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论文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论文

在当今中国,我们还无法从报纸和官方的媒介上看到有关中国贵族的词汇,但是在全社会,这应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要在这个贵族前面加上中国的修饰语,并不仅仅限定讨论中国的这个阶层,更如“中国特色”这个词汇一样,只因为中国贵族成长史,其特点和其他国家现存贵族有很大不同。贵族不是仅仅拥有财富, 拥有财富者可以称的上富人,瞬间的利用机会发迹者在中国被称为暴发户,那都称不上贵族。一代出一个富人,三代才培养出一个贵族。贵族是从出生就含着金勺子,从出生到儿童,少年,都是在十分优越的环境中成长,享受了其他同龄人没有享受到的医疗,保健,度假和教育的一个有很多特点的群体。中国式的贵族具有这些基本特征,也有些同时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从本质上,从1949年开始,除了香港,台湾,澳门和一些红色资本家的家族以外,贵族和豪门确实已经从中国大陆消失。这是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无产阶级专政所决定的。但是,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个潜在的庞大的贵族群体实际上已经悄然形成。就如中国几千年历次改朝换代一样,皇亲国戚和其族裔实际上已经成了潜在的红色贵族。显然,在中国,也只有这些开国元勋的后代是真正的贵族。然而,在毛的时代,尽管他们都享有一定的特权,借着父亲祖父之特权而有特别的享受,但是还没有到了日费斗金,挥洒自如的程度,这又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规则决定的。然后在中国开放后,这个群体开始真正利用父辈的光芒和力量,建立起庞大的关系网,这个关系网,绝对不是普通老百姓和普通群体所能想象和维系的,他们可以在这个关系网中呼风唤雨,高额交易,官位易主,总之,基本可以做到“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了。如果把这个群体我们称为中国最高层的贵族的话,那么中国还有一些新贵。这些新贵是各级现任高官的子女,他们和最高层贵族相比,少了点小时候的培养,多了点后来的优势,因为他们的父辈都是健在并且在掌权。在这个中国社会阶层的次高层的中国新贵中,还包括一些巨富的大商人。但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暴发户就不算了,他们是个过渡群体,实际上,他们对中国的影响力相当有限,除了吸引了一下全国人民的眼球,遭到大家的红眼和瞬间的羡慕外,他们没有得到实际的好处,对政治和国家的影响力更是接近于零,他们倒是落了一个没文化,粗俗不堪的“大款”的称号很多人的鄙视。后来者显然吸取了他们的教训,也确实显出了更大的力量,更强的修养,一批下海的知识分子组成了第二次新贵的浪潮,尽管一些人倒下去,破产了,但是很多维系下来,维系下来的开始尝试做红顶商人,他们再次发现了在中国千古不变的定律,官本位的文化和权力之重。他们间接或者直接与中国的红色贵族建立起关系,或者干脆与新的各级执政者建立起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在法律框架之下的,不是在桌面上的,几乎都是隐蔽的,悄然的,不动声色的。但是不论如何,第二批新贵依然是从产业做起,逐步走向融资,壮大,上市这样一个过程。第三批要成新贵的识时务者出现了,他们的手笔更大,他们已经厌倦了从小作坊开始的直接披星戴月的劳作,把公司做大,市场的弱肉强食和求贵心切让他们想一步登天,于是股份成了一个最好的突破点,上市不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必然过程,而成了一步登天的手段,但是毕竟法律在那里,框架在那里,于是幕后操作成了主要的过程。国有公司的老板也通过上市,用各种只有中国经济学家能和老百姓解释出道理的办法把几十年的千百万工人劳动创造出的国有资产直接席卷到自己手中。这批人是胆子最大,富的最快的一批人。人们常说,中国穷人仇富是不对的。仇贵就更不对。他们是精英,应该得到尊重,我认为这话并没有错。实际上,我相信,大部分中国人不会仇视科学界富起来的袁隆平,体育界的姚明刘翔郭晶晶,文艺界的歌星演员,因为尽管很多体育精英如当年的穆铁柱,文艺精英如当年的郭兰英没有赚到如此多的钱,但是人们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的开放,需求的变化,国门的打开,市场的调节,使得这些人成为新贵。大部分中国人也并不仇视那些真正靠自己的辛劳,汗水,科技和力量打拼出来的青年的楷模企业家,甚至对他们心存敬意,即使他们的起家历史也并不那么干净。只是因为“劳动创造财富,辛苦换来成功”还是全体劳动者和善良的有良知民众的共识。如《黑领和白领》一文中所说,“中国真正的财富拥有者是黑领,而不是白领”。在中国,这些企业家也好,创业者也好,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财富拥有者,他们更多人,依然会是昙花一现的梦幻。在中国最高层的企业家和最高管理者白领阶层里,实际上又分成很多层次。这个层次的有识之士已经有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一边努力参与政治,影响政坛,推动私有财产保护法,一方面做两手准备,随时准备撤退。这个阶层另有些人人已经开始头脑发热,他们努力发展事业,发展公司,平日高谈精英政治(自然觉得自己就是将来和目前的精英之一),觉得自己和红色贵族可以平起平坐,甚至更高一头,这些人觉得虽然目前体制还不健全,但中国将来必定会走向欧美体制;这个阶层层次最低的一些人当然是得过且过,只管闷声发大财,他们不理政治,赚钱高兴,赔钱伤心,休妻纳妾,声色犬马,恨不能把几代没有享受到的在他这一代完成。白领阶层其他层本质都是贫寒者,他们包括各级中小层管理者,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他们的工资貌似很高,出入称总,甚至配备秘书,办公环境良好,在农民工看起来,他们是地道的有钱人,但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自己经济的捉襟见肘,他们在发展中国家,希望实现发达国家富人贵族的生活,他们的辛苦和努力可想而知,他们尽管在生活消费等很多方面表现也很豪华和阔绰,但是他们的迷梦不断被房价的高涨,政策的变化,经济环境的恶化所影响,他们的情绪也随之波动。本质上,中国不存在国家公务员,公务员可以划分为依然是高高在上的官吏和混日子过的小杂役。大官吏是可以利用手里的权力,直接进入权利核心的贵族和黑领阶层,中下层官吏和高层白领阶层进行一定的交易,也可以算作高级白领阶层。小杂役的公务员除了可以靠点报销,蹭饭,梦想继续在权力位置上爬,已经别无特别的好处。在大城市,一线二线城市的最下层白领之下,在城市,就是中国庞大的普通劳动者群体,他们包括各个行业的普通劳动者,个体商贩,小作坊主,很贫寒的在职和失业的工人群体。他们的生活清贫,寄托希望于自己的孩子的未来,他们的生活勤俭,他们遵纪守法,他们期盼中国的美好未来,他们捐款灾区,他们支持国家度过难关,然后,很多时候,他们等来的是孤寂和无望。但是他们的生活,依然可以基本维持温饱,他们更关注的是教育,水电和菜篮子。他们住在三线城市的老房子里,大城市高涨的房价对他们影响不大。在中国的最下层,分为两个大的群体,一个是中国最贫寒的阶层,煤矿工人和城市建筑工地农民工,和无数在家乡种菜,种粮食的农民。在前者中这些人很多都是过去中国的农民,失去工厂买断的工人,他们走出了乡村,到各个几乎没有安全保证的矿场,煤窑工作,他们期盼每日能解决基本的温饱,能有一点点余钱,他们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长夜矿下工作,他们听不懂经济学家的高论,只是知道对他们有好处的政策不多,他们听不懂“专家”的高论,只是知道他们又研究了不允许娃娃出生了等等高论,他们不会仰望星空,也不会眼含泪水的高喊爱国,但是他们是受到教育最少,遇到的不公很多,控诉无门的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寄托希望于孩子读书,但是学费和生活费用艰难,就算国家高喊义务教育,地方依然我行我素,他们希望孩子当兵,但是贿赂公行,他们无力提供,他们对一个高官对他们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一个承诺,都会感动的泪流满面,不论是否会被执行。他们执着,他们期盼,他们每天在为这个国家创造着最多的财富。他们被称呼为中国人民,被称为拥有无上的权力,但是作为一个个的个体,他们很难享受一个生灵,一个平等的地球人的该拥有的基本权利。作为人民,他们无比强大,作为个体的人,他们无比虚弱。

当今社会是个官僚垄断集团统治的社会。弊病积重难返。

社会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现象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网络语言中的社会语言学现象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到处都可以看到网络的身影。人们利用网络工作、学习、娱乐、购物,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交流,网络语言也就应运而生了。虽然网络词汇是在虚拟的空间中使用的,但作为一种新的语言交际方式,它仍然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一个例证,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语言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称代形式、语言变体、语言与性别、语用学等等都是它研究的对象。而网络语言正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以中文为主体,以汉语拼音、英文、符号、数字等为辅助手段,在互联网上进行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形式;狭义的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在网络聊天室和BBS上进行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分析网络语言的形成、特点及发展前景。

二、网络语言的形成

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的语言社区(Speech communities, 指一群人使用同一种语言,对语音和语法的异同有相同的概念)里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这种新的语言现象同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发展和网民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前提条件

作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全新崛起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人们在网络上可以聊天、购物、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等方式自由地发表意见,而正是在这种特殊的虚拟空间中产生了一种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时不同的语言环境。“网络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方面,由此也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网络语言。”由此可见,网络语言的产生及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社会发展是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并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人们已经从最初对基本生活资料的追求发展到了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追求。计算机的产生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工作、娱乐的各种追求。

(三)网民心理需求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直接原因

在利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一些平常说不出来的话,在网上却能脱口而出。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给了人们一些遮挡,在这里,交流虽然是即时的,但却不是面对面的,甚至是匿名的。因此,人们可以摆脱现实中的很多诸如身份地位、人际关系之类的束缚,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甚至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泄自己的不满或是痛苦。

三、从实例中看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具有多样性、简约性、随意性、不稳定性和非语言符号化倾向的特点。其多样性表现为英语原词、拼音、汉英混合、数字等多种形式并存。为了适应现代的快速生活而出现的大量的词语的缩略形式则是网络语言简约性的体现。人们在利用网络交流时出于调侃或是其他一些目的而对固有的词语进行改动的行为使网络语言具备了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当有声语言和书写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意思时,符号便出现了。这些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是语言交际的一种辅助手段。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看看网络语言构成的特点。

(一)缩略词

缩略语是网络语言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为了交流方便,网络语言常常取 英语单词 的首字母或是其他一些发音相同的单个字母来代替单词或是 短语 ,或是以汉语拼音中的声母来代替汉语词句。

1.英语单词的缩略形式

英语单词的缩略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单词内部的几个字母或是短语的首字母来代替整个单词或是短语。如:GF(girlfriend), BF(boyfriend), WWW(World Wide Web),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DIY (do it yourself), PK(player killing 或 Penalty Kick),BBS(Bulletin Board System),VR(Virtual Reality)。而另一种缩略形式则是利用一些本身发音接近某些单词的单个英文字母来代替整个词句,如“u”代替“you”,“r”代替“are”,“IC”代替“Isee”,“BTW”是“by the way”,“CUL是see you later”等等。

2.汉语拼音的缩略形式

汉语拼音的缩略形式是指以汉语拼音的声母来代替整个词句。比如DD(弟弟),GG(哥哥),MM(妹妹或美眉),JJ(姐姐),PP(屁屁),PLMM(漂亮美眉),BT(变态)等等。

(二)谐音词

谐音词的产生往往是为了输入的方便,但却往往具有风趣、幽默或是亲昵的效果。所谓谐音,就是指用相同或是相似的音来代替原来的字词。网络语言中的谐音有三种主要类型,既汉字谐音,数字谐音和英文谐音。

1.汉字谐音主要是用一些近音字来代替原来的字词,并由此而产生一些幽默的效果。比如油饼(有病),斑竹、斑猪(版主),大虾(大侠―网络高手),菌男霉女(俊男美女)等等。

2.数字谐音则是利用阿拉伯数字的汉语谐音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含义。比如886(拜拜了),520(我爱你),7456(气死我了),555555(呜呜呜呜呜呜),74974(气死就气死),1314(一生一世),584(我发誓)等等。

