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现代作家写老师的文章

现代作家写老师的文章

发布时间:

现代作家写老师的文章

关于老师的 文章 ,很多作家都描写过,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作家写老师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作家写老师的文章:老师!老师!(阎连科) 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走移的一棵年迈的老树,直至他在村头渐缓地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在今年正月的阳光里,也置正月的冬寒着,我回家奔赴我三叔的喜丧事,也去赴办我大伯三周年的庄重礼俗和纪念。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纠缠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与清寂。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还有我的某某同学学习甚好,却因家中成分偏高,是富农,似乎爷爷有着所谓剥削别人的疑嫌过,他便没有资格就读高中了。自然,1977年之后的那场平地起雷的高考,他也无缘于坐入考场掌试一下自己的命运了;还有另外一味苦涩的同学,不仅在学习上刻苦,还在书法上颇具灵性天赋,人在初一对辰,其楷正墨字,已经可与颜帖乱真。可是后来,因着形势家境,他不仅未考,而且缘于疾病,早早地就离开了这个荒冷热烦的世界了。 这个世界,对于有的人荒冷到寸草不生;对于有的人,却是繁华热闹到天热地烫,每一说话行走,都会有草木开花,果实飘香。然对于我的老师张梦庚,却是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下刺骨的寒凉。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梢,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来自日本的刀光枪影,经历了国共征战的循环往复,之后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这样的命运,大凡中国人都可想见其经历与结果的曲折变形,荒冷怪异。可是好在,他终归识字,厚有 文化 ,国家的乡村,也最为明晓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名姓和粗通算术计量,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着,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中国有了改革开放,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方方面面、杂杂落落的闲急高低,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枯荣,都在布满土尘、连学生教室的墙角地缝和桌腿,校长办公室的地边也常有青草蓬生的乡村学校里枯荣衰落,青丝白染。 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样的感想与感慨,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近乎流水在干涸沙地的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可谓流着,可终归却是无法挣脱干涸与强大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 毕业 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者成家,立业者立业,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那些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过往。 还记得,初一时节,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可在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都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而然,教室里那一天是空落闲置,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半天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枯寂无果,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忙半天,我又到底做错了什么? 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着同学们逃课正合了校规宪法,适合了人情事律,反让老师一时在讲台上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与取闹,强辞与拙倔,也许正是自己今天把写作中那种敢于生编或硬套,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早日开始。可是,在这次见着老师时,面对耄耋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从我家院墙那边走来风吹日落那细微淡红的声响,老师才要执意地告别离去,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工作在外,孝顺无比,真是天有应愿,让他一生坎坷,教书认真,到了年老,却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树木林地。 老师从我家走去时候,是我扶他起的凳子;离开院子时候,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的时候,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走移的一棵年迈的老树,直至他在村头渐缓地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的伟大;说不出他的哪儿不凡,可就是觉得他的不凡。也许这个世界的本身,是凡人才为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作家写老师的文章:尊严与健康——我的老师梁实秋(何怀硕) 梁文蔷大姊即将出版《春华秋实——梁实秋幼女忆往昔》,“百花”编辑高艳华女士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写点什么加入书中。我当然十分乐意。 我青年时期有幸拜识两位历史人物,而且承蒙鼓励、奖掖,他们的为人行事,才华勋业,人格风范,予我熏染激励;在艺术与心智的提升予我精神上的沾溉,是我的人格成长最大影响力的来源。他们就是梁实秋与叶公超,我的两位老师。 一般人会觉得梁、叶两人,一为古典,一为浪漫。其实不确。凡第一流人物必皆两者兼备。若有不同,不过是畸重畸轻有别而已。实秋老师崇尚古典,尤其推崇白璧德,对浪漫主义不敢恭维。大概认为古典主义是“全”(“各种原质的特点之相当的配合”),是“艺术的健康”。而浪漫主义应该是“偏”(“一切感情过度的病态”)。后来我读了欧洲文化史大师巴尊的书,他说:“欧文·白璧德在墨索里尼身上看到诋毁卢梭著作的希望,这完全合乎逻辑,一点也不意外。何况这个独裁者对英雄主义的煽动从表面上可能使人想起浪漫主义对勇气和冒险精神的赞美。”巴尊又说:“如果有人查寻公认的关于浪漫主义的信息,他得到的答案很可能是以个人主义为最显著的特征。”我们知道实秋师最反对用“集体主义”来压抑、否定个人的价值。那么,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与对卢梭的非难岂不矛盾?其实白璧德与巴尊都是可敬的学者与思想家,他们的理论一样有价值。理性与感情是建构“健康”的思想不可偏废的两大支柱。回头看梁、叶两人,表面上似乎有古典与浪漫的不同,骨子里却都既古典又浪漫。其实,古典与浪漫,理性与感情,节制与放逸,人在种种不同时空与处境中,在野在朝,或藏或行,各因其性格与才具而造成不同的光华与业报。实秋老师后半生不问世事,努力写作,留给后代大量隽永的文字。我深信单凭雅舍小品已足千秋。实秋老师辞世前一年七月为我一本 散文 集(《煮石集》)写序,以“尊严”与“健康”为评语。后读实秋老师“关于徐志摩”,知道当年《新月》问世第一期卷首(徐志摩执笔)“我们的态度”中便揭橥“尊严”与“健康”。我才知道老师对我奖饰之重。我更明白自青年到老年,实秋老师与他们一伙文友,以“尊严”与“健康”为文学最高的追求,一以贯之,终生不渝。 1967年读老师刚出版的《谈闻一多》书中,杜门拒客的 故事 ,与此书出版之前老师所说有一点不同,我在书记曰:“记得老师曾谈此事,但较详。说一多先生在房中写长诗,门口贴纸条称外出,他从匙孔窥视,知一多正用功,遂不言而退。后一多出示长诗,告以恐受人打扰而出此计策。盖因我说起近日作画常不眠不休,师言艺术家常如此,这是专心,是好现象,一如当年一多先生云云。一九七六年二月一日硕记。” 过去二三十年我写过几篇谈实秋老师的文章,悼念文就有三篇。老旧的报纸我还珍存着。 实秋老师离开我们已超过二十年了。文蔷大姊这本“忆昔”我急盼展读,使我在心灵上再现亲炙实秋老师,多知道我所未知的往事。14世纪大文豪佩脱拉克认为以写作传世可战胜生命的短暂。实秋老师早已是历史人物。为历史人物写记事感怀的文字也是一种奉献,一种功德。以前胡适之先生提倡写“传记”,我觉得怀人记事的文字同样值得提倡。生命如飘尘,只有那些最高的智慧与思想永远闪烁光辉,鼓舞着后来的人。我们愿为传薪者。 作家写老师的文章:永远怀念您——阎肃老师(黄宏) 正月十三随中国曲协走基层,到河南宝丰送欢乐,协会约我写一篇怀念阎肃老师的文章,我想了许久。 2016年大年初五闻讯,阎肃老师离开了我们,这让我心中无比难过。记得2016年1月,文联全委会期间召开了时代楷模阎肃老师的 事迹 报告 会,我们现场聆听了他的事迹。报告会上,无论是他的战友、同行、亲属和朋友,讲起阎肃老师的事迹,都是那样亲切、自然、温暖和动人。 我参加了24年的春晚和23年的双拥晚会,几乎每一次都与阎肃老师有过密切的深度接触和合作,他为人善良,待人和气,在创作上既有高屋建瓴的思想,又有泉思如涌的智慧,尤其是对主题、审美的把握,更能显现出他的大家风范。在参加晚会中,他不仅是一个好的策划者、创作者,更是一名好老师、好观众。我作为一个喜剧演员,在这一点上深有感触。在我们业内有一句话,叫曲艺小品节目最怕“对面审贼” ,也就是说,领导审查这一关非常难过,因为没有观众,没有笑声和掌声陪衬,喜剧节目会显得十分“干” ,每到这时,坐在审看席的阎肃老师,总会发出朗朗笑声,为我们捧场。他的笑既会影响审查的领导,更会为被审查的演员带来自信。每到这时,我们心里都会涌出这样一句话,老爷子真好。更重要的是,他的笑点是那样的准确,该笑的地方笑,不该笑的时候他绝不无原则的苟同。 记得2009年的双拥晚会,演出地由中国剧院挪到了人民大会堂,这对喜剧小品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那年我们创作的小品是《乡村喜事》 ,由于舞台过大,小品的创作构思以及表现形式都需调整。第一稿很不顺利,审查后领导不满意,我们也不满意,会上阎肃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目前看这个小品是这台晚会的短板” 。老爷子这句话很重,他轻易不说这样的话,话一出口给我们创作组带来巨大的压力。这就意味着,这个节目可能会被拿下,我们知道,一旦被拿下,今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双拥晚会,很有可能就不再考虑语言类节目,为此,我们回到宾馆,连续奋战,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剧团的领导拎着慰问品到宾馆为我们加油打气,几天后的审查,我们拿出了一个全新作品《乡村喜事》,尤其是结尾,“农-123456”的车牌把小品推向了高潮,领导通过了,观众满意了,阎肃老师也笑了。记得走出剧场时我跟他悄悄地开了句玩笑,“阎老,这回我们算长板了吧? ”他说,“你们的节目上来了,新的短板又出现了。 ”这句话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我想,在一些重大晚会演出中,如果没有阎肃老师这样有水平、有责任感的大家在艺术上把关,我们的短板真的会“放水” 。

目的要求

1.学习文章围绕中心选择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2.陶冶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要点难点

一、本文的学习重点是记叙要素和理解词义。

二、文章的语言有的比较委婉,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体会词义。

三、学习难点在于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

写作背景

《我的老师》是作者应《教师报》编辑部之约,“给教师朋友们写篇文章”而作的。最早发表于1956年十月一日的《教师报》副刊,后来被选入严文井主编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该文全文近四千字,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写作背景。第二部分回忆儿童时代的几位具有代表性的老师,这是文章的主体。第三部分抒情议论,点明题旨,和第一部分的开场白遥相呼应。文章的第二部分着重叙述了柴老师、蔡老师和宋老师的情况,其中又以蔡老师为主,我们的课文就是节选了以蔡老师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那一节。这一节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能独立成篇。

作者简介

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交代老师姓名、与作者的关系。“最使我难忘”句,总提全文。

第二部分(2—11段):回忆具体事情。交代“最使我难忘”的原因。又可分三层。

一层(2段):写老师给“我”的总印象。

二层(3—7段):写老师对学生的热爱。

三层(8—11段):写学生对老师的依恋。

第三部分(12段):写和老师分别的原因。“可惜”一词和第一段的“难忘”照应,突出怀念的深情。

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蔡老师的回忆,来刻画一位温柔慈爱、循循善诱、“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的教师形象,表达作者对蔡老师钦佩崇敬的怀念之情。

写作特点

(1)选择材料要围绕中心。因此,作者在选择材料时注意选取了与此有关的几件事:不打骂我们,课外教我们跳舞,假日带我们去游玩,教我们读诗等。这几件事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从几个不同的方面集中刻画了蔡老师的性格特征,很好地表达了中心思想,而与此无关的'材料则一概不要。

(2)蔡老师做的好事是很多的,但作者选择了自己印象最深的几件事。如不打骂我们,用了“打”我的事例;教我们跳舞,用了把我扮成女孩子的事例;一件小事写了老师帮我排除纠纷的事例。作者选择这几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最难忘的事例,读起来真切感人。

(3)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

不打骂我们,教我们跳舞,假日带我们去游玩,教我们读诗,以及放假时同学们不愿离开老师,这几件事既写“我”,也写“我们”,这是蔡老师对每一个同学的一般态度,作者作为一般的事例,写得都比较略。而一件小事,由于独独是对“我”的,特别在那时还“占据过我的心灵”,觉得老师“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呵”,至今记忆犹深,所以写得详;夜里迷迷糊糊往外走去找蔡老师,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讲更是作为记忆中的珍宝而终生难忘,所以也写得详。

以上两件事细致而又生动地描绘出蔡老师在“我”的心中所占据的地位,从老师对学生和学生对老师两个方面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4)写“她从来不打骂我们”,却选择了打我的事例。

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她的教鞭好象要落下来”,“好象”说明教鞭并不是真的会落在自己的头上。所以当“我”用石板迎上去的时候,教鞭只会“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这里用“敲”不用“打”,而且是“轻轻地敲”,更加说明蔡老师只是做了一个虚打的动作,并无存心要打的意思。就是这样的事也“仅仅有一次”,足以说明“她从来不打骂我们”。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笑声中充满着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浓烈的生活乐趣,也生动地反映了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的人,她有着一颗热爱儿童的心。因此,作者选取这一事例是颇为精当的。

作业练习

一、给下列字词注音。

榆()痣()卜()磕()

二、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1.狡猾:5.劝慰:

2.察觉:6.慈爱:

3.牵挂:7.依恋:

4.卜问:8.漫长:

三、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做题。

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

不知道他的死活

抽出一个卜问吉凶

1.这几个加黑的词,是单纯词,还是合成词,还是词组?它们的构成特点是什么?

2.就你所学过的,再列举八个这样的词。

四、填空

《我的老师》是一篇回忆性的,在作者的心目中,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美丽、热爱学生的可敬可亲的人。“温柔”“形容蔡老师的,

揭示了她的内心美;“美丽”形容蔡老师的,指出了她的外表美。

五、表情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怀念老师的真挚感情。读后用概括的语言写出蔡老师热爱学生的五件事。

写出作者怀念老师的一件事。

六、这篇课文的细节描写生动感人,语言流畅,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学习。请做下面的练习,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传神之处。

1.在描写蔡老师不打骂学生的片断里,“从来”、“仅仅”、“好象”、“轻轻”、“她也笑了”,这些词语表现了蔡老师怎样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2.课文中两次用了“默默地”,请你把它找出来,并且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作者对蔡老师一直是以第三人称“她”来称呼的,在写到每逢放假的时候不愿离开老师的片断中,突然有两处又改用第二人称“你”,显得人称前后不一致。这是为什么?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

4.“迷迷糊糊“和“模模糊糊”两个词的意思一样吗?若把课文中的两个词语调换一下行不行?

