似乎笃定地相信,时间和空间是对等、相同层级(或性质)的存在,所以,以空间和时间构成的时空的所谓“时空扭曲”为基础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才会在当今现代物理科学界广泛流行。

在《探究第一推动力与宇宙能量之源》的文章中,我们讨论了物质的质量和运动的两种根本属性,并基于它们阐述了力只是物体运动的动量线性传递的外部表现,而能量则是物体运动的动量离散性传递的外部表现;而且,因为不同的特征空间构成物质特性决定着处于其中相对独立的物质体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方式,这样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力、电磁力等不同的力的形式,以及化学能、核能、电能等不同能量形式。

更进一步推论,我们认为,暗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电磁场就是暗物质一定形式的运动形成的特征空间;时间则只是人类以地球自转、及其绕太阳公转的运动过程,衡量人类生命及其它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的工具。所以,所谓空间、或宇宙,是、且仅只是不停运动着的物质的绝对实体存在的呈现;宇宙里面、或宇宙之外都并不存在完全没有任何物质的绝对的真空空间、或虚空;也没有与绝对存在的物质构成的空间相对应,具有完全独立性的所谓“时间”事物的绝对实体形式的存在。所谓“过去”,只是人类意识中关于自身及其它事物已经发生的变化过程的记忆,未来则只是人类意识关于自身及其它事物未来变化过程的推理和畅想。

基于宇宙是、且仅只是具有质量和运动两种根本属性的物质和暗物质构成的空间呈现这样极简宇宙理念的认知,并理解了在不同特征空间中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会具有相应不同机制和外部表现的事实,我们不仅能够揭开困扰人类几千年的不同形式作用力、和所有形式能量的共同本质,而且能够完全规避、摒除一些陈规浅见和毫无必要的人为设定的误导与干扰,推动物理科学理论研究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比如,既然所有的作用力都是物体相互的辐射和吸收在相应特征空间压强作用挤压下相互靠近运动的表现,传递各种作用力的就是构成相应特征空间的基础物质本身,并不需要、也不存在特定的传递万有引力的引力子、或传递其他作用力的物质粒子;而且,电磁场就是暗物质空间,电磁力即是暗物质粒子运动形成的作用力,那么,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引入、或设定所谓的时空扭曲,以及引力场和引力波的存在。这样,我们就可以心无旁骛地针对性的研究因为太阳核反应喷射物质和辐射导致太阳系空间物质构成状况的变化促使太阳系空间压强的变化,以及太阳与包括地球在内天体相互辐射和吸收的变化,共同作用推动太阳系过去、现在和未来演化的趋势,探究地球及人类的未来。

再比如,既然空间就是物质绝对存在的呈现,并不存在完全没有物质的真空、或虚空,而且,因为物质绝对运动的属性,所以,可以推断,不可能存在物质分布绝对均匀的空间。又因为人类认知、定义的“时间”事物并不是与物质相同性质的绝对存在,所以也就并不可能存在所谓的时空扭曲,只有不同区域空间构成物质的疏密之别。那么,我们关于“真空中光速不变”的设定,只可以解读为,在人类迄今探知的相对均匀的星际宇宙空间中,光速才可以人为设定相对稳定不变量值,以便人类作相关的科学研究。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在水中、大气空间、太阳球体附近光速和运动路线的各种不同和变化,以及现代量子力学中“量子纠缠”状态的超光速现象。因为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特征空间,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因为它们分别处于由不同物质构成的不同阶、不同维度的阶度空间,所以光的速度和运动路径才会发生改变,表现出不一样。

而且,既然宇宙空间就是物质存在的表现,宇宙间并不存在没有物质的绝对真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推论判断,光子在空间的高速运动的本质,是、且只能够是通过光子物质的传动实现。就像桌球上的母球击打目标球后,母球替代了目标球的位置,目标球则代替母球继续运动;当球桌上有许多目标球时,一个母球击出之后,可以同时击到两个目标球,这两个目标球又分别可以碰撞其它的目标球,这样,在一个母球运动之后,也就会发生不同目标球的相互碰撞。基于这些事实和原理,我们也就能够理解,现代量子物理“双缝干涉”实验中,发射光子与自己干涉的客观事实真相:被发射光子同时激发的多个其它光子之间的相互干涉;以及光子波粒二象性的本质:光子传动置换相对位移、与绝对位移(关于这些内容,我们将会在《 量子物理的哲学基础及其理论完备性科学阐释 》暂定名>文章中作更详细的阐述)。

三、宇宙空间的“阶”与“度”

既然宇宙的本质是、且仅只是物质构成的空间各种演化结果的呈现,所谓时间,是、且仅只是物质运动演化形成事物、及其发展变化过程被人类意识反映,抽象定义的一种理念事物。而且,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由此,可以推想,构成任何区域空间的物质的数量必然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所以,宇宙空间不同区域存在物质数量多少的不同就会是它的基本特征。每一块区域宇宙空间是物质的绝对的、自然的存在,每一种状态也就是它的正常存在现象,所以,并不存在所谓“时空扭曲”、或“空间扭曲”,只存在空间物质的疏密之别。

宇宙空间是物质的整体的存在,相对于宇宙空间中任何相对独立的物质个体,空间则是直接决定其存在和活动范围的区域空间。

比如,对于构成一块石头的原子而言,作为实体的石头就是它们的存在空间;对于水中的鱼而言,水就是它们的存在空间;地球大气层则是人类等动、植物生命存在的空间;太阳系则是地球、金星等行星物体的存在空间,等等。

很显然,这样不同的空间状态、或区域空间,根本地是因为物质分布多少、稠密程度不同相应地呈现出的不同空间层次特征。而且也非常显然,因为不同的空间状态、或特征空间中物质构成、分布结构的不同,决定着处于其中相对独立的物质个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机制、方式的不同。比如,鱼和虾等生命体在水空间中的游动,人类和其他动物在地球大气空间的走动和跑动,在太阳系空间中,地球、水星等物体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等等。而且,在 《探究第一推动力与宇宙能量之源》的文章中,我们已经阐述,因为在不同的特征空间中空间物质形成的相应空间压强的作用,与其中相对独立物质个体辐射、吸收机制共同作用,形成被称之为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力、电磁力等作用力形式;以及,不同物质的混合(或添加催化剂)形成特定的物质空间,在这样的特征空间中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化学能。

那么,鉴于空间物质分布呈现出清晰的层次性状态特征,并决定着相应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于这样的空间状况做出一种抽象的理论定义、区分,以便于科学研究。

比如,如果以人类为研究考察的基础参照,那么,人类直接依赖据以生存的地球大气空间,我们可以定义为一阶(或基态阶)空间;因为地球是依赖于太阳系空间存在,那么,太阳系是人类存在的更高阶的二阶(或相态阶)空间;太阳系又是存在于银河系空间,那么,银河系则是人类存在的三阶(或泛态阶)空间;以此类推,显物质空间和暗物质空间则分别是人类存在的四阶(或显态阶)空间、五阶(或玄态阶)空间。

