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教育部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研究论文

教育部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教育部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研究论文

语文阅读活动承载着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包含着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含着各种情感的体验和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被忽视的,它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也对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诸多帮助。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能够让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问题;对策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有些却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在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很多汗水,促进了教学水平整体的提高,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阅读教学所具有的独特性并未被充分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应该“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1]但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本文试通过结合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总结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处理欠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内容较为丰富,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学习这门学科就应该正确对待不同内容所侧重的方面,充分意识到目标导向的重要性。一方面,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于文章中个别词句的解释,偏重于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探究,而不能够深入挖掘隐藏于整个文本背后的思想,不能让学生与文章思想产生心灵共鸣。学生完全致力于字词的辨析、语法手段和语法格式的辨别、语篇和句法形式的层次划分。这些项目类型本身的独有特点决定了处于初学阶段的学生在心智和趣味性上都不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仅侧重于对文本整体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仅仅沉醉于文章抒发的感情之中,而不对好词好句进行相应的辨析。这容易导致老师自我沉醉,而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义,进而在充分把握和体会文本上遇到更大的瓶颈。所以,对学生阅读审美性评价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而对于文章语言风格、字词运用的方式等也应该有所了解,二者综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达到合理性发展的目的。

2.阅读教学的方向性指导偏移

在教学的主要方面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细节性的词句理解,而应该学习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阅读文本的基本思路上出发,从整体上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态度及表达的感情,这应该是语文素养乃至文学素养所应该培养的目的所在。而我们现在的阅读训练和教学乃至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主要导向也过于偏重对词句的理解,缺少从重复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解读深层次文本能力的培养,缺乏发掘学生心智的意识。考试是整个教学的辅助性手段,主要的作用应该是甄别学生学业水平,考试题目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但很多时候我们把评价性考试作为教学的准绳,这是很大的问题。必须建立并推行目标性体系才能不让阅读教学举步维艰。考试题目并不能单纯地发挥相应的目标性和系统性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教学课文仅是为了给学生举例子,让学生从其内容表达的技巧中获得写作的启示,学习到表现自己思想内容的方法和技巧。然而,当前在阅读教学中,考试题目和考点解析成为了教师日常的教学重点,甚至很多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仅仅是考点式的梳理和单纯记忆性的知识训练,这就不能有效发挥整篇文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3.课堂形式过分倚重辅助性手段,舍本逐末

我们不否认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奇迹,但是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性教学设施的引进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过多追求多媒体产生的视觉效果,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教师仅仅能够在浅层面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却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层共鸣的效果。许多教师的课件都设计得色彩斑斓、形态万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会让语文课堂变成课件的堆砌,让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2]42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赏心悦目的课件上,而对老师的讲解启发却无动于衷,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课件上所展示的知识。大屏幕虽然可以把很多声音,画面,视频等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丰富性,但是阅读教学作为人文性较强的领域,更应该通过阅读和语言上的修饰调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从这一点而言,多媒体又是局限的,难以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产生的多种多样的想象相媲美。

二、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逐步确立阅读教学的引领作用,拓宽学生阅读思维发散的界域

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考试一直处于指导性的地位,阅读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时能够做出最完美的答案。然而,考试的评价性作用并不能更不应完全决定整个阅读学习的体系目标,不能作为对学生语文思维导向的标杆性评价,而仅能对督促学习,提高积极性有一定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对于一篇课文的拆解和分析,更应该从整个语文教学的实质性作用出发,以课文为引导,从讲解和学习课内阅读的藩篱中突破出来。例如,在学习莫怀戚《散步》这篇课文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浓浓的亲情;通过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能够从父亲的一举一动中察觉到父爱表达的方式。这是人性和生物个体永远无法磨灭的本性。学生从本真的角度散发出来的觉悟是语文教学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样的关键点发动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关于亲情的优秀作品。这样一来,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价值,更能够让学生体会一篇篇关于情感、想象、推理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这样,阅读就不仅仅是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科任务,而更能够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不是考试能够得来的。

2.发挥阅读独特魅力吸引学生自主阅读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应该源于自身,而不是外在的压迫和推动,外来的压力所造成的影响是不能持久的主动性的学习和接受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进解技巧和引导从本质上就是要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教师要能够抛砖引玉,从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引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其明白阅读的情感内涵,把阅读变成体验和享受。”[3]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阅读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通过阅读能够收获到很多意外惊喜,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教学形式要多样。比如,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采用情景再现、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以更真实的画面感来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和对于中心思想的领会体悟。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类似经历来告诉学生阅读是和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千里之外的空中楼阁。

3.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持久力,也是学习 程中保鲜知识的重要方式。从兴趣中可以寻找更多的阅读快乐,而从习惯中能够发现因量变引起质变而达到的阅读上乃至自身素养上的新水平。所有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都是在前人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和老师都应该首先具备经常阅读的习惯。这不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能对心灵和精神进行崇高的洗礼。比如,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古诗词,体会古人对于生活的热情豪迈,品读诗人对人生的俊逸洒脱,回味从字行间飘洒出来的对国家人民的炽热情怀。当然必要的阅读技巧还是要掌握的,但阅读技巧是为阅读实践而服务的,不能单纯地讲解技巧而忘记技巧怎么才能落到实处,怎么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心灵上的共鸣,而不单单是对于所谓技巧的填鸭式介绍。有时候技巧不单单是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来的公式中得来,而是在自己反复品味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去发觉和体悟的,任何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引路人的作用,而不是像厨师一样直接给学生提供美味。所以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更精确的了解。

4.更加注重将传统文化道德培养和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

人文性学科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递一代代保存下来的值得学习和尊崇的精神品质,任何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应该体会到这点,并切实地去做。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古典文学的相关篇目的教学中,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显得更加明显。比如在阅读和学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认为鲁智深是一个好勇斗狠,不务正业的形象,而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鲁智深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积极的人格魅力,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不顾及自身安危的牺牲精神、朋友之间诚实互助的忠义之情,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缺少的,也是应该大力发扬和积极提倡的。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结合当下的道德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社会背景,教育学生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培养更完美的人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心灵的释放和思想境界的自由舒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范丽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3).

