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工程力学内容论文题目

工程力学内容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工程力学内容论文题目

论文:(24)Zhigang Yan, Yan Huang, Mingzhe An. Axial Compressio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RPC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Vol.150-151, 198-202.(23)Hua LUO , Zhigang YAN , Mingzhe AN. Design of RPC-filled Steel Tube Arch Bridge for Beijing-Shanghai High-Speed Railway[C].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ilway Engineering. Aug 20-21, 2010. Beijing, China, 791-796 .(22)闫志刚, 罗华, 安明喆. 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拱桥计算分析[J].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10, 5(7): 543-548.(21)闫志刚,罗华,安明喆. 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柱界面黏结性能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0, 43(8): 57-62.(20)闫志刚, 安明喆, 吴捧捧等. 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柱界面粘结强度试验研究[J]. 中国铁道科学,2009, 30(6):7-11.(EI检索)(19)Zhigang Yan, Mingzhe An, Wenyu Ji, Ziruo Yu. Design and Analysis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Sidewalk Barrier on Bridge[C]. Proceedings of the 4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NCRETE FUTURE. June 17-19, 2009. Coimbra, Portugal.311-315.(18)Z. G. Yan, M. Z. An, G. Y. Zhao, Z. R. Yu. Seismic Behavior Analysis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 under Cyclic Load[C]. Proceedings of the 4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Vibrations: Prediction, Monitoring, Mitigation and Evaluation, Volume II, Beijing, Oct 28-30, 2009. 1345-1349.(17)安明喆, 马凌飞, 闫志刚. 基于灰关联与神经网络的混凝土中钢筋锈蚀预测[J].建筑技术, 2009, 40(12):1109-1111(16)闫志刚,季文玉,安明喆. 活性粉末混凝土低高度梁设计及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2009, 42(5): 126-132(EI检索)(15)闫志刚,安明喆,钟铁毅. 铁路活性粉末混凝土桥梁优化设计研究[J]. 中国铁道科学,2009, 30(2): 38-42 (EI检索)(14)闫志刚, 季文玉, 安明喆. 活性粉末混凝土T形梁承载力试验与全过程分析[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9, 33(1): 86-90(13)Zhigang Yan, Wuqi Zhang, Wenyu Ji, Mingzhe An. Design and Analysis of Prestressed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Low-Height Box Beam[C].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NCRETE FUTURE. Oct 17-19, 2008, Yantai, P.R.China. 449-454. (ISTP检索)(12)史松磊,季文玉,闫志刚. 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低高度T梁优化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7(19):4947-4951(11)YAN Zhigang, YAN Gui-Ping.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noise barrier[C].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Vibrations: Prediction, Monitoring, Mitigation and Evaluation, Taipei, November 28-30, 2007: 676-680. (ISTP检索)(10)YAN Zhigang, YAN Gui-Ping. Experimental study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 RPC trough beam design[C].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Condition Assessment, Monitoring and Improvement (SCAMI-2), 19-21 November, 2007, Changsha, China, 684-689. (ISTP检索)(9)YAN Zhigang, YAN Gui-Ping. Optimization design of 24m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railway T-beam[C].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Condition Assessment, Monitoring and Improvement (SCAMI-2), 19-21 November, 2007, Changsha, China,297-301. (ISTP检索)(8)Yan Zhigang, Yan Guiping, Ji Wenyu, An Mingz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20m Prestressed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Bridge[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ealth Monitoring of Structure, Material and Environment. 16-18 October, 2007.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607-612. (ISTP检索)(7)YAN Zhigang, YAN Guiping. Experimental Study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 RPC Footwalk Braces[J].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6, 302-303: 713-719. (SCI检索)(6)YAN Guiping, YAN Zhigang, FANG Youliang. An Optimization Design Procedure for Prestressed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Bridge[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ment Combinations for Durable Concrete. Dundee, Scotland. July 5-7, 2005. 449-456. (EI检索)(5)闫志刚, 阎贵平, 吴萱. 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简支梁优化设计研究[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5, 29(2): 18-22. (EI检索)(4)YAN Zhigang, YAN Guiping, FANG Youliang. Safety and Reliability Experimental Study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 RPC Footwalk Decks[C].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Ⅳ, Shanghai, China. October 25-28, 2004. 2189-2193. (EI检索)(3)闫志刚, 阎贵平, 余自若, 李真.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槽形梁模型破坏试验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4, 14(10):90-94.(2)闫志刚, 梁小燕, 阎贵平. 预应力RPC框架结构优化设计研究[J]. 工业建筑, 2004, 34(370): 116-120.(1)闫志刚, 张楠,阎贵平等. 广深线雅瑶大桥第17孔桥梁动力实验分析[J]. 工程力学, 2001,(A03):164-168.著作(3)张立明,闫志刚,蔡晓明. AutoCAD2010道桥制图. 2010, 人民交通出版社(2)闫志刚,季文玉,战家旺.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结构设计. 2009, 机械工业出版社(1)张立明,闫志刚. AutoCAD 2008道桥制图. 2008, 人民交通出版社指导研究生情况作为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2名:6 李占辉(2010.9-)5 罗 华(2009.9-)**************************************作为副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4名:4 张武奇(08121645,2008.9-2010.6)论文题目:圆钢管RPC柱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工作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经济管理设计处3 吴捧捧 (08121642,2008.9-2010.6)论文题目:自密实钢管RPC柱基本力学性能研究工作单位:荷兰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博士研究生2 马凌飞(07121542,2007.9-2009.6)论文题目:基于灰关联与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凝土钢筋锈蚀量预测工作单位:北京体育大学(基建处)1 张景辉(06121556,2006.9-2008.6)论文题目:活性粉末混凝土低高度梁优化分析工作单位:中国水电建设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力学的题目怎么找?1. 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文章或者书籍,如《工程力学基本原理》、《工程力学实验及应用》。2. 访问国内外大学的教材与课件,找到相关的题目。3. 科学资源平台(如SpringerLink、IEEE Xplore Digital Library)中检索有关“工程力学”的文章或会议论文,查看里面是否有适当的题目。

