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论文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论文

发布时间: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论文

参考例文5篇其中一篇已经上传: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王丽平 吴敏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3期上

摘要:本文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内涵进行阐述,分析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预算管理,全面预算,控制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全面预算管理是通过整个预算管理的过程,根据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对组织的资源进行统筹分配,从而使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控制在管理层既定的目标之下的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制定和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是企业不断用量化的工具使外部的经营环境、自己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全面预算管理就是用数据指导管理,以预算确定的数据制定年度战略目标;以预算执行的数据发现与目标的距离,调整管理的方向;以决算的数据(完成经济指标数据)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唯有在管理过程中,时刻以预算数据指导管理,提高管理的效果,才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真谛。

二、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缺乏战略导向性。预算管理只注重企业短期活动,忽视长远规划,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不相适应。预算管理更多围绕短期经营目标,短期内或许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各年度、季度和月份预算的推行无助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样,预算管理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执行力度不强。大多数企业中的预算负责机构仅在预算编制中发挥作用。

(二)盲目照搬照套预算管理模式。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的“全面预算热”,以成本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以销售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以现金流量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也相继出现。很多企业的高层领导,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上,纷纷效仿山东华乐集团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不可否认,山东华乐集团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不同,所面临的风险也各异,采用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的预算管理模式才是企业的正确选择。

(三)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和实施理解认识不足。企业领导及部分中高级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相当重视,但对企业大部分员工而言,没有真正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仍停留在对传统预算的理解,感觉预算指标只是制约支出的财务数据,没有将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企业业务管理以及组织结构联系起来:认为预算是财务部的事情,费时费力,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本部门的运营效率;认为预算编制中基于的市场因素不断变化,难以预测,可能使预算流于形式;认为预算只是编给上级或领导看的,与实际工作没什么关联;预算管理约束太强,不愿实行。因而,在全面预算管理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没有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全员性。

(四)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健全。企业虽然成立了预算管理委员会,但预算管理组织职责界定不清,也没有建立规范的预算制度规范,预算操作无章可循。同时,预算的监督机构和其他辅助管理机构也不够完善。目前,企业的预算管理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包揽了所有的预算编制工作,业务、职能等部门参与配合较少,将财务部门看成“交通警”,而非战略合作伙伴。预算部门与业务、职能部门间协作不畅、相互扯皮,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果。

(五)预算控制和考评机制不健全。企业以企业总预算为主,缺乏各责任中心的分解数据,导致后期无法分别监控。预算管理手段还不先进,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明确的预算执行流程及有效的监控措施,以事后控制为主,缺乏事前、事中控制。预算分析仅限于财务数据对比,缺乏业务部门的参与,缺乏问题的原因剖析、改进方案的追踪反馈等。预算考核未落实到具体责任中心,使得各费用发生部门缺乏费用控制的意识,易造成总体支出超标等情况,致使预算考核未能很好地起到奖勤罚懒、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薪酬激励与公司预算目标不匹配,另外在考核时,被考核方过多地强调客观因素对效绩的不利影响,故意回避主观方面的原因。考核方有时根据自己主观判断人为调整指标,考核的刚性差,挫伤了被考核方的利益,影响了预算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三、对策建议

(一)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实施战略预算管理。企业应确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理念,使日常的预算管理成为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可以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的盲目性。预算编制要以企业战略为基础,长短期结合。预算管理是对规划目标的数字化反映,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在企业战略既定的前提下,企业年度预算必须依据年度战略目标,同时考虑下年度企业资源及市场变化等因素调整确定下年度预算指标,这样既可以减少预算指标的随意性或盲目性,又可以避免上级决策鞭打快牛,提高效率。

(二)合理选择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选择是结合企业特点,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企业应以个人企业规模、所处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为前提设计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在“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将现金流量考虑在内。

(三)建立全员参与制度。全面预算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的工作都由企业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承担的。全面预算执行得好坏不仅需要领导的支持,而且需要全员的参与。因此,要动员企业全体员工主动参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为更好地实施预算管理献计献策,促进信息更广泛交流,增加全面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广泛深入地宣传全面预算管理的观点,企业可以利用内部网站、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成功与否,与企业经济效益,与员工工作和收入相对稳定息息相关。要使广大员工明确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通过宣传,使广大员工了解企业年度获利目标及本岗位收入、支出的具体目标。还要宣传指导全体员工如何参与预算管理工作,要使每一个员工知道预算管理是每个人的事情,确保企业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优化公司管理制度。企业要处理好预算管理与现行管理流程的关系,就需要在两者磨合的过程中,进行适当地调整,即对于因原有管理体制链条太长、流程不畅的事项,以预算为起点来推动其他管理流程的改进,根据预算管理实际达到的水平制定可行的过渡方案,逐步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加强监督和考核各责任中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责任,促进相关职能主体的积极性。实践表明,成功的企业内部一定有一整套规范和优化的管理制度。公司管理制度规范和优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长期工作。因此,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由对企业全面预算较为熟悉且具有很高专业知识的人员来负责组织和开展工作。已经建立起相关部门和制度的企业还要加强对全面预算的管理,对全面预算工作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切勿使全面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五)控制预算松弛,建立全面的业绩评价机制。在企业管理中,考评和激励是管理控制预算松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企业应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具有竞争力的、行之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方案。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要严格把考核与奖惩作为预算管理工作的生命线,建立与期终总结有关的业绩评价与奖惩体系,将预算责任与单位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尤其要注重建立与预算挂钩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实现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利用预算的激励导向作用,提高企业对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使预算真正成为约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则,实现预算与绩效考核之间的良性循环。

主要参考文献:

[1]于增彪.中国集团公司预算管理体系的框架研究[T].企业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央财经大学编印,2004.

[2]财政部企业司.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另有: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企业债务重组的损益分析》

《浅谈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

浅析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论文

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相对于商业的概念而言,商品流通的概念有了很大延展,将其由过去的行业的概念上升为产业的概念,并成为第三产业的基础产业和主导构成部分,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仓储业等。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 浅析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新形势下商品流通的形式多样化的现实特点,首先论述了一般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接着论述了网络型和小规模这两种特殊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 会计核算

一、新形势下商品流通的形式多样化

商品流通业务是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核心业务,商品流通主要包括商品购进、商品销售和商品储存三个环节。商品流通按照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划分可以分为自营商品流通和联营商品流通。自营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流通企业先购后销的业务流程,先自己垫付资金购进商品,后通过销售商品并结算收回货款,一般包括购销存三环节,是一种完全“独立”的状态。联营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流通企业先销后购的业务流程,商品先由生产者运到商品流通企业的营业场所并配备销售人员进行商品销售,商品流通企业负责销售收款,后与生产者作商品购进处理并结算进货款,一般包括购销两环节,是一种商品流通企业与生产者融合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涌现了很多新兴的商品流通经营方式。连锁经营商品流通方式已经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网络经营商品流通方式业得到了突发猛进的发展。各形式的连锁商店(城)、网上商店(城)如雨后春笋般分别涌现在大街小巷和网络店铺街上,令人眼花缭乱。可见商品流通的的空间、时间日益扩大,已经从实体商店的营业时间扩大到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的网络商店(城);商品流通的组织日益复杂化,从单一的商店发展到跨国商业集团或者连锁集团形式;商品流通的形式日益多样化,自营、联营、连锁经营、网上经营、代购代销等形式层出不穷;商品流通过程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如电子结算方式的发展与完善,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流行等。

二、一般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核算特色

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是组织商品流通,即商品的购进、销售、调拨和储存,将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商品的价值并获得盈利。和工业企业等其他行业企业的经营活动相比较,商品流通企业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商品购销,其经营过程主要包括供应过程与销售过程,几乎没有生产过程;二是商品资产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是企业资产管理的重点;三是企业营运中资金运动的轨迹是“货币――商品――货币”。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作为企业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在会计方面与其他企业会计一样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共同职能,但从商品流通运行规律与会计的结合来看,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以商品流通业务为中心,对商品资金的筹集、运用和资金的收回进行核算和管理,其核算重点和管理方法显然与其他行业不同。虽然同样适用《企业会计准则》(2006),但是,相比工业企业的存货类别较多,包括原材料存货、在产品存货和产成品存货等,而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主要是商品存货,存货类别比较单一,品种规格繁多。由此可见,零售业商品流通业务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特点,决定了其会计核算与其他行业相比有一定的特别之处。

1.存货日常核算方法独特

日常工作中,工业企业发出的存货,可以按实际成本法核算,也可按计划成本法核算。如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会计期末应根据材料成本差异账户调整为实际成本。而商品流通企业中,经营鲜活商品的零售企业一般采用进价金额核算,批发企业一般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综合性的零售企业一般采用售价金额核算,专业性的零售企业一般采用数量售价金额核算。当然,也可以将上述四种核算方法结合起来运用。采用售价核算的零售企业,应将售价与进价的差额在“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核算。期末运用“综合差价率推算法”或“分柜组差价率推算法”或“实际进销差价计算法”等方法,将进销差价在已销商品与期末结存商品之间进行分配,以确定本期已销商品进价成本和期末结存商品进价成本。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的批发企业,则可以采用毛利率法并结合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方法计算结转已销商品成本和期末结存商品成本。采用进价金额核算的经营鲜活商品的零售企业应实行实地盘存制进行商品进价成本的核算。

2.进货费用处理方法特殊

工业企业计入库存商品成本的'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必须运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成本计算方法和约当产量法、定额比例法、定额成本法等在产品和完工产品成本分配法计算出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对于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由于商品流通企业几乎没有生产加工的过程,不存在为生产加工商品而发生的人力、物力消耗,仅有购进商品时垫支的进价以及企业在组织商品购进环节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货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对进货费用的处理有较大的灵活性。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可以直接计入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中,也可以设置“进货费用”科目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至于金额较小的进货费用,由于商品品种、规格繁多,流转频率快,没必要将其合理且精确地对象化到每件商品中去,而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销售费用。

3.库存商品账管理严密

以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的批发企业为例,对库存商品账的管理非常严密。对库存商品明细账的设置,一般业务部门设商品调拔账,只记数量,不记金额;仓储部门设商品保管账,也只记数量,不记金额;财会部门设一套完整的库存商品账,即除设置库存商品总账和明细账外,还按库存商品类别设置类目账。形成库存商品总账以金额控制库存商品类目账,库存商品类目账以数量、金额控制库存商品明细账的格局。在实际操作时,可以“三账分设”即业务部门、仓储部门、财会部门各设一套账,以相互牵制和严密管理;也可以“两账合一” 即仓库设保管账,财会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商品账合并设置;还可以“三账合一”即只设库存商明细账。