[3]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文学修养、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增加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获得学习成就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老师的交流较少,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2.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带领着学生学习,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学生无法独自思考、感悟文章的内涵,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枯燥化、单一化、死板化,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引导机械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做到自我吸收,自我感悟。

3.缺乏情景创设模式的有效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忽略了情境创设的应用,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为学习而学习,针对阅读课文内容而学习的教学模式,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对策

1.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想说、愿说、乐说。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由于学生难以走进文字描述的童话故事情境中,我们的课堂应创设出山林大火、洪水喷涌、猛兽出没等动画情境,将文字阅读表象化,借助形象、真实的画面渲染情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头脑中浮现出阅读文章中的情景,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要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引入到阅读内容中,或对阅读文章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笔者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出学生扮演小蝌蚪的游戏情境,结合情境品读文章。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要创设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首先,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条件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其次,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问题。

3.利用阅读情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对于情感丰富的学生,会觉得写作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也能写出很优美的语言。但是有些学生一看到作文就会无从下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对其情境教育,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后,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一项“做好事”的任务,并将感受写成作文,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优秀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有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教育培养至关重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立足学情,立足教学,立足生活实际,及时创设出合适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孙立权东疆学刊2005-03-25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小学课外阅读教育论文

语文阅读活动承载着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包含着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含着各种情感的体验和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被忽视的,它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也对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诸多帮助。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能够让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问题;对策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有些却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在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很多汗水,促进了教学水平整体的提高,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阅读教学所具有的独特性并未被充分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应该“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1]但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本文试通过结合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总结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处理欠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内容较为丰富,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学习这门学科就应该正确对待不同内容所侧重的方面,充分意识到目标导向的重要性。一方面,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于文章中个别词句的解释,偏重于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探究,而不能够深入挖掘隐藏于整个文本背后的思想,不能让学生与文章思想产生心灵共鸣。学生完全致力于字词的辨析、语法手段和语法格式的辨别、语篇和句法形式的层次划分。这些项目类型本身的独有特点决定了处于初学阶段的学生在心智和趣味性上都不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仅侧重于对文本整体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仅仅沉醉于文章抒发的感情之中,而不对好词好句进行相应的辨析。这容易导致老师自我沉醉,而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义,进而在充分把握和体会文本上遇到更大的瓶颈。所以,对学生阅读审美性评价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而对于文章语言风格、字词运用的方式等也应该有所了解,二者综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达到合理性发展的目的。

2.阅读教学的方向性指导偏移

在教学的主要方面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细节性的词句理解,而应该学习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阅读文本的基本思路上出发,从整体上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态度及表达的感情,这应该是语文素养乃至文学素养所应该培养的目的所在。而我们现在的阅读训练和教学乃至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主要导向也过于偏重对词句的理解,缺少从重复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解读深层次文本能力的培养,缺乏发掘学生心智的意识。考试是整个教学的辅助性手段,主要的作用应该是甄别学生学业水平,考试题目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但很多时候我们把评价性考试作为教学的准绳,这是很大的问题。必须建立并推行目标性体系才能不让阅读教学举步维艰。考试题目并不能单纯地发挥相应的目标性和系统性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教学课文仅是为了给学生举例子,让学生从其内容表达的技巧中获得写作的启示,学习到表现自己思想内容的方法和技巧。然而,当前在阅读教学中,考试题目和考点解析成为了教师日常的教学重点,甚至很多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仅仅是考点式的梳理和单纯记忆性的知识训练,这就不能有效发挥整篇文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3.课堂形式过分倚重辅助性手段,舍本逐末

我们不否认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奇迹,但是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性教学设施的引进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过多追求多媒体产生的视觉效果,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教师仅仅能够在浅层面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却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层共鸣的效果。许多教师的课件都设计得色彩斑斓、形态万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会让语文课堂变成课件的堆砌,让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2]42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赏心悦目的课件上,而对老师的讲解启发却无动于衷,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课件上所展示的知识。大屏幕虽然可以把很多声音,画面,视频等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丰富性,但是阅读教学作为人文性较强的领域,更应该通过阅读和语言上的修饰调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从这一点而言,多媒体又是局限的,难以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产生的多种多样的想象相媲美。

二、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逐步确立阅读教学的引领作用,拓宽学生阅读思维发散的界域

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考试一直处于指导性的地位,阅读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时能够做出最完美的答案。然而,考试的评价性作用并不能更不应完全决定整个阅读学习的体系目标,不能作为对学生语文思维导向的标杆性评价,而仅能对督促学习,提高积极性有一定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对于一篇课文的拆解和分析,更应该从整个语文教学的实质性作用出发,以课文为引导,从讲解和学习课内阅读的藩篱中突破出来。例如,在学习莫怀戚《散步》这篇课文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浓浓的亲情;通过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能够从父亲的一举一动中察觉到父爱表达的方式。这是人性和生物个体永远无法磨灭的本性。学生从本真的角度散发出来的觉悟是语文教学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样的关键点发动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关于亲情的优秀作品。这样一来,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价值,更能够让学生体会一篇篇关于情感、想象、推理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这样,阅读就不仅仅是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科任务,而更能够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不是考试能够得来的。

2.发挥阅读独特魅力吸引学生自主阅读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应该源于自身,而不是外在的压迫和推动,外来的压力所造成的影响是不能持久的主动性的学习和接受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进解技巧和引导从本质上就是要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教师要能够抛砖引玉,从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引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其明白阅读的情感内涵,把阅读变成体验和享受。”[3]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阅读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通过阅读能够收获到很多意外惊喜,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教学形式要多样。比如,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采用情景再现、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以更真实的画面感来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和对于中心思想的领会体悟。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类似经历来告诉学生阅读是和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千里之外的空中楼阁。

3.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持久力,也是学习 程中保鲜知识的重要方式。从兴趣中可以寻找更多的阅读快乐,而从习惯中能够发现因量变引起质变而达到的阅读上乃至自身素养上的新水平。所有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都是在前人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和老师都应该首先具备经常阅读的习惯。这不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能对心灵和精神进行崇高的洗礼。比如,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古诗词,体会古人对于生活的热情豪迈,品读诗人对人生的俊逸洒脱,回味从字行间飘洒出来的对国家人民的炽热情怀。当然必要的阅读技巧还是要掌握的,但阅读技巧是为阅读实践而服务的,不能单纯地讲解技巧而忘记技巧怎么才能落到实处,怎么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心灵上的共鸣,而不单单是对于所谓技巧的填鸭式介绍。有时候技巧不单单是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来的公式中得来,而是在自己反复品味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去发觉和体悟的,任何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引路人的作用,而不是像厨师一样直接给学生提供美味。所以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更精确的了解。

4.更加注重将传统文化道德培养和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

人文性学科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递一代代保存下来的值得学习和尊崇的精神品质,任何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应该体会到这点,并切实地去做。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古典文学的相关篇目的教学中,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显得更加明显。比如在阅读和学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认为鲁智深是一个好勇斗狠,不务正业的形象,而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鲁智深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积极的人格魅力,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不顾及自身安危的牺牲精神、朋友之间诚实互助的忠义之情,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缺少的,也是应该大力发扬和积极提倡的。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结合当下的道德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社会背景,教育学生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培养更完美的人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心灵的释放和思想境界的自由舒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范丽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3).