在大气空间——人类存在的基态阶空间,又有各种水空间、地下空间、房屋空间、高海拔大气空间等,这些相互平行地被包含存在于基态阶空间的特征空间,我们可以定义为“度空间”。因为构成这样不同度空间的物质不同,也就直接地决定了处于其中的包括人类生命等物质个体的不同运动的特征。

比如地球上一块石头,对于构成该石头的物质分子,石头就是物质分子的基态阶空间,地球大气空间则是它的二阶(相态阶)空间,以此类推。如果将这块石头投放于地球上一个超高温的熔炉,石头中的分子就会高速运动以至石头融化形成液体,这样的高炉对于石头物质分子就是它的二阶空间的一个度空间,在这样特殊的阶度空间也就决定了物质分子的相应运动形式;如果在石头融化的高温的熔炉中同时再投入其它也能够融化的物质,这样对于石头分子而言,其实就是构造形成了更高维的度空间,在这样更高维的阶度空间中因此又决定了石头物质分子的相应不同的运动,或者与其他物质相结合、或者气化、或者爆炸等。

依此分析,可以推论,无论是核反应、化学反应,还是现在高能物理的电子对撞机制造新粒子,其基本原理其实都是通过制备不同的阶度空间,通过不同的阶度空间决定的物质分子不同的运动,产生不同的相应结果。

现代量子物理研究的物理基础,同样也就是在量子级别的空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量子空间不同阶度的变化,决定着微观量子相应不同的运动,最终表现出波函数坍缩、状态转变等量子力学的相应特征。

四、从亚里士多德到量子力学

我们都知道,亚里士多德并不认同德谟克利特“空间是无物的虚空,原子在虚空中运动”的观点,在他看来,如果人们倒空一个容器,那么又有别的物体如空气进入容器,没有空的位置,位置总是某物的位置;所以他认为,“大自然厌恶虚空”,而且他还认为,“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运动是没有的”。[1]31

依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解,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空间由万物的形体占据,而构成宇宙的物质元素除了水、火、气、土之外,还有一种居于天空上层的“以太”物质元素。

不过,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具体讨论和探究以太物质性质和存在特征,所以在他那里以太只是一种假想物质。至17世纪,R.笛卡尔将亚里士多德的以太引入科学,并赋予它某种力学性质。笛卡尔以为,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以太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对潮汐的作用力 。

后来,因为提出光的波动说,R.胡克和C.惠更斯也认为,以太是荷载光波的媒介物质,且以太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之中。

牛顿虽然不同意胡克的光波动学说,但他也像笛卡尔一样反对超距作用并承认以太的存在。不过,在他看来,以太不一定是单一的物质,因而能传递各种作用,如产生电、磁和引力等不同的现象。牛顿也认为以太可以传播振动,但以太的振动不是光,因为光的波动学说(当时人们还不知道横波,光波被认为是和声波一样的纵波)不能解释今天 称为的光的偏振现象,也不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

1 8世纪,由于法国笛卡尔主义者拒绝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而使牛顿的追随者起来反对笛卡尔哲学体系,连同他倡导的以太论也在被反对之列。随着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天体力学方面的成功以及探寻以太未获实际结果,使得超距作用观点得以流行。光的波动说也被放弃了,微粒说得到广泛的承认

然而到了19世纪,T.杨、A.菲涅耳、M.法拉第和J.麦克斯韦等科学家逐步发现光是一种波,而生活中的波大多需要传播介质(如声波的传递需要借助于空气,水波的传播借助于水等)。受经典力学思想影响,于是他们便假想宇宙到处都存在着一种称之为以太的物质,而正是这种物质在光的传播中起到了介质的作用。

可是再后来,著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并没有证实存在以太拖曳影响光速的变化,该实验被当作了并不存在以太的证据。以及1905年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的前言中说:“光以太’的引用将被证明是多余的”,他抛弃了以太说,认为光速不变是基本的原理,并以此为出发点之一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或许,因为著名物理学家洛伦茨虽然认为光速不变,但却相信以太存在,并不认可相对论。所以,1920年,爱因斯坦在莱顿大学做了一个“以太与相对论”的报告,试图调和相对论和以太论。他指出,狭义相对论虽然不需要以太的概念,但是并未否定以太,而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具有物理性质,在这个意义上,以太是存在的。他甚至说,根据广义相对论,没有以太的空间是无法想像的。不过,爱因斯坦所说的“以太”其实是广义相对论中的度规场,并不具有物质性 。

1922年天文学家卡普坦(Jacobus Kapteyn)最早提出宇宙中可能存在“暗物质”。现代一些科学家一再通过各种的观测和计算证实,暗能量在宇宙中约占到73%,暗物质约占到23%,普通物质仅占到4%,预示着人们认识到的宇宙只占整个宇宙的4%。

2005年10月25日,李政道在清华大学演讲中 指出:21世纪初科学技术最大的谜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存在于人类已知的物质之外,人们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它的构成也和人类已知的物质不同。

综合人类悠久文明史上包括以上众多著名和伟大思想家、科学家的理论和思想,和现代物理、天文科学的各项研究,尽管关于以太、或暗物质的特性还存在许多认知盲区、困惑,但是,完全可以确信,除了我们人类可以直接观测、探知的显物质空间,必定还存在有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测、探知的由以太、或暗物质组构的更高层级、或更高维的阶度空间,而且,组构形成这样阶度空间的物质,也明显表现出人类至今尚不能认知的运动形式。

现代量子物理科学磅礴发展也客观、有力地证明,在非常微观的量子空间,微观量子的运动也非常显然地有着不同于常规、或宏观的物质空间中物质的运动形式和相互作用的机制。

这些能够佐证我们在这里建立“阶度宇宙空间理论”的科学理论的价值和现实的思想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震 主编,2017:《西方哲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百度百科:《以太词条》,作者, 曹昌祺 戴念祖

[3]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物理学 词条:以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07

93年,楼主应该迈入大学的校门了吧?那应该充分的利用好学校提供的资源。向楼主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到文献库中搜索。无论学校的质量如何,必定会购买几个文献库的使用权,国内的数据库中,CNKI和万方使用的人数最多。在文献库中搜索“平行宇宙”,相信能得到数以千级的论文。说实话,国内文献虽然不乏精品,但是总体水平比起国外的文献还是低了一个档次的。可以到一些国外的数据库搜索,比如Web of Science,相信楼主读过几篇之后能比较出国内与国外的差距。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知道这个平台可能没有满足楼主的需求,不妨到更宽阔的空间中放飞自己的梦想。

