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甘草论文文献

甘草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甘草论文文献

甘草针剂功效与作用点

甘草针剂功效与作用点,这种食材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它的功效与作用涉及很多方面,长期食用它会对人体产生比较好的作用,这种食材可以补血养气,养生就看甘草针剂功效与作用点。

成分

本产品为复方制剂,其双组分(每20Ml)为:

甘草酸苷(Glycyrrhizin) 40Mg

甘氨酸 (Aminoacetic Acid) 400mg

盐酸胱胺酸(Cysteine Hydrochloride) 20Mg

辅材:亚硫酸钠16mg、适当氢氧化钠和适当氧化钠。

特性

本产品为没有颜色澄澈液体。

适用范围

医治慢性肝炎,改进肝功能异常。

可用以医治湿疹﹑皮肤炎症﹑荨麻疹。

使用方法使用量

成年人一般 1日1次,5-20Ml静脉注射。可依年纪﹑病症适度调整。

慢性肝炎可1日1次,40-60Ml静脉注射或是静脉点点滴滴。可依年纪﹑病症适度调整,增加量时服药使用量程度为1日100ml。

副作用

根据在医治慢性肝炎时,改进肝功能检查的双盲法实验、堵塞使用量较为实验和厚生省准许增加药品效率(对慢性肝炎肝功能检查改进功效)调研的4213例,在其中仅27例(占0、61%)出现副作用。临床症状有血钾值减少13例(占0、29%),血压升高5例(占0、11%),上腹不适感3例(占0、07%)等。

1、 关键副作用

⑴休克﹑过敏性休克(产生频率模糊不清):有时候可能出现休克﹑过敏性休克(血压降低,意识不清,呼吸不畅,心肺衰竭,通红,面部水肿等),因而要充足留意观查,一旦出现异常时,应该马上断药,并给与适度处理。

⑵皮肤过敏样病症(Anaphylaxis-like symptom)(产生频率模糊不清):有时候可能出现皮肤过敏样病症(呼吸不畅,通红,面部水肿等),因而要充足留意观查,一旦出现异常时,应该马上断药,并给与适度处理。

⑶隐匿性醛固酮症(Pseudoaldosteronism)(产生频率模糊不清):扩大剂量或长期性持续应用,可出现高宽比低血钾症﹑提升低血钾症发病率,血压升高﹑钠及液体储留﹑水肿﹑增加体重等隐匿性醛固酮增加病症。在服药全过程中,要充足留意观查(如测量血清钾值等),出现异常状况,应终止给药。

此外,可出现因为低血钾症造成的乏力感﹑肌张力不高等病症。

2、其他副作用

还可能出现下列病症(见表)。在扩大服药使用量时,可提升血清钾降低,血压上升的产生。

忌讳

(下列病人不适合给药)

1、对本产品有以往有高敏体质病人。

2、醛固酮症病人、肌病人、低钾血症病人(可加剧低血钾症和高血压症)。

常见问题

1、谨慎给药

对大龄病人应谨慎给药(大龄病人低血钾症发病率高)(参考生产老年人服药疫苗)。

2、关键常见问题

(1) 为避免休克的出现,接诊要充足。

(2) 事前提前准备抢救设备,便于产生休克时要立即救治。

(3) 给药后,需维持病人清静,并紧密观查病人情况。

(4) 与含甘草中药制剂并且用时,因为此片亦为甘草酸苷中药制剂,非常容易出现隐匿性醛固酮增加症,应予以留意。

3、给药时留意

静脉内给药时 ,应留意观查病人的情况,尽可能迟缓速率给药。用酒精棉消毒杀菌安瓿创口后,再切瓶塞。

4、有报道内服甘草酸及带有甘草的中药制剂时,可出现横纹肌溶解症。

孕妇及哺乳期间服药

孕妇及哺乳期间,应在衡量医治好处大于坏处后谨慎服药。

儿科用药

未开展此项试验且无靠谱论文参考文献。

老年人服药

根据临床医学运用工作经验,大龄者有高发低血钾副作用的趋向,因而需要在紧密观查基本上,谨慎给药。

药品相互影响

药品过多

过多应用本产品易造成隐匿性醛固醇酮症,具体表现为高宽比的低血钾症、低血钾症的产生频率上升、血压上升、钠及体液潴留、水肿、增加体重等病症。

甘草的功效 :

甘草是豆科植物,以根和根状茎入药,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主治脾气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物、食物中毒;缓和药物烈性、毒性。

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

性味:甘,平。

归经:归心经、肺经、脾经、胃经。

功效: 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主治:脾气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物、食物中毒;缓和药物烈性、毒性。

用法用量:煎服,3~10 g。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

甘草调和诸药量宜小,作为主药量稍大,用于中毒抢救量宜大。补中缓急宜炙用,清热解毒、止咳宜生用。脾胃虚寒,脘腹挛急作痛者,可与桂枝、芍药、饴糖配用,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若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者,常与人参、白术、茯苓同用。外感风寒咳嗽者,常与麻黄、杏仁同用。咽喉肿痛者,可单用煎服,亦可与桔梗同用,以增解毒利咽之功 。

甘草的`作用 :

生甘草,长于清火,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力胜。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炙甘草,长于温中,以甘温益气,缓急止痛力强。用于脾虚胃弱,心悸脉结代等。

粉甘草,善治尿道痛,尿路淋,生草节宜消肿毒、利关节;粉甘草,偏重清内热,泻心火。同是一物,其炮制所不同,则功效主治亦别。

1、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2、甘草治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用灸甘草三两,研细。每日取一钱,童便三合调下。

3、甘草治小儿热嗽。用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此方名凉隔丸。

4、甘草治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上药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5、甘草治阴下湿痒:甘草一尺,并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渍洗之,日三、五度。

