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沙地生态旅游论文开题报告

沙地生态旅游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沙地生态旅游论文开题报告

深度探索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摘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是旅游业管理中心的领域内关注的话题之一。在本文中,科学发展观,分析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更新知识,深入挖掘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产业的质量,发展的指导下,旅游业,打造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近20年来,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对反思传统发展,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只是一种手段,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成为中央共同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光明之路。旅游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必要的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打造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演绎现代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主动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并出现全面的公共活动,文化旅游活动有很大的影响的元素。 文化内涵,一直是一个不同的问题。我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对整个的文化内涵,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文化广度。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的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也说明了文化内容丰富,广泛宣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细分文化,旅游,文化的分支之一。 2。文化层次。文化具有独特的层次结构,包括表面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核心层,中间层和中间层,制度文化的教育和文化。因此,“文化之邦的文化和心态整个对立的互动旅游活动,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物质的状态过渡的中间部分的心态,一个连接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为确保服务质量,提升旅游业水平,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以确保方向和指导意义。“因此,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应该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 3。文化歧义。因为文化涵盖范围很广,有学者提出是一个自然和文化的模糊的概念,其内容的具体和抽象,模糊模糊的文化和文化,让我们了解,研究文化,我们有时有浅表的理解。“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差异和发展。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实践中创造一种产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今天的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不断交流信息材料和动态的开放系统,稳定和发展在反对派不断实现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文化的时代,在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活的中心位置。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人口流动所造成的旅游文化,旅游和目的地不解释了两种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更好的。 结合的文化旅游产业,旅游和文化旅游文化的理解不是简单相加,它不局限于传统文化领域,也不仅仅是专注于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等形式的明显表征,但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固有的自然法,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旅游和文化的一般形式,相同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多层次架构“,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和宗教,餐饮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和自然景观旅游客体文化领域,游客还涉及自己的文化,兴趣爱好,行为,想法和信念,以及其他文化学科领域的质量,还涉及到文化旅游服务,商品文化,管理文化,文化指南,政策和法规,如旅游文化中介“。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旅游文化,旅游和文化建设将更加有目的,有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先进的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引领发展的方向。旅游业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经济和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旅游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发展优先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要求,与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引领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现代旅游的游客,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实施的高消费游客最伟大的成就是精神的喜悦和难忘的回忆,所以就没有文化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经济,文化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文化旅游产品,并挖掘自己的文化,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为了吸引旅游者,为了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旅游经济是竞争的核心。旅游产业的竞争性质是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和文化等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物质需求是较低级别,轻松满足的需求,但其最终目标是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个先进和复杂的需求,更难以满足。由于地理,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往往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独特的,难以模仿和复制性,可比性低,容易创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一个强大的旅游竞争力的文化发展带来了一些独特的种族和地理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突出文化特色,形成了跨区域的旅游和文化性状,是培育旅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手为主的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以建立持续保持旅游经济的深度。 3。文化旅游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发展的原动力其实存在于文化,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经验表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越来越依赖于收入增加的数量和内容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旅游和文化交流的更高程度的整合,旅游和文化等因素,更多的旅游更经济发达。例如,在北京大观园,从1.6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国王收费制度开始,继续探索红楼文化,按“红楼梦”的配方研制新型红楼宴梦,红楼宴舞,挖掘文化内涵,使企业成为国内旅游企业和品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阶段,游历广泛深入文化旅游的发展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中国旅游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们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资源。 2002年,海外游客最感兴趣的是中国旅游资源普查,5个种的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占四个,其中中国的调查,文物位列其中。这反映旅游业对文化和其固有的文化属性的依赖,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性,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文化资源,帮助发展一个结构良好的,适应多种旅游期权产品,在形成高品质的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文化活动的发展,以满足高层次游客的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旅游大国的游客从选择。 5。旅游与文化的互动。游客通过旅游活动,学习理解了文化的旅游目的地,也将带来自己的文化在该地区的旅游目的地居民,两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发展和保护文化资源,文化发展无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许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量的游客继续参观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影响更负面的部分,最明显的是当地文化的商业化是不正常的,这样的变化,那些原本独特的文化作为当地的基本社会旅游资源和民俗风情,以吸引游客参观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会失去这些目的地的吸引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失去了维持其基本的生存。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益最大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关键是要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的旅游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过程中,建立工业健康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关系,从而提升工业质量,获得可持续发展。 1。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旅游业发展。中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议,“旅游支持旅游”,“五个共同”的发展思路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从旅游行业的原因,外事接待然后逐渐清醒的认识,在某一时期内的一些项目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这种粗放式扩张的粗放式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自然资源和社会损害旅游目的地文化资源的经济数字难以估量。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业的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和效率,通过挖掘旅游文化的深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2。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旅游业的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从而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经营,参与产业发展的人趋势目的地,旅游投资管理人员,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相互交织,只有政府可以协调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和实现经济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要提高管理水平政府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代表先进文化,引导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旅游的旅游环境。由于中国的法律建设旅游业的逐步完善,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在旅游行业的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和其他的短期行为是仍然在旅游经济的侵蚀是不健壮的身体,严重的威胁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创建一个公平和诚实的商业环境,提高旅游业的形象,旅游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管理的法律和法规,以改善旅游建设大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企业,旅游企业自律,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诚信守法。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促进品牌的发展。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发展,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化创意的核心是,在分析当地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的方向和发展的文化主题风格,清晰的定位是围绕主题,通过旅游产品得到反映,不断丰富文化,创意升级。其中,通过明确主题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关键,其本质在于旅游文化资源一概而论,探索,最终团结的精神升华的区域特点,个性化,然后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渗透,表现在各个方面的旅游产品,形成特色品牌,加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5。强调对旅游业的影响,社会和文化以及前瞻性研究。后期开始中国的旅游业,旅游业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深度扩展能力;手,羽翼未丰,恰逢中国加入的世贸组织很大的变化,只是一个三岁的孩子都面临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挑战,使中国旅游业客观不可能亦步亦趋地照搬西方的发展国家。同时,因为对中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是很短的,集中对旅游业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再加上影响其少直接和容易到检测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的社会和文化旅游业,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结果才逐渐显露出来,但是一旦结果表明,其后果将无可挽回,这是值得注意的,这方面的研究远远落后于经济和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上。我们必须注意这种现象,对文化旅游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在这个阶段的内容主要旅游区,包括商业化的社会和文化问题,传统文化的衰退,种族和文化的异化和文化旅游示范效果等,在这些研究中,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也是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应注意良好的成果共享和研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6。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夯实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旅游专业教育放在经济学的背景下,旅游,文化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文化重视不够。事实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服务基础上的文化基础,但文化水平低的旅游从业者,来自不同文化的认识不足,文化,旅游和文化内涵的“白化”缺失的一环,而不是游客背景做帮助情绪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容易水平,不能满足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并逐步从一个简单的移位生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业务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在其历史和文化,民俗的了解程度,有必要改善环境做服务员,做教官,每到旅游工作者通过言传身教给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味。 旅游业四大产业相结合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功能,但盲目追求经济忽视文化和其他功能的现象在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适度发展旅游资源和永久继续使用的要求,以提升产业层次,整合的文化元素,品牌运作。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精神和文化的研究,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促进教育,文化和旅游产业,由政府和有关各方,深度挖掘旅游和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进旅游业的成熟,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1]谢春山。旅游文化 - 中国旅游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1,(3)。 [2]安宇,沉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建设文化强省的江苏文化产业的研究和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匡勇。弘扬优秀文化,加强意识[N]的位置。中国旅游报,2000-01-17。 [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下面是我整理的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自选课题

2、研究目的和意义:

旅游网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基于互联网的旅游网络发展的开始。随着电子商务的潮起潮落,旅行社网站也经历了市场的洗礼。旅行社网站作为网络经济形势下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战略武器,已对我国旅游市场的固有壁垒带来冲击,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在未来的发展中尚有许多工作要做。旅游电子商务像一张大网,把众多的旅游供应商、旅游中介、旅游者联系在一起。相对于传统的旅游业来说,旅游电子商务不仅提高了业务透明度和工作效率,降低了边际成本,而且凸现了旅游产品本身个性化、信息化、时令化等特性。作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行社网站的发展呈现了良好的趋势,携程旅游网和E龙网站纷纷公布盈利的消息,为我国旅行社网站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网络旅游的本质就是旅游电子商务。不论旅游服务商或是消费者,他们之间的一切交流都是通过网络实现的,也就是说,网络旅游时代其实就是旅游电子商务时代。

