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关于张仲景论文范文

关于张仲景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关于张仲景论文范文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

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1.2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2.1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2.2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2.3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2.4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2.5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3.1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3.2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3.3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3.4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2009.12.14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中医药美容以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效果持久等特点,逐渐成为现代美容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美容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现代中医美容是脱胎于传统中医美的新兴学科,具有历史悠久、 经验 丰富、整体观念、辨证求美、 方法 多样、安全有效、融入生活、简便易行等诸多特点。经过近代几十年的发展,融合了现代科技的中医美容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学科地位不断提高。

【关键词】现代中医美容;发展状况

现代中医美容学是一门以人体健美为对象,由多种基础、临床学科相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中医学科,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体美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医特有的方法,研究损美性疾病的防治和损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饰或矫正,探讨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的方法,以达到维护、修复、塑造人体形神美为目的的专门学科[1]。现代中医美容脱胎于传统的中医美容,是对传统中医美容的继承和创新。传统中医美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 文化 底蕴,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始终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经过祖辈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美容体系——她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形神俱美、文质并重,并且方法多样,安全有效,深受人们欢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亦不断提高,中国的医学美容事业顺应而生并迅速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医美容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融合了现代科技的中医美容更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现将现代中医美容的发展现状作简单概述。

1 传统文化 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

传统中医美容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早在西周时期就形成了最早的医学分科,将医学分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而疡医,则便是是最早的中医外科医生。而各种对于皮肤疾患的治疗和护理则便是属于中医外科的范畴。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已有一些关于美容药物的记载,如“荀草……服之美人色”,“蕃草……服之媚于人”[2]。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实践、 总结 出多种损美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和防治方法,甚至还涉及外科、牙科美容,并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医家及经典著作。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具有保健美容或治疗美容作用的药物达160余种,并提到了美容用品的独特剂型——面脂,如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唐代著名医家及养生大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分别辟有“面药”和“妇人面药”专篇。明代医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中载药1892种在“眼目”、“面”、“鼻”、“唇”、“须发”、“胡臭”、“诸疮”等篇中,集中介绍了数百味美容药物,对每一味药物的功效及使用方法,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以上这些不过是沧海拾遗,由此可见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而珍贵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而现代的中医美容正是对这些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现代学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研究,并加以整理和总结,通过不断实践和验证,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中医美容。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美容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 教育 组副组长黄霏莉女士和首都医科大学的马斌荣教授合作完成了“中医美容咨询系统”,该系统使用多媒体技术,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1993年底的400余种中医医籍及近10年40种期刊中有关中医美容的信息进行了整理、总结和归纳,成为中医美容科研、教学、临床治疗中随时可以提取的资料库。

在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创新的科技也为中医美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实验人员运用现代技术对中草药进行药理研究,分析其发挥作用的药理成分。运用现代工艺的加工和提取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留其有效成分,如CO2超临界萃取技术,该技术是以低温高压提取,能有效防止中草药活性成分和热敏物质氧化,减少有效成分流失,特别是能较好地保留中草药中的挥发性成分,并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成分,且无溶剂污染。使用该技术萃取分离的中草药有效成分是普通方法提取的2.5倍。

另外,对于制剂剂型的不断改良和创新也促使现代的中医美容更加便捷、实用、有效。例如将传统汤剂的改为口服液并改善其色泽、气味、质地再加以精美包装,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医美容的形象和品位,良好的口感也使之更趋于求美者接受。

2适应时代潮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2.1中医美容具有诸多优点

2.1.1整体观念、辨证求美: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而整体观念把人体美与五脏六腑乃至外在环境联系起来。中医讲:“有诸内,必形于外。 ”发生于我们皮肤体表的一些损美性疾病往往就是体内脏腑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这就说明了对于一些损美性的疾病,不仅要外治还要内调,要运用内服外用药物、针灸、按摩等各种治疗养护方法进行全面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比如黄褐斑,常常由于肝肾亏虚、肾阴不足等原因引起,那么在治疗黄褐斑的如果只是单一的使用祛斑的面膜外敷或是使用现代医学美容的激光、光子等技术来治疗,疗效差而且易反复。倘若,在外治的同时配合补益肝肾、滋补肾阴的内服药,再辅以针灸推拿疗法,从根本原因上治疗,就能得到较好的疗效,且复发率低。中医美容的这一整体观念得到了广大求美人士的普遍认同。

