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民间故事研究论文

民间故事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民间故事研究论文

民族神话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关系民间文学 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包括神话、民间传说(见中国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见中国民间故事)、歌谣、民间叙事诗、说唱文学(如平话)、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的特征 ①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 ②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所谓集体创作,既包括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诸方面,更包括整个创作和流传的过程。有些作品,在不断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唱述者的加工、琢磨。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无法署名。有一些民间文学作品,经群众中具有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人的加工,具有一定的个性,但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 ③变异性。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和讲唱的过程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特征是上文所述的口头性、集体性所产生和自然的果实。 ④ 传承性 。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德国16世纪的民间故事《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不仅在当时深为人们所喜爱),后来也一直在民间流传,成为后世作家(如歌德)创作取材的源泉。 ⑤直接的人民性。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优越性。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具有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内容相当广阔,它蕴藏和放射着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美德。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他们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 ⑥优越的艺术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中国近年陆续发现的兄弟民族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 ,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 。而那些短小的故事 、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智慧凝缩得像 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 。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 ,是一般民间文学的特点。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 、教诲 、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与一般专业作家文学相比,在这一点上,民间文学有其独特性。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书面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 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从来源说,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与原始文学的传统距离远了 。但是 ,广大的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加以变化。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另一方面,这两种文学又互相影响。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多了。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影响 民间文学是多民族的民间文学,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存在着相互交流、影响的明显现象。不同民族在文化上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在中国,汉族的民间文学,与各民族民间文学交错着、联接着。特别是那些民族间接触较早或居住交错、比邻的民族所产生影响或承受影响的痕迹更为显著。 各民族之间民间文学的接受影响,大都是以自己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为基础,对它进行选择、取舍、改造、加工。他们尽力使它民族化。这是民族间文化交流影响的自然法则。 民间文学的世界关系 民间文学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在国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较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 、传说和谚语等 ,不仅有许多构思 、表现手法相似,有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像灰姑娘型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等"世界大扩布"的民间叙事作品,就属这一类。此外,像故事或叙事诗里,某些构思或部分情节相似的,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别的民族影响的结果。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与那些国家的同种类作品的关系相当密切。从民间文学的互相交流、影响现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 民间文学的研究 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对民间文学进行研究的学科称为民间文艺学。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类民间文学作品进行的探索和阐明,或对它的历史进行清理和论述。近年来,学术界把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学的重要部分给予科学的探索和确当的叙述,给予民间文学以应有的地位。 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与文化史以及文化学的关系,同样是密切的。文化史和文化学的探究、叙述应该以世界的或民族的整个文化为对象。要叙述一个国家的文化史或文化学,决不能抛掉民间文学这种重要的精神文化产物,否则,不仅概括不周全,还可能影响到对整个文化现象评价和叙述的准确性。

