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语文课标标准》指出: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而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左右着语文教学的实质和效率,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文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我们学校地处农村。这些大山里的孩子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与家长、与社会甚至与老师交流都使用的是方言,很少有机会使用普通话,导致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较低。加之,目前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十分严重,担任小学语文教学的多为老教师,他们只要求学生朗读,缺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导致学生朗读课文不流利、加字、掉字、错字、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已经迫在眉睫。结合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一、狠抓拼音,巩固朗读基础。农村学校学生受当地语言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中很少说普通话,在朗读课文时口语较重,并且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学生的朗读水平要有所提高,最首要的条件就是先把字音读准。比如:n、l不分;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不分;脑袋读成laodai、欢迎读成huanyin。低年级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做成卡片,帮助学生区分并加强记忆,高年级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要及时纠正、强化练习。并且老师们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时时必纠。朗读文章只有先读正确,才能读流利,然后才能读出感情。因此,在低年级狠抓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是提高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前提条件。二、范读课文,熏陶感染学生。尽管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很多教师仍然还没有转变自己的观念,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必须先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当教师的朗读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在课堂以生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范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三、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理解。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内容离农村孩子的生活较远,这些课文学生比较难理解。对于此类课文老师可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课文用了很大的篇幅写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可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无法想象课文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观,在课堂上,我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这些美景以及珍贵文物的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充分理解后,这时学生就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会表达了出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无形中就得到了提高。因此,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个重要手段。四、加深理解,激发朗读情感。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重点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又在理解后的朗读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回顾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一直非常重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在训练学生的朗读时,我一直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表达出来。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这一句话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在这样的园里漫步,你想出来吗?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第一个同学起来读的语速较快,我又问谁比他更喜欢欣赏这些优美的景色,都不想出来了?学生就明白了读这一句话语速要慢一点儿。我又问:谁完全被这些优美的景色陶醉了,都忘了出来了?这时,同学们朗读的兴趣都被激发出来了,都争着要来读并且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读出来了。在语文课上,我坚持用这个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也正是用这个方法来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想互促进的。五、开展活动,创造展示平台。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内,而应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经常开展一些诗朗诵、讲故事、演讲比赛等一些小型的班内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及时的对一些表现好、进步大的同学提出表扬。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也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更加轻松。朗读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只要我们教师能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朗读培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有耐心、有恒心,科学地进行朗读训练,我相信农村小学生朗读差的局面一定会有所改善。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目前,朗读教学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二、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有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不同?。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训练。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适合进行朗读训练。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想象,体会意境;指导朗读《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时,是为了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四、 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我在引导学生读《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我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我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朗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中。引导学生读《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采用煽情的“挑拨”提示语:“一儿不服曰”、“一儿扯着嗓门曰”、“一儿脚跺地曰”,让两组小儿的辩斗愈读愈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也是在反复地读,但读的效果与我们平时机械的读截然不同。五、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陶罐和铁罐》;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情境导读,如朱自清的《匆匆》。六、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篇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

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鉴此,我提出了研究此课题。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指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技能,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2.形成“有效朗读指导”的操作策略,总结出基本规律,以改进朗读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2、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3、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研究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1、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2、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3、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朗读训练的理论和动态。

2.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研究和课外朗读训练研究,围绕朗读训练开展各种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

探究、反思、提升。采取个案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情况记录。提炼、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教学现象,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4.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案例分析、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学生朗读水平、朗读时间、朗读兴趣,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朗读训练的建议。

5.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学生或存在相似问题的某些学生群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后作出判断,并将整理的经验运用到研究中。

五、课题实施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课题申报、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论文

3、验证阶段:我们将在各年级中用问卷调查法、对照比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来验证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朗读有效性的研究的效果。不断总结完善。

4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

六、拟课题研究成果

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城镇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两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实验班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一)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二)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三)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

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

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篇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虽然不曾在研究领域销声匿迹,但也时有沉浮,且在理论深度上的探讨有待挖掘。自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时,朗读之风盛行,并很快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同时,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朗读”这个题材上大做文章,但是不少还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例如:仅仅从朗读的形式上来作文章,这无疑不能确实而有效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朗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读,而是要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能真正地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主要参考文献:

1、《对当前朗读教学的审视》,2002,(14)

2、《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2001,(15)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 董 军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不难看出:

(1)朗读时间明显不足。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是的,没有一定量的保证,就难以实现质的提高。只有拥有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熟能生巧嘛,不让学生多读,学生怎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表1的情况可看出,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2)朗读涉及面过窄。教师的眼睛光盯住那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么三四个人,大部分学生只是当听众。从表2中清楚地看出近一半的学生在一堂课中竟然没有一次朗读的机会,他们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

(3)朗读训练只求形式不求实效。从表3中发现学完课文后,能正确、流利、口齿比较清楚地读下来的学生仅占62.8%,能充满感情朗读的只占38.6%。

看来,学生的朗读兴致不高,朗读水平一般,朗读中还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大量的时间被教师的讲解占用,语文课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难于贯彻;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课内朗读机会少,课外朗读的机会更少。

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经过对学生语文课中朗读情况调研和学生语音面貌的分析,课题组认识到提高我校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明确了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要达到的目标。

“朗读能力”即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出声阅读的方式和能力,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正确”是: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朗读文本,声、韵、调读得清楚准确;没有添字丢字、错读回读的现象,对儿化音、轻声、音变把握准确;停顿断句准确恰当。“流利”是:学生朗读文本时气息顺畅,吐字清晰;没有指读、顿读、唱读、回读的现象,不读破句;语言流畅自然,语速恰当适中;节奏感好。“有感情”是:能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并以此为据准确定位朗读基调;朗读真挚自然,不矫揉造作;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根据不同文本读出重音、语气;入情入境,朗读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美感。

篇三: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鉴此,我提出了研究此课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2、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3、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言语活动,是口头的语言艺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其中低年级的要求是“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因此,从低年级起就要重视朗读教学,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我们这里提出的朗读有效性指学生对有无朗读的兴趣、掌握朗读的技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等。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2、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

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3、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

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从学生的朗读现状来看

抓好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当我们教着高年级的学生的时候,我们往往很期待学生的朗读能读得很有文中的“味”,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我们所愿。他们的朗读始终是一个调子,语气平淡而缺乏感情,有的甚至结结巴巴,破词、破句现象时有发生,背诵课文时以唱背的形式出现,声情并茂更是无从谈起。一旦形成了这种局面,我们再要去纠正,提高朗读效果就会非常吃力。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朗读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阅读基本功训练,它是眼、耳、口、脑并用的阅读活动。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学生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者关注的焦点。低年级的孩子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低年级也是学生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

五、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着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实现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培养学生良好朗读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2、学生朗读指导策略的应用研究。

3、以课内策略应用带课外策略应用。

4、小学生朗读能力评价策略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过程设计

1、起始阶段(2013年4月)

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课题申报、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2、实验研究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0月)

(1)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论文。(2)在各年级中用问卷调查法、对照比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来验证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朗读有效性的研究的效果。不断总结完善。

3、总结阶段(2013年11月)

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

七、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在低年级中选取部分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老师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

3、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的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根据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八、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一)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二)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三)形成朗读教学策略。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

朗读教学是“读书”过程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它,只要正确认识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小学语文朗读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有位文学家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那么,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呢?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对朗读的认识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是感知教材内容的第一步,通过朗读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深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课文难点,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会体味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形式。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是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进行各具特色的朗读训练,使学生从朗读中领略到自然美,入情入境地读,从而唤起美的共鸣。

1.讲解在先,初次朗读。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讲解和朗读。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对文字段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客观上讲,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必须规范朗读,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这是朗读的底线。中、高年级学生,要求朗读时把握文章基调,句子的节奏,能揣摩文章蕴涵的情趣意旨,并有意识地注意语段韵律、语流停延,达到充分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情义妙理、神思妙笔。

2.提供示范,以读促读。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3.反复朗读,激发情趣。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备,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情感美美地读出来,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如《迷人的张家界》一文,课文描绘了张家界的奇山、雄秀水美,异物多,山水相应情趣美的仙境。读了这篇课文,感到了张家界奇山的“雄、陡、奇“和秀水的”静、清、绿“之特点,越读这篇课文,使人越感到张家界景物确实迷人;越读这篇课文使人越感到文中词句运用恰当,比喻贴切,生动逼真;越读这篇课文,使人越感受到美的享受,把人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由衷的赞叹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创设情境,表演朗读。小学生的表现欲非常强烈,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再去朗读课文的时候,就能充分把握文中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