3、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

国内旅行社网站的建设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在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和积累后,目前国内已拥有相当一批具有一定资讯服务实力的旅行社网站。这些网站目前可以比较全面地对各地旅行社提供的服务线路提供全面的网上资讯服务,这些服务涉及旅游中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互联网正以疯狂的速度风靡全球,并对各行各业产生影响,旅游业也不例外。据CNN的数据显示:1999年度旅游业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270亿美元,占全球电子商务销售总额的20%以上;全球约有超过17万家的旅游业在网上开展综合、专业、特色的旅游服务;全球约8500万人次以上享受过旅行社网站的服务。在国内,互联网的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不过,现在只要你上了网,点击“旅游”搜索网站,出现的专业旅游站点就可能有数百个,像新浪网、搜狐、网易这些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大网站也少不了开设旅游栏目。未来的网络旅游或许是这样一种模式:一个旅游者在网上订购机票、酒店、服务,当他到达旅游目的地后,从下飞机的那一刻起,他的“吃住行游购娱”就会完全依靠网络来解决。这种测试有点像“网络生存”,但实际上它有着更加实用的意义。

网络旅游正在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据资料显示,去年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为1400亿美元,其中旅游业电子商务销售额超过270亿美元。目前全球约有17 万家旅游企业在网上开展旅游业务联系。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拥有网民7000多万人,其中近七成受过大学以上教育,并且有旅游的需求和消费能力。因而“网络旅游”对于我国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包括机票、酒店等资源的数据库,能够实现为用户提供比价、资源条件、优惠信息等筛选服务。“去哪儿”与超过400家的机票供应商和超过15000家的酒店供应商建立了业务联系,由后者将其房价、机票价格信息与公司。

4、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技术路线、试验方案:

4.1主要的研究内容

制作本网站的目的是进行旅行社网站的宣传、介绍以及景点的简介与预定,实现客户与旅行社或相关单位的网上勾通及业务的完成,体现电子商务的部分功能。本网站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界面简单、清晰,通过清晰明了的界面让使用者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功能;2、功能使用,主要功能包括路线查询,路线预定,数据库管理,车票预订,网站链接等,都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3、管理方便,管理者可以通过特有的管理界面进行数据库系统的维护,例如旅游线路的添加,删除,线路预定情况的查看、处理等。

4.2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是C/S模式,在系统初期时,系统分析主要是根据软件工程的步骤进行,设计使用了面向对象技术和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使用UML 统一建模语言完成系统的设计,判断其可行性,在编码之前,完成相应的接口。各个模块可以模仿微软的COM技术,即组件对象模型,以组件的形式向系统中添加功能。

在数据包捕获模块中,网络数据捕获技术是获取信息的关键技术,它通过监听技术,过滤技术获取原始数据,根据TCP/IP分层理论进行层层拆解,提取相关协议中的信息。因此需要收集许多资料,查阅相关文档,增加对该领域知识的了解。

由于本系统采用分模块,可以以组件的形式进行加载进来,使得对后期系统维护和调试有很大的优点,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开发效率。

运用学过的知识,按照软件工程开发流程来实施本课题,理论联系实际,多动手操作,采用系统模块化方式完成本课题。

5、研究基础:

(1)试验条件:

a.已经具备的条件

试验软件设施:Virstual Studo 2008编译环境,良好的C++编程能力,数据库。

b.未具备的条件及提出的解决方案

未具备的条件:

1.对网络界面有一些仍然不熟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2.对界面美化方面有些不熟悉,需要一定时间研究。

3.对编程不是特别的熟悉,要在日后的时间里加强动手能力

4.由于公司项目赶进度,工作时间安排为早八点半到晚九点半,可能没有太多精力处理本系统

解决方案:

1.尽量在工作之余查看相关资料,尽可能多的了解网络界面

2.在工作外的时间内,通过加班的形式完成试验

尽早的学习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同时增加自我动手能力,加强在对界面美化的学习。

6、预期达到的目标及进度安排:

6.1 预期达到的目标

本系统能够实现让客户简单的操作,可以对旅游景点的更充分的了解。

6.2 进度安排

第一周:实习调研,查阅课题相关外文资料

第二周:了解行业状况、查阅文献资料,阅读资料,撰写调研报告

第三周:翻译10000字符以上的外文资料,准备资料,学习JSP技术

第四周:提交毕业论文提纲,呈交外文文献翻译资料

论文生态旅游开题报告怎么写

深度发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摘 要] 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管理领域内人们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分析文化在旅游产 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认识,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从而构筑旅游产业发展 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文化内涵的阐释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乡村旅游开题报告范文

导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旅游这一理念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而随着旅游产业的日益发展壮大,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乡村旅游已经开始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以下是我整理乡村旅游开题报告范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选题的背景及目的

城市人在经历了繁忙沉重的工作生活后就会倾向于在闲暇时间外出旅游,以追求心神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快乐的休闲游憩、体验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此时乡村旅游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选择此课题的目的在于分析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并且分析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对如何开发以及如何改善展开研究并且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2、选题的意义

游客外出旅游是为了获得一种审美与娱乐的体验。

朱慧娟2011年在《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一文中写到我国农村面积较大,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农村地区发展缓慢,设施落后,科技发展低,经济实力弱,给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局限。我国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二、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

由《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丛书》编委会编写的《乡村特色旅游建设指南》一书中提到吸引游客参加乡村旅游的元素之一是可以参与、体验乡村才有的项目,包括弄湿活动体验;新鲜水果和蔬菜采摘;篝火晚会、烧烤;垂钓;乘坐畜力车在乡间观光;体验乡村节庆;学习民族舞蹈和传统手工制作等。这样可以让游客到乡村去观赏乡村的风光,了解一些乡村风情、礼仪风俗等,可以在乡村及其附件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

龚维嘉2008年在《旅游线路开发与设计》一文中提到旅游线路的设计应该在投入运行之前就具备对游客的足够吸引力,运行中则能够使游客感到舒服和不断出现新奇感,运行结束后仍然能够使游客保持一种长久的回味无穷的体会。

从以上研究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乡村旅游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并且体验式的乡村旅游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在此篇文章中我将从我国体验式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以及开发的的现状着手研究,进一步指出我国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三、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绪论

一、我国体验式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二、基于体验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三、基于体验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四、进一步开发体验式的乡村旅游产品的措施

结论

四、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掌握我国目前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及发展状况,并且研究如何开发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

五、研究与写作计划:

xx-2-20---xx-2-25 提交开题报告;

xx-2-25---xx-3-25 文献研究,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研究与开发手段研究;

xx-2-25---xx-4-10 提交论文设计初稿,老师修改;

xx-4-10---xx-4-20 提交论文设计第二稿,提交非指导老师查阅;

xx-4-20---xx-5-10 修改论文设计,提交指导老师的修改;

xx-5-10---xx-5-20 提交论文答辩稿;

xx-5-20---xx-6-1论文答辩;

xx-6-1---xx-6-10根据答辩意见,修改论文终稿,提交学院保存。

一、立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乡村旅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热衷乡村旅游活动。它不仅是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农村生活、体验自然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城市和乡村经济繁荣与文化融合。因此,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又将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同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布于都市郊区、远离客源的景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而作为旅游城市的都江堰虽然拥有青城山、都江堰、龙池国家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但是由于都江堰农村人口众多,占到总人口的71.7%,并且都江堰工业基础薄弱,以至于剩余农村劳动力很难转移,因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旅游的学术研究也应运而生,并各有侧重。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相对较早,从早期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开发策略和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逐步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环境的关系以及社区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态度研究等方面转变。GASSON(1992)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乡村旅游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作用不大。Fleischer(1997)等以以色列典型的乡村旅游形式—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农庄旅游为例,认为乡村旅游规模很小,旅游季节短,带来的收益较低,对地方经济影响不大。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早期对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意义及背景方面。随着乡村旅游发展深入,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并且对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战略、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杜江等(1999)从乡村旅游需求和供给、主客互动关系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12〕;过竹(2000)等在对南丹甘河白裤瑶新村的乡村旅游开发的案例中提出了乡村旅游与地河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结合以及社区参与是维持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

(三)研究目的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发展前景好,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足,难免存在产品雷同,整体接待水平低等问题。比如,都江堰乡村旅游多是以农家乐、乡村饭店为主,旅游活动以就餐、钓鱼、采摘和打牌为主,大都停留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层面上。震后在都江堰乡村旅游恢复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理论的指导。

二、研究内容

针对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不断复杂化、多元化以及对农村和农民影响的不断加大,本文在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研究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产生、发展现状以及主要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和总结。主要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探讨和分析乡村旅游的基础概念。本文首先在乡村旅游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的内涵及特点、产生与发展等方面对乡村旅游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界定了乡村旅游的概念。

(2)评述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通过查找资料,对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整体性的分析,由此得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趋势。

(3)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对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析都江堰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现状,走访考察部分乡村,了解乡村旅游对农村地区的影响程度。第二部分通过市场调查及分析,对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提出建议和措施。以新农村建设思想为指导,提出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保障措施。

(5)结论。总结和回顾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今后的研究趋势和发展前景。

三、论文框架

1、绪论

(1)选题依据

(2)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

2、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及特点和模式

(1)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

(2)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3、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分析

(1)都江堰乡村旅游的产生

(2)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①效益分析

②条件分析

(3)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

5、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研究背景

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萌芽,经过三十多年发展,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围绕大中城市、名胜景区、山水生态区、特色农业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并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据有关资料统计,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约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2,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

