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与中秋有关的论文题目

与中秋有关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与中秋有关的论文题目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 从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现在讲究广式月饼,过去“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能放半年的,肯定不会是广式月饼。 月饼源自民间祭祀,同样,北京人常吃的点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间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从制作工艺上说,油炸、蜜饯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连饺子,也是春节供后的食品。 其实,不仅仅吃食是这样,延顺这个思路推广开来,艺术的诞生(谨慎的人在这里会用某些艺术门类这个概念)一样离不开民间祭祀的。还记得上学时曾对这个问题发生兴趣,翻看一些河南、山东地区的考古资料,至今仍能刺激自己头脑的是一柄出土于山东日照的玉斧,当然真的玉斧无缘得见,但是单单就那图画已经足以让人惊讶了。那斧薄得能够透过光线而上面精致的一条夔纹是很难让人简单地以“活灵活现”这个词将就形容的,在石斧的时代,它的存在又能够说明什么? 与其说玉斧是斧,倒不如称之为一种语言,描述着艰难的砍砸者同上天对话。或者称之为精灵,这是一个屏弃了功利取舍的精神的精灵。于是由了它,艺术方才出现。更于是人才彻底地脱落成为人。 中秋节真好,好在又一次让我想到了这些已经好久不想的问题。当然节日本来就是人们精神的节日,与此时偶尔察觉月饼与烙饼的差异,也并不奇怪。你瞧,人不就是这个样子么。给自己做吃的,为了填饱肚子没一个认真。馒头包子几百上千年从不变化,但凡加上点精神追求,就能花样翻新。 看来糕点如此,艺术作品和其他许多事情,确实也都是这个样子。

中秋联欢晚会关于中秋月饼的作文难忘中秋遥想中秋赏月2010年中秋之夜作文中秋之月四年级中秋之夜作文初一中秋赏月作文难忘的中秋节欢乐中秋节中秋节趣事作文中秋节的夜晚愉快的中秋八月十五中秋节愉快的中秋节中秋杂感快乐过中秋中秋玩翻天愉快的中秋联欢会中秋夜中秋月圆人更圆作文小学作文中秋赏月小学生中秋之夜作文爱中秋的月亮

《我的中秋情结》《千里共婵娟》

<中秋,你回来吗> <中秋团圆节> 《中秋赏月》 《赏月计划》 《月圆人也圆》《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关于中秋节的议论文题目

