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国外社会底层纪实摄影研究论文

国外社会底层纪实摄影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国外社会底层纪实摄影研究论文

纪实性是摄影的基本特征之一,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大量摄影作品,都是以其纪实性作为主要特征、主要功能存在的。纪实摄影其实应当称之为社会纪实摄影。它指的是那种反映人类生存环境的摄影。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纪实摄影的概念特点及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纪实摄影的概念特点及方法一、定义

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依·斯特莱克(Roy stryher)就提出要为纪实摄影下一个定义,但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公众认可的定义。这其中较早的定义和最近的定义,可以让我们看到纪实摄影许多特征。美国纪实摄影家罗西娅,兰格(Dor other lange)的定义。纪实摄影它反映现在但为将来作纪实。它的论点是:

1、人与人的关系,记录人们在工作中战争中的行为,甚至一年中周而复始的活动。

2、描写人类的各种制度:家庭、教堂、政府、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工会。

3、揭示人们的活动方法:

a、接受生活的方式

b、表示虔诚的方式

c影响人类行为的方式

4、纪实摄影不仅需要专业工作者参加,而且还需要业余 爱好 者的参与

她的定义指出了纪实摄影的特征,所要反映的题材,以及题材中需关注的焦点和摄影的参加者。

1985年美国南卡罗莱那大学硕士生斯蒂芬尼.安克莱恩(stphani eAm Rlein)在其论文《纪实摄影的新定义》中说:

1、纪实摄影是由一个技艺高超,富有献身精神的摄影家以任何画幅的照相机拍摄的系列照片,它能抓取人类状况的现实本质。展现生活条件,而无论是好、是坏。

2、纪实摄影是对被研究社会状况的视觉描写。其中流露出拍摄者的关心,并表明可能需要作那些变化。

3、纪实摄影是解释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说性照片。

纪实摄影的概念特点及方法二、类型

1、图片 故事 :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注重非关键时刻的拍摄,使之成为慑人心魄的一瞬。

2、图片系列: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

3、图片短评: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

a、成系列,都是由一组照片组成。

b、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

c、对主题的深入研究,且具社会性、哲理化。

纪实摄影的概念特点及方法三、方法

1.守株待兔法

在动作行为有重复出现的情况下选好角度,调好焦距后,等待理想画面的出现立即进行拍摄。

2.声东击西法

利用掩护的方法拍摄,先使被摄者、拍摄者和非被摄者成等腰三角形,对非拍摄者对焦,用眼的余光观察被摄者,当被摄者的动作、表情达到拍摄者所需的画面时,立即拍摄。

3.掩护法

是一种二人的配合,让配合者站在被摄者的前方,假装对配合者拍照,而实则拍摄被摄者。

4.盲拍法

即不用取景器取景,调焦拍摄。用目测对焦,用小光圈(f8,f11)加大景深。充分熟悉所用镜头的视角。拍摄后在照片上进行第二次构图剪裁。

5.突然袭击法

在被摄者还来不及反应时就进行拍摄,并且立即离开以减小麻烦。

6.逼迫法

用镜头的指向有意去干扰被摄者,逼其作出反应。以取得现场感。

纪实摄影其实没有清晰的界定,比较常见的有历史性的(chronicles),街头的(street photography)和新闻的。一般而言,照片多是一系列及有主题的,用作记录时间,记录当时的社会,也可以用文字作辅助,形容时间人物地点。最重要的,纪实摄影需要让人欣赏和了解拍摄当时的环境、气氛、人物及摄影师的感觉,可以带出故事,彷如一篇 文章 一样。

纪实摄影在将来是否具有延用性  一、前言   纪实摄影是借助摄影技术对理想社会进行记载和诉求的摄影方式,其摄影素材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进入21世纪后,摄影既要保持传统,又要开拓创新,既要尊重权威,又要张扬个性,导致很多现代潮流作品在制约中失真,相对的纪实摄影延用性遭到了质疑。在摄影技术已经突飞猛进的年代,人人皆可摄影,但构图的精美,曝光的精确,似乎都替代不了相片本身传达的情绪和思考。这就是纪实摄影会持续到现在甚至一直发展的原因。本文将从摄影具有历史性永恒价值、真正的摄影正在消逝、探索纪实摄影真实性、是否可以替代、纪实摄影的重要性、推崇纪实摄影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传承下去七个点进行分析。 二、正文 1.纪实摄影永远不会过时,是一切摄影的基础。纪实摄影具有历史性的永恒价值。(1)李舸:摄影记者可能会消失,但有思想的摄影人永远不会消失。 (2)李泛老师曾言:我期待通过摄影,我们能够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当代影像应当记录时代,为时代留影,能够充分表达一个摄影师对当今摄影影像的在认识和在提升。 (3)彼得.亚当斯:“好的照片在于情感的深度,而非景深。”   2.真正的纪实摄影正在消逝   随着纪实摄影边界逐渐崩溃,纪实摄影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呢?是否会如“直接摄影”消融在整个摄影话语体系中。(1)如今纪实摄影的真实性     张杰在论文《浅析纪实摄影的网络传播——以腾讯网《活着》栏目为例》中写到“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不仅要追求单张图片的真实,更要追求呈现的整体社会景观的真实。媒体扮演着社会安全阀的角色,不同的观点、见解,对于事实的不同立场、态度,都能够在一个既有传统媒介身影、又有新媒体声音的媒介系统里被呈现和倾听,证明了社会心态的包蕴与宽容,社会结构的弹性与柔韧。⑥纪实摄影的网络传播也是一种解压宣泄行为,存在非理性特点,负面信息过度集聚使社会减压发生变质,将社会问题无限放大,误导受众对社会形成错误的心理认知。“告诉你一个活着的世界,一个光与影交织的故事。时代变迁,百姓沉浮,都自这微小的孔隙中渗透出来,终绘成中国民生万象图”,《活着》的开栏语表明该栏目旨在记录民生万象,而不是民生苦相,负面内容过多已违背了当初的立意,绘制了虚假的社会景观。”                    摄影作品《活着》,摄影师李晓威(2)纪实摄影的替代产物     未来的情形可能是这样的,纪实摄影未来会在专业摄影领域继续存在,但在一个普遍层面来说,它基本会被短视频替代。这是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里面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消灭你的敌人,往往不是你的对手,而是无关领域冒出来的外来客。(3)纪实摄影背后故事可查性     在《摄影笔记》的每日一条摄影新知中写到“纪实摄影摆拍造假无辜、无奈到无耻,这病咱要抓紧“治”!”“用摆拍冒充抓拍,是欺读者,这叫“恶意摆拍” ”3.摄影发展日新月异,想要摄影作品走入人的内心,还是需要回归到本质的属性,记录事物。用真实性充分展现摄影作品魅力以及价值。纪实摄影作品是所有摄影作品的基础,所以在未来有非常大的延用性。(1)纪实摄影的重要性 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对摄影的论断:「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罗伯特·卡帕是20世纪战地摄影记者中最著名的一位,参与报道了包括西班牙内战、二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等几乎所有当时的重要战争。通过凝结「决定性瞬间」,他的作品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暴戾。提到罗伯特·卡帕,大多数人会联想到他著名的作品之一《战士之死》,在枪林弹雨的战争中抓拍到了共和士兵死亡的一瞬间。由此25岁的卡帕也被欧洲和美国的许多杂志社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争摄影师。摄影作品《战士之死》,摄影师罗伯特·卡帕,1936年(2)推崇纪实摄影的原因 纪实摄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 人们想用它来美国尤金·史密斯用四年的时间对日本九州的一个小渔村汞中毒事件进行了拍摄。小渔村由于受到附近企业的废水污染, 村子里大部分村民出现了汞中毒现象, 有成百上千的人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史密斯意识到了这是对人们在破坏环境方面最好的警醒, 所以用镜头记录了村里的人们凄苦的生活, 用图片表现出了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在整个选题拍摄过程中,他不仅记录客观事实,更通过图片和文字表现出了人的勇气和人性的力量。“摄影充其量只是一个很小的声音。但是有的时候,一张照片,或者是一组照片,却能够引发我们的责任感意识。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因此而受到影响,他们要找出什么是错的,要找到通向正确的道路”。尤金·史密斯 于1974年这样写道。摄影作品水俣湾 ,摄影师尤金·史密斯 ,1971年(3)纪实摄影的持续发展     对于广大新闻摄影工作者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是一项重要且迫切的任务。巴尔特曼茨拍摄了很多广为流传、震撼人心的苏军“二战”照片。在1942 年拍摄这张半抽象的《进攻》时,巴尔特曼茨运用了苏联现代摄影中的几个标志性元素,例如将动态场景模糊化以及从低视角仰拍主体,以此来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这张照片一看就知道是反映战争场景的,但是它又会随着时空的转换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拍摄了很多让人类悲伤、痛苦的重大事件,像战争、火灾、地震和杀戮。其实我们也很愿意拍同样拍同样高质量的与幸福、快乐和爱相关的题材。但是,我认识到,这是困难的。”摄影作品《进攻》,摄影师巴尔特曼,1942 4.结论   纪实摄影作为摄影的基础,可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创新,但永远不会过时,一直具有沿用性。本文以从李泛、李舸、罗伯特·卡帕、的名言说明摄影是一切摄影的前提基础;反方面从张杰的论文、小说《三体》、《摄影笔记》说明现代纪实摄影的背后故事虚假性,是否可查。以及通过《战争之死》、日本九州小渔村事件、摄影作品《进攻》来证明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参考文献 1.姚成丽,《纪实摄影的力量》[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12期 第177页 2.李成辉,《纪实摄影的记录性探析》[M],辽宁大学学术视点,2020年9月 3.夏洪波,《浅谈纪实摄影的人文情怀》[J],山东轻工业学院光影艺术,2011年9月,130-131 4.潘科,《中国纪实摄影现状分析》,现代摄影网,2014年8月29日 5.李林芳,《网络摄影作品造假以及危害剖析》,2015年 6.徐云,《探究纪实摄影的意义与重要性》[J],传媒论坛. 2020年15期 第144+146页 7.顾铮,《纪实摄影:人类独特的记忆方式》,《社会观察》2014年第十期 8.巩聪聪,《融媒时代,新闻纪实摄影人的守正与创新——2020年山东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纪实摄影师评选综述》,《青年记者》. 2020年15期 第113页

周国献先生是扎根武汉的知名纪实摄影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纪实摄影题材的创作与探索,拍摄了“汉正街扁担”、“江城水上人家”、“吉庆街卖唱艺人”、“大武汉的工业记忆”等许多优秀的系列作品。他的摄影作品曾参加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丽水国际摄影节、大理国际影会、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国摄影艺术节等国际国内摄影节个展,以及武汉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卓尔书店、物外书店等摄影个展,并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家》杂志、《数码摄影》杂志等报刊媒体上发表;曾荣获2013年第13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2017年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提名奖、2019年度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年度人物、湖北省2014年度摄影人物作品奖、2016年第三届“武汉市文学艺术奖”优秀文艺作品奖等奖项;2018年摄影项目《“大武汉”武汉工业遗产保护专题摄影项目》获湖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资金项目资助。摄影作品/摄影作品集先后被武汉博物馆、武汉市档案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珞珞看图  Q1►►► 提起“纪实摄影”,大家都不陌生。不过,您曾经在谈您的几个摄影阶段时,提到过几个名词,如传统纪实摄影、新纪实摄影、主观纪实摄影和文献摄影等几个概念,这让我们知道了其实“纪实摄影”有很深的内涵。您能不能结合您的拍摄实践与作品,为我们解读您对这几种摄影类型的理解? 周国献: 很难给出一个纪实摄影的准确定义。阿瑟·罗思坦在1986年出版的《纪实摄影》一书中对纪实摄影的概念解释如下:纪实这个词,源自拉丁文docere,意即“教导”。纪实照片的功能不仅止于传达信息,他还指导观看者从他所透露的真相认知社会的某些层面。“纪实”(documentary) 这个词描述的是一种风格与一种方法。曾经有过许多别的建议——写实的(realistic)、事实的(factual)、史实的(historical)—— 但是无一能传达纪实传统那种对真相的深刻尊敬以及对于我们这个世界加以积极诠释的创作欲望。阿瑟·罗思坦又指出:纪实摄影应该传达某种诉求,才能和风景、人像或街景照片有所分别。所记录的事情应该比随手可得的即兴照片(Snapshot)具有更多的意义,应该透露被摄者更多的心境而不只是形似。纪实照片能说出我们世界的一些事情,并且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环境。 国内有研究者认为:“纪实摄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们,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准则,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的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的真实的情景。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这个定义具有局限性,但可以算是一种狭义的传统纪实摄影的表述。 其实,“传统纪实摄影”是相对于“新纪实摄影”(见后面讨论)来说的,“传统纪实摄影”更加注重记录,而“新纪实摄影”更加注重表达。我80年代以及前些年拍摄的几组早期作品属于传统纪实摄影的范畴,大多以抓拍的方式,不干预拍摄对象,如实记录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偏重底层叙事,引发情感共鸣,但避免迎合大众猎奇、窥私的心理,而力图把被摄对象拍得有尊严。 (2012年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摄影个展) (2012年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摄影个展) (2011年丽水国际摄影节个展) (2013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个展, 获第1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 (2013年武汉博物馆个展) (2014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个展) (2015年卓尔美术馆《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和 武汉物外书店摄影个展《百年老里分咸安坊》) (2015年卓尔美术馆《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 给“ 新纪实摄影 ”下个明确的定义更困难,它是个还在不断发展的事物或概念。台湾学者郭力昕认为,1967年由纽约现代美术馆当时的摄影部门主任约翰·萨考斯基(John Szarkowski)策划的“新纪实”(New Documents)摄影展,标志着新纪实摄影的兴起。(但新纪实摄影的开山之作当属罗伯特·弗兰克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美国人》。)新纪实摄影与传统纪实摄影的不同,我觉得主要表现在: “新纪实摄影”拒绝崇高,力争以自己的视角观看事物;不再充当教化的工具,更多地融入对现实社会的主观感受;不再有道德制高点,不再有明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倾向于冷眼旁观,影像可能具有多义性或充满隐喻;不试图改变生活,只是想了解生活;不试图改变社会,但可能达成对自己的救赎或和解。 我从2018年开始创作,2021年在第2届沈阳当代摄影学术邀请展的个展作品《退场》是新纪实摄影的一个例子,它表现的是中国部队停止有偿服务后的城市景观,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再早一些的作品,如2015年丽水摄影节的个展作品《自动售套机》,2016年第六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个展《汉正街相册》、2017年大理国际影会的个展作品《大武汉》(获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提名奖),以及2019年的画册《远去的轰鸣声——荆楚工业厂房类型学图录》等作品也可以归入“新纪实”的范畴。 (2016年第六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个展,获优秀摄影展览奖) (2017年大理国际影会个展, 获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提名奖) (2021年第二届沈阳当代摄影学术邀请展个展) 主观纪实摄影 其实是新纪实摄影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纪实是相对客观纪实(传统纪实摄影)来说的。客观性纪实摄影重在真实的“再现”,主观纪实摄影重在“表现”,也就是在“真实”的原则下更加注重思想、情感、观念的表达。像王庆松的“别样纪实”系列编导型作品(《老栗夜宴图》等)是主观纪实摄影的例子;我从2013年开始拍摄、2015年在丽水摄影节展出的个展作品《自动售套机》是主观纪实的一个尝试,作品在电脑后期处理时特意加大了饱和度,试图强化题材的荒诞性。 (2015年丽水摄影节个展) 文献摄影 在英文里跟纪实摄影其实是同一个词(Documentary Photography)。国内使用“文献摄影”这个表述,主要是强调其作品的文献性、档案性和客观性。安德列·胡耶在《摄影:从文献到当代艺术》一书中指出:“文献摄影的一大功能应该是以摄影集的形式,对现实进行一次新的清点和存档。”我的工业题材的摄影项目,就是按照文献摄影的思路,试图对湖北的工业遗产进行全方位地扫描和存档。如今我拍摄的很多老厂已拆除,我的作品作为该厂的最后遗照,成为该厂重要的影像文献。图源 | 珞珞看图(除特殊标注外) 摄影 | 周国献 口述 | 周国献 整理 | 雪里芭蕉 编审 |雪里芭蕉、Zoe