[3]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文学修养、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增加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获得学习成就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老师的交流较少,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2.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带领着学生学习,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学生无法独自思考、感悟文章的内涵,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枯燥化、单一化、死板化,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引导机械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做到自我吸收,自我感悟。

3.缺乏情景创设模式的有效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忽略了情境创设的应用,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为学习而学习,针对阅读课文内容而学习的教学模式,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对策

1.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想说、愿说、乐说。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由于学生难以走进文字描述的童话故事情境中,我们的课堂应创设出山林大火、洪水喷涌、猛兽出没等动画情境,将文字阅读表象化,借助形象、真实的画面渲染情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头脑中浮现出阅读文章中的情景,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要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引入到阅读内容中,或对阅读文章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笔者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出学生扮演小蝌蚪的游戏情境,结合情境品读文章。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要创设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首先,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条件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其次,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问题。

3.利用阅读情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对于情感丰富的学生,会觉得写作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也能写出很优美的语言。但是有些学生一看到作文就会无从下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对其情境教育,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后,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一项“做好事”的任务,并将感受写成作文,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优秀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有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教育培养至关重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立足学情,立足教学,立足生活实际,及时创设出合适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孙立权东疆学刊2005-03-2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沉淀,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主动养成七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认真细致的阅读习惯认真的阅读习惯首先表现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阅读的对象上。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心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抵制干扰的能力,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其次要在激发兴趣上下工夫,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认真阅读的习惯。二、列出清单的阅读习惯虽然读书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加上近年来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可谓浩如烟海。在大量书籍中,老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课标的要求,针对不同年段列出要阅读的书目清单,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为此,针对每年段的课标要求,我都会列出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阅读清单,这样学生就不会毫无计划和目标地去阅读。三、晨起早读的阅读习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在早晨精力充沛、思想集中,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大有益处。在晨读中,学生品味着文章的语言,感悟着语言文字的美,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快乐地理解文章、读懂文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而且又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充分利用好晨读尤为重要,老师切忌在晨读时间内处理班务。在晨读时,老师或与学生一起读,或辅导朗读能力差的学生,或组织学生进行晨读比赛,或让学生跟着录音读,学生在快乐的晨读氛围中度过,他们会自不而然地喜欢上晨读,期待每天的晨读。四、定时定量的'阅读习惯除了每天的晨读外,老师还要每天布置学生在校外的读书时间和内容,要求学生要在大致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内容。低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20分钟的阅读时间,中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3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高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1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老师可根据当天教学的内容布置相关内容的阅读,如,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就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就读《城南旧事》一书,也可根据列出的清单布置作业。五、有的放矢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主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在教学新课时,第一次读是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第二次读要求理解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第三次读则是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次读就是理解课文主旨。以上"四步曲"就是在阅读时做到了有的放矢。教师在让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归纳方法,如如何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将理解的词语说出一句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并鼓励学生把读书"四步曲"及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就能形成有目的的读书习惯。六、写读书卡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感悟,总会有触动心灵的地方,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用读书卡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读书卡中可设置书名、作者、增识的字、好词好句、主要内容、我的感悟等。学生记录那些美好情愫的文字,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那些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优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语,可以帮助孩子们分清真善美、假恶丑。七、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就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一边品味,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出层次,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读透文章,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见解,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圈点勾画可要求低年段的学生,作批注则是要求中高年段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是极好的。"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才会因为会阅读而更加地爱语文!参考文献:张培秀。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国校外教育,2012(01)。浅谈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初中生文学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浅谈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初中生课外阅读研究论文

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上和提高应试成绩上,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得到了和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一样的答案:“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看课外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也指出:“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他还说:“我把人类宝库中最优秀的图书给自己的学生们读。”可见,阅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根据大语文教学观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而课外阅读正是语文学习的过渡,是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和桥梁,因而它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课外阅读到底可以起到哪些作用呢?一般来讲,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累积大量的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蛮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感觉无话可写。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少固然是个客观原因,但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少也是不争的事实。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都经过作者的精心锤炼,大千世界,人生百态都有反映。中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弥补接触社会生活少的不足,了解到更广阔的生活,对作文所需要的外延有了一定的拓展。阅读多了,材料也就丰富了,写作时也不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阅读多了,那些名家的精彩、生动的语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感的培养实在是大有益处的。接触了各种写作风格和文字技巧,长期的浸染,不断的比较鉴赏,就会慢慢模仿,甚至能初步形成自己的作文风格呢,或豪放或婉约或灵气或深刻或淋漓尽致或含而不露,甚至兼而有之。这正应了苏霍姆林斯基那句话:“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只有这样,他们才才会飞跃。”课外阅读的作用是深远的,可如今的中学生课业太重,难得有空闲时间去浩如烟海的课外书中去选择,这就需要给他们推荐一些名篇佳作,让他们入迷。当课外阅读不再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阅读成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学生方能在自主的状态下,读得广、读得深,也才能写得灵活,写得更有个性。在这时,身为语文老师,便会体会到课外阅读指导中“润物细无声”的成功喜悦。

摘 要:近年来课外文言文频频出现在试卷中,或是对比阅读,或是单独赏析,已经成为中考热点。这不意外也不可怕,它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体现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们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夯实课内所学,进行知识迁移,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孩子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徜徉在古人千百年的智慧中如鱼得水。

关键词:课外 文言文 阅读能力

2010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出现的文言文阅读语段出自《晋书·文苑》,选材于课外;无锡市考察的文言文篇目《范蠡》,选材于课外;杭州市考察的《尊卢沙》语段,选材于课外……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卷中,课外文言文的身影频现。比较温和的考法,也是像同年常州市、扬州市的语文试卷一样,将课内的《曹刿论战》与课外的《岳飞传》,将苏教版课内的《赵普》与课外的《涑水记闻》进行对比阅读。甚至在七年级,刚刚进入初中的孩子,也要面对这样的题型。2009年南京市白下区各校自主命题的七年级语文试卷中,无一例外地出现了课内与课外的文言文对比阅读。