《我的中秋情结》《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就快到了,关于中秋节的议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中秋节议论文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中秋节议论文作文范文篇一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而是我们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这意境荡涤我陈旧的思想,冲刷掉世间的不平。或许你对这圆月还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请开启你思维的闸门,畅想明天,畅想属于自己的“心月”吧。 中秋节议论文作文范文篇二 在八月十五这月色如昼的夜晚月饼专卖市场的柜台上传来了叽叽咕咕地争论声. "瞧瞧我是多么的时尚穿着巧克力夹克套着奶油鞋子多神气!你们哪一个比得过我 "元祖巧克力奶油月饼扯着嗓子喊道.元祖雪月饼滔滔不绝地嚷着;"我和你虽然是一个牌子但我可比你美多了看我有象调皮的小 星星似的外形我有一层又白又嫩的皮肤里面还有象白雪一般的冰激淋呢!"元祖雪月饼一说就说个没完没了.最土最俗最普通不过了的间装月饼吞吞吐吐结结巴巴难为情地说:"虽然我—我样子没—没没你们漂亮—亮但但是我很便宜味道也—也也不错."不知道它是很内向的人还以为它有口吃呢因为它很土里土气所以别的月饼看都没看它一眼.这时维生素月饼嬉皮笑脸油腔滑调地说:"月饼里数我营养最好我肚子里面藏着维生素abcde!" 维生素月饼刚想称霸突然深藏不露的月饼之王—海鲜天价月饼语惊四座出口成章:"你们都瞧见我这威猛的身躯了吗 你们都嗅到了我的肉香了吗 你们都知道了我是哪级人物了吧 "月饼们齐声说:瞧见了嗅到了也明白了你太伟大了."月饼王问:"那是哪一级人物啊 "月饼们纷纷议论起来你一句我一言有的说:"你的事我咋知道."有的说:"我为什么要知道你的事 "天价月饼听了托着脑袋大叫道:"哎呀跟这些蠢驴在一起简直是我的耻辱." 这时一位身穿华丽衣裙的女顾客来买月饼天价月饼想:她这么有钱一定是来买我的.巧克力月饼想:她这么瘦一定是来买我的.雪月饼想:她的皮肤这么黑一定是来买我的.维生素月饼想;这位顾客脸色不太好一定是来买我的.可是令这些月饼意想不到的是女顾客说:"我要两盒简装火腿月饼."所有的月饼都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简装月饼打起进精神焕然一新得意洋洋地走了.所有的月饼眼睛瞪得象鸡蛋一样大…… 简装月饼语不惊人土里土气却原来有如此魅力.啊!古人说得一点也不错: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中秋节议论文作文范文篇三 中华民族不知道过了多少个中秋团圆,我们不能拿五千年文明来加减乘除,因为究竟在何时起源了中秋节,恐怕没有确切的答案,民间传说只能是历史传说,当然民间的故事也是历史,也要看修订历史的人士是哪方人士了。中华民族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传统之说,而和谐恰如东方民族的伟大,节日自不必说,团圆也就不仅此中秋了,孩子有时淘气之余还说,什么时候去爷爷家玩玩,这就是最小的团圆愿望,但这并不一定就是节日才能团圆。 数数年内可能又不可能团圆的节日,元旦、小年、除夕、春节、正月十五等等,凡是礼拜那两天也是可以团圆。民族的民俗的节日吃饭就餐的讲究和内容就有不同了。北方的南方的东方的西方的汉文化的少数民族的民族融合的国外的中外结合的,等等等,都有不同。 比如,新疆包括好多民族之风,但主要的手抓饭、新疆大盘鸡、烤全羊、葡萄干等等清真食品在节日里必不可少;东北民风是在月圆之前摆上都是圆的水果和月饼,小辈的要给长辈的孝敬礼品,家里子女纷纷回来团聚在父母周围共度和谐时光;长江两岸江浙沪地区更加讲究,当然甜品居多,除了水果、月饼,他们还有祭奠之说,还有吃腰点和元宵,元宵在这些地区又称汤圆;再往西南云贵川一带,月饼肯定不会少,但是围炉火锅也代表团圆之意,辣子吃少了不可以,只有多吃才代表以后红红火火、发大财、人丁兴旺,当然这里具有代表性的腊肉一定提前做好,还有糯米酒更是老少百姓所喜爱,还有在云南等地要摆百里宴席,大家和谐共处在一桌连绵号称百里,实际上就是很长了,不一定有百里那么长连起来的餐桌;两广地区也是区别有加,餐桌上要上虎跳墙这个菜,代表步步高,一定要上鲤鱼,并且鲤鱼的姿势一定要跃跃上跳的摆盘,代表鲤鱼跳龙门,当然也是表示一年要比一年好,粤菜的讲究很有道理,甜就甜到底,他们也吃辣子,辣就辣到底。国外的汉文化传承饮食改良许多,基本是中西合璧,菜味道是汉味但是原辅材料、餐具都是西方化了。 关于吃的不多说了,多说了也就等于不知道了。小时候,认定节日能够带来快乐和好吃的,多希望休息玩耍,天天在想天天放假不上课多好哇,可是事与愿违,家长打着骂着必须上课,老师也是如此,于是都想多上几节劳动课和体育课,可是学校上劳动课就那么几节,体育课也是如此。不像现在家长哄着,老师不敢多管的同时,还怕惹怒了家长,谁知道此家长是什么官衔是什么社会地位。当然教育孩子轻重谁也不好把握,就是家长更是如此。我想节日更多体现的是和谐相处,共度美好时光,那么学子们更要珍惜自己有限的学习时间,家长和老师的携手共同教育孩子也是时光不等人。 我想,中秋节为什么放假,更是我们传承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延续,大家有了休养生息,有了一年一度的在此团圆的总结,民俗给了我们伟大民族的复兴基础,体现了人性化、人本关怀,激励我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永远发展,不断壮大,使我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百姓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看了中秋节议论文作文还看: 1. 高中中秋节作文800字 2. 以中秋节为话题作文800字 3. 高中生中秋节作文 4. 高中中秋节作文800字大全 5. 以中秋为话题的作文1000字 6. 中秋节的优秀作文800字