中国早期纪实摄影发展研究论文

周国献先生是扎根武汉的知名纪实摄影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纪实摄影题材的创作与探索,拍摄了“汉正街扁担”、“江城水上人家”、“吉庆街卖唱艺人”、“大武汉的工业记忆”等许多优秀的系列作品。他的摄影作品曾参加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丽水国际摄影节、大理国际影会、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国摄影艺术节等国际国内摄影节个展,以及武汉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卓尔书店、物外书店等摄影个展,并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家》杂志、《数码摄影》杂志等报刊媒体上发表;曾荣获2013年第13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2017年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提名奖、2019年度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年度人物、湖北省2014年度摄影人物作品奖、2016年第三届“武汉市文学艺术奖”优秀文艺作品奖等奖项;2018年摄影项目《“大武汉”武汉工业遗产保护专题摄影项目》获湖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资金项目资助。摄影作品/摄影作品集先后被武汉博物馆、武汉市档案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珞珞看图  Q1►►► 提起“纪实摄影”,大家都不陌生。不过,您曾经在谈您的几个摄影阶段时,提到过几个名词,如传统纪实摄影、新纪实摄影、主观纪实摄影和文献摄影等几个概念,这让我们知道了其实“纪实摄影”有很深的内涵。您能不能结合您的拍摄实践与作品,为我们解读您对这几种摄影类型的理解? 周国献: 很难给出一个纪实摄影的准确定义。阿瑟·罗思坦在1986年出版的《纪实摄影》一书中对纪实摄影的概念解释如下:纪实这个词,源自拉丁文docere,意即“教导”。纪实照片的功能不仅止于传达信息,他还指导观看者从他所透露的真相认知社会的某些层面。“纪实”(documentary) 这个词描述的是一种风格与一种方法。曾经有过许多别的建议——写实的(realistic)、事实的(factual)、史实的(historical)—— 但是无一能传达纪实传统那种对真相的深刻尊敬以及对于我们这个世界加以积极诠释的创作欲望。阿瑟·罗思坦又指出:纪实摄影应该传达某种诉求,才能和风景、人像或街景照片有所分别。所记录的事情应该比随手可得的即兴照片(Snapshot)具有更多的意义,应该透露被摄者更多的心境而不只是形似。纪实照片能说出我们世界的一些事情,并且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环境。 国内有研究者认为:“纪实摄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们,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准则,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的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的真实的情景。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这个定义具有局限性,但可以算是一种狭义的传统纪实摄影的表述。 其实,“传统纪实摄影”是相对于“新纪实摄影”(见后面讨论)来说的,“传统纪实摄影”更加注重记录,而“新纪实摄影”更加注重表达。我80年代以及前些年拍摄的几组早期作品属于传统纪实摄影的范畴,大多以抓拍的方式,不干预拍摄对象,如实记录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偏重底层叙事,引发情感共鸣,但避免迎合大众猎奇、窥私的心理,而力图把被摄对象拍得有尊严。 (2012年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摄影个展) (2012年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摄影个展) (2011年丽水国际摄影节个展) (2013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个展, 获第1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 (2013年武汉博物馆个展) (2014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个展) (2015年卓尔美术馆《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和 武汉物外书店摄影个展《百年老里分咸安坊》) (2015年卓尔美术馆《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 给“ 新纪实摄影 ”下个明确的定义更困难,它是个还在不断发展的事物或概念。台湾学者郭力昕认为,1967年由纽约现代美术馆当时的摄影部门主任约翰·萨考斯基(John Szarkowski)策划的“新纪实”(New Documents)摄影展,标志着新纪实摄影的兴起。(但新纪实摄影的开山之作当属罗伯特·弗兰克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美国人》。)新纪实摄影与传统纪实摄影的不同,我觉得主要表现在: “新纪实摄影”拒绝崇高,力争以自己的视角观看事物;不再充当教化的工具,更多地融入对现实社会的主观感受;不再有道德制高点,不再有明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倾向于冷眼旁观,影像可能具有多义性或充满隐喻;不试图改变生活,只是想了解生活;不试图改变社会,但可能达成对自己的救赎或和解。 我从2018年开始创作,2021年在第2届沈阳当代摄影学术邀请展的个展作品《退场》是新纪实摄影的一个例子,它表现的是中国部队停止有偿服务后的城市景观,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再早一些的作品,如2015年丽水摄影节的个展作品《自动售套机》,2016年第六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个展《汉正街相册》、2017年大理国际影会的个展作品《大武汉》(获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提名奖),以及2019年的画册《远去的轰鸣声——荆楚工业厂房类型学图录》等作品也可以归入“新纪实”的范畴。 (2016年第六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个展,获优秀摄影展览奖) (2017年大理国际影会个展, 获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提名奖) (2021年第二届沈阳当代摄影学术邀请展个展) 主观纪实摄影 其实是新纪实摄影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纪实是相对客观纪实(传统纪实摄影)来说的。客观性纪实摄影重在真实的“再现”,主观纪实摄影重在“表现”,也就是在“真实”的原则下更加注重思想、情感、观念的表达。像王庆松的“别样纪实”系列编导型作品(《老栗夜宴图》等)是主观纪实摄影的例子;我从2013年开始拍摄、2015年在丽水摄影节展出的个展作品《自动售套机》是主观纪实的一个尝试,作品在电脑后期处理时特意加大了饱和度,试图强化题材的荒诞性。 (2015年丽水摄影节个展) 文献摄影 在英文里跟纪实摄影其实是同一个词(Documentary Photography)。国内使用“文献摄影”这个表述,主要是强调其作品的文献性、档案性和客观性。安德列·胡耶在《摄影:从文献到当代艺术》一书中指出:“文献摄影的一大功能应该是以摄影集的形式,对现实进行一次新的清点和存档。”我的工业题材的摄影项目,就是按照文献摄影的思路,试图对湖北的工业遗产进行全方位地扫描和存档。如今我拍摄的很多老厂已拆除,我的作品作为该厂的最后遗照,成为该厂重要的影像文献。图源 | 珞珞看图(除特殊标注外) 摄影 | 周国献 口述 | 周国献 整理 | 雪里芭蕉 编审 |雪里芭蕉、Zoe

国外记实摄影的研究现状亨利一卡蒂埃·布勒松对摄影所下的定义是:“在几分之一秒内将一个事件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记录下来,并将它们带到生活中去.”这也就是“决定性瞬间”。这个理论被无数记实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奉为金科玉律。由卡蒂埃-布勒松、罗伯特·卡帕,戴维·西摩、乔治·罗结和比尔·范迪维尔(Bill Vandivert)等人发起的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于1946年成立于法国巴黎。玛格南图片社的成立成为记实摄影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笔,次后很多国家着名的摄影家加入玛格南。 让我们回顾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罗伯特.卡帕用上万张照片完成了数场战争的报道最后用自己的生命留下了《越南的悲剧》;W.尤金.史密斯所拍摄的《西班牙村庄》、《乡村医生》用图片讲述的故事百听不厌;1896年至1930年,美国的人类学家爱德华 . 科蒂斯留下了数万张印第安人生活的底片...... 由这些名字可以看出,记实摄影在欧美各国已经历经千锤百炼,有着很深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基础,并且留下了光辉的篇章。2中国记实摄影的研究现状对于我国而言,新中国摄影的第一个高潮是中国文化大革命。在全国人民处于极度兴奋的时期,中国新闻摄影也迎来了他们的创作高峰,当时的中国新闻纪实摄影违背了其新闻纪实职能,走的却是“艺术创作”的新闻纪实之路。摄影主要还是以一种政治工具为新政权服务,照相机多为各新闻媒体和重要机关所掌握。普通百姓除了在照相馆每年一张的全家合影,多为个人标准寸照,记录自已的成长过程。摄影创作和艺术摄影在大众中几乎为零。大量的摆拍照片出现,组织各种场景,加用各种造型灯光手段。创作出大量的脱离生活,表现高、大、全的摄影作品。而这些当年冲在一线的摄影前辈,后大多也是各地摄影家协会的主要负责人。如果说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对当时摄影界的影响只是局限在摄影界内部本身,但它所产生的后遗症,却在后来的摄影人中开花结果,而花期之长,果实之硬是超乎想象的。1979年中国天安门事件,上万青年学生到天安门悼念周恩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只有极少数摄影爱好者在现场拍摄了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只是这些人的作品在若干年后才被认识,这就是后来着名的“四五”摄影同盟,他们应该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纪实摄影家 中国记实摄影创作的第二次浪潮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一种日本出产的傻瓜相机使摄影变得容易起来。彩色照片的普及更让一直生活在灰调子之中的中国摄影人兴奋起来,也许是太多的新闻图片类照片,人们开始把镜头更多的对准自然,大量表现日出日落和美好生活场景。而记实摄影在中国渐渐成为了少数新闻摄影师的专长,离全民记录渐渐疏远。但是70年代发现的庄学本的藏地摄影视觉档案成为了中国最早的最经典的记实摄影的范本,他本人也成为了中国摄影史上最伟大的记实摄影先驱,人文摄影大师。80年代初,台湾的阮义忠先生连同他的眷属以大量的翻译和访谈开始了西方摄影文化在海峡彼岸的启蒙。此后,记实摄影逐渐在中国兴起,侯登科的《麦客》、安哥的《变革的时代》等都反映了中国的现状。中国记实摄影在远望世界摄影快速多变的发展中显得有些迟钝和茫然。我认为解决目前中国摄影存在的问题,还是思想的解放和宽容的对待各类摄影。过去中国摄影向美术学构图,现在应在当代艺术中学观念。个性的张扬是艺术的必然,多元性是摄影发展的大趋势。上个世纪末,刚刚进入世界当代艺术就大获成功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是今天摄影人值得借鉴的。他们名利双收是中国记实摄影人早就梦寐以求的。数码摄影的到来,对中国记实摄影人重新思考记实摄影是最好的契机,记实摄影本质的回归,是记实摄影重新起步的重要方式。随着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不断接轨,中国记实摄影教育的兴起,一批具有新思路、新观念的记实摄影人的成长,中国记实摄影必将跟上世界摄影的步伐。二、国外学者对于纪实摄影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大量接触的摄影作品大都以其记实性为主要特征、主要功能存在的,纪实摄影其实应当称之为社会纪实摄影。它指的是那种反映人类生存环境的摄影。它倾向于对这种社会环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做出有观点的评论,表达作者对社会的态度。 《简明摄影词典》对记实摄影如此描述:“摄影艺术的一个品种。以忠实记录现实生活并进而评论生活现象作为主要创作手法。主要流行在西欧和美国,具有现实主义因素。” 黄少华在《纪实摄影定义新探》一文中对纪实摄影作了新的定义:“纪实摄影是摄影家对现时世界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间的关系作相对全面的、诚实生动的描写,以导致观众对被描写对象的关注与正确认识的一种摄影形式。”1罗依·斯特莱克对记实摄影的认识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依·斯特莱克(Roy stryher)就提出要为纪实摄影下一个定义,但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公众认可的定义。这其中较早的定义和最近的定义,可以让我们看到纪实摄影许多特征。美国纪实摄影家罗西娅,兰格(Dor other lange)的定义。纪实摄影它反映现在但为将来作纪实。他的论点是:人 记实摄影初探与人的关系,记录人们在工作中战争中的行为,甚至一年中周而复始的活动;描写人类的各种活动:家庭、政府、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工会;揭示人们的活动方式:接受生活的方式、表达虔诚的方式、影响人类行为的方式。记实摄影不仅需要专业摄影师参加,而且需要大量的业余摄影师参加。而此论点说明了记实摄影的特征,所要反映的题材以及题材中需要关注的焦点和摄影的参加者。2斯蒂芬尼.安克莱恩对记实摄影的认识1985年美国南卡罗莱那大学硕士生斯蒂芬尼.安克莱恩(stphani e Am Rlein)在其论文《纪实摄影的新定义》中说:纪实摄影是由一个技艺高超,富有献身精神的摄影家以任何画幅的照相机拍摄的系列照片,它能抓取人类状况的现实本质。展现生活条件,而无论是好、是坏。纪实摄影是对被研究社会状况的视觉描写。其中流露出拍摄者的关心,并表明可能需要作那些变化。纪实摄影是解释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说性照片。

摄影是人们记录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摄影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上好摄影课不容易,上好大学生的专业摄影课就更不容易。笔者作为一名兼职教师,在艺术 教育 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走访、问卷、调研,发现目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大学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仍然是“老三篇”:黑板粉笔、照本宣科、缺乏激情。这种讲课从表象看很像写 作文 ,大家都在写,但精彩的篇章不多,多系平铺直叙,;有“标签式”硬贴,“商品式”硬配之嫌。这种讲课说老实话老师是花了苦力,也费了心血的,但大学生们不买账,不喜欢,学生掌握不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素质提不高,教学成效甚微。笔者认为,要教好大学的专业摄影课,授课教师必须讲究授课艺术。要解决这个难题,授课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三个字:新、情、活。

一、精心备课,内容求“新”

内容求新,一是指对内容的开掘要深,要扩充新内容,向大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摄影课内容变化较快,特别是数码技术、 网络技术 的出现,对传统摄影的冲击较大,要适应这种变化,摄影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我们不能抱住老教材不放,应该坚持“信息新、数量大、实用性、课题化”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摄影课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最大量的最新的和有用的信息,他们听起来才会觉得过瘾。二是指对内容的创新和发展,要掌握其本质,占据制高点,讲到最前沿。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老师不满意的意见中有一条就是“我们知道的老师反复讲,我们不太懂的老师省略讲,我们不明白的老师又不讲,老师讲过后我们还是不会做”,这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当然,有时是老师自己也不太清楚,怎么能讲得清楚呢?

