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燕京大学社会学毕业论文

燕京大学社会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燕京大学社会学毕业论文

概况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皇权与绅权》、《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 费孝通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人物生平早年经历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费孝通铜像》南京大学美术学院吴为山作品1928年,入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1930年,到北平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通过毕业考试,并取得公费留学。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师从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师从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留学海外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名《江村经济》。1938年夏,费孝通回到中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主持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办的社会学研究室。1940年~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学成归国1944年费孝通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于民主爱国运动。1945年起历任西南联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1945年~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年~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曾任国务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第六届中央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中央民族学院的副院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1957年3月24日费孝通写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发表在《人民日报》,划为“右派”。晚年时期1978年~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1980年~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在美国丹佛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并被列为该会会员。1981年,在英国伦敦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0年,春费孝通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春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费孝通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同年费孝通获《大英百科全书》奖。曾在革和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提出了精辟的见解。1998年,《中国非国有经济年鉴》创刊,费孝通任名誉主编。1982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82年,被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82年~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名誉所长。1985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亚洲文化奖。1994年,获该年度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社会领袖奖”。1998年,获“霍英东杰出奖”。1999年11月,费先生接受钱伟长邀请,担任上海大学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至2004年相继出版的《费孝通文集》(16卷本)。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一)自西方传来的学科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保存着丰富的民族学和社会学遗产,历代也出现了不少用今天的说法可以称之为古代民族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人物。但是,作为独立的和现代的学科,民族学和社会学都是20世纪初从西方传来的。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中国的一些教会大学及与西方联系较多的大学首先设立了民族学和社会学专业。如燕京大学、清华大学、金陵大学、华西大学、岭南大学、辅仁大学及中法大学等。在国立大学中,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较早设立了该专业。人类学又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部分。在美、英等国所说的文化人类学(Culture Anthropology),在欧洲大陆的德、法等国被称为民族学(Ethnology),虽然渊源有所区别,内涵是相同的。当时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课程大多设在社会学系内。最早开设这些课程的大多是从西方留学归国的学者。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等人都是较早(20世纪20年代)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民族学)家。20世纪20年代,历史学派、进化学派,特别是功能学派的理论在西方民族学和社会学界盛极一时,在西方留学的这些中国学者也基本上成为这些学派的信奉者。但是,当他们回到中国并用这些理论研究中国社会时,在学科理论和方法上都逐渐发展出了一些中国本土的特色。潘光旦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师从历史学派大师博厄斯,并受著名的进化学派民族学家摩尔根(L.H.Morgan)很大的影响。吴文藻留学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期间,该校人类学系几乎集中了当时美国最著名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界的精英。如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博厄斯(F.Boas),还有本尼迪克特(R.F.Benediet)、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等,他们都是名震国际人类学界的大师级教授。杨成志则在法国巴黎大学获得民族学博士学位,并接受了功能学派理论。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等人都全面掌握了西方人类学和社会学最前沿的理论和方法。吴文藻的博士论文还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近十年最优秀外国留学生奖。回国后他们又分别在清华、燕京和中山大学任教,培养了一批日后成为著名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家的学者。如费孝通、林耀华和李有义等人。(二)功能学派和社区研究20世纪20年代,吴文藻回国后不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该系学生有费孝通、林耀华、李有义等人。当时,中国的民族学和社会学还处于照搬模仿西方的阶段。吴文藻先生最早提出了中国化的教学改革方案。他的中国化主张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确定一种有效的理论框架;第二,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对中国的研究实践;第三,进一步培养能独立从事研究的人才。在理论框架方面,他选择了英国的功能学派。他说:“功能学派是社会人类学中最先进,亦是现今学术界最有力的一个学派。”(“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与现状”,载《社会研究》111、112期,1936年)在中国社会的研究实践问题上,他提出了将社会学与民族学的方法相结合的社区研究法。此两点以后几十年一直贯穿于他和他的学生的研究中。 至今,将社会学与民族学的方法紧密结合仍然是我们学院最鲜明的传统。为了培养更多人才,吴文藻先生于1937年送他的学生费孝通和林耀华分别到英国伦敦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费孝通在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时,他的导师是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林耀华的老师是哈佛大学的胡顿(E.A.Hooton)等人。二人回国后,分别在吴文藻任系主任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和潘光旦任系主任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三)边疆与少数民族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策划鼓动满蒙独立,中国出现边疆危机。吴文藻先生审时度势,提出在社会学、民族学界将边疆和少数民族研究作为重点。为此,他先后将其学生李有义、林耀华、费孝通和陈永龄派到西藏、四川凉山、广西大瑶山和新疆去作调查。此后李有义成为中国藏学研究的主要开创者之一,林耀华的《凉山彝家》和费孝通的《花篮瑶社会组织》都成为民族学研究的经典,陈永龄先生自此从事新疆民族研究几十年。日后当这批学者集中于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时,继续其研究传统,并由此促成了中国民族学界重视研究边疆及少数民族的特点。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四)三代师生齐聚研究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学术渊源主要传承自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中从事民族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在20世纪50-60年代,他们是站在中国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界最前列的一批顶尖级人物。这批学者中的多数来自原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社会学系和民族学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51年分为民族学系和劳动系)。在20世纪50年代初,三代学者来到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以下是他们的师生序列和学术传承的关系:第一代: 潘光旦、吴文藻第二代: 费孝通、林耀华、李有义第三代: 陈永龄、宋蜀华、施联朱、陈凤贤、王辅仁、王晓义、吴恒、黄淑娉、朱宁。从20世纪的50年代到90年代,他们相继是中国民族学和社会学界的领军人物。原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杨成志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与吴文藻先生并称中国人类学、社会学界的“南杨北吴”,此时也作为研究部的第一代学者来到研究部。(五)薪火相传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研究部至今天的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早在20世纪30-40年代逐渐形成的学术传统今天仍在继续并已得到发扬光大。这些传统就是:第一,在教学与科研中将民族学与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提倡实证性的社区研究;第二,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研究的重点;第三,结合中国的国情,在研究中重视历史的角度。至于研究的理论,2006年10月,著名人类学家乔健教授撰文指出,中国的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已形成了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历史功能学派,这是在理论上对功能学派的发展,是对国际民族学、社会学理论的重要贡献。(“试说费孝通的历史功能论”,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燕京大学毕业论文