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它既是一门基础科学, 又是一门应用众多且广泛的科学。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物理学力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摘 要:物理力学主要是研究宏观力学的微观理论学科。研究物理力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解微观粒子性质的相互作用,找出介质的力学性质计算方法,进而使解决力学问题建立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了物理力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有关物理力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物理力学;产生;发展

一、物理力学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在物理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关于物性的问题,另一个是有关运动规律的问题。物理力学主要通过物性及其运动规律这两个方面的微观化而成为解决问题、建立微观分析的基础。关于物性的参数主要表现为运动方程组中的系数,例如弹性系数、热导率、粘性系数、声速、比热等。为了求解运动的方程组,需要知道它们相关的数值。

在传统力学中,物性参数的数值是需要试验测定的。而在我们研究的物理力学中,是通过微观的分析以及对宏观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参数的数值。我们研究物理力学,不仅是为了能够找出物质性质的微观规律,而且还需要找能够预见新物质性质的方法。

针对物理力学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先了解一下有关激波结构问题的例子。物态在激波前后会有很大的变化,在波阵面一定的厚度之内,物质是处在远离平衡的状态的。这时,对于宏观物态的参数已经不适用了。因此,我们需要从分子运用的这一个角度进行描述。像从波尔兹曼方程的角度出发,进而直接进行求解。

在上世纪60年代,一对无内部自由度的影响激波结构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发展主要得力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而能够使波尔兹曼方程进而得到模型数学方程,求精确解。另外,还能够实现激波管与稀薄气体风洞在较高区域的分辨率的相关方面的测量。虽然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都是初步的,但是从物理力学微观运动规律上看,确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就是对爆震波反应区结构方面的研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比激波结构更加复杂的,解决问题的困难在于理论的复杂性,也有实验经验的不足等原因。分子气体的动力激光器中非平衡流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分子内部自由度性质在不断膨胀的气流中产生的自身不平衡现象。在这种迅速膨胀的气流中,分子振动的自由度两方面是不平衡的,不能够采用统一的温度对其进行描述。因此,这也是一个远离平衡的问题。

二、新技术不断推动物理力学的发展

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即是力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自上世纪40年代至今,由于尖端的技术以及基础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力学面临着大量的超高温和超高压等特殊条件下的问题。我国著名的力学家钱学森在上世纪50年代初提出应该建立物理力学这门学科,其真知灼见把握了力学发展的大趋势,并且预见了今后突飞猛进的结果。

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物理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条件。纵观近五十年间的物理力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液体理论的重大进步。1972年,麦克唐纳等人计算出等压线结果和多种液体实测数据等,促进了对液体理论的研究。1997年,威尔逊提出了采用重正化群理论解决临界现象,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近20年来,对于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平衡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上世纪50年代之后,原子分子物理学才重新被重视,尤其是计算机的不断应用大大地促进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其他的像分子束技术、光散射技术、中子衍射技术等都成为了研究固体以及液体微观结构的有效手段。另外,高压技术能够产生千万大气压以上的高压条件,高倍电子显微镜能够用来观测原子尺的现象等。新技术以及新发明都为进一步研究物理力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文对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进行了相关的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对物理力学进行研究时,我们应该明确物理力学研究的目的,还应该充分采用新技术、新发明,将其不断应用到研究中。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一定能够进一步促进物理力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继美.理论力学与普通物理力学的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2]钱学森.从原子分子物理出发,经由物理力学的思路和方法搞发明创造[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02).

[3]干洪.力学学科的发展现状与21世纪展望[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2)。

[4]陈卫平.现代力学发展趋势及研究课题[J].台州师专学报,2007,(06).

浅析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

[摘 要]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它既是一门基础科学, 又是一门应用众多且广泛的科学。本文立足于力学,简要论述了力学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并对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力学 弹性力学 断裂力学 工程力学 机械

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物质的宏观机械运动,它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应用众多且广泛的科学。力学与天文学和微积分学几乎同时诞生,在经典物理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进步,如大气物理、海洋科学等,同时力学也在机械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应用广泛。

一、力学

力学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们与固体、液体及气体的平衡、变形或运动的关系,可粗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

力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古希腊时代力学附属于自然哲学,后来成为物理学的一个大分支,1687年,牛顿三大定律的提出标志着力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到18世纪末,以动力学和运动学为主要特征的经典力学日益完善。19世纪,大机器生产促进了力学在工程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发展,推动了结构力学、弹性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等主要分支的建立。19世纪末,力学已是一门相当发展并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

二、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

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广泛,其典型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弹性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弹性力学也称弹性理论,是固体力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弹性体在外力作用或温度变化等外界因素下所产生的应力、应变和位移,从而解决结构或机械设计中所提出的强度和刚度问题。机械运动当中,许多机械运转速度较高、承载很大,机械的弹性变形对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必须将机械系统按弹性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由此可见,弹性力学在机械设计中应用广泛。一般情况下,弹性力学在凸轮机构设计、齿轮机构设计、轴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

齿轮机构在设计时运用了弹性力学的知识,渐开线作为齿廓曲线存在诸多优点,但用弹性力学知识加以分析便可得出它存在的一些固有缺陷,即当两齿轮啮合传动时,根据弹性力学中的赫兹公式分析可得,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想降低两齿轮在接触处的最大接触力,就必须增大两轮齿廓在接触点处的综合曲率半径,对于渐开线齿轮传动来说,由于要增大两轮齿廓在接触点处的综合曲率半径,就需要增大齿轮机构的尺寸,而两轮齿廓在接触点处的综合曲率半径增大的范围是有限的,所以难以进一步达到齿轮机构尺寸小、而承载能力大幅度提高的目的。同时,弹性力学在轴设计中也有众多应用。为避免共振现象,对高转速的轴,如汽轮机主轴、发动机曲轴等设计时振动计算尤其重要,此时必须运用弹性力学知识。

