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农户畜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畜牧产业就像是一个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无论是散养农户,还是畜禽专业饲养户,他们的生产规模都非常小,仍然属于小农业生产者的范围。①这些小生产者占畜禽生产者的比重在99%以上。因此,观察、研究小规模畜牧养殖户的经营方式和行为,判断其发展趋势,对于发展中国的畜禽产业,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户收入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本文主要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分布于31个省(市、区)含2万多个样本农户的调查系统(以下简称观察点调查系统),采集了相关数据并结合个案调查信息,描述中国小规模养殖户家庭的劳动力就业状况、地位、收入构成,分析小农户的竞争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判断小规模畜牧农户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畜牧业的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畜牧产业快速发展,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国畜禽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畜禽产品产量 肉产量从1990年的2513.5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7245.0万吨,增长2.9倍。同期,蛋产量增加到2733.7万吨,增长3.4倍;奶产量达2366.4万吨,增长5.7倍。除了奶制品之外,肉、蛋产品的人均消费均达到世界较高水平。 (二)畜禽业产值 畜禽业产值在农业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2004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2174亿元,以1985年不变价计算,达到4376亿元,20年间增长了5.5倍。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与1985年的21.7%相比,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 0.63个百分点。 (三)畜禽饲养规模 畜禽饲养规模有较大提高,但小农户生产仍占主导地位。中国是一个畜禽生产大国,但是众多的畜禽产品主要由亿万的小农户生产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畜禽散养农户开始分化。一部分农户正逐渐放弃畜禽的养殖,另一部分农户则从一家饲养一两头猪、几只羊、一头牛、十几只鸡的半自给半商品的经营模式,逐步过渡到一家一品的商品生产者模式。据观察点调查系统的调查数据,全部样本农户中,养畜(禽)户已经由1990年的 88%减少到2005年的51%,其中养猪户由73%减少到38.3%,养禽户由79.6%减到29.5%。 虽然畜(禽)养殖户在逐步减少,但是到2002年中国农村仍有1.1亿个生猪饲养户(场)、5300万个肉禽饲养户(场)、5960万个蛋禽饲养户(场)、1460万个肉牛饲养户(场)、3800万个羊饲养户(场)、137万个奶牛养殖户(场);其中99%的畜禽养殖户还处于小规模经营状态,平均饲养规模:养猪户为4.3头、肉牛户为2.5头、奶牛户为3.8头、养羊户为5只、肉禽户为66只、蛋禽户为29只。这些小规模饲养户在中国畜禽产品的供给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提供了73%的生猪、82%的肉牛、63%的肉鸡、69%的禽蛋、73%的肉羊、65%的牛奶。二、小农户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 过去十年以来,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每年有大约1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经营,城市周边的村庄逐渐城镇化,相当多的农户放弃经营畜禽养殖业。与此同时,农村的畜牧产业并没有萎缩,而是对农村经济做出了更大贡献。 (一)畜牧业仍是养畜农户收入的重要和稳定来源 观察点调查系统的养畜农户收入数据表明,从事畜牧生产的小农户,其畜禽生产的收入在整个农业收入中的比重呈稳定上升的趋势,2005年达1482元,占农(林、牧、渔)业收入的25.4%,比1995年增长了9.5个百分点;在家庭净收入中,农户的外出劳务收入呈现更快速的增长趋势,2005年达 32.4%,比1995年增长了20个百分点,是拉动农户家庭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部分;另外就是畜牧业收入,保住了它11%的份额基本不变,成为农户收入中重要和稳定来源。 (二)为农村不易外出劳动力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 小规模养畜农户绝大多数以兼业的模式进行经营,通常男性青壮劳动力和未成家的青年女性外出从事非农职业,以工业、建筑、运输、服务业为主。已婚女性和体力不强壮的男性、老年人留在家中从事畜禽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生产经营,同时还要照料未成年子女。在外务工的劳动力如果能够通勤回家居住,也会利用工余时间帮助家里做一些饲养工作,如清理畜舍、粉碎、混合饲料等。 在农村经济中,小农户饲养业有效地利用了农户家庭中那部分需要照顾子女、体质较弱、年龄大、受教育较低,从而缺少非农就业机会的劳动力,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并有效利用了外出务工者和从事非农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家庭经营收入。 (三)小农户畜牧业对农村就业的贡献 为了分析养畜农户和非养畜户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情况,我们根据畜产品经营费用这一指标,将2005年样本农户分为养畜户和非养畜户,对比了两组农户家庭人口、教育、健康、就业情况。20473个样本农户中,50.9%为养畜农户,48.1%为非养畜农户。 养畜户平均家庭人口数、未成年子女数和劳动力抚养指数都高于非养畜户,养畜户分别是4.20人、1.05人和1.55,非养畜户则分别是3.80人、 0.88人和1.52;养畜户劳动力平均受正规教育时间低于非养畜户,分别为6.2年和6.8年;养畜户中健康劳动力比例占51.2%,比非养畜户少 4.5个百分点,弱劳动力比例占15.2%,比非养畜户高2个百分点。对比数据表明,养畜农户人口多,未成年子女多,抚养指数高,劳动力健康素质和文化教育素质都比非养畜户低,总之平均人力资本少于非养畜户。以上这些降低了养畜农户外出就业的机会成本。而小规模的畜牧业生产,劳动强度不高,对文化程度要求也相对偏低,可同时照顾未成年孩子和学生,因此是弱劳动力的必然选择。下面,具体计算农户畜牧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贡献。据观察点调查系统2005年的调查,养畜户家庭劳动力中有32.0%外出就业,平均就业时间是 208天;68.0%的劳动力在本村从事农业劳动,平均农业劳动时间是159天;29.0%的劳动力曾在本村从事过非农劳动,平均就业时间是100天。