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仁慈与爱主题论文摘要

仁慈与爱主题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仁慈与爱主题论文摘要

爱心创造的奇迹 2007-12-13 11:33:00 作者:伊丽莎白·恩斯 来源:《读者》2004.0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丁·沃尔作为战俘被关进了位于西伯利亚的一座战俘营里,从此离开了他的家乡乌克兰,离开了他的妻子安娜和儿子雅各布。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与家人天各一方,音信隔绝,以致连妻子在他被带走后不久又给他生下了一个名叫索妮娅的女儿都不知道。几年之后,当马丁被释放出来的时候,他已经身心俱疲、憔悴不堪了,看上去俨然就是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不仅如此,在他的手上和脚上到处伤痕累累,那是严刑拷问时给他留下的惨痛印记。更让人不堪忍受的是,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生育能力了。不过,幸运的是,他好歹总算获得了自由。离开战俘营之后,他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到处去寻找妻子安娜和儿子雅各布。最后,他终于从红十字会打听到了家人的消息,方知他们都已经在前往西伯利亚的途中死去了。顿时,他伤心欲绝,悲不自胜。但是,直到那时,他仍旧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未曾谋面的女儿。战争初期,安娜带着雅各布很幸运地逃亡到了德国。在那里,她遇到了一对非常仁慈的农民夫妇,他们收留了她和孩子。于是,安娜就在那里安顿下来,并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以及家务活。正是在那儿,她生下了她和马丁的女儿索妮娅。住在这个与她和马丁小时候生活过的乌克兰那和平宁静的乡下非常相像的地方。安娜想:“我们的生命还会再遭受到痛苦、苦难和分离的折磨吗?”她甚至相信,只要马丁也能来到德国,他们就一定可以重新开创新的生活。但是,事情却并不像她想象得那么好。几年之后,残酷的战争终于以德国的战败而结束了。安娜和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以为马上就可以回家乡和马丁团聚了。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斯大林的军队将他们集中起来,并将他们赶进了拥挤不堪的运送牲口的火车上,还告诉他们说要将他们遣送回家。在那冷得像冰窖一样的火车上,食物和水都严重缺乏,他们经常没有东西吃也没有水喝。其实,安娜的心里非常清楚,他们根本就不是被遣送回家,而是被送往位于西伯利亚的那个充满恐怖的死亡集中营。她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她感到了绝望,终于,她病倒了。她的呼吸越来越困难,胸口也疼痛得越来越厉害了。她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了,于是,看着眼前这两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她一遍又一遍地祈祷着:“哦,上帝啊,求求您,请保佑我这两个无辜的孩子吧!”“雅各布,”她有气无力地对儿子说,“我病得很厉害,可能就要死了。我会到天堂去请求上帝保佑你们的。你要答应我,千万不能离开小索妮娅。上帝会保佑你们两个的。”第二天一大早,安娜就死了。人们将她的尸体装在货车上拉走了,埋在一个乱坟岗上。而她的两个孩子则被赶下了火车,送进了附近的孤儿院。如今,在这世上,他们真的是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了。当马丁得知家人已经死亡的消息之后,他便停止了祈祷,因为他觉得他每一次面临转机的时候,上帝都会令他大失所望。在那之后,马丁被分配到一个公社里做工。在那儿,他像一个机器人似的机械地工作着。虽然,他的健康与体力已逐渐恢复了,但是,他的心他的感情却已经像死了一般,不论什么事,对他来说都已经无关紧要了。后来,有一天早上,他偶然遇见了和他在同一个公社工作的格蕾塔。如果不是她微笑着注视着马丁,马丁绝对不会认出眼前的这位姑娘竟然就是自己过去在家乡时的一位既充满了快乐、又聪明伶俐的同学。没想到在走过了这么多地方,经历了这么长时间,发生了这么多事之后,他们竟然能在此地重逢,这简直是太幸运了!接着,没过多久,他们就结婚了。于是,马丁觉得生活又充满了阳光,生命又有了意义。但是,对于有些女人来说,她们总是希望能有个孩子可以疼可以爱,而格蕾塔就是这样一个女人。虽然她知道马丁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但是,她仍旧渴望能有个孩子。终于,有一天,她实在忍不住了。于是就对马丁祈求说:“马丁,孤儿院里有许多门诺派教徒的孩子,我们何不去领养一个呢?”“格蕾塔,你怎会想到要领养一个孩子呢?”马丁吃惊地答道,“难道你不知道那些孩子都发生过些什么事吗?”这时的马丁,他的心再也经受不起任何打击了——他已经将它完全封闭了。但是,格蕾塔却始终没有放弃她的渴望,终于,她那强烈的爱战胜了马丁的冷漠与偏执。于是,在一天早上,马丁对她说道:“格蕾塔,你去吧,去领养一个孩子吧。”为了领养一个孩子,格蕾塔做好了一切准备。终于,去孤儿院领养孩子的日子到来了,那天一大早,她就搭上火车赶往孤儿院。来到孤儿院,走在那长长的、黑黑的走廊上,看着那些站成一排的孩子,审视着,权衡着。他们仰起那一张张沉默的小脸,乞求地望着她。她真想张开双臂把他们全都拥入怀中,并把他们全都带走。但是,她知道,她做不到。就在这时,有一个小女孩羞怯地微笑着,向她走来。“哦,这是上帝帮我做出的选择!”格蕾塔想。她单膝下跪,抬起一只手抚摸着小女孩的头,爱怜地问道:“你愿意跟我走吗?去一个有爸爸、妈妈的真正的家?”“哦,当然,我非常愿意,”她答道,“但是,您得等我一会儿,我去喊我哥哥来。我们要一块儿去才行,我不能离开他的。”格蕾塔非常难过,无奈地摇摇头说:“但是,我只能带一个孩子走啊。我希望你能跟我一块儿走。”小女孩又一次使劲地摇了摇头,说:“我一定要和哥哥在一起。以前,我们也有妈妈,她死的时候嘱咐哥哥要照顾我。她说上帝会照顾我们两个的。”这时,格蕾塔发现她已经不想再去寻找别的孩子了,因为眼前的这个小女孩已深深地吸引了她,打动了她。她要回去和马丁好好商量商量。回到家,她向马丁恳求道:“马丁,有件事我必须要和你商量。我必须要带两个小孩一起回来,因为我选的那个小姑娘有个哥哥,她不能离开他。我求求你答应我。”“说实在的,格蕾塔,”马丁答道,“有那么多的孩子可供选择,你为什么非要选择这个小女孩呢?难道不能选别的孩子吗?或者干脆就一个也不要。我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听马丁这么一说,格蕾塔难过极了,并且不愿意再去孤儿院了。看着格蕾塔伤心的样子,马丁的心里不禁又涌起了一股爱怜。于是,爱又一次获得了胜利。这次,他建议他们两人一块儿去孤儿院,他也想见见那个小女孩。也许他能够说服她离开她的哥哥而愿意一个人接受领养呢。这时,他又想起了自己的儿子雅各布。也许他也被送进了孤儿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他不也一样希望雅各布能被像格蕾塔这样的好人领养吗?当格蕾塔和马丁走进孤儿院的时候,那个小女孩来到走廊里迎接他们,这一次,她的手紧紧地拉着一个小男孩的手。小男孩的身体非常瘦小,而且很虚弱,但是他那双疲惫的眼睛中却流露着柔和善良的目光。这时候,小女孩扑闪着明亮的大眼睛,轻声地对格蕾塔说:“您是来接我们的吗?”还没等格蕾塔接腔,那个小男孩就抢先开口了:“我答应过妈妈永远都不离开她的。妈妈临终的时候让我必须向她做保证。我答应了。所以,我很抱歉,她不能跟你们走。”马丁默默地注视着眼前这两个可怜而又可爱的小孩子。片刻之后,他以一种坚决的语气果断地宣布道:“这两个孩子我们都要了。”他已经不可抗拒地被眼前这个瘦弱的小男孩吸引住了。于是,格蕾塔就跟着兄妹俩去收拾他们的衣服,而马丁则到办公室去办理领养手续。当格蕾塔两手各拉着一个孩子来到办公室的时候,却发现马丁正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只见他的脸苍白得像纸一样,双手也在剧烈地颤抖着,根本就无法签署领养文件。格蕾塔吓坏了,她以为马丁突然得了什么急症,于是,连忙跑过去,惊叫道:“马丁!你怎么啦?”当然,马丁根本就不是得了什么急症。“格蕾塔,你看看这些名字!”马丁一边说一边递给她一份文件。格蕾塔接过那份写有两个孩子名字的文件,读了起来:“雅各布·沃尔和索妮娅·沃尔,母亲系安娜·(巴特尔)·沃尔;父亲系马丁·沃尔。”不仅如此,除了索妮娅之外,他们三人的出生日期都与马丁记忆中的完全相符。“哦,格蕾塔,他们两个都是我的孩子啊!一个是我以为早就已经死了的我深爱的儿子雅各布,一个是我从来都不曾知道的女儿!如果不是你那么恳切地求我领养他们,如果没有你那颗洋溢着仁爱的心,我可能就会错过这次奇迹了!”马丁激动得泪流满面,一边说着,一边蹲下身来,把两个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呜咽着说:“哦,格蕾塔,上帝真的就在我们身边!”