宇宙是所有空间结构所有时间结构共同堆构的整体时空结构。无比宏大,银河系无比庞大,在宇宙中还算不上一粒尘埃。无比玄妙,充满了无数种不同时空,每个时空都有自己不同的时间场、时间周期、空间大小、空间形状,拥有适合自己的各种规律。平行时空互相联系,比如太阳系九大行星九个时空都有各自的轨道,顺序排列,与人体太极结构的形脏神脏九脏腑对应,排列顺序也一样。上古中国人会用全息多维思维,知道宇宙和万物都具有全息多维时空,很容易找到他们的全息对应。纵向时空也是一样。比如地球是个土星,中心却是近6000度的铁水;太阳系是个九大行星围着的这样一个大土盘子,中心是太阳,太阳表面也是6000度铁水,也都与人体太极结构有全息对应关系,另一种太极,另一种排列顺序以及不同的太极数字。宇宙时空有无穷无量的这种横向纵向全息对应的子时空,也都与人体太极结构对应。因为宇宙就是一个巨人。宇宙大物都是小粒子堆构而成,演化而成,如同种子树叶演化成大树,宇宙由人体演化而来,经过无数次质变。人体由一个受精卵细胞演化而来也是这样。宇宙真象无穷无量,提示人向善立大志。我是农民,只有高中文化,没钱没时间多读书,闲时以天地为师,所以人人是我师,有了点心得,天地可作证,不怕人怀疑。“第一次听说这种怪理论”因为我才想出来,等你明白了就会惊叹博大精深了,是全息多维思维的东西,3000年前中国古人常用。有此思维,失传的也能够复原出来,这就是全息思维的特点之一。现代人没有这种思维,所以总是误解古人。你误解我也是一样,我就像个活着的古人,我不小心有了古人的思维。

宇宙起源论文参考文献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从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到现代天文学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了哥白尼、赫歇尔、哈勃的从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学已经不再是幽深玄奥的抽象哲学思辩,而是建立在天文观测和物理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现代科学。 目前学术界影响较大的“大爆炸宇宙论”是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认为最初宇宙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又详细勾画出宇宙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后形成星球、星系的整个膨胀演化过程的图像。但是该理论存在许多使人迷惑之处。 宏观宇宙是相对无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论”关于宇宙当初仅仅是一个点,而它周围却是一片空白,即将人类至今还不能确定范围也无法计算质量的宇宙压缩在一个极小空间内的假设只是一种臆测。况且从能量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考虑,一个小点无缘无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从何而来呢? 人类把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确定为衡量时间的标准——年。但宇宙中所有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不同的,在宇宙范围,时间没有衡量标准。譬如地球上东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范围就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年的概念对宇宙而言并不存在,大爆炸宇宙论又如何用年的概念去推算宇宙的确切年龄呢?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哈勃定律只是说明了距离地球越远的星系运动速度越快--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距离呈正比关系。但他没能发现很重要的另一点--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质量也呈正比关系。 宇宙中星系间距离非常非常遥远,光线传播因空间物质的吸收、阻挡会逐渐减弱,那些运动速度越快的星系就是质量越大的星系。质量大,能量辐射就强,因此我们观察到的红移量极大的星系,当然是质量极大的星系。这就是被称作“类星体”的遥远星系因质量巨大而红移量巨大的原因。另外那些质量小、能量辐射弱的星系(除极少数距银河系很近的星系,如大、小麦哲伦星系外)则很难观察到,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星系大多呈红移。而银河系内的恒星由于距地球近,大小恒星都能看到,所以恒星的红移紫移数量大致相等。 导致星系红移多紫移少的另一原因是:宇宙中的物质结构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围绕一个中心按圆形轨迹运动的,不是像大爆炸宇宙论描述的从一个中心向四周作放射状的直线运动。因此,从地球看到的紫移星系范围很窄,数量极少,只能是与银河系同一方向运动的,前方比银河系小的星系;后方比银河系大的星系。只有将来研制出更高分辨程度的天文观测仪器才能看到更多的紫移星系。 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出现不平衡时,局部物质结构会不断发生膨胀和收缩变化,但宇宙整体结构相对平衡的状态不会改变。仅凭从地球角度观测到的部分(不是全部)可见星系与地球之间距离的远近变化,不能说明宇宙整体是在膨胀或收缩。就像地球上的海洋受引力作用不断此涨彼消的潮汐现象并不说明海水总量是在增加或减少一样。 1994年,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弗里德曼等人,用估计宇宙膨胀速率的办法计算宇宙年龄时,得出一个80~120亿年的年龄计算值。然而根据对恒星光谱的分析,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年龄为140~160亿年。恒星的年龄倒比宇宙的年龄大。 1964年,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探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是因为布满宇宙空间的各种物质相互之间能量传递产生的效果。宇宙中的物质辐射是时刻存在的,3K或5K的温度值也只是人类根据自己判断设计的一种衡量标准。这种能量辐射现象只能说明宇宙中的物质由于引力作用,在大尺度空间整体分布的相对均匀性和星际空间里确实存在大量我们目前还观测不到的“暗物质”。 至于大爆炸宇宙论中的氦丰度问题,氦元素原本就是宇宙中存在的仅次于氢元素的数量极丰富的原子结构,它在空间的百分比含量和其它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同样都属于物质结构分布规律中很平常的物理现象。在宇宙大尺度范围中,不仅氦元素的丰度相似,其余的氢、氧……元素的丰度也都是相似的。而且,各种元素是随不同的温度、环境而不断互相变换的,并不是始终保持一副面孔,所以微波背景辐射和氦丰度与宇宙的起源之间看不出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大爆炸宇宙论面临的难题还有,如果宇宙无限膨胀下去,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指出,能量从非均匀分布到均匀分布的那种变化过程,适用于宇宙间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给定物体中有一个基于其总能量与温度之比的物理量,他把这个物理量取名为“熵”,孤立系统中的“熵”永远趋于增大。但在宇宙中总会有高“熵”和低“熵”的区域,不可能出现绝对均匀的状态。所以,那种认为由于“熵”水平的不断升高而达到最大值时,宇宙就会进入一片死寂的永恒状态,最终“热寂”而亡的结局,是把我们现在可观测到的一部分宇宙范围当作整个宇宙的误识。 根据天文观测资料和物理理论描述宇宙的具体形态,星系的形态特征对研究宇宙结构至关重要,从星系的运动规律可以推断整个宇宙的结构形态。而星系共有的圆形旋涡结构就是整个宇宙的缩影,那些椭圆、棒旋等不同的星系形态只是因为星系年龄和观测角度不同而产生的视觉效果。 奇妙的螺旋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螺旋现象对于认识宇宙形态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大至旋涡星系,小至DNA分子,都是在这种螺旋线中产生。大自然并不认可笔直的形式,自然界所有物质的基本结构都是曲线运动方式的圆环形状。从原子、分子到星球、星系直到星系团、超星系团无一例外,毋庸置疑,浩瀚的宇宙就是一个大旋涡。因此,确立一个“螺旋运动形态宇宙模型”,比那种作为所有物质总和的“宇宙”却脱离曲线运动模式而独辟蹊径,以直线运动方式从一个中心向四面八方无限伸展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更能体现真实的宇宙结构形态。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 《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然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 “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1946年创建的。

这个问题科学界还有争论

任何类弗利德曼膨胀模型必须从一个奇点开始"。1970年,霍金和彭罗斯两人合作得论文终于证明了,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我们这个膨胀着的宇宙过去必须存在着一个大爆炸奇点!

