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茶叶种植与养护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茶叶种植与养护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茶叶种植与养护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需要资料 上(59168)吧 茶叶不仅是一种老少咸宜的饮料,而且它治病强身的功效也不容小觑。茶叶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是茶叶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基础,也使得茶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有人把茶叶称为“原子时代的饮料”、“二十一世纪的饮料”,的确是很有道理的。 茶叶的成分很复杂,作为一种食品,茶叶含有大量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能量能量是维持机体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是由碳水化物、蛋白质和脂肪这些生热营养素提供的。与其他食品相比,茶叶是一种低能量食物,但不同种类的茶叶所能提供的能量不一样。一般来说,茶质量越好,能量越高。每100克茶叶提供能量以绿茶最高,而砖茶的能量最低,这是因作为原料的茶叶质量不高。如在茶叶中加入牛奶和糖,每天饮茶6杯,约1100毫升,所获得的能量可占全天饮食提供能量的7%~10%。故国内外有人喜欢饮牛奶茶或糖茶。 蛋白质“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蛋白质有非常重要的营养功用,在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时,主要是看其中必需氨基酸种类是否齐全、比例是否合适、数量是否充足。茶叶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只是比例尚不够合理。令人感兴趣的是,茶叶中还含有大量的茶氨酸,这是茶叶所特有的,是形成茶叶风味的主要成分。 与一般食物相比,茶叶中蛋白质的含量很高,达20%~30%。其含量与茶叶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绿茶中的蛋白质高于其他类型的茶叶。但在泡茶时能溶于水的蛋白质还不到2%,其余绝大部分留在茶渣中不能被利用,因此每天从饮茶中摄取的蛋白质是很少的。但如将茶叶吃下,则可得到数量可观的蛋白质,而在茶汤中加入牛奶、酥油或乳酪等,还能给茶叶增加多量的优质蛋白,可以有效地提高茶叶原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如藏族的酥油茶和蒙古族的奶茶。 碳水化物碳水化物就是通常所说的糖类,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等。以往的资料认为茶叶中碳水化物的含量不高,一般在10%以下。而新的报道表明,茶叶中的碳水化物含量多在40%左右,某些优质茶叶可高达60%以上,这可能是因为和以前的测定方法不同所致。茶叶中的碳水化物多为多糖类,而能在沸水中溶出的多糖仅2%左右,占茶叶水溶物的4%~5%,因此通常认为茶是低能量低糖饮料,适合于糖尿病和其他忌糖患者饮用。 脂肪脂肪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同样体积的脂肪所提供的能量是碳水化物或蛋白质的2.25倍。茶叶中的脂类含量不太高,绿茶和红茶一般不超过3%,砖茶可能是加工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脂肪,其含量可达到8%左右。茶叶中的脂类有磷脂、硫脂、糖脂和甘油三酯等,其中的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人体必需脂肪酸。故饮茶可以使人体获得一定量的脂肪酸,但因其含量很低,所提供的量是很有限的。 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护身体健康所必需要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虽然这些物质在体内所占比例很小,但作用很大,是调节体内物质代谢必不可少的。 茶叶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其含量因茶叶种类不同有很大的差异,其中绿茶比红茶高,高档绿茶含量更高。维生素C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能防治坏血病、癌症及其他多种疾病。在二战中,为防治日本远征部队的坏血病,当时日本的粗茶几乎全部控制在海军手里。 茶叶中B族维生素的量是比较丰富的,如每天饮茶25克,可满足人体25%的需要量。通常绿茶中的B族维生素的含量高于其他类型的茶叶,以细嫩的茶叶中含量较高。B族维生素参与体内多种生理生化代谢过程,维持神经、心脏及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茶叶中无机物质占4%~9%,其中50%~60%可溶解在热水之中,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并且多有益于健康。茶叶中含量最多的无机成分是钾和磷,其次是钙、镁、铁、锰等,而铜、锌、钠、硫、氟等元素较少,不同的茶含量稍有差别。此外,由于茶叶有浓缩环境毒性物质的特性,有时其也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如铝、铅、镉等,并且其浸出率均在60%左右,这已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茶叶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是很有益处的。其中的铁、铜、氟、锌比其他植物性食物要高得多。前苏联的科学家发现茶叶中的铜和铁可以提高红细胞形成的能力,有治疗贫血的作用,而且茶叶中的维生素C有促进铁吸收和利用的功能。氟是人体骨骼和牙齿珐琅质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茶叶中的氟较一般植物性食物高得多,可达10~15毫克/100克,其中80%溶于茶汤之中。每天饮茶10克,可获得1毫克的氟,已基本满足人体的需要;饭后用茶液漱口效果良好,尤其对学龄前儿童护齿更有好处,但儿童不宜多饮茶,特别是浓茶。硒是人心肌代谢不可缺少的元素,此外硒还有抗癌和防癌作用。陕西的紫阳茶含有丰富的硒,实验研究发现其有抗突变的效果。 总之,茶叶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特别是其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一般植物性食品不能比拟的。作为低能量和低脂肪的食品,其具有很高的开发和运用价值。因为加工过程中的某些步骤会使氨基酸或维生素等营养素遭到破坏,故而绿茶的营养价值高于其他各类茶叶。但是迄今为止,茶叶仍主要是被当做饮料,这一点在国内外都是如此。茶叶中的某些有效成分不能溶解在水中,泡茶时溶出的成分仅是其中的少量,绝大部分被当做废料丢弃,这样就使茶叶的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实在可惜。如将茶叶加入到其他食品中去,成为名符其实的吃茶,这样可使茶叶的营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1.土壤条件 茶树属于喜肥的树种,所以种植的土地一般要肥力充足。通常在种植茶树前对田地翻耕两次,第一次翻地深度达到10...2.幼苗管理 茶树一般种植的幼苗会同时种植3~4种,按面积大小来选择,50亩以下就3种,50亩以上就是4种...3.后期肥水管理 茶叶树由于根系偏浅,所以队医干旱和湿涝抗性都不强。一般夏季一定要经常施水,但是尽量不要从顶部喷洒...4.日常管理 除草一般是茶叶树常需要做的,不过这里的除草一般是清理比较旺盛和长的比较大的草,毕竟几十亩的草不能完全清理的过来...

1、整土培土。茶叶树对于土壤的肥力要求偏高,所以种植的土地一般要翻两次,初翻土地10-20厘米,然后释放农家肥养土,第二次深翻在40厘米以上,再次释放肥料。一些草根和杂草、石头都要清理掉不要堆积在土里,这样会影响到茶树根吸收营养。当清理完之后就将土地挖成垄状,即条形,宽度在1-1.2m左右。 2、幼苗管理。茶叶一般种植的幼苗会同时种植3-4种,按面积大小来选择,50亩以下就3种,50亩以上就是4种。幼苗在移植的时候最好将根部沾染一些稀土,利于保证存活率。3种苗按收获时间的早晚分区种植,比例在1:1:1。一般幼苗在初次种植时都需要进行防寒,即在根部加上一些干草之类的东西,给幼苗保温保湿。种植后一定要浇透水,这个对前期茶树的生长很有好处。 3、后期肥水管理。茶叶树由于根系偏浅,所以队医干旱和湿涝抗性都不强。一般夏季一定要经常施水,但是尽量不要从顶部喷洒,一般建议是从中间的过道往两边甩水,这样会直接淋到根部,雨季要时刻注意防水。施肥以多次少量为主,最好是能以混合肥的形式进行。一般施肥时间在每次采摘前3天左右,这样有利于新芽的再次成长。

