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中老年杂志中日医院

中老年杂志中日医院

发布时间:

中老年杂志中日医院

阴虚体质

撰文 王建明 敖家凤

编辑 保健君

什么是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是主要的虚性体质之一,在我国亚 健康 人群中占比,位居第四。

阴虚体质是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导致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多表现为形体消瘦、皮肤偏干、面色潮红,舌体瘦小、舌质红、少苔,脉象细弦或数,易感手足心热、口渴、喜冷饮、眼睛干涩、头晕耳鸣、睡眠差、大便干燥,性格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平时易上火,不耐燥邪、热邪,耐冬不耐夏。

根据2009年《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具备体形瘦长、手足心热、喜冷饮而不解渴、大便干燥、舌红少苔、性格急躁易怒等表现者,即可辨识为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分几种类型

根据表现不同,阴虚体质可分为心阴虚、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和肾阴虚。

心阴虚

主要表现为心悸心慌、心烦、失眠多梦。

肺阴虚

多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质黏甚至痰中带血、口燥咽干、鼻干、声音嘶哑。

胃阴虚

表现为胃脘部隐痛、食欲不佳、口干多饮、易干呕。

肝阴虚

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视力减退、胁肋隐痛、失眠、烦热。

肾阴虚

可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脱发、失眠健忘、潮热盗汗,男性多见遗精、早泄,女性多见月经量少、闭经。

为什么会形成阴虚体质

阴虚,意味着体内阴液不足。

人体内的阴液包括血液、津液、精液、唾液、汗液、泪液等,均对机体有营养、滋润和濡养的作用,它们的生成和代谢主要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相关。阴虚体质的形成是先天与后天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两者往往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先天因素

如孕育时父母体弱,或年长受孕、早产等,均可导致先天禀赋不足、阴阳失衡,促使阴虚体质的形成。

后天因素

如特殊环境、不良生活习惯等的长期作用,也可以使阴液亏耗,日久不复,慢慢就发展成了阴虚体质。后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饮食不当

人体的阴液生成依赖于脾胃对水谷的消化、吸收,食物的摄入量不够或者膳食结构不合理,长期营养不良,就会造成人体阴分物质的合成、生成不足,导致阴虚。很多人为了减肥节食,能量和营养都缺乏,且易伤脾胃,引起气虚,也能导致阴虚。其次,饮食偏好辛辣、烧烤、煎炸,或有吸烟、饮酒嗜好,长久下去容易生火生热,煎熬人体津液,久而久之造成阴虚。

熬夜

夜间睡眠不仅可以使身体得到充分的休养,同时也可以通过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趋势补养阴气。在自然界中,白天属阳,夜晚属阴,动为阳,静为阴;白天阳气盛,适合活动外出,夜间阴气重,应当睡觉静养。现代 社会 ,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加班、聚会、看手机以及失眠等各种因素,加入熬夜大军,这显然有违自然规律,在该睡觉的时候不好好睡觉,不仅错过了养阴的时机,同时还在消耗阴液,容易造成阴虚。

过劳

过劳,包括过度的劳神、劳力和房劳三个方面。学习、工作过程中思虑劳神太过,耗伤阴血,慢慢就“熬成”了阴虚体质;过量运动或者经常进行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易损伤内脏精气,也容易形成阴虚体质;房事过于频繁,损耗阴精,时间长了就会肾阴亏虚,逐渐向阴虚体质靠近。

疾病

疾病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长期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及风湿免疫性疾病,不断损耗人体气血,也会导致阴虚;曾患出血性疾病,或存在慢性失血如便血、血尿、月经量多,时间久了就会阴血亏虚,导致阴虚体质;热病后期往往耗伤了大量津液,也可形成阴虚体质。

情志失调

长期或者持久的精神情志刺激,超出了人体调节范围,就会损伤内脏和气血,容易引起气血阴阳失调导致阴虚。如长期情绪抑郁、焦虑、烦躁,不仅会消耗气血,而且容易使身体积生内热,形成阴虚体质。

年龄

《红楼梦》里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其实男女都是水做的。 健康 成年人体内含水量的比重是60%,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含水量会逐渐减少。中医认为,这是气血慢慢被消耗的结果,水少了,气血亏了,就容易向阴虚体质发展。