2016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在近5年的时间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发展。经历初创期--发展期--扩张期--升级期四个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从过去的小旅游、中旅游时代,现已进入到大旅游发展时代,发展形势迅猛。政策支持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精准扶贫,积极对扶贫开发方式进行创新,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2017年,在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中,表示积极推进“旅游+农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并提出要继续进行旅游扶贫模式的推广,加强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建设,并突出乡村旅游扶贫在旅游扶贫的重要地位。发展乡村旅游在扩宽居民增收渠道、促进保护农业生态和乡土文化,以及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满足都市游客休闲度假的需求,也为发展社区经济投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首先,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增加社区居民就业机会,带动社区居民增收致富,提升了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指数。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使当地社区在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得到建设,改善了社区居民生活环境。最后,城乡居民互动的过程中,生活观念、消费意识、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相互渗透,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同时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使居民见多识广,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在区域经济方面,乡村旅游发挥综合带动效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精准扶贫,加快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研究所得的成果还较为薄弱,涉及到该领域的学者较少,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视角多集中于社区参与模式、社区参与机制研究领域,并且对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研究仅仅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对于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难以用定量的方式进行表述与呈现。本文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影响因素与社区参与度之间复杂的作用机理,通过量化的形式说明上述关系,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现实意义

以社区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增加社区居民收入、保护社区居民利益、减轻社区居民负担等一系列重要的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旅游扶贫综合效益、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国家大力支持旅游扶贫,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减小贫富差距,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重视社区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体系中地位与作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来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特别是旅游发展基础认知、政策支持的感知,社区的社会资本状况、居民参与旅游态度、参与能力等因素,分析上述影响因素对社区参与度的影响程度,得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提升依据,同时也为政府管理部门落实和完善社区参与旅游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研究思路

本文在梳理总结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社区居民感知为研究视角,提出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根据国内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影响因素测量量表、社区参与度测量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对影响因素与社区参与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在实证分析、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研究结论,并提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提升策略与建议。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该章对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相关研究进行评述。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对社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概念进行界定,对社区一体化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梳理,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章理论模型。依据相关研究成果,梳理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来源,并结合影响因素与社区参与度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假设,最终构建了本文的概念模型。

第四章研究设计。依据相关研究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选取调研地点,并设计调查问卷,对影响因素量表、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量表进行解释。

第五章实证研究。按照第四章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利用SPSS23.0软件对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进行比较,利用SPSS23.0软件、AMO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并对测量模型、结构模型进行分析,探索影响因素对社区参与度的影响路径。

第六章结论、建议与展望。归纳总结本文的结论,并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提升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对本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归纳与总结,指出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四、提纲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研究述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社区

2.1.2 社区参与

2.1.3 乡村旅游

2.2 理论基础

2.2.1 社区一体化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社会资本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理论模型

3.1 模型来源

3.2 研究假设

3.2.1 参与旅游态度的影响因素

3.2.2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的影响因素

3.3 模型构建

4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4.1.1 样本选择依据

4.1.2 数据收集

4.2 问卷设计及变量测量

4.2.1 旅游开发基础认知量表

4.2.2 社会资本量表

4.2.3 政府支持力度感知量表

4.2.4 参与能力量表

4.2.5 参与旅游态度量表

4.2.6 社区参与度量表

5. 实证研究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比较

5.3 测量模型分析

5.3.1 测量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5.3.2 信度分析

5.3.3 效度分析

5.4 结构模型分析

5.4.1 影响因素和社区参与度结构模型分析

5.4.2 参与旅游态度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模型分析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培育社会资本,促进社区良性互动

6.2.2 增大政府扶持力度,改善居民参与环境

6.2.3 注重创新发展,扩宽居民参与内容

6.2.4 提升居民综合素质,强化居民参与能力

6.2.5 培养居民积极参与态度,增强居民参与意愿

6.2.6 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

6.3 研究创新

6.4 研究不足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校内图书馆电子资源,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把握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查阅和整理文献、网络信息,详细了解文章涉及到的理论基础知识,从而为本文提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根据我国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建立了影响因素测量量表、社区参与度测量量表,并设计调查问卷,按照样本选择依据选取调研地点,对社区居民进行实地调研,发放问卷,获取第一手资料。

(3)统计分析法通过对问卷的发放,收集原始数据,使用SPSS23.0软件、AMOS21.0软件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并对假设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检验各假设成立的情况,最后得出相应结论。

六、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1]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2]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3]唐代剑,过伟炯.论乡村旅游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以浙江藤头、诸葛、上城埭村为例[J].特区经济,2009,11:155-157.

[4]杨洋.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6,01:78-79.

[5]Karoline Daugstad. Negotiating landscape in rural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2):402-426.

[6]Ap J.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Tourism Inpa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9(04):665-690.

[7]史蒂芬·佩吉等.现代旅游管理导论[M].刘劼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8]Peter W Williams, Robert W Penrose, Suzanne Hawkes. Shared decision making in tourism land use plann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04):860-889.

[9]Mason P,Cheyne J.Resident Attitudes to Proposed Tourism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02):391-411.

[10]Butler R.W.The Concept of a Tourism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Canadian Geographer,1980,24(1):5-12.

[11]Zahed Ghaderi. Domestic Tourism in Iran.[J].Taylor & Francis Journal.2011,22 (2),:278-281.

[12]Murphy P.E. Tourism: Community Approach[M].New York: Methuen Inc,1985.

[13]Pauline J Sheldon,Teresa Abenoja. Rezident attitudes in a mature destination: the case of waikiki[J].Tourism Management,22(5),435-443.

[14]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 Pitman,1984.

[15]JE Rosenow,GL Pulsipher. Tourism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M].Lincoln,Neb:Century Three Press,1979.

[16]Haywood K. Responsible and Responsive Tourism Planning in the Community[J].Tourism Management,1988,9(02):105-118.

[17]Chris Ryan. Equity, management, power sharing and sustain ability: issue of new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 2002,(1):88-104.

[18]Anahita Khazaei,Statia Elliot,Mar ion Joppe. An application of stakeholder theory to advance community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 the case for engaging immigrants as fringe stak eholder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5,23(7):1049-1062.

湿地生态旅游论文

在网上找!主要分析湿地旅游的优点和缺点,应提出在发展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保护好湿地资源,避免短视和短期行为对湿地的破坏。

