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论文题目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论文题目

目的应该放在熟悉科研过程和基本实验技能上。如果导师不给找题,如下: 1,与师兄师姐们或者身边有这方面经验的人商谈,听一听他们的想法,选一个和他们的实验方法相近的研究。优点在于:这样你将来实验有了问题,还有个人问,并且在他们的经验下,可以少走弯路和节省经费。我当初的硕士课题就是和我们那里的肿瘤研究所的好友商谈定下来的(与他们关联的题),一路非常顺利,那一步不会问好友就是了! 2,尽可能选简单的实验方法,不光是为了省钱和时间,同一个题能用简单方法证明,为什么非得找什么高级方法,可能有人说:越是高级的方法越有水平!这是大错特错!!!我曾经看过98 年发表在 Science 上的一篇原著,作者就是用了一个 ELASA 法,但实验设计的非常完美,而且就150例病人数。至于说我,当初的硕士课题用的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很简单!

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 经过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巳在各个工业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篇1 浅析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摘要】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在工业上取得的飞速发展,介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情况,探讨其创新研究,并详细阐述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近年来,某些特殊领域如航空工业、国防尖端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对聚合物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高强度、高模量、轻质等,各种特定要求的高强度聚合物的开发研制越来越显迫切。 一、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发展概况 近50年来,高分子合成工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造粒用挤出机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进,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20世纪60年代主要采用单螺杆挤出机造粒,产量约为3t/h;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采用连续混炼机+单螺杆挤出机造粒,产量约为10t/h;80年代中期以来。采用双螺杆挤出机+齿轮泵造粒,产量可以达到40-45t/h,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产量可高达60t/h。 在l950年,全世界塑料的年产量为200万t。20世纪90年代。塑料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5.8%,2000年增加至1.8亿t至2010年,全世界塑料产量将达3亿t,此外。合成工业的新近避震使得易于璃确控制树脂的分子结构,加速采用大规模进行低成本的生产。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节能、高速、美观、环保、乘坐舒适及安全可靠等要求对汽车越来越重要.汽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性能的提高带动了零部件及相关材料工业的发展。为降低整车成本及其自身增加汽车的有效载荷,提高塑料类材料在汽车中的使用量便成为关键。 据悉,目前汽车上100kg的塑料件可取代原先需要100-300kg的传统汽车材料(如钢铁等)。因此,汽车中越来越多的金属件由塑料件代替。此外,汽车中约90%的零部件均需依靠模具成型,例如制造一款普通轿车就需要制造1200多套模具,在美国、日本等汽车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模具产业超过50%的产品是汽车用模具。 目前,高分子材料加工的主要目标是高生产率、高性能、低成本和快捷交货。制品方面向小尺寸、薄壁、轻质方向发展;成型加工方面,从大规模向较短研发周期的多品种转变,并向低能耗、全回收、零排放等方向发展。 二、现今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创新研究 (一)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 聚合物反应加工技术是以现双螺杆挤出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国外的Berstart公司已开发出作为连续反应和混炼的十螺杆挤出机,可以解决其它挤出机(包括双螺杆和四螺杆挤出机)作为反应器所存在的问题。国内反应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的经济发展强烈要求聚合物反应成型加工技术要有大的发展。指交换法聚碳酸酯(PC)连续化生产和尼龙生产中的比较关键的技术是缩聚反应器的反应挤出设备,我国每年还有数以千万吨计的改性聚合物及其合金材料的生产。关键技术也是反应挤出技术及设备。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反应加工设备从原理上看都是传统混合、混炼设备的改造产品,都存在传热、传质过程、混炼过程、化学反应过程难以控制、反应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不可控等问题.另外设备投资费用大、能耗高、噪音大、密封困难等也都是传统反应加工设备的缺陷。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与传统技术无论是在反应加工原理还是设备的结构上都完全不同,该技术是将电磁场引起的机械振动场引入聚合物反应挤出全过程,达到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生成物的凝聚态结构和反应制品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目的。 该技术首先从理论上突破了控制聚合物单体或预聚物混合混炼过程及停留时间分布不可控制的难点,解决了振动力场作用下聚合物反应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动量及能量传递及平衡问题,同时从技术上解决了设备结构集成化问题。新设备具有体积重量小、能耗低、噪音低、制品性能可控、适应性好、可靠性高等优点,这些优点是传统技术与设备无法比拟或是根本没有的。该项新技术使我国聚合物反应加工技术直接切人世界技术前沿,并在该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二)以动态反应加工设备为基础的新材料制备新技术 1.信息存储光盘盘基直接合成反应成型技术。此技术克服传统方式的中间环节多、周期长、能耗大、储运过程易受污染、成型前处理复杂等问题,将光盘级PC树脂生产、中间储运和光盘盘基成型三个过程整合为一体,结合动态连续反应成型技术,研究酯交换连续化生产技术,研制开发精密光盘注射成型装备,达到节能降耗、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2.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物理场强化制备新技术。此技术在强振动剪切力场作用下对无机粒子表面特性及其功能设计(粒子设计),在设计好的连续加工环境和不加或少加其它化学改性剂的情况下,利用聚合物使无机粒子进行原位表面改性、原位包覆、强制分散,实现连续化制备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 3.热塑性弹性体动态全硫化制备技术。此技术将振动力场引入混炼挤出全过程,控制硫化反直进程,实现混炼过程中橡胶相动态全硫化.解决共混加工过程共混物相态反转问题。研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塑性弹性体动态硫化技术与设备,提高我国TPV技术水平。 三、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各个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出色完成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预备项目和国家“八五”、“九五”重点科技计划(攻关)等项目同时,非常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完成产业化工程配套项目20多项,创办了广州华新科机械有限公司和北京华新科塑料机械有限公司,使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与装备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塑料电磁动态塑化挤出设备已形成了7个规格系列,近两年在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近800台(套)。销售额超过1.5亿元,还有部分新设备销往荷兰、泰国、孟加拉等国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PE电磁动态发泡片材生产线2000年和2001年仅在广东即为国家节约外汇近1600万美元,每条生产线一年可为制品厂节约21万k的电费。塑料电磁动态注塑机已开发完善5个规格系列,投入批量生产并推向市场;塑料电磁动态混炼挤出机的中试及产业化工作已完成,目前开发完善的4个规格正在生产试用。并逐步推向市场目前新设备的市场需求情况很好,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在对广州华新科机械有限公司进行重组。将技术与资本结合,引入新的管理、市场等机制,争取在两三年内实现新设备年销售额超亿。我国已加入WTO,各个行业都将面临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我国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技术与装备的道路,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实现由跟踪向跨越的转变;把握技术前沿,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科学研究与产业界的结合,加快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快我国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Chris Rauwendaal,Polymer Extrusion,Carl Hanser Verlag,Munich/FkG,l999. [2]瞿金平,聚合物动态塑化成型加工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27435. [3]瞿金平,聚合物电磁动态塑化挤出方法及设备[J].中国专利9O101034.0,I990;美国专利5217302,1993. 有关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篇2 浅论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对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提出了各种各样新的要求。现代,高分子材料已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同,成为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材料。本文主要分析了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发展;前景 一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 经过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巳在各个工业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高分子材料与国民经济、高技术和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说, 人类已进人了高分子时代。高分子材料工业不仅要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不断提供许多量大面广、日新月异的新产品和新材料又要为发展高技术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功能性材料。 鉴于此, 我国高分子材料应在进一步开发通用高分子材料品种、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以满足市场需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五个方向:工程塑料,复合材料,液晶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分离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近年来,随着电气、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尖端技术领域的发展和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并健进其进? 步的发展, 高分子材料在不断向高功能化高性能化转变方面日趋活跃,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 高分子材料各领域的应用 1高分子材料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 高分子材料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以塑代钢” ,“ 塑代铁” 成为目前材料科学研究的热门和重点。这类研究拓宽了材料选用范围,使机械产品从传统的安全笨重、高消耗向安全轻便、耐用和经济转变。如聚氨酉旨弹性体,聚氨醋弹性体的耐磨性尤为突出, 在某些有机溶剂 如煤油、砂浆混合液中, 其磨耗低于其它材料。聚氨醋弹性体可制成浮选机叶轮、盖板, 广泛使用在工况条件为磨粒磨损的浮选机械上。又如聚甲醛材料聚甲醛具有突出的耐磨性, 对金属的同比磨耗量比尼龙小, 用聚四氟乙烯、机油、二硫化钥、化学润滑等改性, 其摩擦系数和磨耗量更小, 由于其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 聚甲醛大量用于制造各种齿轮、轴承、凸轮、螺母、各种泵体以及导轨等机械设备的结构零部件。在汽车行业大量代替锌、铜、铝等有色金属, 还能取代铸铁和钢冲压件。 2 高分子材料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厚度会对电池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减薄膜的厚度可大幅度降低电池内阻, 获得大的功率输出。全氟磺酸质子交换 膜的大分子主链骨架结构有很好的机械强度和化学耐久性, 氟素化合物具有僧水特性, 水容易排出, 但是电池运转时保水率降低, 又要影响电解质膜的导电性, 所以要对反应气体进行增湿处理。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加湿技术, 保证了膜的优良导电性, 也带来电池尺寸变大增大左右、系统复杂化以及低温环境下水的管理等问题。现在一批新的高分子材料如增强型全氟磺酸型高分子质子交换膜耐高温芳杂环磺酸基高分子电解质膜纳米级碳纤维材料新的一导电高分子材料等等, 已经得到研究工作者的关注。 3 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农业种子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 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农业种子处理中的应用:新一代种子化学处理一般可分为物理包裹利用干型和湿形高分子成膜剂, 包裹种子。种子表面包膜利用高分子成膜剂将农用药物和其他成分涂膜在种子表面。种子物理造粒将种子和其他高分子材料混和造粒, 以改善种子外观和形状, 便于机械播种。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农业种子处理中研究开发进展:种子处理用高分子材料已经从石油型高分子材料逐步向天然型以及功能型高分子材料的方向发展。其中较为常见和重要的高分子材料类型包括多糖类天然高分子材料, 具有在低温情况下维持较好膜性能的高分子材料, 高吸水性材料, 温敏材料, 以及综合利用天然生物资源开发的天然高分子材料等, 其中利用可持续生物资源并发的种衣剂尤为引人关注。 4 高分子材料在智能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智能隐身材料是伴随着智能材料的发展和装备隐身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材料,它是一种对外界信号具有感知功能、信息处理功能。自动调节自身电磁特性功能、自我指令并对信号作出最佳响应功能的材料/系统。区别于传统的外加式隐身和内在式雷达波隐身思路设计,为隐身材料的发展和设计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是隐身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以其可在微观体系即分子水平上对材料进行设计、通过化学键、氢键等组装而成具有多种智能特性而成为智能隐身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三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 1高性能化 进一步提高耐高温,耐磨性,耐老化,耐腐蚀性及高的机械强度等方面是高分子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对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技术、汽车工业、家用电器领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创造新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改变催化剂和催化体系,合成工艺及共聚,共混及交联等对高分子进行改性,通过新的加工方法改变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通过微观复合方法,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 2高功能化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材料领域最具活力的新领域,目前已研究出了各种各样新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如可以像金属一样导热导电的高聚物,能吸收自重几千倍的高吸水性树脂,可以作为人造器官的医用高分子材料等。鉴于以上发展,高分子吸水性材料、光致抗蚀性材料、高分子分离膜、高分子催化剂等都是功能高分子的研究方向。 3复合化 复合材料可克服单一材料的缺点和不足,发挥不同材料的优点,扩大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提高经济效益。高性能的结构复合材料是新材料革命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造船、海洋工程等方面,今后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主要有高性能、高模量的纤维增强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合成具有高强度,优良成型加工性能和优良耐热性的基体树脂,界面性能,粘结性能的提高及评价技术的改进等方面。 4智能化 高分子材料的智能化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智能材料是使材料本身带有生物所具有的高级智能,例如预知预告性,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识别能力等特性,对环境的变化可以做出合乎要求的解答;根根据人体的状态,控制和调节药剂释放的微胶囊材料,根据生物体生长或愈合的情况或继续生长或发生分解的人造血管人工骨等医用材料。由功能材料到智能材料是材料科学的又一次飞跃,它是新材料,分子原子级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人 工智能诸多学科相互融合的一个产物。 5绿色化 虽然高分子材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高分子材料带来的污染我们仍然不能小视。那些从生产到使用能节约能源与资源,废弃物排放少,对环境污染小,又能循环利用的高分子材料备受关注,即要求高分子材料生产的绿色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开发原子经济的聚合反应,选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利用可再生资源合成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再循环利用。 四 结束语 高分子材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已建立了较完善的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体系,我国虽然在高分在材料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起步较晚,但目前来看也取得了不错的进步,我们应提高其整体技术水平,致力于创新的高分在聚合反应和方法,开发出多种绿色功能材料和智能材料,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满足各项工业和新技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金关泰.《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和应用》,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 [2]李善君 纪才圭等.《高分子光化学原理及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 [3]李克友, 张菊华, 向福如. 《高分子合成原理及工艺学》,科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报告 2.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 3.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 4.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报告 5. 关于材料学方面论文