6、治农药(1059、1605、4049等有机磷制剂)中毒:甘草四两,滑石粉五钱。用时将甘草煎汤,冷后冲滑石粉顿服。一日连服三次。

7、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与甘草汤不差者: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分再服。

8、甘草治失眠、烦热、心悸:甘草一钱,石菖蒲五分至一钱。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内服。

9、治痘疮烦渴:粉甘草(炙)、栝楼根等分。水煎服之。

10、甘草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11、甘草治婴儿目涩,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甚至出血者,名慢肝风:甘草一截,以猪胆汁炙,为末,每用米泔调和少许灌之。

12、甘草治汤火灼疮:甘草煎蜜涂。

13、治疟疾:甘草二份,甘遂一份。共研细末,于发作前二小时取用一分放肚脐上,以胶布或小膏药贴之。

14、甘草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一瓦楞子五两(煅研细末),甘草一两(研细末)。混匀,每服2钱,每日3次。二甘草粉1、0克,鸡蛋壳粉1、5克,曼陀罗叶粉0、05克。混匀,饭前或痛时服,每服3克,日服三次。

15、甘草治饮馔中毒,中砒毒:甘草伴黑豆煮汁,恣饮无虞。(《本草蒙筌》) ⒃治铅中毒:生甘草三钱,杏仁(去皮、尖)四钱。二味煎服,一日两次,可连服三至五天。

16、甘草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 此方名甘草汤。

17、甘草治热嗽:甘草二两,猪胆汁浸五宿,漉出炙香,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五丸。

18、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斤,麻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19、甘草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

20、甘草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止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甘草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马鞭草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甘草查尔酮A英文名:Licochalcone ACAS:58749-22-7化学式:C21H22O4分子量:338.39698物理性质:黄色针晶要理性质:抗氧化和抗致癌作用参考文献:陈永强.甘草的综合开发的研究[D]四川大学, 2007 .孙明谦.甘草中化学成分的研究[D]吉林大学, 2006产品中文名称: 异甘草苷英文名: Neoisoliquiritin英文别名: NeoisoliquiritinCAS: 7014-39-3植物来源:本品为Glycyrriza Uralensis Fisch.G.Glabra L 根茎茎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抗病毒作用,抗炎及抗免疫作用,抗溃疡作用,止咳平喘作用,保肝作用等参考文献:冯建忠,陆行舟,吕建民,等.利用甘草资源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探讨[J]干早区资源与环境.1995,9(2):84-89。刑国秀,李楠,王童,等.甘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7):593-597.

1.《准绳·伤寒》:“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气。”2.《金鉴》:“此少阴脉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但欲寐少阴之里,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太阳之微阳外亡。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3.《古方选注》:“以熟附固肾,不使麻黄深入肾经劫液为汗,更妙在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为汗,则内不伤阴,邪从表散,必无过汗亡阳之虑矣。”

甘草酸研究论文

甘草作为一种常用中药,已被人们接受和使用,其主要成分是:甘草甜素、甘草甙、甘草类黄酮、后幕比檀素、刺芒柄花素、槲皮素等。具有解毒,抗炎,镇咳,抗肿瘤,抗溃疡,抗菌等作用。同时,甘草甜素对艾滋病病毒具有抑制增殖作用;甘草次酸对骨髓瘤及腹水肝癌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具有明显的抗利尿作用;甘草素、异甘草素具有抗溃疡和解痉作用;甘草黄酮类尚具有抗氧和抑菌作用。国家药典认定的甘草药材原植物有三种,即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和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其中以甘草分布最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甘草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名扬海内外。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利用甘草治病的记载,距今己有2500多年。东汉《神农本草》称甘草为“美草”和“密甘”,列为上品。中医药认为:甘草味甘、平,是补脾益气,止咳祉疾,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解毒的良药。美国FDA将甘草提取物列为安全无毒物质。科学研究证明,甘草主要含有甘草酸和黄酮类甘草甙(甘草甜素)。甘草提取物是一种具有抑菌、消炎、解毒、除臭等多种功能的添加剂