4.不计算产品成本

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是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商品流通企业由于几乎不生产产品,因而不存在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问题。

5.可不设置“管理费用”科目

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会计科目中特别规定,零售企业管理费用不多的,可不设置该科目,其核算内容可并入“销售费用”科目核算。

三、特殊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

1.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

近年来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一大批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尤其是网络型零售业的大量涌现。它们有的依托原有的实体商城而建立起网上商城,例如国内几大电器零售商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纷纷进军网上商城。有的完全不依托实体商业,例如当当网商城、新蛋网等有特色的网上商城。还有的是联合实体商业而进行团购商品销售业务的团购网站,例如拉手网、乐团儿等。快速增长的网络消费市场成为零售业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网上商品购销已成为一大流行趋势。这些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也体现其特色。

(1)针对现实特点新设一些有特色的明细账户或费用专栏

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针对其商品流通业务的现实特点新设一些有特色的明细账户,主要表现在:

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购销业务多通过支付宝等网上结算手段进行结算,一方面,企业货币资金核算时应在“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下专设一明细账户支付宝存款,另一方面,由于支付宝结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手续费问题,所以“财务费用”下应专设一费用专栏即网上结算手续费。

网上商城与传统实体商业相比,增加了许多新的费用要素,可以在实际发生时计入相对应的成本费用账户,如在“销售费用”下根据实际专设网络广告费、信息传递费、物流配送费等费用专栏。

(2)电子原始凭证的广泛使用

在传统的实体商业中,原始凭证主要表现为在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纸介质原始单据,经过经办人员签字盖章后作为正式原始会计凭证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网上商城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电子原始凭证,比如电子订单,电子配送物流单据,电子确认收货单,支付宝账户等网上收付款凭证等。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做法是会计人员将收到的电子原始凭证打印下来,再像处理纸质原始凭证那样签字、盖章、保存,再编制记账凭证,最后录入会计信息系统。

2.小规模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

在我国零售业企业中不乏规模小、核算不规范的企业,比如,一些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这部分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采用简化的核算方法,如平时只管理好现金的收付和收集整理好经济业务发生时的原始凭证,期末请代理会计定期进行会计核算等简化的核算形式。

与工业企业会计相比,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主要有以下特点:不需要计算生产成本,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是工业企业会计核算中的一项重要且繁琐的内容,而商品流通企业则不存在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问题。商业企业会计核算的重点放在存货的购销存处理、往来业务核算及货币资金核算上。存货核算有一定的特殊性,工业企业的存货类别较多包括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而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主要是商品存货,相对来说存货类别是比较单一的。商业企业会计核算重点及难点:由于商业企业经营品种比较多,交易频繁,商品进货批次不同,每次进货的价格可能不一样,因此,对于存货的购销存的成本核算,也就是企业的库存商品明细账用什么价格来记账是商业企业的一个重难点。实略中,存货的核算方法有进价核算法和售价核算法。进价金额核算法: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期初库存商品金额+本期进货总额-期末库存商品进价金额。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05-1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教学创新论文

1新形势下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教学的创新方法

1.1丰窗教学内容,改革现行教学方式方法

针对当前中职院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应通过以下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改革现行教学方式方法:

①改变传统板书教学形式,加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力度,通过利用多媒体信息承载量大的特征向同学们传授更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现代会计形势。

②鼓励学生主动通过网络、刊物等渠道收集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工作方式和工作种类,并彼此信息共享,以此加强同学们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现实意义的理解和领悟。

③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基础但不应拘泥于教材,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和深化,通过更多的实际案例和知识拓展加深同学们对教材内容的领会能力。

1.2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应成为现今社会各教育机构的主要教学观念,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也不例外。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堂教学环节而言,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方式中以自我为中心教学习惯的限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求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充分考察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以此合理安排自己的课堂讲授内容,最大限度提髙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再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通过组织学生自讲自答、举办会计专业知识比赛、小组模拟企业会计实际等活动加深同学们对该课程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能够发挥很好的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作用,有利于更好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1.3转变育才思路’创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对中职院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任课教师而言,其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仅注重课堂教学和课本内容教学的习惯,要改变自身育才思路,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接受能力、增强综合素质的巨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所侧重地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占比,在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也要鼓励学子主动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以便增强学生对课堂理论内容的吸收能力。此外,对校方而言,其也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积极组织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实践,使其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培养自身的`会计专业素质和职业胜任性。

1.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道德教育重视程度

对中职院校而言,为进一步促进《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及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学成果提高,学校有必要加强会计专业师资建设,观促进专业任职师继续电教S工作的开展’同时吸收更多子历、职称较高、教子素质过硬、专业知识丰富的任课教师,更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这样才能实现教师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以此保障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的教学成果。此外,学校也应提高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操守,使其能够更好满足当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发展需求,也有利于保障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成果。

2.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现阶段中职院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工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教学机构应首先加强该课程以及会计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同时在此基础上专业教师还应从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才思路等几方面着手,对现行教学方式方法加以改革,同时增强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占比,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会计职业素质进行培养和提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教学成效,也促进中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输出质量的提高。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论文3000

如何从企业存货管理中挖掘效益[摘要]存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它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是企业管理中不司忽视的一部分。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的存货管理方面论述了存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及存货管理的最终目标,并阐述了如何加强存货管理,挖掘企业第三利润源泉。[关键词]企业;存货;管理制度一、存贷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存货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一般情况下。存货占企业总资产的30%左右,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的运作效率。在不同的存货管理水平下,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差别是很大的。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存货作为企业物流的重要成份,其成本降低的潜力比任何其它市场的营销环节要大得多,如企业物流成本占营销成本的50%,其中的存货费用大约占35%。而物流成本又占产品全部成本的3O%——85%;由此看来,降低存货成本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泉”。二、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一)管理不善:企业内部缺乏一整套有关存货管理的规章制度,有了制度也不能很好执行。(二)核算不实,成本费用增加:有些企业的会计核算起不到监督作用,账实严重不符;有的企业对新税制下存货的核算缺乏认识和了解,在购进环节不按规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加自身税负。(三)产品滞销,效益低下:产品滞销是大多数亏损企业的通病。三、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利用企业物流的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对企业存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使存货管理活动中的订单流、物流和资金流处于最佳状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是现代企业存货管理的趋势和重点。我们的大多数企业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销售和扩充规模上,相比之下,对存货管理则有所忽视,为了降低企业的存货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将加强存货管理提到日程上来。(一)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存货管理系统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适用的存货管理系统,以便可以实时、动态了解企业的存货信息,提高存货运营效率。按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对存货的核算应及时、准确和完整。(二)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存货的日常控制方法应采用存货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制定指标部门应参照历史数据,结合本期实际情况,分解存货资金计划指标给企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三)存货的规划存货的规划是控制存货水平,降低资金占用,使存货效益和成本达到最优化的存货事前控制方法。做好存货规划,首先应制定经济订货规划,确定好经济订货批量,再订货点,及时补货,避免缺货。其次,要确定存货资金的占用额。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根据各种存货平均每天的周转额和其资金的周转日数来确定存货资金数额的周转期法;二是以上年存货资金占用额为基础,分析计划年度各项变动因素加以调整后确定资金数额的因素分析法;三是根据存货资金与有关因素的比例关系来确定资金数额的比例法。(四)完善内部控制,确保其行之有效1.做好岗位分工控制。首先,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其次,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审批人对存货业务授权批准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的权限责任;明确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对于超越权限的业务有权拒绝办理,并向上级报告;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人员办理存货业务。再次,制定存货业务流程,明确存货的取得、验收与入库、仓储与保管、领用发出与处置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凭证保管。2、取得、验收与入库的控制。外购存货应符合内部《采购与付款》的有关规定;抵顶债务及其他原因入库的存货应有有关部门、人员的审批,其价值与质量状况应符合双方协议;严格验收制度,重点是对取得存货的品种、数量、规格、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设置存货明细帐,加强对代管、代销、暂存与委托加工存货的管理。3.仓储与保管控制。首先,根据销售计划、生产采购资金筹措等制定仓储计划,合理确定库存存量的结构和数量。其次,加强日常管理,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再次,建立库存存货分类管理制度,对企业全部存货按其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耗用量大小和订购难度等为标准,划分出ABC类,分别管理;对贵重物品、生产用关键备件、精密仪器、危险品等重要存货采取特别控制措施。第四,建立健全存货的防火、防潮、防盗和防霉变措施。最后,建立清查盘点制度,如有盘亏和盘盈,应分清责任,报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4.监督与检查。定期检查存货业务的相关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收发、保管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处置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五)合理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是指有利于加强存货管理的所有资源,如仓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运输资源等。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直接影响着存货的经济采购量、仓储量和存货的成本。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已为大多数企业所重视,如仅利用内部物流资源,难以满足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而利用第三方物流对加强存货管理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降低仓储费用,运输费用,;二是减少存货储存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四是企业物流的外包,可减少物流设施的投资费用,物流人员的管理费用,减少流通环节。利用第三方物流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内外资源的利用上,应先整合内部资源,如企业有闲置厂房,运输设备,应先盘活利用现有资产,同时还应考虑安排就业和分流富余人员等非经济因素;二是应注意物流管理人才的引进和中介机构的作用,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企业存货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通现代物流管理的人才;三是加强存货管理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考虑存货的仓储成本和配送成本,还应改善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和企业分支机构及经营网点的设置。 总之,通过加强企业存货管理,达到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的目标,有效地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正常进行,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参考文献:[1]王黎浅析企业存货管理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4月第二期[2]冯丽梅王秀凤李威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途径冶金财会2005年第一期

参考例文5篇其中一篇已经上传: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王丽平 吴敏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3期上

摘要:本文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内涵进行阐述,分析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预算管理,全面预算,控制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全面预算管理是通过整个预算管理的过程,根据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对组织的资源进行统筹分配,从而使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控制在管理层既定的目标之下的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制定和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是企业不断用量化的工具使外部的经营环境、自己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全面预算管理就是用数据指导管理,以预算确定的数据制定年度战略目标;以预算执行的数据发现与目标的距离,调整管理的方向;以决算的数据(完成经济指标数据)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唯有在管理过程中,时刻以预算数据指导管理,提高管理的效果,才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真谛。

二、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缺乏战略导向性。预算管理只注重企业短期活动,忽视长远规划,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不相适应。预算管理更多围绕短期经营目标,短期内或许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各年度、季度和月份预算的推行无助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样,预算管理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执行力度不强。大多数企业中的预算负责机构仅在预算编制中发挥作用。