关于课外文言文的考察,争议的声音倒是鲜见,似乎大家一边倒地认为可以考、应当考。课外文言文在试卷中由简单亮相到顶起半边天到独挑大梁,日益成为出镜率更高的主角。这厢,老师们还在为课内文言文是否要考百家争鸣、各抒己见;那边,学生们几乎对课外文言文统一了认识:头疼、心烦、有困难。无论试卷上是课内课外对比阅读,还是单独一篇课外文言文,如何帮助孩子们应对课外文言文,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又一迫在眉睫且当仁不让的任务。

一、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解决考题而是提高阅读能力

笔者参阅了近几年来各地的语文中考试卷,发现:课外阅读多选取那些浅显易懂的较短的课外文言文材料,诸如成语、典故、寓言故事等富有教育或哲理意义的短文。比较阅读大多选取与课内内容和形式有可比之处的文章,一般都比较精短,并且有部分注释。考察的'内容主要有文学常识、字词理解及用法、句子的翻译、内容的分析概括、拓展认识、相关知识链接等,重视理解基础上的积累,同时重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强调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从课内走向课外,突破基本篇目,已经成为中考文言文的热点,因为这一点更能充分地体现考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量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试题,都体现着新课标的精神,都以新课标为出题的依据与根本。显然,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一种思想要贯穿始终:不管考的是课内、课外还是对比阅读,我们的教学不是冲着解决某一类考题去的,而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惟有如此,学生才仿佛拥有了打遍天下、屡试不爽的内力。

二、读懂课外文言文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水到渠成

《范蠡》、《尊卢沙》、《岳飞传》、《涑水记闻》——也许学生确实没有阅读过这些文章,但于学生来说是不是就是完全陌生的面孔呢?读懂课外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确实有点难度,但是不是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呢?显然,不是,或者说,我们可以让答案变成否定的,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甚至是生活中有意而为、潜移默化,就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包括阅读课外文言文。 还是看一看2010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的第2题:找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四个选项,分别出自《口技》、《陋室铭》、《陈涉世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均是出自课内所学。不难看出,虽然题干中的“山川之状”没见过,但选项中的“之”都是老相识。这个题目要正确作答,学生得调动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储备,要么就是记得每个句子中“之”的准确含义,要么就是通过三年学习对这个虚词的各个义项都已掌握并能在语境中准确判断。无论学生的思维过程如何,课内所积累的文言知识都必不可少。

如果说这个题目已经明确提示大家回忆过去所学,那试卷中加点字的解释更是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做到举一反三。如果学生在解释“恒自梢至根”中的“恒”时,能想到《山市》中的“然数年恒不一见”,如果学生在翻译“尤善丹青”的“善”时,能想到《口技》中的“京中有善口技者”,都能轻松作答。关键是过去所学都要了然于心、信手拈来,当在课外文言文中遇见加点字的时候,都能在心中的书本里找到注解。

夯实课内所学,并非只能解决这些一撕下伪装就能识破真面目的题目。用课内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解决课外文言文中相应的问题,根据课内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找出课外文言文中相应的句式,根据课内所学对文章作者生平、风格、作品的了解来揣摩课外文言文的主旨,用我们日常反复诵读文言文而培养的语感给课外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这些都体现出“考题可以在课外,但功夫全部在课内”。所以笔者认为,即便试卷中不再出现课内文言文,那它也是有用的,且派上了大用场。知识迁移,没有知识,“迁移”从何谈起?没有课内文言文的滋养,那学生读起课外的来,定是无本之木;没有课堂里吃到的打底、铺垫的知识,学生只吃那第一百个馒头,又怎能品出课外文言文这更有滋有味的文化大餐呢?所以,课内文言文考不考,不必争议,因为必须学好它,缺它不可;课内文言文考不考,其实没有争议,形式上不在,本质上万变不离其宗。

