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浅析李白诗中的侠气论文开题报告

浅析李白诗中的侠气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浅析李白诗中的侠气论文开题报告

李白诗歌的意象群由大鹏、凤凰、猛虎、天马、黄河、长江、明月、仙与酒、剑与侠等等构成。在这独特的意象群中,最富于个性特点的当数那奋飞高翔的大鹏。在大鹏身上,李白寄予了自己的理想,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大鹏赋》不仅写出大鹏“怒无所搏,雄无所争”的力量,更写出大鹏不受任何束缚,任意翱翔云天的自由逍遥。大鹏是诗人的艺术化身,直到诗人临死之时,仍不忘怀大鹏,他沉痛的唱到:“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在对鹏的哀挽中总结自己的一生。诗人还常借凤凰言志:“风饥不啄食,所食唯琅轩。焉能与鸡群,刺蹊蹙争一……。“表明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志向。 李白诗歌独特的意象群,界说了最具创造力的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本身。从他众多的诗篇中,我们不难发现,李白的大部分诗歌专力塑造和突出的正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不像王维,对于怎样感知世界是那样关注、留神,也不像王昌龄,对怎样表达细腻的心里情绪是那么的介怀。李白索要表达的正是一个选昂的“我”——如何、怎样、说什么、干什么、从而也形成了诗人特殊的表达方式,真率明朗,酣畅淋漓。 所谓真率明朗,就是毫无掩饰,直抒胸襟。李白的诗,总是“开心写意”,无所顾忌,无所遮拦,他赶与斥责最高的统治者,藐视炙手可热的权贵,公开表明对现实的不满明确表明不与世同流合污。得意时,他放声大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他高声的疾呼:“大道加青天,我独不得出!”他哭,就痛苦出声;他歌,就狂放高唱……总之,李白的所思所忆,所感所发,全都向世人敞开,让人看得一清而楚。读他的诗,如清秋明月,晶莹透彻,清光可鉴。表面上太直太露,实际上直醇芬芳,是人感奋激荡。 而所谓的酣畅淋漓,就是汹涌而来,尽情宣泄。栗暴的诗,常常是突兀而来,如飞瀑急流:“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成青丝暮成雪。”先声夺人,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感染。而紧接着的,又往往是滚滚洪流,一泻无余:“弃我去者昨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将近酒》、《蜀道行》等诗,都是以奔放酣畅而著称的名篇。这些诗,大起大落,突兀变换,呈现出天马行空的气势,最能代表李白的诗歌德的个性特点。 杜甫的诗歌意向群,无不浸透着诗人忧国伤时,爱国悯生的感情,带有浓厚的忧郁色彩。同样是写凤凰,可他笔下的凤凰同李白诗中孤傲清高,洁身自好的凤凰截然不同。如《朱凤行》中那只处境艰险,孤无俦侣,但心系百鸟、仁爱善良的朱凤以及《凤凰台》中那只“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裹正为此,群盗何淹留”的悲凤,无不充满对黑暗现实在憎恨,对国家和天下苍生的关怀和同情。那一只只忧国忧民的凤凰,正是诗人的化身,充分表现了杜甫沉郁的风格。此外,桔树、瘦马、秋风、古塞、病桔甚至高江、急峡、危城等,也是杜甫的意象群。如“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底”等诗句,感情背伧,色彩忧郁,气氛沉重都有力的表现出杜甫深沉而忧郁的情思。杜甫虽不同于李白的真率明朗,酣畅淋漓但读起来却有另一番风味。 杜甫诗歌意象的组合,也不同于李白的诗歌的“疏宕”而是把若干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密度大。显得凝重、老成、深厚。如《登高》就是意象组织得十分紧密的一首诗,特别是首联和颔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象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而用字遣词又十分精密得当。从而沉郁顿挫地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半生艰难的身世家国之慨,被后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此外,“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细草微风岩,危墙独夜舟”等诗句,都是意象密度很好的句子。同时,杜诗的众多意象之间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如《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首联一乐景写哀情。花伤客心,颔联述山河壮丽,无限感慨;颈联论天下大事,词严义正;尾联讽刺当朝昏君,唱叹自遣。全诗意象密集,条例分明,熔自然景色、国家灾难、诗人情丝于一炉语壮意阔,寄慨颇深,鲜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侠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关于侠的定义,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侠大约产生在春秋战国的乱世时期,少数拥有武力的人受雇于某个人或集团,以暴力替雇主完成使命.因而《韩非子 五蠹》说:"侠以武犯禁",这也是现存文献中关于"侠"这一名称的最早记载.侠拥有强大的武力,必然经常触犯国家的法律,对正常的统治秩序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所以统治者对侠客们是引以为忌的.随着春秋战国乱世的结束,侠也渐渐地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到了汉初,社会上侠的数量比以前减少了,但当时侠的活动与以前已有所不同,著名的大侠如朱家,剧孟,郭解等都发展成为隐隐与国家政权对抗的地方豪强势力,《史记 游侠列传》:"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这种地方武装必然对封建统治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所以汉武帝大一统之后,对豪侠势力坚决打击,之后真正的侠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了,然而侠客们仗义疏财,重诺轻生,追求独立自由人格的精神与文人士大夫宣泄抑郁不平之气,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共鸣,侠及侠的精神在后世文人笔下得到了礼赞.汉魏六朝时期,侠开始进入了诗歌领域,游侠成为乐府诗的重要主题,由此产生了大量歌咏侠客及侠行的咏侠诗,到了唐代咏侠诗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汪聚应先生全面搜集整理了《全唐诗》,唐人史料,笔记和传奇小说中的咏侠诗,得出唐人的咏侠诗有四百多首.[ 1 ]特别是盛唐时期,几乎每一位盛唐诗人都有咏侠诗作,其中以李白最为突出,他"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少任侠,曾手刃数人"(魏颢《李翰林集序》),是一位充满侠气的诗人,本文拟从内容和思想两个方面来谈谈李白的咏侠诗,并进而探讨李白咏侠诗的特点. 一,李白咏侠诗的主要内容 李白的诗作中反映游侠生活,歌颂侠义精神以及抒发个人侠义情怀的咏侠诗将近二十首,主要是乐府诗,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歌咏古代知名侠士 李白一生以侠客自诩,许多古代的知名侠士一直是他歌咏的对象.他渴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靠自己的侠行建功立业,名垂后世.如《侠客行》就歌颂了候嬴,朱亥两位侠士的义举,"将炙啖朱亥,持觞劝候嬴",[ 2 ]诗人一直渴望能够像他们一样,"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候,朱两人在诗人笔下更是光耀千古.《结袜子》赞扬了侠士高渐离和专诸,歌颂了他们"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在众多古代侠士中,李白最推崇的是鲁仲连,在《古风》第十首中,诗人盛赞了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侠士: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 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鲁仲连这种立功而却赏,不因"千金赠"动心的高尚品质和"顾向平原笑"这种平交王候的心态深深打动着诗人,"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是以鲁仲连为自己努力的对象的,他希望自己能够像鲁仲连那样在建功立业之后悄然隐退,不事王侯.这类咏侠诗都是诗人对古代侠士们的直接赞美,它们深深地寄托了诗人的任侠情怀.从这几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古代侠士们的英雄事迹和高贵品质的向往和追求,他深切地渴望自己能够像他们一样通过自己的侠行壮举来建功立业. (二)肯定侠士的个人复仇行为 侠客行为和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复仇,侠在最初就是受雇于别人以自己的武力为雇主复仇的.自古以来,对复仇行为就有一定程度上的肯定,"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3 ](P138)到了唐代,任侠精神再度高涨,侠行侠风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尚武好勇的气息,复仇行为也为社会所肯定,甚至法律对个人的复仇行为还有较为宽容的一面,[ 4 ](P76)在李白的咏侠诗中也有肯定个人复仇行为的作品,如《秦女休行》就描写了一个女子"手挥白杨刀,清昼杀仇家"的故事,虽然这位女子因杀人而触犯了法律,但最终还是"金鸡忽放赦,大辟得宽赊".以个人武力强行复仇而触犯法律结果被赦免,可见当时社会的普遍风气是对个人复仇行为的肯定与赞扬."何惭聂政姐,万古共惊嗟"诗人用当年刺客聂政的姐姐作对比,用惊叹的笔调写出了自己对这位复仇女子的深深敬佩.《东海有勇妇》描写了一位为夫报仇的女子,"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该女子"十步两跳跃,三呼一交兵"杀掉了仇人,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被处决,相反"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舍罪惊风俗,流芳播沧瀛",这位勇敢的妇女因此而流芳千古. (三)描写游侠生活,赞颂侠义精神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侠意识空前活跃的时代.当时社会上游侠活动盛行,而且游侠的范围也更广了,那些"东郊斗鸡","南皮射雉"(陈子良《游侠篇》)的公子王孙和无赖恶少被人们同真正的侠士混为一谈了.[ 5 ](P52)李白的咏侠诗中有很多就是描写这类游侠的生活,赞颂他们的侠义精神的.如《白马篇》描写了一位武艺高强,"杀人如剪草,剧孟同遨游"的侠士,他能"弓催南山虎","手接太行猱",在国家危急的时候依然从军作战,建立了功业,最后"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少年行》中的那位淮南游侠"浑身装束皆绮罗",娇纵自傲,经常出入于歌楼妓馆,然而几年过后他依靠战功使"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实现了自己求取功名富贵的理想.《行行且游猎篇》写一个出生边地的少年于秋高马肥之际射猎的场景,他的神乎其技使诗人发出了"儒生不及游侠儿,白首下帷复何益"的感慨.《结客少年场行》写了一位剑术不凡的少年结交豪雄,借酒杀人的故事,诗人赞扬了他的高超武艺和过人的胆识,渴望能像少年游侠那样建功立业.《少年子》中的那位"挟弹""如流星"的游侠少年在作者看来更比伯夷叔齐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还有《出自蓟北门行》一首,诗人把心目中的游侠形象转变为一位在边关危急的时候勇登战场的"猛将",这位猛将"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最终"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纵观这几首诗可以发现,诗中的主角都是一些身有武力的少年游侠,他们刚健豪迈,追求自由的个性与独立不羁的人格,在国家危急的时候从军作战,这种生活是诗人一直所憧憬的理想生活. (四)回忆自己任侠经历,表现个人任侠心态 李白总把自己当作一个侠士,他在许多社 701第2期傅振宏:论李白的咏侠诗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会交往过程中都表现出独特的豪侠风度:"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袖中匕首剑,怀有茂陵书"(崔宗之《赠李十二》),《新唐书》本传说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刘碣》, 《范碑》都有李白任侠的记载,这些在李白的咏侠诗中都可以得到印证.李白回忆自己的任侠 经历,表现自己任侠心态的咏侠诗约占全部咏侠诗的三分之一."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少年时的李白就已经遍交豪雄,斗勇杀人了,然而青春已逝,功业未成的惆怅时时侵袭着诗人,"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一朝狐裘敝,百镒黄金空",穷困潦倒的他只能"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旁",年少时行侠远游,年老时贫困不堪,这巨大的落差常常撞击着诗人的心灵.在《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中,作者回忆了自己游金陵时与恶少争斗,在幽州纵马射猎箭穿两虎等事例,丰富了李白这个侠士的形象.《醉后赠从甥高镇》写出了诗人对任侠行为的反讽,"时清不及英豪人,三尺儿童唾廉蔺",侠士的行为在社会上越来越得不到认同,以至于诗人"匣中 剑装鹊鱼,闲在腰间未用渠",他一心想通过任侠来建立功业,然而功业未成穷困交加的处境让他无比的惆怅悲慨.《赠何七判官昌浩》也表现了诗人同样的心态,"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的他渴望"沙漠收奇勋",然而诗人这种积极用世的心态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士子们人人渴望建立丰功伟业,可现实是成功的没有几人,李白在这首诗中真切地道出了他自己这种欲建奇勋而无门路的悲凉心境.李白在《留别广陵诸公》中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在燕赵一带结交豪侠,骑马佩剑的往事,诗人渴望以自己的本领建立战功,然而"空名束壮士,薄俗弃高贤",他还是没有得到重用,"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在失望之余,诗人开始采药炼丹,求仙访道,"狂歌自此别,垂钓沧浪前",过着一种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还有一首《门有车马客行》用乐府旧题的形式道出了诗人的心声,"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诗人从少 年时代开始就仗剑远游,遍访名士,希望能以自己所学为帝王所用,几十年过去了,诗人还是一 介平民,帝王之略也成了空谈."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一生所学已无用武之地,没有人会赏识他了,诗人"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痛苦地度过了余生.从这些诗一方面可以看出李白积极用世的心态,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残酷的现实对诗人的打击,自小苦读,少年出游,而怀才不遇,建功立业也成了永远实现不了的梦想,这几首咏侠诗可以说是诗人心路历程的一面镜子. 二,李白咏侠诗的思想 李白一生以侠士自居,为侠活动频繁,李白的咏侠诗集中反映了他的任侠思想.李白的侠 义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恩义,轻财利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侠"字为"轻财者也",可见侠在最初就有仗义疏财的一面. 李白在他自叙生平的《上安州裴长史书》里说:"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余."在咏 侠诗中他多次提到古今侠客们视金钱如粪土的节义行为,"鲁连逃千金,圭组岂可酬"(《赠崔郎 中宗之》),"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古风》其十),"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金"(《留别王司 马嵩》),侠客们的轻财是和重义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之所以轻财好施正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更 看重义,古代侠客们讲求知遇,有恩必报.《结袜子》就歌颂了侠客义士们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荆轲一去后,壮士多摧残"(《赠友人》)高度赞美了 荆轲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 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侠客行》),李白对候瀛,朱亥舍身赴难,知恩必报的侠行义举极为倾 慕.李白在诗中赞美的都是一些古代的知名侠士,实际上塑造的是他理想中的自我形象. (二)重然诺,轻生死 重诺守信是儒生和侠士们都奉行的行为准则,也是文人和侠士们相互理解和交往的基础,历史上的侠客义士们大都是重然诺轻生死的,如乐毅,郭隗,候瀛,朱亥等等,这种精神深深感 染着李白,在咏侠诗中李白也写出了自己对这 801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种精神的仰慕和追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诗人对候,朱两位侠士为承诺 而献身的义举一直神往.《结袜子》也歌颂了高渐离和专诸重诺言于太山,轻性命于鸿毛的风 节.重诺守信是侠士的优秀品质,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当时充满狡诈和 欺的封建社会中,这的确是为士人所推崇的一种优秀品质. (三)重功业,成身退 李白一生渴望建功立业,青年时期的他就有"安社稷","济苍生"的宏大志向.他希望自己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经常以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乐毅,谢安等自比,他的抱负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李白采取了多种方式,游侠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他希望凭着自己的本领在国家危难之际出征沙场.他的游侠活动是他的一种晋身报国之道,是与他的政治理想密切相连的,但是,他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取功名求取富贵,而是靠自己的本领报效国家,建立不朽的功业,"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这种思想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咏侠诗中."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古风》其十),李白不止一次地歌咏鲁仲 连,他深切地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那样建功立业,流芳百世.李白诗中的侠客们在斗鸡走狗 之后都走向了大漠边塞.边关出现危急时,少年侠士们都奋勇从军,《白马篇》中那位能"弓催 南山虎,手接太行猱"的少年侠士在边关告急时,"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打跑了匈奴,平定了边关,建立了功勋.《出自蓟北门行》 描写了一位猛将在"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的情况下"连旗登战 场",在寒冬腊月风沙凄紧的恶劣环境下坚持作战,"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单于一平荡, 种落自奔亡",让边关重新恢复了宁静.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首诗中主人公的归宿是不一样的, 《白马篇》中那位侠士"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他不愿封侯拜 相,鄙视功名富贵,最后隐身于草莽之间.而《出自蓟北门行》中的那位猛将"收功报天子,行 歌归咸阳",可想而知是走上了一条平坦的仕途之路.比较而言,李白似乎更推崇《白马篇》中 那位侠士的做法.与李白建功立业的思想紧密相联系的是他的功成身退的思想,这在他的咏侠诗中也可以找到例证,"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归来使酒气,不肯拜萧朝"(《白马篇》),因为他认识到了"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古风》其十八),"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行路难》其三),他希望能在建功立业之后及时归隐.其实,这既与他鄙视功名富贵,崇尚个性自由的性格有关,也有全身避祸,明哲保身的消极因素.这种功成身退的思想与他赞颂的侠义气节是不矛盾的,而是完全一致的,再参看他的诗作可以发现,这种思想更多地是受了鲁仲连的影响,"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文上 翁》),"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留 别王司马嵩》)渴望建功立业,在功成名就时及时隐退,"这是李白任侠精神的最大特点和最终 归宿,是其游侠精神的高度升华,也是他一生追求的最高理想".[ 6 ](P86) (四)重侠士,轻儒生 与李白崇尚游侠精神相关联的是他的"轻儒"倾向,盛唐社会尚武好勇,弥漫着一股重侠 轻儒的气息,"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高适《塞下曲》),"岂学书生辈,窗前老一经"(王维《送赵都督赵代州得青字》),"知我沧溟心,脱略腐儒辈"(王维《宿灞上寄侍御王与弟》),李白一 生狂放不羁,不走科举应试的常路,这本身就是对儒家规范的一种超越.他在热情赞颂侠士的 同时对那些皓首穷经,老死章句的腐儒极尽讥讽鄙薄之能事.如《侠客行》盛赞了侯朱两位侠 士"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相比之下,"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 经》",在《行行且游猎篇》的末尾,作者更是发出了"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的感慨. 最能反映李白轻儒思想的是《嘲鲁儒》一诗,"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芒如坠 901第2期傅振宏:论李白的咏侠诗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烟雾",这些腐儒们死守章句,毫无经世致用之才,精神世界一片空虚."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坐",写出了腐儒们令人生厌的外部形象,"秦家丞相府,不重褒 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前两句用李斯的典故说明治国不能用这些腐儒,而叔孙通则为诗人所推崇,说明诗人并不是反对所有的儒生,像叔孙通那样不死守章句,学以致用的儒生,他是持肯定态度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李白轻儒并不是绝对地鄙弃儒生,而是崇尚学以致用,反对迂腐于章句之间,他的身上还是刻着儒家思想的深深烙印的, 回顾他的一生所走过的道路,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五)重成功,轻虚名 李白歌咏的侠客大多是那些成功的英雄,他们都是获得功绩,取得盛名的侠士,像"所冀 旄头来,功成追鲁连"的鲁仲连,"自怜非剧孟,何以佐良图"的剧孟,对这些功成名就的人物, 李白都表现出极大的崇拜,而对那些名成功不就的侠士们更多的是遗憾和感慨,如"豫让斩空 袤,有心竟无成.要离刺庆忌,壮夫素所轻"(《东海有勇妇》),"羞道易水寒,徒令日贯虹.燕丹事不立,虚末秦帝功"(《结客少年场行》).李白轻视虚名,对古代侠士的某些行为也不盲从,"要离刺庆忌,壮夫素所轻.妻子亦何辜,焚之买虚声"(《东海有勇妇》),这种惨无人道的做 法是诗人所鄙视的. 三,李白咏侠诗的特点 游侠在汉魏六朝时期开始进入诗歌领域,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可知,第一首 真正意义上的咏侠诗是阮禹的《咏史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咏侠诗始于六朝,至盛唐而蔚为大 观,其中以李白的咏侠诗最具有代表性.咏侠诗在初始时期主要是描写和歌咏复仇 行为,从汉末到西晋中期,咏侠诗的基本基调就是颂扬侠客的快意恩仇和任性使气,如左延年 和傅玄的同名诗作《秦女休行》,而李白的咏侠诗中也有一首《秦女休行》,虽然都是写女子复仇,但两者是不一样的.左延年和傅玄的诗叙事性较强,这两首诗都完整地描述了两个女子 杀人报仇的全过程,从结仇的原因写到女子为何坚定地要去复仇和复仇成功以后的结果.而 李白的诗则显得简洁而明了,淡化了过程,强化了复仇的精神和意义,这一点在李白的另一首 描写妇女复仇的咏侠诗《东海有勇妇》中也可以看出来.傅玄在诗中还赤裸裸地描写杀人,"一奋寻身僵,身首为之异处,伏尸列肆旁","肉与土合成泥,洒血溅飞梁",可见当时的所谓侠士 是非常残忍的,咏侠诗中也是饱含杀气,萧涤非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说,"东汉之末,私 人复仇之风特炽,贤士大夫,又往往假以言辞,遂致不可遏抑".而在李白的诗中已经找不到这些痕迹了,鲜血和尸体在他的诗中消失了.除此之外,复仇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傅玄《秦 女休行》中的那位"庞氏""烈妇"最后还是伏法被处决了,虽然县令和刑部都很佩服她的复仇 义举,并给了她的后代特殊的荣耀.而在李白笔下,无论是《秦女休行》中的那个女子,还是《东海有勇妇》中的那位为夫报仇的妇女,都得到了赦免,"金鸡忽放赦,大辟得宽赊"(《秦女休 行》),"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舍罪惊风俗,流芳播沧瀛"(《东海有勇妇》).在复仇这一点 上,李白的咏侠诗与汉魏六朝的咏侠诗是不一样的.李白的咏侠诗不仅把先秦以来的游侠精神 和魏晋以来的游侠题材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而且赋予游侠形象以更加狂放通脱的自由 精神和气拔五岳的强大气势.这一点通过曹植和李白的同名乐府诗《白马篇》就可以看出来, 曹植在《白马篇》中只是简单描写了少年游侠的武艺不凡,"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而李白 《白马篇》中的那位游侠不但武艺高强,在装饰和打扮上也显得更加的威猛,"酒后竞风采,三 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遨游",这是何等宏伟的气魄,这种大手笔非李白写不出来,所 谓的盛唐气象,毕现于此!李白之前的唐代诗人也有咏侠之作,但这一时期诗歌中侠的形象削弱了,侠的刚风硬骨疲软了,以往侠士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但使强胡灭,何须甲第成.当今丈夫志,独为上古英"(孔稚 《白马篇》)的英雄气概不见了,侠的价值取向也不同了,原来那些雄姿英发的游侠在诗中成了纯粹的装饰品,侠客的服饰和装佩在诗中被大量地歌咏,公 011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子王孙无赖恶少们也成了诗人笔下的侠了,如陈子良的《游侠篇》:"洛阳丽春色,游侠骋轻肥. 水逐车轮转,尘随马足飞.云影遥临盖,花气仅熏衣.东郊斗鸡罢,南皮射雉归.日暮河桥上,扬鞭惜晚晖."国家安定,四海归一,这时候的侠客们该何去何从呢 很多诗人笔下的侠都有这 样的困惑,虞世南的《结客少年场行》就写了一位"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的少年到处交游, 希望能为世所用而最终"轻生徇知己".也许侠客们己经没有用武之地了,而李白的咏侠诗则 赋予了侠客行为以鲜明的目的性,李白笔下的侠客大都走上了从军报国的道路,侠客的行为 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斗鸡走狗了,他们的活动有了更加积极的社会意义.如《白马篇》中的那 位侠士"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出自蓟北门行》中的猛将也"连旗登战场",《少年行》中的淮南游侠在报仇之后也走上了从军的道路.李白一生渴望能为明主所用,以自己毕生所学报 效国家,建立功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把自己的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投射到他的咏侠诗 中,创造了一个个游侠形象,这些从军报国的侠客们其实就是李白自己的影子,他借这些咏侠诗写出了自己怀才不遇郁郁而终的苦闷心境.

