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共同富裕成为热门词汇,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战略。从本质上讲,主导社会各个方面的思维有两种:严父思维和慈母思维,前者强调效率,后者强调公平。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更多的是强调效率,下一个阶段必然是强调公平。其实不光是我们国家,其实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也是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各有侧重。
我们也可以看到贫富悬殊会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消费萎缩,社会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他们的消费其实比较有限,而其他有消费意愿的人因为财富不够,消费能力有限,这会进一步导致产能过剩,从而会导致经济萧条。还可能导致阶层固化、阶级对立等问题。
从国外的发展实践来看,美国克林顿时期通过倡导公平,也造就了大量的中产阶级,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质量发展基础:需要做大蛋糕、分蛋糕同事推进,否则会导致共同贫穷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一般而已差距超过3:1就是差距过大,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缩小到3倍以内。
发展阶段不同,标准不同:共同富裕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
东西部地区差别 :目前东部人均GDP9万,西部只有2万多,未来要加速西部经济发展,控制东部西部经济差距在3倍以内,当然西部不能照搬东部的发展模式,要结合自己的特色和资源禀赋。 城乡差别 :可支配收入,城市4万多,农村只有1万多,未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3倍以内,基尼系数降低到以内。 行业差别 :不同行业之间利润差距在合理范围内。这里比较典型的是网络平台的超常规利益分配,还有前些年的房地产行业的财产畸形分配。
一次分配 :讲究效率兼顾公平,一次分配不仅仅是发工资,还有很多可以操作的金融工具,比如完善分红制度,企业员工持股计划。 二次分配 :讲公平兼顾效率,主要形式是政府通过税收来推动。克林顿时期是通过对高收入人群的高税收。 三次分配 :主要是建立健全会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通过慈善、社会救助、捐赠等方式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黄奇帆,混沌学园,共同富裕内涵及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的三个阶段包括: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消除两极分化,普遍富裕。
1、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不搞“杀富济贫”。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的机会。
2、消除两极分化
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分配差距,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3、普遍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不是仅仅物质上富裕而精神上空虚。
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
共同富裕的意义:
实现共同富裕彰显着我们党的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不断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一、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目标。从现在一些相关文献和专家学者研究来看,大致都同意共同富裕要分阶段推进,因此需要阶段性的目标。阶段性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35年。要在共同富裕方面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现在开始到后面15年的时间,我们要逐步推进共同富裕,并且在推进过程中能够取得一些成效,这是第一阶段的目标。
第二个阶段是2050年。按照中央的要求,要在2050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要能够建立一个富裕水平共享程度上基本达到共同富裕的标准,但不是全面实现。
第三阶段是全面实现共同富裕。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我设定为下个世纪建党第二个百年,也就是在2050年以后再经过大概70年的时间,我们可以全面实现共同富裕。
按照这三个阶段性目标,我们要设定相关的指标,比如经济发展指标,富裕指标,共享指标,到2035年、2050年达到什么状态,到下个世纪初达到什么状态。怎么设定这些指标取决于我们对共同富裕内涵的理解。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学术界甚至一些政府部门理解还是有很大不同,有很多争论,到底共同富裕应该包括什么,不应该包括什么,富裕包括什么内涵?大家有比较宽泛的理解。富裕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富裕,经济学家们更加偏重于物质上的富裕。物质上的富裕应该包括什么?我们认为首先是收入,全体人民的收入要高,或者人均GDP要达到很高的水平,另外是财产,包括居民财产水平,居民财产积累,要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第三个是公共服务,收入、财产和公共服务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质量和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在这三个方面既能达到比较高的富裕水平,同时又达到很高的富裕共享程度,这样就可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
根据已有的文献,和一些其他国家相比,到2035年我们的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所谓中等发达国家不是指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而是指有一部分国家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现在来看大概人均GDP2万美元左右,到2035年我们如果要是能够达到25000美元,这样基本上就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致相当。这是指我们的富裕水平。在共享程度、收入差距、财产差距上能够有明显的实质性缩小,不是说收入差距要缩小到很小的程度,要有明显性的缩小。第二阶段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提高人均GDP水平,相对于2035年能够翻一番,达到人均GDP5万美元的水平,5万美元的水平和当时大部分发达国家,能够达到发达国家的门槛水平,现在发达国家的人均GDP门槛大概是3万美元左右,如果我们达到5万美元,可能会达到门槛水平,收入分配和财产分配差距能变得更加合理,到了下个世纪,按照共同富裕的标准,我们的人均GDP能够处在全球收入最高的10%的国家和经济体中,能够成为全球富裕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这确实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大家可以看到这三个阶段,从富裕的角度来看,设定这些目标都是偏高,为什么会偏高?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比较高的标准,这样才能够更我们带来更多动力,同时让我们看到实现这些标准要靠改革。没有改革就不可能达到这个标准,因为我们现在的改革处在停滞状态,十年以前有很多人说改革已经成为一种神话,一种传说,从那个时候开始处在相对停滞的状态,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的改革,基本上没有明显推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确定共同富裕的目标来进一步倒逼改革,现在不改革的话,中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根本得不到解决,这是我们确定一个比较高的发展目标的初衷考虑。
二、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从路径上来说,我认为比较关键的有这样几条路径。
一是要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战略。我们富裕程度不高,如果继续提高富裕程度,还要加快发展。我曾经做了一些测算,如果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25000美元,就要保持每年经济增长率超过7%,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是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还是需要继续推进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
二是在共享方面,要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差距,缩小收入差距,同时要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在提高发展方面,强调创新、创造,特别要激发内生活力,包括企业和个人的创造力。
