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学位论文的人身专属性

学位论文的人身专属性

发布时间:

学位论文的人身专属性

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用以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提出作为考核和评审的文章。学位论文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1、学士论文:学士论文是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或一个难点,选择题目还应避免过小、过旧和过长。2、硕士论文:硕士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3、博士论文:博士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导的指导下,能够自己选择潜在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掌握相当渊博的本学科有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当熟练的科学研究能力,对本学科能够提供创造性的见解,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位论文的特点:

1、学位论文是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毕业生为获得各级学位所撰写的论文。

2、学位论文是通过大量的思维劳动而提出的学术性见解或结论,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3、参考文献多、全面,有助于对相关文献进行追踪检索。

4、一般不公开出版,单纯的文摘数据已无法满足读者需要,读者对电子论文全文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学位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

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学位学位论文是学术作品,因此其表述要严谨简明,重点突出,专业常识应简写或不写,做到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凝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或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语言。论文中如出现一个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或新概念,需随即解释清楚。

学位论文的特质属性

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 文章的基本观点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体现出客户的认知和看法.2、论据翔实,富有确证性: 论文做到旁...

鉴于学术思想的价值,笔者认为,它是追求学科研究真理的思想路线的发展轨迹。并沿着认识和理解学科知识的基本状态去发现问题,大胆地坚持探索未知的精神品质,最终形成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真理的学术思维品质。具体而言,在毕业论文写作方面,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指论文的主题和写作材料,形式是指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此外,对于论文写作,我们还需要开展思维活动,要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表现。只有掌握了这些思维方式,才能创造出一篇具有学术性思维的毕业论文。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这种方式撰写本科论文,借助自己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我们可以找到和探索专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最终培养出他们的学术思维模式,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及进步打下坚实基础。教育部关于高校毕业生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规定,都表明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回到“百家争鸣”时代的重要标志。在此基础上,本论文运用于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既是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是对寒窗学习知识掌握十年以上的测试,也使他们能够借鉴好事物,开拓自己的学术思想。创造新事物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学术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生命的最大价值。

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应该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论文需要清楚地提出问题。对所研究之问题的理论和现实背景有清楚的描述。作者必须告诉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题目,现有的研究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作者想要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这样一个题目在理论上和现实中为什么有意思。

