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癌症研究的进展论文

癌症研究的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癌症研究的进展论文

癌症研究阶段性成果披露,咖哩, 辣椒,姜等发热的食物让身体蠢蠢欲动的癌细胞多睡觉 。一场国际研讨会,其中一位目前在美国癌症中心的戴博士以 "Is Cancer Curable? ”(癌症是否能治愈?) 为题,分享了他对癌细胞生长动力学的研究结果。癌症最令人害怕的就是转移-metastasis。 原生癌并不会让病人死亡,而一旦癌细胞转移,在其它组织器官内兴风作浪就让病人逐渐(或快速)的走向死亡。但为什么有些癌细胞已转移的病人却未继续恶化? 日本医学家曾解剖研究几十位无病痛而自然死亡的 90-103岁老人,发现他们每一位体内都有不少癌细胞。 但为什么他们的癌细胞没有造成身体的病痛?戴博士和几位癌症研究学者发现,癌细胞在活跃一段时间后会进入 “休眠期”休眠一段时间后又再度活跃兴风作浪。“休眠期”越长病人能存活的时间就越长,甚至不发生令人害怕的 “转移”。 现在医学界积极的在研究拖延癌细胞“休眠期”的方法,包括利用药物和饮食《有效地预防细胞癌化》那篇论文提到几种天然物,可藉由控制癌细胞内讯息传导 ( signal transduction) 的路径让癌细胞进入“休眠期”请大家多吃含有这些有效成份的食物,让身体内蠢蠢欲动的癌细胞多多睡觉。1.咖哩(抗癌成份是姜黄素); 2.辣椒(抗癌成份是辣椒素); 3.姜(抗癌成份是姜黄素); 4.绿茶(抗癌成份是儿茶素); 5.大豆(抗癌成份是异黄酮; 6.蕃茄(抗癌成份是茄红素); 7.葡萄(抗癌成份是白黎芦醇); 8.大蒜(抗癌成份是硫化物); 9.高丽菜(抗癌成份是indole 吲哚); 10.花椰菜(抗癌成份是硫化物)。某药剂师加注如下:这篇文章传给大家是做功德,浅显易懂。因为最近医学发表的长寿药物包含以下四种:姜黄素、白藜芦醇、Silymarin、黄耆(四种成份)前面两样出现在上文中,上文所提到的:咖哩和姜的抗癌主成分都是“姜黄素”。卫生管理部门公布大肠癌的主因来自十大恐怖美食,癌症是吃出来的:1.汉堡薯条+可乐; 2.排骨饭+珍奶; 3.锅贴+豆浆; 4.焗烤意大利面+酥皮浓汤; 5.韩式炸鸡+啤酒; 6.炒饭+贡丸汤; 7.拉面+冰淇淋; 8.卤肉饭+鱼丸汤; 9.红烧牛肉面+酸菜; 10.炸肉圆+关东煮。中研院努力了8年才完成的排毒最强的食物:1.地瓜; 2.绿豆; 3.燕麦; 4. 薏仁; 5.小米; 6.糙米; 7.红豆; 8.胡萝卜; 9.山药; 10.牛蒡; 11.芦笋; 12.洋葱; 13. 莲藕; 14.白萝卜; 15.山茼蒿 (裂叶茼蒿) ; 16.地瓜叶; 17.萝卜叶; 18.川七; 19.优格光; 20.醋。请转发您的亲朋好友。

[1]郁仁存,王笑民. 21世纪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前瞻[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0:5.[2]郁仁存,王笑民. 益气活血法抗肿瘤的临床研究[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国际中西医结合、中医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2004:4.[3]郁仁存,唐武军. 平衡学说与肿瘤的综合治疗[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国际中西医结合、中医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2004:5.[4]郁仁存. 对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科发展的思考与建议[A].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Doctor Societ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Doctor Societ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2010:1.[5]郁仁存,关崇芬,张建华,徐淑玲,胡玉芳,王乃琦,饶燮卿,林燕,冯灵娟,方晶. 脾虚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09:535-537+516.[6]郁仁存.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HERBS REMEDIES AS IMMUNOMODULA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1992,03:69-81.[7]郁仁存. 活血化瘀与肿瘤治疗[J]. 北京中医,1992,01:21-25.[8]郁仁存,王笑民. 中医药对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J]. 中国肿瘤,1993,09:18-19.[9]郁仁存,王笑民,彭晓梅. 中医药抗癌的免疫机理[J]. 中国肿瘤,1993,09:20-21+25.[10]郁仁存. 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作用和展望[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05:389-390.[11]郁仁存.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J]. 癌症进展,2004,06:437.[12]郁仁存,唐武军. 平衡学说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J]. 癌症进展,2004,06:438-440.[13]郁仁存. 中西医结合研究胃癌的现状和展望[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02:73-74.[14]郁仁存,胡玉芳,关天瑜,金静愉,饶燮卿,杨治英,金铃,田兆黎,王禹堂,高永福,王学楠,迟会昌,金敬善,陶毅,王广才. 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证型的研究[J]. 中医杂志,1987,02:26-29.[15]郁仁存 ,胡玉芳 ,关天瑜 ,金静愉 ,饶燮卿 ,杨治英 ,金玲 ,田兆黎 ,王禹堂 ,高永福 ,王学楠 ,迟会昌 ,金敬善 ,陶毅 ,王广才. A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YNDROME TYPING IN CANCERCOMPROMISED PATIENTS[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1988,00:75-79.[16]郁仁存. ′98国际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学术研讨会纪要[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02:64-65.[17]郁仁存. 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研究的进展[J]. 中国肿瘤,1999,10:461-463.[18]郁仁存,王笑民,唐武军,徐咏梅. 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研究进展[J]. 癌症进展,2003,01:5-9.[19]郁仁存,潘明继. 胃癌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 中国肿瘤,1994,08:3-6.[20]郁仁存. 郭林新气功在癌症综合治疗中的作用[J]. 中国气功科学,1994,03:20-22.[21]郁仁存,饶燮卿,金铃,胡玉芳,王笑民. 黑降丹治疗放射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观察[J]. 实用癌症杂志,1995,03:194-195.[22]郁仁存. 老年恶性肿瘤的中医诊治原则[J]. 实用老年医学,1995,02:55-57.[23]郁仁存. 恶性淋巴瘤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 中国肿瘤,1995,05:18-20.[24]郁仁存. TAKING THE PATH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CANCER RESEARCH AND CONTROL[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95,10:732-733.[25]郁仁存. 中医对肿瘤病因的探讨[J]. 肿瘤防治研究,1979,02:5-6.[26]郁仁存. 评“慢性肾炎的中医理论和疗法”[J]. 江苏中医,1962,10:34-35.[27]郁仁存,刘雨亭,高益民,危北海. 关于“辨证论治和机体反应性问题”一文的意见[J]. 中医杂志,1962,04:14-15.[28]郁仁存. 气血学说在临床辨证施治中的运用[J]. 江苏中医,1964,09:2+1-5.[29]郁仁存. 祖国医学对肿瘤的认识及治法[J]. 赤脚医生杂志,1977,06:32-34.[30]郁仁存. “扶正祛邪”治则对肿瘤病人细胞免疫的作用——恶性肿瘤93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观察[J]. 新医药学杂志,1978,12:30-32.[31]郁仁存. 关于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讨论[J]. 中级医刊,1979,10:7-10.[32]郁仁存. 以毒攻毒法治疗恶性肿瘤临床与实验研究的进展[J]. 北京中医,1982,02:57-60.[33]郁仁存.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03:188-191.[34]郁仁存,杨治英,金静愉,张绳祖,王广才,胡玉芳,金铃,关天瑜,饶燮卿,田兆黎,高永福. 肿瘤脾虚患者运化功能的初步研究[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01:13-15+2.[35]郁仁存. 关于中国哲学与中医药学关系的探讨[J]. 中医杂志,2014,24:2152-2154.[36]郁仁存. 白血病的中医治疗方案[J]. 中国乡村医生,2000,01:16.[37]郁仁存. 中西合璧 才有希望[J]. 抗癌之窗,2006,05:14-15.