(二)盲目照搬照套预算管理模式。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的“全面预算热”,以成本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以销售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以现金流量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也相继出现。很多企业的高层领导,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上,纷纷效仿山东华乐集团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不可否认,山东华乐集团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不同,所面临的风险也各异,采用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的预算管理模式才是企业的正确选择。

(三)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和实施理解认识不足。企业领导及部分中高级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相当重视,但对企业大部分员工而言,没有真正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仍停留在对传统预算的理解,感觉预算指标只是制约支出的财务数据,没有将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企业业务管理以及组织结构联系起来:认为预算是财务部的事情,费时费力,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本部门的运营效率;认为预算编制中基于的市场因素不断变化,难以预测,可能使预算流于形式;认为预算只是编给上级或领导看的,与实际工作没什么关联;预算管理约束太强,不愿实行。因而,在全面预算管理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没有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全员性。

(四)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健全。企业虽然成立了预算管理委员会,但预算管理组织职责界定不清,也没有建立规范的预算制度规范,预算操作无章可循。同时,预算的监督机构和其他辅助管理机构也不够完善。目前,企业的预算管理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包揽了所有的预算编制工作,业务、职能等部门参与配合较少,将财务部门看成“交通警”,而非战略合作伙伴。预算部门与业务、职能部门间协作不畅、相互扯皮,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果。

(五)预算控制和考评机制不健全。企业以企业总预算为主,缺乏各责任中心的分解数据,导致后期无法分别监控。预算管理手段还不先进,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明确的预算执行流程及有效的监控措施,以事后控制为主,缺乏事前、事中控制。预算分析仅限于财务数据对比,缺乏业务部门的参与,缺乏问题的原因剖析、改进方案的追踪反馈等。预算考核未落实到具体责任中心,使得各费用发生部门缺乏费用控制的意识,易造成总体支出超标等情况,致使预算考核未能很好地起到奖勤罚懒、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薪酬激励与公司预算目标不匹配,另外在考核时,被考核方过多地强调客观因素对效绩的不利影响,故意回避主观方面的原因。考核方有时根据自己主观判断人为调整指标,考核的刚性差,挫伤了被考核方的利益,影响了预算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三、对策建议

(一)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实施战略预算管理。企业应确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理念,使日常的预算管理成为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可以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的盲目性。预算编制要以企业战略为基础,长短期结合。预算管理是对规划目标的数字化反映,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在企业战略既定的前提下,企业年度预算必须依据年度战略目标,同时考虑下年度企业资源及市场变化等因素调整确定下年度预算指标,这样既可以减少预算指标的随意性或盲目性,又可以避免上级决策鞭打快牛,提高效率。

(二)合理选择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选择是结合企业特点,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企业应以个人企业规模、所处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为前提设计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在“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将现金流量考虑在内。

(三)建立全员参与制度。全面预算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的工作都由企业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承担的。全面预算执行得好坏不仅需要领导的支持,而且需要全员的参与。因此,要动员企业全体员工主动参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为更好地实施预算管理献计献策,促进信息更广泛交流,增加全面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广泛深入地宣传全面预算管理的观点,企业可以利用内部网站、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成功与否,与企业经济效益,与员工工作和收入相对稳定息息相关。要使广大员工明确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通过宣传,使广大员工了解企业年度获利目标及本岗位收入、支出的具体目标。还要宣传指导全体员工如何参与预算管理工作,要使每一个员工知道预算管理是每个人的事情,确保企业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优化公司管理制度。企业要处理好预算管理与现行管理流程的关系,就需要在两者磨合的过程中,进行适当地调整,即对于因原有管理体制链条太长、流程不畅的事项,以预算为起点来推动其他管理流程的改进,根据预算管理实际达到的水平制定可行的过渡方案,逐步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加强监督和考核各责任中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责任,促进相关职能主体的积极性。实践表明,成功的企业内部一定有一整套规范和优化的管理制度。公司管理制度规范和优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长期工作。因此,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由对企业全面预算较为熟悉且具有很高专业知识的人员来负责组织和开展工作。已经建立起相关部门和制度的企业还要加强对全面预算的管理,对全面预算工作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切勿使全面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五)控制预算松弛,建立全面的业绩评价机制。在企业管理中,考评和激励是管理控制预算松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企业应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具有竞争力的、行之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方案。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要严格把考核与奖惩作为预算管理工作的生命线,建立与期终总结有关的业绩评价与奖惩体系,将预算责任与单位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尤其要注重建立与预算挂钩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实现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利用预算的激励导向作用,提高企业对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使预算真正成为约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则,实现预算与绩效考核之间的良性循环。

主要参考文献:

[1]于增彪.中国集团公司预算管理体系的框架研究[T].企业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央财经大学编印,2004.

[2]财政部企业司.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另有: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企业债务重组的损益分析》