***论文的定义 论文是学术论文的简称.学术论文是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 国家标准GB7713-87对学术论文所作的定义:"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论文的功用 1,可以记录新的科研成果,本身就是学术研究的有效手段. 2,促进学术交流,成果推广和科技发展. 3,促进科研的深化. 4,是考核作者知识,科研水平的重要载体之一. 国外高校对学术论文写作教学相当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如美,日等,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关于学术论文写作要讲授二,三十课时. 日本长冈技术科技大学校长川上正光在《科学与创造》一书中说:"大学的最大使命是创造出学问,技术,要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 因此可以说,论文写作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见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论文的分类 按功能分:研究论文 考核论文 考核论文:课程论文 学年论文 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 :学士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 考核论文: ⑴ 学年论文: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一般从大三开始(有专业选修课程之后) ⑵ 毕业论文: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考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在导师指导下选定题目,进行研究和撰写.完成后要进行答辩再评定成绩. ⑶ 学位论文:申请学位提交的学术论文,一般分三级,一般同毕业论文合二为一. 学位论文 (1)学士学位论文 :要求有一定心得. (12000字左右) (2)硕士学位论文 :要求有新见解,反映出作者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4-5万字) (3)博士学位论文 :要求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能从论文的写作中反映出作者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相当熟练的科研能力. (10万字 ) 四,论文的特点 ⑴ 独创性:学术论文不同于教科书,甚至不同于某些学术专著(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常规性的知识讲解). ⑵ 科学性: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具有现实意义,事实,事物,事件真实客观,不带个人偏见,不主观臆断,以最充分,确实有力的加论据作为立论依据,论证严谨而充分,富有逻辑效果,深层的专业理论知识. ⑶ 创新性: ① 对研究对象经过周密观察,调查,分析研究,从中发现别人过去没发现过或没分析过的问题 ② 在综合别人认识基础上进行创新,包括:选题新,方法新,资料新 ⑷学术性(理论性):即遵循客观规律,讲究科学真实性. ⑸ 可读性(文科论文),忌玩弄辞藻. 五,论文的选题 选题是论文成败的关键 爱因斯坦在评价伽利略提出测试光速的问题时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一 选题的意义 1,选题决定着论文的价值也关系着学术研究的成败,有人说,选对了题等于完成了一半,"选对了"包涵两层意义: ①选题与客观需要相符合; ②选题与主体状况的适应. 2,选题为科学研究活动确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3,选题是研究者才学知识的集中体现,科学方法论者贝法里奇说:"有真正研究才能的学生要选一个合适的题目是不困难的,假如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曾注意到知识的空白或不一致的地方,或者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那么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他的前途是不大的." 二 选题的途径 1,急待解决的课题,尤其在与现实领域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①关键问题; ②迫切问题 2,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 3,空白的填补 4,通说的纠正 5,前说的补充 三 选题的原则 1,选择客观上有意义的课题 ① 选择具有社会意义的课题,亟待解决的问题 ② 选择具有学术意义的课题 2,选择主观上有见解的课题 ① 要有浓厚的兴趣,当然兴趣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有兴趣的课题,往往是我们已经了解的或初步了解的课题. ② 能发挥业务专长 ③ 大小适中(量力而行),根据要求选题,要考虑限制的时间,计划的篇幅 ④ 要有占有资料的条件,资料缺乏,是很难写出有力量的论文的,时间条件. ⑤ 指导条件:导师,专家的一两个小时的指导,可以获得几年的东西,"名师出高徒" ⑥ 注重价值:理论价值,现实价值 四 选题的方法 1,做好课题的调查工作: ①专家; ②文献 2,作好课题的限定工作 3,巧选角度 资料的作用 以上三项中最重要的是查阅资料.选题的时候,查阅文献资料,目的是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特别是相关研究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看看已有哪些成果,还有哪些问题. 资料的作用: 第一,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只能从资料产生; 第二,有说服力的学术观点只能靠资料支撑. 