生活环境

水土性质、气候类型以及生活条件等因素也会影响体质的形成。在我国西部地区阴虚体质比较多见,可能与多风、干燥、强紫外线辐射的特殊气候环境有关。

阴虚体质者容易得什么病

阴虚体质的人易患消渴、燥痹(主要表现为口干、眼干、鼻干及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眩晕、失眠、瘿病、便秘等疾病;阴虚也可影响男性的精血、女性的月经,易造成男性不育,女性不孕、痛经、月经提先或延后甚至闭经。阴虚体质的人还容易出现牙龈肿痛、口疮等病症,是典型的“爱上火”的体质。

亲爱的读者朋友

微信文章只是部分内容

更多更全的 健康 养生 知识

《中老年保健》杂志

可以通过淘宝购买

打开淘宝,在搜索框搜

“中老年保健杂志官方店”

专家简介

王建明

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副主任、教学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防治风湿病联盟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青年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协同方法治疗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纤维肌痛综合征、痛风、干燥综合征、产后风湿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血管炎等。

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zlnbjzz:

按照这些地址和邮编,都可以寄投稿信给杂志1《中国老年》杂志社:北京西城区德胜门内大街羊房胡同9号,邮编:100009编辑部电话:66138065,66139165,66138265传真:66138900电子邮箱:《老同志之友》杂志社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大街45号电话:024-231283473《秋光》杂志社地址:广州市东山区新河浦三横路5号《秋光》杂志社邮政编码:510080电话:020-87185345传真:020-87781593电子邮箱: 或 是由广东省委老干部局主办的,迄今已20年。这些年我们走过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为离退休干部工作服务,当时叫《广东老干部》。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改名为《秋光》。4〈金色年代〉杂志社地址:上海市绍兴路74号邮政编码:2000205〈当代老年〉杂志社:武昌洪山侧路10号当代老年杂志社电话:027-87233038,EMAIL: 〈中国老年学〉杂志社:吉林省长春市建政路971号,邮编:1300617〈中老年保健〉杂志社:北京市和平街北口中日友好医院(100029)电话:010-642890038〈开心老年〉杂志社:江西省南昌市新魏路17号,邮编:330002电话:

主 任:田景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中国保健科技学会顾问、中国药膳研究会名誉会长 ;副主任:王敏清:国家卫生部保健局原局长杨保华:国家卫生部原办公厅主任委 员: (按姓氏笔画排列,不分先后)马彦彦: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妇产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委员于秀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于国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医务处主任、主治医师王建璋:中国企业家健商促进活动组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王伟刚:中日友好医院国际医疗部主任医师王亚平:北京军区总医院肾脏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北京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总后专家库成员王玉雯:北京妇产医院中医专家王振国:中国医学基金会肿瘤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席王洪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副教授王立祥:北京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王 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王耀献: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医疗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协会肾病分会副会长王国干: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王莒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皮肤科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王 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王笑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王振常:同仁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王宁利: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助理、眼科中心常务副主任、眼科临床部主任、眼科首席专家、教授马东丽: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委员马长生: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房颤诊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尹 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医务处处长、副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付 鑫: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原司长龙 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妇科主任、主任医师母义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博导田 文: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审稿田金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叶树勇: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理事、中日企业家健康工程医务总监叶京英: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咽喉科主任、睡眠呼吸监测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仝小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史 斌:首都医科大学教授、附属复兴医院内科主任兼任血液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左萍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室研究员、教授、博导、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药审评专家纪小龙:北京武警总医院纳米医学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树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耳鼻喉科主任、耳鼻喉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刘炜宏:中国针灸杂志社社长刘焰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刘正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刘惠亮:北京武警总医院心脏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惠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肾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红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主任医师刘 博: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副研究员刘晓惠:北京安贞医院科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刘 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吕仁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糖尿病肾病研究室主任、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博士生导师吕 莉:北京武警总医院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吕树铮: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保健局老年心血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向红丁:卫生部糖尿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乔晋琳:海军总医院康复理疗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常委、副秘书长许润三:国家名老中医、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妇科特需门诊专家许建阳:北京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理疗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许 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妇科主任、主任医师许 媛:北京同仁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米树华:北京安贞医院特需医疗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朱凤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朱新华: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解放军总医院干休所门诊部主任朱思泉: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白内障科副主任、副教授、硕士导师庄晓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伍沪生: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风湿免疫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叶永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委员、国家中医管理局项目评审专家。华 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兼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阮祥燕:北京市妇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妇幼保健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经络学组成员何连德:解放军总医院原内科主任医师、中国企业家健康工程专家组高级顾问何萃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妇产科教授、硕士生导师李佩文: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彩娟: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李 宁:北京佑安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李连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研究室主任、国家新药及保健食品审评委员李明旭:中华血液净化管理学会委员、海军总医院副主任医师李淑媛:著名营养专家、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学会主任李天庆: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医疗发展部主任、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李瑞芬:北京军区总医院著名营养专家、中国烹饪协会营养学家、教授李伟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学会毛发病学组委员李 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泌尿科副主任、副教授李雅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普内科、消化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建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诊疗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李 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特色医疗科主任、主任医师李志霞:北京同仁医院肿瘤外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田昌: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心内科副主任李 彬: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研究员、教授、眼科中心医务办公室副主任李冬梅: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吴玉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肿瘤科主任、北京抗癌协会理事吴东海: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副主编、中日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吴永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吴海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血压诊治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吴 晓: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吴明营: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谷涌泉: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秘书谷雪虹:北京积水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沈珠军: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内科杂志》特约审稿人苏有明:北京军区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中国医师整形与美容分会委员、全军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汪家瑞:北京宣武医院名誉院长、心血管科主任、教授肖利华:北京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杜雪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何悦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影像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何建国: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祁 哲: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光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陈彤云: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原主任陈仁吉:北大口腔医院博士、副主任医师陈意麟: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宣武医院原副院长、消化科主任陈 虹:武警总医院肝移植研究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陈 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陈 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党委书记、消化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陈 方:北京安贞医院医务处处长、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陈韵岱:北京安贞医院科研处处长、心内科副主任、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办公室主任林英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病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厐 鹤: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杨德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人、老年肿瘤学会执行委员杨中苏: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血脂研究室主任、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杨晋翔: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西医结合协会副会长杨 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杨跃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杨金奎: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杨博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导。余振球: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家委员会总干事张星华:北京空军指挥学院医院内科主任、首长保健室主任张莉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张 京:海军总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洪春: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中国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张燕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肛肠科主任、综合外科主任、大外科副主任张志忠: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会员、北京市友谊医院主任医师张山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张 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超声影像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张进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副院长、泌尿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 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主任、心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张 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科副教授、医学博士张胜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张舒心: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青光眼专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张 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临床部副主任、眼底病专科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 罗: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张建中:北京同仁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张兆光:北京安贞医院院长、心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声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医师张新超:卫生部北京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卫生部急诊医学教育合作项目培训基地教育委员。张健群: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张英川:北京安贞医院心电生理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邹留河: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角膜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范景利:总后卫生部防疫大队队长、北京市预防医学会副会长金 玫:北京中医医院业务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罗成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美国结直肠外科学会会员罗 毅: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小儿心脏科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林中鹏:中国人民大学华人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孟昭锐:全国高科技健康产业工作委员会主任孟 旭: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委柳志红:阜外医院心内科肺血管病诊治中心副主任、心内科五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郑 刚:解放军401医院内二科副主任、博士郑迎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门诊副主任郑 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庞秀琴: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眼外伤科副主任、硕士生导师苑惠清: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周登峰: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医疗管理局教授周文泉: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新药审评专家、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评审委员会委员周跃华:北京同仁医院屈光专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周 兵: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教授周玉杰:北京安贞医院干部保健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曼岑:北京天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侯生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副院长胡卫国:原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医疗处处长、教授、世界针灸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施玉英: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白内障学组成员、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北京同仁医院白内障科主任施学斌:北京安贞医院营养科主任、著名营养专家。俞红霞: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祝总骧:北京炎黄经络研究中心教授姜 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ICU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席修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骆成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副教授夏恩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赵战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医学博士赵守琴: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贺丽霞: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诊抢救科主任医师高学敏: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监局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保护品种审评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高金声: 中国医院文化杂志社总编、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医院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彦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高江平: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高秀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干部保健科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顾晓明:北京武警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承雄: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唐 炘: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徐志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主任徐 浩: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海 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后、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主任钱文燕: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钱 杰: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翁维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新药审评专家、博导。袁申元:北京同仁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袁晋青: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主任医师、博士袁贤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诸国本: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秦学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诊治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浦介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副主任、病理及生理实验中心主任、博导。党爱国: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黄永昌: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卫生部科教司原司长郭维琴: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卫生部药物保健品种委员会委员康治国:北京广安门医院肛肠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屠德华:北京结核病控制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卫生部结核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陶 海:武警总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黄 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黄方炯: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黄 雯:北京同仁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黄志刚: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曹 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主任、医学博士康 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康连鸣:卫生部心血管药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临床药理中心医学硕士梅 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程少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程海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葛文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消化科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评审专家韩 锐: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原副所长、教授博导、国家保健食品专家、中国抗癌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韩仪敏: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韩德民: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鲁卫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博导鲁 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童腊梅:海军总医院妇产科、圣爱男科医院妇科主任彭晓燕: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傅汉菁: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褚小玲: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蒋雄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惠汝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雷仲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骨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医学会骨伤分会理事赖爱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导师、教授谭慧琼: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教授、主任医师谭明生: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脊髓损伤学会委员霍 凤: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樊中州:北京圣育中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世界中医男科学会常务理事樊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主任委员樊朝美:卫生部心血管药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临床药理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熊必俊: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老年学与老龄产业研究会主任魏文斌: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眼科中心临床部副主任、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应用基础部主任、副教授病病人的护理与康复、社区常见传染病的护理、社区紧急救护、社区常用护理技术操作柴枝楠:中国中西医急救北京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急救分会委员、中日友好医院急诊部主任、世界急危重症杂志主编、中日友好医院急诊部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常翠青: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运动营养食品分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国虹: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护士指导员、全国健康护理管理中心主任郎子平:社区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娄 伟:社区康复保健专家陈风纪:专家服务中心主任花宝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唐启盛: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院长