浅谈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内容摘要] 湿地生态旅游是基于丰富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发生的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它可以实现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愿望。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地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及前景,并就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环境与资源保护、发展等提出建议。[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西溪湿地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现在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与此同时,以生态旅游为开发形式的新尝试也越来越多。许多国家已对生态旅游产品及其资源进行了明确的规划。一 、生态旅游的概念很多游客和旅游组织者以及保护区的管理者对生态旅游一词缺乏认识和理解,片面地将生态旅游仅仅理解为走向大自然的旅游活动。关于生态旅游的正确定义目前还没有定论,国际生态学的观点认为:生态旅游时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保护区域的旅游;“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是1983年IUCN生态特别顾问谢贝洛斯对“生态旅游”的理解;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又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从各种定义来看,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旅游行为。生态旅游的目的是让人们享受大自然、了解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不改变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使当地居民和保护区管理机构在经济上受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护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二、西溪湿地现状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km,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其中种植水生、湿生植物约100种。近年来,杭州市各级政府关注民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旅游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不断加大对西溪湿地的宣传、保护和改造,使之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西溪湿地的自然景观、文化积淀和区位优势,为杭州市城市形象的优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西溪湿地景观价值西溪湿地是杭州市区最重要的城市湿地,是杭州市宝贵的生态与文化资源,类似城市湿地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城市中并不多见。西溪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独特的旅游特色:1、地理资源从地理资源看,在西溪湿地区域内,70%是溪流、池塘等水域,而沼泽地、陆地仅占30%。水资源丰富,有河道100余公里、水塘1万余个,星罗棋布,呈鱼鳞状分布。水陆交错,风光优美。2、生物资源从湿地的生物资源看,西溪湿地内水资源和植被等保存完好,是目前全国大中城市中惟一一块城市湿地。3、文化资源从文化资源看,杭州西溪与湿地风光相媲美的是深厚的文化积淀。据史料记载,康熙、乾隆等帝王都曾游览过西溪,并留下不少诗文和书画作品,成为西溪文化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西溪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龙舟盛会”。每年端午,四邻八乡的村民划着龙舟汇集在蒋村乡深潭口村,热闹非凡。河渠行舟、碧潭网鱼、竹林挖笋等民俗,极富江南水乡的田园气息。(二)西溪湿地保护建设情况西溪湿地的正式保护和开发开始于2003年。在这之前,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溪这一不可多得的城市湿地资源受到较大的破坏。随着杭州城市发展的快速西进,西溪湿地逐渐被蚕食,面积从历史上的6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10.08平方公里。很多房产项目也在争夺这个地盘。人类生存和生活使部分水域遭受污染,生活、建筑垃圾随处可见,河道阻塞,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此外,还有居民建筑杂乱,风格不协调,历史遗迹遭严重破坏等许多问题。2003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2004年,《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被杭州市政府正式批复。根据这一规划,西溪湿地分为核心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和周边控制区三个层次,其中核心保护区总面积为10.08平方公里。整个保护工程预计投入资金为30-40亿,分三期实施。2005年5月1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一期有限开园;2007年10月1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二期又顺利实现有限开园目标。2008年,坚持“六大原则”、“四化”方针、“三大理念”、“五保”要求,又好又快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三期工程。三、西溪湿地保护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西溪湿地自南宋至明清渐渐由自然湿地演替为次生湿地,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经历一再的人为大破坏,自然环境风貌大大递减,文物基本毁弃,目前尚存一息的湿地资源仅剩原先的1/10左右。(一)自然湿地演替为次生湿地西溪湿地的人工化或人工介入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晋以前的少量居住生活介入、晋至北宋的佛教文化介入、南宋的有限生活和生产介入、明清至民国前期的园林化介入、民国后期至今的废弛毁坏和无序的城市化介入。其中南宋至今对西溪湿地及其文化的影响最大。期间西溪湿地的原生态环境被彻底改造,其植被和水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并开始大量加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因素。但由于表面上与自然湿地形态相近,这种性质改变没有为人察觉。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和各类办公、生活设施以及种植业、养殖业大量增加,截污设施又不完善,西溪湿地的水体环境水平大大下降。工业和各类办公、生活污水直排,种植业、养殖业面源污染淋洗进入水体,养鱼饵料等投入,使直接污染源增多。其中保护范围内也有粮食、生猪、淡水鱼、家禽和工业产品大量产出,有生猪4万多头、家禽1万余只。导致水体溶解氧严重偏低,高锰酸盐指数偏高,非离子氮含量高,水质富营养化,自净和更新能力较差,湿地功能已大大退化。(二)环境风貌一再递减西溪湿地的环境风貌破坏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抗日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日军大肆烧杀,焚毁大片植被和各种文化遗产,许多居民伐桑作薪,整个西溪湿地一片荒芜。第二阶段自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大面积毁坏自然环境,大量增加工业设施和影响环境的低水平住宅。其中20世纪50至60年代,西溪湿地南部丘陵坡麓地带建起大量工业设施和住宅,多数文化遗产被毁。70年代又建起大量低水平多层建筑。第三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城市化对整个西溪湿地形成包围之势,保护范围内建起了不少企业和住宅,周围建起了更大规模的建筑群。西溪辇道已基本被天目山路取代,其他还建有大量硬化路面。河道淤积严重。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房地产开发大幅度蚕食西溪湿地,使可作为保护范围的湿地面积由约50平方公里缩减至约11平方公里。紫金港以东的由原属蒋村乡骆家庄村、五联村改建的文新街道,以及古荡街道,已形成约10平方公里的新的商住区,环境风貌已完全失去湿地性质。文新街道和古荡街道约有常住人口10万,流动人口15万,总计约25万之多,对环境压力也非常大。(三)文物资源毁弃严重西溪湿地的文物资源毁弃殆尽,所剩寥寥。1950年秋雪庵、曲水庵、慈觉庵、交芦庵等的佛像被砸,文物散失。1966年后秋雪庵被夷为平地,曲水庵、慈觉庵、交芦庵等改建为厂房或民宅。1958年法华寺、东岳庙等被毁。目前寺庙庵祠、文人物业、辇道牌楼等毁弃已尽,桥亭台阁、墓葬等则毁去大半,仅残剩少量桥亭、河埠、墓葬等遗址。(四)保护性破坏正在成为新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溪湿地的保护和开发便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但一开始的思路主要出于经济开发方面的考虑。近年来,西溪湿地的政府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科学研究与论证,规划和建设的基本思路存在较大误差。原生态的湿地要素被加以全面的人工化改造与“翻新”,河道被重新开挖,堤塘被砌石加固,洲渚被人为剪切,植被被重新布置,连原始的芦花也大半毁去,新植品种对不上号,整个景观风貌逐步向西湖靠近,特有的野趣可能会完全丧失。而且,湿地原有的生物链结构也可能被彻底打乱。这个问题需迫切地被引起重视。四、西溪湿地发展前景分析和发展建议(一)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与前景1、区位优势突出,游客资源充足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区西部,交通便利,天目山路、文山路、文一路、外环公路均可直达,距杭州市中心店武林门仅6km。而杭州则地处东南沿海,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陆路、空中及水运交通便捷顺畅,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和钱塘江、大运河“黄金水道”将杭州与全国各地紧密相连,区位优势明显。多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积极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大街小巷改善等大工程大项目,并免费开放环西湖旅游景点,城市生态环境和旅游环境不断优化,先后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奖”、“中国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国内外来杭参观考察游览的游客逐年增多,据统计,2008年来杭的国外游客有221万人次,西溪湿地的生态旅游及湿地科普教育,有着丰富的游客资源和广泛的受众群体。2、物种和植被类型多样性丰富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们的保护意识造就了西溪湿地动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植被类型。西溪湿地鸟类区系十分丰富,包括湿地鸟类、平原鸟类、山地鸟类、农田鸟类和城郊鸟类等多种类型,共有鸟类15目39科126种。已鉴定的昆虫共133科417属477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有17种(蒋科毅等,2008)。鱼类14科35属45种;两栖类1目4科10种;爬行类3目8科15种;兽类5目7科14种。西溪湿地有野生维管植物91科204属254种(李紫芳等,2007),植物区系特征明显,有15个分布区类型和6个变型。自然植被可划分5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20个群系组和20个群系,以水生植被型和沼泽植被型的草本植被亚型为主。3、景观特色浓郁西溪湿地共有4种景观类型,即水体、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景观。QulckBird影像图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影像图分类后产生大量斑块,总数目达到13343个(戎良,2007)其中耕地景观斑块数目为6153个,斑块总数的46.2%,是斑块数目最多的景观类型,其次是林地和建设用地景观斑块,分别为3429和2314个,数目最少的是水体景观斑块,共1447个,仅占总数的10.8%。各类景观的最大斑块指数大小依次为水体、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景观,湿地内成片连通的水体形成较大的斑块,有利于湿地整体环境的重塑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4、文化积淀深厚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2200余年的建城史,是国家首批命名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而西溪风景区是仅次于西湖风景区的杭州市第二大风景区,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南宋高宗曾欲在此建皇城,后改址于凤凰山,但有大臣上请旨问西溪如何定夺,赵构思忖良久,口敕“西溪且留下”,此地也就有了“留下”的名称。历代文人墨客或游览赏景或雅集,为西溪留下大量优美的诗文、书画,清康熙和乾隆二帝也曾游历西溪并留下御诗数篇。作为次生湿地、农耕湿地、人文湿地、西溪湿地承载着湿地农耕文化,延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脉,体现出中国湿地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5、地方经济发达,且具备城市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成功经验杭州位于中国东部最具经济活力的上海经济圈、苏南及环杭州湾经济圈三个经济板块交汇区,是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781亿元,财政总收入910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位。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城市总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一名,连续两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杭州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保护、开发西溪湿地,2003年8月启动、总投资近90亿元的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以及中国湿地博物馆建设项目便是很好的例证。杭州西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杭州在西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和改造,湿地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文景观的发掘展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为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二)有关西溪湿地发展的一些建议西溪湿地西溪湿地是有机生命系统,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对此类有机生命的机理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仅有的研究成果应用起来成本也相当大。西溪湿地统合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于一体,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既相互映衬又各有边界,缺乏文化减弱西溪湿地的魅力,过分文化化则危及其生命循环。西溪湿地还是城市湿地,保护和建设西溪湿地必须与杭州城市的发展互动,二者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有内在的深度矛盾。解决西溪湿地的问题,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长期任务。1、提高科学研究和规划水平西溪湿地的自然地理面貌变迁巨大,原有自然或人工湿地的循环运转系统被较彻底打破,现行生态系统已无法进行有效的自循环运转。参考西溪湿地的相关古代文献记录,运用现代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气候学等研究成果,恢复其湿地生态系统,已迫在眉睫。西溪湿地的文物资源基本毁弃,加强考古调查,研究分析前人有关西溪湿地规划建设的成果,也为当今的保护工作所不可或缺。但尽管有关西溪湿地的文献资料繁多,由于历代散逸,包括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在内的大图书馆均收藏有限,有关西溪湿地的人文历史研究成果也寥寥无几,建议编纂有关西溪的大型图书。除收集国内图书馆资料外,还须在收集民间资料和海外资料方面下功夫。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向社会全面开放资料。充分利用省、市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民间力量,组织对西溪湿地进行包括地质学、地理学、气候学、生物学、文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西溪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必须立足长远,立足整个杭州城市的发展,立足于大环境生态改良。保护和建设好西溪湿地,是杭州市实现“蓝天、碧水、净气、森林、绿地”生态建设目标的基本标志之一。规划和建设西溪湿地,必须从西溪湿地和杭州城市的本体上切入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统合各种关系,有效保护和有效开发,在较高立意上确立西溪湿地和杭州城市形象。杭州市和西湖区、余杭区两级政府应加强规划和建设方面的沟通,建立协调机制,改变规划建设的不平衡局面。2、借鉴国内外有关湿地保护的先进经验中国是《国际湿地公约》的缔约国,保护湿地是中国各级政府的职责,中国政府已制订《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但目前国家的湿地保护项目侧重于大型自然湿地,相对忽视城市内的较小型湿地,因而保护城市湿地尤其应引起城市执政者重视。西溪湿地保护应该遵循《国际湿地公约》、《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有关要求,从湿地的基本定义着眼。西溪湿地保护必须遵循生态系统演替原理和生态工程学原理,充分考虑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恢复和风景配置三个主要方面,实现湿地系统的全面优化。3、遵循湿地演替规律建设自然化的亚热带次生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理论是指导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的基础理论。西溪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根据生态演替规律,配置以多种植被类型为核心的生态景观,形成一定的连续规模,并保持或扩大水体范围,防止农作物撂荒地旱化、湿地生植物侵入水体使其干化、湿地生植物群落向旱生植物群落演替,以维持湿地生命。西溪湿地以自然淳朴见长,自有其特色和个性。其建设方向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清明洁净的绿色城市公园、怀旧思古的文化故乡,与西湖明显不同。所以它的生态恢复与重建不能精雕细刻,应大面积恢复和保育自然生态,尽量选用乡土的、自然的植物,削陡坡变斜坡,在水体与基-渚之间建立湿生生态系统过渡带以构造湿生环境,发展生态建筑,避免采用园林植物而与城市园林雷同,提高西溪湿地自维持能力,减少人工化维持和运行费用。五、结语西溪湿地的生态旅游特色和地理品牌个性体现在自然旖旎的湿地风光、深厚多样的人文积淀、质朴古老的民俗风情、江南特有的生态文化以及现代人的休闲方式。进一步发掘西溪湿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特色,突显其城市湿地的地理品牌地位,与西湖并联推向国内外旅游市场,将为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打造,加快“东方休闲之都”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杭州市综合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贠丽霞,生态旅游浅谈,《原大学学报》,2004年5月第5期[2]叶建东,发展生态旅游,《上海经济》,2007年1月第1期[3]芦建国,徐新洲,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西湖西进湿地为例,《林业科技开发》,2007年11月第22期[4]缪丽华, 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前景初探, 《地科学与管理》,2009年3月第3期[5]张五钢,杭州湿地公园的生态文明保护与社区参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6期[6]何洪杭,华晨,李亿冰,杭州西溪湿地的环境状况与生态保护对策研究,《华中建筑》,2004年9月第18期[7] 耿英姿,张鸿鸣,刘昱,杭州西溪湿地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9月第9期[8]钟伯坚,浅谈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甘肃农业》,2006年2月第2期