萧乾 文洁若《书评.书缘.书话》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书评.书缘.书话》的结构是这样的:萧乾的《书评研究》(首发于三十年代)加萧乾和文洁若的书评、书话汇集成册。         萧乾的书读得多些,字里行间更能藏得住锋芒的是萧乾。文洁若的则更加理性和爽直。萧乾常在一些文章里提到被毁掉的书信和卡证、创作资料,念念不忘又无可奈何,“如今,太平日子来了,想写点回忆录,搞点研究,可旧时的书籍、笔记、日记、卡片,早就统统化为灰烬。这时,心里又计较起来。”但文洁若会在文章里告诉读者,“姐姐被打得神经错乱,把那批珍贵资料付之一炬。”又借钱钟书的话:“年复一年,创作的冲动随年衰减,创作的能力逐渐消失。”的话,说萧乾在九十年代写的短篇小说《法学博士》,确实没有了早年的神光韵釆。         关于张爱玲的《色,戒》,文洁若如此评价:“她借这个短篇来清算自己糊里糊涂地被文化汉奸胡兰成蹂躏了青春。张爱玲是个神经质的才女,晚年她离群索居,幻想有虱子,说不定那就是胡兰成的化身。”(P337)文洁若是务实的才女,她既然这么写,想必有她的自信或可爱的执迷不悟,写此文时张已不在人间了,但哪怕张活到现在,她也是不屑回应的。       文洁若的业务水平是一流的。她为了写远藤周作访问记,“事先把几家图书馆所藏的二十几本远藤的作品全看了,想好了问题,按照电话里约定的那样只釆访了一小时,便写出一篇三千字的访问记《早春东瀛访远藤》,编辑部一字未改地予以发表了。”这样的用心值得我们学习,不管哪个行业,机会一定是为用功的人准备的。       萧乾说文洁若闲不下来。“由于搞翻译,她整个被英、日文工具书包围起来了。她是能坐下来就干上几个钟头的。” 《书评.书缘.书话》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萧乾的文字,尤其是书评部分。“书评家所要的是如何分出正误美丑来,每个书评家都须造他自己的显微镜,自己的尺。 ”“一个理想的书评家要具有足用的知识和品味的背景,对实际生活又怀有莫兴趣。”“不公正的书评不一定都是破坏的,有的是势利的。”“一切把注意由作品移向作者身上的书评都不容易避免势利的……肉麻的恭维话,好像一个博士写出来的必是天书似的。”“书评家不仅要评介已有的,他还要鼓励未来的。”“一个公正的书评家不但不应冤枉作品,还得切实地发现它的价值。没有博大的包容一切的胸襟是不宜从事书评的。”“俏皮话就常欠忠厚。比那更坏的是原书并未详读,只抓到一两个小错,死死不放。书没看到一半,断语却刻在心上了——甚而未开卷已有结论。”“阅读能力主要的依靠是了解力,因为如果览遍十行黑字而未能抓到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这“十行”的力气是徒然浪费。”“手法尽管来得熟练,甚至文字还有些漂亮,但一颗假心是换不得真挚情感的。”       以上文字,摘自《书评研究》,《书评研究》写于一九三四至一九三五年,是萧乾先生在燕京大学新闻系的毕业论文。我反复把这部分内容阅读,公平、专业、包容、真挚……这些词一下子闪亮了,生命中的贵人从书里相遇了,无以为报,不辞辛苦分享给有缘人。这本书的原主人姓李,他也在书中留下了一些文字,也分享到此。“评奥尼尔(奥尼尔及其《白朗大神》),应只萧乾文学评论的巅峰之作了。”“这篇文章(《思辨随笔》不可不谈),惜未能展开讨论。以区区几百字应付,晚年萧乾的精力,太令人可惜了。唉,十年时光,也同样使李健吾、查良铮折尖啊。”我也该感谢书的主人把2011年的藏书出让,正好遇到了我,它将长留我身边,待我在书海中遨游一圈回来,萧乾文洁若的文字,将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启迪。       “我组织起一支书评队伍:杨刚、宗珏、常风、李影心、刘荣恩等。有的还健在,有的已作古;有的移居海外,有的仍在我们中间。”“在上海时,我顶着大太阳,冒着溽暑,去四马路买回一叠叠值得一评的书,然后打包分头寄给我那十来位书评家,请他们评论。” “半个多世纪后,书评并没在读书界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也还未见到有人像当年的宗珏、李影心那样以写书评为职业。”(《书评面面观》序)       如果没有那场浩劫,萧乾和他的书评队伍必有更好的事业;如果萧乾有朋友圈或者公众号,我一定会给老人留言,向他打听《书评家的趣味》的作者李影心的情况,他后来去哪了?他为什么突然间就消失了?为什么互联网都搜不出他的信息了?他为何成了“文学史上的失踪者”?     可是生活就是没有如果,否则《书评家的趣味》的编者陈子善教授,早就替我们问了。