导读:历史上不乏知识分子在真诚地为民请命的时候,却导致祸国殃民的后果,对此,当代知识分子还刚刚开始觉醒。当前,中国知识分子正致力于疏理自己与官方政治社会的关系,并逐渐将自己与之疏离开来,接下来的工作将是进一步反省自己与民间世界的关系,正视自己与民间的距离。我们并不主张一种新的民粹主义,主张知识分子重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实际上,主张知识分子应关怀民间和具有民间意识,与主张将知识分子消弭于民间并非一回事,也决不等于“媚俗”。一个清醒地认识到并同时拒守着自己与官方政治社会和民间社会之间距离的知识分子阶级,恰恰是一个民族文化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而也只有当知识分子清醒地意识到了其与民间的距离时,他才会认真地去了解和理解民间,毕竟,民间社会虽然是历史的本体,但民间历史仍有待于知识分子去书写,这是当代知识分子所不可推托的文化使命。 对外开放,在使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同时,也回过头来更仔细地审视自己,文化史研究因此而兴。 一个国家的文化,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浑沌一体的,而是有着复杂的内在结构的织成物,存在着地域、民族、阶级、职业和年龄等方面的差别,其中,阶级差别是文化差别的重要原因,不同的阶级,由于其经济力量、社会地位、历史传统和教育机会的不同,而承当和依循着不同的文化,在古代中国,我们大致可以将文化划分为统治阶级、知识阶级和平民阶级文化,三种文化无疑都对整体的民族文化有所贡献,问题是,在三者中,何者应是中国文化的本体,因而应成为文化史研究的主体? 文化是由人承当并作用于人的,如果文化丧失了对人的作用,就不再是活生生的文化,而成了仅供游人观赏的文物古董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则是由这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所承当的,因此,在民族人口中占主体的阶级的文化,自然就是民族文化的主体,也就是说,文化史研究固然应关心统治阶级和知识阶级的上层文化,即所谓政治文化和精英文化,但更应该关注民众的下层文化,即民间文化。只有民间文化而不是别的,才应成为文化史研究的主体,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史,首先应该是民间文化史。 如果我们承认无论过去和现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永远是民众,承认民众是历史的主体,那么,我们就必须同时承认,要理解我们这个民族,要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精神,就首先要理解民众,理解民间的历史和精神,而民间精神和历史只能保存于民间文化中,在气象万千的民间文化中,蕴含了民间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和感受方式,寄托了民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惟有理解了民间文化,才算真正切中了我们民族的命脉,聆听了我们民族的心声。如果说,民间文化是一条汇纳百川的浩浩巨流,那么,帝王豪杰、文人精英的文化只能是这一巨流偶或激起的浪花,甚或只是虚浮的的泡沫。 将民间文化确立为文化史的主体,有着实践的和理论的意义。 其实践意义在于,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一个民族的变革,主要是人的变革,而首要的自然是展占其人口大多数的平民大众的变革,其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一切文化侧面的变革,而欲求自新,必先温古,即认识民族主要是民众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状况。人们不是常说要现代化首先要了解国情么?而中国亿万民众的文化-精神传统与现状,就是最大的国情。民间文化以及它所陶冶凝炼的民间精神,直接关乎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和法治制度的等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 不过,本文所关心的主要是民间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民间文化研究的实践意义迫切要求文化研究对民间文化的关注,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中国当代学术界的“文化热” 虽历久不衰,但热点却似乎总是那有限的几个,什么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嘉乾朴学等等,主要是一些思想史问题,在民间文化研究领域,虽也不乏默默的工作者,但其成果却未能在学术界激起应有的反响,民间文化仍处在学术视野的边缘,学术关注的焦点仍是思想史,而人们却是在文化史的名义下谈论思想史问题的(只要翻检一下时下流行的几份精英学术刊物,这一点就一目了然了),于是,文化史被归结为思想史,而思想史又被顺理成章地简化为哲学史、经典著述史。 思想史固然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如知识分子通常所相信的那样,是文化史的主要部分,更不能以思想史取代文化史。 首先,就文化形态学而言,思想在文化整体结构中,只是最表面的层次,我们不妨将之称为文化整体结构的“上层建筑”。 按其存在形态,文化现象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事情层。指人们在具体生活中的具体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思,每时每刻都在大量的涌现着和消失着的人生百态、世间万象,诸如送往迎来、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等,文化的这一层次以具体的行为的形态而存在,说穿了,就是生活本身。第二,制度层,即引导人们的具体行为、制约人们的生活实践的规范或模式,包括生活方式、交际方式、语言方式、思维方式、感知方式等等,它们使人们的行为成为有序的、可预期的。文化的这一层次以成文的或口传的典章制度的形态而存在,如礼仪、法典、谣谚等等。第三,意义层。即人们用以解释世界以领会其意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等等,它赋于世界以意义,使人们的世界成为意义世界。 文化的这一层次往往以高度抽象化、合理化的思想体系的形态而存在,如神学、哲学等。 文化的三个层次,相互引发、相互依托。从现成的形态学的角度讲,毋庸置疑,意义体系是文化的最深层次。人们的具体生活实践总是受一定的文化制度所制约的,而一定的文化制度总需相应的意义体系作为其合理性或合法性的辩护,因此,一言体系,或曰特定的思想体系,就被当成整个文化构成的奠基者,要理解一种文化现象,就首需理解其相应的思想或哲学体系。 然而,现成的形态学的关系不能被当成历史的发生学的顺序。文化史既然是关于文化的历史,就必须以历史的目光来理解文化,按文化现象各层次的自然发生顺序来理解其相互关系。就发生学的意义而言,意义体系是文化整体构成的最表面层次,而生活实践才是其发生的渊源和存在的基础。这正与其形态学意义上的关系相反。 这实在并不难理解。因为,生活,惟有具体的生活本身,才是文化萌芽、成长并植根于其中的沃土。先有人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才有人类的一切,也才有人类的文化。具体地讲,人们只是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的积淀、总结、升华和抽象,才建立了一定的文化制度: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总之,文化制度在生活中涌现并凝结成形的,说穿了,人们只有先如此这般地做事情,然后,才会有如此这般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这些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它们流传于口头就成了谣言、古训,著于竹帛就成了典章、史册,而体现于生活本身就是民俗仪节。另一方面,文化制度产生于生活,却又反过来约束和规定生活:礼仪源于交际又反过来约束交际,语法源于说话又反过来约束说话,逻辑源于思考又反过来约束思考。文化制度又是意义体系赖以产生的基础。一定的文化制度确定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设定了人们在世界中的地位,也设定了人们看待世界的立场,从而,就决定了人们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中并依赖于一定的文化制度来领会和理解世界的,人们置身于怎样的制度中,他在这一制度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他就怎样领会和理解世界,世界就会又怎样的意义,这也就是说,一定的意义体系总是建立于一定的文化制度之上的,不同的民族因其不同的制度而具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阶级也因其在文化制度中的不同地位而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往往被思想史家视为文化最基本层次的思想体系或哲学传统,实际上是文化整体结构中最迟产生和分化出来的层次,它最初还是水乳交融地寓于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文化制度中,只是随着社会的分化,随着专事精神生产的知识分子的产生,它才以神学或哲学的形式蜕变和分化出来,而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知识分子(最初是以巫史兼王的身分出现的),同时也就将作为其存在基础的思想体系置于文化的统治地位,并借助为之所垄断的历史叙述和学术著述宣传和强化这一被颠倒了的文化观,而昧于历史辩证法并囿于文字典籍理解历史的后世的知识分子也果真相信了这种编造的文化历史,并继续编造着这种颠倒了的历史,以至于连自己的生存也被头足倒立地颠倒了过来。 既然,只是由于人们先已如此这般地生活着,然后才演生出如此这般的文化制度,才最终编造出如此这般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那么,要研究文化,就必须从生活、从活生生的生活出发,只有首先理解了生活本身,理解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事象和形形色色的文化制度,然后才能理解思想。文化研究应从研究文化制度和思想体系是如何从生活实践中生成和分化出来的,而不是相反,研究生活是如何莫名其妙地从思想体系中分泌出来的,毕竟,人是为生活而思想,而不是为思想而生活,人们从来不是先建立一种世界观或人生观,然后才开始生活,而只是在生活历程中才逐渐有了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即是表面看来是先有思想后有生活的知识分子,他具体选择何种思想体系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有其粗俗的物质生活前提的,这个道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划时代巨著中已讲得很明白,马克思将被知识分子尤其是哲学家颠倒的历史重新扳正过来。 应该说,自从马克思出,人们再也没有理由仅仅局限于思想史的范畴叙述思想史,再也没有理由使文化史的研究依赖于思想史,尤其在我们这个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国度里,然而,事情却恰恰相反,在西方人文科学界已将历史和文化研究的目光投向世俗文化从而导致历史观和史学方法的根本转变的时候,我们的人文学术界却仍执著于一些陈旧的问题和理路不放,古代经院学术(经学)的哲学方法,仍被奉为学问正宗,几千年的学统和道统绵绵不绝,既是我们的骄傲,可也是我们的包袱,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清醒的觉悟,学术方法的积习较之思想观点的教条更难于被觉察和清除,学统较之道统更根深蒂固。