一、曾与西湖齐名的西溪,面对蚕食和污染,亟待“抢救性”保护 提到西溪,很多杭州人会想起“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诗句,想起一幅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位于杭州市区西部的西溪,是国内罕见的城市湿地。西溪湿地历经东晋发现、唐宋发展、明清全盛、民国衰落的过程,1600年前的原始湿地,打上人类渔耕活动的印记,形成以鱼塘为主,河港、湖漾、沼泽相间的次生湿地,水网密布,以至村庄、田野之间非舟莫渡。在人文历史的记载中,西溪的名字也长久地留存下来,苏轼、米芾、唐寅、张岱、厉鹗、郁达夫、徐志摩、黄宾虹等历代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为数众多的诗文书画。近些年,历史上与杭州西湖齐名的西溪,湿地生态遭受损伤,原有景致也显衰微。曾经占地60平方公里的湿地,因为受城市化扩张的蚕食,目前仅存10余平方公里。在各种生态系统中,湿地与海洋、山地等相比,改造开发的成本最低,本来就易被侵占,况且西溪湿地就在城市近郊,城市开发与发展慢慢向西溪挤靠,许多当年的湿地如今已是杭州城西商品房住宅新区密集的区块。同时,西溪湿地内村庄密集、人口较多,过度地向自然索取,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污染已经压得湿地环境“喘不过气”。在这些村庄,养猪业占农业总产值近70%,最多时有2万头生猪存栏,产生的污染大大超过了湿地环境的承受极限,一度,西溪许多水面都飘散着猪粪便的异味。池塘养鱼放养过密,也造成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杂乱的民居房舍、随处堆积的垃圾,更是远离了西溪原先的优美环境。2003年,杭州市下决心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做好西湖、西溪这两篇文章。借用文物考古领域的名词,这应称作是一种“抢救性”保护,如果再不实施保护,西溪湿地将遭受更多不可逆转、难以恢复的破坏和影响。据测算,如果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晚启动一年,要恢复到较好的生态状况,必须增加1亿元以上的投入。二、试点探索“湿地公园”保护模式,既要最大保护,也不排斥适度利用 西溪湿地被定为全国首个湿地公园试点,相应确立了“积极保护”的思路,即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利用,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以“湿地公园”的模式来实现湿地保护,这在我国还是全新尝试与探索。国际环保组织“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认为,西溪有1600多年人为干预的历史,属于次生态自然湿地,已不是国家生态保护区意义上的原始生态湿地,同时它又是国内大中城市中惟一的城市湿地,正因为这样,西溪更适合走“湿地公园”的发展之路。“在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完全能够找到平衡点。”陈克林说,就像目前世界范围都非常盛行的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业,既不对生态造成破坏,同时也能在经济上有所盈利,能够加大保护的投入。合理利用的关键在管理,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杭州作为旅游名城,在资源保护和利用、游客管理、污水处理等方面,都积累了经验,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与合理利用上可资借鉴。“从生态角度看,西溪湿地也不适合纯粹的自然保护区模式。”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常杰教授解释,西溪湿地目前面积仅10余平方公里,这样小的范围,如果完全封闭保护起来,自我维持、自我循环的能力较弱,当物种衰退或死亡后,缺少补充,小环境有成为生态“孤岛”的危险而难以为继。因此,在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适度的人为干预,有助于西溪湿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三、体现环境优先、最小干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西溪湿地作为次生湿地、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的独特性,综合保护工程确定了环境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等六大原则。综合保护工程的第一步,就是搬迁原先西溪地区农户和单位,减少湿地的人口负载和污染源,疏减农居和厂房,大大降低湿地区域内的建筑密度。西溪综合保护工程专家组组长、原杭州市园文局总工程师卜昭晖认为,这是改善水质、保护生态最关键、最根本的措施,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搬迁居民、拆迁建筑、恢复绿化,做好“减法”的类似办法,已经证实了成效。西溪湿地核心区块原有517户农居,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根据总体规划,保留了约100幢建筑,进行削层、整修后,粉墙黛瓦的朴拙民居静静地点缀在自然环境中,内部可以提供旅游服务,总的建筑面积降至4.8万平方米,容积率仅0.015。其它影响景观、建筑质量差、密度较高的农居,全部拆除。拆除建筑后留下的空地则恢复植被、补种植物。补种品种主要选择苦楝、枫杨、大叶柳、竹等乡土树种,避免人工斧凿痕迹过重的“公园化”种植。同时,湿地内全部实行管网配置,污水纳管排放,或建沼气池和污水处理装置,西溪湿地水质已经在逐步改善。为了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最小干预,综合保护工程中有不少周到考虑、细心做法,尽可能保存西溪原貌,尽量少加干预和变动。像朝天暮漾、南渚湖等生态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水面,都没有去“惊动”,不采取清淤、沟通等人为保护措施,延续其自身良好的生态系统。只是将部分封闭的小面积水体连通,利于物种在较大环境里自由交流,并吸引水鸟栖息;将鱼塘壁的坡度由陡坡改为缓坡,有利于湿生植物生长,为过往鸟类提供更丰富的食物。再如原来西溪一带柿子树特别多,形态古朴苍凉,有许多巨大的鸟窝就筑在树枝上,水边则多见杨树柳树,有的大树向水面倾倒,历久形成奇异姿态,像这些树都没有扰动,靠人工很难栽种这样的树、达不到这样自然的效果。今后西溪湿地内只能步行或舟行。为方便游人西溪探幽,须铺设游步道,而游步道的设计和施工颇费心思,不能简单照搬一般公园或环西湖的行人道,国外常用的架空行人栈道与西溪的环境也不太相融,最后还是采用了不规则的石板或碎石铺路,中间不打混凝土,这样能起防滑作用、方便游人,又保护了典型地貌。考虑到今后行船需要,有的河段进行了航道疏浚,河道两旁及时补种芦苇及一些沼生植物。清淤护岸时,用“贴”淤泥的办法来加固塘堤,用木桩巩固堤岸,而且特意选用可以自然发芽的柳树桩。既然是“公园”,西溪湿地这一公共资源终将为市民和游客服务。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黄春雷说,今年5月1日,西溪湿地公园首期即将对外开放,开园后的管理、保护任务更加艰巨。根据西溪湿地的环境承载能力、自净能力,首期的核心景区最佳游客容量2000人,极限容量3000人,今后将通过门票销售等手段控制入内人数。同时,为了让湿地保护更加规范、有法可依,杭州市已将“西溪湿地保护管理条例”列入今年的立法调研范围。将西溪湿地公园的探索,以立法形式固定下来。四、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负载历史文化保护、民俗文化延续、湿地文化教育和普及等社会功能 在保护和恢复西溪湿地自然生态的同时,上千年来西溪湿地形成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值得保护、应予保护。西溪湿地范围内有50年以上历史的老建筑一般不拆,“应保尽保”,修旧如旧。像秋雪庵、烟水渔庄等庵堂别墅之类的重点文化遗迹,在科学论证基础上适量恢复。首批恢复的遗迹之一秋雪庵,就是在查找上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对照历史记载后修复的,再现历史文化风貌。围绕西溪湿地留下的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也将得到挖掘和展示。经过前期考证,西溪湿地作为“越剧首演地、词人圣地、《水浒》孕育地、文人逍遥地”的史实,逐渐得到专家学者的证实。经过系统挖掘整理,有关西溪历史文化的大型丛书,即将出版。水乡渔火、龙舟竞渡等西溪民俗风情画,也要重现于世,在现代都市保留一曲“田园牧歌”。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表示,将陆续选择部分世代居住在此的农户,迁回西溪湿地内,并组织农民耕种、养鱼,既保留了“活着”的农耕湿地文化,也可以承担旅游展示和服务功能。此外,河渠行舟、碧潭网鱼、竹林挖笋等民俗,极富江南水乡的田园气息,也有望成为游客参与度很高的旅游特色项目。湿地公园担负湿地文化的宣传、教育、普及等社会功能。今后西溪湿地公园虽然设门票,但仍较多地向倾向社会效益。每周将辟出一天“免费开放日”,预约后可免费参观游览;对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还将优惠减免门票。在我国,“湿地”这个名词引入历史尚短,湿地的基本知识、保护常识也还不为人熟知。湿地公园除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应外,还有它的社会效应,向公众开放,可以成为青少年的特殊“课堂”,公众的“博物馆”,学到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知识。西溪湿地公园将来要开辟专门的展厅,让更多普通人走近湿地文化,多一点了解,就会多一份珍惜,多一点保护的自觉。

