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日语毕业论文
商务日语指的是在商务场合使用的日语用语,比较专业,学出来后主要用于外贸工作。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商务日语的毕业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一、商务日语与跨文化交际
商务日语的概念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对商务日语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小野寺(2004) 提出: 商务日语可以划分“言语”和“非言语”两个组成部分。贾丽(2013) 也认为: 高水平商务日语的内涵应由日语交流能力、商务专业知识、日本社会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四个方面组成。以上研究反映出学术界对商务日语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即商务日语不是普通日语的下位分类,而是结合语言技能、经贸实务与文化理解的一种综合技能。
国际间的商贸交往,既是产品和技术的交往,也是人员和文化的交往。商务日语服务于中日间的商贸交往,不仅是专业的语言技能,更是围绕国际贸易的一系列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日两国同处东亚,有着相对接近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和日本毕竟是两个国家,民族不同,历史不同,语言差异也非常大。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协调人际关系、选择和运用语言、树立企业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不了解这些差异,盲目按照中国的方式去处理相关问题,势必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给商务活动增加不利因素,影响商务日语工作的顺利开展。
以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别论述商务日语不同于普通日语的表达特点,以及在商务日语工作中带来负面影响的主要文化壁垒。
二、商务日语的表达特色
作为语言手段,商务日语的主要交际目的是完成以日语为语言载体的商务实务和交流工作。因此,商务日语的运用范围主要是商务之间及商家与顾客之间。中国人常说: “和气生财”。日本人在商业上比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商务日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普通日语相比,商务日语具有如下突出特征:
(一) 谦恭有礼
日本民族自古重视礼貌礼节,日语中有大量敬语表达方式,包括尊他语、自谦语和郑重语。日本人根据需要,把这些表达方式搭配组合,创造出丰富多变的日语敬语。在古代,敬语的使用主要取决于人与人之间身份地位的差异。大臣对皇帝,庶民对贵族,武士对主君,族人对族长等,都要使用敬语。甚至自己对自己也使用敬语,称为“自敬表现”。
近代,随着商业经济的诞生和快速发展,原本地位低下的商人逐步上升为日本社会的`重要支配力量。与此相对,原先高高在上的贵族、武士却逐渐失去特权,成为商业经济的追随者。人与人之间身份地位差异的缩小,导致了敬语使用对象、场合和目的的变化。在江户时代,商人们对敬语在生意兴隆上的作用极为重视,甚至诞生了「敬语上手は商売上手」(“敬语好就是生意好”) 的说法。在现代,日语敬语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润滑剂,日本商家对贸易伙伴和顾客的谦恭有礼、敬奉有加已为众所周知。
不论口头的商务交际还是商业信函写作都大量涉及内外、上下等多种人际关系。通过巧妙使用敬语保持彬彬有礼的态度,随时维护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客户关系,成为日本企业在社会上立足和长期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了凸显言辞的庄重有礼、毕恭毕敬,商务日语的用词必须脱离日常、更加高雅,句式也必须尊卑分明,语气要求客气、委婉。因此,商务日语与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日语有着很大的差别。
(二) 外来语优先
日语中的词汇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和语、汉语、外来语和混种语四大种类。其中,外来语使用片假名书写,主要是近代后从西方传入日本并在日语中固定下来的词汇。外来语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时尚、新潮和进步的语感。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的当代,商业宣传用语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外来语化。尽管在现代日语的普通文章和日常对话中,依然是和语和汉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广告文案、店铺招牌、商标、商品名称等商务性场合,外来语明显更受青睐。如: 咖啡馆等餐饮机构提供的「牛乳」(牛奶) 称为「ミルク」(milk) ,百货商场等处的「买い物」(购物) 称为「ショッピング」(shopping) 。在金融机构,借钱给个人的商业服务称为不叫「借金」(借款) ,而叫「ローン」(loan) 。「水泳教室」(游泳培训班) 、「映画馆」(电影院) 之类的说法已经落伍,取而代之的是「スイミングスクール」(swimming school) 、「シネコン」(大型影院,影城) 等更富有时代感的命名。
不仅如此,很多商务活动还涉及专业的术语和科学技术名称,而绝大部分这类词汇本身就是外来语。因此,商务日语中使用大量外来语,一方面是迅速吸收外来新概念的固有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营造国际化、高科技、时尚、流行的品牌形象,以更好地把商品推向世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日本人也使用创造出来的貌似外来语的词汇作为商标,以吸引顾客。日本著名的电器和音响国际品牌「ソニー」(SONY) 就是这样诞生的。
(三) 偏爱受益表达
商务日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运用受益表达,通过强调自己受益来表示对贸易伙伴和客户的感激与敬意。例如在日本商店的店内广播中,经常能够听到以下的句子: “本日はお忙しいところ当店にお越しいただき、诚に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感谢您今天拨冗光临本店! ) ,店方首先强调客人的光临乃是自己的受益,而后继以真诚的感谢,这是标准的商务日语表达。再如贸易伙伴之间向对方提出变更订货内容的要求后,再次确认使用如下说法: “ご注文の内容変更について、検讨いただけましたでしょうか?”(请问贵方是否已就订购内容变更进行了研究?) 。
本来是为对方提供益处的行为,或者本来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单方面决定的行为,在商务日语的交际中却都要用“させていただく”这种受益的说法。例如: “お帰りの际に皆様に商品のプレンゼントをさせていただきたいと存じます”(您回去时,我们将有商品礼物赠送给您) 、“本日はお休み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本店今天休息) 等。
即使是在实力和业绩的宣传中,日本企业也不喜欢使用强烈、直白的表达,而是偏爱“させていただく”这种受益表达形式。仿佛是受到贸易伙伴的帮助、顾客的许可才获得了某些成功和发展。例如: “わが会社はこれまでに多くの新制品を开発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した”(迄今我公司已开发了多款新产品) 。
(四) 多用道歉式寒暄
日本民族倡导以和为贵,日本企业更是重视与贸易伙伴和顾客的良好关系。在维持商务交往方面,寒暄语、尤其是道歉语的运用是润滑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 在日本企业中,新人走马上任后最通常的例行公事之一就是对贸易伙伴的寒暄拜访,称为“挨拶回り”。
在寒暄语的具体内容方面,也不同于中国人用亲热感拉近距离的习惯,日本人通常用郑重的态度和致歉来营造和睦关系。如: 初次见面时,中国人会说“你好你好! 幸会幸会! ”,日本人则说“始めまして”(初次见面) ; 再次见到日本客户时,中国人会说“老朋友老朋友! ”,日本人则说“ご无沙汰しております”(久疏问候) 。客人进入试衣间试衣,店员帮忙拉上布帘时说“失礼します”(恕我失礼) 。日本商店拟定临时歇业通知,往往用“毎度有难うございます。诚に胜手ながら、下记の日程で临时休业させて顶きます”(感谢您的光临。我店定于以下日期临时闭店,请您原谅) 之类的说法。此处的“诚に胜手ながら”,意思是“恕本店擅自决定”,它显示出店方真诚的歉意,因而是绝对不能缺少的一句。
三、商务日语与文化壁垒
围绕商务的跨文化交际还面临另一个风险,就是不同国家之间企业文化的差异。商务日语作为包含“言语”和“非言语”两个组成部分的综合能力,其实践者除了必须具备地道的日语交流能力、掌握相关商务专业知识外,还必须能够应对中日企业文化差异的挑战。日本企业文化源自日本社会文化与企业传统的融合。较之中国看重个人能力、强调个体发展的企业文化,日本的企业文化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
(一) 重视团队合作与沟通
中国企业重视结果胜于过程。一旦某项工作交给某人,通常被认为是给予其展示个人能力的大好机会。因此,中国人往往不会就工作的计划和细节频繁请示、汇报领导,而是等工作有了好的结果才向上级汇报,否则他可能被认为是缺乏工作能力和自信心。同时,中国人更重视个人职业发展胜于团队合作,因此,企业员工的跳槽率比较高,对企业的忠诚度也较低。
与此相比,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团队合作和下情上达。一项工作展开之后,下级必须经常向上级汇报进展情况,在很多工作计划和细节上听取上级的意见。这在日本企业称为“报告·连络·相谈”,简称“报·连·相”。
“报·连·相”是日本企业最重视的沟通方式和工作手段,可以保证上级对下属工作情况的严格掌握。这与日本企业中,上级必须为下属所犯错误负责的领导风格有关,同时,也与团队决策、团队工作的企业文化有关。类似“报·连·相”的主动、充分沟通也是日本企业之间为保障商务关系顺畅所依赖的必需手段。相关调查表明,没有“报·连·相”的习惯是日企管理人员面对中国员工感到的最大文化冲击。
(二) 守时观念严格
在守时观念上,中日文化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大致时间。如果是中国人之间交往,比约定时间迟到个三五分钟通常不会招致对方的不满和交际的失败。迟到者如果致歉,也往往非常简单,而对方则会立刻表明自己并不在意———这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交际习惯。迟到者如果提及迟到的原因(通常是堵车之类的交通问题) ,中国人也习惯于不去深究,以免破坏和谐和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中国人的这种大大咧咧的时间观念,在企业文化中则表现为上班、开会时从上到下系统性的不守时和迟到。