这问题,科学上,基本还未有定论。

问题是人类现在还无法走出地球!说太高远的,很玄。

提的问题有两个:终结之后都只是重复的循环。有没有意义?宇宙有没有意志/意识?

这是很大的问题。需要通晓地球科学、天文学、宇宙学……如果不通晓,基本上无法认知。

进而钻牛角尖,产生错误。比如:“重复的循环”?宇宙这样有没有意义?超出人的认知!

佛学是【出世间法】,才能够【悟道】!宇宙有没有意志/意识?也是同理。

用什么方式来能够解读——佛学,就是包括解读这些内容的!当然,需要达到高深境界!

会有一些探讨,不是定论。而且到这个境界,科学、哲学,基本上差别不大。

一、去学习宇宙学是怎样描述宇宙起源的;

二、参照佛法,华严世界,宏大的宇宙观。

看得懂的话,关于宇宙问题,科学与哲学佛学,已经一致!

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爱因斯坦

以下引自 紫微圣的博客 【从科学—科幻—神学—宗教—哲学,展望未来世界】

【这是我的计算,地球文明,远未达到 0.1 级宇宙文明】(有过于乐观以为达0.7级)

一级宇宙文明,就似这样:佛教称之为阿罗汉,圣人,具金刚不坏身!

【圣人对应一级文明,因为,还是要逃出恒星系】(指佛教修成阿罗汉)

(这个不在话下,指别信社会、网上各种所谓修仙,都是无知、瞎编)

那是宗教说法。没有修佛修道,没有宗教信仰,说了也会不信的。

关键是——人、凡夫是出不了恒星的。至少是现在以及看见 的将来。

修佛修道、科学哲学,才能明白何谓圣人?圣人为何?(自度度人)

——文明等级的提升!这个可是——

大大的课题啊!超越地球科学了。

科学哲学,实为一体。不同角度而已。

【科学延展开来,就是哲学;哲学细化,即是各个学科科学。】

佛菩萨圣人,就是逐步圆融通达,掌握宇宙真理智慧——

低级世俗层面,表现为地球现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有帮助了,请提问者与网友予以:点赞!采纳!谢谢!

【本人回答解决问题,均属原创!欢迎学习、转载!】

注明——源于:Amida48(Amitabha),即可。

==================================

本来答题是教育人!居然有如此混蛋提问者!

诸位看看这样的混蛋!在【追问】【追答】

(实在不好意思啊。本只是要探讨,却是不得已居然说许多字眼。

但是现在不得不压服那个邪恶之徒提问者的恶意挑衅污蔑。见笑见笑了。

为了免除各位误解,在此稍作解释,先。)

本来到【——人在做,天在看!别耍小聪明。】 还有人性的话,就应该知错能改。

这种畜生就是这样诽僧谤佛,而自寻死路!狗嘴就吐不出象牙!

我好好回答,完全被你这个畜生歪曲!还加以污蔑诋毁!人而不仁,不知其可。

中国算是多养了一条忘恩负义的狗都不如的不知什么畜生!

简直就是颠倒黑白!这是犯尽一切罪孽!连神佛都敢诽谤!罪该万死!

一切对我的污蔑,奉还!

像这样的畜生,根本就是居心叵测——

无非是假借提问,以科学或别的什么,借以消遣诸位答题的孺子牛。

——诸位警惕!(可悲的是网站设置,不能看到提问者,很容易被又另外提问)

——建议知道网站,对此,能够堵上漏洞,采取措施,有效作为!

常人一旦碰到一个这样的混蛋提问者,一次可能就没有兴致再答题助人为乐。

==================================

提问的这该死畜生!还想没完没了污蔑是吧?

人话反正你是不会说了。你这畜生还死不改悔啊?!

像你这种畜生不如的,也就是会“棍”了!可怜……

想是你什么玩意儿,硬了?——怎么老是“棍”呢?

不过,像你这样的小蚂蚁,能有什么“棍”?YY罢了!

连针尖大小都没有吧哈哈哈!

你就是没有“棍”!才总是羡慕嫉妒恨!——

以为别人都只是“棍”!对吧?小蝼蚁……

=================================

哪来冒出来的远古畜生、细菌!

丢人丢得找不到家,苦求“宇宙的起源”找老家?

不过什么起源跟你这细菌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你就是几分钟知觉的最简单细菌,动物之本能!所谓“朝菌夕死”!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都比你强太多!

别人可能奈何办理你,甚至包庇纵容你——

但神佛专治尔等小妖大怪!镇压一切妖魔鬼怪!

宇宙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他的《物理宇宙学原理》,在现在的整个物理界都有一定的存在意义和运用。

阶度宇宙空间理论

一、真空与时空扭曲

古希腊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空间是无物的“虚空”,原子在“虚空”中运动。这些没有物质的空间的观念,同时也就包含了没有物质的时间的观念,而且“虚空”、或“真空”同样经历着时间的流逝过程。这种观点发展到16世纪中期,被牛顿进一步理论化。牛顿认为,时间是和物质运动无关,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的持续性;空间是和物质相脱离的绝对虚空的框框,物质可以充塞其中,但空间本身却是永远静止不动、固定不变的。

在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中,时间和空间是两个独立的观念,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分别具有绝对性;且时间与空间的度量与惯性参照系的运动状态无关,同一物体在不同惯性参照系中观察到的运动学量(如坐标、速度)可通过伽利略变换而互相联系。

宇宙存在没有物质的绝对的“虚空”、或“真空”吗?时间究竟是什么?时间是与物质、或空间相对独立的绝对存在?空间能够绝对地静止、永远不变不动?

19世纪, 奥地利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 恩斯特·马赫提出:时间和空间的几何不能先验地给定,而应当由物质及其运动所决定——爱因斯坦称之为马赫原理。爱因斯坦曾宣称,因为马赫思想的影响和启发,所以创建了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论述因为观测位置不同导致的距离不等形成的对于同一事物变化同时性判断的相对性,并设定真空中光速c不变,由此推论出以光学测量仪器测定量杆物体静止时和运动时长度的不一致的尺缩效应,和运动中计时钟表的钟慢效应,建立不同参考系基于洛伦茨变换运动的相对论理论学说。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则提出了引力场和时空扭曲的全新观念,并由此论断,引力是时空扭曲的结果。

可是,我们同样要问:存在完全没有任何物质的真空吗?爱因斯坦、或人类迄今探测到过完全没有任何物质的真空吗?那么,爱因斯坦设定的真空中光速c不变条件的理论、或现实意义是什么呢?固然因为人类以光学仪器测量运动中的量杆长度会因为量杆运动速度与光速的相对值而影响最终的测量结果,但是,人们因此测量的相对结果能够决定、或就是量杆物体的绝对长度吗?时间是什么?一座时钟时针运转的快慢能够决定时间的快慢吗?那么,地球上那么多有快有慢的时钟,它们是不是都因此扭曲了宇宙的时空呢?