3.英文谐音既利用英语单词的音译来组成新的谐音词。如英特尔(Intel),粉丝(fans),伊妹儿(e-mail), 烘焙 机(homepage)。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谐音类型之外,一些符号也可以取其谐音表达一定的含义,比如==(等等),0(哦)。 (三)生造和转义

生造和转义是指网民们在网上交流的时借用一些修辞手段,或是旧词翻新,或是生造出一些新词来。生造和转义的方式多种多样,往往是一些单词、字母或是数字的组合。如:3Q(thank you),帅G(帅哥),e心(恶心),东东(东西,泛指各种事物),坛子(论坛),灌水(在论坛上发表无聊或是无实际内容的帖子),拍砖(发对某贴),顶(支持某贴),楼上楼下(表示两个帖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青蛙(长相难看的男生),恐龙(长相难看的女生),沙发(第一个回帖的人),椅子(第二个回帖的人),路过(看完帖子不留言)等等。而一些网络词汇则是生造出来的,它们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特殊含义,如大虾(网络高手),菜鸟(网络新手),网虫(痴迷于网络的人),小黑(黑名单),等等。

(四)符号和图形

早期流行的网络语言侧重于将标点、数字和字母等符号组合在一起,模拟一些表情,用来传达一些单纯的文字无法传递的意义。符号和图形可以分为:

1.标点符号组形。如:-)表示笑脸,:-(表示哭脸,^@^表示小猪,:-o表示惊讶,(:&表示正在生气,:-!表示不屑的笑,:-&表示张口结舌等等。

2.标点符号+数字组形。如:8-)表示睁大眼睛,:-9表示舔着嘴唇笑,:-1表示平淡无味的笑,:-7表示火冒三丈等等。

3.标点符号+字母组形。如:-P表示吐舌头,:-S表示语无伦次,:-I表示吸烟族,::-D表示仰天大笑。

随着 网络技术 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现在许多网站为网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动画表情,这些表情更加生动有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符号和图形的作用,在网络交流时被广泛运用。

(五)古字新义

新一代的网络词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其实,它们当中有许多字都是一些曾经在文字史上出现过的生僻字,被今天的网民借来表达一些特殊的含义。

四、结语

对于网络语言中的种种现象,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新兴的 文化 现象,应该被予以重视和认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网络文字是对传统文字的挑战,甚至是对中国 传统文化 的恶搞,是不能接受和纵容的。其实,任何一种语言形式的兴起都有着它的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其实是一种语言变体,它是一种言语现象,它本身是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网络语言出色地完成了其作为交际工具的任务,而它们的出现和消失都是顺应社会需求而做出的自我调整。

浅谈语言中的社会歧视现象

摘 要:在实际社会生活里,人们因为各自的社会地位及所处的社会阶层不一样,导致在语言使用、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有心或无心的带有歧视性的语言词汇。面对种种语言歧视,正确的面对和修复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以确保语言使用的纯工具性。

关键词:语言;歧视

在现实社会中,歧视无处不在,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经济和政治上的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不同地域之间的歧视,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歧视等等。这些观念借助功能强大的媒体、文学作品、社会舆论以及人际传播,歧视的态度和情绪被强化并推行开来,更加剧了这些不平等的隔阂和隔离。歧视和偏见作为偏离客观事实的看法和态度,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在社会文化中,人们选择一种说法,排斥另一种说法,是由于主流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它的形成被经济上政治上占绝对优势的群体所掌控,与权力有关。反映在文化上就是一种文化霸权。福柯(Foucaul)的著名权力理论也指出,语言与权力密切相关,语言是一个充满压迫和斗争的场域。语言里面出权力,现实是语言的现实,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语言中的各种歧视实际是社会现实中阶层歧视、文化歧视、民族歧视的表现。

一、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话题。

男性被认为是人类的原型,汉语中的“他”也正能反映出人们的这一认识。“他”在语用上完全偏向于男性,不论在书面语中还是在口语中,可以指代男性和女性,而“她”只可指代女性。在指代一群人时,即使只有一个男人,也不能用“她们”,仍然要用“他们”来指代。这种完全以男性的视角来定位的语言现象就是男性语言泛化的表现。

不独称谓词,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词语也在将女性丑化,这正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居高临下和歧视,如“妇人之见”、“婆婆妈妈”、“女流之辈”、“最毒妇人心”等,而对那些不被男人群体接受的男人的评价却是“女里女气”、“娘娘腔”、“伪娘”这类与女性相关的词语。

女人的价值似乎与男人联系在一起,与青春联系在一起的,一旦岁月流逝,年华老去,女人似乎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身价大跌,成了令人生厌的人。于是,女人被描写成“人老珠黄”、“弃妇”、“失宠”等。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汉字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对1997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包含有“女”字的简体字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其中表贬义的字就有十几个之多。

如“耍”字从“而”从“女”,它的本义是玩弄女性,因为“而”是象形字,指男人的胡须,“而”与“女”合起来表示是男人把胡须垂到女人的脸上,对女性进行戏弄;“妥”字从“手”从“女”,指男人以手,即以武力驯服女人;“妾”从“立”从“女”,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立”字像一把倒悬的刀,一把刀始终悬在女人的头上,随时有可能落下来,可见女人处境的低下。

二、社会角色歧视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涵义: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最近很多年,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高速成发展,很多农民离开土地来到城市,从事建筑、维修、运输等工作,成为时代的新工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一“农民工”。“农民工”一词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成为人们熟知的名词。

“农民工”这个词汇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玉林教授1983年提出来的。这词语取代了最初的“盲流”一词,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的进步和宽容。不过近些年社会对“农民工”这一称谓越来越多地提出疑义,主要是针对这个词语背后的歧视意味。

其实,“农民工”一词并不规范,这个称呼既不是职业的标准分类,又不是社会分层的正式的概念。按以往的标准说,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按现行标准,农民工应划分到劳动职业阶层。这一不规范的概念之所以仍然长期存在,主要缘于人们对于城乡这一最大差别的优先分类。

人们通常以所从事的社会工作来标识社会身份,区分职业属性,而很多农民兄弟们即使告别了土地,也不能与工人并称为现代工人。社会的这种定性式的称呼带有社会歧视的意味,使这些农民兄弟时刻意识到自己身份的卑微。

三、地域歧视

地域歧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歧视”就是“区别对待”,地域歧视就是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它是由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一种刻板、片面的观念和错误倾向。

语言中的地域歧视在地理行政区划上表现的较为明显,以前,苏北人被称为“江北赤佬”、“上海人的陪衬人”、“江北猪秽”等。已经作为特殊专有名词的“河南人”、“四川民工”、“湖北佬”、“外来妹”、“乡巴佬”以及描绘河南人、苏北人、四川人、湖北人的种种文字,都透露着这样一种信息,这些新词语的生成实质上是发达文化群体将边缘地区、贫困地区人作为陪衬和附属来看待,而这些被歧视的人则终日躲在发达地域人们的阴影下生活,暗淡着而又无奈着。

地域歧视是“贱贫”心理的体现。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如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问题比较多。特别是因为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而造成的“仇富”心理和“贱贫”心理,使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鸿沟拉大。贫穷地方的人到了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份谋生,容易遭到歧视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他们的家乡太穷,富人看不起穷人,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才产生了歧视,其骨子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小农心理在作怪。

四、职业歧视

语言中的职业歧视主要表现在对从事低等职业的人的称谓上,如将回收废品和垃圾的称做“收破烂的”,将清扫街道的人称为“扫大街的”,将照看孩子的人称做“看孩子的”,将靠 唱歌 为生的人称为“卖艺的”,将清扫厕所的人称为“掏大粪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类称呼虽然仅是口语词汇,并未进入书面语,不过也很不规范,是将一些生存群体在尊严和人格上予以矮化,这些人在主流文化中屡屡被轻视,甚至被当成了嘲讽的对象,没有稳定的社会定位和相应的社会价值。这些职业称谓包含着人格歧视。 简言之,就是一类职业的人看不起另外一类职业的人,也就是什么职业吃香,什么职业不吃香,从事吃香职业的人看不起从事不吃香职业的人,说到底就是一种高贵和低贱较量的产物,而评判的标准就是“权”与“钱”。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职业歧视现象在一些公开场合逐步有所淡化,人们也开始正视分工不同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互融关系。于是在语言方面也自主取消了带有歧视性的语言,特别是对一些所谓“低贱职业”都重新加以换名,如“打大街的”己被“环卫工人”取代、“失业下岗人员”被“自由职业者”所代、“剃头匠”也逐步转化为“理发师”、“美容美发师。

五、人格歧视

由于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对人格权认知方面的缺陷,许多人还严重缺乏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自觉性,或者,即便有一些认知,也是属于初级阶段,在不以为然的心态支配下就侵害了他人的人格尊严,“人格歧视”就是这样产生的一种不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违法行为。所谓“人格歧视”,是指具有某一方面优势的个人或者群体,出于对他人的不平等心态,公然实施的轻蔑或者轻侮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凭借自己的优势,不把他人的人格尊严放在眼里,并且以一定的行为表达对他人的人格尊严的蔑视。

称呼具有区隔的作用。近些年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称呼语,这类称呼大多将被称呼者的某类特征作为标志,屡屡被突显出来,比如“留守 儿童 ”、“艾滋孤儿”、“特困生”、“问题青年”、“弱势群体”等,着实值得人们思量。

至于像“女强人”这一流传多年的谓呼,实则是把女人事业上的成功与女性的美好品性对立起来,冠上了“女强人”的帽子就意味着失去了贤良、温柔的特性。上文提到的“农民工”,其实就是新劳工,社会却偏偏要在称呼上将其出身标注出来,这充分反映了人们认知方面的局限性。

称呼成为一条鸿沟,使彼此无法逾越,成为不同类别的人们之间很深的隔阂,也造成了新的社会歧视。凡此种种,都提醒人们,要小心使用称谓。在突显一种特性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会暗淡另外一种特性,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新的歧视。

语言中的社会歧视现象,其实质是一种社会心态、一种政治权势的反映。因此,关于语言中的歧视现象,我们可以三个方面去理解语言中的歧视问题,

一是语言有二元分类的特性,一是大众集体心态和观念的影响,还有就是文化霸权,或者说是“权势概念”在起作用。如果说语言性别歧视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那么观察语言中的地域歧视现象和职业歧视现象则可看出现代人的集体心态。

有学者指出,对诸如“河南人”这种类似的丑化与歧视的称呼,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它背后隐藏着的东西要比已经暴露出来的东西可怕得多,反映了在这个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以取笑羞辱贫苦百姓为乐趣、为时尚,以歧视穷人、落后者为能事,以“经济”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判一切,这不能说不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危险的信号。同时,在传播这种歧视的同时,人们的口舌相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己则偏安一隅,泰然观看事态的发展,这也是一种看客心理。如果任由这种集体心态发展下去,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很多社会变化都是从称呼的改变开始的。改变称呼是为了改变称呼的特定内涵。上文提到的几个称呼的改变也说明了社会的宽容、进步和对某类人的理解。称呼的改变使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身份不固定的人群获得了应有的自我价值,进而实现了自我的中心化。一个社会的结构、制度不是一时能改变的,但是称呼却可以在较为短暂的时间内,引导社会观念,淡化歧视色彩,在一定的氛围内改善关系,在这方面语言可以发挥一定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晓义.言语交际[M].湖北:湖北 教育 出版社,2004.

[3]杨春.性别语言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4]张承平,万伟珊.汉语语言歧视现象散论[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3).

[5]高朝阳.从历史文化视角看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5).

