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洪水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论文

洪水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洪水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论文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自然灾害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城市是人口和经济高度集聚的主要场所,自然灾害对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是巨大的。洪涝灾害是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洪涝灾害突发强度、频度和广度的不断增长,如何防灾减灾就成为当代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表明,为有效抵御洪涝灾害,灾前的风险管理最为重要,洪涝风险评估是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和措施的最重要依据,而其中脆弱性评估是风险评估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已成为国际防灾减灾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修正后的SCS模型分别计算出浦东新区20年、50年、100年、200年、500年、1000年一遇的共6个重现期的暴雨径流量,根据浦东DEM得出不同重现期淹没浦东的水深分别为:3.78m、3.91m、3.98m、4.02m、4.06m、4.09m。通过栅格计算、重分类提取出不同重现期淹没深度图,结合实地调查和参考国外的自然村落住宅、农田、工业仓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在不同水深区间淹没的灾损率,绘制6个重现期4种用地类型的整体脆弱性等级分布图。通过6个重现期的脆弱性分布图得出:⒈从20年到1000年一遇的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范围在不断增加、强度在加大,其中200年一遇重现期是一个转折点,造成的脆弱性面积急剧增大;⒉浦东新区在不同重现期的整体脆弱性分布主要表现为低脆弱区和高脆弱区,这与脆弱性的等级划分范围有关。从20年到100年一遇洪涝灾害脆弱性的分布范围比较小,中、高脆弱区主要集中在高桥镇、高行镇、北蔡镇、张江镇、合庆镇和川沙新镇,低脆弱区分布在浦东新区的街道和中、高脆弱区的镇附近;200年、500年、1000年一遇洪涝灾害脆弱区面积分别占浦东新区的26%、30%和32%,中、高脆弱区主要集中在浦东各镇分布,低脆弱区分布普遍,但主要沿浦东各街道集中分布。⒊具体分析6个重现期4种用地类型的脆弱性情况是:⑴6个重现期中,农田始终是高脆弱区;⑵20年到100年一遇暴雨重现期,中脆弱区的用地类型是自然村落住宅;低脆弱区是工业仓储和少部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自然村落住宅;⑶200年到1000年一遇暴雨重现期,中脆弱区主要是自然村落住宅和少部分工业仓储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低脆弱区是工业仓储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根据浦东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情况,本文从自然条件、历史和政策等方面提出降低脆弱性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信息的收集。 2012年洪水资料在网上搜索。从本书中,检查的天气,暴雨,洪水,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信息。 大致确定的主题。北京XXX洪水灾害的预防策略。根据收集信息的情况下,你可以调整。 大致确定了论文的章节。 1,概述。北京XXX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的经济形势。 2洪水的形成。说几种类型,书上说,北京是什么类型。 3洪水因素。这是灾害时的膨胀的因素,和北京XXX区域,例如,一个列表的映射。 4的预防策略。气候,网站建设,预测,工程,疏,引,堵,楚,机制,计划等。 结论。 (案例)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以来的最大暴雨,气象部门发布橙色警报预警。这次强降雨的平均降水量达到170毫升,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460毫升,经统计,北京市“7.21”暴雨灾害死亡人数达78人,其中67名以确认身份的死者中:溺水50人,触电7人,房屋倒塌3人,泥石流2人,创作性休克2人,高空坠物2人,雷击1人,缺氧死亡1人。这次强降雨中,北京受灾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190万人,其中房山区占约80万人,经济损失近百亿。 这场暴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造成了78位生命的离开,这场暴雨淹没了北京,也给其他城市敲响了警钟,城市在面对暴雨的时候显得如此脆弱,你所在的城市(或城镇,或乡村),也会受到暴雨灾害的危害吗?请结合所给的案例,以“暴雨洪水灾害”为主题,选择你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完成一篇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包括以下几点:1、研究的动机(即:为什么选择这个研究问题)。2、研究的目的。3、研究的方法。4、研究的内容。5、研究的心得(或体会)。】

分布•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极广,除沙漠、戈壁、极端干旱和高原山区外,大约2/3的国土面积上存在着不同危害程度的洪水灾害,全国600多座城市90%都存在防洪问题,西高东低的地理地形有利于洪水的汇集和快速到达下游,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发生在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暴雨洪水和沿海风暴潮灾害。由于东部地区不仅人口密集,而且95%的人口生活在沿江、沿河的平原地带,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经济较为发达,因此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十分巨大。•我国暴雨洪水形成的主要特点是:①暴雨集中,强度极大,从而形成江河洪水峰高量大,全国不同历时的最大点暴雨记录和不同流域面积的最大洪峰流量都与世界各地相应的最大记录十分接近,甚至超过。②高强度、大面积暴雨洪水集中分布在山地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和时序规律,夏季集中出现的雨带主要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北部。③江河洪水年际变化很大,同时又存在重复性和连续性,一个流域重复出现类似的特大洪水和连年发生特大洪水的情况屡见不鲜。④沿海风暴潮灾害主要由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引起,其中少数登陆台风深入内地与从西南部产生的气旋性涡旋北上,往往在局部地区产生特大暴雨。

洪涝灾害研究方法论文

信息的收集。 2012年洪水资料在网上搜索。从本书中,检查的天气,暴雨,洪水,自然环境,生活环境。 大致确定的主题。 XXX洪涝灾害的预防策略。根据收集的信息,您可以调整。 大致确定了部分的文件。 1,概述。北京XXX天然的地理环境,经济和文化状况。 2洪水的形成。说几种类型,书上说,北京是什么类型。 3洪水因素。这是灾害,膨胀系数和北京XXX面积,例如,映射列表。 4的预防策略。气候,网站建设,预测,工程,河道清淤,引,堵,楚,机制和计划。 结论

收集资料。在网上查2012年洪水资料。从书上查有关天气、暴雨、洪水、自然环境、居住环境资料。大致确定题目。北京市XXX地区洪水灾害的预防策略。根据你收集资料情况,可作调整。大致确定论文章节。1概述。北京市XXX地区自然地理人文经济情况。2洪水的形成。按书上说的,多说几种类型,确定北京是什么类型。3洪水灾害的因素。哪些是扩大灾害的因素,以北京XXX地区为例,列表作图。4预防策略。气候类的,建站点、预报等,工程类的,疏、引、堵、储等,机制类的,预案等。5结论。

在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在我们中国,也常有多种自然灾害发生,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引起多发伤员死亡,家园被毁的事件。远的不说,就说我的家乡吧!我的家乡是美丽富饶的东莞,这里人杰地灵,山川秀丽。但有许多自然灾害光临这可爱的地方,这里经常有台风来袭,出现寒露风、高温、暴雨洪涝、低温阴雨和倒春寒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在我国也时有出现,我们东莞则是个多发地区,主要是因为我们东莞的地理位置。在东莞,最常发生的就是暴雨洪涝了。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日降雨量(20-20时)大于49.9毫米定义为暴雨。暴雨是引致辞洪涝灾害的直接因素。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发生,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我市是中国东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地势低洼,靠近海洋,所以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多,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与积聚,为暴雨的形成提供非常大的条件。并且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虽然大部分区域江河交错,但由于城市建设等诸多因素,使得暴雨引发内涝积水而致灾的个案时有发生。其原因一是本地区在雨季雨量集中,降雨强度大,出现连续性暴雨以上降水,使低洼地区水浸而成灾;二是由于受台风袭击风大雨猛,若恰逢大潮期使沿海堤漫顶或决堤成灾。在东莞近代有许多的典型暴风致灾个案。例如,2005年4月25日一小时降雨达109毫米,破历史记录,使得多处房屋受淹,汽车被浸等。在2005年8月19日受高空低槽呵南海热带辐合带北抬的影响,除虎门、沙田、麻涌等少数镇区外,我市大多数镇区遭遇今年以来最强降水袭击,石龙气象自动站测得(即从19日9时到20日8时)366毫米的降水量,为我市历史上第二最大日降水量,仅次与1981年我市录得的日最大降水量367.8毫米的历史记录。这次降雨,石龙镇主要街道绿化路呵兴龙路遭受严重水浸,街道水深约50公分左右,沿街商铺受到水浸,部分物品损坏,交通受阻,上午10时左右大部分街道水位逐渐回落。市委、市政府面对灾害性天气,高度重视,以充分的思想准备,有力的防御措施,有效的抢险手段,抗击暴雨带来的灾害。我市按时保质全面完成东莞大堤达标建设、挂影洲围达标建设呵小型水库达标建设的基础上,还进行新一轮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重点是堤围、排站建设,工程总投资概算为17.17亿元。全市计划投入资金8.75亿元,计划完成工程135宗,江河堤围242.69公里,新建、改建或加固水闸45座,新建或改建排站27座,新增装机容量18365千瓦,改善灌溉面积11.24万亩,改善治洪涝面积62.35万亩。为了东莞市民生活得更舒适更有家的感觉,在此,我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议与自己的设想:①建筑高层台阶,防范水浸水渗入家庭住宅②街道旁多种树,有个美好的绿带③多开通地下渠道,教育人们思想理念,要畅通渠道,做到不堵塞不将废物垃圾扔在渠里④洪泛区的土地管理;⑤建立洪水预警系统;⑥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信息的收集。 2012年洪水资料在网上搜索。从本书中,检查的天气,暴雨,洪水,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信息。 大致确定的主题。北京XXX洪水灾害的预防策略。根据收集信息的情况下,你可以调整。 大致确定了论文的章节。 1,概述。北京XXX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的经济形势。 2洪水的形成。说几种类型,书上说,北京是什么类型。 3洪水因素。这是灾害时的膨胀的因素,和北京XXX区域,例如,一个列表的映射。 4的预防策略。气候,网站建设,预测,工程,疏,引,堵,楚,机制,计划等。 结论。 (案例)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以来的最大暴雨,气象部门发布橙色警报预警。这次强降雨的平均降水量达到170毫升,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460毫升,经统计,北京市“7.21”暴雨灾害死亡人数达78人,其中67名以确认身份的死者中:溺水50人,触电7人,房屋倒塌3人,泥石流2人,创作性休克2人,高空坠物2人,雷击1人,缺氧死亡1人。这次强降雨中,北京受灾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190万人,其中房山区占约80万人,经济损失近百亿。 这场暴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造成了78位生命的离开,这场暴雨淹没了北京,也给其他城市敲响了警钟,城市在面对暴雨的时候显得如此脆弱,你所在的城市(或城镇,或乡村),也会受到暴雨灾害的危害吗?请结合所给的案例,以“暴雨洪水灾害”为主题,选择你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完成一篇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包括以下几点:1、研究的动机(即:为什么选择这个研究问题)。2、研究的目的。3、研究的方法。4、研究的内容。5、研究的心得(或体会)。】