高分子材料范围大了,如果想要简单的话,就在网上下载一篇,你得给一个题目才行!

选什么不好说 不要选流变学。 那玩意我觉得比较不好弄。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杂志

1.化学与生物工程

是美国《化学文摘》、《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化学化工文摘》收录期刊。 《化学与生物工程》报道范围涉及化学化工与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动向及研...

主管主办: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湖北省化学研究院;湖北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

2.化工设计通讯

《化工设计通讯》(双月刊)创刊于1975年,由湖南化学工业设计院主办。发行范围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化工主管部门、设计院、科研院(所)、化肥企业、化工企业、大专院校、图书馆及各信息部门。报道化工产品的...

3.当代化工

《当代化工》(月刊)创刊于1972年,由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沈阳化学化工学会主办。主要报道石油和化工的前沿科技论文,及时介绍石化行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新态势、它的办刊...

主管主办:沈阳市医药和化工行业联合会  中油抚顺石化公司;中感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沈阳市医药和化工行业联合会

国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分子通报 高分子学报 功能高分子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国外 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 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POLYMER CHEMISTRY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POLYMER MACROMOLECULES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POLYMER INTERNATIONAL POLYMER SCIENCE SERIES C COLLOID AND POLYMER SCIENC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POLYMER PHYSICS

吉大的 高等学校学报 化学所的 高分子学报 哦,中文的呀。 吉大的 高等学校学报 化学所的 高分子学报 化工学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农业工程学报木言木语(站内联系TA)个人觉得投中文的还不如投英文的,中文的发表周期都比较长,而且收版面费!像Journal of polymer research这些影响因子低一点的都没问题。 材料科学与工艺 中文的就这两个好点,还是发外文吧,外文的影响因子会高些chenqiao6390(站内联系TA)高分子学报 建议发国外的datian(站内联系TA)可以发到还是较多 中国稀土学报 属于化工的有:催化学报分析化学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工程塑料应用硅酸盐学报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工业 合成橡胶工业化工进展化工学报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化学世界化学通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精细石油化工 离子交换与吸附煤炭转化膜科学与技术农药燃料化学学报石油化工塑料工业无机材料学报现代化工橡胶工业应用化学中国塑料中国医药工业杂志l88b0121(站内联系TA)好多的。高分子学报。。。橡胶工业。。轮胎工业。。。弹性体。。。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投稿难