四是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发展差距。现在城乡差距不仅仅是收入差距,包括发展中的差距。之所以存在这么大的城乡差距,主要还是在于城乡融合发展不够,而且城乡融合发展主要障碍,就是农村的土地制度问题和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这也是解决城乡融合发展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土地制度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农村发展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非常重要的负面因素。没有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农村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农村发展最后还是需要大量资本金进入,大量人才进入。土地管的死死的,资本进不来,人就不可能进来,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发展靠什么,靠农村现有的老弱病残人群吗?这是很没有希望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地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解决城乡融合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与此同时,过去我们都认为农民工市民化可能仅仅是农民工在城镇融合中的问题。然而,农民工的市民化反过来会影响到农村的发展。我们现在都在农村看到,农村当中的人口结构越来越老龄化,农村的老龄化远远超过城镇、因为大量农村老人留在农村,进不了城市,他们在城市当中没有得到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包括住房保障,如果他的子女在城市中能够享有住房保障,享有公共服务,这些农民工的子女就能够带到城市去,就没有那么多约束,农村中很多老人就可以随子女到城市居住,也没有这么多留守老人。因此,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非常重要的路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现在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主要还是在于转移性收入,如果看一下财产性收入差距,实际上城乡差距在扩大,农民的财产性差距占的比重大概不到2%,城市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已经超过10%,财产性差距的城乡差别还在不断扩大,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要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农民有什么财产?只有土地,让土地回归到农民,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获得土地收益。
五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我不认为区域差距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只要我们能保持要素流动,特别是劳动力流动,区域差距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会逐步解决。这里需要一些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市场化。从2000年以来会看到区域之间收入差距在缩小,包括人均GDP的差异,工资性收入差距,其他居民收入差距,实际上是在缩小的,就是因为这几年劳动力流动带来的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
缩小收入差距,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城乡差距问题,还有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人群之间收入差距问题可能更多和人力资本有关,如果收入分配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可能更多要考虑怎么能够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发展能力差距,以后的收入差距更多和个人发展能力差异有关,那就需要教育,特别是要把很多优质教育资源往农村倾斜,往弱势人群倾斜,等到经过10年、20年,基本建立比较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我们进一步缩小人与人之间能力上的差距,就可以更加有效的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措施。
为实现共同富裕,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中、提低政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在收入差距扩大的背后因素是财产差距,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仅仅使用收入分配政策可能是不够的,更多要考虑到财产差距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财产差距在扩大,扩大的规模和现有经济发展格局有关系,还和比较有效的调节财产分配政策手段有关系。中央马上要搞房产税试点,通过房产税包括遗产税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财产分配中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初次分配当中的问题,大家可能认为初次分配问题不大,都是由市场决定,既然是市场决定的,分配的结果是合理的,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初次分配是由市场决定,但是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我们是一个不完善的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都是不完善的市场,这个市场当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分割的问题,垄断的问题,扭曲的问题,这样不完善的要素市场不仅仅不会带来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会带来合理的报酬分配,要素报酬分配,初次分配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大要素市场建设,让我们的要素市场能够变得更加完善。
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提低。低收入人群中应该有一部分人群的收入接近中等收入人群,大概有20%、30%,如果给他们更多发展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收入,几年以后他们会成为中等收入人群,这样中等收入人均规模会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当中一部分的脆弱人群,有一部分农民工现在是中等收入人群,但是他们就业不稳定问题,收入不稳定问题,会使得他们随时有可能掉入到低收入人群,这样就需要我们相关政策把这部分人群留住,才能够不断有效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二是税收改革,让税收能够发挥更大调节收入分配作用。一个是调整税收结构,现在直接税比重偏低,间接税比重偏高,直接税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间接税在扩大收入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税收结构使得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当中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个人所得税会缩小收入差距,只使收入差距基尼系数下降不到1个百分点,幅度非常小。要使得社会保障缴费能够更加累进性,现在的社保缴费往往高收入人群的缴费少,低收入人群反而缴费多。要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一些相关数据显示,特别是养老保障,如果属于不同的养老人群,你的养老待遇差别是非常大的,怎么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不仅仅涉及到覆盖面问题,更多是提高保障水平,而且在高水平的保障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高度共享,这都是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
四、共同富裕的前景。
如果我们同心协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共同富裕,到2035年或者2050年确实能够实现这个基本目标,人人都具有比较高的收入水平,高的财产水平,高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而且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整个社会能够达到收入上的高度共享,财产上的高度共享,公共服务的高度共享,人人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的三个阶段包括: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普遍富裕。
1、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不搞“杀富济贫”。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的机会。
2、消除两极分化
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分配差距,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3、普遍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不是仅仅物质上富裕而精神上空虚。
4、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
实现共同富裕的五个途径:
1、要统筹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这两件事
