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刊了。1925年10月,《精武杂志》停刊。
民国是一个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武术是一个充满神秘的东西,当武术遇到民国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说到武术,我们总能想到少林、武当等门派,说到 武术我们也总会想起师傅徒弟,传男不传女的盖世神功。但是,民国改变了以往的印象,让武术不在是宗门的特色,也不在是一对一的师徒制。朝廷为了防止民间武装力量对统治者的反抗,各个朝代对于武术的态度可能不一样,但是大部分时代对于民间武术是禁止和否定的。 而像宋朝这样重文轻武的朝代更是多次颁布“禁武令”,元朝为了防止汉人的反抗,也是严令禁止汉人习武。 从秦朝时候的禁武令到清朝灭亡,虽然有些朝代对于武术十分重视,比如唐朝创立武举制度。整个历史上举行了500多次的武举考试,但是这些都是我为了给国家招贤纳士。但是,民国不一样,在民国不管是民间还是国家对武术都表现出十分重视的态度,民国改变了几千来国家和民间对于武术的众多习惯。民国时期的武术名家不仅研究武术的技法,更加对武术的学术、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吸收了西方的一些内容,将中西方的文化进行融合。 民国历时38年,时局动荡,内忧外患,当时形成了“耻文弱,多想慕于武侠”的思想。 梁启超说:“ 尚武者国民之元气, 国家所恃之成立, 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 国家和民间都觉得,要练好武术才能保家卫国,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武术。1927年,蔡元培等人以增强国人体质,弘扬中华武术为宗旨,建立了中央国术馆,张之江任馆长。为了中央国术馆的发展,每年都会召开会议为之后的发展出谋划策。国术馆一共分三个体系,分别从中央、省市到县,都开设国术馆。 中央国术馆之后,政府变开始下令各个县级城市都要开设国术馆,可见当时国民政府对于武术的重视。特别是中央国术馆,更是由中央统一管理,经费由政府承担。政府对武术重视,改变了以往朝廷禁止民间练习武术的局面,一大堆的民间武术团体开始涌现。特别是广东地区武馆也是层出不穷,各大武术名家也在那个时期出现。比如众所周知的叶问也是那个时期涌现的武术名家。南京也是如此,根据史料记载,街上大把都是身怀绝技的武术高手,普通百姓中也是个个身手不凡。很多拍摄的电影都是和那时候的武术有关,比如《一代宗师》和《精武门》、《叶问》。 除了,政府、武馆,就连学校也开始纷纷开设武术课,而且也正是学校武术课的开设让武术才可以在更多人中传播。 不过,武术一开始在学校并不是主流,一开始学校并不热衷开设武术课。武术从1915年开始进入学校,但是学校只是将武术课当做选修课。要不是那些提倡武术的精英们的努力,武术就不会成为学校的正式课。比如张之江在1928年的时候提出了《请令全国学校定国术为体育主课案》要求将武术成为学校的正式课,在1931年时候,张之江又两次提出类似的提案。就是经过这些国术提倡者的不懈努力,终于将国术变成了学校体育课的中心。终于在20世纪中期时候,政府以行政命令规定武术为必修课。而且对于拳术的种类和机械的种类不断增加,武术的教学也更加的系统化和正规化。1936年时候,规定了大专院校开设了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拳、刀剑棍棒术等多种武术类别。 从政府、民间到学校,整个社会都在学习武术,最重要的是不管男女都在学习。这些改变了武术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也改变了传统武术一对一师徒教学的模式,变成了一对多的团体教学。武术在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从边缘到主流。那么学校的武术教师又是从何而来呢? 武术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学校大多是聘请民间的拳师作为学校的教师,这些是民国初年时比较常见的聘请教师的渠道。就算到了民国后期,有些学校依旧会聘请民间拳师。比如北洋政法学校和清华学校就聘请了形意拳家刘奇兰之子刘殿琛作为学校的武术教师。