写好打印出来邮过去就行了,格式方面你按照该刊已发表文章格式写就行,其它拿不准的没关系,到时他们自己会调整格式。地址:四川大学(西区) 高分子研究所邮政编码:610065 电话: 相对来说,这个期刊审稿速度还蛮快的,我上次投了一篇,收到回执信后两周就有回音了。其它有不懂的可以打他们电话。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征稿简则本刊主要报道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有关的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及物化、反应工程、结构与性能、成型加工理论与技术、材料应用与新技术开发、研究方法及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栏目包括:专论与综述;合成实验与工艺;结构与性能;分析测试、加工与应用;新技术与产品开发;教学讨论与快讯。一、投稿要求:1.来稿文摘自负。稿件内容符合本刊报道宗旨,论点鲜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2.来稿参照本刊格式撰写。审稿期限3个月。超过3个月未接到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请作者保证所投稿件为原创作品,凡已录用的稿件请按录用函中的修改建议进行修改。修改稿用E-mail返回我刊。修改稿50日不返回者,按自然退稿处理。无一稿两投,并且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二、稿件撰写要求:1.【论文题名】论文题名要求准确、简明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内容,应具有文献检索价值,字数不超过20字,不应有非规范的缩略词、符号、代号。资助课题须在首页下注中注明资助来源、基金项目号、联系人及其研究方向和E-mail地址。2.【摘要】摘要应是一篇独立、完整的短文,着重反映其研究目的、方法和结果,不加任何注释和评论。采用第三人称,一般不超过200字。3.【关键词】关键词应选取便于检索并反映文章主要内容词组。关键词不超过8个。中英关键词须一一对应。4.【图、表】图表位于相应的正文段落之后。图的线条要清晰、数据要清楚。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图、表中的“量与单位”之间用“/”表示。图的尺寸(以打印出来的为准)如下:a.. 光谱图、核磁共振谱图,不画纵坐标,纵向约38mm,横坐标约57mm;b. 左右均有纵坐标的,纵坐标约38mm,横坐标约42mm;c. 只有左边纵坐标的,纵坐标约38mm,横坐标约48mm;d. 照片的纵坐标约35mm,横坐标约40mm,一般3~5张。5.【参考文献】必须是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已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各篇文献应按照正文引用的顺序编号。参考文献的作者需列前3人,后加“等”或“et al”。英文参考文献的作者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首字母缩写)在后的形式。中文参考文献的作者姓名和出版物需中英文对应。

建议去找一些地区性的地方的化工类期刊,那些发表文章比较快~下面是中国化学化工的核心期刊,这些肯定会很慢~中国的核心期刊属于化学的有:催化学报分析测试学报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分析试验室分子催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化学试剂化学通报化学物理学报 化学学报化学研究与应用结构化学理化检验·化学分册色谱无机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应用化学有机化学中国科学·B辑: 化学中国稀土学报属于化工的有:催化学报分析化学感光科学与光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工程塑料应用硅酸盐学报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工业合成橡胶工业化工进展化工学报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化学世界化学通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精细石油化工离子交换与吸附煤炭转化膜科学与技术农药燃料化学学报石油化工塑料工业无机材料学报现代化工橡胶工业应用化学中国塑料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你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一审大概需要两、三个周的时间。《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5年创刊,本刊系经国家科委批准,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刊物,登载与高子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有关的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物化,反应工程,结构与性能,成型加工理论与技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属于【月刊】,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编辑部