种苗生产种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桃树深受广大果农喜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也是果农要学习的。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桃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桃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论文篇1:《桃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介绍了桃树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址建园、品种选择、栽植、土肥水管理、树冠培育、疏果套袋、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为桃树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桃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桃属于蔷薇科李属桃亚属植物,为落叶小乔木,经济寿命一般为16~24年。嫁接后2~3年开始结果,5~7年后进入盛果期。桃花芽为纯花芽,结果枝可分为长、中、短、花束状果枝,根系为浅根系。桃树喜光,耐旱、耐寒力强,最怕水淹。桃园中短期积水即会引起植株死亡,排水不良会引起根系早衰、叶片变薄、叶色变淡,进而落叶、落果、流胶,导致死亡。因此,在桃树生长期加强管理,可促进其优质生长,并获得高产。溧水县自20世纪60年代引种栽培桃树以来,目前 种植 面积254.53 hm2。桃树产量较高,一般产量可达13.50~26.25 t/hm2,产值可达3.0万元/hm2左右,高者可达6.0万~7.5万元/hm2。桃树是丘陵山区林农致富的阳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选址建园 选择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通畅的地块建园。一般选择地下水位低于1.1 m的地区,溧水县部分丘陵山区地下有铁锰粘盘层,雨季定植穴内易积水,常使根系受涝、植株生长不良,需在开穴时挖穿粘盘层后才能种树。 2品种选择 应选适应性强、品质好、丰产性能佳、不同成熟期的优良品种[1],如安农水蜜、霞晖1号、沙子早生等。 3栽植 山地采用块垦整地,打宕规格80 cm×80 cm×70 cm。种苗应选择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健壮植株。栽植时间以冬春季较宜。 4土肥水管理 4.1土壤管理 在土层浅而瘠薄、土质粘重或砂石地建立桃园,除栽植时穴改外,栽植后每年在树冠外围进行扩穴,深度60 cm左右,施入足够的厩肥、垃圾、绿肥等有机肥料[2]。时间为晚秋,一般在秋冬施基肥时结合进行,其深度以20~30 cm为宜。 幼年桃园可适当间套种,间作物可选用豆类、绿肥等矮杆作物。但无论间作哪种植物,离树1.5 m周围不要套种。还要加强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以免影响桃树生长。果园覆草一般在夏季进行,可保持水分、降低土温、减少杂草,但时间不宜过长,秋冬深耕时应加适量石灰翻入土中。 4.2灌水与排水 丘陵山地一般灌水、排水功能不强,有条件的地区最好在萌芽前、谢花后及果实硬核期灌水;雨季积水一定要注意排水,桃树怕涝,连续积水超过48 h就会落叶、死亡[3]。 4.3施肥 一般氮、磷、钾按1.0∶0.5∶1.0比例施入,即以每100 kg果实需要消耗氮1 kg、磷0.5 kg、钾1 kg作为施肥参考。早秋重施基肥,8月底至9月底的施肥量占全年的80%,施优质土杂肥、厩肥30 t/hm2+复合肥(或饼肥)750 kg/hm2或鸡粪15 t/hm2+复合肥600 kg/hm2。施后全面深翻,深20~30 cm。生长季追肥,一般旺树不追肥,高产树全年在花后及果实膨大期喷0.3%磷酸二氢钾, 立秋 后喷0.3%尿素促进保叶[4]。喷施叶面肥可与农药混喷,叶肥效果可保持25~30 d。 5树冠培育 5.1自然开心形 5.1.1整形。第1年冬天定植后,离地面65~70 cm处剪定;第2年春萌芽后,将离地面20~30 cm以内的芽抹去,在其上方选留3个主枝,枝间保留一定的距离,使之均匀地向外方延伸;冬季主枝留60 cm剪截,主枝上的剪口芽留在延长枝的下方或两侧,保护主枝以一定的角度逐年向外延伸,主枝开张角约50~60°,在剪口附近注意另留1个侧芽,萌芽后作为副主枝(即侧枝)。为避免与主枝发生竞争,副主枝也可在晚一年养成。副主枝开张角约60~80°,使树冠在侧面形成2层。每主枝上约培养2~3个小副主枝。 第2年冬季,各主枝的延长枝留50 cm剪短,和上一年 方法 相同,养成延长枝和副主枝,在主枝和副主枝上多留小枝组,以增加结果部位和荫蔽主枝起保护作用。第3年以后,亦如上年同样处理,直到整个树冠形成,一般为4~5年。 自然开心形的树形通风透光好,结果立体化,可提高产量。主枝直线延伸,抑制树势较轻,寿命较长,而且由于主枝和副主枝上留有小枝组,能减少日烧病[5]。桃树芽具早熟性的特点,特别是幼龄期每年能发枝2~3次。预选主枝达一定长度后进行摘心,可以加速整形过程的发展,使树冠早日成形。 5.1.2修剪。冬季修剪时间在落叶后11月下旬至发芽前进行,夏季修剪在生长季进行。①主枝:扩展树冠修剪时,尽量留外侧芽。以后各年的主枝延长枝可利用长果枝或延长枝当头,采用“放放缩缩”的方法,使树冠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主枝角度应与地面保持45°。②外侧枝:一般每年要回缩修剪,其回缩步调应与主枝一致。③结果枝组:盛果期除维护已培养的枝组外,还要继续培养新的枝组。全树大型枝组4~5个,中型枝组10~12个。当年生长果枝留5~8节,中果枝留4~5节,短果枝、花束状枝尽量保留,全株留果枝400~500根。结果枝修剪有单枝更新法和双枝更新法。修剪时一般长果枝留6~8个花芽短截,中果枝根据花芽、叶芽的着生情况决定是否短截,短果枝和花束型果枝一般不短截。 夏季修剪时采用抹芽、摘心、剪梢、扭梢、疏枝等手段。5月中上旬以摘心为主,6月上旬以扭梢、别枝为主,8月上旬以疏枝为主,适当回缩。 5.2杯状形 5.2.1整形。杯状形树形由杯状形改进而来,在整形的前2年仍按杯状形的要求培养主枝,即在主干上方选邻接或邻近的3个新梢培养为主枝,冬剪时主枝留左右两侧的芽发生分枝,构成“三股六杈”。从第3年开始,主枝灵活分枝,可直线顺延,并适当培养外侧副主枝。然后在各级主枝、副主枝上培养枝组结果。树形完成后,全树有骨干枝7~12个。 5.2.2修剪。幼年桃树生长旺盛,修剪上应采用轻剪长放和充分运用夏季修剪技术,以缓和树势、提前结果。夏季修剪包括抹芽、摘心、扭梢和剪梢等工作。位置不当的芽容易发生旺条,应及早抹除。生长前期摘心有利于促发二次枝,形成良好的结果枝,提前结果;旺枝扭梢更能促进花芽的形成。此外,对生长郁闭的幼年树,在6月中下旬及8月停梢期进行疏梢、剪梢,对改善树冠光照、提高有效结果枝比例的作用都很显著。 同时,幼年桃树还应注意结果枝组的培养。桃树小枝组的结果年限很短,易衰亡,应以培养中、大型枝组为主。中、大型枝组多在骨干枝两侧的中间部位培养,一般采用先截后放的方法,同方向中、大型枝组需保持40~60 cm的间距,以使光照良好,但其中可以安插小枝组。 进入盛果期后,桃树树冠内膛及下部枝条容易枯死,结果部位外移很快。此期修剪应随结果量的增加而逐年加重,要加强枝组和结果枝的培养及更新,注意维持稳定的树势,必要时还要对骨干枝进行回缩更新。当枝组上的结果枝结果后,如下部抽生健壮结果枝的,可在其上方进行缩剪;如下部或附近结果枝的数量较多,也可将枝组下部的长果枝留2~3个芽重短截作为预备枝,以促进更新。因此,对全树不同枝组要放缩结合。南方品种盛果期桃树,每株留果枝400~500根,并保持一定比例的长果枝。 6疏果套袋 生产上习惯进行2次疏果。最后定果应不迟于硬核期,多在着果稳定后进行,早熟品种于4月底至5月初坐果后进行。一般每树留果300~400只,一般长果枝留3~4个果,中果枝留2~3个果,短果枝留1~2个果。 套袋在中晚熟品种中使用较多,一般于6月初前完成,主要目的是防病、防虫、防果面农药污染,以提高品质,促进生产绿色产品[6]。 7病虫害防治 桃树病虫害主要是“三虫两病”,即桃蚜虫、桃蛀螟、刺蛾、缩叶病、流胶病。 防治方法:①秋季深翻,冬季清园。③开花前期:喷3%石硫合剂。③生长期:萌芽开花前后喷甲胺磷+多菌灵1 000倍液2次或甲胺磷+甲基托布津;幼果膨大期于5月底至6月初喷2次敌敌畏或杀螟松;采果后6月下旬,隔1~2周喷2次氧化乐果+敌敌畏。 8参考文献 [1] 邓可业.庭院桃树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2(5):30. [2] 张芳.桃树丰产高效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6):97-98. [3] 蔡少英.新川中岛桃丰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124. [4] 王召元,常瑞丰,张丽莎,等.桃设施栽培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6):13-17. [5] 王洪玲.桃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河北果树,2010(3):44. [6] 杨丽琼.桃树温室栽培管理技术[J].武夷科学,2005(1):150-152. 桃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论文篇2:《桃树优质高产管理技术》 摘要 总结 了桃树优质高产管理技术,包括:改良树形,提倡长枝修剪;及时、适量疏花定果; 科学合理施肥;应用套袋技术;分批、适时采收等内容,对当前桃树生产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关键词桃树;优质;高产;管理技术 桃树以其成形快、易挂果、管理简单等优点,深受广大果农喜爱,在各地均有栽植,但是笔者近年来在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中发现果农在桃树生产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桃树果实的品质改良和产量提高,制约着果农收入的提高[1-4]。针对桃树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出桃树优质高产管理技术,现介绍如下。 1逐步改良树形,提倡长枝修剪 优良的树形是桃树优质高产生产的基础,也是提高果农劳动生产效率的需要。目前,在耀州区桃树生产中多选用三大主枝开心形。这种树形枝条级次多,内膛容易密闭或者光秃,结果部位易外移,所产果子质量参差不齐,且修剪管理工作量大而繁琐。经过笔者在当地多年来的研究、试验,认为“V”字形、纺锤形2种树形优于开心形。这2种树形管理方便、简捷,改善了光照、通风条件,使果实品质和产量都有了大幅的提高,应在生产中积极推广。采用这2种树形在修剪中应以疏枝为主,轻剪长放,只对主枝打头。其中“V”字形树只留两大主枝,单轴延伸,不留侧枝,只留大、中、小各类枝组,错落排开。纺锤形树要求培养强壮、笔直的中央领导干,其上螺旋错落排列主枝及枝组,主枝与中央领导干开张角度为80~90°,主枝粗度要小于中央领导干的1/3。 2及时、适量疏花定果 桃树易成花,正常年份花量很大。因此,一般当地果农认为桃树花量多,坐果有保障,多不进行疏花定果工作。但笔者在该地区的试验证明,适当地疏花节省了树体养分,所留的花坐果更加可靠,果子也更大。疏花的最佳时期在花蕾期,具体方法是用手指轻轻抹去枝条上下的花蕾,留两侧的花蕾即可。花后2周开始进行第1次蔬果。先疏除并生果、畸形果、小果、黄萎果、圆形果、朝天果及病虫果,留枝条中上部的单果、大果。坐果率高的品种疏果、定果一次完成,坐果率低的品种疏果分2次进行。第2次疏果叫定果。定果时间大约在硬核期,按一定距离定果。定果距离具体为:大型果品种树每25~30cm留1个果,中型果品种树每15cm留1个果,小型果品种树每10cm留1个果。3 科学合理施肥 桃树易成花、坐果,产量很大,消耗也很大,所以需要充足、良好的水肥供给。目前果农施肥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桃树需要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的比例为1.0∶0.5∶1.5。由此可见,桃树需钾肥较多,比氮肥多0.5倍,满足钾肥的需要是桃树丰产、优质的关键。而在当地生产实践中,果农重视氮肥、磷肥的供给,而忽略了钾肥施用。特别是在果实膨大期钾素的吸收量占全年吸收量的80%,而且这一时期的钾素也决定着果实的品质。试验证明,果实膨大期钾肥供应充足的桃树比一般常规方法管理的桃树产量高出近20%,而且优果率也大大提高。因此,桃树施肥要在前期重施氮肥,果实膨大期重施钾肥。在采果后及时施入基肥,以农家肥为主,最好能达到每1kg果实施3~4kg农家肥。只有施好基肥,才能充实花芽,提高树体储藏营养的水平,为翌年开花、坐果打好基础。 4应用套袋技术 科学合理施肥从根本上满足了树体和果实生长的营养需要,提高了桃树果实的内在品质,但要进一步提高桃树果实的外在商品品质,最有效的方法是果实套袋。经笔者多年试验发现,有些外在品质不佳的品种经套袋后外在品质有了较大改观。如燕红、川中岛等品种经过套袋后果实颜色由嗜红变成粉红,果色艳丽,娇嫩可爱,市场价格大大提高。果实套袋还可以有效防止桃炭疽病、桃褐腐病、白粉病、食心虫、蝽象等桃树病虫害的危害,从而提高优果率、商品果率。同时,套袋也避开了果实与农药的直接接触,减小了农药残留,使果实成为绿色、无公害的果品。