生命精神是人的生命意识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是主体生命力的聚合和放射,就其作品而言,更表明诗人“如实地呈现了‘人’的生存状态,并在其中追问着生命的意义。”中国文学的生命精神,远自上古神话,中经诗三百和屈原辞赋,到《古诗十九首》,主线分明,蔚为风采,都在生命体验的大开大阖中表现着诗学魅力。而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中国诗学到了李白所生活的盛唐则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程度。我们从杜甫对李白的诗学评价中得到的就是生命精神的爆破性信息。李白的生命意义结合着一系列的情结要素发之于诗歌,淋漓的元气,创作的欲望,大有“下笔如有神”的天人贯通之势。究其实,“神者,吾身之生气也”,“灵变惝恍,妙万物而为言”,它是诗人特殊的生命体验。“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梁园吟》)――当李白把创作情结、黄河情结、长江情结、名山情结、明月情结、屈原情结、长安情结、东山(谢安)情结等凝聚为这样的诗句的时候,读者感受到的便是心灵时空浩淼巨大的诗人的生命绝唱。

读一读李白的《将进酒》,直到背熟为止,然后充满感情的去朗诵,你会有所领悟的

李白的仙侠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李白诗歌的意象群由大鹏、凤凰、猛虎、天马、黄河、长江、明月、仙与酒、剑与侠等等构成。在这独特的意象群中,最富于个性特点的当数那奋飞高翔的大鹏。在大鹏身上,李白寄予了自己的理想,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大鹏赋》不仅写出大鹏“怒无所搏,雄无所争”的力量,更写出大鹏不受任何束缚,任意翱翔云天的自由逍遥。大鹏是诗人的艺术化身,直到诗人临死之时,仍不忘怀大鹏,他沉痛的唱到:“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在对鹏的哀挽中总结自己的一生。诗人还常借凤凰言志:“风饥不啄食,所食唯琅轩。焉能与鸡群,刺蹊蹙争一……。“表明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志向。 李白诗歌独特的意象群,界说了最具创造力的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本身。从他众多的诗篇中,我们不难发现,李白的大部分诗歌专力塑造和突出的正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不像王维,对于怎样感知世界是那样关注、留神,也不像王昌龄,对怎样表达细腻的心里情绪是那么的介怀。李白索要表达的正是一个选昂的“我”——如何、怎样、说什么、干什么、从而也形成了诗人特殊的表达方式,真率明朗,酣畅淋漓。 所谓真率明朗,就是毫无掩饰,直抒胸襟。李白的诗,总是“开心写意”,无所顾忌,无所遮拦,他赶与斥责最高的统治者,藐视炙手可热的权贵,公开表明对现实的不满明确表明不与世同流合污。得意时,他放声大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他高声的疾呼:“大道加青天,我独不得出!”他哭,就痛苦出声;他歌,就狂放高唱……总之,李白的所思所忆,所感所发,全都向世人敞开,让人看得一清而楚。读他的诗,如清秋明月,晶莹透彻,清光可鉴。表面上太直太露,实际上直醇芬芳,是人感奋激荡。 而所谓的酣畅淋漓,就是汹涌而来,尽情宣泄。栗暴的诗,常常是突兀而来,如飞瀑急流:“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成青丝暮成雪。”先声夺人,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感染。而紧接着的,又往往是滚滚洪流,一泻无余:“弃我去者昨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将近酒》、《蜀道行》等诗,都是以奔放酣畅而著称的名篇。这些诗,大起大落,突兀变换,呈现出天马行空的气势,最能代表李白的诗歌德的个性特点。 杜甫的诗歌意向群,无不浸透着诗人忧国伤时,爱国悯生的感情,带有浓厚的忧郁色彩。同样是写凤凰,可他笔下的凤凰同李白诗中孤傲清高,洁身自好的凤凰截然不同。如《朱凤行》中那只处境艰险,孤无俦侣,但心系百鸟、仁爱善良的朱凤以及《凤凰台》中那只“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裹正为此,群盗何淹留”的悲凤,无不充满对黑暗现实在憎恨,对国家和天下苍生的关怀和同情。那一只只忧国忧民的凤凰,正是诗人的化身,充分表现了杜甫沉郁的风格。此外,桔树、瘦马、秋风、古塞、病桔甚至高江、急峡、危城等,也是杜甫的意象群。如“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底”等诗句,感情背伧,色彩忧郁,气氛沉重都有力的表现出杜甫深沉而忧郁的情思。杜甫虽不同于李白的真率明朗,酣畅淋漓但读起来却有另一番风味。 杜甫诗歌意象的组合,也不同于李白的诗歌的“疏宕”而是把若干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密度大。显得凝重、老成、深厚。如《登高》就是意象组织得十分紧密的一首诗,特别是首联和颔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象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而用字遣词又十分精密得当。从而沉郁顿挫地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半生艰难的身世家国之慨,被后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此外,“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细草微风岩,危墙独夜舟”等诗句,都是意象密度很好的句子。同时,杜诗的众多意象之间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如《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首联一乐景写哀情。花伤客心,颔联述山河壮丽,无限感慨;颈联论天下大事,词严义正;尾联讽刺当朝昏君,唱叹自遣。全诗意象密集,条例分明,熔自然景色、国家灾难、诗人情丝于一炉语壮意阔,寄慨颇深,鲜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我写的是李白诗歌的儒仙侠精神,开题报告如何入手??

