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仅作参考!!!正文 为配合中国教学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和我社共同举办的“2009年体育教学专题论文评比”活动,我们特地约请了富有课题研究经验的朱万银老师为大家写了一篇专稿,阐述体育论文的撰文方法,希望能对一线老师们写作体育论文有所帮助。 一、关于体育论文 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对体育教学某些现象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和理性认识,自觉地把握该现象的本质及一般发展规律,用论文的形式进行表述,就是体育教学论文。体育论文是表述这一认识成果的文字形式。真正称得起体育论文的文章,不是从提笔开始,而是在写作之前必定有一个前期的研究过程作为基础,题目也是早已选定的。论文质量取决于“想、做、写”的总过程,即使是写作水平有限的教师也会在撰写体育论文过程中得到提高。[编辑本段]种类 二、体育论文的种类 前期的不同研究方法,决定了后期相应的体育论文体裁形式,常见的几种形式: (一)实验报告类体育论文。运用实验方法搞研究,要在报告中说明假设、实验因素、实验对象、受控干扰因素、测试、统计、验证假设。 (二)观察报告类体育论文。运用观察方法搞研究,要在报告中说明观察目的、对象、项目、结果的统计整理。 (三)调查报告类体育论文。运用调查方法搞研究,要在调查报告中说明调查目的、对象、抽样方法、问卷的发放与收回、统计整理。 以上三种研究方法中,较多地运用了自然科学的操作程序,相应的体育论文形式也接近自然科学论文。顾名思义,报告的文字要求切实简明,不需要铺展详述,切忌渲染描写。 在肯定上述三种方法及其论文形式程度较高的同时,国际学术界历来认为教育、体育之类的研究内容,简单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容易失去教育、体育的特殊性,在构思设计和立论行文的时候,特别要注意教育、体育特点。 (四)体育教育史志性体育论文。对于体育教育史中的人物、事件、思想、制度、方法等内容,经过收集史料,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新认识。 (五)体育教学论证性体育论文。对于体育教学实践或理论中的某一问题,运用新的价值观或新的方法重新审视,进行逻辑性的整理与构建,做出必要的论证,从而建立新的结论。 (六)体育教学经验性体育论文。对于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经过筛选、分类等过程,提炼出反应本质属性和一般规律的内容。关于经验性的体育论文,是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关心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从认识论的层次考虑。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理论之所以称得上理论,正是它寓含着来自无数个别事物中的一般,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正是理论赖以产生的资源。 2.从方法论的层次考虑。所谓经验是指从个体过程中,已经抛弃了个别细节,完成了许多抽象过程,体育教学的操作,经过理性认识的升华,自然也就有了科学的品味,如果只停留在记叙一种简单过程,那就不足以称为论文了。 3.从操作层次考虑。要把经验总结的性质和功能区分清楚,首先要避免述职性,就是写作的宗旨是叙述做了许多工作,取得多大成绩,以期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评价,因而,作为论文的经验总结应是表述新的认识,才能进入交流领域,其次要有一定的规律,才可能有严格的区别。 4.面对广大体育教师撰写的体育论文,大多是经验性的总结这一现实状况,为保护撰写者的这一积极性,应肯定和提高这种形式的科学品味。[编辑本段]特点 三、体育论文的特点 (一)信实性。体育论文的科学性取决于论文的可信与实在,主要显示如下三点: 1.事实依据。来自调查、观察和测量的各种数据,以及建立在这些数据基础上的统计结果,才具有说服力。这些数理统计除了可按体育统计学的原理外,还可用电脑统计等科学方法,绝对不可用推理的方法来说明事实依据。 2.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的理论结果,受到实践和历史的考验,许多学说、观点、方法已广为专业同行者的认同,并列入工具书、教科书及典籍之中,援引这些内容也可以作为体育论文中相应的内容理论依据,但需完整、准确和贴切。 (二)逻辑性。体育论文的体例要规范,论述要合乎逻辑要求;论文的结构要严谨,标题之间避免交叉混乱;论文的顺序要清晰,前后思路要统一。 (三)新颖性。体育论文只有表述新的认识,专业同行才会看,撰写的文章才有交流的价值,重复、再现性的内容,简单的堆砌是难以成为论文的。为了避免出现一些问题,就必须知道前人研究的课题中已经说了些什么,为此,收集前人的问题资料是很有必要的。[编辑本段]要点 四、体育论文的撰写格式及表述要点 (一)体育论文的题目 题目是全文的名称,具有概括性,要涵盖全文的内容。题目要反映体育论文的特点,反映出所要表述的特殊性内容。这样,一篇论文的名称才会与同类其它论文有所区别。例如,《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这样的体育论文题目,很难反映出该文的特殊性,即使文中有些独到的见解,可惜还是没能从题目中反映出来。 体育论文题目要确切,避免过于宽泛。题目中的名词概念,不要用的太大。例如,《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智力》,这里的“教学质量”和“发展智力”都比较宽大,一篇三五千字的文章,很难说明这么大的概念,如果小一些,“沿着改进了什么方法?”、“提高哪方面的质量?”、“发展了哪一种智力?”这样的思路思考和命题,题目就可能比较准确、切实。《改进途中跑技术,提高短跑速度》这样的体育论文题目就比前面的题目小,表达得就比较确切,而且,只有这样,论文才容易写,才可能写出一些实实在在的内容,题目大而不当,内容就十分容易流于空泛。反之,题目太小也很难体现研究价值,如《剃光头与提高游泳速度》。 题目的逻辑关系应当准确,防止同义重复和概念不清之类的问题。例如《加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这样的体育论文题目,严格地说是有逻辑缺陷的,因为体育教学本身就是美育的一种内容和途径,题目有时限于字数仍不明确时,可以在下边加一个副标题,对文章的内涵进一步的提示。 (二)体育论文的署名 这是体育论文归属性的标记,也是表示作者对论文既承担责任,也享受权益,因而应该署出作者单位的全称和姓名。署名应符合研究与撰写的实际情况,如果是合作完成的,主要合作者不要遗漏,向期刊投稿或参与学术征文和讨论,应标明通讯地址、电话、电子信箱等。 (三)体育论文的引论(也称:辅论或副论) 引论部分的作用是引导读者对于体育论文的轮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引起读者对于下文主要内容的重视和兴趣,并为阅读全文作好思想准备。引论部分包括题目的解释,选题的缘起,同类体育论文已有的成果,以及此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这一部分具有自我评价的性质,因而要力求客观、公正、适当。既不溢美吹嘘,也不客套做作。引论文字不要太长,包括关键词,一般也不超过全文的1/10或1/8。 (四)体育论文的本论(也称:主论或正论) 这部分是体育论文的实质性内容所在。具有创建性的命题作为论点提出,相继大量篇幅则是充分论证观点的正确与合理。一篇优秀的体育论文,必定提出了明确的论点,而且或多或少地具有创建性,不少体育论文在这方面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论点含糊不清,也缺少新意,有些经验性的体育教学论文,所提论文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命题陈述形式,仅仅还是散乱地隐含在事实的叙述之中,比如有的论文强调“三基”,有的强调增强体质,但都没有提出新的论点,所以难以升华。其次论证思路要清晰有序,依据充分,要用典型事例来证明其论点。 (五)体育论文的结论与建议 为了给读者深刻的印象,要特别重视结论。结论可以独立成为体育论文的一个部分,结论要简明,篇幅一般短于引言。如对于成功还是不足之处,是大面积推广还是继续实验?还应提出准确、评价性的建议。 (六)体育论文的参考文献 体育论文撰写过程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一般采用“顺序编码”制在文后著录,即按论文所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 1.专著的著录项目及格式为:主要作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数 例如:[1]孙绍荣.教育信息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1 2.连续出版物的著录项目格式为:作者.题名.原文献题名,版本: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例如:[1]耿培新、曹卫民.对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几点认识.中国学校体育,2005(4):4 参考文献主要是索引性的,它明确标示引自他人的学术思想、理论、成果和数据,既体现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又表明了学术的继承性和严肃性,以便读者进一步检索有关资料,核实数据或共享资源。 五、体育论文的撰写 (一)选题。体育论文的选题反映了研究者的信仰、知识、习惯、兴趣以及价值观念,因而应该通过自已选题,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结合写作进行专题学习。通过学习,既可以继承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立论的起点,又能通过收集有关必要的资料,作为引用的论据。为此,积极地储备资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注意定义的准确性。体育论文中涉及的主要概念性定义,应做出此定义的界定表述,以便交流讨论,避免引起误解。 (四)文章从写提纲、修改提纲开始。有了好的提纲,才可能写出好的论文,提纲可以写成两级或三级标题的形式,成文后也免去大的改动。 (五)数据要准确。体育论文中希望提供量化的内容和数据,必须是准确为前提,测量与调查的原始数据尤其要准确,测试条件要规范统一。运用数量统计分折所得出的结论性效果,一定要进行体育统计学的检验。 (六)文字要力求平实。论文的科学性要求论文撰写尽可能运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文风力求平凡朴实,不用描写,形容与渲染,也要忌避粗俗语言,论文的语言美就在于简练严谨。 (七)注意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教学不同于科学技术行为,它是研究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锻炼行为效果和规律为主的。因此,体育 教学论文的撰写是科学研究的行为之一,只有对体育教学研究得越深,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八)写关键词。可将文中最能表达论点的关键用语表述在“摘要”前,引起读者的关注。(南昌一中初三年级其中两个班,有130余名学生。初三第一学期,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能测试,以体能三项为例,50m立定跳远,男引体向上,女仰卧起坐,测试结果经原始统计,130余名学生三项体能总分(满分30分)每人平均10分,平均每项得3�3分,三项体能测验,不合格率达100%。这个测试结果表明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滋长了学生不爱体育锻炼的不良习气。重智育、轻体育,成为大部分学生的主要思想状况,学生积极向考试文化科目要分,而轻视体能测试30分,以牺牲健康和体育活动来换劝升学率”。面对这种情况,我认真地在班上进行体育素质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体育课、活动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同学,提高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面对班上“文弱书生”的体能现状,首先就是使学生的观念转变,加强思想素质教育,从第一次班会,第一次家长会做起,配合班主任向家长、学生宣讲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德智寄于体”,健康第一,才会有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存在,使学生与家长产生共识,使学生自身对体育课、体育锻炼有足够的认识,学生才会自我充电。在抓住学生思想开始发生转变的契机,让体育素质教育迅速占领宣传阵地,利用初三的黑板报广泛宣传。为了贯彻体育素质教育,抓好初三体育课、活动课教学,根据学生的体能现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体能分组强化训练,以点带面,抓好学习尖子体能及差生的转变工作。例1:熊倩同学在第一次体能立定跳远测验为零分时,还是无所谓的态度,班上许多同学都关注着她的情况,面对典型的文弱书生,教师耐心的指导训练,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转变她的体育意识,强化和布置她在课外要自觉加强锻炼,告诉她要逼出自己的潜能,在平时遇有楼梯不要走上去,而要跳上去,并号召全体同学监督她,几个月后,她的立定跳远素质就达到满分,还带动了其他同学。例2:周宇翔同学,文化成绩是第一名,可在体能测验,引体向上、俯卧撑两项均为零分,是一个典型的轻视体育素质重视文化的“文弱高材生”,且在上体育课时有病无病经常请病假,独自躲在教室看书。针对该生的思想,让大家都来关心他、帮助他,同时教师利用每天的课间操,在操场单杠练习场地上等他,让他伴身边好友一同前来参加锻炼,教师及时保护、帮助他们练习,风雨无阻,雨天教师为他撑伞,从不间断,终于使他在引体向上、俯卧撑两项体能素质达到测试满分,而且从此,他从未请过一天病假,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校“三好”学生。例3:毛薇薇同学,她的外语成绩排第一,可对体育课的热情,远不如对外语的专注。她在体能测验仰卧起坐素质上为零分。从此她就经常因故请病假、例假,独自在教室或站在操场边读看英语,针对她的思想及心理,教师主动了解关心她,使她吐出自己的心里话,她认为反正这项中考体能素质测验项目我拿不到1分,还不如利用体育课,请病假、例假,多抽出时间背单词,获取中考高分。在教师的及时教育下,指出体育素质的测试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健康。未来世界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人的体质是素质的基础工程,通过教育,使她又回到体育课、活动课中来。教师耐心帮助指教基本技术,同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告诉家长,请他们帮助女儿,每晚入睡前,在床上做规定次数的仰卧起坐,每天早上起床前做规定次数练习锻炼,坚持天天练。几个月后,毛薇薇同学在仰卧起坐体能测试中,终于取得满分。通过在班上对典型的学习尖子实施体育素质教育,激励了全体学生,促进了全班体育素质的整体提高。我们还通过体育比赛来促进、推动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一年来,我们举行过多次体育竞赛,如50m对抗赛,立定跳远对抗赛,力量项目对抗赛,男女混合接力赛等等,活跃了学生课外生活。同时把每次比赛结果,每个学生的体能成绩公布在宣传栏,公布对抗赛的名次、成绩,并发奖状、通报表扬。学生对参与比赛非常热烈、激动、紧张,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了强大的动力感。学生还把个人的体能成绩,与班上的集体荣誉紧密相连。我荣班荣,我胜班胜,我差班差,学生每一次的投入竞赛,整体素质(体能)就提高一次。今年5月8日,我校初三两个班130余名学生迎来了体育中考,接受体能测验,经中考体育三项体能素质(100m、立定跳远、俯卧撑(男)、仰卧起坐(女)测验后经原始统计,班上学生,平均分数达到26分(满分30分),创下班平均分优秀率100%的佳绩,也创下了南昌一中初三年级历史上空前的佳绩,这些都是对学生实施体育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果。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重,老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 文化 课的学习上,对于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目的缺乏应有的重视。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体育与健康 教育 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开展一定的体育锻炼和活动。教学中继续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既单调又枯燥,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锻炼 方法 的兴趣不浓,给体育教学和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通过反复思考,决定尝试一种新的 教学方法 ——将比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制定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里我担任高中二年级的体育教学,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目标。选择了教学大纲中的 篮球 (半场三人制)、 足球 (小场地五人制)、 排球 (六人制)、 武术 、田径等五个项目作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比赛内容。并做好了五个项目的教学计划,把要学习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拟出来,根据课程时间做好上课的规划和安排,并制定了教学小目标。争取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报名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学期的教学主要任务和要求,并积极宣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比赛,每个同学至少要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项目,由体育委员牵头其他班委干部协助做好报名工作,并根据本班的人数,合理的将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指导分组)。报名完成后由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比赛的赛制。打印出比赛秩序册发到班上由体育委员保存一份教师保存一份备用。 三、教学过程——比赛与教学、练习的结合 体育课以比赛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学生的技术练习过程转化到比赛中来,用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比赛水平和比赛质量,达到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师应做好每一堂课的安排和布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项目,课的内容一般分:新授课、复习课、比赛三个内容或新授课、比赛两个内容。同时把学生分成三个或两个组。即新授课学习小组、复习练习小组(有时候可不安排此内容,根据课的内容决定)、比赛小组。新授课的内容根据计划、目标为比赛服务,复习课内容为技术水平和比赛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比赛质量的提高则最终完成新授课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使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一节课中,首先满足要参加比赛的同学,有比赛的参加到比赛中去,然后是满足新授课学习小组(不参加比赛又报有新授课内容项目的同学),剩下的为复习练习小组。教师做好全课的安排和布置。 例如,在一节课中,教学内容为:新授课——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复习课——田径(蹲踞式起跑),比赛——男子足球。教师首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做好合理的分组——比赛小组(A组对B组,参加人数及负责人员共20人)、复习小组(12人)、新授课学习小组(30人)。 1、比赛小组:根据制定好的秩序册安排参加男子足球比赛。比赛办法及规则——5人制小场地比赛,球门高度为2米、宽为5米的小球门。分上下半时,每半时时间为20分钟中间休息3分钟。通常由学生担任裁判执法。规则上,除不发角球,不罚点球,不掷界外球外, 其它 的安最新足球规则执行。技术上,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踢球,提倡在比赛中多运用所学的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以保证比赛安全。双方的队长、体育委员、班长、裁判员同学负责组织和维护纪律,有急事请及时向老师 报告 。同时,体育委员做好比赛的记录。 2、复习练习小组: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自觉地在跑道上练习,按照老师要求把复习小组的同学分成练习的三个小组分别在1、2、3跑道上进行练习,并且每小组选一个技术动作较好地同学做小组长带领本小组练习并作技术指导,做到以优培差。看谁练得最好,哪组的练习最好。要求在重难点上多下功夫,有所提高和进步。为以后的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还安排其中的2名同学负责练习过程中的纪律和组织,并收集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待老师解决和处理。 3、新授课学习小组:学生则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田径场地的附近学习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教师要做到语言简洁,动作准确,讲解示范清楚,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两人或三人一组的传球练习、垫球练习和传、垫相结合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 由于全班学生活动的范围大,在新授课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抽出时间到其他的两个场地察看,作技术指导并询问负责的同学是否有疑难问题或需要处理的事情。做好全课堂的监控工作。 课后教师小结。多用表扬法 总结 学生在练习、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面的优点,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成功感,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一节课中,要根据项目、学生运动水平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安排,可以采用先比赛再学习、先学习再比赛、现学习现比赛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运用比赛相结合就将课中学生灵活的分成练习不同的小组,有自觉练习的,有在比赛中练习的,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的。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觉融合到体育课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做到——比赛为练习,练习提高比赛,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 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比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赛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增强了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 爱好 ,发展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比赛的作用和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体育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以下是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高度重视准备活动,坚持健康第一原则 无论是体育课、运动会,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有可能会出现受伤的情况,这既会损害学生的身体,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还可能使其他学生对 体育运动 产生惧怕的心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健康第一”这一原则放在首要位置,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练习要求,既要保证运动量的适度,又要使学生得到锻炼。另外,为了防止学生受伤,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前准备活动,让学生做好活动前的热身,以适应慢慢增加的运动强度。 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在学习运动技能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传统的学法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结合起来,以期取得好的效果。