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或开发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综述部分主要阐述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选题的意义。综述部分能反映出毕业设计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反映中外文献的阅读能力。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中和论文中有效地运用文献,这不仅能避免简单的重复研究,而且也能使研究开发工作有一个高起点。其次,还能反映出综合分析的能力。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这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对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点,优缺点的评述是否符合实际,恰到好处,这和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有关的。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毕业论文,必须阅读一定量(2~3篇)的外文资料,这不仅反映自己的外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论文的先进性。 1、论文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9、论文摘要之撰写通常在整篇论文将近完稿期间开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内容。但亦可提早写作,然后视研究之进度作适当修改。有关论文摘要写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0、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间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11、用简单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语、俗语或不必要的技术性用语。12、请多位同僚阅读并就其简洁度与完整性提供意见。13、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矫枉过正,将应有之字眼过份删除,如在英文中不应删除必要之冠词如a''an''the等。14、尽量少用缩写字。在英文的情况较多,量度单位则应使用标准化者。特殊缩写字使用时应另外加以定义。15、不要将在文章中未提过的数据放在摘要中。16、不要为扩充版面将不重要的叙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仅能以一两句话概括,就让维持这样吧,切勿画蛇添足。17、不要将文中之所有数据大量地列于摘要中,平均值与标准差或其它统计指标仅列其最重要的一项即可。18、不要置放图或表于摘要之中,尽量采用文字叙述。

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类论文

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或开发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综述部分主要阐述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选题的意义。综述部分能反映出毕业设计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反映中外文献的阅读能力。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中和论文中有效地运用文献,这不仅能避免简单的重复研究,而且也能使研究开发工作有一个高起点。其次,还能反映出综合分析的能力。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这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对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点,优缺点的评述是否符合实际,恰到好处,这和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有关的。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毕业论文,必须阅读一定量(2~3篇)的外文资料,这不仅反映自己的外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论文的先进性。 1、论文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9、论文摘要之撰写通常在整篇论文将近完稿期间开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内容。但亦可提早写作,然后视研究之进度作适当修改。有关论文摘要写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0、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间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11、用简单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语、俗语或不必要的技术性用语。12、请多位同僚阅读并就其简洁度与完整性提供意见。13、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矫枉过正,将应有之字眼过份删除,如在英文中不应删除必要之冠词如a''an''the等。14、尽量少用缩写字。在英文的情况较多,量度单位则应使用标准化者。特殊缩写字使用时应另外加以定义。15、不要将在文章中未提过的数据放在摘要中。16、不要为扩充版面将不重要的叙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仅能以一两句话概括,就让维持这样吧,切勿画蛇添足。17、不要将文中之所有数据大量地列于摘要中,平均值与标准差或其它统计指标仅列其最重要的一项即可。18、不要置放图或表于摘要之中,尽量采用文字叙述。

iuuiuu8u

民间故事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论文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包括自然传承和教育传承。自然传承是指通过民间老艺人进行直接传承的方式,所传承的舞蹈完全是来自于生产劳动、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元素,更加贴近和符合人们日常的生活习俗,完全没有被修饰过的舞蹈动作。但是这种原生态传统的舞蹈传承方式也有它不足的地方,因为他们缺少舞蹈性和观赏性。要求我们必须将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作为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基础,这样才能使原生态的舞蹈不断的丰富发展。只有对其进行加工和技艺上的提高,才能使之更有舞蹈性和更高的观赏性。

而教育的传承是指教育工作者深入基层进行挖掘、整理、搜集等一些原生态的舞蹈及资料然后在进行加工,编排出适合教学的舞蹈组合和舞蹈作品,在这基础上在进行加工创新,也就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科学系统的课堂教学的教材,从而使民间舞从生活中走入课堂,走上舞台。在我国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一般都用的是北京舞蹈学院潘志涛老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学法”以及罗雄岩老师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并在这些舞蹈教材的基础上还结合了一些中央民族大学的舞蹈教材一直沿用至今。我们现在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同样也存在这一些不足的地方。

首先在民间舞蹈教学中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教材中没有太多的创新。没能跟上时代步伐和教学的特点。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挖掘、创新、融入新的元素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才能与时俱进跟的上时代的步伐。其次教学模式的死板。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动作的示范以及通过口头的讲解来传授给学生的,虽然口传身授这种在高校中必须用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学生们会去一味地模仿老师的动作学习,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背景和不同民族地域文化及风俗习惯等。从而使学生变得知识面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再次对学生的教学中的针对性不足。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一个集体的形式,在这当中存在这缺点对教学的针对性不足。没有顾忌到每个学生的心理和自我个性,从而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才能使民族民间舞蹈有更好的发展和不断的去创新突破。

