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应包含以下项目内容 1、论文封面 2、论文封面的英文翻译 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授权使用声明 4、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5、论文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目录 7、论文正文 8、附录 9、参考文献 10、后记 11、论文书脊 以上1到10项请按顺序装订成论文。 二、论文各部分的要求 1、论文封面 封面包含的内容: (1)“XXXX届研究生硕(博)士学位论文”(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者为:“XXXX年度同等学力申请硕(博)士学位论文”,专业学位者为:“XXXX年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学号(同等学力无); (3)学校代码(10269); (4)学校名称(华东师范大学); (5)院系名称(正式); (6)学位论文题目; (6)专业(二级学科名称)*; (7)研究方向; (8)研究生(同等学力为申请人)姓名; (9)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10)完成年月 *注:应按国家公布的研究生专业目录和我校经国务院学位办同意自主设置的专业的规范名称填写。专业学位写正式名称: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并可以加括号注明方向,如:教育硕士(语文),工程硕士(软件领域)。 论文封面用硬树纹纸制作。博士论文封面的颜色为深色,硕士论文的颜色为浅色。 2、论文封面的英语翻译 格式要求和封面要求相同。 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授权使用声明 (1)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声明由论文作者亲笔签名。 声明内容: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2)授权使用声明 本声明由论文作者、导师亲笔签名。 声明内容: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导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声明放置于一页上。 4、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以表格形式列出答辩委员会成员的姓名、单位、职称,并注明答辩委员会主席。 5、论文摘要及关键词 论文摘要分中文摘要和外文摘要。关键词也分中外文,置于摘要下方。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分置两页。 6、论文目录 论文目录页排版只排到二级标题,即章和节,必须标明页码。论文目录含论文正文章节、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 7、论文正文 论文统一按word格式A4纸(“页面设置”按word默认值)编排、打印、制作。正文内容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4号;字符间距为标准;行距为20磅。 硕士学位论文一般采用篇末注,博士学位论文一般采用章末注。如所在学科有特殊需要,也可适当采用脚注。 引文要注明所引文字的页码。 论文正文部分必须有本论文课题的中外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研究史和文献综述。 文科专业硕士论文一般不少于3万字;博士论文一般不少于10万字。理科、工科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确定。 8、附录 附录是正文主体的补充。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 (1)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件不便编入正文的材料、数据。 (2)对本专业同行有参考价值,但对一般读者不必阅读的材料。 (3)论文中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书。 (4)附件:计算机程序清单、软磁盘、鉴定证书、获奖奖状或专利证书的复印件等。 (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含已录用,并有录用通知书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9、参考文献 (1)作者在正文中引用的文献要在此罗列出来,以一定的标准按序号排列。 (2)参考文献要列出文献编、著、撰、译者等文献责任者的姓名,出版地点,出版机构,出版时间,报刊还需列出年份、卷、期或版次。 (3)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不得少于50篇(本),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不得少于30篇(本)。 (4)引用的文献必须有外文文献(不含中文译本),外语专业必须有本专业语种以外的外文文献。。 10、后记 后记主要叙述与学位论文写作工作有关的其他内容。包括致谢等。字体应和论文正文有所区别,篇幅以一页纸为限。后记可以不写。 11、论文书脊须写明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华东师范大学”及学位申请年份的字样。 论文须用线装或热胶装订,不能使用钉子装订。
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应包含以下项目内容 1、论文封面 2、论文封面的英文翻译 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授权使用声明 4、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5、论文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目录 7、论文正文 8、附录 9、参考文献 10、后记 11、论文书脊 以上1到10项请按顺序装订成论文。 二、论文各部分的要求 1、论文封面 封面包含的内容: (1)“XXXX届研究生硕(博)士学位论文”(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者为:“XXXX年度同等学力申请硕(博)士学位论文”,专业学位者为:“XXXX年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学号(同等学力无); (3)学校代码(10269); (4)学校名称(华东师范大学); (5)院系名称(正式); (6)学位论文题目; (6)专业(二级学科名称)*; (7)研究方向; (8)研究生(同等学力为申请人)姓名; (9)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10)完成年月 *注:应按国家公布的研究生专业目录和我校经国务院学位办同意自主设置的专业的规范名称填写。专业学位写正式名称: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并可以加括号注明方向,如:教育硕士(语文),工程硕士(软件领域)。 论文封面用硬树纹纸制作。博士论文封面的颜色为深色,硕士论文的颜色为浅色。 2、论文封面的英语翻译 格式要求和封面要求相同。 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授权使用声明 (1)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声明由论文作者亲笔签名。 声明内容: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2)授权使用声明 本声明由论文作者、导师亲笔签名。 声明内容: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导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声明放置于一页上。 4、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以表格形式列出答辩委员会成员的姓名、单位、职称,并注明答辩委员会主席。 5、论文摘要及关键词 论文摘要分中文摘要和外文摘要。关键词也分中外文,置于摘要下方。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分置两页。 6、论文目录 论文目录页排版只排到二级标题,即章和节,必须标明页码。论文目录含论文正文章节、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 7、论文正文 论文统一按word格式A4纸(“页面设置”按word默认值)编排、打印、制作。正文内容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4号;字符间距为标准;行距为20磅。 硕士学位论文一般采用篇末注,博士学位论文一般采用章末注。如所在学科有特殊需要,也可适当采用脚注。 引文要注明所引文字的页码。 论文正文部分必须有本论文课题的中外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研究史和文献综述。 文科专业硕士论文一般不少于3万字;博士论文一般不少于10万字。理科、工科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确定。 8、附录 附录是正文主体的补充。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 (1)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件不便编入正文的材料、数据。 (2)对本专业同行有参考价值,但对一般读者不必阅读的材料。 (3)论文中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书。 (4)附件:计算机程序清单、软磁盘、鉴定证书、获奖奖状或专利证书的复印件等。 (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含已录用,并有录用通知书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9、参考文献 (1)作者在正文中引用的文献要在此罗列出来,以一定的标准按序号排列。 (2)参考文献要列出文献编、著、撰、译者等文献责任者的姓名,出版地点,出版机构,出版时间,报刊还需列出年份、卷、期或版次。 (3)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不得少于50篇(本),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不得少于30篇(本)。 (4)引用的文献必须有外文文献(不含中文译本),外语专业必须有本专业语种以外的外文文献。。 10、后记 后记主要叙述与学位论文写作工作有关的其他内容。包括致谢等。字体应和论文正文有所区别,篇幅以一页纸为限。后记可以不写。 11、论文书脊须写明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华东师范大学”及学位申请年份的字样。 论文须用线装或热胶装订,不能使用钉子装订。