以足球教学中正脚背射门这一技术为例,教师先不要讲解和示范该动作,只是给学生设定一个目标:看谁射球有力且准确,再展开分组练习。学生自己练习时,为了实现该目标,他们会反复练习,寻找最佳的方法。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一起探讨和交流,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像如何站位支撑脚,找准击球点等,最后教师再进行精讲和示范,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该技术动作,再加上自身感悟,学生不再感到乏味无趣,相反变得愿意学习,养成科学健康的学习习惯,有效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相互交往,科学培养个性心理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个性健康得以发展的必经途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接触和交往,彼此间展开竞争与互相帮助,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群体意识的养成,消除忧郁、骄纵、孤僻等负面心理倾向,养成宽容、大度、互助的正向心理。体育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时态度要积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能否形成健康而有凝聚力的集体。假如教师对某一学生长期从态度上进行排斥,忽视其能力,对他的动作表现视而不见,甚至经常性加以处罚,时间一久,他也会被学生集体所排斥。因此,在公共活动场所,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多进行鼓励和表扬,肯定和认可他们的表现。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要转变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篇三 在体育课教学中,常有一些体弱的学生,他们因为身体素质差、运动水平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上课时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变消极为积极,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过探索,我采用了下面的几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朝气蓬勃,好胜心强,凡事都想争个第一,处处都想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练习50米或100米 短跑 时,我将不同水平的学生按好、中、差分成若干小组,让同学们以终点线为起跑线,反方向一起跑。当速度较快的第一名同学到达起跑线时,教师(或体育委员)举旗为号,其余同学立即停止跑动,记准自己到达的位置,并划一条线为自己的起跑线。然后,第一名同学就以起跑线为起点,其余同学按各自测得的起跑线开始跑,看谁能超过自己原先的成绩。这样,体弱的学生基本上能跟体质好的学生同时到达终点,而且有可能领先,从而激发了体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利用学生求知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体弱生大都文化课成绩较好,求知欲较高,他们渴望通过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来充实和提高自己,这对教学十分有利。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满足他们的求知要求,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篮球急停技术时,教师可先提问:什么样的姿势才能使身体停得注停得稳?让学生充分思考,并有意识地让体弱生去回答,然后教师再讲解示范。在练习时教师要耐心辅导体弱生,这样,就必然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感兴趣的事物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把教学组织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生机。如在学习 铅球 投掷技术时,因为动作比较枯燥、单调,往往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弱生更是消极。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让铅球击中目标的方法,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做法是,在推铅球的场地插一小旗,并划一标志线,体弱生可用较轻的铅球投中目标。如身体好的学生用5公斤铅球投掷,体弱生可用4公斤铅球进行对垒,看谁能击中目标,从而使学生在学习铅球的投掷技术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 当然,在教学中,除了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培养体弱生的兴趣外,还要加强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们的兴趣进行教学。
我以前交的一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大学生的体育与健康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感当代大学生的体质普遍偏弱,甚至相比于我国的邻国韩国日本的相同年龄的青少年在体质上也差了很多。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学生肥胖率检出比2000年增长近50%,小学生近视率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76%,大学生为83%根据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整体下降。2005年与1995年相比,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已连续20年下降。2000年我国中学生身高、体重与日本同龄学生比,除高中17岁女生我国高于日本外,其余均低于日本。到2005年也仅14岁、17岁女生身高高于日本,其余均低于日本学生。比较两国大、中、小学生的握力和50米跑成绩,我国学生均低于日本学生。这种差异的形成,与近年来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应试教育间的矛盾有极大关系,很多学生在进入校园的一刻起,就远离了课外生活,这样,尽管会得到好的学习成绩,但是,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已经是综合实力的评判,只有有良好的体质,才能让自己更有竞争力。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开始重视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问题。美国政府1980年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专门做出报告《全国的目标: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提出了10年发展目标,即到1990年全国要有60%以上青少年(10~17岁)每天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由于长期坚持,一以贯之,目前这一比例已达80%以上。青少年体育活动作为现代生活方式之一,已经渗透到美国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并成功改变了人们培育青少年的价值观念,让青少年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坚毅自信的性格。法国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故乡,顾拜旦于1919年提出了“一切体育为大众”的口号。1984年法国颁布《体育法》,规定“体育活动是每个公民身体协调发展、保持健康和增强体质的基本因素,也是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高度重视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课,小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体育教学,每周有8~9小时的体育活动,中学生每周为5个小时。瑞典是世界群众体育开展最好的国家之一。1993年统计,全国有27292个体育俱乐部,在7~20岁学生中,60%以上都是1~2个俱乐部的成员。政府对青少年健身活动的鼓励更是独树一帜,规定青少年只要5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达一小时,每人补助17克朗。在日本,学校体育已成一个完整体系。据文部省上世纪80年代末统计,日本有体育场馆设施万个。按当时人口计算,平均每500人有一个体育场,每2680人有一个室内体育馆。反观自身,我们的重视程度相比之下差了很远。那么,体育锻炼,对于人的健康有哪些好处呢?根据医学调查表明:1、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进健康。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的吸氧能力,从而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解毒过程;体育运动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使肌肉得到充分的营养,提高肌肉的代谢能力,使肌纤维变粗,发达、结实、匀称而有力。2、体育锻炼可促使大脑清醒,提高学习效率。体育运动能增加大脑的供血,改善大脑血糖和氧的供应,促进脑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大脑皮质的活动能力。提高神经活动的兴奋性、灵敏性和反应性,提高对某些植物神经和脏器活动的自控能力。3、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个性培养,陶冶情操。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培养其勇敢、果断、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体育运动可调节人的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和心理如:消沉、沮丧、紧张等。体育竞赛运动,特别是一些团体运动,它要求团结协作、诚实、守纪、力争上游、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作风。4、体育运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体育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有助于机体的消化吸收,可预防和治疗习惯性便秘、消化不良等疾病。有研究表明,经常运动的人比不经常运动的人不易生病且长寿。简单说来:参与有规律的锻炼会使人身体棒、感觉爽,精力充沛地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此外,体育锻炼还有:预防心血管病,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预防骨裂,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型,延年益寿等等的作用。体育锻炼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最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能达到“健身、健心、健美”的效果。那么,我们大学生可以采取的锻炼措施有哪些呢?一:有氧训练计划:心肺功能训练跑步每周2次,每次20-30分钟,距离3-5公里二:力量训练计划:(强度根据自身情况来掌握)1. 跳绳热身10分钟2. 伸展运动3. 哑铃练习 每周7次
青少年健康理念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青少年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
摘 要:青少年健康理念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也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做好青少年健康发展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本文根据青少年健康教育的现状,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健康教育的意义,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能迅速得到解决,但找到应对策略,有的放矢的改进,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将有效的服务青少年及其家长,确保青少年顺利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青春期性健康 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230-02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健康理念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也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做好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本文将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健康教育的意义,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 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少年的性格形成、行为养成、心理发展将展现出不同特点,这些“个性”将潜移默化的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伴随其一生。
家庭因素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模式呈现“四二一”(四个老人、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趋势。唯一的孩子成为家庭的焦点,家长难免出现娇纵溺爱的现象,孩子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会出现自私、蛮横、脆弱、不善于沟通等问题。因此,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子女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的影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方面学校教育片面追求文化课成绩,升学率成为判断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虽然教育部门一直倡导素质教育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仍然严重。德育教育的滞后意味着忽视青少年在德、体、美、劳方面的发展,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教师单纯用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好坏,无法做到一视同仁,更有甚者对成绩差的学生冷嘲热讽,体罚学生,这种师生的紧张关系不仅会增加学生的逆反,还会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
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青少年对信息有极强的接受能力,他们在众多生活方式中吸取社会文化营养。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网络已渗入到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中,网络的开放性带来丰富的信息,但有毒信息如色情、暴力,对青少年具有极强的诱惑力,迷恋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与日俱增,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可能导致青少年的性格缺失和道德失范。
青春期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发展期,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将给青少年带来自我接纳、人际交往、情绪控制、压力承受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他们也感受到背负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沉重使命。这种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儿童模式被打破,但成人模式尚未建立让他们很难适应这种变化。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开始拒绝与父母沟通,形成所谓的“心理断乳期”,自身又无法解决因成长带来的烦恼,从而产生迷茫的心理。另外,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经不起诱惑,容易误入歧途意气用事。
2 青少年健康教育的意义
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尤其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人格障碍等。此外,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对自身生理发育存在困惑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了解健康成长知识,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缓解学习和精神压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节奏,促进其全面发展,对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十分关键。
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青少年健康发展与家庭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孩子的健康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期望,青少年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家庭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方面的照顾养育能力,对促进家庭和谐、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将影响青少年的恋爱观和婚姻观,是使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要以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为本,用科学的方法做好青少年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工作。因此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3 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缺失
我国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缺失不容忽视,其原因在于家长和学校普遍认为性健康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尺度把握不好容易形成“教唆”青少年过早发生性行为。一方面,家长对于这部分知识通常避而不谈、即使想讲也不知道该如何讲;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是让学生自学课本,老师的泛泛带过无法满足青少年对此类知识的需求。目前,市面上针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书较少,而且大都可读性不强,不符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
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伤人事件也时有发生,我们不禁反思,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心理健康问题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青少年既要承担中考、高考的学习压力,又要承担成长中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发展不一致的矛盾,很容易出现封闭、抑郁、焦虑、强迫症等方面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仍流于形式。首先,多数心理健康的老师不是科班出身,老师的数量也无法满足全校学生的需求。其次,在一些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仅是在一个办公室外面挂了块牌子,形同虚设。最后,青少年即使出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却迫于压力不敢去找心理老师咨询。正是由于以上原因,那些本可以早发现、早疏导,可以避免的惨剧才会一再发生。
缺少权威的教育阵地
目前社会上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多是以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才能和配合学校教育为目的,课程多为钢琴、书法、英语等。近期较为流行的体验式活动基地如比如世界、欢乐之都等是以扮演社会角色让青少年体验成人的职业行为,进而理解社会的组织机构,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但也无法承担青少年健康教育的功能。在社区也有青少年教育场所,但多为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放学后的活动场所不定期的组织专题讲座。这些机构普遍缺乏青少年健康教育的权威性,没有系统的教材教案,只有确立教育机构的权威性和公益性,才能树立品牌,全国推广。
家庭教育方面力不从心
家庭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但很多家庭在青少年健康教育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一是家长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大,容易忽视青少年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家长自身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缺乏教育经验,面对出现的问题无从下手;三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容易出现逆反情绪,对于家长善意的帮助会出现敌对情绪。因此,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健康教育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对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忽视
根据全国妇联近期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长。他们正处在身体发育、习惯养成、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价值观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期。另外,贫困家庭、单亲家庭、残疾青少年等特殊群体也面临着成长中的种种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缺少得到正确信息的来源和不健全的成长环境,他们的健康教育需求被忽视,尤其是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不普及,容易导致他们心理的不平衡甚至扭曲,并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埋下隐患。
4 应对问题的措施
根据上述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应多方合作,相互融合与补充,共同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应对措施。
建立联动机制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家庭、学校、社区相互融合、补充的青少年健康发展工作体系,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与教育部门、团委和相关社团组织的合作,共同推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工作。
社会正面引导
扩大媒体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门户网站、手机信息终端等媒体,加强对青少年健康教育的宣传,加强正面引导,开设专题或栏目普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知识,推出适合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文图宣传品和科普影视作品。
