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1997年无线电爱好者杂志

1997年无线电爱好者杂志

发布时间:

1997年无线电爱好者杂志

“DX远征”是一种荣耀。DX'er(DX追逐者)痴迷于寻找新实体,乐此不疲。到上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已经划分出320多个实体,达到极致。这时,有无线电业余爱好者发现,黄岩岛是中国领土,距离中国大陆又超过225海里,如果能确认成为一个新的实体,将是一项巨大的成绩。在“世界DX联络期望值排名”中,黄岩岛始终高居前三名。多年来,全世界的无线电业余爱好者一直翘首期盼,希望哪天能听到来自黄岩岛的无线电通话;而无线电业余爱好者中的中外探险家们,也早就按捺不住,跃跃欲试。首先是一个名叫迪特的德国人冒了出来。他想抢先到黄岩岛去架设一部电台,即“DX远征”。他向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提出申请。中国外交部批准了他的申请。但迪特当时没准备好,未能成行。不仅迪特,国外其他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也想抢先到黄岩岛去架设业余电台,开发这个新实体。这时一个叫马蒂的芬兰人冒了出来。他也算是个业余无线电的大玩家。马蒂是诺基亚的员工,当时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工作。他雇了一架飞机私自闯入黄岩岛上空转了一圈,拍了许多照片,发现黄岩岛附近有一条搁浅的破船,可以架设电台。他想抢先去黄岩岛。第一步,他找到德国人迪特,说黄岩岛条件很差,劝说迪特放弃了原先的上岛计划。然后,马蒂找了一个名叫沟口的日本爱好者,希望他出钱资助远征黄岩岛。沟口在“DX远征”圈内颇有名气,也有钱。沟口告诉马蒂,去黄岩岛得找中国国家体委的无线电运动协会。1994年2月,两人来到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提出要上黄岩岛架设电台,要求中国外交部批准上岛。中方要求,必须架设中国的业余无线电台,并由中国无线电主管部门颁发电台执照。按“DXCC”规则,一个新实体必须经过申请,由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认可才能成为实体。马蒂和沟口在国际业余无线电圈子里活动了几十年,关系很熟,主动提出负责协调从国际业余无线电界筹措经费,寻找设备赞助,做好向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申请黄岩岛DXCC新实体的前期铺垫工作。去黄岩岛最好在四五月份。6月下旬之后进入台风季,就没法去了。时间很紧。国家体委当时的领导很支持这次活动。外交部、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等很快为黄岩岛国际联合“DX远征”队办好了一切必要的批准手续。从起草到批准,仅用了两个多星期,各种批件就办齐了。远征黄岩岛,从一开始就是我国组织的国际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联合行动。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又在无线电运动学校工作过的陈平理所当然成为这支国际队的领队。技术上由芬兰人马蒂负责。 1994年6月中旬的一个早晨,一艘测量船紧随着刚刚离去的台风,抵达黄岩岛。“DX远征”队员除了陈平,还有芬兰、日本、美国和菲律宾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一共十来个人。船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注册的。船长是澳大利亚人。此时,他站在船头,一会左一会右地指挥船员,小心翼翼地绕过礁石,进入到黄岩岛的泻湖中停下。20多个小时的航程加上台风掀起的风浪,让第一次出海的陈平吐了一路。黄岩岛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像从海水里突然冒出来的一块陆地。要知道,黄岩岛外十多公里左右,海深就达二三千米。从地图上看黄岩岛像一个三角形。外围是一圈大大小小的礁石。南边比较多,西边较少,北面更少。涨潮时能看见几百个,落潮后露出海面的能有上千个。礁石旁边坑坑洼洼,深浅不一。浅地方脚能踩到底,深的地方看不见底。礁石大小不一,大的也长不过四五米,宽不过二、三米,很不规则。礁石圈里都是珊瑚礁。大一些的船是进不了黄岩岛的。泻湖入口附近,有一艘不知何时的沉船。测量船无法靠上礁石。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只能利用船上放下的一艘小艇,找到一块较大的岛石,开始架设无线电台,分班轮流在岛石上值班联络。第一次登岛后,决定在一块当时认为很大的礁石上架电台。日本人沟口推荐的一名日本队员负责搭架设电台的平台。他带来了两个像铁床的钢架子架在礁石上,再在平台上铺上木板,花了大约两三个小时。电台架设好后,正式用“BS7H”业余电台呼号呼叫。B:代表中国,凡是B开头都是中国的业余电台;7:代表在中国的七区,包括广东、海南、湖南、广西等;S:表示这是一个南海的特殊电台;H:意指黄岩岛。远征队在黄岩岛上待了两天,吃住在船上,与世界几千个业余电台实现了联通。陈平说:“电台呼号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征。” 每一个业余电台都必须经所在国政府批准。一个国家的业余电台只有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才能使用,不能到另一个国家使用。BS7H这个电台呼号指定的设台地点就是黄岩岛。就是说,这个呼号只能在黄岩岛上使用。此后四次远征黄岩岛都用的这一个呼号。这是经中国政府批准的“DX远征”。也是黄岩岛历史上第一次发射无线电信号呼叫全世界。 刚从黄岩岛回来,陈平就收到一个意外的坏消息:美国人说黄岩岛不能成为“DXCC”的新实体。理由是,这次的技术操作不合格。原来,美国人看了马蒂他们寄去的照片发现,架设电台的支架是在海水里,按规则必须把电台架设在“陆地”上。陆地的概念,按联合国有关规定,海水涨潮的时候是干的,才叫陆地。于是,1995年,陈平和国际队第二次去黄岩岛,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搭平台时保证每条支架的腿,在海水涨潮时,都在干燥的礁石上。然后再照相录像。这次在两块石头上搭了平台,架了两部电台。唯一遗憾的是,由于出了些技术问题,美国东部的爱好者无法收到信号。为了尽量铺平把黄岩岛列为DXCC新实体的道路,远征队优先安排熟悉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的高层人士操作电台,让他们与美国高层先联络上。满以为这次黄岩岛能被顺利认可为一个新实体,结果再次出人意料。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有些人认为黄岩岛太小,根本不能维持生活,不能算一个岛,再次否决黄岩岛成为一个DXCC新实体。陈平得知,对于把黄岩岛列为一个新实体这件事,在美国大致分成两派。美国西部支持的比较多,东部反对的人比较多。于是,陈平和黄岩岛远征队的主要人物沟口等出席了美国的两个大型DX集会,发表讲演,争取支持。沟口发言说,美国有人说黄岩岛太小,不能成为一个实体,我同意!但是美国太大,也不能成为一个实体。他的幽默立即引来台下一片掌声。陈平对听众说,据说美国人讲民主,按规则办事。但实际是,我们按你们的规则去操作,可等我们回来又变出一个最小面积新规则来否定我们。这难道就是美国式民主?不过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的一些高层领导头脑还是清楚的,支持把黄岩岛列为一个新实体。一位高层对陈平说:“陈先生,这就是美国的民主,有缺点。我们会想办法解决。”协会开了个理事会,修改了相关申请的批准程序,给批准黄岩岛成为DXCC新实体开出了一条新路。最终,于1996年1月,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发出公报,承认黄岩岛为一个新的“DXCC”实体。 黄岩岛的呼号通过国际认可后,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经过国家体委和外交部的批准,组织了第三次黄岩岛远征活动,日期被定在了1997年的“五一”。国家海洋局特意派出中国海监72、74号两搜科学考察船,运送和接应队员。这次,从小热爱无线电、长大又受到哥哥影响而深迷上无线电运动的陈方,毅然参与了远征队伍,与他同去的,还有十几名中外爱好者,南京三中的物理老师王龙也是其中之一。从广州出发后,经历了30多个小时的航程,船只终于到达黄岩岛附近海面。第二天天刚亮,队员们便准备乘坐小艇到岛上搭建平台,但不想却在此时迎来了与菲律宾军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一艘菲律宾炮舰悄然停泊在他们的海监72号附近。双方对峙了一段时间,都从舰船上放下了小艇。远征队员们按原计划乘着小艇到黄岩岛礁上去搭建操作平台。不过,海监船上的海员和远征队员们刚开始在岛礁上工作,头顶就传来了刺耳的呼啸声,陈方看见,两架飞机正向远处的74号船俯冲而去;然后掉头,又向72号船及正在搭建平台的3个岛礁做俯冲飞行。