这些民间的武术大师对武术在学校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会聘请民间武术大师作为教师外,学校也会聘请武术社团的成员作为教师。比如上海精武会、国术馆等武术组织都是学校寻找教师的场所。除了以上两种方式外,专门的武术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是学校聘请教师的人选。而且学校对于武术教师的要求是除了会教武术外,还要会将其他的体育科目,类似现在的体育教师会教授多门体育科目。所以专门培养会武术的体育教师的专科学校就出现了。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虽然有着专门的体育专科学校,但是实际上这些学校开设武术课程也并不多,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生对于国术的研究并不深。当时的专科学校,一周33课时中只有1课时是武术课程,所以这些教师的实际质量也是堪忧。 而对于当时国术的上课教材也是比较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方面政府没有成立专门编写武术教材的部门,另一方面就算编了学校也没有很好的利用。1919年的时候,北京体育研究社建议北洋政府统一规定武术教材,当时的北洋政府通过这个提案,要求各个省要学校去办理。1934年的时候,政府也曾拜托中央国术馆编写教材,当时也初定第一期教材,小学高年级学太极拳,初中学习五行拳、弹退和劈挂刀、三才剑,而高中则学习八极拳、八卦掌、梅花刀和昆吾剑。不过总体上教材还是比较乱。 民国时期对于武术的另一个贡献是将武术提高到了学术研究的高度,精武会是大家所熟知的。精武会对于武术的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精武会本着“无文不能行远”的原则,出版了众多的武术书籍,比如《达摩剑》、《五虎枪》等。为了更好的宣传武术,精武馆还在成立十周年之际创立了《精武本纪》会刊,而且由孙中山亲自题词。 之后精武会还建立了诸如《精武特刊》和《精武杂志》等多种刊物。虽然一开始时他们只是刊登了一些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些和武术相关的书籍,这些书籍的只是介绍武术的技法和套路,这些介绍不能算是对武术学术的研究。但是到了30 年代之后,他们开始刊登一些武术名家的言论、精武消息、随笔和对武术的考证,慢慢的与学术靠近。除了精武会之外,国术馆也开始对武术进行学术研究,中央国术馆从创立之初就有编辑部门,他们对武术图书进行整理和出版,到1935年的时候他们已经出版了比如《形意拳摘要》在内的22种图书。而且在1929年的时候,也创立了《国术旬刊》,中央武术馆刊物的也带动了省市和县级国术馆创办刊物的激情。越来越多的名家关于武术的看法和言论发表在了《国术旬刊》的“论文”栏目中。 武术家们也开始纷纷写书要阐述自己对于武术的看法,也有人开始写书介绍武术套路的图示和套路练习方法。甚至也有人开始将武术与自然科学联系起来,比如在《形意拳抉微》中开始讲述形意拳的肌肉运行过程,也有人将太极拳和心理学联系起来。这些著作的出现都让武术走进了学术圈子。 虽然,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学校推广和武术教材并没有像现在这么专业,但是正是民国时期这样的一个过渡转折时期的出现,才有了现在武术的发展。那时候的武术研究兴起,也是民国时期武术的发展才让中国的武术走向了国际。 参考文献: [1] 张修昌; 唐守彦. 民国时期武术学术研究及其启示[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8-02-25 . [2] 白银龙; 赵兴武; 普春旺. 民国时期习武之风盛行的历史动因与影响[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 2017-06-15. [3] 韩冰; 路彩红. 民国时期学校武术课程发展研究[J]. 北方文学(下半月) , 2011-10-25. [4] 姜丙刚; 马文国.民国时期武术学术研究及其启示[J]. 搏击(武术科学), 2013-04-28 . [5]吕思泓. 民国时期学校武术考论[J]. 中国体育科技 ,2016-01-15.