六,课题研究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研究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初学写论文者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有作者个人的见解和主张.论文写不写得出,关键在研究上. 二 制定研究计划 写作论文的基本程序与步骤,一般为: 选题,搜集资料,研究资料 阅读,摘记,明确论点 选择材料,拟订提纲,执笔写作,修改定稿,加注 其中,搜集资料,占有资料是计划中的重点 三 利用图书馆 资料是研究的基础,资料来源的基本途径有三: ①利用图书馆;②实地调查;③实践体验 而最基本的方面是利用图书馆. 利用图书馆就是找书,读书,找书 找书三要素: A,图书资料存放场所(指南) B,懂得分类号和索书号 C,会查图书馆目录 中国十大图书馆 北图 1910年建 1059.8万册 上图 1952年建 700万册 南图 1933年建 482万册 中科图 1951年建 440万册 北大图 1899年建 370万册 重图 1949年建 287万册 山图 1908年建 286万册 川图 1940年建 385万册 天图 1952年建 250万册 广中山图 1911年建 245万册 1,资料的检索 ①注意图书分类法,常用的是中图法和人大法: 一般正规图书馆必须有三卡:分类卡,著者卡,书名卡,三种卡互相弥补不足. (外文书名一般在卡片第二行,标有星号,冠词不加排,缩写查全称.阿拉伯数字书名,在卡片前或尾,或按数插入笔画.)外国著者将姓提前,用",". ②利用书目,索引等工具书 书目:《全国总书目》①古籍书目;②综合性书目;③报刊目录;④专题性书目 索引:《全国报刊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①古籍索引;②报刊综合索引;③专题性索引(人大复印资料) 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词典:《新闻学大辞典》 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 年鉴:《中国新闻年鉴》 ③向专家请教 2,资料的选取 ⑴ 考虑需求的数量,太多,白费力气,效率低;太少,难进行创造性思考 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选择资料,但必须是必要的;最小限度地选择资料,但必须是充分的. 一般一天做摘记,做卡片两,三千字. ⑵ 掌握选取的标准: ① 必要的,再长也要选;无关的,再短也不选; ② 确实的:有根据有出处,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一定要核对; ③ 新颖的:有助于创造性思考的愈多愈能产生新的创见; ④ 充分的:充分不仅指数量,还指质量. ⑶ 讲求读书方法: ① 论文快读法:琢磨标题,读序论,读每段开头句,结尾句,读结尾段; ② 书籍快读法:读提要,读目录,读序言,后记,翻阅全书,读索引; ③ 精读,(研读)充分理解和阅读 研读分选读,通读,研读一般要客观,不存偏见. 3,资料的记录 ⑴ 卡片:《围城》讽刺"做卡片" ⑵ 活页:黑格尔多做活页 ⑶ 读书笔记:列宁做读书笔记,钱钟书分著《管锥编》做三麻袋笔记. ⑷ 眉批 记录资料是一件很麻烦,很细致的工作,但它是积累知识,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做学问这碗饭不好吃,常常有人说"要坐板凳十年冷". 4,资料的整理 ⑴ 资料的分类 一种是为研究某个课题,写论文搜集资料的分类,这种分类一般在与构思相关. 卡片分类就是一种研究思考的基本过程.国外专门有种卡片分类法叫"K丁"法.就是像玩扑克牌一样把卡片摆在桌子上,然后分小卡片群,再合成中卡片群,再合成大卡片群,然后从大卡片群中抽出"中心观点卡片",然后编成提纲,最后按提纲顺序写成文章. ⑵ 资料的保管 ①保管的设备,方法方便;②容易搜索;③容易分类,整理. 七,论文的写作 一 论文基本结构 国家标准局1987年颁布《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 1,一般格式: ⑴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 ⑵ 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 ⑶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⑷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 ⑸ 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⑹ 正文 ⑺ 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 ⑻ 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 ⑼ 参考文献表(注释),文中直接引用过的各种参考文献,均应开列,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 ⑽ 附录:在论文中注明附后的文字图表等. 二 正文的基本构成 1,学术论文的基本构成 前置部分:题名 ,论文作者,摘要,关键词 主体部分:绪论(引言,导论,序论,引论)正文,结论,注释,参考文献,后记(致谢) 2,正文的基本构成:绪论,本论(直线推论) 结论 (并列分论) ⑵ 提纲项目: 题目 基本论点 内容纲要 一,大项目(上位论点,大段段旨) 一,中项目(下位论点,段旨) ① 小项目(段中心,一个材料) 标题写法:简洁,扼要,别人不易误解 句子写法:具体,明确 3,论文提纲编写 ⑴ 论文写作设计图:(三级标目) 一, 二, 一 三, 二 1. 三 2. 3. 4,执笔顺序与起草方法 ⑴ 顺序 自然顺序:结论—本论—结论 颠倒顺序:本论—结论—结论 ⑵ 方法(初稿)一气呵成;分部写成. 5,学术论文的构段 ⑴ 统一,完整的规范段(另兼义段,不完整段) ⑵ 段首和段尾主句显示段旨.(也有段中或兼置首尾) ⑶ 容量运当,一般长段较多 6,表达: ⑴ 明确的观点; ⑵ 结构讲究方法; ⑶ 明快地叙述. 7,修改:整体着眼,大处入手.先整体,后局部;先观点,后材料;先编章,后语句 8,引文和加注 ⑴ 引文:尽量少引,不可断章取义,考虑读者是不理解,引文与解说要界限分明,核对无误,未正式公布材料一般不得引用.