相比之下,非养畜户家庭劳动力中有34.0%外出就业,平均就业时间是241天;从事农业劳动力仅占46.9%,平均农业劳动时间是114天;45.0%的劳动力曾在本村从事过非农劳动,平均就业时间是167天。由此推算出养畜户和非养畜户的农业就业率分别是52.9%和25.4%。另外,我们假定养畜户与非养畜户种植业的就业率是相等的,进一步推算出养畜农户在畜牧产业中的就业率为27.5%,超出了种植业25.4%的就业率。 由此计算出农户畜牧业已经为约15%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公式为畜牧业就业率×养畜户比例×养畜户户均劳动力数/全体农户户均劳动力数)。 四、小农户畜牧业的竞争优势与挑战 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小规模养畜农户一定会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以便获取更大的规模效益,但发展的速度会受各种因素限制。我们判断在今后15年~20年,中国小养殖户仍然会顽强地存在下去。 (一)小农户畜牧业的竞争优势 1.中国小农户畜牧生产的竞争性表现在生产成本低:一是大部分的小饲养者是在自家庭院里盖起牛栏、猪圈、鸡舍,不需要支付场地租金,建设成本也极低。如河北丰润区南下庄,村里有50%的农户在庭院里盖起牛棚养奶牛,少则l、2头,多则7、8头。而在养殖小区里每头牛每年需交300元场地租用费。二是小农户养殖便于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这些小农户是兼业经营,有未成年子女需要照顾,有田地、果园需要经营。如南下庄一养牛户,有两个孩子上中学,妻子已45岁,不能离家做工,喂5头奶牛,兼经营2亩果园,种8亩玉米。丈夫在外务工,每天回来帮助清除粪肥、挤奶等。三是小农户经营方便综合利用饲料资源,降低了成本。中国养畜小农户通常是种植、养殖兼营,利用种植业提供粮食、秸秆作饲料,减少了买粮和购饲料的交易成本。四是小畜禽农户通常将动物的粪便全部运到地里作为肥料,不会出现大规模饲养场中大量的粪便堆积所造成的污染。动物的粪便又是很好的农家肥,减少了化肥的费用,增强了地力。根据我们对农户的调查,养畜户平均比非养畜户多使用的农家肥大致可折价53元。 2.小农户竞争性表现在管理成本低。小农户自己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和管理者,相对于大中规模的饲养场减少了管理成本。同时,由于规模小,面对市场波动等风险,小农户决策快,调整方向快,降低了损失。(二)小农户畜牧业面临的挑战 1.由于小养殖户规模小,不能向大企业那样拥有自己的研发部门,也不容易从其他科研部门、技术推广部门获得服务和技术支持,如优良畜禽品种引进困难,导致小农户生产效率低。 2.小农户的经营者文化素质低,管理能力差,缺少利用先进技术,如计算机、互连网等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导致销售能力弱。 3.小农户缺乏组织,从而不具备与加工企业谈判的地位,因而进入大市场的能力弱。 (三)小农户畜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小农户与规模企业相比生产力低,但今后相当一个时期还会继续存在,原因如下: 1.小农户不计人工、场地费,与规模企业比利润并不低,况且小农户也在逐渐提高自己的规模。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1999年在15个省的调查,对于生猪饲养,小规模的专业农户经营模式,利润成本率达到最高。因为养殖专业化的经营模式,既具有小农户低经营成本的优势,又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小农户要发展成大规模农户,会受到资金、土地、生态保护和经营能力的限制。中国小农户要发展,首先受到资金积累的限制。El前,中国小农户很难从银行贷到资金,主要依靠家庭的资金积累。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000多元,面临子女教育、子女结婚、建房等刚性需求,生产资金的积累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次,发展大规模养殖受到农村土地稀缺的限制。据有关方面统计,过去十年中国耕地正以每年1000万亩的速度递减,并且还会持续下去。如果目前小农户生产全部转为大规模饲养,粗略估算将多占用1100万亩耕地。这不仅与政府严格保护耕地的政策相抵触,也会影响农户承包土地长期不变的政策。 3.小农户发展规模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限制,因为大规模畜牧养殖而聚集起来的畜禽,其粪便处理还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课题。如上海周边建起的700多个大中型养猪场已经给水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目前正在兴起的一些养殖小区出现了粪便堆积、污水横流的状况。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占总数99%的小农户畜牧业在中国畜牧产业生产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提供了70%以上的畜禽产品。 2.小农户的畜(禽)收入在过去10年保持在家庭纯收入的10%~11%,是小农户收入的重要和稳定来源。 3.小农户畜牧生产为15%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4.中国畜禽生产的小规模化是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相适应的,也是与农户土地经营的小规模化相适应的。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的条件下,专业化的小农户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二)建议 1.地方政府和科研部门应组织建立面向小农户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如在本地区引进优良畜禽品种;向小农户推广科学饲养方法;增加小农户畜禽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效率;建立和加强面向小农户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畜产品的质量监督体系。 2.在村庄或乡镇帮助小农户组织起区域性的专业养殖协会。主要作用是向小农户提供生产、销售信息服务;进行行业的质量监督,以打造地区性的产品品牌;组织会员联合开拓市场。
属于青少年吧,正在壮大