当代社会读书问题研究论文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诚然,人由生到死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现在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优秀的 作文 ,如果喜欢这篇 文章 可以参考学习。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

读书 议论文 1

书籍是人类数百年来无数聪明才智的载体,它记录着人类记几十年的知识教训。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书卷也日益繁多。当我面对如排山倒海般袭来的“书山书海”,不禁会想,我们为什么读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为生存,为了考学,拼命的读书,有人甚至说书籍是生计的敲门砖,有了事业即可不要书。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在我看来,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为考试,而在读书,若只为考试而读,那变是读死书。我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应是以下四点:

第一, 读书让人获得知识。这是最浅显的作用。

我们从小到大所读的教科书目的也大于此。它让获得丰富的知识,获得渊博的学识,也让人们得到学位和工作,这些无足轻重的“副产品”。这一层的读书只是为了生活和学识。不可否认,知识的获得也是十分重要,毕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吗?

第二, 读书让人提高修养。

阅读一本好书,正如同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谈话,“他”的语言中无不闪烁智慧的火花,无不传答着高尚的修养,从一本书中学到的修养,提高的品格,远比在生活磨砺中体会的深刻,体会的彻底。正如林语堂所说的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了风味,他在写作中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着此间浅移默化的“味”,不正是在读书中体味的素养吗?

第三, 读书让人开阔视野。

人生活的范围有限,限制于空间与时间的连锁中,当他只能同身边的交谈,他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识是简陋的。但当他打开一本书,时间,空间便再不能限制于他,他可以坐在家中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可以体会古战场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宏大,可以体会大草原上“风吹草地牛羊”的生机;可以体会黄昏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忧;可以体会“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欢喜。在书中人可以翱翔于智慧的天空,他的视野也不会只存在于一省,一市,一县,一国而是整个宇宙整个空间。着也许读书所换来的乐趣吧。

第四, 读书让人明白事理。

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我想最大的疑虑也莫过于不明事理吧,

读书里的名人,也许刚好可以找到答案,看世界名人的作人处事,从中可以学到许多 方法 ,对于明白事理,应是非常重要的吧。

在书籍中品味知识的博大精神。在书籍中培养修养的文雅得体,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这也许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吧。

读书议论文2

书是人类的老师,也是一位你想见就见的朋友。如果说读书是一种享受,那么会读书便是一种乐趣。享受这种乐趣是幸福 。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显然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当生活失去阳光,当鸟儿失去翅膀,那宇宙将会黯然失色,世界将不再精彩…… 高尔基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爱读书,甚至对书爱不释手,我这么爱读书,为什么却没有进步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妈妈替我找到了原因:囫囵吞枣。读书就好比爬山,要一步一个脚印,迈着坚实的步伐攀登高峰。书,一定要从中获取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才能算是读了一本新书。读书并不是轻描淡写地看看书中的文字,而是深刻的体会到这本书中每个字的意义和它所代表的生命,让自己也融入 故事 情节中,就好像透过文字,身临其境看到了故事。读书不但要思考、体会和想象,还要把作者的精髓融入自已的脑海中,在写文章时可以随时应用;要一遍一遍毫不厌倦地读一本书,只有每读一遍才会发现新的内容,才会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效地读书才能让你增长知识,感到快乐。于是我改掉了囫囵呑枣的坏习惯。

我很喜欢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对这一篇文章情有独钟,是因为文章中伟大的父爱让我深深地感动,怀着百感交集的心情把文章读完。文章中父亲的背影一次又一次的在我脑海中浮现,虽然他是矮小的、肥胖的,但他在我心中却是高大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那么的无微不至,他把一切都付出给了儿子;虽然自己体态肥胖,但在人口密集的车站爬上月台替儿子买橘子……我不觉沉浸在真挚的亲情中……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词汇,但文章中作者对他父亲背影的深刻描写却使我记忆犹新。

读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知道了如何为人处事。读书给我的最大体会是——知识。“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它不仅丰富了我的大脑,还增长了我的见识。

如果读书是一条快乐的河,那么我愿做一叶舟,飘向未知的远方……

读书议论文3

近来不时地听到人们议论读书的价值,主要有两个声音:一是读书可以提高人的素养;另一种自然就是读书无用论了。

对于读书无用论,我是相当的不以为然。我不否认有些人不读书也能靠自己的能力混得很好,但请注意,这样的人只占极少数。我看到某些论坛上有人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言辞之激实在令人叹服,文笔也不错。但是,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很容易驳斥的。类似的,也有人在议论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大学生不如中专生云云,都是些站不住脚的谬论。就拿那篇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的帖子来说吧,作者只看到了少部分优秀的专科生和少部分在大学里混日子的本科生,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直接导致他 总结 出“读书多没有用”的谬论。如果从总体上来说, 毕业 后谁更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谁能更有成就?答案就很明显了,必然是本科生。为什么?整个理论修养和人文修养都比你高一筹,你能不服吗?如果按照“读书无用论”的逻辑,那么最优秀的人非连斗大的“一”字也不认得的文盲莫属!

无独有偶,某些人只看了就业率,就说研究生不如本科生,这也是有失偏颇的。书读得越多,学习得就越深入,就业面也就相对变狭窄了。因此,研究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是正常的。但是,无论从洞察问题的眼光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看,研究生总体来说都要比本科生强,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上,这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读书自有它的价值所在,而且它的价值是不容任何人否认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读书读的级别越高越好,更不是鼓励每个人都去 考研 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什么样的工作都得有人去做,因此,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之后,根据需要去学习,够用就好.

“读书无用论”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过分强调能力的重要性。有些人是很聪明,什么事情都是看一下就能上手。但是,如果他们读书多点书,提高理论素养,那么他们的能力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样智力水平的人,读过大学的跟没读过大学的人一比,差距马上就出来了——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我们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受到很多人的指责,说学了之后出来工作用不上。我承认有些科目确实是很垃圾,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否认,我们在学习大部分某些人认为是无用的东西的时候,就算以后用不上,我们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无用的科目”潜移默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看一下,同样都是学那些“无用的科目”,文科生的思维跟理科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的反应可以相差十万八千里!学过数学的人跟没学过数学的人一比较,思考的逻辑的严密也有很大的差距。

否认读书的重要性,是浮躁的表现,是严重的错误。希望那些读书无用论者能早日醒悟吧。

读书议论文4

别人时常问起我的 爱好 ,但其实我的爱好听起来容易,却是一门艺术。读书是我最乐意做的事情,读书能使我的内心变得平静、踏实。如果让我说出读书的好处,我会告诉你:读书可以滋润心田。

记得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我听过最多的话就是“多读书,读好书”。不管时间怎样流逝,这句话永远是真理。从小学看还标有汉语拼音的图书开始,读书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到了初中,老师们要求大家做 读书笔记 。现在高中生的我更是每月至少读一本书,并完成一篇读书 报告 。我想,通过十几年来老师们不约而同的要求,足以看出读书对我们的重要性。读书滋润我们每个人的心田。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让我们有更丰厚的知识储备。从古至今,哪一位伟人不是爱读书的呢?孙中山喜爱读书,以书籍丰富自己的认知。毛泽东喜爱读书,老年时眼睛不好,还要坚持看大字版的书。他们的生活中都有书籍陪伴着。读书滋润着他们的心田。

读书是一门学问,阅读时不可一目十行一扫而过,你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耐心地捧着一本书去领会其中的含义。有些书,随着时间、地点、心境的不同,你所理解的道理也是不一样的。有些时候,你在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或许通过读书就可以解决。每当我心情低落时、无助时,通常都会选择读书这种方式。书籍让我不再迷茫,我在阅读时,找到了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力量。正是那股力量告诉我要坚定信念,要勇敢地走下去。读书滋润了我的心田。

有一句 名言 你肯定听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人生的高度是由书累积起来的。当你读的书多了,你的个人修养在不知不觉中也就提升了。你可以在老舍的作品中品味“京话”,学到老北京的 文化 ;你可以在曹禺的《雷雨》中感受到命运的捉弄;你可以在名著里畅游世界……这样的读书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

一个人可以没有物质上的财富,但绝不能没有精神上的财富。而精神上的财富正是读书可以带来的。就让读书滋润心田吧!

“读书可以滋润心田”这一题目将读书与心灵的关系揭示出来,全文围绕这一观点层层铺开。作文中没有“我”,就没有真生活,没有真感情。作文要张扬个性,就要理直气壮地表现“自我”。此文的作者充分表达出“我”对于读书的个性理解。作者梳理十几年来读书的不同方式,对读书作用的认识以及读书的方法写得真实具体。

读书议论文5

还记得《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在临死前贪婪地抢金属十字架,正是这最后一抬手使他送了命。这样一个悲剧,不禁让我思索,倘若最后他不是贪婪地抢十字架,而是让欧也妮给他读几页诗歌,不知道他的死相还会不会那么狰狞。同样是临终时刻,在临终前几小时,毛主席还起身,在护士的帮助下,读了二十几页的《楚辞》。两相对比,我不禁要说:读书要与生命同行。

读书之于青年,意在使其成长,催其奋进。青年时期的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就像大旱中的秧苗求水一样,书籍就像甘霖,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同时,书籍也为青少年打开了一片广阔天地。《巴黎圣母院》里写的法国大革命,《套中人》中的沙皇俄国,《活着》中写的解放战争、“”时期,《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尽管你没有经历过这些时期,但是书籍能带领你遨游古今、纵横八方。有人曾说:“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青年人,请快出发去寻找自己的路吧!

读书之于中年,意在使其沉稳。人到中年, 经验 阅历都较青年丰富许多,精力较老年也旺盛许多。这便造成了一个后果——悸动,抑或称为躁动。中年人往往是有精力去做一些事的,但是限于经验阅历,他却不会去做,心却在不停地躁动。这时便需要书香来平复心境。俗语云: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然而却没给中年人读书加以限制,这可能意味着太多书都适宜中年人阅读。一本书,一杯茶,些许午后的阳光,让中年人躁动的心得以平复、沉静下来。非宁静无以致远。

读书之于老年,意在体味幸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儿孙事业学业尚未完成,老者形单影只,一份孤寂落寞油然而生。这时,一本书,一杯茶,陪老人度过一天的闲散时光,让老人体味书中人的幸福。不知不觉,已近黄昏,买菜做饭,等儿孙团聚,共进晚餐,体会一家人的幸福。“叮咚——”当幸福来敲门,儿孙归来,一份幸福感自然也就来了。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诚然,人由生到死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读书吧,让书籍与生命同行!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好书可以丰富自我,提高自己的修养。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中关于读书 议论文 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关于读书议论文800字1

书,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才华横溢的人成功的桥梁。也是古往今来,不断被谈论的话题。同样。书,丰富着人类的生活。书就是无限的宝藏。谈到书,一定就会想到“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九字!

这奇异“读好书”意思是要爱读书才能知其中的道理。这样,无论在为人,处事,学习,生活,工作上都会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和启迪。不然怎有得罗曼罗兰的欲与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不然怎有的狄德罗觉得不读书的人生活就会停止?不然怎有的陈寿的一日无数,百事荒废?要知道,我们不仅是为了成绩而读书,而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想当年,伟大的读书是真的是孜孜不倦,无论做任何事手都离不开属何必,边读边记录,记在书上的感悟甚至多于书上原有的字,正是这种好读书的精神,才成就了一代伟人啊!

其二,读好书则说明了书有无数种,我们应取其精华,坚决不读违法,对我们无益的书,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可见读一本有益的书足矣让我们提高自己的修养,也足矣是我们的学习,生活得以充实。

这“读书好”证明了读书使人受益匪浅,高尔基不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吗?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概也源于这“读书好”三字吧!不然又怎有得人们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豁达呢?