进行阵地建设
在政府的指导下,利用社会资源建设青少年健康教育咨询服务机构,搭建面向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服务平台。建立多渠道、多形式、互动式的服务平台。向青少年提供便利、快捷、准确的青春期健康知识的咨询服务和困难援助。
针对家长开展培训
开办家长学校,动员家长参与,提高家长素质。家长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长能够满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培养青少年道德情操,配合学校、社会,科学引导,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开展师资培训
以青少年健康发展教育内容为基础,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向学校、社区等青少年活动场所输送人才,为青少年提供系统、专业、优质的服务,提高青少年自我认知,增强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保护青少年远离伤害。
关注特殊人群
特殊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比正常家庭孩子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应加强对特殊家庭青少年的帮助与关爱。通过制定相应政策,为特殊家庭的青少年提供健康服务,加大对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单亲家庭、残疾青少年等弱势人群的服务与帮扶力度。
青少年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期性工作,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培养,除了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外,心理健康和青春期性健康的教育不容忽视,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能迅速得到解决,但找到应对策略,有的放矢的改进,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将有效的服务青少年及其家长,确保青少年顺利成长。
参考文献
[1] 石梅,台世强.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 黄梅.浅析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 王晓艳.浅析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J].辽宁师专学报,2012(1).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球化到来的时代,网络以其迅猛的发展姿态在社会上占据重要地位,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更好的趋利避害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网络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心理学的学术领域,也可以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作用。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既优化了学科结构,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政治水平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也包含心理品德的培养。对于思想道德理论体系而言,一般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四个方面,只有这四者之间协调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才能建设的更加健康。因此为了构建完整的思想道德体系必须要注重调整四者之间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的表现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方面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社会或者人与自然最根本的是人的和谐,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人和谐的重要因素,个人心理健康表现为情感丰富,处理事情处于乐观的态度等等,个人心理因素构建的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早日完成。
二.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必须要结合各方各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在寻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的同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网络环境。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以下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寻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塑造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网络的参与可以增加教育的方面,使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可以拓宽研究领域,网络的参与可以使学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快乐时可以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但是在网络上他们可以侃侃而谈,他们在网络上变得热情开朗,这不能不说是网络促进了学生健康的心理。
(二)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近年来学生是网络人数增长最为明显的人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近年来“网恋”愈演愈烈,这种现象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利于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避免学生为网络的匕刃所伤。
(三)努力塑造积极的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和谐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构建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与此同时,网络上也要构建积极向上的表现方法,在环境的塑造上争取做到学术、科学、文化、娱乐共同发展,使学生在健康、欢快的情境下提高思想道德,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协调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四)有效沟通与交流是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都是采用“计算机答题”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死板的方式难以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通过计算机答题来普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其见效是微乎其微的。代答、乱答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只有通过有效教师或者班干部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五)就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来讲,一般都设置有心理咨询室供学生咨询心理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觉得去咨询的一般心理都是有问题的,因而对于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无法寻求到合适的途径去解决。所以,相对于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所设置的心理咨询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使得心理咨询师与学生当面接触、并且面对面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当中所产生问题,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高职学校在我国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性人才。但是,高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的时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投入不足,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心理发展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而网络近年来发展迅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助网络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更协调的融合,将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摘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创新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即在现有的客观环境下转变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从矫正学生的行为偏差到引导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转变,关注对象从少数问题学生到所有学生的转变,授课方式从满堂灌教学向体验式教学转变,从课堂主渠道唯一途径向第一课堂理论传授、实践教学团体辅导和依托协会开展心理活动三个课堂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转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发现学生自身的正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目前,辽宁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从16学时到32学时不等,以合班大课教学为主。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绝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一些体验式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开展,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没有得到挖掘和提升。
2.问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即使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适合。学生有对号入座的可能,特别关注自己的消极行为,忽视自己的优势,夸大自己的症状,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忌讳。
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1.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将心理健康内容与积极心理学内容有机融合,分为4个模块、12个子项目。
(1)模块一: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为高职院校实施积极人际关系的教育提供了范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项目2: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项目3:网络中的交往;项目4:异性交往。
(2)模块二:积极自我。
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自我的理论为提升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提供了依据和可实践的模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接纳自我;项目2:增强自信;项目3:感悟幸福;项目4:生命的意义。
(3)模块三:积极情绪。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于情绪能力的学习必不可少,可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的理念教给学生,对培养其识别、转化、调整情绪能力十分重要,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积极情绪;项目2:乐观和希望。
(4)模块四:积极应对。
积极应对既是一种理论倡导,也是一种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工作能力的积累与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意志的力量;项目2:感恩磨难——逆风飞扬。
2.优化教学设计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领悟成长的幸福。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可分为12个子项目,其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通过暖身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即贴近的,不受学生人数、空间限制的体验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分享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心理情景剧等手段传授心理学知识,引领学生提升;再次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成长。
3.开展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
根据教学计划撰写团体活动讲义,团体活动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团体辅导师。团体活动的内容根据教学主题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在团体中成长,另一方面为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服务。
4.依托心理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社团是笔者学院人数最多的.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例如,“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沙龙、心理剧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5.创新考核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课的成绩评定应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
参考文献:
[1]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2]戴吉,戴嘉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4]钟晓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摘要: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高校教育中是一支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其既是学校的学生在接受知识,又是未来的“准教师”要传递知识。所以对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尤为重要,但在现实教育中不存在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存在独立的思政教育,这二者都是相互交叉和影响的。本文主要讨论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必要性,提出结合途径,希望为师范院校教育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结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充分说明教师这种职业的崇高与伟大,所以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上超越常人,还需要在道德素养以及心理素质上高于他人。而师范院校的重任就是培养符合这些要求的合格教师。在师范院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总是交叉进行的,有效结合又不太充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以及不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来结合二者。
1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是立德育人的根本要求。
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立德育人”不仅是师范院校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高校教师需要让学生也能将“立德育人”的思想与精神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而且在党的就指出“立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分说明师范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终生的教育,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更加全面,学生心灵与道德的净化需要更加彻底。师范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获得在社会上立足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因其特殊的社会角色———教书育人,所以教育更是要“立德育人”。在师范院校中对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让学生一方面在心理成长道路上更加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另一方面也在道德素质的构建过程中更加自律。所以在师范院校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是“立德育人”的体现,同时也是其根本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开展思政教育。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深入开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拥有健康、积极、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能够成为一名思想政治过硬、道德素质优秀的社会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政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就是社会良好道德素质的“火种”,只有让这些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才能保证学生能够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
2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建立素质过硬、专业的教师团队。
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支既懂心理健康教育,又能掌握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复合型教师。首先就是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师范院校的辅导员应该作为首要人选,因为辅导员每天与学生相处,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掌握情况,另外辅导员本来也是思政教育最主要的力量。所以学校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联合学校心理健康辅导部门,结合师范学生特殊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让辅导员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以便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提高二者结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帮助师范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优秀的道德情怀。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邀请校外优秀的心理咨询公司与师范院校的思政教育结合的模式,让高校的思政教师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进行把握,让思政教师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例如,在师范院校思政教育关于《正确处理交往、友谊与爱情》的教育中,既有做人与交友的原则与道德要求,又融合了当代青年的心理活动与发展。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心理咨询讲师就观察学生的语言与行为,对应写出学生的心理活动的报告。通过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联合观察,得出学生心理健康报告。
教育内容与目标高度统一。
传统的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重点肯定存在不同,但是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有时候却是思政与心理相互交叉的问题。所以在教育内容与目标上,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统一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在《思想道德修养》中,另外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评价以及心理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指导,最终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培养上更上一层楼,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
采用适当地教育方法。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有极高的相似之处,所以积极有效运用适当地教育方法,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得更好。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却是针对个人的,更注重差异化。所以在结合过程中依然可以用大众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师范院校学生掌握二者的知识。结束语:了解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掌握了二者有效结合的途径,这就为师范院校开展结合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苏英姿.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途径的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04:84-86.
[2]林杰钦.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关系[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59-62.
[3]汪红烨.简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05:21-22.
