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西方文明的全球扩张论文参考文献

西方文明的全球扩张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西方文明的全球扩张论文参考文献

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学者们对大众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引发了一场新的文化研究热潮。在这场文化研究大潮中,西方文化史及其研究成为重要领域和阵地。近年来,国内出版的有关西方文化史的著述层出不穷,但编著和介绍性的较多而论著则少见。究竟什么是西方文化史?究竟怎样研究西方文化史?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史?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答案,一些概念性的问题也还模糊不清,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思考和解读,以利于对西方文化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西方文化史的学科概念 1、从传统史学、新史学到新文化史 作为史学的一个分支,文化史自有其产牛、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人们对文化史的认识也随着这个过程而变化。自18世纪兰克客观主义史学产生以来,“照录史实”的实证主义史学至今影响巨大;19世纪以来,“思辨的”历史哲学更是把政治史推到了史学研究的中心地位。当时,文化史在史学中的地位并不高。 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新史学”往往自称是文化史或文明史。“新史学”认为文化就是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之和,历史就是人类文化的进步。因此,“新史学”研究包括了人类发展各方面的历史。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在他1860年出版的《教育论》一书中讨论了历史学的这一新范围。“在斯宾塞的历史范畴中,政治、阶级、宗教、风俗、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等几乎是包罗万象。”虽然斯宾塞并未使用文化史这一概念,但是西方学者却通常把他的这一讨论作为对文化史理论的精辟论述。德国文化史家威廉·黎尔认为,文化史是真正的历史哲学,它是“各国全部文明的历史,它既表现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也显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等方面。”被称为“最卓越的文化史家”的瑞士历史学家布克哈特在一次演讲中更为明确地给出了文化史的定义:“在通常情况下,文化史即是从总体上来考察的世界史,而历史则意味着事件的发展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标准包含:是什么推动世界、什么具有贯穿始终的影响。”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史学界兴起的“新文化史”被认为是“当代西方史学主流的研究趋势”。新文化史是对旧的“新史学”的反动和发展,相较于之前的历史研究取向,新文化史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它注重考察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层面,也就是说,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从以往偏重于政治军事或经济社会等方面转移到社会文化的范畴之内;另一方面,它提出用文化的观念来解释历史,新文化史在方法上借助了人类学、语言学、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语言、符号、仪式等文化象征的分析,解释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意义。新文化史将原先诸如社会文化史、历史人类学、人类学史学等名目都统一在其旗下。林·亨特主编的《新文化史》(1989)对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文化史作了理论总结,标志着新文化史理论的初步建构,文化史研究的领域也迅速扩展到物质文化史、身体史、表象史、记忆社会史、政治文化史、语言社会史等诸多方面。 2、西方文化史的内容 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意识形态的直接表现,例如科学思想、哲学思想、社会思潮等等。它们是抽象的也是最为基本的。同时,也包括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即通过物的形式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而它们是具体和外在的反映。文化史也就是对上述方面的一种历史描述和总结。”由此看来,文化史作为历史学的门类之一,从学科意义上讲,它应该仅仅是关于狭义文化的历史,其中包括思想理论、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等。但是,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把文化史研究扩大到其他领域,甚至囊括了人类所有的历史现象,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乃至军事等等,西方文化史也不例外。 在国内的西方文化史著作中,庄锡昌主编的《西方文化史》、沈之兴和张幼香主编的《西方文化史》、高福进的《西方文化史论》、叶胜年的《西方文化史鉴》、沈福煦的《现代西方文化史概论》都属于狭义西方文化史,没有系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书基本上是作为教材和通俗读物面世,编得多而论得少,所以并不能被称为研究著作。 国内具有一定研究性的西方文化史著作主要有北京大学徐新的《西方文化史:从文明初始至启蒙运动》。该书在较为完整地展示西方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的同时,特别注意凸显贯穿其中推动西方文明进程、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运动和成就。姜守明等撰写的《西方文化史》虽然基本上也是一本狭义文化著作,但该书在对西方自古至今的精神文化成果进行介绍、对西方文化精粹的细致梳理、对西方文化的起源进行追溯的同时,还探讨了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分析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碰撞与汇合,因此可以说是研究性著作。 从内容角度说,国内的西方文化史著作的一个最大缺憾是基本上都没有涉及大众文化的内容,特别是西方的风俗习惯、下层群众文化等等。 3、西方文化史的时间跨度 从时间角度看,目前的西方文化史著作主要分为两类:文化史通史和断代史。通史在内容上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描述西方社会从古代两希文化和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8世纪启蒙运动、理性主义、19世纪自由主义和20世纪现代主义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它是对文化史实的客观叙述,国内多数西方文化史著作也基本都是这样写的。 断代史的研究者主要针对某个时段的文化来阐述他们个人的真知灼见,其成果多为思辨性的。我们经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殊不知西方文化史也不狭小简单。要在一本书中就把西方文化史的全部内容解释清楚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徐新将西方文化史分成两本书来写,可以算是国内少见的西方文化断代史的著作了。法国文化史学家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也是西方文化史中断代史研究的佳作。在该书中他高度赞扬了那个时代,认为“欧洲的文明礼貌和社交精神的产生都应归功于路易十四的宫廷”。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布罗代尔在1949年发表的巨著《地中海和腓力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也属同一类。 4、西方文化史的空间界定 从不断变化的“西方”这个概念上讲,西方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扩张的文化。“18世纪以前的西方还仅限于西欧国家。18世纪以来开始包括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20世纪以后,广义上的西方不仅包括古代整个欧洲,还包括整个西亚、北非,甚至包括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东亚的日本;狭义上的西方指的是欧美发达国家。从我国现有的西方文化史著作看,人们基本上认同欧美为西方文化的代表,这种空间概念使西方文化史基本上成 为欧美文化史。 西方基督教传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发达的经济社会使西方学者视自己的文化为最优秀的文化,因此,以往的西方文化史研究充斥着浓重的“西方中心论”的色彩。法国著名史学家基佐和英国史学家巴克尔便专注于欧洲文明史的研究,在他们的思想中存在明显的“欧洲中心论”倾向,认为欧洲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而异族文化通常要么被描写成他者文化;要么被妖魔化。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视野的开阔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摆脱了“西方中心论”的束缚,认识到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的独特与优秀。荷兰历史学家彼得·李伯庚的《欧洲文化史》打破了“欧洲中心论”的框架,把欧洲文化的发展放到欧洲和其他地区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去考察。 二、西方文化史研究的视角问题 1、历史哲学视角 在西方学术界,历史哲学研究一般分为两类:“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前者主要探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特征、意义或规律;后者则着重阐释历史学研究本身特有的性质、方法或作用。何兆武和陈放能主编的《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一书,把文化形态史观视为当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当代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便体现了文化史研究的历史哲学特征。从文化形态史观的角度,斯宾格勒认为在人类文化中曾出现过八种文化系统,并相信西方文化同其他七种已处于僵死的文化一样,也将走向它的归宿,走向没落。作为“新斯宾格勒派”,汤因比的毕生之作《历史研究》继承和发展了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理论,对人类文明进行了探索研究。他从斯宾格勒的八个文明发展到三十七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成为20世纪末继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之后的又一个从文明和文化视角解释历史、认识现实和预测未来的学者,因此有人说亨廷顿是又一个从历史哲学角度看西方文化的人。 2、新史学研究视角 新史学脱胎于传统史学。传统史学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对人类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的研究,因此其根本缺陷是只注重政治事件和精英人物的活动。于是,早在18世纪中期,传统史学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便受到了挑战和质疑。被称为“文化史之父”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突破传统史学上作了大胆的尝试。1860年,瑞士历史学家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出版,进一步奠定了文化史研究的内容和范畴。 亨利·贝尔可以说是新史学的先驱。他主张以史学为中心统一人类知识,提倡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1900年,贝尔创办了具有跨学科特色的《历史综合杂志》。鲁滨逊是美国新史学的倡导人,他反对传统史学的封闭性,强调史学家要利用关于人类的新科学知识,寻找包括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社会心理学、比较宗教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在内的“新同盟军”。 3、新文化史研究视角 前文已经说明,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兴起的新文化史是西方文化史研究的新视角。由于该流派主要是一些研究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学者组成,他们的研究因此而带有社会史、政治史、语言史等色彩,这就扩大了以往西方文化史的研究领域,形成了新的观念,对文化史走向跨学科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4、跨学科研究视角 新史学所倡导的跨学科研究是西方文化史研究的一个较为凸显的特征。它促使许多新兴学科呈现在文化史研究的视野中,如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文化哲学、民族文化学和宗教文化学等等。在这些学科中,鉴于文化在各学科的研究视角和内容上所处的不同位置,大致可把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从新的视角来研究文化史,如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国内文化人类学学者们在此方面的成果有林惠祥撰写的《文化人类学》和马广海撰写的《文化人类学》等。文化社会学方面的著作有司马云杰的《文化社会学》(2001)等。第二类是文化与其他学科相互作用。文化哲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杨善民等撰写的《文化哲学》(2002)从文化、生活实践和人的解放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哲学的特征。第三类是把文化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或氛围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如宗教文化学。张志刚的《宗教文化学导论》下篇的内容就是放眼于现代文化背景来讨论世界宗教关系。 5、比较文化研究视角 通常,西方文化史研究基本是局限在西方文化的范围内来写作,即便有比较,也是在西方文化范围内进行的。但在中国人写西方文化史的时候,由于从东方人的视角看问题,自然会联想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所以有学者在著作中增加了东、西文化比较的内容。例如,姜守明等著的《西方文化史》就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 6、大众文化研究视角 大众文化研究虽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但问题却早就存在。如同中国一样,长时间以来,历史写作主要集中在“才子佳人”的上层领域,而少涉及下层人民大众的文化。这个问题从国内西方文化史的著作中可见一斑。在我们见到的同类著作中,只有叶胜年的《西方文化史鉴》中有大众文化的章节。但是在西方,专门写大众文化的文化史著作近年来不断出现,有些已经翻译成中文,例如,英国著名学者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就很具有代表性。三、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史研究的认识问题 认识西方文化及其历史是研究西方文化史的关键所在。从现有的论著看,人们对西方文化及其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还存在不少差异,西方文化史的写作自然各有不同。或许一些写作西方文化史的作者并没有从认识和评价西方文化角度来思考问题,但不思考是难以研究西方文化的。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人们对西方文化及西方文化史研究的认识有四点需作更深入探讨。 1、西方文化是基督教文化 国内的西方文化史著作对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性质不是很注重,庄锡昌、沈之兴主编的《西方文化史》中虽然有关于基督教的内容,但十分简要,不足以说明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性质。叶胜年的《西方文化史鉴》第四章的标题就是《基督教文化》和《新约全书》,姜守明等著的《西方文化史》第三章的标题为《神秘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这些著作虽然对西方基督教文化进行了专门描述,但基本上局限在古代。