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善美 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

仁慈,慈爱,有爱心,普爱就是爱心普照大地,对所有人都要有爱,真正的善良才是最美丽的。

什么是仁慈?什么是残忍?对一个人严格要求,甚至严格到不近人情就是残忍吗?不,不是的,真正的仁慈也许就是一种残忍。新一期的《青年文摘》好文章一篇接一篇,精彩得令我爱不释手,特别是一篇名叫《鹰志》的文章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我。正如题目所说,这是一篇描写鹰这种动物生活习性与性格的文章,它生动而详细地向我们述说了老鹰的一生。通过文章我了解到老鹰的一生竟然是那么的艰难。从小鹰一出生就有无数个考验在等着它们。它们从小就必须明白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在恶劣的大自然里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生存下去的道理。“残忍”的鹰是如此绝情,因为它们明白若不如此,它们的后代很可能就没有生存的机会。母鹰为了让小鹰明白它生命中必须的第一反应就是飞翔,它们会将初生小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折断,然后从空中无数次将它们丢下,小鹰们为了生存下去只能挣扎着飞翔,翅膀渐渐的就会变得刚硬如铁,极具力量,为今后更好的飞翔打下坚实的基础。母鹰在小鹰出生后的几天,就会强行给它们断食,直到饥饿的小鹰发出一声声哀鸣,那种尖利、刚烈之音,似乎是从它们的喉咙中飞出的一把把利刃。这时母鹰就会为它们喂食了,因为母鹰知道能在绝望愤怒并发出这种声音,说明它们具备在绝境中迸发力量的能力,也由此证明它是一只真正的鹰了。鹰对待死亡的态度同样令人惊叹,鹰不会等死,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便会自己一头撞到岩石上,然后悲壮地掉下悬崖。是什么原因让鹰如此“残忍”?这究竟是一种仁慈还是一种残忍?鹰为了使自己变得刚强,竟这样无情地对待自己。换一个角度来说,这又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在无情的自然界里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生存,就是出于这种原因,鹰勇于让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在死亡的边缘获得再生。没错,我们无法体会这种恐惧死亡却又时刻可能身陷险境的感受。不仅仅是鹰,还有许多动物都是这样,勇于向自己挑战,敢于向命运抗争。在危险恶劣的环境中适应、生存。我仿佛从鹰的那种冷酷无情的眼神中看到了生命的全部意义。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世界:残忍也是一种仁慈。

仁慈与爱主题论文题目

爱心创造的奇迹 2007-12-13 11:33:00 作者:伊丽莎白·恩斯 来源:《读者》2004.0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丁·沃尔作为战俘被关进了位于西伯利亚的一座战俘营里,从此离开了他的家乡乌克兰,离开了他的妻子安娜和儿子雅各布。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与家人天各一方,音信隔绝,以致连妻子在他被带走后不久又给他生下了一个名叫索妮娅的女儿都不知道。几年之后,当马丁被释放出来的时候,他已经身心俱疲、憔悴不堪了,看上去俨然就是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不仅如此,在他的手上和脚上到处伤痕累累,那是严刑拷问时给他留下的惨痛印记。更让人不堪忍受的是,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生育能力了。不过,幸运的是,他好歹总算获得了自由。离开战俘营之后,他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到处去寻找妻子安娜和儿子雅各布。最后,他终于从红十字会打听到了家人的消息,方知他们都已经在前往西伯利亚的途中死去了。顿时,他伤心欲绝,悲不自胜。但是,直到那时,他仍旧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未曾谋面的女儿。战争初期,安娜带着雅各布很幸运地逃亡到了德国。在那里,她遇到了一对非常仁慈的农民夫妇,他们收留了她和孩子。于是,安娜就在那里安顿下来,并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以及家务活。正是在那儿,她生下了她和马丁的女儿索妮娅。住在这个与她和马丁小时候生活过的乌克兰那和平宁静的乡下非常相像的地方。安娜想:“我们的生命还会再遭受到痛苦、苦难和分离的折磨吗?”她甚至相信,只要马丁也能来到德国,他们就一定可以重新开创新的生活。但是,事情却并不像她想象得那么好。几年之后,残酷的战争终于以德国的战败而结束了。安娜和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以为马上就可以回家乡和马丁团聚了。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斯大林的军队将他们集中起来,并将他们赶进了拥挤不堪的运送牲口的火车上,还告诉他们说要将他们遣送回家。在那冷得像冰窖一样的火车上,食物和水都严重缺乏,他们经常没有东西吃也没有水喝。其实,安娜的心里非常清楚,他们根本就不是被遣送回家,而是被送往位于西伯利亚的那个充满恐怖的死亡集中营。她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她感到了绝望,终于,她病倒了。她的呼吸越来越困难,胸口也疼痛得越来越厉害了。她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了,于是,看着眼前这两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她一遍又一遍地祈祷着:“哦,上帝啊,求求您,请保佑我这两个无辜的孩子吧!”“雅各布,”她有气无力地对儿子说,“我病得很厉害,可能就要死了。我会到天堂去请求上帝保佑你们的。你要答应我,千万不能离开小索妮娅。上帝会保佑你们两个的。”第二天一大早,安娜就死了。人们将她的尸体装在货车上拉走了,埋在一个乱坟岗上。而她的两个孩子则被赶下了火车,送进了附近的孤儿院。如今,在这世上,他们真的是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了。当马丁得知家人已经死亡的消息之后,他便停止了祈祷,因为他觉得他每一次面临转机的时候,上帝都会令他大失所望。在那之后,马丁被分配到一个公社里做工。在那儿,他像一个机器人似的机械地工作着。虽然,他的健康与体力已逐渐恢复了,但是,他的心他的感情却已经像死了一般,不论什么事,对他来说都已经无关紧要了。后来,有一天早上,他偶然遇见了和他在同一个公社工作的格蕾塔。如果不是她微笑着注视着马丁,马丁绝对不会认出眼前的这位姑娘竟然就是自己过去在家乡时的一位既充满了快乐、又聪明伶俐的同学。没想到在走过了这么多地方,经历了这么长时间,发生了这么多事之后,他们竟然能在此地重逢,这简直是太幸运了!接着,没过多久,他们就结婚了。于是,马丁觉得生活又充满了阳光,生命又有了意义。但是,对于有些女人来说,她们总是希望能有个孩子可以疼可以爱,而格蕾塔就是这样一个女人。虽然她知道马丁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但是,她仍旧渴望能有个孩子。终于,有一天,她实在忍不住了。于是就对马丁祈求说:“马丁,孤儿院里有许多门诺派教徒的孩子,我们何不去领养一个呢?”“格蕾塔,你怎会想到要领养一个孩子呢?”马丁吃惊地答道,“难道你不知道那些孩子都发生过些什么事吗?”这时的马丁,他的心再也经受不起任何打击了——他已经将它完全封闭了。但是,格蕾塔却始终没有放弃她的渴望,终于,她那强烈的爱战胜了马丁的冷漠与偏执。于是,在一天早上,马丁对她说道:“格蕾塔,你去吧,去领养一个孩子吧。”为了领养一个孩子,格蕾塔做好了一切准备。终于,去孤儿院领养孩子的日子到来了,那天一大早,她就搭上火车赶往孤儿院。来到孤儿院,走在那长长的、黑黑的走廊上,看着那些站成一排的孩子,审视着,权衡着。他们仰起那一张张沉默的小脸,乞求地望着她。她真想张开双臂把他们全都拥入怀中,并把他们全都带走。但是,她知道,她做不到。就在这时,有一个小女孩羞怯地微笑着,向她走来。“哦,这是上帝帮我做出的选择!”格蕾塔想。她单膝下跪,抬起一只手抚摸着小女孩的头,爱怜地问道:“你愿意跟我走吗?去一个有爸爸、妈妈的真正的家?”“哦,当然,我非常愿意,”她答道,“但是,您得等我一会儿,我去喊我哥哥来。我们要一块儿去才行,我不能离开他的。”格蕾塔非常难过,无奈地摇摇头说:“但是,我只能带一个孩子走啊。我希望你能跟我一块儿走。”小女孩又一次使劲地摇了摇头,说:“我一定要和哥哥在一起。以前,我们也有妈妈,她死的时候嘱咐哥哥要照顾我。她说上帝会照顾我们两个的。”这时,格蕾塔发现她已经不想再去寻找别的孩子了,因为眼前的这个小女孩已深深地吸引了她,打动了她。她要回去和马丁好好商量商量。回到家,她向马丁恳求道:“马丁,有件事我必须要和你商量。我必须要带两个小孩一起回来,因为我选的那个小姑娘有个哥哥,她不能离开他。我求求你答应我。”“说实在的,格蕾塔,”马丁答道,“有那么多的孩子可供选择,你为什么非要选择这个小女孩呢?难道不能选别的孩子吗?或者干脆就一个也不要。我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听马丁这么一说,格蕾塔难过极了,并且不愿意再去孤儿院了。看着格蕾塔伤心的样子,马丁的心里不禁又涌起了一股爱怜。于是,爱又一次获得了胜利。这次,他建议他们两人一块儿去孤儿院,他也想见见那个小女孩。也许他能够说服她离开她的哥哥而愿意一个人接受领养呢。这时,他又想起了自己的儿子雅各布。也许他也被送进了孤儿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他不也一样希望雅各布能被像格蕾塔这样的好人领养吗?当格蕾塔和马丁走进孤儿院的时候,那个小女孩来到走廊里迎接他们,这一次,她的手紧紧地拉着一个小男孩的手。小男孩的身体非常瘦小,而且很虚弱,但是他那双疲惫的眼睛中却流露着柔和善良的目光。这时候,小女孩扑闪着明亮的大眼睛,轻声地对格蕾塔说:“您是来接我们的吗?”还没等格蕾塔接腔,那个小男孩就抢先开口了:“我答应过妈妈永远都不离开她的。妈妈临终的时候让我必须向她做保证。我答应了。所以,我很抱歉,她不能跟你们走。”马丁默默地注视着眼前这两个可怜而又可爱的小孩子。片刻之后,他以一种坚决的语气果断地宣布道:“这两个孩子我们都要了。”他已经不可抗拒地被眼前这个瘦弱的小男孩吸引住了。于是,格蕾塔就跟着兄妹俩去收拾他们的衣服,而马丁则到办公室去办理领养手续。当格蕾塔两手各拉着一个孩子来到办公室的时候,却发现马丁正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只见他的脸苍白得像纸一样,双手也在剧烈地颤抖着,根本就无法签署领养文件。格蕾塔吓坏了,她以为马丁突然得了什么急症,于是,连忙跑过去,惊叫道:“马丁!你怎么啦?”当然,马丁根本就不是得了什么急症。“格蕾塔,你看看这些名字!”马丁一边说一边递给她一份文件。格蕾塔接过那份写有两个孩子名字的文件,读了起来:“雅各布·沃尔和索妮娅·沃尔,母亲系安娜·(巴特尔)·沃尔;父亲系马丁·沃尔。”不仅如此,除了索妮娅之外,他们三人的出生日期都与马丁记忆中的完全相符。“哦,格蕾塔,他们两个都是我的孩子啊!一个是我以为早就已经死了的我深爱的儿子雅各布,一个是我从来都不曾知道的女儿!如果不是你那么恳切地求我领养他们,如果没有你那颗洋溢着仁爱的心,我可能就会错过这次奇迹了!”马丁激动得泪流满面,一边说着,一边蹲下身来,把两个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呜咽着说:“哦,格蕾塔,上帝真的就在我们身边!”