二、细心讲解,表达含“情”

这是研究“怎么讲”的问题。

有了好的、最新的摄影知识内容,如何将它们变成可视、可听、可读、可析的对象,并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各个知识点让大学生记住并掌握呢?这是另一个困惑老师的地方。笔者认为只有发挥情感的功能,细心讲解,方可解之。情感在讲课中的功能主要有如下四个:一是动力功能,即老师积极的情感能引起大学生的兴奋、激动、愉快的情智体验,使学生们充满活力,积极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课堂活动。

因此,老师上课的每一段话,都要有感情色彩,都要努力从心灵深处自然流露,当然,这首先要求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这样的话,大学生们就会在老师情感的动力驱动下,精神愉悦地学习,并转化为利于教学的行动。二是感染功能,即个人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具有施加影响的作用,也就是说老师的情感能感应大学生,使大学生们具有类似的情感,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关怀、照顾、信任为主的温情式感染,以激发比、学、赶、超为主的示范式感染等。老师的关爱和信任会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三是调节功能,即人的情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这一点反映在师生关系上特别明显。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师生的积极情感为基础,能够激发师生的热情和智慧,唤起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因此,老师要热爱学生并尊重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同时要情随境迁,善解人意,努力营造师生交流的和谐氛围。如给学生一种认真倾听的表情、一个信任鼓励的眼神、一种朋友商量的口吻、一封探讨问题的E-Mail等等,都会取得极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师生要零距离接触,要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四是迁移功能,即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事物。

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而且好激动、善迁移,他们的认识活动,常常靠情感的体验,经常因喜欢听老师的某门专业课而喜欢上这个专业,进而献身于这个事业。老师一定要以正面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对摄影艺术的执著和热爱,种种无言的、不求功利回报的关爱,对学生无疑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老师只有做一个有德有识之士,才能使大学生实现积极的情感迁移,“爱屋及乌”,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用心设问, 方法 要“活”

这是研究“谁来讲”的问题。

一是课堂互动、连环问答。“知识是前提,表达是关键”。

摄影课上用音乐做补充,老师有意识地在师生互动讲课,指导学生课上思考、观察、讨论、写感受时,运用精选的与摄影作品相协调的、与课堂氛围相一致的音乐来“讲课”,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一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心,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大学生喜欢这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更容易接受老师提供的知识。

二是让实践成为学生的又一老师。每节课都留下一个实践项目,精心设计一个创作主题,请同学课后做一下,下一次课时,请同学上台讲一讲实践经历。鼓励每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没有结果怎么办?其实,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使其掌握了正确的 学习方法 ,这不就是结果吗?这种没结果的结果倒是最重要的。在经历了一个教育过程之后,无论结果是否达到,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是无形而珍贵的结果。什么是素质?这个结果就叫素质。在很多情况下,教育的结果还没出现,但过程已经存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 思维方式 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这理应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同学回答问题的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敢于发表意见。学生做事有没有结果,这也不重要,他做事的过程已经很重要了。因为在这种过程中,实践在给大学生们“上课”。诚如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女生汪洋所言:“与其说摄影课是一门课,还不如说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学会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和哲理。”

综上所述,高校摄影课教师在授课时,认真做到三个字:新、情、活,细心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一定会受到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同时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 要:在摄影艺术中,摄影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规律。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在进行画面布局的时候是十分讲究的,它既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又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视觉习惯。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

关键词:对称与均衡 主次关系 黄金分割 画面空白

一、构图的意义

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等。是指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形象,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构图作为摄影的第一步,因其创作手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事实上,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固有的形式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虽然摄影构图的形式规律不是死的,但了解这些形式规律可以避免一些初级的错误;掌握和运用这些形式规律,对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则是一条捷径。

在设计摄影画面的构图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的均衡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过以下的体会:一把椅子倾斜了就会让人产生不稳定的感觉。而大多庄重、尊严的东西又是很对称的,比如古代宫殿门口的石狮子,它是成双存在的,给人以对称的美感。因此,摄影作品的画面均衡,在构图时十分重要。

二、对称和均衡在画面中的运用

对称,象征一种高度整齐的程度。比如蝴蝶,它的形体和翅翼花纹的对称美,一直为人们所欣赏,在摄影作品中对称的画面也时常可见,但大多数摄影作品,在构图中并不追求一半对一半的对称,而是刻意于画面的视觉均衡。

摄影画面布局的均衡,是人们运用视觉和心理上的习惯,对画面内全部可视形象所处的部位,进行稳定与否的一种衡量。在摄影的构图中,绝对的对称会给人一种静止、拘谨、单调的感觉,生活中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居多。过多的运用对称会使人感到呆板,缺乏活力。而均衡则是为了打破较呆板的局面,它既有“均”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结构的均衡是指画面中各部分的景物要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和稳定。均衡的范围包括构图中形象的对比:人与人,人与物,大与小,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虚与实等等。

对摄影者来说,布局的均衡是结构理想的结果,因而处理均衡的问题,也就是处理画面结构的问题。作为摄影画面的两大组成部分,主体与陪体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主要对象和辅助对象。所以在处理画面布局均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这其中包括两者在情节上、情绪上以及动态、动势方面的呼应关系。

三、构图中的主次关系

根据主题思想要求,选择有价值的景和物,组成摄影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最能体现主题的对象,就是主体。而在画面中,那些不是最直接体现主题思想,仅对主体起到一定程度的烘托、陪衬,帮助主体说明主题思想的对象,习惯上称为陪体或周围环境。在摄影画面中要妥当的安排和处理好主次关系,避免出现零乱、主次不分,淹没或失掉主体,而造成没有主题的现象。

在设计画面时要注意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一幅照片如果只有主体而无陪衬,画面就会显得呆板而无变化,但陪体不能喧宾夺主;主体在画面上必须显著突出,要弃繁就简,必要时可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或是搬动不必要的东西,以达到画面简洁,突出主体的效果。在照片画面的主次关系上可以掌握以下两点:第一,如果遇到杂乱的背景,可以采取放大光圈的办法,让后面的背景模糊不清,以突出主体。第二,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拍摄,避开杂乱的背景,以使人物的形象突出。

第四、构图中“黄金分割”的运用

初学摄影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最吸引人的景物放在正中间。的确,在正中间的景物是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的。但是,将吸引人的物体放在正中间,很容易只让人专注在那个物体上,而令画面变得呆板。

既然要避免居中,就要知道所谓的“黄金分割”,也就是“黄金比例”, 将之运用于美术和摄影的构图中往往以5:8的比率来表示。另外,九宫格构图(也称井字构图),实际上也属于黄金分割的一种形式。就是把画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水平线,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垂直线,然后把主体尽量放在交点的位置上。实际上这几个交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又比右面强。在具体的摄影构图中,可将其应用于情节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大小对比等。

五、处理好画面的空白

摄影构图中的空白,既有因景物本身,如:烟、云、雾、天、水、空隙所制;又有因为光与色的艺术处理所制。实体与空白的相互衬托,形成有规律的起伏节奏,产生一定的的韵律感,是摄影艺术在处理画面构图虚实关系中,广为运用的手段之一。

虚实关系在摄影画面中比较容易看出,也比较容易分辨。但在具体处理的时候,却要注意实体与空白的关系,使画面有变化、不呆板。空白常常可以刻画意境、渲染气氛,在画面中运用得当,会在构图的形式上添加积极的作用。空白还有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造成动势的功能,在运动和所注视的方向要留有一定的空白,可以给人们留下伸张的空间,造成一定的方向性,有助于加强运动的空间感。所以才有“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说,足见空白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同绘画一样,摄影也是一种艺术手法,线条的明快以及画面的和谐是关键,好的构图不仅让人感觉主题明确,而且会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所以,摄影水平的提高,必须从构图这个环节入手。当然,构图形式也不是绝对的,它只能提供对摄影表现形式的帮助与参考。有句话说得好: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所有的规则都不是死的,吸收前人的 经验 对摄影的形式表现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会有利于对形式美的理解。

目前的国内各大高校在摄影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广播电视系的本科学习阶段几乎均开设了影视摄影课,将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笔者所在的摄影系影视摄影方向在一二年级,分别开设了《摄像技术基础》和《影视摄影造型》课。影视摄影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合理实用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

摄影系的学生在一二年级要学习好几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影视摄影造型》课之前,先修完《摄像技术基础》。应该说是《摄像技术基础》侧重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与训练,而《影视摄影造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 创新思维 和画面造型能力。同时,摄影系的学生还要开设其他相关课程,作为有益补充。笔者在讲授影视摄影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秉承“理论和实践并举,更重实践”的理念。这样做是为了改进以往影视摄影课过多的依赖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大多是采用上单一的填鸭式理论灌输,而疏于实践技能培养的弊端。通常根据教学大纲的制定,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数量设置在1:2的比例左右,教学环节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节奏推进。即每次课堂理论教学的落脚点最终是指导学生实践练习和操作,将上一阶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理论课―实践课”学习。如在《摄像技术基础》课上,教师讲授完数字高清摄像机的基本基本原理和曝光控制白平衡调节等理论知识后,便在下一阶段课时中安排进行实践课部分,教师将学生分小组,讲解并示范摄像机的曝光与白平衡控制的操作步骤,然后指导学生分组逐个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操作环节错误,教师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待此部分实践内容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理论――实践”教学。

二、改善实践 教学方法

影视摄影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又是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在实践创作中,一名影视摄影师艺术创意的体现有赖于扎实的技术素养和水平。而检验一个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与否的落脚点,就是看他的实践能力如何。因此,如何上好实践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影视摄影专业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根据数年的教学经历和改革尝试,通常在理论教学时采用全班集体授课方式。而在实践课环节,采用分小组示范讲解,学生分小组练习实践的小班化学习方式。考虑到现在的每个自然班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器材相对有限的现实状况,教师每次指导学生分小组时将组员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每个小组成员人数不宜过多的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个学生在实践课上都有足够的时间量来练习操作。无论是课堂实践练习,还是课下的实践作业以及期末结课作业,学生都以这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完成实践拍摄。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在实践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手段,结合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和个别性错误进行对比和指导。教师可以选取摄影画面优秀的影视作品片段,对比学生实践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指导。例如学生在练习使用摄像机拍摄固定机位不同景别画面的实践内容时,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景别取景不规范,镜头与镜头之间景别运用不合理或景别过于单一等问题。这时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影视作品中景别运用规范的镜头片段,然后来对比学生学生实践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案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办法。

在这个环节,教师避免局限于单方面的讲授知识和技法,而是采用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练习作业进行思考,检查,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会在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的状态下,更好的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此外在课堂练习中,现使用的数字高清摄像机普遍具有USB串行接口,学生可以直接将拍摄练习的作业素材拷贝至教室内的多媒体电脑中。教师现场对学生拍完的练习素材进行回放,讲解。这样可以确保在实践课堂第一时间内就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给学生指出问题症状,并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2、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制定拍摄主题和计划

影视摄影的实践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是一个“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它需要摄影师用眼睛细致观察,大脑积极思考,最后由手(和身体)来掌控摄像机来完成操作和拍摄。因此影视摄影的实践创作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协调能力。在分组拍摄中,它还考验着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教师会根据自然班的学生数量、结构和特点,指导他们合理分组搭配,制定合理的拍摄进度安排,时间周期控制。有拍摄采访对象的,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与拍摄对象沟通(尽管如何采访不是影视摄影课的重点)。甚至在拍摄时长较长的期末结课作业时,教师要讲授一些制片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拍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制片方面的困难,提醒学生提前做好备选方案和计划。对于大幅度更改实践作业拍摄计划和方案的,指导学生调动现有资源和条件,尽可能拍摄出更好的影像效果。

3、扩展实践教学空间,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影视摄影这门学科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创作设备和拍摄理念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例如笔者刚从事教学工作时,当时行业内领先的是数字全高清技术。几年的时间,现今行业内的发展趋势是4K技术,数字电影摄影创作,log模式拍摄甚至是未来VR技术的使用。这一切都意味着无论是专业教师、学生还是从业者,要想从事影视摄影这项职业,就必须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保持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中越走越宽,不被行业淘汰。基于此,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结合课堂实践内容。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例如在介绍行业领先的RED和ARRI数字电影摄影机的知识,市面上常见的纸质教材和资料鲜有这方面内容。

教师搜索专业的技术网站,寻找适当的资料截取成视频影像,做成图片PPT和文字介绍,选取业内专家对此摄影机性能指标的介绍和使用注意事项,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是将影视摄影行业内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带给学生,让他们及时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动态。此外,专业的影视摄影交流网站和信息公众号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好 渠道 。专业性比较强的影视工业网、拍电影网、V电影网,微信电影摄影师公众号,摄像人公众号等等,经常会有业内人士发表的技术 文章 和创作心得,教师会经常选取有用信息介绍给学生。这些网站一般还设有作品交流专区,学生可以将自己拍摄的作品放到这个板块内进行交流,听取更多业内人士的意见。这样,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校园,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接受更前沿的专业讯息,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三、实践作业点评

1、学生实践作品课堂展示

每次的实践作业后和期末结课作业之后,教师会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公开展示,教师现场进行点评。这也是影视摄影课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阐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及理念,讲述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尚未解决的技术和艺术问题等等。教师如此安排是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实践创作过程。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是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具体和真实体现。反映在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大家普遍存在的,有些则是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的个别存在的。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展示并介绍自己实践作业拍摄经历时,其他同学也会反观自身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好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到印证并分享,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必要时候教师可以明确指出,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下一次的拍摄中取得进步。

2、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纪实摄影论文范文

近年来,学习摄影的中老年朋友越来越多了。60,50,40年龄段更是居多。影友们在一起搭伴采风。带着或几万,或几千,或几百元的相机。自驾、包车,徒步, 出国 ,出省,郊区,在一起追求着美,享受着美。他们是在山水人文间寻画,自己也成为画中人。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我的摄影心得 范文 集锦,希望大家喜欢!