殊不知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性质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何将这种基督教文化的继承性及其发展传达给读者,成为我国西方文化史研究的重要任务。 2、西方文化是多元文化 对于西方文化的多元性,或者叫多元化,人们早已了解。但是,在西方文化史著作中如何把这种多元化写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徐新的《西方文化史:从文明初始至启蒙运动》和《西方文化史续编:从美国革命至20世纪》对西方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彩性进行了描述,可谓是对西方文化的多元化问题涉及较多的著作。然而,西方文化的多元化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却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例如,西方文化中多宗教、多种族、多语言、多民族、多风俗习惯等等,都应该对其特点和差别予以分辨。 3、西方文化是具有自己特征的文化 关于西方文化的特点,许多论文都有分析,所分析的特点也各自不同,诸如海洋商业文化、扩张文化、动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开拓性文化、斗争文化等等。要写一本成功的西方文化史就应该将这些特点渗透在著作中。但从目前国内学界看,这类著作并不多。 4、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跨文化对话与合作交流活动的频繁开展,文化史多样性和统一性已成为其研究的时代特征。《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一书提出了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平衡的观点,认为世界文化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应充分理解和尊重每一种文化。文化交流一方面丰富和加强了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接触和相互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和不安定的全球性社会中,文化上的差异又成为了国家间和种族间冲突的根源。因此,只有在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的基础上,本着平等互利、共处、共享的原则达到某种统一。这里的“统一”并不是“一致”,不是损害和抹杀了各文化独特性的一致。一切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何兆武先生在《文化漫谈》一书中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文化的统一性就寓于其多样性之中。它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 综上所述,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决定性力量,它在解决世界问题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文化史经历了从传统史学、新史学到新文化史的发展历程,在研究上虽然还存在如概念的界定、研究的范围和研究视角等模糊不清和有争议的问题,但我们相信文化史家通过对上述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通过对西方乃至世界文化史发展的根本规律的研究、概括与总结,定会为解决世界争端,维护人民的幸福家园找到一把和平的金钥匙。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个是能力或能量的问题。东方文明领先之时,并没有能力大规模扩张,如发现新航路,足迹踏遍全球各个角落,大规模向外移民,在全球各个角落开辟永久性航路、定居点、殖民地等。东方国家从没有达到这个发展水平。西方文明在古代也没有这个能力,只是15世纪后才有。二是由文明的内在特征决定的,这是更重要的。东方文明并不具有那样的强势,使其它文明受到威胁。一个文明的强势在于其对异质文明的吸引力、影响力、渗透力、改造力、重塑力等,现代西方文明的强势表现在,只要一种异质文明与它接触,就会被它所渗透或重塑。15世纪之前,西方文明也曾扩张,如希腊化时代、罗马帝国时代,但却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影响,一是其扩张的范围有限,它还不是世界性的;二是当时的西方文明还不能成为真正的强势文明。或者它只在某些方面有优势,在其它方面可能处于劣势。我们知道,罗马帝国甚至被东方气质的宗教所征服。那么,西方文明的强势来源于何处呢?按我的初步理解。它的强势来源于两个东西:一个是个人主义精神,它解放个人,拆除或瓦解围堵和压抑个人的文化堡垒或堤坝。非西方文明都是整体主义的,或集体主义的,它千百年精心设计了整个文化机制,围堵和压抑个人。西方文明来了,这个文明创造了一种机制,它在承认个人的合法性,容纳个人,解放个人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秩序。规范个人的欲求使其纳入合法的秩序中。比如民主是对个人权力欲望的承认,法治是对个人权利欲求的承认,市场经济是对个人追求财富的欲求的承认,西方的社会生活方式是对个性解放的欲求的承认。其它文明都将这些个人的东西视为洪水猛兽,极力要压抑它,打击它,不然,就无法过上一种文明的有秩序的生活。但西方文明来了,它将人的欲望、本能、个性表现和发展的欲求释放了出来。在个人内在的欲求与西方文明的外来诱惑夹击下,各种传统文明设置的堤坝便逐渐垮掉了。这才是西方文明真正力量所在。你可以想一下,一个文明实行婚姻由家长作主,一个文明主张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两者相遇时哪个更有吸引力呢?哪个更符合人的内在欲求呢?类似的,如一个主张君尊臣卑,君为臣纲,一个主张平等民主,两个相遇时哪个会成为胜利者呢?一个要把人作为工具,服务于集体,另一个要求个人成为目的,集体也要服务于个人,保障个人的权利,尊重个性自由,两者相遇会发生什么情景呢?一个文明要求每个人按习俗生活,按他人的方式生活,一个文明允许张扬个性,哪个会更符合人性的要求呢?西方文明的强势在于它会得到人的内在欲求的呼应,也许它更符合人的本性。当一个中国传统京剧与美国大片同时上演时,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包括政治上持反美立场的年轻人会去看美国大片,这是什么原因呢?并没有美国大兵拿枪逼你看,这是大家的自愿选择,这是一个文明本身具有的特质而产生的影响力。西方文明的强势的另一个根源,在于其创新的理性思维方式。靠着这个,再与它对个人的解放相结合——这使西方社会的个人充分发展,从而使社会机体的每个细胞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整个社会也就具有更充沛的能量——创造了其它文明无法比拟的力量。也就是说,使它获得了经济、技术和军事上的巨大优势。这使它具有了扩张的能力,也使其它文明由于要迎接其挑战而不得不学习它,也出于对其强大的羡慕而模仿它。你所说的“内向”、“外向”问题,是学界许多人都讲的。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很表面的观察,没有说到根本。它没有解释,为何西方“外向”而东方“内向”。这也是一种含混的说法,“内向”、“外向”的含义是什么?有人就肤浅地理解为西方人具有扩张性、侵略性等。其实,每个文明都有侵略性,因为这是人的本能中所具有的因素,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有侵略性,由人所组成的集体会将人性中的侵略性放大。只是有的文明侵略性强些,有的弱些。在古代文明中,也许印度文明的侵略性弱一点吧?侵略性最强的可能是伊斯兰文明。亨廷顿认为伊斯兰文明暴力性最强,其次是中华文明。据我对历史的了解,这种说法有道理。所谓暴力性强,意味着这个文明对暴力的约束较弱,使用暴力的底线较低。可是,人们看到的事实是,西方人真正打遍了全世界。一段时间里,基本上将全世界都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这种能力而不仅是侵略性的问题。我理解,15世纪以后西方人能够扩张到全世界,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的个人主义精神。你可以想一想,他们离开熟悉的土地,远走异乡去谋生,是什么使他们产生了这个动机?他们离开祖国、社区、家庭和家族的庇护,脱离血缘亲情的纽带,长期孤独地漂泊于海洋上,生活在异国他乡,过一种冒险的生活,支持他们那种坚强意志的根基是什么?是个人主义精神,是成熟的个性和人格。正是这一点,使他们的扩张与其它文明的扩张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产生了不同的后果。为什么西方人几百年的扩张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其他文明的扩张却容易被忽略?一个原因在于,西方人的大规模扩张是晚近发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们扩张后,又退了回去,被他们侵略的国家和民族又恢复了独立,所以就会不断控诉西方人历史上对他们的侵略。而其它一些国家扩张后将其占领的土地永久性地并入其版图,被其侵略的国家或民族如今已经成为其国家的组成部分,所以就不会有人控诉其当初的侵略行为。你的思考很有价值,但这样的问题无限的深,没有人能够拿出一个终极答案。它需要我们不断思考、讨论,不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也不断修改我们先前的认识。也许没有最终答案,但我们不能放弃思考。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院 (系):专 业:班 级:学生姓名: 学 号:年 月 日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评价表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综述名称 注意综述名称(综述内容中不要出现本课题怎么样等等)评阅教师姓名 职称评 价 项 目 优 良 合格 不合格综述结构 01 文献综述结构完整、符合格式规范综述内容 02 能准确如实地阐述参考文献作者的论点和实验结果03 文字通顺、精练、可读性和实用性强04 反映题目所在知识领域内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新技术等参考文献 05 中、英文参考文献的类型和数量符合规定要求,格式符合规范06 围绕所选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搜集文献成绩综合评语:评阅教师(签字):年 月 日文献综述: 小四号宋空一行标题 二号黑居中空一行1 XXX 三号黑XXX 小四号宋,行距20磅1.1 XXXX 小三号黑XXX 小四号宋,行距20磅1.1.1 XXX 四号黑XXX 小四号宋,行距20磅空一行2 XXXX 三号黑(空1行)参 考 文 献(空1行)[要求按国标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书写,例如:][1] 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 .(宋体五号,行距固定值20磅)[2]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下面的是我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FTO透明导电薄膜的溅射法制备1 前言为了更好的开展毕业论文及毕业实验工作,在查找和阅读与《DSSC用FTO透明导电玻璃的溅射法制备》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完成撰写了本文献综述。随着科技的日趋成熟,导电玻璃的制备方法也越来越成熟,种类也衍生得越来越多。本文章将对国内外的制备方法,种类,发展现状及趋势,工艺性能,退火处理对性能的影响等方面做一简要介绍。2透明导电玻璃的种类及制备方法简介2.1透明导电玻璃的种类2.1 .1 TCO导电玻璃TCO(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玻璃,即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是指在平板玻璃表面通过物理或化学镀膜方法均匀的镀上一层透明的导电氧化物薄膜而形成的组件.主要包括铟、锡、锌、铬的氧化物及其复合多元氧化物薄膜材料。2.1.2 ITO透明导电玻璃ITO透明导电玻璃全称为氧化铟锡(Indium-Tin Oxide)透明导电膜玻璃,多通过ITO导电膜玻璃生产线,在高度净化的厂房环境中,利用平面磁控技术,在超薄玻璃上溅射氧化铟锡导电薄膜镀层并经高温退火处理得到的高技术产品。 ITO玻璃产品广泛地用于液晶显示器(LCD)、太阳能电池、微电子ITO导电膜玻璃、光电子和各种光学领域。2.1.3FTO透明导电玻璃FTO透明导电玻璃为掺杂氟的SnO2导电玻璃(SnO2:F),简称为FTO。FTO玻璃可以做为ITO导电玻璃的替换用品,广泛用于液晶显示屏,光催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基底等方面,市场需求极大. FTO玻璃因其特殊性,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电致变色和光催化方面对其透光率和导电率都有很高的要求,其综合性能常用直属FTC来评价:FTC=T10/RS。T是薄膜的透光率,RS是薄膜的方阻值;在光学应用方面,则要求其对可见光有好的透射性和对红外有良好的反射性。对其基本要求是:①表面方阻低,②透光率高,③面积大、重量轻,④易加工、耐冲击。2.2FTO透明导电玻璃制备方法FTO透明导电玻璃的制备方法有,物理方法:溅射法、真空蒸发镀膜法、离子辅助沉积镀膜法等;化学方法:喷雾热解法、溶胶-凝胶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目前适合批量生产且研发较多的有真空蒸发镀膜法、磁控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喷雾热解等方法![1]化学气相沉积法和真空镀膜法制备的薄膜和玻璃基板的结合强度不够,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导电薄膜电阻较高。适合于批量生产且已经形成产业的工艺,只有磁控溅射法和溶胶-凝胶法。特别是,溅射法由于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易于获得大面积均匀的薄膜。2.2.1磁控溅射法镀膜:溅射镀膜(sputtering deposition)是指用离子轰击靶材表面,使靶材的原子被轰击出来,溅射产生的原子沉积在基体表面形成薄膜。溅射镀膜有二级、三级或四级溅射、磁控溅射、射频溅射、偏压溅射、反应溅射、离子束溅射等装置。目前最常用的制备CoPt 磁性薄膜的方法是磁控溅射法。磁控溅射法是在高真空充入适量的氩气,在阴极(柱状靶或平面靶)和阳极(镀膜室壁) 之间施加几百K 直流电压,在镀膜室内产生磁控型异常辉光放电,使氩气发生电离。氩离子被阴极加速并轰击阴极靶表面,将靶材表面原子溅射出来沉积在基底表面上形成薄膜。通过更换不同材质的靶和控制不同的溅射时间,便可以获得不同材质和不同厚度的薄膜。磁控溅射法具有镀膜层与基材的结合力强、镀膜层致密、均匀等优点。2.2.2真空蒸发镀膜:真空蒸发镀膜(vacuum vapor deposition)是在工作压强低于10-2 Pa,用蒸发器加热物质使之汽化蒸发到基片,并在基片上沉积形成固态薄膜的一种工艺方法。真空蒸发的加热方式主要有电阻加热蒸发、电子束加热蒸发、高频加热蒸发和激光加热蒸发等。对于镀制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而言,其真空蒸发镀膜工艺一般有三种途径:(1)直接蒸发氧化物;(2)采用反应蒸发镀,即在蒸发金属的同时通入氧气进行化学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3)对蒸发金属镀膜进行氧化处理。2.2.3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so1-gel)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能代替高温固相合成反应制备陶瓷、玻璃和许多固体薄膜材料的一种新方法。它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经溶液、溶胶、凝胶而周化,再将凝胶低温处理变为氧化物的方法,是应用胶体化学原理制各无机材料的一种湿化学方法。溶胶-凝胶工艺是一种制备多元氧化物薄膜的常用方法。按工艺可分为浸涂法和旋涂法。浸涂法是将衬底浸人含有金属离子的前驱体溶液中,以均匀速度将其提拉出来,在含有水分的空气中发生水解和聚合反应,最后通过热处理形成所需薄膜;而旋涂法则是通过将前体溶液滴在衬底后旋转衬底获得湿膜。2.2.4化学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是反应物质在气态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态薄膜沉积在加热的固态衬底表面,是一种重要的薄膜制各方法。CVD法所选的反应体系必须满足:(1)在沉积温度下,反应物必须有足够的蒸汽压;(2)化学反应产物除了所需的沉积物为固态外,其余必须为气态;(3)沉积物的蒸汽压应足够低,以保证能较好地吸附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基体上,但此法因必须制各具有高蒸发速率的铟锡前驱物而使生产成本较高。影响化学气相沉积薄膜的工艺参数很多,包括基体温度、气压、工作气体流量和反应物及其浓度等。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的主要特点包括:设备及工艺简单、操作维护方便、灵活性强;适合在各种形状复杂的部件上沉积薄膜:由于设备简单,薄膜制备的成本也比较低。但是,薄膜的表面形貌很大程度上受到化学反应特性以及能量撒活方式的影响。2.2.5喷雾热分解法:喷雾热分解法是化学法成膜的一种,其过程与APCVD法比较相似。它是将前驱体溶液在高压载气的作用下雾化,然后输送到基片表面,在高温作用下,前驱体溶液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基片表面上得到需要的薄膜材料。而反应副产物一般是通过气相形式排出反应腔。