论据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句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论证 杜甫把人人皆有、但又不被人们关注的善念--仁爱精神用充满感情的诗句揭示出来、把它固化下来,并传达后世的读者,用以培植人的善根,使人灵魂得到升华,这是诗不同其他一些揭露性文字意义之所在。因此,杜甫的伟大和杜诗的震撼的力量不单纯在于他对世上苦难的揭露和对苦难制造者的抨击;更在于他歌颂了人性中的善良、美好的一面,并满怀善意地描写它,希望它能发扬光大。即使像"三吏""三别"这些具有强烈揭露性和抨击性的作品,也在展示苦难的同时歌颂了生活于苦难中的人们相濡以沫的深情,说明了普通的老百姓也没有因为苦难而变得麻木。杜甫描写这些用以呼唤人们的良知和启沃人们的良心。

快乐是一剂良药快乐本来就出自人的心灵和身体组织。我们快乐的时候,可以想得更好,干得更好,感觉得更好,身体也更健康,甚至肉体感觉都变得更灵敏。俄国心理学家K.柯克契耶夫试验过人在快乐与不快的思维中的状况。人在快乐的思维中,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都更灵敏,触觉也更细微。威廉.贝特斯证明:人进入快乐的思维或看到愉快的景象,视力立刻得到改进。玛格丽特.柯贝特发现:人在快乐的思维中记忆大大增强,心情也很轻松。精神医学证明:在快乐的时候,我们的胃、肝、心脏和所有的内脏会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几千年前,贤明的老所罗门王有一句格言:“快乐的心有如一剂良药,破碎的心却吸干骨髓。”犹太教和基督教徒都把欢乐、喜悦、感恩、开朗列为通向正义和美好生活的途径,这也是很值得重视的。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了快乐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之后得出结论说:古老的荷兰格言“快乐的人家不邪恶”,在科学上是站得住脚的。他们发现:大部分罪犯出身于不幸的家庭,或有一段不快乐的人际关系。耶鲁大学对“挫折”做过十年研究,结论是:我们所说的不道德和对他人的敌意,很多是因为自己的不幸才造成的。辛德勒博士说:不快乐是一切精神疾病的唯一原因,而快乐则是治疗这些疾病的唯一药方。“疾病(disease)”一词意味着一种不快乐的状态--dis,不,ease,安乐。最近有一项调查表明:大体上说,乐观开朗的企业家“注意事物光明的一面”,他们比悲观主义的企业家更能有所成就。看来,我们对于快乐的普通看法,有些是本末倒置的。我们说:“好好干,你会快乐。”或者对自己说:“如果我健康、有成就,我就会快乐。”或者教别人“仁慈、爱别人,你就会快乐。”其实更正确的说法是:“保持快乐,你就会干得好,就会更成功,更健康,对别人也就更仁慈。”快乐不是挣来的东西,也不是应得的报酬。快乐不是道德问题,就象血液循环不是道德问题一样。快乐与血液循环二者都是健康生存的必要因素。快乐不过是“我们的思想处于愉悦时刻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你一直等到你“理应”进行快乐思维的时刻,你很可能产生你自己不配得到快乐的不快乐思想。“快乐不是美德的报酬,”斯宾诺莎说,“而是美德本身;我们不是由于抑制欲望而享受快乐,相反,我们享受快乐才能抑制欲望。” 很多正经人不敢追求快乐,因为他们觉得那样做是“自私”或“错误”的。无私的确能带来快乐,因为它不仅使我们的思想转向自己以外的东西,不注意自我反省、自己的过失,罪恶,烦恼,或“自满”的骄傲,而且使们能够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充实自己,想到他很重要,很有能力,能帮助别人得到更多的快乐。然而,如果我们从快乐中引出一个道德问题,认为它可以作为无私的一种报酬,那么,我们就很可能因为想得到快乐而觉得有罪。快乐出自于无私的存在和行为--是存在和行为的自然附属物,不是一种“酬金”或奖品。如果我们因为无私而得到报酬,那么下一个符合逻辑的推理是:我们越自我克制和越不幸,我们就越快乐。这一前提导致一个荒谬的结论:想要快乐必须不快乐。如果牵涉到什么道德问题的话,这个道德问题应与快乐有关而与不快乐无关。“不快乐的态度不仅痛苦,而且卑下丑陋,”詹姆斯说,“还有什么能比憔悴、哭泣和哀怨的情绪(不管是由什么外在疾病引起的)更卑下、更不值钱的呢?还有什么能比不快的表现更容易伤害别人?还有什么比不快的表现更不利于克服困难?不快乐的态度只能加剧和延长造成不快的困境,使不利的情况更加不利。”

林中的小鸟之所以可爱,无忧,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可以依靠,给它温暖怀抱的巢穴。如今,我也可以自豪地对它说,我也有一个可以给我无限关怀,装了满屋幸福,快乐,温馨,五彩缤纷的家,我知道,气球满溢的那一天,我也收获了满车的温暖。在我领悟到“家——温暖”,是我在五年级,那一次和好友为了刺激,满足自己的虚荣去了小学[旁的一间小网吧,却不幸被父亲像老鹰捉小鸡般的“拎”回家,接受了张韶涵说的“我的爱惊天动地”的教育。“说……为什么要去那里?”我看到父亲大发雷霆,绷着脸,隐藏不住的满腔怒火,粗糙而厚重的手,因大力拍在桌子上,已经像熟透的柿子,红彤彤的,我不敢直视父亲的眼神,之后,弟弟告诉我,父亲的眼睛,涨满了血丝,大概是太生气引起的。其实,还隐隐约约告诉了我,一种叫作“父爱”的东西。“家里有我需要的电脑吗?”我直冲冲的顶了一句,声音颤抖着,豆大的泪珠最终抵不过心中的不平衡,还是从眼眶中划了下来,“他们都在笑我土,连电脑都……”这时,母亲示意让父亲平静下来,让我进入她的房间,我是拖着沉重的步子,很不乐意的进去,母亲似乎也因为我进入网吧而哭泣过,我是从她微肿的双眼猜测到了,接着,她又出去了,留我在房间里,要我自己思考吧,这又是一种“母爱”。“算了,啊玲也是一时的冲动,别骂她了。”我在房内听到了母亲的声音,期待着父亲气消的话语,但没有。好一会儿,整个家都是安安静静的,连一跟针掉在地上也可以听见。终于,在这般静悄悄之后有了第一个声响,“我们家现存有多少钱?”这是父亲的声音,“母亲还没有回话。”“我们给啊玲买一太电脑吧,听说那种机器要三四千元就可以买仪态了。”父亲接下了未完成的话。“应该还差一千多,但那是唯一的积蓄了。”母亲担忧的说到。听到这,我按奈不住了,推开房门,说:“不用买了,反正,班里还有几个人家里也没有电脑!”说完这么一句,我就回房间了。在这一次的入网吧风波,让我感动了,父母亲多么的疼我,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多么希望我别误入歧途,所散发出的担忧,我可以理解到。我拥有温暖!一个温暖的家!路漫漫其修远兮温暖的爱永远伴着我上下求索

以仁爱为主题的800字论文

写作思路:举一些事例论证仁者爱人的观点。

“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巴金

“爱自己”还是“爱他人”这个观点自古以来哲学家们莫衷一是,或是王尔德的“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或是孟子所秉持的“仁者爱人”即使格格不入,但都各有道理。但我觉得,这两者并不矛盾,私认为爱他人是终身浪漫的巅峰。开始和巅峰,不都一样重要吗。

但也不乏有人说,爱自己是自私的体现,应该时时刻刻心里放着他人才是对世界最大的尊重。可是爱己不是一种对自我生命的珍视,一种对自我精神的认可吗。

它不等同于自命清高,不等同于孤芳自赏,而是一个不卑不亢的起点,是李白口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鲁迅笔下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不爱己的人,大多数会践踏自己,践踏自己就是践踏生命,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为脆弱的东西,但同时,也是最宝贵的东西。

人类漫漫历史长河,正是无数个生命,也就是无数个独一无二的小小星辰构成了这浩瀚星河,从千年前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日新月异,上天入地九万里的征程也是一个又一个的“我”闯出来的。

对于这种践踏生命,践踏自我的人,能有什么资格去爱他人?不可否认,确实,有些小人之辈只爱自己,对他人的生命没有丝毫的敬畏之心,但众所周知的是,这种人即使事业有成,但也是惹人唾弃的利己主义者,更别提碌碌无为者了。

但也有人会认为,在人心愈来愈坚硬,人情愈来愈淡薄的当下,更多的只会是爱自己的人。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在危机丛生的雷区勇往直前,只为保障周边民居安全的杜富国,那在生死一线的高空临危不惧,极为镇定以超人胆识解决了突降灾难的刘传健。

那在疫情肆虐中华大地,身负青囊,从不畏惧的白衣天使们,以血肉之躯,撑起了一道血肉屏障,挂帅出征的钟南山。难道是怀着一颗爱自己不爱他人的心境,做出这样一件又一件令人颂赞的事迹吗,难道他们只是为了沽名钓誉吗?