2.1.2方法多样、安全有效:中医美容方法众多,大致可分为中药、针灸、推拿、刮痧、气功、音乐、心理、食膳、养生等,其中每一大类又有若干种具体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优势。如中药又分内服外用,内服又分为疗效迅速并且可以随证加减的汤剂、便携的丸剂、使用方便的口服液、滋补力强的煎膏剂等;外用有膏剂、酊剂、气雾剂等。这些方法经过反复实践,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或无。在这个崇尚绿色、自然、无害的时代,中医美容自然深受欢迎。

2.1.3融入生活、简单易行:中医美容很多治疗和养护方法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食膳美容,古人云:“食饮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食物与药物治病原理相通,源自“药食同源”一说。的确,很多中药界与药物和食物之间,如山药、大枣既是美味的食物,同时也属益气健脾的药物。中医讲: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皮肤、毛发等组织器官得到充分的的濡养而表现出滋润、光泽的健美状态;脾不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阴血亏少,导至腹胀、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毛发枯槁,皮肤粗糙等临床症状,有损人体健美。那么一个脾气虚弱的人就可以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诸如山药、大枣之类具有益气健脾作用食物,来实现美容的目的。这样,既享美味又养容颜,简单易行,何乐不为?

2.1.4独特的审美理念:中医美容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说中医美容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可以说中医美容带着浓重的人文气息。现在连奥运都讲究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中医美容的这一点可以说是紧握了时代脉搏。另外,中医美容讲究中和(自然)之美、神韵之美、文质之美,这种理念也正好与现在的潮流相呼应。这样的中医美容自然会受青睐。

2.2市场环境为中医美容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首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追求更加完美的生活状态,人们愿意也有能力去消费美容产品,而中医美容内调外护、绿色自然、方法多样、安全有效等特点也正好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口味。其次,众多商家嗅到了中医美容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商机,纷纷投资致力于中医美容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如大家所熟知的知名品牌百草集、丁家宜等就是成功中医药美容的典型案例。现在,国外商家也纷纷进军中医美容市场,04年4月,资生堂“中医美容与健康”研究项目由日本中医学协会在日本正式启动,旨在开展中国中医药学中涉及美容与健康部分的研究,并探寻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化妆品和保健品的开发工作的可能性。

3注重学术研究,人才水平不断提高

上世纪80年代,各种有关中医美学和中医美容学的著作陆续出版,如《中医美学》、《实用传统美容法》、《中医美容大全》、《针灸美容》、《中医美容学》等,各类有关中医美容的论文也日渐增多。1989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医疗美容专业委员会成立,199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成立,标志着中医美容与中医其他科室一样成为独立的学科。为了适应中医美容发展的需要,对于中医美容人才的培养也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全国许多中等或高等医药院校开办了医学美容专业,不论是中医院校还是西医院校, 中医美容学都是作为主干学科。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有中医美容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毕业 生。这些人才充实到美容行业中,大大提升了美容行业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4相关法规不断出台

卫生部2002年1月,卫生部颁布了19号令(《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医疗美容的定义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体的容貌和人体各部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将美容划分为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部分,并且明确规定“医疗美容可谓一级诊疗科目,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和美容中医科为二级诊疗科目”,进一步确立了中医美容的学科地位。

中医美容博大精深,虽然近十几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还有诸多方面的欠缺。由于各种原因,中医美容科在各大医院里还不是很多见,而市场上的形式多样的中医美容也欠缺规范,从事中医美容的人才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有些甚至没有医学基础。这些都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也打击了一部分消费者的信心。所以未来的发展亦是任重而道远。对于未来中医美容的发展应该从进一步加强中医美容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融入更多的科技力量,加快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几个方面入手,加快中医美容的发展,促进中医美容的成熟。