二、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蒙古族舞蹈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一)激发学生对蒙古族舞蹈的学习兴趣

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族民间舞种类风格繁多,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是以汉、藏、蒙、维、朝为主体的民间舞蹈。目前,“口传身授”民间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学生缺少对民族民间舞内容、意义、目的、的认识度。怎样使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和掌握这些民族民间舞这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考验。以蒙古族舞蹈为例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兴趣。首先,教师应在教授蒙古舞的动作之前,先要让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有正确的认识。在学生学习蒙古族民间舞蹈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蒙古族舞蹈让学生去听、去看、让学生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讲述一些蒙古族历史、文化、地理、宗教、习俗等以及形成舞蹈风格的独特特点。其次、教师在教授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时,要详细的给学生分析和讲解蒙古族舞蹈动作的动态语汇及风格韵律。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学习的`重点。从而之前让学生观看视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蒙古族舞蹈之前了解它,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即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有培养的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教师教授蒙古族舞蹈时动作示范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对学生最直观的,也是美感和风格特点的体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蒙古族舞蹈的沉稳、端庄、潇洒自如、刚柔相济的舞蹈特点。

(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完善

教师按照传统的蒙古族舞教材进行授课看似合理,但是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属于强加式的学习。学生一味的去死记蒙古族民间舞动作的组合,风格,动作韵律等。这样只会让学生只知道模仿老师的动作儿不去想民间舞蹈的内涵,因而不能很好地掌握民间舞蹈的精髓。因此,我们要完善民族民间舞教材提高质量就应该在传统民族民间舞汉、藏、蒙、维、朝等这些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尝试,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足以让大多数的学生接受,也能达到教学效果。在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蒙古族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到当地进行采风从而挖掘和编排出更多更好的蒙古族民间舞组合。以丰富的材料的内容,推进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改进和完善,使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三)提高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教师在民族民间舞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多听、多看、多想。这三点是极为重要的这是辨别美与丑,错与对的准则。然而模仿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模仿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强与弱,对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观察,学会用“意识”动脑子来舞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有利于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在对学生的表现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我国的民族民间舞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应该要求教师利用民族民间舞教学内容丰富的特点去培养学生对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内心的表现力和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力。很多的学生虽然在民族民间舞蹈中能够很好的表现出舞蹈的风格特征,但是舞蹈中缺少思想感情。难以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突出内涵,这就的要求学生应该去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从中去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只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到人物的心理及思想中去,才有可能跳出不一样的民族民间舞蹈,从而使自己的舞蹈富有表现力。

民间故事,是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而成的一种文学形式。这些故事大都直接反应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纵观苏教版教材,民间故事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日月潭的传说》《九色鹿》《普罗米修斯盗火》《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低、中、高三个学段均有所涉及。这些民间故事,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耳熟能详,老师们在教学时往往会心生疑惑,到底该以何为抓手,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我一直从教高年级,因而,想以《牛郎织女》为例,谈谈小学高段的民间故事的教学策略。一、培养学生讲述故事的能力纵观教材中的民间故事,课后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要求:复述故事。确实,民间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而小学生又天真烂漫,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生动曲折的情节趣味盎然,而想象和创编故事也符合他们的阅读心理。学生通过复述故事,能更加深刻领悟经典人物的形象,也能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从传承的角度来讲,我们将学生置于“讲述者”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并实现传统民间文化在学生身上的传承。因此,我们在教学民间故事时,要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结构和主要情节,以便学生以此为抓手,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同时,我们也知道,民间故事没有明确的原著,而是源于百姓的集体智慧,因而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诸多版本,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创造性地讲述故事,只要故事符合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在《牛郎织女》教学结尾部分,我出示了两个内容相似、但是表达不同的版本片段:内容都是老牛指点牛郎去寻找织女,可是有的版本说“你只要把她的衣服偷来,她就是你的妻子”,有的版本说“你只要藏在茶豆架下,我就能拉着你上天与她婚配”,继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讲述故事,只要情节符合它原来的框架,语言生动朴实,能体现自己丰富的想象。这样一来,学生对民间故事就有了阅读的兴趣,更有了探究的兴趣。语文课堂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创作欲望,我想这节课也算上得值得了。可以说,民间故事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依故事框架想象设计情节,大胆续写创编,来讲述故事,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训练学生的篇章结构意识,更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力。二、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文本特点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个分支本文,具有其独特的文本特点。这些故事流传了上千年,通俗易懂,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故事好听,还涉及到了一些价值观、生活观、爱情观,对劳动人民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读懂这些故事,甚至评价故事中的人物,都轻而易举,那如何让学生在熟悉的故事里,体会这些民间故事作为经典的魅力?我觉得还是要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阅读”上——让所学文本成为学生走进经典民间故事的一个“例子”,借助文本,引导学生体会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读懂这类故事背后的价值,并激发他们探究性阅读的兴趣。《牛郎织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民间爱情故事,更是“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教学时,我利用了四个板块来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第一板块是“梳理人物关系,概括故事梗概,体会曲折情节”。在用两首与故事有关的古诗导入新课之后,我首先设置了一个复习环节,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此时的概括多半不能做到简洁,因而,我引导学生梳理了人物关系,并相机进行板书,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一下就能用三言两简练地概括故事内容,既训练了概括能力,又体会到了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从而领会民间故事有着曲折的情节这一特点。第二块板块是“走进故事情节,品析朴实语言,读懂美好追求”。首先,我是通过两段文字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民间故事语言的朴实。一段是课文中老牛对牛郎的指引,朴实简单,一段是对此“指引”的改写,语言华丽,文学味很浓。学生通过对比,很容易发现第二段文字是不适合民间故事的,教师趁机总结:民间故事的语言都来自百姓,通俗易懂,朴实自然。此时,学生对民间故事的语言特点已然聊熟于胸。其次,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牛郎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设计了一段情景对话,让其他仙女来劝织女,通过一来一往的劝说和反驳,学生能够感受到织女对爱情的坚贞、对自由的向往。接下来,通过出示叶圣陶改写的《牛郎织女》中表达织女对寻常百姓生活的喜爱的片断,引导学生体会到牛郎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是朴素简单的,这也表达了老百姓的幸福观。课堂到此,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又一特点又有所了解了,即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第三板块是“进入故事高潮,读出鲜明形象,领略奇特想象”。首先我引导学生谈对“下嫁”一词的理解,由此引出,王母其实就是传统的等级观念的典型代表。继而,引导学生抓文本,通过对关键词句的解读,感受王母的心狠手辣,不讲骨肉亲情,这样一来,学生便能了解民间故事中人物的形象都是非常鲜明的这一特点。接着,学生通过回顾故事中的想象情节,发现民间故事中处处有想象,这些想象体现了百姓的智慧,也是民间故事的一大特点。第四版块是“一文带读,探索文学奥秘,激发阅读兴趣”。课前先让学生对其余三个经典的民间爱情故事,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做一定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这些民间故事的相似之处,可以抓人物形象谈,可以抓故事表达的主题,也可以抓故事的结局谈,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民间故事的一些特点又做了简单的梳理。这样,我们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即借《牛郎织女》这一课,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也算完成了。