5.在睡梦中寻师的片断中连用了两个“才”字,“我才醒了”的“才”,“我才睡熟了”的“才”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才”字饱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6.“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珍宝”和文章开头第一个字“最”有什么关系?

7.你能从课文中选一个词准确地形容作者和蔡老师分别前的感情吗?

答案:

一、yúzhìbǔkě

二、1.本来是贬义词,常用来形容很不老实,诡计多端。在本文中有活泼、聪敏、善于观察的意思。

2.发觉,看出来

3.挂念,牵肠挂肚,很不放心。

4.一种迷信活动,过去用龟或铜钱等来推断祸福。这篇课文的卜问是从两个有象征记号的纸条中抽出一个来猜测吉凶。

5.劝解安慰。

6.慈祥喜爱。

7.留恋,依依难舍。

8.长得看不到尽头。

三、1.合成词。它们都是由意义相反或者相对的两个字合成的。

2.是非多少东西收发出纳动静往来早晚始终伸缩

四、散文性格外貌

五、1.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有一次,她的教鞭轻轻地敲在我迎上去的石板边上。她和我们都笑了。

2.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

3.在假日里,她让我们观察蜜蜂,把我们引入知识世界。

4.她爱诗,给我们有益的影响。

5.有一件小事,当时占据过我的心灵。我因长期得不到父亲的意讯,受到小伙伴的欺侮,蔡老师正确地处理这次纠纷,我深深感到蔡老师的慈爱和公正。

想念老师的一件事:在一个夏季的夜里,我在睡梦中忽然爬起来要去寻找蔡老师。

六、1.用了“从来”,就把蔡老师一贯热爱学生,从不肯打骂学生的思想品格表现出来。“仅仅”“好象”“轻轻”都说明老师没有存心要打学生的意思,不过是一次假生气,吓唬一下罢了。就次数来说,是“仅仅”的一次,就程度来说,是“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她不仅没有被学生的行动所激怒,当学生们领悟到老师的爱,大伙笑了,她也随着大伙笑了,她是从心里酷爱这些天真的孩子们的。

2.前一个“默默地”说明孩子们爱老师,爱得着了迷。这样好的老师,爱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教他们游戏,引导他们进入知识世界,孩子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连老师握笔写字的姿势也要模仿,睁大眼睛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老师的一举一动,这是一幅多么有趣的图画!“默默地”用得妙极了!后一个“默默地”说明作者爱老师感情之深,就是放假,也不愿离开老师,“默默地”站在老师身边,那怕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也是好的,那怕再多看老师一眼也是好的;就是老师收拾行李也看得入了神,长时间地不肯离去。此时无声胜有声,尽管孩子们什么也没说,但是孩子们对老师难舍难分的缕缕情思,尽在这“默默地”一站一看之中了。

3.一般情况下,要求一篇文章的人称要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作者情不自禁地从回忆中走了出来,仿佛蔡老师就在自己的身边,直接呼唤,直抒胸臆:“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对你是多么依恋!”仿佛在和蔡老师对话,情真意切,表现了作者对蔡老师仍然怀有的怀念和崇敬。

4.“迷迷糊糊”是形容从睡梦之中爬起来,神智还不那么清醒的样子。“模模糊糊”是形容语言意思不清楚,支吾含糊的样子。这两个叠用的形容词有意义相近的一部分,但又有差异,意思不是一样的。这两个词语在这篇课文里,不能调换使用。

5.“我才醒了”说明作者当时从睡梦中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走,是不清醒的,直到他的母亲指出,现在已经放了暑假,他才从睡梦中真正地醒了。“我才睡熟了”是说母亲把作者“拉”回来,又“劝说”了一会,现在放了暑假,又是深更半夜,到那里去找蔡老师呢?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只好睡下来,只是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睡熟了。两个“才”字饱含热爱蔡老师到几乎着了迷的深厚感情。

6.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珍宝”是最珍贵的,因此作者多少年来把这些往事还埋藏在心的深处,和开头的“最使我难忘”,前后照应,联系得紧密、自然。

7.“依恋”

现代作家明前茶的文章

茶如生活,生活如茶。

刚开始泡的茶味道是很苦涩的,可是当你泡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茶就会变得香甜了。少年时代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那么你以后的生活就像泡了几次的茶那样的香甜。

如果你半途而废的话,那就好比你是刚泡的茶不是很好喝,而且还有些苦,而你又懒得再去泡了,所以你的人生就永远带苦味的。假如你从一开始就不曾去努力追求过什么,那根本谈不上什么香甜与苦涩。

可以说你不是很想品尝茶那种香甜的味道。根本谈不上什么苦涩和香甜。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他花了四十几年的时间编写的,我们想想要是他半途而废的话,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吗?会有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参考吗?“水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得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刚开始的时候当然很艰难,不是有句话说万事开头难吗?只要你开好头了,再努力地去完成,最后你一定会取得成功。就比如一杯茶,你刚泡的时候去喝,真的很苦涩,继续泡上几次的话,慢慢的它就会变甜,这需要时间和过程。

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道理。请你记住:成功永远属于努力付出的人。

茶如生活,生活如茶。刚开始泡的茶味道是很苦涩的,可是当你泡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茶就会变得香甜了。

少年时代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那么你以后的生活就像泡了几次的茶那样的香甜。如果你半途而废的话,那就好比你是刚泡的茶不是很好喝,而且还有些苦,而你又懒得再去泡了,所以你的人生就永远带苦味的。假如你从一开始就不曾去努力追求过什么,那根本谈不上什么香甜与苦涩。可以说你不是很想品尝茶那种香甜的味道。根本谈不上什么苦涩和香甜。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他花了四十几年的时间编写的,我们想想要是他半途而废的话,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吗?会有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参考吗?

“水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得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刚开始的时候当然很艰难,不是有句话说万事开头难吗?只要你开好头了,再努力地去完成,最后你一定会取得成功。就比如一杯茶,你刚泡的时候去喝,真的很苦涩,继续泡上几次的话,慢慢的它就会变甜,这需要时间和过程。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道理。

请你记住:成功永远属于努力付出的人。

这天无聊,独自坐在窗前,秋天的天气干燥中带着一丝哀伤,一阵风吹过,心中无援的产生一丝孤寂,望着窗外的一切是那么的自然,没有一点因为我的无趣而风云巨变。看着桌子上茶杯里的茶,清清的,饮了一口,清香中带有一点不知是甜还是苦,这时,我想起了老师的问题。

同是一样多的茶叶,我们把它放茶杯里能尝出茶的味道,嗅到茶的清香。可是当我们把它放在大海里,不但尝不到茶味,嗅不到茶香,而且这样会浪费了茶。由此我想到无论是茶还是人,都应该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

看过一篇关于〈只为明天会更好〉的文章,里面写到:是鲜花都将锭放;是巨轮必定远航;是大雁终究要飞翔于蓝天;是骏马就不会停蹄在地。的确,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是自己要做的,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做有价值的事。

茶叶的位置是在茶杯里,而不是在浩瀚的大海里,只有在茶杯里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它的价值在于它能给大家带去清香,带去甜蜜,带去美好,而当它置身于大海,尽管它想体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价值,但也是枉然,因为大海不是它应有的位置。

〈位置与价值〉里曾写到:雄鹰的位置应该是在蓝天白云之间,在那里展现自己的刚强与健美;巨鲸的位置应该是在蔚蓝的大海里,在啸傲江湖中去奏响澎湃的生命的乐章:小草的位置在草原,成全了西风骏马的粗旷……每一种生命都要正确的选择自己的位置-----位置没有尊卑,只有灵魂的伟大或者平庸;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价值在于创造。

能正视自己价值的位置并固自己价值的人是智者,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并创造自己价值的人是勇士。

这时,仰头望着天空坐在窗前的我感悟到孤独有时也是一种享受

抹淡彩的蓝天碧水,印了一壁底色;美仑美奂的人物情感,添了一笔精彩;苦难难耐的生活磨砺,溶了一缕清香.生活是需品位的却也实在像是品茶.看它,沉沦中透出清澈;想它,万般情愁涌上心头;品它,苦涩中尝出一股清香.生活如茶.

茶是苦的,大部分人是不享受喝茶的,真的如苦难,是众人想逃避的.呷一口茶,苦意顿然生出,静止,屏息,凝望.夜很深,不远处是火车长鸣,渐行渐远,很寂静,徒留了一缕冷清,静静向我袭来.台灯下,双手还在工作,双眼已有些酸痛,心中已生懈怠,意志却在坚持.我已感受不到这适宜的温度,冷的刺骨,似乎就停留在凝望屏息之间,今日的放弃必将演变成明日的困难.惆怅滑动的笔尖承受着这压力.这黑暗,执行着我的意志.让一切安逸享受消磨在奋斗中,静默了片刻,那茶咽到了肚中.

茶是香的,正如所有喝茶的人所懂得的,那是一缕淡淡的香,虽轻薄,但却也真的精华,是每个人都享受的.回味茶香,闭眸,回想,微笑,涌上来的是那淡而绵厚的爱.母亲总在我失意的时候,陪我一同静静承受,帮我分担;总在我成功的时候,同我静静微笑,与我分享;多风的时候,床头会有一幅口罩,让我享受爱的呼吸;下雨的时候,雨中会有一张焦急等待的脸庞,让我在雨意清凉中找到一丝温暖;阳光明媚的时候,阳光下会有一份安宁详和的眼神,让我寻出生活的希望。。回味了片刻,那茶香已升腾,熔铸在了灵魂最深处.

茶是绵长的,像所有读茶的人一样,清香.升腾后,口中还留有一丝苦涩,是甜蜜的苦涩.克服困难后,享受成功前,激动人心时.回眸过去,一阵酸楚,一份回想,一份憧憬,都浓缩在了那饶有韵味的苦涩中.

茶中叙述着生活的故事,生活中享有着茶的精魂.生活如茶,有着茶的苦涩般的磨砺,有着茶的清香般的回忆,有着茶的绵长般的情感.我爱茶,我享受生活.

爱上她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女孩子是如此的爱喝茶,而他从来不爱喝茶,入口就是苦涩,所以,冰箱里总是各式各样的饮料,而她总是笑着说,早晚有一天,你会爱喝茶的。

他每去出差,总是买了最好的明前茶给她,爱情就是这样吧,如果爱了,就愿意给爱人最好的。 而他依旧喝他的饮料,从冰箱里拿出来,一打即喝,不像她似的,要那么讲究的茶具,还要一步步慢慢地运作,他像在看茶艺表演。

多累啊,他总是笑话她,说她注重过程比结果更甚,而她说,没有精彩细致的过程,怎么会有好的结果? 但他爱看她喝茶,她手捧一本旧书,放了古筝的曲子,长发柔柔地飘下来,然后她手执那精致得不像样子的茶具,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真是一幅好画,那一刻,他是喜欢的。 她和他说过,一斤好的茶叶要采七万个幼芽呢,那一刻他惊住,不相信要采七万下才得这一斤茶。

她笑说,就像好的爱情,也许要历经很多次的风雨才能达到吧,而他不信。当然,他依然坚持喝自己的饮料,这般的方便和 *** ,像广告上说的,晶晶亮透心凉,夏天里一杯冰凉的饮料,多爽啊,比喝那热热的茶要舒服多少! 后来结了婚,她依然是积习难改,只是生活的忙碌让他有些看不惯她的做派了,永远一副懒散的与世无争的样子,像泡在杯子里的那温温的茶。

其实,她的性格也像那茶,温润的、散漫的、自然的,只是他,越来越不习惯了。于是他说,别把那些光阴浪费在那些茶上吧,你也可以尝试着喝饮料啊。

而她笑说,不习惯。第一次,他讨厌她那慢吞吞的样子,永远和现实有一步距离,不像那些和他—起泡酒吧的女孩子,真炫啊,什么都敢喝下去;而她,单薄到只是喝茶,而且长年一个人在家里喝,一个姿势,仿佛永远不厌倦。

但他倦了,对于婚姻的厌倦就像讨厌那屋子里散发着苦涩味道的茶香,很快,他们分开了。她走了以后,屋子里没有淡淡的茶香,开始他觉得很好,还找了一大帮臭味相投的人来家里喝酒聊天,结果弄得家里乌烟瘴气,烟草味混合着酒精味,家里再也没有那种清香的气息了。

他一个人过了很久。 他还是喝饮料,但久了才发现,这种东西喝多了胃胀,而且色素太多,刚喝下去 *** ,时间越长胃越不舒服。

有一天,他一个人实在闷,整理旧物,忽然看到抽屉里还有一罐封存得很好的茶叶,于是他找了一套她留下的茶具,然后自己简单地冲了一壶茶,放了这么的茶,居然还是那么清香,很快,茶的清香弥漫了整个屋子,他忽然感觉到眼睛酸酸的,这么久了,他才知道,那些气息对于他来说是如此的熟悉,甚至有了一种久违的亲切。 他喝了第一口茶,苦涩,先是舌尖,然后迅速达到舌根,他皱了一下眉;然后他再喝,居然喝出了温润,一下到了胃里,极温暖,像是一把熨斗在熨。