安徽历史上就是全国水禽和禽蛋的集散地。但那时依托江河湖泊全为散养和放养,饲养技术极为粗放、落后,发病率死亡率高,经济效益低下。1978年全省存栏崐家禽5180万只,出栏3700万只,禽蛋产量23.1万吨,禽肉产量2.78万吨,基本均是淘汰蛋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养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商品化、集约化养禽蓬勃发展,陆续引进国内外新优良种,饲养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大幅提高,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户、饲养小区和现代化养禽场,建设了一批家禽养殖基地。1998年,全省崐出栏家禽3.9亿只,存栏2.18亿只,分别比1978年增长10.5倍和4.2倍,禽蛋总产94.7吨,增长4.1倍,禽肉产量59.8万吨,增长20.9倍,家禽业已成为我省畜牧业的重要产业。良种保护、引进与改良成绩显著。我省地方良种家禽较多,有皖南三黄鸡、天长三黄崐鸡、淮南麻黄鸡、淮北麻鸡、巢湖麻鸭、皖西白鹅等十几个品种。1987年、1991年分别建成省级祖代蛋用种鸡场和肉用种鸡场。并建成皖西白鹅、巢湖麻鸭、宣州三黄鸡的保种场。淮南麻黄鸡的提纯选育也取得较大进展。巢湖麻鸭经改良选育于1987年通过鉴定,达到全国兼用鸭标准,国内外良种主要引进了罗曼、伊莎、海兰蛋鸡,AA、罗斯、艾维茵肉鸡,樱桃谷肉鸭、绍鸭,四川白鹅、雁鹅等,用以改良发展。目前,全省存崐栏祖代家禽10万多套,父母代家禽100多万套,全省家禽良种普及率达50%以上。科学养禽技术日益普及。各地普遍采用笼养或室内平养等规模化饲养方式,鸡场皆为机械化笼养。采用自配或购入各生长发育阶段的全价配合、预混料、科学饲养,注重疫病防治,采取全程程序化免疫,注重禽舍与饲料、饮水的清洁卫生。活拨鹅毛、强制换羽等技术应用也使农民养禽效益进一步提高,目前,全省家禽蛋料比达1:2.8左右,肉料比1:2.0左右,死亡率散养20%、专业化10%以下。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运用,管理水平的提高,规模化养禽不断发展。1998年底,全省年存栏蛋鸡1万只以下的鸡场2400多个,1万只以上的88个,总存栏700多万,占年禽蛋产量的20%以上;年存栏肉鸡1万只以上的2000多个,10万只以上的50多个,约占总量的30%。家禽业的龙业企业不断壮大,固镇康达肉鸡集团、广德和威集团、泾县凤凰集团、农垦正阳集团、郎溪华地集团、宁国太阳公司等企业年出栏肉鸡、肉鸭均在250万只以上,并具备一定的屠宰加工能力,产品出口日本、东南亚及中东地区。马鞍山江南集团、怀宁禽蛋联合体等禽蛋企业也正蓬勃发展,带动了周围农户发展养禽,成功的“公司+农户”的模式得到普遍推广。禽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我省家禽业以前以养鸡为主,约占80%以上,鸭占10%,鹅占8%崐左右。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家禽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的养鸭、养鹅业日益壮大。六安地区年出栏白鹅2000多万只,并带动羽绒加工业的发展,巢湖地区养肉鸭已成当地支柱产业,年出栏1500万只以上,宣城地区的三黄鸡年出栏3000多万只,效益显著。特种禽业异军突起,全省已存栏种鸽6万多对,饲养量100万只以上,山鸡、鹌鹑近百万只。
死原知万事空,悲见九州同.
当今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1)多样化趋势近年来,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和运营方式正在走向多样化,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也由单一的消除贫困、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向促进储蓄和经济增长、消除贫困等多重目标转化。与此同时,养老保险制度也逐步转向多层次、多形式的支持体系,包括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储蓄保险制度和个人年金保险制度等多个层次。(2)效率优先趋势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首先要服从于经济增长的目标,不能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但是,一些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较早的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长期实行现收现付的筹资方式,这就使得政府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从而造成本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削弱,经济效率下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各国政府在改制时都提出了“效率第一”的原则。美国在1994年的改革方案中就削减了大量社会保险开支,同时,政府还降低了国家对养老保险基金补贴的比例。 许多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国家也纷纷建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增加个人交费比例。在补充养老保险方面实行“个人账户式”积累,使个人交费与养老金收入直接挂钩。例如,澳大利亚一方面加强控制社会统筹式基本养老金的给付对象和给付标准,另一方面又着力于发展个人账户储存基金。在各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支付不足问题的同时,商业保险却在飞速发展,并成为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商业保险的技术加上社会保险的实施机制,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3)商业化趋势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商业化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政府为养老保险制度提供法律上的保障,给予投保人以税收上的优惠,减少甚至停止对保险基金的补贴,在遵循商业化的前提下,让基金的营运实现自我平衡。另一层含义是,政府对少数重要韵保险基金项目进行管理,并制定某些重要项目的全国统一标准,多数项目交给地方非盈利性机构或商业保险公司负责。政府的职能限于进行法律监督、业务指导和最后担保,并不直接参与经营。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只有具备独立经营权或交给有利益约束的私营机构进行商业化经营的养老保险机构,才能真正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从而最终保证投保人的利益。例如,智利率先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其基金交给具有竞争性的私营公司经营,利润率达到了13%以上,这既为国家积累了巨额的资金,又切实保障了基金的支付能力。 总之,各国推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为避免出现支付危机创造良好环境。