根据产妇体质量身定做月子餐,每日定时配送到府。外送月子餐包括新妈妈的全套餐饮:每天的主食、点心、炖品、饮料,由广禾堂专家设计食谱,大厨每天新鲜现做,加入月乃汤、黑麻油、药膳汤包烹饪,冷链配送到府。量身定做月子餐有:3、5日住院餐、小产小月子餐、素食月子餐、30日餐、42日餐及月子管家套餐可供选择。广禾堂特别提供调理师一对一服务,个性化餐点调整,上门教绑腹带,帮助妈妈在家坐个完美月子。●广禾堂订制月子餐8大保证“做给亲人吃的月子餐”,是广禾堂订制月子餐12年来的坚持和心意,品质和安全是广禾堂给所有妈妈的坚定承诺,广禾堂调理顾问团队、央厨团队等全体员工为您带来专业、完美的月子调理服务。1. 品质保证上海、深圳中央厨房获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国际双重认证,各地厨房皆以ISO管理体系标准规划并执行。2. 服务保证广禾堂专业调理顾问一对一服务,调查体质,量身订做月子调理计划,坐月子期间随时调整饮食,并指导正确坐月子生活方式。3. 专业保证月子餐烹调全程使用广禾堂月乃汤和黑麻油,聘请30年餐饮管理经验的台湾顾问管理,每位员工拥有健康证。4. 卫生保证员工每天经卫生检核、勤前教育,穿戴口罩、工作帽和制服,洗手消毒,准备当天餐点。央厨内分区独立,按照标准流程作业。5. 食材保证供货商拥有行业认证,并符合食药监标准,选用的爱森猪肉、泰森鸡肉等均为无添加防腐剂、色素、味精等添加剂的安全食材。6. 安心保证食药监不定期抽检,皆符合相关标准。每天餐点留样,由专门检验人员检验,餐点品质严格把关。7. 营养保证两岸团队不断创新研发美味的月子餐点,每天都有汉方饮品、养生炖汤、健康主食、时令鲜蔬、幸福甜点,营养均衡,保证产后恢复所需的各种营养。8. 配送保证风雪无阻、全年无休的广禾堂专属冷链车队,将全程0-4度低温保鲜的餐点,每天清晨专车专人送到府上。 “药补不如食补”,最好的药房就是家里的厨房。结合传统医学“药食同源”的理念,根据产后气血亏损、百节空虚的状况,遵循产后必先调补气血的中医理论,广禾堂精选上等食材,研制成一系列完整的产后食补汤方,完美根据产后恢复状况进行四阶段食补, 帮助妈妈在家坐个完美月子。2013年推出升级版,超细粉末状易冲泡、易吸收,除了炖煮食材更可直接饮用,口感更好,产后调理更轻松。◎每周一盒汤方,四阶段安心调理◎即冲即饮,3步骤轻松调理◎豪华礼盒,送礼自用两相宜 台湾原装进口,月子餐专用料理汤头。台湾等地有用米酒炖煮月子餐的习俗,虽然米酒中的成分对产妇有益,但酒精影响新妈妈伤口愈合和母乳品质。广禾堂沿用古法,创新研发月乃汤,提取米酒精华,摈弃酒精成分,加入汉方草本精粹,直接用于给产妇炖煮主食、煮粥和煲汤,帮助畅通气血,提高奶水品质,且使产妇不易发胖。★经国家级检验单位测定酒精度为0.32%,远低于国家软饮料标准上限,且不含防腐剂、甜味剂、增味剂、塑化剂。★进口每批次均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卫生证书》。★通过SGS台湾权威认证机构检验,不含塑化剂。★通过上海专业检测机构上海天祥(Intertek)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检测,确认月乃汤内含有16种人体必须氨基酸,氨基酸总计10.3mg/100ml,其中含量最高值为天门冬氨酸6.20mg/100ml,验证月乃汤是经由大米发酵产物构成。★学术期刊认可■「月乃汤促进母鼠泌乳功能实验研究」近期刊登在美国英文学术期刊《Medicinal Plant药用植物》2014年第5卷第3期上。月乃汤由广禾堂草本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新研发,其中含香橼、肉桂、干姜、小蓟、白芷和甘草等天然植物成分,采用米酒水提取活性成分。■「月乃汤促进泌乳功能动物实验研究」报告刊登《中国保健营养》。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主办的医药卫生综合类国家级杂志,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知网、中国期刊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学术论文「月乃汤中甘草的鉴别及甘草酸含量测定」为题发表于2014年最新一期2月刊《食品工业杂志》,研究结果表明发现确有甘草及甘草酸;《食品工业》是一份研究和学术科技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主办单位是上海市食品工业研究所,以反映食品工业技术进步为主,在全国食品界创下良好的声誉,成为全国食品工业类中文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美国《CHEMICAL ABSTRACTS》作为收入期刊。 月子餐料理最适合用油。采用天然纯正黑芝麻慢火烘焙,完全符合产后温和热补的食补原则,给产后妈妈乌黑强健的头发、滋润通肠、促进母乳品质。做月子餐时,热锅后倒入黑麻油,以文火将老姜爆成金黄色,翻炒食材(排骨、猪心、鸡肉)至七分熟,再倒入月乃汤炖煮即可。适用对象:坐月子妈妈及生理期、更年期妇女调理专用,营养补钙,男女老少皆可食用。 台湾原装进口。健康肠道、通畅身体,美味无负担。来自台湾,原装进口,以优良品质的薏仁种实为主要原料,配以白扁豆、甘草、山楂、乳酸菌、蔬果纤维和氨基酸等优质营养食材精心配制的天然食品。●食用方法1.坐月子:三餐前各食用2包,可直接嚼食、配汤或以月乃汤冲泡。2.一般女性:三餐前各食用1~2包,可直接嚼食、配汤或以饮料冲泡。 台湾原装进口。滋补养颜、红润气色,让生理期无痛更轻松。来自台湾,原装进口。以优良品质的薏仁种实为主要原料,配以山楂、淮山、姜、大豆提取物、小麦胚芽粉末、米胚芽提取物、蛋壳提取物和红糖等汉方草本精华。●食用方法:1.坐月子:三餐后各一包。可直接嚼食或以温热的“广禾堂月乃汤”冲泡后服用。2.生理期:从第一天起,连续服用7天(不论生理期天数),三餐后各一包。可直接嚼食或以温热开水120ml冲泡后服用。3.更年期:生理期每日3包,连续服用7天;非生理期每日1~2包,于早餐和午餐后各服一次。 适合产后、生理期腰酸女性的调理佳品。高科技浓缩锭,由玉竹提取物 、黄精提取物、山药提取物等食材浓缩萃取而成,不但适合坐月子期间的妈妈,也适合孕期、一般久坐女性长期调理。●食用方法:坐月子:三餐饭后各服2颗,从产后第八天起,连续食用至产后30~40天,食用至产后3~6个月更佳。生理期:三餐饭后各服2颗,从生理期第一天起,连续食用7天,连续食用3~6个月更佳。小产期:三餐饭后各服2颗,小产后第一天起,连续食用30~40天,食用至产后3~6个月更佳。 产后体形恢复好帮手。质地轻柔的纯棉织物,透气性和透汗性极佳,层层缠绑在小腹上,帮助舒缓坐月子期间腰酸背痛等不适症状,帮助收缩产后小肚腩。使用方法:1. 自然产妈妈从产后第一天即可开始缠绑:剖腹产妈妈从产后第六天,小产则是手术后第2天开始绑。2. 妈妈先解开衣裤,将“塑腹宝”紧贴皮肤缠绑,绑好后再穿上内衣裤。缠绑方法请按照调理顾问示范操作,或参照广禾堂官网腹带教绑教程。 台湾原装进口,严选大豆萃取物内含大豆异黄酮,是天然无毒的雌激素,添加米胚芽萃取物其所含的γ-谷维素,是最适合东方人的植物营养补充品,为女性生理打好基底,天天好心情、月月都美丽。额外添加山药、薏苡仁及山楂提取物的三重青春配方,三重健康因子,共同发挥协同作用,让美丽元气加分不打折。●食用方法:生理期开始连服7天,每天三餐饭后一包,直接细嚼服用,或以热开水或加热过的月乃汤冲泡服用。 台湾原装进口,专为小产后女性设计,选用安全好吸收的葡萄糖酸亚铁,再添加叶酸与VitB6、VitB12含量升级,完整健康营养补充,由内到外都红润,气色活力全面进化再提升。额外添加氨基酸、黑豆及黑糖,补充每天不经意流失的好体力,再搭配龙眼及甘草,让你修复自信面容,升级成女神般红润!●食用方法:小产术后即可食用;每天三餐饭后一包,直接细嚼服用,或以热开水或加热过的月乃汤冲泡。 100%马来西亚纯天然优质金丝燕窝,一次性完全打散,人工彻底挑除杂质,无需使用化学药水腐蚀,不漂白、不涂胶,品质保证绝无添加。按重量均匀分开,自然风干,臭氧消毒后分装,健康安全。无需发泡,直接炖煮,省时省心,在办公室或家中都可以方便享用。●食用方法:隔水炖煮,即炖即食,使用广禾堂专用炖具更快捷,20分钟炖煮完成,保证燕窝的最佳口感。建议隔天食用,每次一盒,一周三盒(即一条)。 百分百纯黑芝麻低温烘焙研磨,温和热补不上火,香味浓郁、口感细腻,男女老少皆宜,尤其适合孕妈妈、坐月子妈妈食补。严选ISO22000生产商,严格的标准化生产流程保证优良品质和美味口感。●食用方法:黑芝麻粉可用开水冲调食用,也可根据个人饮食喜好冲入牛奶、豆浆或粥内食用。 精选百分百纯黑芝麻,香味浓郁、口感细腻,佐食良伴。男女老少皆宜,尤其适合孕妈妈、坐月子妈妈食补以及冬令滋补。●食用方法:炒黑芝麻是佐食佳品,可直接吃、可拌饭菜。 以优良地道的古籍配方而成,保证充沛的母乳供应,汉方草本活化乳腺上皮的同时,带动身体脂肪的燃烧,是健康产后瘦身的绝佳武器。优质天然活性营养因子、供给产妇优质的营养素,能迅速舒张乳房组织,通畅乳腺导管,改善上皮细胞通透性,恢复正常嫩红气色是哺乳妈妈的福音。●食用方法:每包用100-150ml左右温开水冲泡或用煮沸后月乃汤冲泡后饮用。早、中、晚一日三包。 甄选古籍配方汉方草本精华而成,帮助充沛腰背部元气,舒缓疲惫,活化筋骨,是小产女性恢复强身的绝佳武器。告别腰痛调理首选,帮助充沛腰背部元气,汉方草本精华活化筋骨,带动身体得到动静平衡,让你拥有舒服的产后绝佳状态。●食用方法:每天早晚一包用100-150ml左右温开水或月乃汤100-150ml冲泡后饮用。