胡适说过:“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无论是散步还是学习,总有所收获,左宗棠说过:“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无论是良友还是故人,都会有所信息”。冰心也曾说过:“多读书,读好书,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情,这是写好 作文 的开始。”无论是抒发情感还是仅仅为了单纯的写出一篇 文章 ,都离不开书。

每每你埋身于众书籍时,不要忘记了,好读书,读好书和读书好。

高中关于读书议论文800字2

书,是一个普通而又蕴藏无数知识结晶的名词。它停留在世界上,的目的就是奉献给每一位爱书之人它所拥有的知识精华。每一个成功的人,都离不开拼搏和勤奋,书自然就成了他们通往成功的奠基石。

相信居里夫人大家都不陌生吧,她凭着对知识的不懈追求,终于成为“镭的母亲”。居里夫人小时候经常在书中“沉醉不知归路。”在中学时,正是因为她读书全神贯注,把问题钩进腹中消化,成绩才能名列前茅。凭着她从小养成的顽强的毅力、良好的自制力以及极强的求知欲,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而万古流芳。这种精神叫人折服。

所谓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正是如此,居里夫人付出了自己的汗水,让它融进了知识源泉,使得泉水永不干涸源源不断。要想成功,每个人都可以,贵则贵在勤与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书的海洋中,你们可以尽情遨游,编制梦想。信手拈来一本书,将它消化于囊中,洗涤心灵上的尘埃,做一个真正睿智的人。像夫人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已经很少了。成长不可无书,只有在溢满书香的世界里,才会有成功者的出现。在一个书香家庭中,父亲或母亲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更能直接关系到这个家庭的 文化 程度。

想一想,我们的周恩来总理年轻时曾立下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发奋苦读,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国家的富强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我们的国家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科技进步需要读书,社会发展需要读书,国家富强需要读书。

拉开书幕,领略远古的幽幽文化;学习彩虹横跨时空;人情世呈大浪淘沙书成为你的利剑,是你披荆斩棘,依然笑傲人生,聆听到水滴花开的声音。学会煮书,就是把书度透彻了,更严格的来讲,就是字斟句酌,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理解,把别人的知识在自己的脑中生根发芽,最终归为自己的。

啊!读书!读书!成就梦想,让明天充满朝气与光辉!好书伴我成长,愿书香伴我走过岁岁年年,依然沁人心脾。

高中关于读书议论文800字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着名的文学家高尔基写的。现在,我时时都会想起它,因为我常常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地长大了,同时也意识到自身的缺乏。爸爸妈妈常常想尽一切办法让我多读书。有一天下午,我们家展开了一趣的 成语 接龙活动。活动先从妈妈开始,我连妈妈后面,最后是爸爸。成语接龙正式开始:心口如一---->一时半刻---->刻不容缓---->缓不济急--->急眿缓受--->受宠若惊--->惊惶失措--->措手不及--->及瓜而代--->代人受过--->过目不忘。我刚说完:“过目不忘,”爸爸妈妈都哈哈大笑。我感觉很奇怪,不知道他们笑什么,妈妈看我一脸惊诧,严肃地对我说:“自己查字典,到底怎样读。”我急忙翻开字典一看,“噢!时‘过目不忘!’”呀!爸爸严肃地对我说:“以后要多读书,那样才能累积更多的知识呀!”于是,我便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多读书,懂得好多好多知识。

打那以后,我让自己尽可能地多看一些书。渐渐地与书交上朋友,与书交谈,与书同乐,当我读到<<海蒂>>这本 故事 书时,明白了海蒂的爱与善,能改变了一个成人的精神世界,当我看到<<汤姆。索亚历险记>>时。领会到了这是一部反映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的书,明白了海蒂能让人们重拾童年的味道:当我读到<<鲁滨孙票流记>>时,又为鲁滨孙自豪过。因为他在海上历险。荒岛求生,他遭遇食人部落,独自忍受病痛和孤独,他结交土着朋友,都是靠勇敢与智慧而能绝处逢生。如今,我已经深深地陶醉在书的海洋中。

现在,当我捧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时。深深地体会到:保尔虽然身有残疾,但他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深深地打动了我。因此,我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更加充满了自信。

读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读一本好书,就象和良师益友谈话。从种能获得许多知识,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总之,读书给了我知识。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给了我力量。你能说读书不快乐吗?

高中关于读书议论文800字4

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一个知识的殿堂,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也是人生的方向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本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获取更多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帮助自己创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战国时期,苏秦去秦国以连横说进行游说,多次给秦惠王上书也未被采纳。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他,于是他就找出许多书籍发奋研读。终于以合纵之策而身佩六国相印。

读书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一本好书能使一个人思想精密,见解精辟。道德高尚,从而塑造自己的性格。那些内容粗糙的“劣制品”完全可以省略不读。在这一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个典范。恩格斯虽然只上过中学,但是他发奋研读许多有价值的好书,因此十九岁就会有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后依然多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更多的知识,终于成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在后来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中有很大贡献。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与他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可以有很多 方法 ,但是这种始终如一的 学习态度 是没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庄子说: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一个人活得再长也总有死去的一天,但是知识的海洋却永不停歇得奔流着。坚持学习让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但若不能不断补充知识和积累知识,便会被失单的步伐所抛弃。作家歌德认为:谁落后于时代,必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里,若不能不断供给自己新的知识,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可见,不同的阅读能开发人类不同的信纸,增长不同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发奋勤读,让书成为我们生命飞翔的羽翼。

高中关于读书议论文800字5

书,仿佛是一条路,一条由书铺成的路,一条博学而神秘的路。而在这条路上,短暂而漫长,在这一条路的出发点,似乎也隐约暗示了人生的终点。

自读书以来,我从中学到了无穷的知识,但也失去了一些欢乐,这让我感到有些得失之患的感觉。而在读书的这条路中,有苦恼,当然,也有欢乐。只不过,多的一部分还是坎坷。而我必须爬过一座又一座大山,战胜一个又一个的磨难。

在这一条的道路上往往已为我们分配三道防线:中学,高中,大学,大学。而我们的任务则是逐一击破这三道防线,因为它们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充当了转折点这个称号。其实,读书不难也不容易,重点是在于你是以怎样的态度与怎样的 学习方法 去读书。而读书的成就又分为两大要点:其一是:自己本身的天资,其二是:后天的 教育 和培养。而我个认为,后者这是对成长跟重要的。大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99%的汗水+1%的灵感。”这句话固然不错,努力确实是自身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在很多现实生活当中,灵感往往比努力重要的多,试问如果不去凭借自身的灵感与细心观察问题的能力去寻找问题,又怎能凭借那99%的汗水去努力寻找答案,所以,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努力,也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事物与一颗对问题探索,好奇的心。

读书亦是如此,对任何一门学科都应保着热情的态度去学习,为自己的学习道路中制定一份计划。大哲学家黑格尔在读书时养成了一个独特的习惯,他喜欢做摘录,勤写笔记,广泛读书。由此可见,好的读书习惯不仅使人知识丰富,也能培养人的身心修养。有这么一个公式:A=X+Y+Z,含义是:成功=艰苦的努力+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在读书的过曾,其实,你会发现很多奇妙的事物,引起你的感悟,成为你的心得。

高中关于读书议论文800字相关文章:

★ 高中关于读书的议论文800字作文

★ 高中关于读书的议论文800字精选

★ 高中生关于读书的议论文800字作文

★ 高中关于读书的议论文800字

★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800字高中作文

★ 高中关于读书的议论文800字文章

★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800字高中例文

★ 关于读书的高中议论文800字

★ 读书的议论文800字作文

★ 高中生读书有用的议论文800字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以读书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优秀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是一件乐事,也是一件苦差事。如果是小人书,则雅俗共赏了。鲜艳的插图,引人入胜的故事,小时候经常看的连环画是极有趣味的。如果是厚厚的艰深的书,则不然。定力不足的人看这些书,是要打瞌睡打哈欠的。偶尔翻开看看,也会获得智慧。也是没事做做消遣。看这些书是要耐心也要花掉很多时间的。

如果有人喜欢看书,那想当然,有人就喜欢藏书,这是他的爱好。有的甚至达到奇异的境界。买来书,装裱起来,放入书橱。看也不看。就像一件收藏品一般,由主人爱护起来。甚至不能染尘。然而如果是顽劣的小孩,喜欢打架。人来疯。则一般把书随地乱扔。

读书是有方法的,有的人浅尝辄止。完全未钻到书中去。不能理解其意思。浅浮着看,就不能理解书中的深意。往往在平白朴实的言语下,会有波澜壮阔,含义深刻的意境。会有大气磅礴,会有心酸与泪水,会有真诚,会有伟大。所以读书是不能一曝十寒,浅尝辄止的。书不是简单的工具。读书是有选择的,我们不应该只看虚华肤浅的书,那是耽误我们的时间,浪费我们的岁月,而得不到半点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与好处。所以没有意义的书,是完全不能带来帮助和启迪的。

关于读书的态度,尤其是做学问的态度,历来有这么一说,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古人读书是十分刻苦的,有匡衡的凿壁偷光,有司马迁忍辱编纂成史记,就连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大雪的季节,挨饿受冻,手里却捧着一本书,专心专注地看。丝毫不在乎寒冷艰苦的环境。平常人能够做到吗?

古人也有其读书的方法,其中的一种是这样的:读书须知出入法,所当求所以入,所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为入书法。用得透脱,此为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则知出知入,得尽古人之法也。古人也有读书的态度,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不为微小的惊扰所烦忧。不能一曝十寒,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是为了让我们增加知识量,是为了让我们学到课本之外学不到的东西,扩充我们对其他知识的补充,而读书,也是有技巧的,在此刻的书店里,琳琅满目,让你看的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书,各式各样,让你不明白到底去看那一种书了,其实也不难,你去选取图书时,先明白,你想读那一类的书,如历史,文学,童话……多看几本这种类型的书,觉得哪本书的资料更好,字体更适宜,就去选取哪本。当然了,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下方,我们要关注另一个在读书时要意注的问题,那就是,保护好自我的眼睛。为什么在学校,往往都是学习好的戴眼镜,学习不好的反而不带了呢,不是因为学习不好的就不看书了,因为他们的看书时间短。那有人就该说了,“虽然我近视了,但我的知识量比他多,还是我好。”但往往这种人反而是错的,知识量不够,能够慢慢补充,毕竟时间还很长。但眼睛近视了,那但是永久也挽救不回了呀。而且如果你的眼睛不好,你的一些理想就会灰飞烟灭。在看书时,在注意时间的把握,这本书就算再吸引你,你也要把握时间,虽然多多看书有好处,但没有个度也是不行的。还有就是看书时的姿势了,此刻大多数人,都喜欢躺在床上看书,(也包括我)但大家明白吗,躺在床上看书是很毁眼睛的。所以为了自我好,必须要把握好呀。

在读书中,我们肯定会为书中搞笑的情节而哈哈大笑,也会为了一些凄凉,悲惨的情节,而默默流泪。在读书时,我们的表情是千变万化的。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人们对书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我对书却没有什么要求,只要适合我的年龄段,只要我喜欢,还有就是只要书中的字体不要太小就行。书都是一样,不管是哪一类书,都能够为我们带来知识。文学类的,带领你走进诗歌、散文的王国。历史类,让你感受到历史的精彩。就连漫画,也可让我们充满幽默细胞……书,都是好的,记住吧,读书只会让自我更上一层楼,让我们一齐翱翔在书的海洋中!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一句话道出了书的重要。书可谓是众多名人的“宠儿”。历来,名人说出关于书的名言数不胜数。都说书重要,还有的更以读书为重。的确,书很重要,但我以为读书似乎更重要。读一本好书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焦渴的心田!沉浸在读书的世界里,更像乘坐“书”舟,遨游知识的海洋!

“闲来无事常读书”可以使我们陶醉在书中世界,忘掉一切。读书可以使人净化心灵,使人变得更纯洁,更真诚。不读书使人每天生活在世间凡俗。变得狡诈,变得“自李唐来,世人更爱牡丹”!当然,书是需长读的。可读书不只是眼球在字面上一略而过,而是要读出其精髓。使其道出于吾之身!这才是读书的真正含义!

就拿本人来说,虽说不是人家那种爱书如命,可也比他们少不了多少。我在完成功课时,就拿起书本,静静默读。读诗词时,感觉到诗人复杂的情感,感觉到诗人不屈于权贵,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读外国名著时,仿佛与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在一起冒险。读书,丰富了我的生活,更使我的知识拓展,使我的想象多了一块新天地!另外,读书还是我有着成就感,这里你可能就不太明白了,现代社会人人竞争,每人都有强与他人之心!本人也不例外,与同岁孩子在一起,给他们讲书中有趣的情节,听着他们“你真行”的话语,心中感觉书给我带来了荣耀!