山洪灾害阈值研究现状论文

短历时的暴雨、洪水预警已经达到70%以上,主要江河关键期洪水预报精准度超过90%,灾害风险监测区域也在不断扩大,综合风险研判更加准确、更加科学,灾害预警信息的集约性、时效性也在不断提高。

在2022年上半年的自然灾害中“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这种技术用科技合理的方式帮助大家规避了很多风险。由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过于严重,所以在2022年上半年大家对于这种灾害的预警尤为关注。通过数据大家可以看得出来技术对洪水的预警精确度甚至超过了90%,这样的操作让很多人都避免了受到洪水的侵扰。

如今受灾的区域在不断的扩大着,而且各种风险交缠在一起非常的复杂,想要合理的预警一定要做到更科学、更准确的预防。如果每次都等到事情发生了以后再解决的话可能有些灾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能够提前预警的话,相信很多事情就不会再发生了。小编认为科技的提升对于众人的生活确实有着很大的帮助,而科学的进步也能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安全稳定一些。

这种能够提前预防预灾的能力,确实让众人的生活都得到了保障,比如说在地震来临之前大家可能就会得知在某个时间段当地要发生地震了,这就能保证大家的人身安全。除此之外再可能会发生洪水的时候,有关部门也会提前基于安排,再也不会像2021年那样让众人都被困在洪水区域之中了。

这种科学的进步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这也让大家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不过科学一直都在进步着,所以小编认为这种能力还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科学对于整个社会应该是一种造福的现象,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对于这种提前预警的系统小编也非常的认可,希望今后的自然灾害都能被提前预知,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提前的保护和防护。

湖南省绝大部分属中亚热带,冷暖空气在境内剧烈交接,天气复杂多变,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灾害的可能。春季、秋季低温、冰冻、洪涝,以及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危害很大。据统计,从1988~1997年间,全省因气象灾害每年平均损失约153.77亿元,其中1996年达508亿元,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2%,占农业生产总值的20.5%。

10.1.1 干旱

(一)干旱特点

湖南干旱四季均有,出现频繁,危害最大的是夏秋干旱,其中又以秋旱为甚。由于气候、地形、土壤、水利、耕作制度和抗旱能力等不同,造成了明显的地区差异。以湘中丘陵地区最为严重,包括隆回、邵阳、邵东、衡阳、湘乡、双峰、涟源、新化、新邵、宁乡、长沙、望城等县,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递减,旱情比较少见的是湘东南和湘西南山地。

从干旱出现次数和频率来看,以衡阳、邵阳、长沙等湘水资水沿岸的河谷盆地最高,小旱以上的频率达80%~85%,即十年中只有1~2年不旱,大旱频率30%~50%,即2~3年有一大旱。洞庭湖区的岳阳、常德等地干旱频率也较高,略次于湘中地区,但因湖区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不容易造成灾害。湘西和湘东南山地出现频率较少,小旱以上频率为50%~60%,大旱以上频率在15%以下,一般旱情轻。此外,各地干旱出现有显著差别,有旱、无旱或轻重干旱往往交替出现。

我们对全省不同县份无雨日数和几种作物气候产量(斤/亩)进行统计分析,将无雨日数40~60天以上定为干旱年,60~80天定为大旱年,80天以上定为特大干旱年。我省干旱年、大旱年、特大旱年的频数分布,均以东南较大,西北较小,在湘西一带3~4年一遇,湘东的长沙、衡阳、岳阳,及湘南零陵及湘西南角的通道,大约3年2遇,郴州是两年半一遇。三年左右一遇的是雪峰山东延部分的益阳,安化、新化等地。

大旱级以上旱年频数最大的有两个区,一个是衡阳盆地和祁阳、零陵丘陵洼地,大旱中心在衡阳,另一个区为洞庭湖平原,大旱中心在岳阳,然后分别向四周减小。雪峰山以西、罗霄山、南岭等山地基本上没有大旱,个别地区大旱10~20年一遇。

据降水距平百分率ΔR=(Rmax-Rmin)/R×100%),按-20<ΔR<-10为偏旱年、ΔR≤-20为干旱年的标准划分(天气预报业务评定办法),对1951~1995年桑植、沅陵、常德、岳阳、芷江、邵阳、长沙、衡阳、零陵和郴州10个站平均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进行了统计。其结果为20世纪50年代的9年中,1年干旱,60年代3年干旱,70年代3年偏干旱,80年代2年为偏干旱。

(二)干旱遥感调查

用作物缺水系数法和土壤热惯量法对干旱情况进行气象卫星遥感调查。通过对我省卫星遥感资料(1998年、1992年)和全省各地气象资料及灾情资料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等级干旱所对应遥感统计值划分阈值,然后转换成相应干旱等级值,再根据各地相应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综合评判,并对全省干旱灾害遥感数值分布图进行补充、订正。

由于热惯量法原则上只对裸露土壤适用,在有覆盖的情况下,植被会改变土壤的热传导性质。为了在高植被覆盖区对作物的旱灾进行遥感监测,采用“供水指数法”(Vegetation Supply Index)。当作物遇到干旱时,作物供水不足,一方面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卫星遥感的植被指数将降低,另一方面作物的冠层温度将升高。这是由于干旱造成的作物供水不足,作物没有足够的水供给叶子表面的蒸发,被迫关闭一部分气孔,致使植被冠层温度升高。我们定义的植被供水指数VSWI为: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CH 1、CH 2是 NOAA卫星或 FY-1卫星第一、第二通道的反照率,Ts 是 NOAA卫星或FY-1卫星遥感到的作物冠层温度。

我们选用1998年10月15日14∶30的NOAA卫星遥感图片进行分析:

(1)对卫星遥感图片进行几何校正;

(2)使用信息提取技术提取我省卫星遥感数据;

(3)对水体与非水体进行区分,将NDVI<0.1的象素点判定为水体,此点无旱情;

(4)确定水体后,NDVI的值域为0.00103~0.6111,VSWI的值域为0.00001~0.01109;

(5)将VSWI乘以900,取整,值域变为0~9;

(6)用9减去VSWI,值为0~2的判定为基本无旱情,3~4的为轻度旱情,5~6的为中度旱情,6以上的为重度旱情。

将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判,将评判的结果进行0.618优选法,对湖南省干旱灾害进行分区。

湘中重旱区:主要为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等地,大多为丘陵、盆地,降水量大多在1300 mm以下,是我省少雨中心之一,其4~9 月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差为负值,土壤结构较差,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多,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近年虽然植被得到一定恢复,但很多土地“保水”、“保土”能力仍然很差,极易发生干旱,一般干旱年出现频率43.3%,大旱年出现频率10%,特大旱年也达3.3%。本区长沙县、望城、浏阳、株洲、湘潭、韶山、湘乡、衡山、衡东部分丘陵近年森林植被恢复好,加上水利设施兴建较多,干旱有所缓解,因此该区内有许多地方为中、轻、甚至基本无旱区。

湘南重、中旱区:邵阳市附近数县,零陵大部分县,郴州部分县,其中邵阳、祁阳、新邵、隆回等县,大多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下,干旱出现频率也较高。其中邵阳秋旱的一般干旱出现频率16.2%,大旱年16.7%,夏秋连旱出现的年份频率居全省最高,达13.3%,大旱年份、特大旱年份分别达3.3%。

零陵数县1998年降水总量较历史偏少5成以上,突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最低值,仅占全年降水量10%~20%,形成夏、秋、冬季连旱。由于气温较高,水分亏缺较大,导致晚稻和旱粮大幅度减产,库、塘、河干涸,多次出现森林火警、火灾。

由于该地区土壤多为白云岩风化而成的,土层不厚,保水、保土能力差,加上该区人口密集,人类对植被破坏也较重,如该区邵东、邵阳、隆回,祁阳等水利设施较少的地方,不但干旱严重,甚至人蓄饮水都较困难,遥感图上反映为重旱区,其他地方为中旱区。

湘北轻旱、基本无旱区:岳阳、常德、益阳一带是洞庭湖区,但降水量相对偏少,岳阳降水量1300 mm,华容为1200 mm,大多数县份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下,是全省降水量较少的地区之一,降水时间分配也不均匀。岳阳夏季出现干旱年份达23.3%,常德也达10%。秋旱频率更高,岳阳秋季出现干旱年份达23.3%,常德为30%。大旱年岳阳达6.7%,而常德达10%,属气候干旱。但由于客水较多,平均年入湖水量达3000亿m3,在有一定数量的提灌设施的地方,气候干旱引起灾情将会很轻。因此只在远离溪河、水利设施较差的丘岗地区,田土会因旱引起一些损失,这在遥感图上也有反映。

湘东山地轻旱区:主要是在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的东部和炎陵县,年降水量在1300~1400 mm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还有所增加。但降水时空分布均匀,加上山地多由以花岗岩为母岩形成的土壤,在森林和植被破坏较重的地方,干旱时有发生,尤其天水田和旱土发生干旱机会更多,因此在遥感图上也有星星点点的反映。一些水利设施或灌溉条件较好地区基本无旱。