他想起她说过的,喝茶是在品生活的味道。喝到第二杯,如在空灵的雨中禅寺,于是想起恋爱时她喝茶的样子,那样的清丽与不俗。

喝到第三杯,已是有了淡淡的甘甜,他才知道,茶到三杯原是淡淡的香和淡淡的甜,只是,他一直没有耐心喝到第三杯,就像他们的爱,没有等到好好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就中途散了场,落得了无言的结局。 后来,他也爱喝茶了,当然,又结了婚,新婚的妻子问他,怎么这么爱喝茶啊?他总是笑着,淡淡地说,茶苦茶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品味出来的,因为很多人没有耐心品到茶的甘甜就放弃了。

所以,他总是还会想起她来,因为是她教会了他——原来,爱是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就像茶苦、等到茶香。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朋友相逢、人来客往,总会沏茶而待之。

茶不仅仅只是一种解渴饮料,它也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已经形成了一种茶文化。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品茗斗茶开始的。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教、道教和儒家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早在唐宋时代之前,茶已成为文人学者的描写对象,诸如借茶写人事,抒发胸怀,感悟人生。今天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茶圣陆羽的名著《茶经》,而且还可以读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苏东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诗词宗师们的咏茶佳句。

仔细翻阅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茶还是绘画家、音乐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题材。喝茶的雅名叫品茗。

文人好茶,以为喝茶是淡雅而幽怨的。品茗斗茶又是文人生活中一大雅事。

古代文人多情而善感,喝茶喝到得意处,难免诗兴大发,留下许多佳句。宋代范仲淹《和章珉从事斗茶歌》曰:“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诗人对武夷茶推崇备至,把武夷茶比作仙茶,评为天下第一。“斗茶味兮轻醍,斗茶香兮薄兰芷。”

他夸赞武夷茶的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清幽高雅的兰芷。寓意深长,倍增茶韵。

文人学者中多品茗行家。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一段谈到武夷岩茶的韵味:“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

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拭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

一杯之后再拭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袁枚在浅酌慢饮中,把武夷岩茶比作美玉,把龙井和阳羡茶比作水晶,说明它们的韵味各有独到之处。茶被文人这么一咏一颂一讲究,身价自然就高起来。

久而久之,喝茶便成为了一件很高雅的事情,还衍生出了专门的“茶道”,用好多人为的规矩跟普通大众拉开了距离。于是,茶不能“喝”了,得“品”,在烦琐的细节里品茶的人便有了资格自鸣得意地嘲笑起别人来,认为大众皆“牛饮”,不解茶中滋味。

杜牧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

茶如生活,生活如茶。刚开始泡的茶味道是很苦涩的,可是当你泡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茶就会变得香甜了。

少年时代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那么你以后的生活就像泡了几次的茶那样的香甜。如果你半途而废的话,那就好比你是刚泡的茶不是很好喝,而且还有些苦,而你又懒得再去泡了,所以你的人生就永远带苦味的。假如你从一开始就不曾去努力追求过什么,那根本谈不上什么香甜与苦涩。可以说你不是很想品尝茶那种香甜的味道。根本谈不上什么苦涩和香甜。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他花了四十几年的时间编写的,我们想想要是他半途而废的话,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吗?会有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参考吗?

“水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得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刚开始的时候当然很艰难,不是有句话说万事开头难吗?只要你开好头了,再努力地去完成,最后你一定会取得成功。就比如一杯茶,你刚泡的时候去喝,真的很苦涩,继续泡上几次的话,慢慢的它就会变甜,这需要时间和过程。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道理。

请你记住:成功永远属于努力付出的人。

品茶,要称其为品,实带欣赏之意。

品茶各有意境,我们特摘选区了《茶语清心》论坛中众多茶友在网上的留言,茶心可鉴,茶情可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清心的茶艺、茶理!无弦:静静的夜,昏黄的灯,捧一本好书,沏上一杯绿茶,边品边看,再放上一段悠悠的音乐,很是惬意。三五朋友相聚时,摆上茶具,泡上一壶冻顶乌龙,团团围坐在一起,水开的咕咕声,注茶的滋滋声,喝茶的嘬嘬声,一种沸腾的聊天。

雨夜,与一知己,在西湖边的茶室里品茗,空中的水,湖中的水,窗上的水,杯中的水,更有那湖上的氤氲,杯中的轻袅,空明轻灵,不知不觉中人也醉了?冬日里,心里软弱时,信步到西湖边,找间茶馆,凑巧能看到残荷,瑟瑟寒风中依然挺立,一杯茶下去,一种坚持涌上心头。喜欢茶的人,多有一种唯美情节,甚至于将茶上捧到“道”的境界。

记得刚喜欢茶时,便留意与茶有关的文章书籍,每逢文章中有一“茶”字都会将整本书买来,日积月累书橱中关于茶的书竟然占了好几格,看得多了,也就约略明白了一些道理,其实就是茶,她是一种寄托的载体,赋予她灵性,她就是日月精华;赋予她生活内容,她就是一种商品。焚琴煮鹤: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喝茶,品茶,吃茶,这就是茶的魅力所以。

是啊!当你发现自己可以以完全不同的冲泡品饮方式去体会相同的、不同的茶品,去感受这个茶叶的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去印证那些前辈们茶友们所描述的种种精致细妙之处,你会有多少惊喜和讶异啊!你会不知不觉地痴迷进去!清茗阁主:每当我弄到一些好茶时,就会和舅舅联系,于是我们就相约一个时间在他家楼顶上(他家住在顶楼,屋面就被我们占用,搭个小竹棚)喝茶。夏天的晚上在那儿喝茶是最惬意,因为是顶楼屋面,所以很是凉爽。

舅舅是学建筑的,他搭的小竹棚很是精巧,棚顶爬着许多藤物,空隙间些话月光透过,于是我们就着月光泡茶……因为是经常在家喝茶,所以我去买茶时都是让包一两装的,而且不要去梗,这样可以按当日的心情将茶叶酌量到盖碗中,亦淡亦浓亦不浪费。舅舅也是好客之人,他也时常邀好友来此喝茶,于是每每这时,我就要卖弄我所谓的茶艺。

首先,将要泡的茶的茶梗一个个掰出,因为茶梗会影响茶汤的润滑度;其次,用烧开的水来烫杯,从盖到茶海再是品茗杯;然后,第一遍洗茶,再用洗茶烫杯,第二遍开泡:第一泡的清香随着淡淡的茶汤萦绕周围;第二泡的醇香随着茶汤滑入口中;第三泡的香要用气来感觉,随着回甘,香气荡漾心中……仲夏的夜晚是迷人的,那时的茶是醉人的,于是我们就着月光,喝着茶,尝着茶点,不尽一声感慨:“此生足矣!”黎叔:茶不过是茶,烙饼上看不出太极来。大约是十二、三岁的时候陪着父亲喝茶。

夏季的农村屋里很热,父亲在院里纳凉。母亲会烧好水,泡上几杯廉价的茉莉茶茶放在一把凳子上。

我们就陪着父亲坐在院子里喝茶,手里摇着蒲扇,直喝出一身透汗,觉得很舒服(后来才知道有个词叫“两腋生风”)。后来就慢慢喜欢喝茶了。

后来每次出门,总要给父亲捎些茶回来,红茶绿茶都有。上学、工作,和父亲总是聚少离多,每次回家就是兄弟几个泡一壶茶陪着父亲聊天,或者对他的最高指示不言不语。

呜呼哀哉,现在父亲离开我已经11年了!平时在办公室喝的主要是单位发的茶,解渴;在家里用自己茶具慢慢来品,感觉;去茶楼邀三五好友,意境。不过说实话,现在我觉得自己也达不到人们说的“道”之境界。

我认为对很多事情来说,茶不过是一个引子。我觉得酒鬼、烟鬼、茶鬼都有自己的境界,只要到了这个境界就无俗雅好坏之分。

搅茶公子:茶,是博大的概念。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因素和环节。

要喝懂茶,我需要懂得用心地尊重每一款茶。好比我试图去理解任何一个与我有缘的人,无论他的高贵与卑贱,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令我敬重欣赏的东西。

要喝懂茶,我需要毫无敷衍地与茶对话。通过日积月累的茶学识,也许将来我能够很轻易地了解了一款茶的品类,产地,工艺,但我还要认真去体会,去推想,好比一个朋友,在你良知了他一路走来的经历时,会觉得更能理解他今日的言行举止,独特脾气,也就更能明白该如何与他相处。

要喝懂茶,我需要对于茶的一切,都充满敬意和对缘分的感激。无论是茶器具,茶点心,还是身边同品同赏的朋友,都掺进了茶的味道。

毕竟,茶不是可以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商品,如同每一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经历和特征,都江堰市是天下找不到替代的一片独一无二的叶子。尽兴品茶的心情,也需得是种种机缘,种种情绪配合之下才能成为可能。

一生,也不会再遇到相同的第二次了。要喝懂茶,我需要有清醒的头脑,宽容而博大的胸襟,才能防止琐碎的怨气和对放纵混乱的隐约期待,来冲乱了我的心智,令我浮躁,而耐不住沉静清淡,宁愿跳入喧闹的酒吧迪厅。

……我只希望自己,能喝懂茶,能珍惜每一道茶。茶在我看来,不是一种贵族或是小资或是侠或是仕,或是任何姿势的符号。

他只是我对自己做人的要求和我平常日子里的身心享受。也许等我终于有一天喝了茶,能从茶中学到尊重万物,也尊重自己,感激缘分,珍惜生活,心。

中国人喜爱饮茶,而中国的茶文化更是有了上千年的历史。

唐代的陆羽算是中国深究茶文化的第一人,并且著有世界上第一部与茶有关的著作——《茶经》。《新唐书》中记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可以说陆羽在当时让茶文化有了初步的定义。而如今的茶文化便是对上千年茶文化积淀的传承。

七十年代中期的一位作家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察其色而闻其香,则千载文化便消融于此,实为斯之往也。”不止文人墨客,民间对茶文化也有一番极为精辟的见解。

“茶中天下事”便是将天下之事融于一杯茶中,千古风韵便凭一饮而尽晓。中国自古以来似乎都不乏有茶馆存在,茶馆也成了文人雅仕追求“身静”与“心静”的绝佳场所。

“茶馆”看似专为饮茶所设,其实不然。逗鸟,下棋,言天下事,研习六艺经传者皆有。

及至老舍的话剧《茶馆》,更是将茶馆文化推向了高处。《茶馆》中,人情,世故,最终都随着为自己,为历史送葬的百二十钱,消融在昔日一杯一杯的闲茶中,写入了历史的书简。

直到今天,中国人依旧喜爱饮茶,只是不再局限在茶馆里。中国人把昔时的茶馆设到了自己的心中,“若心中有茶,则处处为馆”。

正是基于这种心态,中国人并不在意自己是在何处饮茶消遣——屋檐下,弄堂中,甚至在嘈杂的集市上都能找到淡空周围一切事物的饮茶者。读报,养神,或下棋——这便是他们凭借一杯茶远离尘嚣的方式。

千百年的“文化之茶”,而“艺术之茶”也颇有一番韵味。中国茶有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之分,同时亦有香花茶和拌花茶之别,可谓品类之极盛。

而茶“泡”与“品”的艺术,更是有诸多的方式与考究,这便是今天所说的茶道。中国民间的泡茶艺术在选茶,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及奉茶方面都极为讲究,但在饮茶方面却多为清饮,即“冲以沸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固有之味。”

这似乎又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中国人喜“清净”的传统思想,中国人骨子里透出的淡然的精神境界也便在这样一杯清茶中得以体现。至于中国的茶叶,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信口拈来。

碧螺春,铁观音,毛尖,龙井……这些东西早已经深入中国人的心底,中国人认为这便是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的积淀,于是当一盏青烟徐起色正醇香的茶摆在自己面前时,任何人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但中国人似乎并不愿意将茶提升到品味的高度,而更愿意将茶看做是民族文化的沿袭,更愿意将茶看做是清净与淡然的象征。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茶才有了最原始最平实的品茗艺术。

茶自唐时兴起,制作工艺,流程,以及泡茶的艺术,品茗的技巧都不断进行着改进和完善,但茶所代表的人生态度以及个人的精神寄托却浩浩荡荡地延续了千余年。昔日茶馆中文人雅仕托盏吟月的场景,以及茶所代表的优雅与自然,都衬出了茶作为思想与精神寄托的人生艺术。

而茶之文化屹立千百年而不倒的原因便是在此了——为茶之品,为身止行,思有惴,为盏余香。

生活就像一杯茶。

真的。它并不复杂,却让人捉摸不透;它并不凝练,却让人回味永久。

一杯热气腾腾的新茶,上面漾着香气,中间是褐色的茶水,下面还浮着些许茶叶。这情形,每个喝过茶的人都再熟悉不过了。

人们都愿闻那香气,喝那茶水,却无一例外地倒掉那茶叶。因为,那茶叶实在是乏味。

就如同倒掉杯底茶叶一样,生活中那些无味的琐碎小事,你我也不妨忘却,免得让它们破坏了我们的好心情。 至于人们享用的,尽然是茶水了。

茶水的滋味就在于沏茶的功夫。有的茶沏得浓些,如同生活中浓墨重彩的大手笔,一夜飞升,功成名就;虽香中泛苦,却也回味无穷。

有的茶沏得淡些,又恰似一件平常小事,峰回路转,意境别出;虽略嫌清淡,却也幽香宜人。 但茶叶与茶水毕竟难以分开。

在一杯茶里轻轻搅上一搅,顿时一片混沌。哪里是茶水,哪里是茶叶,难以分辨。

这时不妨冷静一下,放纵浑噩的头脑,松开绷紧的神经,将自己从混沌中解脱出来。稍停片刻,茶水茶叶重又开始分层,一切又会重归于静。

杯上腾起的香气,使人放松,让人陶醉。好比一次野餐、一个派对、一首交响乐、一场音乐会;可以给人以极度愉悦的精神享受。

着意欣赏那香气,你会感觉到清新自然、怡然自得。 隔夜凉茶,早已滋味全无,却充满苦涩。

人的心灵就像一个茶杯。若是盛满了愁绪,怎能笑面人生?不妨忘掉愁苦之事,从头开始,生活自然又会充满欢乐。

忙碌的世界,飞转的车轮。如今的社会,人们早已投身于现代生活。

最小的投入,最大的收益,经济快车早已载着人们飞快奔跑。 把世界停住,我要下车! 从“现代生活”中解脱出来,静静坐下。

倒一壶开水,沏一杯香茶。不管是浓是淡,其中自有生活的久远清香。

茶如生活,生活如茶。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意思是: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这2句词出自于宋代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整首词的原文如下:

整首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将它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其中有一些字词,我觉得有必要单独解释一下: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作者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当时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现在我们知道了创作背景和整首词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景象,包括三个层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意暮而未老。“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其次,三、四句直说,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烟雨暗千家。”五句是说,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

三个层次显示有一个特写镜头导入,再是大场面的铺叙,最后,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这是上片,写春景。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从“春未老”说起,既是针对时令,谓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去,仍然充满春意,生机勃勃,同时也是针对自己老大无成而发的,所谓春未老而人空老,可见内心是不自在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苏轼实际上并不真能超然,这种似是非是的境界,真是苏轼精神世界的真实体现。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最后,关于这篇文章的作者,我觉得有必要再介绍一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意思是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写出了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表达的是及时享乐。

出自《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原文如下: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如下: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

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意思是要抓住年华,及时享乐,尝试新的事物,喝新泡的茶,写诗作酒,享受生活的美好。

【出处】

这句话的出处是苏轼的词作《望江南·超然台作》。

【原文节选】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赏析】

这个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要珍惜时间,抓住机会,享受生活。作者以超然的姿态观察春日景象,反映出内心的无奈与怅惘,而在词末则表达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即“诗酒趁年华”,要在年轻时充分享受生活的美好,不要将时间浪费在思乡之苦中。

【创作背景】

苏轼写此词时,处于任官婺州时期。婺州,现今浙江金华市一带,地处江南水乡,山清水秀,素有“江南丽地”之称。在这样的环境中,苏轼不仅能享受自然风光的美好,还能与当地文化名流交流,这种生活使得他的诗词得以更加灵动生动。

【注释】

【生活启示】

这句话中的“新火”和“新茶”暗示了尝试新事物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时光的珍惜。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但往往因为惧怕未知而犹豫不决。然而,正如品尝新茶需要新火来煮沸一样,我们也需要充满热情和勇气去尝试新事物,从而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而“诗酒趁年华”则是提醒我们珍惜时间,抓住年轻的时光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生活。人生苦短,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做那些让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的事情,不要让生命留下遗憾。

我曾经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过挫折和失败,但我意识到要持续地学习和探索新的领域,去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同时,我也非常注重时间管理和规划,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时间更有意义和价值。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和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现代作家杂志

并不是假刊,《现代作家》是非常专业的作家刊物,编辑者都是非常专业的杂志工作者,所以并不是假刊。

现代月刊是京派作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京派作家基本由三部分人组成,其中一部分是新月社留下的或与《新月》月刊关系较密切的一部分作家,现代月刊沿用至今。月刊,每月5号固定刊行一期。由上海法科大学月报编辑处负责编辑出版与发行的工作,具体创刊人和编辑等信息不详,社址位于上海老西门内肇嘉浜路。

<现代文学>杂志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份影响深远的纯文学刊物.<现代文学>小说的深层叙述结构有两种类型:以某一种时间意识为主构成的深层叙述结构和由相对的两种时间意识组合成的复合式深层叙述结构.前者包括现代性时间型、存在论时间型、循环论时间型、今昔对比型和心理时间型,后者包括个人时间与历史时间对话式和个人时间与自然时间对话式.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小说较好地实现了"将传统融于现代,借西洋揉入中国"的艺术追求.小说在叙述体态、叙述结构、人物塑造、审美意义等层面上与中外文学都存在着对话性.对话是解构与建构同时进行的过程,小说作品是"众声喧哗"的场域. 1960年3月5日,当时台大外文系的一批青年学生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叶维廉、刘绍铭等共同组织创办了《现代文学》,标志着现代主义在台湾小说领域中的崛起和趋向成熟。这些人多是在《文学杂志》上崭露头角的年青作家。《现代文学》发刊词写道:“我们不愿意为辩证‘文以载道’或‘为艺术而艺术’而花篇幅,但我们相信,一件成功的艺术品,纵非立志为‘载道’而成,但已达到了‘载道’的目的。……我们打算分期有系统地介绍翻译西方现代艺术学派和潮流,批评和思想,并尽可能选择其代表作品。我们如此做,并不表示我们对外国艺术的偏爱,不仅仅依据‘他山之石’之进步原则”,“进行试验,摸索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以表现“作为现代人的艺术感情”,也对传统做一些“破坏性的工作”。这表明,《现代文学》的根本倾向是现代的、试验的、西化的,它系统地介绍了大量西方现代艺术学派和潮流。第一期是卡夫卡专号,第二期推介了托玛斯·曼。王文兴在第二期上说:“我们以后将要不竭地推出作风崭新的小说。吃惊也罢,咒骂也罢,我们非要震惊台湾的文坛不可。”此后又推出了介绍劳伦斯、福克纳、加缪、沃尔芙、乔伊斯等一些西方现代派作家的评介专号。 《现代文学》是台湾小说现代派的大本营,它对推动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贡献之一是为文坛造就了白先勇、陈映真、黄春明、陈若曦、王拓、欧阳子、王文兴、王祯和、于梨华、七等生、水晶、施叔青、李昂等一大批作家。该刊从1960年3月到1973年9月间共出版五十一期,刊载小说作品二百零六篇,作者七十人。这些人成为活跃在六七十年代文坛的重要作家。《现代文学》较开放,曾发表过一些有乡土特色的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佳作,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台湾文学对本土意识的确认。该刊1973年因经费缺乏停刊,1977年复刊。