直肠癌症研究最新进展论文

摘要: 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靶向肿瘤的新药与肿瘤免疫新疗法的研发如火如荼,这些研究为攻克肿瘤带来了全新的希望。但受限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的不可操控性,而实验动物与人差异巨大,目前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效率极低,肿瘤类器官的兴起为转化医学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从最初单个肿瘤样本类器官的成功构建,到现在建立了大规模的肿瘤类器官库,肿瘤类器官研究已经成为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尤其在结合基因修饰技术的基础上,对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快速评估肿瘤药物与免疫细胞的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关键词: 肿瘤;类器官;基因修饰;新药研发;免疫疗法;临床转化 抗生素和疫苗发现以前,传染性疾病曾肆虐全球,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现今,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健康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肿瘤更是首要致死原因。最新统计学数据预测,2018年将有超过1800万新增肿瘤病例,960万肿瘤死亡病例[1],肿瘤所造成的巨大经济、社会负担毋庸置疑。 人类与肿瘤的斗争历史源远流长。从希波克拉底时代开始,就有对肿瘤的描述性研究,包括其生长形态、表面溃烂的形成与否等等,肿瘤(carcinoma/carcinos)在希腊语是螃蟹(crab)的意思,由此,罗马医生将carcinoma/carcinos翻译为cancer,成为癌症的最初定义。近年来,随着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包括“肿瘤是不可愈合的创口”、“种子与土壤学说”、“肿瘤免疫互作四部曲”、“肿瘤放射化学药物疗法”、“肿瘤免疫治疗”等,我们对肿瘤的认识日渐深入,部分肿瘤甚至已经有了完全治愈的方法。但目前对绝大多数肿瘤,我们一方面没有有效的预防和监测手段,另一方面可以选择的治疗策略极其有限。因此,对肿瘤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医药领域的核心热点。有意思的是,每年肿瘤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发表量数以万计,绝大多数肿瘤在实验室已经得到了成百上千次治愈,但能真正转化到临床应用的治疗方案却极少。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管局统计发现,临床前研究具有治疗作用的新药进入临床试验后,85%在早期就被证明没有效果,而那些成功通过三期临床试验的药物,只有一半能被FDA批准进入临床应用[2]。目前肿瘤新药研究的主要工具是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和啮齿类动物(主要是小鼠)上建立的肿瘤模型,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鼠与人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药物的反应性存在一定的差异[3]。此外,小鼠模型通常只能模拟人类疾病的一个阶段,无法从病因、时间和进展速度等方面再现人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的肿瘤治疗方案,并不能预测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实验小鼠基因背景、生长环境、致病因素和用药处理均非常单一,自然无法应对临床多种多样肿瘤病人的复杂情况。 动物模型的局限性促使人们转向直接研究肿瘤病人标本,常用的人源肿瘤模型包括人来源肿瘤细胞系培养和免疫缺陷动物人源肿瘤组织异种移植。肿瘤细胞培养的确提供了研究特定患者肿瘤细胞特性及其对药物敏感性的机会,但并非所有肿瘤均能成功体外扩增,另外,体外单一肿瘤细胞培养使其丧失了与肿瘤微环境中其他组分的相互作用,而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对药物的反应性决定至关重要。同样,人源肿瘤组织异种移植至免疫缺陷小鼠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一方面移植成功率较低,另一方面免疫缺陷小鼠形成的肿瘤微环境与患者体内环境相差较大,可能导致肿瘤组织发生小鼠样进化[4]。 1 类器官在肿瘤研究中的发展 近年来,组织器官3D培养技术发展迅猛。2009年,Hans Clevers实验室将单个LGR5+小肠干细胞种植于含有R-spondin1、EGF、BMP抑制剂等干细胞维持因子的基质胶中,发现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了具有增殖隐窝和高分化绒毛的类小肠结构[5]。随后,该实验室在小鼠小肠干细胞成类器官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Wnt3A nicotinamide、Alk抑制剂及p38抑制剂,实现了人结直肠肿瘤类器官培养[6]。同年,Eduard Batlle实验室分离出人大肠EPHB2高表达干细胞,并在体外3D培养中使单个细胞分化成为具有维持长期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大肠隐窝结构[7]。随后,包括前列腺[8, 9]、味蕾[10]、食管[11]、输卵管[12]、肝脏[13]、胰腺[14]、胃[15]、唾液腺[16]和乳腺[17]等在内的多个器官均成功在体外获得正常组织或肿瘤的类器官(图一)。由此可见,利用目前对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从肿瘤病人样本出发,通过加入多种细胞因子或小分子抑制剂,构建出患者特异性的肿瘤类器官,用于新药筛选和药物敏感性研究是可行的。 相比于传统2D培养和肿瘤组织异种移植,肿瘤类器官一方面构建成功率明显增高,且可长期低成本快速培养,便于基因修饰和大规模药物筛选等;另一方面,3D培养保留了肿瘤的组织特性,在研究过程中不会丢失肿瘤微环境的影响作用,为肿瘤药物研发提供更真实的环境。目前已经成功构建出包括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肝癌、胃癌等在内多种组织的肿瘤类器官。常用的肿瘤类器官构建技术有两类,一种是通过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分化而来,另一种是直接来源于肿瘤组织。iPSCs来源的肿瘤类器官构建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肿瘤类型,操作更复杂,由此导致构建效率较低。此外,依靠iPSCs分化获得的肿瘤类器官也会丢失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因此,直接通过肿瘤组织培养或干细胞分化,辅以细胞因子、肿瘤基质等补充,是肿瘤类器官研究的发展趋势。 肿瘤类器官对源肿瘤组织异质性的保存是类器官研究的核心基础。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体外类器官培养可以获得大量不同特性的肿瘤类器官,单个类器官分析结果也表明同一肿瘤来源的类器官的异质性[18]。与此同时,组织化学分析发现肿瘤类器官内部即存在与源肿瘤相似的组织结构,通过原位DNA分析进一步证实类器官中同样存在源肿瘤相同的基因突变位点[18]。由此可见,肿瘤类器官在基因、转录、代谢、细胞和组织学上均较高水平地重现了其来源肿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体外培养过程对肿瘤类器官不会呈现明显均一化[19, 20]。但也有研究利用荧光标记不同突变体实验发现,大肠癌肿瘤类器官体外培养30-40天后,类器官会被某一种荧光标记的细胞主导,意味着培养过程中的确出现了特定突变体细胞优势生存的现象[21]。但这一现象并非体外类器官培养所独有,在体肿瘤中各类突变体也非均匀分布。由此说明肿瘤类器官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模拟了在体肿瘤的各方面特性,是目前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相互转换跨越的桥梁。 2 类器官在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肿瘤的发生初始于细胞基因突变的累积,大量临床数据和实验室结果都显示正常个体内即存在大量的突变,且这些突变与年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等均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所有的突变都会诱发肿瘤,不同组织对突变的耐受程度也不同。虽然已经有许多细胞和动物实验阐明从突变到肿瘤生成的关键因素和决定机制,由于无法监测和干预人体内肿瘤发展最初期的过程,目前对人体内肿瘤发生发展的认识还非常粗浅。类器官培养技术的兴起,为研究人体正常组织向肿瘤组织转变的过程提供了可能。 统计预测发现高达五分之一的肿瘤与感染相关[22],虽然从感染到肿瘤的发展过程已有研究加以证明,但具体发生机制,尤其在人体内是如何进展的尚不明确。将病原体与健康组织类器官共培养,观察在感染情况下健康组织的突变起始和累积过程,评估感染作为肿瘤危险因子的相关性。如胃类器官可作为研究幽门螺旋杆菌在胃癌发生中作用机制的载体,精细观察幽门螺旋杆菌在胃上皮细胞的定植和克隆,及其对胃上皮细胞在基因、转录和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幽门螺杆菌注入能引起胃类器官发生强烈的炎症反应[23],而慢性炎症与肿瘤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外,沙门氏杆菌与胆囊癌、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等等,均可利用相应组织的类器官,研究病原体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致瘤机制。由于感染诱发肿瘤往往是一个长期慢性的过程,且伴随炎症的发生,因此,一方面类器官的长期稳定培养是前期基础,另一方面,在上皮细胞构建的类器官基础上,引入免疫系统和组织基质也是类器官应用的重要需求。 除了感染,肿瘤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家族史、物理化学诱变因素等,而这些因素诱导的突变累积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过程。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年龄供体来源、不同组织类器官中的突变体发现,体内的确以平均每年新增40个突变位点的速度在累积,且不同组织间突变模式相差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组织中细胞更新增殖水平相差较大,而细胞快速增殖过程中DNA复制为基因突变创造了先决条件[24]。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组织不同个体间突变频率和范围差异均较小,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肿瘤发生与年龄的相关性[24]。但不同个体间肿瘤发生的类型、进展速度等各不相同,因此,突变频率和突变模式并非决定肿瘤发生发展的唯一因素,而在肿瘤已经发生之后,突变累积和筛选已经完成,无法追踪到最初始的突变特性。在类器官培养健康组织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诱变因子诱导健康组织向肿瘤转化,将极大地加速对肿瘤发生过程的研究。 不管是感染、物理化学诱变剂或是年龄增长导致肿瘤发生,最终都是由于基因突变发生和累加导致正常细胞癌变。因此,结合类器官培养和基因修饰技术可以快速建立肿瘤体外模型,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Drost实验室第一次在正常大肠类器官中通过CRISPR技术引入常见的大肠癌突变基因,如APC、TP53、KRAS和SMAD4,研究不同突变体在初始阶段对肿瘤发生的影响[25]。结果显示,突变后的肠类器官生长不依赖于肠干细胞生长维持因子EGF、WNT、R-spondin 1和noggin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APC和TP53的突变是导致染色体不稳定和形成多倍体的关键因素[25]。将基因修饰后的肿瘤类器官皮下移植至免疫缺陷小鼠可以存活,但不会发生转移。而如果将上述诱导的肠癌类器官移植在小鼠盲肠,肿瘤会向肝脏和肺部转移[26, 27]。这一现象说明肿瘤转移需要特定组织微环境的支持,也提示虽然肠癌类器官的生长不依赖于肠干细胞维持因子,这些因子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必不可少。 肿瘤类器官以其特性模拟人肿瘤组织、可大规模长期稳定培养、容易基因修饰、处理因素可控和表型观察便捷的特性,成为肿瘤基础研究中替代人而又超越实验动物的有力工具。此外,肿瘤类器官作为体外培养体系,非常利于结合最新技术如基因修饰、单细胞分析、高分辨率电子/光学影像等联合应用,将突破肿瘤研究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的时间、技术瓶颈。 3 类器官在肿瘤治疗策略研究的应用 肿瘤治疗是目前生物医学领域最大、最急迫的难题之一。一方面实验室研究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新药临床转化效率却依然低下。类器官培养为肿瘤药物快速有效研发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有研究认为肿瘤类器官敏感的药物超过80%的可能性对应的肿瘤患者对该药也敏感,而在肿瘤类器官上无治疗效果的化疗药物对该肿瘤患者也无效。 随着类器官培养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和医院开始有意识地采集肿瘤类器官及其对应的健康组织类器官,并运用合适的冻存传代方法进行大规模保存,形成类器官库。根据患者信息、组织来源、基因表型等多个方面对类器官进行归类,使之成为公共的肿瘤研究资源,用于评测抗肿瘤药物的肿瘤杀伤效果和正常组织毒副作用。最早于2011年Masahiro Inoue实验室尝试大规模采集肿瘤组织体外成球培养保存[28],但这一培养方法无法实现正常组织的长期保存。2015年,Hans Clevers团队第一次成功构建了20个结直肠癌患者来源的肿瘤与对应正常组织类器官库[18]。