[4]梁会兰,戴如莲,杜锦文.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9-101.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重,老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 文化 课的学习上,对于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目的缺乏应有的重视。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体育与健康 教育 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开展一定的体育锻炼和活动。教学中继续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既单调又枯燥,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锻炼 方法 的兴趣不浓,给体育教学和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通过反复思考,决定尝试一种新的 教学方法 ——将比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制定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里我担任高中二年级的体育教学,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目标。选择了教学大纲中的 篮球 (半场三人制)、 足球 (小场地五人制)、 排球 (六人制)、 武术 、田径等五个项目作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比赛内容。并做好了五个项目的教学计划,把要学习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拟出来,根据课程时间做好上课的规划和安排,并制定了教学小目标。争取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报名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学期的教学主要任务和要求,并积极宣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比赛,每个同学至少要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项目,由体育委员牵头其他班委干部协助做好报名工作,并根据本班的人数,合理的将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指导分组)。报名完成后由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比赛的赛制。打印出比赛秩序册发到班上由体育委员保存一份教师保存一份备用。 三、教学过程——比赛与教学、练习的结合 体育课以比赛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学生的技术练习过程转化到比赛中来,用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比赛水平和比赛质量,达到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师应做好每一堂课的安排和布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项目,课的内容一般分:新授课、复习课、比赛三个内容或新授课、比赛两个内容。同时把学生分成三个或两个组。即新授课学习小组、复习练习小组(有时候可不安排此内容,根据课的内容决定)、比赛小组。新授课的内容根据计划、目标为比赛服务,复习课内容为技术水平和比赛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比赛质量的提高则最终完成新授课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使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一节课中,首先满足要参加比赛的同学,有比赛的参加到比赛中去,然后是满足新授课学习小组(不参加比赛又报有新授课内容项目的同学),剩下的为复习练习小组。教师做好全课的安排和布置。 例如,在一节课中,教学内容为:新授课——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复习课——田径(蹲踞式起跑),比赛——男子足球。教师首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做好合理的分组——比赛小组(A组对B组,参加人数及负责人员共20人)、复习小组(12人)、新授课学习小组(30人)。 1、比赛小组:根据制定好的秩序册安排参加男子足球比赛。比赛办法及规则——5人制小场地比赛,球门高度为2米、宽为5米的小球门。分上下半时,每半时时间为20分钟中间休息3分钟。通常由学生担任裁判执法。规则上,除不发角球,不罚点球,不掷界外球外, 其它 的安最新足球规则执行。技术上,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踢球,提倡在比赛中多运用所学的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以保证比赛安全。双方的队长、体育委员、班长、裁判员同学负责组织和维护纪律,有急事请及时向老师 报告 。同时,体育委员做好比赛的记录。 2、复习练习小组: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自觉地在跑道上练习,按照老师要求把复习小组的同学分成练习的三个小组分别在1、2、3跑道上进行练习,并且每小组选一个技术动作较好地同学做小组长带领本小组练习并作技术指导,做到以优培差。看谁练得最好,哪组的练习最好。要求在重难点上多下功夫,有所提高和进步。为以后的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还安排其中的2名同学负责练习过程中的纪律和组织,并收集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待老师解决和处理。 3、新授课学习小组:学生则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田径场地的附近学习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教师要做到语言简洁,动作准确,讲解示范清楚,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两人或三人一组的传球练习、垫球练习和传、垫相结合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 由于全班学生活动的范围大,在新授课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抽出时间到其他的两个场地察看,作技术指导并询问负责的同学是否有疑难问题或需要处理的事情。做好全课堂的监控工作。 课后教师小结。多用表扬法 总结 学生在练习、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面的优点,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成功感,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一节课中,要根据项目、学生运动水平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安排,可以采用先比赛再学习、先学习再比赛、现学习现比赛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运用比赛相结合就将课中学生灵活的分成练习不同的小组,有自觉练习的,有在比赛中练习的,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的。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觉融合到体育课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做到——比赛为练习,练习提高比赛,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 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比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赛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增强了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 爱好 ,发展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比赛的作用和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体育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以下是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高度重视准备活动,坚持健康第一原则 无论是体育课、运动会,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有可能会出现受伤的情况,这既会损害学生的身体,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还可能使其他学生对 体育运动 产生惧怕的心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健康第一”这一原则放在首要位置,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练习要求,既要保证运动量的适度,又要使学生得到锻炼。另外,为了防止学生受伤,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前准备活动,让学生做好活动前的热身,以适应慢慢增加的运动强度。 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在学习运动技能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传统的学法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结合起来,以期取得好的效果。以足球教学中正脚背射门这一技术为例,教师先不要讲解和示范该动作,只是给学生设定一个目标:看谁射球有力且准确,再展开分组练习。学生自己练习时,为了实现该目标,他们会反复练习,寻找最佳的方法。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一起探讨和交流,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像如何站位支撑脚,找准击球点等,最后教师再进行精讲和示范,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该技术动作,再加上自身感悟,学生不再感到乏味无趣,相反变得愿意学习,养成科学健康的学习习惯,有效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相互交往,科学培养个性心理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个性健康得以发展的必经途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接触和交往,彼此间展开竞争与互相帮助,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群体意识的养成,消除忧郁、骄纵、孤僻等负面心理倾向,养成宽容、大度、互助的正向心理。体育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时态度要积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能否形成健康而有凝聚力的集体。假如教师对某一学生长期从态度上进行排斥,忽视其能力,对他的动作表现视而不见,甚至经常性加以处罚,时间一久,他也会被学生集体所排斥。因此,在公共活动场所,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多进行鼓励和表扬,肯定和认可他们的表现。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要转变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篇三 在体育课教学中,常有一些体弱的学生,他们因为身体素质差、运动水平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上课时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变消极为积极,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过探索,我采用了下面的几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朝气蓬勃,好胜心强,凡事都想争个第一,处处都想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练习50米或100米 短跑 时,我将不同水平的学生按好、中、差分成若干小组,让同学们以终点线为起跑线,反方向一起跑。当速度较快的第一名同学到达起跑线时,教师(或体育委员)举旗为号,其余同学立即停止跑动,记准自己到达的位置,并划一条线为自己的起跑线。然后,第一名同学就以起跑线为起点,其余同学按各自测得的起跑线开始跑,看谁能超过自己原先的成绩。这样,体弱的学生基本上能跟体质好的学生同时到达终点,而且有可能领先,从而激发了体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利用学生求知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体弱生大都文化课成绩较好,求知欲较高,他们渴望通过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来充实和提高自己,这对教学十分有利。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满足他们的求知要求,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篮球急停技术时,教师可先提问:什么样的姿势才能使身体停得注停得稳?让学生充分思考,并有意识地让体弱生去回答,然后教师再讲解示范。在练习时教师要耐心辅导体弱生,这样,就必然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感兴趣的事物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把教学组织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生机。如在学习 铅球 投掷技术时,因为动作比较枯燥、单调,往往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弱生更是消极。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让铅球击中目标的方法,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做法是,在推铅球的场地插一小旗,并划一标志线,体弱生可用较轻的铅球投中目标。如身体好的学生用5公斤铅球投掷,体弱生可用4公斤铅球进行对垒,看谁能击中目标,从而使学生在学习铅球的投掷技术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 当然,在教学中,除了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培养体弱生的兴趣外,还要加强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们的兴趣进行教学。
浅谈体育保健和保健体育教育论文
【摘要】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则是学校体育的主渠道。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组成体育教学过程的四个因素:教师、教材、学生、媒介如何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健康第一 基本因素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卫生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明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如何贯彻执行此指导思想是摆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理解
1.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具体是: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健康第一的含义是什么?健康第一是针对健康与教育和学习的关系而言的。健康或健壮的身体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体育应优先于智育,“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可见健康与教育和学习的关系是第一和第二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说教育和学习不如健康重要,只是说明教育和学习应在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失去健康的教育和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3.“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含义又是什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用健康第一作为引导教育工作的思想,其具体含义首先是指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以学生的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是指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对学生的健康负有责任,当然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责无旁贷地对健康承担着自己应当承担的、并且是能够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
二、体育教学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从组成体育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因素入手
(一)教师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第一,由被动体育教育转变为主动体育教育观。我们必须改变被动式教学观,实现向主动式教学转变,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去研究、解决问题,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思维能力。
第二,由生物体育观转变为多维体育观。学校体育教学要由单纯的生物体育教学观转向以生物、心理、社会和多维体育教学观。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第三,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接受与发现并重的学习观。在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必须由接受学习观转向接受与发现学习观并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传授科学方法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四,由“权威型”和“放任型”的教学情境向“开发式”教学情境转变。情境是影响学习进程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放任型”的教学情境,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任学生自由散漫。它们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创造精神,也妨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练习的积极性发挥。“开放式”教学情境倡导学生广泛的无所拘束的探索,否定对学生的强制性教学措施,它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指导相结合的统一体,强调学生的主体表现。因此,我们要将“权威型”和“放任型”的教学情境转变为“开放式”教学情境,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师生间互信、平等、尊重的和谐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现代体育教师的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第一,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第二,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第三,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教改的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加强课的讲解、示范、组织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重视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能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益。
(二)教材
教材的选择,应具有多样性、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全面性、实用性,最大限度满足个性与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在教材建设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身心发育特点来选择安排外,还应注意教材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在安排教材时,除了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身心发育特点来选择安排外,应特别注意教材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2.要强调把竞技与保健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按照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与卫生保健,医务监督密切结合。对健康状况不同的学生,注意区别对待,注意运动过程中的反应,防止有损身心健康的现象出现。竞技与保健应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校体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突破点”。
3.在原则统一的基础上,大力扩充教材的灵活性,积极适应各地不同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上,可以进行以下两点尝试:一是在全面制定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教学活动作出原则性规定,鼓励各地编写适合本地区特点和学生需要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是大幅度增加选修教材的比重,以保证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4.体育成绩考核与评价应以“健康”为核心,注意个体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区别对待,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评价体育教学的效益,并应将此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因为评价标准可用来制约、指导教学过程。
(三)学生
1.加强思想教育。经常向学生讲述全民健身活动与终生体育对人类健康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明白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宏伟工程,使每位同学都树立起一种紧迫感、使命感。
2.向学生传授科学的体育理论知识。使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根据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的情况,科学设计自身的锻炼,并指导他人进行锻炼,而且还能根据锻炼者的生理、生化、形态等一些特征来评价其锻炼效果;同时,在锻炼中根据自身的运动经历,不断加深对运动技术的体育理论的理解,提高体育能力。
3.重视课外体育锻炼。课内教学是课外锻炼的导向,课外锻炼则是课内教学的延伸。我们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既要重视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媒介
1.推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基础性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教学主管部门要在体育教学的硬件上给予支持和政策上的倾斜,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校园管理水平,使学校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较为齐全的运动设施等,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和卫生工作提供必要条件;课堂教学时,场地器材的布置,要符合卫生的要求,以学生的健康为前提,使学生在一个安全卫生的环境中学习;要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必要的课外活动时间,使校内各种活动和设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学校内部师生、同学和其他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协调,使学生拥有和谐的人际环境;此外,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给自己的子女做好榜样,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健康服务,如有计划的开展健康检查和发育监测,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所谓体育文化,是学校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并共享的一种以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内容,促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它作为一种有一定内涵和指向的客观精神,总要通过某个载体表现出来,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如文化体育节等,在开展此类活动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