有那么一刹间,飞机与队员们距离如此之近,以至于双方都能清楚地看清对方的面貌,气流几乎掀翻队员头顶的草帽。“第一次见到这种架势,心中难免紧张起来。”但随后而来的两架F5战斗机的再次呼啸俯冲,则让在场的中国人心中多了些义愤填膺。他们全然没有理会战斗机的一遍遍威慑,继续埋头工作。不过,菲律宾军方却没有就此止步。1991年5月1日凌晨,一艘灰色菲律宾护卫舰悄然出现在离队员们三四百米的海面上,一天内,军舰的数量增至5艘。从上午开始,就有一些军人乘着橡皮艇,或干脆游到远征队员搭建的平台下方,一边查问队员们是不是军人,一边试图上岛,遭到中国队员的拒绝,“我说岛礁很小,你上来会很危险。”王龙说。与陈方一样,王龙也是南京人,当时 是南京三中的物理老师。遇见菲律宾军人时,他正在3号岛礁进行无线电联络。当时海水很浅,一名菲律宾军人朝王龙走去,一只脚踩在礁石上,试图登上来。“我告诉他,你不可以上来。”王龙回忆说,“我可以让他一只脚踩着礁石,但我绝不容忍他两只脚都站上礁石,这是原则问题。”虽然菲律宾军舰如魅影相随,却也未敢有更大的动作。1997年的远征是极其成功的,在72小时的时间内,队员们共联络到6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14000多个电台。而因为此次远征的消息已早早在世界无线电业余爱好者中传播开来,所以只要“BS7H”的呼号一出现,便有无数业余电台争先恐后地报出自己的呼号,希望“BS7H”能与自己进行联络。队员们甚至不用自报呼号,他们改频改到哪里,哪里便热闹非凡,他们与每个电台的通话往往只有一两句,然后赶紧挂断,联络另一个,因为“世界在等着呢”,陈方此时回忆起来,还是一脸的自豪,“一时间,黄岩岛成了业余无线电世界的中心,仿佛我们在‘领导’世界。”同时,中国队员们通过电台得知,我国外交部已经就菲律宾干扰我国组织的民间活动提出了严正交涉。这几天的对峙让陈方感触深刻,临走时,他和其他队员分别来到3个比较大的岛礁上,举着国旗合影,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愿祖国更强大,我们的每一寸领土都不容侵犯!” 1997年以后,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黄岩岛再也没有传出任何电波。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们对远征黄岩岛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国际上也出现了“取消‘BS7H’呼号”的声音。于是2007年4月,陈平带队第四次远征黄岩岛。台湾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也加入进来,这支包括江苏的陈方、陈新宇在内的16名中外业余无线电远征队员,乘坐着一艘不足百吨的香港渔船,顶着剧烈的晕船反应,行程七十多个小时,再次来到了黄岩岛。随着不断积累经验,黄岩岛“DX远征”队上岛架设业余电台已经越来越轻车熟路,每次BS7H业余电台都成功地与全球成千上万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进行双向通信,满足了他们与黄岩岛联通的需求。从4月29日晚至5月6日晨,“BS7H”与世界各国业余电台进行了45000多次联络,在国际业余无线电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爱好者为再次听到来自黄岩岛的呼叫而激动万分。但第四次远征队内部个别西方国家队员的所作所为让陈平很不高兴。个别欧洲队员说,几十年前发生过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海上“DX远征” ,受不明身份的人从岛上射击致死的事情,怕在黄岩岛海域遇到危险,出发前悄悄寻求菲律宾官方保护。陈平从其他外国队员的邮件中觉察出这个动向,求得证实后,跟这个队员发了火。最后那个队员放弃了“脚踩两只船”的企图。返航的时候,又有人为了个人方便,瞒着中方队员偷偷买通船长,想取道菲律宾上岸。对这种偷偷改变计划的行为,陈平和他再次大吵了一架。在中国对黄岩岛拥有主权这个问题上,无论是黄岩岛国际联合“DX远征”队、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还是包括菲律宾业余无线电协会在内的很多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四次BS7H的“DX远征”活动中,都能够客观地尊重历史。在申请DXCC新实体的过程中,按照规则需要,美国和芬兰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做了细致的考证工作。他们专门跑到美国图书馆收集复印了有关菲律宾对黄岩岛没有主权的国际文件,还找到菲律宾业余无线电协会和菲律宾国家地图及资源信息部,得到这两个单位的书面答复,明确承认菲律宾对黄岩岛不拥有主权。陈平第一次到黄岩岛时,看到一块岛石上立着一块碑。第二次登岛时他专程到这块岛石上查看这块水泥碑,上面刻有“南海科学考察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局、测绘局、地震局”等字样。于是,他特意用这块富有意义的水泥碑作为固定天线的支座,设了一部电台,在这块小小的岛石上工作了约两个小时,联通了一两百个世界各地的业余无线电台。这部特殊的业余电台让他至今津津乐道。后来这个碑没有了。2007年陈平和台南的柯志达凫水再登这块岛石,只见原来水泥碑的基座处留下一个光滑的四四方方的印痕(1997年被菲律宾方面拆除)。陈平说,中国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和各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四次登上黄岩岛,每次都成功地使用BS7H的呼号和世界联络,也得到了包括菲律宾业余电台在内的全世界业余无线电台的响应和支持。这不但是我们通信活动的成功,本身也是一段国际合作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黄岩岛BS7H业余电台和北京的、上海的、中国其他地方的任何呼号以国家冠字“B”开头的业余电台没有什么两样。 2007年的那次远征活动,满足了全世界大部分业余电台对黄岩岛无线电波的需求。但从2007年至今,“BS7H”又沉寂了整整5年的时光。2012年春季,菲律宾不断在中国中沙黄岩岛海域制造事端,2012年4月底,现代快报“@星期柒新闻周刊”的官方微博,将2009年采访陈方的报道再次发布出来,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赞”“支持”的评论占据了大半页面,还有不少网友感慨写道,“一口气看完,他们对爱好和信念的坚持真的很让人佩服”。得知了网友们的评价,陈方面露微笑,“其实我们最初只是为了无线电爱好而去,”随即而正色说道,“但我们以行动,宣示了国家主权,这点,我至今还是引以为豪的。”“我由衷地希望,黄岩岛的局势能回到2007年那样相对缓和的状态,”在这个环境险恶、普通人难以接近的小岛上历经艰险、奋力工作了13天的陈方,显然对黄岩岛产生了他也很难形容得出的深厚感情。他希望,还能看到中国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登上小岛,让“BS7H”不再沉默。“我大概是不太可能了,”满头银发的陈方笑着无奈地摇摇头,“体力跟不上咯。”可没过一会儿,他想想又改了口,“如果船再大一些,也不是没有可能,作为有经验的指导者去……虽然辛苦,但那种兴奋、骄傲的心情,让人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技术篇》专家从这儿起步无线电技术既有百余年悠久历史,但也是当今刷新速度最快的技术。从点点滴滴入手学习和钻研浩如烟云、深如海洋的无线电技术,掌握常人所不知的奥秘,与搭载电波遍访世界同样是令人快乐和激动的事情。“业余无线电”的主要特征是“纯出于个人对无线电技术的爱好”和“不赢利”。但就无线电技术而言,业余无线电和其它业务的无线电没有本质的区别。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今天的发现、创造和经验会不断被明天的其它业务所使用,其它业务今天开发的无线电应用也会不断为明天的业余无线电界移植采用,况且我国无线电主管部门分配给业余业务的频谱总宽度大于23GHz,而目前有我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利用记录的频段的总宽度还不到1%,从业余频率资源利用率的角度讲,发展空间还无比巨大,任重而道远。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为开发自己而学习技术是没有界限和止境的。随着无线电技术内容越来越丰富,火腿或多或少还要涉及低频模拟电路、射频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磁场理论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不是本篇这样的小书有能力去包罗的。