常用的高压载气主要有:压缩空气、氮气、氩气等等。但是由于压缩空气中常含有大量的水蒸气,所以用氮气作为载气的情形比较多。如果需要在基片表面上发生分解反应,基片温度一般在300℃以上,在玻璃上制备FTO薄膜的基片温度一般为500℃。影响最终薄膜性能的喷涂参数有:载气压力、前驱体溶液流量、基片温度、喷口与基片的距离、喷枪移动速度等等[2]。在成膜过程中基材的温度、液体的流速、压缩气体的压力以及喷嘴到基材的距离等参数均可实现精确控制[3]。3 FTO透明导电玻璃的研究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3.1FTO透明导电玻璃的研究现状自1907年Badeker首次报道了热氧化溅射的Cd薄膜生成半透明导电的CdO薄膜,引发了对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的研究。1950年前后出现了硬度高,化学稳定性好的SnO2基薄膜及综合光电性能优良的In2O3基薄膜,ZnO基薄膜的研究始于2O世纪80年代 。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TCO薄膜主要有SnO2、In2O3。和ZnO基三大体系,其中以In203:Sn(ITO),SnO2 :F(FTO)和ZnO:Al(ZAO)最具代表性,这些薄膜具有高载流子浓度(1018~1021cm-3)和低电阻率(10-3~1O-4Ω•cm),且可见光透射率8O%~90%,使这些薄膜已被广泛应用于平面显示、建筑和太阳光伏能源系统中。[4] 已经商业化应用的TCO薄膜主要是In2O3Sn(ITO)和SnO2:F(FTO)2类,ITO由于其透明性好,电阻率低,易刻蚀和易低温制备等优点,一直是显示器领域中的首选TCO薄膜。FTO薄膜由于其化学稳定性好,生产设备简单,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在节能视窗等建筑用大面积TCO薄膜中,具有很大的优势[5]。Sn02:F(FTO)掺杂体系是一种n型半导体材料,表现出优良的电学和光学性能,并且耐腐蚀,耐高温,成本低,化学稳定性好,是现在研究较多,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类TCO薄膜。苗莉等[6]采用喷雾热解法,以NH4F、SnCl2•2H20为原料,在普通玻璃衬底上制备出了方块电阻最低达到6.2Ω/口,可见光透光率为86.95%的FTO薄膜,且薄膜晶粒均匀,表面形貌平整致密。Yadav等[7]采用喷雾热解法,制备了不同厚度的FTO薄膜,最低电阻率达到3.91 X 10-4 Ω•cm。Moholkar等[8]采用喷雾热解法,制备了不同掺F浓度的FTO薄膜,研究了氟的掺杂浓度对Sn02薄膜的光学,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戴松元小组[9、10]将FTO用于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透明电极,并获得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射频溅射:射频溅射的基本原理是射频辉光放电。国内外射频溅射普遍选用的射频电源频率为13.56MHz,以防止射频信号与无线电信号的相互干扰。通常直流溅射的基本过程是,从阴极发出的电子,经过电场的加速后获得足够的能量,可以使气氛气体发生电离。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撞击阴极表面,溅射出阴极表面的原子、分子到衬底表面发生吸附、凝聚,最终成膜。直流溅射不能用于绝缘体材料的薄膜制备,因为绝缘材料在受到正离子轰击时,靶材表面的正离子无法中和,使靶表面的电位逐渐升高,导致阴极靶与阳极问的电场减小,当靶表面电位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使气体无法电离,溅射无法进行。而射频溅射适合于任何一种类型的阻抗耦合,电极和靶材并不需要是导体,射频溅射非常适合于制备半导体、绝缘体等高熔点材料的薄膜。在靶材表面施加射频电压,当溅射处于上半周时,由于电子的质量比离子的质量小很多,故其迁移率很高,用很短时间就可以飞向靶面,中和其表面积累的正电荷,从而实现对绝缘材料的溅射,并且在靶表面又迅速积累起了大量的电子,使其表面因空间电荷而呈现负电位,导致在射频溅射正半周期,也可吸引离子轰击靶材。从而实现了在电压正、负半周期,均可溅射。磁场的作用是将电子与高密度等离子体束缚在靶材表面,可以提高溅射速度。[11]用JPGF一450型射频磁控溅射系统在玻璃衬底上制备SnO2:F薄膜,系统的本底真空度为10-3Pa.溅射所用陶瓷靶是由纯度为99.99%SnO2和NH4F,粉末经混合、球磨后压制成坯,再经1300℃烧结而成,靶中NH4F的重量比是1.78%,用纯度为99.99% 的氩气和氧气作为工作气体,由可控阀门分别控制气体的流量。溅射过程中,控制真空室内氩气压强为1Pa,氧分压为0.5—1.5 Pa,靶与衬底间的距离为5cm.溅射功率为150W,溅射时间为25 min,衬底温度为100℃。用RIGAKU D/MAX—yA型x射线衍射(XRD)仪(CuKa辐射波长,0.154178 nm)测试样品的结构,用APHM一0190型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样品的表面形貌,使用 rv一1900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量样品的吸收谱,使用激发源为325 nm的He—Cd激光器的光谱仪测量样品的室温光致发光谱,使用普通的万电表测试它的导电性(前提是尽量保持测量条件的一致性)。3.2FTO透明导电玻璃的应用FTO透明导电玻璃具有优良的光电性能,被广泛用于太阳能电池的窗口材料、低损耗光波导电材料及各种显示器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中作为透明玻璃电极等,与生活息息相关。3.2.1在薄膜太阳电池上的应用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光伏效应,在半导体p-n结直接将太阳光的辐射能转化成电能的一种光电器件。TCO薄膜是太阳电池关键材料之一,可作为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CS)[12]等的透明电极,对它的要求是:具有低电阻率(方块电阻Rsh约为15Ω/□);高阳光辐射透过率,即吸收率与反射率要尽可能低;化学和力学稳定性好的特点。在薄膜太阳电池中,透明导电膜充当电极,具有太阳能直接透射到作用区域几乎不衰减、形成p-n结温度较低、低接触电阻、可同时作为防反射薄膜等优点。3.2.2在显示器上的应用显示器件能将外界事物的光、声、电等信息,经过变换处理,以图像、图形、数码、字符等适当形式加以显示。显示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平板化。在众多平板显示器中,薄膜电致发光显示由于其主动发光、全固体化、耐冲击、视角大、适用温度宽、工序简单等优点,引起广泛关注,并发展迅速。FTO薄膜具有可见光透过率高、电阻率低、较好的耐蚀性和化学稳定性,因此被广泛用作平板显示器的透明电极。3.2.3在气敏元件上的应用气体传感器是把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变换成易处理的光、电、磁等信号的转换元件。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是采用金属氧化物或金属半导体氧化物材料做成的元件,与气体相互作用时产生表面吸附或反应,引起以载流子运动为特征的电导率或伏安特性或表面电位变化。二氧化锡薄膜气敏器件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和恢复速度快、功耗低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容易集成。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传感器不断向智能化、微型化方向发展。[13]3.2.4在建筑幕墙玻璃及透明视窗上的应用喷雾热解法制各的FTO薄膜能用于阳光节能玻璃,对可见光高透射,但对红外光高反射,其反射率大于70%。让阳光中可见光部分透过,而红外部分和远红外反射。阳光中的可见光部分对室内采光是必需的,但可将红外部分的热能辐射反射回去,能有效调节太阳光的入射和反射。利用FTO薄膜在可见光区的高透射性和对红外光的高反射性,可作为玻璃的防雾和防冰霜薄膜。3.3 FTO透明导电玻璃的发展趋势随着LCD的商品化、彩色化、大型化和TFT的驱动或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变效率的提高,人们对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至少需要满足如下条件:(1)导电性能好,电阻率较低;(2)可见光内透光率较高:(3)镀膜温度更接近室温,能大面积均匀地镀膜;(4)膜层加工性能好,可以进行高精度低损伤腐蚀;(5)热稳定性及耐酸、碱性优良,硬度高;(6)表面形状良好,没有针孔;(7)价格较低,可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目前,TCO薄膜已普遍达到下列水平:膜厚为500 nm的情况下电阻率在10-4 Ω•cm数量级,在可见光区透光率达80%,载流子迁移率一般达到40cm2/(v•s)。虽然TCO薄膜的性能指标可以满足当前应用需要,但随着器件性能的不断提升,对TCO薄膜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一些学者提出了TCO薄膜发展的一个量化的前景指标:禁带宽度>3 eV,直流电阻率~5×10-5 Ω•cm,可见光段在自由电子作用下的吸收系数<2x103 cm-1,载流子迁移率>100 cm2/(v•s)。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努力提高透明导电薄膜的透明性和导电性。SnO2:F(TFO)透明导电薄膜由于其兼备低电阻,高的可见光透过率,近红外高的反射率,优良的膜强度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必将在平板显示器件、建筑物玻璃和气敏传感器等众多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利用溅射法制备FTO透明导电玻璃它的生产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利于控制。成本较低,原料易得,但在制备过程中NH4F加热分解放出有污染的氮氧化物和氨烟,这对以后商业化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制约。所以对原料的改进和污染的控制方面还有待开发。4 制备条件对膜结构及光电性能的影响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段理等做了磁控溅射制备银掺杂ZnO薄膜结构及光电性质研究实验,发表了文献[14],并在文献14中得出了4.1——4.3的结论。4.1制备条件对膜厚的影响文献中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银掺杂ZnO薄膜,当薄膜淀积时间从30rain延长到90min时,薄膜的厚度几乎按照线性关系从约270nm增加到820nm,即薄膜的淀积速率大致稳定在9nm/min左右,为匀速生长。溅射功率与膜厚呈线性增长,及沉淀速率与溅射功率大致呈线性关系。4.2制备条件对膜结构的影响晶体质量随溅射功率的增大而降低,随溅射气压的增大而降低。4.3制备条件对膜光电性质的影响在固定溅射总气压的条件下,增大氧分压可以增强薄膜的紫外发光强度,增大薄膜的载流子浓度。4.4 退火对薄膜的影响退火能显著提高薄膜晶体质量,并增强薄膜的PL发光强度和导电能力,其原因是退火能使银离子完成对锌离子的替代从而形成受主。[15]5 退火后处理对膜结构与成分的影响光敏薄膜的光电、形貌性能与退火处理密切相关,退火处理优化了薄膜表面形貌、减小了光学能隙、增大了薄膜的导电率和载流子迁移率。光敏薄膜性能的优化,有利于增大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填充因子、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对于提高其能量转换效率、改善器件光伏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6]分别对较低氧分压反应磁控溅射制备的 薄膜进行氧化性气氛和惰性气氛退火。通过XRD和SEM 分析,发现氧化性气氛退火薄膜为表面多孔的金红石结构 ,而惰性气氛退火薄膜表面较为致密,结构分析不仅观察到金红石结构的 ,还发现了四方结构的 。XPS表面分析进一步表明,氧化性气氛退火后,薄膜成分单一,未氧化的 完全氧化成稳定的 ,而且具有稳定结构的 薄膜表面吸附水很少。相对而言,惰性气氛退火后,薄膜表面 、 和 共存,表面化学吸附氧和吸附水较明显,薄膜的稳定性降低。[17]6 FTO导电玻璃制备相关参数根据范志新等所提出的理论表达式: 带入相关数据可得到,SnO2:F(FTO)的最佳掺杂含量为2.54%[18]通过对比总结,参考大量数据,选择溅射功率:100W,溅射压力:5Pa,溅射时间:1.5h,溅射靶距:38mm[13、19]做产品。进行相关参数的选择与优化。7 参考文献1、张志海, 热解法制备氟掺杂二氧化锡导电薄膜及其性能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2、汪振东, 玻璃基TiO<,2>-SiO<,2>/SnO<,2>:F薄膜的喷雾热分解法制备和表征 武汉理工大学3、郝喜红, 喷雾热解法制备掺杂二氧化锡导电薄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4、张明福等, 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研究的新进展 压电与声光5、方俊 杨万莉, n型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研究新进展 陶瓷6、苗莉等, SnO2:F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和性能表征 材料导报7、Yadav A A,Masumdar E U,Moholkar A V,et a1.Effect of quantity of spraying solution on the properties of spray deposited fluorine doped tin oxide thin films[J].Physiea B:Condensed Matter,2009,404(12—13):1874 - 1877.8、Moholkar A V,Pawar S M,Rajpure K Y,et a1.Effect of fluorine doping on highly transparent conductive spray deposited nanocrystalline tin oxide thin films[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9,255(23):9358—9364.9、Dai S,Wang K,Weng J,et a1.Design of DSC panel with efficiency more than 6%[J1.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ils,2005,85(3):447—455.10、Huo Z,Dai S,Wang K,et a1.Nanocomposite gel electrolyte with large enhanced charge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an 13-/I- redox couple for quasi-solid-stat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J].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2007,91(20):1959-1965.11、王璟和,射频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陶瓷薄膜 天津大学12、姜磊等,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研究进展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3、曾志峰等, 射频溅射法制备掺杂SnO2纳米薄膜的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14、段理、樊小勇等, 磁控溅射制备银掺杂 薄膜结构及光电性质研究 材料导报(研究篇)15、SunLL,TanO K,ZhuW G,et a1.Pb(Zro 3Ti0. 7)03/Pb-TiO3 multilayer thin films for pyroelectric infrared sensorapplication[J].J Appl Phys,2006,99(9):0941016、顾锦华、钟志有等, 真空退火处理对光敏薄膜及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王磊、杜军等, 退火气氛对SnO2薄膜结构与成分的影响 材料导报18、范志新等, 二氧化锡薄膜的最佳掺杂含量理论表达式 电子器件19、刘庆业等, 射频溅射法研制SnO2纳米薄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世纪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世纪,资本主义的变化与发展直接影响其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资本主义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如果说唯物史观主要通过揭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破解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那么剩余价值学说则主要是研究并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破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之谜,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也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