二、宇宙与空间的物质基础

在我国古代,宇指代空间,宙指代时间。在外国及至现代物理学也将宇宙视为所有的空间和时间及其内涵,统称为时空。所以,古今中外,无论是世俗民间、还是科学理论界,都似乎笃定地相信,时间和空间是对等、相同层级(或性质)的存在,所以,以空间和时间构成的时空的所谓“时空扭曲”为基础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才会在当今现代物理科学界广泛流行。

在《探究第一推动力与宇宙能量之源》的文章中,我们讨论了物质的质量和运动的两种根本属性,并基于它们阐述了力只是物体运动的动量线性传递的外部表现,而能量则是物体运动的动量离散性传递的外部表现;而且,因为不同的特征空间构成物质特性决定着处于其中相对独立的物质体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方式,这样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力、电磁力等不同的力的形式,以及化学能、核能、电能等不同能量形式。

更进一步推论,我们认为,暗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电磁场就是暗物质一定形式的运动形成的特征空间;时间则只是人类以地球自转、及其绕太阳公转的运动过程,衡量人类生命及其它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的工具。所以,所谓空间、或宇宙,是、且仅只是不停运动着的物质的绝对实体存在的呈现;宇宙里面、或宇宙之外都并不存在完全没有任何物质的绝对的真空空间、或虚空;也没有与绝对存在的物质构成的空间相对应,具有完全独立性的所谓“时间”事物的绝对实体形式的存在。所谓“过去”,只是人类意识中关于自身及其它事物已经发生的变化过程的记忆,未来则只是人类意识关于自身及其它事物未来变化过程的推理和畅想。

基于宇宙是、且仅只是具有质量和运动两种根本属性的物质和暗物质构成的空间呈现这样极简宇宙理念的认知,并理解了在不同特征空间中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会具有相应不同机制和外部表现的事实,我们不仅能够揭开困扰人类几千年的不同形式作用力、和所有形式能量的共同本质,而且能够完全规避、摒除一些陈规浅见和毫无必要的人为设定的误导与干扰,推动物理科学理论研究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比如,既然所有的作用力都是物体相互的辐射和吸收在相应特征空间压强作用挤压下相互靠近运动的表现,传递各种作用力的就是构成相应特征空间的基础物质本身,并不需要、也不存在特定的传递万有引力的引力子、或传递其他作用力的物质粒子;而且,电磁场就是暗物质空间,电磁力即是暗物质粒子运动形成的作用力,那么,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引入、或设定所谓的时空扭曲,以及引力场和引力波的存在。这样,我们就可以心无旁骛地针对性的研究因为太阳核反应喷射物质和辐射导致太阳系空间物质构成状况的变化促使太阳系空间压强的变化,以及太阳与包括地球在内天体相互辐射和吸收的变化,共同作用推动太阳系过去、现在和未来演化的趋势,探究地球及人类的未来。

再比如,既然空间就是物质绝对存在的呈现,并不存在完全没有物质的真空、或虚空,而且,因为物质绝对运动的属性,所以,可以推断,不可能存在物质分布绝对均匀的空间。又因为人类认知、定义的“时间”事物并不是与物质相同性质的绝对存在,所以也就并不可能存在所谓的时空扭曲,只有不同区域空间构成物质的疏密之别。那么,我们关于“真空中光速不变”的设定,只可以解读为,在人类迄今探知的相对均匀的星际宇宙空间中,光速才可以人为设定相对稳定不变量值,以便人类作相关的科学研究。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在水中、大气空间、太阳球体附近光速和运动路线的各种不同和变化,以及现代量子力学中“量子纠缠”状态的超光速现象。因为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特征空间,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因为它们分别处于由不同物质构成的不同阶、不同维度的阶度空间,所以光的速度和运动路径才会发生改变,表现出不一样。

而且,既然宇宙空间就是物质存在的表现,宇宙间并不存在没有物质的绝对真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推论判断,光子在空间的高速运动的本质,是、且只能够是通过光子物质的传动实现。就像桌球上的母球击打目标球后,母球替代了目标球的位置,目标球则代替母球继续运动;当球桌上有许多目标球时,一个母球击出之后,可以同时击到两个目标球,这两个目标球又分别可以碰撞其它的目标球,这样,在一个母球运动之后,也就会发生不同目标球的相互碰撞。基于这些事实和原理,我们也就能够理解,现代量子物理“双缝干涉”实验中,发射光子与自己干涉的客观事实真相:被发射光子同时激发的多个其它光子之间的相互干涉;以及光子波粒二象性的本质:光子传动置换相对位移、与绝对位移(关于这些内容,我们将会在《 量子物理的哲学基础及其理论完备性科学阐释 》暂定名>文章中作更详细的阐述)。

三、宇宙空间的“阶”与“度”

既然宇宙的本质是、且仅只是物质构成的空间各种演化结果的呈现,所谓时间,是、且仅只是物质运动演化形成事物、及其发展变化过程被人类意识反映,抽象定义的一种理念事物。而且,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由此,可以推想,构成任何区域空间的物质的数量必然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所以,宇宙空间不同区域存在物质数量多少的不同就会是它的基本特征。每一块区域宇宙空间是物质的绝对的、自然的存在,每一种状态也就是它的正常存在现象,所以,并不存在所谓“时空扭曲”、或“空间扭曲”,只存在空间物质的疏密之别。

宇宙空间是物质的整体的存在,相对于宇宙空间中任何相对独立的物质个体,空间则是直接决定其存在和活动范围的区域空间。

比如,对于构成一块石头的原子而言,作为实体的石头就是它们的存在空间;对于水中的鱼而言,水就是它们的存在空间;地球大气层则是人类等动、植物生命存在的空间;太阳系则是地球、金星等行星物体的存在空间,等等。

很显然,这样不同的空间状态、或区域空间,根本地是因为物质分布多少、稠密程度不同相应地呈现出的不同空间层次特征。而且也非常显然,因为不同的空间状态、或特征空间中物质构成、分布结构的不同,决定着处于其中相对独立的物质个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机制、方式的不同。比如,鱼和虾等生命体在水空间中的游动,人类和其他动物在地球大气空间的走动和跑动,在太阳系空间中,地球、水星等物体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等等。而且,在 《探究第一推动力与宇宙能量之源》的文章中,我们已经阐述,因为在不同的特征空间中空间物质形成的相应空间压强的作用,与其中相对独立物质个体辐射、吸收机制共同作用,形成被称之为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力、电磁力等作用力形式;以及,不同物质的混合(或添加催化剂)形成特定的物质空间,在这样的特征空间中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化学能。

那么,鉴于空间物质分布呈现出清晰的层次性状态特征,并决定着相应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于这样的空间状况做出一种抽象的理论定义、区分,以便于科学研究。