与此相比,日本人非常注重信守承诺。一旦约好时间,一定不会迟到。在商务场合,是否守时更是判断一个企业、一个合作者是否认真、是否值得信赖、是否看重与己方承诺的重要根据。因此,在日本,赴约迟到是商务场合的大忌。在日本企业内部,上班不迟到,开会不迟到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即使是企业的领导,也不能在开会时随意迟到。
商务日语工作是一项跨文化交际的实务,必须尊重日本企业文化,严格守时,才能避免交际的失败。
(三) 具有独特的体察文化
体察在日语中“察し”,是日本人的一项必备交际技能。
日本企业要求员工: 上级说到三,那么下级应该体察到十,否则作为下属就是不合格和令人失望的。在商务活动中,日本人也习惯于从贸易伙伴提供的少量信息中,努力体察出对方的意图和要求,自行补全其他没有明确的信息,并进行适当的安排,坚决避免因不必要的提问而给对方造成不悦。
体察的文化是单一民族在长期发展的高度共同文化背景之上形成的默契文化。美国、中国这样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大陆国家缺乏高度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没有形成体察的习惯。在中国企业里,工作方式是直截了当的。“上级不说,下级不做”不会受到特别的非难。因为中国人认为“做得多,错得多”,一旦揣度错了上级的意图,更会“费力不讨好”。这种文化习惯带到日本企业中,往往让日企管理人员感觉中国员工不够积极、缺乏体察的能力。因此,要想在商务日语工作中获得企业更多的信任,推动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必须学习和努力培养体察的能力,加强与上级的沟通。
在商务日语工作中,如果对上述中日企业文化的差异一无所知,盲目按照中国的做法来处理问题,势必造成两种文化的冲突与摩擦,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作为切合实务的商务日语教学,必须兼顾日本企业文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符合企业需要的日语人才。
四、结 语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日语专业都开辟了商务日语课程,部分高校还设立了商务日语专业,主要学习商务日语翻译、国际贸易实务、商贸日语写作、商务礼仪等相关课程。总体上仍然以日语学习和商贸实务学习为中心,几乎没有或很少涉及跨文化交际。
但是,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指出商务日语实际上是一种经贸领域的跨文化交际,如果仅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和商贸实务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的商务日语人才,必须立足于跨文化交际实践,注重培养符合日本文化习惯的商务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守时、体察、团队工作等核心企业精神。只有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才是兼顾了“言语”和“非言语”的商务日语教育,才能满足中日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形成实际的商务日语工作能力。
如果可能,应该在商务日语相关课程中加入中日文化对比、日本企业文化教育以及赴日企研修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从理论、实践两个角度积累跨文化交际经验,为毕业后能够顺利开展商务日语工作、促进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提高中日跨文化交际的整体水平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渠培娥. 从言语主体来看「させていただく」的运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6) .
[2]贾丽. 商务日语学习中日企文化理解的重要性[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1) .
[3]孙苏平,袁秀杰. 商务日语口译的特点与策略[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2(6) .
[4]周林娟,唐千友. 商务日语的语用特征分析[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3).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启示 ,这个,做的,就是,做的
】 芥川奖是日本文坛上最有影响的纯文学奖项之一,是日本现当代纯文学发展的风向标。芥川奖的设立对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芥川奖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35年到1944年,是芥川奖的设立与战时阶段。在文艺春秋社社长菊池宽的提议下,1935年1月正式设立了芥川奖,同年举行了第一届评奖。第一篇获奖作品是石川达三的小说《苍氓》(第一部)。这部小说深刻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国民为生活所迫无奈移民巴西的艰难历程,这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到1944年为止,芥川奖进行了20届评奖,有22位作家的23篇作品获奖。这23篇获奖小说的作品主题可以比较明显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现实主义手法揭示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表现了日本国民艰难的生活状况,另一部分则是为军国主义侵略战争歌功颂德和鼓噪。第二个时期从1949年到1960年,是战后芥川奖的恢复阶段。这一时期共进行了24次评奖,有22位作家的24篇作品获奖。这些获奖作品的主题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反思战争的残酷及给人们造成的苦难;二是表现战后日本人的艰难生存状况;三是表现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后出现新问题。许多日本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作品在这一时期获此项殊荣。如井上靖的小说《斗牛》获得了第二十二届芥川奖,小说以《大阪新晚报》社举办的斗牛比赛为背景,深刻反映了战后初期日本社会的真实状况和人们的心理现实。小岛信夫的《美国学校》获得了第三十二届芥川奖,小说表现了美军占领下的日本的国民心理。石原慎太郎的《太阳的季节》获得了第三十四届芥川奖,这篇青春小说掀起了“太阳族”文学热潮。小说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中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失去了社会性目标的青春时代,恣意放纵自己的冲动和热情。开高健的《皇帝的新装》获得了第三十八届芥川奖,小说通过儿童的天真天性被利欲熏心的大人抹杀的故事,对现代一味追逐利益的成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大江健三郎的《饲育》获得了第三十九届芥川奖,作品通过一群儿童看护美军黑人俘虏的故事,表现了大江健三郎的少儿战争体验主题。第三个时期为1961年至1980年,这是日本经济腾飞背景下的评奖阶段。这一时期共进行了40届评奖,有44位作家的44篇作品获奖。在文学创作中,显示出西化的特征,这些获奖小说深刻表现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灵世界,揭示了新时代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处于一种文学的“混沌”的状态。重要的获奖作品有柴田翔的《然而,我们的日子…》、村上龙的《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等。《然而,我们的日子…》表现了日本新的社会时期青年人的心灵世界。这篇小说带有青春小说、政治小说、或者恋爱小说、教养小说等多层性,在内容上隐含着“不透明”的扭曲,这些要素的混合,形成了小说的特点。《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成为了“透明族”文学的代表作,这篇作品深刻表现了驻日美军基地里的日本年轻人以放荡的生活方式对现代社会的及传统的挑战。第四个时期为1981年至今,这是日本现代化社会背景下的芥川奖发展阶段。截止到2011年,这个阶段共进行了61届评奖,共有62位作家的62篇小说获奖。这些获奖作品反映出在日本现代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对政治、经济、社会和人类自我的艺术认知,是现代日本社会与人们心灵世界的艺术展现。重要的获奖作品有柳美里的《家庭电影》、丝山秋子的《在海浪上等待》、川上弘美的《踏蛇》等。《家庭电影》是1996年芥川奖的获奖作品。这篇小说以新颖的形式和手法表现了当代日本社会家庭生活出现的新变化,展现了市场经济时代日本青年一代对传统家庭、亲情、爱情以及社会伦理观的颠覆。《在海浪上等待》以新颖的结构和清晰语言,通过两位主人公在工作与生活中的交往和情感交流,表现了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那越来越令人担忧的精神与心灵状态,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难以相互信任和勾通的现实,揭示了电脑时代人与物异化关系的新变化。这篇小说鲜明体现了日本文学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新变化的敏感性。川上弘美的《踏蛇》以变形记的形式反映出90年代后日本文学上的异化现象。芥川奖至今已经有77年的历史。芥川奖的历史既是日本现代文学发展的缩影,也是日本现代文化、现代社会发展的反映。芥川奖的获奖作品具有鲜明的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同时,在如今商品化社会里,芥川奖已经成为一种日本独有的近百年的文化品牌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芥川奖凭借评选的严肃性;对扶持新人作家的满腔热忱[1] 肖霞. 突围与建构:论日本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J]. 文史哲. 2010(05)[2] 陈世华. 直面社会和人性:2009年日本文坛回顾[J]. 译林. 2010(02)[3] 于长敏. 第136届芥川奖获奖作品解读[J]. 日本学论坛. 2007(01)[4] 施小炜. “他人就是暴力” ——漫话第133届芥川直木二奖[J]. 译林. 2005(06)[5] 李讴琳. 安部公房前期作品初探[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5(05)[6] 王宗杰. 试论当代日本女性文学的特征[J]. 东北师大学报. 2005(05)[7] 张文宏. 芥川文学“野性美”根源初探[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5(04)[8] 臧运发. 日本文学研究的文化视野[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6)[9] 武德庆. 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日本文学理念“物哀”试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10] 宋凤军. 日本悲哀之美内涵的解读[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日本有许多大学可以不用写论文就可以毕业,例如: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国立高等教育学院、京都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大学法学部、东京工艺美术大学、横滨国立大学、大阪大学、神户大学、九州大学、名古屋大学、东京艺术大学、津田塾大学等。此外,日本的许多社会大学也可以不用写论文就可以毕业,例如:日本社会大学、日本财经大学、日本经济大学、日本国际大学、日本文化大学等。