湘西南轻旱区:主要是怀化市和娄底市、邵阳市的雪峰山各县。年降水量由西向东而减少,怀化降水量1444 mm,而东部年降水量只1170 mm。雪峰山迎风坡降水较多,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还有所增加(以中部降水量最大)。武冈、城步、泸溪、辰溪、麻阳、溆浦、新晃等县丘岗地区,夏秋干旱仍然很严重。溆浦夏旱年频率达3.7%,秋旱年频率达40.7%,夏秋连旱大旱年达7.4%,特大旱年达3.7%。由于该区山地森林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受干旱危害很轻,仅开发过量的一些丘岗、天水田受干旱危害较重。在卫星遥感图上一些地方反映基本无旱。

南岭轻旱、基本无旱区:主要为桂东、汝城、郴州、宜章、蓝山、宁远、道县、江永等山区和江华县,大部年降水量在1400 mm左右,道县、蓝山、江华、桂东,汝城为全省5个多雨中心之一。该地降水基本上能满足作物需要,降水的年际差异虽然很大,但80%的年份降水量仍在1000 mm以上,一般不对农林作物构成干旱危害。由于该地区有一些岩溶山地,一些地方过度开发,仍然有夏秋干旱发生,尤其是一些天水田或水利设施较差的田土,受害也不轻,因此在遥感图上也有反映。

湘西北中、重旱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以及安化县,岩溶普遍,干旱危害仍然很严重。春季降水(3~4月份)较少,对春种作物造成一定危害;7~8月份降水虽然较多,但水分渗漏严重,加上土层薄,土壤保水性差,因此山地田土极易受旱。该区森林破坏严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因此在遥感解译图上山地和田土的干旱等级仍然很高。

10.1.2 低温冷害

(一)低温冷害特征

主要是春季低温冷害(包含3~4月低温,以及5月低温),秋季低温(主要是指寒露风),还有冬季的低温和冰冻。寒露风是晚稻生产中的主要气象灾害,寒露风危害晚稻的气象因子是低温,不同品种的抗害能力不一样。

1997年9月12~13日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入侵我省,日均气温由27℃~28℃降至22℃以下,13~19日全省各地相继出现连续3天及以上日平均温≤20℃的寒露风天气。长沙连续三天及以上日平均气温≤20℃寒露风出现在9月14日,按时间排居历史第二位。这次寒露风持续16天,其间最低日平均气温16.2℃,日最低气温12℃,平江县达9.5℃,长沙市24小时降温13.8℃,48小时降温14.9℃。长沙11 天无日照,9月中旬、下旬日照时数仅为49小时,比常年偏少46.5%。全省有5万亩晚稻,其中杂交稻85%左右,早中迟熟品种比例为1∶5∶4,湘北中熟多,湘南迟熟多,杂交稻以V46、V64为当家品种,常规稻以湘晚籼1号、余赤为当家品种。自北向南有70%~80%的晚稻在寒露风出现前齐穗,20%~30%在寒露风到来后抽穗,受害严重。

(二)低温冷害遥感调查

我们选取发生在1997年9月的一次涉及面广、强度大的寒露风作为典型个例进行遥感分析。

(1)亮温与地表温度:利用星载辐射计测量大气窗区辐射可用来探测地表特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陆地表面的红外辐射特性及其强度差异来分析热状态的变化规律。

绝对黑体的光谱辐射强度服从普朗克(Plank)定律: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式中,c1、c2为波尔兹曼常数,λ为波长,T为绝对温度。

当辐射体为黑体(如果在任何波长λ,有光谱比辐射率,则此物体为绝对黑体)时,这个温度就是物体的温度,否则,它就是物体的等效应黑体辐射温度,或简称亮温(亮度温度)。

假定地表面红外窗区通道的比辐射率为1,即可由卫星测得的辐射能量(计数值经过定标处理)用上述公式得到地表温度。

虽然地表比辐射率是随地物不同有所变化的,也并不完全为1,即不能把地面亮温简单作为地表温度来处理,但我们可以利用地表亮温的变化来定性地反映同一地物的地表温度变化或差异。

(2)通道选取:在辐射波段中,红外辐射(0.76~1000 μm)与温度的关系相当密切,因此,人们也称之为热辐射或温度辐射。其中,3.5~5.0 μm是遥感所用的主要红外窗区之一,对应气象卫星的AVHRR探测仪为第3通道,但此波段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和地球本身的热辐射在能量上大致相当,而8~14 μm是遥感中最常用的红外窗区,对应AVHRR为第4、5通道。由于地表温度通常为200~300 K,其自身的辐射能量大部分集中在8~12μm红外波段,处于地气系统热辐射极大值位置上,因此,我们选用第4通道作为冷害监测的基本通道。

(3)图像处理

定位处理:根据卫星轨道根数和扫描点的观测时间,计算出该时刻的瞬时轨道参数。由卫星姿态、扫描角和瞬时轨道参数计算卫星瞬时视场所对应的地面观测点的地理经纬度。

投影变换:对遥感图像作兰勃特投影变换。

几何校正:卫星原始图像会因多种原因引起几何位置上的变化,产生行列的不均匀,象元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等多种畸变。畸变的图像给解释分析、位置配准造成困难,因此必须对原始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其方法是:在卫星扫描图像及电子地图上选取河道的拐点和内湖等特征点作为控制点,根据两者的差异,用内插法进行地理位置的校正。

利用可见光和红外窗区通道测值进行云检测:AVHRR探测仪在第1、2和4、5通道的灵敏度较高(反射率为0.5%时,信噪比大于3,通道4的噪声温度≤0.1K),因而在范围不大的相邻视场内,观测结果相差应是很小的。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排除那些受云影响的观测数据。判式如下: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其中,i为通道序号,Cmax,i和Cmin,i分别为数据阵(即m×n个象元的观测数据)中的最高和最低值,C为阈值。当判别是满足时,即认为这些观测数据有受云覆盖的影响,应予剔除。

遥感图像的数字处理:对第4通道云区以外的象元值进行拉伸处理,根据其值域由小到大配以由冷到暖的调色板,且设置云区为显眼的天蓝色,再配上水红色的水系图及省界图。

(4)低温冷害遥感图像分析:从图上看出:湘西及怀化属较冷的区域,洞庭湖区次之,常德、岳阳地区较暖。在上述三大冷暖区中,又存在一些小片的不同地域。如在湘西、怀化冷区中以溆浦的溆水流域,麻阳的辰水、锦江流域,吉首的沱江流域,花垣的花垣河下游,保靖的里耶-隆头沿河等地却要相对暖些。又如常德、岳阳暖区中以慈利的县城东部、澧县的县城北部,岳阳的铁山水库南、北两侧等地要相对冷些。

城镇明显比周围农村要暖些,从图中可明显看出长沙、湘潭、株洲、常德、益阳,以及南县、桃江、宁乡、沅陵等市县城区的突出暖色斑块。

使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计算自1997年9月13日至9月21日寒露风冷害强度指数,标于图中:从图中看出湘西、湘南普遍偏冷,湘中、湘北偏暖,洞庭湖区比常德、岳阳地区略偏冷,其大致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但其测值受站点数目的限制,无法反映出更细致的分布特征。对于测站稀少的区域,特别是地形及不规则地区,则无法描述其变化规律。

10.1.3 洪涝灾害

(一)洪涝特征

洪涝灾害包括山洪、江河湖泊泛滥、内涝和内渍。史料中“淫雨连旬”、“江湖水溢”、“大水灌城”、“尽成泽国”等记述比比皆是。洪涝灾害对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危害十分严重。据统计,1950年至1998年全省洪涝受灾面积累计达30348万亩,年平均619万亩,成灾面积累计13784万亩,年平均280万亩。特别是近十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也在不断扩展,河流两岸和湖泊四周的平原地带越来越成为人口聚居的集结地和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因此,同样的洪水,遭受灾害的人口及经济损失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1)洪涝发生的频次。据史料分析,湖南省在近3000年的历史中,共有洪涝记载613年,其中全省性洪涝占18.1%,大范围的洪涝占20.4%,部分地区洪涝占61%。

(2)洪涝的地域分布。洪涝的成因主要是降水强度大及连续降水所致,因而洪涝的地域分布与暴雨的地域分布基本一致。以安化为中心的雪峰山端,以道县为中心的都庞岭与萌诸岭之间,以浏阳、平江为中心的幕阜山、连云山西部谷地是3个多暴雨区。慈利、沅陵、安化、张家界、岳阳、常德、浏阳、通道等地大暴雨出现机会较多,易遭洪涝。湖区及四水下游多渍涝。当四水上中游洪水汇注入洞庭湖而渲泄不及时,湖区亦易遭洪涝,此时若遇长江洪水倒灌,极易形成南北顶托之势,洪涝灾害将更为严重。

(3)洪涝的季节性。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资料,无论是全省性洪涝或区域性洪涝,均以夏季最多,冬季少见,春夏连涝频率亦不低。湘中、湘南春涝频率高于湘北、湘西;湘西秋涝频率高于湘中;湘西冬涝比其它地区要多。洪涝灾害与雨季开始迟早和大气环流及雨不定期的自南向北推移密切相关,雨季往往是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自南而北先后开始,因而常年4月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湘南,以永州、江永出现机率最大。5月洪涝普遍增多,永州、通道、长沙、芷工、邵阳、安化等地尤为突出。6月湘、资、沅、澧四水中下游及洞庭湖防汛进入紧张时期。7月洪涝主要出现在桑植、沅陵、芷江、通道一带的湘西北和湘南山地。8月湘东南由于易受台风影响而出现洪涝灾害,其他各地则较少出现,但有的年份台风挺进湘中、湘北,大气环流发生变异,亦可酿成洪涝灾害。

(4)洪涝的年际变化。据史料分析,在公元1400年以前,湖南省大范围严重洪涝年有明显的34年和110年准周期;在1401~1990年间,则有11、34、57、110和186年等较明显的周期振动。