笔者多年试验证明,苹果的套袋及套袋方法也适合于桃树。 5分批、适时采收 分批、适时采收是获得桃树优质高产的重要工序。经笔者多年来观察沙红桃、川中岛发现,桃树果实的膨大期至成熟期在28d内。在这28d内桃的重量增长了2~3倍,特别是在后8d增长速度最快。从成熟到完熟只有7d左右,重量稳定不变。因此,桃树果实膨大至成熟期是产量、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加强水肥管理。果实完熟期是最佳的采收期。一般桃树果实采收分2~3次进行,采收时先选大果、着色好的果子采收,余下的果子膨大、着色更快。一般间隔3~5d即可再次采收。分批采收比一次性采收的果实品质更好,而且产量增加26%左右。 6 参考 文献 [1] 章学农,赵小东,章巍华.山地桃树栽培技术要点[J].安徽林业,2007(5):32. [2] 李江川.幼龄桃树早丰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河北果树,2002(2):40-41. [3] 郑青松.桃树高产优质栽培[J].福建果树,2001(4):62. [4] 肖艳.桃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 农村 经济与科技,2001,12(1):23-24. 桃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论文篇3:《桃树的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摘 要] 桃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水果之一,不仅外观艳丽,肉质细腻,而且营养丰富。桃适应性广泛,对土壤要求不严。无论山地、平地、沙地,无论南北都可栽培。早结果、早丰产、早收益。是当前调优种植结构,提高果业收益的理想选择。现根据我多年来对桃树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从品种选择、授粉树配置等方面介绍桃树的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关键词] 品种选择 合理修剪 无公害栽培 1 正确选择品种是栽培、效益的关键 为确保栽培效益,首先就必须选择好适宜的优良品种。品种选择错了,所有投入的财力、物力和精力都将付之东流。作为果品栽培者,选择品种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品种本身的先进性;二是品种要有较好的适应性;三是要有市场潜力。否则结了果子我们自己欣赏是没用的。因此,我们认为,在我国黄淮地区,主要应选择中油16号、青研1号、红甜、重阳红、玫瑰红、超红珠等优质桃。以上桃品种普遍具有性状先进、市场潜力大的优点。 2 合理密度,正确配栽授粉树 2.1 栽植时期和栽植密度 秋季落叶至年春桃树萌芽前均可以栽植,但早栽为宜。早栽能够使果苗及时愈合伤口,早发新根,为果苗抽枝展叶及时提供养分,植株生长迅速。 栽植密度应根据园地的立地条件和管理模式以及品种特征来定。一般宜采用“宽行窄株”的栽培模式栽植,株距2-3米,行距4-6米。 2.2 授粉树的配置 尽管多数品种自花结实率比较高,但异花授粉产量、品质均有所提高。尤其是花粉量少的品种,配置授粉树更为重要。一般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的配比为4:1-8:1。主要品种与授粉品种可按行列式栽培,也可在行间隔1-2株成中心点状式栽培。 2.3 整地与栽植方法 定植前将园地按行距整成畦或垄,畦与畦之间要清沟。沟深一般30厘米,宽40-50厘米,畦沟与边沟贯通,以利排灌。定植时先按行距在畦顶拉线定位,开挖80厘米见方的定植穴。土壤瘠薄的宜适当挖大穴,增肥换土改良土壤。降水量大的地区或粘土地,栽植前最好挖通排水沟,以利雨季排水,防止烂根死树。 整地时的施肥标准一般为每亩5000公斤农家肥+磷肥100公斤。按每株计算,不少于100公斤农家肥加磷肥1公斤,并充分与土壤拌匀。回填土时先填表土,再填与基肥拌匀后的心土。南方或地下水位高或降水量大的地区,可采用台式栽植法,即按以上方法整地施肥并用回填土填满定植穴或定植沟。再在定植穴或沟顶上培土栽苗,使苗木根部分介于地平面之上20厘米。栽苗时要将苗木根系舒展开,苗木扶正,边培土边轻轻向上提苗、踏实,使根系与土壤充分密接,浇足定根水,将根部四周1-2平方米内培成馒头土堆,以防穴内积水造成死苗或生长缓慢。定植当年树干四周2米见方内不间作任何农作物。2米见方外不得套种深根系或高秆作物。行距可以间作蔬菜、豆类、花生、薯类、草莓等矮秆作物,增加收入。 3 肥水管理 桃树的施肥特点是:早施、重施基肥,适时适量追肥。幼树不要偏施氮肥,挂果树强调花前肥和膨大肥,并保持一定的钾肥施入量。生产上基肥一般在8-9月份完成,不可过早,否则秋梢生长量大,影响花芽质量。施用量为每株100-150公斤土杂粪或厩肥,同时拌入0.5-1公斤磷肥或0.5公斤复合肥。采取对称环穴施法,即在树冠投影外缘,以树干为中心对称挖两个长、宽、深分别为100×50×35-50厘米环状穴施入肥料,并覆土浇足水。施肥穴位每年变换,5年内不在同一位置施肥。在此基础上,幼树每年仅6月初追尿素0.1-0.2公斤。盛果期树花前一周每株施尿素0.1-0.2公斤,辅以少量钾肥或结合施药根外喷0.5%-0.6%磷酸二氢钾2次。气温高时喷肥浓度要降低。采果后每株追施尿素0.1-0.2公斤,配以适量钾肥、复合肥或穴施人粪尿20-30公斤。 在秋施基肥或早春追肥时可根据品种、树龄和树体营养状况,适当加施一些20%的壮果素可湿性粉剂,可有效促进果实膨大,增加单果重,提高果品效益。需要提出的壮果素的使用,一定要以大肥大水和到位的疏果工作为基础。 注意:在高温干旱季节施肥应按照肥料使用量的下限施用,并浇透水。果实采收期20天内应停止叶面追肥。多雨季节通过沟渠及时排水,做到雨停水止,确保园地无积水。 4 整形修剪 桃树整形修剪有基部三主枝自然开心形、基部两主枝开心形基部三主枝自然开心形方法是:定干高度30-40厘米,南方地区可提高到40-50厘米。选留3个错落有致,平面分布均匀、枝体健壮的新梢作主枝培养。疏除竞争枝、交叉枝和重叠枝。其余枝条拿枝、扭梢控制生长,辅助营养树体。主干长到50-60厘米时摘心,促发二次枝。在主枝上培养结果枝组。主枝角度不理想,适当拉枝定位,促使秋后基本成形。 两干形的整形方法是每株选留2个主枝,主枝左右分开,伸向行间,只有两个主枝。主枝和侧枝的培养方法可参考“自然开心形”的整形方法进行。此方法适用于宽行窄株密植园。整个整形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枝条生长情况,一经发现徒长性枝条马上抹除,以免影响树形。修剪上以轻剪、缓放为主,尤其是幼树。夏剪主要解决光照问题。对开张角度偏小且在上层遮光的大枝应尽早疏除,不宜回缩利用,否则会引起大量新梢,影响花芽分化。主枝延长闲偏小的,可采用砖坠、绳拉等方式开张。 为确保强旺树能获得早期丰产,可于5月中旬、6月初分别喷一次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00-300倍。主要喷枝头生长点。配合夏季剪控势促花,以增加当年花芽数量,提高质量。 初果期树冬季修剪时,在疏除病虫枝、枯死枝、徒长枝和交叉重叠枝后,只对外围主要枝延长和着生在主枝上的侧枝延长短截,其余结果枝一律长放不剪,使其结果下垂并从后部萌发新梢后,次年冬剪时回缩更新。2-3年生树冬剪具体分三个步骤:1、顺着主枝的伸长方向在各主枝顶端选留一个向外开张的新梢作为主枝延长头培养。冬剪时剪口留较壮的外向芽剪截,并在主枝左右两侧配备相应的侧枝。2、疏除大枝背上和内膛 其它 部位的徒长枝、病虫枝和枯死枝等。3、2-3年生旺树冬剪时可对一般较壮的带很多花芽的结果枝长放不剪,但对一些水平或下垂的结果枝或树势中庸的盛果期树上的结果枝,可在花芽处适当短截。 五年以上的盛果期桃树冬剪时选留好更新枝的前提下,果枝剪留长度稍长一些,1米左右,具6-8个花芽;稍弱果枝剪留10-12厘米左右,具4-5个花芽。过强、过弱枝疏除。 5 其它管理 5.1 提高座果率的 措施 加强秋季管理,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减少秋季落叶。实行生长期修剪,改变树冠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体贮藏养分,使花器各部分发育充实,增加抗性,提高花粉活性。 除了综合管理之外,花后喷布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可提高座果率。 5.2 疏花与疏果 桃的结实率高,尤其是成年树,座果超越了负载量,必须进行疏花。合理疏果是桃实现稳产、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桃疏果时期通常在第2次生理落果开始后,座果相对稳定时进行,在硬核开始时完成。疏果前应根据座果情况,当年树势,历年产量综合分析,确定留量。再根据品种果实大小,树冠大小确定单株产量。一般中等果形品种长果枝留果3-5个,中果枝2-3个,短果枝和花束状留1个或不留果。 疏果方法一般不提倡机械果和化学疏果,采取人工疏果。人工疏果的方法首先疏除萎蔫果、小果、病虫果、畸形果、并蒂果,其次疏除朝天果、果实附近 无叶片的果。中果枝上以中上部果为好,中短果枝的先端果为好。疏果顺序应由上而下,由内而外顺序进行,以防漏疏。 套袋在疏果后进行,掌握在当地主要蛀果害虫发生前完成。套袋前应得天独厚喷杀虫剂和杀菌剂。套袋顺序为得天独厚早熟后晚熟,座果率低的可晚套,减少空袋率。解袋一般于采收前进行解袋前3-4天先撕开袋子以利着色。光照差的地方和不易着色的品种可适当提前撕开袋、解袋。 6 病虫害防治 桃常见病虫害有黑星病、缩叶病、溃疡病等;主要害虫有蚜虫、桑白蚧、螨虫、桃蛀螟和桃小食心虫等。其综合防治措施是:发芽前在花芽膨大期喷一遍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打一次1:1:100倍式波尔多液。花前叶芽萌发、叶片部分展开时喷一次2.5%吡虫啉(蚜虫灵或一遍净)粉剂2000-3000倍液。花后喷一次杀虫剂加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或40%多菌灵胶悬剂800倍液。4月底槐树开花时摘除桃小食心虫梢,并打一遍杀虫剂加杀菌剂。桑蚧严重树可用硬毛刷将枝上虫体刷除干净,并涂上杀虫剂或于冬季将二年生大枝及主干涂上石灰水。也可用1份生石灰、4份水,加入石硫合剂残渣或硫磺粉、或石硫合剂原液涂抹。5月中旬中晚熟桃打一遍来幼脲3号3000倍液或杀铃脲8000倍液或30%桃小灵乳油1000倍液或20%氰马乳油1000倍液等。以上农药任选一种,加入杀螨剂杀菌剂交替使用,重点防治蛀果病虫。6月初以后重复用药。一般每半个月一次。施药当天遇雨,雨后重喷,采果后仍要坚持防治,至9月中旬。落叶前打一遍1:1:100倍波尔多液保护剂,杀灭病菌。 猜你喜欢: 1. 桃树种植新技术 2. 桃树种植技术要点有哪些 3. 桃树施肥的技术要点 4. 桃树的种植技术要求 5. 桃树种植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近几十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大量生产优良无性系,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及非整倍体。通过细胞融合可以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性,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是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从植物快繁、花药培养发展到细胞器培养、原生质融合以及DNA重组技术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农业、林业、工业、医药等多种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1.1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尖、茎尖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1.2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 G.Haberlandt根据细胞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观点,“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至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繁殖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中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证实了G.Haberlandt的论点。 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所用的培养基也有所不同。较常用的基础培养基有MT、MS、 SH、N6、White等。在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能否形成是培育出新植株的关键。通过在基础培养基里添加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胚状体、不定芽、根等器官,最终获得再生植株或次生物质。