2.断裂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断裂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门新分支,主要研究含裂纹构件的强度与寿命,是结构损伤容限设计的理论基础。断裂力学主要可分为线弹性断裂力学与弹塑性断裂力学两大类,前者适用于裂纹尖端附近小范围屈服的情况;而后者适用于裂纹尖端附近大范围屈服的情况。断裂力学发展迅速,在机械工程中应用广泛,并占据重要地位。断裂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机械的性能与功效,更能防止工程设备发生灾难性的断裂事故,以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可靠与良好运行。

首先,我国在采用断裂力学方法制订结构缺陷评定标准及安全设计规范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压力容器、小型但用量大的液化石油气钢瓶及汽轮一发电机组等。

其次,概率断裂力学在可靠性设计中应用较多。概率断裂力学在可靠性设计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可靠性设计的快速发展。运用参量的分布及安全余度来反映常规设计中不能准确反映的客观实际和常规设计安全评定中用安全系数不能准确反映的真实安全性。由于安全余度考虑了应力和强度的二阶矩,较好地反映了结构可靠度的实质,既考虑了变异特性又考虑了平均值,因而与失效分布有较直接的关系,使安全设计更可靠。国外已较完整地应用于飞机结构,如概率损伤容限分析、飞机结构可靠性和事故分析、飞机结构的耐久性分析等方面。我国在这方面开展的典型性研究则是海洋石油平台导管架焊接管节点的疲劳强度分析。

再者,可用断裂力学方法进行机械产品的失效分析。失效分析是指事故或故障发生后所进行的检侧和分析,目的在于找到失效的部位、失效原因和机理,从而掌握产品应当改进的方向及修复的方法,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发生,以推进技术不断前进。因此,失效分析技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断裂力学在机械产品失效分析中具有着重要作用。机械产品的主要失效模式有: 断裂、蠕变、疲劳、腐蚀、磨损及热损伤等,它们都可以借助断裂力学方法及断裂分析技术予以解决,断裂力学方法是失效分析的有力工具。

最后,运用断裂力学可以指导改进工艺及合理选材,如模具、焊接工艺等方面,可以减少工人的劳动量。

3.工程力学在机械修理中的应用

工程力学涉及众多的力学学科分支与广泛的工程技术领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与工程技术联系极为密切的技术基础学科,工程力学的定理、定律和结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工程技术中,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处理机械工程出现的大量破坏问题,绝大多数是根据力学方面的知识作出判断和分析的。例如,汽车修理中汽车零部件的破坏分析与修理也是如此,其中,判断汽车半轴套管断裂的原因与确定修复方案等,全部流程无一不体现着工程力学知识在汽修中的应用。

三、结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力学也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且在机械中获得更广更深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同骥,浦群.现代力学的发展[J].力学进展,1990,(1).

[2]李彦军.工程力学在汽修中的应用与对策[J].科技向导,2012,(32).

[3]侯岩滨.弹性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2005,(1).

[4]吴清可,刘元杰,张毓槐.断裂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J].机械强度,1988,(6).

工程热力学课程论文题目

题目很好,建议你从我国能源资源区域分布与大量能源使用区域分布的不同着手,分析合理的能源形式及其调配。题目很大,是12.5国家发改委科技司的一个课题,做好了不容易

工程热力学的,要求的是。任务是。具体的

同志你好: 以下是我总结的材料,请核对后使用 祝愿你工作愉快 工程热力学 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中,物质系统在平衡时的性质和建立能量的平衡关系,以及状态发生变化时,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学科。 工程热力学是热力学最先发展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热能与机械能和其他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及其应用,是机械工程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工程热力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热力系统、热力平衡、热力状态、热力过程、热力循环和工质的分析研究,改进和完善热力发动机、制冷机和热泵的工作循环,提高热能利用率和热功转换效率。 为此,必须以热力学基本定律为依据,探讨各种热力过程的特性;研究气体和液体的热物理性质,以及蒸发和凝结等相变规律;研究溶液特性也是分析某些类型制冷机所必需的。现代工程热力学还包括诸如燃烧等化学反应过程,溶解吸收或解吸等物理化学过程,这就又涉及化学热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工程热力学是关于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研究的方法是宏观的,它以归纳无数事实所得到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作为推理的基础,通过物质的压力 、温度、比容等宏观参数和受热、冷却、膨胀、收缩等整体行为,对宏观现象和热力过程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把与物质内部结构有关的具体性质,当作宏观真实存在的物性数据予以肯定,不需要对物质的微观结构作任何假设,所以分析推理的结果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而且条理清楚。这是它的独特优点。 古代人类早就学会了取火和用火,不过后来才注意探究热、冷现象的实质。但直到17世纪末,人们还不能正确区分温度和热量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本质。在当时流行的“热质说”统治下,人们误认为物体的温度高是由于储存的“热质”数量多。1709~1714年华氏温标和1742~1745年摄氏温标的建立,才使测温有了公认的标准。随后又发展了量热技术,为科学地观测热现象提供了测试手段,使热学走上了近代实验科学的道路。 1798年,朗福德观察到用钻头钻炮筒时,消耗机械功的结果使钻头和筒身都升温。1799年,英国人戴维用两块冰相互摩擦致使表面融化,这显然无法由“热质说”得到解释。1842年,迈尔提出了能量守恒理论,认定热是能的一种形式,可与机械能互相转化,并且从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定容比热容之差计算出热功当量。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于1840年建立电热当量的概念,1842年以后用不同方式实测了热功当量。1850年,焦耳的实验结果已使科学界彻底抛弃了“热质说”。公认能量守恒、能的形式可以互换的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客观的自然规律。能量单位焦耳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热力学的形成与当时的生产实践迫切要求寻找合理的大型、高效热机有关。1824年,法国人卡诺提出著名的卡诺定理,指明工作在给定温度范围的热机所能达到的效率极限,这实质上已经建立起热力学第二定律。但受“热质说”的影响,他的证明方法还有错误。1848年,英国工程师开尔文根据卡诺定理制定了热力学温标。1850年和1851年,德国的克劳修斯和开尔文先后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证明了卡诺定理。 1850~1854年,克劳修斯根据卡诺定理提出并发展了熵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确认,对于两类“永动机”的不可能实现作出了科学的最后结论,正式形成了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热力学。同时也形成了“工程热力学”这门技术科学,它成为研究热机工作原理的理论基础,使内燃机、汽轮机、燃气轮机和喷气推进机等相继取得迅速进展。 与此同时,在应用热力学理论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还发展了热力学的数学理论,找到了反映物质各种性质的相应的热力学函数,研究了物质在相变、化学反应和溶液特性方面所遵循的各种规律 。1906年,德国的能斯脱在观察低温现象和化学反应中发现热定理;1912年,这个定理被修改成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表述形式。 二十世纪初以来,对超高压、超高温水蒸汽等物性,和极低温度的研究不断获得新成果。随着对能源问题的重视,人们对与节能有关的复合循环、新型的复合工质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兴趣。