四、评读与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个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一旦学生得到肯定,其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

总之,朗读教学是“读书”过程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它,只要正确认识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

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是非常能够体现一个人素质水平的,如果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差,那么就很难去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最起码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喜欢在公共场合表达自我的人。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因为语文没有学习好,而和性格的关系并不是很大。所以,从小学语文开始抓起,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实力,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努力的目标。

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表现能力之一,在和一个人交流了几句之后,我们就对这个人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对一个陌生人的了解一般是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的,所以,一般人们都非常重视表达能力。例如,有一位大学生,他是理工科的天才。他在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始终都是班里的佼佼者,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语文成绩也很好,这是因为他勤奋。但是他就是不喜欢朗读,他虽然背书的速度很快,但是他一般不喜欢喊出来。所以长此以往,他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喊出来过,一直保持着默读的习惯。当他走入大学的时候,每次看到同学们在演讲会上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时候,他是非常羡慕的。他的脑子里固然有很多的想法,但是他都表达不出来。所以,这样的集体活动,他基本上是作为幕后的角色来参与的。他在底下帮助同学们出主意,但是他从来没有勇气走上讲台。后来他大学毕业后走进了工作岗位,他发现,一个人如果表达能力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无论是在跟同事交流还是跟公司领导交流,这些都成为了他进步的障碍。后来他对症下药,开始重点培养自己阅读的好习惯,而且他每次看书都喜欢大声读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他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且他的用词能力也非常强了。这就说明,其实阅读和朗读能力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个技能也是非常容易锻炼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重视学生的朗读问题。

二、朗读训练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是需要背诵的,而有些内容是需要朗读的。我们都知道需要背诵的内容是在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内容,所以,我们再没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去背诵。但是对于那些朗读的内容,我们从来都不去理睬。这是因为朗读对于我们没有什么概念,朗读又不能够提高我们的成绩。高考都不考试朗读能力,小学如何要求我们去朗读呢?所以对于这些,很多人都不能够理解。

而且很多语文教师在升学压力下,往往选择直接把这些内容的要求放弃掉,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些需要我们朗读和背诵的内容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内容,要么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重要影响,要么就是它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或者是蕴含了教我们如何表达自我的内容。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不应该放弃。从学生角度讲,他们很有可能意识不到朗读对他们的作用。但是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朗读的意义。所以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我们应该重视给学生们传输朗读的意义。这样,学生们才有可能意识到朗读到底能为他们做什么。

小学生看不了那么远,他们的意识形态完全取决于他们周围的环境。所以,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些口才演讲或者是辩论赛的内容,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们去朗读课本内容。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教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成绩,而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能力。如果我们只教给学生们考试技巧,而不教给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那么我们教育他们的意义在哪里呢?如此这般,还不如考试给他们答案,让他们自己去考就行了。这就说明,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偷懒,把和考试貌似无关的内容都省略掉了。

只让学生们学习考试的内容,那么全面教育从何说起呢。尤其是在一些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有着强烈的愿望想从这里走出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考大学成为他们走出困境唯一的方法。他们在这种动力的驱动下,会努力去学习能够提高他们成绩的内容,而不是学习那些能够提高他们能力的知识。这就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所面临的严峻现状。我们是教书育人的,不是为了教育一些只知道学习,而不知道应用的人。朗读不仅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一个人建立自信心,在公共讲台上他们的自信心都是来源于他们娴熟的表达能力。我们身边有很多教师的表达能力也是不够好的,他们在讲台上的表现非常尴尬,有的人在冬天讲课的时候都会汗流满面。

有一位教师在讲语文的时候非常紧张,他的学生都感到非常的可笑。后来学校领导考虑到这个问题后,让他去教自然课程。[4-5]后来发现它还是非常紧张,最后只能让他去管理学校的微机了。这就说明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差,会对他将来的职业生涯形成多大的影响。他的紧张其实是个人演讲能力不够引起的,如果他讲话流利,必然会在人群中能够很好的表达自我,但是因为自己表达能力差,所以在授课的时候害怕学生挑出自己的毛病,所以就越来越紧张,以至于不能够正常的工作。教会学生们如何去阅读,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是教育的一个宗旨。

小学朗读指导教学论文题目

小学教育英语论文题目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小学教育英语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1.朗读教学研究综评