1.The Golden Wing: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Family,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1947. 中文版《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庄孔韶、林宗成译,三联书店,北京,1989。2000年再版。2.《凉山夷家》,商务印书馆, 1947。英文The Lolo of Liangshan (Liang-shan I-chia) 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 Inc. New Haven, 1960.3.《从猿到人的研究》,北京耕耘出版社,1951。4.《原始社会史教学大纲》(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审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5.《原始社会史》(主编),中华书局,北京, 1984。6.《民族学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5。7.《民族学通论》(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北京,1990 版,(1997修订再版)。8.《凉山彝家的巨变》,商务印书馆, 北京,1995。9.《林耀华先生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99。10.《从书斋到田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11.“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与切博克萨罗夫教授合著),原载《苏联民族学》1961年第3期。日译连载于《东亚民族学论文集》第2(1965)、3 (1966)和第4集(1967)。中文版初见于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论文集》第3集(1984),第10-53页。12.《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北京,2000年。(为林耀华教授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毕业论文)12林耀华,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1910年3月生,福建省古田县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中共党员。1928—1935年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2年获学士学位,1935年获硕士学位,1937年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1940年获哲学博士。1941年回国任教,历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主任民族学系主任,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祖成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燕京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及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和美国传记研究所国际名誉顾问等职。60余年来潜心教学工作,一丝不苟,诲人不倦,培养了一大批教学科研人员为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半个多世纪中,他含辛茹苦乃至冒著生命危险深入边远的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论文,著述颇丰。主要著作:《金翼》(1941中英文共七个版本,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nl,台湾桂冠图书公司,三联书店);《凉山彝家》(1947年,商务印书馆);〈原始社会史》(主编,1984年,中华书局,获北京市及全国三项奖);《民族学通论》(主编,1990年,获北京市及全国三项奖)与《凉山彝家的巨变》(1995年,商务印书馆,获中国第十届图书奖)。他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出访讲学活动。其传记已被《美国世界名人录》等十多部国际名人传记收录。

燕山大学会计学毕业论文

一、毕业论文的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新颖性、先进性、开创性、适用性以及写作的难易程度等。下面重点谈谈选题的原则:1.要客观需要,颇有价值。选题要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例如“企业联盟问题研究”,就是这样。正如一汽集团李启祥副总经理说,我国汽车与国外的汽车竞争,无论是技术、质量、品牌、功能、成本和规模经济等都比不过人家,只能靠一体化,战略联盟,与“大众”合资进入世界大汽车集团,靠国外发展自己。因此,关于战略联盟的研究,既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2.要捕捉灵感,注重创新。论文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含义非常广泛,是指一种新的观点,创立新说,新的论据(新材料),新的补充,新的方法,新的角度。也有人说创新指研究的内容是新的,方法是新的,内容与方法都是新的。还有人认为创新指独特见解,提出前人未曾提出过的问题,纠正前人的错误观点,对前人成果进一步深化、细化、量化和简化等。由上可见,一篇论文总要有一点创新,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论文。创新靠灵感,灵感靠积累。只有在长期的艰苦砥砺中才能偶然产生一点思想的火花,而这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就可能变成学术创新的起点。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提取码: ne8r