利用这些类器官样本,他们发现只有WNT 拮抗剂泛素连接酶RNF43突变的肿瘤类器官表现出对WNT分泌抑制剂的敏感性[18]。同时,结合类器官的突变表型和药物筛选,他们一方面验证了已知的突变体与特定药物的相关性,另一方面还发现了多个对肿瘤具有杀伤作用的化学药物。此外,由于正常组织类器官对照的存在,在验证药物肿瘤杀伤作用的同时,也能评估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最终选择出肿瘤杀伤强、毒副作用小的化疗药物用于临床。更重要的是,这一类器官库除了用于药物筛选,还被其他项目利用,从基因组和蛋白组学对不同个体肿瘤类器官与正常组织类器官进行对比分析[29],实现对患者肿瘤状态的精准评估,为肿瘤的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信息。目前已有包括结直肠癌、胰腺导管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等在内的多个组织肿瘤类器官库,尤其是结直肠癌与乳腺癌,类器官库中患者数目已达到上百个,为肿瘤新药大规模筛选和临床前研究奠定了基础。 借助于肿瘤类器官与对应健康组织类器官库的建立,同时基于肿瘤类器官对药物肿瘤杀伤效果预测的准确性,可以在制定肿瘤患者治疗策略前,一方面通过检测肿瘤类器官的突变体类型,确定可能起作用的候选药;另一方面利用肿瘤类器官对药物进行筛选,获得在类器官上对肿瘤有杀伤作用而对健康组织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应用于临床,真正实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这一策略不仅适用于化疗药物的选择,更有利于免疫疗法的有效性评估。与化疗药物的普遍性杀伤不同,免疫疗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更需要直接来源于患者的样本进行临床前检测。利用肿瘤类器官与免疫细胞共培养,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研究发现特定T细胞亚群与乳腺癌肿瘤类器官共培养后,可以显著性杀伤三阴性乳腺癌细胞[30]。最近,Emile E. Voest实验室利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肺癌或结直肠癌肿瘤类器官共培养诱导出一群肿瘤特异性T细胞[31]。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群肿瘤杀伤性T细胞不会攻击正常组织类器官[31],说明通过肿瘤类器官中的新抗原表位获得杀伤细胞用于临床肿瘤个体化免疫治疗具有很好的应用潜能。 4 展望 类器官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不管是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转化,均获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相对于肿瘤细胞系培养和小鼠异种移植,类器官具有培养成功率高、能快速获得大规模资源库、同时可以采集对应的正常组织对照、最接近患者真实信息等多个优势,但目前类器官培养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虽然类器官本身去除了异种移植鼠源进化的问题,但目前3D培养用的基质胶来源于小鼠,且一些类器官培养还需要加小牛血清等动物源物质,可能对细胞性质与药物筛选过程中的反应性有未知的影响。因此,无血清培养基、非动物来源基质胶等是目前类器官研究的重点之一。此外,利用成体干细胞培养获得的类器官成分依然比较单一,血管、基质和免疫系统均缺失,也有许多研究关注于类器官中肿瘤微环境的构建。最后,目前仅仅上皮细胞源肿瘤成功构建了类器官,而非上皮细胞类肿瘤如血液细胞肿瘤是否能进行类器官培养尚且未知。虽然类器官培养在肿瘤研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一技术的确搭建了从基础到临床转化的快速通道,为肿瘤新药研究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Bray,F.,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18. 2.      Ledford,H., Translational research: 4 ways to fix the clinical trial. Nature, 2011.477(7366): p. 526-8. 3.      Uhl,E.W. and N.J. Warner, Mouse Models as Predictors of Human Responses:Evolutionary Medicine. Curr Pathobiol Rep, 2015. 3(3): p. 219-223. 4.      Ben-David,U., et al., 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 undergo mouse-specific tumor evolution.Nat Genet, 2017. 49(11): p. 1567-1575. 5.      Sato,T., et al., Single Lgr5 stem cells build crypt-villus structures in vitrowithout a mesenchymal niche. Nature, 2009. 459(7244): p. 262-5. 6.      Sato,T., et al., Long-term expansion of epithelial organoids from human colon,adenoma, adenocarcinoma, and Barrett's epithelium. Gastroenterology, 2011.141(5): p. 1762-72. 7.      Jung,P., et al., Isolation and in vitro expansion of human colonic stem cells. NatMed, 2011. 17(10): p. 1225-7. 8.      Karthaus,W.R.,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multipotent luminal progenitor cells in humanprostate organoid cultures. Cell, 2014. 159(1): p. 163-175. 9.      Chua,C.W., et al., Single luminal epithelial progenitors can generate prostateorganoids in culture. Nat Cell Biol, 2014. 16(10): p. 951-61, 1-4. 10.   Ren,W., et al., Single Lgr5- or Lgr6-expressing taste stem/progenitor cellsgenerate taste bud cells ex vivo.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4. 111(46): p.16401-6. 11.   DeWard,A.D., J. Cramer, and E. Lagasse, Cellular heterogeneity in the mouse esophagusimplicates the presence of a nonquiescent epithelial stem cell population. CellRep, 2014. 9(2): p. 701-11. 12.   Kessler,M., et al., The Notch and Wnt pathways regulate stemness and differentiation inhuman fallopian tube organoids. Nat Commun, 2015. 6: p. 8989. 13.   Huch,M., et al., Long-term culture of genome-stable b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dulthuman liver. Cell, 2015. 160(1-2): p. 299-312. 14.   Boj,S.F., et al., Organoid models of human and mouse ductal pancreatic cancer.Cell, 2015. 160(1-2): p. 324-38. 15.   Bartfeld,S., et al., In vitro expansion of human gastric epithelial stem cells and theirresponses to bacterial infection. Gastroenterology, 2015. 148(1): p. 126-136e6. 16.   Maimets,M., et al., Long-Term In Vitro Expansion of Salivary Gland Stem Cells Driven byWnt Signals. Stem Cell Reports, 2016. 6(1): p. 150-62. 17.   Sachs,N., et al., A Living Biobank of Breast Cancer Organoids Captures DiseaseHeterogeneity. Cell, 2018. 172(1-2): p. 373-386 e10. 18.   vande Wetering, M., et al., Prospective derivation of a living organoid biobank of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Cell, 2015. 161(4): p. 933-45. 19.   Pauli,C., et al., Personalized In Vitro and In Vivo Cancer Models to Guide PrecisionMedicine. Cancer Discov, 2017. 7(5): p. 462-477. 20.   Schutte,M., et al., Molecular diss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pre-clinical modelsidentifies biomarkers predicting sensitivity to EGFR inhibitors. Nat Commun,2017. 8: p. 14262. 21.   Fujii,M., et al., A Colorectal Tumor Organoid Library Demonstrates Progressive Lossof Niche Factor Requirements during Tumorigenesis. Cell Stem Cell, 2016. 18(6):p. 827-38. 22.   DeFlora, S. and P. Bonanni, The prevention of infection-associated cancers.Carcinogenesis, 2011. 32(6): p. 787-95. 23.   McCracken,K.W., et al., Modelling human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in pluripotentstem-cell-derived gastric organoids. Nature, 2014. 516(7531): p. 400-4. 24.   Blokzijl,F., et al., Tissue-specific mutation accumulation in human adult stem cellsduring life. Nature, 2016. 538(7624): p. 260-264. 25.   Drost,J., et al., Sequential cancer mutations in cultured human intestinal stemcells. Nature, 2015. 521(7550): p. 43-7. 26.   Fumagalli,A., et al., Genetic diss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progression by orthotopictransplantation of engineered cancer organoid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7.114(12): p. E2357-E2364. 27.   Fumagalli,A., et al., A surgical orthotopic organoid transplantation approach in mice tovisualize and study colorectal cancer progression. Nat Protoc, 2018. 13(2): p.235-247. 28.   Kondo,J., et al., Retaining cell-cell contact enables preparation and culture ofspheroids composed of pure primary cancer cells from colorectal cancer. ProcNatl Acad Sci U S A, 2011. 108(15): p. 6235-40. 29.   Cristobal,A., et al., Personalized Proteome Profiles of Healthy and Tumor Human ColonOrganoids Reveal Both Individual Diversity and Basic Features of ColorectalCancer. Cell Rep, 2017. 18(1): p. 263-274. 30.   Zumwalde,N.A., et al., Analysis of Immune Cells from Human Mammary Ductal EpithelialOrganoids Reveals Vdelta2+ T Cells That Efficiently Target Breast CarcinomaCells in the Presence of Bisphosphonate. Cancer Prev Res (Phila), 2016. 9(4):p. 305-16. 31.   Dijkstra,K.K., et al., Generation of Tumor-Reactive T Cells by Co-culture of PeripheralBlood Lymphocytes and Tumor Organoids. Cell, 2018. 174(6): p. 1586-1598 e12.