生命精神是人的生命意识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是主体生命力的聚合和放射,就其作品而言,更表明诗人“如实地呈现了‘人’的生存状态,并在其中追问着生命的意义。”中国文学的生命精神,远自上古神话,中经诗三百和屈原辞赋,到《古诗十九首》,主线分明,蔚为风采,都在生命体验的大开大阖中表现着诗学魅力。而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中国诗学到了李白所生活的盛唐则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程度。我们从杜甫对李白的诗学评价中得到的就是生命精神的爆破性信息。李白的生命意义结合着一系列的情结要素发之于诗歌,淋漓的元气,创作的欲望,大有“下笔如有神”的天人贯通之势。究其实,“神者,吾身之生气也”,“灵变惝恍,妙万物而为言”,它是诗人特殊的生命体验。“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梁园吟》)――当李白把创作情结、黄河情结、长江情结、名山情结、明月情结、屈原情结、长安情结、东山(谢安)情结等凝聚为这样的诗句的时候,读者感受到的便是心灵时空浩淼巨大的诗人的生命绝唱。

先引用你认为李白给你印象最深的诗句,并谈谈您的见解,由此拓展,并以当今社会现象与之对比,诸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和很多人急功近利对比,反衬李白的自由潇洒(仙的气质),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则表现了李白出世,建业的儒家精神,而儒家的仁爱又有侠的气质。最后综述体会心得。简而盖之,四个字“起承转合”。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论文答辩

纵览李白的一生,无论是在言行还是在诗文里,侠士精神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然,随着世途坎坷的磨炼,阅历经验的增加,他身上的侠士精神的内涵也有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 李白无不在自己的诗文里留下鲜明的烙印。尚气之侠李白的年轻时一直是“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满怀豪情,几多欲兼济天下。“少以侠自任,而门多长者车。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由是慷慨自负,不拘常调。”(范传正《李公新墓碑》)在诗作中经常记叙少年游玩之事,着力表现入仕之前及时行乐的飘逸之态,表现出的更多是一种尚气、任侠。李白早期仰慕武侠风范,当其在现实中不得志时,往往就更愿在虚拟的侠光剑影里遨游一番,来宣泄这种情绪的,发泄其尚未得志的苦闷:孤愤之侠李白的侠气总是与其政治理想联系起来的,其诗中的侠士更多的是在现实与理想的之间的徘徊。当其得志时往往得意忘形,不可一世。而在受挫后,更多的表现其怀才不遇与其愤激之情:李白在继承前代侠义精神的同时,能够将侠士不属于上层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文人的家国功业理想结合起来, 就使得李白的侠义更加的生动。趋人之急, 重诺守信的精神。他在咏侠诗中高声颂扬重诺守信的延陵季子或者将具有侠士风采的朋友比作延陵季子: 历史上的侠士们大都是重然诺的,如乐毅、郭隗、候瀛、朱亥等等,这种精神深深感染着李白,在咏侠诗中李白也写出了自己对这种精神的仰慕和追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 感恩图报,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李白笔下也有歌颂了侠士们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对这种舍身赴难,知恩必报的行为,李白是极为倾慕的:“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结袜子》) 。轻财好施 李白在他自叙生平的《上安州裴长史书》里说:“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余。”反映出了李白在生活中具有轻财好施的侠义品格,而且李白也颇以自己的行为自得。李白多次提到古今侠客的视钱财如粪土的节义行为。 重成功,轻虚名李白歌咏的侠士大多是那些成功的英雄, 他们都是获得功绩、取得盛名的侠士,对这些功成名就的人物,李白都表现出极大的崇拜,而对那些名成功不就的侠士们更多的是遗憾和感慨:“自怜非剧孟,何以佐良图”(《流夜郎赠辛判官》)

一、李白的情怀:1、鹏飞九天的情怀:盛唐国力强盛,士人多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2、自由不羁的情怀: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3、忧国伤民的情怀: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古风》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4、他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庸俗卑恭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齐一万物、逃避现实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二、扩展知识:人物简介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小的时候就开始跟他老爸万里辗转,到四川的时候还小,当时的江油也是个不大的城市,外面就是荒野,虽然李白老爹是商人,但是李白小时候就不是很爱学习的,就爱到处玩,所以才遇到了磨铁棍的老太婆,才学会了铁杵剑法。以上全是胡掰哈……不过说实话,当时的四川野生动物也还很多,而且很凶猛,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时的熊猫就是很凶猛的动物,杂食型,饿了也会袭击各种小动物。李白当时亲手干掉过好几个熊猫来的……当然其他珍禽异兽也是数不胜数。下面给你复制粘贴了哈。。。。李白在《华山云台歌送丹丘子》傍边写道“华山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空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色,千年一清贤人在。巨灵吼怒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在这首诗的“黄河如丝天空来”一句傍边,笔者将黄河比方成丝纺线,表现黄河源头之长,无垠无涯。“洪波喷箭射东海”一句则是将黄河的滔滔波涛比方成齐发的万箭,直奔东海,形象的将黄河气吞万里的气焰表现出来。唐朝经济蓬勃,交通发财,都讨论业畅旺,是以游侠之风盛行。李白的这首《侠士行》就是以游侠意识为大旨。藉以抒发:“侠之大者为国为平易近”的高贵思惟。在李翻白眼中为侠者激昂大方、忠义、不追求名位利益、一诺令爱。笔者路程经过过程对于古代侠士的描述极力称赞了游侠的高尚人格,诡计用这类游侠意识一扫本身政治上郁郁不惑的的阴霾。[14]金庸《白马啸指秋风》三联出书社 1994第二版[12]金庸《雪山飞狐》三联出书社 1994第二版金庸不仅只是1个思想家,他照旧一名很是超卓的政治家。金庸的从政之路十分顺遂,从1个政治家的角度来讲,他是乐成的,并且金庸对于於政治世界的理解也是十分透辟的。金庸最后两部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鹿鼎记》的正题思惟就已凌驾了武侠小说的领域,纯粹成为两部十分超卓且另类的政治小说。在这两部作品傍边,笔者路程经过过程塑造了令狐冲、左冷禅、岳不群、韦小宝、康熙、郑克爽等一系列活泼且个性化的人士形象,将政治糊口傍边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事展此刻众人眼前。面临钩心斗角,勾心斗角的名位利益场,政治人群的丑态尽收眼底。这两部作品内部实质意义实际,抒发深刻,包罗了金庸小我私人保存履历的名贵经验,是一幅活生生的“政界全像图”。[2]何惭 许郡宾《宋刻本李太白全集》beijing师范学校大学神州诗歌研究中间【要害字】:李白金庸仙侠精力配合点3、人的生活的履历与精力寻求[13]金庸《鸳鸯刀》三联出书社 1994第二版[5]冷夏 辛磊《金庸传》湖北人平易近出书社2008 初版李白以前,初唐的诗歌因齐、梁两朝浮艳文风积弊过深,未能形成本身独特的气焰气魄和系统。李白踏著盛唐蓬勃的大潮,斗胆地走浪漫主义线路,一扫颓然的文风,让汗青记住了唐诗也记住了李白这位“诗中之仙”。金庸以前,神州武侠小说一直没有办法开脱名臣、烈士的俗套子,金庸和梁羽生、倪匡、古龙等人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又因金庸的成绩无上,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掌门人”。[19]金庸《侠士行》三联出书社 1994第二版[8]金庸《书剑恩怨录》三联出书社 1994第二版侠士之道,是自古残留下来的名贵的文化遗产。是神州文化的1个重要构成部门。侠义的观点从狭义上讲是“抱不服”,从意义广泛上看是“精忠为国效力,为国为平易近”。不论什么时代在黎平易近的心目中都少没完“侠士”这个重要的文化因素。侠士做到一定的境界就成了仙人,所有的侠士不论是生是死都被老黎平易近们神话了。这在李白的人的生活履历和金庸的作品傍边都获患了印证。狭道的无上境界即仙道,两者辩证同一,就像武学的无上境界“无招胜有招”同样。李白的人的生活之路是1个由儒到侠,再由侠到仙的转化历程。金庸崇拜李白,从金庸的很多作品傍边都能瞥见李白的身影,金庸甚或者用李白的《侠士行》定名本身的小说,李白的仙、侠精力在金庸作品傍边获患了担当和发扬。精确的说是神州文化在两代文豪笔下的一种传授继承,值当每1个神州人去进修研究并接续传授继承下去。浪漫主义是二人作品傍边最大的相仿点,其次是抱负化、个性化的因素在作品傍边的抒发。这也是二人作品傍边的一大特色。浪漫实在就是一种个性,领有浪漫就有了美。要是说个性是美的条件,抱负是美的主线,那麼浪漫就是美的成果。李白在政治上郁郁不惑,便周游山河,流落在外,於是便有了情感细润的优秀的作品,他在《静夜思》傍边写道“床前明月色,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里。”笔者在这搭将月色比方成霜,笔者充实阐扬小我私人的想像力,将月色这类物质进一步实体化,并付与其浪漫主义美学的外套。翰墨未几,却字字珠玑,略显忧戚,而又将这份忧戚隐蔽在华美的外套之下,读来让人感叹万千。金庸则是将浪漫主义的独特之处融入其武侠小说中,杨过与虬龙女的恋爱,盘曲而又浪漫,是一种抱负化的恋爱。虬龙女和杨过的十六年之约,让无数初尝恋爱滋味儿的少男奼女心驰心里向往。这此中又加进了金庸自身的抱负和个性,正如他在《神雕侠侣》跋文中说的那样子:“……杨过和虬龙女一离一合,其事甚奇,彷佛归於上天的意旨和偶合,实在却须归因於两人本身的性格。两人要不是钟情云云之深,决不会逐一跃入谷中;虬龙女要不是本性恬澹,决难在最低点永劫茕居;杨过如不是生具至性,也定然不会十六年如一日,至死不悔……但归根到底,老是由大家原来性格而定。”参考文献:一、撰著独特之处的契合[15]金庸《飞狐别传》三联出书社 1994第二版[6]冷夏《文教育界怪侠:金庸传》喷鼻港明报出书社1994初版[9]金庸《碧血剑》三联出书社 1994第二版[17]金庸《倚天宝刀记》三联出书社 1994第二版[20]金庸《越女剑》三联出书社 1994第二版【内部实质意义择要】:李白与金庸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者,李白在诗歌中做仙人,梦游九天,做侠士,纵横四海。金庸在本身的武侠世界里笑傲江湖,仗剑行全国。两人的作品在八下里相仿、雷同。这篇文章试从李白和金庸各自的撰著独特之处,撰著伎俩,小我私人寻求和思惟意象等方面简单相比较阐发李白关于仙、侠精力的诗歌与金庸武侠小说的配合点,探寻仙侠精力从古直到现在的实际意义。金庸是我国闻名的新派武侠小说巨匠,其作品常识含量富厚,想像独特,神乎其神;情节跌荡升沉,异想天开,扣人心弦;人士个性鲜活,语言活泼流利。最重要的是,在金庸的作品傍边也有仙、侠精力的传续。金庸以其现代浪漫主义的格调,将这类精力表现出来,给人一种清爽天然的觉患上。他的作品离开了传统武侠小说的俗套子,插手了其小我私人全新的思惟。写汗青,凝重;写糊口,活泼;写恋爱,甜美;写人的生活,乐不雅。揭示给众人一部部经典的恋爱童话。浪漫、华美。就象醇喷鼻琼浆,品往返味无限。李白与金庸都对于神州传统文化有著很深的造诣,她们的人的生活不雅、价值不雅受神州传统文化影响较大。两人对于於传统的侠义思惟、神学思惟都怀有一种崇拜生理。李白门第清贵,接管过杰出的教诲。为人豪迈激昂大方,沉著潇洒,喜欢“天上地下独来独往”,以游侠自命。“文武不殊途”,他平生不离佩剑“抚剑夜吟啸,大志日千里。”(《赠张相镐》其二)。崇信玄门,在他多年以前的诗中他说本身“十五游仙人,升天不曾经歇。(《感兴》六首)自号“青莲居士”。金庸门第煊赫,生於清末官宦世家,受神州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教诲,崇信释教。这些个都对于她们厥后作品的创编气焰气魄孕育发生了伟大的影响。李白是我国汗青上杰出的浪漫主义骚人,其诗歌多用独特而夸张的比方,壮丽而富厚的想像,抒发小我私人抱负。其关于仙、侠精力的诗歌更是意象深广,大开大合,读来使人或者气度豁然,或者赏心悦目,或者布满无尽的联想。忽而醉梦游去九天以外,忽而抱不服纵横四海……在李白所寻求的小我私人思惟境界傍边总少没完无尽的浪漫与非常奇妙。一朝知难而退然后,不论是名相,贤臣照旧大侠终极都做了隐者。李白云云,金庸也是云云。李白的隐退同化著些须的不甘心与无如,金庸则是真真正正的使成为事实了本身的政治抱负,岂论历程怎样,终极的成果都是归隐。李白选择了做羽士,学学老子的“无为而治”以解心忧。金庸则皈依三宝,遇事“八风不动”。面临王朔的搬搞,也是不嗔不怒,仅在《文报告叨教》上揭晓了一篇专函来表白本身的立场,潇洒之极。李白和金庸都十分注意小我私人性格在作品傍边的表现,狭义上说是一种创编上的独特,意义广泛上讲就是“只有平易近族的才是世界的”。李白与金庸在文学史上的成绩各有所长,二人撰著气焰气魄的相仿源於自身对于神州传统文化的理解透辟了了,这要患上二人的作品在八下里都有相仿性。二、夸张,比方的撰著伎俩在二人作品傍边的广泛运用。试析李白诗歌与金庸小说中的仙侠精力特徵[11]金庸《神雕侠侣》三联出书社 1994第二版在神州传统的文化观点傍边,“修身、齐家、治国、平全国”是每1个念书人独一的精力寻求。念书、出仕是每1个念书人的必经之路,是正路。功成然后便飘然身退,寻个“世外桃源”自患上其乐,终其平生。当李白获悉玄宗招其入宫为官时,他尽兴长啸:“仰天捧腹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小童入京》)当他政治上不惑,郁郁离开长安时,他拍发了“皇帝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感叹,这句诗是后人对于其“入仕不遇”的评价。不是李白他不想上这“皇帝船”,实是这“皇帝大船”容不下于他这个“酒中之仙”。李白在宦途上的坎坷,让他认清了社会形态实际,认清了政治的素质。他其实不舒服合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是以,他用本身作品报复浑浊的政界,勾勒政治人群的丑态。[7]王朔《我看金庸》《神州小伙子报》1999[4]傅国涌《金庸传》北京十月文艺出书社2001初版二人都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从金庸的很多作品傍边也都能找到李白的身影,例如《笑傲江湖》傍边的令狐冲,《天龙八部》傍边的萧峰(也做乔峰)她们与李白的性格都有很多的相仿性:为人激昂大方,人性放荡不受束缚,好酒,喜欢快饮琼浆。小我私人性格的独特之处决议其作品的艺术气焰气魄。李白有“人的生活自患上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于月”的激情,金庸就让令狐大侠和萧大侠来个“酒逢良知千杯少”的激昂大方潇洒。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傍边“我欲因之梦吴越,一晚上飞度镜湖月”,金庸就在桃子树花岛上“桃子树花影落飞神剑,碧浪潮生按玉箫”……二人笔下的侠士们不仅扶弱济贫,对于於糊口品位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就象仙人之概。[3]《唐之韵》北京三多堂影视告白有限公司虽则李白的宦途之路是坎坷的,在政治上并无什麼大的作为,可是里他却留给咱们无数到处歌颂赞扬的诗歌。这此中包罗著他“出仕” 时期的种种遭受,使后人有了前车可鉴,也总算一大“政绩”,最后也总算“知难而退”了。李白在政治上郁郁不惑,没有办法使成为事实本身的抱负与抱负,便将本身的抱负依靠在本身的诗歌傍边。李白所寻求的是浪漫、自由的糊口,一种仙人般的日期。这也就诠释了为什麼在李白的作品傍边有太多关於极乐世界的描述。这就是“仙”的精力在李白身上的最佳表现,李白在本身的作品傍边揭示的是一种抱负,是一种每人神驰的“童话世界”,李白的这类精力境界,成了厥后神州文人在掉意时竞相仿效的对于象。2010年08月03日虽则金庸在政治上是乐成的,可是金庸也神驰仙人般的糊口。虽则金庸没有像李白那样子,政治不惑,寄托情怀山川,可是金庸却把这类“仙”的精力渗入在本身的作品傍边。他但愿小说傍边的主人翁都能有1个美满的了局,寻求一种神的境界。在金庸的作品傍边,杨过与虬龙女,袁承志与夏青青,令狐冲与任盈盈,韦小宝和他的七个妻子……无不是在江湖上闯出一番名堂,然后飘然身退,仙人眷侣。金庸将本身在糊口上的掉意,不克不及使成为事实的抱负依靠在其作品傍边。以浪漫的笔触,为众人勾勒出一幅幅“成人童话”,寻求的是一种浪漫的,自由的人的生活境界。在这一点儿上金庸与李白不约而合。[1]孙洙《唐诗三百首》人平易近文学出书社 1956注释评析版[22]金庸《鹿鼎记》三联出书社 1994第二版其三,敢於推陈出新4、思惟意象要是说李白是大唐浪漫主义诗歌的前驱,一扫魏晋以来颓然的文风,开起了盛唐诗歌绚烂多姿,百花盛开的时代。金庸也用其独到的气焰气魄,富厚的想像书写了神州新派武侠小说的新篇和章。金庸的作品与李白的诗歌气焰气魄极为相仿,缘故原由有三。一、夸张:金庸将武功的威力夸张化,例如在《射雕英雄传》中慕容锋被黄蓉用计困在数百米高的冰丘上,慕容锋为了保住性命,仅凭武功和用衣裤扎成的简略单纯“下降伞”就从冰丘上一跃而下,想要完成如许的特技动作纵然运用现代技能也是很难完成的。再如,郭靖、黄蓉、洪七公另有慕容父子被困明霞岛,慕容锋逼郭靖伐树,郭靖仅凭肉掌伐了二十二棵树……虽则这些个情节都不切合物质成长的客不雅纪律,但却让人读来酣畅淋漓,大喊过瘾,这些个都是夸张伎俩的艺术魅力。武侠作品傍边这类夸张的表现伎俩一直影响至此刻。从上百年80年月直到现在,但凡武侠影视作品,大侠们都是轻轻挥剑,便剑气横飞,灭口于百步以外。一套降龙十八掌,一部《九阴真经》成了江湖上每人求之不患上的武学至高境界。金庸运用夸张的伎俩描述神州技击,付与了大侠们“神”的特徵,这即是将仙与侠的精力糅打成一片,这一点儿很是切合神州文化仙侠合一的传统。金庸也同样善於运用比方的伎俩。金庸的比方则是将庞大的原理简单化,例如在《倚天宝刀记》傍边,张无忌学成神功后瞥见白眉鹰王和宋远桥交锋,总能发明两人招式中的马脚,可是他本身却又没有办法破解。金庸对于张无忌的这类设法做了1个十分患上当的比方:“正如飞禽见识下狮虎屠杀,难免会想:‘何不高飞下扑,可制必胜?’却不知狮虎在百兽之中虽则最为凶猛厉害,要高飞下扑,倒是力所不克不及。”再者金庸对于其作品傍边身怀特技,却又不会没事了施用神功的人有这麼一段比方“就像是1个力气很大的小孩耍1个比他本身大的铁锤,拿捏不稳肯定是会伤到本身”……如许的比方有很多,既活泼形象,又通俗易懂,大大增长了作品的可读性。[16]金庸《连城诀》三联出书社 1994第二版[10]金庸《射雕英雄传》三联出书社 1994第二版[21]金庸《笑傲江湖》三联出书社 1994第二版其二,浪漫主义气焰气魄的运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在金庸的十五部作品傍边,“侠道”这类思惟境界进一步深刻化。此中《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宝刀记》《书剑恩怨录》《碧血剑》《鹿鼎记》无不贯串著精忠为国效力的思惟,宛如《神雕侠侣》傍边郭靖对于杨过说的那段话:“为国为平易近,侠之大者。鞠躬尽瘁,死尔后已”。其一,神州传统文化的薰陶[18]金庸《天龙八部》三联出书社 1994第二版既是不克不及“入仕”那麼就在贩子平易近间之中去使成为事实小我私人的抱负,一首千古传颂的《侠士行》将笔者的这类思惟意象推上了1个全新的高度。“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遝如贼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袖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目炫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椽子城。纵死侠骨喷鼻,不惭世界上英。谁能书足下,白首太玄经。” 李白路程经过过程援用《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来称道侠士,婉转地抒发出本身的抱负。但愿能像古代侠士那样子患上以拜识明主,去为国效忠,成绩一番事业。李白在《秋浦歌》(其十七首)傍边写道“鹤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亮的镜子里,那边患上秋霜。”试提出不懂的题目什麼样的鹤发能有三千丈长,笔者用夸张的伎俩将本身的愁绪形象的表现出来,也让读者孕育发生了共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星河落九天”(《望庐山高山流水》)对于於云云波涛壮阔的山河美好的景色,除开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伎俩表现外,再也没有不论什么一种伎俩能将庐山高山流水的壮丽勾勒患上如今活泼形象,壮丽非常奇妙。这个之外李白亦有描述灭口尘凡里,千里不留名等抱不服,技艺崇高高贵夸张之作,例如:“……少年学剑术,淩轹白猿公。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由来万夫勇,挟今生雄风。……笑尽一杯酒,灭口都市中。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结客少年场行》),……酒后竞风范,三杯搞宝刀。灭口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白马篇》),……堂中各有三千士,嫡知恩图报知是谁。抚长剑,一扬眉。净水白石何离离……(《扶风豪士歌》)”等等,都是路程经过过程形象的描述,将侠士们的技艺夸张化。说笑间灭口於市中,灭口如剪草般利落索性淋漓。抚剑扬眉,喝酒放歌,虽夸张到最大程度,读来却使人血脉怦张。