会计资讯质量直接影响着经营者、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分析了ERP环境下未来的IT事件驱动体系会计资讯系统对会计创新人才要求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在教学条件和环境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如何通过组织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以及如何设计实训案例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ERP;IT;事件驱动;体系;会计资讯系统;综合型实验教学;实训案例

1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资讯科技的发展,由美国加特纳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ERP成为实施企业资讯化的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和采用,会计工作的外部环境正经历著资讯化变革。因此在2009年,我国财政部正式释出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资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明确了要推进企事业单位会计资讯化建设并推进会计教育资讯化建设。会计资讯化必然使得未来的会计资讯系统高度融合计算机技术与会计,并最终形成IT事件驱动体系结构下的会计资讯化系统。因此,未来的会计不再是只专注于常规会计处理的传统反应式会计,而变成一个活跃于销售、采购、生产以及管理等企业生产经营各领域的管理控制系统,会计工作重点也将转向业务规则的定义、资讯规则的定义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与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相比,会计专业的应用性特点更为突出。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本科教学的目标还是以让学生掌握会计专业技能为主,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很容易忽略会计的应用实践性,无法进行跨学科融合,其虽然可以满足以手工为主的会计实践工作,却无法适应资讯化环境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会计课程体系中,“会计电算化”是与ERP环境最为相关的课程。目前包括我校在内的许多高校都将该课程目标定位为熟悉并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体,多采用老师讲解软体,学生动手实验的教学模式,并未充分重视学生即将面对的会计资讯化环境,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帮助不大,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如何将会计资讯化程序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贯穿于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教学中,凸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将从分析会计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入手,探讨如何将会计创新人才的培养融入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以期能够为高等院校会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抛砖引玉。

2会计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

2.1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

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何种素质呢?根据以往的文献,我们认为,除了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外,创新人才更要具备好奇心、善思维和常实践的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创新人才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够从日常琐碎的工作中发现不一样的问题;具有更活跃的思维,更善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更长于实践,从实践中发现真知。

2.2ERP环境下

IT事件驱动体系会计资讯系统对会计创新人才的要求传统会计系统只能提供以历史成本计价的单一货币资讯,不能满足不同资讯使用者个性化需要,基于此,1969年美国会计学者GeorgeH.Sorter提出“事项法”会计。在事项法会计下,会计资讯系统的目的是向资讯使用者报告企业发生的具体经济交易、事项和情况,让资讯使用者自己来选择并组合对其决策有用的资讯。资料库技术的产生极大地支援了事项法会计的发展,并进一步产生IT事件驱动体系会计资讯系统。其具体允许规则如图1所示。根据事件驱动原理,在IT事件驱动型会计资讯系统中,当业务发生时,所有的资料都储存在业务事件资料库中,业务人员制定业务规则,会计人员负责资讯处理规则,系统将根据业务规则,将满足条件的业务资讯筛选入业务资料仓库,系统根据资讯规则将有用的资讯过滤报告给企业范围内的资讯使用者。由此可见,在未来,会计人员的职能要求将有所改变。

***1***沟通能力。在未来ERP环境下,会计人员不仅要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统筹安排并协调各岗位、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会计事务工作,更需要正确地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如财务关系,需要处理债权人、债务人、投资者、各级 *** 管理部门等外单位的公共关系,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生产部门、供应链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协调。

***2***协助定义业务规则。创新会计人才素质更体现在当外部环境变化导致新事物出现时,会计人员应能协助业务部门***供应链和生成等***迅速理解和把握业务实质,并制定出合适的业务规则,以生成业务事件处理器,方便对业务事件进行筛选。

***3***定义资讯处理规则。会计创新人才还应能积极了解资讯使用者的资讯需求,制定出资讯处理规则,更为重要的是,创新会计人才还应具备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理出各方的利益关系,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以满足各方对资讯的需求。

***4***不断学习,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会计是反应性的,环境变化必然导致会计处理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发生变化,由此带来新的会计现象、问题和新知识,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创新会计人才,具有不断学习、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3基于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会计创新人才的培养