在美国矽谷和台湾皆设有研发中心的全球癌症检测龙头CellMax Life合度精密生物科技公司,以致力透过非侵入性血液检测,提供一般大众都负担得起的早期癌症侦测及管理的方案闻名,今天于2018美国临床肿瘤医学会年会消化道癌症研讨会临床研究发表研究成果 。 论文摘要显示运用 CellMax Life专利CMxTM平台进行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血液检测(CellMax CTC blood test),不仅能早期侦测出大肠直肠癌,并在许多临床案例中,也能侦测出早期癌化病变,检测的准确率达到84-88%!

大肠直肠癌是可以预防的! 如果在早期发现,其治愈率是非常高的,然而在台湾,大肠直肠癌却已连续九年稳居十大癌症的第一名!传统的大肠直肠癌筛检方法,如大肠镜或及粪便检测,是侵入式或不便利的,以致于民众接受大肠镜的意愿偏低,导致大多数的大肠直肠癌被发现时为时已晚,无法达到提升存活率的目标。

林口长庚纪念医院暨本研究计画领导人蔡文司医师表示:「本项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早期大肠癌或前癌病变中血液循环肿瘤细胞CTC就可能产生,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利用CMxTM平台能非常灵敏的检测出CTC,精准评估癌症风险,为那些想要定期接受检测,但却抗拒大肠镜检测,或不愿意接受粪便检测的民众,提供一项全新又便利的癌症筛检选项,并且此项晶片平台检测技术未来也能应用在乳癌、摄护腺癌、肺癌等等癌症检测」。

循环肿瘤细胞(CTC) 循环肿瘤细胞(CTC)来自于癌症肿瘤转移的过程,癌细胞由原位肿瘤剥离并进入血液循环中。循环肿瘤细胞在很早以前就已经知道可以被用来检测癌症,但目前大部分循环肿瘤细胞的技术都只能侦测晚期的癌症。CellMax合度生技的循环肿瘤细胞血液检测(CellMax CTC blood test),也称为”液态切片(liquid biopsy)”,可以早期在血液中侦测出这些循环肿瘤细胞。这是最早的临床研究之一,显示循环肿瘤细胞血液检测(CellMax CTC blood test)可以有效地在早期、更易于治疗的时期侦测出癌症。