我来回答: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西溪之重,重在生态。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内设置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入口处设湿地科普展示馆,园区内有三个生物修复池和一块湿地生态观赏区。西溪还是鸟的天堂,园区设有多处观鸟亭,给游客呈现出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 它因有如此众金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 28519希望对你有用!

山地生态旅游论文

生态建设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区域发展的热点问题。1、生态市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前提是全面发展,中心是协调发展,根本是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要为今天的发展尽力,更要对明天的发展负责;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建设生态市,正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提出来的。我们要通过生态市的建设,实现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又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使经济发展走上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之路,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在整体上的全面发展,在空间上的协调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发展。2、生态市建设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尺度。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越强。从这个意义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市目前的产业结构以机电、化工、轻纺、建筑四大产业为主,其中机电和化工是我们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化工业的蓬勃发展,部分区域的环境恶化趋势日益加剧,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如果我们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随着经济总量增长,甚至高于经济总量增长,那么,离累积性环境问题的爆发将为期不远,到那时我们不仅将失去发展空间,甚至会影响生存的空间。生态市建设的适时提出,为我们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途径。坚持通过污染治理消除污染严重的劣势,发掘生态经济发展较快的“潜在优势“,保持杭州湾新区的区位与集聚优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我市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重新整合和配置,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从而紧紧抓住21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由龙山时代和曹娥江时代直接迈向杭州湾时代,呼应大绍兴,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不断增强上虞区域竞争力,进而在国内外两个市场有所突破,赢得先机。3、生态市建设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层次,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追求。开始注重城市的人居环境,普遍关心环境卫生、生态质量等问题,而且迫切要求这些方面尽快得到更大的改善。经过这几年对城市污染源的综合整治,我们上虞的生态环境与前几年相比应该说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我们这些党员干部,怎么去为人民服务?怎么去实践“三个代表”?贯彻“三个代表”,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建设生态市,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居住环境,是一件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是一项为民尽责、民为谋利、为民兴业的民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为人民群众创造优美、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住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真正实践“三个代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总之,生态市建设是大势所趋,时代所期,人心所向。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市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建设生态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上虞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1、发展生态工业优化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生态优先,发展第一,强化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意识。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进、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项目和企业,重点扶持机电、节能环保产业,改造提升轻纺等传统产业,适度发展化工业和新型建材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限制压缩重污染和高耗低效产业,形成以机电、化工、轻纺、节能环保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其它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合理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聚。以企业规模化、产业集聚化、经济特色化、污染治理集中化、资源利用集约化为目标,加快实施“北工中城南闲”的市域发展战略。按照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市区——中心镇——一般镇三级城镇发展布局和高效、集约化的城市产业发展要求,按照梯度集聚、合理规划的原则和环境资源禀赋特点,优化全市工业空间和产业布局。建立工业发展严控区,做大做强杭州湾上虞新区,做优做高上虞经济开发区,做活做特乡镇(街道)工业集聚区。重点扶持杭州湾上虞新区、上虞经济开发区和丰惠劳保用品、崧厦伞业等一批重点开发区和特色工业集聚区,整合、压缩不规范的乡镇工业集聚区。采取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向工业集聚区集聚,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上三高速、329和104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杭州湾上虞新区和经济开发区为集聚发展区,以丰惠、小越、崧厦、章镇、上浦为发展点,符合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市域集聚态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引导废水、废气排放量较大的项目和企业向杭州湾上虞新区集聚,严格控制化工、印染等废水、废气污染较严重的建设项目在杭州湾上虞新区外落户建设,严格控制造纸、食品脱水加工等废水排放量较大的建设项目在污水集中收集输送管网之外的区域选址建设,分散在城区内和虞中、虞南地区对环境污染影响较大的工业企业限期转产或搬迁。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园区。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审计,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鼓励选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生产工艺、设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工业生态链,实现工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管理,未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准投产。组织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区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完善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生态化改造2、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特色优势生态农业。调整粮经结构、种养结构、品种结构,逐步提高经济作物、水产养殖、林特产品和畜禽产品在农业中的比重,重点发展蔬菜、水产、花卉、茶果、畜牧五大产业,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形成稳定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的区域条件和比较优势,按照“开拓市场、优化结构、提高品位、增加效益”的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名特优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在城郊和虞中平原水网地区构筑城郊型优高农业区,建设优质蔬菜产区、花木种植区、名优特色水果种植区、高档水产养殖区;在虞南丘陵山地构筑生态型农林特产区,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区、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区,建设“后花园”、“休闲区”。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推行绿色生产经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推行绿色生产营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实施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组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着力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生态农业。突出发展茶叶、干果、水果、蔬菜、竹笋等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名特优农产品。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大力引进推广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新品种。积极推广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动植物品种优化技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科学用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各类有害药物。实施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突出安全卫生指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检测体系。3、发展生态旅游全面整合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紧紧围绕“打造虞南旅游休闲基地,建设长三角都市后花园”的总体发展目标,着力构筑曹娥江滨水观览游憩带、春晖白马湖文化生态休闲区、洪山湖祝家庄古典风情休闲度假区、陈溪一覆卮山健身运动休闲区、四明一凤鸣山养生游览度假区、东山文化观光区“一带五区”的生态旅游框架,努力成为杭、甬旅游集散城市的副中心及浙东黄金旅游线上的旅游节点。切实加强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维护景区资源和当地生态系统,打造优美舒适的生态旅游环境。提高旅游区的文化品位,挖掘、包装具有上虞特色的“东山文化”、“曹娥文化”、“虞舜文化”、“英台文化”、“春晖白马文化”、“青瓷文化”和“名士文化”,打响生态旅游品牌,做大、做精生态旅游产业。第三、加强生态建设。这是建设生态市的重点,也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突出抓好三点: 一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发挥城区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森林进城”,建设以山体为绿被,以河流水系、交通绿地为脉络,街道、小区、单位绿地为补充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区绿地生态体系。充分利用滨江优势,实施曹娥江“一江两岸”绿化景观带建设,营造特色鲜明的城市中心景观区,展现生态型城市的魅力。利用杭甬运河、百松河、西横河三河贯穿城区的自然条件,精心打造城区碧水绿林人文景观带。加强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在人民路、三环路、四环路、南北中心大道、百松公路、百丰公路、329国道、104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两侧建设纵横交错的绿色生态走廊。加强百官半山、丰山、曹娥凤凰山、峰山等自然山体的景观建设和森林、植被保护,建设城区生态休闲绿地,建设市民广场、青春广场,合理布置街道绿化,增强城市“绿肺”功能。二是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整治村落环境。结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每年100个行政村的进度,开展“百村整治”示范活动。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学的要求,全面规划农村居民点的建设,拆旧建新,改造“空心村”,植树绿化,整治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达到道路硬化、四旁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布局优化、住宅美化、服务强化等八化要求,以良好的居住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优质的社区服务实现农村城镇化。同时选择生态优势突出、经济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大力开展生态村建设工作,建设绿色生态家园。三是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完善城镇排水系统。新建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对现有合流制管道采用截流式合流制,并在道路改造、旧城改造中逐步建成分流制。近期重点加快建制镇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步伐,完善城区污水收集系统,尽快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截污范围内建制镇的生活污水纳管统一处理工作,保证至2007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60%以上。非城市污水处理厂纳污范围内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按照集中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予以实施,并尽可能考虑与工业集聚区合建集中污水处理厂。章镇、丰惠、汤浦等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较大乡镇可分别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其余南部各乡镇由于人口不多,且较为分散,应采取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净化池或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至2007年,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纳污范围外的建制镇必须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建设和完善城镇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建设相应的环卫基地和环卫设施,积极推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近期加快改造、扩建位于城东驿亭镇的城市垃圾填埋场,以满足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需要,其它各乡镇近期必须完成现有垃圾填埋场规范化改造,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中期结合杭州湾上虞新区热电厂建设,建设生活垃圾焚烧设施,集中处置市区和道墟、崧厦、小越、驿亭、谢塘、盖北、沥海等乡镇及杭州湾上虞新区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置一般可燃固体废弃物;并逐步关闭这些乡镇的小型垃圾填埋场,做好覆土、绿化和防渗等工作;同时在这些乡镇建设密闭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提高垃圾收运效率。在小型垃圾焚烧设施技术经济条件可行的情况下,在虞南的丰惠、章镇建设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其它乡镇因较为分散,仍以建设小型无害化垃圾填埋场自行填埋处置为主,或建设垃圾堆肥厂进行综合处理。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建设和渐进发展的过程,任务重、时间长、要求高。各级各部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坚持不懈地把生态市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创建机制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建立以党政一把手为首,由分管相关工作的副市长、有关部门及重大工程项目的负责人组成的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实施,协调解决生态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重大问题,确定各阶段的重点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和处理生态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对各项生态建设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办公室要保证人员编制到位和资金保障到位。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加强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明确分管领导,明确职能科室或办公室。同时要加强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之间的配合、联系和协调,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和交流制度,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推动机制。建立生态市建设首长负责制,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将生态市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生态市建设工作中取得成绩的予以相应的奖励,对严重影响生态市建设或发生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主要领导给予必要的处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要把生态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的年度目标、任务纳入对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的年度考核内容,并将生态市建设的年度目标、任务逐项分解,下达到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签订目标责任状。并建立生态市建设评估机制和行政效能监察机制,按照生态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评价制度,对全市及各乡镇、各部门生态市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科学地分析和评价生态市建设的成效和阶段性成果。市级有关部门、单位要严格按照生态市建设的职责要求,把生态市建设内容结合到本部门的重点工作中。各乡镇(街道)要按照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要求,抓紧制订工作计划,切实抓好落实。使建设任务落实到基层,实现任务到人,措施到位,确保生态市建设工作卓成有效。2、抓好项目,落实政策,保障创建成效建设生态市,关键要抓项目。没有一定数量、质量的项目,建设生态市就是空中楼阁。抓住了项目,也就是抓住了生态市建设的“牛鼻子”。我们在招商引资活动中,要利用生态品牌引项目、争项目、建项目。重点是抓好生态项目的开发、筛选、包装、申报和实施工作,以生态项目推动生态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要选择对生态市建设、上虞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强、社会效益好、近期可以启动的项目,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拓宽思路,多思考、多挖掘。凡是可以利用生态条件,可以挂上生态市建设的项目都可以充分挖掘出来。环保、发计、经贸等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及时综合和筛选。 建设生态市,必须要有相关配套的政策保障。切实加大创建生态市的政策扶持力度,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要优先保证用地、用水、用电,并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和政策倾斜。到2012年,市政府计划安排295.15亿元的资金用于生态市建设,各乡镇(街道)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单位也要筹措相应的资金用于生态市重点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和对社会资金的导向作用,坚持以改革的思路,运用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机制,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市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年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以及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拨出300万元资金,专项奖励、补助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创建生态镇(街道)村等项目和在生态市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制定鼓励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加大退耕还林工作力度。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对资源受益者征收资源开发补偿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3、强化宣传,全民参与,营造创建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拓宽思想,创新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生态市建设的舆论宣传,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科普宣传教育,使生态市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单位和市民明确自己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增强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加强消费引导,大力推行绿化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风尚。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培育和弘扬。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教育,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教育,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使人民群众像关注经济增长数字那样关注环境质量的改善,像关心社会稳定那样关心环境安全。在全市上下形成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是不具备现代文明意识和公民这样一种共识。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畅通交流渠道。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法律和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大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及群众的舆论监督力度,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不定期地公布环境状况和环保工作的信息,扩大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如重点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信息等,为公众关注环保、参与环境监督和咨询提供必要条件。把开展生态市建设切实转化为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实现生态市建设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可持续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如何写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文题目: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分析与营造