参考文献

[1]刘宜群.中医美容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6:1

[2]胡长鑫.生活美容与医学美容的历史小考.医学与哲学,1992:(2):51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同样,也是美容研究的渊源考察文物。可以看到我们先人在二千年前就已经能研制简单美容制剂。浩翰的古籍里,有关美容的论述丰富深刻,其实用方笺也屡见不鲜。自战国至清末的医籍、医著中,就有增白悦颜、祛斑莹面、毛发美饰、酒渣粉刺、灭斑除疣、除臭散香6大类1233首美容方剂,269味中草药。当然,这些多数是为当时朝廷贵族服务的。本文对古籍中的美容方药归纳如下。

1 远古至先秦时期

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起源时期。甲骨文已记有“疥”、“秓”、“癣”、“疣”等损美性疾病[1]。殷纣王时期,已研制有“涂脂擦粉”,使用的化妆品——“燕脂”,能收到“桃花妆”的美容效果[2]。战国时的《山海经》146种药物中,有12种与美容有关[1]。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形成于战国至秦时期的医药方剂书《五十二病方》的内容十分丰富,预防和治疗瘢痕的方剂6个[3]。《养生方》中有3个长寿方,还有“令人面泽”和“去毛”、“黑发”的专方。

2 秦汉三国时期

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萌芽时期。《黄帝内经》虽为中医理论巨著,也为中医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也有一些治疗美容的方法[4]。如《灵枢·经筋》记载了马膏疗法,用马项下脂肪反复涂摩患处,即将药物和按摩结合起来的一种美容治疗方法。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00种关于“悦泽”、“美色”、“轻身”、使人“头不白”的美容药物(上经54种,中经27种,下经19种),并提到了美容药品的独特剂型——面脂。

另外,汉代2位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创立的当归芍药散治疗肝血瘀滞引起的肝斑,麻子仁丸治疗燥热所致的皮肤粗糙,猪肤汤润肤悦颜去皱等方法,至今仍为后人所沿用[4];《华佗神医秘传》载美容外用复方10首,《华佗神方》有美容保健、治疗的内服、外用方共56首[5]。

3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的形成时期,亦是中医美容方剂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3.1 两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的葛洪《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2本书,前者是一本哲学名著,后者是一本医学名著[6]。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抱朴子外篇》50卷中,而《肘后备急方》 以其所刊载的美容方剂之早、之多、之专,以及所明显体现出的美学思想,堪称中医美容第一书,其中记载的美容方有66条,应用于美容的药物有95种[7]。南北朝时齐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所载730种药物中[8],有保健美容中药70余种,而且对《本经》有所发挥,如藁本,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可作沐药面脂”,这些都被后世广为应用。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也收载了一些美容方剂,共50首左右。3.2 隋唐时期

初唐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下合称《千金方》各30卷,其中较集中论述中医美容内容的章节有《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七窍病下,列方81首;《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列方56首;《千金翼方》卷五·妇人一·妇人面药第五,列1论,39方;《千金翼方》卷一·药录篡要·悦人面第六十三,列药9味,其余大量内容则散在各卷之中。其弟子孟诜撰《食疗本草》,载食药260味[9],其中有许多美容食物,如“荔枝,微温……健气与颜色”,“萝卜,性冷……服之令人白净肌细”,丰富了食膳美容的内容。唐王焘的《外台秘要方》,其中三十二卷专论美容,有面部美容方97首,美眉发方87首,澡豆方9首,口脂方3首,美手方3首,香体熏衣方10首,另有其他美容制剂方法11首[10]。凡其他各卷方药主治和用法与美容相关,并确有美容治疗和美容保健作用的方药有34首。其中美发方9首,香体方4首,美手方7首,去除面斑方11首,保健方3首。凡原文中指明对头面损容性相关疾病具有美容治疗作用,如治疗白癜风方14首,香口方9首,香体除臭方43首,除疣方19首,除瘢痕方17首。依此思路,共得美容方药两类356方,294种药物。总之,两晋至唐间,中医美容可谓承上启下全面发展,不仅初步体系形成,也为宋元时期的进一步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宋金元明清时期

此期是传统中医美容方剂学的拓展时期。此期的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大部分都涉及到了美容问题,清代宫廷美容已达相当高的水平。