洛阳理工学院简介 洛阳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已有54年的办学历史。 学院地处十三朝古都洛阳,占地面积2255亩,分3个校区,总校舍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建有工程训练中心和教学实习工厂等50余个实习基地,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60万册,电子图书55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拥有中国学术期刊、中国优秀博硕论文等6个全文数据库。 学院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5人,副高级职称4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8人、硕士学位的教师39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河南省优秀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7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1人,并聘有包括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在内的100余名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68万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重视素质教育,强调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开拓性和责任感。近5年来,共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省级以上竞赛奖励17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7项。毕业生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质量兴院”,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形成了以建材和人文学科为主的办学特色。学院共设置17个系(部)和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75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材料工程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计算机控制技术”3个专业被评为全国高工专教改示范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建材机械基础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营销理论与实训》、《模拟电子技术》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建材机械与设备》、《玻璃工艺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近5年来,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0余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0余项,三等奖20余项。 学院坚持开门办学,与英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外国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英国格拉摩根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国立工艺大学、日本冈山商科大学、瑞典卡尔斯塔德大学等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与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4个合作办学项目在校生人数已超过1000人,并接受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留学生。 学院管理规范,享有较好的社会声誉,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教务处两次被教育部授予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称号。并设立有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机冶建材工会培训基地。 洛阳理工学院将秉承50余年的办学传统,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为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教学型优质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更新于2010年3月25日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责任分工 党委书记 段治乾 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委办公室(机关党委)、组织部(党校)。 院长 杨小林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管院长办公室。 党委副书记 陈 岩 负责宣传、统战、学生、群团工作。分管宣传部(统战部)、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团委。 副书记 袁静波 挂职锻炼。 副院长 董延寿 负责财务、国有资产、后勤管理、院办工厂工作。分管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后勤管理处(动力服务公司)、院办工厂。 副院长 葛 玻 负责教学工作。分管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程训练中心、高教研究所。 副院长 邱天河 负责科研外事、图书资料、继续教育工作。分管科研处、对外合作处、图书馆、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副院长 韩振英 负责人事、基建、后勤服务工作。分管人事处、基建处、后勤服务集团。 副院长 戴志梅 负责招生就业、审计、综合治理、安全保卫和人民武装工作。分管招生就业处、审计处、保卫处(武装部)。 纪委书记 曹国杰 负责纪检、监察、信访、保密工作。分管纪委、监察处。协助书记做好组织工作。 工会主席 陈富贵 负责工会、离退休、计划生育、扶贫工作。分管工会、离退休工作处。 各院系介绍 -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简介 - 团结奋进、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是我院重点学科系之一,成立于建校伊始的1956年,现有2个本科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3个专科专业:材料工程技术(含水泥、玻璃、陶瓷、耐火材料四个专业方向)、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和一个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其中,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2008年被批准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材料工程技术专业1998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高工专示范专业,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是河南省省级教改试点专业。全系在编教职工54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博士12人、硕士25人,并先后派出教师到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意大利、新加坡进行学习和科技交流。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形成了以教授、博士为核心的专业学术科研团队,在新材料开发、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几年,省市级教学、科研立项5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数十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EI收录。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现有6个实验中心—材料基础实验中心、材料研究中心、材料工程测试中心、粉体工程中心、高分子材料实验中心、复合材料实验中心;3个实习基地—水泥生产模拟实习基地、聚合物成型加工实习基地、复合材料成型加工实习基地;1个新材料研究所;并在省内外建设了19个校外实习基地。洛阳市固体废弃物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洛阳市硅酸盐材料重点实验室落户我系。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适逢国家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大好机遇,我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出现了十分喜人的大好局面。多个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如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毕业生供需比为1:5)。“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踏实勤奋、学习刻苦,纪律严明、言行一致,理想远大、良好发展”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半个世纪积淀的系风文化,也是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全系2000余名师生员工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敬业务实、努力拼搏、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为构建团结、温馨、和谐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团队、为给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而努力奋斗!机械工程系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个本科专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工业设计5个专科专业,其中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是国家教委高工专教学改革师范专业、河南省首批名牌专业建设试点专业。机械工程系现有机械基础实验中心、机加工实验室、机械CAD实验室、汽车实验室、机械故障诊断实习基地、建材机械实验室、机械制作实习基地、数控技术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实习基地、汽车维修实习基地共21个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近5年来,机械工程系在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学科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鉴定省部级科研成果16项,其中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鉴定厅级以上教学成果12项,其中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汽车构造多媒体教学课件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本科组一等奖。公开发表科学研究论文120余篇(其中EI、SCI收录10篇),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机械工程系的建材机械学科研究方向、工程机械学科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学科研究方向、机电技术学科研究方向有较好学科研究队伍和发展前景。机械工程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为切入点,使机械工程系的教学、科研迈上新台阶。机械工程系长期以来,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为地方经济和建材行业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技术人才。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逐步形成特色和优势。几十年来的办学实践表明,机械工程系已探索出了一个符合实际的办学之路。1、依托建材行业,打造名牌专业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专业是在原有建材机械制造与维修专业的基础上逐渐建设与发展起来的。1993年遴选为国家教委高工专教改试点专业,1999年通过国家教委专家组评估验收,2000年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高工专示范专业。2005年成为河南省首批名牌专业建设点专业。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一个宗旨,两个重点,三个体系,四种能力。以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和实施相互渗透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机械制造能力,机械维修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改造能力。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带动了机械工程系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其他各专业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2、重视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机械工程系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实践能力,在全国高校率先将机械制作综合训练列入教学计划,在机械系全系所有专业开设机械制作综合训练实践教学课程。部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大学生科技制作,学生的科技制作作品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多次获奖。在国家五部委组织的全国数控技术大赛河南赛区高职高专组比赛上获车工组第四名,学校获得“突出贡献组织奖”。3、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探索产、学、研结合之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校内产、学、研多功能工程实践基地:粉体实训中心,建材机械创新实验室、机械制作综合训练基地、数控技术中心、CAD/CAM实训基地。学科建设取得成效,建材机械、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学科研究方向科研工作开展顺利,SP16通用配料装备及微机控制系统、提高圈流水泥磨表面积研究、LX-1A铬盐旋窑微机控制喂料及计量系统、标准直齿外内圆柱齿轮软件CAD/CAM系统等多项科研成果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机械工程系营造了较好的产、学、研氛围,形成了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的产、学、研结合教育机制。机电工程系简介机电工程系于2008年由东校区的材料成型教研室、机电教研室、焊接教研室、模具教研室及西校区的机电教研室、计辅教研室和部分专业实验室合并组建而成,所辖专业横跨机械和控制工程二大学科。全系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5人,教授4人,副教授11人,占教师比例34%;有河南省教育厅技术学术带头人3人,洛阳市优秀专家2人,专业带头人4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20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达75%,已形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 全系现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一个本科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模具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五个专科专业。2008年又成功申报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明年开始招生。目前,全系共有本科生248人,专科生2024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组建于2008年3月,其前身是自动化系(原洛阳工业高专)和电子信息学院(原洛阳大学),现有学生2600多人。 现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本科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6个专科专业。其中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为国家教育部“全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示范专业”。 现有专任教师94人,其中教授5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31人,中级职称23人,双师教师54人,硕士研究生52人,在读博士硕士15人 ,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洛阳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1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先后有多名教师获得教育部、河南省及洛阳市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称号,多项科研和教研成果通过省科委和省教委鉴定并获奖。近年来,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省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系研究所为河南省几十家企业进行微机核子称等项目的技术开发与合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多年来我系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成立了家电维修小组、电工社团、科技制作协会等学生社团。其中家电维修小组已成立十几年,经常代表我院参加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到社区进行义务维修。曾获得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称号。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多次在省举行的大学生比赛中获奖,曾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河南赛区二等奖,第八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三等奖。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是一个团结奋进、充满活力的系,凭着“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坚强信念,以其宽广的胸怀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加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创造了灿烂的过去,现正以昂扬的斗志,开拓更加辉煌的明天! 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4个专科专业,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约2300人。 设有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硬件5个教研室和1个能够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的实验中心。实验中心下设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创新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实验室。 拥有一支治学严谨、师德高尚、年龄结构合理、学科梯队健全的教师队伍。目前共有教职工7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2人、讲师34人;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49人;洛阳市优秀专家1人;荣膺省、市级各种先进称号8人;学院名师1人。 近五年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75篇,SCI收录3篇,EI收录24篇;主持或参加的省市科研项目30项,其中省科技厅鉴定12项,获市厅级二等奖8项;主持省级教研3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二等各一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各1门,学院级精品课程5门;出版教材、著作21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全系学生朝气蓬勃,锐意进取,在省、市和学院的各项活动与竞赛中屡创佳绩,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 土木工程系成立于1994年6月,现有“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四个专科专业。其中,“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是学院重点教改试点专业。土木工程系下设建筑、结构、力学、道路桥梁、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给排水工程6个教研室。实验室建筑总面积为2958平方米。下设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力学实验中心暖通综合实验室和给排水专业技术实验室。仪器设备685台件,总值477.1万元。可开设实验教学项目50项。土木工程系现有教职员工80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占教师总数的20%;教授、博士生导师1人,博士5人,硕士44余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教职工比例的55%。近年来,土木工程系的教研、科研取得丰硕成果,完成校级科研、教研20余项,省级教研2项,市级教研1项,完成省级鉴定项目6项,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市级科研成果二等奖5项,市级立项2项、省级立项2项,引入资金100余万元。由我系教师负责主编或参编出版的教材10余本,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50余篇,EI收录10篇、ISTP收录12篇。《钢结构》课程被评选为学院精品课程,我系教师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教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得一、二等奖等荣誉。土木工程系集体也被授予学院“五好基层工会”,学院“先进党校”。洛阳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与化学系始建于1980年,是洛阳理工学院唯一一个理工兼容的集环境、化学、生物等学科为一体的教学院系,目前全系设有环境工程、应用化学两个本科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生物技术及应用三个专科专业,其中,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2001年被评为河南省教学改革重点示范专业。 全系现有在校生近1500人,教职工7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1人。专任教师中:博士17人、博士后1人,硕士33人,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结合的较为合理的教学梯队。经过近年来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环化系取得了很大成绩,学科建设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建立起了“基础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生物技术”四支学历层次深厚、结构设置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劲的教学科研团队,并建立了“应用化学”、“环境工程”两个科研所。近十年来,全系教师共在国内外各级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主、参编各类专业书籍和教材30余部,先后完成地厅级以上教、科研项目80余项,获省、市级鉴定及各种奖励60余项,多次荣获学校先进集体及先进党支部称号。另外,洛阳理工学院环化系还是全国四方环保工程设备集团理事单位、全国环境类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会员单位、并做为国家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大专环境教育指导组的成员单位受全国大专环境教育指导组的委托负责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宁夏、青海六省区的大专环境教育指导工作。 全系拥有独立的实验教学楼和生物技术实训生产基地,实验教学设施先进,环境优越。实验室总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2000余台套件,配备有:气相色谱仪(HP5890A)、原子吸收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HITACHI2000)、红外光谱仪、CHI660D电化学工作站等一批大型化学化工仪器设备;生物培养箱、无菌工作台、高速离心机、污水处理实验装置、大气污染控制实验装置等生物环保实训装备,可开出实验项目200余个。另外,环境工程与化学系还分别在上海、无锡、西安、郑州、及洛阳市各大厂矿、设计院所建立了13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由于环化系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环化系的毕业生历来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近年来每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 环境工程与化学系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团体,学生综合素质高,纪律严,班风好,学风浓,发展全面。平时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成效显著,在洛阳理工学院举办的各类学生文体活动竞赛中屡屡获奖。另外,环化系还孕育了两支具有环化特色、在院内外有影响的学生社团,作为学院知名品牌社团“环保协会”被国家环保组织授予“优秀调查团队”;“环保协会”“疯狂学联”被评为“省优秀学生社团”、“学院星级社团”、“学院十佳社团”称号。 环境工程与化学系全体师生,正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朝气蓬勃的精神、与日俱进的步伐全力搞好各项学习和工作,沿着“环化”特色的发展道路勇住直前,为学院的振兴,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工程管理系是我院成立后经过系部调整由原经济管理系、建筑工程系和土木工程学院相关专业整合而组建的一个新系,现设有一个本科专业:工程管理,四个专科专业: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和经济信息管理。