为什么他们会做出这些事,不仅是因为他们爱他人,更是因为他们同时也是爱着自己的。正是因为爱自己,他们懂得生命的珍贵,懂得爱的珍贵,才更愿意分享爱,才更明白被爱的美好,才更希望别人也得到爱,所以周国平先生有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懂得自爱的人才能爱人,也懂得馈赠,惟有先学会爱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才有力量去爱别人。

创作思路: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

二人成仁,仁者爱人,既爱自己,也爱别人。

爱自己,人性的本能,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万物灵长――人。

爱别人,就像老鼠爱大米,生存的本能。

所以,爱自己与爱别人之间没有丝毫的矛盾,两者同为“仁”的两个方面,两个互相映衬的表现。

古时,周王曾这样问孔子:一个国家要繁荣安定,需要哪些东西维持?孔子答道:需要三样东西――君王要有百姓的拥戴;官府仓库要有足够的粮食;军队要有充足的军备。周王又问道:倘若要在三者中除去一项,应为什么?

军备!

两项呢?

军备和粮食!

孔子的回答揭示了一个国家繁荣安定的首要条件:爱人!君王要爱戴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来以仁爱之心泽被苍生的君王,哪一个不是成就了千古英名?

更何况这样爱别人,却是最好的爱护了自己。周王这样问孔子,本意无非是想知道怎样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是出自于爱自己的本能。而后他能按照孔子的做法――爱人,则振家兴国。

所以爱别人是为了更好地爱自己,这就是“仁”的归宿。

又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救了一个溺水的人,官府要奖孔子的学生,他却拒绝了。最初大家纷纷赞扬他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可后来孔子却责备他:倘若人人都像你这样,做了好事,别人要封赏你,你却不接受,没有报酬而又极其危险的事情,那以后还有谁敢去做?你这是开了一个消极的先河!

孔子的话是何等的精辟入理,孔子的那个学生见义勇为,就该奖赏,他也应该领赏,这样爱自己,为自己着想,却也是为别人着想,当以后有人遇到危险困难的时候,就有人帮助他了。这是另一种层面的爱别人,就好比,你如今栽了一棵小树,后人乘凉。

所以爱自己也可以更好地爱别人,这就是“仁”的起点。

二千多年以前的孔子,就提出仁者爱人,并且给人们好好地上了两堂课。如今,我们成长的必修课上,也应该有“仁者爱人”的教程。

让我们温故:仁者爱人;

让我们知新:爱自己,也要爱别人。

二人成仁,仁者爱人,既爱自己,也爱别人。爱自己,人性的本能,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万物灵长――人。爱别人,就像老鼠爱大米,生存的本能。所以,爱自己与爱别人之间没有丝毫的矛盾,两者同为“仁”的两个方面,两个互相映衬的表现。古时,周王曾这样问孔子:一个国家要繁荣安定,需要哪些东西维持?孔子答道:需要三样东西――君王要有百姓的拥戴;官府仓库要有足够的粮食;军队要有充足的军备。周王又问道:倘若要在三者中除去一项,应为什么?军备!两项呢?军备和粮食!孔子的回答揭示了一个国家繁荣安定的首要条件:爱人!君王要爱戴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来以仁爱之心泽被苍生的君王,哪一个不是成就了千古英名?更何况这样爱别人,却是最好的爱护了自己。周王这样问孔子,本意无非是想知道怎样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是出自于爱自己的本能。而后他能按照孔子的做法――爱人,则振家兴国。所以爱别人是为了更好地爱自己,这就是“仁”的归宿。又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救了一个溺水的人,官府要奖孔子的学生,他却拒绝了。最初大家纷纷赞扬他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可后来孔子却责备他:倘若人人都像你这样,做了好事,别人要封赏你,你却不接受,没有报酬而又极其危险的事情,那以后还有谁敢去做?你这是开了一个消极的先河!孔子的话是何等的精辟入理,孔子的那个学生见义勇为,就该奖赏,他也应该领赏,这样爱自己,为自己着想,却也是为别人着想,当以后有人遇到危险困难的时候,就有人帮助他了。这是另一种层面的爱别人,就好比,你如今栽了一棵小树,后人乘凉。所以爱自己也可以更好地爱别人,这就是“仁”的起点。二千多年以前的孔子,就提出仁者爱人,并且给人们好好地上了两堂课。如今,我们成长的必修课上,也应该有“仁者爱人”的教程。让我们温故:仁者爱人;让我们知新:爱自己,也要爱别人。

仁爱与博爱:中西文化析论三二“博爱”的呼声遍天下,却已很少再听到“仁爱”之名!“博爱”虽然不是西方文化的专利,更不是基督教的专利,但是,当我们在使用“博爱”这个名词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把它与西方文化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一个从西方引进的美好词语。我们去赞美“博爱”,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我们赞美“博爱”的时候忽视、轻视、贬低了“仁爱”,就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了,因为于此相伴随着的,是失去对华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华夏文化讲不讲“博爱”?《论语》中说“泛爱众”,这不是“博爱”吗?《墨子》中说“兼爱”,这不是“博爱”吗?《周易》中说“厚德载物”、“生生之谓易”,这不是“博爱”吗?《老子》中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不是“博爱”吗?但是,华夏文化不单纯讲这种“博爱”,因为这只是“推爱”的必然结果,却不是途径。大家都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却不可能说对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付出完全同样的爱心,对自己的子女和别人的子女具有完全相等的爱心。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我们要祭祀我们自己的祖先,而不是去祭祀别人的祖先。如果有人不祭祀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别人的祖先,那么,这个人不是谄媚别人是为了什么呢?同样,如果一个人不孝敬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却去孝敬别人的父母,爱别人的子女,那么,他的心态能算是正常吗?因此,爱是有层次的,而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由对自己父母的孝敬到对别人父母的孝敬,由对自己子女的爱心到对别人子女的爱心,需要一个“推及”的过程,没有这个“推及”的过程,就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只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不尊重别人的父母,只爱自己的子女却不重视别人的子女,这是自私的“孝”与“爱”,要知道,我的父母、子女对于别人来说,都是“别人”的,都这样的话,谁的父母、子女还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护呢?另一种是对自己的父母、子女完全相同的对待,这样可能做到吗?妻子对公婆的孝敬和对父母的孝敬、丈夫对岳父母的孝敬和对父母的孝敬,两者能一样吗?孝敬父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孝敬公婆或岳父母则是出于理性的修养。如何实现这个“推及”的过程?第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对第一条,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要看我们是否努力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在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的时候,可曾想到过不要影响别人的理想追求?可曾想到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实现他的理想追求?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有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地在背后污蔑、损害别人,这是卑鄙无耻;有的人为了害怕别人超越自己而影响自己的目的,在能帮助别人的情况下也不帮助,甚至在对方遭遇不幸的时候幸灾乐祸,这是自私自利。卑鄙无耻的人,会遭到他人的唾弃;自私自利的人,不会有真朋友。9 O5 a3 O9 Z" C9 x对第二条,大家更熟悉,可是,要做到这一条,比第一条难一些。遇到困难或危险的时候,自己避之惟恐不及,却把别人推到前面去;在需要担当风险的时候,自己推脱责任,却让别人去承担责任;看到别人为救天下而周游列国的时候,讥讽为“丧家之犬”,之后又对被大众奉为圣贤的人肆意侮辱。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仁爱之心,如何“推己及人”?这样的人,根本谈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把自己不爱做的事专门让别人去做,甚至别人做了之后还要冷嘲热讽,或者夺人之功为己有。( h" v" F: H4 }) V/ J, [* K第三条涉及到推爱的次序问题。《孟子·尽心上》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说,人对于动植物,只有爱惜之情,却谈不到仁心,因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所以说“仁者爱人”,对动植物的爱不能称之为仁。所以,动植物可以作为我们的食物,我们却要爱惜,不能为了奢侈享受失去节制,否则就是暴殄天物。官员对于百姓,必须有仁爱之心,却谈不到亲近,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一旦官员与民太亲近就难得保持公正之心,所以说“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官员只要尊重百姓的人格和本性就可以了。子女对于父母,需要亲近,却不是说只是仁爱的问题,因为亲近之中包含仁爱,仁爱之中却不包含亲近,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天然的关系,一旦这种天然的关系遭到破坏,那么,家庭也就破裂了,家庭的破裂会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 }2 t7 j* O& L. c8 P. C有人会说:“如果只要求我去对别人仁爱,别人对我不讲仁爱怎么办?我的兄弟姐妹不孝敬自己的父母,我凭什么去孝敬?”华夏文化主张“正己”,就像孔子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要知道,我们用仁爱之心对待别人,别人才可能对我仁爱;我们对别人不仁爱,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对我们的仁爱?要知道,父母是我与兄弟姐妹一起的父母,但是,更是我的父母,当父母受苦受难的时候,是我的父母在受苦受难,如果我能孝敬父母,那么,我与兄弟姐妹的父母就都避免了受苦受难,所以,孝不孝敬完全在我,何必攀着别人呢?, M8 B t! o: d. K# y \' h v r+ _《周易》的“元亨利贞”对应“仁礼义智”,这里所说的“仁”是“五常”之中的一部分,四者合起来则是“生生”的“大道”。孔安国《尚书序》中说:“三皇之书,名为三坟,言大道也;五帝之书,名为五典,言常道也。”“五常”之中的“仁”是“爱人”,属于“常道”,也就是“据于德”的“德”中的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推及”,便可以达到“大道”之中的“仁”的境界,这个“仁”便是“至仁”、“至善”,也就是“无为无不为”、“无私无欲”的“道”。“至仁至善”的境界,就是“博爱”、“兼爱”的境界,但是,如果有了“推及”的过程,它就是我们的理想境界;如果没有“推及”的过程,只谈“博爱”、“兼爱”,却会导致使人把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同样对待的“妄爱”、“滥爱”。1 [8 H2 e1 m* M* i“仁爱”是由立足点同时又讲究推及于人的,“博爱”则没有立足点而空谈爱心的;“仁爱”是实实在在的,“博爱”则具有迷惑性。如果他们不爱自己的民族,莫非能真心去爱其他民族吗?他们对自己的父母不孝敬,莫非能真心去敬重别人的父母吗?他们对自己的子女不爱护,莫非能真心去爱护别人的子女吗?他们不关系自己的亲人,莫非能真心去关系朋友吗?他们对狗与猫特别关爱,关爱的程度超过了自己的亲人!不讲“仁爱”却讲“博爱”是我们选择文化的错误!