日本泡沫经济摘要:日本人习惯把成本低廉,且极易取得的信用所产生的投机式荣景,在一夕之间崩解的情况称之为泡沫经济(Bubble Economy).其肇因於八O年代下半期经历了本世纪最疯狂的金融热潮,而股票市场及不动产市场更是其中心点,日本信用浮滥程度甚於美国,已沦入投机的旋涡中,土地价格更是疯狂飙涨引发社会紧张,而日本的投资人,在银行的推波助澜下,以破天荒的高价在全球各地大肆购置资产.这股泡沫现在已是灰飞湮灭了,却留下了一堆烂摊子:股市重挫,不动产市场下滑,债务堆积如山,经济发展迟缓,以及数桩金融弊案.日本国内的紧缩情势亦会对全球形成一股威胁,因为日本的银行业系全球最大的放款者,恐怕会令全球陷入更严重的经济衰退.泡沫经济的原因:1.1 动摇经济基础1.2 流於自大的集体自信1.3 股价过高的真正原因1.4 严重的信用挤压1.5狂欢后的虚脱状态二,结论三,心得一,泡沫经济的原因1.1 动摇经济基础的原因:一九九一年夏季短短的几个月内,一连串涉及政治,金融以及黑道的暧昧事件,动摇了日本的基础.这些事件包括证券经纪商补偿关系良好的客户之损失,证券公司提供融资给黑道分子炒作公司的股价,银行经理人伪造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假定存单以充作不实的担保品,而这些事情的揭露所给人的印象是 - 日本正逐渐沉沦於泥沼之中.虽然日本对於丑闻不以为意,但他们却忽略了,这些丑闻既代表本世纪最大投机热潮的症候,且也是信用荣景即将内爆的警讯.日本的年轻人则对外面世界较了解,他们也比前人好逸恶劳及任性,消费性债务总额提高.日本失败的原因在於他们放任一个信用荣景至危险且无人文问的失控状态,最后终於一发不可收拾.1.2 流於自大的集体自信:就像日本人常喜欢不屑的说,泡沫经济乃是某个转嫁到「实质」经济上的脱序行为,日本人还喜欢把他们那些天文数字的房地产市场斥为毫无意义.他们的说法是,房地产根本很少转手,因此该项数字并非真实,但是在那段泡沫经济盛行期间,日本的信用体系十分热心地提供了不少房地产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关联的资料,证明房地产被用来当作信用担保品的情形相当普遍,这使得每个几乎每个借钱的人都拿房地产来当担保品,如此一来,几乎令每个日本人都限於危险的境地,因为房地产有可能和东京股市一样大崩盘,搞不好情况可能更严重.然而当日本股市近一步的崩盘还只不过是其中一项令人心痛的恶耗,另一个则是同样严重的土地价格狂泻,这种情况对一个素来认为土地价格绝对不可能崩盘的国家和银行体系来说,尤具破坏力;因为他们对土地过分具有信心,因而把它视为一个保值的工具,并拿来做担保品,地价崩盘将造成银行破产,迫使全体纳税人出钱支付,它将迫使规模庞大的货币中心银行贱卖其海外的资产,以支撑它们在国内日益缩水的资本.泡沫经济的破灭结束了三个迷思,那就是日本的股价永远看涨,日本的土地价格永远不会下跌,经济成长的迷思.1.3 股价过高的真正原因:日本股价过分飙涨的真正原因:日本长期以来一直采取的低利率政策.在一九八六年一月至一九八七年二月间,日本银行,也就是日本的中央银行,将官方的贴现率从百分之五调低到百分之二点五,使得银行贷给其最好的企业客户的贷款利息可以压低至百分之四左右.更妙的是,上市上柜公司可以运用一种巧妙的手法从股票市场中大捞一笔,他们可以藉由发行欧洲债券及附加在伦敦的境外欧洲市场(全球最大的债务市场)的认股权证,并且将其持有的美元额度以换汇交易转换成日圆,如此一来资金在日本简直变成免费的了,这个情况引发了流动资产的景气,其中心乃是日本经济创造信用的主要引擎,也就是银行业;他们利用上涨的股市来创造银行的资本,并因而扩大他们的放款.那多出来的信用会回流到两个主要的市场(股市和房市),让银行最喜爱的担保品(股票和房地产)的价值上扬,并且以之贷放出更多的款项.但现在事实证明此游戏终於永远结束了.1.4 严重的信用挤压:通货紧缩的原因有三:第一,日本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享受著超低的利率,而今资产成本将骤然升高许多,第二,股市崩盘,其缩水效果连带影响及银行的放款,第三,接二连三的坏帐造成银行业的危机,而这些坏帐大多数街与不动产有关.1.5狂欢后的虚脱状态:另外还有一种危险,日本有其自身的道德风险问题,在日本金融圈或商业界中会的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的外国人,仍然深信日本政府绝不会坐令金融机构倒闭,因此所有的信用都是最好的,所有的存款都是最安全的.这种认为系统会对所有的信用风险皆予以保证的深度信仰更加强了投机泡沫的强度.短期来说,日本毫无出路,现在的它正处於经历了一场狂欢宴会之后的虚脱状态,日本若非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根本不会产生这样的经融风暴.而泡沫经济乃是源自於国际经济外交之误导而起.当时关键的起因点乃是一九八五年九月签署的广场协定,这份国际性的协定的目的是要压低美元的价值,以协助美国减少其与日本及德国间的巨额贸易赤字,但最后却令美元狂跌不止.到一九七八年二月签署的罗浮宫协定,其优先重点便改变了,当时美元业已大跌,结果对日本及德国的出口商造成未预期道的压力,并使他们仰赖出口的经济下滑,美国人在此会议中使用流氓打手般的方法,威胁要令美元继续贬值迫使日本和德国放宽其货币政策.日本央行即时依据罗浮宫协定将现贴率调低至百分之二点五,此举播下了日后泡沫经济的种子.虽然日本最后放宽银根的措施并非完全来自美国压力,日本在一九八六年时陷入了一个日本式的经济不景气,起因是日圆巨幅升值造成出口不利.日本央行进一步放松银根,却低估了国内经济中的银根过度宽松将导致人性的贪念四起,结果是一股国内景气凌驾所有的景气,但这波景气却是因为日本奇特的银行体系,以及规范其房地产市场的过时法令而遭到扭曲,泡沫经济因而展开.二,结论由於日本所面临的重大问已经变得极度明显,由融资短缺所衍生出的市场压力将迫使日本采取一种与西方国较为一致的资本主义,而政治上的种种情势亦显示日本的治理方式必须改变.目前银行部门遇到两项问题,第一是其坏帐总额究竟会不会持续扩大下去,这大部分要视不动产市场未来的走向而定;第二市银行夜究竟能否以时间来解像问题,这显然是他们打算采取的策略,哪怕是要花上好几年时间.未免进一步压低土地价格,银行业大多不愿出售抵押品以抵销贷款,但是担保品的的资产依旧下跌,使银行本身短少资金,因此基本上银行体系正处於一个货币紧缩的环境.稳定的日本金融市场,对於亚洲各国不但有关键性的支撑效果,连带也会影响到美国以及全球的金融市场,因此日本经济的后续发展,已经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从日本拥有三千多亿美元的外汇准备金,日本银行也有足够的力量介入市场操纵日币走势,但还是无法摆脱经济困境的情况,可以知道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还是会跟著经济的基本面而行.日本银行严重的坏帐,财政重整过程中所可能牵涉到的政治斗争,还有市场的信心问题,都是日本经济危机一时之间难以有效化解的主要因素.七大工业国家 G7 的央行会议即将开会,日本如何在景气对策上提出更具有说服力的计划以及各国对日本的态度,将是影响未来日圆走势的重要关键.心得日本泡沫经济崩溃至今已将近八年,影响的层面很广,像是汇率,币值,银行,土地问题……等,都急需解决,而所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是银行惜贷给企业融资困难,民众不敢消费导致国内需求不振.近年来日本政府虽已推出总额超过100兆日圆的振兴经济方案,却无明显成效,日本经济的祸源在於不健全的金融体系,且又流於过分自大,整个权力都操控在政府手中.所以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站起来,就像经济也并非短期之内泡沫化,政府应采取透明而公平的市场经济,不要过度保护银行业,应让其银行灵活的运用资金,也避免土地下跌时,而引起的呆帐现象.
从日本食品包装的回收看日本的循环经济[日语论文]食品包装の回収からみる日本の循环経済摘要本论文通过对已有先行研究的参考,首先以日本食品包装的回收为切入点,总结日本食品包装的回收利用现状,以小见大,从中引出循环经济的研究。其次,阐述循环经济的概念、并从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和现实因素等方面探讨日本的循环经济,而且对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其经验如下:完备的法律及合理的规划,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公民都合理分担责任,注重培养公民强烈的环保意识与进行环保教育。最后,通过对日本循环经济的分析,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参考。希望通过本论文使大家加深对循环经济的了解,促进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关键词:食品包装;回收;循环经济;历史现实因素;成果经验;启示要旨本论文は、いろいろな先行研究に基づき、食品の回収という视点から、日本食品包装の回収利用の现状を総括し、一部から全体のことが分かり、中から循环型経済の研究を引き出す。その次に、循环型経済の概念を详しく述べし、日本循环経済発展の歴史と现実的背景などの方面における日本の循环経済を検讨し、それに日本の循环経済の成果と経験を総括して分析した。日本は循环型経済の発展におけて世界でトップの地位があり、その経験は次の通りである。完全な法律体系と合理的な计画であり、国家、地方政府、企业と公民はすべて合理的に责任を分担したり、环境保护の教育を行い、公众の强烈な环境保护意识を育成していたことである。最後は今回の総合的に分析した结果を通じて、中国循环経済の発展に多い参考になりたいと同时に、循环経済についての知识を身に付けさせ,中国の循环経済を推进することに役に立とうと思っている。キーワード: 食品包装回収循环経済歴史的と现実的背景成果経験启示