中国塑协专家库 Top Experts Database of China Plastics Process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姓名 单位 职务、职称 陈士能 中国轻产业结合会 会长 徐 僖 四川大学 院士/传授 廖正品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 会长/教学级高工 李国俊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 常务副会长/高工 王德禧 中科院化学所 研讨员 包建成 姑苏工业园区富士达塑业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高级经济师 包燕敏 上海国民塑料印刷厂 副厂长/高工 蔡明池 中国包协塑料包装委员会 副主任/高工 曹常在 天津市塑料研究所 所长/高工 曹建芳 山东道恩集团 总工程师/高工 曹剑奇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 高级工程师 陈 宇 北京市化学工业研究院 副院长/研究员级高工 陈成泗 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陈家琪 全国塑料制品尺度化技术委员会 主任/高工 陈杰?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博导 陈晋南 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陈静波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院长/教授/博导 陈明辉 金鹏集团 副总工程师/高工 陈庆华 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副院长/高工 陈学军 宁波天安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陈学思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 陈耀庭 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 陈一东 贝尔斯托夫橡塑机械 销售经理 崔 平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 崔福斋 清华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院生物材料室 教授/博导 冯嫡君 中国塑协人造革合成革专委会 常务副理事长/高经 符 岸 广东省塑料工业协会 理事长 傅 旭 中蓝晨曦化工研究院 院长/教授级高工 傅志权 浙江枫叶集团 董事长 高春荣 北京塑料工业协会 高级工程师 高坤光 中国塑协工程专委会 秘书长/工程师 高破新 建设部科技发展增进中心 处长/高工 耿传智 同济大学 付教授 耿孝正 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 顾红庆 无锡国泰彩印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高工 顾刘谦 南京橡塑机械厂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 郭宝华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高分子研究所 副所长/教授 国殿才 山东省塑料工业有限公司技术开发服务公司 经理/高工 何春雷 舟山市金海机械有限公司 董事长 何海潮 上海金纬机械制作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侯树亭 泡沫塑料专业委员会 会长/教授 胡建信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进程教研室 主任/教授 胡正华 一汽民众有限公司洽购部 经理/高工 黄 锐 四川大学 教授 黄步明 广东泓利 机器有限公司 总经理/研究员级高工 黄汉雄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黄 虹 广东金明塑胶设备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高工 黄 萍 北京市塑料研究所 总工程师/高工 黄险波 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博士 黄学祥 江苏联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高经 黄志杰 浙江俊尔新材料有限公司 总经理/高工 季君辉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 贾润礼 华北工学院塑料研究所 所长/教授 蹇锡高 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 所长/教授/博导 江 波 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 江 梅 长春一汽汽研所 高工 姜振华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教授 金洪波 中国塑协农膜专委会 秘书长 金日光 北京化工大学性命科学研究中央 主任/教授/博导 靳树伟 玉溪市朝阳塑料有限义务公司 董事长 瞿金平 华南理工大学 副校长/教授 蒯一希 成都金石东方工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雷湘军 巴顿菲尔震雄塑料装备有限公司 经理/高工 李 杰 北京市加成助剂研究所 所长/高工 李毕忠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央 副主任/研究员 李滨耀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浙江衫衫集团公司 付总/研究员 李晨光 东莞德科摩华大机械有限公司 首席经理/工程师 李汉鹏 《国外塑料》杂志 主编/高工 李建军 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博士 李林楷 广东榕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高工 李树材 天津科技大学 教授/博导 李元珍 中航一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高工 廖启忠 广州市冠誉铝箔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林少全 广东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主任/博士 刘 鹏 兰州石化分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橡塑加工运用研究所 副所长 刘 萍 北京东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助剂二厂 总工/高工 刘 姝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 统计师 刘春太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刘丰田 山东省塑料协会 会长/研究员 刘光知 科倍隆科亚(南京)机械有限公司 首席履行官 刘均科 全国塑料加工工业信息中心 副主任 刘秋凝 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 高工 刘万蝉 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 所长/教授 刘俊秀 中国塑协改性塑料专委会 秘书长/教授 龙云正 南京橡塑机械厂有限公司 董事长/高工 娄晓鸣 兰州兰泰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总经理 卢灿辉 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 教授/博导 卢秀萍 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教授 吕宗尹 《国外塑料》杂志 记者 罗意自 南海东兴制罐有限公司 董事长 罗运军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 教授 马永梅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 博士 马占峰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 工程师 马镇鑫 广东金明塑胶设备有限公司 总经理 马之清 山东清源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孟 杨 济南太亚聚氨酯有限公司 总经理/高工 孟月东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 米永存 山东道恩团体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高工 倪众勤 北京华盾雪花塑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高工 欧阳荣 香港联塑集团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裁 欧育湘 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潘庆功 山东省塑料协会 秘书长/高工 钱洪祥 圣诺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钱耀恩 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 秘书长 秦立洁 北京华盾雪花塑料集团公司 高级工程师 邵佳敏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申长雨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副校长 孙安垣 《工程塑料应用》杂志社 所长/研究员 孙福荣 温州市合成革商会 会长 孙天智 淄博天鹤塑胶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孙卫东 北京市塑料研究所 部长/研究员级高工 汤 俊 天津市塑料集团有限公司 处长/高工 唐 辉 合肥紫江包装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田兴友 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博士 王存吉 异型材及门窗制品专业委员 秘书长/高工 王东川 上海汽车工业公司工程研究院 副总工程师 王贵宾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教授 王宏安 河北宝硕股份有限公司创业塑料分公司 副总经理 王 珏 浙江申达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总经理 王克智 山西省化工研究院 总工程师 王 琪 四川大学 教授/主任 王清国 长春一汽汽研所 主任/高工 王文广 深圳市塑胶行业协会 秘书长/教授级高工 王新宇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叽分校 博士 王彦明 北京隆达轻工控股有限公司 部长 王玉忠 四川大学降解与阻燃高分子资料研究核心 教授/博导 王仲文 浙江七色鹿色母粒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魏若奇 建设部国家化学建材检测中心 主任/教授级高工 翁云宣 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委会秘书长 秘书长/高工 吴 芬 南京聚隆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总经理 吴驰飞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教授 吴大鸣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教授 吴宏武 华南理工大学工业设备与把持学院 教授 吴 念 北京塑料集团公司 高级工程师 吴卫平 青岛天星高材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吴耀根 佛山塑料集团东方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高工 吴忠文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教授 谢鸽成 汽巴精化(中国)有限公司 经理 辞世雄 广东顾地塑胶股份有限公司 副董/总经理/高工 徐蓓蕾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北京来斯特科贸有限公司 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徐同考 河北邢台东泰塑胶有限公司 董事长 徐卫兵 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主任/教授/博导 徐迎宾 广州市花都科苑企业有限公司 总经理/博士 许 琳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 高级工程师 许国志 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 教授/博导 薛木庆 德士威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高工 严 庆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巧与工程研究所 副所长/博士 杨桂生 上海杰事杰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杨洪献 管道专委会 秘书长 杨鸣波 四川大学高分子迷信与材料学院 教授 杨宇明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室主任 杨忠久 深圳市顺嘉高新建材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杨 力 全军包装工作办公室 教授 杨惠娣 《中国塑料》编辑部 主编/高工 杨明锦 北京塑料研究所《塑料》编辑部 主编/研究员级高工 杨 升 佛山高明亿龙塑胶工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杨卫民 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 杨小玲 《助剂》杂志编纂部 高工 于 建 清华大学 教授 于文祥 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 常务副总裁 俞建模 大连三垒机器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工程师 喻建明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院长 苑会林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严为群 江苏联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曾铁球 高超骏胜塑胶有限公司 董事长 詹旺盛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教授 张春华 广东仕诚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总经理 张红兵 北京三佳挤出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 张华集 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教授级高工 张其智 潍坊中云集团公司 董事长 张胜国 南京瑞亚高聚物装备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张学仁 甘肃省皮革塑料研究所(公司)/甘肃省塑料协会 副所长 /高工/秘书长 张玉爱 甘肃省皮革塑料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张玉川 北京塑料工业协会 理事长/研究员级高工 张志平 中蓝晨光化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章林伟 国家建设部 处长/教授级高工 庄 ? 