朋友,读书吧!书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使我们不虚度光阴,爱读书的人都是具有良好品德的人!读书,只是简单的两个字,却蕴含丰富的内涵,书是读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的。书,能陶冶情操。让书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无疑是一件美妙的事。世界上著名的'文学家,文豪。都是爱书如命之人,在他们的眼中,金钱不是他们所要追求的,他们所追求的是高尚的情操。不同于世人,要在污浊世界独立不移!就像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他们所追求的,只有读书才能带给他们!书中没有瑕疵,没有污秽,只有那如同洁白的雪花,一片洁白。

不要再犹豫,读书,使你脱离凡俗,书中乃一片美好的世外桃源!

儿时的记忆像沙滩上的贝壳,而我,则是在海滩上戏水的孩子,取一颗光滑美丽的贝壳,在海边的礁石上细细端详。古人云:”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对于我来说,书算不上”乾坤“,可还真有那么一片天地,足够我徜徉一番。

在上幼儿园时,都是妈妈给我读故事,《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我常常和故事里的主人公一起笑,一起哭,内心和故事的情节一起跌宕起伏,也常常听着故事进入了梦乡。

上学后认识拼音了,就自己读带拼音的书,我最喜欢《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了,因为小豆豆天真、可爱、善良,使我非常喜爱。

我渐渐长大了,读的书越来越多,懂得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再想想以前读过的书,感到非常幼稚,于是走进了文学的殿堂,得到了许多人生的启迪。

从《鲁滨逊漂流记》让我明白:面对困难时要沉着冷静,勇敢面对困难,不畏惧困难,就能成为生活强者。从《音乐漂流瓶》让我懂得:任何人成才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有坚持不懈、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就可以成就一片天地。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感受到海伦·凯勒是多么向往光明,也让我知道了原来三天时间能做那么多事,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的眼睛、珍惜有限的一分一秒,来感受世界的美好!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正看书看得入迷,这时妈妈喊我吃饭,一声,我没有听见;两声,我没有听见;三声,我还是没有听见。妈妈发火了”吃饭了,你不吃拉倒,喊你三声都不理我,不想吃就不吃!“”吃吃吃,我刚刚看书呢,没听见。嘿嘿。“”爱看书是好事,但你也不能这样呀。“”知道了。“

因为读书多,积累的好词好句多,经常能用到作文上,这样作文就写的美了,经常被老师贴在教室的墙上当做范文,让同学们轮流读,还有的发表到了网站上,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书如小船,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如阶梯,引领我攀登知识的的殿堂;书如良师,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书是一杯清茶,让我神清气爽;书是一股清泉,洗涤我的心灵;书是一种信念,能提供我前进的动力。

我爱读书!

都说读书之人和一般人不一样。读书之人,往那一站便是个书架子,沉稳而厚重,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便感受到他肚子里所藏的千年的馥韵,若是再一张口,那更是吐出了墨香盈盈,你便不自觉地沉浸在这才气之中。提笔一写,才思如同热泉喷涌而出,不一会儿,一幅文学之图便伴着一股读书人特有的风骨跃然纸上……一位合格的读书人,定是位对文字、对书卷有着独特情感的翩翩君子。

读书之人,常怀对文字的眷恋之情。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读书之人对文字的眷恋是无法言说的,当文字镌绣在他们的心上时,他们便把生命镌刻在了文字上。宇宙之浩瀚,人世之无穷,一位合格的读书人从不会把自己拘泥于小小的课堂,他们会带着这份眷恋,去体会唐诗宋词里的风花雪月,去品味西方大陆上的悲欢离合。他们愿去亲近文字,去追寻文字。吹灭读书灯,一身皆是月。一位合格的读书人,愿用文字记录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对文字的眷恋,是读书人熠熠生辉的标识,也是读书人最基本的情愫。

读书之人,常有对文字的探索之心。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读书人对书籍与知识的探求是无穷无尽的。苦读之时,一个一个的问号在脑海里变成了叹号,可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问号。对文字的好奇,是读书人去探索世界的动力之源。源源不断的问号指引着读书人寻求答案的方向。阅读书籍似是畅游银河一般,浸润着他们饱含深情却又干渴的心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读书人最真实的心灵写照。一位合格的读书人,应保持着对知识的探求之心,在学习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读书之人,常有对文字的钻研之力。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昏黄的灯下映照着读书人的背影,可求学之认真,治学之严谨却全部凝在了眼前的书籍之上。林徽因梁思成夫妇曾踏遍祖国五湖四海,上至高山,下至低谷,只为一本《中国古建筑图鉴》。读书人的钻研之力可征山河,可踏四海。

一位合格的读书人,并不应是一台没有感情的学习机器,而是一位饱含热忱,充满希望的学习之士。读书之人,胸中宇宙浩瀚,眼里星河滚烫,生命的文字在血液中流淌,人生最高级的智慧便在其中酝酿……

书是人类的老师,也是一位你想见就见的朋友。如果说读书是一种享受,那么会读书便是一种乐趣。享受这种乐趣是幸福。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显然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当生活失去阳光,当鸟儿失去翅膀,那宇宙将会黯然失色,世界将不再精彩??

高尔基也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爱读书,甚至对书爱不释手,我这么爱读书,为什么却没有进步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妈妈替我找到了原因:囫囵吞枣。读书就好比爬山,要一步一个脚印,迈着坚实的步伐攀登高峰。书,一定要从中获取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才能算是读了一本新书。读书并不是轻描淡写地看看书中的文字,而是深刻的体会到这本书中每个字的意义和它所代表的生命,让自己也融入故事情节中,就好像透过文字,身临其境看到了故事。读书不但要思考、体会和想象,还要把作者的精髓融入自已的脑海中,在写文章时可以随时应用;要一遍一遍毫不厌倦地读一本书,只有每读一遍

才会发现新的内容,才会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效地读书才能让你增长知识,感到快乐。于是我改掉了囫囵呑枣的坏习惯。我很喜欢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对这一篇文章情有独钟,是因为文章中伟大的父爱让我深深地感动,怀着百感交集的心情把文章读完。文章中父亲的背影一次又一次的在我脑海中浮现,虽然他是矮小的、肥胖的,但他在我心中却是高大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那么的无微不至,他把一切都付出给了儿子;虽然自己体态肥胖,但在人口密集的车站爬上月台替儿子买橘子??我不觉沉浸在真挚的亲情中??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词汇,但文章中作者对他父亲背影的深刻描写却使我记忆犹新。

读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知道了如何为人处事。读书给我的最大体会是——知识。“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它不仅丰富了我的大脑,还增长了我的见识。

如果读书是一条快乐的河,那么我愿做一叶舟,飘向未知的远方??

一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书籍启迪了人类的心灵并增长了人类的智慧。

书香是什么味?既浓郁又新鲜,它使人们干枯的心灵被滋养。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便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史书上说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这本书主要讲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分裂的局面已经产生,三国各自的君主为实现统一,争夺帝位的史事。

我最初发现这本书是在书店里,被它的封面吸引:一位骑着“的卢”,手持双股剑站在中央,一副英雄气概。另一位脸色泛红,手握青龙偃月刀,骑着汗血宝马—赤兔马。最后一位全身黝黑,手中拿着丈八蛇矛,异常威猛。我觉得这本书一定十分有趣。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怀着好奇心翻开了书,看到目录时,心情激动起来:三顾茅庐,三次去那草房子干什么?单刀赴会,去赴宴带一把刀去刺杀谁?七擒孟获,孟获是谁,如此难捉?怀着满满的疑问,买下了这本书。

回到家读了这本书,心中无数的疑问才被解答,三顾茅庐是去求取能人,单刀赴会是防身所备,七擒孟获也是为了让孟获心服口服…。,一个个谜被解开,读完后既轻松又愉悦,对它可以说是爱不释手。

一位作家说过:“书籍是一种营养品”。的确,它如营养品一样让我有所收获。正巧赶上了一次学校举行“四大名著”的知识竞赛,一半以上考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内容,对于它我早已倒背如流,在同学冥思苦想时,我早已答完。其实,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只在于让我在竞赛中取得名次,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许多道理:刘备教会我正直;张飞教会我勇敢;诸葛亮教会我冷静机智……我遇到挫折,会想到庞统,告诫自已只是才能未被发现。在我受到嘲讽时,我会想到周瑜,有时也许不必在意。这本书给予我的远远不止这么多,我喜欢这本书给予我的信心与坚强。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但其它的书我也喜爱:《哈佛凌晨四点半》教我学习的方法;《狼王梦》教我明白母爱的伟大;《狼图腾》教我明白世间生命的平等……沉浸在书香的世界中,我感到了无与伦比的快乐。

曾有一句名言“沉浸在书的世界,就像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在读书中成长,书香便一直伴我成长。

阅读与书息息相关,而人与书的关系也很密切。据统计一个中学生在初中的阅读量能达到百万字以上。有的人可能从小就沉浸在书的海洋之中,正是这种习惯成就了他,令他未来的生活受益匪浅。

我的一位恩师就曾对我说过:自古以来,为什么古代的人大多数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到现代却日渐衰落呢?那是因为那些古代名贤们日日夜夜与诗词、古文打交道,沉迷于文学创作,吸取经验,举一反三,这样日积月累下来,就达到了出口成章的境界。

我的作文水平现在在班里可算是名列前茅的,正是因为受了一个人的影响才有现在的成果。在我五年级那年,我曾有些骄傲的现象,每门科目处于中上等水平。正因如此,我拿下了全班第一的宝座。可我作文题是在我整张语文试卷当中做的最糟糕的一道题,简直做的一塌糊涂。正好当时,我的表弟来到我家做客,我才从那种状态脱离出来。

那时的表弟年纪尚小,却已经熟读中外名著。当时的我趾高气扬,硬要跟表弟来一场知识竞赛。可当比赛结束后,我是后悔莫及呀!在比赛过程中,我的状态是一问三不知啊!表弟呢?却回答的琅琅上口。自打那儿起,我才真正走进书的世界。

读书是每个人一生中必做的一件事,当然这当中也可能包括一些名人。如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正当年少之时每天早上淋浴之后拿起书本高声朗读。文学家鲁迅先生更是在他的收藏中留下了万卷书,直到现在还完好无损,这足以说明他对读书的爱好与习惯,和珍惜书本的表现。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图书馆,你几乎可以看见许多大学生在这里看书。难道这些不是喜欢阅读的作为吗?

有句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一天不吃,书不可一天不读。这也可以说明阅读的重要性。在如今的社会上阅读也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了:在某些公司招工主要看你的文采,在一些学校基本都会有大型的朗诵比赛……是的,在阅读里我们可以知道更加广博的事,情感也丰富了,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滋润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诗歌诗人巧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诗歌总是那样的玲珑可人,如明珠美玉,剔透圆润,我们可以把它拿在手中细细的把玩,玩出许多花样和滋味。而锦绣文章,使高高在上的女王抛弃了个人恩怨而悠然感慨;锦绣文章,是高傲自负的文坛宗主深深折服;锦绣文章,改变了历史,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多读书能够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拥有深厚的知识沉淀,为日后的前途做准备。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要想进步,要想成功,就必须靠自己的勤奋学习。“学习改变命运”。这是不变的真理。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食,整夜不睡的去思索,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正是如此,整天不吃不喝,空想一夜,只会浪费时间,浪费光阴,倒不如用此时间来读书学习,不仅可以充实提高自己,而且还能使自己开阔心胸眼界,何乐而不为呢?