网上发布的材料不宜引用. ⑵ 加注:段中注(夹注)脚注,章,节附注 ,尾注 引文要加注码,一般用①②③,如注释很少也可加"*"(星号). ⑶ 注释体例 注释的意义 注释的目的主要在于标明作者在文章中直接或间接引用他们语句或观点的具体出处,其目的: 1,是为了满足读者查证,检索的实际需要 2,是规范的学术研究所必须的"附件",它显示着一个学术成果的视野,质量,水准,趣味等诸多方面 3,对待注释的态度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诸如引用他人观点或语句不作注释或在注释中不客观,翔实地注明真实出处,将第二手材料说成第一手材料等等,均有违学术道德. 因此,凡涉及论文论点的形成,对论点进行论证,阐说所运用的资料信息,都应该提供出处,给予注释. 2,注释的格式 尽管国内的刊物对注释格式的要求目前还不完全一致,但注释的格式通常不外是按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年代,引文所在页码的顺序排列,只是在个别次序及标点符号的运用上略有出入. I.中文注释 A.引用专著 例:①歌德《少年维持的烦恼》,侯滩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第9页. 说明:(1)作者姓名后不加冒号或逗事情,直接跟加书名号的书名; (2)引用著作为译著的必须注出译者的名字,一般情况下在书名后和出版地点前; (3)如作者不限一人,作者姓名间以顿号分开;如作者为二人以上,可写出第一个作者姓名,在后面加"等"字省略其他作者;这两点也适用于译者; 例: ②赫尔曼·海塞等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斯人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4)如书名中有副标题,以破折号与标题隔开,如:《波佩的面纱——日内瓦学科派文论选》; (5)如所引著作系多卷本,卷数直接置于书号名之后,中间不再加逗号,也可以卷数加括号内的形式表示,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西方哲学史》上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西方哲学史》(上); (6)如出版者名字中已包含了出版地,则不必另注明出版地,如上例注①中的"上海译文出版社",否则需注明出版地,如:北京:人民出版社;为准确起见,名字较长的出版社名字最好写出全名,如:北京(或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不要简化为"三联书店","社科出版社"等; B.引用编著 例:③张隆溪主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6页. 说明:(1)在编者姓名之后必须根据原信息准确地注明"编","主编","编选"等. C.引用文集或刊物,报纸文章 例:④麦·布鲁特勃莱,詹·麦克法兰《现代主义的称谓和性质》,见袁可嘉等编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12页. ⑤黄晋凯《巴尔扎克文学思想控折》,载《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第16页. ⑥徐宏《"再见"误译还是误读 》载《文艺报》1999年11月23日. (7)出版年代后不加"版"字; (8)引文页码应力求准确,如引文跨越了两页,需注明,如第78-79页;如引文涉及多页,则应将页码按顺序一一标如,如:第7,8,9页;多个注释合为一处的,页码的数量必须同注释的数量对应,即使其中有些乃至全部注释的内容出自同一页,如:①②⑤⑧⑩……第20,22,22,22,28页;若其中有的注释涉及不止一个页码,应逐个对应注明,在总的页码中以顿号和逗号区分,即同一个注释的几个页码间以顿号隔开,而它们与其他注释的页码间以号隔开,如:①②⑤⑧⑩……第20,21,22,23-25,27,27,28,28,29页,(①的引文出自第20和21页,②为第22页,⑤为第23至25和27页,⑧为第27页,⑩第27,28和29页). II.外文注释 引用如系外文的论著,均应给出原著的版权信息,无须译为中文,以便读者查找原文. A.引用专著 例:⑦Arthur Ransome,Oscar Wilde:A Critical Study, London: Methuen, 1915, p.61. 说明:(1)作者与书名间加逗号;(2)书名须用袋子斜体,不用书名号;(3)] 书名中的正副标题间以冒号或逗号隔开,不用破折号;(4)如所引著作为译著需注明译者. 例:⑧Leo Tolstoy, What is Art trans. T. Mand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 P.258. B.引用编著 例:⑨ Karl Beckson , ed., wilde: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0,pp,178-179. C.引用文集或刊物文章 例:⑩ Roland Barthes ,"Style and it's Image,"in Seymour Chatman ed., Literrary Style: A Symposium ,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p.10. ⑾ Mary McCarthy,"A Bolt from the Blue,"in New Pubilc ,CXLVE (June,4,1962),p.102 D.引用报纸文章 例:⑿ Richard Bernstein,"S.Greenblatt:An Interview,"in New York Times, August 14,1989 说明:(1)文章篇名为正体,前后加引号,篇名后的间隔逗号在引号之内; (2)文集书名,刊物或报纸名字均为斜体; (3)外文刊物一般应注明卷数,期数及出版日期. 历年毕业论文存在问题 标题:出现浅论,浅谈,浅说,或者题目太大又没有副题限制 文题不切 语言口语化:我觉得,我觉得…… 没有自己的材料,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一般性的别人说法的罗列 没有注释,不列参考资料 为了完成字数,东拼西凑.不知道在研究什么 写论文前后要问自己(导师 ) 论文提出了什么问题 论文提供了什么新鲜的材料 论文所提出的问题,在文中有没有完满解决 论文的意义何在 论文中的基本概念是否清楚,别人阅读时会产生误读吗 起码要防止评阅老师,答辩老师的误读 论文格式标准:

