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科学社会主义的论文题目

科学社会主义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科学社会主义的论文题目

推荐你去淘宝的:翰林书店,这个店铺应该能下载到这类论文。我去下过,很及时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特色;二是民族特色;三是时代特色。这三个方面的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吸收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的必然表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体现出特有的生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不仅解答了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体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些鲜明的特色,饱含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践,它源于科学社会主义,但主要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由实践来检验,并在实践中获得理论上的突破,实现制度上的创新。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立足于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偏离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价值要求;离开了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但不是简单地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改造的设想来进行实践的,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改造社会、发展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既体现着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遵循,也更多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离开了具体的实践,就不可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也不可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和价值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把现代化的实现、民族的复兴同社会主义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体化的事业。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这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追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为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确目标;在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在中国也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体现出越来越多的优越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已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国家在日益繁荣富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把社会发展的过程性与奋斗目标的阶段性统一在一起,使奋斗目标贴近现实,贴近人民群众的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必然包含着发展的阶段性和奋斗目标的连续性。在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性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把初级阶段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在这个判断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阶段性奋斗目标,这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的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贴近了社会发展的现实,更深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更直接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也就更能凝聚起民族的力量,更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念,更能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把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使事业的发展与人民利益的实现结合在一起。利益关系人心,人心决定成败。社会主义事业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尤其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深厚的力量来自于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能够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越来越充分地顺应着人民的愿望,满足着人民的需要,维护着人民的利益,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得到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人民群众实践经验中获取智慧,这是我们党所坚持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历史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碰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书本上是找不到答案的,只能到群众的实践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很多成功做法都是群众首先创造出来的,无论是农村的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专业合作社,还是城镇的个体、民营等经济组织形式,都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形成的重要基础。及时发现和掌握群众实践中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把群众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上升为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并充满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特征上是民族的,它在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与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相贯通,表现出民族的气派和风格。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都愿意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风格反映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可以说,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总是渗透着不同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体现着民族的特色。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也留下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追求团结统一、和谐相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这是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奋进崛起的精神源泉。这些文化精神,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着思想底蕴和精神营养。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断吸纳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不断体现着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容,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地被吸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仅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也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体现在把爱国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其成为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们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维护民族独立、关心社稷民生、为国献身的精神品格,是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已经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实现了有机的统一。爱国主义强化着人们对强国富民的追求,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支撑。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献身于促进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业,献身于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事业,都是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仅同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也是同艰苦创业精神联系在一起的。艰苦创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世人传颂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都是艰苦创业精神的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艰苦创业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开拓出新的事业,创造出美好的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体现在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使其成为社会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重和谐,讲信修睦,主张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协和万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这些思想精华,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特征,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这些思想精华,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供吸纳和利用的厚重思想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精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继承和弘扬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并使这些思想精华与现代文明相承接,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都包含着对这些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体现在语言表述上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使其能够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益于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它的表现形式必然要带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民族风格。例如,我们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来概括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用建设“小康社会”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表述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思想;用“三个代表”来体现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两大工程的一体化;用“社会和谐”来引导社会建设和社会进步,等等,都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所表现出的民族特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时代的产物,它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同时,也顺应着时代的潮流,体现着时代主题的要求,提升着时代精神,从而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在动荡中发生了重大变化,争取和平,谋求合作,促进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对外思和,对内图变,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内外战略和政策的中心内容。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扩大,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改革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时代主题的变化,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在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各种社会制度、各种发展道路的比较优势,已经更多地取决于发展的成效,取决于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但不是一条孤立的道路。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时代主题和世界形势的变化密切相连的,也表现出了对时代主题和世界潮流的积极回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始终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也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壮大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显著的时代特色。通过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进着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通过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联系在一起,为借鉴和学习一切国家的先进经验、文明成果创造了条件,也为人们的观念更新和思想飞跃提供了一种横向比较和外部动力。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了与时代同进步、与世界共繁荣的动力和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中发展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追求发展的社会主义,也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当今世界提供的一个重要理念。千百年来,人类盼望和平,追求进步,而又总是遭受战争带来的灾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和强盛,往往是通过武力扩张、暴力掠夺来实现的,这种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损害他国利益的做法,严重危害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阻碍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近代以来,中国曾经长期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压迫和欺凌,饱尝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造成的苦难,更深知和平的宝贵、发展的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应天下大势,既实现着自己的发展,也承担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中国发展起来了,决不会把这种痛苦再加之于人,也决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去侵略压迫别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代表着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大,体现着维护和平力量的壮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与世界各种文明、各种社会制度和各种发展模式,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世界是由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组成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相互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没有绝对的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文明、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的共生共存,是世界多样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世界充满活力的重要原因。人类社会的进步,正是通过不同的文明共同促进的;各个国家的社会理想,也是可以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来实现的。尊重和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才能和谐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在承认世界多样性现实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提倡各种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包容而不歧视,交流而不排斥,协商而不对抗,共处而不冲突,尤其是要放弃同化别人的企图,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科学社会主义(scientific socialism)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又称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相并列的科学社会主义。人们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即作为运动或制度的社会主义,通常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