近几年,养老地产逐渐成为国内外新的投资热点,养老、医疗、劳动力等问题日渐突出。所以,养老物业的投资前景广阔,市场广阔,但在一般的运营风险之外,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健全,也是投资者,包括有意购买养老公寓、养老设施和服务的普通民众,都必须重视。养老地产是把养老主题融入房地产开发项目,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市场需要。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养老地产具有的居住功能、服务功能、养老保险的保障功能和反向融资功能。养老地产,从建筑设计、园林规划到装修设计,这些建筑产品的发展都是符合高档住宅的发展规律,其创新的关键是设计的适老性。中国的养老房地产市场在2020年将达到14757亿元,与2019年的13307亿相比,增长了10.90%。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面前,各方资金都在蠢蠢欲动。目前,我国的养老产业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而在这一领域,以开发和经营养老物业为主要内容的养老物业公司和机构进入了这一领域。万科,保利,首创,绿城,龙湖,复星,远洋,都在为养老地产而竞争,而国外的公司也在不断的进入我们的养老地产领域。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这几年里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国65岁及以上人群2021年将达到2.01亿,较2020年增长5.01%;到2020年,老人的抚养率将达到21.1%,增长1.4%。在未来,老年人数量的增长将会促进我国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按照“十四五”的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国将扶持300家康复机构转变为普惠养老机构,1000家公立养老机构增设护理型病床,支持城市依托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建设医养结合设施。加强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培训,扩大其病床供应,使其病床比例达到55%,更好地满足老年失能失智老人的护理服务需求。中国养老房地产“巨大蛋糕”的出现,在吸引大量资金的同时,也给其经营和发展能力带来了诸多挑战。在这种新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进行利润分配成为房地产开发商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长期的投资和长期的收益特性,决定了养老行业的最终利润来源是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的养老行业还处在一个短时期,初期的投入不能收回,日常的收入也不能平衡,这就导致了养老行业的经营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养老公寓的“家+”服务模式有望美国目前高度商业化的养老物业管理模式,由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国家的不同,在面对庞大的养老需求时,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和支持,所以日韩养老产业的商业与政府相结合的模式更值得国内借鉴。而在商业化养老物业的发展中,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辅助养老模式,推动提供单独居住、辅助服务的模式,将成为未来最具市场的发展趋势。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养老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了2021年将达到9.51万亿元。根据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综合测算,中国养老产业到2022年将超过10兆元,到2030年达到20万亿元,并有望在未来超越传统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行业。而综合养老地产则是将养老产业多个方面的资源结合起来,为整个产业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发展现状及技术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模具的需求量不断增长。模具工业一直以15%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模具工业企业的所有制成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国有专业模具厂外,集体、合资、独资和私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浙江宁波和黄岩地区的“模具之乡”;广东一些大集团公司和迅速崛起的乡镇企业,科龙、美的、康佳等集团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模具制造中心;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的模具企业现已有几千家。 随着与国际接轨的脚步不断加快,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产品质量、成本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的重要性。而模具制造是整个链条中最基础的要素之一。许多模具企业加大了用于技术进步的投资力度,将技术进步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些国内模具企业已普及了二维CAD,并陆续开始使用Pro/E、PDX、UG NX、NX Progressive Die Design、I-DEAS、Euclid-IS、Logopress3、3DQuickPress、MoldWorks和Topsolid Progress等国际通用软件,个别厂家还引进了Moldflow、C-Flow、DYNAFORM、Optris和MAGMASOFT等CAE软件,并成功应用于冲压模的设计中。以汽车覆盖件模具为代表的大型冲压模具的制造技术已取得很大进步,东风汽车公司模具厂、一汽模具中心等模具厂家已能生产部分轿车覆盖件模具。此外,许多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开展模具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模具CAD/CAE/CAM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在提高模具质量和缩短模具设计制造周期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例如,吉林大学汽车覆盖件成型技术所独立研制的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型分析KMAS软件,华中理工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的注塑模、汽车覆盖件模具和级进模CAD/CAE/CAM软件,上海交通大学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发的冷冲模和精冲研究中心开发的冷冲模和精冲模CAD软件等在国内模具行业拥有不少的用户。虽然中国模具工业在过去十多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许多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例如,精密加工设备在模具加工设备中的比重比较低;CAD/CAE/CAM技术的普及率不高;许多先进的模具技术应用不够广泛等等,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型、精密、复杂和长寿命模具依赖进口。 