人身保险学位论文

1)论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的市场前景 2)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比较 3)商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4)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的发展前景 5)如何改善我国保险监管的不足、 6)论中外保险竞争与合作 7)交强险的运用与改革 8)论述我国创新型保险产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9)年金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10)比较责任保险与一般财产保险 11)比较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的异同 12)农业保险在我国今后的发展趋势 13)我国保险代理人体制的改革 14)保险理赔应遵守的基本原则与特殊原则 15)分析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主要因素 16)我国再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17)重庆保险市场分析 18)保险企业提高经营效益的根本途径 19)分析几种典型的保险公司组织形式 20)理解偿付能力监管是保险监管的核心 21)保险业在混业经营中的意义 22)保险营销环境对保险营销策略的影响 23)理解保险经营资产具有负债性的意义 24)为什么保险人在经营中要遵守风险大量原则 25)论述人身保险的特殊性 26)农业保险经营中的主要问题 27)论保险人公估人在我国保险市场的作用 28)论《保险法》修改的要点 29)保险学大学生在中国保险市场的作为 30)保险的“助动器”与“稳定器”作用 31)论保险条款“通俗化”的必要 32)分析目前国家允许保险资金海外投资和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 33)分析我国保险经纪人市场的发展前景 34)分析我国保险业的人才需求状况 35)浅谈保险代理人 36)分析保险营销新渠道的拓展 37)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 38)分析我国目前投资型保险 39)论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 40)分析我国企业年金保险市场 41)论中国保险市场全面开放所带来的影响 42)浅谈保险合同的订立与生效 43)保险资金的有效管理运用 44)如何改善我国保险监管的不足 45)论我国保险营销策略与发展 46)浅谈保险客户服务中心管理 47)如何改善我国保险监管的不足 48)浅谈我国补充养老保险发展现状极其发展意义 49)论意外伤害保险的可保危险 50)如何发展我国农村医疗健康保险市场 51)我国财产保险发展趋势 52)论述财产保险的主要特征 53)订立财产保险合同应遵守的原则 54)简述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恶性竞争 55)再保险对财产保险公司的意义 56)家庭财产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57)分析目前机动车辆保险市场现状

第十二条 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者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可以为被保险人。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保险标的是指作为保险对象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或者人的寿命和身体。1.保险合同的成立必须以保险利益为前提。第四十八条 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不得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2.法律上承认的利益:通说认为保险利益必须具有合法性经济性和可确定性。3.数个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的投保问题:如基于物权或丨丨权而产生的财产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保管人抵押权人承揽人承租人等对于财产都具有保险利益,可在各自保险利益范围内投保不同的险种。人身保险合同保险利益的认定采取三个原则亲属关系重大经济利益关系和同意原则

专利属于学位论文

关于学位论文的文献类型标识如下: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识码。文献类型标志代码 (标示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标于论文后面)文献类型;标志代码;普通图书;M

会议录;C;汇编;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联机网络(online)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database on line);磁带数据库[DB/MT](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光盘图书[M/CD](monograph on CD ROM)