好在有关无线电技术的国内外网站多如繁星,而且随着我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移动无线通信市场,国内围绕移动、宽带等主流商用无线电业务的无线电技术书刊正快速增多,加上我国一些书局和杂志社几十年来陆续出版过一些专题书籍、电路大全、制作集锦之类的资料,尤其是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关于特定内容的经验心得交流文章, 这些都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汲取知识提供了重要源泉,不过相比之下,比较系统地介绍射频技术感性知识的基础资料还不算太充裕,本篇的宗旨只是努力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元器件的快速换代带动着业余无线电实践课题、工具和技术细节的不断刷新。但是作为底层支撑的无线电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石,才能更加自如地深入学习,有效地从广泛的信息源中提取有用的营养,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迅速提高。所以本篇的重点既不是捕捉和定格瞬息万变的最新动态,也不是详尽展开具体实践的细节指导,而是试图从比较广泛的视角介绍最常见的现象和最基本的原理,希望具有不同经历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都能从本篇中发现自己的一些兴趣点,以便有的放矢地从其它信息来源去搜索更为具体的实践指南。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之后,可以再回到本篇,寻找能够帮助进一步理解的线索。为方便读者深入查询有关中外资料,本册在一些常用术语首次出现时用括弧给出相应的英文单词。为帮助读者亲身接触业余无线电界常见的不同表达方式,一些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技术插图保留了原来的风格,虽然其中有些历史原图的图面质量不够理想,但它们直观地反映了不同时期无线电技术的原貌。我国无线电应用历史相当悠久,但留下的实物资料极少,作为一种技术文化,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为此本篇也顺便以少量篇幅介绍了一些我国早期业余无线电设备和战时国产名机的梗概,用意在于唤起研究。本篇很多内容系笔者长期学习拾得,不少来自依稀的记忆以及个别凌乱的笔记,原文的准确出处很难再查考注明,谨请谅解。《操作篇》开篇语本篇的第一章至第四章部分是操作篇的上半部分,此部分章节是针对那些要入门和刚入门的爱好者写的,所以它只是入门的初级篇。回想1993年,北京无线电运动协会对首批四十多名刚入会的会员进行培训,时间是每周日下午,当时每周还只是休息周日一天。经过近三个月的十多次集中培训,大家就无线电一般技术,业余无线电通信的相关知识、法规、通信技巧等,听讲座,进行讨论,晚间在家里还要练习抄收老师在7兆低端播发的莫尔斯电码。当时取得的四级操作证书,只是收听级的,一年后通过考试合格的,才可获得有发射资格的三级操作证书。可不同了,有的入会后,集中培训加考试就两个多小时……。由于门槛低,又跳过了收听级这一段,对大多数持四级操作证书的爱好者来说,有必要进行一些补课,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本篇前半部分就业余电台、业余业务、业余频段、业余爱者等基本问题,以及业余电台的呼号、分区、通用时间、地理位置报告等相关知识等作些简单介绍,供朋友们进行自学。本篇对收发信机的使用、天馈系统的架设安装、电源系统的维护以及对具体通信用语、操作程序等作一般性介绍,供朋友们操作实践中参考。以前法规规定,持三、四级操作证书的爱好者,不允许进行RTTY、PSK31等模式的数据通信和SSTV慢扫描电视通信,2001年这些法规已经废止。因此,这里也向持四级操作证书的爱好者介绍了除语音通信外的其它通信模式,供朋友们选择使用,以提高大家对玩业余电台的兴趣,并为将来上短波作些准备。由于本人是学文科的,也是边学习、边实践、边成文。受水平所限,文中肯定有不少错误之处,也请朋友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指正。《操作篇》的下半部分(第5章至第9章)开篇语操作篇的下半部分(第5章至第9章)是一部业余无线电操作的进级篇。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理解了呼叫的基本程序和操作方法后,如何能够在业余无线电领域内更进一步,了解和进入更加丰富多彩的业余无线电操作世界。本章节从传播规律、IARU的游戏规则、DXCC、追卡、业余无线电竞赛、奖状、远征、日志软件、各种辅助工具、极低频段和超高频段操作、QRP、空间通信操作、EME、射电天文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说明,并配以具体的例子,力图使读者了解和掌握神秘的业余无线电通信世界中许多精彩的部分。鉴于篇幅的原因,本书不是一本百科全书。在涉及的点上不可能每一点都讲得非常细,但是每个部分都会提供至少一个入门的介绍和互联网上相关的资源链接,便于读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诸多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支持和帮助,BD6CR协助编写了“绿色通信-QRP”一章,BD4OS协助编写了“向太空冲刺”章节中的大部分内容,BA7IA、BA4RF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并补充了一些章节的内容。另外,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曾经联系过以下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BA1HAM、BA7NQ、BD7OH、BA4EG、BD0AAI、BA1AA、BA1EO、BD1WC、BA1AAX、BD1BYV、BA4ALC、BA3CE、BG1DO、BG1MW、BD1ES、BD5RV、BA5TT、DL3MBG、K5SF以及在网站上的其他爱好者,他们给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在此对所有关心本书的各位同仁表示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以便在以后的版本中修正和完善。《史记篇》写在前面业余无线电在中国有一部坎坷、曲折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供传言励志的章节,能集文成卷留予后人知,既在情理之中,也是笔者多年的夙愿。老一辈业余无线电家的探索与进取,为中国无线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资料。这些资料生动地记述了中国业余无线电发展的兴衰,同时还是中国当时社会风貌、价值取向、特别是科技人员志向情怀的生动反映,每每翻阅总让我受益匪浅。笔者有幸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接触业余无线电事业,又因工作需要,曾访问了一批中国业余无线电历史上卓著且有成就的老业余无线电家。在他们中间有些曾是社会名流、国家精英或实业家,不少还是中国业余无线电团体或活动的发动者与组织者,大名赫赫,备受社会推崇与爱好者的仰慕,对他们的访问,为我整理、撰写民国时期业余无线电的历史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笔者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曾经访问过以下各位老业余家:已故去的有:朱其清、孟昭英、赵振德、张宗汲、潘仁庸(潘仁荣)、陈仁慕、沈明刚、谢棣华、李石麟(李欧儒)、郑观森、郑光祖、陈实忻、朱悦民、赵超尘等。尚健在的有:周海婴、王传善、钱皋韵、许道通、张家齐、韩铸文、徐树滋、高昌镕、朱天赋、冯国祥、黄耀曾、许毓嘉、郭德文、张志诚、金贤藻、顾元庄、王耿介等。所有被访的老业余家均毫无保留地向笔者介绍过他们那段亲历亲为的历史,有的还写成文字向笔者提供,成为编纂中国业余无线电历史的翔实凭证。更有前辈还慷慨地贡献出他们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文献,对于这些文献,笔者在使用时,都注明了提供者的姓名,以示资料来源和归属。笔者还常向健在的老业余家们核对情况,他们更是不厌其烦,有问必答,甚至亲自推敲、修改。这些耄耋高龄的老者,其信其义其对历史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令我敬佩,应该说这篇史记能够成稿也有着前辈们的功劳,我将永远感谢这些前辈并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在编写的过程中笔者除查阅了解放前相关的一些报刊和业余无线电团体的刊物外,还参考了人民邮电报社出版的《人民邮电报》、中国电子报社出版的《中国电子报》、中国台湾《无线电界》杂志社出版的《无线电界》、上海地方志、浙江省地方志、汉口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特别是笔者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上海市无线电运动协会、中国民航通信设备修造厂等单位以及张宗汲前辈的夫人汪秀娟老师的鼎力相助,允许笔者查阅并使用他们保存的档案、资料。