比如,如果以人类为研究考察的基础参照,那么,人类直接依赖据以生存的地球大气空间,我们可以定义为一阶(或基态阶)空间;因为地球是依赖于太阳系空间存在,那么,太阳系是人类存在的更高阶的二阶(或相态阶)空间;太阳系又是存在于银河系空间,那么,银河系则是人类存在的三阶(或泛态阶)空间;以此类推,显物质空间和暗物质空间则分别是人类存在的四阶(或显态阶)空间、五阶(或玄态阶)空间。

在大气空间——人类存在的基态阶空间,又有各种水空间、地下空间、房屋空间、高海拔大气空间等,这些相互平行地被包含存在于基态阶空间的特征空间,我们可以定义为“度空间”。因为构成这样不同度空间的物质不同,也就直接地决定了处于其中的包括人类生命等物质个体的不同运动的特征。

比如地球上一块石头,对于构成该石头的物质分子,石头就是物质分子的基态阶空间,地球大气空间则是它的二阶(相态阶)空间,以此类推。如果将这块石头投放于地球上一个超高温的熔炉,石头中的分子就会高速运动以至石头融化形成液体,这样的高炉对于石头物质分子就是它的二阶空间的一个度空间,在这样特殊的阶度空间也就决定了物质分子的相应运动形式;如果在石头融化的高温的熔炉中同时再投入其它也能够融化的物质,这样对于石头分子而言,其实就是构造形成了更高维的度空间,在这样更高维的阶度空间中因此又决定了石头物质分子的相应不同的运动,或者与其他物质相结合、或者气化、或者爆炸等。

依此分析,可以推论,无论是核反应、化学反应,还是现在高能物理的电子对撞机制造新粒子,其基本原理其实都是通过制备不同的阶度空间,通过不同的阶度空间决定的物质分子不同的运动,产生不同的相应结果。

现代量子物理研究的物理基础,同样也就是在量子级别的空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量子空间不同阶度的变化,决定着微观量子相应不同的运动,最终表现出波函数坍缩、状态转变等量子力学的相应特征。

四、从亚里士多德到量子力学

我们都知道,亚里士多德并不认同德谟克利特“空间是无物的虚空,原子在虚空中运动”的观点,在他看来,如果人们倒空一个容器,那么又有别的物体如空气进入容器,没有空的位置,位置总是某物的位置;所以他认为,“大自然厌恶虚空”,而且他还认为,“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运动是没有的”。[1]31

依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解,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空间由万物的形体占据,而构成宇宙的物质元素除了水、火、气、土之外,还有一种居于天空上层的“以太”物质元素。

不过,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具体讨论和探究以太物质性质和存在特征,所以在他那里以太只是一种假想物质。至17世纪,R.笛卡尔将亚里士多德的以太引入科学,并赋予它某种力学性质。笛卡尔以为,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以太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对潮汐的作用力 。

后来,因为提出光的波动说,R.胡克和C.惠更斯也认为,以太是荷载光波的媒介物质,且以太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之中。

牛顿虽然不同意胡克的光波动学说,但他也像笛卡尔一样反对超距作用并承认以太的存在。不过,在他看来,以太不一定是单一的物质,因而能传递各种作用,如产生电、磁和引力等不同的现象。牛顿也认为以太可以传播振动,但以太的振动不是光,因为光的波动学说(当时人们还不知道横波,光波被认为是和声波一样的纵波)不能解释今天 称为的光的偏振现象,也不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

1 8世纪,由于法国笛卡尔主义者拒绝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而使牛顿的追随者起来反对笛卡尔哲学体系,连同他倡导的以太论也在被反对之列。随着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天体力学方面的成功以及探寻以太未获实际结果,使得超距作用观点得以流行。光的波动说也被放弃了,微粒说得到广泛的承认

然而到了19世纪,T.杨、A.菲涅耳、M.法拉第和J.麦克斯韦等科学家逐步发现光是一种波,而生活中的波大多需要传播介质(如声波的传递需要借助于空气,水波的传播借助于水等)。受经典力学思想影响,于是他们便假想宇宙到处都存在着一种称之为以太的物质,而正是这种物质在光的传播中起到了介质的作用。

可是再后来,著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并没有证实存在以太拖曳影响光速的变化,该实验被当作了并不存在以太的证据。以及1905年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的前言中说:“光以太’的引用将被证明是多余的”,他抛弃了以太说,认为光速不变是基本的原理,并以此为出发点之一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或许,因为著名物理学家洛伦茨虽然认为光速不变,但却相信以太存在,并不认可相对论。所以,1920年,爱因斯坦在莱顿大学做了一个“以太与相对论”的报告,试图调和相对论和以太论。他指出,狭义相对论虽然不需要以太的概念,但是并未否定以太,而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具有物理性质,在这个意义上,以太是存在的。他甚至说,根据广义相对论,没有以太的空间是无法想像的。不过,爱因斯坦所说的“以太”其实是广义相对论中的度规场,并不具有物质性 。

1922年天文学家卡普坦(Jacobus Kapteyn)最早提出宇宙中可能存在“暗物质”。现代一些科学家一再通过各种的观测和计算证实,暗能量在宇宙中约占到73%,暗物质约占到23%,普通物质仅占到4%,预示着人们认识到的宇宙只占整个宇宙的4%。

2005年10月25日,李政道在清华大学演讲中 指出:21世纪初科学技术最大的谜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存在于人类已知的物质之外,人们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它的构成也和人类已知的物质不同。

综合人类悠久文明史上包括以上众多著名和伟大思想家、科学家的理论和思想,和现代物理、天文科学的各项研究,尽管关于以太、或暗物质的特性还存在许多认知盲区、困惑,但是,完全可以确信,除了我们人类可以直接观测、探知的显物质空间,必定还存在有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测、探知的由以太、或暗物质组构的更高层级、或更高维的阶度空间,而且,组构形成这样阶度空间的物质,也明显表现出人类至今尚不能认知的运动形式。

现代量子物理科学磅礴发展也客观、有力地证明,在非常微观的量子空间,微观量子的运动也非常显然地有着不同于常规、或宏观的物质空间中物质的运动形式和相互作用的机制。

这些能够佐证我们在这里建立“阶度宇宙空间理论”的科学理论的价值和现实的思想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震 主编,2017:《西方哲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百度百科:《以太词条》,作者, 曹昌祺 戴念祖

[3]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物理学 词条:以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07