磁盘软件[CP/DK](computer progra mondisk);网上期刊[J/OL](serial on line);网上电子公告[EB/OL](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on line);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的[J][D]等的是什么意思? J代表期刊文章 D代表学位论文。 储有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 R(报告)S(标准)P(专利) 论文参考文献中J、M、D等是什么意思 ? 注:英文的文献标识码应与中文对应。[参考文献类型标识码]M专著Monograph;C-论文集Collection;N报纸文章News;J期刊文章Journal;D学位论文Degree;R报告Report;S标准Standard;P专利Patent;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rticle;Z其它末说明文献(1)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期刊[J];论文集[c];学位论文[D];标准[S];报告[R];专利[P];报纸[N];(2)电子文献类型标识: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国家期刊出版格式要求在中图分类号的下面应标出文献标识码,规定如下:作者可从下列A、B、C、D、E中选用一种标识码来揭示文章的性质: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成果报告(科学技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科技);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的文章(包括特约评论);D一般性通讯、报导、专访等;E文件、资料、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注:英文的文献标识码应与中文对应。[参考文献类型标识码]M专著Monograph;C-论文集Collection;N报纸文章News;J期刊文章Journal;D学位论文Degree;R报告Report;S标准Standard;P专利Patent;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rticle;Z其它末说明文献(1)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期刊[J];论文集[c];学位论文[D];标准[S];报告[R];专利[P];报纸[N];(2)电子文献类型标识: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论文参考文献后面【M】【D】等都代表什么 参考文献可以在百度学术中找到。 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Spivak,G. “Can theSubaltern Speak?”[A]. InC.Nelson & L. Gros *** 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 *** [C].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10]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 毕业论文答辩是什么意思? 答辩就是你写好论文后,按照主考校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参加的论文审核,由答辩组的老师围绕着你的论文提出各种问题,让你来回答,答辩合格才可以申请毕业。 硕士研究生要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小论文,什么意思 意思是发表的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你的毕设(学位论文)内容是相关的,一般是其中的一部分。 比如你的毕设是研究一个完整的雷达系统,你的小论文可能只是介绍这个雷达系统的接收机部分,这可以叫内容相关。但是如果你发表了一篇研究诗歌的小论文,与雷达没什么关系,这就不能叫内容相关。 学位论文结构散是什么意思? 可能需要重新列提纲框架,记住论文骨架为论题服务,通用的架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部分都要紧贴中心,不要无的放矢,否则就会中心不清,显得文章骨架的结构松散。 学位论文 和学术论文的区别 学位论文是为了申请到学位而公开发表的报告。一般有比较严格的字数和格式要求,内容也比较多,尤其胆其中的观点、论据逻辑层次也比一般论文复杂。其复杂程度依照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也更加复杂。这种论文需要导师审核,还需要专家答辩,非常重要。代表的是作者的学位水平和学术素养。只能是个人撰写,不能与他人合作,属于自己的专署文章。不过大多写明指导导师的姓名。 学术论文是发表在杂志或学术会议上阐明自己学术观点的文章。首先根据会议或学术期刊的要求确定题目,然后提出论文的观点。然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一般理工科论文需要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总结、推导,建立必要的数学模型等等,把方法介绍清楚,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最后是对论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和论文题目相符合的结论。一般经过会务组专家或期刊责任编辑审核后即可发表。代表的是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可以自己单独撰写,也可以与人合作联合发表。 专业论文指的是什么意思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论文格式 编辑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 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 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 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5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①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②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③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 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论文参考文献中的字母是什么意思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为: (一)专著 示例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二)论文集 示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凡引专著的页码,加圆括号置于文中序号之后。 (三)报纸文章 示例 [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四)期刊文章 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五)学位论文 示例 [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 (六)报告 示例 [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七)、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性的注释,置于本页地脚,前面用圈码标识。 这个都很简单的 毕业论文送审是什么意思? 查重复率的