共同富裕包含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件事,这两件事不可偏废。一方面,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物质前提。蛋糕不大,分得再好,意义也不大。当下的中国尽管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我们也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所以,不要一说共同富裕,就整天想着分蛋糕的事,却把做蛋糕的事忘记了。另一方面,分好蛋糕也是进一步做大蛋糕的激励基础。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会自动纠正因种种起点不平等而带来的结果不平等,贫富差距扩大和增长停滞是必然现象,这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无解的。
所以我们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兼顾分好蛋糕,通过分好蛋糕进一步做大蛋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因此,二者要动态兼顾,相互兼容。
2、要循序渐进,逐步实现
共同富裕是根据每一阶段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经济的基础以及社会的条件来制定标准的。也就是说,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定量、定性的标准,整体来说是分阶段推进,逐步提高,并不是一步到位。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实施的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共同富裕,在内涵和标准上是不同的。共同富裕的本质意图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不同阶段,表现形式和标准层次会有不同。
所以,共同富裕不能犯急性子。我们现在刚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还有大量人群的相对贫困问题,而且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要比解决绝对贫困更加复杂、困难。
3、要缩小差别,但不搞平均主义
共同富裕不是指所有人都达到一样的水平,这是错误的认知,也违反了共同富裕的原则。也就是说,共同富裕的原则并不是消灭差别,变成无差别。我们反对平均主义的共同富裕,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一方面,由于自然禀赋、个人努力、外在条件等起点不平等的因素复杂作用导致的收入差别总是存在的;另一方面,由于行业改革不到位,行业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行业差别仍然存在。共同富裕不是把三大差别(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和行业差别)归零。
4、要体现共同劳动、共同创造
共同富裕是共同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需要全体老百姓共同劳动、共同创造、共同奋斗、共享蛋糕,多劳多得,绝不是仅靠一部分人把蛋糕做出来,然后分给不劳而获的人。
比如,绝不是把东部的人劳动产生的财富简单转移支付给西部,养着西部,而是在东部的支持下靠西部人民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全国人民一起实现共同富裕。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意味着多数人要靠劳动致富,劳动是参与分配的主要依据。
这个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包括企业家管理活动的劳动、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劳动,也包括投资者或者投资经理捕捉市场机会配置资本流向的劳动。
5、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
共同富裕应是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结果,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共同富裕。
要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做大蛋糕,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的生产力基础;要把缩小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和行业差别作为重点,着力推动协调发展;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促进绿色发展;要在与世界广泛交往中汲取文明精华、促进开放发展;要平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促进共享发展。
换言之,共同富裕与新发展理念是内在统一的。在操作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关键是要尊重经济规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 文化 有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伟大而又异常艰难的事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长期艰难的探索。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时,面临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毛泽东同志就开始了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问题的艰辛探索。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全文如下:
内容摘要: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至今已有60年,6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逐渐认识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回顾这段历史, 总结 经验 教训,对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改革开放 深入改革
一
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探索,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划线分为两个时期,党在每个时期都为探索经济建设规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从严格意义上来看,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开始的。若对从此开始的这个时期作一分期的话,可以分为“一五”计划编制和实施、“大跃进”、60年代初开始的调整、““””四个阶段。下面就这四个阶段作一分析和考察。
第一阶段:
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和实施阶段。这个阶段尽管党在经济建设上还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理论准备也不足,甚至对经济建设规律知之甚少,但是在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力求从实际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纲要的指示中就指出:“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事计划工作,使我们的计划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的法则。”1953年6月23日,李富春代表中财委作了进一步说明。他说:“计划应该是充分地根据和体现党所规定的方针任务,使需要与可能结合、经济与技术结合,从发展整个人民的经济观点出发努力学习全面计算平衡,如此才能适合人民经济按比例均衡发展的规律。”这是党在开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前夕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而这个规律也只是局限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陈云在回顾这段经济工作时说:“六十年代,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这是党在这一阶段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主要特点。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从主观上来看,第一,我们刚刚开始经济建设的实践,既没有经验,也没有理论准备,所以对经济建设规律知之不多。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我们自己观念上又有对商品经济的敌视,因此对价值规律进行排斥。第二,苏联模式的影响。1953年6月,李富春在谈“一五”计划编制的意见时曾讲过:“我们要依靠苏联,学习苏联”。他的意见基本反映了当时全党的倾向。而学习苏联主要是学习在苏联经济建设中起主要作用的有计划按比例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客观上来看,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基础是极其薄弱的。经过帝国主义的掠夺以及战争的破坏,物质极其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并使各方面比例达到综合平衡,才能保证经济建设稳步发展。