(1)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海报等宣传媒介的作用,加强渲染,烘托气氛,发动全校师生都来关心体育节的活动。
(2)在项目的调协和比赛的形式上,应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以及各年级体育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年龄特点进行开展,不必拘泥于传统模式,只要达到全体行动、人人参与的目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3)在比赛的计分办法上,可以采用计班级总分的办法,通过广播、校内醒目处张贴。
(4)在体育节期间,可以通过学术报告、体育征文、体育摄影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激情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更高、更快、更强”的积极进取和拼搏精神、“团结、友谊、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面对教育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学校体育工作者应彻底更新和转变观念,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向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作出贡献。
健康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全面正确地认识健康的现代含义,关注体育健康,建立和谐体育健康生活方式,是当今人们面临的理性选择。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篇1 [摘要]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根底,现代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对美的多元需求,请求我们培育学生 体育运动 形态美、心灵美、艺术美,将科学的体育锻炼有机地融入熏陶美的心灵这种更高层面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力图收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教学效果。 “健全的肉体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根底。随着社会的开展,体育活动对人类身体的影响以及对社会、 文化 、经济、政治及城市建立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构成了共同的体育文化形态。体育的实质是 教育 。培育人、进步人的素质,既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体育的基本目的。引导大学生全面锻炼身体,促进健康开展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形态构造、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开展,加强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顺应才能,让学生控制体育根底学问、根本技艺,培育学生正确的体育理念,强调体育运动中的美及对美的感受才能和对美的鉴赏才能,发明美的才能。党的教育方针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开展,这里的美,就是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美的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的开展,情感的教育,感受美带来的身心愉悦和激情。所谓体育美,即为体育运动形体美、体育运动心灵美、体育运动艺术美的总称。 一、培育学生体育运动形体美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腕,具有健身性、活动性、文娱性和教育性,不懂得谐和开展肌体和健康,就不能了解人的内在美,体育教育中的健美运动就是一项集健、力、美三者于一体,塑造人体形体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是人们对人体健美的追求,是 体操 、舞蹈、音乐逐渐开展和分离的产物。我们首先晓得构成人体美的根底是线条和形体。普通说来,垂直线给人以坚硬、庄严、昂扬的觉得,曲线给人以伸展、温和、流利的觉得。通常,男性的健美表现为刚健有力,直线多一些;女性的健美则表现为优美秀丽,曲线多一些。在教学理论中,男学生强壮的身体上能够找到温和的曲线之美,女学生秀美的身姿,也显得矫健有力。刚柔是互相浸透、相辅相成的,常常是既刚柔相分,又刚柔相济。其次,体育运动中形体美包括静态美和动态美。从静态美方面来看,美的形体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骨骼为支架所构成的人体各局部比例要匀称、适度、发育良好;第二,由肌肉的圆满兴旺所呈现的人体形态要强壮而谐和;第三是肤色红润而有光泽。从动态方面来看,动作是在谐和分歧的动作流程中显现的,它的根底是节拍,还包括连续外型,从而构成了动态美。 美育是培育学生审美观念和美妙姿势的教育过程。一个形态美、表面整洁、举止端庄的体育教员无疑将给学生们一种美的觉得,美的向往,从而唤起学生对美的激情。如今很多大学生,只注重文化学问的学习,而无视了对体育的认识、理论,更别说是美育的学习。基于大学阶段的特殊性,针对大学生生理及心理特殊的转变过程,首先教员在教学内容上,要分离学生实践状况,布置丰厚多彩、方式多样的各种单一动作的美体练习,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树立自信心、大胆尝试、积极模拟、按部就班、盲目积极地完成教员所授内容。在课堂上我鼓舞学生克制羞怯的心理,本人应战本人,并不时反复练习每一个美体动作,领会动作变化、衔接,最终使动作构造、思想情感融入一体。我常对学生讲,人一举一动自身就是一种艺术美,你想怎样美,就纵情地发挥展示本人,并发明本人的形态美。我形象的解说充沛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学生思想上放开了许多,动作也伸展大方。我认真察看学生练习,觉得是一种美的享用。经过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晓得体育的宏大魅力来自于它所表现的那种“超越自我、应战极限”的肉体气概,来自于它提供了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自我超越的时机和可能。认识体育教育不再是教育的附庸,而应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开展学生个性最理想的天地。 二、培育学生体育运动心灵美 在体育运动中,能恪守纪律、服从命令、酷爱集体、生动生动、乐于助人、英勇顽强、胜不骄、败不馁、悲观坚毅、具有团队认识和肉体,这就是体育运动心灵美。是体育与素质教育的综合表现,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开展为目的,进步学生身体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的有机分离,在体育教育中,我们不只要对学生今天的身体开展和健康担任,更要对明天的身心全面开展担任。针对大学生特性,以学生开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专长与喜好,注重学生的运动享用和参与乐趣,强调学生健身理论与体育活动良好的心理体验,追求学生的身心高兴和全面开展,丰厚体育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不同的自我开展需求,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培育竞争认识、法律认识、体验竞争的剧烈和严酷性,禁受胜利与失败的磨炼,培育拼搏肉体和勇于开辟创新肉体。经过参与体育运动使大学生遭到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进步他们对体育的兴味,促进同窗之间的友谊、交流和团结,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遵纪违法、公平竞争、勇攀顶峰的良好道德风气,活泼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沛表现体育运动的心灵美。 三、培育学生体育运动艺术美 在体育运动中的韵律美、柔韧美、谐和美、外型美就是体育运动的艺术美。在教学中,体育教员把示范动作做得谐和刚毅、纯熟轻巧、矫捷漂亮,就会给学生展现出美的形象。经过艺术体操各类动作的合成教学开展了学生谐和、柔软、力气、耐力等身体素质,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锻炼,并在练习中领会动作构造,竭力仿效,积极练习,体验和感受美,发明完善本人的艺术美。如:如今人们所喜欢的群众体操,在教学中我揉进了这套体操的局部内容,它以漂亮的动作,鲜明的节拍感和韵律感,配上和悦的音乐,给人以特别的美感,学生在做这套操的时分,显得特别有兴味、有激情,使单调、乏味的体育锻炼活动焕发出生命的生机。因而,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要培育学生的艺术美,还应尽量给教学内容和设计添加更多美学元素,揉进一些必要的体育舞蹈动作,加强韵律感、节拍感,有条件的状况下再配上节拍明快、韵律感强的音乐,到达锻炼和艺术天衣无缝。 总之,大学是培育全面开展人才的基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积极探究融入美育教学的内容和办法,开展体育美,这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员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展体育美并让学生充沛认识体育教育,进一步推进学生终生健身认识、兴味和习气,促进学生个性、人格、自尊及社会生存和顺应才能等多方面的开展与完善,完成人的全面素质的进步,使体育教育真正的适用化、生活化、个性化和终生化。 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篇2 【摘要】亚健康状态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本文综合分析了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及形成原因,阐述了体育运动对于预防和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体育运动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强烈,能否处理好各种矛盾,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及社会适应状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据教育部万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近40%的大学生有体虚、易疲劳、失眠、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绪不稳定等亚健康状况。总之, 高校每年因承受能力差、情绪脆弱、神经衰弱等原因退学、休学的学生不断增加, 轻生现象也时有发生。 一、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目前,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躯体亚健康 在现实生活中,亚健康往往首先表现在个体的身体上,即躯体亚健康。因为躯体亚健康的体征表现较容易被个体自身所体验和理解,也容易被他人所识别。躯体亚健康总的特征是持续的难以恢复的疲劳和周身不适,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不支、虚弱、头痛、困倦疲乏、胸闷胸痛、机能下降、功能失调以及月经周期紊乱,还可表现出睡眠障碍。 2、心理亚健康 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3、社会适应性亚健康 突出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差和人际关系不稳定,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使个体不能融入群体,不能获得群体的援助,出现孤独、冷漠、猜疑、自闭以及行为偏离,还可能诱发种种身心症状。 4、认知方面的亚健康? 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偏差,由此很容易受到社会默化、从众心理和去个性化心理的影响,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导致行为偏差。认知方面的亚健康所带来的危害通常与以上几种亚健康是密切联系的,尤其是心理亚健康。近一段时间频见报端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正是认知方面亚健康危害的突出体现。 二、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成因 1、体力诱因 目前,进入高校的学生是多是80后期和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营养过剩、以我为中心、在家受保护过度,一旦远离父母和家乡,加上气侯、饮食等不适应,总感到每天活得很累很烦,有时参加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后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和营养补充,肌肉过度收缩,在消耗肌肉内能物质的同时体内产生若干乳酸、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如果这些废物在肌肉内超过限量,就会妨碍肌肉细胞的活动,使人产生疲倦、乏力以及不愉快的感觉,长此以往,亚健康状态便会产生。 2、脑力诱因 有些高校学生长期潜心苦读,甚至挑灯夜战,脑细胞产生疲劳,人的头部虽只有整个躯体的二十二分之一左右,但它所消耗的氧和营养却占了人整个身体的四分之一, 由于阅读和书写用脑时是站着或坐着,在较长时间内血液要源源不断地向大脑供应营养和氧气,再不断地将脑细胞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物质又通过血液带走,如果时间过长“供”不足而“废”有余,就会出现头昏脑胀, 记忆力 下降,思维迟钝。这种状态长期得不到调整或改变就会出现亚健康状态。 3、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迫使他们不断的进行知识更新,精神压力日趋增大,再加上目前高校扩招导致的校舍紧张,学习、活动空间相对减少,空气污染严重,容易使人烦躁、心情郁闷,这些是导致大学生心理负荷压力过大、心理障碍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4、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嗜好 当前,很多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按时吃早餐甚至不吃;有一些女大学生为了保持身材,不吃主食,只简单地吃些零食,导致她们营养严重不足;还有部分大学生有不良的生活嗜好,喝酒、抽烟,自控能力不强,沉迷于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活动,学习、生活没有规律,导致他们的睡眠严重不足。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嗜好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5、缺乏体育锻炼 年轻的资本、惰性大,无规律、不良的生活方式,繁重的学习负担,现实的竞争与压力等等诸多因素,使得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同时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不够,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活动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亚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1、增强体质,改善身体“亚健康“状态 现代社会对人的健康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人体的循环系统、增强呼吸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身体协调发展,体态端庄,提高健康水平;在户外锻炼还具有保健作用(如阳光照射的保健作用,对大脑和眼睛等的保健作用,以及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体育锻炼的保健效能,在某些方面比药物更有效。同时,还能使大学生了解到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危害,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下一页更多精彩“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重,老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 文化 课的学习上,对于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目的缺乏应有的重视。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体育与健康 教育 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开展一定的体育锻炼和活动。教学中继续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既单调又枯燥,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锻炼 方法 的兴趣不浓,给体育教学和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通过反复思考,决定尝试一种新的 教学方法 ——将比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制定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里我担任高中二年级的体育教学,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目标。选择了教学大纲中的 篮球 (半场三人制)、 足球 (小场地五人制)、 排球 (六人制)、 武术 、田径等五个项目作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比赛内容。并做好了五个项目的教学计划,把要学习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拟出来,根据课程时间做好上课的规划和安排,并制定了教学小目标。争取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报名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学期的教学主要任务和要求,并积极宣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比赛,每个同学至少要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项目,由体育委员牵头其他班委干部协助做好报名工作,并根据本班的人数,合理的将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指导分组)。报名完成后由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比赛的赛制。打印出比赛秩序册发到班上由体育委员保存一份教师保存一份备用。 三、教学过程——比赛与教学、练习的结合 体育课以比赛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学生的技术练习过程转化到比赛中来,用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比赛水平和比赛质量,达到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师应做好每一堂课的安排和布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项目,课的内容一般分:新授课、复习课、比赛三个内容或新授课、比赛两个内容。同时把学生分成三个或两个组。即新授课学习小组、复习练习小组(有时候可不安排此内容,根据课的内容决定)、比赛小组。新授课的内容根据计划、目标为比赛服务,复习课内容为技术水平和比赛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比赛质量的提高则最终完成新授课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使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一节课中,首先满足要参加比赛的同学,有比赛的参加到比赛中去,然后是满足新授课学习小组(不参加比赛又报有新授课内容项目的同学),剩下的为复习练习小组。教师做好全课的安排和布置。 例如,在一节课中,教学内容为:新授课——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复习课——田径(蹲踞式起跑),比赛——男子足球。教师首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做好合理的分组——比赛小组(A组对B组,参加人数及负责人员共20人)、复习小组(12人)、新授课学习小组(30人)。 1、比赛小组:根据制定好的秩序册安排参加男子足球比赛。比赛办法及规则——5人制小场地比赛,球门高度为2米、宽为5米的小球门。分上下半时,每半时时间为20分钟中间休息3分钟。通常由学生担任裁判执法。规则上,除不发角球,不罚点球,不掷界外球外, 其它 的安最新足球规则执行。技术上,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踢球,提倡在比赛中多运用所学的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以保证比赛安全。双方的队长、体育委员、班长、裁判员同学负责组织和维护纪律,有急事请及时向老师 报告 。同时,体育委员做好比赛的记录。 2、复习练习小组: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自觉地在跑道上练习,按照老师要求把复习小组的同学分成练习的三个小组分别在1、2、3跑道上进行练习,并且每小组选一个技术动作较好地同学做小组长带领本小组练习并作技术指导,做到以优培差。看谁练得最好,哪组的练习最好。要求在重难点上多下功夫,有所提高和进步。为以后的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还安排其中的2名同学负责练习过程中的纪律和组织,并收集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待老师解决和处理。 3、新授课学习小组:学生则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田径场地的附近学习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教师要做到语言简洁,动作准确,讲解示范清楚,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两人或三人一组的传球练习、垫球练习和传、垫相结合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 由于全班学生活动的范围大,在新授课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抽出时间到其他的两个场地察看,作技术指导并询问负责的同学是否有疑难问题或需要处理的事情。做好全课堂的监控工作。 课后教师小结。多用表扬法 总结 学生在练习、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面的优点,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成功感,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一节课中,要根据项目、学生运动水平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安排,可以采用先比赛再学习、先学习再比赛、现学习现比赛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运用比赛相结合就将课中学生灵活的分成练习不同的小组,有自觉练习的,有在比赛中练习的,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的。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觉融合到体育课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做到——比赛为练习,练习提高比赛,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 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比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赛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增强了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 爱好 ,发展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比赛的作用和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体育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以下是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高度重视准备活动,坚持健康第一原则 无论是体育课、运动会,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有可能会出现受伤的情况,这既会损害学生的身体,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还可能使其他学生对 体育运动 产生惧怕的心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健康第一”这一原则放在首要位置,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练习要求,既要保证运动量的适度,又要使学生得到锻炼。另外,为了防止学生受伤,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前准备活动,让学生做好活动前的热身,以适应慢慢增加的运动强度。 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在学习运动技能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传统的学法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结合起来,以期取得好的效果。以足球教学中正脚背射门这一技术为例,教师先不要讲解和示范该动作,只是给学生设定一个目标:看谁射球有力且准确,再展开分组练习。学生自己练习时,为了实现该目标,他们会反复练习,寻找最佳的方法。