甘草片毕业论文

在医学领域中,中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 经验 做一归纳 总结 ,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 教育 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 方法 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

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

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 报告 。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

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 实施方案 ,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

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3.4 结语

诚然,本单位于2015年刚刚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其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在摸索,恰恰与临床中药学在国内的现状相一致,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不断的探索、挑战与尝试,最终会摸索出一条适合临床中药学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临床中药师也会随着在临床的发光发热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信赖与支持!望同仁们共同努力,共铸临床中药学明日之辉煌!

浅谈中药学发展的前景

继承和发展是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药学发展离不开中西医药学结合。然而,无论是中药学发展还是中西医药学结合,在当前都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解的问题,也关系到科学观念的转变。现以中药学科学探讨对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1.1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1.2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2.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0.3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2]。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2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2.3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药学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要: 结合本学院近几年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采取的措施,从毕业论文选题和内容方面,分析了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指出实验研究型论文质量较高,非实验研究型论文及综述性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题不当、开题报告内容笼统、论文内容抄袭、剽窃现象严重、文本不规范和答辩时间匆促,提出了改革的设想。

关键词: 中药学;毕业论文;选题

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我校中药学专业每年有毕业生八九百人,为了适应就业的新形势,学校将毕业实习时间从第八学期提前到第七学期的下半学期,即每年的11月初至次年的3月底,4月份结束实习,写论文并进行答辩。为了保证论文质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实习实践机会,学校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及合作单位,并为毕业实习规范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工作流程。在毕业实习前,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印发实习手册,还为每个校外实习的学生配备了论文指导校内导师(也称二导),论文质量比以前有所规范和提高。然而从近两届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和内容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改进。