正因为如此,党确定了综合平衡的经济建设方针,合理地安排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各方面比例关系,既保证了重点,又实现了全面安排的目标。这是当时党重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主要原因之所在。在计划执行中,对1956年出现的经济上的冒进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作了冷静的分析和探索,为此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提出要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对经济建设规?律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党的八大继续探索,加深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确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还提出了著名的“三主体三补充”的经济建设格局的思想。正因为党在“一五”计划时期努力按经济建设规律办事,才取得了经济建设上的显著成就。
第二阶段:
“大跃进”的三年。这个阶段正是预计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早在1955年8月,周恩来就着手领导“二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党的八大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确定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然而,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就出现了严重失误。首先是毛泽东严厉批评了1956年的反冒进,否定了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确立了高指标、高速度跃进发展的经济建设方针。接着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严重地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建设规律,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把发展经济片面地归结为一个高速度。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狂潮,结果造成了经济建设严重比例失调,受到了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正是这次挫折,使这代领导人开始对经济规律有了更加深刻和广泛的认识。第一,对经济规律重要性的认识。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中讲:“我们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第二,加深了对综合平衡规律的认识。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开始就讲,“大跃进”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搞好综合平衡。他说,整个经济工作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第三,对价值规律的新认识。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首次提到价值规律问题,批评“大跃进”中否定商品生产、价值规律问题。接着他又在同年的11月24日的一则批语中说:“在现阶段,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货币制度、价值规律等形式,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过渡。”还有那段著名的关于价值法则的讲话,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四,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了新认识。中共中央在为纠正“共产风”而召开的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实现两个过渡,“都必须以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发展为基础”。1958年毛泽东号召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当毛泽东谈到苏联因为依靠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而取得了消灭剥削、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时批注说:“在往后亿万年中,生产力性质不会不发生变化的,为了一定要适合它,生产关系也得改变,而且将有无数的改变。”认识这一经济规律对于纠正“共产风”、穷过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阶段:
60年代初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阶段。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60年代初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由于对第二阶段的教训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对经济规律的加深认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积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安排国民经济。其中周恩来、陈云反复强调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周恩来讲,为了改变经济方面的不协调状况,“为了给以后的国民经济的新的大发展创造条件,就必须用一个较长时间,即用几年的时间,通过综合平衡、全面安排,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党中央开始着手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于有了“一五”计划和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成功经验,也有“大跃进”受到规律惩罚的教训,因此,第三个五年计划在编制时就强调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问题。毛泽东在谈到在计划中如何处理各方面矛盾时说:“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要以我们这些人的寿命来考虑事情,要按客观规律来办事。”按照毛泽东的谈话精神,“三五”计
划确定了大力发展农业,基本上解决吃穿用,加强国防建设和基础工业建设的任务。然而,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三五”计划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由重点解决人民吃穿用转变为以国防建设为中心。
第四阶段:
““””十年。1966年“三五”计划开始实施的第一年爆发了““””。这十年,除1970年周恩来拟定第四个五年计划,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经济情况有所好转外,整个经济被拖到崩溃的边缘。不仅全盘否定了前一阶段经济调整的成就,而且把发展生产力批判为“唯生产力”论,经济出现混乱状态,根本就谈不上对经济建设规律进行认识和探索了。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两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若对这一时期作一分期的话,可以分为经济的调整与改革、全面改革、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四个阶段。下面就这四个阶段作一分析和考察。
第一阶段:
1979-1984年,经济的调整与改革阶段。这个阶段是从根本上端正指导思想,重新对经济建设规律进行认识和探索,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开放开始起步阶段。1976年10月,“_”的垮台,结束了十年内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然而,经济建设上又出现了新的洋跃进,即片面追求高速度,不顾国力大量引进国外设备,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新的失调。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与50年代的“大跃进”如出一辙,根本原因还是指导思想上“左”的东西在作怪。这次失误,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必须从根本上端正指导思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担起了这样的历史重任。全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强调了马克思主
义的思想路线,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乘着三中全会的春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纠正洋跃进的错误,探索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建设规律。1979年4月,党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在调整中,第二代领导集体普遍认识到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当时邓小平就讲:“我们需要的是鼓实劲,不是鼓虚劲,就是说,我们的工作要扎实,效果要实实在在。所谓鼓实劲,不鼓虚劲,拿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 口号 ,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陈云、李先念也多次强调,国民经济只有按比例,才有高速度。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在我国农村开始了伟大变革。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长期增产不增收,分配不兑现,农民生活极为贫困。严峻的现实迫使农民寻找出路。首先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农民创造了一种新的更适合农业发展的责任制形式——家庭联产承包制。它的出现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争论,对此,邓小平给予了公开的支持。1980年9月,中央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并下发了75号文件。从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5年发出了5个一号文件,充分肯定了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农村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党中央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结果。