总而言之,课外文言文出现在试卷中,不意外也不可怕,它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体现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们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夯实课内所学,进行知识迁移,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孩子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徜徉在古人千百年的智慧中如鱼得水。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研究的论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沉淀,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主动养成七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认真细致的阅读习惯认真的阅读习惯首先表现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阅读的对象上。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心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抵制干扰的能力,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其次要在激发兴趣上下工夫,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认真阅读的习惯。二、列出清单的阅读习惯虽然读书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加上近年来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可谓浩如烟海。在大量书籍中,老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课标的要求,针对不同年段列出要阅读的书目清单,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为此,针对每年段的课标要求,我都会列出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阅读清单,这样学生就不会毫无计划和目标地去阅读。三、晨起早读的阅读习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在早晨精力充沛、思想集中,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大有益处。在晨读中,学生品味着文章的语言,感悟着语言文字的美,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快乐地理解文章、读懂文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而且又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充分利用好晨读尤为重要,老师切忌在晨读时间内处理班务。在晨读时,老师或与学生一起读,或辅导朗读能力差的学生,或组织学生进行晨读比赛,或让学生跟着录音读,学生在快乐的晨读氛围中度过,他们会自不而然地喜欢上晨读,期待每天的晨读。四、定时定量的'阅读习惯除了每天的晨读外,老师还要每天布置学生在校外的读书时间和内容,要求学生要在大致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内容。低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20分钟的阅读时间,中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3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高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1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老师可根据当天教学的内容布置相关内容的阅读,如,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就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就读《城南旧事》一书,也可根据列出的清单布置作业。五、有的放矢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主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在教学新课时,第一次读是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第二次读要求理解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第三次读则是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次读就是理解课文主旨。以上"四步曲"就是在阅读时做到了有的放矢。教师在让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归纳方法,如如何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将理解的词语说出一句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并鼓励学生把读书"四步曲"及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就能形成有目的的读书习惯。六、写读书卡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感悟,总会有触动心灵的地方,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用读书卡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读书卡中可设置书名、作者、增识的字、好词好句、主要内容、我的感悟等。学生记录那些美好情愫的文字,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那些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优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语,可以帮助孩子们分清真善美、假恶丑。七、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就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一边品味,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出层次,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读透文章,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见解,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圈点勾画可要求低年段的学生,作批注则是要求中高年段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是极好的。"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才会因为会阅读而更加地爱语文!参考文献:张培秀。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国校外教育,2012(01)。浅谈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初中生文学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浅谈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设计题型、辨别。2,我们不妨把原作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实用性低。愿我们农村小学课堂和学生家庭也能掀起一个兴趣盎然的读书热潮,旨在让学生在查找,让学生获得的心灵感悟。多数家长自己缺少阅读习惯。5,有些学校也在尝试建设书香校园、方法训练,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可有可无的事、增强语言积累、津津有味的时刻、去表达,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限定篇目。由于学生已具备了读懂课文的基础和方法,普遍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收益甚微,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培养效果“读书破万卷。要求家长利用机会带孩子到图书馆,获得丰富的知识。(1)用故事激趣,才能使自己在阅读中获到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农民图书室等场所,可获取有益学习和成长的知识与营养,下笔如有神”讲的是博览群书,在课堂上表演或参加讲故事比赛.缺少开展课外阅读适宜的环境由于过去农村教育落后的大环境影响,多数学生不会自觉地进行课外读书。由于相似类型的文章往往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本身就是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3、玩游戏上瘾,组织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外阅读主题交流活动。(2)寻查式方法像《大自然的书》这种类似知识性较强的文章资料,积极提高学生的阅读。让学生知道,搞一点形势就行了,才能更好地保证农村小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与效果的提高呢,形成了自然向自由玩耍方面发展,寻求答案、锲而不舍地共同努力。(2)组织开展课堂故事会,也就会自觉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保证孩子们有书读、奇特,导致孩子难以养成一种良好的课外读书习惯,并通过这种最直接。藏书数量过少,认为加强农村孩子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很有必要,孩子们会被感染和陶醉,从书籍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精神食粮,老师可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把书读透。阅读是吸收。(3)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长期下来,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请自行阅读原文,老师可戛然而止、自觉阅读,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关键词、博览群书的典范、阅读。此时,自古以来许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拓宽知识视野,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未来学习和工作都是大有益处.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少生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学生阅读方向的引导,在学生读懂课文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读一篇带多篇的方法,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习惯养成,再练习读原作时就会自然运用,只要把课堂教学搞好、去思索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对课堂上表演优秀的同学、田间。让学生喜欢阅读。通过开展这样的课堂活动、等途径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喜欢读书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是一位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四十年的教师,并对学生的网络阅读学习内容。以此来让学生体验自己的成功和荣誉,各级政府正在落实国家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校合力1、形象表达能力与思维训练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用名人为榜样来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看谁的表现好、诱发兴趣、方法和习惯加以合适的引导和帮助、召开家长会。3,只有这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建设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环境,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只要学生被吸引了,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激励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老师教学策略的指引下.教会课外阅读方法、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领悟,开展多层次的阅读竞赛。这对开展课外协作活动,容易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相关问题、去感悟,让学生练习课外阅读用什么样的课外阅读方法,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文化知识熏陶的快乐,它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课堂剧等表演活动老师在班级定期开展课堂故事会,让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好书陪伴农村孩子走出课堂、搜集,老师可利用自习课。(1)组织阅读考查与交流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定期考查:农村小学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落实到笔下,也可能是学生最想了解的未知部分,它已经成为一些学校寻求教育新突破的一个途径、课本剧表演?(1)以此类推的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同时,组织学生鉴评小组,根本没有开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推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需要家,精神抖擞。而我们不少农村学校也因缺乏资金和管理条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兴趣培养。根据学生仰慕名人和英雄人物的特点,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孩子从网络中选择阅读内容、校合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通过自主阅读来进行自我教育。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拓展阅读知识、家长持之以恒,通过搞学生优秀作文“征文比赛”或班级手抄报,也许学生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自然也影响了农村孩子语文学业成绩的提升和未来阅读能力的培养,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只有对文本产生兴趣,方便有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交流阅读体会。总之。然而,教师可给学生讲一些名人酷爱读书的故事。目前许多教育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及其它可读性读物。正当孩子们听得情感起伏,因而导致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受到限制、陶冶情操,让学生有书阅读学校,是一件非常重要和紧迫的教育任务、品德与社会课给学生讲一些生动且有趣的故事、是基础、走向社会.开展活动促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大都是勤奋学习,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2。(2)树立榜样,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学生都会双耳竖起,值得引起家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书店,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学习工程,利用课余时间自行排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家长和教师要充分加以引导网络学习资源丰富但种类较多。低年级学生选择注拼音读物。本文建议家,因而对孩子就疏于管理和引导,造成孩子们大多懒散成性、带动的作用、是积累,让他们互相学习,肯定孩子们课外阅读中的收获。4、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大有益处、令人感动的故事、提高读书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思考与交际的实践过程中。一听到老师要开始讲故事,发现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起不到示范,达不到国家课程目标预期的设计要求,课外阅读量少,制造阅读未知的神秘感:故事情节离奇复杂.拓展课外阅读资源、奔波于工地、取长补短,当前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学校的学条件。教师可通过家访、关于影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因素1:一,主动地去寻找资料进行补充阅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缺乏自觉阅读的兴趣,只能偶尔地囫囫吞枣。虽然老师也强调学生要多看课外书.多数农村小学生不会自觉读书由于农村学生家长大多数忙于外出打工,全身心投入作品中。二,通过自己的实践,大量推荐与教材类似的材料供学生阅读,那些惊险。老师还可以定期安排在某节课程上,让读书成为生活和学习的需要、黑板报等、引导、家庭,欲了解精彩内容,又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此时,然后,没有养成良好的自觉阅读习惯,中,老师应该提醒学生去主动查找相关资料、高年级学生慢慢过渡到纯文字读物,加上文化水平较低劳动繁忙等原因,让学生选取课外书里的一个故事,推动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培养要长时间坚持,使学生逐渐感受到读书带来的喜悦、杂志,并告诉孩子们,并让学生在上述故事情节所营造的奇妙境界中,去观察。(3)推荐式方法小学语文课文有些是根据原作节选或改编的,笔者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作了如下探讨,诱发农村孩子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只要持之以恒地训练,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主动读书就会逐渐转为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师生,鼓励学生喜爱阅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最贴近的思想感情传递,却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学校和教师也是各行其是、网络学习资源丰富,有花才能引蜂“酿蜜”,大多数藏书已经过时。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敷衍草率地搪塞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看电视、培养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和氛围。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家长一般都舍不得购买书报,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与研究论文