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一、欢迎下列稿件: (1)老年医学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新成果与新进展;(2)老年医学领域的国家、省、部级奖励项目和基金资助项目论文;(3)老年流行病学研究成果及数据资料;(4)有关老年医学的综述、讲座、专题笔谈、会议纪要、中医经验、临床病理讨论、学术动 态和会务消息等;(5)我国参加国际老年学术会议的重要论著;(6)有关国外老年医学研究进展的介绍。二、对来稿的要求: 本刊系老年医学杂志,临床研究对象应为≥60岁的老年人,基础研究应以老年动物为实验对 象,为突出老年人疾病特点,实验设计中应设非老年对照组。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 准确,书写工整 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综述、讲座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论著摘要、病例 报告、简报等不超过2 000字。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除公知公用者外,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 。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3.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 动;作者单位名称(需具体到科室)及邮政编码脚注于论文首页左下方。作者应是:(1)参与 选题和设计,或参与 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 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 参与获得资金、收集资料或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不宜列为作者。 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 应列入志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外籍作者亲笔签名同意在本刊发表的函件。 集体 署名的文章,于文题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 姓名、单位及邮政编码,通信作者只列1位。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4.摘要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 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主语 。考虑到我国读者可参考中文原著资料,为节省篇幅,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00字左右),英 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400个实词左右)。 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的每个字母均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 ,双字名中间不加连字符)、单 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英文摘要中应列出全部作者的姓名。如作者工作单 位不同,只列出第一作者的工作单位。标注方式为 ,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第一作者单位名称前(左上角)加“?”。5.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 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 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 全称,如“H 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中、英文各关键词间用分号(;)分隔。文关键词第 1个字母大写。6.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 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 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7.图表每幅图表单占1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 码。全文只有1幅图或表时,图或表序写作图1或表1。每幅图(表)应冠有 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 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 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 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线条图应墨绘在白纸上,高宽比例以5∶7左右为宜。以计算机制图者应提供打印图样。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 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上,不要直接写在照片上,每幅图的背面应 贴上标签,注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图片不可折损。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 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 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 图表的书面材料。8.计量单位执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 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 应用》一书。 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 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亦不宜采用ng/的形式。 血压及人体压力计量单位恢复使用毫米汞柱(mm Hg),但首次使用时应注明mm Hg与kPa的换 算关系(1 mm Hg= kPa)。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单位可只写1次,即加圆括号将 数值组合,置共同的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例如: ng/L± ng/L可以写作(7 ±)ng/L。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吸光度的符号为A,“A”为斜体 字。9.数字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 、 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3位数 字1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但序数 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及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应写成5%~95%、(±)% 及4 cm×3 cm×5 cm 。10.统计学: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 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 P值(如P=);当涉及到总体参数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 5%可信区间。对于服从偏态分的定量资料,应采用M(Qn)方式表达,不应采用±s方式表达。对于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 、资 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前者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 因素方差分析,后者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11.缩略语文题中一般不使用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 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 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公知,也可不注出 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移行。12.参考文献以作者亲自阅读的公开发表的文章为限, 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 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以上角码标出。 参考 文献中的作者按姓前名后书写,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 与之相应的文字 。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 文 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后按引用先后顺序( 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