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其主要形式有器官、胚胎、单细胞、原生质体等。根据外植体的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外源激素的种类及比例等均不同。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培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导愈伤组织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条件,植物激素是诱导愈伤组织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最常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生长素是IAA、NAA和2,4一D,所需浓度为O.01~10 mg/L。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KT和ABA,使用浓度为O.1~10 mg/L。KT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愈伤组织分化。ABA对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各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虽有相对专一性,但是植物的各种生理效应是不同种类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1.3试验步骤1.3.1选择和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特点及其配制至关重要。1.3.2灭茵灭菌是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培养基用常压或高压蒸煮等湿热灭菌、器械采用灼烧灭菌、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灭菌、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物体表面用药剂喷雾灭菌、接种室等空间采用紫外线或熏蒸灭菌。1.3.3接种将已消毒好的根、茎、叶等离体器官,经切割或剪裁成小段或小块放入培养基,整个接种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l.3.4培养把培养材料放在有一定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的培养室里,使之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1.3.5试管苗驯化移栽 试管苗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与自然生长的幼苗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驯化,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后才能移栽。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2.1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获得成功,从此揭开了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目前,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多科1 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世界上80%~85%的兰花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和快速繁殖的。培养的植物种类也由观赏植物逐渐发展到园艺植物、大田作物、经济植物和药用植物等。在我国,同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马铃薯无毒种薯和甘蔗种苗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30余种植物已进行规模化生产或中间试验。利用组织培养进行植物快速繁殖及无病毒种苗生产,不仅能够挽救珍惜濒危物种,而且能够解决植物野生资源缺乏的问题。2.2植物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将植物花药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能很快得到纯合的二倍体,这样将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通过花粉和花药培养已获得了几百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印度科学家应用这种方法培育的水稻品系,比对照产量提高15%~49%。韩国先后育成了5个优质、抗病、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培育了40余种由花粉或花药发育成的单倍体植株,其中有10余种为我国首创。玉米获得了100多个纯合的自交系;橡胶获得了二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仅“九五”期间就育成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44个,种植面积超过660万 hm2。2.3植物胚胎培养杂交育种中,杂种胚常常败育,因此将早期生长的胚取出,应用组织培养方法,就有可能培育出杂交植物。已经有100篇以上幼胚培养成为植株的报道。国内外科学家应用植物胚胎培养技术获得了多种远缘杂交的重组体、栽培种和杂交品种。2.4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利用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可以生产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近年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研究了400多种植物,从培养细胞中分离到600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60多种在含量上超过或等于原植物,20种以上干重超过原植物的1 9,6。例如,从薯芋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产的diosgenin用于合成甾体药物。最近抗癌药物紫杉醇一红豆杉细胞培养物,可用75t发酵罐培养,已达到商业化生产水平。另外,达到商品化水平的还有紫草、人参、黄连、老鹳草等;长春花、毛地黄、烟草等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牙签草、红花等20多种植物正在向商品化过渡。2.5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培养自1960年英国学者Cocking首次利用纤维素酶从番茄幼苗的根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以来,到1990年已有100种以上植物的原生质体能再生植株。我国获得了30余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其中包括难度较大的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大豆、水稻、玉米、小麦、谷子、高梁、棉花等。在木本植物、药用植物、蔬菜和真菌原生质体培养方面的进展也十分迅速。国外已先后获得了种内及种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还可应用于外源基因转移、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等研究,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6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最早始于1959年,G. Melchers在金鱼草悬浮细胞培养中获得了温度突变体。1970年,P.S.Carlson,H.Binding和Y.M. Heimer等分别分离出烟草营养缺陷型细胞、矮牵牛抗链霉素细胞系及烟草抗苏氨酸细胞系。迄今为止,已经在不少于15个科45个种的植物细胞培养中筛选出100个以上的植物细胞突变体或变异体。其中包括抗病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小斑病突变体和小麦抗赤霉病、根腐病突变体;抗氨基酸及其类似物细胞突变体,如甘蓝型油菜抗HYP突变体[263;抗逆境胁迫细胞突变体,如水稻耐盐突变体和小麦抗盐突变体;抗除草剂细胞突变体及营养缺陷型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除草剂变异体;株高突变体的筛选,如水稻矮秆变异体。2.7植物体细胞胚胎和人工种子1958年,Reinert在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中最先发现了体细胞胚胎(胚状体)。据不完全统计,能大量产生胚状体的植物有43科92属100多种。一些重要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珍珠谷等,也能通过离体培养产生胚状体。这些胚状体用褐藻酸钠等包埋,再加上人工种皮,就形成了人工种子。人工种子的优点是:繁殖快速,成苗率极高;不受气候影响,四季皆可工厂化生产。上世纪80年代初,美、日、法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人工种子的研究,我国也于“七五”期间开展了此项研究,并于1987年列入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8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与种质库建立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和证实,为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采用液氮超低温保存技术,能保持很高的存活率,并且能再生出新植株和保持原来的遗传特性。如建立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种质库,不仅可以防止种质的遗传变异和退化,而且可以长期保存无病毒的原种。2.9 植物组织培养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我国第一个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研究为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材料基础,为确保我国拥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合作,通过建立大规模、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将玉米转座子Ac—Ds等外源基因导入水稻未成熟胚和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获得了1.2万个独立的T—DNA插入株系,并构建了水稻突变体的数据库。 3 展望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是20世纪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之一,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抗性生理、激素及器官发生与胚胎发生等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实验材料和有效途径。植物组织培养方法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相应拓宽了其应用范围。由于组织培养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容易掌握花芽分化和开花成因;通过胚胎培养,能够得到杂种或自交种;通过分离单倍体细胞,能培育纯合的二倍体优良品系;提高育种多样性的同时缩短了育种时间;通过突变体筛选,提高植物的品质,增强抗逆境胁迫能力,扩大植物的生长范围;将体细胞冷藏在低温下,建立基因库,达到保存物种的目的;获得药用价值高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次生产物,加快药物生产的时间并且减少了单纯依靠天然植物的被动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必将日臻完善。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3)