中秋节作文题目有哪些

中秋节作文题目有哪些,作文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学会多角度地看问题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作文提倡龙头凤尾猪肚,作文水平的提高还需要阅读积累,看完中秋节作文题目有哪些,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篇一:关于中秋节的作文题目

我过中秋节

难忘的中秋节

中秋节真快乐

篇二:关于中秋节的作文题目

嘿!好一个愉快的中秋节

中秋月正圆

欢欢喜喜过中秋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题目

月光下的遐思

中秋节的遐想

难忘中秋

沿着月光的'颜色小

时不识月

琉离瓦的月光

明月高高挂

忘记吧,月圆中秋的味道

月圆是画,月缺是诗

团圆才是福

那心事,纷飞在中秋夜

清凉中秋

金色的中秋月光

流泪的中秋节

享受个性化的月饼

不一样的中秋温情

月饼旧事

中秋夜景

圆梦中秋

中秋节起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风俗: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从习俗上看,过去中秋节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现在送礼更兴旺。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要想想,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0回答者: 鄯晶尹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008-9-14 16:30我来评论>>相关内容• 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风俗习惯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写... • 比较两者关系的议论文该怎么写(在线等) • 高考作文:议论文,怎么写得高分.在线等答案 • 《日出》议论文 有希望内容的!!在线等!!! • 给这篇议论文进行评论 要800字 在线等 查看同主题问题: 中秋节 议论文 在线 其他回答 共 1 条中秋简介[编辑本段]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由来[编辑本段]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中秋习俗[编辑本段]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中秋宴俗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2、粽子是一句在盗墓者中流传的暗语 就象山里的土匪之间谈话也不能直接说自己杀人放火,都有一套黑话切口,粽子是指墓里的尸体保存的比较完好,没有腐烂,摸到大粽子就是说碰上麻烦了,指僵尸、恶鬼之类不干净的东西,干粽子是指墓里的尸体烂得只剩下一堆白骨了,还有肉粽子,是说尸体身上值钱的东西多。 不是粽子的粽子: 盗墓业者的行话,指僵尸(曾在天下霸唱的<鬼吹灯>一书中提到,属天下霸唱原创).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粽子简介 粽子(英文名:glutinous rice dumpling)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并且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编辑本段]民间传说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编辑本段]粽叶的象征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屈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编辑本段]粽子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2][3]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编辑本段]粽子趣闻 历史最悠久的粽子: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最大的粽子(正常食用):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最大的粽子(吉尼斯纪录): 在2000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西(南宁)旅游美食节期间,南宁明园新都酒店的厨师烹制而成的一只巨粽,长3米,宽2.1米,高 1.2米,蒸煮熟后达2000多公斤,打破了浙江粽王的纪录,成为新的吉尼斯世界粽王。该粽王共用了 20多口大缸、550公斤糯米、150公斤的五花肉、500公斤绿豆、150公斤板栗、10公斤虾米、10公斤冬菇和 7. 5公斤粽酱,连包带煮共花 6天时间。此外,为煮这只巨粽,南宁化工集团机械厂特制了一口长 3 .5米、宽 2.6米的巨锅。共有 3000多人品尝了这只粽子。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编辑本段]粽子流派

与中医有关的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条中医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二次革命、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1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1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1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1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1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1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1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1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1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1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2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中医学毕业论文可以写综述类或者医学实验类的文章。开始也不会弄,还好关键时刻寝室同学给的雅文网,有专业的帮忙轻松多了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中医饮食调护对压疮疗效的影响浅谈中医特色整体护理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图式论框架下的中医英语教学管理模式中医术语英译研究再论浅谈案例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时俱进 春华秋实 “十五”期间河南省中医事业成就显著借鉴循证护理理论发展循证中医护理SARS辨证论治及其中医现代化琐议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与中医证型的研究我国中医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条件调查分析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教学的尝试中医针灸治疗手术后并发症验案4则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进展中医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与分析模糊学理论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钼靶X线征象在乳腺癌中医辨证分型方面的分析研究外敷穴位药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培训难点及其对策——“十一五”农村卫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述评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开设中医特色课程的调查研究城市社区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和中医防治知识需求情况分析高血压患者中医分型治疗观察对中医活档案的认识与探索住院病人对中医护理认知及需求调查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嗜睡中医临床评价初步研究中医古籍文献在中医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探讨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特征聚类研究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对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影响分析北京民众对中医看法的简易调查分析社会需要铁杆中医制约中医内涵与外延式发展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黑龙江省的调查研究“李约瑟难题”与中医发展之难中医的科学性全面理解中医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医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中医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及评价中医发展路径思考汉中市乡镇卫生院中医服务质量现状调查成立中医护理专项小组推动中医特色护理的方法与效果以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中医英语语料库建设可行性探讨中医肾主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研究进展与思路PBL教学法及其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我给你一些思路.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6.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来源:学术堂)