《浅谈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

电子商务对现代会计理论分析论文 摘要:电子商务——这一全新的概念正以难以估量的速度兴起,并进而改变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对许多不同的学科都产生了影响,从而使得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各个不同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会计决定于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环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会计带来了新的课题。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会计理论 会计实务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以及带来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引发我们对传统会计和财务的思考,作为有着久远历史的会计和财务学科似乎在信息时代的大潮冲击之下又面临着一个巨大转折。会计决定于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会计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会计总是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而发展的。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大变革,必然对会计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社会环境影响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而会计的发展状况对社会环境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概念的冲击下,一切传统的市场准则和会计原则似乎都在发生动摇。电子商务对现行的一些会计准则从概念上及实际操作上都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冲击,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网络经济导致的网络会计的特殊变化。下面我首先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1.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由于进入电子商务环境以后,物质资产的作用减弱而知识资产的作用增强,会计的目标将从为物质资产的所有者服务转向为企业主体服务,即会计的目标将由过去的向股东、债权人提供信息为主,转为以计量企业主体资源、权益的变动情况、收益的形成过程和有效控制企业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为主的企业主体型会计目标模式。 2.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全球网络经济已具雏形。网络公司的产生带来了公司形式的变革。网络公司是利用现代化沟通技术将众多公司编制成网络,完成一个公司所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网络公司属于临时性结盟,因而分合迅速,被称为虚拟公司。这种新的公司形式对四项会计假设提出了挑战。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这种挑战。 (1)关于会计主体假设。虚拟公司是临时结盟,其在网络空间的迅速分合导致会计主体存在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把握“会计主体”的概念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2)关于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假设的目的在于解决财产的估计和费用的分配问题。它是由股份公司两权分离、有限责任和连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而促发的。但是网络公司作为临时性的组织有即分即合的特点,它不存在明显的费用分配问题。因而持续经营假设可能不适用于网络公司会计。 (3)会计分期假设。网络公司常在一段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交易,完成交易后可能就解散了,会计分期是否还有必要,值得质疑。 (4)货币计量假设。用电子货币支付的网络贸易将成为信息时代的商务主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可能因此而合一,因而建议将传统的货币计量假设改为电子货币计量假设。同时,由于知识经济具有无形化特点,像人力资本等无法用货币计量的无形资产会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货币计量假设未必完全适应需要。‘ 3.对基本会计概念和范畴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资本制度、利润和资产等基本会计概念产生影响。 (1)对资本制度的影响。电子商务是知识经济的产物,现有资本制度是以实体资本为基础的,即实体资本的出资者承担经营风险并享有剩余索取权。而知识经济奠定了以知识为核心的资本制度。即知识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人是知识的载体,因此企业作为智力资本与非智力资本的契约,智力资本所有者也应当共同分享权益。这要求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会计应建立能反映智力资本的中心地位、体现智力资本同享权益的会计体系。 (2)对利润含义的影响。传统的利润是对实体资本的回报,而电子商务条件下,利润是对知识和实体资本共同投入的回报。因此会计必须能划分员工劳动报酬和智力资本回报的界限。 4.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新的会计恒等式应当改为:“资产=产权+剩余”。其中,资产反映的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实体资产、人力资产和知识资产;产权代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产权,包括股东产权、债权人产权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产权;剩余则代表尚未明确主体的产权,包括资本剩余和盈利剩余,而与此相关的会计权益理论为“利益相关者合作理论”。5.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影响 电子商务条件下,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无法对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知识资产进行公允的计量,因而也就无法满足“相关性”的要求。因此需要将知识经济形态中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要素纳入会计系统并加以确认,同时,在会计的计量环节采用更公允合理的计量模式,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但问题在于,何种计量属性能同时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如何协调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如何针对众多的不确定性事件和难以用货币来量化的知识资产设计恰当的计量模式?等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除上述对会计理论的影响以外,由于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的许多重要区别,导致了会计实务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企业往往需要依赖大的营业面积、展示场所、多层次的流通环节以及大量的存货等。在电子商务的运作下,企业便不再需要依赖这一切,因而相应的折旧费用、人工费用、流动资金和管理费用将大大降低。与此同时,电子系统的维护费用以及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费用等将大幅提升,而传统的实务中财务分析比率,如周转率、流动比将已不再适用电子商务运作下的企业。会计实务受到了冲击和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会计电算化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会计工作的重点发生转移。传统的会计工作集中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会计人员将从繁杂的日常会计事务转向参与决策和经营分析等方面。 2.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更加强调科学性和合理性。简化核算不应当再成为评价会计方法是否应当选用的标准,而科学性和合理性将成为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 3.会计信息时效性和多样性的增强,导致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由于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会计要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而会计信息的不同用户对会计信息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会计应当建立多元化的会计频道,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 4.内部审计机构的加强,传统的会计核算功能相对弱化。 5.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需要更加迫切。电子商务带来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客观上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应予协调和统一。 在过去10年里,会计行业向客户提供的服务范围在不断扩展。目前注册会计师(CPA)提供的五大核心服务是:(1)保证信息完整性;(2)管理咨询和业绩衡量;(3)技术服务;(5)财务计划;(5)国际服务。除财务计划外,电子商务适用于其余四方面的核心业务。电子商务对保证职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作为独立鉴证的个体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竞争,必须拥有特别技能以及对电子商务有关风险的深入理解;电子商务为会计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会计职能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影响。 总之,任何会计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与实务基础上的。电子商务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会计的环境,也必然对会计理论带来影响。电子商社无论从组织上还是地理上都是一个虚拟企业,且在内部成员的组成和整个组织的存续时间上存在不稳定性,这给会计主体的认定、是否持续经营的判别带来困难。传统的会计要素理论及相应的计量原则需要发展。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电子商务已经冲击了传统会计模式,会计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信息系统也要进行内部改革,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也必将实现信息化。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l]Don Tapscott, Alex Lowy, David Ticoll.止陈劲,何丹译:电子商务的勃兴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与McGrw——Hill诅出版公司合作出版,1999 [2]刘全利: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步思考 [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9.(4) [3]雷光男黄斌: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形响[J].会计研究,1999.(1) [4]陈少华:企业财务报告理论与实务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关于会计目标定位的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一直是我国会计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人们主要是站在企业角度,围绕“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进行探讨。实际上,会计作为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管理活动,无论是营利组织还是非营利组织都存在会计目标问题,而作为营利组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会计目标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本文拟从总体上寻求会计目标的基本定位,从具体上探讨不同性质的会计主体、同一会计主体不同发展时期的会计目标问题,以期得到对会计目标的整体、全面、客观的认识。一、中西方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的主要观点西方对会计目标问题的探讨主要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后来形成了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会计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的受托管理情况。以历史客观的信息为主,比较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合理决策的信息。比较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对会计目标问题的研究主要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来这一问题逐渐得到会计界的重视,以会计目标命题的论文经常见诸重要的会计刊物。其中围绕这一问题争论最多的是我国到底应该采用哪一种会计目标理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是可靠性为主还是相关性为主。目前居于主流观点的是以可靠性为主,兼顾相关性。二、研究会计目标的基本思路(一) 了解会计目标的特性1.会计目标的多层次和多元化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目标是多层次的。同时,会计信息系统要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发生作用,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又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会计目标的多元化特性。2.会计目标的相对性。会计是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谈会计目标问题。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是发展变化的。3.会计目标的主观性。会计目标实际上是人们期望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所达到的目的,反映了人们的主观愿望,具有主观性。(二)明确会计目标的设定原则1.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与会计主体性质,制定相应的会计目标。2.会计目标应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可实现性。3.遵循成本效益与重要性原则,确立会计目标。三、会计目标的基本定位会计目标体作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我们可以从抽象角度、会计主体的类型、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等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从抽象度上考虑,我们可以把会计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会计是为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服务的,因此,其基本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其基本目标在会计实践中的应用,是基本目标的具体化。限于篇幅,以下主要讨论营利组织会计目标的定位问题。(一)不同性质会计主体的会计目标1.营利组织的会计目标对营利组织而言,可以将其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于国有企业中的上市公司,国家是其最大的股东,会计信息应该首先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为了能使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必须强调受托责任观。同时,考虑到国有上市公司的部分资金需要从资本市场上筹集,以及少数股东的利益和需要及国企改革的方向,其会计目标并不排斥决策有用观。对于国有企业中的非上司公司则应该将其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对于民营企业中的上市公司,投资者是其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虽然资本市场尚不够成熟和完善,但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资金还是需要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考虑到投资者决策的需要,以及资本市场本身发展的需要,上市公司的会计目标应该定位于决策有用观。而随着经济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决策有用观也将成为会计目标发展的主流方向。对民营企业中的非上市公司而言,企业资本的取得主要来自于直接投资以及金融机构贷款,委托受托关系比较明确,会计目标应该定位于受托责任观。至于民营企业中的家族化的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并不明确,外部信息使用者较少,会计目标定位于如实反映即可。2.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目标由于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国家机关、教育、文化艺术、社会团体等单位,其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代表、国家各级审计机关、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对象、纳税人、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他们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评估管理当局业绩和经营责任以及关于经济资源、债务、净资产及其变动等,所以其会计目标应定位在受托责任观。(二)企业不同发展期间的会计目标企业处在初创期时,主要的信息使用者是投资者。此时企业的经营活动刚刚展开,投资者并不是依据会计信息来进行决策,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如实反映企业投资者的出资情况。企业处在发展期时,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这就需要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企业能否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依赖于投资者的决策。此时的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决策有用观。企业处在稳定经营期时,虽然不再需要筹集资金,但股东会继续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决定是否继续持有该企业的股票。此时的会计目标依旧应该为决策有用观。而当企业走向衰退、破产清算时,为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应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分配状况,此时的会计目标应该为资产价值的最大化。综上,有关会计目标的定位如下表所示:会计目标 基本目标: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目标 会计主体 非营利组织 :受托责任营利组织 国有企业 上市:受托责任为主决策有用观为辅非上市:受托责任民营企业 上市:决策有用非上市:受托责任家族化企业:如实反映企业发展期 初创期:如实反映发展期:决策有用稳定经营期:决策有用衰退期: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对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和分析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同时发布新的39项会计准则和48项审计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即将建立。但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不等于相同。在关联方交易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上,新会计准则保持了"中国特色"。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相关应用指南,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对现行的1997年至2001年期间颁布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调整和修订。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因为新准则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所以本文中举例均以上市公司例。同现行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变化体现在6个方面第一个变化:公允价值计量重新得到认可和运用在新基本准则中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其他基本原则如: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得到保留,这就为公允价值原则的运用打开了绿灯。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在我国市场经济规则还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很难取得,如何做到真正的公平?关键看评估机构如何评估。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否能带来会计准则制定者所期望的政策效果,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1、公允价值与债务重组1998年到2001年,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债务重组获得利润,但是,2001年开始实施的会计准则,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公司资本公积,不能产生利润。《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了可能产生损益的债务重组四种情况:第一,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第二,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第三,当债务转为资本,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有差额,也可产生损益;第四,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使得重组债务的前后入账价值之间存在差额,也可产生损益。对作为债务人的上市公司而言,新的债务重组准则意味着,一旦债权人让步,上市公司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对于沪深两市的业绩较差的公司来说,通过债务重组可获得巨额利润,大大提高其每股收益。2、公允价值与非货币性交易《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第一,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第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如果上述两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则仍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成本,不确定损益。上述规定特别指出,若交易双方存在关联关系,可能导致发生的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再次运用了公允价值来计量。由此产生的结果是,这一交换将再次产生利润,此前采用的账面价值计算法,基本不产生利润。新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对股票投资者意义重大。因为按公允价值计算能够产生利润。例如,某上市公司持有某公司公开发行的股票500万股,在2005年11月以每股15元买入,价值7500万元,随着近期股票市场行情火爆,持有的股票价格的大幅飙升,每股市价25元,该项短期投资的市值已高达1.25亿元,现在该上市公司将该项短期投资换出,如果按照原来的会计准则,仍将以7500万元的账面价值来计算。现在,若采用新的准则的公允价值计算,则会产生5000万元的利润。3、公允价值与投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 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这一规定,上市公司进行短期股票投资的,将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而将纯粹采用市价法。通俗的说就是炒股所得计入当期利润根据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投资股票等交易性证券,将采用公允价值――交易所市价计价这样规定将使上市公司在短期证券投资上的收益浮出水面,部分上市公司业绩因此得以提升。举例而言,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以每股5元在二级市场买入了500万股股票,到年底该股票上涨到了10元,按照原先的会计方法,该公司的2500万元账面所得是不能计入当期利润的,在报表中,这部分股票仍然是按照5元的成本计入资产。但按照新的会计准则,这部分股票将按照10元计价,并且将为公司增加2500万元投资收益。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上市公司持有的法人股,新会计准则一般不把它认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是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该类资产的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取得时按照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第二个变化:减值准备不能冲回《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但是,下列减值情况除外:(一)存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 号——存货》。(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 号—投资性房地产》。(三)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 号—— 生物资产》。(四)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 号——建造合同》。(五)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 号—— 所得税》。(六)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 号——租赁》。(七)《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八)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 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一条主要途径――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此路被新准则封死了。这一新规意味着,那些喜欢采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的公司,有可能在2006年将减值准备冲回;否则,在2007年1月1日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后,这些"被隐藏的利润"将再也没有机会浮出水面。众所周知,运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操纵企业利润,是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经常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如,科龙电器,2002年度转回坏账准备0.5亿元,转回存货跌价准备2.12亿元。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在会计处理上是减少当期费用,相应地增加了利润。科龙电器由2001年亏损15亿元到2002年实现盈利1亿元,正是充分利用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手段才使得科龙电器的经营业绩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了惊天大逆转。科龙电器的利润操纵手段为“正向”操纵,即把利润做大,与之相反的是一些盈利企业为“隐藏利润”,进行负向操纵,即把利润做小,其主要手段就是在赢利较大的年度,大幅度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当年费用,减少当年利润,待来年度盈利下降时,再运用转回手段增加利润。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甚至超过了当期净利润第三个变化: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有重大改变《所得税》准则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准则没有按照原《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那样,将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 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而是直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12------所得税》,采用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得出税后利润即净利润。自财政部1994年发布《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来,我国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基本是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并存。绝大多数企业采用了应付税款法,而商业银行由于需要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结果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较多地采用了纳税影响会计法。而本准则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而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进行重新计量。因此本准则实际只允许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债务法。这是对所得税会计的一个革命性变化。由于许多会计人员甚至是许多注册会计师对纳税影响会计法缺乏实际经验。可以想象本准则将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实行难度最大的准则之一。第四个变化:存货准则变化与旧准则相比,主要变化有:1、取消“后进先出法”,存货先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当期利润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存货的价格波动上,这一核算办法的变动,将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惯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使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耗费用,反映的都是实际的历史成本,而没有人为调节因素。便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比较,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2、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内容的规定与说明。旧存货准则中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而在新存货准则中没有这样的规定与说明;3、新存货准则中增加了对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的具体规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从而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使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了存货中(而不再只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4、新存货准则增加了“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的内容;而旧存货准则中则没有对“提供劳务”存货成本作出规定。5、新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即按照公允价值来确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而公允价值的确定是本次新修定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变化;第五个变化:借款费用准则的变化与旧准则相比,主要变化有:1、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了:旧准则规定资产支出只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新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或存货等资产。新准则比旧准则对于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界定扩大到投资性房地产或存货等资产。2、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了:旧准则规定:专门借款是指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 新准则规定:借款的范围说明不仅包括专门借款,而且包括一般借款。3、借款费用扣除项目规定更加严谨科学。旧准则对于借款费用的扣除项目未做说明。新准则第六条对于借款费用中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扣除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第六个变化:有关企业合并的变化。1、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变化。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将产生较大影响。2、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用公允价值,以避免利润操纵。目前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对价形式上是按双方确认的公允价值确认,而实质上并非是双方都认可的价值,尽管公允价值是要经过中介机构评估确认,但是人为操纵因素过多地干扰了公允价值的实现。因此,相当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合并重组一夜暴富,甩掉亏损帽子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对价按资产账面价值进行会计处理,是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市场经济发育的实际出发,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3、扩大了合并报表范围,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而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这一规则的变革,遵循了实质性会计原则,阻断了一些企业利用分离若干子公司,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业务从合并范围中剔除,从而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的惯用伎俩。就够写俩个的,你可以上网查吧!