我的摄影心得范文集锦一

喜欢摄影,很简单的是因为它能记录下动人的瞬间,能在以后的日子久久回味当时按下快门的情景、心境。但是摄影并不等于照相,摄影是倾注你的情感于照片上,每按一下快门都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拍下这张照片,它的意义,如何运用手中仅有的工具去表达你心中想表现的东西。我佩服一名摄影师会有洞察事物实质的观察能力,纯属的技巧与不断累积的 经验 等。所以我想向这个一位摄影师的能力靠近,上完这个摄影基础选修的时候,学到的并只是快门、光圈、感光度等名称及意义,学到不只是操作相机的技巧、经典构图 方法 ,而是学习培养一颗习惯观察的心,把自己比作一部相机,用静止的眼光留意这个大千世界的美丽,宏观、微观。

从选修课中了解到相机的发展历史,过去摄影的成本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得起,只有贵族或者富豪才能探索它的魅力,初期摄影更多的只是担当纪实的功能,器材的笨重,甚至比作画需要更久的曝光时间等都使它的艺术功能得以削弱。再后来光学胶卷相机便携性大大增强,光学相机摄影要用胶卷,当场没法知道拍得满意不满意,要洗出来才知道。必然要浪费大量胶卷,成本高,所以光学摄影往往是惜“镜”如金,轻易不按一下快门的,乃至精思细量地抓住镜头拍上一张,回去冲洗后才能知道结果,如果不够满意那就难了,时过境迁想补救已来不及了,所以老摄影家常常感叹光学摄影是充满遗憾的艺术。到现在数码相机时代,技术发展,相机越做越小,相机随处都是,如果手机都属于相机的话,那么基本每人都会有一部,每个人都有记录有趣事物的能力,单反相机配合长焦镜头能把很远的风光、人像都摄进储存卡内,一切都变得简单而方便。科技以人为本,技术使我们按下快门的成本下降,其实我们拿起手中设备的时候更应该把握摄影的本质,用更精良的设备去捕捉感动人、美丽的瞬间,而不只是照相。我们有了更多练习的机会,照下可以马上回放观察,不满意消去重来,可以围绕想拍的东西选定若干个场景,每个场景先围着它转几圈,拟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线条件例如:逆光、顺光、测光等下的拍摄方案,记录各组曝光组合数据,积累经验,使以后更得心应手。

在课上欣赏各大师的作品,一边了解作品里的精妙之处,一边模仿学习。在解决了曝光、清晰度等问题后,这个时候,构思更多的不仅仅限于技术层面,更多的是意境的表达。摄影构思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构思、即时构思和后期构思。前期构思是在拍摄摄影作品前,构思观察,思考如何运用摄影语言及其表现手段来表现作品的意境,如使用什么光线、什么色彩,如何定标题、如何构图等;即时构思是在拍摄一幅作品的之时即运用摄影语言及表现手法来表现摄影作品意境的整个思维过程。摄影艺术的瞬间性决定了即时构思成为摄影构思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而后期构思则是在拍摄后的暗室后期进行制作完成,并通过电脑进行修复,也是摄影构思的最后环节。一张照片看似简单看似按下快门几千分之一秒很快完成的事,其背后需要很长准备时间,有时等待一个场景,一个机会,少不了耐心的等候,孤独的坚持与不断的自我交流。

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是执着,摄影也是。一份执着的热情,不断观察练习积累,我在这条路上收获喜悦,付出更多精神。

我的摄影心得范文集锦二

9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分公司组织的通讯员摄影培训。此次培训得到了分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我们这些初学者提供了一次与知名摄影大师们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赵书记和几位摄影大师深入浅出的为我们介绍了摄影的历史来源,照相机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常识、操作方法以及在今后摄影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我们还欣赏了好多摄影大师们的杰作,机会难得。此次培训让我受益非浅。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使我对摄影有了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并深深的体会到了摄影带给我的乐趣。

一、学摄影是一门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9月20日赵书记首先为我们讲解了照相机的分类、摄影的三大要素、相机的性能参数、对焦的方式、感光度的选择、光圈与景深的关系等理论知识。这些都是喜欢摄影者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常识。基本的操作掌握了,基本的性能参数了解了,我们才有可能拍出好的作品。21日上午我们去西柏坡纪念馆、_居等地进行参观实践学习。让我了解到光与影的合作,光圈与速度的配合,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同一个画面用不同的拍摄方法及角度,可以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

二要多拍多看,多积累经验,多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正如王福春老师说的:“训练拍摄的时候不要吝啬相机的快门,我们要多进行一些旁拍,抓取一些精彩的瞬间,巧合生趣,错觉生奇。拍了就有,不拍什么都没有”。摄影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很多精彩的画面都是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我们平时尽量多看一些好的作品,多去分析、 总结 其作品的独特之处,从中获取一些启发。其实不光是摄影,对待我们工作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样,只有多做多总结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细节决定成败,勇气决定成败,摄影也是如此。往往一副好的摄影作品是来自于各种细节的把握。我们拍摄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一些小的细节,导致画面的不完美。所以我们在学习摄影阶段,也要多注重对细节的把握。总之要拍好摄影作品,我们一定要从小的细节抓起,谨慎构图,合理布光,力求使画面达到完美状态,使事物永远停留在最美的一瞬间。

四、高度决定视野,尺度把握人生。摄影必须要有独到性,独立的思维和触觉。不论拍摄什么题材,我们要学会观察,要整个身心与拍摄题材进行感情交融,做到“用心”拍摄;其次,要大胆打破构图法则,用更多的精力去把握作品的内涵和内在的生命力,除了追求唯美的感觉和真实的自然以及努力提高作品的视觉诉说力以外,还要学会用“情”拍摄。也就是通过镜头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用王老师的话就是,有贼心、贼眼、贼胆,才能拍摄出贼好的作品。

以上便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个总结。我非常感谢这次学习机会,为我们展示了很好的一个交流平台,通过这次学习为我在以后的拍摄生活中提供了许多的基础知识,我不再不像以前那么的盲目拍摄,至少我知道了自己拍摄这个东西是出于什么目的。让我对摄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新的了解。让我更多地去捕捉生活中的美丽瞬间。

我的摄影心得范文集锦三

星期天的生活总是老套,上午做作业,下午看电视,晚上预习功课,从来没有什么新鲜的事情,可是今天不一样。

爸爸一早就把我从梦中叫醒,他笑着说:“豆豆,早上我教你学摄影,作业下午再做吧!”“啊!太高兴了”我欢呼着从床上一跃而起。学摄影!多新鲜!爸爸的照相机平时连一下都不让我碰,今天却让我使用多高兴呀!我拉着爸爸的手,蹦蹦跳跳来到了医院外科大楼的草坪上。

啊!这里真美啊!嫩草给大地披上绿色的地毯,花儿随着微风的吹拂,自由的摆动着,外科大楼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爸爸快你站好,我就给您在这里拍一张相吧!我摆弄好了照相机,右手的食指放在快门上,做好了照得准备。

爸爸微笑着一动不动,他问我:“摄影有这么容易?”

“这——”我回答不上来了,因为看见别人摄影时就是按一下快门就行了。

“哈哈”爸爸爽快的笑了,说道:“在室外拍照,除了拍好人相,还要选择好背景。”

我的`镜头正对着大楼的一排排窗口,人以为这个背景就像一个鸟笼前,我从照相机的镜面上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傻眼了,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

爸爸接过照相机,拉我到草地上,指着照相机上的有关部件,给我讲起摄影的简单常识,什么光圈呀!速度呀!距离呀!曝光呀!以及如何选择、如何调节呀等等,原来摄影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哪有我当初想的那么简单啊!

在爸爸的指导下,我选好镜头,定好距离,调好光圈,把稳照相机,屏住气,咔嚓,咔嚓,拍了好几张照片,回到家里,我和爸爸忙着在暗室里冲洗,忙的汗不一会就下来了显影、定影,画面终于慢慢的,慢慢的显现出来了,看着飘在清水里的这些杰作不仅哈哈大笑起来,这一张爸爸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汉,那一张外科大楼被我削去了一节------看着我拍的照片爸爸也笑了,爸爸夸奖我说:“毕竟是第一次摄影吗!不错”。

我的摄影心得范文集锦四

我爱拍摄啦!拍宣传照时,看着镜头做归于自己风格的笑脸,心里却梦想假如我是那位拍摄师那该有多好,心思藏着许多拍摄的技巧、办法,把每一个人拍的天然、 生动,又有自己的滋味,我真的好羡慕!平常到各地玩耍时,总是会看到那令人惊叹连连得美景,不管是夜空中那一颗颗闪耀的小星星,仍是日落时那光线及颜色的浪漫气氛,都让我不由得的拿起相机,一拍再拍爱不释手想把全部都拍下来,只不过……我拍的不行完美,还需要多多操练再加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期望,至于我呢?当然也有呀!拍下全部事物最天然的一面,就是我的`期望“专业拍摄师”。

时刻不断在消逝,天然傍边底子没有永久的事物,就像相片中看起来相同的海面,其实每一秒都不同,对我来说相机是纪录永久的瞬间,而相片是纪录瞬间的感动。

看着一张张的相片,脑际显现了许多的回想,回味起我和朋友,同学们出去玩时,放下全部、高枕无忧的高兴韶光;回味起我和家人团圆时,我们脸上挂上的温暖笑脸,让我感觉到无比温馨;也让我回味到那一次一次的阅历,尽管累到让我掉泪,尽管遇到许多波折、失利,但全部值得,我不抛弃!

总而言之,我爱上拍摄了啦!横竖不管是巨大的期望,仍是普通的期望,我信任只需不遗余力去寻求自己想要的,必定会有所收成的。“尽力纷歧定会成功,可是不尽力必定不成功。”期望我的期望能够快快完成,就凭着这句话吧!加油!

我的摄影心得范文集锦五

你,拥有预言师般敏锐的直感,瞬间定格你倩影,你亦,手持幻术师般魔力的圣器,刹那凝留我深情,而我,如此般向往成为你。

摄影师用无声的相机代替了在无限美景面前力不从心的语言,尽情展现有声的大千世界的丽影。让只能在书籍与网络中浏览世间美景的人们丰富了对中国景物的了解。让那些美景脱离苍白的文字,变得生动而精彩。

对于伟大的摄影作品,最重要的情深,而不是景深。

曾经写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朦胧派诗人北岛先生,也是对摄影有一定研究的人。关于摄影和诗,北岛认为:“摄影有时和写诗很像。你和你的摄影对象常常处在互相寻找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你在找它,但怎么也找不到,只有它也在找你时,你们才相遇”。

诗人的`摄影总有着特别的气质,这种不可言说无以名状的气质在画面中坚定的缓流。不知是光景替代了文字,还是文字用光影的化装潜伏在画面之下。当艺术与文学完美的结合,就会让人感觉到,流淌着文学气息的艺术作品,是那么的有想像力和生命力。通过诗一般的 思维方式 下创作出来的摄影作品,总会让人看到诗意。

诗人应该是一种生命的状态,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不论用文字还是用影像,都会有让人感觉到诗意的存在;摄影者也不应该只是一种职业,那是对艺术这个词的亵渎,艺术应该是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状态。摄影者也应该是通过诗的意境,把镜头下的画面更完美的表现,就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瞬间,每一个小感动,每一个属于你思考中的画面。

我的摄影心得范文集锦相关 文章 :

1. 摄影心得体会范文

2. 摄影心得范文

3. 个人摄影心得

4. 2019摄影心得体会最新精选

5. 数码摄影学习心得感想范文3篇

6. 摄影专业实习心得体会范文

7. 摄影方案合集范文4篇

8. 当摄影模特学习的心得范文

9. 摄影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5篇2020最新

10. 参加摄影培训心得体会的格式范文

纪实性是摄影的基本特征之一,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大量摄影作品,都是以其纪实性作为主要特征、主要功能存在的。纪实摄影其实应当称之为社会纪实摄影。它指的是那种反映人类生存环境的摄影。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纪实摄影的概念特点及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纪实摄影的概念特点及方法一、定义

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依·斯特莱克(Roy stryher)就提出要为纪实摄影下一个定义,但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公众认可的定义。这其中较早的定义和最近的定义,可以让我们看到纪实摄影许多特征。美国纪实摄影家罗西娅,兰格(Dor other lange)的定义。纪实摄影它反映现在但为将来作纪实。它的论点是:

1、人与人的关系,记录人们在工作中战争中的行为,甚至一年中周而复始的活动。

2、描写人类的各种制度:家庭、教堂、政府、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工会。

3、揭示人们的活动方法:

a、接受生活的方式

b、表示虔诚的方式

c影响人类行为的方式

4、纪实摄影不仅需要专业工作者参加,而且还需要业余 爱好 者的参与

她的定义指出了纪实摄影的特征,所要反映的题材,以及题材中需关注的焦点和摄影的参加者。

1985年美国南卡罗莱那大学硕士生斯蒂芬尼.安克莱恩(stphani eAm Rlein)在其论文《纪实摄影的新定义》中说:

1、纪实摄影是由一个技艺高超,富有献身精神的摄影家以任何画幅的照相机拍摄的系列照片,它能抓取人类状况的现实本质。展现生活条件,而无论是好、是坏。

2、纪实摄影是对被研究社会状况的视觉描写。其中流露出拍摄者的关心,并表明可能需要作那些变化。

3、纪实摄影是解释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说性照片。

纪实摄影的概念特点及方法二、类型

1、图片 故事 :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注重非关键时刻的拍摄,使之成为慑人心魄的一瞬。