有关民间故事研究生毕业论文

都是文学,就看它有什么和对谁有什么价值.干吗非要分开~!~!~!~!~!

我觉得那些特征都太大,而且没有新意,我觉得可以从一些民歌的归类研究去入手;因为民歌是流传最广、最有典型意义的民间文学!!如果从其他的什么本质特征、基本特征、结构特征都太宽泛了,也没什么意义,自己一点东西都学不到!

iuuiuu8u

直到今天才真正完完整整地看完这部电影,多少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也许是徐克作品中罕有的爱情片吧,也没有丁点儿的打斗和武侠情节,所以当初无论是在露天电影还是在VCD上,都未曾看过这部电影。虽然没有了具体的楼台相会和十八相送等情节,也删除了马文才这个看起来必不可少的人物,但这个故事的凄美婉转丝毫未减价,尤其是祝夫人找梁山伯写信给祝英台那段对白,可以说就是故事悲剧性和原因的精辟总结:“你不写?你以为愤怒就会改变跟英台的命运吗,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面的汉人,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我们这个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祝夫人。“够了,你不是再说我们,你这是在自怨自艾”梁山伯。“县令大人(梁山伯此时已是县令,无奈依然是权职卑微),我能为英台跪下,你又能为英台做些什么呢?”祝夫人。徐克在本片充份发挥了"旧瓶装新酒"的能耐,将一个传诵多年的经典爱情故事成功地年轻化和现代趣味化,并适度加上了当时流行的同性恋话题,吸引住新一代观众,而结局的悲剧气氛亦能感动传统的观众,称得上是雅俗共赏的佳作。这个重拍版本与前不同的地方是鲜明地写出祝英台之父为了巩固朝中地位,藉女儿的婚姻攀附权贵的马家,祝英台女扮男装到崇绮学院读书,其实是继承祝夫人未竟之志,而她爱上男同学梁山伯的故事亦与其母当年的行径如出一辙。至于围绕在梁山伯身上发生的同性恋疑云,更是突破传统的新安排。吴奇隆与杨采妮的搭档擦出火花,两人成为新的金童玉女。"梁祝与小提琴协奏曲"经改编后作为本片的配乐基调,效果相当动人。相比前两天看过的濮存昕胡慧中版《梁祝新传》,那真算是一场闹剧了,但似乎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故事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了,怎么去演绎每个人自己的想法,三级的《梁祝》自然是对这样一个传诵多年的经典爱情故事的无耻糟蹋,但也有人会心怀好奇地去看,他看爽了可能会闭嘴偷乐,不爽了也可能会大骂一通,以显示自己维护传统文化的高尚情操。以下援引自网友的一篇评论,自己的笔触还是有限啊!现代唯美说《梁祝》: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至原发表讨论处》作者:远2003/11/05一对翩翩翻飞的蝴蝶,一曲优美的《梁祝》。从小就偏爱蝴蝶,就为了这《梁祝》。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桃花盛开,春光明媚,鹊儿吱吱喳喳,车子呀呀伊伊。英台,乘着春风,沐着阳光,来到注定和山泊缘聚之地。书库初识,饶有情趣,说笑打闹,同床共眠,不知你是男是女?一碗水,见证了光明磊落,无猜无忌。夜读,山伯那么认真,英台是不知所以。敲钟,有趣,挤眉弄眼,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糟了,要考试,怎么办?作弊!纸条伸手拿不到,山伯把它轻轻一踢,悄悄的到了英台手里。老师望过来了,山伯往他身前一站,快把视线挡住,“请问老师,诗经一共有多少篇,可以怎么解释?”“头悬梁,锥刺股”,山伯是因为我,英台长这么大,还是头一遭,没办法,豁出去了。课堂打瞌睡,山伯为英台顶罪,(嘻嘻!搞点小把戏糊弄老师,古时候就有好例子。)英台罚站心委屈,潸然泪下无奈时,一袭白衣映夕阳,暮色霭霭琴声丽。乐韵从手下涓涓淌出,吹皱一池春水,心泛涟漪。念念不忘,魂牵梦萦,少女春心,挥之不去,情愫初起。从此,或促膝长谈,或追逐嬉戏,化妆痴凝,春心已已。心心相印,形影不离。一幅幅美妙的生活图画,青嫩欲滴的爱情是如此真挚。英台要离去,山伯来相送,山坡上,依依不舍,深情相拥,终于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原来此山伯非彼山伯,吴氏山伯不是那个呆头鹅,早就知道英台是个女孩子。狂风暴雨,山洞躲避,一句“乱就乱吧!”冲破藩篱,男女之情,古今皆一。观音像下,山盟海誓。两情相悦,两心相许。我我我,你你你,两颗心誓要在一起。谈何容易,谈何容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有对称的门第。 一曲沈痛哀伤的楼台会,如泣如诉,互诉衷情,面对现实。怎么办?逃吧,绝不屈服,那怕只剩一线生机。漫天风雨催新梨,棒打鸳鸯两分离。这边厢,山伯伤重病塌上,杜鹃啼血溅信纸。心不甘啊心不甘,“我还没见到英台呢!”岂能就此别去?软软滑下的手,大大睁着的眼,盍然而逝终不闭。那边厢,英台倚窗盼信息,锵然一声琴弦断,血染信笺明心里。肝肠寸断呼苍天:“为什么,为什么,要先我而去!”眼里淌下的不再是晶莹的泪,白纱巾揩的是从心里流出的殷红殷红的血滴。鼓乐齐鸣,红色的衣服,红色的脸,红色的轿子,红色的嫁妆。红潮喧天,排山倒海铺天盖地。只是感觉不到喜庆,不像送亲,倒像是送殡,弥漫着说不尽的凄凄惨惨戚戚。“山伯,我来了!”扔掉鲜红的嫁衣,露出早已穿好的麻衣素服,任凭泪水雨水,洗掉一切矫饰。字字血,声声泪,“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清中有浓意,流出心底醉。不论冤或缘,莫说蝴蝶梦,还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至性至情,生死不渝,没能抵抗人间的封建势力,却能感天动地。乌云满天,狂风疾起,坟墓霍然裂开,英台挺身扑下去。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一对蝴蝶,翩翩双飞;莫说莫论,前世今世,传诵千古,还有梁祝。多年前拍的《梁祝》,当时被誉为唯美经典代表之作,现在什么时候重看,都一样令人动容。素有不文之称的黄沾,碰到千古情爱,就成了圣手,香港无人能出其右。一阕《梁祝》,词填得那么旖旎动容。天籁般的音乐绕耳,徘徊不去。张叔平的美指,泼洒得漫天缤纷的色彩,人物的造型,服装的设计,恰到好处,今天看起来仍然不过时。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徐克,擅长旧瓶装新酒,对于古装故事,情有独钟,还特别善于利用和翻新以往的叙事模式:假托故事,放手虚构;只求精彩出众,不拘事理考据。并在电影语言与特技手段的运用上全面创新。徐克拍新武侠片是一代宗师,玩弄起爱情文艺片却也是如此拿手。