宇宙是所有空间结构所有时间结构共同堆构的整体时空结构。无比宏大,银河系无比庞大,在宇宙中还算不上一粒尘埃。无比玄妙,充满了无数种不同时空,每个时空都有自己不同的时间场、时间周期、空间大小、空间形状,拥有适合自己的各种规律。平行时空互相联系,比如太阳系九大行星九个时空都有各自的轨道,顺序排列,与人体太极结构的形脏神脏九脏腑对应,排列顺序也一样。上古中国人会用全息多维思维,知道宇宙和万物都具有全息多维时空,很容易找到他们的全息对应。纵向时空也是一样。比如地球是个土星,中心却是近6000度的铁水;太阳系是个九大行星围着的这样一个大土盘子,中心是太阳,太阳表面也是6000度铁水,也都与人体太极结构有全息对应关系,另一种太极,另一种排列顺序以及不同的太极数字。宇宙时空有无穷无量的这种横向纵向全息对应的子时空,也都与人体太极结构对应。因为宇宙就是一个巨人。宇宙大物都是小粒子堆构而成,演化而成,如同种子树叶演化成大树,宇宙由人体演化而来,经过无数次质变。人体由一个受精卵细胞演化而来也是这样。宇宙真象无穷无量,提示人向善立大志。我是农民,只有高中文化,没钱没时间多读书,闲时以天地为师,所以人人是我师,有了点心得,天地可作证,不怕人怀疑。“第一次听说这种怪理论”因为我才想出来,等你明白了就会惊叹博大精深了,是全息多维思维的东西,3000年前中国古人常用。有此思维,失传的也能够复原出来,这就是全息思维的特点之一。现代人没有这种思维,所以总是误解古人。你误解我也是一样,我就像个活着的古人,我不小心有了古人的思维。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皮布尔斯,他的《物理宇宙学原理》作已成为领域内的标准参考文献。

宇宙探索参考论文文献

太阳表面也是6000度铁水?! 第一次听说这么奇怪的理论啊,不知道您是哪儿得到的?比如太阳系九大行星九个时空都有各自的轨道,顺序排列,与人体太极结构的形脏神脏九脏腑对应,排列顺序也一样?! 现在太阳系是8大行星!

宇宙的探索是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真的。我觉得如果我们老师留这个,我一定会很认真的完成的。你为什么却···真让人看不到希望!

宇宙是所有空间结构所有时间结构共同堆构的整体时空结构。无比宏大,银河系无比庞大,在宇宙中还算不上一粒尘埃。无比玄妙,充满了无数种不同时空,每个时空都有自己不同的时间场、时间周期、空间大小、空间形状,拥有适合自己的各种规律。平行时空互相联系,比如太阳系九大行星九个时空都有各自的轨道,顺序排列,与人体太极结构的形脏神脏九脏腑对应,排列顺序也一样。上古中国人会用全息多维思维,知道宇宙和万物都具有全息多维时空,很容易找到他们的全息对应。纵向时空也是一样。比如地球是个土星,中心却是近6000度的铁水;太阳系是个九大行星围着的这样一个大土盘子,中心是太阳,太阳表面也是6000度铁水,也都与人体太极结构有全息对应关系,另一种太极,另一种排列顺序以及不同的太极数字。宇宙时空有无穷无量的这种横向纵向全息对应的子时空,也都与人体太极结构对应。因为宇宙就是一个巨人。宇宙大物都是小粒子堆构而成,演化而成,如同种子树叶演化成大树,宇宙由人体演化而来,经过无数次质变。人体由一个受精卵细胞演化而来也是这样。宇宙真象无穷无量,提示人向善立大志。我是农民,只有高中文化,没钱没时间多读书,闲时以天地为师,所以人人是我师,有了点心得,天地可作证,不怕人怀疑。“第一次听说这种怪理论”因为我才想出来,等你明白了就会惊叹博大精深了,是全息多维思维的东西,3000年前中国古人常用。有此思维,失传的也能够复原出来,这就是全息思维的特点之一。现代人没有这种思维,所以总是误解古人。你误解我也是一样,我就像个活着的古人,我不小心有了古人的思维。

是谁兰化一中的?人类探索太空历史记录太多了,我只简要的帮你归纳: 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乘坐这艘飞船的航天员是加加林。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是苏联的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进入太空,在轨道上运行了70小时50分钟,绕地球48圈。 1965年3月18日 苏联发射了“上升2号”飞船,该飞船有两名航天员,别列亚耶夫空军上校和列昂诺夫空军中校。列昂诺夫在舱外空间环境中行走了12分钟,成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4日,苏联航天员科马罗夫(Komarov)因飞船在再入过程中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而身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时献身的航天员。 1968年12月21日,美国的土星5号火箭发射升空,它携带的阿波罗8号飞船乘坐着3名航天员。在12月24日上午,机组抵达了月球轨道并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运动。这是人类第一次环绕月球飞行。 1969年1月14日,苏联发射载人飞船联盟4号,1月16日与联盟5号对接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两艘飞船在太空对接飞行。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离开地球,飞往月球。7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0点56分,在着陆约6小时后,航天员阿姆斯特朗钻出登月舱,下到月球表面。 1970年4月15日 阿波罗13号机组到达月球的远边,距离月球表面254公里,距离地球400171公里,创下了航天员太空飞行最远的纪录。 1970年6月1日,苏联发射了联盟9号飞船,机组人员2名,目的是研究长期无重力飞行对机组的效应。该飞船在太空飞行17天16小时58分55秒,于6月19日返回地面,成为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飞船。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领域。“礼炮”1号重18425公斤,运行到1971年10月11日。 运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1984年7月25日,苏联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走“礼炮”7号空间站的舱门,进行了3小时35分钟的太空行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升天后,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3分,顺利返回神州大地,是中国第一个载人进入太空,圆了中国人的愿望,还圆了400多年前明朝人万户想乘上火箭升空的梦想 2004年10月24日,苏联/俄罗斯的航天员在太空共飞行了16858.71人/天。是世界上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国家。 2005年7月4日,深度撞击号将要发射出一个重372公斤(820-lbs)的0铜质撞击舱,以每小时37,015公里(23,000 mph)的速度,撞击进入坦普尔1号彗星的岩石和冰的彗核。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一是破解生命起源之谜,二是为了防止2036年阿波菲斯撞击地球而做试验。 2006年07月17日 21:15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着陆。 2007年9月14日日本探月卫星“月亮女神”号发射升空,主要任务是观测月球表面地形、研究元素分布等,日本研究人员称,这是日本2025年建立载人太空站第一步。 2008年印度计划探测火星 2010年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废止,之后航天飞机将不再造,升级为空天飞机,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2010年,国际空间站将建成,总重量423吨,长108米,宽88米。有6个实验室,33个标准有效载荷柜,可载6至7人。这将是最大的空间站。 2012年人类计划在月球拟建基地。 2026年美国计划把人类送入火星。 ......