毕业论文商品流通企业会计

浅析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论文

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相对于商业的概念而言,商品流通的概念有了很大延展,将其由过去的行业的概念上升为产业的概念,并成为第三产业的基础产业和主导构成部分,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仓储业等。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 浅析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新形势下商品流通的形式多样化的现实特点,首先论述了一般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接着论述了网络型和小规模这两种特殊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 会计核算

一、新形势下商品流通的形式多样化

商品流通业务是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核心业务,商品流通主要包括商品购进、商品销售和商品储存三个环节。商品流通按照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划分可以分为自营商品流通和联营商品流通。自营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流通企业先购后销的业务流程,先自己垫付资金购进商品,后通过销售商品并结算收回货款,一般包括购销存三环节,是一种完全“独立”的状态。联营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流通企业先销后购的业务流程,商品先由生产者运到商品流通企业的营业场所并配备销售人员进行商品销售,商品流通企业负责销售收款,后与生产者作商品购进处理并结算进货款,一般包括购销两环节,是一种商品流通企业与生产者融合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涌现了很多新兴的商品流通经营方式。连锁经营商品流通方式已经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网络经营商品流通方式业得到了突发猛进的发展。各形式的连锁商店(城)、网上商店(城)如雨后春笋般分别涌现在大街小巷和网络店铺街上,令人眼花缭乱。可见商品流通的的空间、时间日益扩大,已经从实体商店的营业时间扩大到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的网络商店(城);商品流通的组织日益复杂化,从单一的商店发展到跨国商业集团或者连锁集团形式;商品流通的形式日益多样化,自营、联营、连锁经营、网上经营、代购代销等形式层出不穷;商品流通过程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如电子结算方式的发展与完善,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流行等。

二、一般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核算特色

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是组织商品流通,即商品的购进、销售、调拨和储存,将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商品的价值并获得盈利。和工业企业等其他行业企业的经营活动相比较,商品流通企业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商品购销,其经营过程主要包括供应过程与销售过程,几乎没有生产过程;二是商品资产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是企业资产管理的重点;三是企业营运中资金运动的轨迹是“货币――商品――货币”。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作为企业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在会计方面与其他企业会计一样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共同职能,但从商品流通运行规律与会计的结合来看,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以商品流通业务为中心,对商品资金的筹集、运用和资金的收回进行核算和管理,其核算重点和管理方法显然与其他行业不同。虽然同样适用《企业会计准则》(2006),但是,相比工业企业的存货类别较多,包括原材料存货、在产品存货和产成品存货等,而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主要是商品存货,存货类别比较单一,品种规格繁多。由此可见,零售业商品流通业务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特点,决定了其会计核算与其他行业相比有一定的特别之处。

1.存货日常核算方法独特

日常工作中,工业企业发出的存货,可以按实际成本法核算,也可按计划成本法核算。如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会计期末应根据材料成本差异账户调整为实际成本。而商品流通企业中,经营鲜活商品的零售企业一般采用进价金额核算,批发企业一般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综合性的零售企业一般采用售价金额核算,专业性的零售企业一般采用数量售价金额核算。当然,也可以将上述四种核算方法结合起来运用。采用售价核算的零售企业,应将售价与进价的差额在“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核算。期末运用“综合差价率推算法”或“分柜组差价率推算法”或“实际进销差价计算法”等方法,将进销差价在已销商品与期末结存商品之间进行分配,以确定本期已销商品进价成本和期末结存商品进价成本。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的批发企业,则可以采用毛利率法并结合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方法计算结转已销商品成本和期末结存商品成本。采用进价金额核算的经营鲜活商品的零售企业应实行实地盘存制进行商品进价成本的核算。

2.进货费用处理方法特殊

工业企业计入库存商品成本的'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必须运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成本计算方法和约当产量法、定额比例法、定额成本法等在产品和完工产品成本分配法计算出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对于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由于商品流通企业几乎没有生产加工的过程,不存在为生产加工商品而发生的人力、物力消耗,仅有购进商品时垫支的进价以及企业在组织商品购进环节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货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对进货费用的处理有较大的灵活性。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可以直接计入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中,也可以设置“进货费用”科目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至于金额较小的进货费用,由于商品品种、规格繁多,流转频率快,没必要将其合理且精确地对象化到每件商品中去,而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销售费用。

3.库存商品账管理严密

以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的批发企业为例,对库存商品账的管理非常严密。对库存商品明细账的设置,一般业务部门设商品调拔账,只记数量,不记金额;仓储部门设商品保管账,也只记数量,不记金额;财会部门设一套完整的库存商品账,即除设置库存商品总账和明细账外,还按库存商品类别设置类目账。形成库存商品总账以金额控制库存商品类目账,库存商品类目账以数量、金额控制库存商品明细账的格局。在实际操作时,可以“三账分设”即业务部门、仓储部门、财会部门各设一套账,以相互牵制和严密管理;也可以“两账合一” 即仓库设保管账,财会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商品账合并设置;还可以“三账合一”即只设库存商明细账。

4.不计算产品成本

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是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商品流通企业由于几乎不生产产品,因而不存在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问题。

5.可不设置“管理费用”科目

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会计科目中特别规定,零售企业管理费用不多的,可不设置该科目,其核算内容可并入“销售费用”科目核算。

三、特殊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

1.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

近年来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一大批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尤其是网络型零售业的大量涌现。它们有的依托原有的实体商城而建立起网上商城,例如国内几大电器零售商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纷纷进军网上商城。有的完全不依托实体商业,例如当当网商城、新蛋网等有特色的网上商城。还有的是联合实体商业而进行团购商品销售业务的团购网站,例如拉手网、乐团儿等。快速增长的网络消费市场成为零售业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网上商品购销已成为一大流行趋势。这些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也体现其特色。

(1)针对现实特点新设一些有特色的明细账户或费用专栏

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针对其商品流通业务的现实特点新设一些有特色的明细账户,主要表现在:

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购销业务多通过支付宝等网上结算手段进行结算,一方面,企业货币资金核算时应在“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下专设一明细账户支付宝存款,另一方面,由于支付宝结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手续费问题,所以“财务费用”下应专设一费用专栏即网上结算手续费。

网上商城与传统实体商业相比,增加了许多新的费用要素,可以在实际发生时计入相对应的成本费用账户,如在“销售费用”下根据实际专设网络广告费、信息传递费、物流配送费等费用专栏。

(2)电子原始凭证的广泛使用

在传统的实体商业中,原始凭证主要表现为在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纸介质原始单据,经过经办人员签字盖章后作为正式原始会计凭证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网上商城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电子原始凭证,比如电子订单,电子配送物流单据,电子确认收货单,支付宝账户等网上收付款凭证等。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做法是会计人员将收到的电子原始凭证打印下来,再像处理纸质原始凭证那样签字、盖章、保存,再编制记账凭证,最后录入会计信息系统。

2.小规模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

在我国零售业企业中不乏规模小、核算不规范的企业,比如,一些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这部分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采用简化的核算方法,如平时只管理好现金的收付和收集整理好经济业务发生时的原始凭证,期末请代理会计定期进行会计核算等简化的核算形式。

社会进入到了信息化社会。在社会已进入到了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商品流通的企业会计工作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但是,此种背景下仍有很多会计人员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以至于对商品流通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未足够重视。笔者在实际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商品流通企业存在的若干会计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论文3000字

提供代写,原创制作,

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差异分析 摘要:在会计制度和所得税法相对独立的条件下,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差异El趋扩大。所得税的正确核算必须分清差异的根本原因和具体表现,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 关键词:所得税;差异;会计处理方法 在每年的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中,由于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法规存在较多的差异,如何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准确计算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是许多企业财税人员遇到的难题,尤其是在新会计制度颁布后,会计核算出现了许多新内容和新方法,更增加了纳税调整的复杂性,为此必须准确把握<企业会计镧度>与企业所得税法规方面的差异,才能正确地确定企业的所得税费用和企业的应纳所得税额,同时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l 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的目标不同是形成两者差异的根本原因 美国著名税务会计专家史蒂文F吉特曼博士认为:所得税法本质上就是处理两类问题:①某项目是否应确定为收入或费用;②该项目何时被确认为收入和费用。会计利润是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计算确定的,会计制度是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是各类会计法规的统称,财务会计必须遵守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税法是从国家税收机关的角度为满足国家税收的需要而制定的。 1.1 永久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确认的范围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它主要包括:①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作为收益计入报表,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不确认收益。如:企业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②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不作为收益计入会计报表,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作为收益,需要交纳所得税。③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确认为费用或损失计入会计报表,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则不允许扣减。④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不确认为费用或损失,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则允许扣减。这种情况在实务中较少出现。 1.2 时间性差异指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问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时间性差异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但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能够转回。时间性差异的基本特征是某项收益或费用和损失均可计入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但计入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的时问不同。 ①企业获得的某项收益,按照会计制度应当确认为当期收益,但按照税法规定需待以后期间确认为应税所得。②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或损失,但按照税法规定需待以后期间从应税所得中扣减。③企业获得的某项收益,按照会计制度应当于以后期间确认收益,但按照税法规定需计入当期应税所得。④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按照会计制度应当于以后期间确认为费用或损失,但按照税法规定可以从当期应税所得中扣减。 2 企业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差异的具体内容 由于会计核算的业务日趋复杂,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在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时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具体说来,由于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法规的不同而导致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2.1 计算费用损失时。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按照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放的工资,计提三项费用、支付的利息、业务招待费、公益救济性捐赠、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等通过成本费用科目进行核算,固定资产维修费用也可以计入成本费用。税法则对上述费用分别规定了准予税前列支的依据、比例、数额,从而在扣除口径上产生差异。 2.2 在计算费用损失时,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依据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差异①股权转让损失,会计制度规定计入投资损失,税法规定扣除的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超过部分可以无限期向以后年度结转。②广告费支出,会计制度规定计入营业费用,税法规定除医药、家电等行业每一纳税年度内不超过销售收入的8%部分可扣除外,其他行业不能超过2%,超过部分可以无限期向以后年度结转。 2.3 部分涉税事项的处理方法差异①会计制度规定可以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税法规定坏账准备及商品削价准备以外,其他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②会计制度规定,按照权益法核算发生的亏损按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计入投资方的损失,税法规定已经发生的投资损失才能在税前扣除。③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改良支出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并根据固定资产所属类别提取折旧;税法规定已经提取折旧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计入递延资产,在不短于5年内摊销,不能计入原值。④ 出售职工的住房,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会计制度可以按规定计提折旧;税法则规定折旧不得在税前列支。 2.4 税务处理规定不准扣除项目差异如粮食白酒广告费用支出,非公益、救济性捐赠、罚款支出等,会计制度规定计入成本费用科目;税法规定不得税前扣除。 2.5 税收法规对部分准予扣除的项目作了限制性规定差异企业发生的各种资产损失,会计制度规定计入营业外支出;税法规定需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方可扣除。 2.6 对部分应税收入的规定差异① 短期投资利息,会计制度规定冲减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税法规定计入企业收入总额。②进行债务重组时,对应付款项的差额,会计制度规定计入资本公积;税法规定计入应纳税所得额。③企业收到的专项拨款核销以后的余额,会计制度规定计入资本公积,税法规定除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指定用途的以外,都要并入应纳税所得额。④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按照完工百分比确认房地产开发收入的实现,税法规定取得的预收账款预征20%的所得税。⑤会计制度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外,企业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开办费,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的当月一次计入当月损益。⑥会计制度规定,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的企业应按在被投资企业所占份额分享或分担被投资企业当年的盈亏,以确认投资收益。 由于会计处理与税收法规之间存在着上述差异,因此,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必须准确把握这些差异,按照税法规定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