中国当代作家王雍的文章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对《资治通鉴》称誉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历史背景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名字的由来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作者简介】《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部著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领导者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书摘】1) 峻兵入台城,司徒导谓侍中褚翜曰:“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翜即入上合,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导及光禄大夫陆晔、荀崧、尚书张闿共登御床,拥卫帝。以刘超为右卫将军,使与钟雅、褚翜侍立左右,太常孔愉朝服守宗庙。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峻兵既入,叱褚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曰:“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峻兵不敢上殿,突入后宫,宫人及太后左右侍人皆见掠夺。峻兵驱役百官,光禄勋王彬等皆被捶挞,令负提登蒋山。裸剥士女,皆以坏席苦苫草自鄣,无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号之声,震动内外。 初,姑孰既陷,尚书左丞孔坦谓人曰:“观峻之势,必破台城,自非战士,不须戎服。”及台城陷,戎服者多死,白衣者无他。 时官有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万,绢数万匹,他物称是,峻尽费之;太官惟有烧馀米数石以供御膳。 或谓钟雅曰:“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盍早为之计!”雅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各遁逃以求免,何以为臣!” 丁巳,峻称诏大赦,惟庾亮兄弟不在原例。以王导有德望,犹使以本官居己之右。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峻自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许柳为丹杨尹,马雄为左卫将军,祖涣为骁骑将军。弋阳王羕诣峻,称述峻功,峻复以羕为西阳王、太宰、录尚书事。 峻遣兵攻吴国内史庾冰,冰不能御,弃郡奔会稽,至浙江,峻购之甚急。吴铃下卒引冰入船,以蘧蒢覆之,呤啸鼓枻,溯流而去。每逢逻所,辄以杖叩船曰:“何处觅庾冰,庚冰正在此。”人以为醉,不疑之,冰仅免。峻以侍中蔡谟为吴国内史。 温峤闻建康不守,号恸;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庾亮至寻阳,宣太后诏,以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加徐州刺史郗鉴司空。峤曰:“今日当以灭贼为急,未有功而先拜官,将何以示天下!”遂不受。峤素重亮,亮虽奔败,峤愈推奉之,分兵给亮。 后赵大赦,改元太和。三月,丙子,庾太后以忧崩。 苏峻南屯于湖。 夏,四月,后赵将石堪攻宛,南阳太守王国降之;遂进攻祖约军于淮上。约将陈光起兵攻约,约左右阎秃,貌类约,光谓为约而擒之。约逾垣获免,光奔后赵。 壬申,葬明穆皇后于武平陵。 庾亮、温峤将起兵讨苏峻,而道路断绝,不知建康声闻。会南阳范汪至寻阳,言“峻政令不壹,贪暴纵横,灭亡已兆,虽强易弱,朝廷有倒悬之急,宜时进讨。”峤深纳之。亮辟汪参护军事。 亮、峤互相推为盟主,峤从弟充曰:“陶征西位重兵强,宜共推之。”峤乃遣督护王愆期诣荆州,邀陶侃与之同赴国难。侃犹以不豫顾命为恨,答曰:“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峤屡说,不能回;乃顺侃意,遣使谓之曰:“仁公且守,仆当先下。”使者去已二日,平南参军荥阳毛宝别使还,闻之,说峤曰:“凡举大事,当与天下共之。师克在和,不宜异同。假令可疑,犹当外示不觉,况自为携贰邪!宜急追信改书,言必应俱进;若不及前信,当更遣使。”峤意悟,即追使者,改书;侃果许之,遣督护龚登帅兵诣峤。峤有众七千,于是列上尚书,陈祖约、苏峻罪状,移告征镇,洒泣登舟。 陶侃复追龚登还。峤遗侃书曰:“夫军有进而无退,可增而不可减。近已移檄远近,言于盟府,刻后月半大举,诸郡军并在路次,惟须仁公军至,便齐进耳。仁公今召军还,疑惑远近,成败之由,将在于此。仆才轻任重,实凭仁公笃爱,远禀成规;至于首启戎行,不敢有辞,仆与仁公,如首尾相卫,唇齿相依也。恐或者不达高旨,将谓仁公缓于讨贼,此声难追。仆与仁公并受方岳之任,安危休戚,理既同之。且自顷之顾,绸缪往来,情深义重,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众见救,况社稷之难乎!今日之忧,岂惟仆一州,文武莫不翘企。假令此州不守,约、峻树置官长于此,荆楚西逼强胡,东接逆贼,因之以饥馑,将来之危,乃当甚于此州之今日也。仁公进当为大晋之忠臣,参桓、文之功;退当以慈父之情,雪爱子之痛。今约、峻凶逆无道,痛感天地,人心齐壹,咸皆切齿。今之进讨,若以石投卵耳;苟复召兵还,是为败于几成也。愿深察所陈!”王愆期谓侃曰:“苏峻,豺狼也,如得遂志,四海虽广,公宁有容足之地乎!”侃深感悟,即戎服登舟;瞻丧至不临,昼夜兼道而进。 郗鉴在广陵,城孤粮少,逼近胡寇,人无固志。得诏书,即流涕誓众,入赴国难,将士争奋。遣将军夏侯长等间行谓温峤曰:“或闻贼欲挟天子东入会稽,当先立营垒,屯据要害,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清野坚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必自溃矣。”峤深以为然。 五月,陶侃帅众至寻阳。议者咸谓侃欲诛庾亮以谢天下;亮甚惧,用温峤计,诣侃拜谢。侃惊,止之曰:“庾元规乃拜陶士行邪!”亮引咎自责,风止可观,侃不觉释然,曰:“君侯修石头以拟老子,今日反见求邪!”即与之谈宴终日,遂与亮、峤同趣建康。戎卒四万,旌旗七百馀里,钲鼓之声,震于远近。 苏峻闻西方兵起,用参军贾宁计,自姑孰还据石头,分兵以拒侃等。 乙未,峻逼迁帝于石头。司徒导固争,不从。帝哀泣升车,宫中恸哭。时天大雨,道路泥泞,刘超、钟雅步侍左右。峻给马,不肯乘,而悲哀慷慨。峻闻而恶之,然未敢杀也。以其亲信许方等补司马督、殿中监,外托宿卫,内实防御超等。峻以仓屋为帝宫,日来帝前肆丑言。刘超、钟雅与右光禄大夫荀崧、金紫光禄大夫华恒、尚书荀邃、侍中丁潭侍从,不离帝侧。时饥馑,米贵,峻问遗,超一无所受,缱绻朝夕,臣节愈恭;虽居幽厄之中,超犹启帝,授《孝经》、《论语》。 峻使左光禄大夫陆晔守留台,逼近居民,尽聚之后苑;使匡术守苑城。 尚书左丞孔坦奔陶侃,侃以为长史。 初,苏峻遣尚书张闿权督东军,司徒导密令以太后诏谕三吴吏士,使起义兵救天子。会稽内史王舒以庾冰行奋武将军,使将兵一万,西渡浙江。于是吴兴太守虞潭、吴国内史蔡谟、前义兴太守顾从等皆举兵应之。潭母孙氏谓谭曰:“汝当舍生取义,勿以吾老为累!”尽遣其家僮从军,鬻其环佩以为军资。谟以庾冰当还旧任,即去郡以让冰。 苏峻闻东方兵起,遣其将管商、张健、弘徽等拒之;虞潭等与战,互有胜负,未能得前。 陶侃、温峤军于茄子浦;峤以南兵习水,苏峻兵便步,令将士:“有上岸者死!”会峻送米万斛馈祖约,约遣司马桓抚等迎之。毛宝帅千人为峤前锋,告其众曰:“兵法:‘军令有所不从’,岂可视贼可击,不上岸击之邪!”乃擅往袭抚,悉获其米,斩获万计,约由是饥乏。峤表宝为庐江太守。 陶侃表王舒监浙东军事,虞潭监浙西军事,郗鉴都督扬州八郡诸军事,令舒、潭皆受鉴节度。鉴帅众渡江,与侃等会与于茄子浦,雍州刺史魏该亦以兵会之。 丙辰,侃等舟师直指石头,至于蔡洲,侃屯查浦,峤屯沙门浦。峻登烽火楼,望见士众之盛,有惧色,谓左右曰:“吾本知温峤能得众也。” 庾亮遣督护王彰击峻党张曜,反为所败。亮送节传以谢侃,侃答曰:“古人三败,君侯始二;当今事急,不宜数尔。”亮司马陈郡殷融诣侃谢曰:“将军为此,非融等所裁。”王彰至曰:“彰自为之,将军不知也。”侃曰:“昔殷融为君子,王彰为小人;今王彰为君子,殷融为小人。” 宣城内史桓彝,闻京城不守,慷慨流涕,进屯泾县。时州郡多遣使降苏峻,裨惠复劝彝宜且与通使,以纾交至之祸。彝曰:“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耻与逆臣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彝遣将军俞纵守兰石,峻遣其将韩晃攻之。纵将败,左右劝纵退军。纵曰:“吾受桓侯厚恩,当以死报。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遂力战而死。晃进军攻彝,六月,城陷,执彝,杀之。 诸军初至石头,即欲决战,陶侃曰:“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既而屡战无功,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孔坦曰:“不然。若峻攻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来。所以严者,必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已而果然。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帅步骑万馀四面攻之,不克。 王舒、虞潭等数与峻兵战,不利。孔坦曰:“本不须召郗公,遂使东门无限。今宜遣还,虽晚,犹胜不也。”侃乃令鉴与后将军郭默还据京口,立大业、曲阿、庱亭三垒以分峻之兵势,使郭默守大业。 壬辰,魏该卒。(第94卷)2) 先是,高肇擅权,尤忌宗室有时望者。太子太保任城王澄数为肇所谮,惧不自全,乃终日酣饮,所为如狂,朝廷机要无所关豫。及世宗殂,肇拥兵于外,朝野不安。于忠与门下议,以肃宗幼,未能亲政,宜使太保高阳王雍入居西柏堂省决庶政,以任城王澄为尚书令,总摄百揆,奏皇后请即敕授。王显素有宠于世宗,恃势使威,为世所疾,恐不为澄等所容,与中常侍孙伏连等密谋寝门下之奏,矫皇后令,以高肇录尚书事,以显与勃海公高猛同为侍中。于忠等闻之,托以侍疗无效,执显于禁中,下诏削爵任。显临执呼冤,直阁以刀镮撞其掖下,送右卫府,一宿而死。庚申,下诏如门下所奏,百官总己听于二王,中外悦服。 二月,庚辰,尊皇后为皇太后。 魏主称名为书告哀于高肇,且召之还。肇承变忧惧,朝夕哭泣,至于羸悴。归至瀍涧,家人迎之,不与相见。辛巳,至阙下,衰服号哭,升太极殿尽哀。高阳王雍与于忠密谋,伏直寝邢豹等十馀人于舍人省下,肇哭毕,引入西庑,清河诸王皆窃言目之。肇入省,豹等扼杀之,下诏暴其罪恶,称肇自尽,自馀亲党悉无所问,削除职爵,葬以士礼;逮昏,于厕门出尸归其家。 魏之伐蜀也,军至晋寿,蜀人震恐。傅竖眼将步兵三万击巴北,上遣宁州刺史任太洪自阴平间道入其州,招诱氐、蜀,绝魏运路。会魏大军北还,太洪袭破魏东洛、除口二戍,声言梁兵继至,氐、蜀翕然从之。太洪进围关城,竖眼遣统军姜喜等击太洪,大破之,太洪弃关城走还。 癸未,魏以高阳王雍为太傅、领太尉,清河王怿为司徒,广平王怀为司空。 甲午,魏葬宣武皇帝于景陵,庙号世宗。己亥,尊胡贵嫔为皇太妃。三月,甲辰朔,以高太后为尼,徙居金墉瑶光寺,非大节庆,不得入宫。 魏左仆射郭祚表称:“萧衍狂悖,谋断川渎,役苦民劳,危亡已兆;宜命将出师,长驱扑讨。”魏诏平南将军杨大眼督诸军镇荆山。 魏于忠既居门下,又总宿卫,遂专朝政,权倾一时。初,太和中,军国多事,高祖以用度不足,百官之禄四分减一,忠悉命归所减之禄。旧制民税绢一匹别输绵八两,布一区别输麻十五斤,忠悉罢之。乙丑,诏文武群官各进位一级。夏,四月,浮山堰成而复溃。或言蛟龙能乘风雨破堰,其性恶铁;乃运东、西冶铁器数千万斤沉之,亦不能合。乃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缘淮百里内木石无巨细皆尽,负檐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合。 魏梁州刺史薛怀吉破叛氐于沮水。怀吉,真度之子也。五月,甲寅,南秦州刺史崔暹又破叛氐,解武兴之围。 六月,魏冀州沙门法庆以妖幻惑众,与勃海人李归伯等作乱,推法庆为主。法庆以尼惠晖为妻,以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自号大乘。又合狂药,令人服之,父子兄弟不复相识,唯以杀害为事。刺史萧宝寅遣兼长史崔伯驎击之,伯驎败死。贼众益盛,所在毁寺舍,斩僧尼,烧经像,云“新佛出世,除去众魔。”秋,七月,丁未,诏假右光禄大夫元遥征北大将军以讨之。 魏尚书裴植,自谓人门不后王肃,以朝廷处之不高,意常怏怏,表请解官隐嵩山,世宗不许,深怪之。及为尚书,志气骄满,每谓人曰:“非我须尚书,尚书亦须我。”每入参议论,好面讥毁群官,又表征南将军田益宗,言:“华、夷异类,不应在百世衣冠之上。”于忠、元昭见之切齿。 尚书左仆射郭祚,冒进不已,自以东宫师傅,列辞尚书,望封侯、仪同,诏以祚为都督雍、岐、华三州诸军事、征西将军、雍州刺史。 祚与植皆恶于忠专横,密劝高阳王雍使出之;忠闻之,大怒,令有司诬奏其罪。尚书奏:“羊祉告植姑子皇甫仲达云:‘受植旨,诈称被诏,帅合部曲欲图于忠。’臣等穷治,辞不伏引;然众证明昞,准律当死。众证虽不见植,皆言‘仲达为植所使,植召仲达责问而不告列’。推论情状,不同之理不可分明,不得同之常狱,有所降减,计同仲达处植死刑。植亲帅城众,附从王化,依律上议,乞赐裁处。”忠矫诏曰:“凶谋既尔,罪不当恕;虽有归化之诚,无容上议,亦不须待秋分。”八月,己亥,植与郭祚及都水使者杜陵韦俊皆赐死。俊,祚之婚家也。忠又欲杀高阳王雍,崔光固执不从,乃免雍官,以王还第。朝野冤愤,莫不切齿。 丙子,魏尊胡太妃为皇太后,居崇训宫。于忠领崇训卫尉,刘腾为崇训太仆,加侍中,侯刚为侍中抚军将军。又以太后父国珍为光禄大夫。 庚辰,定州刺史田超秀帅众三千降魏。 戊子,魏大赦。 己丑,魏清河王怿进位太傅,领太尉,广平王情为太保,领司徒,任城王澄为司空。庚寅,魏以车骑大将军于忠为尚书令,特进崔光为车骑大将军,并加仪同三司。魏江阳王继,熙之曾孙也,先为青州刺史,坐以良人为婢夺爵。继子叉娶胡太后妹,壬辰,诏复继本封,以叉为通直散骑侍郎,叉妻为新平郡君,仍拜女侍中。 群臣奏请皇太后临朝称制,九月,乙未,灵太后始临朝听政,犹称令以行事,群臣上书称殿下。太后聪悟,颇好读书属文,射能中针孔,政事皆手笔自决。加胡国珍侍中,封安定公。 自郭祚等死,诏令生杀皆出于忠,王公畏之,重足胁息。太后既亲政,乃解忠侍中、领军、崇训卫尉,止为仪同三司、尚书令。后旬馀,太后引门下侍官于崇训宫,问曰:“忠在端揆,声望何如?”咸曰:“不称阙任。”乃出忠为都督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冀州刺史;以司空澄领尚书令。澄奏:“安定公宜出入禁中,参咨大务。”诏从之。 甲寅,魏元遥破大乘贼,擒法庆并渠帅百馀人,传首洛阳。 左游击将军赵祖悦袭魏西硖石,据之以逼寿阳;更筑外城,徙缘淮之民以实城内。将军田道龙等散攻诸戍,魏扬州刺史李崇分遣诸将拒之。癸亥,魏遣假镇南将军崔亮攻西硖石,又遣镇东将军萧宝寅决淮堰。 冬,十月,乙酉,魏以胡国珍为中书监、仪同三司,侍中如故。 甲午,弘化太守杜桂举郡降魏。 初,魏于忠用事,自言世宗许其优转;太傅雍等皆不敢违,加忠车骑大将军。忠又自谓新故之际有定社稷之功,讽百僚令加己赏;雍等议封忠常山郡公。忠又难于独受,乃讽朝廷,同在门下者皆加封邑。雍等不得已复封崔光为博平县公,而尚书元昭等上诉不已。