战后日本高速增长的经济文化解释及对中国的启示刘春勇北京大学日语系99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60到90年代间,东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谓是群星璀璨,其中最为耀眼的恐怕就是从一片废墟到现代化经济大国的日本了。尽管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开始滑坡,以至于现在的日元大幅贬值经济发展前景却仍不容乐观,然而它持续了四十年的经济繁荣的确是任何人也无法忽视的,它的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了又一个世界奇迹。近年来世界经济整体滑坡,而中国却一枝独秀,仍保持了较大的增长。尽管如此,我们的改革进入了“瓶颈”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顺利通过“瓶颈”保持快速的经济发展是现在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日本的经验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关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何以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达到赶超发达经济的目标,学术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观点认为,奇迹的背后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即儒家文化的影响。显然我们无法完全接受这种说法,因为发达经济中更多的是不懂儒家思想的欧美国家。马克斯·韦伯甚至极端地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根本无法在缺乏新教伦理的中国、日本乃至整个东亚取得很大的发展。(1)当然这是不足信的,因为东亚的奇迹已经做了最好的证明,但需要指出的是,那种“《论语》加算盘”的文化解释似乎正是为了反驳马克斯·韦伯的观点而产生的,因此不免偏激,所以我们不能企盼从文化中找到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源,经济问题还需要用经济观点来解释。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战后日本的思想文化对高速前进的经济列车所起的润滑剂的作用。于是就引出了本文所要说明的两个问题,关于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解释以及当时的思想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研究是为了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因此论文的第三部分从前面的分析中提出了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对中国发展的几点启示。一、比较优势战略关于战后日本高速增长的经济解释同样有很多,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把它们归纳成三种类型。(2)第一种是以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为代表,他们认为高速增长的原因是因为实行了自由市场经济,价格扭曲比较少,资源配置得当且效率高。然而从日本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显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尤其是从战后到6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的“统制”特征是相当明显的,因为在恢复时期日本工业极其薄弱,没有政府的扶持会很快崩溃,显然这种解释把现实经济过于理想化了。第二种解释与此恰恰相反,以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Alice Amsolen和英国经济学家Robert Wade为代表,他们认为日本乃至亚洲四小龙经济的成功恰恰是政府有力地干预市场,有意识地扭曲价格限制市场作用,利用产业政策扶持某些关键性战略产业的结果。然而我们所知道的是,现实中有更多统制经济发展受阻的例子。要素价格扭曲的市场显然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尤其是对一个政府很难完全控制的大市场来说,而日本真正的高速增长期也是从六十年代逐步减少了政府对市场直接干预后开始的。第三种解释把日本的成功归结为实行了外向型发展政策。的确,外向型是日本经济的一大特征,同时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得益于对外开放。然而并不是只要开放就能发展,正如中国开放的同时还要改革一样,日本内部的战略和政策的选择也是同样甚至是更加重要的。单纯的开放不仅不会带来发展反而往往会使本国经济一溃千里,可见外向型也远非经济发展的充要条件。以上三种假说都解释了日本经济增长中的一些问题,但又都不能完美地说明全部,所以这里要引入另一种发展战略——比较优势战略来作出更加符合逻辑解释。(3)比较优势战略并没有否定前面三种假说,而是融三者于一体指出了三者背后更为本质地东西——比较优势,它把这三种假说作为实现比较优势的条件从而作出了一种并非全新但更加深刻合理的解释。这种比较优势战略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理论的基础之上的。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书出版是西方传统国际分工理论的开端。他认为判断一国某种商品是否便宜的标准决定于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成本方面是否具有绝对优势,“只要甲国有此优势,乙国无此优势,乙国向甲国购买总是比自己制造有利”,(4)因此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处于劣势的商品所形成的国际分工能使各个贸易主体都得到更多的利益。当然,这样的分工是具有帕累托效率的,然而斯密忽视了一个国家所有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却仍可以参加国家贸易的情形,因而无法作为国际贸易中的基本理论。于是大卫·李嘉图在他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更为科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即一国不必只生产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只要生产自己产品结构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经过国家贸易就能使各贸易主体的利益都得到改进。这构成了西方传统国际分工理论的核心。100年后,瑞典经济学家厄里·赫克歇尔和伯尔蒂尔·俄林又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这种理论放弃了古典的劳动价值论,而把国际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的价格差异。它强调“不顾不同需求条件的影响,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有时会如此之大而决定了贸易的基本性质”,(5)从而“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便宜的商品”。(6)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而资本相对缺乏,那么它的生产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它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更好的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降低成本,从而在国际贸易中更具竞争力。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的经济发展道路即是比较优势战略。而发展比较优势战略首先要求对外开放,参与国际贸易;其次还要鼓励自由竞争,让市场发挥作用从而使价格准确地反映出本国的比较优势所在,这样才能更好的遵循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再次,由于企业自身无法全面了解比较优势,所以政府就要采取适当政策提供完全信息引导企业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且适时促进产业升级。由此可见,前面所提到的三种假说正是发展比较优势战略的条件,他们都部分地反映了战后日本经济的特点,从而我们也可以想象日本战后经济正是遵循着比较优势战略快速发展的。战争刚刚结束时的日本的经济和社会都处于崩溃的边缘。民用财富的40%丧失了,尚存的机器设备也老朽不堪,1946年工业生产仅为战前的6.6%。损失最大的是船舶,从630万吨减至153万吨,只残存24%。1945年大米产量也降至平均产量的60%。(7)战后初期日本的生产要素禀赋状态是:资本存量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土地面积狭小,国内资源贫乏,原料资金不足,只有劳动力过剩。日本经济学家鹤田俊正指出:“在这种生产要素禀赋状态下,只要坚持以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等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为基础的工业化,日本就必然选择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化道路”。(8)然而这似乎和当时日本的选择有所不同,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的思想之后,又经过“静态国际分工论”和“动态国际分工论”的争论,最终选择了规模经济利益大,吸收就业人口能力强,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学工业化道路,并对钢铁、机械、石油精炼、石油化工、汽车等弱小的基础产业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扶持措施。(9)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别于比较优势战略的选择主要是由战后日本面临的特殊的国际环境造成的。战后美国处于政治考虑对日本大力援助,日本正是利用了这些援助资金和设备再加上廉价的劳动力才得以施行当时的“倾斜生产”政策。1949年美国停止了援助,日本经济马上陷入困境,这也正体现出了美国援助对日本“倾斜生产”的作用之大。不过对日本来说幸运的是,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所带来的“特需”又给了日本巨大的发展机遇,使得日本得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回报率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而无需大幅地扭曲价格,避免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倾斜生产”的危害和成本。当然特殊的国际环境并不能解释一切。事实上,50年代日本提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时,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美国的1/4以上,(10)而且在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的经济恢复时期,甚至在实行“倾斜生产”的同时,日本也没有放弃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以及日本最为成功的大量使用劳动力的造船业也为日本迅速积累资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见战后初期日本的政策选择并不能构成比较优势战略的反例。