北京市塑料研究所 所长 赵安赤 清华大学 教授/理事长 赵春风 旺中催化剂有限公司 总经理 赵红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副编审 赵 洪 哈尔滨理工大学 副校长 赵建华 南京橡塑机械厂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高工 郑 恺 国度通用工程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工程塑料协会 副主任/秘书长/高工 郑 德 广东炜林纳功效材料有限公司 总经理 郑天录 天津市塑料工业协会;天津市塑料集团公司 高工/秘书长 钟少锋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博士 钟晓萍 《塑料工业》杂志社 副主编 周 山 保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正高工 周南桥 华南理工大学工业装备与节制学院 教授 周一兵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相干工业分会 常务副理事长/教授级高工 朱复华 北京化工大学塑料工程研究所 所长/教授 朱康建 广州博创机械有限公司 总裁/工程师 中国塑协专家委员会第二批专家名单(2006年) 姓名 单 位 专业专长 陈海涛 宁波信高塑化有限公司 塑料改性 陈 生 中国塑协氟塑料加工专业委员会 氟塑料加工与应用 陈小明 奇乐丝网实业有限公司 行业管理 丁长楷 富事达塑业有限责任公司 塑料改性 丁国荣 杭州万里塑胶有限公司 企业管理 丁良玉 浙江省中财集团公司 塑料管材 范杵兰 太原市塑料研究所 塑料粘合剂与涂料 高 明 常州改性塑料厂有限公司 塑料色母粒 郭铭蕊 无锡市巨龙塑化有限公司 企业管理 郭庆人 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 塑料微灌 何嘉松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聚合物杂化材料 韩连贵 中国塑协农用薄膜专业委员会 农膜材料 胡振庭 上海胜柏包装工业有限公司 塑料包装 黄增源 兰州塑料工业总公司 行业管理 黄绍钧 广东省塑料皮革工业研究所 聚合物材料合成与改性 孔德海 新疆塑料行业协会 行业管理 李 革 烟台万华超纤股份有限公司 合成革 李双全 中国塑协节水器材专业委员会 塑料节水器材 李玉根 浙江省中财集团公司 塑料管材 李云新 新疆塔农塑业有限公司 农用塑料 梁 斌 精诚模具机械有限公司 塑料模具 李文东 海尔科化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塑料改性及企业管理 刘志民 天津市塑料研究所 医用塑料 陆惠琴 无锡市巨龙塑化有限公司 塑料改性 罗崇远 广东盛恒昌化学有限公司 行业管理 钱洪祥 圣诺盟有限公司聚氨酯研究所 聚氨酯发泡材料 沈国海 安徽国风集团有限公司 塑料改性 王笃金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高分子状态与加工 王 毅 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塑料厂 塑料改性 王永人 中国塑协塑料编织专委会 塑料编织 魏丙光 河北沧州东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塑料加工 吴大陆 无锡市巨龙塑化有限公司 塑料加工及企业管理 吴国章 华东理工大学 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 吴晓芬 重庆顾地塑胶电器有限公司 塑料加工与应用 向欣芳 天津市塑料研究所 医用塑料 项爱民 北京工商大学 可降解膜材料 徐文清 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独山子石化分公司研究院 化学工程 严一丰 深圳市志海实业有限公司 塑料加工与应用 阳明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俞立群 Harrison Yu 塑料工程师协会营销跟治理分部参议员 SPE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Division Councilor 塑料加工与利用 Plastics Processing & Application 余卫平 福建省塑料工业协会 行业管理 喻建明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公司北京研究院 聚氨酯泡沫塑料 应明康 上海古代建造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塑料管道工程技术 詹家驹 云南省塑料行业协会 行业管理 张风梧 上海美善塑胶有限公司 塑料加工与应用 张 晶 乌鲁木齐德美隆塑化有限公司 塑料改性与应用 张 军 新疆屯河型材有限公司 塑料异型材 张玉英 山西省塑料行业协会会长 塑料改性与行业管理 张胜军 新疆产品德量监督测验研究院 橡塑材料 张世民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郑 重 新疆屯河节水科技限公司 塑料节水器材 周 豪 独山子石化研究院 聚丙烯改性及应用 周理水 浙江省塑料行业协会 行业管理 卓仁禧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 赵东日 山东日科化学有限公司 塑料改性及塑料助剂 祝月良 昆山协孚人造皮有限公司 合成革 何 征 沃特集团有限公司 塑料改性 沈千新 长青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挤出异型材 刘 武 深圳技术品质监视研究所 塑料加工与应用 孙立清 深圳市建设控股公司 塑料加工与应用 中国塑协专家委员会第三批专家名单(2007年) 姓 名 单 位 职 务 陈科 新疆独山子石化总厂研究院 高等工程师 寿晓冬 精诚时期控股有限公司、浙江精诚模具机械有限公司 副董事长、副总经理 吴正元 南京聚隆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杨秉正 中塑协人造革合成革专委会 分会理事长 张建均 公元塑业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总经理 赵锂 中国修建设计研究院机电设计研究院、给水排水设计研究所 副院长、所长 草野隆 积水(青岛)塑胶有限公司、日本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积水管材技术株式会社 技术参谋、总经理 胡平 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所 教授 陈更新 上海市塑料制品工业研究所 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黄艳 南京协和化学有限公司 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欧玉春 中科院化学所 研究员 申纪国 潍坊塑料建材有限公司 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项素云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高分子系 教授 谢冬梅 广西煤炭科学研究所 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张金柱 广州市花都科苑企业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博士 周一萍 营口市朝阳化工总厂 高级工程师 张建富 山东淄博寿山集团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董事长助理、高级工程师 孙立荣 烟台海湾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总经理 王滨 烟台市双华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李瑞东 吉林亚泰三川塑料有限责任公司 总工程师 郑仪修 烟台六塑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科科长 刘安友 北京深顺灵通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执行总裁 焦瑞芳 江苏常编塑业有限公司 总经理助理 刘厚义 烟台永太机械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何 斌 湖南省塑料研究所 总工程师、副研究员 刘义成 株洲塑料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潘小梅 湖南省塑料研究所 副所长/秘书长 王小红 湖南省塑料研究所、湖南科天新材料有限公司 总经理、总工程师 肖加余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 副院长、教授 李诗春 长春高祥特种管道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王占杰 中国塑协塑料管道专委会 秘书长 段予忠 山东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学院 教授 谷金河 河南洋浦科贸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廖明义 大连海事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 教授 陆晓中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教授 唐伟家 南京聚隆工程塑料公司 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 张玉霞 《中国塑料》杂志社 副所长、副研究员 郑水林 中国矿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教授 雍跃 安徽国通高新管业股份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经济硕士 黄解 厦门武峰塑料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于计俊 亚大集团 副总裁、高级工程师 赵文聘 鞍山市隆兴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何? 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修中心(福州) 常务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范佳忠 沈阳久利化学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李白千 佛山市日丰企业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理工监测 世联地产 烽火通信 中材科技 华东科技 天宝股份 ...,博士 徐红越 上海清川管业总公司 总工程师 高长全 河北宝硕管材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赵启辉 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管道塑料管材管件及阀门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邱夷平 上海东华大学 教授 邹立谦 大连立本塑胶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周宝茂 上海宝洋塑业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王德全 南通合成材料试验厂 高级工程师 段祥根 山东华尔新材料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汪艳华 山东华尔新材料科学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苏雅? 天津塑料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郑玉婴 福州大学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教授 黄少慧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研究所 教授 房 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处长 吴海君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化工事业部主任 郑峰 福建亚通新材料科技股份公司 高级工程师 汪萍 《塑料制造》杂志 副主编 滕谋勇 山东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季建仁 惠东美新塑木型材制品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陈欣杰 汕头市塑胶商会 秘书长 林泽平 汕头经济特区金达塑胶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郑钟南 广东南洋电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市塑胶行业商会 董事长兼总经理、会长 林东亮 惠东美新塑木型材制品有限公司 董事长 王兴为 衡水精信塑料助剂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陈友标 广东华业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公司 董事长 陈鹊 福建亚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 冯金茂 伟星集团伟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高荣宝 瑞士布斯公司 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 孟庆君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 高级工程师 翦建政 湖南省塑料行业协会、湖南省塑料研究所 会长、所长 刘伯元 安徽科技开发公司新材料适用技术研究所 所长 孙成伦 大连塑料研究所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肖顺秋 湖南省塑料研究所 副所长 王登勇 伟星集团伟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经理 白杰 杭州科利化工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宋云鹤 中国塑协塑料编织制品专委会 秘书长 王士彪 湖南科汛环保塑料有限公司 总经理 王佛松 中国科学院 院士 郭虎 浙江通球环保存业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杭新华 无锡新龙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黄全春 上海春旭模具工业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刘圣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 副主任、副研究员 孙绍灿 宁波江南塑胶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田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 研究员 王红 远东(宁波)塑胶金属工业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徐国庆 江苏省东台国威滚塑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张岳林 湖南阿立得公司 高级工程师 房华江 宁波江南塑胶容器有限公司 总经理兼翻新中心主任 陈剑林 无锡市德氟隆化工防腐设备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陈开国 浙江慈溪市菲富利旋塑工程有限公司 总经理 黄新生 安徽宁国天迈塑胶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柴柏苍 浙江慈溪市德顺容器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张明治 中国塑协滚塑专业委员会 理事长、高级工程师 白鸿儒 上海三维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华南理工大学的专业有:

安全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材料化学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传播学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法学专业;风景园林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创新班)专业;

工商管理类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专业;广告学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会计学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机械工程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专业;交通工程专业;金融学专业;经济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日语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生物工程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化学专业; 制药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英文名称为: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华南理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创建于1934年,是中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华南理工大学的办学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乃至清末时期。作为组建基础的中山大学工学院源于1931年成立的中山大学理工学院,1934年8月建立,9月随中山大学整体迁入广州石牌现华南理工大学校址办学;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由1930年成立的广东国民大学工学院和1940年成立的广州大学理工学院合并而成。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简称“工专”)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史称“甲工”),最早可追溯至1910年清政府创办的教育机构:广东工艺局,“工专”几经变迁,历经勷勤工学院(1933年)、勷勤大学工学院(1934年)、并入中山大学工学院(1938年),于1943年夏复办。

华南理工大学现有科学院院士16人,工程院院士17人,外籍院士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42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入选者34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3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8人。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橡胶毕业论文

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 经过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巳在各个工业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篇1 浅析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摘要】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在工业上取得的飞速发展,介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情况,探讨其创新研究,并详细阐述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近年来,某些特殊领域如航空工业、国防尖端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对聚合物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高强度、高模量、轻质等,各种特定要求的高强度聚合物的开发研制越来越显迫切。 一、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发展概况 近50年来,高分子合成工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造粒用挤出机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进,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20世纪60年代主要采用单螺杆挤出机造粒,产量约为3t/h;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采用连续混炼机+单螺杆挤出机造粒,产量约为10t/h;80年代中期以来。采用双螺杆挤出机+齿轮泵造粒,产量可以达到40-45t/h,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产量可高达60t/h。 在l950年,全世界塑料的年产量为200万t。20世纪90年代。塑料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5.8%,2000年增加至1.8亿t至2010年,全世界塑料产量将达3亿t,此外。合成工业的新近避震使得易于璃确控制树脂的分子结构,加速采用大规模进行低成本的生产。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节能、高速、美观、环保、乘坐舒适及安全可靠等要求对汽车越来越重要.汽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性能的提高带动了零部件及相关材料工业的发展。为降低整车成本及其自身增加汽车的有效载荷,提高塑料类材料在汽车中的使用量便成为关键。 据悉,目前汽车上100kg的塑料件可取代原先需要100-300kg的传统汽车材料(如钢铁等)。因此,汽车中越来越多的金属件由塑料件代替。此外,汽车中约90%的零部件均需依靠模具成型,例如制造一款普通轿车就需要制造1200多套模具,在美国、日本等汽车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模具产业超过50%的产品是汽车用模具。 目前,高分子材料加工的主要目标是高生产率、高性能、低成本和快捷交货。制品方面向小尺寸、薄壁、轻质方向发展;成型加工方面,从大规模向较短研发周期的多品种转变,并向低能耗、全回收、零排放等方向发展。 二、现今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创新研究 (一)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 聚合物反应加工技术是以现双螺杆挤出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国外的Berstart公司已开发出作为连续反应和混炼的十螺杆挤出机,可以解决其它挤出机(包括双螺杆和四螺杆挤出机)作为反应器所存在的问题。国内反应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的经济发展强烈要求聚合物反应成型加工技术要有大的发展。指交换法聚碳酸酯(PC)连续化生产和尼龙生产中的比较关键的技术是缩聚反应器的反应挤出设备,我国每年还有数以千万吨计的改性聚合物及其合金材料的生产。关键技术也是反应挤出技术及设备。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反应加工设备从原理上看都是传统混合、混炼设备的改造产品,都存在传热、传质过程、混炼过程、化学反应过程难以控制、反应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不可控等问题.另外设备投资费用大、能耗高、噪音大、密封困难等也都是传统反应加工设备的缺陷。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与传统技术无论是在反应加工原理还是设备的结构上都完全不同,该技术是将电磁场引起的机械振动场引入聚合物反应挤出全过程,达到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生成物的凝聚态结构和反应制品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目的。 该技术首先从理论上突破了控制聚合物单体或预聚物混合混炼过程及停留时间分布不可控制的难点,解决了振动力场作用下聚合物反应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动量及能量传递及平衡问题,同时从技术上解决了设备结构集成化问题。新设备具有体积重量小、能耗低、噪音低、制品性能可控、适应性好、可靠性高等优点,这些优点是传统技术与设备无法比拟或是根本没有的。该项新技术使我国聚合物反应加工技术直接切人世界技术前沿,并在该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二)以动态反应加工设备为基础的新材料制备新技术 1.信息存储光盘盘基直接合成反应成型技术。此技术克服传统方式的中间环节多、周期长、能耗大、储运过程易受污染、成型前处理复杂等问题,将光盘级PC树脂生产、中间储运和光盘盘基成型三个过程整合为一体,结合动态连续反应成型技术,研究酯交换连续化生产技术,研制开发精密光盘注射成型装备,达到节能降耗、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2.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物理场强化制备新技术。此技术在强振动剪切力场作用下对无机粒子表面特性及其功能设计(粒子设计),在设计好的连续加工环境和不加或少加其它化学改性剂的情况下,利用聚合物使无机粒子进行原位表面改性、原位包覆、强制分散,实现连续化制备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 3.热塑性弹性体动态全硫化制备技术。此技术将振动力场引入混炼挤出全过程,控制硫化反直进程,实现混炼过程中橡胶相动态全硫化.解决共混加工过程共混物相态反转问题。研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塑性弹性体动态硫化技术与设备,提高我国TPV技术水平。 三、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各个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出色完成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预备项目和国家“八五”、“九五”重点科技计划(攻关)等项目同时,非常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完成产业化工程配套项目20多项,创办了广州华新科机械有限公司和北京华新科塑料机械有限公司,使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与装备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塑料电磁动态塑化挤出设备已形成了7个规格系列,近两年在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近800台(套)。销售额超过1.5亿元,还有部分新设备销往荷兰、泰国、孟加拉等国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PE电磁动态发泡片材生产线2000年和2001年仅在广东即为国家节约外汇近1600万美元,每条生产线一年可为制品厂节约21万k的电费。塑料电磁动态注塑机已开发完善5个规格系列,投入批量生产并推向市场;塑料电磁动态混炼挤出机的中试及产业化工作已完成,目前开发完善的4个规格正在生产试用。并逐步推向市场目前新设备的市场需求情况很好,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在对广州华新科机械有限公司进行重组。将技术与资本结合,引入新的管理、市场等机制,争取在两三年内实现新设备年销售额超亿。我国已加入WTO,各个行业都将面临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我国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技术与装备的道路,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实现由跟踪向跨越的转变;把握技术前沿,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科学研究与产业界的结合,加快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快我国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Chris Rauwendaal,Polymer Extrusion,Carl Hanser Verlag,Munich/FkG,l999. [2]瞿金平,聚合物动态塑化成型加工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27435. [3]瞿金平,聚合物电磁动态塑化挤出方法及设备[J].中国专利9O101034.0,I990;美国专利5217302,1993. 有关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篇2 浅论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对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提出了各种各样新的要求。现代,高分子材料已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同,成为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材料。本文主要分析了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发展;前景 一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 经过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巳在各个工业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高分子材料与国民经济、高技术和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说, 人类已进人了高分子时代。高分子材料工业不仅要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不断提供许多量大面广、日新月异的新产品和新材料又要为发展高技术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功能性材料。 鉴于此, 我国高分子材料应在进一步开发通用高分子材料品种、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以满足市场需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五个方向:工程塑料,复合材料,液晶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分离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近年来,随着电气、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尖端技术领域的发展和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并健进其进? 步的发展, 高分子材料在不断向高功能化高性能化转变方面日趋活跃,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 高分子材料各领域的应用 1高分子材料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 高分子材料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以塑代钢” ,“ 塑代铁” 成为目前材料科学研究的热门和重点。这类研究拓宽了材料选用范围,使机械产品从传统的安全笨重、高消耗向安全轻便、耐用和经济转变。如聚氨酉旨弹性体,聚氨醋弹性体的耐磨性尤为突出, 在某些有机溶剂 如煤油、砂浆混合液中, 其磨耗低于其它材料。聚氨醋弹性体可制成浮选机叶轮、盖板, 广泛使用在工况条件为磨粒磨损的浮选机械上。又如聚甲醛材料聚甲醛具有突出的耐磨性, 对金属的同比磨耗量比尼龙小, 用聚四氟乙烯、机油、二硫化钥、化学润滑等改性, 其摩擦系数和磨耗量更小, 由于其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 聚甲醛大量用于制造各种齿轮、轴承、凸轮、螺母、各种泵体以及导轨等机械设备的结构零部件。在汽车行业大量代替锌、铜、铝等有色金属, 还能取代铸铁和钢冲压件。 2 高分子材料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厚度会对电池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减薄膜的厚度可大幅度降低电池内阻, 获得大的功率输出。全氟磺酸质子交换 膜的大分子主链骨架结构有很好的机械强度和化学耐久性, 氟素化合物具有僧水特性, 水容易排出, 但是电池运转时保水率降低, 又要影响电解质膜的导电性, 所以要对反应气体进行增湿处理。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加湿技术, 保证了膜的优良导电性, 也带来电池尺寸变大增大左右、系统复杂化以及低温环境下水的管理等问题。现在一批新的高分子材料如增强型全氟磺酸型高分子质子交换膜耐高温芳杂环磺酸基高分子电解质膜纳米级碳纤维材料新的一导电高分子材料等等, 已经得到研究工作者的关注。 3 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农业种子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 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农业种子处理中的应用:新一代种子化学处理一般可分为物理包裹利用干型和湿形高分子成膜剂, 包裹种子。种子表面包膜利用高分子成膜剂将农用药物和其他成分涂膜在种子表面。种子物理造粒将种子和其他高分子材料混和造粒, 以改善种子外观和形状, 便于机械播种。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农业种子处理中研究开发进展:种子处理用高分子材料已经从石油型高分子材料逐步向天然型以及功能型高分子材料的方向发展。其中较为常见和重要的高分子材料类型包括多糖类天然高分子材料, 具有在低温情况下维持较好膜性能的高分子材料, 高吸水性材料, 温敏材料, 以及综合利用天然生物资源开发的天然高分子材料等, 其中利用可持续生物资源并发的种衣剂尤为引人关注。 4 高分子材料在智能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智能隐身材料是伴随着智能材料的发展和装备隐身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材料,它是一种对外界信号具有感知功能、信息处理功能。自动调节自身电磁特性功能、自我指令并对信号作出最佳响应功能的材料/系统。区别于传统的外加式隐身和内在式雷达波隐身思路设计,为隐身材料的发展和设计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是隐身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以其可在微观体系即分子水平上对材料进行设计、通过化学键、氢键等组装而成具有多种智能特性而成为智能隐身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三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 1高性能化 进一步提高耐高温,耐磨性,耐老化,耐腐蚀性及高的机械强度等方面是高分子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对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技术、汽车工业、家用电器领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创造新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改变催化剂和催化体系,合成工艺及共聚,共混及交联等对高分子进行改性,通过新的加工方法改变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通过微观复合方法,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 2高功能化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材料领域最具活力的新领域,目前已研究出了各种各样新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如可以像金属一样导热导电的高聚物,能吸收自重几千倍的高吸水性树脂,可以作为人造器官的医用高分子材料等。鉴于以上发展,高分子吸水性材料、光致抗蚀性材料、高分子分离膜、高分子催化剂等都是功能高分子的研究方向。 3复合化 复合材料可克服单一材料的缺点和不足,发挥不同材料的优点,扩大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提高经济效益。高性能的结构复合材料是新材料革命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造船、海洋工程等方面,今后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主要有高性能、高模量的纤维增强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合成具有高强度,优良成型加工性能和优良耐热性的基体树脂,界面性能,粘结性能的提高及评价技术的改进等方面。 4智能化 高分子材料的智能化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智能材料是使材料本身带有生物所具有的高级智能,例如预知预告性,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识别能力等特性,对环境的变化可以做出合乎要求的解答;根根据人体的状态,控制和调节药剂释放的微胶囊材料,根据生物体生长或愈合的情况或继续生长或发生分解的人造血管人工骨等医用材料。由功能材料到智能材料是材料科学的又一次飞跃,它是新材料,分子原子级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人 工智能诸多学科相互融合的一个产物。 5绿色化 虽然高分子材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高分子材料带来的污染我们仍然不能小视。那些从生产到使用能节约能源与资源,废弃物排放少,对环境污染小,又能循环利用的高分子材料备受关注,即要求高分子材料生产的绿色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开发原子经济的聚合反应,选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利用可再生资源合成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再循环利用。 四 结束语 高分子材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已建立了较完善的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体系,我国虽然在高分在材料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起步较晚,但目前来看也取得了不错的进步,我们应提高其整体技术水平,致力于创新的高分在聚合反应和方法,开发出多种绿色功能材料和智能材料,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满足各项工业和新技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金关泰.《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和应用》,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 [2]李善君 纪才圭等.《高分子光化学原理及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 [3]李克友, 张菊华, 向福如. 《高分子合成原理及工艺学》,科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报告 2.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 3.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 4.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报告 5. 关于材料学方面论文