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一起探讨和交流,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像如何站位支撑脚,找准击球点等,最后教师再进行精讲和示范,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该技术动作,再加上自身感悟,学生不再感到乏味无趣,相反变得愿意学习,养成科学健康的学习习惯,有效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相互交往,科学培养个性心理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个性健康得以发展的必经途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接触和交往,彼此间展开竞争与互相帮助,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群体意识的养成,消除忧郁、骄纵、孤僻等负面心理倾向,养成宽容、大度、互助的正向心理。体育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时态度要积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能否形成健康而有凝聚力的集体。假如教师对某一学生长期从态度上进行排斥,忽视其能力,对他的动作表现视而不见,甚至经常性加以处罚,时间一久,他也会被学生集体所排斥。因此,在公共活动场所,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多进行鼓励和表扬,肯定和认可他们的表现。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要转变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篇三 在体育课教学中,常有一些体弱的学生,他们因为身体素质差、运动水平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上课时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变消极为积极,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过探索,我采用了下面的几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朝气蓬勃,好胜心强,凡事都想争个第一,处处都想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练习50米或100米 短跑 时,我将不同水平的学生按好、中、差分成若干小组,让同学们以终点线为起跑线,反方向一起跑。当速度较快的第一名同学到达起跑线时,教师(或体育委员)举旗为号,其余同学立即停止跑动,记准自己到达的位置,并划一条线为自己的起跑线。然后,第一名同学就以起跑线为起点,其余同学按各自测得的起跑线开始跑,看谁能超过自己原先的成绩。这样,体弱的学生基本上能跟体质好的学生同时到达终点,而且有可能领先,从而激发了体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利用学生求知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体弱生大都文化课成绩较好,求知欲较高,他们渴望通过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来充实和提高自己,这对教学十分有利。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满足他们的求知要求,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篮球急停技术时,教师可先提问:什么样的姿势才能使身体停得注停得稳?让学生充分思考,并有意识地让体弱生去回答,然后教师再讲解示范。在练习时教师要耐心辅导体弱生,这样,就必然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感兴趣的事物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把教学组织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生机。如在学习 铅球 投掷技术时,因为动作比较枯燥、单调,往往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弱生更是消极。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让铅球击中目标的方法,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做法是,在推铅球的场地插一小旗,并划一标志线,体弱生可用较轻的铅球投中目标。如身体好的学生用5公斤铅球投掷,体弱生可用4公斤铅球进行对垒,看谁能击中目标,从而使学生在学习铅球的投掷技术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 当然,在教学中,除了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培养体弱生的兴趣外,还要加强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们的兴趣进行教学。
浅谈体育保健和保健体育教育论文
【摘要】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则是学校体育的主渠道。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组成体育教学过程的四个因素:教师、教材、学生、媒介如何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健康第一 基本因素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卫生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明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如何贯彻执行此指导思想是摆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理解
1.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具体是: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健康第一的含义是什么?健康第一是针对健康与教育和学习的关系而言的。健康或健壮的身体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体育应优先于智育,“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可见健康与教育和学习的关系是第一和第二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说教育和学习不如健康重要,只是说明教育和学习应在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失去健康的教育和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3.“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含义又是什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用健康第一作为引导教育工作的思想,其具体含义首先是指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以学生的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是指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对学生的健康负有责任,当然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责无旁贷地对健康承担着自己应当承担的、并且是能够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
二、体育教学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从组成体育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因素入手
(一)教师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第一,由被动体育教育转变为主动体育教育观。我们必须改变被动式教学观,实现向主动式教学转变,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去研究、解决问题,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思维能力。
第二,由生物体育观转变为多维体育观。学校体育教学要由单纯的生物体育教学观转向以生物、心理、社会和多维体育教学观。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第三,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接受与发现并重的学习观。在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必须由接受学习观转向接受与发现学习观并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传授科学方法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四,由“权威型”和“放任型”的教学情境向“开发式”教学情境转变。情境是影响学习进程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放任型”的教学情境,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任学生自由散漫。它们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创造精神,也妨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练习的积极性发挥。“开放式”教学情境倡导学生广泛的无所拘束的探索,否定对学生的强制性教学措施,它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指导相结合的统一体,强调学生的主体表现。因此,我们要将“权威型”和“放任型”的教学情境转变为“开放式”教学情境,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师生间互信、平等、尊重的和谐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现代体育教师的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第一,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第二,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第三,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教改的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加强课的讲解、示范、组织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重视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能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益。
(二)教材
教材的选择,应具有多样性、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全面性、实用性,最大限度满足个性与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在教材建设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身心发育特点来选择安排外,还应注意教材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在安排教材时,除了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身心发育特点来选择安排外,应特别注意教材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2.要强调把竞技与保健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按照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与卫生保健,医务监督密切结合。对健康状况不同的学生,注意区别对待,注意运动过程中的反应,防止有损身心健康的现象出现。竞技与保健应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校体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突破点”。
3.在原则统一的基础上,大力扩充教材的灵活性,积极适应各地不同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上,可以进行以下两点尝试:一是在全面制定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教学活动作出原则性规定,鼓励各地编写适合本地区特点和学生需要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是大幅度增加选修教材的比重,以保证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4.体育成绩考核与评价应以“健康”为核心,注意个体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区别对待,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评价体育教学的效益,并应将此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因为评价标准可用来制约、指导教学过程。
(三)学生
1.加强思想教育。经常向学生讲述全民健身活动与终生体育对人类健康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明白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宏伟工程,使每位同学都树立起一种紧迫感、使命感。
2.向学生传授科学的体育理论知识。使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根据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的情况,科学设计自身的锻炼,并指导他人进行锻炼,而且还能根据锻炼者的生理、生化、形态等一些特征来评价其锻炼效果;同时,在锻炼中根据自身的运动经历,不断加深对运动技术的体育理论的理解,提高体育能力。
3.重视课外体育锻炼。课内教学是课外锻炼的导向,课外锻炼则是课内教学的延伸。我们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既要重视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媒介
1.推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基础性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教学主管部门要在体育教学的硬件上给予支持和政策上的倾斜,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校园管理水平,使学校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较为齐全的运动设施等,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和卫生工作提供必要条件;课堂教学时,场地器材的布置,要符合卫生的要求,以学生的健康为前提,使学生在一个安全卫生的环境中学习;要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必要的课外活动时间,使校内各种活动和设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学校内部师生、同学和其他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协调,使学生拥有和谐的人际环境;此外,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给自己的子女做好榜样,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健康服务,如有计划的开展健康检查和发育监测,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所谓体育文化,是学校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并共享的一种以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内容,促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它作为一种有一定内涵和指向的客观精神,总要通过某个载体表现出来,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如文化体育节等,在开展此类活动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
(1)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海报等宣传媒介的作用,加强渲染,烘托气氛,发动全校师生都来关心体育节的活动。
(2)在项目的调协和比赛的形式上,应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以及各年级体育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年龄特点进行开展,不必拘泥于传统模式,只要达到全体行动、人人参与的目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3)在比赛的计分办法上,可以采用计班级总分的办法,通过广播、校内醒目处张贴。
(4)在体育节期间,可以通过学术报告、体育征文、体育摄影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激情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更高、更快、更强”的积极进取和拼搏精神、“团结、友谊、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面对教育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学校体育工作者应彻底更新和转变观念,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向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作出贡献。
当今社会, 体育运动 健康已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无论走在哪里,无论男女老少总有运动的人我们的视野里。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论文篇1 摘 要:科学的运动不仅能够塑造出强健的体魄与完美的身材,也能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与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个人认为科学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即以运动为手段,以健康为目的。合理的科学运动,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最有效的 方法 ,并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能达到“健身、健心、健美”的效果。不是有句话这么说: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安康一辈子! 关键词:科学运动 健康 身心发展 健美 导入语 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要素。它属于个人,更属于社会。健康与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最美好的愿望。但是健康的存在少不了科学的运动,只有通过科学的运动才能让健康长期伴随。因而,养成坚持科学运动的生活方式,坚持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锻炼可使人体健康发展 1、促使人体健康发展 骨骼的生长发育需要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加对骨骼的血液供应,同时,体育锻炼中的各种动作,也具有促进骨骼生长的良好刺激作用。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会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肌肉毛细血管增多等等,使身体显得丰满而结实。 2、可使人体功能得到充分发展适当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强人体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人长期从事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并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国内体育科学研究观察,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运动机能和心脏、循环系统的机能。国外科学家还做过一种试验,让健康青年连续躺在床上9天,发现他们的心脏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以及新陈代谢的工作能力平均下降21%,心脏容积缩小10%。 二、体育锻炼可促使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1、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锻炼,无论是有组织地或个人单独地进行,对培养和锻炼良好的意识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坚持经常锻炼,需要具有自觉性和自制力。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人都有体会,如果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可能坚持长久的。在体育锻炼中,需要完成一定的身体练习和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没有自觉性和坚持性及果断性,是不可能做到的。 2、调节人的情绪,提高人的精神 良好的情绪主要是指整个心理状态的稳定和平衡,这种状态有利于保持和促进整个有机体的稳定。从事体育锻炼,可以调剂情绪,并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对有机体内部的各个方面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平衡,这对情绪和精神也会有良好的作用,尤其对 爱好 体育的人,这种作用更为显著。 三、体育锻炼可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1、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有体育锻炼基础的人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基本原因有两点:一是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增进了健康,强壮了体格,身体的各个组织系统在中枢神经支配下,承受外界刺激和协调各组织系统的能力得到增强;二是从事体育锻炼,往往 是在各种外界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因而使机体得到锻炼,适应能力不断提高。 2、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 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会活动,人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在各种锻炼活动中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所以,“健康”是体育的终极目的。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确立,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针对自身制定的健身方案 由于自身健康的需要,对于一个处在人生黄金时期的青年人而言,健康似乎对自己以后的人生有着很深远的影响,谁都知道,没有健康的体格,生活就算再充裕也不会有享受的机会。所以制定一套好的健身方案对我来说显得意义非凡。 我这个年龄段的人身体功能处于鼎盛时期,心律、肺活量、骨骼的灵敏度、稳定性及弹力等各方面均达到最佳点。从运动医学角度讲,这个时期运动量不足比运动量偏高更对身体不利,像我的话可进行任何运动强度的锻炼,心脏也可以通过耐力锻炼可提高输血量。总之,为了今后的身体健康储备资源,我尽可能多锻炼。 首先,锻炼可星期一、三、五隔天进行一次,每次大约30分钟增强体力的锻炼,方法是试举重物,比喻哑铃什么的,负荷量为极限肌力的60%,我应该可以举起10kg到15kg之间的重量吧,重复锻炼一直练到肌肉觉得疲劳为止(大约每次做10-12次)。假如多次练习并不觉得累,可以加大器械重量10%,必须使主要肌群(胸肌、肩肌、背肌、二头肌、三头肌、腹肌、腿肌)都得到锻炼。 然后,需要进行的是20分钟的心血管系统锻炼,方法是慢跑、 游泳 、骑自行车等,强度为脉搏150-170次/分钟。这样有助于增加肺活量,更有助于血液的循环。 最后,还必须进行脑部锻炼,因为健脑也算是健身的一种方式。有时候我在早上起床后常有头昏脑胀的感觉,我知道这主要是脑部供血不足所致。因此我记住了一套健脑操,对解除头昏很有效。健脑操大致如下: 一、上下耸肩运动:两足分开而立,约与肩宽,两肩尽量上提,使脑袋贴在两肩头之间,稍停片刻,肩头突然下落,做八遍。 二、背后举臂运动:两臂交叉并伸直于后,随即用力上举,像似用肩胛骨上推头的根部,保持两三秒钟后,两臂猛地落下,像要撞到腰上(实际也可撞上),做一遍。 三、叉手前伸运动:屈肘,五指交叉于胸前,两手迅猛前伸,同时迅速向前低头,使头夹在伸直的两小臂之间,做五遍至十遍。 四、叉手转肩运动:五指交叉于胸前,掌心朝下,尽量左右转肩。头必须跟着向后转,注意保持开始时的姿势,转动幅度要等于或大于九十度。左右交替,做五至十遍。 五、前后曲肩运动:先使两肩尽量向后弯曲,好像两肩胛骨要碰到一起似的。接着用力让两肩向前弯曲,如同两肩会在胸前闭合似的,并使两只手背靠在一起,做五至十遍。 六、前后转肩运动:曲肘,呈直角,旋转肩部,先由前向后,再从后向前,旋转遍数不拘。 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收获一定会很丰盛的。从今天开始就开始自己的健身计划,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在此感谢老师一个学期悉心的指导,因为你让我有了一套还算完整的健身计划。 五、结束语 科学的运动能够可减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舒解疲劳与放松、减低焦虑,提升心理机能,改善外观和自我信念,能维持和促进肌力、关节功能,提升心脏和肺脏的效率,可减低沮丧、焦虑和改善心情,可以改善身体组成,防范慢性病,达到改善健康的生活质量。所以,只有科学的运动才能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能平衡发展。 五、参考文献 1] 许永刚.