模具技术的发展应该为适应模具产品“交货期短”、“精度高”、“质量好”、“价格低”的要求服务。(1)全面推广CAD/CAM/CAE技术模具CAD/CAM/CAE技术是模具设计制造的发展方向。随着微机软件的发展和进步,普及CAD/CAM/CAE技术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各企业将加大CAD/CAM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的力度;进一步扩大CAE技术的应用范围。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正使CAD/CAM/CAE技术跨地区、跨企业、跨院所地在整个行业中推广成为可能,实现技术资源的重新整合,使虚拟制造成为可能。(2)高速铣削加工国外发展的高速铣削加工,大幅度提高了加工效率,并可获得极高的表面光洁度。另外,还可加工高硬度模块,还具有温升低、热变形小等优点。高速铣削加工技术的发展,对汽车、家电行业中大型型腔模具制造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已向更高的敏捷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3)模具扫描及数字化系统高速扫描机和模具扫描系统提供了从模型或实物扫描到加工出期望的模型所需的诸多功能,大大缩短了模具的在研制制造周期。有些快速扫描系统,可快速安装在已有的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上,实现快速数据采集、自动生成各种不同数控系统的加工程序、不同格式的CAD数据,用于模具制造业的“逆向工程”。模具扫描系统已在汽车、摩托车、家电等行业得到成功应用,相信在“十五”期间将发挥更大的作用。(4)电火花铣削加工电火花铣削加工技术也称为电火花创成加工技术,这是一种替代传统的用成型电极加工型腔的新技术,它是有高速旋转的简单的管状电极作三维或二维轮廓加工(像数控铣一样),因此不再需要制造复杂的成型电极,这显然是电火花成形加工领域的重大发展。国外已有使用这种技术的机床在模具加工中应用。预计这一技术将得到发展。(5)提高模具标准化程度我国模具标准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估计目前我国模具标准件使用覆盖率已达到30%左右。国外发达国家一般为80%左右。(6)优质材料及先进表面处理技术选用优质钢材和应用相应的表面处理技术来提高模具的寿命就显得十分必要。模具热处理和表面处理是否能充分发挥模具钢材料性能的关键环节。模具热处理的发展方向是采用真空热处理。模具表面处理除完善应发展工艺先进的气相沉积(TiN、TiC等)、等离子喷涂等技术。(7)模具研磨抛光将自动化、智能化模具表面的质量对模具使用寿命、制件外观质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自动化、智能化的研磨与抛光方法替代现有手工操作,以提高模具表面质量是重要的发展趋势。(8)模具自动加工系统的发展这是我国长远发展的目标。模具自动加工系统应有多台机床合理组合;配有随行定位夹具或定位盘;有完整的机具、刀具数控库;有完整的数控柔性同步系统;有质量监测控制系统。 我国涌现出一大批模具行业的龙头企业。如,汽车覆盖件模具有“四大家”,大型塑料模具有海尔、华威、群达行,精密冲压模具有国盛、华富,汽车轮胎模具有豪迈、巨轮,铸造模具有一汽铸造、宁波合力、广州型腔、北仑辉旺,精密塑料模具有唯科、宁波横河等等。据武兵书介绍,模具行业已有95家企业被授予“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称号,本届上海国际模展期间,中国模具协会还将给第四批10多家企业授牌。届时,“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将达到110家左右。长期以来,中国模具工业的发展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不平衡性,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南方的发展快于北方,模具生产最集中的地区在珠江三角和长江三角地区,其模具产值约占全国产值的三分之二以上。据模具网CEO、深圳市模具技术学会副秘书长罗百辉介绍,这种格局正在发生深层变化,我国模具业正在从较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向内和北方扩展,在产业布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模具生产较集中的地区,有京津冀、长沙、成渝、武汉、皖中等地区,模具集聚发展成为新特点,模具园区(城、集聚地等)不断涌现。在东部地区,已形成昆山、无锡精密模具产业集群生产基地;泊头、芜湖汽车模具产业集群生产基地;宁波、黄岩、深圳、东莞大型、精密模具产业集群生产基地。罗百辉表示,模具行业在中国被广泛看好,我国模具行业加快了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步伐,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主要表现为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标准件发展速度高于行业的总体发展速度;塑料模和压铸模比例增大;面向市场的专业模具厂家数量及能力增加较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三资”及民营企业的发展很快。 冲压模具是冲压加工的主要工艺装备,冲压制件就是靠上、下模具的相对运动来完成的。加工时由于上、下模具之间不断地分合,如果操作工人的手指不断进入或停留在模具闭合区,便会对其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主要零件及安全要求1.工作零件凸凹模是直接使坯料成形的工作零件,因此,它是模具上的关键零件。凸凹模不但精密而且复杂,它应满足如下要求:(1)应有足够的强度,不能在冲压过程中断裂或破坏;(2)对其材料及热处理应有适当要求,防止硬度太高而脆裂。2.定位零件定位零件是确定坯件安装位置的零件,有定位销(板)、挡料销(板)、导正销、导料板、定距侧刀、侧压器等。设计定位零件时应考虑操作方便,不应有过定位,位置要便于观察,最好采用前推定位、外廓定位和导正销定位等。3.压料、卸料及出料零件压料零件有压边圈、压料板等。压边圈可对拉延坯料加压边力,从而防止坯料在切向压力的作用下拱起而形成皱褶。压料板的作用是防止坯料移动和弹跳。顶出器、卸料板的作用是便于出件和清理废料。它们由弹簧、橡胶和设备上的气垫推杆支撑,可上下运动,顶出件设计时应具有足够的顶出力,运动要有限位。卸料板应尽量缩小闭合区域或在操作位置上铣出空手槽。暴露的卸料板的四周应设有防护板,防止手指伸人或异物进入,外露表面棱角应倒钝。4.导向零件导柱和导套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导向零件。其作用是保证凸凹模在冲压工作时有精确的配合间隙。因此,导柱、导套的间隙应小于冲裁间隙。导柱设在下模座,要保证在冲程下死点时,导柱的上端面在上模板顶面以上最少5至10毫米。导柱应安排在远离模块和压料板的部位,使操作者的手臂不用越过导柱送取料。5.支承及夹持零件它包括上下模板、模柄、凸凹模固定板、垫板、限位器等;上下模板是冲模的基础零件;其他各种零件都分别安装固定在上面。模板的平面尺寸,尤其是前后方向应与制件相适应,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操作。有些模具(落料、冲孔类模具)为了出件方便,需在模架下设垫板。这时垫板最好与模板之间用螺钉连接在一起,两垫板的厚度应绝对相等。垫板的间距以能出件为准,不要太大,以免模板断裂。6.紧固零件它包括螺钉、螺母,弹簧、柱销、垫圈等.