日本高速发展中最重要的经验不仅在于遵循比较优势而且在于按照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适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任何一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地位都是变化的,因为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生产要素禀赋在内的一切经济因素都会发生变化,这种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化意味着一国某些产业产品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的消长替代,这样后进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就使得它能具有动态的比较优势从而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外向发展和国际分工模式。(11)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已经完全恢复了经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美国的1/3以上,要素禀赋结构也与战争刚刚结束时有了很大的不同,资本存量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劳动力价格即工人工资也有了明显的增长,比较优势由劳动力转移到了资本。在这样的要素禀赋结构下,政府适时干预经济,推动了产业结构向能源密集型和材料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大社会资本投资发展规模经济,从而开启了经济高速增长之门。一种外生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一定内生的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因此在日本当时的要素禀赋结构下,一旦确定了比较优势战略也就由发展比较优势战略的三个条件确定了一定的经济体制,即在政府宏观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体制。在宏观政策环境上尽量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让市场价格反映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从而为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创造条件;在资源配置制度上主要由市场自行配置生产要素,从而使资源被合理分配到各个产业;在微观经营机制上鼓励企业间进行公平竞争,从而使企业不得不改进技术降低成本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五、六十年代尽管通产省限制新企业进入重化学工业和同类产品进口,但同时也要求原有企业间相互竞争。在理论上,由发展战略和要素禀赋结构可以确定不移的决定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内生的经济体制。经济效益直接取决于发展战略是否符合要素禀赋结构,宏观经济中所谓的内在稳定器(built-in stabilizers),即现代经济中财政制度的自动调节性能,和微观经济中生产者之间经营者之间的激烈竞争所构成的内在调节机制会做好其他工作。然而在实际中这两种调节机制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在于减少经济制度的任何波动的一部分,它不能百分之百地消除波动,消除它所留下来的波动的是斟酌使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任务”,(12)微观经济中的竞争机制也同样远非完美,完全自由的竞争往往会导致混乱。另外,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衔接”和沟通更是单靠自动调节难以解决的,因此政府在基本确定了的内生经济体制的中的协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产业政策发挥其协调作用必须以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前提,其对经济的影响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才能实现。战后初期日本政府曾实行统制经济制度,直接控制物资、资金和价格及外贸,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同时也抑制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使企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缺乏活力。到1952年4月,日本政府废除了《临时物资供求调整法》,结束了对工业制品及其生产的严格限制。同年7月还撤销了统制经济的最高管理机构“经济安定本部”,代之以经济企划厅。至此,日本完成了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政府职能也转变为协调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发展,弥补市场缺陷。需要指出的是,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也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是在价格机制的作用框架内执行的,政府一般并不直接干预企业决策而是用非正式的劝说指导企业界。(13)而“政府多方面进行直接干预的产业部门,是运输通信部门、服务产业部门、金融部门”这些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特殊意义的中间产品产业部门和最终产品基础产业部门,因此,日本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范围也是有选择的,并未因直接干预而窒息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且在市场价格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协调。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可以明确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源在于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战略并且较好地协调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关系。我们当然还可以提出促进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其它因素。比如,教育的发展,日本的大学数量几乎相当于西欧各国大学数量之和;科技进步,日本人虽不善长或无心从事理论上的突破创新,但他们在吸收和改进外国先进技术方面似乎的确有某种天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也得益于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列车;高储蓄率,世界上最高的储蓄率促进了资本的迅速积累,等等。然而无论如何,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发展战略符合当时的要素禀赋结构,发挥了比较优势,这也是本文所要说明的问题之一。
(1)本刊为中文期刊,稿件主体内容应以中文写作。(2)作者如未向编辑部作特别声明,所投稿件应该是作者自己完成的原创性作品,且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外文翻译稿件)未曾在其他报纸、期刊等上发表。若作者存在以下行为之一,编辑部将视作者存在拟一稿多发行为:① 作者未经本编辑部同意,以在本刊发表为目的,将与自己的已被其他报纸、期刊等发表的作品的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中外文翻译稿件)寄送给本编辑部;② 作者在稿件寄送给本编辑部后但未被本刊发表或通知即将发表前,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外文翻译稿件)被其他报纸、期刊等发表或通知即将发表,且作者未即时向本编辑部说明该稿件的相关情况;③ 作者未经本编辑部同意,在稿件被本刊发表或通知即将发表后,以发表为目的,将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中外文翻译稿件)寄送给其他报纸、期刊等的编辑部;④ 在稿件被本刊发表或通知即将发表后,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中外文翻译稿件)也被其他报纸、期刊等通知发表,且作者未即时向本编辑部及其他编辑部完整说明该稿件的相关情况。对于存在拟一稿多发行为的作者,一经发现,本刊将在十年内不发表其作品。(3)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外文文献,请作者注意正常“引用”与不正当“抄袭”的界限。引用,请务必详细注明出处。不注明出处的抄袭行为,一旦发现,我们会迅速在本刊上公开谴责,并永不录用该作者的稿件。(4)内容提要应包含以下内容:论文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得出的基本结论,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所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等。(5)希望作者在寄出稿件之前认真检查文字、公式和图表等,尽最大可能减少笔误。实际上,文字质量亦是评审稿件的重要标准之一。很难相信行文零乱、笔误百出的作者是严谨负责的学者。请遵循本刊的写作规范,特别要注意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以及文后参考文献的列举格式。遵守规范可以减少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作者和编辑的工作效率,并可能缩短稿件的发表时间。(6)凡投稿,无论本刊采用与否,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自投稿后一个半月开始,作者可在《经济研究》网站查询稿件的受理情况。(7)为了规范稿件处理和加快合格稿件发表速度,投稿者请一律寄编辑部收,不要寄给编辑部工作人员个人,也不要寄给主编。稿件中切勿夹带现金等物品,以免丢失。