2.朗读与朗读教学研究

3.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之关系探讨

4.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5.阅读教学对话研究

6.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7.作文教学研究

8.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9.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研究

10.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探新

11.家庭文化氛围与小学生个性

12.小学学科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13.小学学科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14.小学学科课程软资源开发研究

15.小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

16.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7.小学课堂的时间管理策略

18.小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

19.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研究

20.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1.试论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论的合理因素及其缺陷

22.试比较儒墨两家关于人性论及教育作用问题的异同

23.孔子关于师德的.论述及现实意义

24.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探析

25.歌曲与童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26.游戏教学,适应天性

27.浅谈“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28.激励英语学习兴趣之我见

29.现代教育条件下的小学班主任素质结构研究

30.独身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31.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优良个性养成的影响

32.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

33.小学教师现状的调查研究

34.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35.班主任素质与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相关研究

36.学生厌学、辍学、出走、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及其教育对策

37.小学生理想、学习目的、兴趣、自主意识以及价值观、道德观的调查与教育研究

38.小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现状调查研究

39."品行弱势学生"的教育策略

40.网络不良文化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的研究

41.小学阅读教学策略浅论

42.洛克教育思想与当今新课程改革之异同

43.洛克教育思想浅析

44.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浅论

45.小学写作教学策略浅论

46.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策略浅论

47.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策略浅论

48.小学语文教学的训与练

49.Solo理论与实践

50.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51.拼音教学与创新思维启蒙

52.识字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53.词语教学与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

54.句子教学与“阅读链接”

55.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

56.教学设计与以学定教

57.阅读教学中的“悟”与“解”

58.如何使语文教学走向自主学习

5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机制

60.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61.课程资源问题探究

62.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是与非

63.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

64.初等教育学院06级本科毕业生数学素养对实习效果的影响调查

65.初等教育学院06级本科毕业生基本教学技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66.小学“三角形三边间关系”的教学研究

67.刍议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68.小学估算教学研究

69.帮助学困生获取数学学习积极的情感体验

70.数学教学应体现自然的过程

71.高度决定视野——论小学教师的数学素养

72.角度改变观念——也谈数学教学的效率

73.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74.小学数学程序性知识教学初探

75.小学数学陈述性知识教学初探

76.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初探

77.低年级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7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启示

79.当代小学名师专业成长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

80.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81.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82.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83.顶岗实习对当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的利弊分析

84.教师专业化对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冲突与思考

85.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86.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87.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分析

88.论主题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89.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课的现状及分析

90.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与教学研究

9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92.小学数学“自主探索”教学误区与对策

93.在“数学广角”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94.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化思想的培养

95.从多角度挖掘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思考

96.构建生本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97.小学科学教师现状及对策研究

98.小学科技教师现状及对策研究

99.小学生科技兴趣现状及对策研究

100.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现状及对策研究

小学教育学年论文题目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学年论文题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朗读教学研究综评

2、朗读与朗读教学研究

3、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之关系探讨

4、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5、阅读教学对话研究

6、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7、作文教学研究

8、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9、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研究

10、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探新

11、家庭文化氛围与小学生个性

12、小学学科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13、小学学科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14、小学学科课程软资源开发研究

15、小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

16、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7、小学课堂的时间管理策略

18、小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

19、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研究

20、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1、试论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论的合理因素及其缺陷

22、试比较儒墨两家关于人性论及教育作用问题的异同

23、孔子关于师德的论述及现实意义

24、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探析

25、歌曲与童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26、游戏教学,适应天性

27、浅谈“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28、激励英语学习兴趣之我见

29、现代教育条件下的小学班主任素质结构研究

30、独身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31、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优良个性养成的影响

32、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

33、小学教师现状的调查研究

34、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35、班主任素质与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相关研究

36、学生厌学、辍学、出走、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及其教育对策

37、小学生理想、学习目的、兴趣、自主意识以及价值观、道德观的调查与教育研究

38、小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现状调查研究

39、"品行弱势学生"的教育策略

40、网络不良文化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的研究

41、小学阅读教学策略浅论

42、洛克教育思想与当今新课程改革之异同

43、洛克教育思想浅析

44、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浅论

45、小学写作教学策略浅论

46、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策略浅论

47、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策略浅论

48、小学语文教学的训与练

49、Solo理论与实践

50、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51、拼音教学与创新思维启蒙

52、识字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53、词语教学与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