论文格式:1. 纸张为A4纸,页边距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5cm2论文由内容摘要与关键词、论文正文和参考文献组成。一级标题“一、”;二级标题“(二)”;三级标题“3.”3. [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均为宋体小四号加粗,内容宋体小四号,行距1.25cm4.正文:(1) 标题:黑体二号居中,上下各空一行(2) 正文: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行距为多倍,1.25(3) 一级标题格式:一级标题:序号为“一、”,小三号黑体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4) 二标题序号为“(一)”,四号宋体,加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5)三级标题:序号为“1.”,起首空两格,空一格后接排正文,小四号宋体,加粗。(6) 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7) 注释 (根据需要):正文中需注释的地方可在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为“①、②……”(即插入脚注),并在该页底部脚注处对应注号续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小5号宋体。注释的格式要求:A、著作: [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B、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 引用部分起止页C、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 .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五号宋体加粗;内容五号宋体;单起页。参考文献应是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毕业设计(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 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3篇。参考文献的表示格式为: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 .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6.页码:从正文起排,页面底端居中。
毕业论文致谢模板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毕业论文致谢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毕业设计是对我们知识运用能力的一次全面的考核,也是对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设计能够顺利完成,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母校——XXXX大学,是她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知识的土壤,使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其次我要感谢XXXXXX学院的老师们,他们不仅教会我们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尤其要感谢在本次设计中给与我大力支持和帮助的XX老师,每有问题,X老师总是耐心的解答,使我能够充满热情的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去,X老师的严谨的治学态度,细致的研究精神和敬业精神对我以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再次向X老师表示感谢;还要感谢我的师姐XXX,是她认真在我的毕业设计中进行了认真的指导,使我少走弯路。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他们热心的帮助,使我感到了来自兄弟姐妹的情谊;最后还要感谢相关资料的编著者和给予我们支持的社会各界人士,感谢您们为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本次设计圆满完成。
两年半的时间里,我的导师李世其教授在各方面给予了我精心的指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本论文的全部工作也是在李世其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李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课题的研究当中,经常能够得到王峻峰老师认真细致的指导,正是王老师提出的许多宝贵的意见,让我在课题的研究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要感谢实验室的朱文革老师、尹文生老师、王以治老师和付艳老师都给了我精心指导和热心的鼓励。
另外,感谢方建新同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给予我的无私帮助,也正是和他在课题中的探讨使我在研究中得到很大的启发。特别要感谢和我同级的程勇、张尚炜、周赟、黄明,赵迪和夏文俊同学,他们在几年的硕士生活中给予我个人很多帮助和真诚的鼓励。
感谢实验室的张楚贤、宋少云、王锐、李明富、杨立熙、刘洋、彭涛等博士,感谢 03级硕士生段学燕、罗瑜林、肖树立、王雁、王亚幂和鲁玉良,05 级硕士生何智威、曾华、李靖宇、谢涛、首中华、张飞、徐迟和孙新远,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给予了我诸多帮助。
感谢我的母亲和两个弟弟,正是他们在生活上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照顾,经历每一个选择时都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使我能够克服各样的困难,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中。
最后,向所有关心帮助我的师长、前辈、朋友和同学致以诚挚的谢意,正是由于他们的帮助和鼓励,我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不断进步。
致谢词
本论文是在温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是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人处事的道路。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温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温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致谢词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温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温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温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的每个可爱的同学们和尊敬的老师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谢谢你们!
蓦然回首才发觉四年的大学生涯行将结束,回想着这几年的点点滴滴,从刚入学时对学术的懵懂,到对会计学著作的疯狂阅读,再到现今的顺利毕业,浙江工商大学给我了太多太多。是她给了我更宽阔的视野,也是她让我对知识有了更为强烈的渴望,在浙商大财务与会计学院学习的这四年时间里,不管是在知识的厚度还是在知识领域的拓宽上面相比以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学业即将圆满之际,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于桂娥老师。于老师知识广博、学术作风严谨、为人和善。本文从选题、开题、撰写、审稿、修改到定稿,每个环节都倾注了老师的心血。于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受益匪浅,感激之余,我也头自身的诸多不足感到惭愧。同时,于老师在学业和生活上对我的关心和要求,更是对我未来努力完善自己的一种鞭策。在此,向于老师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能作为您的弟子,我觉得无比的荣幸与感激。
同时感谢马文超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马老师提供的宝贵意见弥补了我论文的诸多不足。也感谢过去四年里,引导我走会计这个学科大门,教导过我的各位专业老师。
感谢陪伴我在浙江工商大学度过了充实美好的学生生活的朋友们,感谢你们对我生活、学业上的鼓励和帮助,四年同窗的情谊必将铭记在心。最后,感谢一直支持我的父母和家人,你们的包容和关爱,一直是我前行的动力r即将离开母校,去向远方,在未来未知的生涯中我会牢记浙商大的教诲,坚守浙商大“诚、毅、勤、朴”的校训,以自己之所学,展人生之风采。
在那里,还要个性感谢大学四年学习期间给我诸多教诲和帮忙的学院的各位老师,感谢书记老师老师老师,你们给予我的指导和教诲我将永远记在心里!