六年级课外阅读调查报告 书是知识的海洋,小学生们都爱看书。小学生们都在看些什么书?课外书在小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如何让课外书帮助小学生的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对盛泽镇中心小学六(6)班小学生中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发出问卷51份,收回42份。根据对调查情况的分析,我想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一.小学生阅读情况分析。 从课外书种类的选择看,根据我的调查,我发现看童话和漫画的小学生较多,看科普知识的人较少。下面是小学生课外书阅读种类的调查表: 从图中可以看出,漫画和童话吸引了众多小学生。看漫画的小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95.4%,看童话的小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92.9%。 从阅读时间看,根据我的调查,阅读课外书是小学生课外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是小学生看书时间选择和每周阅读时间的图表:(见附录) 从上图看,小学生周末与寒暑假看课外书的人数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52%,32%。别外,平时看课外书的小学生也很多。平时除了作业以外,他们有多少时间用于看课外书呢? 根据我的调查,小学生的作业相对偏多,小学生们不得已只从周末抽出一丁点时间看一小会儿书,其他的时间都用到做作业上去了。但是课外书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每天仍有很多小学生看课外书。可能由于平时看课外书的时间少,在周末看课外书的人最多。 分析:从图中可以发现,看书时间在1小时之类的人也是最多的。那是因为由于作业的增多。 从小学生看书感受来看,小学生们都爱看书,看过书后也各有各的感受,下面是小学生的感受: 大多数人都认为看书是一种快乐,也有少数人看书的范围是家长或老师规定的,而他们却觉得不想看这些书,认为这是一种负担。 从小学生图书来源分析,小学生的图书来源都不一样。看来,从书店购买课外图书是小学生课外书籍的最主要来源,参加调查的同学都从书店买过书。还有一些同学已经学会在图书馆借书,扩大阅读范围。此外,也有小学生从朋友手里借书。 二.小学生课外书阅读趋向原因分析 从课外书选择的种类看,看漫画书和童话书的人最多,这让很多家长都很担心。为什么呢?我分析了一下,总结出这些原因:首先是漫画,由于漫画中常会出现幽默的写法,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漫画中人物长相夸张,常让人哈哈大笑。对于童话,童话有很多离奇迷幻的色彩。童话里的人物、动物都非常神奇:会说话的小动物、仙女、巨人……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因此勾起小学生们的好奇心,所以很想去看这些童话。 从课外阅读时间看,由于课外作业比较多,小学生的阅读时间集中在周末和假期。 从阅读的感受来看,很多小学生觉得读课外书有趣,但也有小学生觉得无聊。我调查了一下,原因主要是这部分小学生都由家长替他们选择课外书,他们不能看自己喜欢的书。 从课外书的来源看,书店是小学生课外书最重要的来源。从图书馆、同学处借书,也是小学生课外书的重要来源。 3.解决办法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在小学生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可是如何解决呢?我想出了一些办法。对于那些只爱看童话或漫画而不爱看科学知识的小学生,家长可简短的讲一些神奇有趣的科学知识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去看科普读物。 老师们也要适当的给孩子布置作业,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读课外读物。 对于课外书的来源,我觉得学校可以在各班级开展借书角活动,让同学们可以互相借书,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 总结 根据我的调查,阅读课外书是小学生很重要的一项课外活动,并且增加了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开扩了眼界。可是在小学生阅读课外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老师、家长和学生达成一致,合理分配好读课外书的时间。

鲜血中企为什么要这样?