54、句子教学与“阅读链接”

55、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

56、教学设计与以学定教

57、阅读教学中的“悟”与“解”

58、如何使语文教学走向自主学习

5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机制

60、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61、课程资源问题探究

62、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是与非

63、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

64、初等教育学院06级本科毕业生数学素养对实习效果的影响调查

65、初等教育学院06级本科毕业生基本教学技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66、小学“三角形三边间关系”的教学研究

67、刍议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68、小学估算教学研究

69、帮助学困生获取数学学习积极的情感体验

70、数学教学应体现自然的过程

71、高度决定视野——论小学教师的数学素养

72、角度改变观念——也谈数学教学的效率

73、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74、小学数学程序性知识教学初探

75、小学数学陈述性知识教学初探

76、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初探

77、低年级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7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启示

79、当代小学名师专业成长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

80、重庆地区重点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81、重庆市重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82、重庆地区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83、顶岗实习对当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的利弊分析

84、小学教师专业化对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冲突与思考

85、重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86、重庆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87、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分析

88、论主题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89、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课的现状及分析

90、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与教学研究

9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92、小学数学“自主探索”教学误区与对策

93、在“数学广角”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94、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化思想的培养

95、从多角度挖掘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思考

96、构建生本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97、重庆市小学科学教师现状及对策研究

98、重庆市小学科技教师现状及对策研究

99、重庆市小学生科技兴趣现状及对策研究

100、重庆市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现状及对策研究

101、长寿花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研究

102、论当代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植

10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研究

104、论我国大学生的诚信及其建构

105、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

106、理想与现实之间

107、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构成及培养模式研究

108、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研究

109、西部地区中小学数字化学习资源标准的研制

110、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估量化标准研究

111、技术环境下小学生学习行为特征研究

112、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13、小学综合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114、重庆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的研究

115、重庆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素质研究

116、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师素质

117、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118、渝东南地区小学教师普通话现状的对策研究

119、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120、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研究

121、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122、重庆市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123、重庆市农村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124、小学阶段师生冲突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125、儿童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126、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误区

127、用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128、小学低段与高段教育的区别

129、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调查与对策

130、小学各学科教育的共性及个性特点

131、关于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手段和方法研究

132、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

133、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134、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

135、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36、中小学信息技术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137、网上小学教学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

138、小学课程教学网站在线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39、面向少儿的教育网站设计

140、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究式科学学习能力

141、农村小学科学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142、农村教育资源优势与小学科学教育研究

143、开放型小学科学课堂的建构

144、论科学课的“趣”

145、论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教学

146、论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情境教学

147、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48、小学科学教学中“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探讨

149、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150、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评价的探究

151、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152、关于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策略研究

153、教师素质对小学生道德行为养成影响研究

154、网络信息对小学生的影响研究(或现代教育技术在德育活动中的运用研究)

155、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策略及措施研究

156、小学生品德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157、小学阶段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58、小学师德师风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59、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60、小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161、小学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162、小学德育教育环境的研究(或小学德育评价模式研究)

163、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164、健康和谐的课堂管理的探究

165、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问题追因与发展思考

166、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研究

167、从中国传统饮食谈小学生膳食状况

168、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弊端看小学素质教育

169、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谈农村寄宿教育

170、小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分析

171、从传统文化的危机谈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172、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突出活动特性

173、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怎样进行方案设计

17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研究

17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比较研究

17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怎样的教师?

177、小学品德课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探析

178、小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研究

179、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课教学范式转型的思考

180、小学德育的评价研究

181、小学德育的方法研究

182、小学德育的模式研究

183、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184、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

185、小学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研究

186、某类特定范围语言的研究

187、某地社会用字(用语)规范情况调查报告

188、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歌词比较研究

189、当代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现象分析

190、《三国演义》人物论——论述女性系列

191、《水浒传》女性形象论

192、小议教育评价语

193、口语与口语教学

194、顶岗实习对我国当前职前教师教育的影响

195、重庆市重点小学校本课程调查研究

196、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

197、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研究

198、重庆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199、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相关问题研究

200.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研究

朗读教学论文文献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朗读教学是“读书”过程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它,只要正确认识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小学语文朗读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有位文学家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那么,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呢?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对朗读的认识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是感知教材内容的第一步,通过朗读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深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课文难点,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会体味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形式。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是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进行各具特色的朗读训练,使学生从朗读中领略到自然美,入情入境地读,从而唤起美的共鸣。