工程设计学报考内容

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年科技标兵、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辽宁省学科带头人、辽宁省优秀拔尖人才。辽宁省青年科技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三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1992年先后被评为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沈阳市青年教师标兵和辽宁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1994年被评为全国青年科技标兵;1995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软岩巷道支护压力与变形的动态仿真及监测预报的研究”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可重构的制造过程管理系统”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可重构的制造过程管理系统” 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学部“优秀项目奖”2005年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机电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09/01《见习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考试指南》(见习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考试培训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3-01 第1版《机械可靠性基本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01《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单元法及其应用》,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见习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考试培训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05月《先进制造环境下的控制图技术》,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12-1《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第1卷 材料工程基础》(主编第6篇),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1《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内容简介该书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关于《见习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实施细则》的规定与要求编写的,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从业的适应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迫切需要。本书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基础和现实需要,内容全面,体系清楚,着重实际示范。本书内容包括四大部分:创新设计——TRIZ理论、有限元方法与ANSYS应用、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本书基本上包括了工程技术人员需要掌握的现代设计理论知识,在内容上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本书主要作为高等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参加见习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考试的指导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机械可靠性基本理论与方法》内容简介《机械可靠性基本理论与方法》以机械系统及其零部件的可靠性为背景,汇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可靠性与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关系、失效率一时间关系、载荷一强度干涉关系、系统可靠性与零件可靠性之间的关系等可靠性基本理论、模型、方法的新认识与新发展。在零件可靠性方面,从数学的一般意义上解释载荷强度干涉概念与模型,大大拓展了传统模型的应用范围;在系统可靠性方面,采用系统工程思想方法,介绍了直接在系统层进行可靠性分析、建模的方法,突破了“从零件到系统”的传统可靠性分析框架;在系统故障分析方面,介绍了Petri网模型及相应的故障分析新方法;此外,还采用通用发生函数方法详细表述了多状态零件与系统的可靠性问题。《机械可靠性基本理论与方法》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可靠性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 2009年发表的论文基于D-H变换矩阵的Stewart型并联机床位姿方程及运动学反解,《机械设计》2009年 第5期一种新型六自由度力学加载系统,《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9年 第4期大型真空罐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分析,《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年 第4期6自由度并联机床位姿误差线性化计算模型及验证,《制造业自动化》2009年 第2期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多状态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机械工程学报》2009年 第2期考虑表面加工的疲劳缺口系数研究与应用,《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9年 第2期有限板共线多孔MSD应力强度因子有限元分析,《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9年 第1期载荷共享并联系统疲劳累积损伤可靠性模型,《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 第2期基于混合特征和支持向量机的抽油杆缺陷识别,《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 第2期5mm厚6063铝合金搅拌摩擦对焊焊缝组织分析,《焊接技术》2009年 第1期 基于ARAMIS的搅拌摩擦焊焊接件拉伸试验分析,《焊接技术》2008年 第6期考虑载荷作用次数的齿轮可靠度计算模型,《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12期连续系统强度分布的确定方法与可靠度计算,《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12期基于混合硬化模型的ERW焊管排辊成形数值模拟,《塑性工程学报》2008年 第6期35CrMo钢缺口试件有限元分析与设计,《机械设计》2008年 第11期系统可靠性的贝叶斯网络评估方法,《航空学报》2008年 第6期多状态机械系统可靠性的离散化建模方法,《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11期钢缆类相关失效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11期多状态系统共因失效机理与定量分析,《机械工程学报》2008年 第10期基于动态非线性模型的带式输送机滚筒有限元分析方法,《煤矿机械》2008年 第11期具有不确定性的恒幅循环载荷疲劳可靠度异量纲干涉分析方法,《机械强度》2008年 第5期连续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机械制造》2008年 第9期考虑失效相关的系统动态可靠性模型,《兵工学报》2008年 第8期基于损伤等效原理的并联系统相关失效可靠性分析,《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8期系统共因失效概率分析的非经验模型,《中国机械工程》2008年 第15期失效相关系统动态可靠性建模与失效率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08年 第12期搅拌摩擦焊接过程温度场动态仿真,《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7期基于ESPN的制造系统多任务可靠性研究,《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7期3-TPT型并联机床的精度分析与仿真,《中国机械工程》2008年 第11期考虑失效相关的k/n系统动态可靠性模型,《机械工程学报》2008年 第6期2A12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缝孔洞和沟槽缺陷分析,《轻合金加工技术》2008年 第5期载荷相关结构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机械工程学报》2008年 第5期裂纹梁动力学仿真的有限元模型,《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5期应用Petri网的关联矩阵求最小割集的新方法,《中国机械工程》2008年 