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的类型问题的分析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4,14(4):40-47.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19-120. [3] 王长生.体育健身中心理疲劳及其疗法[J].湖北体育科技,2000(2):48-50. [4] 殷劲.运动疲劳激起判断[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3:77-81. [5 冯连世,等.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论文篇2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各种亚健康的症状和疾病像潮水般向人们袭来。触目惊心的现实向我们鸣起了声声警钟。针对自身需求进行适宜、适时、适度的长期 健身运动 ,健康就会常相伴。 【关键词】运动,健康,科学合理 【内容】一、要健康,首先应知道健康运动处方的原理。 所谓运动处方,就是针对个人身体状况而将锻炼方式、锻炼时间和强度等科学合理地编制起来,就如同医生给病人开的处方一样,用来指导人们通过运动改善体质,促进健康。运动处方由以下四大要素构成。 1.合理的运动项目:根据个人的身体条件、 文化 程度、经济状况选择最合适的运动项目。切忌盲从,无目的地效仿别人。 2.合理的运动强度:根据个人的身体条件,运动的激烈强度应该适度。切忌操之过急,超限运动,这样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3.合理的运动时间:每次运动的时间不应太短,也不宜过长,应以适度为宜。 4.合理的运动频率:每星期运动次数要适当。 二、要健康,其次得有科学的方法。 其中最常见按照代谢方式划分,运动可分为有氧代谢运动与无氧代谢运动两大类。 有氧运动属于耐久性运动项目,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大体与需要的相等。低强度、有节奏、持续时间长的运动基本上都是有氧运动,比如走路、慢跑、长距离慢速游泳、骑自行车、跳舞等。有氧运动是保持身心健康最有效、最科学的运动方式。 步行:步行时人会挺胸收腹,增强腿部肌肉力量,使身体更灵活、更协调,身材更富美感! 跳舞:平素健身枯燥、单调,很难激发人们的兴趣。因而,持之以恒就更不容易了,相反有节奏的运动比随意的运动对身体更有益处,人们更容易接受并会乐此不疲。里伯尼斯说:“当我们的身体按照音乐节奏运动时,我们的心跳、呼吸也都能在优美的韵律中得到统一。” 跑步:根据跑的速度来分,大概可以分为慢跑,中速跑,快跑。 慢跑,相当于走路,但不完全等同于走路,于中人的心率慢慢升高, 这种锻炼主要运用与老年人,爷爷奶奶们行动不便,身体逐渐衰落,满跑可以使他们能抗击衰老,能抵抗疾病。若能长期坚持,定能永葆青春。 中速跑,介于慢跑和快速跑之间,主要使用于叔叔阿姨们。他们过了成长的时期,身体逐渐趋于平衡,不再“长大”,这种跑步方式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的。 快跑,速度非常快,主要适用于青少年,他们正处于“成长”状态,如此之跑可以使男的身躯更加健壮,女的身体更加丰满。当然不是绝对的。其方式当然也有多种,一种是专门的,比如100米赛跑;另外一种是业余的(姑且这么说),比如踢 足球 ,看着足球,要准确定位,快速奔跑,驰骋于田径场。 无氧运动属于力量性运动项目。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少于所需的氧气。它的特点是:运动强度较高、爆发力强、持续时间短等。举重、 跳高 、 短跑 以及投掷等都属于无氧运动。 三、要健康,其次就是掌握好运动量。 众所周知,运动能强身健体。但人们在参加体育锻炼时需要掌握两个点,即坚持和适量。可以用某些指标来控制运动量: 一是运动后即刻(10秒钟内)的脉搏或心率。在跑步和 球类运动 后,成年人以不超过140~150次/分为宜,老年人不超过120次/分为宜。 二是重量。如举重的最大重量以不超过本人能举起最大重量的70%~80%为宜。 三是时间。每天的运动时间以2~3小时为宜,其间还需穿插数次休息。 总之,解自己的身体基本素质,针对自身需求,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健身运动,就会拥有健康。 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论文篇3 【摘要】现今社会,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给人们带来了许 多健康问题。一些人长时间在电脑上工作、娱乐和“网络漫游”又带来了有损于健康的“电” 脑网络综合征”;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饮食结构,人们在享受丰富美食的同时,由于营养物质的过量摄取,能量消耗的不足,造成了肥胖、心血管疾病等现代“文 明”病的蔓延,且发病年龄日趋提前。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刻不容 缓的事。 【关键词】科学运动,健康,体育锻炼 【内容】健康、长寿、智慧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从几千年前的上古起,人们就一直在苦苦探求防御疾病、延长寿命的奥秘。古希腊 名言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明确提出了跑步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在进入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时代,人们更加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而重视追求生活的质量,健康的地位和价值也随之在提高。 体育运动能提高智力水平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体育运动在有意和无意之中活化了右脑,强化右脑的形象思维功能,加开发右脑的智力。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与右脑的 智力开发 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教学是右脑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能够开发参与者的聪明才智。 确立良好的自我观念,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心理特点和情感的综合评价,它是通过很多的自我感觉和评价组成的,包括“自我定位”、“身体技能”、“身体自然条件”、“我的爱好取向”等。众所周知,体育锻炼会使人身体强健、精力充沛,所以坚持体育锻炼对于改善学生的身体表象和提高心理素质非常关键。因为身体表象和心理素质对评价学生的自我概念联系非常大,无论高矮胖瘦或男或女,其个体对自身不满意会影响个体的自尊心,使心情低落,进而产生不安的心理状态和忧郁症的发病率。有科研工作者研究发现,肌肉力量水平和个体的心理情绪的稳定性以及自信心成正相关,同时发现通过持续的科学的体育锻炼来加强力量训练,会使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加强从而使个体自我概念显著提高。 世界卫生组认定健康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现代科学研究揭示在所有运动项目中,以有氧耐力项目最利于人们的健康。国外有资料表明,运动状态下的人体吸入的氧气可比安静状态时多8倍,也就是说有氧代谢运动(耐力性运动)可使人体获得最佳摄氧量。各国学者共同推荐的健身性有氧代谢运动为:快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跳 健身操 (舞)。这些运动能有效地增强呼吸系统摄取氧、心血管系统荷载及输送氧的能力,以及组织有氧代谢利用氧的能力,因此有氧运动对人体有生理生化、心理等多面的良好影响。 有氧运动的代谢主要依靠有氧代谢,即在有氧情况,糖、脂肪、蛋白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代谢过程释放能量合成ATP,构成骨骼肌肉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糠、脂肪和蛋白质称作细胞燃料。其中糖是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人体能量来源的70%之多,以糖元的形式存在。有氧运动时首先消耗肌糖元,当肌糖元不足时由血糖补充,肝糖元又不断补充血糖。长时间锻炼能改善运动时血流分配,使肝血流量增大,流经肝脏的糖异生基质量增多,被代谢用的机率也相应升高。 大学时期的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体育生活化、终身化,也关系到终生健身行为方式的养成。本文分析了体育干预对大学生的身体和身心的影响,旨在为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形成一种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一、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是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形式给予人体各器官、系统一种良性刺激,促使身体的 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和变化,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实践证明,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而且还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体质的强弱受多种因素影响,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 现任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主席霍尔曼教授指出:每天坚持中饭步10min 心脏可以年轻20 岁。科学的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系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 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作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不断增多。用脑过度会使脑细胞转入抵制状态。如不做调整,则会导致 记忆力 减退甚至神经官能症而严重影响健康。科学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改善大脑的供氧状况可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体育锻炼还能使大脑皮质及时、准确地调动植物性神经系统;尽早地进入工作 状态,使大脑反应快,自动化程度高,功能加强。 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不仅对人的身体发生影响, 而且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 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够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 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可以陶冶性情、保持健康的心态, 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 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 体主义精神。 研究表明,有氧锻炼或不强烈的身体锻炼有助于降低轻度和中度精神抑郁者的抑郁水平。如果能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体育锻炼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体育锻炼可以锻炼意志,而有坚强的意志 品质才能坚持锻炼,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体育锻炼是一种欢快的活动,它使人身体健康,心情舒畅,有利于塑造一个愉快、开朗、健康的心灵,促进个性气质的健康发展。 三、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体育运动中传播、宣传的精神、原则、体育道德等,具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价值,体育锻炼中树立公正、守法、民主、竞争、协作、团结、友谊、谦虚、诚实等道德观念,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规 范文 化,对于青少年乃至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 教育 意义 。 (一)规范行为。体育运动中有各种明确而详细的行为规范,如奥林匹克精神和原则、 体育道德规范、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这些规范是体育运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而规范 的培养是学生进入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 的模拟学习过程,有助于他们理解遵守社会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培养自立。确定体育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有助于培养运动者积 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 (三)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 会接受适当的社会角色。而各种体育运动的场合,则有机会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和“做什 么、怎么做”的社会意义,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从而体验出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 地位的重要意义。 (四)体育锻炼是“情商”训练的有效途径。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 的,如生理、主理、社会适应和创造力。 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当今高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真正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能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面对日趋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当今高校已经采取种种 措施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尽人意,高等教育应立足于自己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中不同教育模式的独特作用,尽可能全方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体育教育对于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等,才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起到缓解效果。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健身、健脑,还可以调剂生活,促进心理健康,锤炼个性、品德和气质。走过操场,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体育锻炼,参加体育锻炼,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 身体和愉快的心情,过好每一天。
浅谈体育保健和保健体育教育论文
【摘要】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则是学校体育的主渠道。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组成体育教学过程的四个因素:教师、教材、学生、媒介如何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健康第一 基本因素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卫生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明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如何贯彻执行此指导思想是摆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理解
1.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具体是: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健康第一的含义是什么?健康第一是针对健康与教育和学习的关系而言的。健康或健壮的身体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体育应优先于智育,“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可见健康与教育和学习的关系是第一和第二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说教育和学习不如健康重要,只是说明教育和学习应在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失去健康的教育和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3.“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含义又是什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用健康第一作为引导教育工作的思想,其具体含义首先是指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以学生的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是指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对学生的健康负有责任,当然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责无旁贷地对健康承担着自己应当承担的、并且是能够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
二、体育教学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从组成体育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因素入手
(一)教师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第一,由被动体育教育转变为主动体育教育观。我们必须改变被动式教学观,实现向主动式教学转变,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去研究、解决问题,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思维能力。
第二,由生物体育观转变为多维体育观。学校体育教学要由单纯的生物体育教学观转向以生物、心理、社会和多维体育教学观。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第三,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接受与发现并重的学习观。在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必须由接受学习观转向接受与发现学习观并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传授科学方法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四,由“权威型”和“放任型”的教学情境向“开发式”教学情境转变。情境是影响学习进程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放任型”的教学情境,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任学生自由散漫。它们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创造精神,也妨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练习的积极性发挥。“开放式”教学情境倡导学生广泛的无所拘束的探索,否定对学生的强制性教学措施,它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指导相结合的统一体,强调学生的主体表现。因此,我们要将“权威型”和“放任型”的教学情境转变为“开放式”教学情境,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师生间互信、平等、尊重的和谐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现代体育教师的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第一,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第二,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第三,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教改的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加强课的讲解、示范、组织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重视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能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益。
(二)教材
教材的选择,应具有多样性、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全面性、实用性,最大限度满足个性与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在教材建设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身心发育特点来选择安排外,还应注意教材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在安排教材时,除了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身心发育特点来选择安排外,应特别注意教材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2.要强调把竞技与保健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按照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与卫生保健,医务监督密切结合。对健康状况不同的学生,注意区别对待,注意运动过程中的反应,防止有损身心健康的现象出现。竞技与保健应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校体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突破点”。
3.在原则统一的基础上,大力扩充教材的灵活性,积极适应各地不同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上,可以进行以下两点尝试:一是在全面制定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教学活动作出原则性规定,鼓励各地编写适合本地区特点和学生需要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是大幅度增加选修教材的比重,以保证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4.体育成绩考核与评价应以“健康”为核心,注意个体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区别对待,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评价体育教学的效益,并应将此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因为评价标准可用来制约、指导教学过程。
(三)学生
1.加强思想教育。经常向学生讲述全民健身活动与终生体育对人类健康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明白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宏伟工程,使每位同学都树立起一种紧迫感、使命感。
2.向学生传授科学的体育理论知识。使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根据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的情况,科学设计自身的锻炼,并指导他人进行锻炼,而且还能根据锻炼者的生理、生化、形态等一些特征来评价其锻炼效果;同时,在锻炼中根据自身的运动经历,不断加深对运动技术的体育理论的理解,提高体育能力。
3.重视课外体育锻炼。课内教学是课外锻炼的导向,课外锻炼则是课内教学的延伸。我们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既要重视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媒介
1.推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基础性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教学主管部门要在体育教学的硬件上给予支持和政策上的倾斜,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校园管理水平,使学校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较为齐全的运动设施等,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和卫生工作提供必要条件;课堂教学时,场地器材的布置,要符合卫生的要求,以学生的健康为前提,使学生在一个安全卫生的环境中学习;要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必要的课外活动时间,使校内各种活动和设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学校内部师生、同学和其他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协调,使学生拥有和谐的人际环境;此外,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给自己的子女做好榜样,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健康服务,如有计划的开展健康检查和发育监测,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所谓体育文化,是学校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并共享的一种以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内容,促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它作为一种有一定内涵和指向的客观精神,总要通过某个载体表现出来,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如文化体育节等,在开展此类活动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