另外北京、上海、天津、湖北、福建、江苏等全国各地均有爱好者或协会工作人员协助笔者查阅、复制资料或核对史实,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这次应约撰写《中国业余无线电》一书中之史记篇,对我也是一个学习和系统了解我国业余无线电发展历史的机会。本想将资料收集的更加完整、全面,对已有资料考证得更加翔实些,无奈《中国业余无线电》一书五篇必须同时出版,“史记篇”仅是其中一篇,其他各篇都已完成,出版方已数次催稿,为了不至因我而使出版时间拖得太久,只得匆匆交卷,权作一个征求意见的草稿先交付印。同时原来准备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业余无线电发展的历史,也因需要查阅很多历史资料和文件,且涉及的单位、部门众多,查阅档案、核实情况的手续极为繁杂,要赶上本书的出版日期,实无可能,所以只能对这段历史做一个极为简单的概括,详细叙述,只能以后择机另行撰写、另行出版了。对于已经完成部分,也只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和手头资料编写而成,难免会有不少遗漏、不妥、甚至错误之处,尚请老前辈和知情者们补充、斧正,也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求将来得以增《交流篇》 自1992年我国恢复开放个人业余电台十余年以来,各地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队伍迅速壮大,并积极通过空中联络学习和交流技术,他们的体会、经验和见解也反映在一些刊物和互联网上的文章中。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参与分享,也为了留下一些反映这个时期我国业余无线电界交流的实况记录,本篇随机收集了一部分有代表性或启发性的文章。其中有些文章没有署名,有的是经过改写转载的,难以与原作者联络,也无法在印书时正确署名,敬请谅解,并请原作者与出版者联系,在此谨向本篇的所有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设备篇》设备篇522-666无线电收发信设备是广大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必备装备,也是空中联络、交流的主要通信工具。从早期完全靠无线电业余家前辈们亲手制作各种发射机和接收机,到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由专业化制造生产出来的各档次业余无线电通信机,经过百年演变,曾经登场亮相的商品化业余无线电台设备已有千余种机型,自制设备的品种更是只能以“无数”来描述,它们留下了一条漫长的历史足迹。追踪这一足迹,无疑有助于加深对无线电技术的各阶段进步的理解,探索今天的无线电设备之所以采用了很多新技术的理由。为了帮助我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了解业余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发展情况,本书的《设备篇》收入了一部分业余无线电收发信设备的简单资料,以供读者将来进一步深入了解时作为索引。限于收集的能力和资料的来源,篇中内容比较集中在商品化业余无线电设备鼎盛时期的国外商品机种上,其中有些曾经成为世界业余无线电界的主打机种,有些并没有成为流行产品,也有少数机型是通用机型。历史上曾经为我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使用的一些其它设备因为缺乏准确的资料,未能收入。为此敬请读者谅解并予指正。《附录》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附录二、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规则》有关业余无线电的摘录附录三、ITU国际呼号序列划分表附录四、DXCC实体呼号前缀及分区对照表附录五、CRSA推荐的业余无线电频率使用规划附录六、我国岛屿的IOTA编号表附录七、计算通信方位角和大圆距离的BASIC程序附录八、我国(以北京为中心)与世界部分城市或国家的方位角和大圆距离附录九、CQ- World-Wide WPX 竞赛规则节选业余无线电家礼仪…………这一业余无线电家礼仪使用至今已经将近七十年了,但是其中所描述的业余无线电家精神,至今依然活神活现,早已被奉为业余无线电家之圭臬。可惜的是,这一精神标帜如何落实到每位业余无线家身上。过去从没有听过有人倡导,而自己根据这些标语文字又学不来,因此下面我以古贤曾子的精神:日省三次,来探讨这业余无线电家礼仪;下面都是一些根据保罗君制定的业余无线电家礼仪,发展出来的自省题目,希望对於业余无线电家修养有帮助。互谅互解 -- 凡是让人不舒服的事我不干:进行 CQ 呼叫或是履行约定通讯之前,是不是要提前准备先倾听一阵子?确定频率上无人使用之后,再进行呼叫。碰到频率使用权纷争时,是不是能尽量给对方方便?而不是高谈阔论,以「根本无人有权拥有频率」等语相应,或只是一味地坚持你是优先使用者。如果友台指出自己有技术上的瑕疵,是不是应该马上停止操作,就这些问题先解决?而不是若无其事的继续操作。使用中继台时,有没有考虑到可能随时有人需要使用,或者是紧咬着中继台不放?如果对方提出交换 QSL 卡时,是不是应尽速履行实现?产生射频扰问题时,是不是能彻底反躬自省,即使知道射频扰问题根本与自己的通讯设备无关?面对远征电台讯号时,是不是要完全配合对方的呼叫指示;或者只顾自己就缺这个国家地区通讯而显得不耐烦,或者是表现出「丛林战术」以对?高贵情谊 -- 以高贵的情操支持并鼓舞业余无线电同好、地方性及全国性的业余无线电社团:我是不是已经加入了地方性的业余无线电社团,或者是以单飞的姿态对应?如果我使用了公共资源 ( 例如中继台、OSL 卡服务 ),是不是心存回馈?如果对於所属社团有意见或不满,是不是应透过适当管道表达,或者迳自在空中发炮,散播自己的情绪与不满?是否意识到无线电波无远弗届,你的一举一动,世界各地都有可能监听到,不管监听的是一般人士或者是业馀特定监听站,都有可能影响到业馀无线电家的形象?日新又新 -- 集优良科学素养、有效率的电台设备与操作习惯、及水准以上的业馀家精神於一身:是否尽全力学好无线电设备的操作技术?或者根本提不起兴趣,只认为技术问题对我而言太深了,无从学起。考虑到拥挤频率内的扰问题,是不是应该主动把线性放大器关掉?你是不是有了开启操作桌照明灯时,顺手也把线性放大器打开的坏习惯?是不是应该设法取得无线电设备的维修手册,并且好好自修或是向别人请益研习?以便彻底了解使用设备的线路原理。检讨过去几年的业余无线电生涯当中,是不是亲自动手制做过一些简易的业余无线电设备?例如天线等。距离最后一次仔细看有关业余无线电杂志内的技术文章有多久了?你曾要求朋友监听你的发报能力,并且提出挑惕性质的批评吗?通讯程序或是常用的 Q 码,你熟悉吗?最好能倒背如流。如果临时受邀客串主控网路,你对於自己的通讯技巧有信心吗?是不是曾以「不熟悉通讯程序」或其它理由加以推诿?友善互助 -- 如有需要,对新手应慢而有耐性,温文儒雅以对。热心助人、充份合作、体谅他人,这些都是业余无线电家的本行:常到新手聚集的频率报到吗?他们需要鼓励、指导、及归属感,这些都是你做得到的。无意监听到友台有触犯法规的行为,或是操作程序不符约定,应设法私底下提出指正规劝,而不是把自己想像成空中警察,迳自就地指正或教训。很具建设性地鼓励新手在技术上升级,应以技术升高可以得到更丰富的通讯享受为诱导,使得新手自然向往升级,而不是冷嘲热讽。应该严禁与种族、族群,或是黄色有关的笑话,即使对非常熟悉的人也不行。尽量不要涉足在空中的争吵,尤其是不要加入任何挑少数团体的行为。在空中听到不熟悉的呼号时,应该有礼貌地趁机打个招呼,不要因为「他不是我们这一夥」的念头所影响,而置之不理。如果得知附近的业余无线电同好因故住院,或是亲人丧故,只有在通讯时表示慰问之意够吗?应该考虑拨空带束鲜花或是慰问卡,亲临表示关心之意。在空中与人交谈时,记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吗?不要忘了,随时都是向人讨教的好机会,应重视与珍惜别人的看法或意见。碰到一流的、完美的操作者,别忘了向他称赞、褒扬几句。均衡发展 -- 对个人而言,业余无线电是消遣、嗜好,不要影响家庭、工作、课业、或是参与社会活动:每天只切割成工作、睡眠、和业余无线电活动的时间吗?有没有注意到家人需要你;除了业余无线电外,你也需要朋友。我有非业余无线电的挚友吗?我参加非业余无线电团体的活动吗?已经多久了,完全不是因为业余无线电活动的缘故,而陪同家人出去旅行?应能够暂时撇开业余无线电与家人在一起。何时才能在讨论年终奖金时,不要提及业余无线电设备的添购计画?与朋友或家人旅行、打保龄球、或是任何聚会时,能够完全放下〈不提及〉自己有趣的业余无线电,而关心别人的嗜好吗?对於购买自己的数万元业余无线电设备出手大方,而家人因所属的嗜好要花费时,你却不甘不愿。爱乡爱国 -- 电台设备与操作技巧永远为乡为国准备:对於慈善或是公益的社团活动,你自动自发帮忙过吗?对於法规的看法或意见,你正式向有关当局提出过吗?或者只是消极的向他人抱怨?你真正了解国家在什麽时候有权徵召你的业余无线电台吗?