参考例文5篇其中一篇已经上传: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王丽平 吴敏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3期上

摘要:本文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内涵进行阐述,分析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预算管理,全面预算,控制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全面预算管理是通过整个预算管理的过程,根据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对组织的资源进行统筹分配,从而使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控制在管理层既定的目标之下的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制定和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是企业不断用量化的工具使外部的经营环境、自己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全面预算管理就是用数据指导管理,以预算确定的数据制定年度战略目标;以预算执行的数据发现与目标的距离,调整管理的方向;以决算的数据(完成经济指标数据)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唯有在管理过程中,时刻以预算数据指导管理,提高管理的效果,才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真谛。

二、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缺乏战略导向性。预算管理只注重企业短期活动,忽视长远规划,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不相适应。预算管理更多围绕短期经营目标,短期内或许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各年度、季度和月份预算的推行无助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样,预算管理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执行力度不强。大多数企业中的预算负责机构仅在预算编制中发挥作用。

(二)盲目照搬照套预算管理模式。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的“全面预算热”,以成本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以销售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以现金流量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也相继出现。很多企业的高层领导,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上,纷纷效仿山东华乐集团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不可否认,山东华乐集团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不同,所面临的风险也各异,采用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的预算管理模式才是企业的正确选择。

(三)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和实施理解认识不足。企业领导及部分中高级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相当重视,但对企业大部分员工而言,没有真正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仍停留在对传统预算的理解,感觉预算指标只是制约支出的财务数据,没有将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企业业务管理以及组织结构联系起来:认为预算是财务部的事情,费时费力,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本部门的运营效率;认为预算编制中基于的市场因素不断变化,难以预测,可能使预算流于形式;认为预算只是编给上级或领导看的,与实际工作没什么关联;预算管理约束太强,不愿实行。因而,在全面预算管理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没有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全员性。

(四)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健全。企业虽然成立了预算管理委员会,但预算管理组织职责界定不清,也没有建立规范的预算制度规范,预算操作无章可循。同时,预算的监督机构和其他辅助管理机构也不够完善。目前,企业的预算管理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包揽了所有的预算编制工作,业务、职能等部门参与配合较少,将财务部门看成“交通警”,而非战略合作伙伴。预算部门与业务、职能部门间协作不畅、相互扯皮,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果。

(五)预算控制和考评机制不健全。企业以企业总预算为主,缺乏各责任中心的分解数据,导致后期无法分别监控。预算管理手段还不先进,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明确的预算执行流程及有效的监控措施,以事后控制为主,缺乏事前、事中控制。预算分析仅限于财务数据对比,缺乏业务部门的参与,缺乏问题的原因剖析、改进方案的追踪反馈等。预算考核未落实到具体责任中心,使得各费用发生部门缺乏费用控制的意识,易造成总体支出超标等情况,致使预算考核未能很好地起到奖勤罚懒、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薪酬激励与公司预算目标不匹配,另外在考核时,被考核方过多地强调客观因素对效绩的不利影响,故意回避主观方面的原因。考核方有时根据自己主观判断人为调整指标,考核的刚性差,挫伤了被考核方的利益,影响了预算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三、对策建议

(一)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实施战略预算管理。企业应确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理念,使日常的预算管理成为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可以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的盲目性。预算编制要以企业战略为基础,长短期结合。预算管理是对规划目标的数字化反映,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在企业战略既定的前提下,企业年度预算必须依据年度战略目标,同时考虑下年度企业资源及市场变化等因素调整确定下年度预算指标,这样既可以减少预算指标的随意性或盲目性,又可以避免上级决策鞭打快牛,提高效率。

(二)合理选择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选择是结合企业特点,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企业应以个人企业规模、所处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为前提设计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在“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将现金流量考虑在内。

(三)建立全员参与制度。全面预算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的工作都由企业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承担的。全面预算执行得好坏不仅需要领导的支持,而且需要全员的参与。因此,要动员企业全体员工主动参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为更好地实施预算管理献计献策,促进信息更广泛交流,增加全面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广泛深入地宣传全面预算管理的观点,企业可以利用内部网站、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成功与否,与企业经济效益,与员工工作和收入相对稳定息息相关。要使广大员工明确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通过宣传,使广大员工了解企业年度获利目标及本岗位收入、支出的具体目标。还要宣传指导全体员工如何参与预算管理工作,要使每一个员工知道预算管理是每个人的事情,确保企业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优化公司管理制度。企业要处理好预算管理与现行管理流程的关系,就需要在两者磨合的过程中,进行适当地调整,即对于因原有管理体制链条太长、流程不畅的事项,以预算为起点来推动其他管理流程的改进,根据预算管理实际达到的水平制定可行的过渡方案,逐步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加强监督和考核各责任中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责任,促进相关职能主体的积极性。实践表明,成功的企业内部一定有一整套规范和优化的管理制度。公司管理制度规范和优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长期工作。因此,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由对企业全面预算较为熟悉且具有很高专业知识的人员来负责组织和开展工作。已经建立起相关部门和制度的企业还要加强对全面预算的管理,对全面预算工作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切勿使全面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五)控制预算松弛,建立全面的业绩评价机制。在企业管理中,考评和激励是管理控制预算松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企业应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具有竞争力的、行之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方案。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要严格把考核与奖惩作为预算管理工作的生命线,建立与期终总结有关的业绩评价与奖惩体系,将预算责任与单位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尤其要注重建立与预算挂钩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实现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利用预算的激励导向作用,提高企业对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使预算真正成为约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则,实现预算与绩效考核之间的良性循环。

主要参考文献:

[1]于增彪.中国集团公司预算管理体系的框架研究[T].企业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央财经大学编印,2004.

[2]财政部企业司.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另有: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企业债务重组的损益分析》

《浅谈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务论文

提升商贸企业财务管控力度的措施与方法论文

摘要: 国际经济形势多变、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给我国商贸企业的发展带来挑战。商贸企业同其他行业相比竞争更加激烈,商贸企业只有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财务管控能力,创新管理方法,重视内部控制等管理活动,才能够提高企业财务质量,实现商贸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让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取胜,让企业与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相适应。本文从商贸企业行业特性出发,分析商贸企业财务管控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提升财务管控的措施和方法,以期促进商贸企业的长远稳健发展。

关键词: 商贸企业、财务管控、财务质量、措施方法

商贸企业的财务活动是其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如果企业财务活动的管控措施缺位,可能造成企业管理混乱,出现管理漏洞,造成企业产生不必要费用或损失,甚至会出现法律或者诉讼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战略目标更无从谈起。所以,商贸企业财务工作者要提高财务管控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财务管控的力度,对财务管控的要素要认真研究,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控制能力。

1、商贸企业行业特性概述及市场环境分析

我国商贸企业行业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市场经营内容多样、市场细分等,企业处于各产业链的中下游,产品呈现快进快出,资金快速周转,竞争激烈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商贸企业的财务管理,管控也必须符合行业特点。

现在的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在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商贸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交换的商品从实物商品延伸和衍变到技术、信息等无形商品上来。同时,由于企业一体化的需求中,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也不断地参与进来,市场经营内容呈现多样化的态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正逐渐进行消费细分,为满足消费者细分,商贸企业也正在不断进行细分。全球贸易下,商贸企业的格局更加宽阔,市场的变化也更难预测。

加入世贸组织十多年来,对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等方面效果显著,进一步加深了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商贸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给商贸企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环节提供了政策机遇,然而,随着世界各国的贸易政策的变动,市场需求变化、外部竞争者介入、利率、汇率变动、产品价格波动等,使我国商贸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化。商贸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意味着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只有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才能够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节相适应。财务工作者优化财务工作,更好地控制商贸企业的财务风险,拓展业务形式和内容、控制贸易业务,把财务管理渗透到贸易业务的各个环节。

2、提升商贸企业财务管控的重要意义

2.1可以提高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

良好的财务管控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商贸企业应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识别自身优势和劣势,排除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不利因素,根据市场变化导向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进而确保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使得商贸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从而确立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

2.2可增加企业对外合作机会

加入世贸组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都是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释放的政策红利。近几年,随着外资引入力度的逐渐加大,一些发达国家的国际商贸企业涌入中国,寻找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商贸企业应顺应发展,通过提升企业的财务管控力度让企业在管理思路上与世界趋同。这样才可以增加自身的竞争力,更多的吸引外资,给企业增加对外合作机会。

2.3可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

商贸企业做好财务管控工作,可以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整个行业良性发展,也可以给商贸企业提供健康的生存空间。商贸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存在不足,各种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因子经过长期的渗透,对企业提升财务管控力度是一种束缚,对贸易行业的良性发展也是一种制约。

在企业发展的历史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到有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都是对财务管控工作的重视不足,对财务管控的作用和意义体会不够而引发的。在部分商贸企业里,业务及规模发展迅速但各项财务管理水平跟不上,导致企业最后经营不畅、甚至倒闭,就是我们常说的,“步子迈大了,摔了跟头”。所以说,提升商贸企业的财务管控力度是企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不跌跟头的保障。实践表明,商贸企业应该从企业自身情况出发,寻找适合企业的财务管控方法和措施。

