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science
国外的有 Nature 和 Science
物理评论A(英文名称:Physical Review A,简称PRA) 美国物理学会(APS)旗下期刊,该杂志旨在发表物理学中原子、分子、光学及其相关领域内的最新重要研究进展,主要包括: Fundamental concepts 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 Quantum information 量子信息 Atomic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dynamics 原子分子结构及动力学 Atomic and molecular collisions and interactions 原子分子碰撞及相互作用 Photon, electron, atom, and molecule interactions with solids and surfaces 光子、电子、原子分子与固体及表面相互作用 Clusters (including fullerenes) 簇团等 Atomic and molecular processes in external fields, including interactions with strong fields and short pulses 强外场作用下的原子分子动力学过程 Matter waves and collective properties of cold atoms and molecules 物质波等 Quantum optics, physics of lasers, nonlinear optics, classical optics 量子光学,激光,非线性光学,经典光学 该杂志目前编委情况: 主编 Gordon W. F. Drake, University of Windsor 副主编 Dirk Jan Bukman, APS Editorial OfficeLee A. Collins,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Franco Dalfovo, Università di TrentoMark Hillery, Hunter CollegeKeith B. MacAdam, University of KentuckyFrank Narducci, Naval Air Systems CommandThomas Pattard, APS Editorial OfficeMark Saffma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Barry C. Sanders, University of Calgary 高级助理编辑 Margaret FosterJill M. Gargano 助理编辑 Jihane MimihHernan D. Rozenfeld 杂志的最新动态:2013年8月开始,编辑在每一期期刊中会挑选出很少一部分最重要的论文(文章最上面会标记Editors’ Suggestions)。
物理学报、物理学进展、高压物理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计算物理、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能科学技术、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光学学报 中国激光 发光学报 光子学报 声学学报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量子电子学报 量子光学学报 物理 低温物理学报 计算物理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大学物理 波谱学杂志 光散射学报
这个不是sci。根据研文学术提供的信息,sci是指科学引文索引,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全球性的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了来自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医学、工程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顶尖学术期刊。而量子电子学报是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是国内较早涉及到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学术期刊之一,主要发表与量子电子学相关的研究论文。
量子共振检测期刊。qrs期刊是一期讲述新的物理波谱检测方法的期刊。该期刊中文全称为:量子共振检测期刊,简称qrs。该期刊因其内容专业,价格亲民,而深受专业人士的喜爱。
医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双一流”的战略决策,以整体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内涵为出发点,以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落着点,推动世界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整体布局、重点突出,稳步推动国家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积极发挥国家级创新功能性平台在人才培养、平台运行与保障机制、科技成果产出与共享等方面的示范效应。以高峰高原学科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带动新一轮学科布局优化。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三级学科)16个,临床学科、口腔学科、基础学科、药学(与交大药学院共建)等四个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同时全面启动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医学院临床医学ESI发文数量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按引文量排名,8个学科持续进入ESI全球排名1%内,其中4个学科跻身1‰。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7年公布的学科评估结果,我院临床医学全国排名A+、口腔医学B+、基础医学A-、护理学B+、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B-,学科综合实力居于全国前列。聚焦上海“四个中心”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要求,对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方向,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动成果转化。医学院系统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9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3项。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47项,连续九年稳居全国第一。2017年发表SCIE论文3404篇,其中CNS(含子刊)论文数274篇。
韩家淮长期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是先天性免疫信号传导、细胞死亡与炎症领域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在世界上率先发现p38信号通路。其领导的实验室在p38信号通路的研究领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同学生一起吃饭的导师
韩家淮把科研当作兴趣爱好。他认为,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献身,就是人生一大幸事。他说:“只要你认定这是自己想做的、应该做的、做得对的事情,那就可以了。”韩家淮从事的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因为远离应用终端,普通百姓对基础科研大多感到陌生。基础科学研究又有前置效应,即距成果投入应用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成本,而其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价值。因此,基础研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很难被人理解。韩家淮说,要想创新,基础研究须得抓好。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让基础研究成为创新永不枯竭的源动力。同时,他认为,科学研究需要一种“贵族精神”,要为了兴趣而做。如果只是为了赚钱,科研工作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不管在中国还是海外,科学研究并不是一个经济回报高的职业。