第9期ERW辊弯成形过程CAD/CAE集成建模方法研究,《机械设计与研究》2008年 第2期共因失效分析中不确定性数据的处理方法,《机械设计》2004年 第z1期基于生产费用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优化,《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4期贝叶斯网络在机械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4期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调度优化研究,《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3期搅拌摩擦焊工艺与机理的研究,《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8年 第1期考虑相关失效的管道类系统可靠性建模,《中国机械工程》2008年 第5期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抽油杆缺陷识别,《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2期基于高速转盘法的剩余污泥可溶化处理,《化工学报》2008年 第2期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焊接过程缺陷分析,《机械制造》2008年 第2期共因失效系统动态可靠性模型,《中国机械工程》2008年 第1期考虑载荷作用次数的零部件可靠性模型,《机械强度》2008年 第1期2A12铝合金搅拌摩擦焊工艺与焊缝组织特征分析,《制造技术与机床》2008年 第1期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复杂机械结构安全性分析,《机械与电子》2008年 第1期随机恒幅循环载荷疲劳可靠度异量纲干涉模型,《机械工程学报》2008年 第1期基于RCMⅡ和CCF理论的隐蔽性故障的新评价模型,《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1期管道类连续系统可靠性建模方法,《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1期 随机载荷作用下的零件动态可靠性模型,《机械工程学报》2007年 第12期ANSYS的网格划分在工程实例上的应用,《机械》2007年 第9期机械产品失效率预测的数学模型,《失效分析与预防》2007年 第4期机械零件动态可靠性模型及失效率研究,《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11期零件动态可靠性建模及早期失效率研究,《航空学报》2007年 第6期基于广义随机Petri网的CIMS多任务可靠性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年 第33期某型飞机水平尾翼疲劳试验的声发射实时监测,《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8期3-TPT平台误差的蒙特卡洛模拟,《工程设计学报》2007年 第4期基于小子样可靠性评估方法的软件开发与工程应用,《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4期考虑载荷作用次数的共因失效零部件可靠性模型,《机械科学与技术(西安)》2007年 第10期应用于IID变量的ARMA控制图性能分析,《仪器仪表学报》2007年 第10期含裂纹一维欧拉梁的裂纹无效位置分析,《应用力学学报》2007年 第1期失效概率计算中的信息遗失与系统级建模方法,《中国机械工程》2007年 第19期多种失效模式下的机械零件动态可靠性模型,《中国机械工程》2007年 第18期信噪比在分析残差控制图检测能力中的应用,《工业工程》2007年 第5期提高抽油杆微裂纹漏磁检测精度灵敏度新方法,《石油机械》2007年 第9期基于Pro/E的齿轮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煤矿机械》2007年 第10期载荷多次作用下的共因失效系统可靠性模型,《航空学报》2007年 第B08期一种集成SPO与EPO的过程控制方法,《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9期基于随机Petri网的基本加工单元故障分析,《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7年 第9期神经网络求解隐蔽性故障率,《机械制造》2007年 第6期Q控制图灵敏性分析,《高技术通讯》2007年 第2期应用MCEWMA控制图监视刀具磨损过程,《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5期考虑载荷作用次数的失效相关系统可靠性模型,《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5期COM技术在可靠性设计中的应用,《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7年 第4期直母线锥盘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带的轴向偏移分析,《中国机械工程》2007年 第8期基于贝叶斯动态模型的自相关控制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 第3期高温压力蒸汽管道寿命预测方法的研究,《机械制造》2007年 第3期基于Petri网和GASA的双资源JSP动态优化调度,《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3期监视过程均值变化的残差控制图检测能力分析,《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3期发动机轮盘模拟技术理论与方法,《机械设计》2007年 第2期确定RCMⅡ中最佳维修间隔期数学模型的适用条件,《机械设计》2007年 第2期双资源生产车间调度问题的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年 第6期电机电流分析法在机床类设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机床与液压》2007年 第3期考虑共因失效的机械零部件可靠性模型,《机械设计》2007年 第1期轮盘疲劳可靠性分析的Monte-Carlo数字仿真,《系统仿真学报》2007年 第2期某钛合金材料拉伸过程的声发射特征,《机械制造》2007年 第1期管道类连续系统可靠性建模与应用,《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年 第1期集成统计过程监视与工程过程控制,《统计与决策》2007年 第1期 Q控制图初始性能的改进,《工程设计学报》2006年 第5期面向小批量制造环境的控制图理论的研究,《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6年 第10期自相关过程的统计控制方法研究,《机械制造》2006年 第9期生产周期——交货期双目标生产车间调度优化,《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6年 第12期裂纹检测的结构动力学方法研究进展,《机械制造》2006年 第12期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摩擦因数和传动效率的实验研究,《机械设计》2006年 第12期齿轮可靠度设计计算模型,《机械制造》2006年 第11期基于RCMⅡ的石油设备管理策略,《石油机械》2006年 第11期基于SVD方法的弱故障特征提取方法,《机床与液压》2006年 第10期低循环疲劳寿命预测的幂指函数模型,《机械强度》2006年 第5期压气机盘疲劳可靠性数字仿真分析,《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 第9期裂纹梁的动态特性仿真,《工程设计学报》2006年 第4期基于遗传和禁忌搜索算法求解双资源车间调度问题,《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 第8期裂纹梁的相似特性及模型误差分析,《机械强度》2006年 第4期重用ANSYS软件对压缩机定子的有限元分析,《通用机械》2006年 第7期应用循环平稳方法分离电机系统故障,《振动.测试与诊断》2006年 第2期压气机轮盘疲劳寿命影响参量的灵敏度分析,《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 第6期基于SolidWorks的液压集成块虚拟设计,《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 第6期应用幂变换法构造低周疲劳寿命预测的幂指函数模型,《航空学报》2006年 第2期可靠性干涉模型的扩展与应用,《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6年 第3期基于IDEF&ML的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的建模研究,《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6年 第5期矩形外伸板的弹性分析,《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 第4期基于零件条件失效概率分布的共因失效模型,《中国机械工程》2006年 第7期某型飞机起落架收放试验过程中疲劳损伤的声发射监测,《无损检测》2006年 第3期基于遗传和禁忌搜索算法求解车间调度优化问题,《计算机应用》2006年 第4期发动机可靠性及其评价技术分析,《农机化研究》2006年 第3期系统共因失效分析及其概率预测的离散化建模方法,《机械工程学报》2006年 第1期冗余系统共因失效概率预测模型,《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 第2期基于Monte Carlo-神经网络的系统相关失效概率模型,《系统仿真学报》2006年 第2期参数化零件可靠性设计在Pro/E上的实现,《机械设计》2006年 第1期齿轮失效概率分析的串联系统相关失效模型,《失效分析与预防》2006年 第1期