凯文·米特尼克被称为世界上“头号电脑黑客”。这位“著名人物”在2012年时49岁。其实他的技术也许并不是黑客中最好的,甚至相当多的黑客们都反感他,认为他是只会用攻击、不懂技术的攻击狂,但是其黑客经历的传奇性足以让全世界为之震惊,也使得所有网络安全人员丢尽面子。 凯文米特尼克凯文米特尼克在米特尼克很小时候,他的父母就离异了。他跟着母亲生活,从小就形成了孤僻倔强的性格。70年代末期,米特尼克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迷上了无线电技术,并且很快成为了这方面的高手。后来他很快对社区“小学生俱乐部”里的一台电脑着了迷,并在此处学到了高超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直到有一天,老师们发现他用本校的计算机闯入其它学校的网络系统,他因此不得不退学了。美国的一些社区里提供电脑网络服务,米特尼克所在的社区网络中,家庭电脑不仅和企业、大学相通,而且和政府部门相通。当然这些电脑领地之门都会有密码的。这时,一个异乎寻常的大胆的计划在米特尼克脑中形成了。此后,他以远远超出其年龄的耐心和毅力,试图破解美国高级军事密码。不久,只有15岁的米特闯入了“北美空中防护指挥系统”的计算机主机同时另外一些朋友翻遍了美国指向前苏联及其盟国的所有核弹头的数据资料,然后又悄然无息的溜了出来。这成为了黑客历史上一次经典之作。在成功闯入“北美空中防护指挥系统”之后,米特尼克又把目标转向了其它的网站。不久之后,他又进入了美国著名的“太平洋电话公司”的通信网络系统。他更改了这家公司的电脑用户,包括一些知名人士的号码和通讯地址。结果,太平洋公司不得不作出赔偿。太平洋电脑公司开始以为电脑出现了故障,经过相当长时间,发现电脑本身毫无问题,这使他们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系统被入侵了。这时的米特尼克已经对太平洋公司没有什么兴趣了。他开始着手攻击联邦调查局的网络系统,不久就成功的进入其中。一次米特尼克发现联邦调查局正在调查一名“黑客“,便翻开看,结果令他大吃一惊——这个“黑客”是他自己。后来,米特尼克就对他们不屑一顾起来,正因如此,一次意外,米特尼克被捕了。由于当时网络犯罪很新鲜,法律也没有先例,法院只有将米特尼克关进了“少年犯管所”。于是米特尼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网络犯罪而入狱的人。但是没多久,米特尼克就被保释出来了。他当然不可能改掉以前的坏毛病。脆弱的网络系统对他具有巨大的挑战。他把攻击目标转向大公司。在很短的时间里,他接连进入了美国5家大公司的网络,不断破坏其网络系统,并造成这些公司的巨额损失。1988年他因非法入侵他人系统而再次入狱。由于重犯,这次他连保释的机会都没有了。米特被处一年徒刑,并且被禁止从事电脑网络的工作。等他出狱后,联邦调查局又收买了米特尼克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诱使米特尼克再次攻击网站,以便再次把他抓进去。结果——米特尼克竟上钩了,但毕竟身手不凡,在打入了联邦调查局的内部后,发现了他们设下的圈套,然后在追捕令发出前就逃离了。通过手中高超的技术,米特尼克在逃跑的过程中,还控制了当地的电脑系统,使得以知道关于追踪他的一切资料。后来,联邦调查局请到了被称为“美国最出色的电脑安全专家”的日裔美籍计算机专家下村勉。下村勉开始了其漫长而艰难的缉拿米特行动。他费尽周折,马不停蹄,终于在1995年发现了米特尼克的行踪,并通知联邦调查局将其捉获。1995年2月,米特尼克再次被送上法庭。在法庭上,带着手铐的米特尼克看着第一次见面的下村勉,由衷地说:“你好呀,下村,我很钦佩你的技术。”这一次,米特尼克被处4年处徒刑。在米特尼克入狱期间,全世界黑客都联合起来,一致要求释放米特尼克,并通过为不断的攻击各大政府网站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要求。这群黑客甚至还专门制了一个名为“释放凯文”的网站。1999年米特尼克终于获准出狱。出狱后他便不断地在世界各地进行网络安全方面的演讲。许多世界顶级网站,超级公司一听到黑客这个名词,便犹如谈虎色变般的恐惧。对于黑客的存在,每个网民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喜欢黑客更喜欢做黑客,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能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然而更多的人憎恨黑客,甚至要求国家法律对那些黑客进行严惩。就像他一样当2000年1月21日美国法庭宣布他假释出狱后,几乎当今所有依赖电脑和网络的公司、 企业都开始了胆战心惊的生活,人们害怕他会重操旧业。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呢?他就是超级黑客:凯文·米特尼克。他是第一个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通缉的黑客,走出牢狱之后,他马上又想插手电脑和互联网。有了他,世界又不平静了。凯文·米特尼克也许可以算得上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厉害的黑客,他的名声盛极一时,后随着入狱而逐渐消退。凯文·米特尼克是一个黑客,而且是一个顶级黑客。天赋英才凯文·米特尼克1963年8月6日出生在美国洛杉矶一个中下阶层的家庭里。3岁时父母就离异了,他跟着母亲劳拉生活,由于家庭环境的变迁导致了他的性格十分孤僻,学习成绩也不佳。但实际上他是个极为聪明、喜欢钻研的少年,同时他对自己的能力也颇为欣赏。当米特尼克刚刚接触到电脑时,就已经明白他这一生将与电脑密不可分。他对电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电脑语言“0,1”的蕴涵的数理逻辑知识与他的思维方式天生合拍,在学习电脑的过程中,为米特尼克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太大的障碍。他编写的程序简洁、实用、所表现的美感令电脑教师都为之倾倒。他的电脑知识很快便超出了他的年龄。在15岁的时候,米特尼克仅凭一台电脑和一部调制解调器就闯入了北美空中防务指挥部的计算机系统主机。首次被捕80年代初正是美国电话业开始转向数字化的时候,米特尼克用遥控方式控制了数字中央控制台的转换器,轻而易举地进入了电话公司的电脑,使他可以任意地拨打免费电话,还可以随意偷听任何人的电话。1981年,米特尼克和同伙在某个假日潜入洛杉矶市电话中心盗取了一批用户密码,毁掉了其中央控制电脑内的一些档案,并用假名植入了一批可供他们使用的电话号码。