第二阶段:
1984-1988年,全面改革阶段。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宣告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已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标志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的新阶段。在《决定》的指导下,围绕着搞活大中型企业这个中心环节进行了从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到分配制度,从横向经济联合到工资制度的改革,目的在于激发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里涉及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规律。为了推动全面改革,《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命题,又明确指出,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问题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商品经济是否存在和价值规律是否发生作用,而在于所有制不同。这就突破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这是对经济建设规律深入探索的结果。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五大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作出了新的概括。首次明确放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将市场置于新经济运行机制的中心环节,这意味着价值规律的作用越来越大。认识的提高又反作用实践,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三阶段:
1989-1991年,治理整顿阶段。在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供需失衡;工农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基础工业和基础与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流通秩序混乱等等。1989年11月,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重点解决以上问题,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治理整顿的三年,国家有效地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使过热的经济恢复到正常状态,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
1992年至今,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阶段。从1992年开始,我国经济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党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探索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第一,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不仅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了新的认识。这一科学论断表达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实现目的手段。强调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第二,更加重视市场及价值规律的作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困扰人们多年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作了深刻阐述。以此为指导,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我国的经济政策更加重视市场的作用,强调在资源配置中运用市场机制,通过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将资源配置在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解决企业长期效益低下的问题。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了,这意味着价值规律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认识也有了新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方面进行了深化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新格局。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党的十五大适应了这一要求,在理论上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这期间,党制定了经过科学论证、符合经济规律的跨世纪的宏伟纲领,即《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确保这个宏伟纲领的实施,江泽民作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提出了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个关系。这是党对经济建设规律探索的最新成果,也是党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科学指南。
总之,通过以上对党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历史考察和分析,使我们可以看出,党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遵循经济建设规律,党领导我国定会如期实现跨世纪的宏伟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党的文献》1989年第四期 第4页 第6页 《陈云文选》下卷 第221页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献》第九册 第216页
第6册 第566页 第661页 第八册 第172页 《周恩来文选》下卷 第370—371页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相关 文章 :
年政治 考研 真题及答案(2)
2. 毛概论文题目大全
3. 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经济建设的心得体会3篇
4. 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意义
5. 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科学价值与历史地位
6. 初二历史复习知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共识和民主现代化实现
8.初一到初三的政治重点
本期关键词是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 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当前社会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 本期分别从教育、哲学、经济、行政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共同富裕”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1|【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 共同富裕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演进 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从共同富裕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演进来看,"站起来"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起点;"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共同富裕"思想的策略性推进;进入新时代,则根据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开启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推动。 [1]郝宇青.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J].