2、图片系列: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

3、图片短评: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

a、成系列,都是由一组照片组成。

b、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

c、对主题的深入研究,且具社会性、哲理化。

纪实摄影的概念特点及方法三、方法

1.守株待兔法

在动作行为有重复出现的情况下选好角度,调好焦距后,等待理想画面的出现立即进行拍摄。

2.声东击西法

利用掩护的方法拍摄,先使被摄者、拍摄者和非被摄者成等腰三角形,对非拍摄者对焦,用眼的余光观察被摄者,当被摄者的动作、表情达到拍摄者所需的画面时,立即拍摄。

3.掩护法

是一种二人的配合,让配合者站在被摄者的前方,假装对配合者拍照,而实则拍摄被摄者。

4.盲拍法

即不用取景器取景,调焦拍摄。用目测对焦,用小光圈(f8,f11)加大景深。充分熟悉所用镜头的视角。拍摄后在照片上进行第二次构图剪裁。

5.突然袭击法

在被摄者还来不及反应时就进行拍摄,并且立即离开以减小麻烦。

6.逼迫法

用镜头的指向有意去干扰被摄者,逼其作出反应。以取得现场感。

纪实摄影其实没有清晰的界定,比较常见的有历史性的(chronicles),街头的(street photography)和新闻的。一般而言,照片多是一系列及有主题的,用作记录时间,记录当时的社会,也可以用文字作辅助,形容时间人物地点。最重要的,纪实摄影需要让人欣赏和了解拍摄当时的环境、气氛、人物及摄影师的感觉,可以带出故事,彷如一篇 文章 一样。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摄影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新闻摄影技巧

摘要:新闻摄影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对正在发生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现场选择抓拍的手段,摄取特定的瞬间形象,并结合必要的文字因素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

关键词:新闻摄影 成像特点 色彩

一、M模式

这是一种手动曝光模式。包括基本拍摄区里的全部模式的功能和创意拍摄区里的P、AV、TV、A-DEP模式功能。用好“M”模式:

1、 了解全部光圈与全部速度的功能

2、 明确侧光与曝光的关系——先侧光,之后按下快门曝光。

3、 明确侧光点——主体形象的重点部位,即整个画面的趣味中心。

ISO感光度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其中ISO25、ISO50为低速感光度,ISO100为中速感光度,ISO200、ISO400、ISO800、ISO1600、ISO3200、ISO6400为高速感光度。感光度等级之间是倍率关系。感光度与快门速度:1、感光度依据快门速度的等级而设,即感光度的每一倍率之间相当于一档快门速度的时间量;2、感光度为快门速度而设,为作者提高快门速度而提高感光度。

二、不同焦距镜头的成像特点

1、标准镜头(焦距长度为50mm,视角在46°的为标准镜头)

镜头的视角宽度与人的生理视角宽度基本一致。所摄画面对角线基本一致。所摄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与人在现场的感觉基本一致。性能优势:景深范围较大,所摄图像不变形。适合拍摄真情实感的人物、景物、动物和大场景。

2、 广角镜头(距在28mm(120相机*())以下,视角75°以上为广角镜头。)

特点:视野宽、景深大,适合拍摄大场景。注意利用前景透视,可强化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

3、鱼眼镜头(焦距在15mm,视角在180°的镜头为鱼眼镜头。)

这种镜头前边大,后面小,其形状酷似鱼的眼睛。故取名为“鱼眼镜头”。此类镜头视角极宽,对景物囊括力极强,适合表现场景的博大气势,但所拍摄物象变形。

4、长焦镜头(焦距200mm(相机*()以上,视角12°以下。)

此类镜头视角窄,远摄能力强,可把小的物象放大,适合拍摄微小物体,摄取远处景色,抓拍人与动物的活动。

三、影响景深的因素

景深是指拍摄景物的清晰范围。景深的大小受光圈的大小、镜头焦距的长短以及拍摄距离(物距)远近制约。光圈的大小:镜头的焦距和拍摄距离(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因为光圈越大,在焦平面前后弥散圈范围缩小,所以得到的景深越小。焦距的长短:不同焦距的镜头用同样光圈对同一距离的目标拍摄,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则最深越长。用焦距长的镜头,镜头伸出量比焦距短的镜头大,在焦平面上形成的像大,弥散圈直径也大,那么,焦深和景深也就变小了。物距的远近:在光圈和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景深的大小取决于被摄物体的距离。物距愈远,景深愈大;物距愈近,景深愈小。

四、新闻摄影构图

新闻摄影构图,就是摄影者在新闻现场围绕拍摄目标,通过照相机的取景框把握画面的主次关系,轻重关系以及主体与画面空间的比例关系,从而建立一种画面秩序,寻求一种生动的画面形式,来透彻地表达主题思想。

1、新闻摄影构图的作用

新闻摄影构图的作用户主要是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突出主体,处理好主次关系),提炼动人的美景,构建一个动人的画面形式(a、使用镜头;b拍摄角度;c衬景选择;d光线选择;e色彩运用;f拍摄技巧),透彻表达主题思想。

2、新闻摄影构图的特点

以事实本身的形式为基础;现场选择;瞬间构图,摄影师在新闻摄影构图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律,多在运动状态下构图,少在静止状态下构图,多在抓拍中构图,少在摆拍中构图,多以人物为构图对象,少以景物为构图对象。画面要有明确的视觉印象(结构的明确性),结构要简洁明了(结构的简洁性),要统一协调(结构的整体性),要具有生动性(结构的生命力)。

五、照片画面内部结构运作

画面构成的三大要素:主体、陪体、衬景。主体: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画面主题思想表达的主要承担者,其自身分量和在画面中的表现力度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主体可以是单一形象,可以是并列形象,还可以是一个群体。主体选择与表现把握的基本标准一是具备典型性;二是在画面中必须突出(A近景拍摄法;B抓取典型动作;C情节与细节表现;D影调、色彩对比法;E景深突出法;F光线构图法;G线条透视)三要要传情达意,陪体:画面中的“配角”,其主要作用是协助主体表达主题思想,与主体承担共同的使命。摄影作品有了陪体可以增加画面的信息量,对画面发挥多方面的建设性作用,但这也取决于自身的形象价值和精神价值。

六照片画面外部框架把握

1、画面的种类:从取景框的轮廓结构看,伺周边线就是一个影像框架,随着作者对空间范围的取舍,被其框入的影像会形成四种画幅:横画幅、竖画幅、方画幅、自由式画幅。

2、画幅的适应特点

横幅——适合表现左右走向和辽阔宽广的场景。

竖幅——适合表现上下走向和高大的物体。

方幅——适合表现高宽等同和具有一定视觉力度的物象。

自由式画幅——适合表现轻松自由的事物。

变化拍摄距离,主动把握画面景别(照片画面景象空间的大小不同变化)

1、远景:从远距离拍摄的画面场景。它尽可能广阔地展现被摄事物场景的广阔度。获得出色远景照片的方法是事先选择具有姿态变化、明暗变化g、高低变化、色彩变化的景色。

2、全景:全景取景范围比远景略小,为表现整个被摄体的画面,摄影者从较远距离拍下事物的全貌。通常多指人文景观及社会景观,这种景别视觉空间大,且相对完整,通常需要在高角度与远距离拍摄。其作品价值也要建立在形象特色和精神力量之上。

3、中景:主体相对突出,在其周围有一定的空间的摄影景别为中景画面。这种景别适合展现情景交融的场面。(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近景:用比中景更近的拍摄距离拍摄。使用近景拍摄人物时,主体占画面最大部分,几乎没有什么环境,这使画面显得更为集中。这种画面适合表现人或物体的具体特征,解释事物的内在境界,有利于达到形象的个性化。

5、特写:摄影师逼近人与物体的某一局部进行细致深刻地刻画为特写。这种画面通常需要用长焦镜头或微距镜头拍摄。

参考文献:

[1] 《明室》 罗兰.巴特 / 赵克非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03-1-1

[2] 《走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瓦尔特·本雅明 / 许绮玲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4-8

我国新闻摄影的传播学思考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现在,新闻学的内涵正在向传播学扩展,从而推动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一、新闻摄影和传播学概述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的传播形式。摄影图片主要依靠抓拍完成,用来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新闻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同时新闻摄影一般都会对摄影图片进行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新闻摄影图片的主要特征为:

(一)时效性

新闻摄影必须体现一个“新”字,它所反映的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引人关注的新闻事实。如政治事件、经济消息、社会热点、国际关系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纪实性报道等。

(二)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之所在。虚假的新闻报道只能遭受谴责。

(三)典型性

新闻摄影报道的典型性包含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三方面。

(四)现场感

新闻摄影的的现场抓拍,应以正确反映事件为主,具有较强的现场感;而不应过分雕琢,因追求艺术效果而有损于对事实的报道。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新闻摄影与传播学息息相关,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都需要通过新闻摄影来记录和传播。

二、新闻摄影的传播学理论研究

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许多为传播学研究所感兴趣的问题被引人了新闻摄影的论研究之中。新闻摄影理论界在研究新闻摄影本身的属性之外,已开始向传播学至社会学领域扩展。如研究新闻照片中总统候选人的形象是怎样改变选民们的投票决定的报纸改为彩色印刷发表彩色照片之后,是否改变了读者们的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渠道。

除了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在题材上的扩展外,许多在传播学理论研究中被认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也大量地使用在新闻摄影的理论研究之中,如统计学、问卷调查以至实验等等。这些定量取代定质,科学取代人文的研究方法,将新闻摄影的问题放人社会结构上加以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为新闻摄影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充分和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

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人类社会中经过人脑加工处理的信息,属于意识范畴,但其内容来自客观世界,表达形式则以声音、文字等为其物质补充,不同的人在接受理解、使用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不能因此改变人类社会信息来源及其内容的客观性。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主要为两个阶段,传播者信息处理过程和接收者的接收传播的信息处理阶段。在第一阶段,主要是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制作和发行,其中摄影师拍摄新闻作品是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制作者;摄影作品汇总后,编辑对新闻摄影照片进行挑选、剪裁、然后发排制成媒介、传递给受众。

这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阶段是最接近信源和最倾向于信源,他们拍摄和捕捉具有冲击力的新闻照片,增加其信息价值,试图将自己的感觉、观念传递给社会大众。第二步骤则是编辑在大量新闻照片中进行挑选、修改或剔除,以保证媒介的宗旨和报道计划的完成,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典型的“守门人”行为。这些传播者主宰着对社会信息筛选加工的大权,并通过媒介对社会信息进行主产、表现和传插。传播学家巴斯曾就此提出著名的内部新闻流动的“双重行动模式”,并进行归纳描述,很有参考价值。

新闻摄影传播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新闻报道发生后,广大受众对新闻摄影信息的接受过程和信息内容的反映过程。“在艺术传播中,最简单的反馈出现在作者与受众之间。而在新闻摄影传播中,情况略有不同,要相对复杂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情形,实际上与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相关联,这里要强调的是,新闻摄影信息的接受过程,既有被动的信息接收,又有主动的信息寻求,这是由受众心理因素决定的。在传愉与反馈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读者看了作品,接受传播者的信息,只构成一种传播关系。

对新闻摄影信息,接受者同样具有可选择性,因为人们总是通过主动地求取对证明有利的信息,以减少自己认知的不协调。也就是说,新闻摄影同样要强调受众的主体地位,明确的目的性,以求得最佳传播效果.同时,由于新闻摄影形象语言的缘故,接受者不仅不可能接受全部传播信息,而且有可能在进行解读时,与报道者希望达到的主观意愿不一致。因此,传播媒介的影响并不是出现于有意识的预见和观念的层次上,而是在感觉比例和知觉类型的下意识层次上。希望这在新闻摄影传播研究中尤其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结语

新闻摄影是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并用传播学的原理、观点、方式、方法重新审视新闻摄影的全过程,实际上已找到了和以往不同的新闻摄影理论研究途径,将新闻学的内涵向传播学扩展。由此,我们可以考察、分析、研究新闻摄影的各个构成环节和外延,从而进一步推动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新闻纪实摄影论文