一般都采用标准件。冲压模具的标准件用量较多,设计选用时应保证紧固和弹性顶出的需要,避免紧固件暴露在表面操作位置上,防止碰伤人手和妨碍操作。模具设计的安全要点在结构上应尽量保证进料、定料、出件、清理废料的方便。对于小型零件的加工要严禁操作者的手指、手腕或身体的其他部位伸入模区作业;对于大型零件的加工,若操作者必须手入模内作业时,要尽可能减少入模的范围,尽可能缩短身体某部位在模内停留的时间,并应明确模具危险区范围,配备必要的防护措施和装置。模具上的各种零件应有足够的强度及刚度,防止使用过程中损坏和变形,紧固零件要有防松动措施,避免意外伤害操作者。不允许在加工过程中发生废料或工件飞弹现象,影响操作者的注意力,甚至击伤操作者。另外要避免冲裁件毛刺割伤人手。不允许操作者在进行冲压操作时有过大的动作幅度,避免出现使身体失去稳定的姿势;不允许在作业时有过多和过准的动作。应尽量避免冲压加工时有强烈的噪声和振动。模具设计应在总图上标明模具重量,便于安装,保障安全。20千克以上的零件加工应有起重搬运措施,减轻劳动强度。装拆模具零件时应方便安全,避免有夹手、割手的可能;模具要便于解体存放。总之,模具中的哪怕是细微的问题都会影响安全,只有对每种作业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提出模具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你这个问题面太广,无法回答~
冲压模具是在冷冲压加工中,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加工成零件(或半成品)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称为冷冲压模具(俗称冷冲模)。冲压,是在室温下,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中文名冲压模具外文名press tool生产材料不锈钢304应用范围家电、电子通讯、汽车别名五金模具快速导航基础知识典型结构高强度钢成形技术模内攻牙冲压模具材料辅助技术发展现状检修方法冲压常用材料及选用分类冲压模具的形式很多,冲模也依工作性质,模具构造,模具材料三方面来分类[1]。共5张冲压模具根据工艺性质分类a.冲裁模 沿封闭或敞开的轮廓线使材料产生分离的模具。如落料模、冲孔模、切断模、切口模、切边模、剖切模等。b.弯曲模 使板料毛坯或其他坯料沿着直线(弯曲线)产生弯曲变形,从而获得一定角度和形状的工件的模具。c.拉深模 是把板料毛坯制成开口空心件,或使空心件进一步改变形状和尺寸的模具。d.成形模 是将毛坯或半成品工件按图凸、凹模的形状直接复制成形,而材料本身仅产生局部塑性变形的模具。如胀形模、缩口模、扩口模、起伏成形模、翻边模、整形模等。e. 铆合模 是借用外力使参与的零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式连接或搭接在一起,进而形成一个整体
我国考古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已有冲压模具被用于制造铜器,证明了中国古代冲压成型和冲压模具方面的成就就在世界领先。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中国首次建立了冲模车间,该厂于1958年开始制造汽车覆盖件模具。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产精冲模具。在走过了温长的发展道路之后,目前我国已形成了300多亿元(未包括港、澳、台的统计数字,下同。)各类冲压模具的生产能力。 一、冲压模具市场情况 我国冲压模具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技术和能力等方面都已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国发经济需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一些大型、精度、复杂、长寿命的高档模具每年仍大量进口,特别是中高档轿车的覆盖件模具,目前仍主要依靠进口。一些低档次的简单冲模,已趋供过于求,市场竟争激烈。 现将2004年我国冲压模具市场情况简介如下: 据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材料,2004年我国冲压模具总产出约为220亿元,其中出口0.75亿美元,约合6.2亿元. 根据我国海关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共进口冲压模具5.61亿美联社元,约合46.6亿元.从上述数字可以得出2004年我国冲压模具市场总规模约为266.6亿元.其中国内市场需求为260.4亿元,总供应约为213.8亿元,市场满足率为82%.在上述供求总体情况中,有几个具体情况必须说明:一是进口模具大部分是技术含量高的大型精密模具,而出口模具大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中的中低档模具,因此技术含量高的中高档模具市场满足率低于冲压模具总体满足率,这些模具的发展已滞后于冲压件生产,而技术含量低的中低档模具市场满足率要高于冲压模具市场总体满足率;二是由于我国的模具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低格低许多,具有一定的竟争力,因此其在国际市场前景看好,2005年冲压模具出口达到1.4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94.7%就可说明这一点;三是近年来港资、台资、外资企业在我国发展迅速,这些企业中大量的自产自用的冲压模具无确切的统计资料,因此未能计入上述数字之中。 二、冲压模具水平状况 近年来,我国冲压模具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大型冲压模具已能生产单套重量达50多吨的模具。为中档轿车配套的覆盖件模具内也能生产了。精度达到1~2μm,寿命2亿次左右的多工位级进模国内已有多家企业能够生产。表面粗糙度达到Ra≤1.5μm的精冲模,大尺寸(φ≥300mm)精冲模及中厚板精冲模国内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1、 模具CAD/CAM技术状况 我国模具CAD/CAM技术的发展已有20多年历史。由原华中工学院和武汉733厂于1984年共同完成的精神模CAD/CAM系统是我国第一个自行开发的模具CAD/CAM系统。由华中工学院和北京模具厂等于1986年共同完成的冷冲模CAD/CAM系统是我国自行开发的第一个冲裁模CAD/CAM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开发的冷冲模CAD/CAM系统也于同年完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汽车行业的模具设计制造中开始采用CAD/CAM技术。国家科委863计划将东风汽车公司作为CIMS应用示范工厂,由华中理工大学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开发的汽车车身与覆盖模具CAD/CAPP/CAM集成系统于1996年初通过鉴定。在此期间,一汽和成飞汽车模具中心引进了工作站和CAD/CAM软件系统,并在模具设计制造中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1997年一汽引进了板料成型过程计算机模拟CAE软件并开始用于生产。 21世纪开始CAD/CAM技术逐渐普及,现在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冲压模具企业基本都有了CAD/CAM技术。其中部分骨干重点企业还具备各CAE能力。 