共同富裕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演进,人民论坛. 2021,(28):24-27|2|【行政学】 基于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 摘要:社会保障是国家反贫困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途径,在推进共同富裕中担当重要职责。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社会保障制度,1980年代之后逐步进行改革,实现了制度转型和惠及范围扩展,促进了共同富裕。但应该看到,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不足,对改善全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贡献不大。今后应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设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有效率的社会保障体系。 [2]何文炯等.浙江大学[J].基于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江淮论坛. 2021,(03):133-140|3|【哲学】 关于共享发展的哲学反思 摘要:追寻共享发展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但是,当前实现共享发展仍面临着少数享有、片面共享甚至有些人不劳而获、急于求成等诸多问题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共享发展的哲学理念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其主客观原因,在逐步达到理念与现实、局部与整体、改革与发展相对平衡的过程中,破解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实现共享发展,追寻共同富裕,不仅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更有助于在全球发展基础上实现全球共享。 [3]李佳娟.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关于共享发展的哲学反思,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1(02):23-29|4|【教育】 百年党史中的浙江印记—— 从红船起航地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摘要:浙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地域小省,以自己的独特窗口,展示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并在重要历史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4]俞红霞.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J].百年党史中的浙江印记——从红船起航地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档案. 2021,(05):10-13|5|【文化学】 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的内在机理与推进策略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引导。推动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道路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不断解决发展成果尤其文化成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举措。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道路是在党领导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拓展和加强的,它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推进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的政治保障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价值指向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础内核在于坚持厚植文明乡风,基本态度是坚持渐续发展。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的推进路径包括政策保障、党建文化引领、农民主体力量支撑、物相附着涵养和产业带动。 [5]周柏春.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的内在机理与推进策略,学术交流. 2021,(07):141-150+192|6|【伦理学】 论共同富裕及其道德内涵 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确立的全面性社会道德理想,它是革命道德传统的新发展,体现了执政党对全体国民的道德承诺和政治担当。然而,作为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的共同富裕,主要是在精神信仰和道德理想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参与,其间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要明确划分政府失灵区和市场失灵区,发挥共同富裕在现代中国社会的价值统领作用。 [6]段希.中山大学哲学系[J].论共同富裕及其道德内涵,广东社会科学. 2016,(02):53-59|7|【社会学】 迈向共同富裕—— 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行动和路径的社会学思考 摘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成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两大关键举措。此前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只提农业现代化,现在则开始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并重,其背后的原因是两者之间尚未实现有效的连接、转换和相互支持,而这是摆在当前乡村振兴发展道路面前的关键难题,亟待破解。本文从农村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多元实践行动主体及其关系,旨在揭示未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可能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有关政策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7]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J].迈向共同富裕——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行动和路径的社会学思考,社会学研究. 2021,36(02):29-45+226|8|【马克思主义】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生动诠释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同富裕百年探索实践,是忠实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为指导、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化解共同富裕阶段性难题的光辉典范,是归根到底马克思主义"行"的生动诠释。 [8]蒋永穆.四川大学经济学院[J].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生动诠释,人民论坛. 2021,(28):31-33
现共同富裕论文如下:
全面脱贫攻坚是2020年的“重头戏”,基层干部还需不忘为民初心,牢记脱贫使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紧绷全部脱贫”这根弦”,做到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
紧绷“持续帮扶”这根弦,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开展扶贫措施要有“要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扶贫措施是脱贫攻坚直接动力来源。因此,在帮扶措施上持续发力是过渡期的必由之路。
要留住帮扶力量开展动态帮扶,驻村服务队作为贫困村脱贫摘帽的急先锋及时落实好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为贫困户脱贫、产业项目创收指明了道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还需坚持留住服务队,站好最后一班岗。
同时要注重产业帮扶,巩固脱贫成效。支持扶贫产业项目持续稳步复工复产,提升带贫能力,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更多机会。
紧绷“稳定脱贫”这根弦,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情况和扶贫成效直接挂钩,如果在脱贫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致贫、返贫,就会“为了芝麻丢了西瓜”,忘记了我们扶贫的初衷是为了全面小康。
所以,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要杜绝各类数字脱贫,密切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关注辖区脱贫情况。同时要重点关注贫困边缘户,及时保障边缘户的住房饮水安全,防止贫困边缘户出现因病、因学而致贫返贫等情况。