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的论文题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中国的社会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十分有限,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化基础十分薄弱的时期。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历史性难题。这就有了一个在现实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正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和特殊的国情基础上,才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但不能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现成方案。在中国现实的社会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人只能在现实的基础上,根据实践经验,依据时代要求,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来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主题转换(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19 世纪 40 年代后半期到19世纪 90 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也就是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并不断发展着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及其哲学意义。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制约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和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 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辨证法,防止形而上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辨证法思想。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辩证思维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现实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与信息、选择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认识过程中的辩证运动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人类社会是由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组成的复杂有机体。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观念结构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 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历史的参与者与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二、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与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 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及其影响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世界意义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兴起与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则和基本步骤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20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 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

社会主义论文题目

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改革一、发展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生产力发展呢?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新课题。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社会主义认识有许多重大的突破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两类矛盾学说、我国的主要矛盾理论、体制改革思想和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深入的具体的分析,深刻总结了国内国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全面改革。他指出,这种改革不同于过去的政治革命,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制度,它的基本方面不会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但是,制度不等于其具体实现形式,长期形成的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方面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条件的变化,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抓住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现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从而把握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关键,深化了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也从根本上论证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指明了改革的对象和任务。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奠定了理论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的发展,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毛泽东同志继承并发挥了这一思想,在1956年便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当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同志断言:“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邓小平文选》第168页)这样,就使得停止执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获得了理论依据。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这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指出的一个重大问题。据此,我们坚定地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移。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以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的原理为依据的,更重要的是以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现实条件的。邓小平同志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辩证地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既联系起来又区别开来。他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中,根本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中,主要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就要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而要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中心的环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影响了基本矛盾的解决。这就是我们整个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中的主要矛盾。要解决主要矛盾,就要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是在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就更加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而要发展生产力,首先就要把生产力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之不相适应的那些不完善、存在着缺陷的方面和环节的阻碍和束缚下解放出来,以生产力的解放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否坚持这个基本出发点,是判断是否真搞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曾经未能始终如一地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沉痛教训,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在确定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就要牢牢地在实际工作中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项根本任务,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三、发展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创造性地并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它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来说,是非对抗性的。长期以来,系统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不在毛泽东同志的视野之内。因而,面对官僚主义现象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虽经反复多次的斗争,却总是收效甚微,他困惑了,倒退到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看待官僚主义及其酿成的同人民群众的矛盾和冲突,对矛盾性质的看法也就由非对抗性变为对抗性的了。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认为体制上的弊病,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僚主义问题的最终解决,不在于大搞群众性阶级斗争或所谓“大民主”,关键在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1980年8月,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从苏联模式演化而来的,高度集权,并不是很成功的。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二者应当相互依赖、相互配合。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改变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使政治生活民主化,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的权力;更为重要的是从制度上保证政治生活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美国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施拉姆指出:毛在晚年很少考虑任何正式的和制度化的民主程序,而邓小平则把从制度上保证政治生活民主化以至整个社会生活民主化作为他的目标。我认为这个评价是比较中肯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特色;二是民族特色;三是时代特色。这三个方面的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吸收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的必然表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体现出特有的生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不仅解答了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体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些鲜明的特色,饱含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践,它源于科学社会主义,但主要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由实践来检验,并在实践中获得理论上的突破,实现制度上的创新。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立足于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偏离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价值要求;离开了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但不是简单地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改造的设想来进行实践的,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改造社会、发展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既体现着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遵循,也更多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离开了具体的实践,就不可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也不可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和价值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把现代化的实现、民族的复兴同社会主义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体化的事业。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这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追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为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确目标;在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在中国也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体现出越来越多的优越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已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国家在日益繁荣富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把社会发展的过程性与奋斗目标的阶段性统一在一起,使奋斗目标贴近现实,贴近人民群众的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必然包含着发展的阶段性和奋斗目标的连续性。在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性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把初级阶段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在这个判断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阶段性奋斗目标,这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的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贴近了社会发展的现实,更深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更直接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也就更能凝聚起民族的力量,更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念,更能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把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使事业的发展与人民利益的实现结合在一起。