太后敕公卿再议,太傅怿等上言:“先帝升遐,奉迎乘舆,侍卫省闼,乃臣子常职,不容以此为功。臣等前议授忠茅土,正以畏其威权,苟免暴戾故也。若以功过相除,悉不应赏,请皆追夺。”崔光亦奉送章绶茅土。表十馀上,太后从之。 高阳王雍上表自劾,称“臣初入柏堂,见诏旨之行一由门下,臣出君行,深知不可而不能禁;于忠专权,生杀自恣,而臣不能违。忠规欲杀臣,赖在事执拒;臣欲出忠于外,在心未行,返为忠废。忝官尸禄,孤负恩私,请返私门,伏听司败。”太后以忠有保护之功,不问其罪。十二月,辛丑,以雍为太师,领司州牧,寻复录尚书事,与太傅怿、太保怀、侍中胡国珍入居门下,同厘庶政。 己酉,魏崔亮至硖石,赵祖悦逆战而败,闭城自守;亮进围之。 乙卯,魏主及太后谒景陵。 是冬,寒甚,淮、泗尽冻,浮山堰士卒死者什七八。魏益州刺史傅竖眼,性清素,民、獠怀之。龙骧将军元法僧代竖眼为益州刺史,素无治干,加以贪残,王、贾诸姓,本州士族,法僧皆召为兵。葭萌民任令宗因众心之患魏也,杀魏晋寿太守,以城来降,民、獠多应之;益州刺史鄱阳王恢遣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张齐将兵三万迎之。法僧,熙之曾孙也。 魏岐州刺史赵王谧,干之子也,为政暴虐。一旦,闭城门大索,执人而掠之,楚毒备至,又无故斩六人,阖城凶惧;众遂大呼,屯门,谧登楼毁梯以自固。胡太后遣游击将军王靖驰驲谕城人,城人开门谢罪,奉送管龠,乃罢谧刺史。谧妃,太后从女也。至洛,除大司农卿。 太后以魏主尚幼,未能亲祭,欲代行祭事;礼官博议,以为不可。太后以问侍中崔光,光引汉和熹邓太后祭宗庙故事,太后大悦,遂摄行祭事。 高祖武皇帝四天监十五年(丙申,公元五一六年) 春,正月,戊辰朔,魏大赦,改元熙平。 魏崔亮攻硖石未下,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崇违期不至。胡太后以诸将不壹,乃以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将步骑二千赴寿阳,别为行台,节度诸军,如有乖异,以军法从事。萧宝寅遣轻车将军刘智文等渡淮,攻破三垒;二月,乙巳,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李平至硖石,督李崇、崔亮等刻日水陆进攻,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上使左卫将军昌义之将兵救浮山,未至,康绚已击魏兵,却之。上使义之与直阁王神念溯淮救硖石。崔亮遣将军博陵崔延伯守下蔡,延伯与别将伊瓮生夹淮为营。延伯取车轮去辋,削锐共辐,两两接对,揉竹为纟亘,贯连相属,并十馀道,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出没随意,不可烧斫。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克其外城;乙丑,祖悦出降,斩之,尽俘其众。胡太后赐崔亮书,使乘胜深入。平部分诸将,水陆并进,攻浮山堰;亮违平节度,以疾请还,随表辄发。平奏处亮死刑,太后令曰:“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但吾摄御万机,庶几恶杀,可特听以功补过。”魏师遂还。 魏中尉元匡奏弹于忠:“幸国大灾,专擅朝命,裴、郭受冤,宰辅黜辱。又自矫旨为仪同三司、尚书令,领崇训卫尉,原其此意,欲以无上自处。既事在恩后,宜加显戮,请遣御史一人就州行决。自去岁世宗晏驾以后,皇太后未亲览以前,诸不由阶级,或发门下诏书,或由中书宣敕,擅相拜授者,已经恩宥,正可免罪,并宜追夺。”太后令曰:“忠已蒙特原,无宜追罪;馀如奏。”匡又弹侍中侯刚掠杀羽林。刚本以善烹调为尝食典御,凡三十年,以有德于太后,颇专恣用事,王公皆畏附之。廷尉处刚大辟。太后曰:“刚因公事掠人,邂逅致死,于律不坐。”少卿陈郡袁翻曰:“‘邂逅’,谓情状已露,隐避不引,考讯以理者也。今此羽林,问则具首,刚口唱打杀,挝筑非理,安得谓之‘邂逅’!”太后乃削刚户三百,解尝食典御。 三月,戊戌朔,日有食之。 魏论西硖石之功。辛未,以李崇为骠骑将军,加仪同三司,李平为尚书右仆射,崔亮进号镇北将军。亮与平争功于禁中,太后以亮为殿中尚书。 魏萧宝寅在淮堰,上为手书诱之,使袭彭城,许送其国庙及室家诸比还北;宝寅表上其书于魏朝。 夏,四月,淮堰成,长九里,下广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树以杞柳,军垒列居其上。 或谓康绚曰:“四渎,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塞,若凿湫东注,则游波宽缓,堰得不坏。”绚乃开湫东注。又纵反间于魏曰:“梁人所惧开湫,不畏野战。”萧宝寅信之,凿山深五丈,开湫北注,水日夜分流犹不减,魏军竟罢归。水之所及,夹淮方数百里。李崇作浮桥于硖石戍间,又筑魏昌城于八公山东南,以备寿阳城坏。居民散就冈垄,其水清澈,俯视庐舍冢墓,了然在下。 初,堰起于徐州境内,刺史张豹子宣言,谓己必掌其事;既而康绚以他官来监作,豹子甚惭。俄而敕豹子受绚节度,豹子遂谮绚与魏交通,上虽不纳,犹以事毕征绚还。 魏胡太后追思于忠之功,曰:“岂宜以一谬弃其馀勋!”复封忠为灵寿县公,亦封崔光为平恩县侯。 魏元法僧遣其子景隆将兵拒张齐,齐与战于葭萌,大破之,屠十馀者,遂围武兴。法僧婴城自守,境内皆叛,法僧遣使间道告急于魏。魏驿召镇南军司傅竖眼于淮南,以为益州刺史、西征都督,将步骑三千以赴之。竖眼入境,转战三日,行二百馀里,九遇皆捷。五月,竖眼击杀梁州刺史任太洪。民、獠闻竖眼至,皆喜,迎拜于路者相继。张齐退保白水,竖眼入州,白水以东民皆安业。 魏梓潼太守苟金龙领关城戍主,梁兵至,金龙疾病,不堪部分,其妻刘氏帅厉城民,乘城拒战,百有馀日,士卒死伤过半。戍副高景谋叛,刘氏斩景及其党与数千人,自馀将士,分衣减食,劳逸必同,莫不畏而怀之。井在城外,为梁兵所据。会天大雨,刘氏命出公私布绢及衣服悬之,绞而取水,城中所有杂物悉储之。竖眼至,梁兵乃退,魏人封其子为平昌县子。(第148章)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所谓傀儡皇帝,就是空有皇帝之名,没有作为皇帝的最高权力。实权往往掌握在另一人手里。掌握实权的人往往是皇帝的所立者,所废者,或者是皇帝的母亲,往往是太后之类。一个皇帝在位时间人可能全部都是傀儡性质的皇帝,也可能性在某一阶段内是个傀儡。在有皇帝之名时我们称之为傀儡皇帝,没有名义当然不再算是,如果是太上皇,当然没有权力,尽管太上皇叫太上皇帝。也只是个名义而已,这里也不算。最早的傀儡皇帝,应该是楚义帝,名字叫心,当时也称怀王。他的身份是当年楚怀王的孙子,是范增说项梁所立。立他的原因是因为陈胜失败了,陈胜自立没有历史基础,没有号召力,所以借助于楚人对秦的怨恨,立怀王的孙子更能招揽人心,笼络人心。楚怀王被立,项梁自号武信君。后项梁死,宋义号卿子冠军,位在诸将之上,项羽杀宋义,怀王不得忆让项羽池了上将军,后来巨鹿之战后,项羽又为诸侯之上将军。当时怀王与诸将有约,谁先入关就给谁封王。后来秦国灭亡,项羽名义上说如约,自封为西楚霸王,尊怀王为义帝。义帝带个帝字,但义只是名义。后来项羽先迁义帝于上游长沙彬县,后杀义帝。实际成为刘邦起兵的借口。所谓义帝,是典型的傀儡皇帝。汉惠帝也是一个短命的皇帝。在位之时,太子之位险被取代,他在位的时候,母亲吕雉称皇太后。吕后杀了他的弟弟赵王,把赵王的母亲戚夫人变成人彘,惠帝看到了,他们就吓出了病,日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朝政归于太后。惠帝崩后,吕后称制。立了一个少帝,后来以为不是刘氏之子而再废。所以司马迁写《史记》,写了《吕后本纪》,惠帝事迹不过附在吕后本纪里。汉昭帝即位,年龄才八岁,大将军霍光辅政。昭帝崩,霍光请皇后立是邑王刘贺,刘贺即位后行淫乱,霍光又奏废为吕邑王。然后又迎刘病己即位,是为宣帝。昌邑王算是一个傀儡。汉宣帝即位后,霍光归政,宣帝委任。大树一直在霍光手里。一段时间,霍光专权秉政二十年,但历史上没有能影响皇权。所以有人认为霍光是忠义者,但也有人以为是权奸。汉哀帝崩后,太皇太后立王莽为大司马。立中山王为皇帝,是为汉平帝。帝年九岁,太皇太后临朝,大司马莽秉政,百官总己以听于莽。因为年幼,大事决于王莽。先赐莽号安汉公,后再加“宰衡”。五年后,平帝崩。莽立宣帝孙孺子婴,王莽摄政,不久称假皇帝。最后是篡国。西汉变成了新。西汉灭亡。东汉时汉和帝即位时年才十岁,太后临朝。和帝崩,其子刘隆才百余日。即位,皇太后临朝。一年后崩,谥为殇帝。殇帝崩,太后就和自己的哥哥邓骘定策禁中,立刘祜为帝,是为安帝,安帝十三岁即位,太后仍然临朝。实际大树在邓骘手里。后封为大将军。东汉顺帝崩,汉冲帝即位。冲也是幼小的意思。冲帝两岁即位,太后临朝。太搬弄是非顺帝的的皇后梁氏,并不是冲帝的母亲虞贵人。冲帝二岁即位,三岁崩。皇太后与大将军梁冀定策禁中,立刘缵为帝,是为汉质帝。质帝八岁即位,次年被梁冀所弑。因为汉冲帝、汉质帝都不曾真正掌权,所以也是傀儡皇帝。当桓帝刘志,是梁氏与兄冀所立,即位之初,太后临朝,大权仍然在梁冀手中。后来太后崩,大将军梁冀谋为乱被诛。自己才真正成为实权皇帝。汉灵帝崩,少帝即位。少帝名九岁,实际是皇太后何氏掌权。后来董卓到京城废少帝为弘农王,而立陈留王。就是汉献帝刘协。刘协由洛阳迁长安,实权基本上属于董卓。后卓死,刘协流离,被曹操迎至许昌,号许都,曹操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权力归于曹操。刘协是历史上著名的傀儡皇帝,公元490-220年在位,也是傀儡皇帝历时最长的一个,连自己的皇后也难保。最后再江山拱手让于曹家曹丕。魏代明帝无子,立齐王芳为太子并继位。即位后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辅政。前期掌权的是曹爽,后来曹爽死,司马懿专权,曹芳实际成为傀儡。司马懿死司马师掌权,废了皇帝,史称这个皇帝就是齐王芳。然后另立东海王曹霖的儿子曹髦为皇帝。司马师死后,权力落到司马昭手中。成语有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傀儡皇帝当得不甘心,曹髦纠集身边几个人就想与权臣抗衡,后来曹髦为蒋济所弑,崩后贬为高贵乡公。高贵乡公也是一个傀儡皇帝而已。司马昭再立曹奂为帝,是为魏元帝。魏无帝封司马家为晋王,后来禅位于晋。魏灭亡。魏元帝是亡国之君,亡国之君往往是当过傀儡皇帝后才不得已而亡国的。晋代皇帝在西晋末年,有怀帝有愍帝,天下大乱之际,都曾被乱国所俘虏,算不上是傀儡。东晋时最后两个皇帝,一个叫晋安帝,一个叫晋恭帝。与傀儡皇帝搭边。晋孝武帝崩,安帝即位,太傅司马道子摄政。隆安元年归政。其后桓玄乱,篡位,以帝为平固王。安帝蒙尘寻阳,再到江陵,当时称之为国难,而刘裕由此而兴。义熙三年,刘裕为车骑将军,来朝。四年,刘裕为扬州剌史,录尚书事,义熙十二年二月,加中外大都督。十四年六月,进为相国,封宋公。天下大权渐至于刘,刘将为禅代,让人缢死了晋安帝。培养司马德文为晋帝,即恭帝。恭帝是真正的傀儡,自己当了两年皇帝,最后禅位于刘裕,且被杀死。南朝宋最后一个皇帝是顺帝。顺帝即位时才十岁。齐王辅政。渐成为实际全权,最后不得忆而禅位于齐。是为南齐。宋顺帝刘准就是一个末代傀儡,真正掌握权力的人是齐王萧道成。南齐最后一个皇帝是萧宝融,齐和帝。即位之年改元中兴。中兴元年三月即位,十二月,皇太后令以梁王为大司马、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封建安郡公,依晋武陵王遵承制故事,百僚致敬。二年春,正月,戊戌,宣德太后临朝,入居内殿。大司马梁王解承制,致敬如先。二月进梁公为梁王,四月,禅位于梁。所以齐和帝实际也是傀儡皇帝。真正掌握权力的人是梁王萧衍。梁氏的末代皇帝是敬帝。本来陈霸先与王僧辩想立敬帝萧方智为皇帝,后来王僧辩又想立上党王萧渊明,陈霸先杀了王僧辩,驱逐了萧渊明,立了敬帝。敬帝以陈霸先为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扬、南徐二州刺史司空如故。实际掌权者就是陈霸先。二年后就依次封陈霸先为陈公陈王,然后禅代。刑政不由于己,也是完全的傀儡皇帝。北魏萧宗元诩,即位后诏太保、高阳王雍入居西柏堂,决庶政。又诏任城王澄为尚书令,百官总己以听于二王。十九岁崩。皇子立。皇后成为皇太后,专政。其实皇后所生不过是个女孩,假说是男孩。即位不久,尔朱荣来朝,太后及幼主皆崩。尔朱荣入京,立元子攸为帝,是为魏孝庄帝。尔朱荣为太原王,虽然不常在京师,但实际大权在握。帝杀尔朱荣,尔朱世隆、尔朱兆都叛乱。后来尔朱兆到长安,迁帝于晋阳。这个北魏的孝庄皇帝,是不想当傀儡,招惹杀身之祸。孝庄帝崩,尔朱世隆信尔朱度律等立元恭,是为前废帝。实际权力在尔朱世隆手中。后来齐攻北魏,高欢迁帝于平阳。杀尔朱世隆等,尔朱兆逃,废帝。史称元恭为前废帝,也称广陵王。高欢另立出帝元修。以高欢为大丞相,实权掌握地高欢手中。出帝后为宇文黑獭所害。这一段历史,有好几个元氏称帝,便结局都是一样,做傀儡皇帝,他们战战兢兢,不知所终。元修崩,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于邺。史称东魏孝静帝。即位之初,年十一岁。元善见以人为大丞相,实权落在高家人手中,由高欢而高澄,最后是高洋。元善见实为傀儡皇帝。宇文黑獭既害出帝,乃立元宝矩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文帝。实权落入宇文家手中,元宝矩也是傀儡皇帝。东魏孝静帝在位十五年于齐之高洋。西魏文帝立后,宇文泰为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封安定郡王,魏文帝崩,皇太子元钦即位。是为废帝,当然也是傀儡皇帝。宇文泰诛元烈,元钦有怨言,结果宇文泰就废了元钦,另立齐王元廓为恭帝,宇文泰薨,宇文觉继承父亲遗志,被魏主封为周王,受西魏之禅,建立周朝。周之天帝为周静帝宇文阐。他在位时年龄很小,实权落到了杨坚手中。在位两年多,就禅位于隋。然后崩,崩时才九岁。也是自幼而傀儡者。隋代的傀儡皇帝就是越王杨侑,炀帝在江都,李渊乘机起兵入长安,立杨侑为帝。即位后光禄大夫、大将军、太尉唐公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实权在李渊手中,最后不得不把皇位正式让给李渊。他在位时也不过十三岁,在武德二年崩,不过才十五岁。他的在位不过是让李渊的即位更合法化而已。唐高宗时,立武则天为后。当时就称二圣,说明皇后几乎相当于皇帝。高宗崩,立中宗李显,武则天临朝称制。改元嗣圣。不久就废了李显,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是为睿宗,改元文明。太后仍然临朝称制。直到后来改国号为周,武则天自己当皇帝,把皇帝降为皇嗣。所以在武则天当皇帝之前,他的两个儿子,李显、李旦,先后都是傀儡皇帝。唐末昭宗时,天下大乱,大权渐渐落到朱温手中。朱温弑昭宗,另立昭宗第九子李柷,是为哀帝。一弑一立,大树尽入朱温手中。唐哀帝李柷也是一个末代的傀儡而已,不过从他那里朱温正式成为皇帝,建立后梁。五代时期,天下分崩,战乱不休,所以皇帝作为傀儡也变了形。石敬塘是著名的儿皇帝。他为了当皇帝,乞求于契丹之子耶律德光,称其为父,自称为子,在契丹的帮助下,害幽云十六州给契丹,然后自己当上了皇帝,史称儿皇帝。所以既为契丹立,必受契丹制。后来晋之出帝实际上也被契丹所灭。所以后晋王朝,整个一个傀儡王朝。后汉时刘知远也有认贼作父的经历,不过没有石敬塘那样可耻罢了。有了前朝的历史教训,宋代政治就比较严密。,尽管也的称制,但想到控制的结果是没有权臣控制皇帝了,宋代著名的傀儡皇帝应该是金代在中原所立的刘豫。刘豫这样的傀儡政权的现代翻版就是汪精卫。金我灭了北宋,占领了北方的大片土地与人民。暂时没有北方的良好办法,就以夷制夷,刘豫,《宋史》卷四百七十五有传。北宋时不济南知府,降金。建炎四年也就是公元1130年七月,金人册立刘豫为皇帝,都大名府。次年迁都汴。因为刘豫攻南宋失败,金人于绍兴七年废刘豫为蜀王。作汉奸,没有好下场。这样的傀儡中国皇帝史上的耻辱。所以我谈皇帝时一般不说刘豫之流。时代不变,傀儡皇帝的性质也在变。宋代以后,皇权得到加强,基本上再也没有傀儡皇帝出现,尽管有时有太后称制,有时会有辅政大臣,有时会有摄政王。在摄政的意义上,皇帝有时也说摄政,称制者有时也说摄政。辅政者有时也说摄政。这里略作区分。