此外,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形成湖南省旱涝同年的特点。即在同一年中同一地点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但以先涝后旱居多。据史料记载,在公元1201~1990年间,旱涝同年占年数24%,而先涝后旱者又占旱涝同年的76.3%,先旱后涝占23.7%。旱涝同年的地域分布有南旱北涝、南涝北旱、南北都旱涝三类。南旱北涝占47%,南涝北旱占27.4%,南北都旱涝的占25.2%。

(二)洪涝灾害等级分区评价

为了综合评价全省山丘区及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等级程度,我们以全省1∶50万的TM影像图的地形地貌解译为基本依据,并考虑气候特征、水系发育程度、土地类型、地质条件等综合因素,将全省划分为29个洪涝评价单元进行评价。

1∶50万TM卫片(TM4、TM7、TM3)单元解译标志如下:

水体:TM卫片表现为蓝色;

滩地:表现为桔红色或棕褐色(无纹理结构);

平原农田:表现为桔红色(块状分布);

岗地:粉白色;

丘陵:黄绿色;

低山:桔黄色(有山脉纹理构造),海拔在200~300 m;

中低山:桔红色(有山脉纹理构造),海拔300~400 m;

中山:深桔红色(有山脉纹理结构),海拔400~500 m;

中高山:黑绿色(有山脉纹理结构),海拔在500 m以上。

(1)评价因子的确定

形成洪涝的因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子有气候方面的多年平均降雨量、暴雨日数、海拔高度等,它们对洪涝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其次为地貌类型、水系发育程度、水土流失状况、植被发育程度等,这些因子对洪涝有一定的影响。洪涝评价因子选取如下:

多年平均降雨量(QY);

暴雨日数(QD);

海拔高度(HG)∶从TM图像中读取;

地貌类型:从TM图像上获取;

水系发育程度:从TM图像上获取;

水土流失状况:从TM图像上获取;

植被发育程度:从TM图像上获取;

(2)评价模型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式中:Wi——第i个因子在所计算的评价单元中占的权重;

gi——第i个因子的得分值;

G——所计算的评价单元灾害程度的得分值。

根据评价结果及等级划分标准,进行数字统计集合,划分各地洪涝等级如下:

极度重灾区:洞庭湖区,包括华容、澧县、安乡县、常德市、汉寿、沅江。这些地区的洪涝灾害极为严重,基本上无山丘区的山洪灾。

重灾区:洞庭湖边缘的丘陵区,包括临澧县、桃源县、临湘市、桃江县、岳阳县、湘阴县、望城县,这些地区既有山丘区的山洪灾,也有湖区的洪涝灾害。而浏阳市、永顺县、桑植、张家界市、溆浦县、麻阳县、泸溪县、沅陵县、炎陵、汝城等县(市)的局部地区是山洪灾的重发地。

中度灾区:包括宁乡县、长沙市、长沙县、平江县、株洲、醴陵、怀化、芷江、冷水江市、新化县、祁阳县、东安县、永州市、耒阳市、郴州市、新邵县、邵阳县、邵阳市、邵东县、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县。

轻度灾区:包括涟源市、双峰市、娄底市、邵阳、新邵、隆回、新晃县、会同县、靖州自治县、耒阳、常宁、永兴。

(三)1998年洞庭湖地区特大洪涝灾害遥感调查

1998年湖南省湘、资、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区相继发生特大暴雨洪水,形成了我省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我们利用NOAA气象卫星、雷达及TM卫星的实时监测图像及调查,分析调查水情和灾情的变化情况。

(1)雨情调查:1998年全省平均降雨量1632.8mm,较正常年份偏多12.8%,其中湘中北地区7次受暴雨袭击。全省发生了四次大的暴雨过程,其中最大1小时降雨量达105 mm,400 mm以上降水量笼罩面积达3.5万km2,日最大降水量为300.7 mm。

1998年雨情特点表现为:一是雨季提前;二是暴雨强度大;三是暴雨频繁且接连发生,几次大的降雨过程集中在6月中旬、7月下旬和8月中旬,且每次暴雨持续时间在三天以上;四是暴雨中心较稳定,多次重复在湘江、资水中下游、澧水流域和沅水的酉水,导致这些地区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水灾害。

(2)水情调查:根据NOAA卫星监测所获得的图像分析,5月25日,洞庭湖区的主河道已无法分辨,湖面较枯水期有所增长,湖面水域已增至1890 km2,同时城陵矶下游长江干流江面明显增宽。6月中下旬,湘、资、沅水及洞庭湖区出现第二次集中降雨,洪水大量汇入洞庭湖,导致湖水水位逐步升高,从6月19日NOAA探测图可以看见,洞庭湖水面进一步扩大,湖面水面增至2039 km2。第三次,7月初湘、资、沅水流域洪水刚刚入湖,长江流域上游降大到暴雨,长江洪水倒灌进一步抬高了洞庭湖水位,使洞庭湖城陵矶出现第一个洪峰,水位近34.52 m。第四次,7月20日至26日,澧水、沅水中下游连降大暴雨,相继再次发生大洪水,与此同时,长江洪水入湖量大增,澧水、沅水下游洪水相互夹击,洞庭湖水位迅速上涨,洪峰水位35.48 m。根据7月28日NOAA卫星传送的图像显示,长江干流城陵矶处洪水范围增大,顶托严重,湖区淹没范围扩展至新墙、汨罗、湘阴等地,安乡被淹,湖区湖水面积已达2443 km2。第五次7月29日至8月1日,洪峰水位35.53 m,超过历年最高水位0.22 m,8月1日NOAA卫星传送图像显示,洞庭湖湖水面积增至2542 km2,淹没范围进一步扩大。第六次,8月15日至17日,长江干流宜昌出现最大一次洪峰,洪峰流量63600 m3/s,正好与澧水、沅水洪水相遇,使城陵矶水位于8月20日达1998年最高值35.94 m,超1954年水位1.39 m。8月22日NOAA卫星探测图像清楚显示,长江干流城陵矶至枝城段严重淹没,江河水面扩展,牌州湾及螺山卡口以上滞水严重,洪水排泄不畅,洞庭湖出水受阻,淹没范围增至石门、长沙、桃源一带,同时湖北荆江,湖南安乡、津市、澧县全线被淹。洞庭湖湖水面积达到2664 km2。

通过调查分析,1998年的水情特点表现为一是入湖流量大,洪峰次数多,由于“四水”和长江洪水源源不断地倾灌洞庭湖,致使洞庭湖出现巨大超额洪水;二是洪水组合恶劣,长江连续出现的8次洪峰与湘、资、沅、澧四水和洞庭湖区间洪水多次遭遇,使城陵矶连续出现5次洪峰;三是长江干流螺山卡口排洪功能的衰减,使长江洪水顶托严重,受长江洪水顶托的影响,洞庭湖区高危水位持续时间达两个多月。

(3)灾情:根据1998年7月31日洞庭湖区星载雷达数据(SAR)与美国陆地资源卫星(TM)图像叠合处理结果,进行洪涝淹没面积遥感调查。通过计算,1998年7月31日,洞庭湖区洪涝淹没总面积376.21万亩,受灾涉及18个县(市),其中城镇建设用地4.81万亩,农村居民点10.29万亩,水田234.92万亩,旱地19.05万亩,林地13.52万亩,草地0.09万亩,其他用地95.53万亩。经统计,受灾人口2879.9万人,死亡616人,倒塌房屋688600间,直接经济损失达329亿元。

经图像分析,本地区超过10万亩以上淹没面积的市(县)有沅江、安乡、湘阴、汉寿、澧县、南县、常德市辖区、华容、岳阳县、岳阳市辖区、益阳县等11个市(县)。其中沅江、安乡、湘阴、澧县、汉寿等五个县(市)灾情特别严重。安乡、澧县、津市、常德市辖区、汉寿县等地以溃坝、溃堤为主,其中7个万亩垸溃决被淹。其它市(县)则是以内涝积水为主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论文的参考文献