利益关系人心,人心决定成败。社会主义事业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尤其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深厚的力量来自于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能够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越来越充分地顺应着人民的愿望,满足着人民的需要,维护着人民的利益,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得到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人民群众实践经验中获取智慧,这是我们党所坚持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历史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碰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书本上是找不到答案的,只能到群众的实践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很多成功做法都是群众首先创造出来的,无论是农村的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专业合作社,还是城镇的个体、民营等经济组织形式,都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形成的重要基础。及时发现和掌握群众实践中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把群众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上升为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并充满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特征上是民族的,它在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与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相贯通,表现出民族的气派和风格。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都愿意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风格反映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可以说,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总是渗透着不同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体现着民族的特色。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也留下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追求团结统一、和谐相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这是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奋进崛起的精神源泉。这些文化精神,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着思想底蕴和精神营养。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断吸纳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不断体现着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容,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地被吸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仅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也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体现在把爱国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其成为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们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维护民族独立、关心社稷民生、为国献身的精神品格,是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已经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实现了有机的统一。爱国主义强化着人们对强国富民的追求,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支撑。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献身于促进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业,献身于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事业,都是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仅同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也是同艰苦创业精神联系在一起的。艰苦创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世人传颂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都是艰苦创业精神的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艰苦创业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开拓出新的事业,创造出美好的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体现在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使其成为社会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重和谐,讲信修睦,主张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协和万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这些思想精华,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特征,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这些思想精华,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供吸纳和利用的厚重思想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精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继承和弘扬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并使这些思想精华与现代文明相承接,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都包含着对这些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体现在语言表述上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使其能够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益于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它的表现形式必然要带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民族风格。例如,我们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来概括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用建设“小康社会”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表述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思想;用“三个代表”来体现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两大工程的一体化;用“社会和谐”来引导社会建设和社会进步,等等,都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所表现出的民族特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时代的产物,它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同时,也顺应着时代的潮流,体现着时代主题的要求,提升着时代精神,从而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在动荡中发生了重大变化,争取和平,谋求合作,促进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对外思和,对内图变,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内外战略和政策的中心内容。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扩大,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改革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时代主题的变化,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在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各种社会制度、各种发展道路的比较优势,已经更多地取决于发展的成效,取决于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但不是一条孤立的道路。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时代主题和世界形势的变化密切相连的,也表现出了对时代主题和世界潮流的积极回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始终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也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壮大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显著的时代特色。通过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进着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通过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联系在一起,为借鉴和学习一切国家的先进经验、文明成果创造了条件,也为人们的观念更新和思想飞跃提供了一种横向比较和外部动力。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了与时代同进步、与世界共繁荣的动力和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中发展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追求发展的社会主义,也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当今世界提供的一个重要理念。千百年来,人类盼望和平,追求进步,而又总是遭受战争带来的灾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和强盛,往往是通过武力扩张、暴力掠夺来实现的,这种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损害他国利益的做法,严重危害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阻碍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近代以来,中国曾经长期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压迫和欺凌,饱尝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造成的苦难,更深知和平的宝贵、发展的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应天下大势,既实现着自己的发展,也承担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中国发展起来了,决不会把这种痛苦再加之于人,也决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去侵略压迫别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代表着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大,体现着维护和平力量的壮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与世界各种文明、各种社会制度和各种发展模式,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世界是由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组成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相互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没有绝对的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文明、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的共生共存,是世界多样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世界充满活力的重要原因。人类社会的进步,正是通过不同的文明共同促进的;各个国家的社会理想,也是可以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来实现的。尊重和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才能和谐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在承认世界多样性现实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提倡各种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包容而不歧视,交流而不排斥,协商而不对抗,共处而不冲突,尤其是要放弃同化别人的企图,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看来这个不能用啊,我就说嘛。怎么会和考试要求一样的呢,搞到最后是校友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1.论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贫富差距关系研究2..试论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变化3.试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的意义所在4.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系5.试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6.全球化经济条件下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意义7.如何理解我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8.论从“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9.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0.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基层党建中的作用12. 论保护我国弱势群体的几点建议13.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研究14.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5. 如何处理现阶段我国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关系研究16. 论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区别17. 论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18. 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及遏制腐败的对策19.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20. 如何构建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21. 科学发展观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思路调整22. 新时期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问题研究23. 论“一国两制”构想在中国和平统一战略中的作用24.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途径探析25. 论“和谐世界”理念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运用