读书,其实是一种乐趣,让自己在书中寻找到快乐;读书,也是一种财富,从书中学到知识,了解更多;读书,更是一种雅趣,品杯香茗,点瓣心香,面朝花海,心向书海,享受读书中的闲情雅趣。

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个益友一样,可以促你向善求真,向美。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读书可以使我们提高自我修养,增强办事能力,使自己的心多一分宽容和清静。

当有一日我们自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时,当我们面对生活失去应对自如的智慧时,当我们陷入困境不知所措时,当我们沦与寂寞时,当我们不能把握自己的心灵时,当我们春风得意,自我膨胀时——静下心来,抛弃世俗陈杂,来读一读那些堪称锦绣的文章吧——它对于我们没个人而言,都可谓是善莫大焉。

让我们喜爱读书,热爱读书吧,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代中国热点问题研究论文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 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同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矛盾结合起来,同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是坚持立足中国国情,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这一理论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文化的特殊性,使之体现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通过总结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独创性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要注意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决不意味着要置身于世界进步潮流之外,相反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前进。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重任。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就体现为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阔空间。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又迈上了新的征程。“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两会前夕,在人民网推出的“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位列其中。两会期间,这些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许多议案提案对此都有涉及。网友的关注、两会的热议,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体现了人们对过上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凸显了科学对待这些热点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就没有人民生活日见红火的生动景象。 然而,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评判标准的深刻变化和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公平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造成的压力感受更明显,对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和期待更强烈。因此,我国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伴生现象。 问题是一种现象,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客观实际和人们主观认识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数量明显增多,表现更加复杂。我国在30多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历程,任务的叠加必然带来矛盾和问题的叠加,有的问题在多年发酵以后逐渐显现出来,有的问题在客观条件形成之时自然产生出来。尤其是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问题不仅数量多、表现在方方面面,而且形态多样、十分复杂。而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大大强化乃至放大了这些问题,使之显得更加突出。 关系改革发展大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热点问题带有普遍性、综合性、代表性。分析一下人民网的调查结果不难发现:无论是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问题,还是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问题,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都关系和影响大局。同时,这些问题都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幸福指数。 不同问题相互交织,解决难度明显加大。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态多样,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既有长期积累的,也有新近形成的;既有经济领域的,也有社会领域的;既有不同特点,也有共同之处。从总体上看,不同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强,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有不少属于“两难”问题,它们彼此依存、彼此牵扯,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 容易引发对立情绪,甚至造成社会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热点问题是公众利益和情绪的集中体现与表达。有的社会热点问题“热”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加以妥善解决或者进行必要的降温。如果应对和处理不及时、不妥当,就很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对立情绪,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2010年,全国群体性事件呈高位运行状态,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于对热点问题处理不当而引起的。 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及其新特点表明,我国改革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口,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同在。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突出任务。而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归结起来不外乎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也就是要弄清“怎么看”,明确“怎么办”。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清才能方向明。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十分复杂,正确认识并不容易,特别需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观点、方法正确,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正确认识;立场、观点、方法不对,必然陷入主观和片面,造成认识偏差。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思想武器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不断增进共识,为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呢? 理性地看。就是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因为人们不承认而消失。事实上,世界上不少国家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都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国在经过30多年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后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并不奇怪。因此,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当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那种对问题视而不见、漠然置之的态度,那种闻问题而色变、视问题为洪水猛兽的态度,是不理性、不可取的,既不利于正确认识问题,更不利于有效解决问题。 严肃地看。就是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看问题应坚持实事求是,不放大,也不缩小;不言重,也不看轻。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大问题而不是小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却把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看小了、看轻了、看淡了:或者认为它们同其他社会问题一样都是“问题”,没什么了不起;或者认为它们既然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就是“正常的”;或者认为“虱子多了不痒”、问题多了不愁,用不着太在意。这些认识需要及时改变。 全面地看。就是系统分析、整体把握。同其他事物一样,问题都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复杂问题更是如此。要正确认识问题,就要对它全面地看:既要瞻前顾后,也要左顾右盼;既要总体把握,也要分清主次。如果“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很容易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如,对于“看病难”问题,就可以从多个层面寻找原因——政府投入不足:2009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24.7%,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5%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55%的平均水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本应为“金字塔”型的医疗卫生体系,在我国却呈现为“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人才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的大医院,从而导致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的现象;人们的心理因素:有些人的病在社区诊所和一般医院就能看好,却非得去找大医院的名专家,导致原本稀缺的优质医疗资源更加紧张;等等。所以,出现类似“看病难”的问题,很难说只有哪一个方面的原因。只有坚持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进而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 具体地看。就是区别对待、“就事论事”。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性质、成因、形态上有某种相同和类似的方面,但不可能完全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范围内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不能搞“一人生病,全家吃药”。比如,对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和收入分配不公这两个问题,有的人简单地把它们都归结为体制机制不合理的结果。其实,这两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一样: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不高,固然有制度设计相对滞后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具备实行“高福利”的现实条件;收入分配不公固然也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把这两个问题的成因等同起来,势必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发展地看。就是看到变化、面向未来。社会热点问题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必然随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也会因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从总体上看,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必将在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特别应当看到,党和政府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并在不断加大解决的力度。当然,解决任何问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既不能动摇信心、看不到希望,也不能盲目乐观、不下大力气解决。 加快改革发展。社会热点问题凸显,从根本上说是发展不充分、不科学导致的。有效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根本途径就在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努力“做大蛋糕”,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才能为有效解决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切实“分好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为有效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大蛋糕”,应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分好蛋糕”,应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权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注重统筹兼顾。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数量多、涉及广,性质、表现、成因复杂多样,解决难度也大。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以战略思维、系统观念和全局视野进行通盘考虑,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先后顺序、实施步骤、有效措施等,制定路线图,列出进度表,确保稳步、协调推进;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要求,把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与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防止顾此失彼;把科学精神和负责态度有机统一起来,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统筹规划又突出重点,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哪些问题已有解决的可能、可以尽快解决,哪些问题尚不具备解决的条件、需要逐步解决,防止急于求成。 坚持真抓实干。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实打实、硬碰硬的工作,不能靠拍胸脯、喊口号,也不能“等等看”、“慢慢来”。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作风,主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全面信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考虑群众的感受和感情,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雷厉风行、少说多做,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一件事一件事地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急事先办、小事快办,着力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避免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为此,需要健全必要的工作机制、形成有力的工作措施,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做到该哪个部门和岗位管的就归哪个部门和岗位来管,谁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同时,把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成效纳入干部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奖优罚劣、导向鲜明,切实改变回避矛盾、只说不练的现象。 紧紧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几个部门或一部分人,而需要依靠广大群众共同努力。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着力做好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工作,特别要适应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新形势,畅通和拓宽渠道,搭建和丰富载体,健全和完善机制,方便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表达诉求;多做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的工作,把有关政策、所作努力讲清楚,把实际状况、面临困难讲明白,让人民群众深入了解问题的成因与实质,赢得人民群众对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和支持。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树立人人有责、人人有权、人人共享的观念,积极建言献策,自觉履行义务,协力推动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解决,共同谱写幸福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将时有显现,并对中国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但是,和平与繁荣仍将是亚太各国共同的愿望。亚太安全形势的急剧变化不会根本扭转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近一二十年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势头。一、大国关系的相对平稳发展是中国周边继续保持缓和的基础中国周边地区是大国利益交汇之地,中、美、俄、日、印对地区总体形势发展影响举足轻重。尽管上述国家关系有密有疏,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织,在竞争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头相撞。美国虽视中国为主要潜在对手,并采取措施对中国防范遏制,但双方在反恐、朝核、维持台海稳定及经贸合作领域存在共同利益,美国对中国仍采取两面下注的政策,并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对抗。美日同盟针对中国的一面虽有加强,但彼此亦心存防范:美借日制华,却不希望中日交恶而不可收拾;日傍美制华,并不甘心为美火中取栗。遭受美国战略挤压的俄罗斯,在国力未得到全面恢复前,仍将是中国主要战略伙伴,中俄关系有望继续稳固发展。印美关系虽发展迅速,但印度不会全面倒向美国,沦为美遏制中国的棋子。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自身策略得当,中国不会成为大国矛盾的焦点,在大国外交中仍有充分的回旋空间。二、地区热点发生热战的可能性较低中国周边地区存在印巴矛盾、朝鲜半岛、台湾海峡以及东海、南海岛屿争端等问题。由于印巴关系持续缓和、美国更多介入南亚事务以及印巴相互核威慑,南亚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降低。朝鲜半岛形势因朝鲜拥核而面临新的复杂性。但由于中、韩、俄强烈反对武力解决朝核问题,加之美国受困中东,无暇东顾,因此,从近期看,美国军事打击朝鲜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从长远看,朝核问题仍可能出现轮番升级,但各方均会努力控制升级的势头,避免出现战争。在东海、南海岛屿权益问题上,由于中国与日本及南海国家一直保持着密切磋商,各方都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因岛屿问题引发个别意外冲突虽不能完全排除,但演变为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今后一段时期, 台海形势仍处在风险较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渐成“跛脚”的陈水扁正加紧通过推进所谓“宪改”,搞“台湾法理独立”,不排除陈水扁进一步铤而走险的可能。2007年的台湾“立法委员”选举和2008 年台湾“大选”使岛内局势发展充满变数。但只要美国坚持维持台海现状政策,中国大陆及岛上反“台独”力量仍有能力遏制“台独”的冒险举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新一届中央政府奉行的内政外交的核心理念是:对外谋求和平,对内谋求和谐,对台海局势谋求和解。[1] 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内外政策,将有助于保持台海地区的稳定。三、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催化剂中国周边地区存在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将长期存在,某些挑战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成为特定国家的主要安全威胁。随着国际社会及地区国家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视,地区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将把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视为增进合作、扩大影响的渠道和机会,积极探索并推动在多种框架、多领域开展合作。“9·11”事件后,防扩散、打击恐怖主义成为中美关系不断改善和加强的重要推动因素。印度洋海啸和南亚大地震发生后,各主要国家充分利用救援外交,拉近与受灾国的距离,为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双边关系奠定基础。在“10+3”机制的带动下,东亚各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正不断加强。2002 年11 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作为落实《联合宣言》的后续行动,2004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制定了中长期合作规划,在反恐、非法移民、禁毒、执法、刑侦等领域开展了更加有效的合作。在中国倡议下,首届东盟与中日韩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2004年1月在曼谷举行。会议通过了《首次东盟与中日韩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联合公报》,表示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决心在打击跨国犯罪领域加强合作,支持建立“东盟安全共同体” 的目标。上海合作组织把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还逐步加强合作打击中亚地区日益严重的毒品走私活动,把遏制和铲除毒品走私纳入反恐合作的框架之中。种种事实表明,非传统安全问题已成为区域安全对话与合作的主要议题,并将成为改善地区国家关系的润滑剂和加强安全互信的纽带

当代中国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变迁的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探讨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文化内核:柔性文化,而阐述了面对国际社会变迁的大背景,秉性文化需要植根入更多刚性文化的因素以适应社会变迁。因此要以柔性文化为本源,挖掘本民族刚性文化因子,一方面继承 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呼唤刚性文化,以适应主流社会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民族精神;文化内核;柔性文化;刚性文化

1 柔性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民族精神与时代息息相关,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总是烙上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经济因素,但是悉数世界各民族“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脉络,我们似乎可以从各种文明中找到一种跨越了时代背景、源于地缘经济特征同时又决定了民族性格、民族制度、民族精神的特有民族文化主线,在伊斯兰世界里,伊斯兰文化是伊斯兰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权至上的伊斯兰教义中,忠贞的服从以及为和平的圣战意识性文化支配着整个民族,因此伊斯兰世界各民族表现得异常团结与排外,无论是仇恨还是友好都不偏不倚的一致,而这种一致是任何时代都未曾改变的。

而中华民族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核,它是“内敛含蓄”、“左右逢源”的,因此曾有学者形象的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核形容成“太极”,也正是如此,林语堂在《中国人》中给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贴上老成温厚、消极避世、知足常乐、因循守教、中庸之道的标签,在这种文化内核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就具有“积极的人世态度、强烈的伦理道德色彩、注重‘中和’的思想特色以及兼容性与主导性并存的特点”。