4.1 两宋时期

在遗留至今的宋代出版了几部大型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均收载有很多美容方剂。《太平圣惠方》第四十卷以美容方为主,共列方187首;第四十一卷为须发专方,共列“治法白令黑方”、“治眉发须不生诸方”等120首;此外,在其他卷中,还有治羸瘦、白癜风、针眼、目不明、牙齿黄黑、牙齿脱落、揩齿令白净、口臭、唇疮、热疮、(各种)癣、漆疮、手足皴裂等损美疾病诸方440余首,以及各种补益驻颜方240余首[3]。全书共有美容方剂980余首。《圣济总录》中,仅面体、髭发两门,就有处方100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诸虚门”及 其它 各门中,也散在收载了许多具有增白驻颜、乌发固齿、延年润肤作用的美容方剂[4]。此外,《使辽录》中,还记载了以中药“瓜蒌”调敷于面部的“佛妆”配方,与现代所称之“倒模”美容术是类同的。除此之外,《苏沈良方》、《洪氏集验方》、《济生方》、《类证普济本事方》、《鸡峰普济方》、《是斋百一选方》、《魏氏家藏方》等等,都载有美容方或法[3]。4.2 金元时期

元初许国祯撰《御药院方》,汇集了金元以前大量宫廷美容用方,如御前洗面药、皇后洗面药等,该书还列出多种牙药,如白牙珍珠散、麝香散等,共计180余首,丰富了美容范畴。

浅谈中医美容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2.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3.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

4. 浅谈老年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5. 健康论文范文

6. 浅谈女性消费市场论文

7.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

8. 浅谈临床医学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对张仲景研究论文

张仲景,名机,男,汉族,约公元150年生,河南南阳人,东汉朝代的孝廉学历,汉灵帝时曾任正地市级的长沙太守。

医圣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他医术高超,利用勤学苦练得到的本领,医好了很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他医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时,弃官归乡行医,为广大老百姓治病;他医道高明,写出了医学名着《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是中国医学史上首次提出辨证论治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它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

社会关系

张仲景出生在东汉末期一个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员。他从小就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立志长大后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公元161年,11岁的张仲景拜同郡的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张伯祖是当时有名的医学家,他性格沉稳,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因而张伯祖很受百姓的尊重。跟张仲景一同学医的,还有一个比他年长的同乡何颐,他对张仲景刻苦钻研医学的精神十分钦佩。他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生。医圣神奇的治病故事

破迷信治精神病

古代封建社会,迷信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取钱财。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

有一天,他遇见一个妇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总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属听信巫婆的欺,以为这是“鬼怪缠身”,要请巫婆为她“驱邪”。张仲景观察了病人的气色和病态,又询问了病人的有关情况,然后对病人家属说:“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是受了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恶的巫婆,她们是‘活鬼’,千万不能让她们缠住病人,否则病人会有性命危险。”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疗方法,为病人扎了几针。几天后,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张仲景又为她治疗了一段时间就痊愈了。从此,一些穷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治病。最早使用肛门栓剂通便法

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当时碰到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虚弱,如果服用泻药,他会经受不住。但不用泻药,大便不通,热邪无法排除。怎么办呢?张仲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做一种新的尝试:他取来一些蜂蜜并将它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制成“药锭”,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药锭”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这就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