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发展有机蔬菜生产,为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放心的蔬菜,不断满足群众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蔬菜种植的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有机蔬菜生产技术

摘 要:该文阐述了有机蔬菜种植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生产基地要求、肥料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等内容,为生产优质有机蔬菜产品提供参考。

关键词:有机蔬菜 品种选择 生产基地要求 肥料管理 病虫草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35-0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预计到2015年,中国富裕家庭的数量将超过440万户,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而这些家庭对蔬菜等农产品的需求数量、品种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健康的大敌。有机蔬菜化学残留很少,品质与口感都很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该文结合有机生产标准,针对有机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对有机蔬菜的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

1 有机蔬菜专用品种的选择

首先要注意的问题是应当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及市场需要;其次,由于有机蔬菜栽培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除草剂等,最好选择一些对病虫害有抗性的蔬菜种类及品种,再次,应选择获得认证的有机蔬菜种子和种苗,禁止使用任何转基因种子。最后,在蔬菜品种的设置方面,要尽量多的收集好品种,避免单一品种给生产与销售带来弊端。

2 有机蔬菜地块选择与整地

2.1 地块选择

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要求土壤肥沃,集中连片,地块完整,其间不得混合常规蔬菜生产的地块,有机和常规地块分开超过10 m,并安排乡村道路,农田林网或物理障碍物作为缓冲区间,以确保有机地块免受污染,一般由常规生产向有机生产通常需经过2年的转换时间。生产基地要求具有丰富且优质的灌溉水资源;同时交通方便,便于销售;面积适中,能够进行作物轮作生产。

2.2 换茬

前茬蔬菜腾茬后, 为给后茬作物创造一个优良的生长环境,要求彻底打扫田块,将植株残体全部收集并运出基地进行无害化处理,也可就近投入沼气池。

2.3 整地

基地一般在换茬后整地,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结构和表面状态,有利于蓄水保墒,协调水、养分,空气,热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提高土壤肥力,为播种和作物生长、田间管理提供良好条件。

3 肥料的管理

3.1 肥料的种类

有机蔬菜生产对病虫草害的防治和肥料使用,要求比常规蔬菜生产的要高很多。生产允许的肥料主要包括:腐熟的动物粪便与残体,绿肥、沤肥、沼泥,腐熟的饼肥,草木灰等;磷矿粉、钾矿粉和氯化钙等自然界存在的一些矿物质;另外还有国家认证的一些肥料厂生产的有机肥料和部分微生物肥。

3.2 肥料的无害化处理

在使用自己沤制或堆制的有机肥料时, 必须在施用前60 d需进行无害化处理。方法主要有:一是将肥料用水拌湿、翻匀、堆积,用塑料膜密封覆盖,使其充分腐熟;二是发挥沼气池作用,将有机肥进入沼气池发酵,沼液或沼渣是很好有机肥料。

3.3 施肥方法

土地在使用肥料时,要做到种菜与培肥同步进行,植物肥与动物肥要保持数量以1∶1为宜,一般每公顷施有机肥45000~ 60000 kg,追施有机专用肥15000 kg。为防止有机蔬菜因出现缺肥缺素而影响产量,有机肥料的用量要充足。并且可以利用根瘤菌等土壤有益微生物来加速养分释放和养分积累,促进有机蔬菜对养分的有效利用。

在对需要追肥的有机蔬菜施肥时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施足基肥,将施肥总量80%用作底肥或基肥均匀施入耕作层内,结合基地情况,在播种或移栽前,先开沟,将肥料置入后进行填土;二是要巧施追肥,一般蔬菜开花期肥力需求较大,此时应进行追肥。施用量为总肥量的20%。

追肥既可以结合浇水、培土等方法进行土壤追肥,又可以进行叶面追肥,在生长期根据植物长势需要,选取生物有机叶面肥,每隔7~10 d喷洒一次,连喷2~3次。

4 有机蔬菜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是整个有机蔬菜生产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即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干预,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物质,如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等,所以说有机蔬菜的病虫草害防治将是一大技术难题。在生产中,我们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主要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四种方法来达到病虫草害防治的目的。

4.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原体、害虫和杂草的方法。在农事活动中,一方面,可利用害虫天敌进行害虫捕食和防治,例如捕食螨、瓢虫、小黑隐翅甲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防治害虫;另外,可以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原菌;最后,可以利用食草昆虫和专性寄生于杂草的病原菌防治杂草。

4.2 化学防治

在有机蔬菜生产的特殊时期可以协调利用化学防治。首先,可以使用石灰水、石硫合剂、波尔多液防治病害;其次可以少量施用铜制剂、植物提取剂、醋等来防治真菌性病害。再次,可以采用生物制剂肥病害。

4.3 物理防治

有机蔬菜栽培中提倡通过释放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动物(如捕食螨、瓢虫和赤眼蜂等) 来防治虫害。可利用一些昆虫固有的趋光、趋味性和感应颜色刺激的性质进行大量的集中诱杀或驱避,达到杀灭害虫、保护有益昆虫的作用。

4.4 农业防治

在有机蔬菜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一般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农业防治如能同生物、物理、化学防治等配合进行,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伟勇,刘建平,李展彬.有机蔬菜种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8).

[2] 徐创吉,马玺,王桂珍,等.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27-29,48.

[3] 张德纯,刘中笑,靳松.关于有机蔬菜认证和质量管理的思考[J].中国蔬菜,2007(6):4-6.

[4] 邹辉,刘麦丰,曹庆,等.浅谈有机蔬菜生产技术[J].中国蔬菜,2002(5):56-57.

有机蔬菜栽培技术

[摘 要]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发展有机蔬菜生产,为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放心的蔬菜,不断满足群众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本文主要对有机蔬菜种植过程中的种植技术进行了集中的论述和探讨,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开展有机蔬菜种植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有机蔬菜 栽培技术 种植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183-01

现代农业的发展带给人们更多物质财富和文明,但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物质,也给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实行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采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观点,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最终实现农业生态的和谐发展和进步,基于此,有机蔬菜便诞生了。在这里有机蔬菜主要说的是,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和化肥,同时也不会使用转基因生物和产物作为有机蔬菜种植的主要方式,而是在蔬菜种植过程中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蔬菜种植过程中的各项平衡,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并经过专业评定机构认证之后,向其颁发有机蔬菜证书的一种种植方式。

一、品种的选择

有机蔬菜种植的开始阶段,可以选择未经过禁用物质处理中常规方法来进行种植。在种植和生产过程中,要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选择适合的地块和合适气候环境进行种植,并且应该保证种植的蔬菜对虫害有一定抵抗性。

二、制定有机蔬菜轮作计划

轮作技术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有计划的种植不同种类的蔬菜和不同类型的农作物的一种复种形式。在进行有机蔬菜种植过程中轮作问题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只有全面而有效的解决这项问题,才能彻底摆脱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分依赖农业化学品,所以轮作是有机栽培蔬菜栽培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和特征。

不管是土壤的培肥还是病虫害防治首要是实行作物轮作技术,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轮作技术可以有效的利用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元素,把农业用地和养地有效的结合起来,不断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中生物的多样性,使土地肥力和土壤环境逐渐改善;其次,进行轮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减少作物连坐所带来的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再次,合理的进行轮作就会使食物条件恶化和寄主减少,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最后,在种植过程中合理的轮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促进土壤中对病原物的有抵抗作用微生物的活动,从而能够有效的抑制病原菌的滋生和发展。

三、清洁地块

这里所说的清洁主要是对土地环境进行全面的清理和彻底的翻耕,在蔬菜生长过程中,应该及时的拔除田间的杂草、摘除病叶和病果。在作物收获之后,彻底的对病虫进行打扫清理,将田间腐烂的枝叶运出田间,进行集中销毁或者深埋处理,以保持田间的卫生。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对减少有害生物的生存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配套栽培技术

在有机蔬菜种植过程中,通过培育壮苗、起高畦栽培、秸秆覆盖、肥料调控以及合理的修剪等技术,保证植物能够充分的利用阳光和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五、肥料的使用

在使用肥料之前,应该对土壤的肥力进行全面的测定,因地制宜的使用肥料。在有机蔬菜施肥过程中提倡使用有机肥,强调不使用任何的化学肥料。在生产过程中,示范田内均要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可以使用少量的矿物质肥料。例如:硫酸钾、钙镁磷肥、氯化钙等。在选择使用有机肥过程中一定要选择经过认证合格的、发酵充分的、可以降解的腐熟质有机肥。在施肥过程中,要采用堆肥的施肥方式,消除和降解堆肥中可能存在的化学农药、化学药品以及虫卵等物质,堆肥的时间一般维持在3个月左右,这样可以保证有效的发酵,从而保证肥料满足蔬菜种植的要求。肥料在使用过程中,主要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施肥量的控制,有机肥在施肥过程中应该保证用量充足,一般情况下,每亩施加有机肥45~60吨左右即可;其次,施足底肥,将施肥总量的80%左右用作基肥,结合对土地的深耕处理,将肥料均匀的混合在土壤内部,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最后,合理的进行追肥,在蔬菜生长到3~4片叶子之后,可以开沟或者开穴进行施肥,并及时的进行浇水处理。

六、病虫害防治

首先,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选择石灰石、硫磺、波尔多液、醋和高锰酸钾等物品对有机蔬菜在种植过程进行病害的防治。同时在防治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小苏打加植物油的混合液对白粉病进行防治,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再次,虫害的防治。提倡通过释放寄生性、捕食性的天敌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在杀虫过程中使用植物性的杀虫剂来进行消杀处理,同时也可以使用诱导剂和设备等方式对病虫害进行重点防治。

结语

发展有机蔬菜生产,能够实现农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加优质、安全、营养的蔬菜产品,是一项惠民工程,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有着广泛的推广价值和极具生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焦彦生,郭世荣. 有机蔬菜生产中的病虫草害防治策略[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04)

[2]卢立红,王玲,张慧,胡涛. “放心蔬菜”认养园的建设与经营[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7(04)