纪实摄影在将来是否具有延用性  一、前言   纪实摄影是借助摄影技术对理想社会进行记载和诉求的摄影方式,其摄影素材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进入21世纪后,摄影既要保持传统,又要开拓创新,既要尊重权威,又要张扬个性,导致很多现代潮流作品在制约中失真,相对的纪实摄影延用性遭到了质疑。在摄影技术已经突飞猛进的年代,人人皆可摄影,但构图的精美,曝光的精确,似乎都替代不了相片本身传达的情绪和思考。这就是纪实摄影会持续到现在甚至一直发展的原因。本文将从摄影具有历史性永恒价值、真正的摄影正在消逝、探索纪实摄影真实性、是否可以替代、纪实摄影的重要性、推崇纪实摄影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传承下去七个点进行分析。 二、正文 1.纪实摄影永远不会过时,是一切摄影的基础。纪实摄影具有历史性的永恒价值。(1)李舸:摄影记者可能会消失,但有思想的摄影人永远不会消失。 (2)李泛老师曾言:我期待通过摄影,我们能够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当代影像应当记录时代,为时代留影,能够充分表达一个摄影师对当今摄影影像的在认识和在提升。 (3)彼得.亚当斯:“好的照片在于情感的深度,而非景深。”   2.真正的纪实摄影正在消逝   随着纪实摄影边界逐渐崩溃,纪实摄影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呢?是否会如“直接摄影”消融在整个摄影话语体系中。(1)如今纪实摄影的真实性     张杰在论文《浅析纪实摄影的网络传播——以腾讯网《活着》栏目为例》中写到“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不仅要追求单张图片的真实,更要追求呈现的整体社会景观的真实。媒体扮演着社会安全阀的角色,不同的观点、见解,对于事实的不同立场、态度,都能够在一个既有传统媒介身影、又有新媒体声音的媒介系统里被呈现和倾听,证明了社会心态的包蕴与宽容,社会结构的弹性与柔韧。⑥纪实摄影的网络传播也是一种解压宣泄行为,存在非理性特点,负面信息过度集聚使社会减压发生变质,将社会问题无限放大,误导受众对社会形成错误的心理认知。“告诉你一个活着的世界,一个光与影交织的故事。时代变迁,百姓沉浮,都自这微小的孔隙中渗透出来,终绘成中国民生万象图”,《活着》的开栏语表明该栏目旨在记录民生万象,而不是民生苦相,负面内容过多已违背了当初的立意,绘制了虚假的社会景观。”                    摄影作品《活着》,摄影师李晓威(2)纪实摄影的替代产物     未来的情形可能是这样的,纪实摄影未来会在专业摄影领域继续存在,但在一个普遍层面来说,它基本会被短视频替代。这是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里面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消灭你的敌人,往往不是你的对手,而是无关领域冒出来的外来客。(3)纪实摄影背后故事可查性     在《摄影笔记》的每日一条摄影新知中写到“纪实摄影摆拍造假无辜、无奈到无耻,这病咱要抓紧“治”!”“用摆拍冒充抓拍,是欺读者,这叫“恶意摆拍” ”3.摄影发展日新月异,想要摄影作品走入人的内心,还是需要回归到本质的属性,记录事物。用真实性充分展现摄影作品魅力以及价值。纪实摄影作品是所有摄影作品的基础,所以在未来有非常大的延用性。(1)纪实摄影的重要性 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对摄影的论断:「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罗伯特·卡帕是20世纪战地摄影记者中最著名的一位,参与报道了包括西班牙内战、二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等几乎所有当时的重要战争。通过凝结「决定性瞬间」,他的作品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暴戾。提到罗伯特·卡帕,大多数人会联想到他著名的作品之一《战士之死》,在枪林弹雨的战争中抓拍到了共和士兵死亡的一瞬间。由此25岁的卡帕也被欧洲和美国的许多杂志社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争摄影师。摄影作品《战士之死》,摄影师罗伯特·卡帕,1936年(2)推崇纪实摄影的原因 纪实摄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 人们想用它来美国尤金·史密斯用四年的时间对日本九州的一个小渔村汞中毒事件进行了拍摄。小渔村由于受到附近企业的废水污染, 村子里大部分村民出现了汞中毒现象, 有成百上千的人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史密斯意识到了这是对人们在破坏环境方面最好的警醒, 所以用镜头记录了村里的人们凄苦的生活, 用图片表现出了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在整个选题拍摄过程中,他不仅记录客观事实,更通过图片和文字表现出了人的勇气和人性的力量。“摄影充其量只是一个很小的声音。但是有的时候,一张照片,或者是一组照片,却能够引发我们的责任感意识。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因此而受到影响,他们要找出什么是错的,要找到通向正确的道路”。尤金·史密斯 于1974年这样写道。摄影作品水俣湾 ,摄影师尤金·史密斯 ,1971年(3)纪实摄影的持续发展     对于广大新闻摄影工作者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是一项重要且迫切的任务。巴尔特曼茨拍摄了很多广为流传、震撼人心的苏军“二战”照片。在1942 年拍摄这张半抽象的《进攻》时,巴尔特曼茨运用了苏联现代摄影中的几个标志性元素,例如将动态场景模糊化以及从低视角仰拍主体,以此来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这张照片一看就知道是反映战争场景的,但是它又会随着时空的转换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拍摄了很多让人类悲伤、痛苦的重大事件,像战争、火灾、地震和杀戮。其实我们也很愿意拍同样拍同样高质量的与幸福、快乐和爱相关的题材。但是,我认识到,这是困难的。”摄影作品《进攻》,摄影师巴尔特曼,1942 4.结论   纪实摄影作为摄影的基础,可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创新,但永远不会过时,一直具有沿用性。本文以从李泛、李舸、罗伯特·卡帕、的名言说明摄影是一切摄影的前提基础;反方面从张杰的论文、小说《三体》、《摄影笔记》说明现代纪实摄影的背后故事虚假性,是否可查。以及通过《战争之死》、日本九州小渔村事件、摄影作品《进攻》来证明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参考文献 1.姚成丽,《纪实摄影的力量》[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12期 第177页 2.李成辉,《纪实摄影的记录性探析》[M],辽宁大学学术视点,2020年9月 3.夏洪波,《浅谈纪实摄影的人文情怀》[J],山东轻工业学院光影艺术,2011年9月,130-131 4.潘科,《中国纪实摄影现状分析》,现代摄影网,2014年8月29日 5.李林芳,《网络摄影作品造假以及危害剖析》,2015年 6.徐云,《探究纪实摄影的意义与重要性》[J],传媒论坛. 2020年15期 第144+146页 7.顾铮,《纪实摄影:人类独特的记忆方式》,《社会观察》2014年第十期 8.巩聪聪,《融媒时代,新闻纪实摄影人的守正与创新——2020年山东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纪实摄影师评选综述》,《青年记者》. 2020年15期 第113页

国外记实摄影的研究现状亨利一卡蒂埃·布勒松对摄影所下的定义是:“在几分之一秒内将一个事件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记录下来,并将它们带到生活中去.”这也就是“决定性瞬间”。这个理论被无数记实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奉为金科玉律。由卡蒂埃-布勒松、罗伯特·卡帕,戴维·西摩、乔治·罗结和比尔·范迪维尔(Bill Vandivert)等人发起的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于1946年成立于法国巴黎。玛格南图片社的成立成为记实摄影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笔,次后很多国家着名的摄影家加入玛格南。 让我们回顾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罗伯特.卡帕用上万张照片完成了数场战争的报道最后用自己的生命留下了《越南的悲剧》;W.尤金.史密斯所拍摄的《西班牙村庄》、《乡村医生》用图片讲述的故事百听不厌;1896年至1930年,美国的人类学家爱德华 . 科蒂斯留下了数万张印第安人生活的底片...... 由这些名字可以看出,记实摄影在欧美各国已经历经千锤百炼,有着很深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基础,并且留下了光辉的篇章。2中国记实摄影的研究现状对于我国而言,新中国摄影的第一个高潮是中国文化大革命。在全国人民处于极度兴奋的时期,中国新闻摄影也迎来了他们的创作高峰,当时的中国新闻纪实摄影违背了其新闻纪实职能,走的却是“艺术创作”的新闻纪实之路。摄影主要还是以一种政治工具为新政权服务,照相机多为各新闻媒体和重要机关所掌握。普通百姓除了在照相馆每年一张的全家合影,多为个人标准寸照,记录自已的成长过程。摄影创作和艺术摄影在大众中几乎为零。大量的摆拍照片出现,组织各种场景,加用各种造型灯光手段。创作出大量的脱离生活,表现高、大、全的摄影作品。而这些当年冲在一线的摄影前辈,后大多也是各地摄影家协会的主要负责人。如果说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对当时摄影界的影响只是局限在摄影界内部本身,但它所产生的后遗症,却在后来的摄影人中开花结果,而花期之长,果实之硬是超乎想象的。1979年中国天安门事件,上万青年学生到天安门悼念周恩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只有极少数摄影爱好者在现场拍摄了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只是这些人的作品在若干年后才被认识,这就是后来着名的“四五”摄影同盟,他们应该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纪实摄影家 中国记实摄影创作的第二次浪潮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一种日本出产的傻瓜相机使摄影变得容易起来。彩色照片的普及更让一直生活在灰调子之中的中国摄影人兴奋起来,也许是太多的新闻图片类照片,人们开始把镜头更多的对准自然,大量表现日出日落和美好生活场景。而记实摄影在中国渐渐成为了少数新闻摄影师的专长,离全民记录渐渐疏远。但是70年代发现的庄学本的藏地摄影视觉档案成为了中国最早的最经典的记实摄影的范本,他本人也成为了中国摄影史上最伟大的记实摄影先驱,人文摄影大师。80年代初,台湾的阮义忠先生连同他的眷属以大量的翻译和访谈开始了西方摄影文化在海峡彼岸的启蒙。此后,记实摄影逐渐在中国兴起,侯登科的《麦客》、安哥的《变革的时代》等都反映了中国的现状。中国记实摄影在远望世界摄影快速多变的发展中显得有些迟钝和茫然。我认为解决目前中国摄影存在的问题,还是思想的解放和宽容的对待各类摄影。过去中国摄影向美术学构图,现在应在当代艺术中学观念。个性的张扬是艺术的必然,多元性是摄影发展的大趋势。上个世纪末,刚刚进入世界当代艺术就大获成功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是今天摄影人值得借鉴的。他们名利双收是中国记实摄影人早就梦寐以求的。数码摄影的到来,对中国记实摄影人重新思考记实摄影是最好的契机,记实摄影本质的回归,是记实摄影重新起步的重要方式。随着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不断接轨,中国记实摄影教育的兴起,一批具有新思路、新观念的记实摄影人的成长,中国记实摄影必将跟上世界摄影的步伐。二、国外学者对于纪实摄影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大量接触的摄影作品大都以其记实性为主要特征、主要功能存在的,纪实摄影其实应当称之为社会纪实摄影。它指的是那种反映人类生存环境的摄影。它倾向于对这种社会环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做出有观点的评论,表达作者对社会的态度。 《简明摄影词典》对记实摄影如此描述:“摄影艺术的一个品种。以忠实记录现实生活并进而评论生活现象作为主要创作手法。主要流行在西欧和美国,具有现实主义因素。” 黄少华在《纪实摄影定义新探》一文中对纪实摄影作了新的定义:“纪实摄影是摄影家对现时世界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间的关系作相对全面的、诚实生动的描写,以导致观众对被描写对象的关注与正确认识的一种摄影形式。”1罗依·斯特莱克对记实摄影的认识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依·斯特莱克(Roy stryher)就提出要为纪实摄影下一个定义,但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公众认可的定义。这其中较早的定义和最近的定义,可以让我们看到纪实摄影许多特征。美国纪实摄影家罗西娅,兰格(Dor other lange)的定义。纪实摄影它反映现在但为将来作纪实。他的论点是:人 记实摄影初探与人的关系,记录人们在工作中战争中的行为,甚至一年中周而复始的活动;描写人类的各种活动:家庭、政府、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工会;揭示人们的活动方式:接受生活的方式、表达虔诚的方式、影响人类行为的方式。记实摄影不仅需要专业摄影师参加,而且需要大量的业余摄影师参加。而此论点说明了记实摄影的特征,所要反映的题材以及题材中需要关注的焦点和摄影的参加者。2斯蒂芬尼.安克莱恩对记实摄影的认识1985年美国南卡罗莱那大学硕士生斯蒂芬尼.安克莱恩(stphani e Am Rlein)在其论文《纪实摄影的新定义》中说:纪实摄影是由一个技艺高超,富有献身精神的摄影家以任何画幅的照相机拍摄的系列照片,它能抓取人类状况的现实本质。展现生活条件,而无论是好、是坏。纪实摄影是对被研究社会状况的视觉描写。其中流露出拍摄者的关心,并表明可能需要作那些变化。纪实摄影是解释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说性照片。

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审美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抑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的繁荣。影视业必须重新建构自己的美学特征,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品味,获得艺术生命。社会的发展使当下的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使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但审美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又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这些倾向抑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繁荣。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影视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品味,获得艺术生命。一影视文化之所以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流,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影视视觉文化的广泛传播的可能,但这也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有关。城市化、都市化的扩展使现代人之间越来越隔膜、越来越陌生。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话和沟通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而这种交往、对话和沟通的最简便的方式便是通过直接的形象欣赏。当代审美文化也就适应人们的这一生存方式而向视觉文化转化。现在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形象,感受到形象,甚至触摸到形象。有的研究者将这种形象称之为“意象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对举形态而出现,这深刻地概括了当代审美认知从“反映”到“反应”,从理性愉悦到感性娱悦的转变。以“意象形态”为其表征的审美文化当仁不让地在社会审美文化舞台上成为主角,那些业已成为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生存范式所必不可少的享受需要的电视、电影、卡拉0K、MTV、广告艺术、时装表演等,正是意象形态的基本承载主体。在高度紧张忙碌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快节奏、高速率改变了人们的时间概念,多数人已无暇去浅吟低唱、品尝玩味,去细细咀嚼、推敲和寻索那些潜藏在语词和概念背后的意蕴,无暇进行精细的心灵内省和思想反刍。“形象”能够消除以往人们对待外部事物的距离感和隔膜感,例如电视几乎能将整个世界的“形象”搬进人们的客厅和卧室。精采纷呈的电视图像使观众的审美需求得到很大的满足,极大地丰富了家庭生活。审美情趣日益多元化和视觉文化成为审美文化主流的发展趋势,不断向影视业提出新的要求,也不断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人们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发展要求影视业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审美文化品种,满足不同的审美文化需求。二当前世界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影视文化一方面受全球影视业商业化的影响,一方面受国内改革,特别是业内改革的影响,也越来越商业化了。商业化一方面为影视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不竭动力,为影视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动力资源,促进了影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一切以利润为中心的影视业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抑制影视文化多样化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即在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下,也呈现出一些影视作品类型化、单一化等不良倾向,严重影