感谢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给我传授诸多专业知识的教研室的各位老师,感谢老师老师老师老师老师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忙!
感谢和我一齐生活四年的室友,是你们让我们的寝室充满快乐与温馨,君子和而不同,我们正是如此!愿我们以后的人生都能够充实、多彩与快乐!
感谢我的同学们,谢谢你们给予我的帮忙!
回首本人的求学生涯,父母的支持是本人最大的动力。父母不仅仅在经济上承受了巨大的负担,在心里上更有思子之情的煎熬与望子成龙的期盼。忆往昔,每次回到家时父母的欣喜之情,每次离家时父母的依依不舍之眼神,电话和信件中的殷殷期盼和思念之语,皆使本人刻苦铭心,目前除了学习成绩尚可外无以为报,期望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使父母宽慰。
首先我要非常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我想说能够做您的学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事。虽然当初在选导师时我们未曾谋面,仅单凭感觉我就在您的名字前面画上了匀,如今回想起来,这大概是我做的最正确选择了,没有之一。在您的悉心指导下,我最终确定了我毕业论文的研究选题.,这个选题不仅能够将导师两门课上所传授的专业知识运用进论文,而且基于兴趣导向的研究,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这样,选题在课上就这么愉快地定下来了。
接着就是不断调整论文大纲和理清论文逻辑思路的过程,导师不断强调说必须分析出什么原因才是我论文最终的落脚点,我必须要在论文最后将这个问题解释清楚,这样研究才显得深入而有意义。而事实上。,我当时的知识结构还不足以做到能将这一问题解释清楚,所以一度非常困惑而无从下手。每当这时,您总是会利用各种可能的契机来提点我,在校园里每次的偶遇,您都会与我交流一下论文的'进展情况,告诉我您近期对论文的一些新想法供我借鉴,同时还会给我推荐一些可用的参考书目。您不仅教会了我们该如何开始进入论文的写作过程,还督促我们制定论文完成进度表,同时要求我们定期交论文的一章初稿给您,您再认真评阅并给出修改意见。最终这篇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导师您功不可没。
感谢对我论文的写作提供大力支持和帮助的每一个人,尤其是要感谢那些接受过我问卷调查的同学们们,正是有了你们坦诚而愉快地分享,才使我的论文变得更加丰满和有血有肉,谢谢你们!
感谢我最爱的爸爸妈妈,你们永远都是我醉坚强的后盾,总是无条件的关心、支持和鼓励着我顺利走完了近二十年的求学生涯。我很欣慰有你们一直陪伴在我的左右,与我分享着一切的喜怒哀乐,你们总说我替你们争了光,可我想说,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的我,谢谢你们总是带给我满满的正能量!
完成这篇论文的时候已经是春暖花开的三月。再一次地感叹“时间太瘦,指缝太宽”.学习生涯马上就要画上一个充实而圆满的句点,而三年前求学、入校的点滴,似乎还历历在目。这段时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欲上下而求索”的三年;是我增长阅历,挫折与荣誉并在的三年;更是我一步步褪去青涩,走向成熟的三年……新媒体一直是我所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生产型受众”概念的提出将媒介使用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真正交还给了受众。在这个羊受众为上帝的时代,任何媒体,尤其是新兴的媒体形式,只有以受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笔者从受众角度对微博客的媒介使用研究,限于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在某些地方或许还略显粗浅。比如,在进行受众调查问卷发放时,不能够做到完全的等概率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由于条件和资金所限都集中为我国微博受众,不知在世界范围内是否具有参照性;另外,由于网络的一些不可控因素,我接触到的受调查者可能是一些较为活跃的微博客受众,不能对于非活跃受众进行广泛的接触;上述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对问卷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我已尽力将这些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我在受众媒介使用方面所作的数据调查和统计分析,应该算是一次具有首创意义的有益探索。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研究微博客今后发展具有一定启示和贡献。
此时此刻的丽娃河畔,波光粼粼,独立桥头,思绪万千。人生亦扰如一道奔流不息的长河,三年中的点点往昔,在流经时就注定会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恩师xxx教授,作为一代文学大家,赛楠有幸成为您的关门弟子。感谢您给予我充分自由和宽松的学术空间,您的宽厚仁和,爽朗和坦诚,严谨的学风都让我受益匪浅。赛楠对您敬如师长,亲如长辈。感谢传播学院的xxx老师,感谢您对我的关怀和照顾,对我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提出的真诚而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感谢我的父母,二十余载,是你们的尊尊教侮和双默奉献,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让我健康快乐的成长,自由自在的求学。感谢我的挚友:xxx、xxx、xxx、xxx,是你们的温暖拥抱和全力支持让我面对困难,无畏无惧,始终保持着阳光的心态和温暖的笑容。
流转四季,共此时光,且行且珍惜。
时光飞逝,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习生涯随着论文的完成即将结束,回首一路走过的足迹,不禁感慨良多。
首先要感谢我论文的指导老师xxx教授,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老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出休息时间来审阅我的论文,提出了极具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使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学风、和蔼的态度,深深的影响着我。
感谢我的家人,正是你们的支持和包容,为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坚强的后盾,如此,我才能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感谢每一位同学,大家为了共同的理想汇集到了一起,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同窗的岁月里我们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同窗的友谊让我倍感珍惜,希望在往后的日子里,友谊日久弥新。
最后,感谢评审我的论文的各位老师和学者,你们提出的宝贵意见让我思路大开,受益匪浅。
本论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非常感谢我的指导教师....教授。从论文选题直到论文的最终完成,她都给予我尽心尽力的指导。....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的影响着我,对我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必将产生影响。借此机会,特向...教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感谢.......学院的所有领导和老师
他们严谨的学风、渊博的知识、诲人不倦的品格一直感染和激励着我不断上进,使我大学四年的时光充实而有意义
本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方案论证到具体设计和调试,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四年的本科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要衷心地感谢导师教授两年来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的关怀。在论文的选题、研究以及撰写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导师的精心指导和热情帮助,其中无不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和汗水。导师严谨求实和一丝不苟的学风、扎实勤勉和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时刻激励着我努力学习,并将鞭策我在未来的工作中锐意进取、奋发努力。导师的指导将使我终生受益。
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设计能够顺利的完成,也归功于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正是有了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才使我的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向####大学,###系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
致谢
在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他是一位认真负责,热情的老师,在整个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他都对我进行了认真的指导和详细的修改,从他的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比如说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我将永远记住他曾经给予过我的教导,我要向指导老师表达我内心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还要感谢所有代课老师和辅导员,在我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这些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教导和很大的帮助,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将使我受益终生。
感谢我的家人和好友,他们的关爱和支持永远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在任何时候,他们都给予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我感谢他们!
最后,向审阅我论文和参加答辩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抽出宝贵的时候参加我的论文答辩会,感谢你们对论文不当之处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在____所学习和生活的两年,我犹如冬天里的一粒种子,理解着阳光瑞雪的恩泽,等待春天里的含苞,夏天里的绽放或是秋天里的收获。在学习上,所内授课教师教授了我们丰富的专业课知识,教务处教师给予我们学习备考上诸多的便利;在生活上,所内为我们供给了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后勤教师对我们予以悉心照料,并且各位同学在我需要帮忙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友谊之手,对于以上种种,我发自内心的表示感激。