宇宙的起源论文参考文献

爆炸后形成的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最感兴趣和不懈探索的问题。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但宇宙的起源本身却是一个科学问题。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对宇宙观测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重大发现,从而逐渐建立起科学的宇宙模型枣大爆炸宇宙学模型。 一、提出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背景 20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斯莱弗在研究远处的旋涡星云发出的光谱时,首先发现了光谱的红移,认识到了旋涡星云正快速远离人们而去。1929年哈勃把这种退行红移的测量与星系的距离的测量结合起来,总结出了著名的哈勃定律:星系的退行速度v与它的距离r成正比,即v=Hr。 根据哈勃定律和后来更多天体红移的测定,人们相信宇宙在长时间内一直在膨胀,物质密度一直在变稀。由此反推,宇宙的结构在某一时刻前是不存在的,它只能是演化的产物。因而1948年伽莫夫等人首先提出了大爆炸宇宙学模型。 二、大爆炸宇宙学模型 1948年,伽莫夫等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文章:提出宇宙是由甚早期温度极高且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物质迅速膨胀形成的,这是一个由热到冷、由密到稀,不断膨胀的过程,尤如一次规模极其巨大的超级大爆炸。 根据这一学说,在宇宙的最早期,即距今大约150亿年前,今天所观测到的全部物质世界统统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温度极高,密度极大。大爆炸开始后0.01秒,宇宙的温度约为1000亿摄氏度,其物质的主要成分为轻粒子(如光子、电子或中微子),而质子和中子只占十亿分之一。所有这些粒子都处于热平衡状态。由于整个体系在快速膨胀,因此温度很快下降。大爆炸后0.1秒,温度下降到300亿摄氏度,中子与质子之比从原来的1下降到0。61。1秒钟后,温度已下降到100亿摄氏度。随着密度的减小,中微子不再处于热平衡状态,开始向外逃逸。电子枣正电子对开始发生湮没反应,中子与质子之比进一步下降到0.3。但这时温度还太高,核子仍不足以把中子和质子束缚在一起。大爆炸后13.8秒,宇宙温度下降到30亿摄氏度。这时质子和中子已可形成像氘、氦那样稳定的原子核。化学元素从这时候开始形成。35分钟后,宇宙温度进一步下降到3亿摄氏度,核形成停止了。氦和自由质子的质量之比大致保持在0.22~0.28这一范围内。由于温度还很高,质子仍不能和电子结合起来形成中性原子。中性原子大约是在大爆炸发生后30万年才开始形成的,这时 的温度已降到3 000摄氏度,化学结合作用已足以将绝大部分自由电子束缚在中性原子中。到这一阶段,宇宙的主要成份是气态物质,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它们慢慢地凝聚成密度较高的气体云,到109年后,进一步形成各种星系,1010年形成恒星系统。这些恒星系统又经历了漫长的演化,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 三、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成就 宇宙早期的温度极高,今天的温度已降到极低(绝对温度3K)。如此巨大的温度跨度是任何实验室条件都无法办到的。但是人们可以把已有的关于粒子物理、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以及其他的物理知识应用于不同的宇宙演化阶段来预言各种宇宙学效应 。例如,大爆炸核合成及微波背景辐射等。通过多年的天文观测,这些预言已逐渐被证实,从而成为大爆炸宇宙模型的有力证据。 1。大尺度的均匀和各向同性 这是大爆炸宇宙模型的基础,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观测结果已经证实宇宙学原理的正确性。即宇宙在大尺度上一定是均匀各向同性,1989年发射的COBE卫星对微波背景辐射的精密测量进一步表明在10-4精度内宇宙是各向均匀、同性的。 2。哈勃定律 从哈勃定律得到启示建立的大爆炸宇宙模型反过来可以预言这种定律。它已被28000个星系的红移(或退行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的观测数据所证实。 3。宇宙的年龄 宇宙既然是在一次大爆炸中诞生,那就可以谈论它的年龄。大爆炸宇宙学预言宇宙今天的年龄约为150亿年,宇宙中的结构,例如恒星、星系等,都是在宇宙形成以后逐渐形成的,所以它们的年龄必须小于宇宙年龄。近年来,人们通过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测定星系和恒星的年龄,例如测量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产物在星体中的丰度等,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即星系和恒星的年龄,都在几十亿年的数量级,这与宇宙的年龄是相容的。 4。大爆炸的核合成 大爆炸宇宙学认为最初的宇宙中,既没有分子,也没有原子。第一批原子核是在大爆炸后10-2秒到3分钟这一时间内,由质子和中子组合而成并遗留至今的 。因而预言了宇宙中轻元素的丰度(如氦的丰度约为25%,氢的丰度约为75%)。多年来人们对天体范围内的轻元素丰度的观测结果,正好与大爆炸的预言相一致。从而成为大爆炸宇宙学的最早证据。 5。微波背景辐射 大爆炸宇宙学模型认为温度降低到3000K左右时,中性原子将大量形成,光子与他们失去耦合,从而作为宇宙中的一个独立组分存留下来。伽莫夫预言,这种作为历史遗迹的背景光子应当可以在今天观测到,并估计出大约温度为10K 。 1964年就在物理学家们计划用辐射计观测这种背景辐射的时候,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两位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安装调试卫星天线的过程中,发现天空各个不同方向上都存在一种不变的相当于3。5K的黑体辐射背景(即微波背景辐射)。他们因此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1989年发射的COBE(宇宙背景探测者)卫星则最终测定出在10-4精度内宇宙背景辐射是各向同性的,且测得背景光子的温度为2。7K,于是从理论上预言的,在4×105年时留下的遗迹终于被实测充分证实了,这也成为大爆炸宇宙学的最强有力的证据。 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发展至今,特别是关于轻元素丰度的解释和微波背景辐射的测量,说明大爆炸宇宙学模型正在走向成熟。但这并不能说明该理论无可挑剔。相反,大爆炸理论存在诸多包括视界问题、平坦性问题(现已被暴涨理论所解释)、奇性问题、磁单极子问题、重子 不对称问题、暗物质问题和宇宙常数等困难,这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相信对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必将进一步完善大爆炸宇宙学模型。 参考文献 1 俞允强。大爆炸宇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5 2 S·温伯格。宇宙最初三分钟。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3 冯麟保。宇宙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1994

宇宙”这个词最早应该是出自战国时期的尸佼的“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在现在看来这句话也是很科学的,可以直接反应广义的宇宙的定义,即:空间(上下四方)和时间(古往今来)的统一。按照目前的研究,宇宙的年龄约为138亿岁,直径约为920亿光年,按照目前的宇宙学模型,宇宙大约由 的暗能量、 的暗物质、 的氢(H)和氦(He)、 的恒星、 的中微子及 的重元素构成。按照爱因斯坦的宇宙学原理,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均匀且各项同性的。通俗点说就是,宇宙中不同地点、同一时刻看到的宇宙图像相同;不同地点看到的宇宙演化图像也相同。也就说,宇宙中没有任何一个地点是特殊的。这么看来,宇宙学原理还包含着人类的一种美好理念,就像开普勒把行星的椭圆运动比作宇宙和谐的韵律那样,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和谐、平等的宇宙。参考文献:向守平. 天体物理概论[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8.莱垍头条

大爆炸以后就有了

  • 索引序列
  • 宇宙时空论文参考文献
  • 宇宙起源论文参考文献
  • 宇宙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 宇宙探索参考论文文献
  • 宇宙的起源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