《论新闻活动中的审美因素》 论新闻摄影的评价标准 (一)新闻摄影评奖的标准满意给分,还有什么需要,联系我. 新闻摄影的评价标准涉及新闻摄影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观念等重大问题,历来受到重视。改革开放以后,各行各业都开始拨乱反正,新闻摄影改革就是从确立新的评价标准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的中国新闻摄影状况堪忧。当时的新闻摄影实际上作为文字新闻的配角,受文字新闻影响很大;同时它又与艺术摄影混在一起,受"画意摄影"的影响较大;它因为是画面形式,受绘画理论影响也较大;新闻摄影工作者对新闻摄影的本质缺乏研究与认识。这样一来,新闻摄影的独特性或叫做主体性就受到削弱与损害,就出现了相当多的适合于文字报道而不适合摄影报道但又要配合文字报道?quot;图解式"照片,相当多的受绘画和"画意摄影"影响的"完美无缺"的照片,而这样的照片大都失去了新闻照片的应有特性和价值。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新闻摄影理论界开始探讨建立新的新闻摄影的评价标准。1980年,新华社摄影部通过新闻摄影理论研讨会,从新闻摄影的发展演变和特性要求等方面总结出了新闻摄影的"新、真、活"三字标准。在此基础上,首都新闻学会新闻摄影学术组在1981年5月研讨了一个评价标准:"新闻照片;新闻性与形象性统一;新闻现场拍摄;有文字说明交待新闻要素?quot;这个标准实际上是对我国20世纪50-70年代风行的脱离生活、主观想象、导演摆布、弄虚作假的行为的矫正。 1981年12月12日,首都新闻摄影展览评选会正式提出了新闻摄影的"五求"标准:求新,求内容的新鲜,形式的新颖,实现二新的统一;求真,求事实的真实,形象的真实,实现二真的统一;求活,求活的形象,活的气氛,实现二活的统一;求情,求情感和情趣,实现二情的统一;求意,求深刻的意义,深邃的意境,实现二意的统。这个"五求标准"受到新闻摄影界的一致赞同,并被用来评选全国的好新闻摄影作品。 "五求"标准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一经提出,迅速成为新闻摄影理论界的共识,许多学者和一线工作者又?quot;五求"的内涵进行了"大同小异"但更加全面、深细致的探讨,结合自身实践做出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概括比如,时任新华社摄影部副编审的徐佑珠在1983年理论年会提交的论文中,把"新"概括为新的题材、新的典型、新的立意、新的特点、新的形式和适宜的报道时机;把"真"概括为报道的内容真实、人物必须是自身形象的现场纪实、抓取典型瞬间;把"活"概括为形象的自然生动、活灵活现,用形象说话;把"情"概括为情感、情趣和情节;把"意"概括为有正确的思想意义、有深邃的意境。 就在同一届理论年会上,当时在新华社天津分社工作的宋佑民着重就"求意"做出阐释,"意"是新闻摄影的灵魂,是作品要反映的思想。新闻摄影的"意"只有新旧之分,深浅之分,而不存在有"意"、无"意"之说。新闻摄影求"意"就要力图含义深远,引起联想,富有意境。 1983年中国新闻摄影年会在评价标准上的又一突破,是在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上开始首次向国际评选惯例接轨,设立了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确定了一个比"五求"更高的标准,即"新闻价值大,现场气氛浓,富有真情实感,社会效果好,拍摄难度大。" "五求"标准用语简洁,但内涵不够清晰,虽然大家对此理解大体相似,但精确含义却各有主张。随着时代进步,新闻摄影也在发展,理论界试图确立更加准确明晰的评价标准,这个问题几乎每届理论年会上都有人涉及,而这种不断挑战前人的现象恰恰证明前人观点不能让人满意。 1993年第五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江北战在《目击感和拍摄难度--兼论新闻照片的评价标准》中,提出照片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作品的内容,对内容的评价又包括对拍摄题材以及对作者的主观认识和情感的评价;二是作品的形式,即对于画面视觉效果和表现手法的评价;三是对于摄制的困难程度的评价。内容部分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阶层、不同个人有一定差异,无法强求一律,也不必强求一律,只能求同存异。形式和拍摄难度部分相对客观一些,容易取得一致。拍摄难度的提出是考虑到摄影信息的摄取与文字相比具有直接性、现场性、同步性,因此而产生一定的困难和危险,这一部分是对摄影记者克服困难战胜危险所付出的劳动的评价。 1995年第六届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许林在《新闻照片的鉴别和使用》中,提出鉴别好的新闻照片大致有这么几条标准:1、新闻价值高。2、瞬间性强,照片瞬间形象能够传递较多的新闻信息,并能够准确地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3、现场气氛浓厚。4、形象动人。瞬间形象,特别是人物的形象能否打动人心、感人肺腑,是区别新闻照片好与不好的关键所在。5、形式新颖。抓取新闻的切入点与众不同,取景构图方式不落窠臼。6、图像清晰,照片中的主要新闻形象(人物、景物等)要清晰无误。7、文字说明准确、简洁,含有必要的新闻要素。 1999年第七届理论年会上,孙京涛、李曼丽在《新闻照片的使用与专业原则》中回答了什么样的新闻照片是"好照片"。好照片首先是"真"照片,是对现实、现时世界所发生的或发现的新闻事件的整体的、充分的报道,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相吻合;好照片是动感、空间感表现充分的照片,动感使照片具有现场感和生动性,可以构成"视觉真实",空间感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大信息量的追求;好照片的文字说明应该体现出这样的品质:"文字是指向照片背后的语言手指";就传播效率而言,好照片必须是有时效性的照片。 同样是在第七届理论年会上,学者吴培秀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新闻摄影的评价问题,他认为新闻摄影批评包括作品自身品格的批评和社会效应的评估两个方面。在作品自身批评方面,新闻摄影必须具备新闻性,真实性和瞬间典型性。在社会效应方面,新闻摄影不仅要有新闻价值,还要有历史价值(又称文献价值)和审美价值。 1999年,还有学者反对新闻摄影具有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的"二价值论",认为新闻摄影既要看新闻价值又要看形象价值的说法是不妥当的。他认为"形象价值"这个概念是新闻摄影实践处在"文革"模式的惯性时期提出的不科学的概念,新闻摄影说到底是新闻,应当以新闻价值为根本的评价标准,"新闻"在当代视觉传播大发展条件下,已经不局限于"新听到的",也应该包括"新看到的","新视"在当代传播语境下应该归属于"新闻"。有传播价值的新的视觉形象不是新闻的外层结构,而是事实本身的一部分。"形象价值"难于自圆其说,归根到底还是"新闻价值"。 以上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理论界对新闻摄影评价标准的探索大致轮廓。理论界的观点并不能完全代表实践者的观点,要研究新闻摄影的评价标准就不得不关照新闻摄影实践。 (二)实际工作中的评价标准在新闻摄影评价标准这个问题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一直存在。1993年,牟健为谈到军内报刊周末版的可读性问题时,为我们提供了两个了解中国新闻摄影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是关于理论上认为好的照片却不能为实践所接受。一幅照片是海南特区女兵假日集体上街乘车返程的照片《特区女兵上街》,女兵神态各异,视觉中心落在一位抓紧时间吞糖葫芦的女兵脸部,这幅取自军旅生活典型瞬间的照片,曾引出众多官兵会心的笑声。编辑们在看她时,也忍俊不禁,夸?quot;好照片"。但接着补充道:"参加影展可以,报纸不好用。"另一幅照片《水兵寒夜看电视》,拍的是初春三月的一个傍晚,水兵们在后甲板等待看录像的情景。因为在这个季节大衣统一存放,为御寒大部分人披着毯子,像一群难民聚在炮塔下。当然不符合军容风纪,可又是发生在舰艇部队生活中的一幕。这幅照片确有可读性,能吸引读者,却也与报纸无缘。他在结论中提到,军内报纸宣传总要有个宏观指导思想,这就是衡量新闻摄影作品品位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强调照片可读性时,不能完全以吸引读者为目的。 1999年第八届理论年会上,时任《华商报》总编辑的张富汉坦言道:"倘若报社的总编辑把'优秀新闻照片'的标准定位于'荷赛'标准,定位于'中国新闻奖'或者各省级新闻奖的档次,那么,无论一家报社有多少摄影记者,这些摄影记者多么勤奋,也不可能天天给报纸提供'优秀新闻照片','把优秀新闻照片放在头版巨幅发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必须把评奖标准与优秀新闻照片的见报标准严格区分开来。《华商报》在实践中逐渐对'巨幅照片'的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位:凡是新闻价值高,反映大事、要闻以及读者关心的各类社会问题、事件,只要照片图像质量没有大毛病,都可以上头条或以巨幅照片突出见报;新闻价值第一,其它质量第二,不求全责备。 人们不仅质疑"五求"标准等理论界认定的评选标准能否在新闻摄影实践上得到贯彻,甚至质疑各类新闻摄影奖的评选工作能否贯彻这些标准。1990年第四届理念年会上,岳鹏飞提出新闻摄影奖的评选工作总是受到政治气氛的影响,从而并不能完全忠实于制定的评选标准。他在论文中写道:"新闻事业是为政治服务的,必须体现本阶级的意志,新闻摄影也不例外。它本身就是政治,所以要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正是根据这一原则,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在主办和参与每一届新闻摄影作品评选时,都以中央当时的方针作为评选工作的依据。1989年5、6月间,北京发生了动乱,由于党中央果断地采取了措施,动乱平息了。11月,党中央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安定团结压倒一切的口号,并规定了新闻事业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第九届新闻摄影作品评选工作就是在这一大的政治背景下举行的,它严格地体现了这一宗旨。对于影响和不利于安定团结的作品一律拿掉;对于那些反面的,揭露性的和批评性的作品采取谨慎态度,尽量不上或少上。在动乱期间曾有几名歹徒爬到天安门城楼上,肆意涂抹毛主席像,有位记者记录下了这个场面,并将这张照片送来参加评选。这是一个举国上下人人皆知的新闻事件,记者及时地记录了这一新闻事件是无可非议的,但这张照片给观众的视觉印象是不好的,而且严重损害了伟人的形象与尊严,最终评委们反对入选这张照片?quot; (三)结论评价标准难于统一,但是人们还是面临评价新闻摄影作品的问题。没有标准,则无从下手进行评价。本文认为,新闻摄影的评价标准应该分为两个层次:合格的新闻摄影作品和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在当前的报刊上和新闻摄影奖的参赛作品中,还有大量不是新闻摄影的摄影作品参与其中。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许多新闻摄影工作者还不清楚什么是新闻摄影,以为能在报刊上登的纪实摄影作品就是新闻摄影,这种误解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从苏联照搬了各种各样的模式,也搬进了新闻摄影报道的"主题先行"模式,即确定宣传主题,设计版面,然后指挥摄影记者拍摄所需照片。这种工作模式违背新闻摄影规律,在这种模式下,所谓"新闻照片"成了导演摆布拍摄的宣传照片而不在乎是否为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往往是在图解宣传方针而不在乎是否传递新闻信息;往往只有类似艺术摄影标题的几个字的文字说明而不能说明照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以上是历史原因,而现实原因就是这种落后错误的报道模式和报道观念至今在一些专业摄影记者和通讯员?quot;保持",他们不仅按照这种方式工作,还把这种观念教授给新的从业者。因此,有必要让所有的从业者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新闻摄影,什么样的照片才是合格的新闻摄影报道。"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 从这个定义来看,作为一幅合格的新闻摄影作品,必须具备如下要素:1、传递了新闻信息;2、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3、有必要明晰的文字说明。具备了这三个因素的摄影报道才能称为新闻摄影作品。旧有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只有在实践工作中(包括报刊日常报道和新闻摄影奖评选)严格坚持新闻摄影作品合格与否的判定标准,不让不合格的作品面世,才能尽快引导中国新闻摄影走出误区,步入正轨。 合格的新闻摄影作品才具备评优资格。下面将进一步探讨优秀新闻摄影作品的评选标准。新闻摄影是新闻与摄影的交叉,如下图:(略) 图示一:新闻摄影是新闻与摄影的交叉上图说明,新闻摄影评价标准应当首先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传播了什么样的新闻,即新闻价值的大小;第二,是什么样的摄影作品,即摄影水平的高低。另外,新派阌笆切挛庞肷阌暗挠谢�岷隙�皇嵌哑銎醋帷F兰鄣牡谌�醣曜加κ牵盒挛耪掌��莸男挛判畔⒘坑胄挛派阌巴嘉牧讲糠执�莸娜�啃挛判畔⒘康谋嚷剩�飧霰嚷试礁撸�得魃阌笆侄卧诖�菪挛判畔⒐�讨兴�鸬淖饔迷酱蟆? 上述三条标准,第一条实际上是新闻价值的判断,根基于评价主体所在意识形态的主流新闻价值观念。例如某些发达国家的新闻观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明显与我国"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有别。第二条标准实际上是对摄影作品的审美追求,根基于所在社会形态对摄影的审美趣味。第三条标准是评选优秀新闻摄影作品的核心和归宿,也是最重要的一条。 由于人们的新闻观和摄影审美趣味随时空变化和社会条件变化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别,因此上述三条标准必然会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涵。