1.讲解在先,初次朗读。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讲解和朗读。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对文字段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客观上讲,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必须规范朗读,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这是朗读的底线。中、高年级学生,要求朗读时把握文章基调,句子的节奏,能揣摩文章蕴涵的情趣意旨,并有意识地注意语段韵律、语流停延,达到充分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情义妙理、神思妙笔。

2.提供示范,以读促读。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3.反复朗读,激发情趣。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备,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情感美美地读出来,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如《迷人的张家界》一文,课文描绘了张家界的奇山、雄秀水美,异物多,山水相应情趣美的仙境。读了这篇课文,感到了张家界奇山的“雄、陡、奇“和秀水的”静、清、绿“之特点,越读这篇课文,使人越感到张家界景物确实迷人;越读这篇课文使人越感到文中词句运用恰当,比喻贴切,生动逼真;越读这篇课文,使人越感受到美的享受,把人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由衷的赞叹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创设情境,表演朗读。小学生的表现欲非常强烈,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再去朗读课文的时候,就能充分把握文中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

四、评读与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个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一旦学生得到肯定,其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

总之,朗读教学是“读书”过程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它,只要正确认识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

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是非常能够体现一个人素质水平的,如果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差,那么就很难去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最起码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喜欢在公共场合表达自我的人。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因为语文没有学习好,而和性格的关系并不是很大。所以,从小学语文开始抓起,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实力,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努力的目标。

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表现能力之一,在和一个人交流了几句之后,我们就对这个人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对一个陌生人的了解一般是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的,所以,一般人们都非常重视表达能力。例如,有一位大学生,他是理工科的天才。他在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始终都是班里的佼佼者,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语文成绩也很好,这是因为他勤奋。但是他就是不喜欢朗读,他虽然背书的速度很快,但是他一般不喜欢喊出来。所以长此以往,他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喊出来过,一直保持着默读的习惯。当他走入大学的时候,每次看到同学们在演讲会上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时候,他是非常羡慕的。他的脑子里固然有很多的想法,但是他都表达不出来。所以,这样的集体活动,他基本上是作为幕后的角色来参与的。他在底下帮助同学们出主意,但是他从来没有勇气走上讲台。后来他大学毕业后走进了工作岗位,他发现,一个人如果表达能力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无论是在跟同事交流还是跟公司领导交流,这些都成为了他进步的障碍。后来他对症下药,开始重点培养自己阅读的好习惯,而且他每次看书都喜欢大声读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他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且他的用词能力也非常强了。这就说明,其实阅读和朗读能力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个技能也是非常容易锻炼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重视学生的朗读问题。

二、朗读训练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是需要背诵的,而有些内容是需要朗读的。我们都知道需要背诵的内容是在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内容,所以,我们再没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去背诵。但是对于那些朗读的内容,我们从来都不去理睬。这是因为朗读对于我们没有什么概念,朗读又不能够提高我们的成绩。高考都不考试朗读能力,小学如何要求我们去朗读呢?所以对于这些,很多人都不能够理解。

而且很多语文教师在升学压力下,往往选择直接把这些内容的要求放弃掉,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些需要我们朗读和背诵的内容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内容,要么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重要影响,要么就是它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或者是蕴含了教我们如何表达自我的内容。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不应该放弃。从学生角度讲,他们很有可能意识不到朗读对他们的作用。但是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朗读的意义。所以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我们应该重视给学生们传输朗读的意义。这样,学生们才有可能意识到朗读到底能为他们做什么。

小学生看不了那么远,他们的意识形态完全取决于他们周围的环境。所以,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些口才演讲或者是辩论赛的内容,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们去朗读课本内容。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教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成绩,而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能力。如果我们只教给学生们考试技巧,而不教给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那么我们教育他们的意义在哪里呢?如此这般,还不如考试给他们答案,让他们自己去考就行了。这就说明,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偷懒,把和考试貌似无关的内容都省略掉了。