一、论文选题的动因(背景或意义):

中国的度假旅游发展到现在,自1992年成立了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来,各地方纷纷效仿,大小不一、等级不同,不论去哪里旅游,到处可见“旅游度假区”字样,发展之迅速,范围之广都超出人们的想象之外,但是如此积极的大跃进,整体的效益并没有提高,而是在坎坷中进行。

虽然对于旅游度假区已经有屡见不鲜的感觉,但是中国度假旅游的发展并不是十分的成熟,因此,度假旅游成为现在很热门的一项研究主题。 而从中国度假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前辈们对于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的区分概念来看,中国的度假旅游区大部分都不能将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明显的区别开来,在我看来,很多的旅游度假区徒有其名,却并无实质或者说明显的与其他区分的内容。因此,对于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分析就很有必要,在分析的同时能够相对找出一些方法或者措施便是本次研究论文的主要目的。

二、论文拟阐明的主要问题:

度假旅游成为今天很热门的一个话题,但是对于它的研究,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本文主要从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出发,通过研究,找到现在的度假旅游环境所应该具备的元素与中国度假旅游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外国旅游度假环境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度假旅游环境体系。同时,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营造度假旅游环境所需注意的事项,使整个营造过程中通过最少的损耗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论文提纲:

1 文献综述

2 度假旅游与环境关系

2.1 度假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

2.2 环境对度假旅游的反作用

3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分析

3.1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类型

3.2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分析

3.3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现状与问题

3.4 与国外度假旅游环境的比较分析

4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营造

4.1 发展度假旅游的条件分析

4.2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营造原则

4.3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营造的问题思考

4.4 度假旅游环境特色的保持

5 结论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给出论文撰写到每一部分的时间进度计划表(要与学院要求的最后交论文时间相吻合)

20XX.X.X-20XX.X.X 完成论文前半章(度假旅游环境分析)

20XX.X.X-20XX.X.X 完成论文后半章(度假旅游环境营造)及初稿整理

20XX.X.X-20XX.X.X 完成论文修改稿及完善

20XX.X.X-20XX.X.X 完成论文三稿

20XX.X.X-20XX.X.X 完成毕业论文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

1、蔡家成.度假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国旅游报.2008.04.02

2、Chuck Y.Gee.向萍.度假饭店的开发与管理(第二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3、龚立仁.旅游度假区 路在何方.中国旅游报.2010.03.23

4、黄向,苏丹.旅游英语.21世纪旅游专业系列规划教材.暨南大学出版.2009

5、黄郁成.新概念旅游开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6、姜红敏.度假旅游相关概念界定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第12期

7、刘家明.游度假区发展演化规律的初步探讨.地理科学进展.2003.22(2)

8、骆文韬.走向21世纪的中国度假旅游.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

9、Robert Christie Mill.李正喜.度假村管理与运营.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10、王运姣,王琪.关于度假旅游的研究评述.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5期

11、肖红艳、李琦.论分时度假在中国本土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年5月版

12、徐菊凤.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13、杨铭铎,陈心宇.休闲、养生、度假旅游概念分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9期

14、杨群,盛红.深圳发展东部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前景分析.海岸工程2003年9月

15、杨霞.龙佑温泉度假区温泉旅游开发.消费导刊,2009(2)

16、郑冬子主编.旅游地理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08

17、郑建雄.休闲旅游产业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8、周建明.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趋势与规划特点.国外城市规划.2003年01期

虽然这门学科的产生,在我国只有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不但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方面,而且已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迫切需要兼有人文、地理、经济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希望这篇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范会对您的论文有所帮助。

知识扩展:开题报告怎么写

一、毕业论文的题目。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二、介绍课题的目的、意义。即先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研究课题,交代研究的价值。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三、介绍课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即文献综述,主要说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关于这个课题前人曾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等。