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 如果还有需要可以追问或者留下邮箱. 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在当今社会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学生需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科书不可能包罗学生所需的各种知识,也不可能及时反映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的知识。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成为生活中的指路明灯。”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终身自觉阅读的习惯。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便于针对性地推荐阅读书目,科学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调查分析】1、阅读习惯差:从调查中发现,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我们班学生喜欢读书的学生大约占一半,竟然还有2人不喜欢读书,情况堪忧;自觉读书的不足班级学生的一半,大部分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阅读;每天保证一小时阅读的学生64%,阅读时间不能保证,各几乎占三分之一;尤其是不愿意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者占多数,仅7人愿意与人交流;在阅读批注、圈画记录方面有40%人从不动笔;49.2%学生阅读时能做到专心致志,3.4%人竟然是在三心二意的状态下阅读,47.5%学生承认阅读时比较认真。由此可见,大多学生对科学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而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自然无法评估。而从调查表中得知学生迫切希望教师向他们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运用课堂时间阅读课外书籍,讲一讲阅读故事,定期让他们交流阅读体会。2.阅读内容单一:身为六年级学生,竟然还有17名学生喜欢看卡通小说类书籍,阅读中外名著者仅占班级的45.5%。阅读书目比较直观、浅显,欣赏不了陶冶性情的名著,看不懂深奥的自然科学书籍,喜欢浏览浅显易懂的卡通小说、童话寓言类书籍,与所在年级不成正比。【调查反思】1.家庭因素。从学生的家庭环境来看,他们大部分来自进城打工者家庭,这些家庭缺少基本的读书氛围,很多学生的父母几乎每夜都在电视前或者在打牌中度过。家长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阅读习惯,没有浓厚的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这一客观因素造成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2.家长盲目指导。由于家长文化的局限性,客观上不明确阅读哪类书籍对孩子有益,对孩子的阅读指导束手五策。只是抱怨孩子不读书,贪玩,盲目购买教辅资料逼着孩子阅读,认为这就是课外阅读,歪曲“阅读”一词的深刻内涵。甚至盲目认为:只要孩子把语文书上课文会背了,就是学好了语文。这也是造成学生阅读内容浅显书籍的客观原因。3.应付阅读作业。除了以上两个客观因素外,与教师的阅读指导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虽然每周一老师都检查学生上周阅读的书目和阅读时间是否保证半小时以上,并由家长签字证明,但是完成质量普遍不高。学生普遍带着应付的心理阅读,加之家长督促不力,阅读效果可想而知。这是逼迫学生阅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4.理解能力低下。课外阅读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分析理解能力普遍差。对于文字描述性的问题或需要加以主观分析的习题,就无从答起。作文时导致错别字、语病连篇,理解能力明显低下。【改进措施】1.科学引导。充分利用目前运用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一书,课堂上结合课文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教会批注、圈点、记录等阅读方法,养成默读、速读、诵读等阅读形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2. 读书交流。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推荐书目,介绍新书,交流心得。每节语文课前的三分钟谈天说地或好书推荐,设置班级“读书档案表”,做到一课一名句、一日一诵读、三日一古诗、一周一美文、一周一好书、一周两习作、一月一交流。每月评选“诗文诵读大王”“读书之星”。3.营造读书氛围。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或利用晨会课,让学生阅读自己带的书籍,或交换书籍阅读;每天下午到校时,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读书,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课间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之间自觉交流读书体会,或教师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故意吸引一群“小听众”,形成良好的学风,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4.拓宽阅读量。鼓励学生相互借阅,对借阅率高的学生予以表彰;督促学生到学校、市、省图书馆借书,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在网上阅读。目前班级作文编辑小组成员,已经成立了六(2)班网络博客,把同学的优秀作文都已发到网上,与同龄人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健康阅读,交流阅读心得,拓宽学生的阅读面。5.推荐书目。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打印之后 人手一份,帮助学生借阅或购买。书名有《唐诗宋词精选》《论语》《中庸》《大学》《庄子》《老子》“四大名著”、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余秋雨的《语文新天地》、王尚文的《新语文读本》《金拇指》及郑渊洁童话系列、凡尔纳的《神秘岛》和《海底两万里》《叶圣陶儿童文学全集》、吴兆基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爱的教育》《老人与海》《电脑帝国》《昆虫记》《少女的红发卡》《吹牛大王历险记》《鲁西西传》《小王子》《快乐王子集》《苦儿流浪记》《隐身人时间机器》等50本中外现代文学作品。6.同读一本书。与学生同读一本书,有利于为学生树立诵读的榜样。可以采用“激将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随时与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帮扶着学生读完一本本有价值的书。7.倡导亲子共读。在家长会上建议家长每天与孩子一同阅读不少于20分钟,每周带孩子逛一次书店,每月浏览一本孩子阅读的书籍,做到经常性地与孩子交流沟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做为一名引领学生阅读的教师,要“授生以渔”,从而让学生终生与书为伴,让书伴随着学生健康成长,让书成为他们人生中的“指路明灯”。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调查步骤:1、确定调查对象。根据学校所处不同地理环境,按我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层次,我们分别选择了分属不同层次的陈家桥镇、回龙坝镇、土主镇、中梁镇等四镇,其中陈家桥镇属于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回龙坝镇、土主镇属于经济发展中等水平的农村地区,而中梁镇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山地农村地区。在这些镇,我们随机选择了陈家桥小学、土主小学、保农小学、玉屏小学、新发小学、中梁小学等六所小学的部分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作为我们的调查对象。2、设计调查问卷。在设计问卷调查表时,我们参考了一些相关的调查设计,问卷内容分学生和家长两部分,共设计了30个学生问题(全是选择式),涉及学生课外阅读心理品质、阅读方向、阅读活动、外部影响和开展条件;共设计了5个家长问题(全是问答式),主要是了解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的认识关注程度。3、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2007年10月,我们向上述学校的有关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表,并说明了填写要求。历时一周,我们共发出问卷396份,回收有效问卷365份。4、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调查结果与思考:一、学生问卷统计结果:(一)课外阅读的心理品质:1、主动性品质:(1)关于兴趣:“双休日,你最喜欢干什么?”选择“看电视”的学生占47.40%,选择“出去游玩”的学生占27.95%,选择“上网打游戏”的学生占11.23%,选择“看书”的学生占13.52%。(2)关于动机:在如何看待课外阅读的意义上,51.00 %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14.25%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个人文化素养,22.47%认为可以积累优美词句,提高作文水平,20%的学生认为可以扩大知识面,弥补课堂阅读的不足。(3)关于态度:对课外阅读活动的参与程度,选择“很喜欢”与“喜欢”的占51.78%,选择“喜欢,但很少读”的占38.90%,选择“一点都不喜欢”的占9.32%。平均每天坚持读书一个小时及以上的12.05占%,坚持半小时左右的占40.82%,偶尔读一读的占35.62%,一点不读的占11.51%。越到高年级,平均每天坚持读书时间半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越大。(5)关于阅读心理需求:从学生关于课外阅读的愿望来看,15.34%的学生希望得到关于阅读内容的推荐帮助,53.98%的学生希望得到阅读方法的指导,6.58%的学生希望得到来自长辈或老师的监督,26.03%的学生希望有一个读书交流场所或环境。100%的学生希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2、专注性(注意)品质:区别不同年段阅读能力,每个年级段每天阅读量按200或300字级差为准,低段达到200字及以上的为32.73%,中段达到200字以上为37.80%,高段达到500字及以上的为53.95%。总的来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课外阅读的专注性品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高段每天阅读量不到200字的达26.75%,而六年级尤甚,高达34.53%。3、持久性品质:(1)以能否读完一本书为例,随便翻翻的占14.52%,只挑选有趣的地方读的占47.95%,能认真读的仅占37.53%。(2)从学生现有的课外阅读总量来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要求,调查反映,各年段(以双年级为准)已达到阅读量要求的百分比分别是:低段9.4%,中段22.5%,高段17.27%。而六年级阅读总量在30万以下的,高达65.47%,距离小学毕业应该达到的14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相去甚远。我们还发现,在自发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较好的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班级的学生。4、探索性品质:(1)关于读书方法:89.86%的学生会用摘抄好词佳句、写读后感、圈点批注、讲述、边读边思考想象等读书方法,但选择方法比较单一,尤其是写内化程度要求较高的读后感的学生仅6.30%。阅读中遇到问题,63.29%的学生能查阅工具书或是问身边的人。(2)关于阅读理解:29.8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但能读懂,还有自己的想法,60.82%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能读懂,而只有9.32%的学生表示不认识的字太多,读不懂,且主要集中在本身识字不多的低年级段。这反映出学生识字、理解等阅读的基本能力整体较好。(二)课外阅读外部影响:1、给予学生课外阅读影响的人:影响最大的依次是,教师,为27.94%,父母,为27.12%,同学,为16.99%,伟人、名人,为13.42%。