关于余秋雨的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现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现代文学论文题目

1. 分析《家》中觉慧的形象

2. 试论祥子与虎妞的形象

3. 评《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

4. 评《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5. 、《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

6. 、《雷雨》主要戏剧冲突之我见

7. 、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美

8.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之异同观

9. 、抗战时夏衍在桂林的戏剧活动和创作

10. 、莎菲女士之我见

11. 、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

12. 、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

13. 、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

14. 、论莫言的小说

15. 、 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

16. 、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

17. 论《凯旋在子夜》

18. 论琼瑶的小说

19. 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

20. 论《鸡洼窝人家》

21. 论《棋王》

22. 论老舍的戏剧观

23. 论张贤亮的小说

24. 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25. 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26. 舒婷的诗歌创作

27. 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

28. 谈莎红的抒情诗

29. 秦似的杂文创作

30. 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

31. 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

32. 李准的小说创作

33. 秦牧的散文特色

34. 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

35. 论《钟鼓楼》

36. 论《北方的河》

37. 论王安忆的小说

38. 论高行健的探索剧

39. 论新诗潮

40. 论北岛的诗

41. 论新时期通俗文学现象

42. 论王蒙的小说

43. 港台文学研究

44. 论新时期的小说艺术

45. 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

46. 论柯岩的创作

47. 论新时期的知青文学

48. 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

49. 论刘绍棠的小说

50. 论刘索拉的小说

51. 论新时期的改革文学

52. 周梅森小说论

53. 方方小说论

54. 余华小说论,

55. 苏童小说论

56. 格非小说论

57. 新生代诗歌研究

58. 金庸小说论

59. 席慕蓉现象研究

60. 论谌容的小说

61. 广西三剑客

62. 东西小说研究

63. 凡一平小说研究

64. 鬼子小说研究

65. 新生代小说研究

66. 新生代诗歌研究

67. 新生代女性散文研究

68. 余秋雨的散文

69. 毕飞宇小说研究

70. 池莉小说研究

71. 张抗抗小说研究

72. 迟子建小说研究

73. 王安忆小说研究

74. 铁凝小说研究

75. 残雪小说研究、

76. 贾平凹小说研究

77. 新时期的军事题材小说

78. 论样板戏

79. 十七年“重放的鲜花”小说论

80.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

81. 老舍的戏剧

82. 新时期戏剧

83. 通俗小说论

84. 台湾现代派诗歌

85. 白先勇的小说

86. 陈映真的小说

87. 李昂的小说

88. 台湾乡愁诗

89. 台湾乡土小说

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其中论文选题又是毕业论文成败的关键。下面我将为你推荐现当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 余华小说中死亡意象分析

2.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

3. 《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研究

4. 论王安忆小说叙事策略

5. 鲁迅《人之历史》解读

6.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精神要义

7.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对有关诗人及作品的评论

8. 鲁迅《野草》中的战士形象简析

9. 论《野草》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10. 论《野草》中鲁迅的想象力

11. 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及鲁迅的态度

12. 论《朝花夕拾》中的幽默

13. 胡风论诗

14. 评曹禺的《北京人》

15. 论夏衍抗战时期的戏剧

16. 论杨绛抗战时期的戏剧

17. 论丁西林抗战时期的戏剧

18. 评骆宾基的长篇小说《边陲线上》

19. 论谷斯范的长篇小说《新水浒》

20. 从《速写三篇》看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特点。

21. 论沙汀的长篇小说《淘金记》

22. 沙汀的长篇小说《困兽记》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23. 解读沙汀的长篇小说《还乡记》

24. 解读艾芜的长篇小说《丰饶的的原野》

1. 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分析

2. 《阿Q正传》中的丑陋人性

3. 《伤逝》和《寒夜》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4. 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比较论