3.1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开展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在课堂中贯穿实训教学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法。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决定了不同实训教学的开展形式。因此在这里我们首先探讨创新型实验教学的开展方式。一般而言,创新型实验教学的开展有多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为基础实验,基础型实验主要是课程实验,在课程实验中,每一个学生担任ERP环境下会计岗位的各种角色,按照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基础实验。这一层次的实训教学适用于没有联网条件的实验室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人一套账,无法培养相互之间分工合作和沟通能力,而且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有可能会影响到实训效果。第二种模式为综合型实验,综合型实验主要是利用区域网进行岗位实验,按照会计资讯化岗位进行模组划分,分组进行实验,在这种实验课中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来进行工作的实践演练,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会计角色***或岗位***的认识。这种实验方式适用于有区域网络设定的实训环境。不足之处在于个人只负责自己的岗位,难免忽略其他岗位的实际操作。因此,为了克服这一不足,在进行综合型实验之前应辅之以基础实验,可以选择一个较为简单的案例,让学生先熟悉软体的操作,再在了解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分岗位实训。因此,此种模式所需要的课时要较基础实验模式为多。第三种是ERP模拟实验,在该类实验中,通过ERP沙盘对抗演练及软体模拟实验,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线,将各个业务部门、各个岗位有机地连线在一起,达到融合系统性的经济业务理论与实践的目的。显然,ERP模拟实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具备生产制造、财务管理、会计、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等各学科的知识。但如果教师受其专业限制,无法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被调动起来,实训效果会受到影响。同时这种实训模型对教学环境和条件的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专业的ERP沙盘软体,还需要较多的分阶段实训学时。除了前述三种模式之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加强实践与企业合作,拓展校外实习基地,能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感受到财务工作的实际情态,了解财务工作的程式、内容和方法,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使学生得到系统综合的训练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综上所述,虽然ERP模拟实验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具有优势的方法,但因为受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目标定位和学时设定等条件所限,目前大多数高校难以实现ERP模拟实验教学。所以更为可行的方法是综合型实验,让学生在案例实践中培养会计创新。

3.2会计电算化实训案例设计

会计电算化实训案例是指在会计电算化课堂上用于学生操练的实际案例,是会计专业学生在ERP环境下实践的第一步,设计妥当的实训案例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为了将会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寓于其中,实训案例的设计应把握以下几点。

3.2.1以分岗的方式实现沟通技能的培养

首先,案例的设计应体现分岗运作的思想。在分岗运作方式下,学生以组为单位,各分配以不同的岗位。一般情况下,一个小组可由账套主管、出纳、总账会计、固定资产系统会计、工资系统会计、应收和销售系统会计、应付和采购系统会计以及存货系统会计8人组成。故实训案例的设计也应至少包含上述模组的内容。同时各岗位之间存在着合理的分工和许可权牵制,这贯穿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思想。因此在实训案例中可要求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进行许可权分配的讨论,使学生能切身体会实际工作中各岗位之间职责的分工与许可权的内部牵制。这样的实训案例设计可以通过岗位的分工、许可权的设定来实现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比如在出纳许可权设定时,学生就应该先查资料,分清会计和出纳的职能,因此学生在进行出纳和总账会计许可权的时候,就要实现“钱账分离”的思想,总账会计负责总账,出纳负责出纳系统以及与现金和银行存款有关凭证的稽核。其次,在控制良好的会计资讯系统中,不同的总账会计和出纳,应给予处理应收账款和现金的额度的不同许可权,因此在案例设计时,应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让他们自行分析和讨论金额许可权的分配以及许可权分配的后果。

3.2.2以对资金链的把握带动定义业务规则能力的培养

目前各高校的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更多涉及财务的内容,对于非财务的业务,特别是生成运作管理过程接触较少。为了培养学生协助制定业务规则的能力,可考虑对财务资金链把握的业务实质。比如教师在设计实训案例中计算成本分摊的时候,可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来了解业务过程。作业成本法的关键在于找出作业动因来进行固定成本的分摊,而作业动因的寻找过程则可深入了解业务,从而寻找作业动因的过程也是抓住业务实质的过程。该部分的评分则可通过成本动因设立的合理性来决定。比如,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准备***下称备料***作业,其不仅会影响到生产部门,同时也会影响到产品设计部门,因此因备料产生的固定成本需要在这两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作业动因可以是搬运次数,也可以是人工工时或其他动因。此时,作业动因选择的准确性就取决于对企业生产工艺的了解。了解程度越深,选择的作业动因越合理,成本分配越准确。由此激发学生了解生产运作过程的动力,进而培养定义业务规则的能力。