生命精神是人的生命意识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是主体生命力的聚合和放射,就其作品而言,更表明诗人“如实地呈现了‘人’的生存状态,并在其中追问着生命的意义。”中国文学的生命精神,远自上古神话,中经诗三百和屈原辞赋,到《古诗十九首》,主线分明,蔚为风采,都在生命体验的大开大阖中表现着诗学魅力。而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中国诗学到了李白所生活的盛唐则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程度。我们从杜甫对李白的诗学评价中得到的就是生命精神的爆破性信息。李白的生命意义结合着一系列的情结要素发之于诗歌,淋漓的元气,创作的欲望,大有“下笔如有神”的天人贯通之势。究其实,“神者,吾身之生气也”,“灵变惝恍,妙万物而为言”,它是诗人特殊的生命体验。“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梁园吟》)――当李白把创作情结、黄河情结、长江情结、名山情结、明月情结、屈原情结、长安情结、东山(谢安)情结等凝聚为这样的诗句的时候,读者感受到的便是心灵时空浩淼巨大的诗人的生命绝唱。

关于李白诗歌论文的开题报告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价值探究 在唐诗及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李白的课题的评论资料和专著的相对匮乏。典型一点的就胡震亨的《李诗通》,杨其贤、萧士赟及王琦三家分别为《李太白全集》做的注本,以及薛仲邕做的《李太白年谱》等,到了近代,也只有郭沫若先生曾系统地研究过。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却是,隐藏或者回避了更深的内涵和问题不谈,或者只是考证了一下诗的某句出典或者创作的年代,实在是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李白是中国这块汉语言文字沃土上滋生的特殊文化现象。其长期存在而且具有恒久的艺术和人性魅力,一定有自己不可复制和逆转的深层次原因。这当然需要我们对李白以及浪漫主义诗歌乃至文学进行本体上的考虑,这种考虑或者应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这就是李白的价值重估的问题,我对李白的认识,在接近的程度上永远不敢说真正理解李白的精神神韵。加上我现在只有20岁的小小年龄,不敢也不可能陷入那细节上的研究,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我在玩味李白作品的时候,始终告诫自己一点:做人要做真诚的人,依照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世俗的理念,浪漫只能是以人的生命为主体的浪漫。下面就将自己的三个妄自菲薄的观点和体会谈一谈: 第一, 诗歌与人生合一。 人生应该是诗意的人生。所以浪漫主义诗人始终追思人生的诗意,把人的本真情感纯化,力图把人类从各种“非人化境遇”中拉出来,启迪异化现象日趋严重情况下芸芸众生那沉重的心灵。表现在李白身上,他是一个强烈的“以天下为一己之私”的人。与李白同时代的其它诗人,根本无法将个人的主体意识摆到李白这样的高度上。而其它诗人则是以天下为他人之私或以天下为天下共同之私。李白是皇室宗亲,使他能够摆脱一个穷酸读书人的孜孜以求的“暮登天子堂”的“田舍郎”梦想,他直到四十岁才应诏入朝,不是由于科举,而是玄宗的下诏相请。达芬奇一生最大的预言就是:人类定有飞翼!而且一生在致力研究飞行器。李白则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他就是人类性灵得以飞升之翼。李白在二十岁时就做《大鹏赋》,在临终前又写了《临路歌》,以及其它一些诗中始终以生有巨大翅膀的大鹏自比,以寄托他那“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以迅征”之志!他是以道家的天地人合一为目标和准则的,正因为如此,他能展开“无往不到的想象之翼”。正是出于这种心态,足以使他把人的本真情感化,追思人生的诗意而不被异化。 其他诗人则认为天下是皇帝的,自己只不过是天地间的过客,人生旅途看到什么景色就赞美两句,多献媚之词,而少由衷之意,即使偶而言由衷了,也缺乏李白那种以主人翁姿态吟唱出的“天地动、鬼神惊”之语?而李白是主人,他赞美时,自然而且放达,只是由于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欢和钟爱。下面我们就一道去看一看,李白是怎样以整个生命的神奇力量,振动想象之翼飞翔的: 1、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宏大抱负,并为理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希望建立不世之功。他鄙视蓬间雀,没有凡夫俗子那种垂涎欲滴的权利欲,他政治视野开阔,正如大鹏的个性。正如陈胜所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但他又不想一步步脚踏实地登上事业的顶峰,却想平交王候,一步凌云。他一生都怀有侥幸成功的心理,一举定邦,一言问鼎,西入长安,从永王嶙以及晚年想当一普通士兵进而建功立业的想法都是这“侥幸心理”的直接反映。这一点,正与大鹏捕捉猎物的方式相似,它在云端远远地看着猎物,一个俯冲便轻而易举地用爪子抓在手里。 2、在处世上,道家的思想支配他,他自由自在,毫无拘检,无为而达。他在茶楼酒肆“天子呼来不上马,自言臣是酒中仙”,他在金銮殿,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都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大鹏在飞翔之中,总是看似漫不经心,自由自在,但自有服不可撼动的活泼与强硬。 3、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人情世态,有时异常敏锐地看出本质的东西。但总的说来,未免失之浪漫。大鹏在云端向下俯啄,不再象在平地上看世界时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在动态中把握,而抛开了颜色、声音、形状的干扰,更能抓住本质。 4、在艺术上,他继承了庄周、屈原以来的优秀浪漫主义传统,以囊括宇宙、席卷八荒的气概,以“惊风雨、泣鬼神”的笔姿表现出恢弘的志气和飘逸的风格。所谓“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在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一首中,有“我志在删述,绝笔于获鳞”的诗句,俨然以新一代知识分子领袖自居。大鹏展翅飞翔眼天低,放眼天下时,飘逸正是大鹏飞翔的神态和风格。 5、李白正是因为以脱离现实的“以天下为一已之私”的想象之翼翱翔时,远离了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造成其人生悲喜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又给他浪漫主义诗作注入超越时代的魅力。与一般诗人相比,太白诗几乎是用孤傲的自我串连起来的。“羞于世人同”,使他一生“傲岸苦不谐”,这种空前和孤傲包涵着世人对他的无法理解和他无法去理解世人的“双重苦恼”。但他对理想执著追求,对生命的极大热爱使他不肯屈服---“耻与鸡并食,长与凤为群”。杜甫也在诗中提到李白的不被人理解:“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大鹏的独与天齐的飞行本能,使他苦恼,但他绝不会轻易放弃。 6、李白能把不被世人理解的悲愤,体现在不入流俗的的气魄和狂歌的坦荡上。在剧烈的站突中,他能把极度的痛苦表现为极度的超脱各非凡的气势上:“庐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街挂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变不足悲!”“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候!”“东山高卧时起来,欲苍生未应晚。”大鹏能够在暴风雨中,笔直向上,直冲云宵,以表现自己的生命力,这正是他孤傲冷俊的性格决定的。李白这种精神境界的超越性几乎是唐代乃至后代诗人无法比拟的。这种超越性使他的诗的力度空前,也使人的生命力各个性淋漓尽致展现。从这个意义让讲: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以生命写诗的人。 诗例1《谢眺楼饯别授书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比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事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赠别诗占他诗歌的比便相当大,但可以说每一首赠别诗都不是为了写诗写诗,而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他的诗句都是从他的肺腑里蹦出来的,跳跃着时代向上的脉搏。赠别诗中,他总是能够排除虚伪的感情各捧场,直抒胸意,痛快淋漓。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不仅没有应酬的痕迹,就是表达上也是感情充沛,妙手偶得,浑然天成。诗人忽喜忽悲,忽喜忽悲,情绪万变意象急剧跳跃。真实反映了一个满腹牢骚别恨的诗人复杂心情,李白之诗能从应酬诗的俗套中跳出来,因为他感情饱满真挚。使形不连而意连有一种合谐和美,所以杜甫评价其“飘然思不群”。 李白是一个能把外物随时随处为我所有、带着强列主观色彩的人,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他的“以第一人称为视点”的歌行中。李白这种做法无疑给作品带来了不谐调的成分,或者说紧张感、跳跃感,而李白的不受内心束缚的浪漫主义诗情,只有通过大多数诗人认为“不可做诗的形式”中,才会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展翅敖游。 第二,理性不能保证人的判断的正确性。人应以自己内在的的灵性作为外界的依据,以直觉各顿悟有所判断的依据。 李白是一个性灵派的诗人,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重直觉。他的感情炽热,发为诗则一种天马行空的轻灵飘逸,以江河般的“恣态奔腾”气势来表现自己浩大不捐的力量;而杜甫则象海边的碓石,在岸边静静地矗立着以一种拙力来表现诗情。德国浪漫主义诗哲的本体论认为:“诗人希望在诗的国度里消除束缚,庸俗各一切对立,达到绝对自由。从而把诗的想像激情和幻想给有限的生命以出神的状态中,把握时间的永恒。”从东、西方关于诗的的本体的不同把握,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中国的诗歌创作,对于”志”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是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就可以了。具体地说,以何种形式是五言或七言,全凭诗人自己主观好恶,而实际上大多数诗人都自束手足,不仅格式工整,而且绝不逾平仄半步。至于说在鉴赏者那里所要求的也根本没有提出“出神”的状态各“时间的永恒性”。 从诗的概念的简单分析和比较,我们容易看出,诗的创作在各个时代有些共同特点.在人的诗作和修行成佛上,都存在着这样两种方式孰优的争论:是顿悟的,还是渐修的,是要借用直觉直抒胸意和感受,还是借助理性观照勤修苦炼,是做道家的游方圣僧,还是做苦行僧。一者以酒肉穿肠过,一者以恪守五戒十律,问汝今能持否?这种争论,导致了佛教完派的分野,推而广之,在做人和做诗上也有南宗、北宗之分。北宗学问渊综广博,南宗学问清通简要。“北宗人看书如显处观月,南宗人看书如牖中窥日。北宗风格退敛,南宗风格肆纵。北宗重细节,南宗人重大概。”作诗也是如此。李白是一个性灵的诗人,他很崇拜谢灵运,他的心里时常是“空无一物”坦荡的,所以没有任何滞重的东西,他能抓住一刹那的感受,而不拘泥形式地表现内心的“志”这一点上。