究其原因,我们似乎可以从费孝通先生那里找到答案。费老先生笔下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中国人是与泥土分不开的,“从土里生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乡土社会下的中国人分外的“土气”,成员们更愿意生于斯死于斯,于是终老是乡土社会的常态,这种不流动注定了社会中成员间相同的生活环境、相似的生命归属、大体一致的生活方式。于是差序格局成为人与人交往的关系纽带,一方面由于这种横向弹性结构的“差”,中国人的 人际交往 总是“左右逢源”遵循“中庸之道”且“厚实而老成”的;另一方面,这种差序格局所锻造出的纵向刚性等级化的序列社会结构更是形成中国人宗族制度分明、强调伦理道德等等,因此在纵向等级结构的主导下,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又会表现的或者积极人世,或者消极避世……

如果将上述一切看成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普遍的文化内核,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怎样的时代特征、怎样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怎样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一定有着这样一支希翼和平、友好待客、中庸之道、左右逢源、尊长护幼的不变力量,这是中华民族得以自立自强、积淀文化、传承文明的优良民族性情,是我们始终应该恪守的古老训诫。

2 社会变迁下的文化变迁需求

按照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所阐述的理论逻辑,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正在从传统以农业为主导的生产方式朝向以工业为主导甚至以信息、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生产方式的快速变迁,这种变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显而易见的背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穿插其中的民族精神是否足够完美到可以跟得上世界社会格局的变迁步伐,而不被甩出世界主流格局之外?费孝通先生阐述的是“乡土中国”的社会格局,既然冠以“乡土”之名,那么乡土社会结构的适用范围至少需要局限到中国的乡村,更何况此书的写作时间是在解放前。然而就在2003年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庆典上的讲话中,形容中国的社会结构时仍然采用“差序格局”一概念,且概念内涵没变,笔者赞同费孝通先生的阐释,因为有意无意间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无论时代变迁、城乡变迁、制度变迁,人与人交往的网络结构始终未变,传统宗族观念仍然影响深远,如果按照上述“太极”的比喻,那么,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太极”的部分并没有发生实质的改变。

那么这种近似“太极”的柔性文化是否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的变化,应对当今世界的竞争呢?显而易见,根植于“乡土”的中国中土文化所形成的差序格局是适应农耕民族的乡土社会的。因此在世界大同的农耕社会,中华民族的历史往往可以成为世界性历史,隋唐盛世、明清盛世便是最好的例证,原因可以理解成是我们植根于民族灵魂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文明是与当时世界主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了的,在那样的时刻,我们民族的精神体现了世界主流文明的精神,因此当时我国的历史同时也被写人世界的主流历史部分,然而,随着西方工业经济的异军崛起,世界主流文明为工业文明所取代,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是世界一体化的高速变迁。空间、时间距离不再是国与国、洲与洲的隔阂,掌握着主流经济技术的西方文明开始主宰世界,无论是____教义中的“原罪”、“救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是西方民族中的理性精神、批判精神,抑或是大和民族对天皇绝对忠诚的武士道精神,都体现着一种不同于“太极”柔性文化的刚性文化,当世界主流经济告别了农耕时代。刚性文化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扬弃保留、锻造更为坚实的民族精神?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世界一体化、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国家的状况却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科技文明三次浪潮并存。即“同一社会的不同部分处于不同的时代中”,属于各种时代的文化理念相互激荡,似乎传统的农耕文明在中国内陆乡村还没“过时”,工业文明的理念已经跟不上东部发达城市的步伐,需要做出改变去适应信息科技文明时代的文化了。这就造成在精神上民族情感很难统一,社会失范现象严重。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做出相应抉择,那么究竟是恪守柔性“太极”文化,继续维持“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还是选择一种刚性文化来锻造民族精神?诚如上面的论述,民族精神承载了厚重的地缘文化,其最精髓的部分是民族最深层次最本质的民族文化内核,也是民族得以存在之基、立足之本,这是我们无法改变也决不能改变的。然而现实要求我们在文化中注入刚性的血液,失范的社会情智急需重新整合民族情绪,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继承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并根据时代特色,挖掘和向社会呼唤属于本民族的刚性文化。 3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刚性因素

事实上,如果按照中华大一统的说法,我们的民族并不缺乏刚性文化。2005年姜戎的《狼图腾》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国内文化人类学、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诸多学科领域针对“狼性”的广泛探讨与研究,“狼性文化”便是一种属于中华民族的刚性文化,狼是游牧民族顶礼膜拜的图腾,也是与牧民们在草原上争斗了几千年几万年,教导牧民智慧、为牧民积聚力量、有胆识有组织的强大集团军。游牧民族因此英勇善战、睿智过人,说游牧民族在狼图腾的教导下“雄韬伟略”一点也不为过,元朝无边无尽的疆土便是最好的例证,其实也正是中华民族这一支铿锵豪迈的力量令世界各民族心存敬畏。也正是这一支力量如我肤色者依然被世界称为蒙古人种,一时间相见恨晚,对狼性的呼唤一度成为学界呼唤民族精神的主流,笔者赞同这种对于植根于民族文化中的刚性文化的呼唤。但是反对完全否定对传统主流文化的做法,对于民族中源于地缘文化的文化内核,是我们始终应该坚守的民族习性,而我们现阶段呼唤刚性文化、呼唤狼文化的作用在于适应社会变迁,适应时代发展,这正如同马克思主义者所认为的民族精神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烙上时代烙印一样。

4 总结

综上所述,民族精神有着自身不变的文化内核特质,这种特质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内核中表现为“太极式”的柔性文化,同时这种特质有着深厚的地缘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区别他民族的分野特征,也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本,生存之基。但是放眼当今世界,主流民族精神中刚性文化大行其道,依然严格恪守柔性文化就会面临着被甩出主流文明结构之外的危险,因此,应该在恪守传统民族精神的同时,挖掘本民族的刚性文化,使得民族精神适应主流、适应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在现代化的视阈下,从社会结构的变迁考察近几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能够增强我们对社会发展变化宏观主题的把握和认识;对比分析东西方社会变迁的背景差异,得出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背景条件,从而更好地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变迁;现代化;社会结构;背景差异

对西方社会近几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变化,社会学家们都试着用某一典型性词语去概括和总结。许多西方学者用“现代化”或者说“从传统到现代”来概括和描述,也有人从社会发展总趋势的角度将其总结为“进步”和“发展”。或许,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西方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前,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西方社会充分发展,而非西方社会展现的则是亟待完善,很少去探究西方社会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或者背景因素。若将社会变迁与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相结合,对比分析东西方社会实现变迁的背景因素,能够帮助我们清醒认识西方社会迅速实现现代化和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动力,进而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和实现社会变迁提供借鉴和启迪。

一、社会变迁及现代化视阈下的社会变迁

社会是人为了达到单个人所无法实现的需求满足水平而有目的地形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又可以看作是价值联结的生存单位。而变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涵盖了世界历史发展和变化的方方面面。那么,什么是社会变迁呢?

从广义上讲,社会变迁指的是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一切方面和各种意义上的变化。因此,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如社会变迁的规模、方向、性质、人们参与和控制的程度等,社会变迁类型就会呈现多样性。罗荣渠先生就将社会变迁的方式划分为微变和巨变,并将其阐述为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传导性巨变和创新性巨变。

我们所讲的社会变迁主要是从社会结构的变迁出发的。所谓社会结构,它指的是“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间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社会系统具有形态特征(它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它不是对现实的复制,而是根据认识和思考而抽象出来的),是对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实在侧面的相对静止的形态或者说状态的特性的描述。”简单说来,社会结构就是指在社会变迁中长期保持不变而带有一定方向性变动的那部分。社会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功能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各种经济、政治、组织、制度等结构要素的分化和组合;二是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 教育 水平、权力、社会声望等的不同和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

西方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理论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假设的前提,即社会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部分,并且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现代”的部分逐渐膨胀、“传统”的部分逐渐萎缩的过程。许多早期的现代化理论学家都曾详细讨论过“传统”和“现代”的特征或差异。他们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个人人格与行为特征等方面去对比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典型差异,当然也有许多学者从社会结构出发去研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美国学者C·E·布莱克将关于伴随现代化进程而发生的社会结构变化的主要内容和走势归结为:人口分布走向城市化,地理流动性和社会流动性提高;社会的收入分配趋向公平,文化教育趋向普及,机会趋向平等;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水平的提高,个人主义愈来愈强,责任中心由社区转向社会,由地方转向国家等。丁建弘认为布莱克的概括“并非十分全面和合理”,他认为现代化背景下社会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从地方共同体到整合的社会的变化。尽管将传统和现代的概念引入现代化研究会带来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对于我们研究现代化背景下的东西方社会变迁问题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现代化一词可以说是对“世界历史”开始以来至今对人类社会发展主题较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概括之一。从逻辑上讲,社会变迁理论从宏观上就包含了现代化理论,因而我们将范围限定在现代化视野下。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我们也主要是从现代化这个历史发展的主题出发,着重考察在现代化视域下社会变迁中的社会结构变迁。

二、东西方社会变迁的不同背景及其差异

为了更好地对比东西方社会结构之间的不同之处,我们选择社会结构变迁中比较突出和代表性的五组变量进行比较。

(一)社会的开放性与流动程度不同

许多学者从西欧与其他国家历史发展的比较中探索西欧率先迈入工业社会的原因。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就从非西方国家的自身条件出发,他认为东方国家古代文明太发达以至于难以产生新的文明。钱乘旦则直接将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的不同。他认为西欧的封建社会是一种金字塔的等级结构,形成以贵族集团共同分享权利为特征的等级君主制,并且在这金字塔外面,还有一个异己的力量存在即“市民社会”。而东方的封建社会则是一个“大屋顶”结构,它笼罩一切,控制社会的一切方面,极大地阻止了资本主义的自发产生。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经谈到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英国)在构成上有“三大骨架”,即土地贵族、“中间阶层”和工资劳动者。17~18世纪英国“三层式”社会结构为英国启动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力量和阶级力量。除了这个主体性力量外,英国还具备了使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充分发挥的两个社会特征:社会的开放性和社会的流动性。英国社会的阶级与阶级、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界限趋向重叠,个人在社会的区域流动、职业流动和经济地位的流动也是相对自由的。当然,法国和德国各阶级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与同时代的英国进行比较时,显示出了相互隔绝的状态,但是他们在19世纪后期都出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随之而来的中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如法国在19世纪最大的社会变化是贵族和资产阶级社会角色的转变。贵族在政治上经济上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从权势的巅峰上跌落了下来。在1950年代,德国的统治阶级的大部分容克开始分化、资产阶级化。通过改革,普鲁士一德意志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基本上是封建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从而迅速地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而在东方国家,村社和类似于原始社会的村落制度将人们紧紧地捆绑到了一起,个人完全依赖于他所处的村社和村庄。村社体现的是一种类的、集体的主体意识,个人主体性丧失。村社培育着人们的集体意识,他们往往聚族而居,一个村庄的居民相互血缘关系盘根错节,拥有共同的祖先,因而村庄成为由宗法关系联结在一起的集体,这点俄国、中国、印度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俄国,村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被称为“米尔”的村民大会,负责和决定村长及其他公职人员的选举、土地的重新分配、村社成员的迁徙及新成员的接纳、赋税徭役的分配等重要事务。此外,还有为保证服役完税而建立了连环保制度。这样,个人的一切都离不开集体,取决于集体,只有作为集体的一员,个人方能生存。而在印度由于村社和种姓制度的严密性,人们也被死死地束缚在他所在的村落和种姓阶层里。在以上的社会里,人们之间除了和村社内部人员的交流外,基本上不需要也不能与其他村落和人员进行交往,人们彼此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社会流动性和开放的程度极低。