我的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有你,习惯了你的问候,你耍的小脾气,还有你情真意切的信息,习惯了你的留言,每一句都是叮咛和牵挂,让我感到充实。难道真的让曾经的温暖随风而去,曾经的往昔仍属于我和你,曾经的欢笑真的在冬的尽头搁浅,还是让我更加怀念雪中飘荡的回忆。因为,一路上有你,虽然我的心也有休憩的时候,可我欣赏的目光,一直把你留意。想抓的一定能抓住,想离开的注定要分离,那只是我的影子,不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浪子。不然,为何还记得很多零碎的记忆,为何还要等一个也许?看见的都遗忘了,记住的是看不见的东西。
这个可是军事秘密哦,你说能不能
直接浏览器找这本书就行
你说的这个是纸刊。有人扫描到网上打包下载的。PDF格式,安装Adobe Reade可看。期刊没有软件可以看的,手机杂志app只有预览功能
新浪 中华网 铁血军事
打邮政局咨询电话
民国时期的武术及其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施鲜丽 蔡仲林(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搏击·武术科学》2005年11月第2卷第11期摘要:民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也是各种思潮和现象不断涌现的时期。民国时期的武术从组织形式到功能及活动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华新武术》、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等武术组织对近代中国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关键词:民国时期中华新武术精武体育会中央国术馆影响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5)11-011-03民国时期,历时三十八年。期间军阀割据、政治动荡、政府变迁、不同思潮的激烈交锋、土洋体育的争论,以及连年战火等,都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开展。但这一时期的武术,仍呈发展趋势,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对近代中国武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 《中华新武术》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1.1《中华新武术》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华新武术》是中西结合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中国人已经看到骑射之无用,于是有人呐喊“请停弓马刀石武试”,有人呼吁“今日练兵,非实由西学之必不可耳”,一时间效法西学练兵成为舆论与时尚。孙中山对当时提倡纯粹“洋体育”、“国人多弃体育之技击术而不讲”的倾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强种保国”的历史潮流中,在土洋军事的、体育的思想碰撞交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既反对对本民族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又引进西方的兵式体操,兴办军事学校,将民族的尚武精神和技击内容与兵式体操训练相结合。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一些社会名流、教育家、军人、武术家等也在洋为中用的必由趋势中探索着中国武术的发展。《中华新武术》就是在这种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出发点是以中国拳技和摔跤术为内容,参照兵操练法编成新式武术教练法。1911年马良任陆军第九协协统驻扎山东潍县时,邀集一些武术名家,发起编辑武术教材,并将此教材定名为《中华新武术》。1914年,马良担任陆军47旅旅长兼任济南卫戍司令官时,再次广邀各派武术专家,修订《中华新武术》。它取材于传统武术动作,借鉴兵式体操的教练方式,采取中西融合的做法,这较之一味西学具有创造性。它在武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积极意义。1.2《中华新武术》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中华新武术》的编辑、修订邀请了各派武术名家,此举打破了武坛历来的门户之见,对今后武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中华新武术》“新”的意义之一在于它被确定为当时在全国推行的“正式体操”,从此西方的“体操”概念与中国传统的武术结合在一起了。由于引进“体操”概念,农耕经济下封建的世袭师徒传承关系终于被面向大众的团体教练方式所突破,传统武术以比较简练统一的方式进入了学校体育,成为培养人才的手段。《中华新武术》的“新”,还体现在实施教材的教学方法上,它借鉴西方兵操配以口令的形式,从简单易学的基本动作入门,先单式教练,后连贯成套教练,既有单操团体教练,也有对操团体教练。教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这种讲究动作基本技法,从基本教学开始,进而连贯教学,由单个动作到贯串成套的教学步骤,以及配以口令的团体教练法,至今仍是院校武术的经典教法。我们现在的武术普修教学,虽然教学内容不同了,但是集体教练、口令指挥等教学方法仍然沿袭着那个时期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成果。《中华新武术》不仅在教学法方面对近代中国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倡导者在引进“兵式体操”的时候,也认同了西方“体操”的运动形式,接受了西方体育的竞技思想。