洪水资源与洪水资源化刍议向立云 一、洪水的资源特性 洪水的资源特性指洪水所具备的提供水土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的属性。 在人类文明尚未形成之前,河道洪水不受人类的干预,自然泛滥时洪水携带的大量泥沙、养分和物种广泛落淤繁衍于流域中下游,形成了广袤、肥沃、物种繁多的流域中下游平原和大面积沿河湿地。得益于这一资源,人类文明得以发足、扩张和进步。 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洪水在提供资源的同时,也给生命和生产构成威胁,造成损失。人类为了发展,建堤防洪、与水争地在所难免,在减轻灾害的同时,也遏制了洪水资源特性的发挥。进入工业社会之前,人类控制洪水的能力有限,所能保护的仅是占流域很小部分的居住地与耕地,由于防洪能力低下,受保护的耕地时常被淹,防洪工程对洪水资源特性的影响不大。 防洪工程技术发展到今日,控制洪水能力空前提高,制约了洪水资源特性的发挥。例如,流域中下游平原河道因高大堤防的修建,致使原有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态与环境资源十分丰富的湿地大面积萎缩,在一些流域甚至已不复存在;在北方一些流域由于洪水泛滥机会锐减,平原地下水补给的一项重要来源趋于中断;洪水所携带的大量养分,或被上游水库截留,或直接输送入海,失去了滋养洪泛区的土地和湿地的功能。 防洪和洪水的资源特性的发挥是一对矛盾,在没有洪水利用措施的情况下,防洪标准与洪水资源特性发挥的几率成反比。 在没有防洪工程或防洪标准低下的地区,通常,洪水给人类造成的灾害远大于洪水所提供的资源利益,较高标准的防洪工程则为洪水的安全利用提供了条件。 二、洪水利用与洪水资源化 (一)洪水资源化的历史 洪水资源化,自古有之。利用于军事上以水代兵,屡见不鲜,最早一次记载是在公元前359年,当时楚国曾决黄河南岸大堤借助洪水攻城淹军,直到蒋介石决花园口,放黄河洪水阻挡日军,这种手段仍在运用。 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兴建都江堰是古代利用洪水的典范。洪水利用的同时,由于消减了河道的洪水流量,因此,洪水利用工程兼有兴利与防洪的双重功效。 从明代起,在黄河上有引导地利用洪水,束水攻沙、分洪淤滩的治河方略形成,认为“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也。夫河性急,借其性而役其力,则浅可深,治在吾掌耳(引自《中国水利史稿》)”,办法是“如欲深北,则南其堤而北自深;如欲深南,则北其堤而南自深;如欲深中,则南北堤两束之,冲中间焉,而中自深(出处同上)”如要淤滩固堤,则将此法“反而用之”。到清康熙年间,经靳辅、陈潢在明潘季驯治河基础上的发展与完善,黄河上形成了以缕堤束水攻沙,遥堤防洪,结合隔堤、滚水坝、减水坝(闸)的有控制的利用洪水刷槽淤滩的治河防洪体系。这一防洪方略至今仍在沿用。 海河流域在近代也曾进行过洪水利用的实践。1927年永定河大洪水后,大量泥沙流入海河干流,造成河床有数处淤高至大沽零点,泄洪及航运受到极大影响。1929年将永定河的洪水导入北运河以东的低洼地带,使停滞落淤,泥沙沉淀后的清水,泄入金钟河,以减轻干流淤积,同时又使洼地淤高,形成淀北放淤区,使十万余亩的碱地贫田变成沃壤。 1932~1939年8年间,永定河向淀北放淤区放淤11次,向淀南放淤4次。淀南和淀北的淤积量分别为8,142万m3和1,116万m3,合计为9,258万m3。淀内地面(759km2)一般淤高1~2m,减轻了海河干流淤积,维持了海流干流的泄洪及航运功能。 民国期间,据35年资料统计,在桑干河上的大同、阳高、朔县、应县、天镇、山阴等地共建有放淤减洪工程35处,淤灌面积达200多万亩。这不仅减少了永定河上游的来沙量,还减削了洪水。 民国李仪祉先生曾著《沟洫》、《利用洪水与蓄水地下》等文,专论洪水利用和洪水资源化,认为北方地区历来苦于干旱,丰欠不保,而每逢大雨,则河流陡涨,较平时水量大数倍、十数倍、数十倍不止,任其顺河道直泻大海,殊为可惜;若洪水破堤而出,无所约束,危害更大。平原地区若经营沟洫,其利有五:①减少涝灾;②减少水土流失;③蓄水于地下,以备旱时利用;④引河道洪水和养分入田间,或回灌地下;⑤大洪水时,有引导地分杀水势,减轻洪水威胁或洪水灾害。文中还对沟洫的规制、建设、管理维护及效益作了较详细的论述。由于当时防洪标准低下,控制引导洪水的能力不强,大规模经营沟洫体系尚无条件,而到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有能力修建高坝大库防洪兴利,大量抽取地下水用于生产与生活,李仪祉所提倡的沟洫体系并未得到广泛施行。 (二)国外对防洪与洪水利用关系的认识与调整 洪水在提供资源的同时,也对人类文明的成果造成了灾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自然因素之一。进入工业化和现代文明时期,洪水灾害影响加剧,限于对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认识水平和对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能力的充分自信,针对洪水及其负面影响,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以控制洪水为目标的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 美国是进入现代文明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受洪水灾害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为消除洪水灾害的影响,美国政府自19世纪中叶起大规模介入防洪事业。19世纪60年代,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提议沿密西西比河两岸大规模修建堤防,以改善航运和控制洪水。这种唯堤论(levees only),即将洪水束缚于两堤之间,成为美国当时大江大河主要的防洪方略。到20世纪初期,密西西比河两岸布满了联邦设计并投资建设的堤防体系。 1927年密西西比河下游发生大洪水,淹没土地约2万平方英里(约合518万公顷),70万人背井离乡,200多人死亡,13.5万座建筑物倒塌或损坏,为美国最严重的洪水之一。这促使1928年的密西西比河下游防洪法的迅速出台。该防洪法授权修建水库大坝、整治河道、设置滞洪区、开辟泄洪道控制洪水,结束了唯堤政策。另一方面,在1927年以前,美国政府认为防洪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责任,1928年之后,防洪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控制”洪水成为国家政策问题及联邦政府责任。 30年代的大洪水促使一些人(吉尔伯特·怀特为其代表)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洪水灾害进行研究,倡导防洪工程的建设应考虑洪水风险,应辅之以土地利用管理、预报与预警系统和洪水保险,以适合当地的地理和经济环境。这种多元化的管理思路体现在1968年的国家洪水保险法与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当中,构成了国家防洪政策和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非工程”的基于风险理论的洪泛区管理和洪水保险。这种防洪策略虽并未明确考虑洪水资源的利用,但由于放弃了单纯依赖工程控制洪水的观念,客观上为洪水资源特性的发挥提供了条件。 随着人们对洪水及其环境及生态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美国1993年大水之后,在人烟稀少、资产密度较低的高风险区没有对水毁堤防加固或重建,让洪水迂回滞留于曾经被堤防保护的土地中,既利用了洪水的生态环境功能,同时减轻了其它重要地区的防洪压力。1995出台的全国洪泛区综合管理计划中更将恢复洪水高风险区的生态环境功能作为未来30年洪泛区管理的四大目标之一。 日本自60年代起,力图实现“安全确保”的防洪方略,经过30多年的经营,建立起了较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近来认识到通过防洪工程确保安全既不可能也不经济,防洪观念转变为以一定防洪标准下的“风险选择”策略。在利用洪水方面采取了雨洪就地消化,洪水资源化利用,在原渠道化的河道上人为造滩、营造湿地、培育水生物种以求形成类似于自然状态的“多自然河川”等措施。 (三)海河流域洪水利用设想 中国于50年代起,在各大流域开始了大规模的整治,控制洪水成为流域治理的主要目标。目前,全国水库已达8.6万座,平原河道几乎尽受堤防约束,常遇洪水得到控制,与此同时,防洪工程的负面影响也渐次凸现,在海河流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海河流域经50年代和1963年大水后的数十年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水库已可控制山区径流的80%以上,海河流域整体可防御50年一遇洪水。进入70年代,流域下游平原原有的大面积洼淀湿地迅速萎缩消失。上游径流的拦截,致使下游河道普遍断流,用水主要依赖于地下水。起初,地下水位较高,储藏量丰富,清洁卫生,就地采用,便利经济,不仅可满足生产生活之用,而且灌溉面积不断增加。同时,伴随地下水位逐渐降低,大面积盐碱地得以改良,成为高产稳产良田。70~80年代,海河流域处于枯水期,中下游平原外无洪水威胁,内有地下水供给,一片升平景象。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用水量随之剧增,浅层地下水已不敷使用,机井普遍深入难以再生的深层地下水。海河流域原本降水不足,加之地下水告罄,水资源短缺年甚一年,直接威胁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因河道断流和水资源不足引致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工业和生活废水长期滞留于业已断流的河道之内,污染物日积月累,向地下渗透;农业灌溉大量使用河道内废水,使污染向土地与食物中扩散;河道断流和湿地消失,使依赖于此的生物灭绝,流域长期形成的生物链于此中断。目前对此虽未作专门研究,但可以预见,其生态环境影响将是深刻和长远的,甚至不可逆转。 海河流域降水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降水量可达700mm以上,枯水年不到400mm。丰水年时,暴雨洪水造成流域大面积淹没和巨大损失,排之惟恐不及;而遇枯水年,则旱情严重,苦于无水可用。 60年代前,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尚不突出,当时由于防洪能力低下,洪水对流域发展和生命财产的危害最大,为流域治理的主要目标,防洪工程按“以排为主”的方针规划,以图将洪水尽数排泄入海,免除洪水灾害。时隔不足20年,流域情况发生巨变,防洪能力已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威胁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洪水问题纵使不可忽视,也只是短期的影响,对北方干旱缺水的地区,洪水的发生还有改善生态环境、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功效。 1996年海河流域发生了自1963年大水以来的最大洪水,虽然洪水量级远不及63年,洪水仍造成了巨大损失。此次洪水在演进和泛滥过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地表径流沿程大量损失,洪水演进到下游,远小于预估的量级,到达时间也明显延迟。由于地下水的超采,地表吸纳径流的能力和地下的蓄水能力剧增,据洪水过后估计,径流系数仅为1963年大水期间的一半,为0.24,渗入地下的水量达80亿m3之多,平原地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比汛前上升了2.02m,比上年同期上升0.84m,补大于采。另外,洪水冲涤了流域内多年存积的废渣、废水等污染物,使环境景观得到较大的改善。96年之后,河北省农业连续3年大丰收,这与96年大水后地下水得到大量补充,缺水矛盾得到缓解不无关系。 海河流域50~60年代为丰水期,70年代为丰枯过度期,80~90年代为枯水期。据预测,21世纪初,将再次进入丰水期,如何抓住机遇,在防洪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洪水的资源特性,缓解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对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上,由于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尚未建成,常遇洪水也难防御,洪水利用和洪水资源化无从谈起,虽然现有较高标准的防洪体系对洪水生态和资源特性的发挥有影响,但由于其基本可以保证重要地区的安全,并有较高的调度控制洪水能力,从而为洪水的安全合理利用提供了条件。 针对海河流域的现状,笔者建议洪水利用和洪水资源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高水库汛限水位或蓄洪水位,多蓄洪水。海河流域的水库主要是在50~60年代大规模群众兴修水利运动中建成的,存在质量和保坝标准不高等问题。经80年代以来的不断除险加固,大部分水库已达部颁标准,经“96·8”洪水的考验,提高某些水库的汛限水位,甚至超蓄洪水是可行的。至于汛限水位和防洪库容提高到什么程度,需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 ②在洪水发生时,利用洪水前峰,清洗河道污染物。近20年来海河流域处于枯水期,又值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用水量急剧增加,许多河道断流,大量未经处理的生产与生活废弃物长期滞留于河道之内,造成严重污染。“96·8”洪水后,由于洪水的清洗与稀释自净作用,受洪水影响水系,水质普遍得到明显改善,洪水的环境效益显著。洪水利用不仅需发挥其改善环境的功效,还要发挥其弥补水资源不足和修复流域生态的特性,因此不宜将一场洪水尽数排放入海,原则上应以洪水前峰的水量清洗河道,改善环境,而尽量利用其余部分补充水资源,修复流域生态。清洗河道,改善环境所需的洪水量,建议由水利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合作开展专题研究确定。 ③建设洪水利用工程,引洪水于田间,回灌地下水。“96·8”洪水使海河流域地下水得到82亿m3的补充,比多年平均增加一倍左右,除河道、滞洪洼淀、当地降雨下渗外,洪水漫流淹没虽造成较大损失,亦补充了相当数量的地下水。1996年流域平均降水量为600mm,统计1956~1998年43年间的年均降水量,大于600mm的年份有10年,丰水期的1956~1970年的15年间,年均降水量大于600mm的年份有5年,大于700mm的年份更有3年。在流域现状下,粗略估计年均降雨量大于600mm时,地下水补充量级为80亿m3以上,大于700mm时,地下水补充量级为150亿m3以上(据河北省防办94年所作的“63·8”暴雨重演研究,流域河北省境内补充地下水量即达146 m3,当年降雨量为673mm)。为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回灌补充地下水,可借鉴李仪祉先生所设计的洪水利用沟洫体系,结合分洪闸门、滚水坝、滞洪洼淀等工程,引导洪水于广大平原地区纵横交错的沟洫内,可望使地下水补给量进一步增加,其五个方面的主要功效如前所述。 ④恢复部分洼淀。70年代以前,海河流域洼淀星罗棋布,既是调蓄洪水的场所,也是流域长期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代以后,由于流域进入枯水期,且流域用水量剧增,除个别洼淀外,相继干涸,成为农业生产用地,洼淀生态环境功能基本丧失,调蓄洪水的作用也有较大程度降低。因常年蓄水洼淀既有改善生态环境、调蓄洪水的功效,又有供水、水产养殖和旅游等效益,与作为农业用地相比,可能更为有利。考虑到流域将会再次进入丰水期并且南水北调工程即将实施,建议在有条件(例如,上有调节水库或靠近南水北调干渠,生态环境改善功能较强,调蓄洪水效果较好,移民较易安置)的洼淀开展洼淀蓄水的前期准备,包括进行移民安置规划、蓄水工程建设与完善,制定与水有关产业培植计划等工作,一旦进入丰水期,则有计划地相机蓄水,恢复并维持洼淀水域,实现由干淀向蓄水洼淀的平稳过渡。 ⑤利用流域河网的调蓄功能,使洪水在平原区滞留更长的时间。经过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海河流域已形成了几个既有各自入海通道,又有内陆河道连接的相对独立的水系,在大洪水时可分别排洪入海,而在中小洪水时则可通过河网的调度相对集中地入海,使洪水在平原地区滞留时间增加,更多地回灌地下水,结合以上③④所述的措施,达到充分利用洪水的目的。 三、结论 洪水资源化自古有之,在防洪能力较低的时期,洪水利用只是局部零星的。随着人类控制洪水能力的提高、对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和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较大规模安全合理地利用洪水不仅可能,而且急需。洪水利用和洪水资源化在水资源相对紧缺的北方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因对洪水利用与洪水资源化问题近来才着手研究,文中针对海河流域提出的充分利用现有水库河道蓄滞洪水、利用洪水前锋清洗污染、引洪水于田间、恢复洼淀等洪水利用建议,尚嫌粗浅,供参考。 (参考文献及表略,可参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报》2000年第1期)