ISSN: 1000-0844数据库收录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CSCD,中国科技核心不是哦

助理工程师不是考的,是通过所在单位进行集体收集材料后,向当地人事局进行申报审核的一个过程。具体过程如下:评审条件:1、中专学历毕业后,任技术员满四年或未认定技术员参加工作满六年,必须参加考核,考试合格才能成为助理级职称资格;2、大专学历毕业后,三年工作经验,考核合格,认定助理级职称资格;3、本科学历毕业后,一年见习期满后,考核合格,认定助理职称资格;4、获得硕士学位后,再从事本专业工作3年,考核合格,可初定中级职称资格;5、博士学位获得者,考核合格,可初定中级职称资格。需要提交的材料:为了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凡涉及申报对象的学历、专业年限、考试成绩、任职年限及本人的工作能力、主要业绩和奖惩情况,须由申报单位核实后,按规定的要求提交以下主要材料:助理:需上交:一寸和两寸照片各两张、身份证复印件2份、学历证复印件、工作总结、技术报告一份。

电子工程学院学报内容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邮编为401331,该校地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76号,是一所由重庆市政府举办、重庆市教委主管、市教委与市经信委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是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所“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首批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单位”“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人社部、财政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单位和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

学校连续四年蝉联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连续两年获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并获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特别是,学校还荣获教育部“2015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就业50强高校”)和“2017年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学校在近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厚德强能、求实创新”的校训,传承“龙翔马越、博润致远”的人文精神,坚持“以电子信息为特色、智能化为引领,培养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密集型领域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注重应用研发与技术服务”的办学定位,确立了建设“高水平技术技能型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学校以第一顺位被重庆市确定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国家“双高计划”)项目推荐单位,正在奋力创建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世界水平的国家“双高校”。

战略区位显要。中央对重庆实施“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要求发挥好支撑、带动、示范“三个作用”。作为直辖市的重庆,是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正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在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着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着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着示范作用。学校位于重庆大学城,地处重庆高新区和重庆科学城“智核区”,紧邻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西部现代物流园,产教融合、科教并进的背景极为深厚,学校战略区位独特显要。

专业特色鲜明。学校以专业特色统领办学特色,按照“产业链”“技术核”“职业域”升级重构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智能制造”为骨干,面向世界水平、全国一流、区域领先、重庆特色的8个专业(集)群体系,以群建院,建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财经管理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建筑与材料学院、智慧健康学院8个(专业)实体性学院以及通识教育与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与国防教学部3个(育人)功能性学院,对接重庆“芯屏器核网”智能全产业链的“新一代电子信息和智能化”专业优势特色鲜明。学校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备选库1个,主编国家规划教材51种,建成国家级重点(骨干)专业13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资源共享)课程9门、国家级实训基地7个。

杰出人才辈出。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培引并举”打造高水平团队和领军人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81人,其中博士(含在读)81人、教授100人(二级教授3人),引进沈昌祥院士、国家“”专家等高端人才2人,自主培养1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技能大师、7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杰出人才71人。建成国家级创新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竞赛教学设计赛项一等奖(第1名)1项、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三等奖2项。

育人成效明显。学校凝炼出“十用十不用”等核心育人理念方法,全面推进“大思政”三全育人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立德树人水平和育人质量。同时,率先提出了“技术技能教育的英才育人”理念,创新实施了“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工匠工坊支持计划”“星光大道奖励计划”,为“重电学子”开出个性化成长清单,着力培育卓越大国工匠。培养了诸如“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杨成兴、长安集团“全国技术能手”田钭、华为HCIE-cloud(云计算领域)重庆市高校在校生认证第一人潘治宇等一大批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学生男子足球队连续九年蝉联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重庆赛区冠军,并于2016年问鼎全国总冠军。学校啦啦操队代表中国勇夺国际技巧与舞蹈啦啦操锦标赛银牌。学生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64项(一等奖19项)。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研发服务强劲。学校建有“沈昌祥网络空间安全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部“重电众创e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建成“城市建筑智慧运维管理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重庆精密加工及在线检测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电子信息应用技术推广中心”“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科普基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技术与服务团队”5个市级研发平台/团队以及“机器人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正积极筹建“硅光子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中心”,聚集人才、技术、政策等要素资源,繁育“环重电”双创生态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校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重庆市发展研究奖1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2项、重庆市科研重大/重点项目7项。公开国家专利1186项,其中发明专利209项。第一作者发表SCI一/二区高水平论文11篇。年技术服务收入持续增长,并突破3000万元。

开放合作广泛。学校围绕相互需求,探索基于产权介入和效益分享的职教集团-专业联盟-产业学院“三位一体”产教融合体系,牵头组建了“重庆电子信息职教集团”“长江经济带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对接专业群建有“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信息安全与云计算校企联盟”“重庆电子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重庆通信行业校企联盟”“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协会教育与培训专委会”“重庆市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重庆职业教育学会传媒艺术专业委员会”6个校企联盟以及“重电-华为ICT学院”“重电-海尔智能电子学院”“重电-长安智能制造工程学院”“重电-新大陆物联网学院”“重电-启明星辰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重电-新迈尔数字媒体学院”“重电-上海培越航空学院”7个产业学院。联合重庆邮电大学合作培养应用本科学生262名,学校是教育部“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SGAV项目”示范学校,联合澳大利亚院校合作培养双学历学生519人,面向14个国家招收全日制来华留学生58名,面向巴基斯坦高校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实施ICT培训认证,建成“重电老挝亚龙丝路学院”“中泰国际学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创新实施“学校+校友+农户”扶贫模式。学校连续四年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授予“优秀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