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对我专业知识学习分析本事的综合考察。经过将近4个月的时间,在我的导师李明教师的指导之下,我完成了这篇论文的撰写。真诚的感激李明教师,感激他在我的论文选材以及写作过程中耐心的指导和帮忙。
研究生毕业是我学校生活的结束,但并不是我学习知识的终点。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牢记我的导师以及所内其他教师的教诲,时刻坚持学习的热情,及时了解学习新的会计准则以及会计改革的方向等,不辜负各位教师的期望。
最终,再次真诚地感激尊敬的导师,亲爱的家人,和真挚的同窗们。祝福母校孕育出更多的人才,祝福教师,家人和同窗们一切顺利!
华东师范大学附录是会查重的,而且其他大学也会查重,这个是很正常的行为!谢谢,望采纳!
根据你描述的情况,你的问题是说问一下华东师范大学附录会不会查看呢?对于这个问题,一般来说都会要查看的,如果是有纠纷的话,这个肯定更会查看的,但是说大部分不会查看
一般来说,华东师范大学附录会要查重的。
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
入选"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国培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成员,国务院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和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
1972年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华东师范大学
《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论文集,《新人文论》之一种, 1988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发展史》,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 1989年3月。《小说艺术的现在与未来》,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年。《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女性》(与陈志红合著),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0年。《作品是怎样产生的》,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1年。《艺术家与死》,花城出版社, 1992年。《 100种人生》,暨南大学出版社,台湾新雨出版社,1994年。《夜思录》,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3年出版。《第三只眼睛看美国》,花城出版社, 1995年。《 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大师对话录:钱谷融卷》(与钱谷融先生合著),北京文联出版公司, 2000年出版。《“人学”奥秘与魅力·大学活页文库第 32辑》,殷国明编著,华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跨文化”的必要和可能》,殷国明编著,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出版。《西方狼》,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漫话狼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女性诱惑与大众流行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中国古典文艺心理学新探》, 1989年国家社科项目。《鲁迅研究》,广东 1988年社科项目。《 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国家,“九五,”社科重点项目。《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获第二届广东,“鲁迅文学奖”, 1994年。《小说的现在与未来》,获广东高教社科成果一等奖。《 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获上海2000年社科重点课题奖。 1998——2002年科研状况简目:共发表论文、学术短文150余篇,其中2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要在,“文艺理论”、“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古代文学研究”分册,简目如下:1、独创的贫困,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2、推销自己:你的最佳选择,广东《南风窗》,1996年第12期3、上海评论界:何时失去了灵气?中华读书报,1996年7月31日4、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纪末”情结(主持人),《作品》,1995年第4期5、林耀德与死神的约会,中华读书报。6、《白夜》:贾平凹的新景旧梦,羊城晚报海外版,1996年。7、《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何处?——关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澳门日报,1996年11月13日。8、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与王国维(上),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9、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与王国维(下),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0、大足球,踢不动,合肥晚报,1997年12月12日。11、独创的贫困,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2、龙年话“龙”,解放日报,2000年2月9日。13、语言革新与新学统的产生——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变迁中历史叙述的重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4、寂静出诗人——兼与“愤怒出诗人”观念比较,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5、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一种比较性描述的尝试,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6、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钱谷融主编,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17、在翻译的大洋里探索、追寻和创造美,北京《光明日报》2001年4月5日。18、语言转换与现代中国文学的美学面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19、卡夫卡与尼采,中华读书报,2001年8月22日,第17版。20、造就新的学术传统,广东《学术研究》,1998年第2期。21、西方文化叛逆者在中国的命运——从尼采到弗洛依德,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22、人学与美学的氤氲化醇——关于钱谷融先生《论“文学是人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23、论性情——关于中国文学的主体论,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10期转载24、论文艺批评的魅力——关于文艺问题的问答,钱谷融,殷国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25、话语转换与现代文学,南京《文学评论丛刊》第一卷第2期,1998年11月出版。26、新千年的感觉,载《历史的定格》,新世纪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27、《论“文学是人学”发表的前前后后》,载《文坛:2000中国年度文坛纪事》,漓江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28、关于德里达,北京《博览群书》,1999年,第11期。29、心灵花园北京《神州学人》,1998年第4期。30、钱谷融先生谈读书,《中文自学指导》,2001年第4期。31、中西文学交流中的“理论距离”——从朱光潜与克罗齐的关系谈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12期转载32、关于中西文明“结婚论”的产生——探讨梁启超在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中的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1期33、阅读林贤治,南方日报,1998年6月23日34、瞧啊,作家那一双透彻的眼睛!广东《佛山文艺》,2000年6月(下)。35、“很漫画”的感觉,上海《交际与口才》,2001年12月号36、妥协也是一种进取——关于赛珍珠《圣颅》中的拉西尔,山东《济南时报》1999年10月11日37、西方文化叛徒在中国的命运——从尼采到弗洛依德,上海《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一期38、关于海德格尔,澳门日报,1999年8月25日39、文学批评中的“一强三弱”,上海文学报,1999年5月40、在艺术的本体建构中追逐诗意——20世纪语言革新与文学发展关系的探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41、“飞龙在天”的奥秘,南方日报,2000年2月20日42、人道主义的魅力——重读钱谷融先生的《论“文学是人学”》,广州《东方文化》,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8期转载43、戈壁望月,解放日报,2001年10月15日44、小地方,大文学——澳门文学创作一瞥,光明日报,1999年7月8日45、博尔赫斯的秘密,中华读书报,2000年7月25日46、酒桌上的“礼貌先生”,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3期47、落叶的感觉,山东《济南时报》,2000年3月6日48、“新青年”的涵义,南方日报,1999年7月22日49、贾宝玉痴爱真情——《红楼梦》里话做人之十一,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12期50、钟声回荡,上海,解放日报,2001年1月8日51、关于十七年文学中的“假嗓子”现象,河北石家庄《文论报》,1999年8月52、上海的夹竹桃,上海新闻报,1999年3月5日53、真诚不可回避——关于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2期54、往来无穷,交流创新,文论报,1999年10月21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55、宜于西而不戾于中——关于克罗齐的中国化56、关于萨特:一种行动着的美学,文论报,1999年57、参与世界文化的创造,河北《文论报》,1998年6月58、关于昆德拉,广东《随笔》,2000年第一期59、论灵气:关于中国的文学本体论,《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10期50、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世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钱谷融,·殷国明,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5期。