以爱国为主题论文摘要

谈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指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应该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它是具体和务实的,是和中华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当今形势下,中国的核心利益和根本利益就是繁荣和统一,是发展中国,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学生努力学习,增强实力,将来把工作做好,每个人都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强大的!这几年中国经过了这么多灾难,更加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更加体会到了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我们也要树立团结意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摘要:发展 大学生 理性爱国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新的一天来临,当五 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总会想起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号召。其中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要热爱祖国,就要有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美的花朵。爱国,是一个神圣的字眼,在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人民所崇尚的。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爱国主义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而爱国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教育!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如何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把爱国热情积累并理性的发展下去,使之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我认为爱国是需要激情,但爱国更多需要的是理性。理性爱国是指以理性为基础和方式来实现和表达爱国的情感。理性爱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客观要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理性爱国不是口头上的豪言壮语,不是一时的激情冲动,而是强烈持久的行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不仅要具有满腔的爱国热情,更应该充满智慧,能够理性的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爱国不是靠形式,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做。理性爱国就是要我们自觉地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作为报国之行,也就是说把对祖国的理性认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并指导我们的行动。我认为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立足本职、努力学习就是最好的爱国方式。 我们应该如何来爱国呢?有句老话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厌家贫。我们必须学会爱自己的家,不管家现在多么贫穷或是多么不尽人意,我们都必须尊敬父母、尊敬长辈、爱护家庭。而且我们必须是热爱自己的学校,尊敬我们的老师。一个连自己的学校都不爱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爱自己的国家呢?热爱学校是一种非常具体而切近的行动。每一位学生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维护学校形象和荣誉;我们要真心实意地尊敬我们的老师;我们要自觉地保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创造和谐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学习环境;我们还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去热爱学校的每一名同学,让我们互爱互学,一起快乐健康成长!我们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争取优异成绩,以此来报答学校,报答我们敬爱的老师! 国家的今天,改革重要,发展重要,稳定重要,我认为在此基础上教育我们的国民要恪守爱国主义的信念更是至关重要,教育我们的学生爱国,恢复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从精神上团结我们的民族,大家同心同德搞建设,一心一意促发展,就算是真的有一天要打一场卫国战争时,我们将会无所畏惧。 要达到理性爱国的目的我们首先应学会如何去明辨是非、如何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当今国际形势瞬息万变,我们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我们要学会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以一颗理智成熟的心关心时事, 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为只有宽广的视野我们的胸怀才会更开阔,我们的行为才会更加理性。当我们面临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必须要沉着冷静,不能盲目地下结论、更不能冲动的采取措施,而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思考、理性的分析,慎重的下结论,不给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同时也要时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学会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思考问题,这样就能避免盲目性和冲动,采取的行动才能更加客观,才是自己真实意愿的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性爱国的目的。 理性爱国要求每一个人都能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还要诚实劳动、积极奉献,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热爱集体,以集体的进步为荣,努力为

就一般意义而言,爱国主义和自由主义属于两种不同价值观,爱国主义强调付出,自由主义则强调对个体权利的维护。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3000字

《现代性视角的爱国主义及其 教育 的思考》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新一代的思想素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新时期的爱国教育应当也增加新的元素,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故此,本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从现代的角度来分析爱国主义的内涵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发现的某些问题和不足,对其中的弊端进行考察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化爱国主义教育;思考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爱国是作为国家公民所应当具备的 基本素养 ,而如何爱国就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个永恒的主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领域,它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对学生产生了特殊的影响。

一、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个不断更新的历史话题,包含着人们对祖国的丰富感情,同时也是人们所肩负着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进行着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总的来说,中华民族能够经历上下五千年而历久弥坚的重要原因是因为爱国主义的存在。

1.爱国主义

何谓爱国主义?借用列宁的话说,就是人们在意识上、情感上以及行为上对祖国的热爱,并且能够进行实践。邓小平同志曾对爱国主义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全国人民有民族自尊心以及民族自豪感,他们以热爱祖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荣誉和尊严为耻。学术界也对爱国主义提出了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历史范畴的“爱国主义”一词,其内涵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1]

爱国主义需要以社会为支持,它是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在此过程中,人所特有的情感就进一步内化为人与人,人与所处本地区环境的深切感情,并逐渐将其升华为爱国主义的强烈感情。爱国主义蕴含着人们对自己所处领域的深沉热爱,萌发了远方人们对本国故土的眷恋。

2.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强烈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情感,而且也是高尚的道德情操。

由于大学生是现代教育领域的主力军,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它归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有理想、有 文化 、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从而为振兴中华和实现四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中具有着特殊性,每一种理论都有其规律可行,高等学校的教育也是独特的,教育理论和 方法 受到规律的约束和制约。

爱国主义教育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爱国热情,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以及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使命,将爱国主义思想向社会大众、学生群体进行灌输。

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激发教育者的爱国情怀,并将内在的思想感情升华为爱国实践。

1.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滞后,层次不清晰

时代在不断发展,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是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的内容也需要具有层次性,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现的知识点是不同的,但遗憾的是,教育工作者往往是把旧的话题重拾起来,没有丰富内容,也没有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和差异性教学。

2.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方法 的陈旧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学就是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大致包括直观的认知教育如升国旗、认识国徽、识别地图等等,促使学生产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对上述的这些教学方式已经是司空见惯。他们希望教育教学有更多的内容,有更新颖的方式。但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几乎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教师的教学一板一眼,内容过于简单。

3.爱国主义的教学目标可操作性不强

可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过于抽象和理想化。[2]在制定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时没有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个体价值选择,没能结合他们的个性发展特征和心理行为特征;过于侧重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爱国情操培养以及爱国意志的锻炼。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1.合理运用教育媒介,丰富教学内容

现代的信息环境已经由相对封闭的状态成功转变为开放、全面的接触。大学生所处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探索新的教育法则。我们可以借用新媒体来拓展教育的平台。

新媒体提供的是海量的网络信息,具有图文并茂的特征,在具体的做法上,一方面是将爱国主义的内涵提炼出来,充分利用网上团校和党校这些条件,结合现代化的网站、视频以及经典案例,将爱国教育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在基本的讲授内容上,利用新媒体的及时性特点,让同学们快速快速地了解新鲜事物,加大对当前国家和国际大事的关注,这也是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

爱国主义教育要保证内容丰富和层次清晰,还需要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者即教师的努力,这些教师接受了现代化爱国主义理论的学习,能够有重点、分阶段地将爱国主义的内涵传授给受教育者。

2.创新爱国主义的教育方式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一部分内容,要坚持教学的基本原则,如“三个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在陈旧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今天,创新教育方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首先,可以借用网络载体,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宗旨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输入计算机,通过网上教育和课堂教育相结合,开设爱国主义教育网站或者论坛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教育提出的一个新方向。

其次,充分利用各种校园社团,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灌输,例如借助虚拟的交流平台[3]开展网上有关爱国主义内涵的知识竞赛如近些年在大学校园里例行的党的教育知识竞赛,从而抒发出自己的爱国情怀,并在有意识的思考和参与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再次,是重视建设校园手机的文化氛围。现代的大学生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这种现象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现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如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视频、手机搜素以及手机杂志等途径给手机用户提供爱国主义的短信或者彩信,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

3.对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重新认识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有最崇高的、最远大的理想目标,同时也需要有切实可行,普通大众也能达到的切实目标,否则它的可操作性就无从谈起。在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进行引导时,第一,要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和保证;第二,要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客观真实地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第三,要以爱国主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思想贯穿学习的始终。充分利用各种节日或者是文化历史名人的诞辰或者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纪念日来进行教育。[4]同时,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了解当前社会、企业的真实情况,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成就如何。最后,需要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指标,将这些浓缩的精华牢记于心,将其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明确自己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四、结语

总而言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个永恒的主题,每个社会公民都应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它是来源于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它将各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它也能指导着我们走向新的辉煌。但是,面对现代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的问题,作为国家政府、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三方,都需要从自身方面进行改造,培养新生代对祖国的热爱并为此付出行动。

参考文献:

[1]马建.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J].中国高教教研,2012(03):150

[2]潘亚玲.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04):139

[3]林奇清.试论全球化时代我国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辽宁行政学报,2011(02):137