人工呼吸首创者

还有一次,张仲景外出,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有几个妇女在悲惨地啼哭。他一打听,知道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经不能动弹了。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不太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不到一个小时,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张仲景关照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又过了一会儿,那人终于清醒过来。这就是现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论文的选题要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要和大众关心的话题中去挖掘,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妇科护理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妇科护理论文题目(一) 1. 川蜀中医妇科流派研究 2. 香薰疗法和治疗性触摸对妇科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 3. 妇科盆腔恶性肿瘤的MRI诊断 4. 妇科腹式手术后疲劳影响因素的研究 5. 陈自明对张仲景妇科诊治思想之继承与发展 6. 湖湘医学妇科学术源流研究及临证经验整理 7. 当代妇科名老中医学术流派研究 8. 妇科腹式手术后疲劳相关症状群影响因素的研究 9. 妇科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的需要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10. 利用TBS全文检索系统构建中医妇科数据库的研究与实践 11. 老年妇科肿瘤临床分析 12. 当归芍药散治疗妇科病的现代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13. 徐升阳妇科桂枝汤证的临床经验研究 14. 护理干预对妇科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 15.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在妇科应用中的临床对比 16. 2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妇科肿瘤相关性的遗传学研究 17. 妇科千金胶囊和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用于人流术后恢复的临床观察 18. 补肾疏肝法干预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及放化疗后抑郁症状的研究 19.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妇科护理论文题目(二) 1、循证护理在预防化疗期白血病患者口腔溃疡中的应用 2、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性护理 3、高血压患者不遵医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和对策 4、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研究 5、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 6、护理干预对糖尿病遵医行为影响的研究 7、医院专职陪护人员压力因素的分析 8、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护理查房 9、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应用ISO9001标准的实践探讨 10、医院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措施 11、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应用问题分析与对策 12、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与对策 13、对早产儿家属实施系统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14、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危害与职业防护 15、老年患者腹部手术近期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妇科护理论文题目(三) 1. 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 2.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3. 外科术后病人镇痛满意度调查及护理对策 4. 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因素分析 5. 护士长非权力影响力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6. 影响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7. 影响产妇泌乳不足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8. 产妇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9. 陪护人员的负性心理对癌症患者的影响 10. 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 11.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12.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 13. 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14. 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 15. 肿瘤病人化疗后并发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16. 运用人性排班法提高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 17.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对策 18. 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护理 19. PBL教学法在护理查房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20. 手术室护理记录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21. 术中应用气压止血带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 22. 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及护理 23. 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及护理对策 24. 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 25.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致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26. 外伤性截瘫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 猜你喜欢: 1. 关于妇科护理论文范文 2. 妇产科护理论文精选 3. 浅谈妇科护理论文范文 4. 有关妇产科护理论文 5. 妇产科护理论文