资本主义初期就是原始积累的过程,而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实质,分析了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和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马克思从资本积累回溯到资本原始积累,并在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考察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提高了生产水平,资本主义生产实现了社会化;生产资料日益集中,生产规模扩大;劳动社会化,每件产品都成为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生产过程社会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项生产活动联系紧密;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国际市场形成,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成为世界性的生产。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并由社会对生产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对产品在全社会范围内根据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方各面都会有新的变化,当代的资本主义也不例外。无论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或者阶级结构上来说,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比如对于现在的社会现实状态来讲,当代的资本主义与马克思、列宁时代相比,就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对于这种情况,我国的学者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与分析。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现在这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现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的方面得到了长久的发展与进步,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以及社会财富都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信息化、服务化、高科技化的产业结构趋势逐渐显现,脑力劳动增加、体力劳动相应的减少,其劳动工具也随着科技的发达而得到了全面的扩展。

从生产关系层面上来看,当代的资本主义也随之而进行了相对应的调整与改变,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比如资本社会化的所有制关系趋势增显,社会福利政策的分配关系得以出现等等。学者将其概括描述为:政府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进行干预;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实行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另外,在有关生产关系新变化而进行的讨论的问题中,国家、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全球化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讨论等也都得到了一定的涉及。

从上层建筑来看,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在以下四方面资本主义有着显著的变化。(1)政治制度与法制实现了有效结合;(2)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国家的调节作用越发突出;(3)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4)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虽然未变,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却更加鲜明。而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则认为里面的核心主要是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变得更加完善以及精巧,而这样的变化是与其自身所创造出的再生产的条件密不可分的。

在这里,之所以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变化进行研究,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要预测当代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一个发展趋向。针对于此,学术界开展了积极的研讨,并且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这样表达的,资本主义自身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消除其基本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第三种观点这样描述,当代的资本主义要看到其中所具有的两面性,一方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在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继续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又要看到这种作用的限制,乃至酝酿和加剧资本主义矛盾方面的作用;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在延缓资本主义的覆灭、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又要看到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在经过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还是赞成第三种观点的,首先来说资本主义就目前来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大的活力,但这恰恰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论断,所以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摘要:笔者沿着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阐发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与马克斯•韦伯不同的一些观点,同时深入挖掘历史现象解释了被马克斯•韦伯忽略的一些史实,借助马斯•韦伯同时代的朋友桑巴特的著作对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提出了新的解读。

关键词:资本主义 人口压力 东西方文明

一、引 言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无疑是一本相当重要的社会学著作,该书初稿在1940年和1950年分两次发表于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刊物《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学文献》,表达了一个德意志帝国的公民在国家统一后迅速壮大扩张,成为继英法美等国家之后的一等强国所具有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感情深深印刻在他所推崇的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因此,有理由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看做马克斯•韦伯在二十世纪初业已成熟的资本主义精神、秩序、发了和制度所做的一种理论 总结 和提供了一种新的原理解读。然而在此文发表之初就引发了强烈争论,包括马克斯•韦伯共同编辑《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学文献》的维尔纳•桑巴特就持有不同看法。随着马克斯•韦伯在学界的影响深入,再次分析讨论此书以及马克斯•韦伯其他著作中涉及到的宗教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整体社会价值观有新的意义,比如我们想要确定,资本主义在本质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后来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中,作为宗教力量的新教伦理是否或者在大多程度上起到了哪些作用、为什么东西方在1500年以后分别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以及亚细亚文明能否单独发展成功资本主义。另外本人在研读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时,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意愿与方家商榷,并愿意做更进一步的钻研。

二、马克斯•韦伯赞扬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在书籍开篇“作者导论”中开宗明义地阐明了自己的立场“为什么在西方文明中,而且只有在西方文明中,出现了一个(我们认为;原文如此)其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的 文化 现象”,从这一个立足点出发,笔者认为马克斯•韦伯在开初就否定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现象和生存状态是与他所欣赏的具有世界意义和普世价值的西方文明具有可以同等看待的水平,似乎只有西方社会给世界人民提供了可以学习借鉴的模板,别人只要学习照搬就可以了,甚至于可能如果不接受这样的西方文明和价值观遭遇种族屠杀灭绝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整本书籍当中,我们只看到马克斯•韦伯对欧洲移民,他所称道的新教徒开发了美洲大陆,而够小了对原著民族的掠夺和屠杀。无可否认马克斯•韦伯称赞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是有物质基础和科学根据的,正如《韦伯转》作者描述的那样,马克斯•韦伯是有道理自豪的,1904年仲夏他在纽约看到了“耸入云天的摩天大楼和矗立于海岸的自由女神像”。所以马克斯•韦伯再一次被“资本主义精神的巨大创造力量”所震撼。因为此时马克斯•韦伯生活在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已经抛弃了普鲁士时代的诸侯纷争、小邦林立、俯首听认大国宰割的邦国时代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的一等世界强国,所以有此种民族自豪感情有可原。然而带着这样的心态撰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我们就要发现许多当今重视世界多元文化结构很不一样的东西在里面,所以笔者愿意对该书做出一些新的解读,请方家指正。

三、对“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中心解读

马克斯•韦伯先生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总结出的受新教伦理影响的资本主义精神主要有如下一些:1、“职业责任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伦理的重要特征;而现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基础。”2、“只要干得合法,赚钱就是职业美德和能力的结果与表现”,这里可以比较孔子教导弟子的“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用之有度”;3、该书第19-22页大段引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最后断言资本主义精神无疑在资本主义秩序出现之前就出现了。而本杰明•富兰克林总结的美国人具有的那种精神无非就是:禁酒、默言、有序、坚定、借鉴、勤勉、诚挚、公正、节制、干净、宁静、贞洁和谦逊。死还没有对屠戮原著居民的忏悔,其他思想家则从完全不同的角度阐释所谓“美国精神”:“在美国,清教精神沦落为一种执拗的小镇精神,只讲究所谓的图面。而世俗霍布斯注意滋养了现代性的主要动机------对无限制 经验 的贪求;乃至于“追求赋予的冲动取代了禁欲苦行,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淹没了天职召唤。”

因此我们能否做这样的假设和推断,第一、新教伦理是否一定催生资本主义精神?或者没有新教徒侵润的国家和地区从无可能出现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精神?第二、新教伦理或资本主义精神一定优于其他民族或宗教精神乃至于可以对秉承其他人类文化遗产的所谓“异教徒”给以彻底铲除甚至肉体消灭,是全世界人类俯伏与《圣经》的教导之下?第三、如果马克斯•韦伯足够长寿,当他看到了他推崇的资本主义精神哺育下的国家和地区经历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出经济大萧条和随后的希特勒崛起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会作何感想?

仔细分析上面的问题,第一个是充分条件,即新教伦理一定催生资本主义精神,或者马克斯•韦伯自己肯定的那种资本主义精神,实际上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已经断言“资本主义精神无疑在资本注意秩序出现之前就出现了”。我们也知道宗教改革之前,鄂州的强国如荷兰、西班牙以及地中海沿岸贸易频繁,充分展现了即将统治世界经济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活动能力,而那时候还没有所谓的新教徒!更遑论新教伦理!

第二个命题则是必要条件,即使没有新教伦理的国家和地区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精神的巨大创造力量”,也就是不会有马克斯•韦伯先生惊叹的“耸入云天的摩天大楼和矗立于海岸的自由女神像”,那么几乎与卑斯麦统一德国听一时期,通过明治维新而与西方列强争雄的东亚国家日本又是怎样的情况?日本自然是“衣冠唐制度,礼义汉文化”属于儒家文化圈,没有新教伦理侵润的撮尔岛国也能发展出资本主义精神和制度,呢么马克斯•韦伯先生如何解释?至少我们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得不到解释,至于后来马克思•韦伯先生后来不曾看到的亚洲四小龙等经济实体腾飞就不必说了。从此也看到没有新教伦理侵润照样可以有资本主义精神和秩序,如果更仔细地研究东南亚华侨拓殖开发的 种植 园经济,仿佛可以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经济模式相比拟。

至于第三个命题是后来灾难性的事例,资本主义学者都有补充性的说明,至少对于某些坚信资本主义市场放任自由竞争的理论家们是个惊醒;至于更有其甚的希特勒叫嚣优势民族至上论,是否得自于马克斯•韦伯先生的影响,我们难于落实,姑且放在一边。至少从有良心的学着看,马克斯•韦伯不会同意希特勒对犹太诸民族做有理论准备的计划新屠杀;而我们知道那些新教徒的学说很多来自他们反叛过的宗教版《圣经》,而《圣经》可是古代以色列人用希伯来语撰写的犹太民族血泪奋斗历史。当然,里面以上帝正义的名义下动辄灭绝一个城邦,动动手指头就要灭杀一些所谓异教徒的描述他们是不会在教堂传道布教的时候做讲道的引用。

四、对中国没有原发产生资本主义的 反思

英国人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与欧洲对比的时候,即深深被丰富灿烂、历史悠久的黄河长江农耕文明所吸引,又怀着一种莫名的惊诧何以中国农耕文明为代表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没有产生出近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故而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法国人伏尔泰研究各国历史进程和科技演变,也有同样的疑问;当代著名的美国汉学家马克•伊文(Mark Elvin)则在专著《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 a social and economic interpretation》给出了“高水平陷阱”的诠释;后来不少学者又从中国科举选拔制度在明清两代走入束缚人类思想的角度给与了多重解读。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处展开讨论。

综上所述,如果马克斯•韦伯只想表明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过重要影响—仅仅将这种思想作为一种尝试性的假说提出来,把资本主义精神及其后来的制度法律作为欧洲长期孕育发生的一个十分复杂历史过程来看,新教伦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过分对这一作用的夸大则是有待商榷,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试着做如下的陈述:任何社会现象的存在和发展过程,都是现实与意识的统一。清教徒的宗教、契约与法律观念的生成与演化过程同样也概莫能外,从此演变出的资本主义精神只有立足于清教徒当时的现实处境,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相应观念的形成与变迁;同样,资本主义精神的许多优秀品质在各民族的传统中多有体现。恰好是欧洲某个阶层的生存空间和权利诉求在宗教改革之后不能在自己地域上得到满足,随着人口压力增加和财富欲望的不断追求,他们随着远航的帆船漂洋过海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这个征服世界、体现所谓“主的意志”过程中,一直以宗教作为理论支持并逐渐成为主导世界的力量就是马克斯•韦伯所称颂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很幸运的是他没有看到后来的经济大萧条和希特勒崛起……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著,彭强,黄晓京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3. 姬金铎著:《韦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摘 要: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社会制度,从16世纪产生以来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五个世纪之久。尤其二战以后,尽管世界上一些国家已脱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部分,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但生存而且空前发展,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甚至占据全球发展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本质,资本主义终究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我们在肯定其积极历史作用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固有的矛盾和弊端始终存在的客观现实。

关键词:资本主义;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一、“两个必然”的坚定认识

资本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形态,所以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要不断深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剥削制度,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正是这种矛盾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广大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的趋势同时增长。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指出:“机器的改进就造成人的劳动的过剩。如果说,机器的采用和增加意味着成百万的手工劳动者为少数机器劳动者所排挤,那么,机器的改进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机器劳动者本身受到排挤,而归根到底就意味着造成一批超过资本在经营上的平均需要的、可供支配的雇佣劳动者,一支真正的产业后备军。”[1]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私有规模不断壮大,社会化程度提高,他们的矛盾也会加深。这就预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剥夺了。”[2]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也曾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将处于一种量的积累或量变中的部分质变的发展状态,这表明与之相关的资本主义的灭亡也是一个演进的过程。所以,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社会指标,社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跟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