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的学位论文

先说“科学”。比较公认的解释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这是在名词意义上的解释。还有一个形容词意义上的解释,就是“符合规律的”或者说“符合实际的”之类的意思,所谓“教育要符合科学”、“这种教育不科学”(或“很科学”)。显然,现在人们争论点决不是后者意义,而是前者。因此,“很科学”之类的意义我们可以排除在我们的争论之外。 再说“教育”。简单地说,“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其实,要弄清教育是否是科学,还可以从面临的对象上入手。科学要解决的是“物”的问题,即使是研究“思维”,也是从逻辑形式方面抽象地进行研究,基本上不涉及人本身的情感、价值等等因素。而教育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准确地说,是人的心灵(因为医学也是解决人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说“教育不是科学”,有的朋友老想不通呢?这可能是把“教育”同“教育学”混淆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从事教育”“学教育”“搞教育”,这三个教育的含义是不同的。“从事教育”意思是“教育实践”,“学教育”的“教育”是指“教育学”,“搞教育”的“教育”,可能是“教育实践”也可能是“教育学研究”。 如果说“教育学是科学”,似乎说得过去,因为教育学是总结教育实践经验、概括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理论。 但是,即使把“教育学”、“教育研究”完全归入“科学”,也是值得商榷的。这正是我们今天争论的焦点! 人们现在一般认为,人类有三大知识体系(当然,这是相对区分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注意:不是“人文科学”而是“人文学科”)。我同意这种说法。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人文学科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知识体系,是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学科。自然科学关心的是事实和规律(因果联系),社会科学(比如社会学、管理学等等)关心的是组织和效率,而人文学科则关心的是价值和意义。 那年我在陕西师大读书,著名学者尤西林教授给我们讲课时,我第一次听到“人文学科”这个词,感到很不解。因为我以前都说的是“人文科学”。当时我就在课堂上举手问尤西林教授:“为什么不说‘人文科学’而要说‘人文学科’呢?”我至今记得尤老师很潇洒地一挥手,斩钉截铁地说:“‘人文学科’千万不能说成‘人文科学’!这不是一个用词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我们对人文精神、人文世界、人文意义的理解。因为人文学科不是科学!” 是的,我现在越来越接受这种观点:人文学科不是科学! 美籍华人学者林毓生说:“人文学科绝对不能把它叫做人文科学。”他的理由是:“人文学科所关心的问题,基本上是无法用‘科学方法’或者是一般人所了解的‘社会科学’来解答的。”(林毓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伽达默尔说:“在英语用语中,唯有各门自然科学才叫做‘Sciences’(科学)。”(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人文学科的范围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外的所有学科。美国国会关于为人文学科设立国家赞助基金的法案谈到人文学科,是这样表述的:“人文学科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的研究领域:现代与古典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评论、艺术理论、艺术实践,以及具有人文学科内容、运用人文学科方法的社会科学的那些方面。” 以上论述还没有直接涉及“教育”。现在,我们进入“教育”。 作为实践层面上的“教育”,无疑不是科学。可能这不会有多大的争议。当然,具体到教育教学内容,我们会涉及到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会运用一些科学方法。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教育实践本身不是科学。因为它所涉及的对象,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社会而是人的内心。但现在正是因为一些教育者不自觉地把教育当作科学技能的施展,当成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所以,师生关系成了人与物的关系。科学中的客观、冷峻、共同规律,取代了教育中应有的对情感、心灵交融和对独一无二个体心灵宇宙的关注。 作为理论层面上的“教育”稍微复杂一些。关于教育学的归属――是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属于人文学科,至今没有定论。在教育学研究方面,几百年来,一直存在着“科学”与“人文”的两种思路和方法。(参见杜时忠:《人文教育论》) 在古代,无论中国还是西方,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当时“一切尽在哲学中”,教育学当然也不例外。但到了近代自然科学取得成功之后,实证主义把自然科学奉为人类知识的典范,因而在人文学科领域掀起了一股实证化的思潮,而且一切学科都必须经受“科学性”的检验,在此背景下,教育学开始向“科学”进军。 但从赫尔巴特开始,教育学逐渐走上了一条科学-实证化的道路:它先以心理学为基础,后以社会学(调查统计)为榜样,到了现代,教育研究又开始运用社会调查、统计、测量等方法与技术,“教育心理化”的趋势越来越成为主流,并以此奠定并强化“教育是科学”的观点。到了当代,不但用“信息输入、输出、反馈”之类的短语成了教学过程常见的描述用语,而且“教育技术化”成了时代口号。“不仅教育过程的目的在于追求经济效率,即‘在最短的时间内灌输最大数量的知识给学生’,而且教育研究也讲究效果即对教育实践的改进和教育研究更加实证化科学化。”(杜时忠:《人文教育论》)。“K·克劳尔、W·布瑞钦卡、L·M·阿利希和瑞斯纳等人以科学的实证研究范式,试图建立教育现象与事实的因果解释理论,把理论法则化和操作化。”(金生闳:《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对教育研究来说,这是一幅多么可怕的“科学”前景! 我认为,教育学更接近于人文学科,因为它关注的不是因果,不是规律,不是物性,而是价值,是精神,是人性。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不是精确的而是模糊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准确的是说,在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已经融为一个整体。虽然教育学研究中不排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乃至容纳其研究成果,比如前面所说的心理学、社会学,还有经济学、物理学、数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等等。但是,这不意味把教育就是科学本身。一个电影导演在创作时,也需借助于现在科技手段以丰富和完善其艺术表现力,但如果谁因此而认为电影是科学,导演是科学家,则显然很荒唐。同样道理,我们不能因为教育研究中运用了一些科学手段,便断定教育学是科学。因为手段并不能决定一门学科的归属。(正是在这一点上,许多人对“教育科学”表示质疑,而我赞同这种质疑。)当然,在人们不重视科学手段的时候,我们强调教育研究的“科学性”是必要的。但今天,当教育研究正走向“唯科学”或者说“科学主义”的时候,我们强调教育学更接近于人文学科,是有现实意义的。 “唯科学”教育思潮,试图以“科学”来解释教育学,并以自然科学的学术规范来规范教育学研究,因此,讲究“严密的体系”、“崭新的范式”以及令人眼花缭乱而又昙花一现“学术名词”;于是,各种一线老师读不懂的教育学论著便应运而生了;而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著作则被不少“教育家”们讥为“没有体系”。而“唯科学”(不客气地说,实质上是“伪科学”)的“研究成果”总是散发着自然科学的气息:公式、图表、曲线……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统计数据和调查材料,似乎就不能算学术论著。尤其要命的是,“唯科学”教育思潮,把教育实践也视为“科学的技术操作”,把学校当作“人力加工厂”,把教师当作工人,学生当作加工对象(既然如此,师生之间哪有“朋友”之说),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在教学方法上,都追求一种规范、统一、精确、共性的程序和法则。 在教学内容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被“科学之刀”精确地肢解、切碎,然后往学生脑袋里源源不断地注入…… 还是那句老话:在教育(包括教育学)向科学进军的过程中,“人”失落了!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强调教育的人文性,并不排斥教育中的科学教育。换句话说,我们反对教育中的科学主义,但与此同时则大力弘扬教育中的科学精神――比如求真精神、批判精神,等等。科学精神是一种不迷信任何权威的自由精神,这与人文精神恰恰是相通的。在愚昧仍然盛行的中国,这种科学精神尤其需要。 如果要“超脱”一点或者“客观”一点说:教育学应该超越科学与人文的对立而追求一种以“人文”为主同时融合“科学”的一种有机整合。这是一种理想境界。但在今天科学主义泛滥的时代,在“唯科学”思潮仍然在侵吞教育的时代,作为一种纠偏,我宁肯大声疾呼:教育,不属于科学,而属于人文学科!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近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化教育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