在这次发表的论文中,研究人员共招募了620位超过20岁自愿接受此研究的受检者,这些包含了到医院接受常规大肠镜检查或是已经证实罹患大肠直肠癌的患者。在接受大肠直肠镜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切片后,438位受检者被发现罹患有癌前的腺瘤性瘜肉(adenomatous polyps, pre-cancerous growths)或是早期到晚期的大肠直肠癌。剩余的其他参与检测者则没有罹患瘜肉或是大肠直肠癌的迹象,因此做为此临床研究的对照组。

受检者只需要透过常规抽血取得2ml的周边循环全血,即可进行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血液检体接下来经由CMx检测平台处理,血液检测结果与大肠直肠镜结果再进行盲性分析取得最终的比较数据。

本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此检测的敏感度(sensitivity),在有检测到CTC的癌前病变群体中有77%,在有检测到CTC的第一到第四期癌症群体中有87%。在同时计算敏感度(sensitivity)和专一性(specificity)后,检测的准确度(accuracy)在癌前病变和癌症检体中高达84%~88%。此外,此项检测的准确度也优于现行大肠直肠癌筛检指引的粪便潜血检测(FOBT)。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肠胃科医师暨生物工程创新与设计中心的医学主任Ashish Nimgaonkar医师表示:「CellMax的循环肿瘤细胞血液检测(CellMax CTC blood test)可以填补大众对于同时兼具便利且可以正确侦测早期大肠直肠癌的检测需求。由于这项检测的血液检体只需要一般常规的抽血,因此可以很容易地整合进入一般大众的检查项目,提高检测率。」

本次临床研究的研究者计画在台湾展开更多的临床研究并在将来延伸展开美国的临床研究。由于循环肿瘤细胞剥离的机转,以及CMx TM 平台侦测的原理适用于所有的实体肿瘤,因此,预计此平台将可为其他实体瘤如乳癌,肺癌和摄护腺癌提供良好的结果。

CellMax Life合度生技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Atul Sharan表示:「早期侦测或许才是癌症的唯一解方。为了能够更有效果,早期癌症的筛检检测必须是非侵入式、简单、可负担得起且准确的,而CellMax Life的循环肿瘤细胞血液检测(CellMax CTC blood test)符合所有这些要求」,他进一步指出:「近来的调查显示,在未选择侵入式大肠直肠镜检查的患者中,有超过80%的患者倾向选择血液检测而不是粪便筛检。本检测可以提供患者另一个选项并且也可提高筛检率」。

本临床研究是由台湾卫生福利部第二期癌症研究计画资助林口长庚纪念医院执行的提升癌症存活率转译研究中之一项子计画,研究成果将由此研究第一作者蔡文司医师在2018年1月20日星期六举行的美国临床肿瘤医学会消化道癌症研讨会发表(2018 ASCO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Symposium)。届时参与大会者也可以到CellMax Life合度生技公司的摊位(编号#27)参观并了解更多关于CellMax CTC blood test 在大肠直肠癌的研究结果与应用。

紫杉醇治疗癌症的研究进展论文

紫杉醇是红豆杉属植物中的一种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也是目前所了解的惟一一种可以促进微管聚合和稳定已聚合微管的药物。同位素示踪表明,紫杉醇只结合到聚合的微管上,不与未聚合的微管蛋白二聚体反应。细胞接触紫杉醇后会在细胞内积累大量的微管,这些微管的积累干扰了细胞的各种功能,特别是使细胞分裂停止于有丝分裂期,阻断了细胞的正常分裂。通过Ⅱ-Ⅲ临床研究,紫杉醇主要适用于卵巢癌和乳腺癌,对肺癌、大肠癌、黑色素瘤、头颈部癌、淋巴瘤、脑瘤也都有一定疗效。

紫杉醇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化疗药物

紫杉醇可以抗癌,但并不是对是有癌都有用,实际上只对几种癌细胞有一定杀伤作用,并且紫杉醇需要提取提纯才有用,那些煮红豆杉叶或者树皮的方法,根本提取不到抗癌有效成分的,因为紫杉醇是不溶于水的,并且一万多公斤的红豆杉树叶或者树皮,才能提取一公斤的紫杉醇。