一、毕业论文现状

学校要求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必须写论文,一人一题,不能只写综述。对2010届和2011届学生毕业论文的调查发现,实验研究型论文占40.4%,课题主要来源于老师或实习单位,分别为16.5%和26.3%。实习单位主要是本校内各个教研室、药检所、研究所和部分大型药企。实验研究型论文普遍质量较好,抄袭现象少,内容跟专业密切结合,学生了解选题的目的意义,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工作量较大。非实验研究型论文占45.8%,大部分为学生自己选题及跟指导老师共同选题,实习单位主要是医院药房、医药公司、部分药厂和药店等,内容主要包括药厂生产工艺分析、医院药品处方分析、中药质量管理、药品经营或销售、调查报告等,仍然有6.3%的论文属于文献综述,其他类型占7.5%。非实验研究型论文和综述型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抄袭现象严重,很多学生承认论文结论意义不大,只是应付。下面重点分析该部分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题不当。毕业论文选题应结合科研、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选好题是完成一篇高质量毕业论文的关键。由于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很少接触到毕业论文研究的相关教育和培训,大部分学生对如何选题、什么是与专业相符的毕业论文内容根本不了解。部分校外实习单位缺乏有经验的毕业论文指导人员,没有办法对论文的选题和写作做出指导。有些学生平时对一些问题没有思考、钻研,没有自己感兴趣或有一定资料积累的课题,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显得十分被动,随意选一些验证性、总结性或概况性的题目,既缺乏创新性,又缺乏理论价值和应用背景。有些学生的论文题目过大、过深,不适合本科生来完成。如:“中药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某类疾病中药处方分析”、“中药不良反应分析”等。部分选题题目不够严谨、精炼,没有内容支撑,如“OTC类成人感冒药物的使用状况分析”;部分选题与专业相关性相差太远,如“药品营销计划”、“某类药物销售手段分析”等;一些选题内容太简单,工作量不饱满,如“药店计量工具调查与分析”,只分析了三四种计量工具。

2.开题报告内容笼统,不符合要求。确定选题后,学生应进行开题工作准备,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并形成开题报告。许多学生随意选个题目,不了解课题研究目的,不知道怎样利用实习单位的条件,结合实际收集相关资料或数据,即使有资料,也不懂得要分析什么、解决什么问题。部分开题报告选题依据不够翔实,研究内容简单,研究方案只是查阅文献或调查问卷;有些开题报告中,研究内容和题目、目的不相符;部分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连基本的查资料都不会,对选题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缺少分析,参考文献太少、引用的文献太旧;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写作技能和技巧,开题报告语句不通畅,表述不清;有些研究方案过于详细,连实验结果和具体实验数据都写好了,说明开题报告是抄袭文献或是在论文完成后写的,不真实。个别指导老师也存在责任心不强,马虎应付的现象,在开题报告审核具体意见中,或空白,或过于简单。

3.论文内容抄袭、剽窃现象严重。一些实习单位,如医院药房或药店,每年都要接收4到8名学生实习,指导老师没有那么多题目给学生,论文内容重复、简单,甚至出现“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学生原创论文的比重逐年下降,很多学生上网搜索了同主题的文章,然后复制、粘贴、整理后就形成了一篇所谓的论文,甚至连图表都是整体复制,没有修改。由于学校规定不能写综述,学生在实习单位能得到的数据资料有限,很多论文的数据只有两三个表,且数据没有实际意义,其余分析内容都是抄袭文献或书籍。如“某某病临床常用中成药分析”或“治疗某某病中药处方分析”,学生只是统计了病患性别、年龄、处方药味或某个药物的出现频率,缺乏临床医学知识,不能对处方进行深入或有针对性的分析,又不了解病症病因,论文得不到具有实际意义的结论。例如不同类型处方单味药出现频率最大的是甘草,因为甘草是各种处方中的调和药,这个结论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在保健品公司或药店实习的很多学生,苦于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收集数据,论文多数写调查报告,但调查问卷设计简单、不科学,收集的范围和份数也不足,甚至出现伪造数据的情况,为了凑够论文字数,结果分析部分的内容多是抄袭文献,往往出现调查问卷的内容和结果分析及结论不相关的情况。

4.论文文本不规范。论文摘要一般应说明主要研究什么问题,通过何种研究方法得到了什么研究结论等研究内容,但有些学生的论文摘要,200~300字中,大约有一半用在情况说明、写作意义上,没能反映论文中心内容。说明学生缺少相关写作训练,不了解科技论文写作要求。部分论文存在数据来源注明不规范、图表数据来源、表题文字说明等内容不统一的问题;有些图表缺少编号或缺少表题、图题,有些图中曲线没有标注单位;少数论文题目与论文内容不一致,论文中普遍存在错别字现象。   5.论文答辩时间匆促,存在形式主义。组织答辩是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答辩教师可全面检查学生的论文质量,使学生全面回顾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指出论文的成效与不足,锻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10届和11届学生的调查中,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论文答辩有必要,且基本达到交流和完善论文的目的。学生普遍承认论文答辩的作用在于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论文的重视程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和增长学生见识,少数同学认为论文答辩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有30%的学生认为论文答辩无太大必要性或完全无必要。15.2%的同学认为没有达到论文交流目的,承认论文答辩是形式主义的有9%。原因在于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工作量很大,每个答辩小组一天要完成五六十名学生的`答辩任务,每个学生答辩时间过短,非常匆忙,影响整体答辩效果,也影响了实习成绩的客观评价,部分认真准备的学生来不及充分展示其论文结果。最后学生基本都能通过答辩,给学生造成毕业论文可以应付的印象。

三、改革设想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结合几年来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体会,提出以下建议:

1.实习前开展选题讲座和相应的培训。近年来学生就业压力大,择业时间提早,很多学生提前和单位签订合同,有些用人单位提前让毕业生上岗,致使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只是应付,论文质量自然难以保证。有必要在大三期末及大四实习前,进行多种形式的讲座及选题培训,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毕业论文是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论文抄袭、造假是很严重的错误。必须使学生明确,什么样的论文内容才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

2.改革毕业论文选题制度,提供课题选择范围。中药学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单位主要有:药品研发或生产单位、中药材、药品或保健品市场推销、销售单位、医院药房、药品注册及管理单位等。部分实习单位缺乏毕业实习指导人员,也没有那么多课题供学生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全部学生写实验型或研究型论文,势必加重学生抄袭、剽窃现象。学校有必要在实习前,给学生提供一些范文(从开题报告到毕业论文)和课题选择范围,让学生了解不同实习单位可以有哪些选题方向,在实习开始时可以有意识地收集资料或数据。同时要允许学生根据不同单位实习岗位的实际,写不同方面的论文,毕业论文应该允许学生写实习报告,其选题能运用本专业知识,结合实习岗位实际,分析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可以。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而不是弄虚作假,这一点非常重要。