张仲景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天下文章一大抄。爱思医学信息公司,已经引入不端文献检索系统。如发现有抄袭论文,马上辞退写手。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一、《伤寒论自序》质疑(《浙江中医杂志》1995年07期P320)湖北省鄂州市华容人民医院 廖又明《伤寒杂病论》原书早已亡佚。传之于世的《伤寒论》一书,学术界一般公认确系张仲景著作。然而,《伤寒论》之自序(以下简称《序》),恐非仲景原作。不信,请看以下疑点。避 讳《序》文首句云:“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东汉开国皇帝为刘秀,是时应避“秀”字讳。如“茂(秀)才异等诏”。前几版统编本科教材皆谓张机生活在公元150-219年,考其时系恒帝刘志(132-167),少帝刘辩(176-190),献帝刘协(181-234)即位之时,然《序》中“降志屈节”、“平脉辨证”,均未避“志”字、“辨”(“辩”与“辨”通)字之讳,并无改字、空字、缺笔之象。殇帝刘隆,《金匮要略》中用“淋”而不用“癃”,而《难经》则用“癃”而不用“淋”。说明仲景有避讳之例,而《序》文却不避讳,当非出自仲景手笔。史 实 张机生卒年代有如前所述,今又有人说生活于二世纪中叶至三世纪中叶,而三世纪中叶为三国时代,其时战乱频繁,大疫流行。如曹植《说疫气》:“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曹操亦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建安七才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诗》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均说明当时大疫流行之广,死证之多,而疟、利、霍乱等病死率应不在伤寒之下,可《序》中却言:“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气。”又观《伤寒论》文,死证并不多见。《序》中言:“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上古”一词实指汉代以前,仲景本为汉代,诚非自述之语气。文 体汉代行文用词委婉,常以“不幸”、“见背”、“不禄”表示人之死亡,且有“入境问禁,入门问讳”之礼仪,而《序》中却直言:“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又《序》中有“委付凡医”之语,“凡医”一词与《金匮要略》之用“中工”、“下工”亦不一致,若以为互文,本非一篇,毋须如此。此外,《序》中文字尚有不合之处,姑不赘述。综上所述,《序》中实在破绽之处不少,颇疑此《序》乃他人所作,后人张冠李戴,妄题仲景之名。然而无论是自序或他序,所具唯物论观点仍应受到重视,不得因为非出仲景之手而否定其学术价值。引用 河间金栋 2015/7/3 22:16二、《伤寒论自序》考略(《中医药学刊》2004年第22卷第8期P1469)杨佃会 刘一凡(山东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山东济南//第一作者,男,1966年生,医学博士,讲师)摘 要:对《伤寒论》仲景自序,学者聚讼纷纭。基本分三种观点:多说学者认为序为张仲景所写,但也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全盘否定,还有一种即认为,序文大部分为仲景所写。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使人莫衷一是。从序的源流入手,通过考证序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用,明确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自序乃仲景所写。序之内容也很复杂,曹之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1解释书名,交代卷数;④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经过;四介绍学术源流,评论得失;1/4介绍版本情况。当然,以上四点并不是孤立的,很多序文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只是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对《伤寒论》仲景自序,学者聚讼纷纭。基本分三种观点:多说学者认为序为张仲景所写,但也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全盘否定,还有一种即认为序文大部分为仲景所写。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使人莫衷一是。笔者从序的源流入手,通过考证序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用,明确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自序乃仲景所写。1、序之源流考序之起源,可以上溯到屈原《离骚》,刘知几《史通·序传》指出:“(离骚)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主,此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于此。”当然,《离骚》毕竟是一篇楚辞,还不能说它是一篇真正的序文[1]。那么真正的序究竟起于何时?就传世文献来看,西汉已有不少序例,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就是一个代表。到了东汉,班固《汉书叙》、许慎《说文解字叙》、王逸《楚辞章句序》、郑玄《诗谱序》、高诱《吕氏春秋序》等都是很著名的[1]。所以说生活于东汉末年的张仲景,遵从当时的生态文化环境,在其写成的《伤寒杂病论》一书写有序文是不易让人产生任何怀疑的。2、序之位置序是图书正文之前说明写作经过、刊刻情况、学术源流等内容的文字。序之位置古今不一。早起的序多附于书后,这是由写作时间的先后所造成的。写书之始,要从正文第一卷写起,一直写到最后一卷。只有在全书写完后才有可能回顾一下全书的内容,或交待一下写作经过,才有可能写序[2]。如上述所说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说文解字叙》等都是放在书后的。然而对于读者来说,由于序能揭示全书梗概,让读者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并能提示读书门径、激发读书兴趣,在读正文之前,首先读序是非常有益的。因此,为了方便读者,后来的刻书者或抄书者就把序移至书前。当然,也有一些序,至今尚未移至书前,人们常以“后序”名之。《伤寒论》自序恐也不能例外。3、序之作者就序之作者而言,分自序和他序。自序是作者本人所写;他序非作者本人自写,而由他人写成。在一些非医学古籍中,他序产生较早。据记载,晋代左思《三都赋》写好之后,不为人重,陆机甚至扬言要作覆瓿之物。后来皇甫谧写了篇序言,大加赞扬,张载、刘逵、卫权又先后为之注解,“于是,富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2]。综观古代医籍,象王叔和《脉经》、葛洪《肘后备急方》及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均为本人写序,况且仲景当时学问淹贯,名噪一时,其书序毋庸找人代写,而是由自己写成是合情合理的。4、序之内容序之内容也很复杂,曹之[1]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1解释书名,交代卷数;④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经过;四介绍学术源流,评论得失;1/4介绍版本情况。当然,以上四点并不是孤立的,很多序文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只是重点有所不同罢了。细考仲景自序,有“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愤恨当时的士人之流不留神医药,只知追逐权势,并迷信巫祝。“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仲景目睹广大人民由于疾疫流行死亡惨重的情况,内心十分伤感,激起了他著书立说以拯救夭亡的愿望,并明确交待了写作方法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书名是《伤寒杂病论》及卷数是十六卷。象这种序文自己不写,难道他人更比自己了解写书的目的?参考文献[1]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529-547[2]唐·房玄龄.晋书[M].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4,2377[3]王聘贤遗稿,丁启后等整理.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4):24