3.2.3将会计职业判断融入案例中以加强会计资料规则定义能力的训练

要定义好资料规则,很重要的一个能力是了解资讯使用者的资讯需求。在IT事件驱动体系会计资讯系统下,会计人员将不仅提供财务资讯,也提供非财务资讯。但在实训课堂上,我们无法了解非财务资讯的需求,只能以增加对财务资讯需求的了解作为能力培养的基石。而为了向资讯使用者提供更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财务资讯,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非常重要。因此应在案例中纳入需应用会计基本理论进行职业判断的内容。如,可增加金融工具业务,因为金融工具可计入交易性金融工具,持有至到期投资也可计入可供出售金融工具,职业判断的标准是管理层的意图,因此可设计案例情景,让学生自行判断根据管理层意图将其区分,是计入交易性金融工具还是可供出售金融工具,根据判断的准确性给分;按照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企业自建写字楼,部分出租、部分自用,如果自用与出租能够明确分割的,自用部分应按成本计量确认为固定资产,出租的部分应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计入投资性房地产的又可以选用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可设定案例情形,让学生判断固定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区分,并进一步分析投资性房地产是用公允价值还是用历史成本计量等。

3.2.4以设错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错法是指教师针对知识点,设计错误,让学生在其后的操作中发现错误,分析错误并寻找解决错误的方法。因此在实训案例的设计中可贯穿这一思路,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科目设定时,可不让学生指定会计科目***将现金科目指定入现金账,银行存款科目指定入银行账***,但要求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必须在出纳系统中进行操作,这样一来,没有指定账户的学生即使用出纳身份也无法打开出纳系统,这时让他们自己去翻阅资料,查找出纳系统正常运作的原因,并解决这一问题。再如在总账选项中,关于凭证稽核的选项是“选中凭证记账前必须经过稽核”,案例设计时,可以不提醒学生勾选此选项,而待学生完成凭证处理要记账时,就会因为没有稽核凭证而无法记账,从而引发学生寻找原因,并加深学生对凭证稽核重要性的理解。

4结语

基于未来的IT事件驱动体系会计资讯系统环境,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本文认为,在此环境下,会计创新人才应具备沟通、协助定义业务规则、定义资讯规则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本文探讨了在教学条件和环境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可通过组织综合型会计电算化实训案例教学,并将沟通能力,了解业务规则和定义资讯规则,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入实训案例设计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吴中华.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与ERP模拟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2***5***:43-45.

[2]周虹.本科会计ERP电算化教学改革思考[J].财会月刊,2015***9***:120-122.

[3]李新瑞,马晨佳.会计电算化实训的设错教学法[J].财会月刊,2013***11***:123-125.

[4]陈潇.现代会计资讯系统构建趋势———基于事项法的事件驱动系统[J].财会通讯,2010***12***:126-127.

摘要:本文对新会计准则的含义与其变化趋势加以研究,并分析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其对税收的影响,并对新会计准则下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会计;税收筹划;会计教学

本文将对新会计准则的含义与其变化趋势加以研究,分析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新会计准则的含义与其变化趋势

会计准则是我国经济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国家企业经济活动中关于财务核算的标准。新会计准则的施行使实务会计与会计理论产生新的变化,也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新会计准则在许多规定上进行了创新,并推进了会计资讯化程序,强化了会计资讯的实用性。

***一***新会计准则的含义

通过将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相比较,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和报告目标更加明确,相关规定更为详细和具体,整体来说更具科学性。新会计准则在原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些新规定,有效地减少了税款的流失。例如新会计准则对《所得税》的调整,规定企业在核查资产的周期时,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定,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不能进行估计,加强了企业资讯的真实性。并且新会计准则也在原有基础上对部分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在资讯记录的过程中更具有实用性,并强化了税收调整的内容,有利于保障企业依法纳税。

***二***新会计准则的变化趋势

新会计准则的施行,使得企业会计执行系统更加完善,会计资讯更为真实可靠,并有利于加快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程序,促进了全球金融投资和企业财产的透明化。并且新会计准则在实行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我国企业会计的标准资讯质量,增强了资本市场的活力,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通过对新会计准则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会加强企业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有利于企业选择高回报的投资领域,并且企业决策也能在新会计准则的指导下,制定出更为长远的经济发展策略。企业能通过对新会计准则的有效利用,合理分配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保障了上市公司的经济质量。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也更为复杂。新会计准则的施行,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国家会计管理对企业进行资本控制,稳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从而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随着企业对于新会计准则变化内容的适应,企业能够有效地提升会计管理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变化———以企业税收筹划为例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务出现了许多变化,以企业税收筹划为例,会计作为税收的基础,在会计实践的过程中会依据会计准则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而企业的税收环节也从会计账务处理进行展开,企业不同的账务处理,会对企业税收造成直接影响,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有必要对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加以分析,明确新会计准则为企业税收带来的重要影响,并对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收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选择出企业最优纳税方案。