61、被金钱出卖的父爱——关于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一期62、贾母的悲剧——《红楼梦》里话做人之八,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9期63、知识状态的批判,《上海文学》,1999年第12期64、艺术创作是一种有情思维——钱谷融先生谈话录,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一期65、跨文化对话的必要和可能,广东《粤海风》,1999年第5、6期66、追寻“大象无形”的美学理想——于钱钟书的文学理论发现,《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66、“闪光的不全是金子”——关于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巴萨尼奥,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7期67、读“桥”有感——《钱谷融先生谈话录》后记,北京《博览群书》,1999年8月68、晴雯的性情绝唱——《红楼梦》里话做人,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10期69、她为什么一脚踢开凌吉士——关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9期70、冲出孤独的嗥叫——关于鲁迅笔下的魏连殳,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12期71、刘姥姥的“投其所好”——《红楼梦》里话做人之四,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5期72、袭人的“低姿态”——《红楼梦》里话做人之一,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1期73、鸳鸯直面近忧远虑——《红楼梦》里话做人之六,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7期74、林黛玉的独标至情——《红楼梦》里话做人,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11期75、俏平儿的“抽头退步”——《红楼梦》里话做人之五,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6期76、薛宝钗的“藏欲”,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2期77、是什么制造了难忍难熬的恐惧感?——关于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3期78、两个“精刮”人的“爱情”——关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6期79、“圆形监狱”中的真正囚徒——关于雨果《悲惨世界》中的沙威,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4期80、人心中的“围城”是如何人建立的?——关于钱钟书的《围城》,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8期81、“野心”有时是人性的陷阱——关于《红与黑》中的于连,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10期82、“猫腻”的感觉,上海《交际与口才》,2001年第9期83、优秀人才为什么找不到工作,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1期。84、如何识面又识人,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5期。85、破除别人的戒心,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4期。86、万不得已才说“不”,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3期87、不同文化话幽默,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2期88、如何理解“遥远”的国度,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7期89、交际中的坦诚原则,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9期90、风姐的“伺候好老太太”——《红楼梦》里话做人之三,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3期91、车站情结,齐鲁晚报,1998年11月21日92、关于无边的人道主义,广东《粤海风》,1998年第3、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3期转载93、独创的贫困——有感于“垮世纪文学批评”,《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3,期94、薛姨妈的老谋深算————《红楼梦》里话做人之七,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8期95、新青年的过去与现在,上海《上海文化》,1999年第2、3期。96、“尝试”的魅力,载《当代散文精品1999》,广州出版社,1999年出版。97、敏感的心痕,载《当代散文精品1999》,广州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98、人学与美学的氤氲化醇,载《新千年文谭》,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99、抵抗消解,走出“无所谓”,合肥晚报,1998年4月18日100、关于《论“人学是人学”》(之一)——钱谷融谈话录,《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6期。101、关于《论“人学是人学”》(之二)——钱谷融谈话录,《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6期。102、关于《论“人学是人学”》(之三),——钱谷融谈话录,《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6期。103、关于艺术的具体性,钱谷融,殷国明,中文自学指导,2001年1月,《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一期转载,104、关于网络文学,解放日报,1999年12月105、中国当代文学选读,主编:钱谷融、殷国明,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106、《“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自学考试指南》,编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107、青春的哀怨——关于郁达夫的《逃走》,《郁达夫名作欣赏》,温儒敏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108、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上海五十年文学批评丛书·理论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109、寻找精神家园——关于郁达夫的《在寒风里》,《郁达夫名作欣赏》,温儒敏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110、与父亲面对面——关于“背影”的联想,《随笔》,2000年第5期文111、不必当面教训人,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6期。112、读“桥”有感,济南时报,1999年4月12日113、走出“天才梦”,苍凉看人生,上海《中文自修》,2001年第3期114、打开藏着珍珠的小盒子——关于鲁迅的《朝花夕拾》,载《导读——初中生外文学名著》,上海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115、如何理解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载《导读——初中生课外文学名著》,上海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116、在比较中拓展欣赏的视野——《围城》导读,载《导读——初中生课外文学名著》,上海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117、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关于巴金《家》的艺术启迪,载《导读——初中生课外文学名著》,上海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118、钱谷融:读书寄怀秋水,对人如坐春风,载《丽娃河畔逸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119、文学、文化与女性主义,深圳特区报,1996年120、批评的“三气”,《上海文学》,1996年第11期121、戴安娜被追踪的追踪,上海《海上文坛》,1997年第12期( 2001年)122、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建设的艰难和困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123、“猫腻”的感觉,上海《交际与口才》,2001年第9期。124、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世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钱谷融,·殷国明,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5期。125、戈壁望月,解放日报,2001年10月15日。126、“很漫画”的感觉,上海《交际与口才》,2001年12月号127、“体用之争”与白话文运动——20世纪中国预言变革与文学发展关系的探讨《河北学刊》,2001年第6期,入选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委员会《新时期全国优秀学术成果文献》一书(中科编学字[2001]第09号);入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精选》。128、个性与传统:建立一种博大的美学胸怀——关于全球化声浪中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2002年)129、关于“9·11”事件的文化思考,《粤海风》,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2年第6期转载130、批评家要“靓”,新民晚报,2002年3月17日。131、西方文论与现代文艺美学的发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132、金顶寺的故事,南方日报,2002年2月24日。133、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建设的艰难与困惑,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2期。134、从尼采到德里达:不断破解与不断建构,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135、从张洁说起,新民晚报,2002年4月7日。136、作家的长相,新民晚报,2002年2月24日。137、天马的传说,解放日报,2002年4月21日。138、“随意书写”的感觉,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5月3日。