我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目前用过的跟本专业相关的软件有: Win-TC,Microsoft Visual C++ 6.0:主要是C语言等编程 Keil uVision2(还有新版本3):单片机编程 Quartus :Verilog HDL硬件语言编程和系统设计 MATLAB:强大的数学软件,本专业主要学习用matlab语言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 EWB(最新版本已改名为multisim):进行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混合仿真,我们用它设计过数字钟! Protel:主要用于电路设计! JDK 和NetBeans 捆绑 :Java编程 暂时就这些了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包括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与技术两项内容,学习内容涉及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三大知识板块,其培养方向有些院校涉及三个方向,如无线通讯、图像传输与处理、信息电子技术等,有的院校则涵盖两个专业方向,如通信与电子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 学习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 电路分析原理、电磁理论,天线原理,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基础、单片机、信号与系统分析、ARM嵌入式系统等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就业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我也是这个专业毕业的 以前在大学主要课程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信号与系统、电子线路EDA、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路、电路分析、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技术、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光纤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智能仪器、计算机通信网等 上面的每一门都很重要,学精通了一门就够你爽的,当然大部分人都学的一般。 搞这行的关键看的是实际动手能力,我建议你多动手。 加油吧。学好系里的每一门课程都重要。千万不要觉得有得是选修课无所谓。

电路基础必须学好啊,模电数电,最好自己参加个比赛,然后你就成长啦

首先要符合公务员招考公告中列出的条件,基本就是年龄、政治面貌、学历(可能会有籍贯)等比较笼统的。第二,要符合职位表中各个职位的具体要求,诸如学历学位、专业、工作经验等。 你可以在专业这里筛选,工科、理工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类、不限,都可以,再符合其他条件就可以报名。如果不确定,拨打招考单位电话咨询。

这个专业所学很宽泛,可考研的方向不少,可以是通信方向,也可以微电子,电路与系统,信号处理等等方向,你可以多了解下。因为各个学校考研要求的专业课是基本不一样的,哪怕科目一样,侧重也有所不同。有考数电模电的,有考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的,有考通信原理的,也有考电磁场的。多做了解吧,看你中意哪个学校了