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两者的结合是少数具有组织大规模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又不依靠自身劳动来满足生产的资本家,以等价交换的方式从市场上找到那些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并把它们的劳动力作为商品购买回来,投入到生产中而实现的。所以,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它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基础。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下,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却被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所掩盖。资本家与工人之间进行的等价交换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掩盖下的内容和结果则是不平等交换。工人并不是属于某一个资本家而是属于整个资本家阶级。马克思一针见血的指出:“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的。”[4]

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虽然资本主义有其本质的弊端,但其在历史发展中是具有进步作用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特别强调,工业资本家战胜封建大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业战胜农业是历史的进步。由封建土地所有制向资本主义所有制过渡是不可抗拒的必然历史过程,任何阻止资本主义发展的行动,都是徒劳的。

资本主义在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上曾发挥的历史作用也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适应了生产力的性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会蕴藏着这样的生产力呢。”[5]第二,资产阶级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的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消除了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传统观念和见解,确立了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的新观念,科学文化的光明冲破了中世纪宗教统治黑暗时代。第三,资产阶级创立并开拓了国际市场,它迫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以及为了开拓世界商品销售市场和获得原料基地所进行的侵略战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抨击和谴责。但同时又辩证的看到这种侵略在客观上又给被侵略国家带来了西方进步文明,尽管这对于被侵略国家和人民来说是极其痛苦和耻辱的。第四,资产阶级日甚一日的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造成了经济的集中,进而又带来了政治的集中。它摧毁了封建割据的壁垒,使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各自有着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民族,实现了民族和国家的统一。

四、社会主义应该理性继承和发展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历程来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各个社会形态都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发挥了自己的历史作用,创造了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文明成果。这些成就必然为下一个社会形态所继承和借鉴,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因素。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后,要采取多种方式继承和运用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物化的生产力,充分吸取和借鉴资本主义生产,经营的现代化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反映了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的一般规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能一昧祛除。其中,资产阶级思想家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 口号 ,资产阶级用科学反对封建的迷信,并第一次引起了人类科学观念的更新,人类对客观世界产生了飞跃性的认识。资产阶级在科学上的革命也引起了技术上的革命。另外,资本主义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形式,虽然这种民主共和形式带有明显的阶级性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它确实比封建专制度进步很多。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都要保留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成熟形式。

虽然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最后的一百年中,生产力具有明显加速度的发展的趋势。可见,生产力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彻底用尽,那么我们认为的资本主义很快灭亡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的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的暂时的社会形态。它将不可避免地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过快过慢的发生着变化,正如量变引起质变,这种改变最终会达到极限,旧的社会形态灭亡,新的社会形态会随之产生,资本主义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着生产关系,即当代资本主义正一步一步迈向社会形态的高级阶段,为更先进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9.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猜你喜欢:

1. 资本主义论文

2. 论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论文

3.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4. 试论马克思与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解读论文

5.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断及启示

6.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论文

西方文明的全球扩张论文素材

可以就神话、节日、风俗习惯以及宗教方面回答

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论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於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没有最令人信服的说法。 关於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各民族都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说法颇为相似,当然不同的也不少,在这些神话里头,很有趣的,我们可以发现有和进化论不谋而合之处。 归纳各种神话,人类的起源可以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和『泥土造的』五种,现就分别叙述。 《埃及神话》说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自古以来,埃及一直是个神秘之地,她是所有古老国家中最自我封闭的,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的文明很难对她发生影响,因此她的人类起源的说法也和别的民众不同。 埃及人认为远在埃及於世界上出现之前,全能的神『努 (NU) 』就已存在,他创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过埃及,他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他道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将自己变成男人外形,成为第一位法老王,统治大地人类,开创安和繁荣景象。 人类原本就存在着的神话,散见於北美印第安人和纽西兰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话中说到神创造天地,然后从地下带领人类上来,生活在大地上。毛利人的神话说『兰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万物源头,当时天和地未分开,四下漆黑,其儿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将天地推开,光明於是出现,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类便被发现,原来他们也是天地所生。 认为人类是植物所变的为日耳曼神话,它说天神欧丁 (ODIN) 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於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别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成为日耳曼的祖先。 人类是由动物变的之神话相当常见。在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 我们由这种『动物变人』的神话中,可以发现很接近进化论的说法,尤其是美洲神话中说人是猿猴变的,就完全与进化论相吻合,这种巧合,很耐人寻味。 我国神话论及人类起源的有数种,比较早的说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类气为虫(混浊的气体变成虫鱼鸟兽),精气为人(清纯的气体变成人)。』这种说法并未受多大重视。 晚一点的说法则指盘古垂死化为万物之时,身上的寄生虫变为人类。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人)。 』此种说法也没有流传开来。 另一种说法是指人类由黄帝所造,然后由其他的神上骈和桑林赋予四肢五官,见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这种说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骈和桑林是什麽样的神,在其他古籍中并无叙述,徒留一个谜。 在所有神话中,『泥土造人』的说法最多,也最为流传,如纽西兰神话说人是天神滴奇 (TIKI) 用红土和自己的血制成;美拉尼西亚人也这样说;希腊神话说神从地球内部取出土与火,派普罗米修斯和埃皮米修斯兄弟二神,分别创造动物与人类,并赋予人类种种个性和智慧。 北美洲西部的迈都族印第安人认为当初『大地开创者』创造树木鸟兽之后,说『我要造人了。』便取些暗红色泥土搀水,做成一男一女。 在所有神话里,最引人入胜的泥土造人故事,要数我国的女娲和犹太神话(圣经)的上帝。 话说盘古开辟天地之后,不知经过多少年,忽然在天地间出现女娲。女娲在这荒凉天地中感到寂寞,有一天,她对着水,照见了自己,心里想要是天地间有几个像自己的,彼此说说话,该有多好,便不自觉的抓泥土,和上了水;照自己的形体捏出泥偶,放在地上,迎风一吹,便成为活跳跳的东西,於是给他起名为『人』。 原先女娲一个接一个继续不停的造人,但进度缓慢,终於感到吃力,心想要如何快速造人,以填补辽阔的大地时,他背靠山崖,顺手摘下藤条,懒懒地在和了水的泥浆里搅着,然后一甩藤条,洒落许多泥点,这些泥点落在地上,经风一吹,都变成了人,於是不停地挥动藤条,大地上的人也不断的增多了。 圣经里的上帝造人故事记载在旧约的创世纪之中。话说上帝花了五日时间创造了大地万物,到第六日他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於是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人的鼻孔后,就成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亚当。 不久便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他为女人。』 在女娲和上帝造人的神话里,可以发现共同之处是都按着他们的形像造人,由此可见女娲和上帝的长相和人相似。不同之处在於圣经描述女人是男人肋骨造的,而不是泥土造的。

西方文明的重要因素:战争中的效能。 战争中的效能对于西方文明的发展,对于西方的崛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很多人没有说出来过,包括某些西方学者也不愿意说 。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但西方负责任的历史学家还是告诉了我们,西方文明的中心因素,是它在战争中的效能。政治上:资本主义逐渐确立并普遍适用于西方各国;广泛的殖民使其掠夺了大量财富,奠定了经济基础;地理大发现是世界里安慰一个整体,思想上:文艺复兴以后,解放了思想,新兴资产阶级崛起,军事上:枪支弹药普及,并迅速升级,军队作战能力提升,科技上:两次工业革命的洗礼,是西方各国立于科技之巅峰。“到1800年为止,西方国家已控制了世界陆地表面35%的地区;到1914年,这个数字已增至85%—仅在1878年到1914年之间就获得了 100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合2590万平方公里,即在36年里攫取了相当于近三个中国的土地)。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虽然其直接控制地区 的面积急剧收缩,但西方军队仍能或多或少地直接插手它所选择的陆 地或海洋地区,这一能力为保护其附属国家的经济利益和维持全球的 势力均衡提供了帮助。这一能力曾在萨拉米斯战役(公元前480年) 和拉茨菲尔德战役(公元955年)中保护了西方,也曾在特诺奇蒂特 拉战役(公元1519-1521年)和普拉西战役(公元1757年)中扩张了西方的霸权。西方各国自身为求发展而进行不懈努力。

工业文明啊,工业文明造就机器发展,机器代替手工,工业革命后,基础工业像钢铁等行业迅速发展,可以衍生出许多军工产业,热兵器高端技术的发展导致西方各国发展成为军事强国,任何时间任何时代,武力强大就会发展。

美国海外殖民扩张论文参考文献

早期殖民掠夺对美州的影响是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殖民统治者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在欧洲转化 为资本,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原因。

【阶段特征】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列强侵华特点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及矛盾息息相关的。 一、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 这时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继后。这一时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成就最突出的英、法、美和侵略成性的沙俄。侵华的主要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是的市场体系(俄国以满足领土扩张为目的)。侵华手段在政治上表现为直接发动侵略战争,经济上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列强的侵略范围限于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一时期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剧变:①政治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沦丧,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②经济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管理权,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逐步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也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中国朝着近代化的方向发展。③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洋务运动中的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以及外国的教会学校,也在客观上日益瓦解着落后的封建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④对外关系方面,列强开埠通商、公使驻京的自由地入境旅游贸易等侵略特权,也在客观上使清王朝由闭关锁国转为被迫开放。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加紧分割中国。这时期有更多的国家加入了侵略者的行列。先后出现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英、日、俄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等历史事件。经济上的侵略也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侵略从“中外和好”到瓜分狂潮,再到“以华制华”;列强之间的关系日趋尖锐,争夺多于勾结。辛亥革命后,日本利用“一战”之机,暂时取得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这一时期由于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政治上,第一,社会性质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第二,民族危机推动了民主革命新高潮,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相继,不断深入;第三,清王朝为了延续统治和消除危机,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②经济上,疯狂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不仅掠夺了中国的巨额财富,也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中国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作为历史的背离现象,列强的经济侵略也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这毕竟是问题的次要方面。③思想文化上,第一,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中,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有力地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形成了两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二,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 三、20世纪20、30年代 “一战”后,美国实力上升,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主要的侵略政策是“以华制华”,只是在具体对象上从扶植各派旧军阀变化为扶植蒋介石新军阀。30年代,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法西斯势力猖獗,日本加紧推行“大陆政策”。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四、二战后 美国为建立世界霸权,确立了“扶蒋反共”的方针,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封锁、孤立中国的活动,并通过侵朝战争威胁我国安全,还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我国解放台湾等。 【专题结构】 一、发动侵华战争 从1840年到20世纪上半期,西方列强总共对中国发动了6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依次为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7~1945年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二、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涉及割地条款的条约有:《南京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马关条约》。其中俄国侵占领土最多。 2.涉及通商的条约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法条约》、《马关条约》;趋势是由南向北,由沿海到内地。 3.涉及赔款的条约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赔款额呈递增之势。 4.侵犯中国关税和贸易主权的条约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 5.涉及传教的条约有:《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其他条约还有《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俄声明文件》、《二十一条》、《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 三、镇压人民,绞杀革命 当腐败的中国政府不能成为抵抗帝国主义的领民力量,或者说中国的统治阶级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时候,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就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大障碍。帝国主义或直接镇压或间接破坏,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 1.镇压太平天国。 2.镇压义和团运动。 3.破坏辛亥革命:扶持袁世凯,对革命政府实行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 4.大革命期间,帝国主义先后制造了五卅惨案、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 5.支持蒋介石发动反人民的内战。 四、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一)商品输出 1.从18世纪中期起,英国居中英贸易首位,英国出口商品有呢绒、棉花、棉布。 2.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大量走私鸦片。中国入超。 3.《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和协议关税,破坏了中国关税和贸易自主权,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瓦解封建经济。 4.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国海关,中国入超70年代呈增长趋势,中国社会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5.1899年美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6.国民政府建立后,中国无权自定关税,中国海关的主要职位仍为外国人把持,中国民族工商业日益萎缩。 7.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形成独占地位,对中国民族资本是个摧毁性的打击。 (二)资本输出 1.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40年代,外商在通商口岸就开办了一批船埠和工厂。 2.全面的资本输出:《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欧美列强根据最惠国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专题启示】 1.从近代史上中国屡遭侵略的原因看,列强的侵略本性是中国遭受侵略的根本原因。西方资本主义从出世之日起,就带有扩张性和掠夺性。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衰退,都会给它的对外侵略带来动力。中国的落后也是遭受到列强侵略的原因之一,“落后就要挨打”再次证明是一个历史真理。 2.列强侵华过程中的两个勾结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一是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勾结的基础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这一特点也同样适用于亚洲其它被侵略国家。因此,亚洲被侵略国家要赢得民族独立,反帝、反封建是缺一不可的两大任务。二是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问题上勾结。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不可能成为某一个国家的殖民地,相互勾结就成为它们共同的要求,但这并不能排除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但其中勾结是主要的。 3.列强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中国近代社会落后和贫困的重要原因。同时,这种侵略也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对于本专题基本内容的复习,应当重点抓住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领域的变化而展开。 【重点难点提示】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主要矛盾 历史的变化和前进,是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首要的是历史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居支配地位,起主导的、决定性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各非主要矛盾处于次要的、服从的地位。历史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作用。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理解的重点是“最主要矛盾”,理解的难点在于“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对矛盾双方的阶级内涵都不同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人民大众”不单指农民阶级,更有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近代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各革命时期的动力都是“人民大众”。“封建主义”不只是地主阶级,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民主革命的对象。 当然以上论述不可机械照搬,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在太平天国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对主要矛盾。这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还不深入,大多数农民直接感受的还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对他们的掠夺,而是封建主义对他们的压迫,他们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 参考文献:

消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阻碍作用,这是主要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的主权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发展最终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治等方面完全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导致中国资金大量外流,加剧了中短缺;帝国主义国家贷款给中国军阀官僚,造成军阀混战,中国局势动荡不宁,使中国的经济建设缺乏和平安正常进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开采矿产,修筑铁路,利用特权,与中国民族企业争夺市场,民族企业。中国近代化趋势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发展艰难。 2 、积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使中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以上是经济的影响. 简要概述就是:经济上,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时期结束,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政治:其实政治上很简单 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阶级上: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这时的阶级关系可以说已经稳定在了这一层面,因为过去的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消亡了. 社会矛盾: 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了首要的第一的矛盾,人们并不甘心受外强欺负,所以社会矛盾的两个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还有一点就是意识形态的改变, 因为过去的中国闭关锁国,致使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当然无论在经济,政治体系还是其他方面都明显存在很大差距的,所以西方列强的入侵也使的 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 其实西方列强的入侵主要从鸦片战争开始,所以以上很多借鉴的是鸦片战争的材料,你自己整理下.

英美文学作品是英语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水平离不开英美文学作品阅读的训练。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5000字左右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英美文学中浪漫主义情怀的比较

一、英美文学浪漫情怀的相同之处

(一)文学作品的时间及其历史背景

“Romanticim”(浪漫主义)这一形式的文学作品最早出现在英国。(frequently shared certain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moral enthusiasm,faith in the value of individualism and intuitive perception,and a presumption that the natural world was a source of goodness and man’s societies a source of corruption.)浪漫主义之间大部分是相通的,都注重道德,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和直觉感受,并且认为自然是美的源头,人类社会是腐败之源。随后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都有所发展和创新。19世纪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了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巅峰,而同一时期的作品对美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时间上来说,这次浪漫主义在英美两国都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与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都是发生于动荡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表达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渴望革命和对新生活的追求。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经受了法国大革命以及英国大革命,而美国是“西部扩张”,然后浪漫主义的文学代表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二)浪漫主义情怀的定义与主题

从某种程度上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该形式的文学作品中是开山鼻祖,而美国等其他国家则是在其基础上取其精华,再根据本国的社会现状以及基本国情做出相应的创新发展,以激起国民对于革命的爆发和对新生活的追求。所以从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很容易看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子。英国木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的超自然主义,华兹华斯的英国国教的正统主义以及雪莱的无神论的精神主义,司各特的对以往时代的缅怀,都充分表露出浪漫主义的主色调就是反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肮脏以及统治者的不满,而追求大自然、追求正义讲究实际的道德观与人生观。与此同时,看看美国的作家: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布雷思特(Bryant),则反对传统的 文化 思想,反对旧的封建殖民主义的思想,追求浪漫主义情怀,在这点上看来,英美文学在浪漫主义的情怀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浪漫主义情怀相同的特色

对美国的文学做深入的了解,就会很容易发现,英国的文学对于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很多美国作家跟英国作家都处于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所以有着很多相似的优秀文化传统道德。毋庸置疑,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起源于新英格兰的(transcendentalism)超验主义,表露的是不讲逻辑,不讲系统,只强调超越理性的感受,超越法律和世俗束缚的个人表达;呼吁文化复兴,反对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相信精神上的超越,相信无所不能的善的力量,强调善为万物之源。这个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oson)的人性本善(believed that man was a part of absolute good)和梭罗(Thoreau)的自然才是神圣的“洁白无瑕”(beheld divinity in the “unspotted innocence” of nature)。他们的代表作对美国文学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超验主义认为,“人类具有本能了解式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获取知识。”这一时期的美国代表作品如库柏的《皮袜子的 故事 》(?Leather stocking tales?)。马克·吐温的《哈里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等说明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表露了当时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对于传统的文化思想有严重的抵触,心中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革命的渴望之情,其中就有英国文学的影子。爱默生曾说过,“只有人的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这一点在美国文学中也有所体现。

二、英美文学浪漫情怀的不同之处

英国的浪漫情怀起源于诗歌。英国诗人彭斯和布莱克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后来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逐渐融入文学作品中。美国的文学史上浪漫情怀最重要的阶段就是18世纪末到南北战争爆发。而且美国的浪漫情怀受国外影响甚大,虽然英美文化传统在很多方面都一样,因而文学中的浪漫情怀也不可避免地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不同国家背景、社会发展现状和地域差异等各种因素导致英美文学中的浪漫情怀的不同点多于相似点。

(一)出现的时间、历史背景不同

英国浪漫情怀起源于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诗人对当时社会工业革命的真实反映。作者所抒发的浪漫情感与社会紧密相连。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最大的农业生产国——英国转变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农业时代被工业时代所取代,机器高速生产使这一时期的英国成为世界生产领域的龙头老大。与此同时,产品也面临各国的需求,由于英国本土能源有限,所以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资源短缺状况。社会最底层而且人口数量最大的工人们开始了大面积的能源开采以满足生产需要。工人们的辛苦劳动与获得的价值不成正比。统治者不顾人民群众的需要,把剥削压榨工人们而来的资本用来进行无休止的殖民扩张,在国外开拓无境的领地,在国内,政府用严酷的刑法对付人民群众,最后导致人民的反抗情绪日趋高涨,最终导致了宪章运动和议会的改革。浪漫诗人们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有着深刻的感受,形之于诗,因而表现出空前尖锐的浪漫主义情怀诞生了。

美国的浪漫主义情怀起源于18世纪末期,一直持续到南北战争爆发,这一时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阶段。因为英、美两国许多传统相似,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受到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深刻影响。但由于国家所处的环境不同,美国这一时期社会比较动乱,地方运动此起彼伏,所以这一时期兴起了写美国本土壮丽的自然风光,同时又强调自然对人的作用。人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人必须充分相信和依靠自己,具有多样化特点的美国浪漫情怀诞生了。 (二)英美浪漫情怀的流派不同

英国的浪漫主义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以赞美美丽自然风景为主,具有田园气息的消极“湖畔派”,与之对应的是充满时代气息和对现实社会不满想要破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希望革命带来和平新生活的积极浪漫主义。不同流派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消极的浪漫情怀充满对社会的各种失望,他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幻想创造了一种太平天国中理想的太平社会,他们逃避现实。积极的浪漫主义则是面对现实社会有着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即使社会上存在着很多的不公平和黑暗,但是仍然能够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乐观主义态度面对人生的挫折以及社会和家庭赋予自己的压力。

相对于英国的两个流派而言,美国的浪漫主义情怀更多的是强调对人物性格特征的表达,超验主义中这样说道:人是神圣的,必须强调人真实的感受,超自然的心态。每个人必须充分依靠自己和相信自己,这样人类才能够团结在一起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事业而奋斗。

(三)英美浪漫情怀的定义和主题不同

英国的浪漫情怀主要指的是反对现实,追求浪漫,这是当时英国残酷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因为现实过于悲催,所以更多的浪漫主义诗人寄情于虚幻的情感和自己创造的不真实世界中,以此来获得心灵上的最大安慰。这也必然决定了英国浪漫情怀的主题是充满忧郁和苦难的。而美国浪漫主义情怀则是反对传统,强调人的作用。很多浪漫主义作品中的主人公都表现出了极为敏感的人性特征。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赞扬个人和普通人,这几乎成了美国这一时期的文学信仰。美国浪漫情怀既有对英国文学作品中浪漫主义的继承,又添加了许多新的元素。它的主题表达的是美国人民乐观的情感和对社会发展相对满意的心态。

(四)英美浪漫情怀的特点不同

英国浪漫主义所创造的是一种自然、想象的环境,反对古典主义,多以抒情为主,托物言志,抒发对现实的不满。而且还强调音乐美,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忘记烦恼与痛苦,并且还夹杂着不少哥特式的成分。而美国的浪漫主义情怀则是派生的,具有派教主义的特点,反对道德上的约束,大力提倡通过教义使人思想开放,信仰加尔文教。

(五)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的内容的不同之处

美国的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如:美国第一位浪漫主义 散文 文体作家(Washington Irving)华盛顿·欧文的代表作?Sketch Book?(《见闻札记》),它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和美国第一部伟大的青少年文学读物,重振了没落的哥特式浪漫主义小说,随后他在此基础上把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融入了这种体裁,还有?Legends of the Conquest of Spain?(《西班牙征服记》)。此外,另一代表人物就是(James Fenimore Cooper)詹姆?斯·芬?尼?莫·库?珀开创了两种流传极广的小说体裁,边疆传奇小说和海上传奇小说。“?Leatherstocking Tales?”(《皮袜子故事集》)包括?The Deerslayer?(《杀鹿者》)、?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最后的莫希干人》)、?The Pathfinder?(《探路人》)、?The Pioneers?(《拓荒者》)、?The Prairie?(《大草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美国最接近史诗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流露出强烈的自然感情,反对这个黑暗的社会,讨厌现实社会的制度和对统治者的不满,渴望回归自然。然而英国的代表人物有雪莱,雪莱诗歌的特色是充满对反动统治和黑暗社会的揭露与反抗、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空灵飘逸,激情乐观,没有阴郁色彩;采用象征手法,用浪漫主义的幻想来描绘理想世界。还有华兹华斯(1770—1850),他是英国浪漫主义的第一位大诗人,也是欧洲的大诗人。因为他喜欢歌颂自然美,被誉为“自然诗人”。他认为大自然有一种使人提高精神境界与道德价值的力量,所以他把自然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来歌颂。让自然陶冶自己并激发灵感,自然是取之不尽的素材来源。代表作《丁登寺》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情。

[参考文献]

[1] 毛娟.“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

[2] 李顺春.论尤金·奥尼尔《琼斯皇》的表现主义手?法[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3] 《转型时期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课题组课题组成员:聊城大学石兴泽,杨春忠.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处境尴尬[N].社会科学报,2009.

>>>下页带来更多的英美文学的论文5000字左右

支气管扩张症论文参考文献是什么

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我们写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根据我自己写论文的经历来看它的意思是指我们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借鉴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等等一些资料,然后把它标注在在毕业论文的末尾。

一、那论文的参考文献具体是指什么呢?