139、20世纪中国文学概况,《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40、长相的奥秘,《新民晚报》,2002年9月8日。141、阅读马旷源,《太原日报》2002年7月29日142、我的高考在冬季,《南方日报》,2002年7月14日。143、热浪袭来话寂静,《解放日报》,2002年7月31日。144、神游冥想的感觉,《解放日报》,2002年8月20日,星期二。145、盼望理论与生命之花的齐开并放,中华读书报,2002年6月5日。146、“肉体狂喜”的背后,上海美术出版社《创意》,2002年第3期。147、文化交流、发展和整合未来的世界,《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148、个性与传统——建立一种博大的美学胸怀,《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5期转载。149、“跨文化”:一种电视传播新视野,南方电视学刊,2002年第2期,获第三届中国电视“南方杯”优秀作品奖。150、金顶寺的故事,《南方日报》2002年2月24日。151、“救文学”从大学开始,新民晚报,2002年10月6日。152、“通”:“西学中注”还是“中学西注”?153、“革命话语”与学术理性——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的启蒙话题,广东《东方文化》,2002年第5期。154、鸟叫与城市生态学,《解放日报》,2002年6月17日155、一条人格化的河流,上海《读者导报》,2002年11月1日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51种) 序号 期刊名称 期 刊 信 息 1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00871) 3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4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天津市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学报编辑部(300071) 5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南京市汉口路22号(210093) 6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200433) 7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100084) 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新港西路135号(510275) 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29号文科楼156室(610064) 10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361005) 1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湖北武昌珞珈山(430072) 12 求是学刊 哈尔滨南岗区学府路74号(150080) 13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310028) 88925616, 14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130024) 85098026 15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武昌珞珈山(430072) 1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130012) 17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 18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33号(100037) 19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210097) 20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430079) 2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710049) 82667978 22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长安南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710062) 23 思想战线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650091) 24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450001) 25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100037) 26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京四牌楼2号(210096) 27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州市石牌(510632) 85224092 28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071002) 29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武汉市珞瑜路1037号(430074) 30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太原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030006) 31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710069) 32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西区卫津路241号(300074) 23540081 33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长沙岳麓山(410081) 8872471 34 齐鲁学刊 山东·曲阜(273165) 35 西南大学学报(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更名)(人文社会科学版)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400715) 36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200234) 37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编辑部(730000) 2312707 38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250100) 39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1000号信箱(200030) 40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省福州市工业路523号(350002) 41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市仓山区(350007) 42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730070) 43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235号(010021) 44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上大路99号(200444) 4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广州石牌)(510631) 46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610068) 47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安徽合肥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230039) 5107157 48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深圳大学学报编辑部(518060) 49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宁夏银川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宁夏大学学术期刊中心(750021) 2061735 50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650092) 51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海南省海口市(570228)
1、张卫, 莫雷, 许尚侠, 王穗苹. (2002).不同负载条件对序列位置内隐学习的影响,《心理学报》(CSSCI),34,5,480-48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2、张卫, (2000), 序列位置内隐学习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CSSCI),34,4,374-3803、聂衍刚, 张卫, 彭以松, 丁莉. (2007)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功能结构及测评的研究. 心理科学(CSSCI),30,2,411-4144、张卫, 唐丹, 岳颂华(2003)当代西方青少年研究趋势探析. 心理科学(CSSCI),26,3,529-530(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2003.9)5、张卫. (2002).序列长度和统计结构对序列位置内隐学习的影响. 心理科学(CSSCI), 25,4,485-4876、张卫, 林崇德. (2001). 抑制及其发展研究, 心理科学(CSSCI), 24,4,458-4617、张卫. (2001).内隐学习及其特征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CSSCI),19,1,56-638、陈竞秀, 张卫, 姜薇薇, 林诚彦. (2006).美国学校暴力干预方案评析. 比较教育研究(CSSCI),2,29-329、张卫, 王穗苹, 杨宁. (2001)当代西方国家早期教育方案之比较. 比较教育研究(CSSCI),6,11-1510、岳颂华, 张卫, 黄红清, 李董平. (2006).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3,93-9811、朱祖德, 王静琼, 张卫, 叶青青. (2005)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的编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3,60-6512、潘绮敏, 张卫.( 2004)青少年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形象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3,27-3113、聂衍刚, 郑雪, 张卫. (2004).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1,23-2814、黄红清, 张卫. (2003).指向性遗忘中认知抑制能力的发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1,44-4815、张卫, 林崇德, 认知发展的后信息加工观. (2002).