***一***政策选择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的推行使得企业会计在进行某项业务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具有多个会计政策的选择,而对这些不同会计政策的处理也会使得该项业务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并影响到企业的税收情况。例如对存货计价方法和固定资产折旧的变化,在原有规定上进行了相应拓展,企业不同的经济情况,也会导致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这些会计政策还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从而造成企业不同的经济后果。新会计准则对于固定资产的相应指标加以细化,对企业的折旧费用和利润带来影响,企业对于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也会直接影响到税收意义的所得。

***二***处理方法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中对于所得税会计和收益计量等处理方法进行了调整,全面采用国际通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引入了展示性差异的概念,通过适应税率计量来确认所得税费用,这种方法能够通过对暂时性差异的贯彻,来全面确认所得税资产,有利于提高企业税收的实用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核算任务量的增加也会出现更多的暂时性差异,而新会计准则中对处理方法的调整,能有效地提高企业会计资讯的实用性,也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新会计准则下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工作的开展

新会计准则的施行,无论在内容、方法还是理念方面都进行了较大改革,这也使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工作的开展发生了变化,新会计准则中的内容增多,并实现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并且创新了原有会计理念和内容,这些变化也将改进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而强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一***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教学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施行会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提出相关要求,新会计准则中包含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这也使得教师不能只熟悉原来的工商企业知识,还应熟悉其他行业知识,并加强新会计准则下的系统化知识的学习。新会计准则也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定带来影响,与原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下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要认清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会计科目设定等方面的差异,也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新会计准则的会计教学需要全新的思维,因此教师在重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处理能力,并强化学生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实践能力。

***二***会计教学的改进方向

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从多个方面提高教师素质,并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保障教学质量。高校应当安排针对新会计制度、会计实务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和研讨会,并组织相关专家和骨干教师进行讲座,有计划地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明确认识到新会计准则在企业的实施情况及相关问题。高职院校还应当根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定进行改进,克服专业课之间内容重复的现象,并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加强对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转换和应用。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需要会计教师及时查阅最新资料,并通过集体备课制定出讲授内容,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中,企业会计的实务工作产生了许多变化,也促进了企业会计税收筹划策略等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这对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工作也应当针对新会计准则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建设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进,强化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冠华.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税收筹划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

[2]张玉霞.探讨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收的影响以及税收筹划[J].经营管理者,2014,***9***.

[3]高永华.新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及税收筹划分析[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10***.

[4]陈礼忠.刍议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1,***9***.

[5]郑丹丹.新会计准则之稳健性的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

字数。燕山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的字数要求除外语类专业外,一般用中文撰写,1、博士学位论文正文一般为6-10万字(含图表),其中绪论占1万字左右。2、硕士学位论文正文一般为3-5万字(含图表)。3、外国语学科不少于2万外文词,其中绪论占3000-5000字,专业学位论文字数。

社会科学杂志南京大学

是三种不同的遴选体系;在中文核心和cssci上发文的认可度更高。

从认可度上来说,最高的是cssci(南京大学核心),其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最后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社科院核心)。这三种核心目录里面,有一大半刊物是重合的。不过,说实话,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里面很多刊物不太好,反不如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社科院核心)。

从认可度上来说,最高的是cssci(南京大学核心),其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最后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社科院核心)。这三种核心目录里面,有一大半刊物是重合的。不过,说实话,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里面很多刊物不太好,反不如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社科院核心)。

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于2018年11月16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文社科高峰论坛暨期刊评价会”上发布《中国人文社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简称《报告》)。《报告》基于学科与期刊特点构建了不同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1291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及以前创刊)、164种新刊(2013—2017年创刊或更名)及68种英文期刊进行了评价。

CSSCI 核心期刊只有533种;CSSCI 扩展期刊只有189种;只有这么多。

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4年版)北大核心目录(第七版) (于2015年8月下旬公布)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 中国社会科学 2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3 学术月刊 4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6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 社会科学 12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3 江海学刊 1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5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6 文史哲 17 学术研究 18 江苏社会科学 19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1 社会科学研究 22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3 社会科学战线 24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5 浙江社会科学 26 江西社会科学 27 南京社会科学 28 天津社会科学 29 学习与探索 30 河北学刊 3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2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3 学海 34 江汉论坛 35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6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7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8 甘肃社会科学 39 浙江学刊 40 人文杂志 4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3 求索 44 求是学刊 45 贵州社会科学 46 思想战线 47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 探索与争鸣 49 广东社会科学 50 中州学刊 51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2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3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4 国外社会科学 55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6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7 东南学术 58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9 山东社会科学 60 东岳论丛 61 云南社会科学 62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3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4 河南社会科学 65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6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7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8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9 社会科学辑刊 70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 学术交流 72 学术论坛 7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4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 学术界 76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7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