感觉第二个就业还可以,其实也差不多。我是06届毕业的华北航天学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高分子材料方向的就业面积还大一些,因为其中高分子涉及到橡胶、塑料、涂料、纤维,相对来说学习的范围很大,也很全,但是就专的角度来说不如橡胶工程方面,橡胶工程更多的讲述橡胶的配方设计、硫化等方面更精、更细。其实就现在来说很难区分哪个工资会更高,我们同学做哪方面的工资都有很高的,关键就要看自己怎么选择,怎么对待,以及工作的地点,自己能给公司带来多大的经济上的效益了;还有一点就是打工毕竟挣钱很少,要想着自己当老板。哪个也适合女生,我们的就业率是99%,其中有些单位是考虑性别,不过女生去了以后可能很多都成了质检、生产调度、做公司文件等,男的多数成了技术员或工艺员。

1.这个不好说 我学的是高分子加工与检测(橡胶方向)工作好找啊 我们学校是橡胶特色学校 所以橡胶特别好找工作 但是高分子也不错啊 具体还要看你们学校的特色了 不过 橡胶学的少 工作相对好找2.你这个问题问的有水平 你应该说的是行业普遍的底薪吧 都差不多 看你自己具体工作而定 基本上都是1500左右(实习期)个别艰苦岗位更高!3.哪个更适合和女生?哪都有适合女生的,哪都有不适合女生的,女孩子做质检 计划统计 的比较多 没有什么是不适合的 哪个专业都有很多岗位不适合女生 说实话 这个行业就不适合女生!这两个专业真正的区别就是:橡胶主要是对胶料进行后期加工 高分子是进行前期原材料的合成 所以 高分子以后要是在基层工作 有机挥发物接触的会比较多!橡胶硫化时的排放物也不咋地! 弱弱的问下:你是准备报哪个学校的?!?!?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可观。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后可到石油化工、电子电器、建材、汽车、包装、航空航天、军工、轻纺及医药等系统的科研(设计)院所、企业从事塑料、橡胶、化纤、涂料、粘合剂、复合材料的合成、加工、应用、生产技术管理和市场开发等工作,以及为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开发高性能材料、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光电材料、精细高分子材料和其它特种高分子材料,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学科。

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身心健康并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研究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聚物化学与物理的基本理论和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知识及高分子成型加工技术知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的方法;

2、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关系;

3、掌握聚合物加工流变学、成型加工工艺和成型模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4、具有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及加工工艺研究、设计和分析测试,并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及产品的初步能力;

5、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6、具有对高分子材料改性及加工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聚合物成型工艺、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验、计算机应用与上机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高分子合成、高分子材料成型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索引序列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论文题目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杂志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投稿难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编辑部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橡胶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