国外经济学期刊排名目前能够查到4个左右版本。综合各版本,大致排名如下:(相近期刊排名不分先后)Econometrica (计量经济学)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经济学季刊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经济学文献杂志)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美国经济评论 不包括美国经济评论会议论文)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杂志)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经济研究评论)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货币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经济学理论杂志)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博弈与经济行为)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 (经济学展望杂志) 国内经济学期刊知名期刊数量也很多,大致排名如下:(相近期刊排名不分先后)《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经研究》、《财贸经济》、《中国农村经济》、《国际金融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南开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等。《经济学家茶座》也是一本知名的专业性很强的通俗经济学读物。 参考资料: 《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拟收录目录》
可以在沃德视野订阅到,专业订阅国外杂志的一个网站。搜一下沃德视野就能找到。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时代周刊 TIME 都能订阅到。
通货紧缩的消极影响很严重:第一、物价持续下跌,导致商品和资本缩水,在企业负债沉重、银行不良债权多的情况下,极易引发金融危机;第二、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会引发货币危机;第三、经济衰退总是和通货紧缩相伴随,这种经济衰退不仅抵消了过去的经济增长,而且加剧了有效需求的不足,使未来经济乏力,会引发经济危机;第四、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低下,开工普遍不足,整个社会失业率上升,会引发社会危机。
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经济学毕业论文我们应该要怎么写呢?我们不妨一起来参考下范文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学毕业论文
一、 房地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及政府启动内需的政策,都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体分析我国的房地产业仍处在绿色景气区内运行,但是,局部过热和结构性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房地产投资稳步上升,地域热点显现
发展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资本积累,投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没有投资的稳步增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转变。对于中国一个人口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就尤为重要。近两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实现7.3%和8%的高增长率,其中投资贡献率高达3.6%左右。在国内产业结构在调整中,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1990年的5.6%,逐步上升至2001年的20.7%(表1),弥补了传统产业投资增长率下降的遗缺,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慢慢显现出来。
从总量分析,在1997~2001年间,全社会投资增长率分别为8.6%,13.9%, 5.1%和10.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分别为 -1.2%,13.7%,13.5%和21.5%,略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但并没有出现1992~1993年增长率高达117%和165%的过热现象(图1)。
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基本合理,2001年住宅占投资总量的比重保持在66%,
其中普通住宅占51%,别墅和经济适用房分别占6%和9%,办公楼为12%,商业用房为12%。
从房地产持续投资热点的分布来看,它主要集中在以广州、上海和北京为
主导的三大城市群(图2),从2002年1-9月的统计数据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投资增长率分别为29.%,31.4%,30%,33.4%,31.4%和40.1%。客观地讲,这些地区房地产投资热有其合理的因素,也有令人担心的一面。三大地带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水平提高,消费升级换代,大量外资的进入和劳动力的流动都会增加对房地产的需求,但是,与其他产品一样,房地产投资也要以需求为后盾,没有效的需求,房地产投资就不可能持续的增长。那么,我国的房地区性投资稳步增长是否有需求的支撑?
2、销售率空置率,地域分化明显
近几年,购房低息贷款、减免税费、户籍制度的松动是刺激居民购房的三大政策因素,2001年商品房屋和商品住宅的销售率(当年销售面积占当年竣工面积的比例)分别是88.4%和75%,其中商品住宅的销售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图3)。
但是,在销售率回升的同时,空置面积也在上升,达到12000万平方米,其中,空置期一年以上的为4000多万平方米,占当年房屋竣工面积的13.4%,高于国际警戒线10%。对于空置率需要我们做认真的分析。首先,空置率上升无论何种原因都不是一个好现象,空置率高意味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占压银行资金多,由此会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市场上任何一种产品都需要有合理的库存。房地产作为一种价值高的大宗商品,其合理的库存期、库存比率应该为多少?以住宅为例,我国房地产开发的房屋多是高层和多层,国外多是一家一户住宅,不同样式的住宅,其均好程度差异极大,因此,就有好卖与不好卖之分。那么,不同质的住宅空置率是否具有可比性,就值得商榷。此外,国外的空置率是以全部存量房为分母,而我国城镇存量房有多少至今仍是一个未知数。再次,地域差别。即便是在国内,不同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弱,其对空置商品房屋的承受能力也大不相同。1998年东亚危机爆发后,海南空置商品房425万平方米,给当地房地产业和银行业带来重创,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烂尾楼”,而当时上海的空置房屋接近700万平方米,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却能使之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仍以房地产投资三大热点地区为例,1998~2001年,广东的商品房屋销售率为66%,69%,71%和68%,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销售率走低的情况下,施工面积仍居高不下,这就不能不令人担忧。同期,上海的销售率为73%,90%。85%和100%。截至2002年9月,上海商品房屋销售面积为1404万平方米,当期竣工面积为1194万平方米,销售量大于竣工面积无疑有助于消化空置商品房屋。鉴于销售率和空置率是房地产前期投资经营活动的一个结果,因此,全面的、动态地分析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和拆迁面积的联动关系,才能对销售率和空置率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
3、价格基本平稳,结构变化突出
2002年1-9月份,全国一些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涨幅较快,其中,宁波南昌、杭州、青岛、上海和厦门的销售价格指数分别为119.2、109.3、108.4、108.7、107.9和104.4,涨幅超前。但是,全国总体平均价格的走势力基本平稳,特别是与百姓相关的商品住宅价格涨幅很小,在北京等大城市还出现了小幅回落(图4)。
可是面对走低的价格,广大百姓却仍找不到自己能负担得起的住房,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平均价的构成,或者说住宅的结构。我们的统计分析中,只提供住房价格的平均数,却很少提供不同价位住宅所占的比例,或每套住宅的价格。以北京为例,近几年为配合旧城改造,增加了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低价位住宅的供给增加无疑会拉低平均价格。此外,北京这两年炒“入世”、炒奥运会,城市建设摊大饼式的急剧扩张,大量远郊别墅、高档住宅星罗旗布,由于远郊土地成本低,别墅的平价为7583元/平方米,低于近郊区11605元/平方米,这样大量城郊楼盘的推出,也有压低整体房价的作用。
因此,总体房价的合理并不意味着住房供给结构的合理,单位价格(元/平方米)的走低并不意味着每套住宅的总价位走低。北京等城市经济适用房单位价格虽有政府控制,但是由于每套住宅的建筑面积大、建筑标准高,造成每套住宅总价位过高,结果许多工薪阶层还是买不起。加之低价位住宅的地段不近人意,靠公交车上下班的工薪阶层多希望购买京城四环以内的住房,可低价位的住宅多在五环和郊外,在地铁、公交车等多种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的情况下,买经济适用房多为经济收入可观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4、炒地圈地热,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隐忧
实事求是的讲,北京等大城市房价高有其合理的一面,其中“五多”——常驻人口多、老外多、外来人口多、高收入者多和集团购买多都会推动房价上扬;但是,土地市场的不规范,炒地圈地热是造成北京等大城市房价盘升的根本原因。许多地产商借“旧城改造”之机或赶在2002年7月1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实施之前忙着圈地,以增加自已的土地储备,致使2001年北京购置土地面积增幅达到173%,在全国名列前茅(图5)。
圈地炒地让地产巨头从中获得了暴利,地价经多次转手越抬越高,房价也就跟着上去了,这种圈地炒地热对北京房地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贻害长远。熟话说“没有能长到天那么高的大树”,房地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无休止地长下去。因为任何来京创业的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无视生产与生存的成本,短期的涨价也许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但是,当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超过可接受的成本,那么,北京就丧失去了吸引创业企业和人才的优势。香港土地成本高、房价高已成为其经济发展一大制约因素,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深省吗?