3、财务管控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财务管控按功能可划分为制度、人员、权限、审计及风险管理等。现着重分析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制度管理上,有的商贸企业在财务制度建设不完善,采取粗放型模式;或者虽然具备财务制度,但缺乏执行者或者执行不到位,最终导致企业不可持续。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财务用人唯亲,忽视了对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后续教育,缺乏胜任能力教育导致员工选择错误会计处理或工作效率低下,甚至使企业面临法律、财务风险。

权限管理存在不相容岗位,致使舞弊的发生;组织机构臃肿、多头管理,且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致使决策缓慢,容易错过投资最佳时机。

在审计工作上,未设置审计机构或将审计机构置于财务部门管理之下,致使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失去了审计的监督作用,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影响了商贸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和整体性。

在风险管理上,未形成有效的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更多的是在风险发生后进行减少损失方面的处理,而缺乏全面的风险防控,在外部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大环境下,商贸企业对市场的依附度越来越高,风险防控也越来越困难。

我国的贸易行业里,销售额是企业效益的数据体现,销售额也几乎成了衡量企业的唯一标准。在长期的企业管理中,商贸企业形成了重营销、轻财务的工作作风,在人员、资金管理等基础工作上缺乏规范,未能开展全方位的财务管控,致使企业遭受损失,甚至亏损。例如笔者所在的企业,由于决策层在销售任务压力下,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选择了大幅降价销售,以销售价格换取销售量,进而取得现金流,直接导致当年亏损3亿元。

缺乏财务管控意识。商贸企业的领导层在开展工作中缺乏财务管控意识,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未能够给予重视,未实施有效的财务管控措施,导致财务支出管控不严,进而导致企业亏损。实际工作中,只要有财务活动,就会需要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意识的淡薄是企业财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企业的业务发展也会有所波及,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生存。

制定财务决策失误。在财务决策方面,科学的财务决策是基于对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信息的分析基础上得到的,需要可使用的准确的财务信息。而财务管控措施的缺位,必然导致对经营数据和信息的失真,决策层的科学决策也就更无从谈起了。由于决策失误导致的经济损失对于企业往往都是致命的。

资金流动性较差、资本结构不合理。商贸企业的日常经营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来维持。如果资本结构不合理,仅仅依靠借贷持续经营,贸易资金的流动性差,变现能力不强,债务利息数额大等财务状况都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利。

4、提升财务管控的措施和方法

财务管控包含多个要素,并且各个要素在具体的企业业务流程中有可能相互渗透,或有交叉。这就要求商贸企业要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识别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针对地选用和实施战略规划,弥补自身的缺陷,在市场中进行竞争。现围绕组织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全面预算、风险防范、内部审计控制等展开分析。

4.1重视财会工作,提升业务素质

企业管理层应当重视财务管控的作用,支持和推进财务管控工作在商贸企业中的推行。管理者要更新财务管控观念,确立财务管控的核心地位,发挥财务控的职能。企业要选用胜任能力与职业道德素质兼备的财务人员,任人唯贤。这就要求财务工作者不仅精通财务专业知识,熟悉企业内部控制流程,企业财务制度,精通国家财税制度,还要对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增强对外部环境的敏感度。

信息化管理可以让资金管理、存货管理、预算管理、物流管理等具体工作更有效率,让成本控制、考核监督等工作更具有说服力。在此基础上的财务管理可以让领导层的决策依据更可靠,以准确的数据从各个方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充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4.2完善组织架构,加强制度建设

商贸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战略调整企业的组织架构,构建层级清晰的管理框架,各个管理模块要设立专职机构或人员,明确部门、个人的责、权、利,推行问责制度。在构建商贸企业的组织架构时,要加强资金流管理工作,对合同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要权责分明。要对各部门的工作职能进行梳理,即要明确责任,又要发挥部门合作的优势。本人所在的企业正在尝试销配装一体化模式,销售部,经营部,财务部,售后部跨部门协作,目的是节约公司物流成本。

商贸企业要实施统一的会计制度,健全内部财会制度,制度的制定要规范、明确并具有指导意义。制度的制定也应该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才能保证制度的全局性和科学性。此外,在制度贯彻和执行中,应监督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和效力。

4.3强化风险管理工作

贸易行业的竞争加剧,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很有必要。首先要减少经营者责任风险,管理者要对商贸企业财务经营的具体环境进行分析,根据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等数据指标调整经营策略,减少存货积压、应收账款违约、预付账款增加、成本上升、债务担保违约等情况发生的概率。财务风险管理应考虑可以一切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事件和要素,对各项财务风险的诱因进行排查,有可靠的风险预警和防控系统,有及时的风险处理手段。本人所在的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确立了先款后货的原则,当客户信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以客户年度返利为抵押给予客户一定的信用额度,从而规避了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在债务担保方面,为下级客户向银行借款提供担保也采用此种方式,并进行专款专用,从而规避了下级客户的违约,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商贸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时应以企业资金安全为原则,兼顾商贸企业长期、短期利益,认真权衡成本与效益,把风险防控和处理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4.4做好预算管理和投资管理工作

商贸企业的预算管理可以促进企业正规化,企业要在筹资、投资、经营等过程中贯穿。企业财务预算由销售、采购、费用、现金流量等指标组成。商贸企业应以企业目标利润作为预算目标,以预期销售为预算编制基础,综合考虑市场、法律、消费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对企业资金筹措、使用进行管理,以减少资金链断裂的情况。财务预算是实施财务控制的依据,商贸企业的预算管理应确定企业主要发展指标。财务预算执行时应进行目标分解,并依据预算方案对实际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发挥预算监督的职能,形成以预算管理的定量约束经济行为的环境。

4.5建立审计监督机制,重点把控资金管理

商贸企业的审计工作首要条件为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将审计部门置于企业股东直接领导之下。将审计工作从企业管理者手中脱离出来,可以在商贸企业内部成立独立内部审计部门,秉持公正、科学的态度,开展评价和监督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时也可以聘请外部独立的审计部门,提高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商贸企业的资金使用量大,业务流程复杂,要调整资金结构,合理确立筹资结构。首先,要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提高财务部门对资金的调控力度。其次,要掌握资金动向,跟踪销售环节的货币资金回笼环节。对各个项目的资金流动要实时监控,了解使用细节,对大宗交易资金、重大业务资金的启用要在保证企业资金流稳定的前提下进行。

4.6加强成本费用管理和控制工作

成本管理能力关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科学的缩减成本、减少费用和损耗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在部分商贸企业中,由于缺少整体性管理,资源闲置、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财务部门要从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如量本利分析法、全成本和算法、作业成本法等,寻找适合商贸企业的成本管理方式,注重过程的控制,从经营活动的源头进行成本控制,把成本控制实施在业务的各个流程和环节。例如对采购活动、物流活动、仓储活动、管理活动进行作业成本分析,减少不必要活动,增加有价值活动。销配装一体化则是作业成本分析的例证,减少运输环节,控制物流费用,从而控制成本支出。在销售环节,对于广告的投入效果要进行分析,减少无用的广告投入,如某公司将广告宣传重点放在上海外滩震旦大厦的电子广告牌中,而减少了纸质媒体,楼宇广告,在总体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额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管理费用进行事前审批,极大地减少了不必要浪费现象。

5、结束语

商贸企业是商品流通环节的重要经济主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贸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也肩负着推动和促进的职能。商贸企业发展和经营的状态,与人民需求的满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商贸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变幻复杂,限制了企业的自然生存和发展。在商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控制过程中,财务工作者应优化管控,以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合理定位财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运用内部控制,优化重整企业的资源,提升管理质量,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开展运筹协调,对经营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运用有效的策略和手段进行针对性解决,促进企业经营计划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晓庆.经营风险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

[2]豫玲.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09-110.

[3]卜献勇.基于企业财务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J].商场现代化,2015(7):200-201.

[4]李晓慧,何玉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实务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预算会计预算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级政府预算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预算会计以预算管理为中心,以各级政府及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为会计主体,以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收支活动及结果为客体或对象。我国预算会计以其特定的内涵和特有的记账方式,几十年来记载、计算和反映着政府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和全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国家预算的周而复始和连续进行:编制—审查批准—执行—决算,提供了可靠依据,成为国家预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改革开放以后传统预算会计体系的划分、会计准则以及记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传统预算会计体制,重塑我国政府会计,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预算管理理论和预算工作实践的紧迫要求。我国预算会计对预算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括预算资金筹集、使用和结存状况的三个阶段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以预算资金为对象。因而,凡是与预算资金分配有关的收、支及其结果,就构成了预算会计体系。具体讲是由两个部分和三个不同性质的分支组成。两个部分是指财政总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其中,财政总会计是财政部门记录、计算、反映国家预算收入、支出和结果全面情况的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则是以国家预算支出安排到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那部分资金为对象,所以是一部分预算资金支出安排使用情况的会计。两者在范围和性质上具有本质差别。可以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财政总会计分配资金后续核算的一部分。预算会计,既是财政管理的宏观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也是单位实行微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计企业会计是运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商品流通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专业会计。会计目标是向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包括企业管理当局,政府部门,出资者,债权人和职工。企业会计的特点(一)企业会计所能提供的信息,按时态分类:反映过去 控制现在 预测未来(二)现代企业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与管理会计相比,财务会计的主要特点是:1、直接的服务对象:外部有关方面,同时也为内部管理服务2、提供信息的时态: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情况。商业企业会计的核算内容,是企业在进行商品经营活动过程中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企业运用这些经济资源,使其在商品流转过程中不断发挥作用。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则是要对这些会计要素在商品流转中的运动过程及运动结果运用会计的方法加以反映和监督。商业企业的经营过程分为购进和销售两个环节,而企业的经营资金相应的是以“货币—商品—货币”的形态,处于不断循环周转之中,其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商业企业的经营资金在商品流转过程中,既表现为资金的各种形态交替转化的过程,又表现为资金的耗费和收入过程。企业的资金收入,主要是指商品销售收入。企业的资金耗费是指在商品流转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即商品流通费,这是为保证企业的商品经营活动进行下去而发生的必不可少的支出。商业企业会计核算的内容,就是企业的各项会计要素在商品流转的购进、销售、储存等各环节中的增减变动及结存的经济活动情况。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按照商品流转的特点来组织会计核算,以达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目的。总结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主要区别表现在:适用范围、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的划分和组成内容、会计等式,以及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都有其特殊性。通过对会计知识的学习,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看懂账簿和会计报表,利用账簿和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