[3]余常水,令狐昌英,田浩,周安韦,李静,李大鹏. 遵义县永乐有机红辣椒种植技术[J]. 耕作与栽培. 2013(01)

[4]王丽琴,苏自珍,李永惠. 巍山县蔬菜生产发展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22)

[5]梁磊,何勇,朱祝军. 叶菜类观赏蔬菜在庭院种植中的运用[J]. 浙江农业科学. 2011(02)

[6]王卫平,朱凤香,陈晓,洪春来,吴传珍,薛智勇. 有机蔬菜栽培土壤的培肥技术与废弃物处置[J]. 浙江农业科学. 2010(03)

大棚豆角种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育苗。 育苗移栽多采用小塑料袋和纸筒(纸钵)育苗,也可采用5×5厘米营养土方块育苗,每穴2-3粒种,浇透水,注意保温和控制徒长。育苗期要根据前茬蔬菜的拔秧期推算。苗龄一般为20-25天。 育苗时间南北差异很大。为了利于种子发芽和杀死附着在种皮上的虫卵、病菌,采用高温消毒籽播种,效果很好。即先将种子精选,放在盆中用80℃-90℃的热水将种子迅速烫一下,随即加入冷水降温,保持水温25℃-30℃左右4-6小时,捞出稍晾播种,一般不再播前催芽。 2、整地施基肥和作畦。 豆角喜土层深厚的土壤,播前应深翻25厘米,结合翻地铺施土杂肥5000-10000公斤,过磷酸钙50-75公斤或磷酸二铵50公斤,钾肥15-25公斤。整地后作畦,畦宽2-3米,每畦移栽两行豆角,穴距20厘米左右,每穴移栽2株。每亩5500-5000墩。 3、插架、摘心、打杈。 架豆角甩蔓后插架,可将第一穗花以下的杈子全部抹掉,主蔓爬到架顶时摘心,后期的侧枝座荚后也要摘心。主蔓摘心促进侧枝生长,抹杈和侧枝摘心促进豆角生长。 4、先控后促管理。 豆角根深耐旱,生长旺盛,比其它豆类蔬菜更容易出现营养生长过旺的现象,加之大棚栽培,光照弱、温度高、肥力足,营养生长旺盛就更为突出,进而影响开花结荚。田间管理上要先控后促,防止茎叶徒长和早衰。

豆角是喜温蔬菜,需在无霜期栽培,一般来讲在北方高寒地区露地只能栽培一季。但近几年随着新技术的推广,油豆角的栽培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春豆角的种植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塑料大棚早春豆角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项重要技术环节。

二、大棚春豆角育苗:育苗采用温室内营养钵育苗 。

1、播种播种期一般为南部地区3月上、中旬,北部地区3月中、下旬。播种量每667平方米移栽田需种量4-5公斤,每平方米苗床播种量100克。播种时苗床土壤含水量要达到80%以上,温室内床土土温要保持在12℃以上。气温白天20-25℃,夜间15-16℃。播种时要将营养钵浇透底水,水渗后,每个营养钵点播3—4发芽种子,覆土37.5px,然后扣小拱棚。

2、播种前的准备播种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播种床的制作及营养土的配制:播种床在温室内应根据温室的大小情况,确定播种床的大小,将营养钵摆放在育苗床内。营养土的配制:用60%的园田土,30%的腐熟有机肥,10%的腐熟大粪肥,然后加入根瘤菌肥、长效微生物复合肥混拌均匀即可。然后将配好的营养土装入营养钵中,营养钵直径为200px或250px,高300px。(2)种子处理播种时选择粒大饱满无病斑的干种子,选用1%福尔马林溶液浸泡20分钟,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炭疽病菌,用清水冲洗净后凉干。(3)催芽播种前2—3天常温水浸种3—4小时,在30℃下催芽24小时,胚根顶破种皮即可。

3、苗期温度及水分管理播种后至出苗,白天20-25℃,夜间15-16℃,3—4天拱土后子叶展平,撤膜降温。白天15—20℃,出苗后1O天真叶出现,真叶展开至定植前10天,要求提高温度,白天20—25℃,以利于花芽分化和根叶生长,定植前10天进行幼苗锻炼,白天15—20℃,夜间12-15℃。在水分管理上,由于菜豆幼苗比较耐旱,出苗后根据幼苗长势和土壤水分情况,适当补水2—3次,既不要过干也不要过湿。

壮苗标准,锻炼好的壮苗,株丛矮而壮,根系发达,2—3片真叶,苗龄30—35天。

三、大棚春豆角定植

1、定植前的准备:(l)整地施基肥选择地势平坦、向阳的地块,每公顷施入45—60吨的有机肥做基肥,然后耕翻土地做畦。(2)扣棚定植前20—25天扣棚,一般在2—3月中旬扣棚,棚膜采用无滴防老化棚膜,聚乙烯塑料棚膜用量每667平方米用膜120公斤。

2、定植:(l)定植安全期的温度指标及保温措施菜豆定植到大棚时,棚内土温必要稳定在10℃以上,夜间气温不低于8℃,一般在4月上中旬定植。定植时的保温措施:内保温采用大棚内扣小棚,挂双层幕,必要时采用棚内点暖风炉,外保温主要采用在棚四周加盖草苫子。(2)定植方式与密度矮生菜豆,穴行距750px*1500px,亩保苗8000—10000株,蔓生菜豆一般为畦栽,畦宽30px,每畦栽双行,株距20—625px,亩保苗6000—8000株,蔓生种也可与油菜等绿叶菜套种,高畦栽培,畦宽1m,每畦定植双行,埯距625px,行间栽油菜三行株距250px;菜豆开花前拔出油菜,同时插架引蔓。定植时开沟灌水,以湿透土为宜,然后覆上干土。

四、大棚春豆角田间管理

1、定植后至开花结荚前管理(1)中耕培土菜豆在定植缓苗后,即应中耕培土,使土壤疏松,有利于地温增高、促进根系生长,一般从定植后到开花前,每隔一周左右,即中耕一次。中耕要深,随着中耕,适当向根茎部培土。以利根茎部位不断发生侧根。(2)温度及水分管理定植后的温度管理,白天保持20-25℃,夜间15—20℃,进入开花期白天20℃左右,夜间15℃以上,以利正常开花结荚。在水分管理上,由于菜豆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所以从定植到开花前一般不进行灌水施肥,以防茎叶徒长。开始开花时,要加大放风量,排除潮湿空气,以利于授粉,避免落花,减少病害。(3)搭架蔓生种在蔓茎抽出750px时,应进行搭架,双行种植的可将两行并拢成人字架,单行种植应搭成立架或人字架。

2、结荚期的管理:(1)肥水管理矮生菜豆呈现花蕾时蔓生菜豆抽蔓后开始追肥灌水,以促进秧荚的迅速生长。结合灌水追施磷酸二铵1次,按每公顷225-300kg施入,7-10天灌水一次,每次灌水量不宜过大,蔓生种可10—15天灌一次,追施2—3次化肥,每次150-225kg磷酸二铵。用0.01-0.03%的钼酸铵浸种或喷施植株。可促进菜豆早熟并提高早期产量。(2)通风管理通风换气,定植后一周内,一般不进行通风换气,使棚内保持高温,以利缓苗。当温度超过30℃时,中午应该短时间内通风,从缓苗到花期应保持25℃左右,以促进生长,开花结荚期在保持20℃左右的前提下,风量大,有利于授粉,结实和荚果肥大。高温高湿会引起落花,湿度应保持在75%,终霜期后昼夜放底风。

五、大棚春豆角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开花结荚期可用2000—3000倍粉锈宁防治锈病;600倍液75%百菌清防治灰霉病、红斑病、炭疽病,用5%百菌清粉尘剂防治灰霉病、炭疽病。

2、虫害防治生长期用1000—1500倍40%乐果防治蚜虫,结实期用2000-3000倍40%菊杀乳油或3000—4000倍速灭杀丁防治菜青虫、甘兰夜蛾、蚜虫、红蜘蛛。

六、大棚春豆角采收上市

菜豆供食用的是嫩豆荚,当豆荚达到商品成熟时,要适时采收。一般矮生种定植后25-35天开始采收,蔓生种定植后35—45天开始采收,3—5天收获一次,结荚盛期1—2天采收一次。采收过晚影响品质和后续花序的结荚,采收的果荚要及时上市,没上市的可在3℃的环境下保鲜。

七、大棚春豆角清洁田园

对病株病叶要及时清除田园。集中一地烧掉埋好。7月上旬采收结荚。对架条要集中存放,以防病株上的病菌虫卵第二年危害,达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