(1)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海报等宣传媒介的作用,加强渲染,烘托气氛,发动全校师生都来关心体育节的活动。
(2)在项目的调协和比赛的形式上,应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以及各年级体育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年龄特点进行开展,不必拘泥于传统模式,只要达到全体行动、人人参与的目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3)在比赛的计分办法上,可以采用计班级总分的办法,通过广播、校内醒目处张贴。
(4)在体育节期间,可以通过学术报告、体育征文、体育摄影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激情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更高、更快、更强”的积极进取和拼搏精神、“团结、友谊、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面对教育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学校体育工作者应彻底更新和转变观念,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向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作出贡献。
健康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全面正确地认识健康的现代含义,关注体育健康,建立和谐体育健康生活方式,是当今人们面临的理性选择。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篇1 [摘要]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根底,现代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对美的多元需求,请求我们培育学生 体育运动 形态美、心灵美、艺术美,将科学的体育锻炼有机地融入熏陶美的心灵这种更高层面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力图收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教学效果。 “健全的肉体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根底。随着社会的开展,体育活动对人类身体的影响以及对社会、 文化 、经济、政治及城市建立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构成了共同的体育文化形态。体育的实质是 教育 。培育人、进步人的素质,既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体育的基本目的。引导大学生全面锻炼身体,促进健康开展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形态构造、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开展,加强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顺应才能,让学生控制体育根底学问、根本技艺,培育学生正确的体育理念,强调体育运动中的美及对美的感受才能和对美的鉴赏才能,发明美的才能。党的教育方针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开展,这里的美,就是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美的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的开展,情感的教育,感受美带来的身心愉悦和激情。所谓体育美,即为体育运动形体美、体育运动心灵美、体育运动艺术美的总称。 一、培育学生体育运动形体美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腕,具有健身性、活动性、文娱性和教育性,不懂得谐和开展肌体和健康,就不能了解人的内在美,体育教育中的健美运动就是一项集健、力、美三者于一体,塑造人体形体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是人们对人体健美的追求,是 体操 、舞蹈、音乐逐渐开展和分离的产物。我们首先晓得构成人体美的根底是线条和形体。普通说来,垂直线给人以坚硬、庄严、昂扬的觉得,曲线给人以伸展、温和、流利的觉得。通常,男性的健美表现为刚健有力,直线多一些;女性的健美则表现为优美秀丽,曲线多一些。在教学理论中,男学生强壮的身体上能够找到温和的曲线之美,女学生秀美的身姿,也显得矫健有力。刚柔是互相浸透、相辅相成的,常常是既刚柔相分,又刚柔相济。其次,体育运动中形体美包括静态美和动态美。从静态美方面来看,美的形体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骨骼为支架所构成的人体各局部比例要匀称、适度、发育良好;第二,由肌肉的圆满兴旺所呈现的人体形态要强壮而谐和;第三是肤色红润而有光泽。从动态方面来看,动作是在谐和分歧的动作流程中显现的,它的根底是节拍,还包括连续外型,从而构成了动态美。 美育是培育学生审美观念和美妙姿势的教育过程。一个形态美、表面整洁、举止端庄的体育教员无疑将给学生们一种美的觉得,美的向往,从而唤起学生对美的激情。如今很多大学生,只注重文化学问的学习,而无视了对体育的认识、理论,更别说是美育的学习。基于大学阶段的特殊性,针对大学生生理及心理特殊的转变过程,首先教员在教学内容上,要分离学生实践状况,布置丰厚多彩、方式多样的各种单一动作的美体练习,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树立自信心、大胆尝试、积极模拟、按部就班、盲目积极地完成教员所授内容。在课堂上我鼓舞学生克制羞怯的心理,本人应战本人,并不时反复练习每一个美体动作,领会动作变化、衔接,最终使动作构造、思想情感融入一体。我常对学生讲,人一举一动自身就是一种艺术美,你想怎样美,就纵情地发挥展示本人,并发明本人的形态美。我形象的解说充沛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学生思想上放开了许多,动作也伸展大方。我认真察看学生练习,觉得是一种美的享用。经过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晓得体育的宏大魅力来自于它所表现的那种“超越自我、应战极限”的肉体气概,来自于它提供了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自我超越的时机和可能。认识体育教育不再是教育的附庸,而应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开展学生个性最理想的天地。 二、培育学生体育运动心灵美 在体育运动中,能恪守纪律、服从命令、酷爱集体、生动生动、乐于助人、英勇顽强、胜不骄、败不馁、悲观坚毅、具有团队认识和肉体,这就是体育运动心灵美。是体育与素质教育的综合表现,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开展为目的,进步学生身体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的有机分离,在体育教育中,我们不只要对学生今天的身体开展和健康担任,更要对明天的身心全面开展担任。针对大学生特性,以学生开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专长与喜好,注重学生的运动享用和参与乐趣,强调学生健身理论与体育活动良好的心理体验,追求学生的身心高兴和全面开展,丰厚体育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不同的自我开展需求,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培育竞争认识、法律认识、体验竞争的剧烈和严酷性,禁受胜利与失败的磨炼,培育拼搏肉体和勇于开辟创新肉体。经过参与体育运动使大学生遭到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进步他们对体育的兴味,促进同窗之间的友谊、交流和团结,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遵纪违法、公平竞争、勇攀顶峰的良好道德风气,活泼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沛表现体育运动的心灵美。 三、培育学生体育运动艺术美 在体育运动中的韵律美、柔韧美、谐和美、外型美就是体育运动的艺术美。在教学中,体育教员把示范动作做得谐和刚毅、纯熟轻巧、矫捷漂亮,就会给学生展现出美的形象。经过艺术体操各类动作的合成教学开展了学生谐和、柔软、力气、耐力等身体素质,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锻炼,并在练习中领会动作构造,竭力仿效,积极练习,体验和感受美,发明完善本人的艺术美。如:如今人们所喜欢的群众体操,在教学中我揉进了这套体操的局部内容,它以漂亮的动作,鲜明的节拍感和韵律感,配上和悦的音乐,给人以特别的美感,学生在做这套操的时分,显得特别有兴味、有激情,使单调、乏味的体育锻炼活动焕发出生命的生机。因而,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要培育学生的艺术美,还应尽量给教学内容和设计添加更多美学元素,揉进一些必要的体育舞蹈动作,加强韵律感、节拍感,有条件的状况下再配上节拍明快、韵律感强的音乐,到达锻炼和艺术天衣无缝。 总之,大学是培育全面开展人才的基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积极探究融入美育教学的内容和办法,开展体育美,这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员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展体育美并让学生充沛认识体育教育,进一步推进学生终生健身认识、兴味和习气,促进学生个性、人格、自尊及社会生存和顺应才能等多方面的开展与完善,完成人的全面素质的进步,使体育教育真正的适用化、生活化、个性化和终生化。 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篇2 【摘要】亚健康状态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本文综合分析了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及形成原因,阐述了体育运动对于预防和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体育运动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强烈,能否处理好各种矛盾,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及社会适应状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据教育部万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近40%的大学生有体虚、易疲劳、失眠、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绪不稳定等亚健康状况。总之, 高校每年因承受能力差、情绪脆弱、神经衰弱等原因退学、休学的学生不断增加, 轻生现象也时有发生。 一、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目前,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躯体亚健康 在现实生活中,亚健康往往首先表现在个体的身体上,即躯体亚健康。因为躯体亚健康的体征表现较容易被个体自身所体验和理解,也容易被他人所识别。躯体亚健康总的特征是持续的难以恢复的疲劳和周身不适,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不支、虚弱、头痛、困倦疲乏、胸闷胸痛、机能下降、功能失调以及月经周期紊乱,还可表现出睡眠障碍。 2、心理亚健康 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3、社会适应性亚健康 突出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差和人际关系不稳定,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使个体不能融入群体,不能获得群体的援助,出现孤独、冷漠、猜疑、自闭以及行为偏离,还可能诱发种种身心症状。 4、认知方面的亚健康? 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偏差,由此很容易受到社会默化、从众心理和去个性化心理的影响,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导致行为偏差。认知方面的亚健康所带来的危害通常与以上几种亚健康是密切联系的,尤其是心理亚健康。近一段时间频见报端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正是认知方面亚健康危害的突出体现。 二、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成因 1、体力诱因 目前,进入高校的学生是多是80后期和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营养过剩、以我为中心、在家受保护过度,一旦远离父母和家乡,加上气侯、饮食等不适应,总感到每天活得很累很烦,有时参加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后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和营养补充,肌肉过度收缩,在消耗肌肉内能物质的同时体内产生若干乳酸、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如果这些废物在肌肉内超过限量,就会妨碍肌肉细胞的活动,使人产生疲倦、乏力以及不愉快的感觉,长此以往,亚健康状态便会产生。 2、脑力诱因 有些高校学生长期潜心苦读,甚至挑灯夜战,脑细胞产生疲劳,人的头部虽只有整个躯体的二十二分之一左右,但它所消耗的氧和营养却占了人整个身体的四分之一, 由于阅读和书写用脑时是站着或坐着,在较长时间内血液要源源不断地向大脑供应营养和氧气,再不断地将脑细胞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物质又通过血液带走,如果时间过长“供”不足而“废”有余,就会出现头昏脑胀, 记忆力 下降,思维迟钝。这种状态长期得不到调整或改变就会出现亚健康状态。 3、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迫使他们不断的进行知识更新,精神压力日趋增大,再加上目前高校扩招导致的校舍紧张,学习、活动空间相对减少,空气污染严重,容易使人烦躁、心情郁闷,这些是导致大学生心理负荷压力过大、心理障碍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4、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嗜好 当前,很多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按时吃早餐甚至不吃;有一些女大学生为了保持身材,不吃主食,只简单地吃些零食,导致她们营养严重不足;还有部分大学生有不良的生活嗜好,喝酒、抽烟,自控能力不强,沉迷于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活动,学习、生活没有规律,导致他们的睡眠严重不足。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嗜好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5、缺乏体育锻炼 年轻的资本、惰性大,无规律、不良的生活方式,繁重的学习负担,现实的竞争与压力等等诸多因素,使得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同时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不够,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活动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亚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1、增强体质,改善身体“亚健康“状态 现代社会对人的健康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人体的循环系统、增强呼吸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身体协调发展,体态端庄,提高健康水平;在户外锻炼还具有保健作用(如阳光照射的保健作用,对大脑和眼睛等的保健作用,以及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体育锻炼的保健效能,在某些方面比药物更有效。同时,还能使大学生了解到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危害,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下一页更多精彩“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
看来大家都是呀~~郁闷呀
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该文针对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经试证实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进而提出通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本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体无心理疾病,并具有完整的一套心理调节措施,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优良心理品质.人的成长过程,大学阶段是心理波动最大的阶段,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大学生的特点是朝气蓬勃、富于理想、积极向上、接受新事物快、情感丰富、乐于与人交往.但近几年的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代写医学论文 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2004年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有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生,女生存在问题的比例为高于男生的,低年级心理健康问题高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心理健康问题最突出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于城市学生,其中边远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学生比例最高为19%.[1]“郁闷”如今成了许多大学生挂在嘴边的字眼,心理疾病已经悄悄入侵校园这片净土,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焦虑、紧张状态较严重,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等.大学生正处于半依赖半独立、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时期,他们许多心理的冲突、苦恼或被自我掩盖,或被忽视.以致不少学生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备受煎熬,任其折磨自己,从而诱发心理问题.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毛泽东同志对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勤体育则强筋骨,又足以增知识,又足以调情感,又足以强意志.”这就是说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能发挥积极的影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古代也有许多此方面的论述,《吕氏春秋·尽数》中描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说明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互相依赖.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体育锻炼是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在体育锻炼中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因此,体育锻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并且能使处在同一个集体中的人,学会互相关心、照顾,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等高尚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能预防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和保持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可以为人的活动提供宝贵的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人的心理与身体、人的主体与周围环境、人与周围的人能够充分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使人达到身心平衡,获得身心健康.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网上我们曾有幸阅读到俞春民老师的一个资料,受到启发,在他的基础上我们也做了一组实验检测,就是选择一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实验前后与不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对比的数据如图1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通过体育锻炼实验学生与对照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平均值有显著差异,实验学生各因子平均值明显下降,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说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代写留学生论文从本质上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可以及时地调整心理状态,使各项心理指标达到健康.3 通过体育锻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通过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认为以下途径与方法可有效的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的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启发诱导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刚毅、乐观、自信、豁达等良好心理品质构成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并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坚持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教育学生正确投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教师要宣传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教育学生要忘却自我地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在健身运动中尽量轻松,在健身运动前听听音乐,和自己的朋友一齐参加健身运动,创造欢乐的气氛,并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健身运动常识,每次锻炼后要及时总结锻炼效果,根据生理、心理状态,及时调整锻炼计划,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结合体育课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承受能力训练 充分利用体育课中体育活动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我们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和符合学生身体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和项目,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才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达到减轻或治疗各种不同心理疾病的效果. 面向全体同学全方位关爱体育锻炼弱势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心理脆弱、失调,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学生,他们的表现往往是:没有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及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这类学生老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强化训练.降低他们练习的难度和要求,即使成绩没有进步,只要他们尽力了,就应给予表扬.其次,在下课后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做他们的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在你面前能够轻松自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来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主体意识,增强主动精神,积极投入体育锻炼,逐步扭转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计划 学校要对体育教师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保健等有关知识、并掌握具体的操作原则.让教师认识到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代写毕业论文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