模具CAD/CAM技术能显著缩短模具设计与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八五”、九五“期间,已有一大批模具企业推广普及了计算机绘图技术,数控加工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并陆续引进了相当数量CAD/CAM系统。如美国EDS的UG,美国Parametric Technology公司 Pro/Engineer,美国CV公司的CADSS,英国DELCAM公司的DOCT5,日本HZS公司的CRADE及space-E, 以色列公司的Cimatron 还引进了AutoCAD CATIA 等软件及法国Marta-Daravision公司用于汽车及覆盖件模具的Euclid-IS等专用软件。国内汽车覆盖件模具生产企业普遍采用了CAD/CAM技术/DL图的设计和模具结构图的设计均已实现二维CAD,多数企业已经向三维过渡,总图生产逐步代替零件图生产。且模具的参数化设计也开始走向少数模具厂家技术开发的领域。 在冲压成型CAE软件方面,除了引进的软件外,华中科技术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等都已研发了较高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并已在生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快速原型(RP)传统的快速经济模具相结合,快速制造大型汽车覆盖件模具,解决了原来低熔点合金模具靠样件浇铸模具,模具精度低、制件精度低,样样制作难等问题,实现了以三维CAD模型作为制模依据的快速模具制造,它标志着RPM应用于汽车身大型覆盖件试制模具已取得了成功。 围绕着汽车车身试制、大型覆盖件模具的快速制造,近年来也涌现出一些新的快速成型方法,例如目前已开始在生产中应用的无模多点成型及激光冲击和电磁成型等技术。它们都表现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优点。 2、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状况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下,经过几十年努力,现在我国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包括信息工程和虚拟技术等许多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已在很多模具企业得到应用。 虽然如此,我国的冲压模具设计制造能力与市场需要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一些主要表现在高档轿车和大中型汽车覆盖件模具及高精度冲模方面,无论在设计还是加工工艺和能力方面,都有较大差距。轿车覆盖件模具,具有设计和制造难度大,质量和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可代表覆盖件模具的水平。虽然在设计制造方法和手段方面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模具结构周期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标志冲模技术先进水平的多工位级进模和多功能模具,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精密模具品种。有代表性的是集机电一体化的铁芯精密自动阀片多功能模具,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平。 但总体上和国外多工位级进模相比,在制造精度、使用寿命、模具结构和功能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汽车覆盖件模具制造技术正在不断地提高和完美,高精度、高效益加工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高性能的五轴高速铣床和三轴的高速铣床的应用已越来越多。NC、DNC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可以进行倾角加工超精加工。这些都提高了模具面加工精度,提高了模具的质量,缩短了模具的制造周期。 模具表面强化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工艺成熟、无污染、成本适中的离子渗氮技术越来越被认可,碳化物被覆处理(TD处理)及许多镀(涂)层技术在冲压模具上的应用日益增多。真空处理技术、实型铸造技术、刃口堆焊技术等日趋成熟。激光切割和激光焊技术也得到了应用。
注塑模具是生产各种工业产品的重要工艺装备,随着塑胶模具设计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塑胶制品在航空、航太、电子、机械、船舶和汽车等工业部门的推广应用,产品对模具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塑胶模具设计方法已无法适应产品更新换代和提高质量的要求。
电脑辅助工程(CAE)技术已成为塑胶产品开发、模具设计及产品加工中这些薄弱环节的最有效的途经。
美国上市公司 Moldflow 公司是专业从事注塑成型CAE 软体和谘询公司,自 1976 年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套流动分析软体以来,一直主导塑胶成型CAE软体市场。
近几年,在汽车、家电、电子通讯、化工和日用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利用 CAE 技术可以在模具加工前,在电脑上对整个注塑成型过程进行类比分析,准确预测熔体的填充、保压、冷却情况,以及制品中的应力分布、分子和纤维取向分布、制品的收缩和翘曲变形等情况,以便设计者能尽早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制件和模具设计,而不是等到试模以後再返修模具。
这不仅是对传统塑胶模具的设计方法一次突破,而且对减少甚至避免模具返修报废、提高制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等,都有着重大的技术经济意义。
塑胶模具设计不但要采用 CAD 技术,而且还要采用 CAE 技术。
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塑成型分两个阶段,即开发/设计阶段(包括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和生产阶段(包括购买材料、试模和成型)。