你还是去专业一点的网站吧 什么丁香园 什么医学论坛吧论文吗 不是有论文库吗~~~~~~~~~~~~~~~~~~~~~~~~~~~~~~~~~~~~~~~~~

仲景药茶论文题目

中国典籍中茶的药用记载 《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三国 华佗 《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汉 张仲景《伤寒杂论》茶治便脓血甚效。 梁 陶弘景 久喝茶可以轻身换骨。 唐 苏敬《唐本草》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祛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 唐 陈藏器《本草拾遗》茗,苦,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宜热,冷即聚痰...... 唐 王焘《外台秘要》“代茶新饮方”记述药茶的制作。 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令人有力,悦志。 唐 孟洗《食疗本草》茶治“腰痛难转"“热毒下痢”。 宋 王怀隐等 《太平圣惠方》记载“药茶诸方”。 元 忽思慧《饮膳正要》凡诸茶,味甘苦微寒无毒,祛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 元 吴瑞《日用本草》茶能“止头痛” 元 王好古《汤液本草》茶有“清头目”之效。 明 朱棣等《普济方》药茶方8个。 明 韩懋《韩氏医通》记载缓衰抗老的八仙茶方。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散,又兼解酒食之毒...... 清 张璐《本经逢原》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 清 陆廷灿《续茶经》独予有诸疾,则必借茶为药石,每深得其功效。 清 刘源长《茶史》茶茗久服,有力、悦志。 清 汪昂《本草备要》解酒食油腻,消炎祛毒;利小便;多饮消脂肪。 清 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 清 黄宫绣《本草求真》人胃、肾,清头目,除烦渴。 清 费伯雄《食鉴本草》气清能解山岚障疠之气,江洋露雾之毒,及五辛炙之热。 清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解油腻、牛羊毒。 西方的药用记载 17世纪,一开始茶叶是在欧洲的药房,而不是食品店销售。荷兰医生尼古拉斯·德克斯(Nicholas Dirx)述及“茶乃治万病之长寿妙药”英国伦敦医学会主席布朗(Brown)爵士曾茶为“人类救世主”,他说:“余确信茶为人类救世主之一,欧洲若无茶传人,必饮酒而死”。 17世纪,法国皇帝路易十四患有头痛病,拉默雷(R.Lemery)用茶叶居然治愈了他,内阁总理大臣马萨林(C.Mazarin)患痛风病,也因为饮茶而治愈。克雷西(M.cressy)专门研究了饮茶对痛风病的疗效,并发表博士论文,使茶叶名声大振。 1678年,荷兰的科内利斯·邦特科博士著有《茶——优异的草药》,尤其强调了茶叶帮助消化和缓解便秘的功效。 1685年,法国的菲利普·西尔维斯特·迪富尔著有《关于咖啡、茶、巧克力的新奇论考》,提到茶叶可促进血液循环、利尿以及对头痛、通风、风湿、结石等有疗效,且几乎无副作用。 1730年,英国的托马斯·肖特著有《茶的历史,自然、实验、流通经济、食品营养角度的研究》提到:绿茶对卒中、困倦、无力、反应迟缓、视力低下等效,武夷茶对呼吸道疾病、溃疡有效。 1772年,英国的约翰·科克利·莱特松在《茶的博物志——茶的医学性质以及对人体的影响》中提到:茶有防腐、收敛效果,以及通过芳香成分起到镇、松弛神经的作用。 -END- 欢迎关注 饮哲红茶经 微信公众号 SH-YinZhe

关于仲裁的论文题目

一、申请劳动仲裁是否应该收费?(有无恶意提出仲裁申请的人);二、劳动仲裁提出申请时效3个月更为科学(申请的时效长不一定有利于劳动者,尤其是非公小企业);三、仲裁机构的设置与仲裁员的待遇【我国西部县仲裁呈现“三五”即:一个明确的机构、无人员、无开庭场地】(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才会得到用人单位的尊重与认可);四、我国劳动仲裁的未来(是否能够真正与世界接轨,否能实现真正的一裁终局);五、怎样实现仲裁机构的合理设置(中等城市的区是否设立);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定位(该机构是司法还是行政);

法律系论文提纲范文

拟写提纲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思路的过程。从作者本身讲,随着构思的深人,自己往往可以发现薄弱的环节,及时地对提纲进行修改句补充。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法律系论文提纲范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论文提纲