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1,86-9116、张秋艳, 张卫, 岳颂华, 王才康. (2004)中学生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CSSCI),18,8,544-546,54317、王穗苹, 陈新葵, 张卫. (2003).动态测验:当代智力测验的新进展. 教育理论与实践(CSSCI),11,50-5318、邱秀芳, 张卫, 姚杜鹃. (2007).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3,123-12919、甄霜菊, 吴慧明, 张卫. (2007).澳门青少年的网络依赖与社会性发展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2,24-12820、张卫, 李利, 甄霜菊. (2006).论心理素质提高与和谐社会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6,144-14721、张卫, 潘绮敏. (2004).青少年暴力及其预防.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5,90-10322、李婧洁, 聂衍刚, 张卫. (2004).媒体与青少年暴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5,110-11623、潘绮敏, 张卫, 朱祖德. (2004).论全球化与青少年同一性的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2,114-16024、张卫, 黄红清, 黄时华. (2003).抑制机制发展: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视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6,98-102(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2004.2)25、张卫, 林崇德. (2002).儿童发展的新皮亚杰理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96-10326、张卫, 张兴贵. (2001).论现代心理学与中小学课程改革.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4,94-10027、吴慧明, 张卫, 甄霜菊. (2006).澳门青少年网络使用与依赖研究. 澳门理工学院学报(CSSCI),2,28、闻人王冠, 张卫, 吴列坚. (2004).澳门曾辍学职培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研究,澳门理工学院学报(CSSCI),2,29、陈立民, 张卫, 张霞. (2007).品行障碍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中国特殊教育(CSSCI),30、王静琼, 张卫, 朱祖德. (2007).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培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1,196-19931、姜微微, 李治民, 张卫. (2007).自愿戒毒患者MMPI个性调查及其因子分析结果.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CSSCI),2,32、陈立民, 张卫, 姚杜鹃, 徐明惠. (2007).西方儿童和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干预研究评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CSSCI),6,522-52633、潘绮敏, 张卫. (2007).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CSSCI),1,41-4634、聂衍刚, 蔡笑岳, 张卫. (2005).初一学生人格特征、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CSSCI),3,2,134-13835、王穗苹, 莫雷, 张卫. (2004) 当前我国阅读心理与阅读教学研究进展. 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编. 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进展(CSSCI). 新疆人民出版社,36、张卫, 刘葵, 庞子锋. 1994 () 不同联想等级语词的启动效应及其发展研究. 心理学报(CSSCI),1,35-43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1994.7)37、张卫, 王穗苹. (1998).西方心理测验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心理科学(CSSCI),4,556-55738、张卫. (1996).5—13岁儿童父母权威认知的发展研究. 心理科学(CSSCI),2,101-104,109,128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1996.5)39、王穗苹, 张卫, 莫雷. (1997).学习潜能评估:一种动态的智力观. 心理科学(CSSCI),4,347-351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1997.10)40、余冰, 张卫. (1992).8—16岁全盲儿童的动觉研究. 心理科学(CSSCI),5,24-27,67(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1992.10)41、张卫, 郭淑斌, 王穗苹. (1999).论发展不成熟及其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CSSCI),4,70-81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 2000.2)42、张卫, 沈家鲜. (1998).弱智儿童的职业兴趣初探. 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编培智学校教学文萃(CSSCI), 人民教育出版社43、张卫, 徐涛, 王穗苹. (1998).我国6-14岁儿童对道德与社会习俗规则的区分与认知.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1,21-25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1998.6)44、张卫, 王穗苹. (1995).我国儿童对权威特征的认知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3,24-2745、万云英, 王晓非, 张卫. (1990).主题句对儿童独立阅读理解和概括中心思想影响的实验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4,203-208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1991.5)46、张卫. (1994).关于儿童对权威认知发展的研究. 心理学动态(CSSCI),2,2,45-48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1994,3)47、张卫. (1999).问题解决中的内隐认知. 心理学动态(CSSCI),7,2,7-1248、张卫. (1999). 问题解决中的内隐认知. 心理学探新(CSSCI),4,49、张卫, 郭淑斌. (1997).问题解决的类比迁移.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6,59-64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 1998.2)50、王穗苹、张卫:广州地区研究生价值观初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1997增刊51、张卫. (1996).毕生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4,35-40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1996,10 )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你的开题报告格式要求下载下来了没有?学校开题报告要求看了没有?因为每个学校开题报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最后祝你选题顺利通过 提供一个范文模板范例,希望对你能有帮助。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组织机构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主要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以及西部一些网络环境较好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 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 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达教授(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 苏式冬教授(广东教育学院原副院长) 许汉特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 总课题组组长:谢幼如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李克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总课题组成员:柯清超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陈品德副教授、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 邓文新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余 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总课题组秘书:王冬青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高瑞利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刘铁英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孔维宏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徐光涛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杨淑莲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尹 睿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如下:
1、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开题报告的名称要把开题报告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
开题报告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的把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开题报告,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最长一般不要超过20字。
3、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研究背景是什么。