这次事件闹得很大,不久电话公司便发现了并向警察局报案。警方进行了周密地调查,可始终没有结果。直到有一天一名米特尼克同伙的女朋友向警方举报,这时才真相大白。也许由于当时米特尼克年纪尚小,17岁的米特尼克只被判监禁3个月,外加一年监督居住。老师们赞叹他是一位电脑奇才,认为他是个很有培养前途的天才少年。但首次监狱生活不仅未使他改过自新,反而使他变本加厉在网络黑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被FBI通缉1983年,他因被发现使用一台大学里的电脑擅自进入今日互联网的前身ARPA网,并通过该网进入了美国五角大楼的的电脑,而被判在加州的青年管教所管教了6个月。被释后,米特尼克干脆申请了一个号码为“XHACKER”即“前黑客”的汽车牌照,挂在自己的尼桑车上。然后,米特尼克继续在网络上横行无忌,时而潜入软件公司非法窃取其软件,时而进入电脑研究机构的实验室制造麻烦,并继续给电话公司捣蛋。1988年他再次被执法当局逮捕,原因是:DEC指控他从公司网络上盗取了价值100万美元的软件,并造成了400万美元损失。这次,他甚至未被允许保释。心有余悸的警察当局认为,他只要拥有键盘就会对社会构成威胁。米特尼克被判处一年徒刑。一年之后,他又马上施展绝技,成功地侵入了几家世界知名高科技公司的电脑系统。根据这些公司的报案资料,联邦调查局推算它们的损失共达3亿美元。正当警方准备再度将之逮捕时,米特尼克突然从住所消失,过起了逃亡的地下生活。滑铁卢1994年圣诞节,米特尼克向圣迭戈超级计算机中心发动了一次攻击,《纽约时报》称这一行为“将整个互联网置于一种危险的境地”。这一攻击的对象中还包括一个因为米特尼克而成名的人物,即后来人称“美国最出色的电脑安全专家之一”,在该中心工作的日籍计算机专家下村勉。1995年2月15日,下村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发现了米特尼克的行踪——藏匿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并迅速通知美国联邦调查局将这个被称为“最出色的网络窃贼”、“地狱黑客”的米特尼克逮捕。1995年2月,米特尼克终于被送上了法庭。在法庭上,带着手铐的米特尼克转向第一次见面并出庭作证的下村努,由衷地说:“你好啊下村,我钦佩你的技术”。这次,他被指控犯有23项罪,后又增加25项附加罪。保释1997年12月8日,米特尼克的网络支持者,要求美国政府释放米特尼克,否则,他们将启动已经通过网络置入世界许多电脑中的病毒!他们宣称,一旦米特尼克获释,他们将提供病毒的破解方法。一时间,因特网又陷入了一次新的恐慌之中。审判一直进行到1999年3月16日,米特尼克承认其中5项罪名和两项附加罪,总共被判刑68个月,外加3年监督居住。联邦调查局还指控他造成了几亿美元的损失,控方要求的赔偿额是150万美元。据米特尼克的侵入行为导致他们蒙受大约2亿9000万美元的损失。这些受害者包括高科技大公司如Sun系统公司、Novell电脑公司、NEC美国公司以及诺基亚移动电话等。律师在为他辩护时称,“黑客行为犹如吸毒,靠当事人的理智绝对无法改变这一行为。”米特尼克一心扑在电脑上,黑客行为使他感到兴奋不已。2000年1月21日,美国法庭宣布他假释出狱。此时的米特尼克身体比过去略瘦,但显得更加精悍。媒体广泛报道了他被释放的消息,提到他打算“先上大学重新学习电脑”。可他的愿望大概很难实现,当局将在今后三年对米特尼克(36岁)实施缓刑。在此期间,他不允许接触任何数字设备,包括程控电话、手机和任何电脑。因为有关当局担心这位大名鼎鼎的黑客一旦接触到电脑,会再度给Internet带来麻烦。还在狱中时,有一次米特尼克不知从哪里弄到一台小收音机,将之改造后竟然用他监听监狱管理人员的谈话,为此他被监狱当局从普通牢房转到隔离牢房,实行24小时连续监管。出狱出狱不久,米特尼克得到了一份工作:为一家互联网杂志写专栏文章。但是,法官认为这份工作“不适合于他”,怕他制造破坏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技术。米特尼克不认为自己连写文章的权利都没有。为此,他重新走上法庭,要求允许他成为一家因特网杂志的专栏作家。如果如愿以偿地得到这份工作,他将获得每月5000美元左右的底薪,每写一篇文章另外获得750美元的报酬,以及出版物的50%的利润。但他的律师伦道夫说,米特尼克要在大学攻读电脑学科,为此,他准备向当局申请批准使用电脑……米特尼克的所作所为与通常人们所熟悉的犯罪不同,他所做的这一切似乎都不是为了钱,当然也不仅仅是为了报复他人或社会。他作为一个自由的电脑编程人员,用的是旧车,住的也是他母亲的旧公寓。他也并没有利用他在电脑方面公认的天才或利用他的超人技艺去弄钱,尽管这对他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同时他也没有想过利用自己解密进入某些系统后,窃取的重要情报来卖钱。对于DEC公司(1998年被康柏公司收购)的指控,他说:“我从没有动过出售他们的软件来赚钱的念头。”他玩电脑、入侵网络似乎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种强大的权力,他对一切秘密的东西、对解密入侵电脑系统十分痴迷,为此可以放弃一切。他对电脑有一种异乎常人的特殊感情,当美国洛杉矶的检察官控告他损害了他进入的计算机时,他甚至流下了眼泪。一位办案人员说,“电脑与他的灵魂之间似乎有一条脐带相连。这就是为什么只要他在计算机面前,他就会成为罪人的原因。”主要成就他是第一个在美国联邦调查局"悬赏捉拿"海报上露面的黑客。他由于只有十几岁,但却网络犯罪行为不断,所以他被人称为是"迷失在网络世界的小男孩"。第一次接触计算机:在他十几岁的时候,米特尼克还买不起自己的计算机,他只能赖在一家卖无线电的小商店里,用那里的样品及调制解调器来拨号到其它计算机。自己独特的工具:在潜逃的三年里面,米特尼克主要靠互联网中继聊天工具(IRC)来发布消息以及同朋友联系。鲜为人知的事实:米特尼克曾被判到社区治疗中心治疗一年,在这段时间为了戒掉自己的计算机瘾,他曾经登记参加了一项专为各种瘾君子准备的12步计划。2002年,对于曾经臭名昭著的计算机黑客凯文·米特尼克来说,圣诞节提前来到了。这一年,的确是Kevin Mitnick快乐的一年。不但是获得了彻底的自由(从此可以自由上网,不能上网对于黑客来说,就是另一种监狱生活)。而且,他还推出了一本刚刚完成的畅销书《欺的艺术》(The Art of Deception: Controlling the Human Element of Security)。此书大获成功,成为Kevin Mitnick重新引起人们关注的第一炮。巡游五角大楼,登录克里姆林宫,进出全球所有计算机系统,摧垮全球金融秩序和重建新的世界格局,谁也阻挡不了我们的进攻,我们才是世界的主宰。