1923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就是采用西方体操表演竞技形成的一次尝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仿照体操竞赛评分方法制定武术套路比赛规则正是这种尝试的继续和发展。《中华新武术》是先驱者们探索救国图存的众多尝试中的一种,虽然它不可能从本质上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面貌,它的命运是短暂的,有其悲剧性的一面,然而,它对武术的贡献却是突破性的,它成功地将西方体操的方式、体育教学的方法以及竞技运动的思想注入传统武术之中,给近代中国武术留下了深深的印迹。2 民国时期的武术组织及其对近代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2.1以精武体育会为代表的武术社团及其对近代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从1912年至1927年一大批武术社团先后创立,构成了这一阶段武术乃至社会发展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精武体育会是民间学术社团,其前身是霍元甲主持的“精武体操学校”。鉴于“学校”这种名称与形式限制了招生范围和广泛传播武术,在霍元甲的学生陈公哲、姚蟾伯等人的倡议下,议定改“精武体操学校”为“精武体操会”。1916年会员日增,且以“体操”二字未能完满,故易名为“精武体育会”。从精武体育会的创立经过不难看出,该组织既无国家和政府拨款,也不是党政集团授意建立的。它是由酷爱武术的青年商人自发组织起来的,所以说,它是一个民间社团。精武体育会“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宗旨”。1915年以前,活动仅限于推广武术。1915年起,扩充学科,改良形式,增设了兵操、文事、游艺等内容。精武体育会组织活动主要包括:创立分会、著述武术书籍、拍摄影片、武术教学、体育训练等。精武体育会注重建立分会,在新文化运动中开始向全国发展,20世纪20年代逐渐发展到东南亚,20世纪20年代末其国内外分会已达42个,会员超过40万,极大地促进了精武事业的发展,对武术在新社会条件下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而巨大的贡献。精武体育会注重编著武术书刊教材。1921年,总会创办了《中央杂志》(后改名为《精武杂志》),向社会传播精武精神和武术文化。此外,精武体育会还编辑出版了各类武术书籍教材,如《精武本纪》、《精武外传》、《潭腿》、《功力拳》、《达摩剑》、《十字战》、《五虎枪》等数十种,各分会亦出版月刊及专著。扩大了武术的影响,提升了武术的文化魅力。精武体育会使用了电影这一当时最先进的传播工具。拍摄武术动作进行直观教学,扩大了武术的社会影响面。精武体育会设技击部,负责推广武术。为了培训武术师资,精武体育会还在上海办了一所体育师范学校,邀请了全国各地的许多武术名家来传艺授课,打破了宗派门户,废除师徒私授,不争一家一派之短长,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武术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精武体育会还组织了不少游艺活动,将舞蹈、艺术与武术揉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艺术化及娱乐化,为推广武术做出了贡献。综上所述,精武体育会在扩大武术的社会影响,提升民众武术意识,发掘整理传统武术精华,拓展武术的娱乐、审美等功能,增长群众武术知识,振起社会尚武精神诸方面均做出了较大贡献。2.2中央国术馆及其对近代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中央国术馆的成立离不开当时担任国民政府委员兼西北军驻南京全权代表的张之江。1926年,他和李景林等创建了武术研究所,后改为国术研究所。1927年3月,张之江又获得了一些国民党要员,尤其是国民政府代理主席李烈钧的支持,呈请国民政府批准,在国术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央国术馆,该馆归属政府直接指导,由财政部拨给经费。所以说,中央国术馆是政府教育机构。1929年2月颁布的《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第一条规定:“中央国术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中央国术馆围绕上述宗旨组织的主要活动有:国术国考、武术教学、编辑出版专著及刊物、出国访问交流技艺和武术表演等。中央国术馆在1928年和1933年举行过两届全国性的国术考试。虽然这两届考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它吸引了社会的目光,增加了社会对武术的关注程度,并制定和实践了武术拳械单练与对博的竞赛规则,在推广和普及武术、促进武术的体育化和规范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竞技武术的发展。中央国术馆设教授班、师范班、练习班、青年班、少年班,以“泛学博通”为教学原则,广设武术技术课,培养造就了一批技术全面的武术人才。有的走上了抗日前线,成为杀敌英雄;有的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有的在专业上卓有成就,成为武术技艺和理论研究的专家、教授和教育家。如温敬铭、张文广、郑怀贤、刘玉华、何福生、李锡恩、康绍远、张登魁、万籁声、傅淑云、齐剑虹等等。中央国术馆成立后,至1934年,已编辑出版了《查拳图说》、《青萍剑图说》、《少林武当考》等22种武术论著,已完成编辑的有《练步拳》、《八极拳》、《形意拳摘要》等12种。当时正在编辑的有《太极拳》、《八卦掌图说》、《内功正轨》等11种。