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开题报告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开题报告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4、研究的指导思想,开题报告研究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能是哲学、数学、自然科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科学发展规划。
5、研究的目标和假设,研究目标和假设要具体,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假设具体,才能明确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能了解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6、研究的基本内容,我们有了开题报告的研究目标和假设,就要根据目标和假设来确定我们这个开题报告具体要研究的内容。
7、研究的步骤和进度,开题报告研究的步骤和进度,也就是开题报告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
8、研究方法和资料获取途径,开题报告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等。
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开题报告研究方法用得最多的是社会调查法和受控对比实验法。一个大的专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专题可以主要采用一种方法,同时兼用其他方法。
9、研究的成果形式,开题报告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报告、论文、发明、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
10、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集体开题报告研究方案中,要写出专题组组长、副组长,专题组成员以及分工。专题组组长就是本专题的负责人。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范文模板,供大家进行参考: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国外研究现状: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方案、进度: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2007年3月—2007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2007年4月:定稿。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课题研究背景(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二、课题研究内容(一)研究的主要内容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二)课题的研究目标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三)预期成果形式1、论文与专著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2、电脑软件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一)研究方法与步骤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下: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二)关键技术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四、课题研究价值(一)创新点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二)理论意义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三)应用价值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五、研究基础(一)已有相关成果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二)研究条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三)参考文献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六、研究组织机构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主要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以及西部一些网络环境较好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原系主任)周君达教授(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苏式冬教授(广东教育学院原副院长)许汉特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总课题组组长:谢幼如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总课题组成员:柯清超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陈品德副教授、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邓文新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余 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总课题组秘书:王冬青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高瑞利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刘铁英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孔维宏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徐光涛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杨淑莲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尹 睿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有《化学教育》、《化学教与学》、《中学化学》、《化学教学》、《化学学报》等。
1、《化学教育》
《化学教育》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主管,中国化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化学教育类学术期刊。
据2018年9月《化学教育》编辑部官网显示,《化学教育》第八届编辑委员会编委有57人,顾问1人。
据2018年9月18日中国知网显示,《化学教育》共出版文献10946篇、总被下载2067668次、总被引38653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638、(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502。
据2018年9月18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化学教育》载文量为5914篇,被引量为22920次,下载量为491432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化学教育》影响因子为0.71。
2、《化学教与学》
《化学教与学》为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公开发行的化学教育教学类期刊。设置教育理论与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课程与教学资源等栏目。
3、《中学化学》
《中学化学》是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的期刊。本刊已被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网络媒体收录。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四月以后收录。
4、《化学教学》
《化学教学》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中等教育类期刊。主要介绍各地化学教学实践经验,为探讨中等化学的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和教学水平服务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刊登中学化学教学中各种中学教师感兴趣的化学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中学教师交流提供平台。
5、《化学学报》
《化学学报》是1933年创办的中文学术期刊,曾用名《中国化学会会志》,月刊,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
学报刊载化学各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性、首创性成果,涉及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等。
根据2018年3月《化学学报》官网显示,学报编委会拥有1位主编、9位副主编、64位编辑部成员、45位咨询委员会委员。
根据2018年3月中国知网显示,《化学学报》总下载次数2160755次、总被引次数95761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286、(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554。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学教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学教与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学化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学教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学学报
《中国基础教育》是教育领域国家级期刊,发行周期:双月刊,国内刊号:31-1914/G4,国际刊号:1005-2232,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双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类学术刊物,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收录。关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展示基础教育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脉络与实践走向,服务于国内外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者、基础教育学校领导者与教师,以及关注基础教育理论进展和实践研究的各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