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四、介绍本人研究的初步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突破的难点,预期的结果等。即说明自己的主攻方向是什么,研究中主要根据什么理论、采用什么方法、取得什么成果等。 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如何安排,怎样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五、说明课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不仅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而且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六、列出参考文献。最后要列出所查阅的主要参考文献,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篇数以各校的规定为准。

七、听取导师评价。在导师的评价后,再作必要的修改与补充,经导师最后认可后,就进入研究阶段,而后便可着手论文的写作。

深度探索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摘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是旅游业管理中心的领域内关注的话题之一。在本文中,科学发展观,分析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更新知识,深入挖掘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产业的质量,发展的指导下,旅游业,打造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近20年来,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对反思传统发展,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只是一种手段,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成为中央共同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光明之路。旅游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必要的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打造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演绎现代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主动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并出现全面的公共活动,文化旅游活动有很大的影响的元素。 文化内涵,一直是一个不同的问题。我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对整个的文化内涵,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文化广度。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的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也说明了文化内容丰富,广泛宣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细分文化,旅游,文化的分支之一。 2。文化层次。文化具有独特的层次结构,包括表面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核心层,中间层和中间层,制度文化的教育和文化。因此,“文化之邦的文化和心态整个对立的互动旅游活动,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物质的状态过渡的中间部分的心态,一个连接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为确保服务质量,提升旅游业水平,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以确保方向和指导意义。“因此,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应该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 3。文化歧义。因为文化涵盖范围很广,有学者提出是一个自然和文化的模糊的概念,其内容的具体和抽象,模糊模糊的文化和文化,让我们了解,研究文化,我们有时有浅表的理解。“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差异和发展。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实践中创造一种产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今天的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不断交流信息材料和动态的开放系统,稳定和发展在反对派不断实现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文化的时代,在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活的中心位置。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人口流动所造成的旅游文化,旅游和目的地不解释了两种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更好的。 结合的文化旅游产业,旅游和文化旅游文化的理解不是简单相加,它不局限于传统文化领域,也不仅仅是专注于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等形式的明显表征,但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固有的自然法,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旅游和文化的一般形式,相同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多层次架构“,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和宗教,餐饮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和自然景观旅游客体文化领域,游客还涉及自己的文化,兴趣爱好,行为,想法和信念,以及其他文化学科领域的质量,还涉及到文化旅游服务,商品文化,管理文化,文化指南,政策和法规,如旅游文化中介“。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旅游文化,旅游和文化建设将更加有目的,有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先进的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引领发展的方向。旅游业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经济和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旅游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发展优先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要求,与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引领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现代旅游的游客,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实施的高消费游客最伟大的成就是精神的喜悦和难忘的回忆,所以就没有文化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经济,文化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文化旅游产品,并挖掘自己的文化,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为了吸引旅游者,为了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旅游经济是竞争的核心。旅游产业的竞争性质是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和文化等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物质需求是较低级别,轻松满足的需求,但其最终目标是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个先进和复杂的需求,更难以满足。由于地理,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往往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独特的,难以模仿和复制性,可比性低,容易创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一个强大的旅游竞争力的文化发展带来了一些独特的种族和地理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突出文化特色,形成了跨区域的旅游和文化性状,是培育旅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手为主的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以建立持续保持旅游经济的深度。 3。文化旅游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发展的原动力其实存在于文化,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经验表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越来越依赖于收入增加的数量和内容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旅游和文化交流的更高程度的整合,旅游和文化等因素,更多的旅游更经济发达。例如,在北京大观园,从1.6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国王收费制度开始,继续探索红楼文化,按“红楼梦”的配方研制新型红楼宴梦,红楼宴舞,挖掘文化内涵,使企业成为国内旅游企业和品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阶段,游历广泛深入文化旅游的发展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中国旅游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们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资源。 2002年,海外游客最感兴趣的是中国旅游资源普查,5个种的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占四个,其中中国的调查,文物位列其中。这反映旅游业对文化和其固有的文化属性的依赖,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性,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文化资源,帮助发展一个结构良好的,适应多种旅游期权产品,在形成高品质的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文化活动的发展,以满足高层次游客的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旅游大国的游客从选择。 5。旅游与文化的互动。游客通过旅游活动,学习理解了文化的旅游目的地,也将带来自己的文化在该地区的旅游目的地居民,两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发展和保护文化资源,文化发展无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许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量的游客继续参观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影响更负面的部分,最明显的是当地文化的商业化是不正常的,这样的变化,那些原本独特的文化作为当地的基本社会旅游资源和民俗风情,以吸引游客参观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会失去这些目的地的吸引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失去了维持其基本的生存。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益最大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关键是要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的旅游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过程中,建立工业健康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关系,从而提升工业质量,获得可持续发展。 1。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旅游业发展。中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议,“旅游支持旅游”,“五个共同”的发展思路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从旅游行业的原因,外事接待然后逐渐清醒的认识,在某一时期内的一些项目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这种粗放式扩张的粗放式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自然资源和社会损害旅游目的地文化资源的经济数字难以估量。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业的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和效率,通过挖掘旅游文化的深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2。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旅游业的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从而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经营,参与产业发展的人趋势目的地,旅游投资管理人员,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相互交织,只有政府可以协调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和实现经济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要提高管理水平政府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代表先进文化,引导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旅游的旅游环境。由于中国的法律建设旅游业的逐步完善,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在旅游行业的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和其他的短期行为是仍然在旅游经济的侵蚀是不健壮的身体,严重的威胁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创建一个公平和诚实的商业环境,提高旅游业的形象,旅游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管理的法律和法规,以改善旅游建设大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企业,旅游企业自律,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诚信守法。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促进品牌的发展。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发展,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化创意的核心是,在分析当地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的方向和发展的文化主题风格,清晰的定位是围绕主题,通过旅游产品得到反映,不断丰富文化,创意升级。其中,通过明确主题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关键,其本质在于旅游文化资源一概而论,探索,最终团结的精神升华的区域特点,个性化,然后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渗透,表现在各个方面的旅游产品,形成特色品牌,加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5。强调对旅游业的影响,社会和文化以及前瞻性研究。后期开始中国的旅游业,旅游业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深度扩展能力;手,羽翼未丰,恰逢中国加入的世贸组织很大的变化,只是一个三岁的孩子都面临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挑战,使中国旅游业客观不可能亦步亦趋地照搬西方的发展国家。同时,因为对中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是很短的,集中对旅游业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再加上影响其少直接和容易到检测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的社会和文化旅游业,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结果才逐渐显露出来,但是一旦结果表明,其后果将无可挽回,这是值得注意的,这方面的研究远远落后于经济和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上。我们必须注意这种现象,对文化旅游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在这个阶段的内容主要旅游区,包括商业化的社会和文化问题,传统文化的衰退,种族和文化的异化和文化旅游示范效果等,在这些研究中,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也是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应注意良好的成果共享和研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6。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夯实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旅游专业教育放在经济学的背景下,旅游,文化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文化重视不够。事实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服务基础上的文化基础,但文化水平低的旅游从业者,来自不同文化的认识不足,文化,旅游和文化内涵的“白化”缺失的一环,而不是游客背景做帮助情绪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容易水平,不能满足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并逐步从一个简单的移位生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业务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在其历史和文化,民俗的了解程度,有必要改善环境做服务员,做教官,每到旅游工作者通过言传身教给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味。 旅游业四大产业相结合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功能,但盲目追求经济忽视文化和其他功能的现象在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适度发展旅游资源和永久继续使用的要求,以提升产业层次,整合的文化元素,品牌运作。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精神和文化的研究,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促进教育,文化和旅游产业,由政府和有关各方,深度挖掘旅游和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进旅游业的成熟,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1]谢春山。旅游文化 - 中国旅游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1,(3)。 [2]安宇,沉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建设文化强省的江苏文化产业的研究和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匡勇。弘扬优秀文化,加强意识[N]的位置。中国旅游报,2000-01-17。 [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Abstract: Country ecotourism was an unfamiliar term for people a decade ago, but nowadays it has bloomed everywhere with utmost popularity. As a new type of tourism, country ecotourism has become the present focus of tourism and social fashion; as a main force of ecotourism economy, it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all social institu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has received unprecedentedly heightened atten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nd harmonious society. Developing ecotourism serves to enrich the structure of tourism products, to adjust country industries, to raise the income of peasants and to improve their well-being. It is helpful for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and spread of the idea of ecotourism. It also helps to keep working the function of ecological service of countryside and to unearth and pass down its culture. During its development, country ecotourism should bear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to be supported by agriculture, to be human-based, to encourage the engagement of communities and to protect the ecology. Beginning with the definition of country ecotouris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country ecotourism, discusses the measures of its development by inspecting those taken by European countries 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basic strategies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 country ecotourism; status quo; strategies人工的~~~~

  • 索引序列
  • 沙地生态旅游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生态旅游开题报告怎么写
  • 湿地生态旅游论文
  • 山地生态旅游论文
  • 生态旅游可持续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