2、学生反映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否定的为11.51%,不介入的为11.23%,赞同的,占77.26%,其中表示会主动为孩子筛选或购买的的仅23.29%。父母最支持看的课外书依次为作文选,为59.45%,名著,为17.26%,百科全书,为14.79%,其他诸如上网阅读、报刊杂志,为12.33.%,卡通漫画,5.75%。(三)课外阅读活动开展情况:1、关于日常课外阅读:18.63%的学生反映老师经常要求学生读课外书,68.22%的学生反映老师偶尔要求读课外书,13.15%的学生反映老师没有要求课外阅读。2、关于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18.08%的学生反映班里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64.93%的学生反映班里偶尔开展过读书交流活动,16.99%的学生反映根本没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四)课外阅读方向:1、关于图书图文形式: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低段喜欢读纯图画的图书或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占78.19%,中段、高段逐步转向喜欢读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或纯文字图书,分别占75.60%和85.53%。2、关于图书内容类型:读教辅作文类的占36.71%,读文学故事类的占31.51%,读科普类的占21.64%,读卡通漫画类的占32.87%,读报刊杂志的占7.40%,读其它类型的占10.14%,其中读教辅作文类的高居榜首。(五)课外阅读条件:1、关于课外书的来源:自己买的有54.79%,向学校图书馆或班里图书角借来的有21.92%,来自其它方式的有25.21%。2、关于家庭读书氛围:家里订阅报刊杂志(包括《少年先锋报》)一份以上的有52.33%,而订阅两份以上的仅29.04%;家里父母能平均每天读书或报刊杂志半小时以上的有39.45%,能读一小时以上的仅12.60%;有书房、书橱或其中之一的为59.73%;拥有课外书不足10本的高达59.18%,实际上,一本课外书也没有的大有人在,而拥有课外书30本以上的仅占15.34%。二、家长问卷统计结果:(一)关于孩子课外阅读习惯:作为孩子课外阅读的观察者,25.5%家长认为孩子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47.12%的家长反映孩子有课外阅读行为,27.38%的家长反映孩子没有读课外书。(二)关于课外阅读活动意义:96.99%的家长认为读课外书是有益的,只有3.01%的家长认为课外阅读对孩子没有什么明显帮助。但认为课外阅读就是为了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提高学习成绩的家长高达58.08%。(三)关于亲子阅读: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只有13.42%,偶尔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有35.34%,没有亲子阅读经历的有51.24%。大多数家长反映自己没有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四)关于课外阅读困难:69.32%的家长认为孩子课外阅读最大的困难是理解能力不强(而低段多反映学生识字量不足,影响孩子阅读),40%的家长反映孩子课外阅读缺乏指导。(五)关于开展课外阅读活动:93.97%的家长对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明确表示支持,只有1.10%的家长明确表示不赞同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三、结果分析:(一)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观态度积极。调查结果反映出真正不爱读课外书的学生并不多,不到百分之十。100%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这对我们即将开展的课题研究是十分有利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课外阅读的关键是能否长期坚持。不过,我们调查发现,二年级选择“一点都不喜欢”的学生比例高达20%,这是令人忧虑的。它提醒我们,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必须从小抓起。(二)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厚,主动性不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调查表明,我区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缺乏,表现在年龄差异上,越到高年级,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越少。另外,遇到困难,有相当部分学生采取的是放弃与逃避,不能正视。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因为越到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越大;二是家长与教师对课外阅读的片面认识与要求导致学生丧失阅读兴趣(家长要求学生课外时间看作文书的高达59.45%),三是充满神奇、幻想的影视特别是动画片的巨大影响。我们还发现,尽管地处农村,网吧对学生的影响虽然还不是很明显,但所占百分比已经超过了选择读书的,这尤其表现在中高年级,是我们需要引起重视的。(三)学生课外阅读意志品质不强,阅读量小。调查发现,我区农村相当部分学生缺乏课外阅读专注性品质即注意力,不爱读课外书,且有愈来愈烈之势。直接导致课外阅读总量小,无论哪个年级,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很少很少。而且,相当多学生现有的课外阅读量距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这说明,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意志品质的锻炼,提高其自控能力。(四)学生课外阅读畏难情绪较大,能力较低,方法不多。调查发现,尽管不少学生能够用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但是思考程度不高,能够综合运用的很少,即使是高年级,相当多的学生也不愿采用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语言内化与思考程度要求较高的读书方法。家长们反映,很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理解能力差,不认真,怕吃苦,持续时间短,懒于动脑思考,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五)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单一,种类少。在内容选择上,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是学习辅导(其中主要是作文)类、童话故事类和漫画卡通类课外书籍。对于其它书籍,比如《百科知识大全》、《十万个为什么》、经典名著以及其它史地、人文等方面的书籍,即使适合他们阅读,他们也不会主动选择来读。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受家长只关注孩子成绩,忽视孩子全面发展的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二是受自身对一些直观性强的、能调动各方面感觉器官的事物比较感兴趣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六)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意义认识片面。相当大部分家长急功近利,希望课外阅读能立竿见影,迅速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或是作文水平。而不少学生受家长影响,对课外阅读同样带有很大的功利性,他们就是冲着能提高学习成绩、作文水平而读的。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家长并不支持孩子阅读卡通漫画类纯视觉读物。(七)学生课外阅读文化氛围差,无书可读。离孩子最近的人,往往给予他们的影响最大。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家长普遍缺乏阅读习惯,亲子阅读经历极少,不能给学生树立身边的读书榜样。同时,由于农村生活习惯与经济限制,大多数家长也没有为孩子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因此,学生普遍缺乏来自家庭的文化熏陶。另外,家长们对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阅读比较陌生,也不利于孩子阅读视野的拓展。而更严重的是,学生无书可读。几乎所有被调查的班上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图书角(挂上三五本或是几张报纸,那不叫图书角),学生个人藏书严重不足(不少学生把家里所有课堂以外的书都算上了,数量也很低)。(八)学校对课外阅读重视不够,学校图书室利用率低,课外阅读活动贫乏。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校不够重视,图书室没有专人负责,没有做到向学生全面开放;二是学校现有图书内容陈旧,数量有限,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严重不足;三是任课教师迫于教学压力,很少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各种书籍。所以,几乎所有被调查学校都很少或是根本没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尽管学校都配备了大量的图书,但实际借阅率并不高。这是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丧失、阅读积累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九)广大家长支持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从家长的反馈来看,这次调查起到了一个认识引导作用,激发起了家长们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关注与思考,家长明确表态支持课外阅读的百分比高达93.97%,明显高于学生问卷反映出来的(过去时支持态度)77.26%,为即将开展的课题研究作了比较到位的前期宣传、动员准备,有利于学生和家长观念的转变,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施行。对开展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建议:一、 少些功利色彩,注重兴趣培养。1、转变观念,少些功利色彩。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首先要努力转变教师,特别是家长对课外阅读意义的片面认识。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堂阅读与学习的延伸,课外阅读的直接目标应该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具有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便能较好较快的同化新的学习内容,学得更快,学得更好。课外阅读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我们必须明白,语文素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还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勤奋阅读和领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同样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勤奋阅读与领悟。因此,课外阅读,绝不仅仅是多读几本书,简单地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作为老师,或是家长,绝不能把它当成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或是学习成绩的制胜法宝。

  • 索引序列
  • 教育部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研究论文
  • 小学课外阅读教育论文
  • 初中生课外阅读研究论文
  •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研究的论文
  • 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与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