结题报告摘要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通过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做铺垫,加上教师精练做指导,以及高考前适度专题训练,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赏析的实践能力。

整个课题研究过程遵循“诗歌鉴赏理论—实践—理论”的规律。通过教给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通过诵读、实验、练习、创作等方法,适时、适地、适度地教给学生正确的鉴赏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古典诗歌的积淀,综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组参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界定(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集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韵律美于一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诵读、去体会。

两千年前,先哲孔子身体力行传播“诗教”。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

从承载文化遗产这方面而言,古典诗歌有着其他文本所不具有的优势。特别是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但目前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认识仅限于读读背背,满足于名句默写能挣到分,并没有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内容和情感;目光也仅限于课内诗词,并没有广泛涉猎延伸到课外,阅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对诗歌的鉴赏仅限于浅层次的感知,懵懂乱猜,没有掌握系统科学的方法。

针对学生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急需教师“答疑解惑”“授之以渔”,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由于古诗词作为古代的一种文学存在,包含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知识,作为最精粹的汉语言文学,又包蕴有丰富的情感和表达手段,因此,学会赏析古典诗词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对于教师来说,也时常会遇到费时费力地教,学生能力却难以提高的窘境。大多数教师面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都会产生许多困惑,有自身文学素养的欠缺,有欣赏方法的概念模糊及具体应用的困难,也有对基础薄弱学生的教之乏术。

学术界也缺少对中学生赏析古诗词方法的具体指导,所以,在中学教学实际当中,确实有必要进行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研究。本课题尝试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究解决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如通过朗读、背诵、默写、赏析、解题等学习方法),致力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必修课程”部分中指出: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高考考纲》规定古诗词默写和欣赏是必考内容。

近几年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1)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本课题提供了直接的赏析方法理论指导,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研究中的参考。

我校的常规活动“晨读暮诵”,为同学们朗读背诵古诗词提供了时间保障。学校每年都会有“中华经典颂”诗歌诵读比赛,为学生展示古诗词朗诵才华提供了舞台。

进行这一课题研究,1.有助于帮助指导高中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落实课标有关古诗词的学习要求;2.有助于帮助参与研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提高指导能力;3.有助于提高学生高考古诗词部分成绩;4.也有助于总结出普遍而具体的方法供其他教师和同学们作为参考。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研究目标: 1.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鉴赏经典古诗文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3.在实践中探索研究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学习方法。

4.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研究内容: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4.注重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传授。研究方法、步骤及过程:结合教学实际,课题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各个年级身体力行,进行课题的实验与研究。1.开展活动各年级根据各自年级的指定篇目开展古诗词背诵活动,掀起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潮,夯实了古诗词的积累,为感悟赏析打下了坚实基础。

2.拓展练习各年级本着课内总结方法,课外提高能力的原则,在课内学习的基上,适当进行了。

在中国古代史的漫长岁月中,尽管陆游一直是一位深受人们关注的重要人物,但人们对他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文学作品上,从而忽略了陆游爱国情怀表达极为丰富,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试图对陆游的爱国情怀作较全面的探索,这也是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作为论文的出发点。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陆游爱国思想,分析陆游诗章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意蕴,解读他在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统治下虽无法实现光复国土的伟人抱负却始终抱有心系祖国安危、民族复兴的高尚情怀。为后人对陆游爱国思想及表达情怀有着更深入了解,尝试从陆游爱国思想情怀得到启示。

通过对它的研究,更进一步突出了陆游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借鉴。

在中国古代史的漫长岁月中,尽管陆游一直是一位深受人们关注的重要人物,但人们对他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文学作品上,从而忽略了陆游爱国情怀表达极为丰富,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试图对陆游的爱国情怀作较全面的探索,这也是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作为论文的出发点。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陆游爱国思想,分析陆游诗章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意蕴,解读他在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统治下虽无法实现光复国土的伟人抱负却始终抱有心系祖国安危、民族复兴的高尚情怀。为后人对陆游爱国思想及表达情怀有着更深入了解,尝试从陆游爱国思想情怀得到启示。

通过对它的研究,更进一步突出了陆游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借鉴。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认识古代诗歌手法的内涵和内容,理解古代诗歌常用手法,欣赏古诗诗歌的手法美,从而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热爱中国古典艺术,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

课题研究的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代诗歌的常用手法,构建艺术形式体系。

(2)能力目标:(A)学会系统、全面、整体地认识事物;

(B)学会发挥想像力,还原文本;

(C)学会记笔记。

(3)情感目标:热爱中国古典文化和古典艺术,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体系:

(A)表达方式(主要是抒情、描写,还有叙事和议论);

(B)常用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比兴寄托等);

(C)常用修辞手法(比拟,对偶,用典,夸张,对比等)

(2)古代诗歌的审美习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含蓄、委曲等)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涵泳法:反复阅读和体味;

(2)笔记法:通过眉批和旁批、知识迁移等方法,积累审美经验;

课题研究的步骤:

(1)开题阶段:

(A)明确课题名称、研究方法、研究时限、研究动机和意义目的,做好开题动员;

(B)公布研究性课题可选方向;

(C)自主分组,确定课题研究方向。

(2)研究阶段:

(A)例析诗歌;(B)自主积累:(C)阶段小结。

(3)结题阶段:

(A)结题动员;

(B)完成课题;

(C)成果展示。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唐朝诗人李白探究

二、课题组成员:

三、课题指导师:

四、课题的来源与确定: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与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李白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一座高峰。同时,他几入长安的传奇一生也对我们的人生有着许多启迪。

本学期对高二学生开设了《唐诗宋词选读》这门课,同学们对诗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提高,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此,确定把《唐朝诗人李白探究》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探究感受李白勇于追求高远理想的精神,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探究李白代表作的内容和思想。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我国古典诗词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感情丰富,是文苑中的一枝奇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文人。

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词,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应成为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不学诗,无以言”,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

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够阅读诗词,鉴赏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诗歌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也已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古典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却令人忧虑。一、重视力度不够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编者精心挑选了三十首左右的古典诗词,但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并没有相应的教学指导及教学要求,而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古典诗词教学只要抓住背诵和默写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思想误导了一大部分学生,他们往往只为了考试而背诵必背的古诗词篇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

二、朗读目标模糊、形式单一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提出要求、目标,朗度的形式单一,不是集体朗读就是小组朗读,这对真正鉴赏古典诗词是远远不够的。

三、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品悟因为古典诗词离我们年代久远,语言高度凝练,绝大多数同学对其内容摸不着北,为了缩短教学时间,有些教师采取“包教”措施,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品悟。四.中考中学生得分率低,赏析方法欠缺近年来,中考也对古诗词鉴赏更为重视,古诗词赏析题几乎已经成为固定的考察对象。

古诗词赏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学生在此类题型中仍存在着以下问题:1.学生不能正确把握诗意,即读不懂诗歌;2.不能正确把握诗词中的思想情感;3.不能赏析佳词妙句;4.诗歌的一些写作技法不能体会,更谈不上运用诗歌。

中考中这几类题型失分非常严重。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本应带给学生愉悦精神享受的古典诗歌却使学生心生厌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诗歌鉴赏的方法进行研究真的是非常必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又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探究”,这一课题包含了三个基本的概念:第一个是“初中语文”;第二个是“古典诗词赏析”;第三个是“方法探究”。 这三个概念中的前两个标示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后一个标示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初中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总论部分第二节,论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个方面:(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古典诗词赏析”: 近年来,由于中考的语文试题中总要设置些简单的古典诗词鉴赏题,来检测中学生古典诗词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及中考复习时加强指导学生做好这方面的训练,以达到鉴赏的目的。“方法探究”:从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要求来看,赏析点主要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及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基于此要求,在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究适合初中生鉴赏的方法。本课题所做的研究,仅仅是针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探究”,旨在通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达到鉴赏古典诗歌的目的。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本课题作为西安市教科所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年度的小课题,研究进程必须遵循《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试行)所规定的研究要求和实践安排。第一阶段2012年5月:组建团队,选题申请。

依据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发布的《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中所列研究范围,我们自愿结合,组成了以任迎军负责、王晓娥、付应飞,李小茹参加的小课题研究小组,经小组成员商议和讨论,自主确定了本课题,并有课题负责人填写了《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立项申请·评审表》,报送我校教研室申请报送立项。第二阶段(—):准备阶段 撰写开题报告认真学习小课题研究的有关文件、书籍,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了解我校初中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困惑及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及内容,思考、讨论和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计划。

撰写开题报告,获取专家指导。第三阶段(下旬—):分工协作,实施研究。

前半期(月—月):全组参与完成理论学习,通过会议交流讨论和调查报告的形式了解我校初中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困惑及学生存在的问题,资料分类。后半期(2013.元月—):研究阶段 撰写中期报告围绕搜集的学生老师反映的问。

一、如何选???题 ??博士?文开题?蟾娴?W妙在于提出??题的“?哟巍薄2煌谡哐芯?蟾妫?W术文章聚集理??用妗⒔?Q理???题。

理?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体系。特定领域的理?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

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角和范式下,理?才能??υ?;只有通过?υ?,理?才能?虬l展。 极少有硕博?文是??造新理?的,能这?赢?然最好,但难度很大。

我??多?凳窃诩扔欣碚?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题?r,要以“?刃小笨吹枚男g语和明确的???肀硎觥???例如我最初提出的??题“中??瀹a?I?槭裁窗l展不起?怼保@?H?H是?ΜF象的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命题。 我的理?命题是:“中?a?I政策过程是精英主?У墓沧R过程?幔俊痹谶@??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诉求”三??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大体范?鸵?角。

(全文?碜哉?文快?网站 其次,选???题是一??“??笋”的过程。 理???题?是深深地隐藏在?繁复杂的现??背后,而发现理???题,?t需要运用理?思维的能力。

理?思维的??是一??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W者也不必望而?s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兴趣范?保绨?瀹a?I、信息产?I、农村医?、高等教育体制等,?V泛?g览相关的媒体?蟮馈⒄墨I和?W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狳c”。

第二步,?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哪男├碚??角?矸治觥爸⒔Y”或“?狳c”、运用了哪些理?工具,如公共?政的?角、社?n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

例如,西方的理?是否?o法解?中???题?或者同一????题能否用不同的理??斫忉??或者理?本身的前提假设、??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题,我??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 不过?要注意我??研究在?定的一到?赡?r间?龋欠窨赡芡瓿桑抠Y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全文?碜哉?文快?网站 最后,如何?述??题??述??题??质上就是凝?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خ??碜?ΜF????题的思考和?结,而不是?榱颂桌碚?而“削足适履”。

中?恼巍⒔??蜕?l展充?M??B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的术语、准确的??表述出?砟兀啃坌牟زص某?W者往往提出宏?サ母拍罨蚩蚣埽Î业慕ㄗh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⒚魅费芯?ο螅?亩砬?ο蟮?却孢??,保证能在有限的?r间?韧瓿梢?范的?W 术?文。 如“中??瀹a?I政策研究”就是一??非常含糊的?述,我??可以?募??方面?硎湛s?题:(1)?r间:??1980 年到 2000 年;(2)?ο螅赫呐?y者和?Q策行?椋皇鞘?觥⑵?I、治理结构等;(3)?角:政治和政府理?中的精英研究;(4)案例: 908 工程、909 工程、13 ?文件和《?子振兴》,这是发生在 1980 -2000年间半?逭哳I域的???重大工程和???重要文件。

通过这?拥拿魅方缍ǎ???⒛抗饧性凇罢哌^程”、“精英”、“共识”几??显而易?的概念上,??题也就水落石出了。同?r,??题清楚了,我??在筛选信息和资料?r也就有了明确的?俗迹谶@??“信息冗余”的?r代,能?虼蟠筇岣哐芯啃省? 二、如何做文献综述 (全文?碜哉?文快?网站 首先需要?ⅰ拔墨I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分开?怼N??在选?裱芯??题的?r候,需要了解???题产生的背景和?睚?去脉,如“中??瀹a?I的发展?v程”、“?庹l展半?瀹a?I的政策和??题”等等,这些?热?儆凇氨尘懊枋觥保P注的是现???用娴??题,?栏裰v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用??题,?栏裰v不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W术观点和理?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性的(Review 就是“评?”的意思),因此要?е髡弑救伺械难酃?(critical thinking) ??w纳和评?文献,而不?H?H是相关领域?W术研究的“堆砌”。

评?的主?,要按照??题展开,也就是说,?e的?W者是如何看待和解?Q你提出的??题的,他??的方法和理?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e的?W者已?很完美地解?Q了你提出的??题,那就?]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碚f说怎么做文献综述。

虽说,尽可能?V泛地收集资料是??任的研究?B度,但如果缺乏?俗迹图Ò?⑷艘胛墨I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

主流文献,如?领域的核心期刊、?典著作、?B?部门的研究?蟾妗⒅匾ػ衔锏挠^点和?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 而多?荡蟊?媒体上的相关?蟮阑蜓哉?,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r间精力所限,可以?暮?。

怎?用逶?领域的主流呢?建议?囊韵录?l途?饺胧郑阂皇?D?^的中外?W术期刊,找到一?善ء敖?典”的文章后“?藤摸瓜”,留意它??的?⒖嘉墨I。质量较高的?W术文章,通常是不?雎栽?领域的主流、?典文献的。

二是利用?W校?D?^的“中?。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认识古代诗歌手法的内涵和内容,理解古代诗歌常用手法,欣赏古诗诗歌的手法美,从而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热爱中国古典艺术,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

课题研究的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代诗歌的常用手法,构建艺术形式体系。

(2)能力目标:(A)学会系统、全面、整体地认识事物;

(B)学会发挥想像力,还原文本;

(C)学会记笔记。

(3)情感目标:热爱中国古典文化和古典艺术,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体系:

(A)表达方式(主要是抒情、描写,还有叙事和议论);

(B)常用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比兴寄托等);

(C)常用修辞手法(比拟,对偶,用典,夸张,对比等)

(2)古代诗歌的审美习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含蓄、委曲等)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涵泳法:反复阅读和体味;

(2)笔记法:通过眉批和旁批、知识迁移等方法,积累审美经验;

课题研究的步骤:

(1)开题阶段:

(A)明确课题名称、研究方法、研究时限、研究动机和意义目的,做好开题动员;

(B)公布研究性课题可选方向;

(C)自主分组,确定课题研究方向。

(2)研究阶段:

(A)例析诗歌;(B)自主积累:(C)阶段小结。

(3)结题阶段:

(A)结题动员;

(B)完成课题;