(二)角色和地位分配的原则不同

现代化的所谓合理化倾向要求的水平不过是机会均等,以便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能找到最适合于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角色。帕森斯提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整套“角色期待”,它规定了社会中每个成员彼此期待着要充当的社会角色,进而形成了“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对比东西方社会,我们就会发现,东方国家在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社会结构是稳态、封闭和静止的。东方社会特有的社会等级制度使人们习惯于承袭而来的地位和角色,几乎从不考虑改变职业和居所。如印度的村落统治机构是依据传统习惯进行活动的,缺乏明确的法律以及关于权利、义务的契约,统治者的资格基本上是以先天条件(如出身、年龄等)为优先,并且是世袭的,财富、受教育程度以及个人能力等后天因素居次要地位:俄国的村社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宗法共同体内部的简单协作传统,如劳动改组、公耕地等等,在价值观念上轻视自由个性,强调整体和谐,把个人视为共同体的附属物而否定其独立人格。这样,人们对于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就有了先天性并且自然的逆来顺受;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也是如此,虽说中国有士大夫精神,但出发点还是想一劳永逸,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个人几乎不期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并且相信以往的社会秩序是天经地义和不可改变的,地位和爵位的世袭成了中国古代社会角色和地位分配的重要原则。

而在西方社会,虽说也是封建社会,但它的封建社会是一种“分封建邦”的社会,各封建邦国之间相互独立。并且西方社会是一种阶级制度。等级与阶级的一个明显区别在于,前者的成员资格基于出生机会,后者则基于职业和经济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则在生存斗争中创造出具有强烈经济追求的新教精神,将崇尚个人才能和力主个人权益的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构成他们的价值取向。这样,决定他们地位和角色的不再是先天的出生条件了,而是要靠自己的职业和经济地位了。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共同点,那就是在社会结构中诞生了具有主体性力量的中间力量(市民社会)并逐步发展成为强大的资产阶级。如在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由于文官制度的推行,社会升迁又多了两条途径:学历和成就。整个19世纪,法国人的社会地位变迁大致以一种渐进方式实现的:最底层的工人首先改变工种,一般工人经过几代努力,也许可进入小资产阶级的行列,一部分的小资产阶级升入更上一层的社会集团。英国的“三层式”社会结构形成特有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使生产力要素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影响到角色地位分配原则的变化。

关于社会变迁的研究论文相关 文章 :

1. 社会学论文

2. 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

3. 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

4.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论文

5. 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

6. 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论文

清醒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这个定位是我们观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十七大报告在分析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时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两个没有变”在代表中反响热烈。这是观察国情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此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来自四川、宁夏、陕西等西部的代表对“两个没有变”感受深刻。近五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各省区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巨变,但与东部相比,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两个没有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十七大报告在分析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时,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8个方面阐明了基本国情的现状和发展态势,指明了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深刻变化以及阶段性特征对经济社会提出的新要求。“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这个定位是我们观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两个没有变”,是我们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新的期待,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要求,都会使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会给社会的主要矛盾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共产党人讲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只有立足这个实际,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取得胜利。正是由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于“两个没有变”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并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只有牢记“两个没有变”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中国国情就是 民不聊生即是!当官的和农民生活对比.一个天上的一个地下的当官的贪得无厌,为富的富而不仁.。这是贪官。现在是朝鲜。日本。美国。的夹击。。。。现在的中国不是老毛领导的中国那样了。。。现在的中国危机。,。..看文章中国国际地位很尴尬 现在国家领导人只会担心自己的地位,自己的乌纱帽,自己的幸福生活,才不会站在中国的大局着想,日子过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的生活着,现在的中国社会就像极了晚清时期,每个人都活在大国的梦里,而实际上经济是强,可是拳头强吗,毛主席早就说过枪杆里出政权,党指挥枪,可是战争真的来了,能指挥了吗?毕竟中国只有一个毛主席,现在中国就少了一个像毛主席一样的伟人。 中国人办事难免送点礼,你好我好大家都很好,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也一直以这种方式开展外交活动,什么中日友好,什么着眼中日关系大局,就说一件事,钓鱼岛撞船事件,我船长一直被日本扣留,外交努力好用吗?国务委员、驻华大使、外交部官员跑都跑断了吧?没有看见船长被放回,这是铁的事实。船长是什么时候回国的,还不是我们在抓了四个偷拍我军事禁区的四个日本人后,日本才主动求和的,什么外交的胜利?狗屁。因此说,我们的外交现在就是与晚清李鸿章时期差不多,谈判、妥协,估计用不了多久,我们国家又开始签订不平等条约了。我们国家持有20000多亿美国国债,早被美国绑架了,想走还容易吗?中国现在又成了西方世界的肥肉了。这一点也不能怪党,只能怪国人的奴性,毛伟人把一盘散沙的国人弄成一团不过30年,邓伟人一句话,改革开放,国人现在又散了,什么仇也来了,就是没有仇外国人的,反而什么都是外国的好。什么仇官、仇富、仇警......全民皆仇。面对现在的局面国家能尴尬吗? 这样的事例多了举不过来,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一定要团结起来,共同抵制韩货、日货、美货,多发表几幅正义的文章,叫领导人反思一下。邓伟人说的三十年和平发展的机遇期已经到了,我们做好斗争的准备吧免得被动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论文范文

当代中国发展之道 一 删的文明与我们的传统篇享差三妻蓦 道 , 在中国文化与哲学中有多义,分别对于中国文化,法国启蒙运动的大师们曾为 为:本原 、 法则、方向、方法、真理、规律。探索此充满热情。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 当代中国发展之道 , 国人的共识是30年来的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 思想解放和市场经济成就了A'fr-~的一代伟国家”。狄德罗则在法国《百科全书>的《中国> 业。而当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分析便会发条目中,赞美“中国民族,其历史悠久,文化、 现:在中国崛起的背后,其实还有更为深刻和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 广阔的文化与精神因素。族之上”。 当代中国虽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 但她其中国长达两干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带来的 实并不是从“一穷二白”中崛起的,她更不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局面,一直 一个新兴的暴发户。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经康乾盛世,维持到乾隆末年。其时,中国 史使她底蕴深厚,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够与其的经济总量仍占世界的第一位,人口占世界 他文明古国相继生发,并且在漫长的岁月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由于中国所处的独 超稳定地发展,终于成为古老文明中硕果仅特地理位置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长期 存者 , 其决定因素在于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以来一直是东亚国家和民族中最先进的,文 本身。无论是与人类文明兴起时的古巴比伦 、 明发展程度在所知世界范围内无可匹敌,古 古埃及 、 古希腊、古印度相比,还是与后来的代中国人的自我中心意识特别强烈,形成了 罗马甚至近代的西文明相比 , 中国文化与完整系统的“华夷”观念及与之相关联的一整 文明一直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着,这就不难套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方式和准则。 理解为什么在17 、 18世纪以前中国曾经是世然而,此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却正面临 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当世界上其他古文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业革命。18世纪中 明相继衰亡以后,她却生生不息。那么,这个叶,从英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工 从未断续 、 硕果仅存的文明的灵魂又是什么业化革命浪潮,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浪潮使工 呢?业生产进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创造了人类 历史上,中外文化之交流,可以上溯到东历史上空前的繁荣。这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 汉末年的佛学传入中国,而西方和中国的直宣言》中所说: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 接接触,则大概要到唐宋时期。其时,无论是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 学术文化,还是经济贸易,中国都要比西方世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界发达得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曾中国自被迫开启了国门,一直到艰苦卓 经对中国文化心向往之,侣世纪的欧洲人喜绝的八年抗战,最终“唤醒了酣睡的巨人“,所 欢中国的东西成为一种时尚,他们不仅对合谓近代的救亡与启蒙的主题即由此而生。本 乎理性的儒家伦理道德和政府的开明专制制来,一个民族和国家在一个短暂时期的落后, 度加以理想化,而且还狂热地喜爱中国的艺是极为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 术风格,喜爱中国建筑、瓷器、家具和装饰的“五四”时代,就像我们今天感恩于改革开放 风格。所以,就学术文化而言,在18世纪以3O年的伟大实践一样,因为正是“五四”首先将古老的中国引入了现代。 “五四”是中国学术与文化史上空前 的大时代,她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干多年的 儒家传统,并使其成了博物馆的陈列品: 她开创了现代中国的多元学术与文化时 代,重新估计一切价值:她将马克思主义 引进到中国,创造性地同中国文化与革命 相结合:她促成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 最终使中国摆脱了近二个世纪的沉沦与 屈辱,重新昂首走向了世界的前列。首先, 正是“五四”的~代思想领袖和知识精英 将“民主、科学、自由、人权、法制”等人类 的基本价值传播到了中国,他们是那个时 代中国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伟大的 思想和不懈的努力使古老的中国走出了 泥潭;其次,代表当时人类先进文化的西 学的输入,特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 个学科的建立,使中国文化从更加深厚和 广阔的思想资源中吸取了人类精神的养 料,在传统几乎断裂时重新获得了新生。 二、我们的时代与我们的事业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人类历史上从 未有过的巨变,一个在30年前经济濒临 崩溃的大国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焦 点。如果说,20世纪曾经是美国梦的世纪, 那么21世纪将是造就“中国梦”的世纪, 人们不分种族、性别、信仰,只要你努力奋 斗,在你的晚年都能够实现你的梦想,过 上幸福、安逸的生活。 对于“中国梦”以及中国的世界意义, 早在1975年,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即有 先见之明。面对当时还是贫穷落后的中 国,他说:“中国今后在地球人类社会中将 要起什么作用呢?……我所预见的和平统 一 ,一 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轴为中心,不 断结晶扩大起来的。我预感到这个主轴不 在美国、欧洲和苏联,而是在东亚。”在汤 因比看来,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 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 上、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 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 的成功经验。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合作, 在被人们认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 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 用,其理由就在这里。 中国的发展之道之所以是和平的发 展,乃是由其文化、文明的本性与特性所 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当代全 中国人的事业,她的横空出世,既是中国 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思想 与实践的继承,更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 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想与当代中国的 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她蕴涵了中国五 千年伟大文明的智慧,也凝聚了当代中国 共产党人的全球眼光和世界胸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体现 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发展历史,即找到了 一 个符合中国发展的理论和中国发展的 道路:这个“中国之道”的价值目标是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学说。 三、我们的困难与我们的未来 尽管当代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恢复了中华民族以往的光荣,但是我们仍 然有太多的困难与问题。这其中有些是发 展的不足,如资源的禀赋、技术的落后;有 些是发展的不当,如环境污染、人口失控; 还有更多的则是我们认识的不够。 与GDP等经济发展的硬指标相比, 我们还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我们对市场 经济不足的方面缺乏深刻的认识,一个时 期内过分地强调GDP的增长而轻视了精 神家园的建设,忽视了文化与道德的意义 与价值。尤其是贫富分化和严重腐败,足 专家讲坛I2009.髹11隶TIo 以对我们的事业构成威胁。发达国家的历 史表明,市场经济并不完全能够自发地形 成公平与正义,这既要完备的制度建设和 相当的监督机制的形成,也需要必要的意 识形态批判。 与当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引发的 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急 剧变化相比,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 有相当的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提出“以 人为本”以及党的十七大将人民民主提升 到“社会主义的生命”的高度,深刻表明了 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越发展的道理。 与国力的逐年大幅增长相比,我国国 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藏 富于民、国强民富、共同富裕是我们事业 的目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 不是社会主义。 就不断出现的腐败案件和我们的反 腐败政策而言,我们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 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没有监督的权力必 然产生腐败”,在体制、机制和舆论监督方 面着手,同时要依靠教育和道德的力量。 腐败对于我们事业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 毒瘤,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 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状况相比 较,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更需要与时俱 进。必须强化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变硬 诉求为软诉求,变传统诉求为现代诉求, 变概念性诉求为人格诉求。当代中国,已 经进入到一个各种文化与社会思潮相互 激荡的大时代,如何重建理想信念和与时 代生活相适应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当代中 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构;如何体现全 民族的共识,凝聚全民族的理想,从世界 优秀文明和中国古代传统资源中撷取精 华,以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伟大的时 代,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全新课题。 对于未来的中国来说,一方面,以和 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影响世界,成为 多元世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另一方 面,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中 国对未来世界的特殊与杰出的贡献。满意请采纳

  • 索引序列
  •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论文
  • 当代社会读书问题研究论文
  • 当代中国热点问题研究论文
  • 当代中国研究论文
  •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