紧绷“共同富裕”这根弦,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全力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完成脱贫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要以扶贫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壮大乡村产业,逐步扩大受益人群,促进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同时要充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乡村沃土,以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在这伟大时代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还需紧绷全面脱贫“这根弦”,做好持续稳定脱贫的文章。我们必须以必胜的决心、坚定的理念,扎实的工作,勇于担当,全面落实省市县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百倍用心、千倍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文章自身的质量如何是一方面,老师的审查也很关键,象你这样一点头绪都没有的确很困难,如果非常着急的请HI 我,走捷径。
无忧在线有很多论文范文,你可以去搜搜看vooyoo
800字共同富裕议论文如下:
什么是共同富裕,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裕,又要精神上共同富裕。物质层面,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用,让生活有保障,是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而精神层面,则是让生活有温度,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基层民情民访代办站代办员,我觉得精神层面更需要得到关注,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更重要。在我从事代办员这些年,我发现,现在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有保障了,但文化生活方面,特别是老年人,还有待进一步丰富。社会矛盾减少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社区一家亲,相处有礼有节,走到哪都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理解的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如何推进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提高人的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他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就要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帮助没有富裕的人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工作。凡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如今我所做的,就是每天接待需要化解矛盾纠纷的群众,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止在萌芽状态。
在调解中,时间非常宝贵,在矛盾产生初期就想方设法去化解,避免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进而导致悲剧出现。从事调解工作已经八年多,我希望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敢于面对矛盾纠纷,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让这社会充满爱。
同时,要加大对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人文关怀,给予他们更多关爱。现实中,我经常碰到有老人因为缺少子女的陪伴,被一些打着健康保健、外出旅游幌子的钻了空子,多年攒下的积蓄全走。
对子女来说,在外打拼不易,工作在繁忙也要多设身处地考虑老人的感受与现实困难,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经常打电话回家。对基层组织和社区来说,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为老人送去欢乐,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一些活动中心与养老公寓。
最近一年共同富裕成为热门词汇,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战略。从本质上讲,主导社会各个方面的思维有两种:严父思维和慈母思维,前者强调效率,后者强调公平。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更多的是强调效率,下一个阶段必然是强调公平。其实不光是我们国家,其实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也是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各有侧重。
我们也可以看到贫富悬殊会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消费萎缩,社会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他们的消费其实比较有限,而其他有消费意愿的人因为财富不够,消费能力有限,这会进一步导致产能过剩,从而会导致经济萧条。还可能导致阶层固化、阶级对立等问题。
从国外的发展实践来看,美国克林顿时期通过倡导公平,也造就了大量的中产阶级,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质量发展基础:需要做大蛋糕、分蛋糕同事推进,否则会导致共同贫穷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一般而已差距超过3:1就是差距过大,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缩小到3倍以内。
发展阶段不同,标准不同:共同富裕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
东西部地区差别 :目前东部人均GDP9万,西部只有2万多,未来要加速西部经济发展,控制东部西部经济差距在3倍以内,当然西部不能照搬东部的发展模式,要结合自己的特色和资源禀赋。 城乡差别 :可支配收入,城市4万多,农村只有1万多,未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3倍以内,基尼系数降低到以内。 行业差别 :不同行业之间利润差距在合理范围内。这里比较典型的是网络平台的超常规利益分配,还有前些年的房地产行业的财产畸形分配。
一次分配 :讲究效率兼顾公平,一次分配不仅仅是发工资,还有很多可以操作的金融工具,比如完善分红制度,企业员工持股计划。 二次分配 :讲公平兼顾效率,主要形式是政府通过税收来推动。克林顿时期是通过对高收入人群的高税收。 三次分配 :主要是建立健全会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通过慈善、社会救助、捐赠等方式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黄奇帆,混沌学园,共同富裕内涵及实现路径。
我只是初中生诶,怎么帮你写论文呢。你可以在网上找一下,一句一句拼起来。可以凑下字数呗,但文章的主干还是要自己解决。比如说可以对比,穷与富,议论富人。还有他们一些 现象、、、这么说,有不恰当立意高多一些自己的看法,分就高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希望有用。
实现共同富裕论文范文如下: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天下大同的思想,早期农家的并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儒家的大同理想等,都是其集中体现,它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于没有束缚、压迫、贫穷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天下大同与共同富裕有相通之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通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深植于我们的脑海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系统的思维谋划全局,促进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40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下,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就业保民生成效显著,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上有更大作为。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民生福达到新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复杂性和阶段性,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自主创新力的大力提升、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既要立足于做大,持续做大、做强、做优经济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分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设定了共同富裕的过程性目标。在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期要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提升经济循环效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完善再分配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其时。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鱼水情深,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却人民情怀、忽略人民关切、背离人民期盼,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人民事业更加积极有为地奔跑,凝聚起在新征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