(C)成果展示。

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据记载它“深不可测”。李白游桃花潭时,曾受到当地乡民汪伦的款待,临离开时汪伦又赶到潭边相送,李白便即兴书写此诗赠给汪伦。我们现在用“情深似海”之类的词,已不觉新鲜了,但在唐代,李白即兴指潭水喻深情,则是个创新,因而令后人赞赏。问题是:李白是名动天下的大诗人,而据说汪伦只不过是一介乡村青年,且只是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偶尔结识,那么,李白对汪伦如此深情热烈的赞颂是否有足够的感情内蕴呢?“深不可测”的桃花潭犹不及“汪伦送我情”该不会是诗仙虚与委蛇的应酬夸张吧?其实不然。细揣诗意,李白是把汪伦对自己的毫无私利之心的纯洁的友谊同世态炎凉相对比,是有着丰厚的现实生活感受作为基础的。李白这人,有大志,也有大才,诗名早就响震天下。但因他禀性兀傲,不愿阿附权贵,低眉俯首,因而长期遭受排斥,很不得志,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着深切的体验。这次,他游桃花潭一带,自然会结识许多当地人士,但在离开时,却只有汪伦组织了一队人唱着歌,用脚踏着节拍前来热烈送行。这自然使潦倒失意的李白深为感动。当然,作为一首短小的绝句,他只能如此含蓄地写,因此,只有细加品味,才能体会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写诗人登舟时有所期待,而又惘然若失。句首直呼己名,含有一种深沉的感叹意味,犹如说:李白呀李白呀!“将欲”这两个字读起来是很感滞重的,似乎连招呼船家起程这样简单的事还得狠狠心才行。他为什么心情这样沉重呢?可以想见的起码有这样几个方面:其一,“舟”为小船,当不会有许多人同行。“行”有“往”义,但不象“前往某地”那样有明确的目的地;有“去(离开)”义,但也不强调离开某地。这样看来,诗人用“行”字是为了表现一种欲行不行的矛盾心态。为什么呢?试想,诗人将要乘一叶孤舟继续他的漫游,在漫长的旅途中,其孤独可想而知。此时,他回望桃花潭岸边,这些天来所见之美景怎会不使他恋恋不舍?但终究是要离开了。这就会令人深深感叹。其二,诗人性格豪放,喜结交天下豪杰。此时,若有好友相送,金樽清酒,一饮“三百杯”,无论是放歌还是悲吟,总能渲泄胸中郁郁之情。可现在,孤零零地悄然离去,心中自然深感失望和怅惘。总之,第一句写诗人欲行不行时的怅惘,为下一句蓄足了情势。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价值探究 在唐诗及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李白的课题的评论资料和专著的相对匮乏。典型一点的就胡震亨的《李诗通》,杨其贤、萧士赟及王琦三家分别为《李太白全集》做的注本,以及薛仲邕做的《李太白年谱》等,到了近代,也只有郭沫若先生曾系统地研究过。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却是,隐藏或者回避了更深的内涵和问题不谈,或者只是考证了一下诗的某句出典或者创作的年代,实在是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李白是中国这块汉语言文字沃土上滋生的特殊文化现象。其长期存在而且具有恒久的艺术和人性魅力,一定有自己不可复制和逆转的深层次原因。这当然需要我们对李白以及浪漫主义诗歌乃至文学进行本体上的考虑,这种考虑或者应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这就是李白的价值重估的问题,我对李白的认识,在接近的程度上永远不敢说真正理解李白的精神神韵。加上我现在只有20岁的小小年龄,不敢也不可能陷入那细节上的研究,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我在玩味李白作品的时候,始终告诫自己一点:做人要做真诚的人,依照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世俗的理念,浪漫只能是以人的生命为主体的浪漫。下面就将自己的三个妄自菲薄的观点和体会谈一谈: 第一, 诗歌与人生合一。 人生应该是诗意的人生。所以浪漫主义诗人始终追思人生的诗意,把人的本真情感纯化,力图把人类从各种“非人化境遇”中拉出来,启迪异化现象日趋严重情况下芸芸众生那沉重的心灵。表现在李白身上,他是一个强烈的“以天下为一己之私”的人。与李白同时代的其它诗人,根本无法将个人的主体意识摆到李白这样的高度上。而其它诗人则是以天下为他人之私或以天下为天下共同之私。李白是皇室宗亲,使他能够摆脱一个穷酸读书人的孜孜以求的“暮登天子堂”的“田舍郎”梦想,他直到四十岁才应诏入朝,不是由于科举,而是玄宗的下诏相请。达芬奇一生最大的预言就是:人类定有飞翼!而且一生在致力研究飞行器。李白则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他就是人类性灵得以飞升之翼。李白在二十岁时就做《大鹏赋》,在临终前又写了《临路歌》,以及其它一些诗中始终以生有巨大翅膀的大鹏自比,以寄托他那“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以迅征”之志!他是以道家的天地人合一为目标和准则的,正因为如此,他能展开“无往不到的想象之翼”。正是出于这种心态,足以使他把人的本真情感化,追思人生的诗意而不被异化。 其他诗人则认为天下是皇帝的,自己只不过是天地间的过客,人生旅途看到什么景色就赞美两句,多献媚之词,而少由衷之意,即使偶而言由衷了,也缺乏李白那种以主人翁姿态吟唱出的“天地动、鬼神惊”之语?而李白是主人,他赞美时,自然而且放达,只是由于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欢和钟爱。下面我们就一道去看一看,李白是怎样以整个生命的神奇力量,振动想象之翼飞翔的: 1、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宏大抱负,并为理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希望建立不世之功。他鄙视蓬间雀,没有凡夫俗子那种垂涎欲滴的权利欲,他政治视野开阔,正如大鹏的个性。正如陈胜所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但他又不想一步步脚踏实地登上事业的顶峰,却想平交王候,一步凌云。他一生都怀有侥幸成功的心理,一举定邦,一言问鼎,西入长安,从永王嶙以及晚年想当一普通士兵进而建功立业的想法都是这“侥幸心理”的直接反映。这一点,正与大鹏捕捉猎物的方式相似,它在云端远远地看着猎物,一个俯冲便轻而易举地用爪子抓在手里。 2、在处世上,道家的思想支配他,他自由自在,毫无拘检,无为而达。他在茶楼酒肆“天子呼来不上马,自言臣是酒中仙”,他在金銮殿,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都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大鹏在飞翔之中,总是看似漫不经心,自由自在,但自有服不可撼动的活泼与强硬。 3、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人情世态,有时异常敏锐地看出本质的东西。但总的说来,未免失之浪漫。大鹏在云端向下俯啄,不再象在平地上看世界时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在动态中把握,而抛开了颜色、声音、形状的干扰,更能抓住本质。 4、在艺术上,他继承了庄周、屈原以来的优秀浪漫主义传统,以囊括宇宙、席卷八荒的气概,以“惊风雨、泣鬼神”的笔姿表现出恢弘的志气和飘逸的风格。所谓“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在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一首中,有“我志在删述,绝笔于获鳞”的诗句,俨然以新一代知识分子领袖自居。大鹏展翅飞翔眼天低,放眼天下时,飘逸正是大鹏飞翔的神态和风格。 5、李白正是因为以脱离现实的“以天下为一已之私”的想象之翼翱翔时,远离了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造成其人生悲喜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又给他浪漫主义诗作注入超越时代的魅力。与一般诗人相比,太白诗几乎是用孤傲的自我串连起来的。“羞于世人同”,使他一生“傲岸苦不谐”,这种空前和孤傲包涵着世人对他的无法理解和他无法去理解世人的“双重苦恼”。但他对理想执著追求,对生命的极大热爱使他不肯屈服---“耻与鸡并食,长与凤为群”。杜甫也在诗中提到李白的不被人理解:“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大鹏的独与天齐的飞行本能,使他苦恼,但他绝不会轻易放弃。 6、李白能把不被世人理解的悲愤,体现在不入流俗的的气魄和狂歌的坦荡上。在剧烈的站突中,他能把极度的痛苦表现为极度的超脱各非凡的气势上:“庐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街挂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变不足悲!”“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候!”“东山高卧时起来,欲苍生未应晚。”大鹏能够在暴风雨中,笔直向上,直冲云宵,以表现自己的生命力,这正是他孤傲冷俊的性格决定的。李白这种精神境界的超越性几乎是唐代乃至后代诗人无法比拟的。这种超越性使他的诗的力度空前,也使人的生命力各个性淋漓尽致展现。从这个意义让讲: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以生命写诗的人。 诗例1《谢眺楼饯别授书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比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事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赠别诗占他诗歌的比便相当大,但可以说每一首赠别诗都不是为了写诗写诗,而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他的诗句都是从他的肺腑里蹦出来的,跳跃着时代向上的脉搏。赠别诗中,他总是能够排除虚伪的感情各捧场,直抒胸意,痛快淋漓。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不仅没有应酬的痕迹,就是表达上也是感情充沛,妙手偶得,浑然天成。诗人忽喜忽悲,忽喜忽悲,情绪万变意象急剧跳跃。真实反映了一个满腹牢骚别恨的诗人复杂心情,李白之诗能从应酬诗的俗套中跳出来,因为他感情饱满真挚。使形不连而意连有一种合谐和美,所以杜甫评价其“飘然思不群”。 李白是一个能把外物随时随处为我所有、带着强列主观色彩的人,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他的“以第一人称为视点”的歌行中。李白这种做法无疑给作品带来了不谐调的成分,或者说紧张感、跳跃感,而李白的不受内心束缚的浪漫主义诗情,只有通过大多数诗人认为“不可做诗的形式”中,才会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展翅敖游。 第二,理性不能保证人的判断的正确性。人应以自己内在的的灵性作为外界的依据,以直觉各顿悟有所判断的依据。 李白是一个性灵派的诗人,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重直觉。他的感情炽热,发为诗则一种天马行空的轻灵飘逸,以江河般的“恣态奔腾”气势来表现自己浩大不捐的力量;而杜甫则象海边的碓石,在岸边静静地矗立着以一种拙力来表现诗情。德国浪漫主义诗哲的本体论认为:“诗人希望在诗的国度里消除束缚,庸俗各一切对立,达到绝对自由。从而把诗的想像激情和幻想给有限的生命以出神的状态中,把握时间的永恒。”从东、西方关于诗的的本体的不同把握,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中国的诗歌创作,对于”志”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是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就可以了。具体地说,以何种形式是五言或七言,全凭诗人自己主观好恶,而实际上大多数诗人都自束手足,不仅格式工整,而且绝不逾平仄半步。至于说在鉴赏者那里所要求的也根本没有提出“出神”的状态各“时间的永恒性”。 从诗的概念的简单分析和比较,我们容易看出,诗的创作在各个时代有些共同特点.在人的诗作和修行成佛上,都存在着这样两种方式孰优的争论:是顿悟的,还是渐修的,是要借用直觉直抒胸意和感受,还是借助理性观照勤修苦炼,是做道家的游方圣僧,还是做苦行僧。一者以酒肉穿肠过,一者以恪守五戒十律,问汝今能持否?这种争论,导致了佛教完派的分野,推而广之,在做人和做诗上也有南宗、北宗之分。北宗学问渊综广博,南宗学问清通简要。“北宗人看书如显处观月,南宗人看书如牖中窥日。北宗风格退敛,南宗风格肆纵。北宗重细节,南宗人重大概。”作诗也是如此。李白是一个性灵的诗人,他很崇拜谢灵运,他的心里时常是“空无一物”坦荡的,所以没有任何滞重的东西,他能抓住一刹那的感受,而不拘泥形式地表现内心的“志”这一点上。 在荡漾人类性灵的浪漫主义诗人那里,主体感受已经最大限度地溶在诗中,甚至可以活主体已消失在语言中,同时语言的形式语言的选择已成活主体已成极其次要的问题,只有一种意识上的一种冲动在主体和鉴赏者中间,这种意识就下面第三点中谈及的宇宙意识。 读杜甫的诗和读李白的诗,我总是有二种不同的感觉,那就是杜甫是在静观人生,而李白则是挥霍人生。我们每一读者都是通过每一句单独的感觉与诗人交流的。另外,李和杜的诗有一个区别是,李诗中多采用过去时友人入蜀道还没有发生,李诗已出现了,而且每一读者读过后,好像旅游时结束后的轻松,而杜甫的则是雨已下过后,他与读者说,这雨是怎么下的。前者有畅想时的美感,后者有回忆时的欢欣。 第二, 追求与大自然的神秘契合交感,反对理性使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抗。 这一点是李白和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和文学家共同具备的,那就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 庄周梦见蝴蝶,他分不清到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屈原在《天问》中,一连串向天发问,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李白终身以大鹏自比,是他能够象大鹏一样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还是大鹏能够像李白一样有放荡不羁的思想?!具有这强烈的宇宙意识的人,是不能为理性而牺牲自己内心的灵性的,他的灵性只能深深地来自于他强大的生龠,来自于他对生命对宇宙的神秘契合的强烈的爱。既然有白天存在,那么一定有黑夜存在,有“熵”存在,使我们的能量凝聚,既然生命是存在的,那么死亡也一定存在,生命是好的,那么死亡也一定是美好的,具有宇宙意识的人,能够超越事物偏执的两端,在两者这上静观两者的兴替变化,所以他进亦忧、退亦忧。李白就是这样一个人,能把生命中的得失、痛苦和欢乐,一起下酒的人,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对自己生命的强烈的爱,而这种爱时来源于任何一个自然生命生存的全部认同。整个人类发展史上,人的焦虑,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命本真的焦虑,二,是道德上的焦虑。三,是精神上的焦虑,尼采说过一句话:“上帝死了!”---是他们共同的焦虑之声。具有了强烈宇宙意识的人,他们退了,退到山林做起了隐士,那里不再不会有政治战争的干扰和危胁其生命的存在,但他们为了摆脱精袖的无归依,他们向社会的道德进攻了,以获得人的精神生活的健全,李白是这样做的,庄子,嵇康,陶渊明都莫不如此。 现代派的绘画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画的整体效果,它看上去首先是一幅感人的画,然后细看却看只不过是一些色彩的点染和几何图形的罗列。这一点与古典绘画不同,它看上去是一些感人的细节,而后一幅画的意义才脱然而出。这就像李白的诗与杜甫的不同。 下面举一例:《观卢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整首诗没有固定的视点,不是一个“遥”反映出来的。诗人不是通常所说的站在高处,看瀑布的水向下奔泻,也不是仰视瀑布的水直从天上垂下,更不是一个为看瀑布,而找到一个相同高山头平视瀑布流淌的全过程。而是李白自己化做了瀑布的一滴水,在瀑布流下的过程中,恣意奔泻,他感觉到崖石的期待,这滴水不怕身体失重、生命失重的情况下,不管是那块岩在上面跌得粉身碎骨,他期待着这种辉煌。这滴水,用自己势能向下冲,而且越落越快,不可阻挡,这是他整个生命所蕴藏的最后的能量,那一滴水的重量不止是他生命的重量。这时,他不知瀑布是他,还是他是瀑布,天地晕眩了,岩石也模糊了,他也为自己的力量感觉陶醉了,三千里的长度对它来说太长又太短了,他有权利更深体味这种生活。 这首诗是与《卢山谣》先后写的,那时他六十岁,离他生命的终点只差两年。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讲,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有与天地合一的宇宙意识,梁实秋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到了相当年龄,还不失赤子之心,方寸之间诗意盎然,方是诗人。”那银河,那瀑布的水,那崖石,已不再有最初的涵义,而是他浪漫主义诗情的一部分了。下面我谈一谈浪漫主义诗人之死 1老子之死(按一般说法,他不称浪漫主义诗人之列,但他是具有宇宙意识和人类性的人)。他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就消失了。他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而去,我们不得而知。在一个战乱的时代,他抛弃了什么,但他和自己的形体合一,谁也干扰了他的心神,追寻他的大道去了。2庄子之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中记载:“庄子快死的时候,弟子们商议要厚葬,但庄子说:“我用天地为棺木,日月做壁玉,星辰做葬珠,万物来送葬,这不是很壮的葬礼吗?还有什么可求的呢?”3屈原之死:在端五节投汨罗江而死,他绝不是简单的为楚国而死,他超脱了形体,他是吟唱着《天问》而死的,他是涌颂着《离骚》而死的。任何人拥抱着本真的自己而死的。那死是一种宇宙意识的体验,他的死亡是他生命之后的生命。 4李白之死:投水。他是乘舟大醉后,为捕捉水中的月亮而死的。他是吟着大鹏赋“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而死的,他是和自己心中的月亮一起死的。他投水时,月碎了,他成了水中的月亮,他寻到了月和生命的圆满和光亮。 每一个浪漫诗人都对自己生命赋予最大限度的认同。正是因为他最大的认同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他的一切都被他自己的行动赋于了永恒的生命力,连同他的死。每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之死都是人类灵性的一次极大的尙失,又是人类灵性的一次圆满。这是人类诗化人生历史的一次涅磐。 以上谈了什么是浪漫主义?什么是浪漫主义诗歌和诗人?而真正的成为浪漫主义诗人,首先是又必须浪漫地做人。 浪漫地做人的基础是学会心理状态有一种一成不变的特性,我们不妨称之为稳定性,如果没有外来的信息冲击,那么每个人会依照这种稳定性一如既往地生活下去。他遇到什么人说什么话,他是早晨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会有条不紊。但人的心理状态有一种易变性。当外来的信息量很大,他再继续按常规做事已成为不可能,他会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解放自己的苦闷。这时他对熟悉他的朋友说,会觉得他突变了一个人。而如果他觉察到周围人的因自己的心理状态而导致了对自己不利的看法,他会很犹豫彷徨,恨不得自己马上回到原来做事的方式中去,但这种情况正象“熵”一样有不可逆性,于是他留恋过去,他回忆过去,一直追塑到自己的童年,而否定了现在的一切失败和成功。 而浪漫主义诗人则不同。他们是善于改变自我的心理状态。而且会这种变化而由衷的高兴。他觉得自己又触及到更为崭新的生命内容。他还能保持那颗赤子之心,而不有损自己的灵性。所以他敢于让高力士脱靴,尽管他的同行会认为这是狂妄,认为这样做会导致他行事的不便,而他则一如既往。所以他敢去投水而死去捕捉月亮,他这样做,只是因为他喜欢有世俗所说的那种损失和意义。 确实,“诗言志”在心为心,在心为志,发而为诗。做人就像做诗一样,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做,就是把人生的一切都转化成诗的意境了,行事的效果和其所想之间就达到了合一。不知他是做诗还是在说话,没有了世俗的理念。生命的过程中,每一改变所赋于的浪漫主义诗人感觉抓住了,不再停留在某一种状态了,浪漫主义诗人高兴自己能够适应了所有的状态,而自由自在生活了。人的每一次心理状态改变都可以说是过去的自我的一次死亡,如果你为这种改变而有一种荣誉感,崇高感,你会对自己有一种认同。而别人在一次活动中,打破了你的心理状态,给你一个崭新的思想,如果你有羞耻心恐惧心很焦虑,那你也同样是死亡了一次,如果你战胜了这种感觉,你会和他成为朋友,如果你没有远离这种生活,你会更强地自闭于自我。