紫杉醇最早是从太平洋红豆杉的树皮中提取的,为20世纪末开发的新型抗癌药物,是人类临床上治疗乳腺肿瘤的特效化疗药,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都有很突出的疗效[7]。目前,犬猫乳腺肿瘤治疗的最好选择仍然是外科手术切除,当乳腺肿瘤体积过大而不能进行手术切除或者已经发生肺部转移时,我们可以选择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但目前为止兽医临床还没有专门针对乳腺肿瘤的化疗药,而紫杉醇在兽医的研究尚未完全开展,很多研究还只是局限在实验室的细胞生物学实验[4],实体实验几乎没有。因此为了使兽医临床对乳腺肿瘤的化疗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将紫杉醇应用到兽医临床上。通过参考国外文献以及进行实体试验,我们简单总结出紫杉醇在兽医临床上的一些使用方法、不良反应以及使用注意事项。1、紫杉醇的简介紫杉醇是二萜类化合物,脂溶性高,水溶性差,因此要使用聚氧乙烯蓖麻油与无水乙醇1:1的混合溶媒作为溶剂[8],将其配成紫杉醇注射液(大部分临床使用的紫杉醇注射液的浓度规格为6 mg/ml)。紫杉醇的作用机制独特,其作用靶点是构成细胞骨架的微管,与常用的其他纺锤体毒物如阻止微管聚集的长春花碱、长春花新碱等作用相反,紫杉醇在低浓度下就能催化微管蛋白迅速合成微管,并结合到微管上起稳定和防止微管解聚的作用,使肿瘤细胞停留在G2期和M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同时还具有抗肿瘤血管形成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紫杉醇的代谢途径主要是肝脏代谢(经胆汁排泄);肾脏清除率为5% ~ 7%[9]。2、使用方法由于此药易导致过敏反应,在化疗前30分钟皮下注射地塞米松(0.5 ㎎/㎏)、苯海拉明(4 ㎎/㎏)、西咪替丁(4 ㎎/㎏)。紫杉醇的使用剂量是:犬132 ㎎/㎡[1],猫80 ㎎/㎡,每3周化疗一次,使用前应用生理盐水将紫杉醇注射液稀释到1 ㎎/ml,稀释药物时需使用玻璃器皿(玻璃注射器和玻璃瓶),使用特制胶管及0.22 μm的微孔膜滤过后静脉滴注[3],,输液速度的上限为3 ㎎/㎏/h;在输液过程要加强护理,经常测量动物的呼吸次数及心率,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立即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地塞米松(0.2 ㎎/㎏),并调慢输液速度,防止出现过敏性休克。3、不良反应不少实验室的离体细胞实验已经证明紫杉醇对于犬猫乳腺肿瘤细胞的生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4]。在关注紫杉醇疗效的同时,尽量减少紫杉醇对犬猫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值得我们重视。我们通过实体试验和临床病例分析总结了紫杉醇对犬猫的不良反应和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3.1 过敏反应在我们设计的实体实验中,所有实验犬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即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00%,过敏反应基本都是发生在开始输紫杉醇后45 ~ 60 分钟左右,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发痒、烦躁不安、呼吸加快等,此时不必停药,将输液速度调慢,并注射低剂量地塞米松即可缓解症状。临床病例显示,患犬基本都会出现过敏反应,而猫目前为止还没发现有明显的过敏反应,只有一只接受化疗的患猫出现了流涎现象。3.2 胃肠道反应紫杉醇引起的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拉稀。由于存在个体差异,胃肠道反应的严重程度表现不一。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实验犬出现了拉血现象,但基本在化疗后三天能自行恢复。3.3 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受紫杉醇剂量限制的不良反应,其临床表现为轻度贫血、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及血小板减少症等。3.4 其他不良反应紫杉醇的不良反应还包括肝功能异常、掉毛、口腔溃疡等。其中肝功能异常主要是由于紫杉醇大部分是通过肝脏代谢的,对肝脏有一定的损伤,因此要定时做肝功能检查,及时进行保肝治疗。掉毛和口腔溃疡则是比较少见的,但在我们的实验结果中,还是有实验犬出现了这两种不良反应。严重掉毛的实验犬没有做任何处理,在停止化疗三个月后就自行恢复。而口腔溃疡的实验犬只是简单冲洗清理几天后也能恢复。4、讨论乳腺肿瘤是母犬母猫最常发生的恶性肿瘤之一,犬乳腺肿瘤是仅次于皮肤肿瘤的最常见肿瘤,大约50%的犬乳腺肿瘤是恶性的,而猫可高达80% ~ 90%,未绝育的犬猫发生乳腺肿瘤的几率是绝育犬猫的7倍。紫杉醇在抗肿瘤药物中是一种作用机制非常独特的药物,其溶剂聚氧乙烯蓖麻油是一种表面活性剂,能够溶解聚氯乙烯(PVC)输液器中所含有的邻苯二甲酸二辛脂(DEHP),实验研究表明,DEHP具有广泛的不良反应,明显表现为肝毒性[6],因此,为了保证临床的用药安全,抽取紫杉醇时建议使用玻璃注射器,稀释时使用玻璃瓶,输液使用专门的紫杉醇输液器。另外,专门的紫杉醇输液器带有过滤器,需要过滤后再静脉滴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紫杉醇注射液中不含有抗菌剂。紫杉醇的过敏反应主要是因为聚氧乙烯蓖麻油在体内降解时释放组胺,导致过敏反应。化疗前使用抗组胺药物和激素以及减缓输液速度可使过敏反应降至最低程度,但并不能完全杜绝[3]。胃肠道反应最常见为食欲不振、呕吐、拉稀,主要机制是化疗药引起肠壁和呕吐中枢的化学受体触发区(CT2)内的嗜铬细胞的5-羟色胺(5-HT3)水平明显升高,经传入纤维作用于呕吐中枢,进而引起恶心、呕吐。同时,化疗药会对肠道的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从而会引起拉稀现象。针对胃肠道反应可以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以及胃复安等作为预防治疗。明显的骨髓抑制的发生几率并不是很高,但个别患犬对紫杉醇比较敏感,在第一次化疗后就会出现骨髓抑制,因此,在每次化疗前都要进行血常规检查。化疗前采取针对性预处理,使用激素如地塞米松,可有效减轻这一毒性反应,在保证犬猫安全的同时,也使其耐受性得到提高。用药前后进行肝功能监测,发现异常及时进行保肝治疗。化疗过程要针对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治疗方法,以免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使患病动物的治疗受到干扰或者停止。参考文献[1] V.J. Poirier, A.E. Hershey, K.E. Burgess, et al. Efficacy and Toxicity of Paclitaxel (Taxol)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ine Malignant Tumors[J]. J Vet Intern Med, 2004, (18): 219-222[2] 刘洁,刘悦. 紫杉醇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J]. 山西医药杂志, 2009, 38(7): 633-634[3] 赵俊生. 紫杉醇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及临床合理应用[J]. 山西医药杂志, 2008, 37(6): 558-559[4] 张荣蓉,任晓丽,向毅,等. 紫杉醇对犬乳腺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J]. 中国兽医杂志, 2009, 45(10): 27-28[5] 李华涛,张蓉蓉,任晓丽,等. 不同浓度紫杉醇诱导犬乳腺肿瘤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J]. 中国兽医科学, 2011, 41(4): 413-417[6] 张恩娟、陈琳、曹健. 紫杉醇注射液配套输液器中邻苯二甲酸二辛脂的溶出性考察[J]. 中国药房, 2008, 19(9): 698-700[7] 敬承衡, 张素清. 紫杉醇(Taxol)研究的进展[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14(2): 49-51[8] 唐富山, 焦海胜, 原凌燕, 等. 紫杉醇制剂研究进展[J]. 兰州大学学报, 2005, 31(2): 97-99[9] 吴海萍. 紫杉醇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J]. 海峡药学, 2009, 21(6): 234-236[10] 高锦明, 傅建熙, 张鞍灵. 抗癌新药紫杉醇的构效关系[J].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7, 25(5): 96-98

癌症治疗及最新研究进展论文

MicroRNA(miRNA;miR)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控制癌症相关miRNAs的表达有望成为新一代药物模式,用于晚期癌症的治疗。   2021年6月,来自日本的科研人员在《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发表综述文章, 总结了与各种癌症病理相关的肿瘤相关miRNA及其在癌症miRNA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许多研究表明,miRNAs的异常表达是由多种癌症类型的基因畸变(包括遗传和表观遗传的改变)引起的,并通过靶基因表达的失调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作用。因此,许多miRNAs与肿瘤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存活和细胞侵袭。癌症中OncomiR的异常高表达通过直接与多个肿瘤抑制基因结合而下调这些mRNA的表达,从而导致癌细胞的生长、移动和转移。因此,从功能上抑制OncomiR是一种有效的癌症治疗策略。 将与OncomiR互补的合成anti-miR引入癌细胞,可以阻止OncomiR与目标RNA的结合,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例如Viridian therapeutics公司开发了一种与miR-155互补的anti-miR:MRG-106(Cobomarsen),并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了MRG-106瘤内给药的I期临床试验(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2580552)。与OncomiR相反,TS-miR在肿瘤中的异常低表达通过逃避多种促癌基因表达的下调作为靶点,在肿瘤的发生和恶性进展中发挥作用。通过对人类miRNA库的功能筛选和miRNAs的表达分析,研究团队发现了多个参与了多种癌症病理过程的TS-miRs。由于TS-miR可同时抑制多种促癌基因的表达,因此将合成双链(ds)-TS-miR模拟物引入癌细胞的替代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治疗上合理的方法。 研究团队针对miR-634进行了研究。 1) 首先其在体外实验中证实了ds-miR-634模拟物作为抗癌药物的潜力,ds-miR-634模拟物的引入显著地增加了包括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在内的几种癌细胞系对顺铂的敏感性,并且证实在ESCC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将ds-miR-634模拟物局部注射到肿瘤周围的皮下空间增加了顺铂的抗肿瘤作用。 2) 接下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脂质纳米粒(LNP)(由Eisai有限公司提供),其中包含合成的ds-miR-634模拟物(miR-634-LNP),并进行了动物实验。在胰腺癌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通过尾静脉注射miR-634-LNP,使miR-634有效传递到肿瘤细胞并抑制靶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服用miR-634-LNP的小鼠有明显的抗肿瘤效果。这表明,LNP介导的miR-634递送是一种潜在的有用的癌症治疗策略。 3) 最近研究团队使用离子液体技术(ILTS®,MEDRx,Co.Ltd.)制备了一种含有ds-miR-634模拟物的软膏。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异种移植小鼠模型和致癌物诱导的乳头状瘤小鼠模型中,局部应用miR-634软膏抑制体内肿瘤生长而没有毒性。miR-634的强制表达通过抑制多种细胞保护过程(包括自噬、抗氧化清除、抗凋亡和谷氨酰胺分解)诱导高能应激,从而协同增强EGFR-TKI诱导的细胞毒性。因此,研究团队认为局部应用miR-634软膏是通过同时抑制多种细胞保护过程来提高EGFR-TKI治疗cSCC疗效的合理策略MetastamiR通过直接靶向参与癌细胞迁移、侵袭、定植、肿瘤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基因来促进或抑制肿瘤转移。例如由TransCode Therapeutics公司开发的含有anti-miR-10b(TTX-MC138)的纳米粒子制剂对小鼠进行系统性给药,显著抑制了几种癌症的实验性转移,包括乳腺癌、肺癌和胰腺癌。此外, 控制MetastamiRs的表达可能导致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来抑制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以及肿瘤转移。 血管生成在肿瘤微环境中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存活和转移起着重要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靶点。血管内皮细胞中血管生成相关miRNA(AngiomiRs)的表达通过调节细胞因子信号、金属蛋白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信号促进肿瘤组织中的血管生成。此外,参与肿瘤免疫系统的miRNAs(Immuno-miRs),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炎症信号和NF-kB通路中的因子,促进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因此, 治疗性地控制肿瘤微环境中AngiomiRs或Immuno-miRs的表达可能是抑制肿瘤微环境中血管生成或提高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用合成的ds-TS-miR模拟物进行替代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癌症治疗策略 ,因为它可以同时抑制参与癌症进展的多种途径。与传统的分子靶向药物和控制一个分子的抗体药物不同,使用TS-miR的替代治疗可以同时控制多种促癌基因的表达。miRNA疗法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制剂所需的TS-miR。未来,通过化学修饰合成核酸和优化药物传递系统(DDS),预计miRNA疗法的发展将快速推进。首发公号:国家基因库大数据平台 参考文献 Inoue, J., Inazawa, J. Cancer-associated miRNAs and their therapeutic potential. J Hum Genet(2021).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他们以为是对癌症如何在体内扩散---癌症转移---的直接调查却发现了液-液相分离的证据:这个生物学研究的新领域研究生物物质的液体团块如何相互融合,类似于在熔岩灯或液态水银中看到的运动。相关研究结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2021年3月的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GF-β-induced DACT1 biomolecular condensates repress Wnt signalling to promote bone metastasis”。