前半部分梁祝相识相恋幽默轻松,明亮活泼;中间十八相送深情缱绻,依依不舍,并开始蒙上忧伤抑郁的色彩;后面抗婚哭坟愤慨激烈,哀伤惨痛。前面的喜更忖托出后面的悲,两厢对比,把悲剧气氛营造到了极至,达到了高潮。色彩背景的运用也很好的为剧情服务,大色块的运用非常有情调,白色明丽是相逢,蓝色浪漫深情是相恋,依依不舍山盟海誓变成了橙色,最后浓烈悲壮的鲜红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抗争,感情浓烈,情景交融,把整部影片渲染得极度华丽唯美。细节的处理也很考究,匠心独到,处处皆围绕着突出主题。英台脚上的绳子代表了封建社会的束缚,脸上浓浓的粉像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戴上假面具般的虚伪,更突出了梁祝真心相爱的可贵。画在纸上的蝴蝶,犹如禁锢在封建势力下的梁祝,为后来的冲破束缚振翅飞向自由天地,作好铺垫,埋下伏笔。山伯坐着竹轿去提亲,风吹过单薄的彩礼,和马家隆重的下聘队伍两厢映忖,预示了此去只能是千秋悲剧。最值得称道的还是戏中对这个爱情传说思想内容上的翻新改造,使之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理想意念,却又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保存着张扬自由爱情理想的中国古典戏曲风韵的核心。首先,是对梁山泊这个形象的颠覆改造,一个充满阳光的梁山伯。虽然仍然是憨厚单纯痴情,但不再迂腐呆板。他幽默开朗,聪明活泼,神采飞扬,有时还会使一点小小的坏。书库里,他会和英台打闹;敲钟时,会挤眉弄眼扮鬼脸;考试时,会机智的帮英台作弊;复习时,能想出头悬墚的巧主意;课堂上,讲义气的为英台背黑锅;球场上,龙腾虎跃充满青春活力;捡到文胸,结合以往种种,能猜出英台是个女孩子;给英台描眉化妆,会情愫萌动,春心初起。这样的男孩,很有一种现代感,才能让今天的女孩子喜欢,才能让今天的女孩子接受。他们之间的同窗共读,耳鬓厮磨的情景,心灵相通,活脱脱是一幅现代校园青春恋曲的画面,现在的青年会觉得很熟悉很亲切。同时,展现了他们的感情是慢慢的发展起来的,为他们刻骨铭心的爱打下了基础,后来的非君不嫁,非卿不娶就顺理成章。其次,十八相送一折,戏剧中的梁山泊只是个“牛皮灯笼——怎么点都不明”的如同白痴般的呆头鹅,两人的交流都局限于英台的一厢情愿。而电影中的相送是互动的,因梁一早就知道祝是女孩子,并已早有爱慕之心,所以祝一旦向他表白,一向掩饰着的感情就如决堤之水倾泻如出,一句“乱就乱吧!”让两人的感情捅破了彼此间的窗户纸,就有了观音像下的山盟海誓,以身相许。两人之间是互相选择,对等的心灵相通,不矫情,不虚伪,感情升华到一定的程度就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因此他们感情的表达非常的勇敢,非常人性化,人物个性有血有肉,很符合现代人诠释感情的方式,以后的抗婚,逃跑,以死相殉,也就更有说服力。再有,自古读书人要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是考试中举,登上龙门即能天下知。影片中把梁改成已中并有了一官半职,而梁祝也天真单纯的把希望寄托在山伯高中上。但即便考中又如何?这里一改书生高中必能共偕于飞的俗套,两个年青人的抗争势单力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低微敌不过当时士族门阀森严的政治联姻制度。曾经也有过美好的爱情憧憬,但屈服于现实,反过来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压迫下一代的英台母亲说:“你们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这一切。”残酷的现实注定了他们悲剧的宿命,突显了封建势力的顽固。最值得写上重重一笔的,是由梁山伯的无所作为的抑郁而终,变成梁祝抗婚双双出逃不遂,梁被毒打伤重而亡,形成了该剧的一个高潮。抑郁而终太窝囊,太消极。梁祝两人都变成了敢爱敢恨的人物,他们对美好爱情的忠贞执着,义无反顾,在悲切哀怨无奈的同时,也充满了悲壮激烈的情调。他们知道没办法改变英台父母的决定后,毫不犹豫马上出逃;山伯伤重之时,还挣扎着要去找英台,并痛斥祝母,最后才血溅信笺,不甘而逝;这两幕,不由得让人为他们的勇敢拍手叫好,为他们的不幸而扼腕叹息。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赚取了多少观众的热泪。“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他们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对封建门阀制度的不屈服,勇敢的不顾一切的争取自己所渴望拥有的东西,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双双出逃就有了很强的反抗意识,更好的突出了反抗的主题,极有现实意义。徐克这一系列情节的改动,真是神来之笔,对传统的《梁祝》很多陈腐观念进行了颠覆。由不得人不佩服。这些现代意识的注入,更能够为现代人所理解,所接受,所感动,更能和我们的现代观点,审美理念产生共鸣。吴奇隆拍该片时很年轻,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虽然演技青涩,但胜在松弛,自然流畅,质朴而不造作。和杨采妮一对金童玉女配合默契,很好的诠绎了这个外型俊秀,阳光儒雅,憨厚宽容,聪明单纯,可爱痴情,洋溢着青春活力,有着勇敢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爱情不懈追求,非常人性化,有血有肉的现代版梁山伯的形象。这个吴氏山伯,更为当今青年所爱,因而成为他的一个经典角色。这部电影风格前卫,大胆的重新诠释人物感情的方式比较贴近现代年轻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时代不同了,古老悠久的民间传说也要经过前卫的包装,注入新潮的意识形态和情感理念,才易于为今天的青年所接受,也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梁祝,早就超越了仅仅作为姓氏而存在,他代表了忠贞不渝,至死相随,宁为玉碎,不为瓦存的爱情悲剧,是展示爱情圣殿玉碎宫倾的人生长恨歌。可歌可泣,亘古流传。岁月悠悠,山河依旧。《梁祝》这旧瓶里装的新酒,酿得如此酒香醉人,醇厚绵长,使一个古老民间故事里的人物获得了灵魂的延续。“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一部好电影,一个好角色,真的是历久弥新,魅力长存,天长地久,“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哈尼族民间故事研究综述论文