10003 清华大学 1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3 90002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4 10286 东南大学 5 10004 北方交通大学 6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7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8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9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11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12 10335 浙江大学 13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14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15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6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17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18 10732 兰州铁道学院 19 10151 大连海事大学 20 10183 吉林大学 21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22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5.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原理、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基础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周~20周。 主要专业实验:物理实验、电子线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核心期刊有208种,如下: 移动信息 (2009-04-01) 数码摄影 (2009-04-01) 卫星与网络 (2009-04-01) 中国雷达 (2009-04-01) 广播电视信息(下半月刊) (2009-04-01) 中国电子商情.RFID技术与应用 (2009-04-01) 中兴通讯技术(英文版) (2009-04-01) 中国数字电视 (2009-04-01) 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 (2009-04-01) 数字世界 (2009-04-01) 数码先锋 (2009-04-01) 科普研究 (2009-04-01) 家庭影院技术 (2009-04-01) 集成电路应用 (2009-04-01) 电子制作 (2009-04-01) 电子设计技术 (2009-04-01) 电子测试 (2009-04-01) 电子测量技术 (2009-04-01) 大众数码 (2009-04-01) 中国邮政 (2009-04-01) 半导体信息 (2009-04-01) 半导体行业 (2009-04-01) 半导体杂志 (2009-04-01)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9-04-01) 变频器世界 (2009-04-01)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0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9-04-01) 当代通信 (2009-04-01) 电力电子 (2009-04-01)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04-01) 电声技术 (2009-04-01) 电视工程 (2009-04-01) 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 (2009-04-01)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9-04-01) 电信技术 (2009-04-01) 电信建设 (2009-04-01) 电信快报 (2009-04-01) 电信网技术 (2009-04-01) 电讯技术 (2009-04-01)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09-04-01)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09-04-01) 电子产品世界 (2009-04-01) 电子对抗 (2009-04-01) 电子工程师 (2009-04-01)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2009-04-01) 电子工艺技术 (2009-04-01) 电子机械工程 (2009-04-01) 电子技术 (2009-04-01) 电子科技 (2009-04-01) 电子科技文摘 (2009-04-01) 电子器件 (2009-04-01) 电子设计应用 (2009-04-01) 电子世界 (2009-04-01) 电子显微学报 (2009-04-01) 电子与封装 (2009-04-01) 电子与自动化 (2009-04-01) 电子元器件应用 (2009-04-01) 电子质量 (2009-04-01) 烽火科技报 (2009-04-01) 覆铜板资讯 (2009-04-01) 光电技术应用 (2009-04-01) 光电子技术 (2009-04-01)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09-04-01) 光机电信息 (2009-04-01)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09-04-01)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09-04-01) 光子技术 (2009-04-01) 广播电视信息 (2009-04-01) 广东通信技术 (2009-04-01) 广西通信技术 (2009-04-0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04-01)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09-04-01) 电子设计工程 (2009-04-0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04-01) 航天电子对抗 (2009-04-01) 红外 (2009-04-01)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9-04-01) 集成电路通讯 (2009-04-01) 舰船电子对抗 (2009-04-01) 江苏通信 (2009-04-01) 江西通信科技 (2009-04-01) 家庭电子 (2009-04-01) 今日电子 (2009-04-01)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09-04-01) 警察技术 (2009-04-01) 军事通信技术 (2009-04-01) 空间电子技术 (2009-04-01) 雷达科学与技术 (2009-04-01) 雷达与对抗 (2009-04-01) 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9-04-01)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01) 全球定位系统 (2009-04-01) 山东通信技术 (2009-04-01) 山西电子技术 (2009-04-01) 声学与电子工程 (2009-04-01) 实用影音技术 (2009-04-01) 世界电信 (2009-04-01) 世界电子元器件 (2009-04-01) 视听技术 (2009-04-01) 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 (2009-04-01) 数据通信 (2009-04-01) 数字生活 (2009-04-01) 数字通信 (2009-04-01) 数字通信世界 (2009-04-01) 天津通信技术 (2009-04-01) 通信电源技术 (2009-04-01) 通信对抗 (2009-04-01) 通信管理与技术 (2009-04-01) 通信世界 (2009-04-01) 通信与广播电视 (2009-04-01) 通信与信息技术 (2009-04-01) 通讯世界 (2009-04-01) 微电子技术 (2009-04-01) 微纳电子技术 (2009-04-01) 微细加工技术 (2009-04-01)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09-04-01) 无线电工程 (2009-04-01) 无线电技术 (2009-04-01)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09-04-01) 无线通信技术 (2009-04-01)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04-01) 西部广播电视 (2009-04-01) 现代电视技术 (2009-04-01) 现代电信科技 (2009-04-01) 现代电子技术 (2009-04-01) 现代通信 (2009-04-01) 现代显示 (2009-04-01) 现代传输 (2009-04-01)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9-04-01) 信息产业报道 (2009-04-01) 信息记录材料 (2009-04-01) 信息技术 (2009-04-01)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9-04-01)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09-04-01) 信息空间 (2009-04-01) 信息通信 (2009-04-01) 信息网络 (2009-04-01) 信息网络安全 (2009-04-01) 信息与电子工程 (2009-04-01) 移动通信 (2009-04-01) 音响技术 (2009-04-01) 印制电路信息 (2009-04-01) 邮电设计技术 (2009-04-01) 有线电视技术 (2009-04-01) 真空电子技术 (2009-04-01) 中兴通讯技术 (2009-04-01) 重庆通信学院学报 (2009-04-01)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01) 中国电子科技(英文版) (2009-04-01) 电子科学学刊(英文版) (2009-04-01)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英文版) (2009-04-01) 光电子快报(英文版) (2009-04-01) 半导体光子学与技术(英文版) (2009-04-01) 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 (2009-04-01)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01)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9-04-01) 中国集成电路 (2009-04-01) 中国无线电 (2009-04-01)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09-04-01) 中国新通信 (2009-04-01) 中国信息界 (2009-04-01) 中国有线电视 (2009-04-01) 艺术科技 (2009-04-01)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9-04-01)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09-04-01) 航空电子技术 (2009-04-01) 舰船电子工程 (2009-04-01) 数字与缩微影像 (2009-04-01) 仪器仪表用户 (2009-04-01) 洗净技术 (2009-04-01) 非线性科学与数值模拟通讯(英文版) (2009-04-01)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09-04-01) 红外技术 (2009-04-01)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9-04-01) 微波学报 (2009-04-01) 液晶与显示 (2009-04-01) 光通信技术 (2009-04-01) 通信技术 (2009-04-01) 微电子学 (2009-04-01) 光通信研究 (2009-04-01) 光电工程 (2009-04-01) 电路与系统学报 (2009-04-01)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9-04-01)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09-04-01)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9-04-01) 压电与声光 (2009-04-01) 电视技术 (2009-04-01) 电波科学学报 (2009-04-01) 信号处理 (2009-04-01) 现代雷达 (2009-04-01)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2009-04-01) 半导体技术 (2009-04-01) 电信科学 (2009-04-01) 激光与红外 (2009-04-01) 半导体光电 (2009-04-01) 半导体光电 (2009-03-31) 应用激光 (2009-03-3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03-31) 激光技术 (2009-03-31) 激光杂志 (2009-03-31)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03-31) 光电子.激光 (2009-03-31)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9-03-31) 通信学报 (2009-03-31) 电子学报 (2009-03-31) 量子电子学报 (2009-03-31) 半导体学报 (2009-03-31) 通信企业管理 (2009-03-31)

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以及信息安全、光电子技术科学、电信工程及管理 、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属于相近专业。主要区别是学习和培养的侧重点不同。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 本专业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宽理论厚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包括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与技术两项内容,学习内容涉及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三大知识板块,其培养方向有些院校涉及三个方向,如无线通讯、图像传输与处理、信息电子技术等,有的院校则涵盖两个专业方向,如通信与电子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

机械工程学报主要内容

中国机械工程学报是EI级别,主要刊登机械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和制造工艺等学术论文

CSCD,EI,SCI的级别解说如下:

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创建于1989年,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

EI:《工程索引》(EngineeringIndex,EI),1884年创刊,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报道工程技术各学科的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献。是供查阅工程技术领域文献的综合性情报检索刊物,摘录质量较高,文摘直接按字顺排列,索引简便实用。

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部国际性的检索刊物,包括有: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主要侧重基础科学。SCI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

扩展资料:

中国机械工程学报的学术地位:

作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唯一的官方刊物,已成为中国机械工程学界的顶尖期刊之一,力争成为世界一流。CJME代表CMES为80多个国际协会/机构提供国际交流,如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机械工程师学会(IMechE)和国际机械与机械科学促进联合会(IFToMM)。

涉猎范围如下:

1、机械和机器人,包括但不限于:创新机制设计、机械传动、机器人结构设计与控制、机器人应用(例如,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三坐标机器人。

2、智能制造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创新工业设计、智能加工工艺、人工智能、微型和纳米制造、材料增加制造、智能监控技术、机器故障诊断与预测。

3、先进的运输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汽车技术、无人驾驶车辆、先进的铁路运输、智能运输系统。

4、海洋工程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深海勘探设备、自主水下航行器。

5、智能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材料成形技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机械工程学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程索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引文索引

机械学、制造科学与技术等。刊登的内容为机械工程领域具有创新性的综述、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应用方面的优秀科研成果。

  • 索引序列
  • 工程力学内容论文题目
  • 工程热力学课程论文题目
  • 工程设计学报考内容
  • 电子工程学院学报内容
  • 机械工程学报主要内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