李白论文开题报告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价值探究 在唐诗及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李白的课题的评论资料和专著的相对匮乏。典型一点的就胡震亨的《李诗通》,杨其贤、萧士赟及王琦三家分别为《李太白全集》做的注本,以及薛仲邕做的《李太白年谱》等,到了近代,也只有郭沫若先生曾系统地研究过。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却是,隐藏或者回避了更深的内涵和问题不谈,或者只是考证了一下诗的某句出典或者创作的年代,实在是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李白是中国这块汉语言文字沃土上滋生的特殊文化现象。其长期存在而且具有恒久的艺术和人性魅力,一定有自己不可复制和逆转的深层次原因。这当然需要我们对李白以及浪漫主义诗歌乃至文学进行本体上的考虑,这种考虑或者应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这就是李白的价值重估的问题,我对李白的认识,在接近的程度上永远不敢说真正理解李白的精神神韵。加上我现在只有20岁的小小年龄,不敢也不可能陷入那细节上的研究,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我在玩味李白作品的时候,始终告诫自己一点:做人要做真诚的人,依照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世俗的理念,浪漫只能是以人的生命为主体的浪漫。下面就将自己的三个妄自菲薄的观点和体会谈一谈: 第一, 诗歌与人生合一。 人生应该是诗意的人生。所以浪漫主义诗人始终追思人生的诗意,把人的本真情感纯化,力图把人类从各种“非人化境遇”中拉出来,启迪异化现象日趋严重情况下芸芸众生那沉重的心灵。表现在李白身上,他是一个强烈的“以天下为一己之私”的人。与李白同时代的其它诗人,根本无法将个人的主体意识摆到李白这样的高度上。而其它诗人则是以天下为他人之私或以天下为天下共同之私。李白是皇室宗亲,使他能够摆脱一个穷酸读书人的孜孜以求的“暮登天子堂”的“田舍郎”梦想,他直到四十岁才应诏入朝,不是由于科举,而是玄宗的下诏相请。达芬奇一生最大的预言就是:人类定有飞翼!而且一生在致力研究飞行器。李白则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他就是人类性灵得以飞升之翼。李白在二十岁时就做《大鹏赋》,在临终前又写了《临路歌》,以及其它一些诗中始终以生有巨大翅膀的大鹏自比,以寄托他那“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以迅征”之志!他是以道家的天地人合一为目标和准则的,正因为如此,他能展开“无往不到的想象之翼”。正是出于这种心态,足以使他把人的本真情感化,追思人生的诗意而不被异化。 其他诗人则认为天下是皇帝的,自己只不过是天地间的过客,人生旅途看到什么景色就赞美两句,多献媚之词,而少由衷之意,即使偶而言由衷了,也缺乏李白那种以主人翁姿态吟唱出的“天地动、鬼神惊”之语?而李白是主人,他赞美时,自然而且放达,只是由于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欢和钟爱。下面我们就一道去看一看,李白是怎样以整个生命的神奇力量,振动想象之翼飞翔的: 1、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宏大抱负,并为理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希望建立不世之功。他鄙视蓬间雀,没有凡夫俗子那种垂涎欲滴的权利欲,他政治视野开阔,正如大鹏的个性。正如陈胜所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但他又不想一步步脚踏实地登上事业的顶峰,却想平交王候,一步凌云。他一生都怀有侥幸成功的心理,一举定邦,一言问鼎,西入长安,从永王嶙以及晚年想当一普通士兵进而建功立业的想法都是这“侥幸心理”的直接反映。这一点,正与大鹏捕捉猎物的方式相似,它在云端远远地看着猎物,一个俯冲便轻而易举地用爪子抓在手里。 2、在处世上,道家的思想支配他,他自由自在,毫无拘检,无为而达。他在茶楼酒肆“天子呼来不上马,自言臣是酒中仙”,他在金銮殿,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都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大鹏在飞翔之中,总是看似漫不经心,自由自在,但自有服不可撼动的活泼与强硬。 3、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人情世态,有时异常敏锐地看出本质的东西。但总的说来,未免失之浪漫。大鹏在云端向下俯啄,不再象在平地上看世界时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在动态中把握,而抛开了颜色、声音、形状的干扰,更能抓住本质。 4、在艺术上,他继承了庄周、屈原以来的优秀浪漫主义传统,以囊括宇宙、席卷八荒的气概,以“惊风雨、泣鬼神”的笔姿表现出恢弘的志气和飘逸的风格。所谓“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在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一首中,有“我志在删述,绝笔于获鳞”的诗句,俨然以新一代知识分子领袖自居。大鹏展翅飞翔眼天低,放眼天下时,飘逸正是大鹏飞翔的神态和风格。 5、李白正是因为以脱离现实的“以天下为一已之私”的想象之翼翱翔时,远离了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造成其人生悲喜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又给他浪漫主义诗作注入超越时代的魅力。与一般诗人相比,太白诗几乎是用孤傲的自我串连起来的。“羞于世人同”,使他一生“傲岸苦不谐”,这种空前和孤傲包涵着世人对他的无法理解和他无法去理解世人的“双重苦恼”。但他对理想执著追求,对生命的极大热爱使他不肯屈服---“耻与鸡并食,长与凤为群”。杜甫也在诗中提到李白的不被人理解:“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大鹏的独与天齐的飞行本能,使他苦恼,但他绝不会轻易放弃。 6、李白能把不被世人理解的悲愤,体现在不入流俗的的气魄和狂歌的坦荡上。在剧烈的站突中,他能把极度的痛苦表现为极度的超脱各非凡的气势上:“庐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街挂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变不足悲!”“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候!”“东山高卧时起来,欲苍生未应晚。”大鹏能够在暴风雨中,笔直向上,直冲云宵,以表现自己的生命力,这正是他孤傲冷俊的性格决定的。李白这种精神境界的超越性几乎是唐代乃至后代诗人无法比拟的。这种超越性使他的诗的力度空前,也使人的生命力各个性淋漓尽致展现。从这个意义让讲: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以生命写诗的人。 诗例1《谢眺楼饯别授书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比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事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赠别诗占他诗歌的比便相当大,但可以说每一首赠别诗都不是为了写诗写诗,而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他的诗句都是从他的肺腑里蹦出来的,跳跃着时代向上的脉搏。赠别诗中,他总是能够排除虚伪的感情各捧场,直抒胸意,痛快淋漓。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不仅没有应酬的痕迹,就是表达上也是感情充沛,妙手偶得,浑然天成。诗人忽喜忽悲,忽喜忽悲,情绪万变意象急剧跳跃。真实反映了一个满腹牢骚别恨的诗人复杂心情,李白之诗能从应酬诗的俗套中跳出来,因为他感情饱满真挚。使形不连而意连有一种合谐和美,所以杜甫评价其“飘然思不群”。 李白是一个能把外物随时随处为我所有、带着强列主观色彩的人,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他的“以第一人称为视点”的歌行中。李白这种做法无疑给作品带来了不谐调的成分,或者说紧张感、跳跃感,而李白的不受内心束缚的浪漫主义诗情,只有通过大多数诗人认为“不可做诗的形式”中,才会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展翅敖游。 第二,理性不能保证人的判断的正确性。人应以自己内在的的灵性作为外界的依据,以直觉各顿悟有所判断的依据。 李白是一个性灵派的诗人,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重直觉。他的感情炽热,发为诗则一种天马行空的轻灵飘逸,以江河般的“恣态奔腾”气势来表现自己浩大不捐的力量;而杜甫则象海边的碓石,在岸边静静地矗立着以一种拙力来表现诗情。德国浪漫主义诗哲的本体论认为:“诗人希望在诗的国度里消除束缚,庸俗各一切对立,达到绝对自由。从而把诗的想像激情和幻想给有限的生命以出神的状态中,把握时间的永恒。”从东、西方关于诗的的本体的不同把握,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中国的诗歌创作,对于”志”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是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就可以了。具体地说,以何种形式是五言或七言,全凭诗人自己主观好恶,而实际上大多数诗人都自束手足,不仅格式工整,而且绝不逾平仄半步。至于说在鉴赏者那里所要求的也根本没有提出“出神”的状态各“时间的永恒性”。 从诗的概念的简单分析和比较,我们容易看出,诗的创作在各个时代有些共同特点.在人的诗作和修行成佛上,都存在着这样两种方式孰优的争论:是顿悟的,还是渐修的,是要借用直觉直抒胸意和感受,还是借助理性观照勤修苦炼,是做道家的游方圣僧,还是做苦行僧。一者以酒肉穿肠过,一者以恪守五戒十律,问汝今能持否?这种争论,导致了佛教完派的分野,推而广之,在做人和做诗上也有南宗、北宗之分。北宗学问渊综广博,南宗学问清通简要。“北宗人看书如显处观月,南宗人看书如牖中窥日。北宗风格退敛,南宗风格肆纵。北宗重细节,南宗人重大概。”作诗也是如此。李白是一个性灵的诗人,他很崇拜谢灵运,他的心里时常是“空无一物”坦荡的,所以没有任何滞重的东西,他能抓住一刹那的感受,而不拘泥形式地表现内心的“志”这一点上。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价值探究 在唐诗及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李白的课题的评论资料和专著的相对匮乏。典型一点的就胡震亨的《李诗通》,杨其贤、萧士赟及王琦三家分别为《李太白全集》做的注本,以及薛仲邕做的《李太白年谱》等,到了近代,也只有郭沫若先生曾系统地研究过。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却是,隐藏或者回避了更深的内涵和问题不谈,或者只是考证了一下诗的某句出典或者创作的年代,实在是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李白是中国这块汉语言文字沃土上滋生的特殊文化现象。其长期存在而且具有恒久的艺术和人性魅力,一定有自己不可复制和逆转的深层次原因。这当然需要我们对李白以及浪漫主义诗歌乃至文学进行本体上的考虑,这种考虑或者应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这就是李白的价值重估的问题,我对李白的认识,在接近的程度上永远不敢说真正理解李白的精神神韵。加上我现在只有20岁的小小年龄,不敢也不可能陷入那细节上的研究,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我在玩味李白作品的时候,始终告诫自己一点:做人要做真诚的人,依照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世俗的理念,浪漫只能是以人的生命为主体的浪漫。下面就将自己的三个妄自菲薄的观点和体会谈一谈: 第一, 诗歌与人生合一。 人生应该是诗意的人生。所以浪漫主义诗人始终追思人生的诗意,把人的本真情感纯化,力图把人类从各种“非人化境遇”中拉出来,启迪异化现象日趋严重情况下芸芸众生那沉重的心灵。表现在李白身上,他是一个强烈的“以天下为一己之私”的人。与李白同时代的其它诗人,根本无法将个人的主体意识摆到李白这样的高度上。而其它诗人则是以天下为他人之私或以天下为天下共同之私。李白是皇室宗亲,使他能够摆脱一个穷酸读书人的孜孜以求的“暮登天子堂”的“田舍郎”梦想,他直到四十岁才应诏入朝,不是由于科举,而是玄宗的下诏相请。达芬奇一生最大的预言就是:人类定有飞翼!而且一生在致力研究飞行器。李白则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他就是人类性灵得以飞升之翼。李白在二十岁时就做《大鹏赋》,在临终前又写了《临路歌》,以及其它一些诗中始终以生有巨大翅膀的大鹏自比,以寄托他那“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以迅征”之志!他是以道家的天地人合一为目标和准则的,正因为如此,他能展开“无往不到的想象之翼”。正是出于这种心态,足以使他把人的本真情感化,追思人生的诗意而不被异化。 其他诗人则认为天下是皇帝的,自己只不过是天地间的过客,人生旅途看到什么景色就赞美两句,多献媚之词,而少由衷之意,即使偶而言由衷了,也缺乏李白那种以主人翁姿态吟唱出的“天地动、鬼神惊”之语?而李白是主人,他赞美时,自然而且放达,只是由于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欢和钟爱。下面我们就一道去看一看,李白是怎样以整个生命的神奇力量,振动想象之翼飞翔的: 1、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宏大抱负,并为理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希望建立不世之功。他鄙视蓬间雀,没有凡夫俗子那种垂涎欲滴的权利欲,他政治视野开阔,正如大鹏的个性。正如陈胜所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但他又不想一步步脚踏实地登上事业的顶峰,却想平交王候,一步凌云。他一生都怀有侥幸成功的心理,一举定邦,一言问鼎,西入长安,从永王嶙以及晚年想当一普通士兵进而建功立业的想法都是这“侥幸心理”的直接反映。这一点,正与大鹏捕捉猎物的方式相似,它在云端远远地看着猎物,一个俯冲便轻而易举地用爪子抓在手里。 2、在处世上,道家的思想支配他,他自由自在,毫无拘检,无为而达。他在茶楼酒肆“天子呼来不上马,自言臣是酒中仙”,他在金銮殿,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都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大鹏在飞翔之中,总是看似漫不经心,自由自在,但自有服不可撼动的活泼与强硬。 3、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人情世态,有时异常敏锐地看出本质的东西。但总的说来,未免失之浪漫。大鹏在云端向下俯啄,不再象在平地上看世界时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在动态中把握,而抛开了颜色、声音、形状的干扰,更能抓住本质。 4、在艺术上,他继承了庄周、屈原以来的优秀浪漫主义传统,以囊括宇宙、席卷八荒的气概,以“惊风雨、泣鬼神”的笔姿表现出恢弘的志气和飘逸的风格。所谓“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在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一首中,有“我志在删述,绝笔于获鳞”的诗句,俨然以新一代知识分子领袖自居。大鹏展翅飞翔眼天低,放眼天下时,飘逸正是大鹏飞翔的神态和风格。 5、李白正是因为以脱离现实的“以天下为一已之私”的想象之翼翱翔时,远离了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造成其人生悲喜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又给他浪漫主义诗作注入超越时代的魅力。与一般诗人相比,太白诗几乎是用孤傲的自我串连起来的。“羞于世人同”,使他一生“傲岸苦不谐”,这种空前和孤傲包涵着世人对他的无法理解和他无法去理解世人的“双重苦恼”。但他对理想执著追求,对生命的极大热爱使他不肯屈服---“耻与鸡并食,长与凤为群”。杜甫也在诗中提到李白的不被人理解:“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大鹏的独与天齐的飞行本能,使他苦恼,但他绝不会轻易放弃。 6、李白能把不被世人理解的悲愤,体现在不入流俗的的气魄和狂歌的坦荡上。在剧烈的站突中,他能把极度的痛苦表现为极度的超脱各非凡的气势上:“庐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街挂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变不足悲!”“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候!”“东山高卧时起来,欲苍生未应晚。”大鹏能够在暴风雨中,笔直向上,直冲云宵,以表现自己的生命力,这正是他孤傲冷俊的性格决定的。李白这种精神境界的超越性几乎是唐代乃至后代诗人无法比拟的。这种超越性使他的诗的力度空前,也使人的生命力各个性淋漓尽致展现。从这个意义让讲: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以生命写诗的人。 诗例1《谢眺楼饯别授书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比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事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赠别诗占他诗歌的比便相当大,但可以说每一首赠别诗都不是为了写诗写诗,而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他的诗句都是从他的肺腑里蹦出来的,跳跃着时代向上的脉搏。赠别诗中,他总是能够排除虚伪的感情各捧场,直抒胸意,痛快淋漓。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不仅没有应酬的痕迹,就是表达上也是感情充沛,妙手偶得,浑然天成。诗人忽喜忽悲,忽喜忽悲,情绪万变意象急剧跳跃。真实反映了一个满腹牢骚别恨的诗人复杂心情,李白之诗能从应酬诗的俗套中跳出来,因为他感情饱满真挚。使形不连而意连有一种合谐和美,所以杜甫评价其“飘然思不群”。 李白是一个能把外物随时随处为我所有、带着强列主观色彩的人,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他的“以第一人称为视点”的歌行中。李白这种做法无疑给作品带来了不谐调的成分,或者说紧张感、跳跃感,而李白的不受内心束缚的浪漫主义诗情,只有通过大多数诗人认为“不可做诗的形式”中,才会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展翅敖游。 第二,理性不能保证人的判断的正确性。人应以自己内在的的灵性作为外界的依据,以直觉各顿悟有所判断的依据。 李白是一个性灵派的诗人,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重直觉。他的感情炽热,发为诗则一种天马行空的轻灵飘逸,以江河般的“恣态奔腾”气势来表现自己浩大不捐的力量;而杜甫则象海边的碓石,在岸边静静地矗立着以一种拙力来表现诗情。德国浪漫主义诗哲的本体论认为:“诗人希望在诗的国度里消除束缚,庸俗各一切对立,达到绝对自由。从而把诗的想像激情和幻想给有限的生命以出神的状态中,把握时间的永恒。”从东、西方关于诗的的本体的不同把握,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中国的诗歌创作,对于”志”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是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就可以了。具体地说,以何种形式是五言或七言,全凭诗人自己主观好恶,而实际上大多数诗人都自束手足,不仅格式工整,而且绝不逾平仄半步。至于说在鉴赏者那里所要求的也根本没有提出“出神”的状态各“时间的永恒性”。 从诗的概念的简单分析和比较,我们容易看出,诗的创作在各个时代有些共同特点.在人的诗作和修行成佛上,都存在着这样两种方式孰优的争论:是顿悟的,还是渐修的,是要借用直觉直抒胸意和感受,还是借助理性观照勤修苦炼,是做道家的游方圣僧,还是做苦行僧。一者以酒肉穿肠过,一者以恪守五戒十律,问汝今能持否?这种争论,导致了佛教完派的分野,推而广之,在做人和做诗上也有南宗、北宗之分。北宗学问渊综广博,南宗学问清通简要。“北宗人看书如显处观月,南宗人看书如牖中窥日。北宗风格退敛,南宗风格肆纵。北宗重细节,南宗人重大概。”作诗也是如此。李白是一个性灵的诗人,他很崇拜谢灵运,他的心里时常是“空无一物”坦荡的,所以没有任何滞重的东西,他能抓住一刹那的感受,而不拘泥形式地表现内心的“志”这一点上。 在荡漾人类性灵的浪漫主义诗人那里,主体感受已经最大限度地溶在诗中,甚至可以活主体已消失在语言中,同时语言的形式语言的选择已成活主体已成极其次要的问题,只有一种意识上的一种冲动在主体和鉴赏者中间,这种意识就下面第三点中谈及的宇宙意识。 读杜甫的诗和读李白的诗,我总是有二种不同的感觉,那就是杜甫是在静观人生,而李白则是挥霍人生。我们每一读者都是通过每一句单独的感觉与诗人交流的。另外,李和杜的诗有一个区别是,李诗中多采用过去时友人入蜀道还没有发生,李诗已出现了,而且每一读者读过后,好像旅游时结束后的轻松,而杜甫的则是雨已下过后,他与读者说,这雨是怎么下的。前者有畅想时的美感,后者有回忆时的欢欣。 第二, 追求与大自然的神秘契合交感,反对理性使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抗。 这一点是李白和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和文学家共同具备的,那就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 庄周梦见蝴蝶,他分不清到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屈原在《天问》中,一连串向天发问,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李白终身以大鹏自比,是他能够象大鹏一样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还是大鹏能够像李白一样有放荡不羁的思想?!具有这强烈的宇宙意识的人,是不能为理性而牺牲自己内心的灵性的,他的灵性只能深深地来自于他强大的生龠,来自于他对生命对宇宙的神秘契合的强烈的爱。既然有白天存在,那么一定有黑夜存在,有“熵”存在,使我们的能量凝聚,既然生命是存在的,那么死亡也一定存在,生命是好的,那么死亡也一定是美好的,具有宇宙意识的人,能够超越事物偏执的两端,在两者这上静观两者的兴替变化,所以他进亦忧、退亦忧。李白就是这样一个人,能把生命中的得失、痛苦和欢乐,一起下酒的人,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对自己生命的强烈的爱,而这种爱时来源于任何一个自然生命生存的全部认同。整个人类发展史上,人的焦虑,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命本真的焦虑,二,是道德上的焦虑。三,是精神上的焦虑,尼采说过一句话:“上帝死了!”---是他们共同的焦虑之声。具有了强烈宇宙意识的人,他们退了,退到山林做起了隐士,那里不再不会有政治战争的干扰和危胁其生命的存在,但他们为了摆脱精袖的无归依,他们向社会的道德进攻了,以获得人的精神生活的健全,李白是这样做的,庄子,嵇康,陶渊明都莫不如此。 现代派的绘画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画的整体效果,它看上去首先是一幅感人的画,然后细看却看只不过是一些色彩的点染和几何图形的罗列。这一点与古典绘画不同,它看上去是一些感人的细节,而后一幅画的意义才脱然而出。这就像李白的诗与杜甫的不同。 下面举一例:《观卢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整首诗没有固定的视点,不是一个“遥”反映出来的。诗人不是通常所说的站在高处,看瀑布的水向下奔泻,也不是仰视瀑布的水直从天上垂下,更不是一个为看瀑布,而找到一个相同高山头平视瀑布流淌的全过程。而是李白自己化做了瀑布的一滴水,在瀑布流下的过程中,恣意奔泻,他感觉到崖石的期待,这滴水不怕身体失重、生命失重的情况下,不管是那块岩在上面跌得粉身碎骨,他期待着这种辉煌。这滴水,用自己势能向下冲,而且越落越快,不可阻挡,这是他整个生命所蕴藏的最后的能量,那一滴水的重量不止是他生命的重量。这时,他不知瀑布是他,还是他是瀑布,天地晕眩了,岩石也模糊了,他也为自己的力量感觉陶醉了,三千里的长度对它来说太长又太短了,他有权利更深体味这种生活。 这首诗是与《卢山谣》先后写的,那时他六十岁,离他生命的终点只差两年。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讲,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有与天地合一的宇宙意识,梁实秋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到了相当年龄,还不失赤子之心,方寸之间诗意盎然,方是诗人。”那银河,那瀑布的水,那崖石,已不再有最初的涵义,而是他浪漫主义诗情的一部分了。下面我谈一谈浪漫主义诗人之死 1老子之死(按一般说法,他不称浪漫主义诗人之列,但他是具有宇宙意识和人类性的人)。他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就消失了。他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而去,我们不得而知。在一个战乱的时代,他抛弃了什么,但他和自己的形体合一,谁也干扰了他的心神,追寻他的大道去了。2庄子之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中记载:“庄子快死的时候,弟子们商议要厚葬,但庄子说:“我用天地为棺木,日月做壁玉,星辰做葬珠,万物来送葬,这不是很壮的葬礼吗?还有什么可求的呢?”3屈原之死:在端五节投汨罗江而死,他绝不是简单的为楚国而死,他超脱了形体,他是吟唱着《天问》而死的,他是涌颂着《离骚》而死的。任何人拥抱着本真的自己而死的。那死是一种宇宙意识的体验,他的死亡是他生命之后的生命。 4李白之死:投水。他是乘舟大醉后,为捕捉水中的月亮而死的。他是吟着大鹏赋“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而死的,他是和自己心中的月亮一起死的。他投水时,月碎了,他成了水中的月亮,他寻到了月和生命的圆满和光亮。 每一个浪漫诗人都对自己生命赋予最大限度的认同。正是因为他最大的认同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他的一切都被他自己的行动赋于了永恒的生命力,连同他的死。每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之死都是人类灵性的一次极大的尙失,又是人类灵性的一次圆满。这是人类诗化人生历史的一次涅磐。 以上谈了什么是浪漫主义?什么是浪漫主义诗歌和诗人?而真正的成为浪漫主义诗人,首先是又必须浪漫地做人。 浪漫地做人的基础是学会心理状态有一种一成不变的特性,我们不妨称之为稳定性,如果没有外来的信息冲击,那么每个人会依照这种稳定性一如既往地生活下去。他遇到什么人说什么话,他是早晨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会有条不紊。但人的心理状态有一种易变性。当外来的信息量很大,他再继续按常规做事已成为不可能,他会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解放自己的苦闷。这时他对熟悉他的朋友说,会觉得他突变了一个人。而如果他觉察到周围人的因自己的心理状态而导致了对自己不利的看法,他会很犹豫彷徨,恨不得自己马上回到原来做事的方式中去,但这种情况正象“熵”一样有不可逆性,于是他留恋过去,他回忆过去,一直追塑到自己的童年,而否定了现在的一切失败和成功。 而浪漫主义诗人则不同。他们是善于改变自我的心理状态。而且会这种变化而由衷的高兴。他觉得自己又触及到更为崭新的生命内容。他还能保持那颗赤子之心,而不有损自己的灵性。所以他敢于让高力士脱靴,尽管他的同行会认为这是狂妄,认为这样做会导致他行事的不便,而他则一如既往。所以他敢去投水而死去捕捉月亮,他这样做,只是因为他喜欢有世俗所说的那种损失和意义。 确实,“诗言志”在心为心,在心为志,发而为诗。做人就像做诗一样,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做,就是把人生的一切都转化成诗的意境了,行事的效果和其所想之间就达到了合一。不知他是做诗还是在说话,没有了世俗的理念。生命的过程中,每一改变所赋于的浪漫主义诗人感觉抓住了,不再停留在某一种状态了,浪漫主义诗人高兴自己能够适应了所有的状态,而自由自在生活了。人的每一次心理状态改变都可以说是过去的自我的一次死亡,如果你为这种改变而有一种荣誉感,崇高感,你会对自己有一种认同。而别人在一次活动中,打破了你的心理状态,给你一个崭新的思想,如果你有羞耻心恐惧心很焦虑,那你也同样是死亡了一次,如果你战胜了这种感觉,你会和他成为朋友,如果你没有远离这种生活,你会更强地自闭于自我。