浅议黄河洪水资源化及其保障措施论文

摘要:

洪水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灾难,但其本身并不单具有灾害属性,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资源属性,即具有水害和水利双重特性。黄河水资源紧迫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多视角、全方位寻求开源、节流措施,洪水资源化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开源效果。本文根据对洪水资源化的理解,探讨了黄河洪水资源化的几种可能途径,并对洪水资源化的保障措施也略加讨论。

关键词: 洪水资源化防洪调度黄河

1、引言。

洪水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灾难,但其本身并不单具有灾害属性,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资源属性,即具有水害和水利双重特性。随着水资源短缺的加剧,愈来愈多的水利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洪水资源化问题,并取得一些初步研究成果[1]。

黄河为中国的第二大河,但河川径流量仅为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流域内耕地亩均占有河川径流量和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数的16%和25%。如果扣除调往外流域的100多亿m3水量,流域内人均和耕地亩均水量则更少,黄河水资源则更加短缺[2]。近年来,不断扩大的供水范围和持续增长的供水需求,超过了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供需矛盾尖锐、河道断流频繁,严重制约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威胁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安全。黄河水资源紧迫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多视角、全方位寻求开源、节流措施。从洪水的水害和水利的双重属性来看,黄河洪水是可以资源化的,黄河流域历史上就有引洪淤灌的洪水资源化例证。面对科技发达但水资源短缺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研究黄河洪水资源化,或许会起到预想不到的开源效果。

黄河流域洪水集中在汛期,中下游洪水尤其集中发生在7、8月份,洪水量级大,三门峡(陕县)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2000m3/s(1933年),花园口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2300m3/s(1958年),1982年8月,花园口发生15300m3/s的大洪水,东平湖分滞洪区分洪运用[3]。为了防御大洪水,目前黄河已初步建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并有与之相应的防洪调度原则:充分使用水库拦蓄洪水;在确保大堤安全条件下,尽量利用河道排泄洪水;相机运用分滞洪区分滞洪水[4]。这种防洪调度原则是把洪水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来对待,是以把洪水灾害减至最小为目标而制定的,没有考虑到洪水的资源特性。黄河的河川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干流及主要支流7月至10月径流量一般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这为洪水资源化客观上提供了很好物质基础。目前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小浪底水库的建成,将为洪水资源化提供必要的调控手段。

本文根据对洪水资源化的理解,探讨了黄河洪水资源化的几种可能途径,并对洪水资源化的保障措施也略加讨论。

2、黄河洪水资源化几种可能途径。

黄河流域洪水集中在汛期发生,各地区的较大洪水多发生在7至9月份,上游地区以7月和9月居多,中游地区则主要集中于7、8两月。花园口以上的大洪水和特大洪水主要来自黄河中游,上游兰州以上洪水仅组成花园口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基流。黄河中游洪水根据不同的来源区分为“上大洪水”和“下大洪水”,“上大洪水”来源于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洪水具有洪峰高、洪量大、含沙量大的特点;“下大洪水”来源于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洪水涨势猛、洪峰高、洪量集中、含沙量小。[3]

根据黄河洪水特性,洪水的资源化有以下几个途径:

(1)通过水库蓄水,将汛期洪水转化为非汛期供水。

水库是调节水资源分配的重要工程措施,适当抬高水库的汛限水位,多蓄汛期洪水,是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流的一个有力途径。适当抬高水库的汛限水位包括两种方法:

一是根据近年来黄河来水量偏小的趋势,适当抬高水库汛期的防洪限制水位。

二是由于黄河中下游洪水主要集中于7、8月,9、10月份洪水明显小于7、8月份,根据洪水分期的特点,可以抬高9、10月份(后期)水库的防洪限制水位,使水库多拦蓄汛期的洪水,提高水库非汛期蓄水的保证率,充分发挥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

(2)利用洪水输送水库和河道泥沙,将洪水作为输沙用水。

黄河的关键问题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造成下游河道的淤积,河床不断淤高[5],利用洪水将水库和河道的泥沙多输送入海、输送入田,减少下游河道淤积,是确保下游河床不抬高的有效措施。

目前,三门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拦蓄非汛期的来水、来沙,汛期水库敞泄运用,将非汛期的泥沙集中在汛期排泄[5],这实际上就是把洪水作为输沙用水,汛初三门峡水库排沙时经常出现小水排大沙的情况,致使下游河道淤积严重。“96·8”洪水花园口洪峰流量为7860m3/s,洪水位却高达94。73m,创历史最高,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汛初三门峡水库排沙,造成“96·8”洪水前期河床集中淤积[6]。

将洪水用于输沙,可以考虑几种方式,一种是蓄小水,放大水。对于1500m3/s—3500m3/s之间的“上大洪水”由于其含沙量大,可将其拦蓄于水库,待蓄水量达到一定数值或发生更大洪水时以5000m3/s——6000m3/s左右的流量排向下游,同时保证流量持续的时间并控制下游的引水量。另一种是发生“下大洪水”时,排泄水库泥沙。用含沙量小的下大洪水稀释水库的高含沙洪水,既排出了水库的泥沙,又减小了下游河道的淤积。还有一种是对泥沙进行多年调节,在平水、枯水年蓄水拦沙,在丰水年进行集中泄空冲刷,形成大流量高含沙洪水输沙[7]。

(3)将汛期洪水用于补源和灌溉用水。

黄河防洪工程和引黄灌溉工程的存在,为洪水安全合理的运用提供了条件,发生一定量级的“下大洪水”或洪水含沙量较小时,利用防洪工程将洪水引于渠系河网,一方面洪水可以用于灌溉,另一方面上游水库控制运用,延长洪水的发生时间,采用深沟远引的方式,将洪水远距离输送到引黄补源灌区,补充当地地下水资源,或利用河口地区平原水库,对其补水。 3洪水资源化对防洪调度的要求

洪水资源化对防洪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洪水资源化的实现使得防洪调度将要承受更大的风险,洪水资源化和防洪调度恰如兴利与防洪一样是相互矛盾的,如何达到矛盾的统一,并把风险降到最小,是防洪调度要解决的新课题。

首先洪水资源化要求防洪调度应针对不同的来水情况制定不同的防洪调度原则,不是像以往那样,单一的以防御大洪水为原则尽量把洪水排泄入海,而是要有放、有调、有蓄,作到汛期洪水的“综合利用”。