二、我们在引用参考文献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三、我给大家讲一下参考文献格式:

1、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2、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M]——专著,著作

[C]——论文集(一般指会议发表的论文续集,及一些专题论文集,如《xxx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集》

[N]—— 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尽管有时我们看到的是从网上下载的(如知网),但它也是发表在期刊上的,你看到的电子期刊仅是其电子版

[D]——学位论文 :不区分硕士还是博士论文

[R]——报告:一般在标题中会有"关于xxxx的报告"字样

[S]—— 标准

[P]——专利

[A]——文章:很少用,主要是不属于以上类型的文章

[Z]——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可用字 母"Z"标识,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DB/OL] ——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很显然,标识的就是该资源的英文缩写,/前面表示类型,/后面表示资源的载体,如OL表示在线资源。

四、经验总结

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尤其是我们的毕业论文,说多了都是泪呀,这都是根据我自己当年写毕业论文的血泪史,总结出来的结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

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或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表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如:a.未公开发表的私人通信b.档案资料c.内部资料d.书稿e.古籍(1911年以前出版、无现代版本的各种版本)f.仅有中介文献信息的“转引自”类文献g.待发表文献h.未公开发表的会议发言i.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在i这种情况下,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应著录与节略形式相应的项目完整的参考文献。标注规范顺序编码制的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如[1]、[2]、[3]……)注释取脚注形式时,应以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③……)若将注释集中排印在文末,应用(1)、(2)、(3)……按正文出现顺序统一编号。

西方哲学笔记张祥龙论文参考文献

转几套西方哲学史教材之比较几套西方哲学史教材之比较一、 关于西方哲学史的教材(原发于你来我往论坛) 西方哲学史我读过四种教材。 第一是南开大学出的〈欧洲哲学史》,冒从虎主编,上下册。这套教材是年代编写的,我觉得明显地显得陈旧,带有很重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套书的好处在于通俗易懂,而且对于哲学家的主要思想、主要概念都解说得比较清楚。我第一次读哲学史就是读的这套,我觉得这套书作为入门还是相当不错的。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觉得这套书有很多不足。书中的康德哲学部分,显得较为薄弱,可能受当时学术研究条件限制,其康德哲学主要根据《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来讲的,很多问题都没有讲到,而且我认为有些地方有误解。(这本书有修订本,没读过) 第二,是苗力田主编的《西方哲学史新编》。这套书是90年代出的,由人大的泰斗集合多人之力编成。我怀疑这本书是不是编得比较仓促,因为感觉读起来某些地方文字硬硬的,甚至于会让我觉得有些地方不通顺。但是,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内容广而深。尤其德国古典哲学部分,我觉得写得很好。 第三,是张志伟主编的《西方哲学史》,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的。这是近几年新出的,因此首先的好处是,意识形态的影响已经不那么明显了,它基本上是就哲学讲哲学,哲学之外的东西讲的相对比较少一些。这本书的内容也是广而深,基本上各个部分都写得很好。 第四,是全增瑕主编的《西方哲学史》,我为了考上海的学校才买的,只买到了上册,下册只有朋友复印给我的康德、黑格尔部分。这套书看起来巨厚,很吓人,但其实每页字比较大,内容其实和其他几本书差不太多。这套书还有一个特点是从下册还包括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一部分。不过看到德国古典哲学就可以了。现代西方哲学部分看刘放桐的那本。全的这套书也是80年代编的,可是现在仍然在用,说明这套书是编写得相当不错的。读过之后,确实如此,文从字顺,对各种理论、概念的解说都相当清楚。 读过四套之后,我的体会是多读几套哲学史教材还是有好处的。一方面,每读一次,都会加深哲学史的印象和理解;一方面,有些哲学家的思想相当不好理解,如康德、黑格尔,看了A书不懂,也许再看了B书,结合A书,也许原来A书中看不懂的现在就可以看懂了。尤其是黑格尔,不同的书讲法很不一样。二、现代西方哲学的三套教材比较 现代西方哲学的三套教材承接上次的话题:几套哲学史教材之比较。上次谈过我读过的西方哲学史教材,现在讲《现代西方哲学》的教材。我读过三套,一是刘放桐的《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大部分学校都以这本书为参考书。二是南开大学出版的《欧美哲学通史:现代哲学卷》,李国山、常建主编。三是赵敦华的《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1,刘放桐这本。这本书重版多次,好象所有考现代西方哲学的,都以这本书为参考书,这本书的质量是无可厚非的。这本书很厚实,讲的内容相当丰富,涵盖范围极广。它集合了多人之力,因此有很多章节都是很扎实的。所以,这本书一定要认真读,仔细读,争取将书中的都读懂。但是,由于集合多人之力,我觉得有些章节显得较为薄弱,有些章节有的讲得不太清楚,让人读不明白,有时你会觉得讲得不到位。好比两大重镇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这两个章节都写得不好,也是因为他们二人的哲学不那么好把握,所以我觉得只是看这本书是看不明白的,还得找别的书看看。 2,南开的,李国山、常建这本。这本书好象是写给哲学专业的学生的,内容有点艰深,许多章节都是要很认真才能读懂的。编者试图从哲学家的原著出发,并将原著中的思路表达出来。所以,我想他们这本书写得相当不容易。这本书的好处是,对各位哲学家的介绍都比较到位,详略得当,而且比较有条理,读起来是一定要比刘放桐那本吃力的。例如,维特根斯坦,南开本就比刘本要好,介绍得很清晰,让人比较好理解。还有伽达默尔,南开本介绍得非常详细、清楚。 3,赵敦华本。这本我看得不够仔细。赵上国内是很优秀的学者,他对西方哲学的理解是非常深的。这本书好象是在讲课稿的基础上改写的,带有他个人的印迹,有些地方表达了他个人的见解。好处在于,他将某些哲学家很艰深的思想作了比较明白的解释,让人比较容易明白。好比现象学,海德格尔,他都讲得挺清楚的。 比较起来,我觉得刘放桐这本是必备的。此外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南开本或赵敦华本,当然也可以都买。最近市面上好象还有新出的现代西方哲学的教材,我不知情况如何。张祥龙出了两种哲学笔记,西方哲学史的笔记和现代西方哲学的笔记,张祥龙的水平很高,估计这两种笔记的参考价值可能很大。建议有兴趣的人去看看。最后,谈一谈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体会。我觉得,相对于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现代西方哲学仍然是显得不太成熟的学科。所以,不同的教材可能相差很大。这表现在:1,教材中入选的哲学家可能大不相同;2,对同一哲学家思想的解说可能大不相同。而古希腊到黑格尔这一段,有哪些哲学家,某个哲学家的主要思想是哪些,学术界都比较有共识了。所以,为了更好地把握诸位大哲的思想,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多看书。然后,我觉得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太多,一定要把握重点。好比分析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最后总结一句话:要多多看书。(发此贴后,网友们反映,南开本不行,很多是抄的。我觉得,不论如何,南开本有些章节是写得不错的,写得似乎更接近哲学家本人的思想。所以,就算很多是抄书,也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三、我所见到的现代西方哲学课本及简评 很久没来了,路过后看到觉得不同意一些说法,所以写一些东西,以便大家讨论.先就现代西方哲学课本做一些简评,希望有助于大家学习. 1)<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此书功力是很深厚的,尤其是现象学部分,得宜于赵先生和鲁汶大学的关系,他能得到一些最新的胡塞尔档案馆资料.由于是很少见的单独写成的课本,有些观点略显单薄,但不能掩饰的作者的独特视角和功力.此书不很适合考试,但可以作为主要参考书的再参考. 2)<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这是现在考研中用的最多的参考书,体例详尽,解说细密,各章节都有研究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执笔,确实是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首选.尤其其前言部分,是我所见的最好的总结,希望大家重视.由于刘先生的马克思哲学功底,对现代西哲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非常出色.但这本书缺点也在于琐屑,各章节之间联系较为松散.需要仔细联系起前言精读. 3)<欧美哲学通史:现代哲学卷>,李国山、常建.这本书一些章节还是不错的,但整体水平一般,所引用的原著太多,有刘小枫的风格,不适合短时期内学习. 4)<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夏基松.夏先生是国内开展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和教学的最早的学者,这个是最新的版本(1998版),以他的年龄应该不会再修订了.该书是最正统的教科书之一,章节清楚,观点传统,很适合初学.但其观点可能会引起年轻人的反感.不过,我还是以为,只要书中有可以看的地方,看看也无妨,而且这本书确实脉络清晰,简单易懂. 5)<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江怡.这是社科院集体编著的一本现代西哲史,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这本书以最新的资料,加上最详尽的疏解,学术性非常强.缺点在于章节缺乏联系,而且专业性太强掩盖了其可读性,如果作为研究生教材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大家学有余力的话,读读此书一定可以提高你的学养的. 这几本现代西方哲学史是我读过的,以上拙见仅供讨论.另外,有其他的现代西哲史也听师友谈过,但因为我没有亲读,所以容以后读完再评.四、介绍一本哲学史。 书名:〈西方哲学史〉。作者:[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著,丁三东,张传友,邓晓芒等译,邓晓芒校。中华书局2005年版 邓晓芒作的序。他说,这本书的特点:一是时间跨度上,从古希腊一直讲到当代的哲学,如罗蒂等;二是表述上的清楚明白,善于抓住每个哲学家的总体特点进行描述。我读了读古希腊哲学的部分,的确写得不错,就象一位朋友坐在你身边与你娓娓道来,有条有理,从容不迫。诸位学友,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看看这本美国人新写出来的哲学史,应该是优胜于梯利的那本的。这本书的不足,是对德国观念论(即德国古典哲学)的介绍不够,只重点介绍了康德,黑格尔,费希物和谢林则被略过了。对20世纪哲学的介绍也相对薄弱一点。 中华书局本的西方哲学史据说是北大学生的英文教材,但该书个性十足,对许多哲学家的地位和评价与传统大不相同,不推荐作为教材来读.其中的一些翻译我觉得略有问题.最近需要做推荐的是武汉大学邓晓芒教授和赵林教授的<西方哲学史>,这是对陈修斋先生和杨祖淘先生的<欧洲哲学史稿>的更新,其中的欧洲唯理论经验论部分,德国古典哲学部分功力非常,是一部值得阅读的力作.五、其他论述见解 1、全增瑕主编的这套《西方哲学史》,当我第一次翻,感觉也不怎么样。后来,当为了考试而认真去看,才发现这本书写得很好,当你不去关心那些意识形态话语,而去关心书中介绍的各个思想家的思想本身,我就发现这本书在介绍思想这方面的表现不输于其他几本教材。介绍详尽,文笔流畅,表述也非常清楚。全增瑕是负荆海外归国的学子,外语非常好,据说英语系的老师有时遇到英语方面的问题都会向全增瑕请教。而为了写这本书,全先生也是写了很多年,写得很辛苦也很认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各方面的资料都不足的情况下,能写出这样的著作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不足是当代哲学部分,也就是说黑格尔哲学之后的各部分。这一部分,由于划归为《现代西方哲学》,我们有更新的刘放桐主编的书作参考书。不要因为是83年的而轻视这本书,也不要因为意识形态而轻视这本书。而且我们要知道,即使这本书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可是对于我们考研者来说,作者的学识还是远远高于我们的。所以,还是诚心而谦虚地去学习吧。 2、LZ说的四本偶都没有看过哈,真的是每个学校的风格差别很大哈。 我们上西哲的时候是用韩震编的《西方哲学新编》,当时还用赵敦华老师的白皮书作为参考。两者给我的感觉十分类似,一方面,长篇大论把什么都讲透了,没有了思考的余地;另一方面,虽然写得多,但好像都是停留在表面,理解总是深刻不起来。另外,自己认真看过的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以及北大影印本《西方哲学史——及其以后》。前者是我力荐给非专业人士看的首选书,后者是自己有了问题就去求教的书。以前不知道这本有中译本,没有看过。不过最近邓晓芒老师又重新翻译了此书,并加入了一些现当代内容,同学在出版社实习,正在校对这本书。因为中国教材往往会忽视或忽略希腊化时期和中世纪,但西方教材是无法绕开的,因此,这本书会让我们有不同的视角,那毕竟是人家的根,这让我想起赵敦华老师的《基督教哲学1500年》,也是本不错的书。但让我不爽的是,此本书名字为《A History of Philosophy》,但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却只字未提。总之,多看几本然后对比学习,不是坏事。 3、梯利版的《西方哲学史》,枯燥,这是它的最主要特点,我看的第一本就是这个。体例方面有些不当,重点人物的思想往往难分伦理学、生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等等,这一点梯利自己也提到了。我怀疑梯利这书就是从原著里一点一点抠 出来的,不好,非常“客观”。好处也有,论及思想人物之间的过渡很见功力。文德尔班版很好,哲学史大家风范。对考研的帮助是潜在的。 斯通普夫版的《西方哲学史》我见过的最合适的考研用书,写得有哲学味,又紧扣了考试的重点。但是现代部分讲得太简略。 人大译牛津版的《西方哲学史》也看过,没什么意思,还是不看的好,外国人的哲学史挫的估计也不少,不过中世纪哲学部分倒挺详实。 国内的看过张志伟的西方哲学十五讲,于考研大有裨益,因为会考的题目它都提到了,只是没什么大的意思,还好了。 现代西方哲学,我看过刘放桐的,赵敦华的。刘的胜在内容详实,失在宗马列(不能全怪他),但因为是合著有的章节实在不怎么样;赵的胜在简略得体,不过也就那样了。另外看过当代哲学主流,挺好。 老实讲,国内的这几本,若不是考研,我是一本都不会去看。国外的大概也就会随便翻翻其中的一两本。看了这么多哲学史,有收获,却如鸡肋。 4、张祥龙教授的两本哲学史笔记我已经看完了西方哲学史的那本,确实很见功力,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张先生惯于中西比较,一些问题的观点显得缺乏论证,但确实十分新鲜精彩。看他的书时一定要注意吸收,不用统统记下。赵敦华的简史中有些部分当时看得不是很明白,而这本书由于著者的笔记性质,涉及的都是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对考研很大的帮助。书中一方面有写作,另一方面还有侧批性的注解,拓展思路,展开中西比较,也不拘于哲学,甚至还有调侃。现代那本没有看,不做评价。