韩家淮一直惦记着要打造一个科学家们“最用得起的科研平台”。2012年,他主动请缨成立厦门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并担任主任。如今厦门实验动物中心已经成为一个硬件管理高标准、服务一流、产品价格低廉的平台。相较于国内其他高校动辄3-5元/笼/天的小鼠饲养费用,厦大实验动物中心只要1.5元/笼/天。2017年,韩家淮又带领团队筹划建立了厦门大学生物医学仪器共享平台,成功打破了学院之间的壁垒。以“资源共享、专业服务”为宗旨,致力于打造“最好、最全、最用得起”的科研平台。
除此之外,韩家淮十分注重教育的传承,倾心培养拔尖人才。他经常说,“我的愿望是培养一批有解决问题能力的科研工作者,让世界因为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而变得更加美好”。为此,从2013年起,韩家淮多次主动请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很多人不理解,韩家淮说,原因很简单,“我是老师,我需要了解学生。”而为了增进与实验室学生的交流和互动,韩家淮还创立了和学生一起吃饭的规矩:中午跟本科生吃饭,晚上“陪”研究生吃饭。
找到细胞坏死的“开关”
炎症反应是诸多疾病治疗的第一步,炎-癌互作亦是癌症发生的重要环节。韩家淮作为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团队的“领头雁”,在多年研究中,他带领实验室逐步解析p38信号通路的核心部分,打通p38信号通路。这项研究帮助开发了治疗炎症和癌症的新药,且该项研究一直在该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p38信号通路是细胞内最重要的信号通路之一,它在许多生物学反应包括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增殖、发育、分化、衰老、凋亡、免疫反应及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韩家淮最富有代表性的成果要数找到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开关”。近几年,韩家淮带领团队对程序性细胞坏死的分子机理和病理学意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揭示了调控细胞坏死的多个重要机制,找到了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开关”。韩家淮说,“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生物学过程。如果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调控机制,就能找到‘开关’,能把细胞的坏死转换为安全的凋亡。”
2009年,韩家淮和其他实验室分别独立鉴定出细胞凋亡和程序性细胞坏死相互转换的“分子开关”——蛋白激酶RIP3。随后,韩家淮带领团队和其他同行又分别独立鉴定出了细胞焦亡中的一个重要执行蛋白——Gasdermin D(GSDMD)。这些研究成果解决了长期困扰这一领域的核心科学难题,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相关研究成果入选首届“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韩家淮认为蛋白组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他带领团队5年磨一剑,终于在2015年成功开发出新型蛋白质组定量技术。该研究成果在蛋白组学领域被广泛应用,从科研到临床;从蛋白质组定量,到蛋白相互作用。只要关于蛋白定量问题,都有该技术的身影。同时,国内科学家应用这一技术解决了很多科学难题,甚至超越了国际水平。(王慧兰)
相关链接:
韩家淮院士简介
韩家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细胞生物学专家,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医学院院长、实验动物中心主任,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长期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是先天性免疫信号传导、细胞死亡与炎症领域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在世界上率先发现p38信号通路。其领导的实验室在p38信号通路的研究领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福建省 科技 重大贡献奖、厦门大学南强特等奖,入选科学网十大创新人物、全国优秀 科技 工作者。发表论文320余篇,其中CNS及子刊文章50余篇。论文被引用57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近3300次。
给你推荐《科技传播》杂志国家级科技学术期刊中英文目录知网 万方全文收录具体信息在百度空间
1.物理学报 2.光学学报 3.发光学报 4.光子学报 5.低温物理学报 6.中国激光 7.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8.声学学报 9.物理学进展10.原子核物理评论 11.物理12.量子电子学报13.高压物理学报14.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5.量子光学学报16.大学物理17.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8.计算物理19.波谱学杂志20.低温与超导21.物理实验22.光散射学报都是国家中文核心的权威杂志
以下是发表论文或期刊的方法:
一、写作
首先要写好一篇论文,选题要与专业、研究方向密切相关,论文的格式要规范,应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单位、邮编及简介)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等;论文篇幅不宜过长,因为期刊版面的字符数是固定的,字符数越多,版面增加,相应的费用就会越高;最后还要注意控制重复率,一般期刊要5%-20%以下才合格录用。
二、选刊
选择一本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是成功发表论文极其关键的一步,要遵循几个原则,即
1、 国家新闻出版署能查到的正规期刊;
2、知网、万方、维普、龙源四大数据库之一正常收录的期刊;
3、符合学校、单位要求的期刊;
最后还要考虑论文是否符合期刊的收稿范围,避免因为文章方向不合适出现拒稿的情况。
三、投稿
投稿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杂志社邮箱,官网或者在线系统投稿。(注意:数据库和期刊的目录页上面的联系方式才是准确的),虽然这种方式完全不用担心,但缺点是审稿时间较长,沟通不及时,无法了解期刊最新出刊时间,费用,收稿要求等等。
第二种就是找代理投稿 。这个方法也是现在大多数人用的要给方法,为什么会这样的,我只能说谁用谁知道。这个是最简单最省事儿的。以前我就是找的一个文化公司安排文章,服务没得说,只需要提供文章,剩余的事情全由他们搞定。
中介投稿也是有很多优势的
1、刊物比较丰富和全面,各类的刊物都有,可以根据作者的要求快速推荐推荐合适的刊物。
2、 期刊信息非常的全名,从刊物的收稿栏目,出刊时间,版面字符数要求,期刊级别、出刊周期、审核标准、是否可以开社内发票、刊号邮发代号、电子刊号、是否可以查稿、封面以及影响因子区间
3、他们基本上是和杂志社或是承包商直接对接的,沟通速度比较的迅速。
4、查稿后付款。这点已经算是标配了,绝大多数的刊物都是可以查稿后付款的,而且查稿电话是数据库可以查询到的哦 。
5、 最要是不收定金和知道一个刊物的审稿要求和难度。
第一级-T类:特种刊物论文,指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第二级-A类:权威的核心期刊,指的是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A&HCI收录检索系统的论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主题发表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的权威,论文中不包含其他报告总结。
第三级-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指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论文(见《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或在国内同一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四级-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五级-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第六级-E类: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内部刊物发表的论文分为三个级别(类):
内部刊物必须为教育部门主办,以主办单位级别分为:国家级内刊(中国教育学会及其专委会、教育部等自办刊物),省级内刊,区级内刊。
从以上论文级别划分来看,被大家一直追捧的北大核心的级别不如EI、ISTP检索的文章含金量。而EI、ISTP会议论文同样能够被EI、ISTP检索,相对而言容易发表,因此从性价比上看EI、ISTP会议论文强于北大核心。
而内部刊物级别是低于公开发表的刊物的。但在学士论文上,有的单位比较看好内部刊物,那就优先发表内刊比较妥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学术论文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