[4]闰晓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3):24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卫生学校;湖南娄底417000)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国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 给我肤色的祖国,给我智慧与胆略的祖国。尽管在乡村,还有辍学孩子渴望的目光;尽管在城镇,还有下岗女工无奈地诉说,但我知道,更有改革的浪潮迭起,冲破旧的观念,旧体制的束缚,迎来新世纪磅礴的日出! 这是一个除旧立新的祖国。这是一个沸腾上升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我的话语多得成一部历史,我的话语多得可组成一片星河,但是说得最多最动情的一句,便是——腾飞吧祖国、祖国吉祥,吉祥祖国。 滔滔的江水,滚滚的黄河,连绵不断的山路,都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祖国的山川雄奇,祖国的河水秀逸,祖国的胸怀无比广阔. 当侵略者的铁碲践踏我们美丽山河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脸上流着泪,心中淌着血。为了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国,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争.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暗杀者的手枪;吉鸿昌高挂写有“我是中国人”标语的木牌,走在一片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之中;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 英雄长已矣!古往今来,一曲曲悲歌,一个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讲述一个简单而朴素的信念,祖国在我心中. 正是这千千万万的赤子,才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正是他们,在自己的“今天”,用满腔的热血,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义勇军进行曲》,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共和国国歌响彻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 再翻开五千年的历史,我发现祖国的生命精髓长城——那道伤痕,记载了多少沧桑,又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向往!长江——那是祖国的脉搏吧!跳跃着永不枯竭的悸动,挥洒着无边无际的情伤。黄河——那是祖国的血液,沸腾着、沸腾着,奔涌着,奔涌着,无力不摧,昂着向前,何等的自信和骄傲啊!五岳——那是你的手掌,指着苍凉的天,戳着悲怆的地,怒斥着丑陋的奸佞…… 耻辱和不幸已经成为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辉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下,无论军事、科技、政治、体育,我们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刚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上,体育健儿凭借自己的“十年磨剑”,使中国首度跃身体育强国之列。五星红旗一次次高高飘扬在雅典的上空,雄浑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让无数的华夏儿女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祖国在我心中”,简简单单的六个字,道尽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正是因为有这样一颗中国心,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奥运健儿奋勇拼搏,屡创辉煌,而每一个炎黄子孙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都会热血沸腾,壮志激昂。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的血换来的,看到胸前飘飘扬扬的红领巾,在我心里,便有了这样一条信念,祖国就是妈妈,国家重于小家,长大后用双手把她建设的更强大。 祖国有广阔的疆土,有辉煌的历史,有漫山遍野的宝藏,有山川五岳秀丽的风光。思想的野马在奔驰,我用我的心描绘着祖国妈妈,她飘散的长发是千百条悠然流贯的河川,她硬朗而峭拔的脊梁是连绵不断的山峰,而她明亮的眼睛则是洞庭的水,西湖的波吧! 祖国是东方的明珠,是亚洲腾飞的巨龙,是远方地平线上初升的太阳。祖国在你心中,在我心中,在我们大家心中!