饮茶与养生论文参考文献

需要资料 上(59168)吧 茶叶不仅是一种老少咸宜的饮料,而且它治病强身的功效也不容小觑。茶叶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是茶叶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基础,也使得茶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有人把茶叶称为“原子时代的饮料”、“二十一世纪的饮料”,的确是很有道理的。 茶叶的成分很复杂,作为一种食品,茶叶含有大量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能量能量是维持机体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是由碳水化物、蛋白质和脂肪这些生热营养素提供的。与其他食品相比,茶叶是一种低能量食物,但不同种类的茶叶所能提供的能量不一样。一般来说,茶质量越好,能量越高。每100克茶叶提供能量以绿茶最高,而砖茶的能量最低,这是因作为原料的茶叶质量不高。如在茶叶中加入牛奶和糖,每天饮茶6杯,约1100毫升,所获得的能量可占全天饮食提供能量的7%~10%。故国内外有人喜欢饮牛奶茶或糖茶。 蛋白质“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蛋白质有非常重要的营养功用,在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时,主要是看其中必需氨基酸种类是否齐全、比例是否合适、数量是否充足。茶叶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只是比例尚不够合理。令人感兴趣的是,茶叶中还含有大量的茶氨酸,这是茶叶所特有的,是形成茶叶风味的主要成分。 与一般食物相比,茶叶中蛋白质的含量很高,达20%~30%。其含量与茶叶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绿茶中的蛋白质高于其他类型的茶叶。但在泡茶时能溶于水的蛋白质还不到2%,其余绝大部分留在茶渣中不能被利用,因此每天从饮茶中摄取的蛋白质是很少的。但如将茶叶吃下,则可得到数量可观的蛋白质,而在茶汤中加入牛奶、酥油或乳酪等,还能给茶叶增加多量的优质蛋白,可以有效地提高茶叶原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如藏族的酥油茶和蒙古族的奶茶。 碳水化物碳水化物就是通常所说的糖类,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等。以往的资料认为茶叶中碳水化物的含量不高,一般在10%以下。而新的报道表明,茶叶中的碳水化物含量多在40%左右,某些优质茶叶可高达60%以上,这可能是因为和以前的测定方法不同所致。茶叶中的碳水化物多为多糖类,而能在沸水中溶出的多糖仅2%左右,占茶叶水溶物的4%~5%,因此通常认为茶是低能量低糖饮料,适合于糖尿病和其他忌糖患者饮用。 脂肪脂肪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同样体积的脂肪所提供的能量是碳水化物或蛋白质的2.25倍。茶叶中的脂类含量不太高,绿茶和红茶一般不超过3%,砖茶可能是加工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脂肪,其含量可达到8%左右。茶叶中的脂类有磷脂、硫脂、糖脂和甘油三酯等,其中的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人体必需脂肪酸。故饮茶可以使人体获得一定量的脂肪酸,但因其含量很低,所提供的量是很有限的。 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护身体健康所必需要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虽然这些物质在体内所占比例很小,但作用很大,是调节体内物质代谢必不可少的。 茶叶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其含量因茶叶种类不同有很大的差异,其中绿茶比红茶高,高档绿茶含量更高。维生素C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能防治坏血病、癌症及其他多种疾病。在二战中,为防治日本远征部队的坏血病,当时日本的粗茶几乎全部控制在海军手里。 茶叶中B族维生素的量是比较丰富的,如每天饮茶25克,可满足人体25%的需要量。通常绿茶中的B族维生素的含量高于其他类型的茶叶,以细嫩的茶叶中含量较高。B族维生素参与体内多种生理生化代谢过程,维持神经、心脏及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茶叶中无机物质占4%~9%,其中50%~60%可溶解在热水之中,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并且多有益于健康。茶叶中含量最多的无机成分是钾和磷,其次是钙、镁、铁、锰等,而铜、锌、钠、硫、氟等元素较少,不同的茶含量稍有差别。此外,由于茶叶有浓缩环境毒性物质的特性,有时其也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如铝、铅、镉等,并且其浸出率均在60%左右,这已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茶叶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是很有益处的。其中的铁、铜、氟、锌比其他植物性食物要高得多。前苏联的科学家发现茶叶中的铜和铁可以提高红细胞形成的能力,有治疗贫血的作用,而且茶叶中的维生素C有促进铁吸收和利用的功能。氟是人体骨骼和牙齿珐琅质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茶叶中的氟较一般植物性食物高得多,可达10~15毫克/100克,其中80%溶于茶汤之中。每天饮茶10克,可获得1毫克的氟,已基本满足人体的需要;饭后用茶液漱口效果良好,尤其对学龄前儿童护齿更有好处,但儿童不宜多饮茶,特别是浓茶。硒是人心肌代谢不可缺少的元素,此外硒还有抗癌和防癌作用。陕西的紫阳茶含有丰富的硒,实验研究发现其有抗突变的效果。 总之,茶叶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特别是其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一般植物性食品不能比拟的。作为低能量和低脂肪的食品,其具有很高的开发和运用价值。因为加工过程中的某些步骤会使氨基酸或维生素等营养素遭到破坏,故而绿茶的营养价值高于其他各类茶叶。但是迄今为止,茶叶仍主要是被当做饮料,这一点在国内外都是如此。茶叶中的某些有效成分不能溶解在水中,泡茶时溶出的成分仅是其中的少量,绝大部分被当做废料丢弃,这样就使茶叶的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实在可惜。如将茶叶加入到其他食品中去,成为名符其实的吃茶,这样可使茶叶的营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随着茶道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艺茶道的论文赏析,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1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2.2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2.3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3.1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3.2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3.3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7-29.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30-34.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5-226.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98-300.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现代茶馆设计中茶文化的作用

摘要:

现代茶馆建筑外环境设计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从茶客生活需求考虑的探索过程,对人文的关注是其核心,如此方能真正确立设计价值与设计方向。茶馆建筑外环境设计从适宜关怀入手,设计过程充分遵从整体性和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并以关注人文、重视情怀作为出发点。本文采用多种不同的设计手法:从茶馆外立面上进行合理分配与规划、室外景观设计都是体现茶馆设计艺术风格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反应空间意义和古典色彩的渲染过程。

关键词:

现代茶馆;环境设计;茶文化;渗透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口的快速增长,能源年消耗量也从最初的1亿吨标准煤当量增长到现在的160亿吨标准煤当量,据估计,全球能耗到2020年将增长到大约195亿吨标准煤当量。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更是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像局部地区出现的酸雨、雾霾天气,正在一点一点地侵蚀着人类生存的最后一方净土。同时,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它燃烧产生的气体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加剧,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在严峻的现状下,现代茶馆环境设计寻求一种优质、高效、洁净的模式也算是为环境保护做出的一种努力。

1基于节约能源的茶馆环境设计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样需要依赖化石能源来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05年到2013年之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快速上升。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呈现急剧上升的态势。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了375000万吨标准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能源消费国,而我国的国民经济却只是美国的1/10,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面对能源的日益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困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寻求可再生清洁能源代替常规能源是唯一出路。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自然界的风能、水能、生物能等都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它们的使用不产生或极少产生污染物,是一种理想能源。现在各国都在积极投入对可再生清洁能源的研究、利用,其中以太阳能的应用发展最为迅猛,预计到21世纪中叶,将会成为人类的基础能源。在基于节能环保型茶馆行业发展的带动下,周边地区人们的收入和住房需求都有所赠长,传统茶馆建筑存在着新建数量居高不下,建筑能耗节节攀升的问题。由于传统茶馆建房费用较低,追求的又是大而宽敞的住宅,因此造成了茶馆实际面积超出使用面积过多,严重浪费了空间与资源。同时,茶馆住宅建造技术简单,缺乏规划和专业人员指导,导致茶馆建筑的热环境差,能耗高。特别对处于夏热冬冷气候区,住宅舒适性不仅要考虑夏季的防热还要兼顾冬季的保温,茶馆建筑的无序性、无理性、无科学性,势必导致能源的严重浪费。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国家,其中农村人口占社会总人口56%的比重。不均衡的经济发展、落后的整体经济水平导致农村地区的能源问题表现的十分突出。传统茶馆建筑的高耗能低效率的用能模式,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重大又深远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着传统茶馆的发展。数据显示,我国传统建筑每年直接消耗的各种能源占全国能源总消耗的一半左右,相当于5.6亿吨标准煤。充分结合传统茶馆实际情况、采取多种能源互补的策略是现阶段解决茶馆建筑用能问题重要突破口。因此,像太阳能这种安全、无污染、易获得的清洁能源在广大地区具有良好的发展机会。经济发展情况和能源使用情况是相辅相成的,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实现了一个快速增长,GDP年平均增长12.78%,同时能源生产情况的年平均增长值也达到了10.82%,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9.52%。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0.7%、石油占16.5%、天然气占2.3%、可再生能源占5.4%。可见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体,但同时我国很多省份煤炭资源紧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比不到10%。定位为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的茶馆环境节能设计是符合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的,它的发展对全国都具有重大影响。因此,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特别是在茶馆建筑设计中实现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利用推广是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

2茶文化在现代茶馆环境设计中的渗透与应用

2.1茶馆外遮阳环境设计

夏季,茶馆建筑南向窗口面积太大,往往会造成房间过热的问题,影响舒适性。在无遮阳措施的情况下,约有83.9%的太阳辐射热透过玻璃进入室内,严重影响了室内热舒适度。茶馆建筑遮阳方式分为内遮阳、外遮阳和玻璃自遮阳,其中内遮阳主要是采用窗帘等措施在室内进行遮阳防热,此时太阳辐射已经透过窗户进入了室内;外遮阳是在室外直接将太阳光挡在室外,太阳辐射没有进入室内,主要有水平遮阳、垂直遮阳和综合遮阳等。太阳辐射强度因时间、地点、朝向的不同而不同,通过遮阳夏季能阻挡不利的太阳辐射进入室内,防止过热,减少制冷能耗;但同时也会妨碍茶馆建筑在冬季获取有利的太阳辐射,而增加采暖能耗。因此遮阳的日期、时间、形式和尺寸都需要根据地区的气候朝向以及茶馆建筑的特点而定。

2.2茶馆外墙保温环境设计

在茶馆建筑热过程的诸多影响因素中,首先是外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外墙在茶馆建筑围护结构中占比大,是接受太阳直射辐射最多的构件,由外墙传热造成的热损失在整个茶馆建筑的热损失中占有近50%的比例,所以外墙的保温是外围护结构很重要的一部分。传统茶馆建筑使用最多最广泛的墙体材料———实心粘土砖,由于近年来国家节能环保意识的加强,实心粘土砖正面临被淘汰的境遇,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将成为必然的趋势。但在经济条件不佳,资源贫乏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粘土类墙材仍无法被取代。当前茶馆建筑对外墙保温重视不够,外墙基本未采用保温措施,导致热量散失巨大。针对茶馆外墙无任何保温措施的情况,笔者建议新型茶馆建筑方案中采取外墙外保温复合墙体的构造方式。保温材料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和聚苯颗粒保温砂浆,墙体材料采用比较符合本土实际情况的空心粘土砖和灰砂砖。