只让学生们学习考试的内容,那么全面教育从何说起呢。尤其是在一些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有着强烈的愿望想从这里走出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考大学成为他们走出困境唯一的方法。他们在这种动力的驱动下,会努力去学习能够提高他们成绩的内容,而不是学习那些能够提高他们能力的知识。这就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所面临的严峻现状。我们是教书育人的,不是为了教育一些只知道学习,而不知道应用的人。朗读不仅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一个人建立自信心,在公共讲台上他们的自信心都是来源于他们娴熟的表达能力。我们身边有很多教师的表达能力也是不够好的,他们在讲台上的表现非常尴尬,有的人在冬天讲课的时候都会汗流满面。

有一位教师在讲语文的时候非常紧张,他的学生都感到非常的可笑。后来学校领导考虑到这个问题后,让他去教自然课程。[4-5]后来发现它还是非常紧张,最后只能让他去管理学校的微机了。这就说明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差,会对他将来的职业生涯形成多大的影响。他的紧张其实是个人演讲能力不够引起的,如果他讲话流利,必然会在人群中能够很好的表达自我,但是因为自己表达能力差,所以在授课的时候害怕学生挑出自己的毛病,所以就越来越紧张,以至于不能够正常的工作。教会学生们如何去阅读,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是教育的一个宗旨。

小学生朗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朗读教学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现阶段朗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小学生对朗读的理解以及朗读能力的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

【关键词】 朗读教学;小学语文;问题;优化策略

在小学阶段加强学生的朗读教育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对其语言的发展也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1]。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够陶冶自身情操,不断改善语文能力。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高质量的朗读下,学生的语文成绩也可随之提升[2]。本文以小学朗读教学为主线,研究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方式问题

现阶段多数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朗读对学生语文成绩提升的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评价并没有明显提升,多数教师采用鼓励方式,鼓励学生的朗读技巧的提升或是阅读水平的提升[3]。虽然这种做法在阅读前期能够提升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自信心,但久而久之随着学生在朗读方面的深入,对朗读的'兴趣与热情会逐渐减淡。对于教师而言,在评价上多采用抽象性语言,例如你真不错、你真棒等,虽然能够对学生起到短时间的鼓励作用,但针对性不足,没有让学生切实发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指导问题

随着新课标应用的逐渐深入,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认识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在日常教学中也更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作为朗读教学,但在指导上有所欠缺。具体而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若学生占用了大量时间用于自主朗读,这样虽然可提升其对朗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由于课堂时间的占用,教师在对学生的讲解上会有所缺乏,久而久之无法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于语文学习弊大于利[4]。

(三)认识程度问题

对朗读认识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愿意读一些故事书或漫画书,在文字的阅读上相对兴趣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没有首先让学生了解到朗读的重要性与意义,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朗读教学,而无法从机械、重复的朗读中提升语文能力。

二、朗读教学优化策略

(一)创设朗读情境

若教师单纯依靠朗读教材为学生讲解朗读内容,势必会对学生的兴趣有所影响。教师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流行元素等创设轻松的朗读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朗读氛围。例如在讲解钱塘江大潮这一课程时,教师可通过视频方式让学生了解到钱塘江涨潮时的精彩场景,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了解到潮水的壮阔景象。在观看视频之后,潮水的景象能够在学生脑海中印刻,从而在朗读的过程中帮助其更深层次的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通过文字结合画面,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二)注重示范教学

提升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之一在于提升学生的朗读感情,这需要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之上。在课堂中教师不应将大部分时间作为学生自主阅读,而应该首先让学生了解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之后可采用示范阅读方式让学生通过教师情感上的发挥更进一步掌握文章思想。在这一要求下,首先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其次需将有限的文字转化为丰富的思想,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示范性郎读把握语调、语速,读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分角色朗读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较长的文字会造成其对朗读学习兴趣的下滑。因此在遇到故事类教材时,教师可采用分角色方式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提升其对朗读的兴趣以及其在朗读思想感情上的表达能力。具体而言,例如在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可以让几位学生扮演小壁虎,将小壁虎最开始的天真可爱、尾巴断了时候的悲伤、借到新尾巴时的兴奋、愉快表达出来。也可选取几位学生扮演小壁虎的妈妈、小燕子、老黄牛、小鱼等其他角色,让故事更丰富,让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其次通过教学内容的改进让学生逐渐热爱朗读,愿意主动提升自身朗读能力。教师需在教学中不断汲取经验,改进现阶段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朗读教学课堂质量。