仁爱杂志

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是英国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名利场》(Vanity Fair)是他的成名作品。车尔尼雪夫斯基称赞他观察细微,对人生和人类的心灵了解深刻,富有幽默,刻画人物非常精确,叙述故事非常动人。他认为当代欧洲作家里萨克雷是第一流的大天才①。《名利场》描写的是什么呢?马克思论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等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时说:“他们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一切政治家、政论家、道德家所揭露的加在一起,还不如他们揭露的多。他们描写了中等阶级的每个阶层:从鄙视一切商业的十足绅士气派的大股东、直到小本经纪的店掌柜以及律师手下的小书记”②。《名利场》这部小说正是一个恰当的例子。英国在十九世纪前期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扩大了殖民地,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讲究的是放任主义和自由竞赛③,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社会分裂成贫富悬殊的两个阶层。新兴资产阶级靠金钱的势力,渐渐挨近贵族的边缘;无产阶级越来越穷,困苦不堪。萨克雷说,看到穷人的生活,会对慈悲的上天发生怀疑④。他对他们有深切的同情⑤,而且觉得描写矿工和工厂劳工的生活可以唤起普遍的注意,这是个伟大的、还没有开垦的领域,可是他认为一定要在这个环境里生长的人才描写得好。他希望工人队伍里出个把像狄更斯那样的天才,把他们的工作、娱乐、感情、兴趣,以及个人和集体的生活细细描写⑥。他自己限于出身和环境,没有做这番尝试⑦。《名利场》里附带写到大贵族,但是重心只在富商大贾、小贵族地主以及中小商人——马克思所谓“中等阶级的每个阶层”。这是萨克雷所熟悉的阶级。 -------- ①《俄罗斯作家论文学著作》(PyccCDe EDcaFeED o EDFepaFypGoH FpyIJ)第二册三三五——三三六页。 ②见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UBber Kunst und Literatur),一九五三年柏林版二五四——二五五页。 ③莫登(A.L.Morton)《人民的英国史》(A People’s History of England)劳伦斯·惠沙特(Lawrence & Wishart)版三八○页。 ④见《萨克雷全集》(The Works of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纽约柯列(Collier)公司版(以下简称《全集》)第二十二册一○八——一○九页;又第二十一册二四五——二四六页。 ⑤萨克雷说,富人瞧不起穷人是罪恶——见戈登·瑞(Gordon N.Ray)编《萨克雷书信集》(以下简称《书信集》)哈佛大学版第二册三六四页;他认为无产阶级的智慧一点也不输于他们的统治者,而且他们占人口的大多数,为什么让那样有钱的腐朽的统治者压在头上(《全集》第十五册四二五——四二八页)。 ⑥见戈登·瑞编《萨克雷在〈晨报〉发表的文章汇辑》(Thackeray’s Contributions to the Morning Chronicle)一九五五年版七七——七八页。 ⑦萨克雷看到富人和穷人之间隔着一道鸿沟,彼此不相来往,有钱的人对穷人生活竟是一无所知(见《全集》第十五册三九一——三九三页;第二十二册一○八页)。他说只有狄更斯描写过在人口里占大多数的穷人的生活(《全集》第二十二册一○三页)。 萨克雷于一八一一年在印度出生,他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收税员。他是个独生子,四岁时父亲去世,遗产有一万七千镑。他六岁回英国上学,按部就班,进了几个为世家子弟开设的学校。这一套教育不大配他脾胃。在中学他对功课不感兴趣,只爱读课外书籍;剑桥大学着重算学,他却爱涉猎算学家所瞧不起的文学和学院里所瞧不起的现代文学。他没拿学位就到德国游学,回国后在伦敦学法律。可是他对法律又非常厌恶,挂名学法律,其实只是游荡,把伦敦的各种生活倒摸得很熟。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再三责备自己懒散奢侈;他说回顾过去,没有一天不是虚度的①。 一八三三年冬,萨克雷存款的银行倒闭,他的财产几乎一扫而光,只剩了每年一百镑的收入②。这是对他的当头一棒,使他从懒散中振奋起来,也替他解除了社会地位所给予的拘束。像他出身于那种家庭,受过那种教育的人在当时社会上该走一定的道路,否则有失身份体面。他的职业不外律师、法官、医生、教士、军官;至于文人和艺术家,那是上流社会所瞧不起的③。萨克雷这时已经不学法律,正不知该走哪一条路。他破产后失掉了剥削生活的保障,可是从此跳出了腐蚀他的有钱有闲的生活,也打脱了局限他才具的绅士架子。所以他当时给母亲的信上说:“我应该感谢上天使我贫穷,因为我有钱时远不会像现在这般快乐”④。他几年后又劝母亲勿为他担忧,劳碌辛苦对他有好处,一个人吃了现成饭,会变得心神懒散、头脑糊涂的⑤。他从小喜欢绘画,决计到巴黎去学画。可是他不善画正经的油画,只擅长夸张滑稽的素描⑥,这种画没有多少销路,一年以后,他觉得学画没有希望,就半途而废。他做了《立宪报》(Constitution-al)的通信记者。一八三六年他和一个爱尔兰陆军上校的孤女依莎贝拉·萧结婚。她性情和顺,很像这部小说里的爱米丽亚。《立宪报》不久停刊,萨克雷回国靠写稿谋生。他处境虽然贫困,家庭生活却很愉快,不幸结婚后第四年依莎贝拉产后精神失常,医疗无效,从此疯疯癫癫到死。这是萨克雷生平的伤心事。 -------- ①《书信集》第一册一五二页。 ②同上书,五○八页;又戈登·瑞著《萨克雷传》第一部《忧患的锻炼》(The Uses of Adversity)麦克格劳·希尔(McGraw-Hill)公司版一六二页。 ③《忧患的锻炼》一六三——一六四页;又如《全集》第二十册四八页;第十四册四三五页。 ④《书信集》第一册二七一页。 ⑤同上书,三九一页。 ⑥《忧患的锻炼》一七二页。 萨克雷在报章杂志投稿很多,用了不少笔名。他出过几部书,都获得好评①。但是他直到一八四七年《名利场》在《笨拙杂志》(Punch)发表,大家才公认他是个伟大的小说天才,把他称为十九世纪的菲尔丁②。他的作品从此有了稳定的市场,生活渐趋富裕。他觉得妻女生活还无保障,一部连一部的写 -------- ①如《巴黎游记》(Paris Sketch Book)《爱尔兰游记》(Irish Sketch Book)《巴利·林登的遭遇》(The Luck of Barry Lyndon),《势利人脸谱》(The Book of Snobs)等。 ②《书信集》第二册三一二页。 作,又到英国各地和美国去演讲。一八五九年他做了《康希尔杂志》(Co-rnhill Magazine)的主编,这是他文名最高的时候。他早衰多病,一八六三年死在伦敦。他的小说除《名利场》以外,最有名的是《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Henry EsKmond)和《纽可谟一家》(The Newcomes);散文最有名的是《势利人脸谱》(The Book of Snobs)和《转弯抹角的随笔》(The Roundabout Papers)。他的批评集有《英国幽默作家》(The English Humourists),诗集有《歌谣集》(Ballads)。他在诗歌方面也算得一个小名家,作品轻快活泼,富于风趣,而带些惆怅的情调。他的画也别具风格,《名利场》的插画就是他自己的手笔,可惜刻版时走了神气①。 -------- ①《书信集》第二册三四五页。 那时候英国社会上对小说的看法很像中国旧日的看法,以为小说是供人消遣的“闲书”①。萨克雷因为自己干的是娱乐公众的行业,常自比于逗人喜笑的小丑②。有一次他看见一个下戏以后的小丑又烦腻又忧闷的样子,深有同感,因此每每把自己跟他相比③。他也辛辛苦苦地逗读者喜笑,来谋自己的衣食;他看到社会上种种丑恶,也感到厌腻和忧闷。萨克雷正像他形容的小丑:“那个滑稽假面具所罩盖的,即使不是一副愁苦之相,也总是一张严肃的脸”④。因为他虽然自比小丑,却觉得自己在逗人笑乐之外另有责任:“在咧着大嘴嬉笑的时候,还得揭露真实。总不要忘记:玩笑虽好,真实更好,仁爱尤其好”⑤。他把自己这类幽默作家称为“讽刺的道德家”,说他们拥有广大的读者,不仅娱乐读者,还教诲读者;他们应该把真实、公正和仁爱牢记在心,作为自己职业的目标;他以前准会嗤笑自己俨然以导师自居,现在觉得这行职业和教士的职业一样严肃,希望自己能真实而又慈爱⑥。他在《名利场》里也说,不论作者穿的是小丑的服装或是教士的服装,他一定尽他所知来描摹真实⑦。他又在其他作品里和书信日记里一再申说这点意思⑧。我们因此可以看到萨克雷替自己规定的任务: 描写“真实”,宣扬“仁爱”。 -------- ①凯丝琳·铁洛生(Kathleen Tillotson)著《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小说》(N-ovels of the Eighteen-Forties)一九五四年牛津版一七——二○页。 ②《全集》第一册九三页。 ③如《全集》第十五册四一四——四一五页,二五七——二五八页;第四册四三一页;第十六册一七三页;第一册二二六页。 ④《全集》第四册四三一页。 ⑤《全集》第十五册二四○页。 ⑥《书信集》第二册二八二页。 ⑦《全集》第一册九三页。 ⑧萨克雷给朋友的信上说:“你称赞我的人道主义,真能搔到痒处。我对这行逗笑的职业愈来愈感到严肃,渐渐把自己看成一种教士了。愿上帝给我们谦逊的心,能揭示真实”(见《书信集》第二册二八三页)。他又说:“我以艺术家的身份,尽力写出真实,避免虚假”(见《书信集》第二册三一六页)。他在一八六三年的日记上说:“希望尽我所知,写出真实……促进人与人间的和爱”——戈登·瑞著《萨克雷传》第二部《智慧的年代》(The Age of Wisdom),麦克格劳·希尔公司版三九七页。又如《全集》第三册序文六页,七页;正文四五七页;第十三册八四页;第十五册二七一页。 《名利场》揭露的真实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萨克雷说,描写真实就“必定要暴露许多不愉快的事实”①。他每说到真实,总说是“不愉快的”,可是还得据实描写。他觉得这个社会上多的是那种没有信仰、没有希望、没有仁爱的人;他们或是,或是傻瓜,可是他们很吃得开;他说,千万别放过他们,小说家要逗人笑,就是为了讥刺他们、暴露他们②。所以这部小说把他们的丑恶毫不留情地一一揭发。这里面有满身铜臭的大老板,投机发财而又破产的股票商,吸食殖民地膏血而长得肥肥胖胖的寄生虫;他们或是骄横自满,或是贪纵懒惰,都趋炎附势,利之所在就翻脸无情,忘恩负义。至于小贵族地主,他们为了家产,一门骨肉寇仇似的勾心斗角、倾轧争夺。败落的世家子往往把富商家的绔袴子弟作为财源,从他们身上想花样钱。小有资产的房东、店主等往往由侵蚀贵族或富商起家,而往往被他们剥削得倾家。资本主义社会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没有道义,没有情分,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名利场》就是这样一个唯势是趋、唯利是图的抢夺欺的世界③。 -------- ①《全集》第一册九三页。 ②《全集》第一册九四页。 ③萨克雷在早一些的著作里就写到当时社会上贵族没落、平民上升,“为了谋生,人海间各行各业掀起了你死我活的斗争”(见《全集》第十四册二八三页)。他觉得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他在《势利人脸谱》里写的那种势力社会,还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有一种人是吃人的,有一种人是被吃的。萨克雷把后者称为“鸽子”,前者称为“乌鸦”——参看《乌鸦上尉和鸽子先生》(见《全集》第十四册);或竟称为“吃人的妖魔”。统治阶级和资本家“剥削穷人,欺凌弱者”,他们都是吃人的妖魔:商业上的广告就是妖魔诱惑人的手段(参看《全集》第十六册一四五,一五二,二八○,二八一页;又第八册四八八页);又说,在这个社会上,欺好比打猎(参看《全集》第十六册三二六页);又说,社会好出赌场(参看《全集》第八册三六六页)。 这样的社会正像十七世纪英国作家约翰·班扬(John Bun-yan)在《天路历程》(The PilgrimLs Progress)里描写的“名利市场”。市场上出卖的是世俗所追求的名、利、权位和各种享乐,傻瓜和混蛋都在市场上欺争夺。萨克雷挖空心思要为这部小说找个适当的题目,一天晚上偶尔想到班扬书里的名称,快活得跳下床来,在屋里走了三个圈子,嘴里念着“名利场,名利场……”①,因为这个名词正概括了他所描摹的社会。中国小说《镜花缘》里写无晵国附近也有个命意相仿的“名利场”②,正好借来作为这部小说的译名。 萨克雷不仅描写“名利场”上种种丑恶的现象,还想指出这些现象的根源。他看到败坏人类品性的根源是笼罩着整个社会的自私自利③。他说,这部小说里人人都愚昧自私,一心追慕荣利④。