5. 《狂人日记》的解构主义特征

6. 《狂人日记》的反讽叙事

7. 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穿越——鲁迅《狂人日记》的叙述学解读

8. 社会学场域中的悲剧之痛——鲁迅《祝福》之还原性解读

9. 论鲁迅小说的叙事伦理

10.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

11. 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疯癫意象透视

12. 鲁迅小说中人物“死亡”现象初探

13.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分析

14. 论鲁迅《野草》的原罪意识

15. 郁达夫作品中的忏悔意识

16. 沉沦与救赎——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情欲描写

17. 颓废——郁达夫悲剧小说的美学形态

18. 冰心与庐隐之比较

19. 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

20. 论《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1. 《雷雨》的神秘命运色彩探微

2.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

3. 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

4. 曹禺前期戏剧中的人性剖析

5. 试论曹禺剧作的“出走者”人物系列

6. 论《骆驼祥子》中的戏仿叙事

7. 高觉新和汪文宣比较论

8.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村少女形象

9. 色彩、意象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

10. 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比较论

11. 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情怀

12. 从《受戒》看汪曾祺的佛教文化意识

13. 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

14. 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

15. 论张贤亮小说的女性情结

16.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寻根”情结

17. 千古文人侠客梦——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与义

18. 论池莉市民小说中的“日常生活理想”

19. 阿城《棋王》的叙述学分析

20. 论阿城小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21. 莫言小说运用色彩词的特点

余秋雨是纯SB,绝对够纯,没半点杂质!

中秋节议论文题目

难忘中秋,明月高高挂,圆梦中秋,阴晴圆缺皆月亮,天上的月亮地上的月,他乡明月寄深情,等等。

今夜月圆人月共圆明月寄托哀思灾区月更明

中秋节起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风俗: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从习俗上看,过去中秋节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现在送礼更兴旺。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要想想,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0回答者: 鄯晶尹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008-9-14 16:30我来评论>>相关内容• 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风俗习惯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写... • 比较两者关系的议论文该怎么写(在线等) • 高考作文:议论文,怎么写得高分.在线等答案 • 《日出》议论文 有希望内容的!!在线等!!! • 给这篇议论文进行评论 要800字 在线等 查看同主题问题: 中秋节 议论文 在线 其他回答 共 1 条中秋简介[编辑本段]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由来[编辑本段]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中秋习俗[编辑本段]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中秋宴俗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2、粽子是一句在盗墓者中流传的暗语 就象山里的土匪之间谈话也不能直接说自己杀人放火,都有一套黑话切口,粽子是指墓里的尸体保存的比较完好,没有腐烂,摸到大粽子就是说碰上麻烦了,指僵尸、恶鬼之类不干净的东西,干粽子是指墓里的尸体烂得只剩下一堆白骨了,还有肉粽子,是说尸体身上值钱的东西多。 不是粽子的粽子: 盗墓业者的行话,指僵尸(曾在天下霸唱的<鬼吹灯>一书中提到,属天下霸唱原创).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粽子简介 粽子(英文名:glutinous rice dumpling)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并且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编辑本段]民间传说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编辑本段]粽叶的象征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屈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编辑本段]粽子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2][3]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编辑本段]粽子趣闻 历史最悠久的粽子: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最大的粽子(正常食用):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最大的粽子(吉尼斯纪录): 在2000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西(南宁)旅游美食节期间,南宁明园新都酒店的厨师烹制而成的一只巨粽,长3米,宽2.1米,高 1.2米,蒸煮熟后达2000多公斤,打破了浙江粽王的纪录,成为新的吉尼斯世界粽王。该粽王共用了 20多口大缸、550公斤糯米、150公斤的五花肉、500公斤绿豆、150公斤板栗、10公斤虾米、10公斤冬菇和 7. 5公斤粽酱,连包带煮共花 6天时间。此外,为煮这只巨粽,南宁化工集团机械厂特制了一口长 3 .5米、宽 2.6米的巨锅。共有 3000多人品尝了这只粽子。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编辑本段]粽子流派

床前明月光月到中秋分外明

  • 索引序列
  • 与中秋有关的论文题目
  • 关于中秋节的议论文题目
  • 与中医有关的论文题目
  • 关于余秋雨的论文题目
  • 中秋节议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