这些书刊加强了各地武术组织和传习者间的交流,为我国武术的继承和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中央国术馆注重海外交流与推广,为武术的普及和推向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36年1月,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组成“南洋旅行团”,团长张之江,领队庞玉森,武术队队长杨松山,队员有何福生、温敬铭、张文广、康绍远等9人。该团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金保、怡保、槟榔屿和马尼拉等地进行了65场武术表演。南洋旅行团所到之地,受到各界侨胞的热烈欢迎,他们的表演获得了当地民众的普遍赞誉和好评,促进了东南亚的武术馆、武术会、武术学校的建立。1936年9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上,中国武术表演团炉火纯青的技艺,出神入化的表演,轰动了德国。本届奥运会主席李德华博士说:“没想到中国武术这么高超,真了不起。”德国政府还指示奥运摄影队,特为温敬铭、张文广、郑怀贤、刘玉华、傅淑云等人摄制了录像片。在《德意志报》、《汉堡报》等有影响力的大报刊上,还发表了评论,盛赞中国武术功夫精湛卓绝,富有艺术性、舞蹈性,高超精妙,令人不可思议。国术队的表演,向世界体坛展示了中国武术的风采,扩大了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综上所述,中央国术馆系统在促进武术的体育化、规范化、现代化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它将武术训练和竞赛广泛应用于军队和学校中,极大地提高了武术的竞技和军事功能。中央国术馆通过表演,让世界了解中国武术,对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3 结语民国时期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武术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以及它的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武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新武术》成功地将西方体操的方式、体育教学的方法以及竞技运动的思想注入传统武术之中,给近代中国武术留下了深深的印迹。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这两个武术组织相辅相成,共同汇成了民间武术多功能发展的潮流,丰富和发展了武术的社会功能,使中国武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参考文献:[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易剑东等.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面向2l世纪的中国武术【J].体育文史,1998.[4]杨少雄,苏肖晴等.试析中华武术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嬗变成因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9(1).[5]郭玉成,许杰.精武体育会与中央国术馆的武术传播研究叨.体育文化导刊,2005(2).[6]昌沧.南京中央国术馆始末叨.体育文史,1997.[7]谭华.20世纪前期的“国术改良运动”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8]易剑东.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的比较研究——民国武术的组织社会学探索阴.体育文史,1995(6).作者简介:1.施鲜丽(1981~),女,湖北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2.蔡仲林(1953一),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这本杂志现在还在发行,有杂志社电话,建议打电话问问 :《 精武 》 中国大陆著名的武术专业刊物,因其始终不渝坚持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精神而在读者中具亲和力;因其精心整理的武术套路精华而具传统性;因其切实可行的技击和健身作用而具实用性;因其集中国武术与世界博击功夫于一身而具搏击领域的全面性。刊 名:精武刊 期:月刊主管单位:黑龙江省体育局 主办单位:当代体育杂志社 编 辑:《精武》编辑部 出 版:当代体育杂志社 社长总编辑:李德天 副社长副总编辑:蔡秀丽 主 编:李春成 顾 问:张朝阳 执行主编:李春成 编 辑:周广卿 关峰 总编室主任: 夏航 网络部主任:侯客松 网络管理赵伟 付影 发行部主任:陈伟红 社 址:中国·哈尔滨市南岗区宣化街99号 邮 编:150008 电 话:/82515914/8252635 传 真:-8003 国际刊号:ISSN 1002-6177 中国刊号:CN23-1016\G8 国内代号:14-131 国外代号:M1109电子邮件:
《fudge》,《瑞丽》,《FUDGE》,《Sweet》,《嘉人》,《ELLE》,这些都是比较适合年轻女生看的时尚杂志,能够有一个非常不错的穿搭风格,而且能够让自己从中得到很好的借鉴。
《时尚芭莎(HARPER’S BAZAAR)》《时尚先生·ESQUIRE》《ELLE(世界时装之苑》《时尚·COSMOPOLITAN》《Vogue》
第1个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爱丽的这样时尚杂志,非常的完美,第2个就是格瑞利这样的时尚杂志,看上去非常经典很高端,第3个就是,完美丽人这样的时尚杂志也是非常有个性的。
瑞丽和芭莎都不错,这些杂志都是彩页的,欣赏上去非常的舒服,让人感觉非常好。
京东。京东有萧逸ellemen杂志专卖店。里面的杂志类别多,内容精彩,价格也要比实体店便宜2元钱。最主要的是京东物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