资治通鉴 开放分类: 书籍、历史、编年体通史、司马光、中国文化史 目录• 【《资治通鉴》介绍】 • 简介 • 对《资治通鉴》称誉 • 历史背景 • 名字的由来 • 【作者简介】 • 【书摘】 【《资治通鉴》介绍】《资治通鉴》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 Government-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对《资治通鉴》称誉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历史背景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名字的由来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作者简介】《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部著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领导者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书摘】1) 峻兵入台城,司徒导谓侍中褚翜曰:“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翜即入上合,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导及光禄大夫陆晔、荀崧、尚书张闿共登御床,拥卫帝。以刘超为右卫将军,使与钟雅、褚翜侍立左右,太常孔愉朝服守宗庙。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峻兵既入,叱褚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曰:“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峻兵不敢上殿,突入后宫,宫人及太后左右侍人皆见掠夺。峻兵驱役百官,光禄勋王彬等皆被捶挞,令负提登蒋山。裸剥士女,皆以坏席苦苫草自鄣,无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号之声,震动内外。 初,姑孰既陷,尚书左丞孔坦谓人曰:“观峻之势,必破台城,自非战士,不须戎服。”及台城陷,戎服者多死,白衣者无他。 时官有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万,绢数万匹,他物称是,峻尽费之;太官惟有烧馀米数石以供御膳。 或谓钟雅曰:“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盍早为之计!”雅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各遁逃以求免,何以为臣!” 丁巳,峻称诏大赦,惟庾亮兄弟不在原例。以王导有德望,犹使以本官居己之右。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峻自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许柳为丹杨尹,马雄为左卫将军,祖涣为骁骑将军。弋阳王羕诣峻,称述峻功,峻复以羕为西阳王、太宰、录尚书事。 峻遣兵攻吴国内史庾冰,冰不能御,弃郡奔会稽,至浙江,峻购之甚急。吴铃下卒引冰入船,以蘧蒢覆之,呤啸鼓枻,溯流而去。每逢逻所,辄以杖叩船曰:“何处觅庾冰,庚冰正在此。”人以为醉,不疑之,冰仅免。峻以侍中蔡谟为吴国内史。 温峤闻建康不守,号恸;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庾亮至寻阳,宣太后诏,以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加徐州刺史郗鉴司空。峤曰:“今日当以灭贼为急,未有功而先拜官,将何以示天下!”遂不受。峤素重亮,亮虽奔败,峤愈推奉之,分兵给亮。 后赵大赦,改元太和。三月,丙子,庾太后以忧崩。 苏峻南屯于湖。 夏,四月,后赵将石堪攻宛,南阳太守王国降之;遂进攻祖约军于淮上。约将陈光起兵攻约,约左右阎秃,貌类约,光谓为约而擒之。约逾垣获免,光奔后赵。 壬申,葬明穆皇后于武平陵。 庾亮、温峤将起兵讨苏峻,而道路断绝,不知建康声闻。会南阳范汪至寻阳,言“峻政令不壹,贪暴纵横,灭亡已兆,虽强易弱,朝廷有倒悬之急,宜时进讨。”峤深纳之。亮辟汪参护军事。 亮、峤互相推为盟主,峤从弟充曰:“陶征西位重兵强,宜共推之。”峤乃遣督护王愆期诣荆州,邀陶侃与之同赴国难。侃犹以不豫顾命为恨,答曰:“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峤屡说,不能回;乃顺侃意,遣使谓之曰:“仁公且守,仆当先下。”使者去已二日,平南参军荥阳毛宝别使还,闻之,说峤曰:“凡举大事,当与天下共之。师克在和,不宜异同。假令可疑,犹当外示不觉,况自为携贰邪!宜急追信改书,言必应俱进;若不及前信,当更遣使。”峤意悟,即追使者,改书;侃果许之,遣督护龚登帅兵诣峤。峤有众七千,于是列上尚书,陈祖约、苏峻罪状,移告征镇,洒泣登舟。 陶侃复追龚登还。峤遗侃书曰:“夫军有进而无退,可增而不可减。近已移檄远近,言于盟府,刻后月半大举,诸郡军并在路次,惟须仁公军至,便齐进耳。仁公今召军还,疑惑远近,成败之由,将在于此。仆才轻任重,实凭仁公笃爱,远禀成规;至于首启戎行,不敢有辞,仆与仁公,如首尾相卫,唇齿相依也。恐或者不达高旨,将谓仁公缓于讨贼,此声难追。仆与仁公并受方岳之任,安危休戚,理既同之。且自顷之顾,绸缪往来,情深义重,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众见救,况社稷之难乎!今日之忧,岂惟仆一州,文武莫不翘企。假令此州不守,约、峻树置官长于此,荆楚西逼强胡,东接逆贼,因之以饥馑,将来之危,乃当甚于此州之今日也。仁公进当为大晋之忠臣,参桓、文之功;退当以慈父之情,雪爱子之痛。今约、峻凶逆无道,痛感天地,人心齐壹,咸皆切齿。今之进讨,若以石投卵耳;苟复召兵还,是为败于几成也。愿深察所陈!”王愆期谓侃曰:“苏峻,豺狼也,如得遂志,四海虽广,公宁有容足之地乎!”侃深感悟,即戎服登舟;瞻丧至不临,昼夜兼道而进。 郗鉴在广陵,城孤粮少,逼近胡寇,人无固志。得诏书,即流涕誓众,入赴国难,将士争奋。遣将军夏侯长等间行谓温峤曰:“或闻贼欲挟天子东入会稽,当先立营垒,屯据要害,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清野坚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必自溃矣。”峤深以为然。 五月,陶侃帅众至寻阳。议者咸谓侃欲诛庾亮以谢天下;亮甚惧,用温峤计,诣侃拜谢。侃惊,止之曰:“庾元规乃拜陶士行邪!”亮引咎自责,风止可观,侃不觉释然,曰:“君侯修石头以拟老子,今日反见求邪!”即与之谈宴终日,遂与亮、峤同趣建康。戎卒四万,旌旗七百馀里,钲鼓之声,震于远近。 苏峻闻西方兵起,用参军贾宁计,自姑孰还据石头,分兵以拒侃等。 乙未,峻逼迁帝于石头。司徒导固争,不从。帝哀泣升车,宫中恸哭。时天大雨,道路泥泞,刘超、钟雅步侍左右。峻给马,不肯乘,而悲哀慷慨。峻闻而恶之,然未敢杀也。以其亲信许方等补司马督、殿中监,外托宿卫,内实防御超等。峻以仓屋为帝宫,日来帝前肆丑言。刘超、钟雅与右光禄大夫荀崧、金紫光禄大夫华恒、尚书荀邃、侍中丁潭侍从,不离帝侧。时饥馑,米贵,峻问遗,超一无所受,缱绻朝夕,臣节愈恭;虽居幽厄之中,超犹启帝,授《孝经》、《论语》。 峻使左光禄大夫陆晔守留台,逼近居民,尽聚之后苑;使匡术守苑城。 尚书左丞孔坦奔陶侃,侃以为长史。 初,苏峻遣尚书张闿权督东军,司徒导密令以太后诏谕三吴吏士,使起义兵救天子。会稽内史王舒以庾冰行奋武将军,使将兵一万,西渡浙江。于是吴兴太守虞潭、吴国内史蔡谟、前义兴太守顾从等皆举兵应之。潭母孙氏谓谭曰:“汝当舍生取义,勿以吾老为累!”尽遣其家僮从军,鬻其环佩以为军资。谟以庾冰当还旧任,即去郡以让冰。 苏峻闻东方兵起,遣其将管商、张健、弘徽等拒之;虞潭等与战,互有胜负,未能得前。 陶侃、温峤军于茄子浦;峤以南兵习水,苏峻兵便步,令将士:“有上岸者死!”会峻送米万斛馈祖约,约遣司马桓抚等迎之。毛宝帅千人为峤前锋,告其众曰:“兵法:‘军令有所不从’,岂可视贼可击,不上岸击之邪!”乃擅往袭抚,悉获其米,斩获万计,约由是饥乏。峤表宝为庐江太守。 陶侃表王舒监浙东军事,虞潭监浙西军事,郗鉴都督扬州八郡诸军事,令舒、潭皆受鉴节度。鉴帅众渡江,与侃等会与于茄子浦,雍州刺史魏该亦以兵会之。 丙辰,侃等舟师直指石头,至于蔡洲,侃屯查浦,峤屯沙门浦。峻登烽火楼,望见士众之盛,有惧色,谓左右曰:“吾本知温峤能得众也。” 庾亮遣督护王彰击峻党张曜,反为所败。亮送节传以谢侃,侃答曰:“古人三败,君侯始二;当今事急,不宜数尔。”亮司马陈郡殷融诣侃谢曰:“将军为此,非融等所裁。”王彰至曰:“彰自为之,将军不知也。”侃曰:“昔殷融为君子,王彰为小人;今王彰为君子,殷融为小人。” 宣城内史桓彝,闻京城不守,慷慨流涕,进屯泾县。时州郡多遣使降苏峻,裨惠复劝彝宜且与通使,以纾交至之祸。彝曰:“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耻与逆臣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彝遣将军俞纵守兰石,峻遣其将韩晃攻之。纵将败,左右劝纵退军。纵曰:“吾受桓侯厚恩,当以死报。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遂力战而死。晃进军攻彝,六月,城陷,执彝,杀之。 诸军初至石头,即欲决战,陶侃曰:“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既而屡战无功,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孔坦曰:“不然。若峻攻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来。所以严者,必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已而果然。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帅步骑万馀四面攻之,不克。 王舒、虞潭等数与峻兵战,不利。孔坦曰:“本不须召郗公,遂使东门无限。今宜遣还,虽晚,犹胜不也。”侃乃令鉴与后将军郭默还据京口,立大业、曲阿、庱亭三垒以分峻之兵势,使郭默守大业。 壬辰,魏该卒。(第94卷)2) 先是,高肇擅权,尤忌宗室有时望者。太子太保任城王澄数为肇所谮,惧不自全,乃终日酣饮,所为如狂,朝廷机要无所关豫。及世宗殂,肇拥兵于外,朝野不安。于忠与门下议,以肃宗幼,未能亲政,宜使太保高阳王雍入居西柏堂省决庶政,以任城王澄为尚书令,总摄百揆,奏皇后请即敕授。王显素有宠于世宗,恃势使威,为世所疾,恐不为澄等所容,与中常侍孙伏连等密谋寝门下之奏,矫皇后令,以高肇录尚书事,以显与勃海公高猛同为侍中。于忠等闻之,托以侍疗无效,执显于禁中,下诏削爵任。显临执呼冤,直阁以刀镮撞其掖下,送右卫府,一宿而死。庚申,下诏如门下所奏,百官总己听于二王,中外悦服。 二月,庚辰,尊皇后为皇太后。 魏主称名为书告哀于高肇,且召之还。肇承变忧惧,朝夕哭泣,至于羸悴。归至瀍涧,家人迎之,不与相见。辛巳,至阙下,衰服号哭,升太极殿尽哀。高阳王雍与于忠密谋,伏直寝邢豹等十馀人于舍人省下,肇哭毕,引入西庑,清河诸王皆窃言目之。肇入省,豹等扼杀之,下诏暴其罪恶,称肇自尽,自馀亲党悉无所问,削除职爵,葬以士礼;逮昏,于厕门出尸归其家。 魏之伐蜀也,军至晋寿,蜀人震恐。傅竖眼将步兵三万击巴北,上遣宁州刺史任太洪自阴平间道入其州,招诱氐、蜀,绝魏运路。会魏大军北还,太洪袭破魏东洛、除口二戍,声言梁兵继至,氐、蜀翕然从之。太洪进围关城,竖眼遣统军姜喜等击太洪,大破之,太洪弃关城走还。 癸未,魏以高阳王雍为太傅、领太尉,清河王怿为司徒,广平王怀为司空。 甲午,魏葬宣武皇帝于景陵,庙号世宗。己亥,尊胡贵嫔为皇太妃。三月,甲辰朔,以高太后为尼,徙居金墉瑶光寺,非大节庆,不得入宫。 魏左仆射郭祚表称:“萧衍狂悖,谋断川渎,役苦民劳,危亡已兆;宜命将出师,长驱扑讨。”魏诏平南将军杨大眼督诸军镇荆山。 魏于忠既居门下,又总宿卫,遂专朝政,权倾一时。初,太和中,军国多事,高祖以用度不足,百官之禄四分减一,忠悉命归所减之禄。旧制民税绢一匹别输绵八两,布一区别输麻十五斤,忠悉罢之。乙丑,诏文武群官各进位一级。夏,四月,浮山堰成而复溃。或言蛟龙能乘风雨破堰,其性恶铁;乃运东、西冶铁器数千万斤沉之,亦不能合。乃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缘淮百里内木石无巨细皆尽,负檐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合。 魏梁州刺史薛怀吉破叛氐于沮水。怀吉,真度之子也。五月,甲寅,南秦州刺史崔暹又破叛氐,解武兴之围。 六月,魏冀州沙门法庆以妖幻惑众,与勃海人李归伯等作乱,推法庆为主。法庆以尼惠晖为妻,以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自号大乘。又合狂药,令人服之,父子兄弟不复相识,唯以杀害为事。刺史萧宝寅遣兼长史崔伯驎击之,伯驎败死。贼众益盛,所在毁寺舍,斩僧尼,烧经像,云“新佛出世,除去众魔。”秋,七月,丁未,诏假右光禄大夫元遥征北大将军以讨之。 魏尚书裴植,自谓人门不后王肃,以朝廷处之不高,意常怏怏,表请解官隐嵩山,世宗不许,深怪之。及为尚书,志气骄满,每谓人曰:“非我须尚书,尚书亦须我。”每入参议论,好面讥毁群官,又表征南将军田益宗,言:“华、夷异类,不应在百世衣冠之上。”于忠、元昭见之切齿。 尚书左仆射郭祚,冒进不已,自以东宫师傅,列辞尚书,望封侯、仪同,诏以祚为都督雍、岐、华三州诸军事、征西将军、雍州刺史。 祚与植皆恶于忠专横,密劝高阳王雍使出之;忠闻之,大怒,令有司诬奏其罪。尚书奏:“羊祉告植姑子皇甫仲达云:‘受植旨,诈称被诏,帅合部曲欲图于忠。’臣等穷治,辞不伏引;然众证明昞,准律当死。众证虽不见植,皆言‘仲达为植所使,植召仲达责问而不告列’。推论情状,不同之理不可分明,不得同之常狱,有所降减,计同仲达处植死刑。植亲帅城众,附从王化,依律上议,乞赐裁处。”忠矫诏曰:“凶谋既尔,罪不当恕;虽有归化之诚,无容上议,亦不须待秋分。”八月,己亥,植与郭祚及都水使者杜陵韦俊皆赐死。俊,祚之婚家也。忠又欲杀高阳王雍,崔光固执不从,乃免雍官,以王还第。朝野冤愤,莫不切齿。 丙子,魏尊胡太妃为皇太后,居崇训宫。于忠领崇训卫尉,刘腾为崇训太仆,加侍中,侯刚为侍中抚军将军。又以太后父国珍为光禄大夫。 庚辰,定州刺史田超秀帅众三千降魏。 戊子,魏大赦。 己丑,魏清河王怿进位太傅,领太尉,广平王情为太保,领司徒,任城王澄为司空。庚寅,魏以车骑大将军于忠为尚书令,特进崔光为车骑大将军,并加仪同三司。魏江阳王继,熙之曾孙也,先为青州刺史,坐以良人为婢夺爵。继子叉娶胡太后妹,壬辰,诏复继本封,以叉为通直散骑侍郎,叉妻为新平郡君,仍拜女侍中。 群臣奏请皇太后临朝称制,九月,乙未,灵太后始临朝听政,犹称令以行事,群臣上书称殿下。太后聪悟,颇好读书属文,射能中针孔,政事皆手笔自决。加胡国珍侍中,封安定公。 自郭祚等死,诏令生杀皆出于忠,王公畏之,重足胁息。太后既亲政,乃解忠侍中、领军、崇训卫尉,止为仪同三司、尚书令。后旬馀,太后引门下侍官于崇训宫,问曰:“忠在端揆,声望何如?”咸曰:“不称阙任。”乃出忠为都督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冀州刺史;以司空澄领尚书令。澄奏:“安定公宜出入禁中,参咨大务。”诏从之。 甲寅,魏元遥破大乘贼,擒法庆并渠帅百馀人,传首洛阳。 左游击将军赵祖悦袭魏西硖石,据之以逼寿阳;更筑外城,徙缘淮之民以实城内。将军田道龙等散攻诸戍,魏扬州刺史李崇分遣诸将拒之。癸亥,魏遣假镇南将军崔亮攻西硖石,又遣镇东将军萧宝寅决淮堰。 冬,十月,乙酉,魏以胡国珍为中书监、仪同三司,侍中如故。 甲午,弘化太守杜桂举郡降魏。 初,魏于忠用事,自言世宗许其优转;太傅雍等皆不敢违,加忠车骑大将军。忠又自谓新故之际有定社稷之功,讽百僚令加己赏;雍等议封忠常山郡公。忠又难于独受,乃讽朝廷,同在门下者皆加封邑。雍等不得已复封崔光为博平县公,而尚书元昭等上诉不已。太后敕公卿再议,太傅怿等上言:“先帝升遐,奉迎乘舆,侍卫省闼,乃臣子常职,不容以此为功。臣等前议授忠茅土,正以畏其威权,苟免暴戾故也。若以功过相除,悉不应赏,请皆追夺。”崔光亦奉送章绶茅土。表十馀上,太后从之。 高阳王雍上表自劾,称“臣初入柏堂,见诏旨之行一由门下,臣出君行,深知不可而不能禁;于忠专权,生杀自恣,而臣不能违。忠规欲杀臣,赖在事执拒;臣欲出忠于外,在心未行,返为忠废。忝官尸禄,孤负恩私,请返私门,伏听司败。”太后以忠有保护之功,不问其罪。十二月,辛丑,以雍为太师,领司州牧,寻复录尚书事,与太傅怿、太保怀、侍中胡国珍入居门下,同厘庶政。 己酉,魏崔亮至硖石,赵祖悦逆战而败,闭城自守;亮进围之。 乙卯,魏主及太后谒景陵。 是冬,寒甚,淮、泗尽冻,浮山堰士卒死者什七八。魏益州刺史傅竖眼,性清素,民、獠怀之。龙骧将军元法僧代竖眼为益州刺史,素无治干,加以贪残,王、贾诸姓,本州士族,法僧皆召为兵。葭萌民任令宗因众心之患魏也,杀魏晋寿太守,以城来降,民、獠多应之;益州刺史鄱阳王恢遣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张齐将兵三万迎之。法僧,熙之曾孙也。 魏岐州刺史赵王谧,干之子也,为政暴虐。一旦,闭城门大索,执人而掠之,楚毒备至,又无故斩六人,阖城凶惧;众遂大呼,屯门,谧登楼毁梯以自固。胡太后遣游击将军王靖驰驲谕城人,城人开门谢罪,奉送管龠,乃罢谧刺史。谧妃,太后从女也。至洛,除大司农卿。 太后以魏主尚幼,未能亲祭,欲代行祭事;礼官博议,以为不可。太后以问侍中崔光,光引汉和熹邓太后祭宗庙故事,太后大悦,遂摄行祭事。 高祖武皇帝四天监十五年(丙申,公元五一六年) 春,正月,戊辰朔,魏大赦,改元熙平。 魏崔亮攻硖石未下,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崇违期不至。胡太后以诸将不壹,乃以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将步骑二千赴寿阳,别为行台,节度诸军,如有乖异,以军法从事。萧宝寅遣轻车将军刘智文等渡淮,攻破三垒;二月,乙巳,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李平至硖石,督李崇、崔亮等刻日水陆进攻,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上使左卫将军昌义之将兵救浮山,未至,康绚已击魏兵,却之。上使义之与直阁王神念溯淮救硖石。崔亮遣将军博陵崔延伯守下蔡,延伯与别将伊瓮生夹淮为营。延伯取车轮去辋,削锐共辐,两两接对,揉竹为纟亘,贯连相属,并十馀道,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出没随意,不可烧斫。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克其外城;乙丑,祖悦出降,斩之,尽俘其众。胡太后赐崔亮书,使乘胜深入。平部分诸将,水陆并进,攻浮山堰;亮违平节度,以疾请还,随表辄发。平奏处亮死刑,太后令曰:“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但吾摄御万机,庶几恶杀,可特听以功补过。”魏师遂还。 魏中尉元匡奏弹于忠:“幸国大灾,专擅朝命,裴、郭受冤,宰辅黜辱。又自矫旨为仪同三司、尚书令,领崇训卫尉,原其此意,欲以无上自处。既事在恩后,宜加显戮,请遣御史一人就州行决。自去岁世宗晏驾以后,皇太后未亲览以前,诸不由阶级,或发门下诏书,或由中书宣敕,擅相拜授者,已经恩宥,正可免罪,并宜追夺。”太后令曰:“忠已蒙特原,无宜追罪;馀如奏。”匡又弹侍中侯刚掠杀羽林。刚本以善烹调为尝食典御,凡三十年,以有德于太后,颇专恣用事,王公皆畏附之。廷尉处刚大辟。太后曰:“刚因公事掠人,邂逅致死,于律不坐。”少卿陈郡袁翻曰:“‘邂逅’,谓情状已露,隐避不引,考讯以理者也。今此羽林,问则具首,刚口唱打杀,挝筑非理,安得谓之‘邂逅’!”太后乃削刚户三百,解尝食典御。 三月,戊戌朔,日有食之。 魏论西硖石之功。辛未,以李崇为骠骑将军,加仪同三司,李平为尚书右仆射,崔亮进号镇北将军。亮与平争功于禁中,太后以亮为殿中尚书。 魏萧宝寅在淮堰,上为手书诱之,使袭彭城,许送其国庙及室家诸比还北;宝寅表上其书于魏朝。 夏,四月,淮堰成,长九里,下广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树以杞柳,军垒列居其上。 或谓康绚曰:“四渎,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塞,若凿湫东注,则游波宽缓,堰得不坏。”绚乃开湫东注。又纵反间于魏曰:“梁人所惧开湫,不畏野战。”萧宝寅信之,凿山深五丈,开湫北注,水日夜分流犹不减,魏军竟罢归。水之所及,夹淮方数百里。李崇作浮桥于硖石戍间,又筑魏昌城于八公山东南,以备寿阳城坏。居民散就冈垄,其水清澈,俯视庐舍冢墓,了然在下。 初,堰起于徐州境内,刺史张豹子宣言,谓己必掌其事;既而康绚以他官来监作,豹子甚惭。俄而敕豹子受绚节度,豹子遂谮绚与魏交通,上虽不纳,犹以事毕征绚还。 魏胡太后追思于忠之功,曰:“岂宜以一谬弃其馀勋!”复封忠为灵寿县公,亦封崔光为平恩县侯。 魏元法僧遣其子景隆将兵拒张齐,齐与战于葭萌,大破之,屠十馀者,遂围武兴。法僧婴城自守,境内皆叛,法僧遣使间道告急于魏。魏驿召镇南军司傅竖眼于淮南,以为益州刺史、西征都督,将步骑三千以赴之。竖眼入境,转战三日,行二百馀里,九遇皆捷。五月,竖眼击杀梁州刺史任太洪。民、獠闻竖眼至,皆喜,迎拜于路者相继。张齐退保白水,竖眼入州,白水以东民皆安业。 魏梓潼太守苟金龙领关城戍主,梁兵至,金龙疾病,不堪部分,其妻刘氏帅厉城民,乘城拒战,百有馀日,士卒死伤过半。戍副高景谋叛,刘氏斩景及其党与数千人,自馀将士,分衣减食,劳逸必同,莫不畏而怀之。井在城外,为梁兵所据。会天大雨,刘氏命出公私布绢及衣服悬之,绞而取水,城中所有杂物悉储之。竖眼至,梁兵乃退,魏人封其子为平昌县子。(第148章)全文及注解:

现代文学作品选文章

鲁迅漂流记,。,。,。,。

孙犁的作品《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赵树理,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李季,长诗《王贵与李香香》,《社会主义史》,《马克思传》、《卡尔•马克思诗传》、《燕妮•马克思诗传》戴望舒代表作《雨巷》沈从文,《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钱钟书,《围城》张爱玲:散文集《流言》短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长篇小说《十八春》(《半生缘》)巴金:代表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

孙犁的荷花淀芦花荡嘱咐丁玲的梦柯水田家冲钱钟书短篇小说集人鬼兽张爱玲倾城之恋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等等

1、李准,现代作家,河南省孟津县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由他改编的电影剧本有《高山下的花环》《牧马人》《老兵新传》等。其中《老兵新传》获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奖。2、蒋子龙(1941- )当代作家,河北沧县人。其成名作是《机电局长的一天》。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荣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开拓者》荣获全国优秀小说奖。3、刘心武(1942- )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其短篇小说《班主任》荣获1978年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长篇小说《钟鼓楼》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4、张洁(1938- )当代女作家。其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和后来写的《谁生活得更美丽》分别获1978、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5、高晓声(1928- )当代作家,江苏武进县人。代表作《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6、李存葆,当代作家,山东五莲县人。其报告文学《将门虎子》荣获自卫还击战全军征文一等奖,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都是优秀作品。7、贾平凹的《废都》8、莫言的《红高粱》、《丰乳肥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9、张贤亮,当代著名作家,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等为代表作。10、刘绍棠,当代作家,北京通县人。十三岁就开始创作,十七岁就发表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青枝绿叶》,1979年以后写的中篇小说《蒲柳人家》,短篇小说《峨眉》分别获得全国中篇小说奖和短篇小说奖。

  • 索引序列
  • 现代作家写老师的文章
  • 现代作家明前茶的文章
  • 现代作家杂志
  • 中国当代作家王雍的文章
  • 现代文学作品选文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