从来水的量级来说,可以把洪水分为大洪水、中等洪水和小洪水。对大洪水,防洪调度应侧重防洪安全,在可能的条件下与输沙用水和补源用水相结合;对中等洪水,防洪调度时应以用洪为重,主要考虑将洪水用于水库输沙和补源灌溉用水;对于小洪水,可将其拦蓄于水库,即减少下游河道淤积又提高水库的蓄水保障。

从不同的来源可以把洪水分为“上大洪水”和“下大洪水”,对“上大洪水”因其含沙量大,防洪调度时可主要考虑洪水与输沙用水相结合,而“下大洪水”因其含沙量小,防洪调度时还要适时考虑防洪与补源灌溉相结合。

其次,根据黄河洪水发生的时间特点,不同的时期可以有不同的防洪调度原则。7、8月份尤其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黄河发生大洪水的几率最高,这一时期的防洪调度还应以防御大洪水为主。9、10月份,洪水相对较小,这时要以蓄洪为主防洪为辅,尽量为非汛期多蓄水,缓解下游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另外,洪水资源化要求在防洪调度中,不仅要考虑水量的调度,还要考虑沙量的调度,对不同的库区淤积、不同的下游河道情况、不同含沙量的洪水应有不同的调度方式。

4、洪水资源化的保障措施。

(1)实现洪水的资源化,要求防洪调度更细化、更灵活。

根据水沙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调度方式,同时,洪水的资源化对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洪水资源化的'风险降到最小,必需要有完善的预报系统与其相适应。适当抬高水库的汛限水位后,水库的防洪调度必然要承受更大的风险,准确及时的洪水预报可以降低水库的防洪调度风险。水库根据大洪水预报可预泄水库蓄水,降低水库蓄水位,腾出更多的库容防洪;若预报来水量级不大,水库可及时进行资源化调度。

为了使防洪调度做到洪水资源化,不仅要做来水预报,还要做来沙预报,实现水沙统一调度;不仅要做短期预报,还要做水沙量的中期、长期预报,使水量、沙量的多年调节成为可能。防洪调度与来水预报紧密结合,实现黄河防洪的预报调度。

(2)实现洪水的资源化,要求汛期不仅要做防洪调度,还要做水量调度,使洪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对用于下游补源和灌溉的洪水,防洪调度和水量调度要紧密联系、相互兼顾,水量调度视具体情况确定引黄补源、灌溉的地点和水量,防洪调度根据洪水情况和水量调度的要求,调控各水利防洪工程,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同时尽量满足下游的水量调度,使黄河洪水安全、合理成为可利用的水资源。

(3)汛期洪水输沙与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运用相结合,突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与防洪调度运用分离的局面。

目前小浪底水库是以调控库容8亿m3(正常运用期的调控库容为10。5亿m3)、调控上限流量2600m3/s作为调水调沙运用的控制条件,汛期用于调水调沙的库容只有8亿m3,洪水大时就转入防洪运用[8],这对水库和下游河道输沙并不是最有利的。洪水用作输沙用水时,则可以综合考虑调水调沙与洪水输沙运用,把调水调沙库容和一定的防洪库容相结合,以最优的流量和方式输送黄河泥沙,提高输沙率、节约输沙用水。

5、结语。

任何事物都有双重特性,洪水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可以为人类所利用。黄河水资源匮乏的现实,要求我们转变对待洪水的态度,积极研究洪水资源化问题。洪水资源化的实现要求防洪调度突破对洪水以排为主的局面,做到有排、有调、有蓄,这样才能解决防洪调度与洪水资源化的矛盾。洪水的资源化要遵循普遍联系的原理,防洪调度要与水量调度、沙量调度相结合,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最终达到矛盾的统一,既保证黄河的防洪安全,又能充分利用洪水缓解黄河下游的水资源问题和泥沙淤积问题。

参考文献:

[1]向立云,姜付仁,洪水资源与洪水资源化刍议[J],中国水科院学报,2000(1)

[2]席家治,黄河水资源[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3]史辅成等,黄河流域暴雨与洪水[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

[4]2001年黄河下游洪水处理预案,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2001

[5]赵业安等,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

[6]黄河下游“96。8”洪水综合分析报告汇编,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1997

[7]齐璞等,黄河小水大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第二界多沙河川整治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

[8]小浪底水库初期以防洪减淤运用为中心的综合利用调度方式研究,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2001

2009年第4期 (总第64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 URE No 1412009General 1No 164 【农民・农村・农业】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 孙杭生, 徐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210044) 摘要:我国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 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气象灾害的类型有:原生气象 灾害、次生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干旱、洪涝、低温冷冻、灾害。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 气象灾害; 中图分类号:P 45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 203 。它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I PCC (, 过去50年发生的气候变化有90%以。近百年来, 我国年平均气温增加015~018℃,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 历来就是气象灾害严重多发地区, 气候变暖。在全国每年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中, 气象灾害占71%, 高居自然灾害首位。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田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占G DP 总值的3%左右, 占G DP 增加值的10%以上。 一、气象灾害类型分析 原生气象灾害通常就叫气象灾害, 是大气因子直接作用于受害体(人类的生命、财产等) 产生的灾害, 例如干旱、洪涝、低温冷冻害、寒潮、冰雹、台风、干热风、雷电、高温热害, 沙尘暴、以及大风、大雾等。从词语学的意义讲, “次生”就是“再次生成”、“第二次生成”的意思。次生气象灾害就是再次生成的灾害, 是大气因子作用于非气象因子而间接地对受害体造成的损害, 它与原生气象灾害具有某种共生共存的关系。例如, 暴雨(气象因子) 作用于山坡(非气象因子) 而引发泥石流所谓“衍生”就是“嬗变生成”、“演变生成”的意思。气象衍生灾害是由于原生、次生气象灾害的发生而嬗变生成的灾害, 从严格意义上讲, 灾害的属性已经发生异变, 之所以仍然包括在气象灾害中, 是因为气象因子是气象衍生灾害的成因和条件。气象衍生灾害与原生、次生气象灾害之间并没有共生共存的必然关系。如:雪灾引起环境污染等。 二、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 我国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 由于气候变暖, 致使极端气象灾害频发, 对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对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低温冷冻害、风雹、台风以及干热风。 (一) 干旱 干旱是我国最为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 在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中, 旱灾造成的损失达62%。农业干旱是指由外界环境因素(长期无雨或降水显著偏少) 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 引起生长滞缓、萎蔫、落花、落果、干枯死亡, 进而导致减产或绝收的现象。我国各地根据农业生产的习惯和特点, 按干旱出现的季节, 将干旱分为春旱、夏旱和秋旱。春旱发生在3—5月份, 该时期气温上升快, 空气相对湿 收稿日期:2008211207 基金项目:国家气象局2008年度软科学基金项目(QR2008-37) ) , 男, 安徽黟县人, 教授, 博士、硕士生导师, 江苏省高等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作者简介:孙杭生(1949 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 1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第4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 14, 2009度低, 土壤水分丧失快, 春旱主要发生在我国黄淮流域。夏旱多发生在7—8月, 是我国气温最高时期, 蒸发快, 且由于作物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 所以危害较大。而秋旱在处暑到秋分这一时期, 我国北方干燥少雨, 它直接影响对作物的浇灌和播种。我国长江流域、江淮和江南地区以夏旱为主, 有时伴有秋旱。农业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程度最大, 区域最广, 发生的频率也最多, 具有以下特征: 11旱灾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 但分布不均匀。黄淮海地区每年受旱灾面积占全国受旱灾面积的50%左右, 此外, 长江中下游也是多旱灾地区, 仅这两个地区就占全国旱灾总面积的60%以上。全国范围内, 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东、河南、吉林这六个省(区) 年平均受灾面积均在150万公顷以上, 属于旱灾最严重区; 河南、山西、陕西、辽宁、甘肃、安徽、湖北7省, 年均受灾面积介于100~150万公顷之间, 属于旱灾较重区。 21旱灾出现频繁且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在我国, 局部性或区域性的旱灾每年都有发生, 从干旱持续时间看, 许多地区是春夏连旱或夏秋连旱, 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现, 致使旱情加重, 这种情况在长江流域伏旱期最为明显。带来巨大的损失。1978—2006251959—1961、1972、1978、1997和1999—20013351万公顷, 成灾2001万公顷, 绝收39518万公顷, , 其中黄淮、华北、东北、, 50~70天, 局部地区长达一百多天; 年我国出现全国性干旱, 先后有二十多个省、自治区、2—7月的春夏大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 华北、; 全国受旱面积高达4054万公顷, 为建国以来之最, 其中成灾2678万公顷, 绝收800, 因旱灾损失粮食近600亿公斤, 经济作物损失510亿元, 其影响超过了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年份。 (二) 洪涝 我国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 年际变化十分明显, 洪涝灾害较为频繁, 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又一重要气象灾害, 对农业的影响程度达24%。洪涝灾害多数是由于持续性暴雨、特大暴雨造成江河洪水泛滥, 淹没或冲毁作物, 导致减产或绝收。我国洪涝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集中分布在长江和黄淮河流域。1978-2006年我国平均每年洪涝受灾面积为86812万公顷。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建国以来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十年(见表1) , 每年平均洪涝受灾面积高达153114万公顷, 成灾面积为87212万公顷。其中1991是建国以来涝灾最严重的年份, 全国涝灾受灾面积245916万公顷, 成灾面积146114万公顷, 水灾漫及全国24个省、自治区, 其中以安徽、江苏、湖北、河南等八个省灾情最为严重, 直接经济损失达779108亿元。1998年大洪水漫及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中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受灾最重。表1 年份 受灾面积(万公顷) 成灾面积(万公顷) [***********]0年以来我国大涝年受灾情况(单位:万公顷) [***********][***********][***********][***********][***********]22819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三) 低温冷冻害 低温冷冻灾害分为冷害和冻害。冷害是指在作物生产期内, 因温度偏低, 影响正常生产, 或者使作物的生殖生产过程发生障碍, 导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是在植物越冬期间, 在低于0℃严寒条件下, 作物体原生质受到破坏, 导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现象。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冻害一般发生时间是秋、冬、春季, 冷害则发生在春、夏、秋季, 由于不同地区作物的种类不同, 在某个发育期对温度条件要求的差异, 因此, 冷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亦有不同的灾害名称, 如“倒春寒”、“夏季低温”、“秋季低温”以及“冬季寒害”等。 我国冷冻害偏重的年份有1993、1998和1999年。1993年和1998年的冷冻害主要发生在江淮和江汉、江南、华北地区, 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为47118和86615万公顷, 成灾面积分别为22310和31013万公顷, 绝收5010和5211万公顷; 1999年的冷冻害主要发生在华南和西南地区, 全国有66217万公顷农作物遭受冷冻害, 其中成灾26910万公顷, 绝收6415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80亿元。2008年1月中下旬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冰冻、雨雪天气, 其中湖南、湖北、贵州、江西、安徽等省受灾最为严重。 2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 孙杭生, 徐芃: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 (四) 风雹灾 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 分布特点总体上来说是山区多于平原, 内陆多于沿海, 中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或低纬度地区。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区是我国雹日最多、范围最广的地区。从青藏高原雹区往东, 可分成南北两个多雹带:南方多雹日带包括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区; 北方多雹日带包括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区。根据一年中各地降雹的时期不同, 又可归纳为四类:春雹区, 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每年以3—5月降雹最多, 占全年雹日的70%以上; 春夏雹区, 在长江以北、淮河流域、四川盆地以及南疆地区, 每年以4—7月降雹最多, 占全年雹日的75%以上; 夏雹区, 主要在青海和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 以6—10月为最多, 占全年雹日的85%~90%; 双峰型雹区, 主要在四川西北部和东北的东部地区, 每年雹日最多出现在5—6月及9—10月, 占全年雹日的70%以上。夏雹区是中国降雹日最多、雹期最长的区域, 也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季节, 雹害最大。1993和2002年是我国风雹灾较为严重的两年, 年全国约有800多县(市) 出现风雹, 受灾面积66218万公顷, 成灾36316万公顷, 绝收8610, 其中受灾程度较重的有四川、河北、山东、吉林、湖北、广东、山西等省(五) 干热风 在华北地区一般称为“火风”、“旱风”或;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称为“南洋风”, 主要危害水稻。:。作物在生长发育期间同时受高温、, ; 二是雨后热枯型, 由于雨, 是我国北方麦区小麦开花灌浆期间的一种、河西走廊和新疆三个地区。干热风出现的时间一般从57月为止, 由东南向西北推迟。危害冬小麦的干热风一般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 冀中南、豫北、豫南以及鲁西等地是重灾区, 这些地区有一半的年份受到干热风天气的影响; 危害春小麦的干热风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 重灾区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该区域内有的地方几乎每年都有干热风灾害出现。 (六) 台风 台风是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台风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平均每年登陆我国的台风有7个, 最多的年份达12个(1971年) 。台风登陆的地区几乎遍及我国沿海地区, 但主要集中在浙江以南沿海一带, 其中又以登陆广东省的为最多。我国台风灾害较为严重的年份有1971、1990、1994和1996年。其中, 1971年有12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 1990年我国台风灾害也较为严重, 全国受灾面积5162万亩, 倒塌房屋357300间, 死亡700多人,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 其中受灾最重的是闽、浙、苏三省。 上述几种农业气象灾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 其中, 干旱和洪涝又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农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农业气象灾害。当然, 除了这些气象灾害外, 泥石流、滑坡、山洪爆发等次生气象灾害以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瘟疫、环境污染、虫灾、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衍生灾害都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辛吉武, 许向春. 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 ].灾害学, 2007, 22(3) . [2]成兆金, 赵再全, 靳会梅, 等. 气候变化对莒县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8) . [3]杨尚英, 张梅梅, 杨玉玲. 近1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7) :106-108. [4]张养才, 何维勋, 李世奎.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1. [5]刘玲, 沙奕卓, 白月明. 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区域分布与减灾对策[J ].自然灾害学报, 2003, 12(2) :91-971 [6]唐蓉. 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灾害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29) . Ana lyze the I nfluence of our Agr i cultura l Producti on ’sW ea ther D is a ster S UN Hang 2sheng, XU Peng (N anjing Infor m ation Engineering U niversity, Econo m ic M anage m ent College, N anjing 210044, China ) Abstract:China is a weather disaster area . It has great influence on agriculture . The weather disaster has several styles, as:original, secondary and derivati on . D r ought, fl ood, cold and snow are the main weather disasters influence our agricultural p r oducti on . Key words:weather change; war m; weather disaster; original weather disaster 〔责任编辑:遇永仁〕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 3