[1]张志鹏,深化我国农村市场化改革的策略,《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2]高波、张志鹏,“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培育与南京市地点竞争力提升”,《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增刊。[3]高波、张志鹏,“文化与经济发展:一个文献评述”,《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4]高波、张志鹏,“文化成本约束与企业文化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F31《工业企业管理》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5]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10期“学术卡片”摘要转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24期 篇目辑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转载4000字。[6]高波、张志鹏,“城市文化扩展与企业家精神形成”,《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增刊。[7]张志鹏,“中国缺少‘格林斯潘宏观调控’的产权基础”,《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9月。[8]张志鹏,“经济学视野的宗教信仰市场”,《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10月。[9]张志鹏,“基于企业文化认同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3期。[10]张志鹏,“企业文化选择与资源配置:激励理论的一个新视角”,《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11]张志鹏,“剖析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伪问题”,《经济学消息报》2005年3月。[12]张志鹏,“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天府新论》2005年第5期。[13]张志鹏,“公司治理创新:从企业文化视角的解释”,《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7期。[14]张志鹏,“劳动市场行为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现代管理科学》2005第4期。[15]张志鹏,“文化价值观的经济学”,《学术前沿》2005年第3期。[16]张志鹏,“企业文化选择与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7]高波、张志鹏,“文化约束与文化投资:对南京市民营企业成长的一种解读”,《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增刊。[18]高波、张志鹏,“文化成本:概念与范式”,《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19]和萍、张志鹏,“品牌的经济学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20]张志鹏、王仕军,企业文化:从管理学走进经济学,《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4期。[21]高波、张志鹏,文化视角的企业理论:综合与发展,《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22]张志鹏,论企业家精神向企业文化的扩展,《管理研究》2006第2期。[23]张阳、张志鹏,基于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多元战略创新:机制、模式与路径,东方管理评论(第1辑),2007年3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4]张志鹏,长三角创新之谜: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诠释,《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25]张志鹏,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增长:趋同或分化,《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26]汪群、张志鹏 张阳,跨国文化战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竞争力,《经济导刊》2007年第8期。[27]张志鹏,觉醒、认同与合约的重订——读《第四次大觉醒及平等主义的未来》,《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6期。[28]张志鹏、张耀文,城市转型、产业集聚与开发区发展战略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保增长、促转型”与南京跨越式发展高层论坛专辑。[29] 季红军、张志鹏、荆磊,信息化条件下陆军武器装备形成战斗力的路径探讨,《中国国防经济》,2010年第2期。[30]张志鹏,灵性资本:内涵、特征及其在转型期中国的作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宗教》2010年第4期全文复印。[31] 张志鹏,不该忽视的经济周期常识,《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3期。[32]孙建波、张志鹏,主动城市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依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10年第22期转摘。[33]张志鹏、张耀文,创意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动态路径:南京的应用,《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专辑。[34]孙建波 张志鹏 ,反周期政策作用下的资产收益特征变化,《上海金融》,2010年第8期。[35]张志鹏,社会资本、宗教资本与传教策略—对宁夏基督宗教传播的一个解释,《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张志鹏,信仰均衡、制度环境与基督徒企业家的行为选择,第7届宗教社会科学研讨会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2] 张志鹏,哈耶克的宗教演化论及其对中国转型启示,The Six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Hayek Society,Hong Kong Shue Yan University,2010。[3] 张志鹏,基督宗教在宁夏的传播:阻力与策略,“边缘与多元:近代以来甘宁青地区的中西文化交流——以基督宗教的传播为中心”学术研讨会,兰州·兰州大学,2010。[4]张志鹏,转型期中国的灵性资本:源于本土还是全球?《第六届宗教社会科学研讨会》,2009,无锡。[5]张志鹏,宗教信仰与经济增长:如何解释中国奇迹?,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北京。[6]张志鹏,竞争、代价与增长:对南京基督教团体的分析,第四届中国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上海。[7]张志鹏,发现信仰市场:从宗教经济学的一个启示,第三届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2006,北京。[8]张志鹏,战略成功因素:对中国企业管理者认知的实证研究,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2006年研讨会,南京。 [1]在《中国民族报》开设“宗教变迁与经济发展系列随笔”,已撰写发表随笔102篇(每周1篇)。[2]在《上海证券报》发表财经评论9篇。 [1]张志鹏,家庭时间分配与教堂出席(Corry Azzi, Ronald Ehrenberg),《制度经济学研究》,2009年第3期。

  • 索引序列
  • 燕京大学社会学毕业论文
  • 燕京大学毕业论文
  • 燕山大学会计学毕业论文
  • 社会科学杂志南京大学
  • 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