哲学史是思想史,并非历史事件的简单堆砌,也不只有逻辑衔接如果楼主想要收藏,推荐你收藏著名哲学家的代表著作,再搭配哲学史就行了,哲学史没有太宏大的,最铺陈开的就算是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了,商务印书馆出的,分为四卷这里给楼主推荐如下这些,基本可以涵盖西方哲学史重要的思想了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奥古斯丁:《忏悔录》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斯宾诺莎:《伦理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小逻辑》《哲学史讲演录》八位哲学家,其中含有一部哲学史,以上那些商务印书馆“汉译学术名著”丛书都有出版,便于收藏。或者哲学史要罗素或者梯利的也可以,全凭楼主喜好现代哲学不是很了解,不妄作推荐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个小马驹,会踢人。柏拉图。理念论是柏拉图的核心理论。意思是理念是万物的本原,根据,真相。相反,具体的事物是对理念的模仿和分有,是没有确定性的。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里面有2个阶段。第一阶段,反对柏拉图,认为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理念idea是第二实体。因为正如柏拉图在他的晚期著作中的自我批判一样。如果沟通理念和具体事物是一个问题,模仿和分有的解释都是有困难的。比如第三者问题。本来是用少的东西解释多的,结果自己到不断的添加新的东西,问题复杂化,不利于解释。第二阶段,亚里士多德开始认为就具体的事情来说,分为质料和形式,而只有形式idea,差不多就是柏拉图的理念才是事物的根本。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考研经验分享

我是2021届考生,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初试成绩400+,今年四月中旬除了拟录取名单之后才尘埃落定后。这篇经验贴不一定具有普遍适用性,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情况和境遇、目标和任务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以下内容仅作为一个参考,不要全盘仿照。

一、考研与择校选择

因为专业的问题,我从上大学起就决定要读研究生的,所以不存在“要不要读研究生”的问题,不读研究生很难有好的出路啊!我决心要走学术道路,因此读研对我来说是必要的,我从未想过其他的可能性,这里的决心是有的。而且,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会建议一个人至少要在本科或者研究生期间去一个高等学府就读,感受一下目前国内的教育环境,就业环境的无情残酷反衬着大学校园的闲暇淳朴。读书至少是干净的、简单的。

因为我是本专业考生,所以我也并不了解“跨专业考研”的问题,毕竟没有感同身受的经历就无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据我了解到,哲学专业的跨考生有很多,或者是在本科期间就入了哲学门、学过哲学史,或者是在工作之后想要跨考哲学、提高学历,不过我身边的跨考生,大多是抱着兴趣来的。

但是我仍旧要泼冷水,跨专业是很难的,首先是对哲学史知识的掌握需要达到一般哲学本科生的水平,另一个需要了解目前的考研评分是如何的,如何才能拿到一个较好的分数。就人大来说,它要求考生在对经典问题有足够了解的基础上,还要对哲学原著有足够的熟悉程度,因为往年的考题中经常出现原著中某个段落、某个章节的某种说法,要求考生从某个角度针对某个问题作答。难度是有的。

通常,我对考哲学的同学都是劝退不劝进的,因为就业市场目前十分惨淡,博士生的就业市场已经过度饱和了,大部分的哲学毕业生都面临着失业,所以要慎重考虑。不过,如果确实有兴趣并且决心去做的话,我会预祝你成功。

关于择校,可以参考一些数据,比如是否是自划线院校、它的复试分数如何,以及它的招生数量和报录比,同时需要了解它的考题类型和复习范围。因为很多院校现在是大类招生,考外国哲学需要复习中哲、西哲以及马哲,这样的话复习难度就非常大了。而且有的学校外哲专业还会涉及到现代哲学内容,有的却只到黑格尔之前,范围不一样、复习难度也相应有差异,可以根据以上数据进行自主择校。

二、时间计划安排

对于考研来说,我觉得好好复习的话,一年的时间满够了,哲学史的知识就那么多、经典的考题就那么几个,政治和英语只要好好跟着复习差距都不会很大。现在是4月,即便从现在开始,心无旁骛地去做这件事,足够努力的话考研上岸也是可能性很高的。

我的本科成绩一直很好,在本科期间的学习中我读过部分的哲学原著,并且做了大量的专业课复习笔记,这使得我的复习难度减小了很多。我大概是从2月份正式开始复习的,那个时候是有保研和考研两手准备的,一方面要准备暑假的推免夏令营,另一方面也在准备如果保研失败的应对策略。因此我把时间大致分为了三段,并对每一段进行了任务限定,明确了每一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

我的计划分为了季度计划、月计划和周计划:

【季度计划】

【月计划】

【周计划】

因为前期的复习使我对哲学史有了充分的了解,然后我的笔记也较为全面,因此这个时候我就把复杂的周计划改成了简单的日计划,并制定了自己的考研目标:各科的分数。

【日计划】

在我看来,如果要拿到一个好的分数,公共课总分必须要拿到150分的,这是准入门槛;两门专业课每科至少要拿到125+的分数,这是专业能力。因此,后期我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来准备专业课复习。

三、参考书籍与复习笔记

公共课的复习我自以为是没有资格讲得,因为我对两门公共课的复习开始的比较晚,大概从九月份才正式开始,所以建议大家自行参考知乎、B站以及其他个大公众号的大佬们的高分复习指南,我是小菜鸡,我就略过公共课部分。

好了,接下来讲外国哲学的参考书籍推介。我要对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史进行复习,一开始的计划里我就针对这三项进行复习,各自找了相应的参考书;因为之前本科学习的时候有着比较多的笔记,所以很多问题我也参考了原有的笔记。

笔记参考书籍:

《中国哲学史》冯达文郭齐勇

《中国哲学史》北大白皮书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版本

《宋明理学十五讲》杨立华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中国哲学原著选读》郭齐勇

【中国哲学史参考书】

我主要是看的郭齐勇和冯达文老师的《中国哲学史》,因为本科学习中老师让我们背诵过《四书章句集注》《老子》《周易》《不真空论》还有大程子和小程子的部分著作,所以是有一定的原著基础的。不过我后来发现,郭齐勇老师自己写的哲学史要更适合考研复习,至少在一些问题的阐述上要更清楚的。同时,我应该参考张立文老师的哲学史教材,但因为我当时手头已经有很多本了,所以就没有参考,这其实是不太对的,希望大家首先以报考学校的老师出的教材为主吧,保险一些。

笔记参考;

《西方哲学史》张志伟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

《西方哲学史》赵林邓晓芒

《西方哲学史》马工程

《古希腊哲学》苗力田

《西方思想的起源》聂敏里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斯通普夫

《德国唯心主义时代》劳特利奇哲学史第六卷《德国哲学史讲演录》邓晓芒

《西方哲学史十五讲》张志伟

《近代哲学史》谢林

《understanding rationalism》Huenemann

《understanding empiricism》Meyers《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大教研室

【西方哲学史参考书(部分)】

西哲史的复习是大头,我参考了较多的哲学史教材,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总之就是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我当时是以张志伟老师的哲学史为主本的,张老师的书是很经典的;当然,赵敦华老师的书也不错,我也参考了很多。

至于每一本书的好处我简单一提吧,扯起来又很麻烦。张志伟和赵敦华老师的哲学史主要是全面,大部分的哲学问题都有涉及;赵林老师的书贵在精要,他对读者有一定的门槛,要求要有一定的哲学史基础。斯通普夫的教材对古希腊和中世纪部分阐述较好,西尔贝克哲学史对哲学问题的推演性较好。至于每一个重点部分我补充了相应的教材,古希腊部分我补充了《西洋哲学史》和《西方思想的起源》,近代哲学部分补充了两本英文教材,德国哲学部分补充了《德国哲学史演讲录》(邓晓芒)《劳特利奇哲学史》。

参考书挺多的,压力挺大的,但千万不可以平均用力,每一本教材都有各自的好处,主要是看编写者精通哪一个领域,然后这个领域重点看。

参考书籍:

《现代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

《现代西方哲学笔记》张祥龙

《语言哲学》陈嘉映

《胡塞尔现象学》扎哈维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解》倪梁康

《存在与时间读本》陈嘉映

《时间与存在》方向红

《现象学的观念》胡塞尔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现代西方哲学参考书】

现西复习漫漫无边际,我主要是先以一本书为通识教材,然后再对每一个重点的部分进行要点补充。这一部分我不打算展开,大家各自寻找自己的参考书吧。虽然我不提及,但是这一部分却尤为重要,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都十分看重现西的复习;不过有的学校在初试中对现西要求不是很高,甚至都不考。

然后就是复习笔记!

我在复习哲学史的时候是一定要做笔记的,手写的笔记因为不好保存、笔记不好辨认,因此我很早就开始做电子版的笔记了。从开始复习到考试之前,我大概做了几种类型的笔记,包括原著阅读笔记、哲学史教材复习笔记、真题整理笔记等,光复习笔记最后整理出来就已经到了70万字,因此在考研前的最后一个月,拿着厚厚的笔记,真的感觉压力山大!

考研最后一天考完专业课出来,我拍拍我的笔记跟鑫哥说“没超纲”,顿时就万籁俱寂心旷神怡。当然最后从专业课得分结果来看还是不错的,两门专业课都是最高分,开心了开心了!

四、记忆方法篇

这一篇就是狗屁,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背知识点。我自认为我的记忆力是蛮差的,同样的原著选段我舍友一中午就可以搞定,我就得花上两个下午,蠢人是我了。所以最后我拿到整理好的70万字笔记的时候,想死的心都有了——这么多怎么背得完?!

因此后来我的哲学史复习是这样的:要点化记忆,关系网络联记。

对于一个知识点,我会首先想一下它回答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它采取的策略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它遇到了哪些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以及后人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扯扯扯,这都是在吃饭或者发呆的时候想的事,或者晚上睡不着觉跟舍友讨论问题或者自己“放电影”(梳理一天知识点的习惯叫法)的时候思考的问题。

白天的学习主要还是疯狂输入,该背的知识点一个都不能丢,死记硬背说的就是我了!然后晚上的时候主要是输出为主,拿到一个问题、准备一分钟,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作答思路。一开始还只是要点化梳理,后来就是实打实地写,一个问题30min,大概能写到1200字左右。

多写多画多输出,毕竟“自己以为自己会了”和“呈现在纸面上”是两码事,很多时候知识点就在脑子里就是写不出来、不知道怎么表述,所以适度的手写练习对于记忆知识点是有帮助的。

至于那些知乎上各位大神写的各种各样的记忆方法,我不曾采用过,所以不能说他们的方法的好坏;只是我觉得那样记忆好像太复杂了,多了很多冗杂的工作。

越简单、越有效、越可行。这称为简单性原则。

五、其他可能被问及的问题

之前有同学问过我考研的相关问题,在这里我也整理一下我的回答。同时我预想到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也自问自答吧。可能不全,仅表达个人想法,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一)会怎么背单词?

接下来讲我背单词的方法了。我背单词的方法是学的B站一个博主的,大家可以去搜一下,叫“A4纸背单词法”,我觉得挺好用的,我用这个方法背完了俞敏洪的大绿皮。反正就是,单词不是说背完一遍就可以了,就得每天花时间背一点儿,因为越背越熟、意思也都掌握的差不多了,所以后期可以快速翻阅增加印象。单词是英语的关键。

(二)考完研要不要对答案

我没对,因为考完之后对自己的专业课还算有把握,所以大概能过预估到自己的情况,对答案是无意义的,所以就没对答案。后来我想对一下公共课答案看一下自己什么情况的时候,嘿嘿,忘了。

(三)推荐报辅导机构吗?

我不知道,全程都是自己学,没报过辅导机构。唯独买过一本专业课复习笔记,不过不适合我的报考学校,所以就没怎么看、送给同学了。因为我是本专业,所以如果有不会的问题直接问老师或者跟同学讨论就可以获得解答,也没有必要找机构。不过如果你是跨考生的话......也很难说,自己抉择吧。

作为收尾,我简单一总结吧!哲学学习记住一句话:慢就是快!不要一门心思赶进度,把一个问题拿住了、吃透了才是最重要的,过分看重自己看了几遍、看了几本,不太好,浮皮潦草看完一遍,其实意义不大,不如一步一个脚印地踩下去: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地去看,仔细玩味,不可草草。

  • 索引序列
  • 西方文明的全球扩张论文参考文献
  • 西方文明的全球扩张论文素材
  • 美国海外殖民扩张论文参考文献
  • 支气管扩张症论文参考文献是什么
  • 西方哲学笔记张祥龙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