5、房地产信贷发展 有喜也有忧
房地产是一种投入大、价值高的资产,无论其投资与消费都不离开金融的支持。从住宅消费信贷方面分析,将抵押信贷机制引入住宅市场,对于多年来习惯于追逐的“大企业”、“大项目”、“大笔贷款”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无疑是一重大突破,对于习惯了“量入为出”的广大百姓来说更是消费观念与行为的一次巨变。个人住房抵押信贷的迅速增长,不仅改善了银行资产结构,提高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盈利性”,也促进了住宅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从房地产开发信贷方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年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增幅很小,致使国内贷款占企业资金来源的比重一直在22%徘徊。相比较,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所占比重却不断上升。那么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多年负债率高达76%的情况,自筹资金主要是依靠预售房款和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而消费者购房的预付款除一部分个人储蓄金外,相当一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因此,无论资金以何种形式出现,多是从银行的口子出去的。
那么,靠银行信贷搞投资是否会诱发房地产泡沫、金融风险?在现代信用经济社会,银行借贷作为一种融资的手段,其本身并不是泡沫,能否诱发泡沫取决于资金的投向和使用效率,如果将资金投向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中、低档普通住宅,投资的结果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增进社会的财富。反之,盲目地炒地、炒高档楼宇、高档娱乐设施,表面上热得不得了,实际上供求关系严重失调,泡沫就不可避免了。因此,分析房地产业是否存在泡沫,银行信贷的规模、增长速度只是一个变量,关键是看资金的投向和资产的'质量。
此外,银行自身体系是否健全也是抵御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关键。衡量银行体系健全的基本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坏帐率)、经营管理水平、收益率和流动资产比率等。在1997东亚危机中,香港和新加坡的房地产信贷占银行资产的30~40%,却能在房地产价格大幅缩水时安然无恙,因为香港和新加坡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高达15~20%,不良资产率仅为3%,而韩国、菲律宾和泰国银行的资本资产比率在6~10%,不良贷款率高达22%,因此,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使这些国家的银行陷入前所未有的灾难(collyns,2002)。在我国银行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率居高下的情况下,个人住房信贷和房地产企业贷款应在银行资产中应占多大的份额才有利于优化资产结构?在我国信用制度、抵押保险制度不健全的情况,如何提高房地产信贷的质量?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防范房地产泡沫的举措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形势看好,且此轮房地产热主要是消费需求拉动的,与1992~1993年单一的投资热有质的区别,但是,总体形势看好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问题和隐忧。我们认为,我国房地产业潜在的风险不在总量,在结构;不在速度,在质量。因此,对于不同的房地产热,政府的调控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根据房地产泡沫的生成机理,我们认为,防范房地产泡沫应采取如下措施:
1、从土地源头入手,规范土地市场
土地资源短缺不仅是困扰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也是困扰城市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利用相对贫乏的土地资源为全体国民提供一个公正、平等、富足和安定的发展与生存环境,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有赖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认为:首先,应通过立法确定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以防止朝令夕改、急功近利,保障土地使用结构的合理性,为城市和地区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加快建设有形的土地市场,实现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公正、公开、公平。今后,国有土地无论使用者是谁(政府或其他企事单位),土地出让都应纳入有形市场,避免“黑箱”操作的诸多弊端,且招标并不是简单的价高者得标,政府可用综合指标,包括企业的资质,以往的开发业绩、土地使用方向、开发项目的市场前景等,来确定中标者的资格。这样,政府才可以有效的调控土地供给的规模、条件、时序和位置,同时,有效地保障百姓急需的普通住宅用地供给。再次,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各城市政府应对所有待出让的土地、现有土地使用结构、规划、评估价格等信息公开,防止信息不对称为一些人圈地、炒地谋取暴利便利;第四,对违规违纪者应给予严厉的制裁,以保障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2、灵活运用利率、税收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
近两年的房地产热,在一定程度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刺激下形成的。在经济紧缩时,低息、减免税政策有利于刺激有效需求,本无可非议,但是,长期实施一种政策,或无视受益对象实施同一政策,就可能给市场一种错误的信号:多次降息、资金成本低会诱使许多企业、个人涉足于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失误。为引导企业投资与开发更符合市场的需求,政府应适时调高投资别墅、高档公寓、高档娱乐设施、商厦写字楼的贷款利率,调高个人非自住房的贷款利率,使低息政策更好地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各城市政府还应对高档不动产开征不动产税,并可采取累进税。这对于中国一个仍处在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有利于抑制奢靡之风泛滥,而将有限和宝贵的资源用在实现城镇和工业化上。此外,完善市场信息的供给,也是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内容。
3、完善房地产金融体制 防患于未然
我国银行业是在金融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涉足房地产信贷业务,从外部环境上讲,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抵押制度和抵押保险机制不健全,从内部机制上讲,我国银行自身存在着许多脆弱性,如资本不足、不良资产过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低等,这些都会加大房地产信贷的风险。但是,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冲击,多次下调利率利差收益缩小的压力,我国银行业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新兴的房地产信贷特别是个人住宅抵押信贷则成为银行业理想的选择。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一种好资产,但持有比例过高,也会增加资金成本和经营风险,这就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在美国,人住房抵押贷款仅占商业银行资产的18%,占抵押银行资产的50%,银行资金来源不同,资金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在香港,银行要及时动态踪贷款的质量。因此,我国的银行业应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提高自身抵御金融风险能力;金融监管部门应从制度建设入手,完善信用制度、抵押制度、抵押保险和抵押二级市场的发展,这样才有利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共同发展。
4、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迎接21世纪的挑战
21世纪全球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都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的房地产企业应该认清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我们不仅是未来城市的开发建设者,还是未来城市、地域空间设计者;我们为人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实物资产、价值的载体,还有全新的知识技术、全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因此,我们的房地产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投资与经营中少一点盲从,多一点理性;少一点炒作,多一点真诚,给消费者多一点实惠。认认真真的在产品的质量、功能与服务上下功夫,我们的房地产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徐滇庆等,“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林毅夫,“东南亚金融危机值得推敲斟酌的几点经验教训”,《经济学消息报》,1998-05-08。