如何从企业存货管理中挖掘效益[摘要]存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它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是企业管理中不司忽视的一部分。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的存货管理方面论述了存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及存货管理的最终目标,并阐述了如何加强存货管理,挖掘企业第三利润源泉。[关键词]企业;存货;管理制度一、存贷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存货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一般情况下。存货占企业总资产的30%左右,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的运作效率。在不同的存货管理水平下,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差别是很大的。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存货作为企业物流的重要成份,其成本降低的潜力比任何其它市场的营销环节要大得多,如企业物流成本占营销成本的50%,其中的存货费用大约占35%。而物流成本又占产品全部成本的3O%——85%;由此看来,降低存货成本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泉”。二、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一)管理不善:企业内部缺乏一整套有关存货管理的规章制度,有了制度也不能很好执行。(二)核算不实,成本费用增加:有些企业的会计核算起不到监督作用,账实严重不符;有的企业对新税制下存货的核算缺乏认识和了解,在购进环节不按规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加自身税负。(三)产品滞销,效益低下:产品滞销是大多数亏损企业的通病。三、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利用企业物流的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对企业存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使存货管理活动中的订单流、物流和资金流处于最佳状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是现代企业存货管理的趋势和重点。我们的大多数企业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销售和扩充规模上,相比之下,对存货管理则有所忽视,为了降低企业的存货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将加强存货管理提到日程上来。(一)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存货管理系统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适用的存货管理系统,以便可以实时、动态了解企业的存货信息,提高存货运营效率。按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对存货的核算应及时、准确和完整。(二)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存货的日常控制方法应采用存货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制定指标部门应参照历史数据,结合本期实际情况,分解存货资金计划指标给企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三)存货的规划存货的规划是控制存货水平,降低资金占用,使存货效益和成本达到最优化的存货事前控制方法。做好存货规划,首先应制定经济订货规划,确定好经济订货批量,再订货点,及时补货,避免缺货。其次,要确定存货资金的占用额。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根据各种存货平均每天的周转额和其资金的周转日数来确定存货资金数额的周转期法;二是以上年存货资金占用额为基础,分析计划年度各项变动因素加以调整后确定资金数额的因素分析法;三是根据存货资金与有关因素的比例关系来确定资金数额的比例法。(四)完善内部控制,确保其行之有效1.做好岗位分工控制。首先,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其次,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审批人对存货业务授权批准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的权限责任;明确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对于超越权限的业务有权拒绝办理,并向上级报告;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人员办理存货业务。再次,制定存货业务流程,明确存货的取得、验收与入库、仓储与保管、领用发出与处置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凭证保管。2、取得、验收与入库的控制。外购存货应符合内部《采购与付款》的有关规定;抵顶债务及其他原因入库的存货应有有关部门、人员的审批,其价值与质量状况应符合双方协议;严格验收制度,重点是对取得存货的品种、数量、规格、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设置存货明细帐,加强对代管、代销、暂存与委托加工存货的管理。3.仓储与保管控制。首先,根据销售计划、生产采购资金筹措等制定仓储计划,合理确定库存存量的结构和数量。其次,加强日常管理,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再次,建立库存存货分类管理制度,对企业全部存货按其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耗用量大小和订购难度等为标准,划分出ABC类,分别管理;对贵重物品、生产用关键备件、精密仪器、危险品等重要存货采取特别控制措施。第四,建立健全存货的防火、防潮、防盗和防霉变措施。最后,建立清查盘点制度,如有盘亏和盘盈,应分清责任,报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4.监督与检查。定期检查存货业务的相关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收发、保管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处置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五)合理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是指有利于加强存货管理的所有资源,如仓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运输资源等。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直接影响着存货的经济采购量、仓储量和存货的成本。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已为大多数企业所重视,如仅利用内部物流资源,难以满足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而利用第三方物流对加强存货管理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降低仓储费用,运输费用,;二是减少存货储存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四是企业物流的外包,可减少物流设施的投资费用,物流人员的管理费用,减少流通环节。利用第三方物流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内外资源的利用上,应先整合内部资源,如企业有闲置厂房,运输设备,应先盘活利用现有资产,同时还应考虑安排就业和分流富余人员等非经济因素;二是应注意物流管理人才的引进和中介机构的作用,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企业存货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通现代物流管理的人才;三是加强存货管理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考虑存货的仓储成本和配送成本,还应改善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和企业分支机构及经营网点的设置。 总之,通过加强企业存货管理,达到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的目标,有效地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正常进行,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参考文献:[1]王黎浅析企业存货管理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4月第二期[2]冯丽梅王秀凤李威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途径冶金财会2005年第一期

参考例文5篇其中一篇已经上传: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王丽平 吴敏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3期上

摘要:本文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内涵进行阐述,分析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预算管理,全面预算,控制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全面预算管理是通过整个预算管理的过程,根据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对组织的资源进行统筹分配,从而使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控制在管理层既定的目标之下的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制定和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是企业不断用量化的工具使外部的经营环境、自己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全面预算管理就是用数据指导管理,以预算确定的数据制定年度战略目标;以预算执行的数据发现与目标的距离,调整管理的方向;以决算的数据(完成经济指标数据)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唯有在管理过程中,时刻以预算数据指导管理,提高管理的效果,才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真谛。

二、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缺乏战略导向性。预算管理只注重企业短期活动,忽视长远规划,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不相适应。预算管理更多围绕短期经营目标,短期内或许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各年度、季度和月份预算的推行无助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样,预算管理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执行力度不强。大多数企业中的预算负责机构仅在预算编制中发挥作用。

(二)盲目照搬照套预算管理模式。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的“全面预算热”,以成本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以销售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以现金流量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也相继出现。很多企业的高层领导,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上,纷纷效仿山东华乐集团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不可否认,山东华乐集团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不同,所面临的风险也各异,采用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的预算管理模式才是企业的正确选择。

(三)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和实施理解认识不足。企业领导及部分中高级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相当重视,但对企业大部分员工而言,没有真正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仍停留在对传统预算的理解,感觉预算指标只是制约支出的财务数据,没有将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企业业务管理以及组织结构联系起来:认为预算是财务部的事情,费时费力,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本部门的运营效率;认为预算编制中基于的市场因素不断变化,难以预测,可能使预算流于形式;认为预算只是编给上级或领导看的,与实际工作没什么关联;预算管理约束太强,不愿实行。因而,在全面预算管理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没有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全员性。

(四)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健全。企业虽然成立了预算管理委员会,但预算管理组织职责界定不清,也没有建立规范的预算制度规范,预算操作无章可循。同时,预算的监督机构和其他辅助管理机构也不够完善。目前,企业的预算管理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包揽了所有的预算编制工作,业务、职能等部门参与配合较少,将财务部门看成“交通警”,而非战略合作伙伴。预算部门与业务、职能部门间协作不畅、相互扯皮,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果。

(五)预算控制和考评机制不健全。企业以企业总预算为主,缺乏各责任中心的分解数据,导致后期无法分别监控。预算管理手段还不先进,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明确的预算执行流程及有效的监控措施,以事后控制为主,缺乏事前、事中控制。预算分析仅限于财务数据对比,缺乏业务部门的参与,缺乏问题的原因剖析、改进方案的追踪反馈等。预算考核未落实到具体责任中心,使得各费用发生部门缺乏费用控制的意识,易造成总体支出超标等情况,致使预算考核未能很好地起到奖勤罚懒、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薪酬激励与公司预算目标不匹配,另外在考核时,被考核方过多地强调客观因素对效绩的不利影响,故意回避主观方面的原因。考核方有时根据自己主观判断人为调整指标,考核的刚性差,挫伤了被考核方的利益,影响了预算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三、对策建议

(一)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实施战略预算管理。企业应确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理念,使日常的预算管理成为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可以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的盲目性。预算编制要以企业战略为基础,长短期结合。预算管理是对规划目标的数字化反映,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在企业战略既定的前提下,企业年度预算必须依据年度战略目标,同时考虑下年度企业资源及市场变化等因素调整确定下年度预算指标,这样既可以减少预算指标的随意性或盲目性,又可以避免上级决策鞭打快牛,提高效率。

(二)合理选择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选择是结合企业特点,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企业应以个人企业规模、所处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为前提设计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在“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将现金流量考虑在内。

(三)建立全员参与制度。全面预算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的工作都由企业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承担的。全面预算执行得好坏不仅需要领导的支持,而且需要全员的参与。因此,要动员企业全体员工主动参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为更好地实施预算管理献计献策,促进信息更广泛交流,增加全面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广泛深入地宣传全面预算管理的观点,企业可以利用内部网站、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成功与否,与企业经济效益,与员工工作和收入相对稳定息息相关。要使广大员工明确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通过宣传,使广大员工了解企业年度获利目标及本岗位收入、支出的具体目标。还要宣传指导全体员工如何参与预算管理工作,要使每一个员工知道预算管理是每个人的事情,确保企业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优化公司管理制度。企业要处理好预算管理与现行管理流程的关系,就需要在两者磨合的过程中,进行适当地调整,即对于因原有管理体制链条太长、流程不畅的事项,以预算为起点来推动其他管理流程的改进,根据预算管理实际达到的水平制定可行的过渡方案,逐步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加强监督和考核各责任中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责任,促进相关职能主体的积极性。实践表明,成功的企业内部一定有一整套规范和优化的管理制度。公司管理制度规范和优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长期工作。因此,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由对企业全面预算较为熟悉且具有很高专业知识的人员来负责组织和开展工作。已经建立起相关部门和制度的企业还要加强对全面预算的管理,对全面预算工作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切勿使全面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五)控制预算松弛,建立全面的业绩评价机制。在企业管理中,考评和激励是管理控制预算松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企业应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具有竞争力的、行之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方案。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要严格把考核与奖惩作为预算管理工作的生命线,建立与期终总结有关的业绩评价与奖惩体系,将预算责任与单位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尤其要注重建立与预算挂钩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实现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利用预算的激励导向作用,提高企业对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使预算真正成为约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则,实现预算与绩效考核之间的良性循环。

主要参考文献:

[1]于增彪.中国集团公司预算管理体系的框架研究[T].企业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央财经大学编印,2004.

[2]财政部企业司.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另有: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企业债务重组的损益分析》

《浅谈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

  • 索引序列
  •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论文
  •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论文3000
  • 毕业论文商品流通企业会计
  •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论文3000字
  •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务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