——凯文·米特尼克60年代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预言,电子媒介可以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他不无乐观地指出:“信息的即索即得能创造出更深层次的民主,未来的全球村舒适而开放。”然而,这个村落既没有‘乡规民俗”,更缺少道德法律。而那些电脑领域的天才型人物也就堂是地高挂“黑客”招牌,在比特世界神出鬼没为所欲为。在因特网上,他们有点像古龙笔下的陆小凤游戏江湖、风流倜傥也有点像金庸笔下的“老顽童”,爱搞点恶作剧逗你玩;没钱的时候,也会学着孔乙己一样,盗点信息换酒喝,并嚷着“读书人窃不算偷”;有时也会扮演一个玩世不恭、英雄救美的罗宾汉,制造一点点神幻的浪漫。这些曾经年轻和仍然年轻的介乎鬼才与天才之间的黑客精英以其传奇色彩的网上经历为人赞叹不已的同时,也深深地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误区,他们在网络游荡过程中,稍不留神就范下了弥天大祸。但正因他们的存在,才使得原来森严冰冷的赛柏空间(Cyberspace)充满了戏谈之情,多了调侃之意。电脑神童的骇世杰作编辑本段入侵北美空中防务指挥系统这件事对美国军方来说已成为一大丑闻,五角大楼对此一直保持沉默。事后,美国著名的军事情报专家克赖顿曾说:“如果当时米特尼克将这些情报卖给克格勒,那么他至少可以得到50万美元的酬金。而美国则需花费数十亿美元来重新部署。”[1]编辑本段个人经历在所有的黑客中,凯文·米特尼克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好莱坞甚至将他搬上了银幕。电脑天才在他15岁的时候,仅凭一台电脑和一部调制解调器就闯入了北美空中防务指挥部的计算机系统主机。美国联邦调查局将他列为头号通缉犯,并为他伤透了脑筋。可以说,米特尼克是真正的少年黑客第一户。凯文·米特尼克于1964年出生在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米特尼克只有3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就离异了。他跟着母亲生活,很快就学会了自立,但父母的离异在米特尼克幼小的心灵深处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他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米特尼克的母亲没有多少文化,对儿童的教育缺乏经验,但这丝毫没有妨碍米特尼克超人智力的发育。事实上,在很小的时候,米特尼克就显示了他在日后成为美国头号电脑杀手应具备的天才。米特尼克小时候喜欢玩“滑铁卢的拿破仑”游戏。这是当时很流行的游戏,根据很多专家的尝试,最快需要78步能使拿破仑杀出重围到达目的地——巴黎。令人吃惊的是,米特尼克很快便带领拿破仑冲出了包围圈。两天以后,米特尼克只花83步就让拿破仑逃过了滑铁卢的灭顶之灾。而一周后,米特尼克就达到了与专家一致的水平——78步。随后,米特尼克便将拿破仑扔进了储物箱里,并淡淡地对母亲说:“已经不能再快了。”当时米特尼克年仅4岁。20世纪70年代,13岁的米特尼克还在上小学时,就喜欢上了业余无线电活动,在与世界各地无线电爱好者联络的时候,他第一次领略到了跨越空间的乐趣。当米特尼克刚刚接触到电脑时,就已经明白他这一生将与电脑密不可分了。电脑语言‘0、1’所蕴涵的数理逻辑知识与他的思维方式天生合拍,他编写的程序简洁、实用,所表现的美感令电脑教员为之倾倒。在电脑世界里,网络空间最让米特尼克着迷。在网络空间,米特尼克暂时摆脱了他所厌恶的现实生活,发泄着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当时,美国已经开始建立一些社区电脑网络。米特尼克所在的社区网络中,家庭电脑不仅和企业、大学相通,而且和政府部门相连。当然,这些“电脑领地”之门常常都有密码封锁。这时,一个异乎寻常的大胆计划在米特尼克头脑中形成了。他通过打工赚了一笔钱后,就买了一台性能不错的电脑。此后,他以远远超出其年龄的耐心和毅力,试图破译美国高级军事密码。不久,年仅15岁的米特尼克闯入了“北美空中防务指挥系统”的计算机主机内,他和另外一些朋友翻遍了美国指向前苏联及其盟国的所有核弹头的数据资料,然后又悄无声息地溜了出来。这确实是黑客历史上一次经典之作。1983年好莱坞曾以此为蓝本,拍摄了电影《战争游戏》,演绎了一个同样的故事(在电影中一个少年黑客几乎引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在破解密码的过程中,米特尼克一开始就碰到了极为棘手的问题,毕竟事关整个北美的战略安全,这套系统的密码设置非常复杂,米特尼克最初设计的跟踪解码程序很快就败下阵来。但是米特尼克喜欢挑战,他经过努力在两个月时间升级他的跟踪解码程序后,终于找到了北美空中防务指挥部的“后门”。这正是整套系统的薄弱环节,也是软件的设计者留下来以方便自己进入系统的地方。这样,米特尼克就顺顺当当,“大摇大摆”地进入了这个系统。他向朋友们吹嘘:“我知道美国所有指向天空,指向俄国及其盟友的核导弹的名称、数量和位置!”同伴们不相信,他就打开电脑,让他们开开眼界。小伙伴们终于相信米特尼克说的是真的,一个个都目瞪口呆,对他当然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对此,米特尼克心理上非常满足。同伴们将他们的特大发现告诉大人,当时没有人相信这些孩子说的是真话。闯入军方这件事对美国军方来说已成为一大丑闻,五角大楼对此一直保持沉默。事后,美国著名的军事情报专家克赖顿曾说:“如果当时米特尼克将这些情报卖给克格勃,那么他至少可以得到50万美元的酬金。而美国则需花费数十亿美元来重新部署。”闯入“北美空中防务指挥系统”之后,米特尼克信心大增。不久,他又破译了美国著名的“太平洋电话公司”在南加利福尼亚州通讯网络的“改户密码”。他开始随意更改这家公司的电脑用户,特别是知名人士的电话号码和通讯地址。一时间,这些用户被折腾得哭笑不得,太平洋公司也不得不连连道歉。公司一开始以为是电脑出了故障,经反复检测,发现电脑软硬件均完好无损,才意识到是有人破译了密码,故意捣乱。当时他们唯一的措施是修改密码,可这在米特尼克面前实在是雕虫小技。幸好,这时的米特尼克已经对太平洋公司没有什么兴趣了。他对联邦调查局的电脑网络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天,米特尼克发现特工们正在调查一名“电脑黑客”,便饶有兴趣地偷阅起调查资料来。看着看着,他大吃一惊:被调查者竟然是他自己!米特尼克立即施展浑身解数,破译了联邦调查局的“中央电脑系统”的密码,开始每天认认真真地查阅“案情进展情况的报告”。不久,米特”