火神阿扎

很久以前,住在冰天雪地的哈尼族人没有火。勇敢的青年阿扎决心像父亲那样去取火,但火神是一个魔怪头上的一盏眉心灯,如给魔怪发现,取火人立即变成石头人。阿扎不怕,来到魔怪居住的石门山。他跟着一匹白鹿走进石门。突然,白鹿化作一位美女,告诉他窃火的方法。

阿扎乘魔怪酣睡时,从魔怪眉心上夺下火珠,一口吞下肚里。魔怪醒来去捉阿扎,施用魔法,让火珠变成一团火,在阿扎胸中燃烧。阿扎飞回故乡,用竹片扎进胸膛,让火球滚到地下。火苗给乡亲带来温暖和光明,阿扎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后来哈尼人就把火叫做“阿扎”。

扩展资料:

哈尼族的一些文化习俗:

1、哈尼族家庭是父权制家庭,男子主管生产、出售牲畜等大事,妇女负责家庭琐事,如饲养家畜,烧火做饭等。妇女如能多生儿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与丈夫基本平等。子嗣婚后分住于子房或另盖房子。父亲去世后,长子迁入母房行使家长职责,瞻养老人,次子幼子成婚后即分家自立门户。过去,无子也不可招婿上门,现在可以招婿上门,也可与其他民族通婚。