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

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探讨、揭示种种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理论体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学

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人文科学: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具体体现为社会实践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促进和制约两个方面。

先说“科学”。比较公认的解释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这是在名词意义上的解释。还有一个形容词意义上的解释,就是“符合规律的”或者说“符合实际的”之类的意思,所谓“教育要符合科学”、“这种教育不科学”(或“很科学”)。显然,现在人们争论点决不是后者意义,而是前者。因此,“很科学”之类的意义我们可以排除在我们的争论之外。 再说“教育”。简单地说,“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好,如果对上面的语义界定没有异议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实践活动”的“教育”,怎么可能同时又是“知识体系”呢?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是科学! 其实,要弄清教育是否是科学,还可以从面临的对象上入手。科学要解决的是“物”的问题,即使是研究“思维”,也是从逻辑形式方面抽象地进行研究,基本上不涉及人本身的情感、价值等等因素。而教育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准确地说,是人的心灵(因为医学也是解决人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说“教育不是科学”,有的朋友老想不通呢?这可能是把“教育”同“教育学”混淆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从事教育”“学教育”“搞教育”,这三个教育的含义是不同的。“从事教育”意思是“教育实践”,“学教育”的“教育”是指“教育学”,“搞教育”的“教育”,可能是“教育实践”也可能是“教育学研究”。 如果说“教育学是科学”,似乎说得过去,因为教育学是总结教育实践经验、概括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理论。 但是,即使把“教育学”、“教育研究”完全归入“科学”,也是值得商榷的。这正是我们今天争论的焦点! 人们现在一般认为,人类有三大知识体系(当然,这是相对区分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注意:不是“人文科学”而是“人文学科”)。我同意这种说法。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人文学科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知识体系,是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学科。自然科学关心的是事实和规律(因果联系),社会科学(比如社会学、管理学等等)关心的是组织和效率,而人文学科则关心的是价值和意义。 那年我在陕西师大读书,著名学者尤西林教授给我们讲课时,我第一次听到“人文学科”这个词,感到很不解。因为我以前都说的是“人文科学”。当时我就在课堂上举手问尤西林教授:“为什么不说‘人文科学’而要说‘人文学科’呢?”我至今记得尤老师很潇洒地一挥手,斩钉截铁地说:“‘人文学科’千万不能说成‘人文科学’!这不是一个用词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我们对人文精神、人文世界、人文意义的理解。因为人文学科不是科学!” 是的,我现在越来越接受这种观点:人文学科不是科学! 美籍华人学者林毓生说:“人文学科绝对不能把它叫做人文科学。”他的理由是:“人文学科所关心的问题,基本上是无法用‘科学方法’或者是一般人所了解的‘社会科学’来解答的。”(林毓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伽达默尔说:“在英语用语中,唯有各门自然科学才叫做‘Sciences’(科学)。”(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人文学科的范围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外的所有学科。美国国会关于为人文学科设立国家赞助基金的法案谈到人文学科,是这样表述的:“人文学科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的研究领域:现代与古典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评论、艺术理论、艺术实践,以及具有人文学科内容、运用人文学科方法的社会科学的那些方面。” 以上论述还没有直接涉及“教育”。现在,我们进入“教育”。 作为实践层面上的“教育”,无疑不是科学。可能这不会有多大的争议。当然,具体到教育教学内容,我们会涉及到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会运用一些科学方法。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教育实践本身不是科学。因为它所涉及的对象,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社会而是人的内心。但现在正是因为一些教育者不自觉地把教育当作科学技能的施展,当成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所以,师生关系成了人与物的关系。科学中的客观、冷峻、共同规律,取代了教育中应有的对情感、心灵交融和对独一无二个体心灵宇宙的关注。 作为理论层面上的“教育”稍微复杂一些。关于教育学的归属――是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属于人文学科,至今没有定论。在教育学研究方面,几百年来,一直存在着“科学”与“人文”的两种思路和方法。(参见杜时忠:《人文教育论》) 在古代,无论中国还是西方,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当时“一切尽在哲学中”,教育学当然也不例外。但到了近代自然科学取得成功之后,实证主义把自然科学奉为人类知识的典范,因而在人文学科领域掀起了一股实证化的思潮,而且一切学科都必须经受“科学性”的检验,在此背景下,教育学开始向“科学”进军。 无论如何,教育学向科学进军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为不但自然科学知识本身充实了教育的内容,将教育从单纯的道德教化扩展到爱智精神的培养,而且一些自然科学手段的引进也推动了教育研究的向前发展。这个意义或者说这个功劳,至今没有磨灭。 但从赫尔巴特开始,教育学逐渐走上了一条科学-实证化的道路:它先以心理学为基础,后以社会学(调查统计)为榜样,到了现代,教育研究又开始运用社会调查、统计、测量等方法与技术,“教育心理化”的趋势越来越成为主流,并以此奠定并强化“教育是科学”的观点。到了当代,不但用“信息输入、输出、反馈”之类的短语成了教学过程常见的描述用语,而且“教育技术化”成了时代口号。“不仅教育过程的目的在于追求经济效率,即‘在最短的时间内灌输最大数量的知识给学生’,而且教育研究也讲究效果即对教育实践的改进和教育研究更加实证化科学化。”(杜时忠:《人文教育论》)。“K·克劳尔、W·布瑞钦卡、L·M·阿利希和瑞斯纳等人以科学的实证研究范式,试图建立教育现象与事实的因果解释理论,把理论法则化和操作化。”(金生闳:《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对教育研究来说,这是一幅多么可怕的“科学”前景! 我认为,教育学更接近于人文学科,因为它关注的不是因果,不是规律,不是物性,而是价值,是精神,是人性。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不是精确的而是模糊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准确的是说,在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已经融为一个整体。虽然教育学研究中不排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乃至容纳其研究成果,比如前面所说的心理学、社会学,还有经济学、物理学、数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等等。但是,这不意味把教育就是科学本身。一个电影导演在创作时,也需借助于现在科技手段以丰富和完善其艺术表现力,但如果谁因此而认为电影是科学,导演是科学家,则显然很荒唐。同样道理,我们不能因为教育研究中运用了一些科学手段,便断定教育学是科学。因为手段并不能决定一门学科的归属。(正是在这一点上,许多人对“教育科学”表示质疑,而我赞同这种质疑。)当然,在人们不重视科学手段的时候,我们强调教育研究的“科学性”是必要的。但今天,当教育研究正走向“唯科学”或者说“科学主义”的时候,我们强调教育学更接近于人文学科,是有现实意义的。 “唯科学”教育思潮,试图以“科学”来解释教育学,并以自然科学的学术规范来规范教育学研究,因此,讲究“严密的体系”、“崭新的范式”以及令人眼花缭乱而又昙花一现“学术名词”;于是,各种一线老师读不懂的教育学论著便应运而生了;而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著作则被不少“教育家”们讥为“没有体系”。而“唯科学”(不客气地说,实质上是“伪科学”)的“研究成果”总是散发着自然科学的气息:公式、图表、曲线……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统计数据和调查材料,似乎就不能算学术论著。尤其要命的是,“唯科学”教育思潮,把教育实践也视为“科学的技术操作”,把学校当作“人力加工厂”,把教师当作工人,学生当作加工对象(既然如此,师生之间哪有“朋友”之说),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在教学方法上,都追求一种规范、统一、精确、共性的程序和法则。 在教学内容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被“科学之刀”精确地肢解、切碎,然后往学生脑袋里源源不断地注入…… 还是那句老话:在教育(包括教育学)向科学进军的过程中,“人”失落了!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强调教育的人文性,并不排斥教育中的科学教育。换句话说,我们反对教育中的科学主义,但与此同时则大力弘扬教育中的科学精神――比如求真精神、批判精神,等等。科学精神是一种不迷信任何权威的自由精神,这与人文精神恰恰是相通的。在愚昧仍然盛行的中国,这种科学精神尤其需要。 如果要“超脱”一点或者“客观”一点说:教育学应该超越科学与人文的对立而追求一种以“人文”为主同时融合“科学”的一种有机整合。这是一种理想境界。但在今天科学主义泛滥的时代,在“唯科学”思潮仍然在侵吞教育的时代,作为一种纠偏,我宁肯大声疾呼:教育,不属于科学,而属于人文学科!

  • 索引序列
  • 学位论文的人身专属性
  • 学位论文的特质属性
  • 人身保险学位论文
  • 专利属于学位论文
  • 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的学位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