刘树成、汪利娜、常欣,“中国经济趋势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4月。
经济师经济论文类别的分析论文
一、按研究的范围,分为宏观经济论文和微观经济论文
1、宏观经济论文。凡是描述国民经济中带有普遍性、整体性的经济问题研究成果的文章,就称之为宏观经济论文。诸如有关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计划工作的论述,有关按劳分配规律问题的论述,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论述等等。宏观经济论文总是试图用一定的经济模式说明道理,而这些模式所体现的是不同的经济基本特征,并不强调复杂的经济细节。它要求的是思想观点的明确,而不必强求数据、细节的精确。
2、微观经济论文。凡是描述国民经济中带有局部性、具体性的经济问题研究成果的文章,就称之为微观经济论文。诸如有关工业、建筑业等部门某些生产技术或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的论述,有关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问题的论述,有关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论述等等。微观经济论文也可以说是对经济活动中具体的方式、方法的论述。它要求的是论述的仔细、具体,即所使用的资料、数据、图表都应是具体的。
二、按论文的内容,分为论述型经济论文和综述型经济论文
1、论述型经济论文。论述型经济论文是一种以抽象的概念,运用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和概括性的语言,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分析事物,推论事理,从而阐明作者某一学术观点或重要见解的文章。从论证过程的形式讲,论述型经济论文还分为立论型和驳论型两种。立论型就是通过论证,从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驳论型就是在论证过程中,主要通过驳斥、辩析别人的错误观点,从而确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驳论型经济论文往往通过对事物、现象本质的重新透视,针对前说逐一辩驳,从而引发出一个不同的结论,它在论证过程中更加注意反证、归谬等逻辑手法的应用,标题常以“也谈……”、“再论……”、“就……问题与×××商榷”、“……辨析”、“驳……”等形式出现。论述型经济论文的主要特点是:
(1)以议论为主。论述型经济论文所要表达的是抽象的、极富理性色彩的观点、主张,具有主观性,因而,议论就自然成了它的主要表达方式。
(2)理论色彩浓厚。论述型经济论文不仅要提出一定的观点、主张,指出“是什么”,而且要回答“为什么”、“怎么样”,要以理服人,别人才会接受文章中提出的观点、主张。这个“以理服人”的过程,既包括运用科学的理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的过程,也包括通过文章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的过程。一篇真正的论述型经济论文,必定会体现出浓厚的理论色彩。
(3)严密的逻辑性。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说理论事,阐发出正确的观点,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逻辑形式。一篇论述型经济论文,只有借助于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才能使论证严密,无懈可击,从而达到让别人接受文章观点的目的。
2、综述型经济论文。综述型经济论文,是针对某一研究对象,综述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的经济论文。它的目的是要使读者看到某一研究成果的`性质、规模、进程、状态和趋势等。其特点是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有时议论也多于叙述。综述型经济论文,可以就同一时期内某一问题的系列研究成果,以空间为序,作扫描式的综述,使综述的各项内容呈并列关系;也可以就某一研究对象在不同时期内的研究成果作透视性的综述,使综述的各项内容呈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还可使这两种综述方法同时并用。
三、按考核的标准,分为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和晋职论文
1、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它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受到经济科学研究的规范化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要求,在导师指导下选定题目,进行研究和撰写,完成后还要进行答辩并评定成绩。
2、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交的学术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能否授予申请者学位的重要因素。学位论文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士学位论文是写得合乎要求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即对研究的课题有一定的心得,能从论文的写作中反映出作者有从事经济科学研究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它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能从论文的写作中反映出作者有独立从事经济科学研究的能力。博士学位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它要求在经济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能从论文的写作中反映出作者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相当熟练的科学研究能力。
3、晋职论文。晋职论文是各类专业人员为晋升高一级职称而撰写和提交的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晋升高一级职称的重要因素。它要接受专家的评审,申请者还要参加晋职答辩。经济论文的上述分类,只是从不同的角度依照不同的标准划分的,其写作过程基本相同。
1《经济观察报》2《经济参考报》3《经济日报》4《财经》双周刊5《21世纪经济报道》一周5期报,08年1元一期6《理财周报》《理财周报》订阅指南:邮发代号:45-138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05邮局订阅电话:11185出版信息:逢周一出版,每期印刷100版。发行价格:优惠价每期6元,全年50期,全年订阅价300元通讯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日报社1809室 邮编:510601电话:广州 87391621北京 上海传真:
正规,不收取版面费。中国经济评论期刊网版正规,不收取版面费。《中国经济评论》杂志是由经济日报社主办的省级期刊,是一本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月刊。它的出版地区是北京。
中国经济周刊 每周一出版 人民日报社出版
从本世纪初开始,一系列财经报纸纷纷闪亮登场,其中最为著名的数《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21世纪经济报道》的特点是新闻性;《经济观察报》的特点是深度报道,还有版式;《中国经营报》是实用性。《第一财经日报》整合了较好的资源,她作为日报在新闻性和信息量方面,对三家周报做出了挑战姿态。三年多以前,中国新闻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内地报刊杂志影响力公信力调查报告,在全国经济类的报纸中:《21世纪经济报道》为影响力最大,《经济日报》为公信力最强,《经济观察报》为最具成长型的报纸。调查结果显示,新兴报纸表现出顽强的锐气,其势头在短期内盖过出版时间比较久的报纸。受益于证券市场的兴起,凭借证监会赋予的上市公司信息指定公布媒体的优势,在众多小股民的追捧下,以《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和《证券时报》为主的证券类报纸成了财经报业中经营状况良好的报纸。三大证券报的广告行业来源十分集中,金融保险的广告占总量的八成以上。《中国经营报》起步较早,已经树立起一定的品牌,在现有财经报纸中经营状况不错。其市场化操作经验丰富,内容定位实用性强于他报,且为“多元化发展”——报纸、杂志、丛书、中国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等都是赢利的,真可谓“四轮驱动”。背靠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中国经营报社,能够存活下来并且发展得较好,原因很多。用中国经营报社社长金碚博士的话来讲,就是“体制、团队、文化这3个因素是我们能够发展的根本原因”。我国台湾的《经济日报》以社会视角看经济和经济视角看社会两种方法做报道,结果一纸风行,竟然在台湾岛内发行数十万份,从而走上经济类报纸大众化的成功之路。国际“三巨头”● 美《华尔街日报》系全球财经新闻媒体的领袖级传媒,目前发行量185万份,居全美第二位。二战后形成的风格:宽纸型,少图片,至今基本未变。读者大多为中产阶级以上人士,报纸的核心内容是金融、经济和企业,有93.1万网络读者愿意支付每年79至99美元的费用浏览其电子版。● 英《金融时报》喊出了“诚实、准确、独立”的价值口号,主要报道商业和财经新闻。其发行量的70%在英国以外,本土只有13万份,是一张典型的国际化大报。报纸采用粉红色印刷。● 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行量达300万份之巨,属“本土化的国际财经大报”。其财经新闻以快速、可靠、准确著称,常现独家新闻,颇具影响力。报社在国内拥有56个支社,国外有36个支社,共有3700多名员工。附:1、中国经营报》出版日期: 每周一2、2003年1月1日起,《21世纪经济报道》由每周一期改为每周两期,逢周一、周四出版。这是中国报业理想之想上的一小步,却是21世纪报业探索之路上的一大步3、经济观察报出版日期: 一周五报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4、第一财经日报卫星传版印刷,全国发行。内统一刊号:CN31—0024全国邮发代号:3-21太多了,建议自己去网站查询,比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