篇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

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鉴此,我提出了研究此课题。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指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技能,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2.形成“有效朗读指导”的操作策略,总结出基本规律,以改进朗读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2、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3、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研究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1、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2、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3、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朗读训练的理论和动态。

2.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研究和课外朗读训练研究,围绕朗读训练开展各种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

探究、反思、提升。采取个案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情况记录。提炼、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教学现象,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4.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案例分析、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学生朗读水平、朗读时间、朗读兴趣,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朗读训练的建议。

5.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学生或存在相似问题的某些学生群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后作出判断,并将整理的经验运用到研究中。

五、课题实施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课题申报、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论文。

3、验证阶段:我们将在各年级中用问卷调查法、对照比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来验证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朗读有效性的研究的效果。不断总结完善。

4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

六、拟课题研究成果

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城镇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两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实验班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一)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二)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三)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

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

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篇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虽然不曾在研究领域销声匿迹,但也时有沉浮,且在理论深度上的探讨有待挖掘。自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时,朗读之风盛行,并很快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同时,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朗读”这个题材上大做文章,但是不少还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例如:仅仅从朗读的形式上来作文章,这无疑不能确实而有效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朗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读,而是要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能真正地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主要参考文献:

1、《对当前朗读教学的审视》,2002,(14)

2、《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2001,(15)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 董 军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不难看出:

(1)朗读时间明显不足。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是的,没有一定量的保证,就难以实现质的提高。只有拥有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熟能生巧嘛,不让学生多读,学生怎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表1的情况可看出,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2)朗读涉及面过窄。教师的眼睛光盯住那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么三四个人,大部分学生只是当听众。从表2中清楚地看出近一半的学生在一堂课中竟然没有一次朗读的机会,他们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

(3)朗读训练只求形式不求实效。从表3中发现学完课文后,能正确、流利、口齿比较清楚地读下来的学生仅占62.8%,能充满感情朗读的只占38.6%。

看来,学生的朗读兴致不高,朗读水平一般,朗读中还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大量的时间被教师的讲解占用,语文课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难于贯彻;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课内朗读机会少,课外朗读的机会更少。

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经过对学生语文课中朗读情况调研和学生语音面貌的分析,课题组认识到提高我校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明确了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要达到的目标。

“朗读能力”即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出声阅读的方式和能力,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正确”是: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朗读文本,声、韵、调读得清楚准确;没有添字丢字、错读回读的现象,对儿化音、轻声、音变把握准确;停顿断句准确恰当。“流利”是:学生朗读文本时气息顺畅,吐字清晰;没有指读、顿读、唱读、回读的现象,不读破句;语言流畅自然,语速恰当适中;节奏感好。“有感情”是:能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并以此为据准确定位朗读基调;朗读真挚自然,不矫揉造作;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根据不同文本读出重音、语气;入情入境,朗读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美感。

篇三: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鉴此,我提出了研究此课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2、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3、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言语活动,是口头的语言艺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其中低年级的要求是“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因此,从低年级起就要重视朗读教学,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我们这里提出的朗读有效性指学生对有无朗读的兴趣、掌握朗读的技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等。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2、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

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3、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

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从学生的朗读现状来看

抓好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当我们教着高年级的学生的时候,我们往往很期待学生的朗读能读得很有文中的“味”,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我们所愿。他们的朗读始终是一个调子,语气平淡而缺乏感情,有的甚至结结巴巴,破词、破句现象时有发生,背诵课文时以唱背的形式出现,声情并茂更是无从谈起。一旦形成了这种局面,我们再要去纠正,提高朗读效果就会非常吃力。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朗读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阅读基本功训练,它是眼、耳、口、脑并用的阅读活动。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学生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者关注的焦点。低年级的孩子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低年级也是学生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

五、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着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实现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培养学生良好朗读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2、学生朗读指导策略的应用研究。

3、以课内策略应用带课外策略应用。

4、小学生朗读能力评价策略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过程设计

1、起始阶段(2013年4月)

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课题申报、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2、实验研究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0月)

(1)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论文。(2)在各年级中用问卷调查法、对照比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来验证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朗读有效性的研究的效果。不断总结完善。

3、总结阶段(2013年11月)

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

七、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在低年级中选取部分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老师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

3、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的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根据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八、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一)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二)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三)形成朗读教学策略。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

  • 索引序列
  •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 小学朗读指导教学论文题目
  • 朗读教学论文文献
  • 小学生朗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