题目:《仲裁员责任制度研究--兼及我国仲裁员责任制度的反思与构建》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仲裁员责任制度的法理基础--仲裁员与仲裁当事人法律关系比较研究

第一节本章概要

第二节英国

一、背景简介

二、研究仲裁员、仲裁当事人及仲哉机构法律关系的路径

三、英国债法综述

四、英国法下的相关立法与司法实践

五、小结

第三节德国

一、背景简介

二、研究仲裁员、仲裁当事人及仲裁机构法律关系的路径

三、德国债法综述

四、德国法下的相关立法与司法实践

五、小结

第四节仲裁员与仲裁当事人关系模型的困境及其解决

一、仲裁员与仲裁当事人关系模型的价值选择

二、仲裁员与仲裁当事人关系模型的合同迷局

三、仲裁员与仲裁当事人关系模型的路径选择

四、仲裁员与仲裁庭的关系

五、小结

第五节小结

第三章仲裁员责任制度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仲裁员责任及其豁免

比较研究

第一节本章概要

第二节仲裁员民事责任及其豁免比较研究

一、仲哉员w任的纵向比较

二、仲裁员贵任豁免的横向比较

三、仲哉员民事贵任与法官民事责任的比较

第三节身份一合同模型下仲裁员民事责任及其豁免制度的构建

第四节小结

第四章我国仲裁员责任制度的.反思--兼及枉法裁决罪之批判

第一节本章概要

第二节我国现行仲裁员责任制度

第三节我国仲裁员责任制度反思--枉法裁决罪之批判

一、枉法裁决罪的积极意义

二、对枉法裁决罪内容的置疑

三、对枉法裁决罪影响的置疑

第四节我国仲裁员责任制度再反思

一、我国仲裁员责任制度现状的原因分析

二、我国仲裁员责任制度现状的利弊分析

第五节小结

第五章我国仲裁员责任制度的设计一兼及仲裁员责任保险制度

第一节本章概要

第二节机构仲裁语境下我国仲裁员的法律地位及责任制度设计

一、商事仲裁相关法律关系的法理分析

二、我国商事仲裁相关法律关系与法律环境协调性分析

第三节仲裁员责任制度及其豁免

一、仲裁员责任制度

二、仲裁机构责任制度

第四节仲裁员职业责任保险制度

一、对商事仲裁员实行职业责任保险的制度思考

二、对商事仲裁员实行职业责任保险的方式选择

三、对商事仲裁员实行职业贵任保险的现实困境

四、小结

第五节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篇二:论文提纲

题目:《英国近代法律教育转型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学术史的回顾与检讨

三、研究路径、结构安排及方法论探讨

四、本文创新之处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18世纪中叶前英国法律教育的分离状态

一、“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的发展

二、律师会馆的法律教育

三、牛津、剑桥大学的罗马法一民法教育

第二章布莱克斯通与大学普通法教育的尝试

一、布莱克斯通所处的时代

二、布莱克斯通的法律教育实践

三、布莱克斯通开创大学法律教育的深远影响

第三章19世纪上半叶法律教育的艰难推进

一、英国社会对法律人才和法律教育的需求

二、19世纪上半叶主要国家的法律教育

三、伦敦大学的创建:大学法律教育的真正开端

四、法律职业组织法律教育的复兴

五、1846年法律教育报告:统一法律教育的构想

第四章19世纪下半叶新型法律教育体制的确立

一、19世纪下半叶英国法律教育的背景

二、新旧大学法律教育的展开

三、法律职业组织法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章新型法律教育体制的运行

一、新型法律教育体制的构成

二、新型法律教育体制的实施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篇三:论文提纲

题目:《审判权与公诉权的制约关系研究》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审判权、公诉权相互制约的基础理论

(一)公诉权的内涵与性质

那就针对仲裁常遇到的问题 做篇论文吧,比如《劳动仲裁中对劳动者要求社会保险的解决方法》

  • 索引序列
  • 关于张仲景论文范文
  • 对张仲景研究论文
  • 张仲景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 仲景药茶论文题目
  • 关于仲裁的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