纪实摄影论文3000字

纪实摄影在将来是否具有延用性  一、前言   纪实摄影是借助摄影技术对理想社会进行记载和诉求的摄影方式,其摄影素材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进入21世纪后,摄影既要保持传统,又要开拓创新,既要尊重权威,又要张扬个性,导致很多现代潮流作品在制约中失真,相对的纪实摄影延用性遭到了质疑。在摄影技术已经突飞猛进的年代,人人皆可摄影,但构图的精美,曝光的精确,似乎都替代不了相片本身传达的情绪和思考。这就是纪实摄影会持续到现在甚至一直发展的原因。本文将从摄影具有历史性永恒价值、真正的摄影正在消逝、探索纪实摄影真实性、是否可以替代、纪实摄影的重要性、推崇纪实摄影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传承下去七个点进行分析。 二、正文 1.纪实摄影永远不会过时,是一切摄影的基础。纪实摄影具有历史性的永恒价值。(1)李舸:摄影记者可能会消失,但有思想的摄影人永远不会消失。 (2)李泛老师曾言:我期待通过摄影,我们能够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当代影像应当记录时代,为时代留影,能够充分表达一个摄影师对当今摄影影像的在认识和在提升。 (3)彼得.亚当斯:“好的照片在于情感的深度,而非景深。”   2.真正的纪实摄影正在消逝   随着纪实摄影边界逐渐崩溃,纪实摄影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呢?是否会如“直接摄影”消融在整个摄影话语体系中。(1)如今纪实摄影的真实性     张杰在论文《浅析纪实摄影的网络传播——以腾讯网《活着》栏目为例》中写到“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不仅要追求单张图片的真实,更要追求呈现的整体社会景观的真实。媒体扮演着社会安全阀的角色,不同的观点、见解,对于事实的不同立场、态度,都能够在一个既有传统媒介身影、又有新媒体声音的媒介系统里被呈现和倾听,证明了社会心态的包蕴与宽容,社会结构的弹性与柔韧。⑥纪实摄影的网络传播也是一种解压宣泄行为,存在非理性特点,负面信息过度集聚使社会减压发生变质,将社会问题无限放大,误导受众对社会形成错误的心理认知。“告诉你一个活着的世界,一个光与影交织的故事。时代变迁,百姓沉浮,都自这微小的孔隙中渗透出来,终绘成中国民生万象图”,《活着》的开栏语表明该栏目旨在记录民生万象,而不是民生苦相,负面内容过多已违背了当初的立意,绘制了虚假的社会景观。”                    摄影作品《活着》,摄影师李晓威(2)纪实摄影的替代产物     未来的情形可能是这样的,纪实摄影未来会在专业摄影领域继续存在,但在一个普遍层面来说,它基本会被短视频替代。这是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里面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消灭你的敌人,往往不是你的对手,而是无关领域冒出来的外来客。(3)纪实摄影背后故事可查性     在《摄影笔记》的每日一条摄影新知中写到“纪实摄影摆拍造假无辜、无奈到无耻,这病咱要抓紧“治”!”“用摆拍冒充抓拍,是欺读者,这叫“恶意摆拍” ”3.摄影发展日新月异,想要摄影作品走入人的内心,还是需要回归到本质的属性,记录事物。用真实性充分展现摄影作品魅力以及价值。纪实摄影作品是所有摄影作品的基础,所以在未来有非常大的延用性。(1)纪实摄影的重要性 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对摄影的论断:「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罗伯特·卡帕是20世纪战地摄影记者中最著名的一位,参与报道了包括西班牙内战、二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等几乎所有当时的重要战争。通过凝结「决定性瞬间」,他的作品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暴戾。提到罗伯特·卡帕,大多数人会联想到他著名的作品之一《战士之死》,在枪林弹雨的战争中抓拍到了共和士兵死亡的一瞬间。由此25岁的卡帕也被欧洲和美国的许多杂志社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争摄影师。摄影作品《战士之死》,摄影师罗伯特·卡帕,1936年(2)推崇纪实摄影的原因 纪实摄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 人们想用它来美国尤金·史密斯用四年的时间对日本九州的一个小渔村汞中毒事件进行了拍摄。小渔村由于受到附近企业的废水污染, 村子里大部分村民出现了汞中毒现象, 有成百上千的人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史密斯意识到了这是对人们在破坏环境方面最好的警醒, 所以用镜头记录了村里的人们凄苦的生活, 用图片表现出了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在整个选题拍摄过程中,他不仅记录客观事实,更通过图片和文字表现出了人的勇气和人性的力量。“摄影充其量只是一个很小的声音。但是有的时候,一张照片,或者是一组照片,却能够引发我们的责任感意识。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因此而受到影响,他们要找出什么是错的,要找到通向正确的道路”。尤金·史密斯 于1974年这样写道。摄影作品水俣湾 ,摄影师尤金·史密斯 ,1971年(3)纪实摄影的持续发展     对于广大新闻摄影工作者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是一项重要且迫切的任务。巴尔特曼茨拍摄了很多广为流传、震撼人心的苏军“二战”照片。在1942 年拍摄这张半抽象的《进攻》时,巴尔特曼茨运用了苏联现代摄影中的几个标志性元素,例如将动态场景模糊化以及从低视角仰拍主体,以此来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这张照片一看就知道是反映战争场景的,但是它又会随着时空的转换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拍摄了很多让人类悲伤、痛苦的重大事件,像战争、火灾、地震和杀戮。其实我们也很愿意拍同样拍同样高质量的与幸福、快乐和爱相关的题材。但是,我认识到,这是困难的。”摄影作品《进攻》,摄影师巴尔特曼,1942 4.结论   纪实摄影作为摄影的基础,可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创新,但永远不会过时,一直具有沿用性。本文以从李泛、李舸、罗伯特·卡帕、的名言说明摄影是一切摄影的前提基础;反方面从张杰的论文、小说《三体》、《摄影笔记》说明现代纪实摄影的背后故事虚假性,是否可查。以及通过《战争之死》、日本九州小渔村事件、摄影作品《进攻》来证明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参考文献 1.姚成丽,《纪实摄影的力量》[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12期 第177页 2.李成辉,《纪实摄影的记录性探析》[M],辽宁大学学术视点,2020年9月 3.夏洪波,《浅谈纪实摄影的人文情怀》[J],山东轻工业学院光影艺术,2011年9月,130-131 4.潘科,《中国纪实摄影现状分析》,现代摄影网,2014年8月29日 5.李林芳,《网络摄影作品造假以及危害剖析》,2015年 6.徐云,《探究纪实摄影的意义与重要性》[J],传媒论坛. 2020年15期 第144+146页 7.顾铮,《纪实摄影:人类独特的记忆方式》,《社会观察》2014年第十期 8.巩聪聪,《融媒时代,新闻纪实摄影人的守正与创新——2020年山东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纪实摄影师评选综述》,《青年记者》. 2020年15期 第113页

论风光摄影及构图摘要风光摄影是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类别。其特点是讲究意境,重在寻找和发现,贵在创新和突破,需要寻天时、求地利、谋人和,还要耐心和等待。其构图讲求章法,包括前景的运用和拍摄角度的选择。关键词风光摄影概念特点构图1风光摄影的概念风光摄影是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类别。其拍摄范围十分广泛,就季节而言,包括春、夏、秋、冬,就拍摄对象而言,包括山、水、花、草,日、月、星、辰,风、雪、雾、霜、雨、夜等等。它大到名山大川、天际宇宙,小到一花一朵、一草一木,都可以入镜。从广义上讲,风光摄影还包括城市风光、建筑风光、工业风光、农业风光、文化遗产风光等。不过,本文在这里侧重于讲述自然风光。2风光摄影的特点风光摄影讲究意境意境是艺术境界中的最高峰,是作品艺术性的最高体现。具有意境的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它体现着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作者对客观景物的感受通过摄影的手段表现出来,再传达、影响并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风光摄影作品的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景物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意境的风光摄影作品是作者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创作出来的触景生情、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它离不开物对心的刺激和心对物的感应。只有将感情移入作品之中,才能使作品感染读者,达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艺术效果。把自然景物通过相机记录在感光片上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要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却很难。它不是单纯的春花秋月、闲情逸趣,而是饱含着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思想情感;它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现象的记录和再现,而是作者在浩如烟海的万物中提炼的结晶。当然并不是每一幅作品都能表现出深邃的意境,但一幅成功的作品必然是画卷、音乐和诗歌的集合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意境。风光摄影重在寻找和发现在这个并不缺少美的世界里,寻找和发现最为重要。即便是在同一个拍摄点拍摄同一个景物,你也要能从中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美景,把握住最佳的拍摄时机。寻找和发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大到宏观,小到微观。可以是具体的形状,也可以是粗壮的线条,可以是绚丽的色彩,也可以是欢快的节奏;可以是空间透视,也可以是趣味中心。寻找是一种过程,发现是一种创造。寻找和发现是个人艺术创作能力的重要体现。世界并不缺少美,更不应该缺少发现。风光摄影贵在创新和突破摄影创作不仅仅是提倡与众不同,更应该有所创新。风光摄影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有规则的,而规则是可以打破的。但规则首先应该是遵循和掌握,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变革,才可能有所创新和突破。因此,学好技术、掌握技能是创新和突破的前提,而创新和突破则是技术过硬、技艺精湛的良好结果。“喜新厌旧”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审美心理,求新必须求变,变法才能出新,创新才能突破。非常规的拍摄观念和方法是求变、求新的重要手段,创新和突破是摄影创作的精髓。风光摄影、要寻天时、求地利、谋人和“天时、地利”就是人们常说的运气,“人和”则是主观努力。在风光影摄中有句不成文的行话,叫做“三分拍摄,七分运气”。寻天时是指天气、光线的选择。例如,张家界、黄山等景点,只有下雨或下雪后才最容易出现云雾和云海,就可以通过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来了解天气的变化,进而选择拍摄的时间。阴沉或下雨的天气虽然拍不出阳光明媚的景物,但适合拍摄温馨和色彩丰富的景物,可以通过改变拍摄主题来适应天时的效果,这就叫随机应变,顺应天时。求地利是指拍摄点的选择。古人说“山形步步移”,同一座山,远近高低的视觉效果截然不同。拍摄同一景点,常常需要尽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比较,然后做出最佳选择。风光摄影需要耐心和等待耐心是风光摄影家的基本功。因为理想的光线是“等”出来的,绝不可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当然不排除偶然性)。当你发现或认为某一景物值得拍摄,而拍摄条件又不理想时,这时你必须耐心地去等待,直到合适的拍摄时机到来。例如,我国名摄影家袁毅平拍摄的《东方红》,从发现到等待到拍摄成功,经过了几年的时间,这幅作品早已成为摄影名作而载入摄影史册。3风光摄影的构图构图就是以最佳的布局方式把景物安排在画面最恰当的位置,即把构成整体的那些部分统一起来,形成画面的特定结构,以实现创作者的表现意图。摄影构图有一个被公认的普遍原则:画面简洁,主题突出。画面简洁并不等于画面简单,更不等于画面内容越少越好,而是多一点会使画面显得臃肿,少一点又可能使画面太单薄;简洁就是恰到好处。画面简洁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摄影构图中的另一个规则是“黄金分割法”,也称“九宫格构图法”,即在画面中画一个井字形,四个交叉点及其附近就是主体所处的最佳位置。所谓最佳位置就是最符合人们视觉观看习惯的位置。但是人们审美视觉经常会疲劳,所以需要以新的最佳布局来调整人们的审美习惯。风光摄影构图可分为四个阶段(1)构思。摄影师通过对被摄景物的观察、比较、酝酿、思考,确定表达主题。(2)艺术处理。摄影师如何运用摄影造型手段,包括构图的形式、光线的运用、色彩的搭配、拍摄时机的把握等等,对拍摄对象进行形象塑造。(3)完成拍摄。把握最佳瞬间,特别是光线复杂、变幻莫测的情况下,尤其要坚决果断地按快门。(4)后期制作。在制作照片的过程中,可进行第二次构图,即通过对画面的剪裁来弥补前期构图中的不足。同时可运用数码技术修整影像,使照片更加完善和完美。景深在摄影构图中的运用景深在风光摄影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和重要。拍摄时对焦清晰点为焦点,焦点前后的清晰范围就是景深。景深就是被摄景物成像清晰的范围。景深大,影像清晰的范围就大,在一般情况下风光摄影要求景深越大越好。景深小,影像清晰的范围就少,小景深易产生较强烈的虚实对比,这也是风光摄影中的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影响景深的因素(1)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2)焦距的长短。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3)摄距的远近。摄距越近,景深越小;摄距越远,景深越大。超焦距在摄影构图中运用超焦距在风光摄影中的运用更为广泛。所谓超焦距是指当镜头对焦至无限远时,景深的最近清晰点至镜头的距离。运用超焦距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景深。其方法是:首先确定使用的光圈,随后将镜头调焦环上的无限远符号调至与景深表上所确定使用的光圈数字相对应即可。拍摄时无需对被摄景物对焦,因为你所拍摄的景物都在景深清晰的范围之内。运用超焦距最适合风光摄影,如果使用短焦距的广角镜头拍摄,画面景深范围更大。4风光影摄的前景运用前景是处在主体的前面,靠近画面四周的景物。构图中经常充当前景的物体有树木、花草,石块等等。在风光摄影中常有“一步一景”之说,即在很小的变化中就会产生新的景点,这种变化既包括拍摄点的移动,也包括前景的选择和运用。前景的特点(1)成像大、色调深的景物,特别是大场面和远景常常需要前景来点缀。(2)烘托主体,因为前景的存在而使主题更加突出。例如,拍摄秋景时用红叶或黄叶作前面,秋意更浓,并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主题。(3)加强画面的空间感、透视感和纵深感。前景由于成像大色调深,与远景形成明显的大小和色调深浅的对比。有前景的画面有起伏,因为前景的存在使主体和背景有了参照物,从而使画面产生空间感和透视感。(4)均衡画面,增强画面的装饰美。用一些有规则排列或形状美的景物作前景,能使画面生动活泼,别具一格。有时画面中有空缺或不均衡的时候,也可利用来均衡画面。运用前景时应注意的问题(1)运用前景的意义在于丰富画面的语言,增强画面的效果。切记前景不可滥用,可有可无时宁可不用,以求画面的简洁。(2)前景的形状、线条、结构、色彩要尽可能优美,与主体联系紧密,成为整体的一个部分,能帮助主题表达思想,否则宁可不用。5风光影摄拍摄角度的选择风光摄影的构图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拍摄点的选择来确定拍摄角度。照相机位置的远近、高低决定画面的构成形式。在具体拍摄过程中,拍摄角度千变万化,即使是面对同一景物,拍摄角度也是见仁见智,各有不同。这里主要阐述和展示最基本的构图方式———平拍、俯拍、仰拍。平拍平拍是指照相机的拍摄角度与被拍对象基本处在同一水平位置上。绝大多数摄影作品都是平拍的角度拍摄,因为它最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1)平拍的特点:容易使人亲近自然,画面易接受;画面容易被地平线平分,景物易被压缩和重叠,特别是使用长焦镜头更是如此。(2)平拍时应注意的问题:在拍摄中要尽量避免画面被地平线平分,因为它不太符合黄金分割的规则,画面显得呆板。但是如果构图需要也是完全可以的,例如在临近的水面拍摄将会产生十分有趣的倒影,这时可有意强调上下对称,天水相映;为避免景物被压缩和重叠在一起,在构图时要把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也可稍站高一点拍摄。俯拍俯拍是指照相机的拍摄角度高于被拍对象,从上往下拍摄。俯拍时地平线上移,地面上由远至近的景物在画面上的表现是由下至上依次展开。(1)俯拍的特点: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登高望远,给人一种纵深辽阔的感受;有利于展示景物的纵深感,表现景物的层次、线条、图案、地形、地貌、位置、距离、数量以及景物的整体感和结构感;如果说仰拍重在写意,那么俯拍则重在写实。因为仰拍的夸张作用明显,而俯拍的记实作用显著。(2)俯拍时应注意的问题:构图时要注意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选择适合表现主题的镜头,不要过度地使广角镜头;登高望远,安全第一。不少摄影家在登高俯拍时一不留神照相机或人掉落,损失惨重。仰拍仰拍是指照相机的拍摄角度低于被拍对象,从下往上的拍摄。仰拍时地平线下移,被拍对象下部分大,上部分小,具有夸张的效果。(1)仰拍的特点:高度差别越大,被夸张的效果越明显;被拍距离越近,被夸张的效果越明显;镜头焦距越广,被夸张的效果越明显。(2)仰拍时应注意的问题:仰拍的夸张变形效果能给人强大的视觉冲击,使人耳目一新,视觉感受比现实生活要强烈得多。镜头离被摄景物越近,变形越明显,因此在运用这一拍摄手法时一定要符合所表现的主题;仰拍具有较强的写意效果。但如果运用不好也会产生很大的压抑感。因此拍摄时不要过度的靠近被拍摄主体。参考资料1颜志刚.摄影技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姜锡祥.摄影基础[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3张苏中,薛华克.摄影技巧[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4张韫磊.风光摄影[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 索引序列
  • 国外社会底层纪实摄影研究论文
  • 中国早期纪实摄影发展研究论文
  • 纪实摄影论文范文
  • 新闻纪实摄影论文
  • 纪实摄影论文3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