他把表面上看来很美好的行为也剖析一下,抉出隐藏在底里的自私心。他以为我们热心关怀别人的时候,难保没有私心;我们的爱也混杂着许多自私的成分⑤。老奥斯本爱他的儿子,可是他更爱的是自己,他要把自己那种鄙俗的心愿在儿子身上完偿。爱米丽亚忠于战死的丈夫,只肯和都宾做朋友;其实她要占有都宾的爱,而不肯把自己的爱情答报他。一般小说家在这种地方往往笔下留情,萨克雷却不肯放过。他并非无情,但是他要描写真实。有人说他一面挖掘人情的丑恶,一面又同情人的苦恼;可是他忍住眼泪,还做他冷静的分析⑥。 -------- ①《书信集》第一册导言——一二六页。 ②《镜花缘》第十六回。 ③萨克雷认为自私自利的心是这个世界的推动力(《书信集》第二册三五七页)。他在下一部小说《潘丹尼斯》(Pendennis)里尤其着力阐明这点:人人都自私,推动一切的是自私心(《全集》第四册二三二,三三六,三五二,三八一,四二五页;又第九册一一一页)。 ④《书信集》第二册四二三页。 ⑤《全集》第一册四四八页。 ⑥参看拉斯·维格那斯(Las Vergnas)著《萨克雷——他的生平、思想和小说》(W.M.Thackeray:L’Homme,le Penseur,le Romancier),巴黎一九三二年版八四页。 萨克雷写出了自私心的丑恶,更进一步,描写一切个人打算的烦恼和苦痛,到头来却又毫无价值,只落得一场空。爱米丽亚一心想和她所崇拜的英雄结婚,可是她遂心如愿以后只觉得失望和后悔。都宾和他十八年来魂思梦想的爱米丽亚结婚了,可是他已经看破她是个浅狭而且愚昧的女人,觉得自己对她那般痴心很不值得。利蓓加为了金钱和地位费尽心机,可是她钻营了一辈子也没有趁愿;就算她趁了愿,她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萨克雷看了这一群可怜人烦忧苦恼得无谓,满怀悲悯的慨叹说:“唉!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乐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随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①这段话使我们联想到《镜花缘》里的话:“世上名利场中,原是一座迷魂阵。此人正在场中吐气扬眉,洋洋得意,哪个还把他们拗得过……一经把眼闭了,这才晓得从前各事都是枉用心机,不过做了一场春梦。人若识透此义,那争名夺利之心固然一时不能打断,倘诸事略为看破,退后一步,忍耐三分,也就免了许多烦恼,少了无限风波。如此行去,不独算得处世良方,亦是一生快活不尽的秘诀”②。萨克雷也识透“名利场”里的人是在“迷魂阵”里枉费心机,但是他绝不宣扬“退后一步,忍耐三分”,把这个作为“处世良方,快活秘诀”。萨克雷念念不忘的不仅是揭露“真实”,还要宣扬“仁爱”。 -------- ①《全集》第二册四二八页。 ②《镜花缘》十六回。 读者往往因为他着重描写社会的阴暗面,便疏忽了他的正面教训。他曾解释为什么这部小说里专写阴暗的一面。他说,因为觉得这个社会上很少光明;尽管大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事实确是如此①。不过他写的阴暗之中也透露一些阳光,好比乌云边缘上镶的银边。都宾是个傻瓜②,可是他那点忘我的痴心使他像许多批评家所说的,带了几分堂吉诃德的气息。罗登原是个混蛋,但是他对老婆痴心爱佩,完全忘掉了自己,他不复可鄙可恨,却变成个可悯可怜的人物。他能跳出狭隘的自我,就减少些丑恶。爱米丽亚在苦痛失望中下个决心:从此只求别人的快乐,不为自己打算。她这样下决心的时候就觉得快乐③。她能跳出狭隘的自我,就解除了烦恼。都宾是个无可无不可的脾气,他为个人打算毫无作为,可是为朋友就肯热心奔走,办事也能干了。萨克雷指出无私的友爱使胆小的变为勇敢,羞缩的能有自信,懒惰的变为勤快④。他说,他写这个灰暗的故事是要揭出世人的痴愚,要大声疾呼,唤得他们清醒⑤;同时他还企图暗示一些好的东西,不过这些好的东西,他是不配宣扬的⑥。因为他觉得自己究竟不是教士,而是幽默作家,所以只用暗示的方式。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他所暗示的教训:浮名浮利,一切虚空,只有舍己为人的行为,才是美好的,同时也解脱了烦恼,得到真正的快乐。萨克雷的说教即使没有被忽视,也不过是说教而已。至于揭露真实,他是又细心、又无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始终没有妥协。他熟悉资本主义社会,能把那个社会的丑态形容得淋漓尽致。有人竟把《名利场》看作“对当时社会的宣战书”⑦。可是萨克雷在赤裸裸揭出社会丑相的同时,只劝我们忘掉自己、爱护别人。单凭这点好心,怎么能够对付社会上的丑恶,萨克雷在这方面就不求解答。他确也鄙视贵族⑧,有时也从制度上来反对统治阶级⑨。可是他没有像他同时代的狄更斯那样企图改革的热情⑩,而且以为小说家对政治是外行,不赞成小说里宣传政治⑾。 -------- ①《书信集》第二册三五四页。 ②萨克雷自己说的,见同上书,四二三页。 ③《全集》第一册三二二页。 ④同上书,二六九页。 ⑤《书信集》第二册四二四页。 ⑥同上书,三五四页。 ⑦参见《忧患的锻炼》四一八页。 ⑧萨克雷把贵族阶级称为“下等人”(见《全集》第十五册九四页),处处把他们挖苦,如《全集》第十五册五六一、一七五页,第二十册三二○——三三二页;又如第十八册《四位乔治》(The Four Georges)那部讲演集里把四代皇帝形容得尊严扫地。 ⑨他反对帝王用“神权”来“胡乱的辖治”(参看《智慧的年代》二五五——二五六页),又以为势利是制度造成的(见《全集》第十五册十七、五七页)。 ⑩他以为贫穷和疾病死亡一般,都是自然界的缺陷,无法弥补(参看《书信集》第二册三五六页)。 ⑾参看《萨克雷在〈晨报〉发表的文章汇辑》七一——七四页。他偶尔也很激进,如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参看《智慧的年代》二五一页);他也曾参加过国会议员的竞选(参看《智慧的年代》二六五——二七一页),可是他对政治一贯的不甚关心,晚年尤趋向保守。 《名利场》描摹真实的方法是一种新的尝试。萨克雷觉得时俗所欣赏的许多小说里,人物、故事和情感都不够真实。所以他曾把当时风行的几部小说摹仿取笑①。《名利场》的写法不同一般,他刻意求真实,在许多地方打破了写小说的常规滥调。 《名利场》里没有“英雄”,这部小说的副题是《没有英雄的小说》(A Novel Without a Hero),这也是最初的书名②。对于这个副题有两种解释。一说是“没有主角的小说”,因为不以一个主角为中心③;这部小说在《笨拙》杂志上发表时,副题是“英国社会的速写”,也表明了这一点。另一说是“没有英雄的小说”;英雄是超群绝伦的人物,能改换社会环境,这部小说的角色都身受环境和时代宰制的普通人④。两说并不矛盾,可以统一。萨克雷在《名利场》里不拿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做主角。他在开卷第一章就说,这部小说写的是琐碎庸俗的事,如果读者只钦慕伟大的英雄事迹,奉劝他趁早别看这部书⑤。萨克雷以为理想的人物和崇高的情感属于悲剧和诗歌的领域,小说应该实事求是的反映真实,尽力写出真实的情感⑥。他写的是沉浮在时代浪潮里的一群小人物,像破产的赛特笠,发财的奥斯本,战死的乔治等;甚至像利蓓加,尽管她不肯向环境屈服,但又始终没有克服她的环境。他们的悲苦的命运不是悲剧,只是人生的讽刺。 -------- ①参看《名作家的小说》(Novels by Eminent Hands),——见《全集》第十九册。 ②《书信集》第二册二三三页。 ③参看西昔尔(D.Cecil)《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小说家》(Early Victorian Novelists),《企鹅丛书》本六六页。 ④安东尼·特罗洛普(Anthony Trollope)著《萨克雷评传》一八九二年版九一页;普拉兹(M.Praz)《英雄的消灭》牛津版二一三页;凯丝琳·铁洛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小说》二二九页;西昔尔《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小说家》六六页也提到这一点。 ⑤《全集》第一册六——七页。 ⑥《书信集》第二册七七二页。萨克雷反对小说里写英雄,参看《全集》第十二册七四、七六、一七七页。最近有人凭主角左右环境的能力把作品分别种类,说:主角能任意操纵环境的是神话里的神道;主角超群绝伦,能制伏环境的是传奇里的英雄;主角略比常人胜几筹、但受环境束缚的是史诗和悲剧的英雄;主角是我们一般的人,也不能左右环境,他就称不得“英雄”,因此萨克雷只好把他的《名利场》称为“没有英雄的小说”;主角能力不如我们,那是讽刺作品里的人物——见傅赖(N.Frye)《批评的解剖》(Anatom-y of Criticism)普林斯登(Princeton)版三三——三四页。 一般小说里总有些令人向往的人物,《名利场》里不仅没有英雄,连正面人物也很少,而且都有很大的缺点。萨克雷说都宾是傻瓜,爱米丽亚很自私。他说,他不准备写完美的人或近乎完美的人,这部小说里除了都宾以外,个个人的面貌都很丑恶①。传统小说里往往有个令人惬意的公道:好人有好报,恶人自食恶果。萨克雷以为这又不合事实,这个世界上何尝有这等公道。荣辱成败好比打彩票的中奖和不中奖,全是偶然,全靠运气②。温和、善良、聪明的人往往穷困不得志,自私、愚笨、凶恶的人倒常常一帆风顺③。这样看来,成功得意有什么价值呢;④况且也只是过眼云烟,几年之后,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在历史上难道还留下什么痕迹吗⑤?因此他反对小说家把成功得意来酬报他的英雄⑥。《名利场》里的都宾和爱米丽亚等驯良的人在社会上并不得意,并不成功;丑恶的斯丹恩勋爵到死有钱有势;利蓓加不择手段,终于捞到一笔钱,冒充体面人物⑦。《名利场》上的名位利禄并不是按着每个人的才能品德来分配的。一般小说又往往把主角结婚作为故事的收场。萨克雷也不以为然。他批评这种写法,好像人生的忧虑和苦恼到结婚就都结束了,这也不合真实,人生的忧患到结婚方才开始⑧。所以我们两位女角都在故事前半部就结婚了。 -------- ①《书信集》第二册三○九页。 ②同上书,四○二页;《全集》第二册二七二页;又参看第十二册六○页,第十三册一○五,一一二页。 ③《全集》第二册二七三页,又参看第四册四四八——四五○页。 ④同上书,三二页。 ⑤《全集》第十五册三五一——三五二页。 ⑥《全集》第十二册一七七页。 ⑦萨克雷给朋友的信上安排《名利场》结束时利蓓加怎样下场。信尾说,利蓓加存款的银行倒闭,把她的存款一卷而空。可是他没有把这点写到小说里去(参看《书信集》第二册三七七页)。 ⑧《全集》第一册三二○页。 萨克雷避免了一般写小说的常规,他写《名利场》另有自己的手法。 他描写人物力求客观,无论是他喜爱赞美的,或是憎恶笑骂的,总把他们的好处坏处面面写到,决不因为自己的爱憎而把他们写成单纯的正面或反面人物。当时有人说他写的人物不是妖魔,不是天使,是有呼吸的活人①。萨克雷称赞菲尔丁能把真实的人性全部描写出来:写好的一面,也写坏的一面②。他自己也总是“看到真相的正反两面”③。譬如爱米丽亚是驯良和顺的女人,是个贤妻良母。她是萨克雷喜爱的角色④。萨克雷写到她所忍受的苦痛,对她非常同情⑤。可是他又毫不留情地写她自私、没有识见、没有才能、没有趣味等等⑥。利蓓加是萨克雷所唾骂的那种没有信仰、没有希望、没有仁爱的人⑦。她志趣卑下,心地刻薄,一味自私自利,全不择手段。可是她的才能机智讨人喜欢;她对环境从不屈服,碰到困难从不懊丧,能有这种精神也不容易;她出身孤苦,不得不步步挣扎,这一点也使人同情。萨克雷把她这许多方面都写出来。又如都宾是他赞扬的好人⑧,罗登是所谓“乌鸦”——他所痛恨的人,他也是把他们正反两面都写到。萨克雷的早年作品里很多单纯的反面角色,远不像《名利场》里的人物那么复杂多面⑨。 -------- ①《书信集》第二册三一二页。 ②《全集》第二十二册二六四页。 ③《全集》第四册三一八页。 ④萨克雷对他最要好的女朋友说:“爱米丽亚的一部分是你,一部分是我母亲,大部分是我那可怜的太太”(《书信集》第二册三三五页);后来又对她说:“我老在描写的女人不是你,不是我母亲,她是我那可怜的太太”。(《书信集》第二册四四○页);他又说,爱米丽亚不是他那位女友,但是如果没有认识她,他不会想出爱米丽亚这个角色来(《书信集》第二册三三五页)。他的女友、母亲、妻子三人的性格并不相似,不过都是贤妻良母型的女子。 ⑤《全集》第二册二七二——二七四页。 ⑥爱米丽亚的长处和短处和萨克雷的妻子都很相似——参看戈登·瑞著《萨克雷生平索隐》(The Buried Life)牛津版三一——三二页。 ⑦《全集》第一册九四页。有说利蓓加是萨克雷仿着他朋友的私生女德瑞莎·瑞维丝(Theresa Reviss)写的,《名利场》发表时她才十五岁。她后来身世和利蓓加很相似(参看《书信集》第一册导言一五七——一六○页)。 ⑧当时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这个数太难找 实在找不到对不起了我给你推荐一个网址:

卢梭有一本,但是很长,叫《爱弥尔-论教育》。

  • 索引序列
  • 仁慈与爱主题论文摘要
  • 仁慈与爱主题论文题目
  • 以仁爱为主题的800字论文
  • 以爱国为主题论文摘要
  • 仁爱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