传统的注塑方法是在正式生产前,由于设计人员凭经验与直觉设计模具,模具装配完毕後,通常需要几次试模,发现问题後,不仅需要重新设置工艺参数,甚至还需要修改塑料模具设计制品和塑胶模具的设计,这势必增加生产成本,延长产品开发周期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环保节能才是未来发展的主题。面对着如火如荼的“绿色革命”谁能不想分羹?保守估测,2015年,我国对于降解塑料的总需求量将达到86万吨,而其产能目前还不到20万吨。虽然相比传统塑料包装材料,目前新型降解材料成本稍高,但是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愿意为保护环境而使用价格稍高的新型降解材料。特别是近年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制订和出台了有关法规,通过局部禁用、限用、强制收集以及收取污染税等措施限制不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大力发展生物降解新材料,以保护环境、保护土壤,其中法国2005年即出台政策规定所有可拎一次性塑料袋在2010年后必须可生物降解。与此同时,我国也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生物降解塑料的应用和推广。从降解塑料的性能指标来看,未来主流的降解塑料发展方向(脂肪族/芳香烃共聚酯、聚乳酸等完全可生物降解塑料)的性能介于聚乙烯和聚丙烯之间。所以随着降解塑料成本的降低,降解塑料可以替代大部分塑料制品在农业和包装塑料制品方面的应用,在日用塑料和医用塑料制品方面,降解塑料也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综上所述,生物降解塑料主要的目标市场是塑料包装薄膜、农用薄膜、一次性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就世界整体的需求角度考虑,假设到2015年,降解塑料在政策的推动下能够替代3%农用塑料制品传统塑料的需求;替代4%包装用塑料制品传统塑料的需求;若其行业年均增长速度为3%,则全球降解塑料的总需求量将达到450万吨,相对于目前约80万吨的世界总产能,未来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将达到41%。照此趋势,预计2012年生物塑料的市场潜在需求增长率为20%-25%;长期的年增长率预测是从15%-20%到30%-40%,到2015年市场需求量将达到100亿磅(454万吨)。这一切皆取决于新的生物树脂及其市场的发展速度。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2017年 中国生物降解塑料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通过对2013年注塑行业前景分析,我们了解到,在注塑行业中,注塑机是必不可免的其中一员。注塑机是目前中国塑料机械中发展速度最快、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差距较小的塑机品种之一。而随着塑料制品的运用愈发广泛,注塑机行业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它的发展道路更是多元化。注塑机产品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反映为过去的成批生产甚至是大批量生产模式的淡化,同时促使注塑机产品模块化设计、技术集成、专业化生产、国际采购能力与水平的提高,这既要求注塑机厂家在技术人才、技术创新方面要具有雄厚的实力,也要求企业能在第一时间内准确把握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智慧化注塑机的发展将会明显提高注塑机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力地提高塑料机械高质量、高效率、低损耗的生产功力,并为实现无人车间、无人工厂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目前国外已有多家注塑机厂大力研究智慧化注塑机。注塑机的大型化发展目前,小轿车车身板生产用的8000kN合模力的注射机已开发出来,更大的注塑机也层出不穷。但是,工业用各种大型塑料制品的生产需求仍很明显,诸如小型快艇、运动艇的生产,10000L甚至更大容积的塑料储装容器等的生产都已有需求产生。据中国报告大厅注塑机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指出,随着塑胶制品多样化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注塑机设备的升级换代也越来越快。早期的注塑机都是全液压式,由于环保和节能的需要,以及伺服电机的成熟应用和价格的大幅度下降,近年来全电动式的精密注塑机越来越多,只有比较两类不同动力源注塑机的特点,才有可能弄清注塑机的技术发展方向。更多行业信息可以在前瞻网上查询望采纳谢谢!~
想弄清楚,百度一下PP论坛,很多PE薄膜的资料,里面有很多做PE薄膜和印刷制袋的朋友,其中很多就是在第一线操作工,负责技术。液有很多做PE粒子的,包括低密度,茂金属,线型等
休闲食品行业国外研究现状美国是休闲食品消费大国。从国内来看,休闲食品发展势头也不容小觑。数据显示,2004年到2014年,全国休闲食品行业年产值从1931.38亿元,增长到9050.18亿元(占食品行业的近1/10)10年间净增长7118.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70%。近3年行业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20%。近年来,每年市场规模以几何级速度增长。目前,已注册的休闲食品企业多达几十万家,年销售额突破万亿元。预计2020年,休闲食品产业的销售额将突破2万亿。
在进入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茶业生产的发展趋势: 稳定面积,提高产量和效益。不再提倡大面积开展种植新茶园有机茶园的管理,而是通过低耗高效综合生产技术与改善茶园品种结构等具有科技含量的措施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在未来世纪随着生产发展,茶树良种工作亦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在种质资源收集与系统鉴定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地方种质的再利用,以多元化的优质、高产、高机能成分,改善茶叶品质。 有机农业生产面积与数量逐年增加,有机食品贸易额达25亿美元,并以30%的年增长率在增长。目前世界上对有机食品需求量最大的是西欧国家,德国在1997年有机食品的销售年均增长率为25%-30%。据预测,到21世纪,世界有机食品销量将占食品总销量的10%-20%。目前国际上有机食品供不应求,有机茶最早于1983年在斯里兰卡开始生产。80年代后期,印度、坦桑尼亚、日本、肯尼亚及中国相继出现有机茶国和有机茶生产,1989年秋季有机茶在英国市场上挂牌销售。印度有数十个年产几十吨的有机茶场,斯里兰卡国家种植公司年产有机茶可达200多吨。目前世界有机茶销售量为6000吨左右,主要茶类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等,主要销往西欧、美国和日本,预计21世纪将有较大的发展。这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现在的现状。
功能性食品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功能性食品仅根据食品中的营养素成分或强化的营养素来推知该食品的功能,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第二代功能性食品是指经过动物和人体实验,确知其具有某种生理调节功能的食品.第三代功能性食品不仅需要经过动物和人体实验证明其具有某项生理调节功能,还需确知有该项功能的功能因子的化学结构、稳定形态及其含量和作用机理.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上,大部分是第三代功能性食品,而我国大多数属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功能性食品,第三代功能性食品仅占10%左右.因此,我国的功能性食品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把发展第三代功能性食品作为今后研究开发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