能看。《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老年医学专业领域期刊,面向中国国内外发行。在知网就能看到,2019年3月13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出版文献3384篇,总被下载249815次、总被引27577次。

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主要面向国内外发行的老年医学专业学术性期刊。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注重理论。

中国老年医学杂志期刊

一、欢迎下列稿件: (1)老年医学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新成果与新进展;(2)老年医学领域的国家、省、部级奖励项目和基金资助项目论文;(3)老年流行病学研究成果及数据资料;(4)有关老年医学的综述、讲座、专题笔谈、会议纪要、中医经验、临床病理讨论、学术动 态和会务消息等;(5)我国参加国际老年学术会议的重要论著;(6)有关国外老年医学研究进展的介绍。二、对来稿的要求: 本刊系老年医学杂志,临床研究对象应为≥60岁的老年人,基础研究应以老年动物为实验对 象,为突出老年人疾病特点,实验设计中应设非老年对照组。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 准确,书写工整 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综述、讲座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论著摘要、病例 报告、简报等不超过2 000字。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除公知公用者外,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 。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3.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 动;作者单位名称(需具体到科室)及邮政编码脚注于论文首页左下方。作者应是:(1)参与 选题和设计,或参与 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 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 参与获得资金、收集资料或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不宜列为作者。 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 应列入志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外籍作者亲笔签名同意在本刊发表的函件。 集体 署名的文章,于文题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 姓名、单位及邮政编码,通信作者只列1位。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4.摘要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 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主语 。考虑到我国读者可参考中文原著资料,为节省篇幅,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00字左右),英 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400个实词左右)。 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的每个字母均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 ,双字名中间不加连字符)、单 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英文摘要中应列出全部作者的姓名。如作者工作单 位不同,只列出第一作者的工作单位。标注方式为 ,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第一作者单位名称前(左上角)加“?”。5.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 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 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 全称,如“H 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中、英文各关键词间用分号(;)分隔。文关键词第 1个字母大写。6.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 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 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7.图表每幅图表单占1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 码。全文只有1幅图或表时,图或表序写作图1或表1。每幅图(表)应冠有 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 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 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 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线条图应墨绘在白纸上,高宽比例以5∶7左右为宜。以计算机制图者应提供打印图样。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 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上,不要直接写在照片上,每幅图的背面应 贴上标签,注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图片不可折损。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 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 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 图表的书面材料。8.计量单位执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 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 应用》一书。 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 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亦不宜采用ng/的形式。 血压及人体压力计量单位恢复使用毫米汞柱(mm Hg),但首次使用时应注明mm Hg与kPa的换 算关系(1 mm Hg= kPa)。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单位可只写1次,即加圆括号将 数值组合,置共同的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例如: ng/L± ng/L可以写作(7 ±)ng/L。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吸光度的符号为A,“A”为斜体 字。9.数字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 、 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3位数 字1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但序数 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及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应写成5%~95%、(±)% 及4 cm×3 cm×5 cm 。10.统计学: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 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 P值(如P=);当涉及到总体参数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 5%可信区间。对于服从偏态分的定量资料,应采用M(Qn)方式表达,不应采用±s方式表达。对于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 、资 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前者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 因素方差分析,后者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11.缩略语文题中一般不使用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 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 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公知,也可不注出 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移行。12.参考文献以作者亲自阅读的公开发表的文章为限, 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 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以上角码标出。 参考 文献中的作者按姓前名后书写,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 与之相应的文字 。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 文 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后按引用先后顺序( 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