3.设立奖惩机制,提高教师责任心。个别教师指导的实习学生人数较多,不可避免地出现指导不到位的现象。有些硕士研究生导师,把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全部交给研究生来做,由于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有限,不能给学生明确的修改意见和及时的答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院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还可通过奖惩机制,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增强其责任心,同时要建立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表彰论文优秀的学生,也表彰负责任的指导老师。

4.重视论文答辩环节,杜绝弄虚作假行为。针对学生人数太多的问题,建议不要求全部学生都参加答辩,优秀论文或实验性论文进行答辩,其他论文随机抽选三分之一,使答辩时间充足,不走过场。答辩要严格把关,不允许不合格论文蒙混过关,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明显抄袭、弄虚作假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答辩不通过的允许进行二次、三次答辩(就像补考)。答辩小组要及时公布答辩成绩或结果。

5.规范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尽管学校有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详细的工作流程,但流程太繁琐,表格太多,执行时又不够严谨和规范,缺乏对整个过程的有效监控,缺乏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建议学校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表格,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并对学生自己选择的实习单位进行遴选,不符合带教资质的单位不批准学生去实习。同时创造条件鼓励校内老师多接纳学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老师的科研实验,有利于提高论文质量。

甘草的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甘草的生长习性:甘草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株高50~100cm,根和根茎为圆柱形,多横走,主根长而粗大,外皮红棕色至暗褐色。

甘草系深根植物,可达1~2m,所以可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植株地下横走茎萌芽能力强,一株甘草数年内可长出数十株新株,这是甘草在自然状态下繁殖的重要途径。其种皮坚硬,蜡质层厚,很难吸水,加上干燥的生态环境,所以自然环境中其发芽率不足10%。人工种植时,必须对种子进行机械处理(撞破种皮),可使萌发率提高到80%以上。

甘草具有抗寒、抗旱、喜光、耐热的生长习性,是钙土指示植物。因此,具有较强的抗盐性。甘草在幼苗期怕旱,尤其当主根<25cm时,土壤含水量不能低于10%(砂壤土),否则幼苗会因干旱而死亡。

栽培甘草以种子繁殖为主,根茎繁殖其次。

目前我国甘草原料还是以野生资源为主,近十几年来,人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主要在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自治区)种植较多。此外,内蒙古等地还对甘草野生资源进行围栏保护,限制滥控,并对甘草资源进行补充更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甘草处于半野生状态。

由于甘草被人们引种驯化时间较短,而它本身又是一种耐干旱的和耐瘠薄的药用植物。因此,田间管理粗放。但有些地区大面积集约化生产,逐步形成了较系统和科学的栽培措施,但目前生产上还未普通推广。

人工种植甘草一般3~4年收获。第一年为苗期,2~3年为成药期。有的地区采取育苗横栽法,可速成,2年即可入药。

(胡毋夃)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别名甜草、甜根子、甜甘草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主产于新疆、内蒙古、甘肃等省区;此外,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及东北地区亦有分布。以根和根茎入药。含甘草酸(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甙、甘草苯并呋喃等。味甘,性平。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缓急定痛、调和诸药的功能。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咳嗽气喘、痈疽疮毒、腹中挛急作痛、缓和药物烈性、解药毒等。在食品工业及轻工业方面可作香烟和蜜饯食品的配料。内用、外销数量很大,虽蕴藏量颇丰,但由于历年大量采挖,野生甘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近年黑龙江、新疆、陕西等地已进行甘草的家种试验,获得初步成功。

下列甘草亦收购药用:光果甘草(G.glabra L.),胀果甘草(G.inflata Batal.),粗毛甘草(G.aspera Pall.),黄甘草(G.korshinskyi G.Hrig.),云南甘草(G.yunnanensis Cheng,f.et L.K.Tai),圆果甘草(G.squamulosa Franch.),刺果甘草(G.pallidiflora Maxim.)。

一、形态特征

株高50—150cm,全株被白色短柔毛和腺毛。根茎圆柱状,多横走;主根长而粗大,外皮红棕色至暗褐色。茎直立,下部木质化。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17,倒卵形、卵圆形或阔椭圆形,长2.5cm、宽2cm,全缘,两面被腺鳞及白毛,下面毛较密。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形;花冠蝶形,紫红色或蓝紫色,雄蕊9+1,子房无柄,上部渐细呈短花柱。荚果扁平,多数密聚排列成球状,弯成镰刀形或环形,褐色,密被刺状腺毛,内有种子6—8粒。种子扁卵圆形,褐色(图14—60)。

图14—60 甘草形态图

1.植株 2.根

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甘草的地上部分每年秋末死亡,以根及根茎在土中越冬,翌年早春3—4月间从根茎上长出新芽,芽向上生长很快,长枝发叶,5—6月间枝叶繁茂,6—7月间开花结果,9月荚果成熟落地。野生状况下,因土地干旱不利于种子的萌发,故很少见到种子繁殖的实生苗。甘草根茎萌发力强,在地表下数十米处呈水平状向老株的四周伸延。一株甘草数年可发出新株数十株,种后3年,在远离母株3—4m远都能见到新的植株长出。

它的垂直根茎与水平根茎均可长根,根系的深浅视土质和地下水位深浅而异,一般在1—2m范围内,亦有深达10m以上的,以很深的根系吸收地下水来适应干旱的环境条件。

甘草分布的地方属大陆性气候地带,主要特征是干旱、温差大,冬季严寒,气温在-40—-30℃,冻土层深达1m以上,而夏季酷热,在空旷的荒漠、半荒漠地带,强光、少雨,空气相对湿度30—40%。由于甘草具有抗寒、抗旱、喜光、耐热的特性,在上述生态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它是钙土的指示植物,又是抗盐性很强的植物,土壤含盐量以不超过0.2%左右为宜。