最近一年共同富裕成为热门词汇,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战略。从本质上讲,主导社会各个方面的思维有两种:严父思维和慈母思维,前者强调效率,后者强调公平。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更多的是强调效率,下一个阶段必然是强调公平。其实不光是我们国家,其实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也是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各有侧重。
我们也可以看到贫富悬殊会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消费萎缩,社会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他们的消费其实比较有限,而其他有消费意愿的人因为财富不够,消费能力有限,这会进一步导致产能过剩,从而会导致经济萧条。还可能导致阶层固化、阶级对立等问题。
从国外的发展实践来看,美国克林顿时期通过倡导公平,也造就了大量的中产阶级,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质量发展基础:需要做大蛋糕、分蛋糕同事推进,否则会导致共同贫穷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一般而已差距超过3:1就是差距过大,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缩小到3倍以内。
发展阶段不同,标准不同:共同富裕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
东西部地区差别 :目前东部人均GDP9万,西部只有2万多,未来要加速西部经济发展,控制东部西部经济差距在3倍以内,当然西部不能照搬东部的发展模式,要结合自己的特色和资源禀赋。 城乡差别 :可支配收入,城市4万多,农村只有1万多,未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3倍以内,基尼系数降低到以内。 行业差别 :不同行业之间利润差距在合理范围内。这里比较典型的是网络平台的超常规利益分配,还有前些年的房地产行业的财产畸形分配。
一次分配 :讲究效率兼顾公平,一次分配不仅仅是发工资,还有很多可以操作的金融工具,比如完善分红制度,企业员工持股计划。 二次分配 :讲公平兼顾效率,主要形式是政府通过税收来推动。克林顿时期是通过对高收入人群的高税收。 三次分配 :主要是建立健全会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通过慈善、社会救助、捐赠等方式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黄奇帆,混沌学园,共同富裕内涵及实现路径。
《我们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范文如下: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深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要素聚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成为当下乡村经济发展最大化集聚效应、产业效益、治理效能的应有之义,也应成为医疗救助、脱贫攻坚、社会治理各领域的有益探索,推动生产生活和城市治理稳步前行。
走实现全面小康的“三效”合之道,在精准“融点”、链接“断点”、引爆“燃点”上下功夫,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发充实。
精准“融点”,社会服务最大化集聚“效应”。疫情防控期间,各领域、各行业、各要素探索落实、匹配衔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方面面,是群众实际生活所需所求所盼的精准之策、民心之举。
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决胜全面小康要凝聚共识、集聚合力,把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出来,因户因人施策、因时因势调整,保证整体前进趋势,践行“一个都不能掉队”誓言,追寻全面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景。
我们党在近5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中,找准找实社会服务与民生工程“结合点”,实现将政策兜底、移民搬迁、医疗救助、教育就业等和全面脱贫目标任务融合发展,想办法、出实招将巩固脱贫成果和靶向治疗融会贯通。
要统筹构建“多矩阵、新方位、全景式”社会服务体系,与基层党建、资源配置、结构优化、产业基础等深度融合扶贫开发一体化推进,扩大辐射带动“聚焦点”攻坚动力,让群众参与到共建共享小康成果转化中去,无缝对接、同频共振,实实在在体会到实惠便利。
链接“断点”,空间平台最大化产业“效益”。各级政府为支持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面恢复社会生活秩序,落实落细减免商铺租金、提供税收优惠等,致力于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找差距、补短板,实现长期短期效益“双突破”。
正如火爆的电商直播“带货”、为鄂“下单”有力激活了产业活力,同时有序有力“带活”了市场经济,多渠道、强链接,最大化产业效益,解决了产销不对路、内需不循环等难题。
要以问题为导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多方面、多领域搭建共享适用于产业链、“云经济”稳定发展的新媒体平台,全面畅通内需动态循环,实时“捆绑”空间要素和各项指标,有效链接供与需、产与销、长与短、危与机等之间“断点”。
要致力于“六稳”“六保”,落实实业、产业、就业发展“风口”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孵化”基地、农业合作社、扶贫车间等的互补动能与综合效益,在更广前景、更宽领域延伸产业链优势,让脱贫成果转化效益始终占领改造升级、平稳转型的“新高地”。
引爆“燃点”,消费流动最大化治理“效能”。激发消费活力是产业融合发展至今的显著优势,基层治理就是要牢牢把握好群众利益,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消费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等在全面小康路上提供着基础性保障和实时性监测,能够突破“瓶颈”、引爆“燃点”,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治理效能最大化。
要在市场行为模式的带动下,多领域配置要素、整合优势资源,有效畅通进货渠道和提供销售支持,为基层组织引领、网格管治赋能增效,发挥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作用,勇开先河、多向发力,将“三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引向深入。
要精准识别“准入量”,严格把控“退出关”,将社会购买力“燃点”阵地前移,压实主责主业,在抓脱贫过渡期主要矛盾和用科学方法论发现问题、研判风险上动脑筋、下功夫,再动员、再部署,为实现“两手抓”能“两战赢”提供制度保障和治理服务。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三效”合之道在全面小康路上烙印着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和卓越智慧,还要在跨地域、跨层级、跨领域、跨部门、跨产业中有更多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探索发现政策与人财物等融会贯通的效应、效益、效能,力求在脱贫成果固本培元的基础上有力抓好统筹协调,有序运转再出发。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建立一个社会保障制度,以便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其次,要加大投资力度,将投资重点放在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上;并在这些方面开发新的创新性产品;最后,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多样化的发展战略,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协作。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把你的钱分我一半 就实现了共同富裕
根据形势与政策,我们要依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著作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视角,探讨了劳动者摆脱剥削和压迫的现实途径,提出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重大论断。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的共同富裕之路也做了设想,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消费资料的分配,还是实行不同形式的劳动量交换,这一阶段的共同富裕不代表平均富裕,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才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只有生产力极度发达,才能成为未来社会共同富裕的基础。
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
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