论文通讯作者、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Yibin Kang说,“我们相信这是首次发现相分离与癌症转移有关。”

他们的研究不仅将相分离与癌症研究联系在一起,而且融合后的液体团块产生了比它们的部分之和更多的东西,自组装成一种以前未知的细胞器(本质上是细胞的一个器官)。

Kang说,发现一种新的细胞器是革命性的。他将其比作在太阳系内发现一颗新的星球。“有些细胞器我们已经认识了100年或更久,然后突然间,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器!”

论文第一作者、Kang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Mark Esposito说,这将改变人们对细胞是什么和做什么的一些基本看法,“每个人上学,他们都会学到‘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以及其他一些有关细胞器的知识,但是如今,我们对细胞内部的经典定义,对细胞如何自我组装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经典定义开始出现转变。我们的研究标志着在这方面迈出了非常具体的一步。”

这项研究源于普林斯顿大学三位教授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这三位教授是Kang、Ileana Cristea(分子生物学教授,活体组织质谱学的领先专家);Cliff Brangwynne(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工程计划主任,生物过程中相分离研究的先驱)。

Kang说,“Ileana是一名生物化学者,Cliff 是一名生物物理学者和工程师,而我是一名癌症生物学家和细胞生物学者。普林斯顿大学刚好是一个让人们联系和合作的美妙地方。我们有一个非常小的校园。所有的科研部门都紧挨着。Ileana实验室实际上与我的实验室在Lewis Thomas的同一层楼! 这些非常紧密的关系存在于非常不同的研究领域之间,让我们能够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引入技术,让我们能够突破性地理解癌症的代谢机制--它的进展、转移和免疫反应--也能想出新的方法来靶向它。”

这项最新的突破性研究,以这种尚未命名的细胞器为特色,为Wnt信号通路的作用增加了新的理解。Wnt通路的发现导致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Eric Wieschaus于1995年获得诺贝尔奖。Wnt通路对无数有机体的胚胎发育至关重要,从微小的无脊椎动物昆虫到人类。Wieschaus已发现,癌症可以利用这个通路,从本质上破坏了它的能力,使其以胚胎必须的速度生长,从而使肿瘤生长。

随后的研究揭示,Wnt信号通路在 健康 的骨骼生长以及癌症转移到骨骼的过程中发挥着多重作用。Kang和他的同事们在研究Wnt、一种名为TGF-b的信号分子和一个名为DACT1的相对未知的基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时,他们发现了这种新的细胞器。

Esposito说,把它想象成风暴前的恐慌购物。事实证明,在暴风雪前购买面包和牛奶,或者在大流行病即将到来时囤积洗手液和卫生纸,这不仅仅是人类的特征。它们也发生在细胞水平上。

下面是它的作用机制:惊慌失措的购物者是DACT1,暴风雪(或大流行病)是TGF-ß,面包和洗手液是酪蛋白激酶2(CK2),在暴风雪面前,DACT1尽可能多地抓取它们,而这种新发现的细胞器则把它们囤积起来。通过囤积CK2,购物者阻止了其他人制作三明治和消毒双手,即阻止了Wnt通路的 健康 运行。

通过一系列详细而复杂的实验,这些研究人员拼凑出了整个故事:骨肿瘤最初会诱导Wnt信号,在骨骼中传播(扩散)。然后,骨骼中含量丰富的TGF-b激发了恐慌性购物,抑制了Wnt信号传导。肿瘤随后刺激破骨细胞的生长,擦去旧的骨组织。( 健康 的骨骼是在一个两部分的过程中不断补充的:破骨细胞擦去一层骨,然后破骨细胞用新的材料重建骨骼)。这进一步增加了TGF-b的浓度,促使更多的DACT1囤积和随后的Wnt抑制,这已被证明在进一步转移中很重要。

通过发现DACT1和这种细胞器的作用,Kang和他的团队找到了新的可能的癌症药物靶点。Kang说,“比如,如果我们有办法破坏DACT1复合物,也许肿瘤会扩散,但它永远无法‘长大’成为危及生命的转移瘤。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Kang和Esposito最近共同创立了KayoThera公司,以他们在Kang实验室的合作为基础,寻求开发治疗晚期或转移性癌症患者的药物。Kang说,“Mark所做的那类基础研究既呈现了突破性的科学发现,也能带来医学上的突破。”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DACT1还发挥着许多他们才开始 探索 的其他作用。Cristea团队的质谱分析揭示了这种神秘细胞器中600多种不同的蛋白。质谱分析可以让科学家们找出在显微镜玻片上成像的几乎任何物质的确切成分。

Esposito说,“这是一个比控制Wnt和TGF-b更动态的信号转导节点。这只是生物学新领域的冰山一角。”

Brangwynne说,相分离和癌症研究之间的桥梁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它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他说,“生物分子凝聚物在癌症---它的生物发生,特别是它通过转移进行扩散---中发挥的作用仍然不甚了解。这项研究为癌症信号转导通路和凝聚物生物物理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它将开辟新的治疗途径。”(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Mark Esposito et al. TGF-β-induced DACT1 biomolecular condensates repress Wnt signalling to promote bone metastasis. Nature Cell Biology, 2021, doi:10.1038/s41556-021-00641-w. 2.Kiran D. Patel et al. Condensing and constraining WNT by TGF-β. Nature Cell Biology, 2021, doi:10.1038/s41556-021-00649-2.