土壤中有机氯的分布特征研究论文

胡佶,王江涛,四环素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31(2):320-324 (SCI收录)吕桂才,赵卫红,王江涛,平行因子分析在赤潮藻滤液三维荧光光谱特征提取中的应用,分析化学,2010,38(8):1144-1150 (SCI收录)金晓晓,王江涛,白洁,壳聚糖与肉桂醛的缩合反应制备席夫碱及其抑菌活性研究,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0,24(4):645-650 (EI收录)王江涛,谭丽菊,张文浩,连子如,青岛近海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多氯联笨和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环境科学,2010,31(11):2713-2722周昕,王江涛,谭丽菊,赵志超,胶州湾某水域蛤蜊(Ruditapes philippinarum)、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中的雌激素含量,生态毒理学报,2010,5(1):123-129刘岩,汤永佐,王江涛,沉积物与土壤有机质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2):112-117刘岩,朱苹,谭丽菊,王江涛,利用发光技术测量海水总有机碳(TOC)技术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3):123-126连子如 王江涛,东海原甲藻和海洋异养细菌对磷酸盐的竞争吸收,水生生物学报,2010,34(3):663-668齐红菊,王江涛,王昭玉,利用Fv/Fm检测锥状施克里普藻N和P限制的局限,生态学报,2010,30(8):2049-2055.田充,王江涛,腐殖酸在海水/矿物界面上的吸附行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40(2):63-67梁成菊,王江涛,谭丽菊,青岛近海夏冬季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海洋环境科学,2010,29(1):12-16郑宇,王江涛,五种海洋微藻脂肪酸存在形式的初步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10,29(1):66-69张文浩,王江涛,谭丽菊,山东半岛南部近海海水及动物石油烃污染状况。海洋环境科学,2010,29(3):378-381宋兴良,王江涛,张哲,多环芳烃蒽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中间产物分析。海洋环境科学,2010,29(6):815-818吕桂才,张哲,王江涛,谭丽菊,山东南部近海沉积物中碳、氮、磷的分布特征。海洋科学,2010,34(9):1-4李月,谭丽菊,王江涛,山东半岛南部近海表层海水中镉、铅、汞、砷的时空变化,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40(9)增刊:179-184孙书勤,王江涛,孙宝维,5种海洋微藻细胞膜与细胞内脂肪酸组成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40(9)增刊:191-196金晓晓,王江涛,白洁. 对氨基苯甲酰壳聚糖的制备和抗菌活性,武汉大学学报,2009,55(3):305-309.金晓晓,王江涛,白洁. 壳聚糖与柠檬酫综合反应产席夫碱及其抗菌活性,化工进展,2009,28(11):2014-2018金晓晓,王江涛,白洁. 山梨酰壳聚糖的制备和抗菌活性,食品工业科技,2009,30(5):103-105周昕,王江涛,赵志超,谭丽菊. 表面改性的C1 8硅胶吸附剂萃取水中的雌激素。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9(2):323~326赵霞,谭丽菊,王江涛,曹婧. 山东近海溶解态无机营养盐的分布特征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4):799-804曹婧,张传松,王江涛. 2006年春季东海近海海域赤潮高发区溶解态营养盐的时空分布。海洋环境科学,2009,28(6):643-647赵卫红,崔鑫,王江涛. 赤潮水体中胶体物质对赤潮异弯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生态学报,2009,29(2):573-580

1.常芳 郭翠花 张红 汾河太原段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风险评价,山西大学学报,32(2):304-307,2009-2,统计源(二A)2.张红 郭芷琳 实施“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的SWOT分析,经济问题,363(11):53-56,2009-11,一C级3.王晓军 唐海凯 张红 可持续发展项目中的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山西大学学报,第6期85-89,2009-11,一B级4.刘勇 张红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太原市土地生态风险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9年第1期52-57页,2009-1,一C级5.崔伟 王尚义 张红 马义娟 汾河上游地区14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山西大学学报,31(1):141-146,2008-1,统计源(二A)7.辛晓云 王晋辉 张红 某高校教职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糠现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8(7):164-,2007-7,统计源(二A)8.程芳琴 崔丽 张红 煤矸石中氧化铝溶出的实验研究,环境工程学报,2007,1(11):99-103,2007-10,统计源(二A)10.张红 上官铁梁 山西省稷山和永济两地矮牡丹体内无机元素含量的比较,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1(2):160-163,2005-4,二级学科主学报(一C)11.张红 吕永龙 辛晓云 史艳飞 明宾 杀虫剂类POPS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生态学报,25(4):937-942,2005-4,一级学科主学报(一B)13.张红 吕永龙 陈然 陈红梅 赵春龙 农药认知.态度及使用行为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5(85):148-151,2005-11,一B级15.张红 王铁宇 吕永龙 史雅娟 官厅水库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统计分析特征,环境科学学报,24(3):550-554,2004-5,一级学科主学报(一B)16.张红 上官铁梁 神头二电厂灰场结构群落分类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2(5),2002-5

  • 索引序列
  • 洪水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论文
  • 洪涝灾害研究方法论文
  • 山洪灾害阈值研究现状论文
  • 洪涝灾害论文的参考文献
  • 土壤中有机氯的分布特征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