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论文题目

只要说我党好 都是好题目~~~~改革开放辉煌30年 重温建党路,90年风雨征程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并不断发展着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及其哲学意义。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制约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和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 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辨证法,防止形而上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辨证法思想。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辩证思维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现实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与信息、选择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认识过程中的辩证运动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人类社会是由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组成的复杂有机体。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观念结构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 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历史的参与者与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二、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与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 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及其影响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世界意义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兴起与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则和基本步骤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20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 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特色;二是民族特色;三是时代特色。这三个方面的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吸收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的必然表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体现出特有的生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不仅解答了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体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些鲜明的特色,饱含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践,它源于科学社会主义,但主要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由实践来检验,并在实践中获得理论上的突破,实现制度上的创新。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立足于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偏离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价值要求;离开了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但不是简单地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改造的设想来进行实践的,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改造社会、发展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既体现着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遵循,也更多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离开了具体的实践,就不可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也不可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和价值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把现代化的实现、民族的复兴同社会主义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体化的事业。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这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追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为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确目标;在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在中国也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体现出越来越多的优越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已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国家在日益繁荣富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把社会发展的过程性与奋斗目标的阶段性统一在一起,使奋斗目标贴近现实,贴近人民群众的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必然包含着发展的阶段性和奋斗目标的连续性。在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性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把初级阶段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在这个判断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阶段性奋斗目标,这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的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贴近了社会发展的现实,更深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更直接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也就更能凝聚起民族的力量,更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念,更能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把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使事业的发展与人民利益的实现结合在一起。利益关系人心,人心决定成败。社会主义事业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尤其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深厚的力量来自于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能够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越来越充分地顺应着人民的愿望,满足着人民的需要,维护着人民的利益,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得到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人民群众实践经验中获取智慧,这是我们党所坚持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历史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碰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书本上是找不到答案的,只能到群众的实践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很多成功做法都是群众首先创造出来的,无论是农村的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专业合作社,还是城镇的个体、民营等经济组织形式,都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形成的重要基础。及时发现和掌握群众实践中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把群众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上升为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并充满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特征上是民族的,它在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与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相贯通,表现出民族的气派和风格。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都愿意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风格反映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可以说,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总是渗透着不同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体现着民族的特色。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也留下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追求团结统一、和谐相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这是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奋进崛起的精神源泉。这些文化精神,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着思想底蕴和精神营养。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断吸纳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不断体现着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容,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地被吸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仅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也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体现在把爱国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其成为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们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维护民族独立、关心社稷民生、为国献身的精神品格,是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已经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实现了有机的统一。爱国主义强化着人们对强国富民的追求,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支撑。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献身于促进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业,献身于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事业,都是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仅同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也是同艰苦创业精神联系在一起的。艰苦创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世人传颂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都是艰苦创业精神的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艰苦创业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开拓出新的事业,创造出美好的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体现在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使其成为社会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重和谐,讲信修睦,主张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协和万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这些思想精华,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特征,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这些思想精华,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供吸纳和利用的厚重思想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精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继承和弘扬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并使这些思想精华与现代文明相承接,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都包含着对这些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体现在语言表述上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使其能够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益于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它的表现形式必然要带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民族风格。例如,我们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来概括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用建设“小康社会”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表述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思想;用“三个代表”来体现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两大工程的一体化;用“社会和谐”来引导社会建设和社会进步,等等,都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所表现出的民族特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时代的产物,它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同时,也顺应着时代的潮流,体现着时代主题的要求,提升着时代精神,从而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在动荡中发生了重大变化,争取和平,谋求合作,促进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对外思和,对内图变,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内外战略和政策的中心内容。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扩大,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改革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时代主题的变化,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在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各种社会制度、各种发展道路的比较优势,已经更多地取决于发展的成效,取决于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但不是一条孤立的道路。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时代主题和世界形势的变化密切相连的,也表现出了对时代主题和世界潮流的积极回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始终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也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壮大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显著的时代特色。通过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进着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通过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联系在一起,为借鉴和学习一切国家的先进经验、文明成果创造了条件,也为人们的观念更新和思想飞跃提供了一种横向比较和外部动力。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了与时代同进步、与世界共繁荣的动力和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中发展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追求发展的社会主义,也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当今世界提供的一个重要理念。千百年来,人类盼望和平,追求进步,而又总是遭受战争带来的灾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和强盛,往往是通过武力扩张、暴力掠夺来实现的,这种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损害他国利益的做法,严重危害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阻碍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近代以来,中国曾经长期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压迫和欺凌,饱尝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造成的苦难,更深知和平的宝贵、发展的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应天下大势,既实现着自己的发展,也承担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中国发展起来了,决不会把这种痛苦再加之于人,也决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去侵略压迫别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代表着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大,体现着维护和平力量的壮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与世界各种文明、各种社会制度和各种发展模式,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世界是由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组成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相互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没有绝对的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文明、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的共生共存,是世界多样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世界充满活力的重要原因。人类社会的进步,正是通过不同的文明共同促进的;各个国家的社会理想,也是可以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来实现的。尊重和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才能和谐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在承认世界多样性现实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提倡各种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包容而不歧视,交流而不排斥,协商而不对抗,共处而不冲突,尤其是要放弃同化别人的企图,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社会论文题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写论文可以起一下题目:1、建设社会主义下的文化强国。2、文化强国背景下的中华体育精神弘扬研究。

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 索引序列
  • 科学社会主义的论文题目
  • 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的论文题目
  • 社会主义论文题目
  • 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论文题目
  • 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社会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