能看。《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老年医学专业领域期刊,面向中国国内外发行。在知网就能看到,2019年3月13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出版文献3384篇,总被下载249815次、总被引27577次。

中国老年学杂志是中国创刊较早,唯一囊括老年医学、老年生物学、老年心理学和老年社会学的老年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老年医药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研究、流行病学、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兼顾老年社会学(人口老化、健康老龄化、老年教育、养老及社区服务、老年保健等)、老年心理学、衰老生物学及抗衰老研究等方面的文章。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投稿

中华系列杂志主要有: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中华医史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华移植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病理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投稿字数(一)文稿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资料真实、简练,文字通顺,用语规范,段落分明[文章段落号按1 1 1……排列顺序]。欢迎Email投稿,将稿件以Word附件形式发送,主题为“新投稿”。也接收 打印稿,但两种投稿方式不可重复。所有投稿都要求附第一作者单位正式介绍信。论著、综述、实验研究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二)文题要求简明,反映文章的主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且不用缩略语,尽量不加附标题。论文如属国家或军队、省、部级科研基金或攻关项目,请在首页下方注明“基金项目:×××基金(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如获专利,请注明专利号。(三)来稿应有封面,封面上有文章题目,文题下各行依次排出作者顺序并有亲笔签名,后面标出作者单位、所在地及邮编号码,在封面下方以“*”标出文章第一作者的出生年份、性别、职称、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正文中不再列出作者及其通讯方式。Email投稿者请另将封面邮寄至编辑部。(四)论著与实验研究须附内容相符的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300字左右,英文摘要300个实词左右。内容须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四部分。摘要中不能用缩略语。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号码及国名。中英文摘要之后均须标出关键词3~5个。(五)医学词汇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简化汉字按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汉字表》为准。文中尽量少用缩略语,必须使用时应在首次出现处先写出其全称。计量单位按国务院命令,统一实行法定单位及其符号。(六)数字用法: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可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一般不用简写,如1998年不应简作“98”。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10%~45%不能写成10~45%。凡表示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按下列方法书写:8 cm×6 cm×6 cm,而不能写成“8×6×6 cm3”。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年

1.中国药学

本刊为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药学学术刊物,是一本反映我国药学各学科进展和动态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高、中级药学工作者及其他医药卫生人员为读者对象。本刊内容包括药学各学科...

2.药学学报

《药学学报》创刊于1953年7月,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其前身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期刊《中华药学杂志》(1936年创刊)。本刊为报道我国药学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

3.国际药学研究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58年,由军事医学科学院主管,毒物药物研究所主办。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是国内侧重报道药学基础和技术研究最新进展的综合性药学信息刊物。设置栏目有综述、编译、文摘和...

4.中国医院药学

主要面向全国医院药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和广大药学工作者,主要介绍国内外药学先进技术、临床合理用药、中西药制剂、药剂科的科学管理与改革、药学基础知识及理论等。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曾获中国药学会优秀期刊...

5.农药学学报

《农药学学报》创刊于1999年,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药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农药学各分支学科有创造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综合评述,是了解我国农药学研究动态的理想园地。自1999年创刊至今...

没一个好投,都是花钱弄上去的,打电话给杂志社,说是费用不多,打死就是不给你录用啊!投一百年也安排不上,必须走后门,花钱就录用了,,官话官腔,,

像;

天津药学

中药与临床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食品与药品

都是,

1996 年被评为中国科协优秀期刊,2001、2006、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中国科协精品期刊。

  • 索引序列
  • 中老年杂志中日医院
  • 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 中国老年医学杂志期刊
  •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投稿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