癌症进展投稿好中吗

不同癌症的进展期不一样。

全世界最权威的癌症治疗机构凯特琳癌症中心曾经记录一起病例:1999年他们为一位81岁的白人男子手术治疗晚期的睾丸癌,在治疗过程中,意外检查发现该男子胃部也有原生癌(非转移,等于同时得两种癌症)但是仅仅是早中期肿瘤,因为该男子年纪较大,因此医院考虑不予胃部进行手术,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姑息治疗。8年后,该男子寿终正寝,临死前最后一次体检显示,他的胃癌在8年中仅仅进展到中期而已。

在这起病例中,我们看到八年时间,这名患者的胃癌都没有从早期进展到晚期。

有些癌症,比如不敏感的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等,只要有效药物控制,有可能终患者寿命一生都没有机会进展到晚期,这也是为什么甲状腺癌的治愈率高达99%以上。

但有些凶险的癌症,比如黑色素瘤等等,极其有可能只是体表的一块黑痣,潜伏三四十年,一旦癌变却能在短短半年一年内发展到晚期,危及人的生命。

当然这也是个例,我们决不能谈癌色变,国际上通行对肿瘤进行标准的TNM分期法。

一般我们认为IIA期以前都是癌症早期,临床表现为肿瘤直径在5MM以下,没有淋巴转移,没有远端转移。

而IIIB期及以后为癌症晚期,典型表现为多个淋巴结转移以及远端转移。

大部分癌症,如果不加干涉,从早期到中晚期的进展是一个线性过程,迟则三五年,短则一两年,如果我们能在癌症早期发现并予以积极治疗,一般都会得到比较好的结果。

切记,不要长期暴露在极端环境,如辐射,装修污染,大气污染之下,远离熬夜,不健康饮食,否则的话,癌症的病程进展可能速度超乎你的想象。

大部分癌症之所以难治,被人们看作绝症,根本原因就是早期症状轻微不能引起人们重视,一发现就是晚期。所以,再次提醒大家,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按时体检,才是防治癌症最有效的途径。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据学术堂的了解,医学论文是医者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文字记录和书面总结,通过论文的载体方式来展现医者的临床医学经验。下面是什么医学杂志容易发表的知识分享,欢迎阅读指正。1.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浙江省卫生厅主办单位:宁波市医学信息研究所国际刊号:1671-0800国内刊号:33-1268/R出版地方:浙江邮发代号:32-121创刊时间:1994发行周期:月刊《现代实用医学》(月刊)创刊于1988年,由宁波市医学会、宁波市医学信息研究所主办。以“立足宁波、面向全国、服务城乡”为宗旨,学习和汲取中华系列杂志和我省品质杂志的办刊经验,自觉以省级杂志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现代实用医学》在办刊特色方面,力求体现“现代、综合、实用”,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准绳,突出多学科交叉知识综合研讨,报道内容新颖实用,密切结合临床。《现代实用医学》每期都安排了一个专题,邀请省内外着名专家为“专家论坛”栏目撰搞,相关专题论文相对集中,重点突出。2.当代医学杂志 部级期刊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国际刊号:1009-4393国内刊号:11-4449/R出版地方:北京邮发代号:82-829创刊时间:1994发行周期:旬刊《当代医学》《当代医学》(旬刊)创刊于199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部级综合性期刊。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DE)》统计源期刊。获奖情况:2004年获卫生部期刊奖。《当代医学》是目前中国医疗卫生领域以系统阐述职业化医院经营与管理理念的部级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当代医学》杂志将帮助中国的医院院长解析中国的医药宏观政策和相关法规;洞察医药市场的经济运行规律;把握世界医学和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掌握医院战略规划、财务和资本管理、品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讯管理等现代医院职业化经营管理方式,引领医疗信息化建设潮流,打造21世纪的职业院长。3.安徽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主管单位:安徽省卫生厅主办单位:安徽省卫生厅国际刊号:1000-0399国内刊号:34-1077/R出版地方:安徽邮发代号:26-22创刊时间:1973年发行周期:月刊《安徽医学》主要介绍本省在医学临床、教学、科研上取得的新成果、新发现、新进展,促进学术交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提高全省医学发展水平,增进群众身体健康。读者对象是中、高级医务工作者。《安徽医学》创刊于1973年,是一本综合性医刊。1992年并荣获北大核心期刊。4.北方药学杂志 省级期刊主管单位:内蒙古自冶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药品学会国际刊号:1672-8351国内刊号:15-1333/R出版地方:内蒙古邮发代号:16-421创刊时间:2004发行周期:月刊《北方药学》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由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内蒙古自治区药品学会主办,西部十二个省(市、区)药学会协办的《北方药学》于2004年6月28日诞生了。《北方药学》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技学态度,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我国西部医药学与传统医药学科技的提高与发展。本刊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医药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医药卫生人员、药学教育、科研人员以及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人员。主要反映国内外药学科研成果,以及西部十二个省(市、区)广大药学工作者及各少数民族医药研究的新成果、新发现、新动态。为我国西部地区广大医药工作者与国内外医药界同仁进行学术交流、信息沟通开辟途径和渠道,提供和搭建广阔的学术平台,也为国内外学者更多的了解中国民族医药,使我国民族医药走向世界,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北方药学》的创刊,顺应了崇尚天然,回归自然的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我国医药产业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策略,是我们西部十二个省(市、区)医药科技工作者的一件大喜事,它实现了广大西部药学工作者多年的心愿,必将激励西部十二个省(市、区)及国内更多的同行、专家、学者共同探索医药科技、学术的发展。《北方药学》以创新、存真、求实的严肃科学态度,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及编辑部的管理,力争把《北方药学》办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医学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重在实用的专业性刊物。广大读者可借助本刊了解西部医药科技的发展动态,捕捉思路,提高学术水平,展示科研成果。5.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部级期刊主管单位: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国际刊号:1671-8631国内刊号:14-1300/R出版地方:山西邮发代号:22-39创刊时间:1974发行周期:月刊《临床医药实践》杂志创办于1974年,是由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办的国家综合性医学期刊,也是我国传播医药卫生新理论的医学期刊之一,创办多年来,为各级医学科技人员服务,为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服务,为促进我国医学科技信息转换为社会生产力而服务。以上就是关于什么医学杂志容易发表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医学论文杂志普刊:《医学前沿》 《医师在线》 《临床医药文献》《实用妇科内分泌》《全科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等核心:《四川中医》 《中医学报》 这些都是不错的刊物朋友你是评职称用吗?现在咱们国内,学术已经沦落为商品了,学术买卖已经见怪不怪了,基本上交上版面费就给你发表。这一点其实我也很无语......但是,论文还是要发表,因为论文发表已经是刚性需求。发表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第一,先考虑你发表论文的用途,评中职,还是高职。中职一般发表省级以上就可以,高职就需要有国家级的了,甚至核心期刊。毕业论文的话,还是根据学校的要求了。第二,考虑价格方面,省级 国家级 核心价格都不一样,但是咱们也不能一再追求低价格,网上假刊太多,小心占小便宜吃大亏,了几百快无所谓,主要是耽搁了事情,评职称一年就一次(要找可以用支付宝付款的)。第三,时间问题,刊物确定好了 一定要确定下(新闻出版总署)是否能查到。然后就是时间,一般杂志从定稿到出刊都得需要1个月,赶上高峰期3月都有可能,如果对方什么都答应你,今天给稿子明天邮递给你刊物,这个肯定是假刊的。第四,价格方面,这个不好说,杂志种类太多,没法完全根据省级 国家级来判断价格,核心期刊的话 悬殊很大。最后祝你成功,这是我发表论文的经验,我帮我同事也发表了一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索引序列
  • 癌症研究的进展论文
  • 直肠癌症研究最新进展论文
  • 紫杉醇治疗癌症的研究进展论文
  • 癌症治疗及最新研究进展论文
  • 癌症进展投稿好中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