无线电爱好者杂志的创刊号

无线电工程》创刊于1971年,是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主办的无线电工程类学术期刊。[1]据2021年7月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官网显示,《无线电工程》编辑委员会有顾问8人、委员28人,编辑部有编辑2人。[2]据2021年7月10日中国知网显示,《无线电工程》共出版文献量为7574篇、总被下载次数为921831次、总被引次数为25535次;(2020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872、(2020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654。[3]据2021年7月10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无线电工程》共出版文献量为5448篇、被引量为22378次、下载量为170352次、基金论文量为1533篇;2018年影响因子为0.63。

一般情况下,1~3天能出结果。1、《无线电工程》(月刊)创刊于1971年,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电子科技期刊。2、本本刊主要刊登内容为:国家基金项目论文、博(硕)士学术论文,跟踪与报道信息系统与网络、信号与信息处理、测控遥感与导航定位、电磁场与微波、专题技术与工程应用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前沿技术,技术与市场紧密相结合。3、刊为中国电子学会遥感遥测遥控分会会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收录、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信息产业部优电子科技期刊奖。

无线电杂志1955年

混合式电视机于1953年底正式被报道,当时由美国无线电杂志出版的《电视与电影》杂志上报道了这一技术的最新进展。1954年,美国电视厂商RCA在美国东部地区推出了第一台混合式电视机,并在1955年正式上市。

混合式电视机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的,它结合了电视和计算机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功能和服务,比如视频点播、网络浏览、游戏等。混合式电视机的出现,使用者可以更加轻松地观看电视节目,同时也可以使用网络服务,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

《无线电》:《无线电》杂志是中国电子刊物中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杂志(累计发行量已超过3亿册)。自1955年1月创刊以来,我们秉承“普及电子技术知识,培养电子科技人才”的宗旨,为普及、推广应用电子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的电子事业培养了几代人才。《高保真音响》:杂志创刊于1994年,是一本全国发行的大型豪华本月刊,栏目众多,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深受读者喜爱。《集邮》:杂志创刊于1955年,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邮刊。《摩托车》:杂志创办于1985年,月发行量11万册,全年总发行量为130万册,是全国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摩托车类科普期刊,被评为全国汽车行业科普类一等优秀期刊。《通信世界》:周刊是立足中国通信业、为通信业服务的综合性行业权威期刊,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信息产业部优秀科技期刊称号。每周一出版,单期发行量超过10万份,是中国通信业发行量最大、出版周期最短的刊物。《电信技术》:创刊于1954年,是我国电信领域创刊最早、历史最长的杂志。1989年以来连续5次荣获邮电部、信息产业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次荣获全国优秀期刊称号,2001年首批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被新闻出版署授予“双效期刊”。《电信科学》:于1956年创刊,现已成为通信领域颇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杂志,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在通信行业科技期刊质量检查评比中荣获优秀期刊一等奖,曾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并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通信学报》:是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创刊于1980年10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及时反映中国通信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交流国内外通信科技新成果,促进学术进步和人才成长,探索新理论、新技术。《信息与家庭》:《信息与家庭·风范》向北京移动全球通高端客户提供他们需要的最新最精的资讯,搭建北京移动与其高端客户之间沟通的桥梁。《信息与家庭·风范》是一本引领高端客户消费观念、“具有精英意识消费文化”的高档杂志。《互联网天地》:杂志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人民邮电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综合科技刊物,是唯一一本传播网络消费信息、互联网技术和应用业务,同时适时反映中国互联网业发展趋势的综合性权威月刊。《童趣》:成立于1994年的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合资出版企业,其出版的《米老鼠》杂志在中国已拥有超过300万的读者。《尚漫》:《尚漫》是一本代表顶级水准的原创漫画杂志,集结国内最优秀原创漫画作品,与i尚漫网站及无线平台一起致力于带给读者最优质的漫画体验,为广大漫画爱好者搭建全方位中国原创漫画新空间。

苏联科普读物《我的第一台无线电接收器》介绍

作者:V. Borisov

1955年苏联书籍《Мойпервыйрадиоприёмник(我的第一台无线电接收器)》中刊载了年轻同志正在制作他们的第一台无线电接收器,由V. Borisov编写。

该书是1937年至1964年间出版的《Библиотекаюногоконструктора(年轻设计师的图书馆)》系列丛书中的一部分 ,展示了当时苏联的许多与无线电制作有关的项目。

书中展示的第一套矿石收音机装置,如图所示,它是一个简单的装置,调校范围为200到2000米(150 - 1500 kHz),可以覆盖长波和中波广播频段。

最大的部件是双线圈,是制造方的成品部件。左侧的两个接线柱用于天线(A)和接地(3)。中间的旋钮是用于选择线圈上的抽头的开关。实际的检波器未显示。它插入顶部图纸右上角的端子。耳机插入另一组终端。

下面显示的检波器是制造固定检波器。

本书介绍的第二款矿石晶体收音机套件,如下图所示,略高一些。该套装也使用相同的固定矿石晶体,并包括一个调整装置,它也似乎是制造方购买的成品部件。

最终的矿石收音机套件如下所示。它使用相同的固定检波器,并包括一个可调电容器用于调谐。这个固定线圈看起来比另一个使用的固定线圈简单得多,但似乎没有任何缠绕。所以我认为这也是制造商的一个可购买零件。

在展示了这些矿石收音机的设计后,本书继续介绍一些简单的真空电子管收音机。基本的单电子管接收器如下图所示。由于我无法阅读大部分文本,因此有点不清楚这里显示的是哪个电路。该文本包括许多不同的原理图,以及电子管引脚的不同图示。我认为这是因为不同的制作者可能会选择不同的电子管,并且图表显示了各种常见的电子管的类型。下面显示了一个代表性示例,即与1Б1П管一起使用的电路图。

由于当时经济状况不好,在贫困线苦苦挣扎的苏联无线电爱好者们可能很难获得B电池,该书还包括使用变压器和5400双整流器(相当于Western 5Z4G)的电源供应的方法。

书中还包含一台双电子管再生收音机(但不幸的是,没有完整装置的图片),它有一级音频放大器来驱动扬声器。这套装置是在显示相当复杂的电源后呈现的,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款高年级学生学习的项目。

本书展示了如何设置天线,并介绍了漂亮的室外天线图,配套的防雷开关进入房屋,直通天线和地面。但对于那些想快速布置天线的爱好者来说,它还展示了下图所示的使用房屋布线作为天线的简便的方法。全球的无线电爱好者都有同样的想法:将收音机连接到房屋布线,使用电容器让射频信号通过,但保持高压输出。这是一个好主意,除非电容器发生短路,在这种情况下,头上的耳机会突然变得通电。

当他在小学图书馆发现阿尔弗雷德摩根的书时,许多美国小孩开始接收电台。如果有苏联孩子在发现鲍里索夫的书时做了同样的事情,我不会感到惊讶。

这本书以及成千上万的其他旧苏联书籍和杂志都可以在ЖурналыСССР找到。即使您无法阅读该文本,该网站也值得探索。

电脑爱好者杂志pdf

《2020电脑爱好者1-6期合订本》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电脑爱好者杂志2022年第5期

截至2023年1月9日没有。通过京东网站显示,截至2023年1月9日,《电脑爱好者》2022年合订本(三)没有上市,最新版本是2021年《电脑爱好者》合订本(三),没有《电脑爱好者》2022年合订本(三)。合订本,汉语词语,意思是杂志、报纸、小册子多期合订成一册。

电脑爱好者普及版2021年第5期发表时间为2021年3月1日。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学电脑从普及版开始。《电脑爱好者普及版》是由《电脑爱好者》杂志社推出的姊妹刊,致力打造定一本电脑初学者必备的多媒体杂志。

  • 索引序列
  • 1997年无线电爱好者杂志
  • 无线电爱好者杂志的创刊号
  • 无线电杂志1955年
  • 电脑爱好者杂志pdf
  • 电脑爱好者杂志2022年第5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