2.3茶馆绿化环境设计

现代茶馆外部空间环境种植绿色植物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钢混建筑给人带来的感觉过于凝重,需要借助植物绿化效果来保证茶馆建筑环境的协调性,也是茶馆建筑外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段,同时还为茶客在外空间环境开展娱乐与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证。这种设计手段的初衷是以人为本,它给更多的茶客提供了回归生命本质的灵魂空间。我国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因此在茶馆外环境绿化设计上应仔细考虑绿植颜色搭配,以保证在不同季节环境里茶馆建筑能达到四季常绿、三季开花的效果。通常来说,茶馆的外环境绿化设计在春天宜用连翘、迎春、碧桃等植物;夏宜紫薇、紫藤、合欢等开花植物;秋季则栽种黄护、枫、银杏等树种;冬季以雪松、腊梅、常青和在冬季开花的植物配置。绿色植物可以增加室内空间的魅力和乐趣。还可以配置一些外观好看、颜色艳丽、古色古香的植被,也可以使用当地原有的植被来营造茶馆强大的本地特色,使用植被和岩石进行绿化配置,创造一个充满趣味和幽默的景观场景。

2.4茶馆屋顶隔热环境设计

在夏热冬冷气候区,茶馆建筑外环境设计应以隔热为主,其中以屋顶隔热最为重要。屋顶是茶馆建筑中第二大耗热大件,排在墙体之后,受到太阳照射的时间最长、强度最大,其室外综合温度比外墙还高。因此它不仅需要满足冬季保温,对夏季隔绝太阳辐射的要求更高,还要兼顾防水排水的要求。为了不致使炎热季节下室内温度过高,要尽量减少太阳辐射热传入屋面,需要使用通风屋顶来降低屋面温度。平屋顶和坡屋顶是茶馆建筑外环境设计最常见的屋顶形式,其中坡屋顶是平屋顶的2倍。坡屋顶利用坡屋面下的三角形空间进行通风降温;生态经济区常年雨水较多,坡屋顶还能有效排除雨水。本次研究采用瓦材钉挂型坡屋顶,结构层为100厚钢筋混凝土+挤塑聚苯板,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作用。通过改变挤塑聚苯板的厚度来改变屋面的传热系数,进而通过传热系数的变化来研究屋面对室内自然室温的影响。

2.5茶馆小品环境设计

茶馆的存在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与一个心灵放松的地方,尽管人们几乎都是在室内进行喝茶沟通,但室外的景观小品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愉悦的效果。通过在茶馆建筑外部搭设各类设施、修剪凉亭廊架等景观小品,既可以满足更人性化维度健身活动需求,同时也可以和周围的茶馆绿色景观配置形成更好衬托作用。此外,在茶馆外部空间环境中增设水景,建设一些当地特色的景观亭。茶馆供茶客休息、交流场所的座椅材料多采用木材,使用木材有助于增加人们的亲和力,即便在低温环境下,也不会让客人觉得冷。户外还可以采用荷叶、荷花、柳树等元素塑造亭阁景观,从而保证木质材料增加外环境空间的吸引力。借助室外景观小品使得茶馆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提供顾客文化交流的平台,如学习书画、休闲娱乐场所。安排健身设施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位置的合理性,以保证为顾客提供全方位服务。还可以增添一些儿童娱乐设施,这样更具吸引力和娱乐性。

3结论

我国茶馆环境设计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并且承担着为人们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多重属性。作为人们日常居住的地方,茶馆环境设计直接体现着茶客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亲切适宜的室内设计、温馨宜居的室内氛围无疑是众茶客的心理追求。应该说,通过基于茶文化的建筑思路,茶馆环境设计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光热转换利用,并注意建筑的防晒隔热。在茶馆环境设计中注重建筑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使人在茶馆环境中感受到舒适典雅的韵味是设计者需要把握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吴玉涵.城市历史地段作为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艺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12-13.

[2]赵瑞云.历史街区商业步行街传统特色营造[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33-35.

[3]唐黎标.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建材发展导向.2014(24)38-39.

[4]李花荣.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工艺浅析[J].城市地理.2015(16)102-103.

去“文发网”看看 很很多免费的参考文献 还可以提供论文写作指导 并且帮忙发学术论文哦茶叶不仅是一种老少咸宜的饮料,而且它治病强身的功效也不容小觑。茶叶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是茶叶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基础,也使得茶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有人把茶叶称为“原子时代的饮料”、“二十一世纪的饮料”,的确是很有道理的。茶叶的成分很复杂,作为一种食品,茶叶含有大量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能量能量是维持机体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是由碳水化物、蛋白质和脂肪这些生热营养素提供的。与其他食品相比,茶叶是一种低能量食物,但不同种类的茶叶所能提供的能量不一样。一般来说,茶质量越好,能量越高。每100克茶叶提供能量以绿茶最高,而砖茶的能量最低,这是因作为原料的茶叶质量不高。如在茶叶中加入牛奶和糖,每天饮茶6杯,约1100毫升,所获得的能量可占全天饮食提供能量的7%~10%。故国内外有人喜欢饮牛奶茶或糖茶。蛋白质“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蛋白质有非常重要的营养功用,在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时,主要是看其中必需氨基酸种类是否齐全、比例是否合适、数量是否充足。茶叶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只是比例尚不够合理。令人感兴趣的是,茶叶中还含有大量的茶氨酸,这是茶叶所特有的,是形成茶叶风味的主要成分。与一般食物相比,茶叶中蛋白质的含量很高,达20%~30%。其含量与茶叶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绿茶中的蛋白质高于其他类型的茶叶。但在泡茶时能溶于水的蛋白质还不到2%,其余绝大部分留在茶渣中不能被利用,因此每天从饮茶中摄取的蛋白质是很少的。但如将茶叶吃下,则可得到数量可观的蛋白质,而在茶汤中加入牛奶、酥油或乳酪等,还能给茶叶增加多量的优质蛋白,可以有效地提高茶叶原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如藏族的酥油茶和蒙古族的奶茶。碳水化物碳水化物就是通常所说的糖类,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等。以往的资料认为茶叶中碳水化物的含量不高,一般在10%以下。而新的报道表明,茶叶中的碳水化物含量多在40%左右,某些优质茶叶可高达60%以上,这可能是因为和以前的测定方法不同所致。茶叶中的碳水化物多为多糖类,而能在沸水中溶出的多糖仅2%左右,占茶叶水溶物的4%~5%,因此通常认为茶是低能量低糖饮料,适合于糖尿病和其他忌糖患者饮用。脂肪脂肪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同样体积的脂肪所提供的能量是碳水化物或蛋白质的2.25倍。茶叶中的脂类含量不太高,绿茶和红茶一般不超过3%,砖茶可能是加工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脂肪,其含量可达到8%左右。茶叶中的脂类有磷脂、硫脂、糖脂和甘油三酯等,其中的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人体必需脂肪酸。故饮茶可以使人体获得一定量的脂肪酸,但因其含量很低,所提供的量是很有限的。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护身体健康所必需要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虽然这些物质在体内所占比例很小,但作用很大,是调节体内物质代谢必不可少的。茶叶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其含量因茶叶种类不同有很大的差异,其中绿茶比红茶高,高档绿茶含量更高。维生素C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能防治坏血病、癌症及其他多种疾病。在二战中,为防治日本远征部队的坏血病,当时日本的粗茶几乎全部控制在海军手里。茶叶中B族维生素的量是比较丰富的,如每天饮茶25克,可满足人体25%的需要量。通常绿茶中的B族维生素的含量高于其他类型的茶叶,以细嫩的茶叶中含量较高。B族维生素参与体内多种生理生化代谢过程,维持神经、心脏及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茶叶中无机物质占4%~9%,其中50%~60%可溶解在热水之中,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并且多有益于健康。茶叶中含量最多的无机成分是钾和磷,其次是钙、镁、铁、锰等,而铜、锌、钠、硫、氟等元素较少,不同的茶含量稍有差别。此外,由于茶叶有浓缩环境毒性物质的特性,有时其也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如铝、铅、镉等,并且其浸出率均在60%左右,这已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茶叶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是很有益处的。其中的铁、铜、氟、锌比其他植物性食物要高得多。前苏联的科学家发现茶叶中的铜和铁可以提高红细胞形成的能力,有治疗贫血的作用,而且茶叶中的维生素C有促进铁吸收和利用的功能。氟是人体骨骼和牙齿珐琅质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茶叶中的氟较一般植物性食物高得多,可达10~15毫克/100克,其中80%溶于茶汤之中。每天饮茶10克,可获得1毫克的氟,已基本满足人体的需要;饭后用茶液漱口效果良好,尤其对学龄前儿童护齿更有好处,但儿童不宜多饮茶,特别是浓茶。硒是人心肌代谢不可缺少的元素,此外硒还有抗癌和防癌作用。陕西的紫阳茶含有丰富的硒,实验研究发现其有抗突变的效果。总之,茶叶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特别是其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一般植物性食品不能比拟的。作为低能量和低脂肪的食品,其具有很高的开发和运用价值。因为加工过程中的某些步骤会使氨基酸或维生素等营养素遭到破坏,故而绿茶的营养价值高于其他各类茶叶。但是迄今为止,茶叶仍主要是被当做饮料,这一点在国内外都是如此。茶叶中的某些有效成分不能溶解在水中,泡茶时溶出的成分仅是其中的少量,绝大部分被当做废料丢弃,这样就使茶叶的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实在可惜。如将茶叶加入到其他食品中去,成为名符其实的吃茶,这样可使茶叶的营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我能找到的 希望可以帮你哟

茶叶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China's tea culture history is glorious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

  • 索引序列
  • 茶叶种植与养护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种苗生产种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大棚豆角种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饮茶与养生论文参考文献
  • 茶叶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