(二)有效成分积累动态

甘草根与根茎中含有甘草甜素、甘草酸等。据研究甘草甜素的含量根茎比根高,根茎皮部比中柱含量高,以尚未栓化的根茎中含量最高。有一种去皮甘草称粉草,去皮后甘草甜素大大降低。甘草酸的含量以秋季含量高,3—4年生根比1—2年生根含量高。上述资料提供了栽培甘草的适宜采收年限和季节。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一般土壤均可生长,以pH值8的微碱性土为宜,土壤要排水良好,为便于灌溉等作业,应将地整成小畦,施入基肥。

(二)繁殖

1.种子繁殖

为扩大面积,应采用种子繁殖。从野外采来的甘草种子,虫蛀率高达60—80%,播种前要经过挑选。未经处理的种子,有部分硬实不吸水。在室温15—20℃进行发芽试验,收后一年的种子发芽率45%,收后三年发芽率30%。为提高发芽率可用60℃的温水浸泡数小时,黑龙江用碎玻璃渣与种子等量混合研磨半小时,发芽率达85%左右;苏联用浓硫酸(浓硫酸∶水为1∶1.5)浸种,处理30分钟发芽率为60%,60分钟为94%。

分直播与育苗移栽两种,春播在3—4月,秋播在8—9月。条播者按行距50cm开浅沟,沟深3cm,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然后覆土。穴播者按穴距10—15cm开穴,每穴播种子3—5粒,每亩用种子2—3kg。播后为保持土壤湿润,可在苗床盖草,土层干旱时要浇水,播后两、三周出苗。

一年生苗可用来移栽,行距50cm,株距30cm,春、秋季均可。

2.根茎繁殖

甘草的无性繁殖能力很强,在春、秋季,挖出根茎,截成5—10cm的段,每段有芽1—2个,埋到地下,深度根据土壤湿度约20cm左右,可长成新株。

3.分株繁殖

在甘草老株旁能自行萌发出很多新株,在春、秋季可挖出栽植。

(三)田间管理

苗出齐后可间苗一次,苗高5—6cm时进行定苗,株距10—15cm。第一年苗小,要勤除杂草,植株长大后在周围从根茎长出新株,即不宜中耕除草。秋末苗枯黄,露地自然越冬。翌春返青后适当管理。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1)锈病

〔Uromyces glycyrrhizae(Rabenh.)Magn.〕和(U.punctatus Schrot.)

两种为害叶、茎,形成黄褐色夏孢子堆,后期为黑褐色冬孢子堆,致使叶黄,严重时脱落,影响产量。防治方法: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注意通风透光,植株不宜太密;发病初期用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防治。

(2)灰斑病

(Cercospora astragali Woron)

为害叶片,形成近圆形褐色、中间灰色病斑。冬季清园,处理残体;发病初期喷波尔多液或百菌清防治。

(3)白粉病

(Erysiphe polygoni DC.)

叶部正面如覆白粉,后期致使叶黄,影响生长和产量。防治方法参见黄芪白粉病。

(4)甘草种子小蜂

(Bruchophagus sp.)

是一种广肩蜂,成虫产卵于青果期的种皮上,幼虫孵化后即蛀食种子,并在种内化蛹,成虫羽化后,咬破种皮逃出,被害籽被蛀食一空,种皮和荚上留有圆形小羽化孔。此虫对种子产量影响很大,防治方法参见黄芪种子小蜂。

(5)蚜虫

(Aphis craccivora Koch)

为害嫩枝、叶、花、果。成虫和若虫刺吸汁液,严重时可使叶片发黄脱落,影响结实和商品产量。防治方法参见黄芪蚜虫防治四、采收与加工

(一)留种

从野生甘草采得种子,7—8月种子成熟,割下晒干脱粒。家种的甘草,直播者第四年开花结实,根茎与分株繁殖者当年开花结实。

(二)采收

家种甘草直播第四年、移栽第二至三年、根茎与分株繁殖第三年可以采挖。采挖甘草的季节习惯在秋末冬初及春季萌发之前,据试验以秋季采挖者为佳,质坚、含量筒。

(三)加工

将甘草挖出后去掉泥土,切成不同的规格,晒干打包,干鲜比为1∶2—2.5。

将切下的甘草下脚料进行加工,熬成甘草膏,甘草浸膏含甘草酸不得少于20%,甘草流浸膏含甘草酸不得少于7%。

(四)规格

按卫生部颁布的标准,分成下列各种等级:

新疆的甘草分下列等级:

条草——长28—50cm,粗0.6—2.4cm。

节子——长10cm左右,粗0.6—3.5cm。

原草——长短不分,粗不超过3.5cm。

上述各种规格的甘草,均要求干燥,无杂质,无虫蛀,无霉变。

存放在干凉处,切勿受潮。

入药时切片生用或蜜炙用。据研究,甘草粗末0.2—0.5cm比切片煎出的有效成分甘草酸含量高,建议将甘草碾成粗末入药。

最近先让大家了解一下药材的特性,后面将会上传药酒秘方,请先关注谢谢

甘草为题目的论文

甘草为常用的大宗药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甘草的应用领域在不断地扩大,导致甘草的需求量不断地增加,并远远超过其生产量。目前在野生甘草的自然分布区都开展了人工栽培甘草的生产。所以当今药材市场上同时存在着栽培与野生甘草,但二者的质量究竟有无差异,是否具有相同的疗效,不同种源、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的栽培甘草是否具有相同的疗效,这些都是栽培甘草应用于临床必须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对甘草中多类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同时进行HPLC指纹图谱特征分析研究,结合部分药效学试验结果,对当今栽培技术下内蒙古杭锦旗、赤峰及吉林白城生产的不同人工栽培甘草及杭锦旗道地野生甘草的质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及评价,取得了如下结果: 1.对栽培、野生甘草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中的主要指纹峰进行了归属解析:利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方法,共确定12个化合物;发现保留时间在22min以前主要为二氢黄酮苷、查尔酮苷和黄酮苷类;25-35min之间主要为三萜皂苷类成分,35min后主要为香豆素类等成分。 2.产地对人工栽培甘草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对药材中四种有效成分含量都有影响,统计结果显示产地对甘草酸、多糖有极显著影响;对总黄酮、甘草苷影响不显著。所测四种成分都以内蒙古杭锦旗的含量最高,内蒙古赤峰与吉林白城差异不大。(2)产地影响四种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对比例。(3)还发现各种黄酮苷、香豆素类化合物含量的相对比值也因产地而显示不同的规律。吉林白城的样品中香豆素等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赤峰样品中香豆素等成分的比例很低。(4)明确了三个不同产地栽培甘草的质量特征。 3.生长年限对人工栽培甘草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生长年限对药材中总黄酮及多糖的含量有显著的影响。药材中甘草酸、甘草苷、总黄酮的含量在2~4年内基本是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不断增加或基本不变,与年限基本是正相关;但多糖含量与生长年限为负相关,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而降低。内蒙古杭锦旗5年生样品中,发现各种成分的含量都有所降低。(2)生长年限对甘草中甘草酸、甘草苷、总黄酮、多糖含量的相对比例影响不明显,但对总黄酮中黄酮苷类含量的影响较大,它们含量的相对比值随生长年限延长而增加,即在总成分中所占比例扩大;香豆素类成分在总成分中所占比例变化不明显;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随着生长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 4.种源对人工栽培甘草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种源对样品中三种(类)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不大,主要影响黄酮类成分。 5.对杭锦旗不同野生甘草研究发现:(1)地上茎为红色与绿色的野生甘草中四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及相互之间的比例接近,差异不明显。HPLC指纹图谱相似性也很高;(2)甘草根中甘草酸、甘草苷的含量都明显高于根茎,总黄酮与多糖的差异不显著;(3)不同等级药材中四种有效成分含量与等级的高低无关;(4)普通与特殊结构(只有主根的样品)甘草相比,甘草酸含量有显著差异,普通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要高于特殊结构的甘草。但甘草苷、总黄酮、多糖没有明显的差异。 6.比较人工栽培与野生甘草质量发现:(1)多数人工栽培甘草中甘草苷、总黄酮、多糖与野生甘草含量相差不大,甘草酸的含量有明显的差别;(2)内蒙古杭锦旗3~5年生人工栽培甘草中各成分的含量都与野生甘草相近,但甘草苷的相对含量高;(3)野生甘草中四种有效成分比例相对稳定。但栽培甘草中四种成分比例与产地有关。 从野生与栽培甘草HPLC指纹图谱发现,二者图谱中多数指纹峰的峰形、保留时间基本一致,所含的化学成分基本一样;人工栽培与野生甘草保留时间在35min后的4个峰有较明显差别,即野生品的一个峰在栽培品图谱中不明显,而栽培品的三个色谱峰(包括甘草香豆素、甘草醇、异甘草醇)在野生品中不明显。因此可以利用这两组峰来初步辨别野生和栽培品。 7.不同质量特征的野生与两种栽培甘草保肝降酶药效学研究发现:(1)对由四氯化碳引起急性肝脏损伤,虽然三个供试药材中甘草酸、甘草苷等含量差别较大,但试验结果没有差异。且每种药材的三个剂量组保肝降酶的效果也没有差异,没有明确的量效关系。(2)不同质量甘草药材抑菌效果不同。从对试验中数个菌种的整体抑菌效果来看,杭锦旗栽培3年生甘草≥野生绿茎条草>赤峰栽培3年甘草>白城栽培4年生甘草。反应了抗菌效果与甘草酸、甘草苷二者含量相关。 8.对三个试验地自然条件与甘草酸含量关系分析表明:较高温度和较强的日照有利于甘草酸的形成与积累;水分条件与上述温度作用相反,降水量和空气湿度与甘草酸的含量呈负相关;甘草酸含量还与地理位置土壤条件有关。对药材及其生长土壤中18元素分析还发现:药材中的含量与相应土壤中的量成正比关系。且含量越高,规律性越强;因产地及环境不同,四种甘草药材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差别较大。 总之,野生与栽培甘草各具特征;从本研究结果来看,产地对甘草质量的影响大于生长年限及种源。适宜产地生产的人工栽培甘草的质量可以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要求;即使那些生长时间只有2年的甘草,只要我们掌握了它们的质量规律,也可以被科学合理地使用。如生长时间2年的栽培甘草及白城生产的甘草中有较高含量的甘草香豆素、甘草醇等,可以满足特殊的需要。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完善并提高了甘草药材质量研究与评价方法;(2)进一步揭示了产地、生长时间对甘草药材质量的影响规律;(3)发现野生与人工栽培甘草指纹图谱主要异同点;(4)明确了三个不同产地栽培甘草的质量特征;(5)针对不同质量特征的同种甘草进行药效学初步评价。

在医学领域中,中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 经验 做一归纳 总结 ,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 教育 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 方法 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

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

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 报告 。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

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 实施方案 ,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

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3.4 结语

诚然,本单位于2015年刚刚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其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在摸索,恰恰与临床中药学在国内的现状相一致,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不断的探索、挑战与尝试,最终会摸索出一条适合临床中药学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临床中药师也会随着在临床的发光发热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信赖与支持!望同仁们共同努力,共铸临床中药学明日之辉煌!

浅谈中药学发展的前景

继承和发展是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药学发展离不开中西医药学结合。然而,无论是中药学发展还是中西医药学结合,在当前都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解的问题,也关系到科学观念的转变。现以中药学科学探讨对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1.1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1.2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2.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0.3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2]。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2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2.3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 索引序列
  • 甘草论文文献
  • 甘草酸研究论文
  • 甘草片毕业论文
  • 甘草的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甘草为题目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