2、婚俗,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的男女丰年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扎

百度百科-哈尼族

《都玛简收》缩最禾土玛绕(哈尼族神话古歌)传说哈尼族祖先原来不会开田种地。后来天上有一位掌管五谷的神仙,他在天上有一丘栽种七十七种谷物的大田,耕耘这丘田,必须有一千二百个仙童,驾驭着一千两百头神牛梨耙一天,才能把整丘大田犁耙完。栽种的时候,必须有一万二千个仙姑,用七十七种谷物栽插一天,才能把整丘田栽种满。除草的时候,必须有一万二千个仙姑工作一天,才能把整丘大田的杂草除干净。收获的时候,必须有一千二百个仙童和一万二千个仙姑收割一天,才能把七十七种谷物收完。收回来的七十七种谷物,必须有一千二百个仙童和一万二千个仙姑翻晒,搬运一天,才能把七十七种谷物晒干扬净,装进仓库。 因为那时凡间的人们还不会种出五谷杂粮,没有吃的,只好到深山老林里去采摘山果充饥,或者追捕野兽野禽。没有棉花和麻,人们就用兽皮蔽体,抵御寒冷。人们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忍受着。凡间人们的贫苦生活被天上的幺姑娘看见了。 幺姑娘是一位聪明、贤惠、心地善良的美貌姑娘。她看见凡间的人们整天忙忙碌碌,东奔西跑,到头来还是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服,她实在看不下去了。回到家里,幺姑娘就忧心忡忡地对神仙说:“阿大,我们在天上有七十七种谷物,吃饭穿衣都不愁,但是凡间的人们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就是铁石心肠也看不下去啊。”说到这里,幺姑娘的眼泪都要流下来了。她看见神仙不吭声,就试探地问:“阿大,如果我们把天上的谷物种子送一些给凡间,那凡间就不会这么苦了。”谁知神仙听完了幺姑娘的话立即板起脸来,冷冰冰地说道:“幺姑娘,凡间的人们必须再等三年,才能得到这七十七种谷物的种子。”“还要等三年?”幺姑娘一听,脱口反问一句。天神很不高兴她的冲撞,狠狠地瞪了她一眼,然后说:“幺姑娘,这种事情不是你姑娘家管的。我可管不着凡间人们是否温饱,我只晓得服从天规天条。”说罢,转身走进屋里去了。幺姑娘看着神仙的背影,不由得皱紧眉头。几天后,幺姑娘为了解救人间的痛苦,趁神仙叫她晾晒谷子的机会,悄悄地把一袋谷种带到人间。 幺姑娘来到人间,变成人间一位的老爷爷,然后把稻谷种子分给了人们,还教给人们栽种人们栽种稻谷的办法。遵照她的指点,春节以前人们就忙着挖田开沟。阳雀叫了,人们又赶着翻犁田地、撒稻播种。燕子飞来的时候,人们起早贪黑地忙碌着,把稻秧移栽到精心梨耙过的田里。功夫不负有心人,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天气渐渐凉了,鱼雀快要叫了,人们就开镰收割了。燕子朝南方飞走的时候,人们又动手翻犁板田,开挖新的田地,为下一年收获做好准备。 后来,神仙见到幺姑娘违反他的旨意,把稻种偷种凡人栽种,不由火冒三丈。当幺姑娘返回天上时,神仙就把她抓起来,吊打了一顿后,又把她送进天牢里。但是,幺姑娘为了让凡人都能吃到五谷杂粮,都能穿上棉、麻纱织的衣服,她想方设法逃出天牢。一不做二不休,她干脆把另外七十六种谷物种子也偷了,带到凡间教人们栽种,还教人们纺纱、织布、做衣服。从此,凡人才过上了人人有衣穿,个个有饭吃的好日子。 神仙发现幺姑娘偷下凡间,一再触犯天条,就把幺姑娘捉回天上,吊起来狠狠打了一顿,并罚她永远不准再回到天上。说着,神仙就把幺姑娘变成一只母狗,贬下凡间。幺姑娘变成母狗以后,再也不能和人们一起劳动了,就帮人们看门守户。 从那时起,我们哈尼族人每逢到了初秋时节,把第一批稻谷收割回来后,都要杀猪宰羊,煮上新米饭,举办一次尝新米节。过节时,在吃饭前,每家都要先盛一碗饭给家里饲养的狗吃,表示我们哈尼族人永远不忘记幺姑娘。

勇敢的青年阿扎决心像父亲那样去取火

火神阿扎很久以前,住在冰天雪地的哈尼族人没有火。勇敢的青年阿扎决心像父亲那样去取火,但火神是一个魔怪头上的一盏眉心灯,如给魔怪发现,取火人立即变成石头人。阿扎不怕,来到魔怪居住的石门山。他跟着一匹白鹿走进石门。突然,白鹿化作一位美女,告诉他窃火的方法。阿扎乘魔怪酣睡时,从魔怪眉心上夺下火珠,一口吞下肚里。魔怪醒来去捉阿扎,施用魔法,让火珠变成一团火,在阿扎胸中燃烧。阿扎飞回故乡,用竹片扎进胸膛,让火球滚到地下。火苗给乡亲带来温暖和光明,阿扎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后来哈尼人就把火叫做“阿扎”。

  • 索引序列
  • 民间故事研究论文
  • 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类论文
  • 民间故事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 有关民间故事研究生毕业论文
  • 哈尼族民间故事研究综述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