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据记载它“深不可测”。李白游桃花潭时,曾受到当地乡民汪伦的款待,临离开时汪伦又赶到潭边相送,李白便即兴书写此诗赠给汪伦。我们现在用“情深似海”之类的词,已不觉新鲜了,但在唐代,李白即兴指潭水喻深情,则是个创新,因而令后人赞赏。问题是:李白是名动天下的大诗人,而据说汪伦只不过是一介乡村青年,且只是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偶尔结识,那么,李白对汪伦如此深情热烈的赞颂是否有足够的感情内蕴呢?“深不可测”的桃花潭犹不及“汪伦送我情”该不会是诗仙虚与委蛇的应酬夸张吧?其实不然。细揣诗意,李白是把汪伦对自己的毫无私利之心的纯洁的友谊同世态炎凉相对比,是有着丰厚的现实生活感受作为基础的。李白这人,有大志,也有大才,诗名早就响震天下。但因他禀性兀傲,不愿阿附权贵,低眉俯首,因而长期遭受排斥,很不得志,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着深切的体验。这次,他游桃花潭一带,自然会结识许多当地人士,但在离开时,却只有汪伦组织了一队人唱着歌,用脚踏着节拍前来热烈送行。这自然使潦倒失意的李白深为感动。当然,作为一首短小的绝句,他只能如此含蓄地写,因此,只有细加品味,才能体会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写诗人登舟时有所期待,而又惘然若失。句首直呼己名,含有一种深沉的感叹意味,犹如说:李白呀李白呀!“将欲”这两个字读起来是很感滞重的,似乎连招呼船家起程这样简单的事还得狠狠心才行。他为什么心情这样沉重呢?可以想见的起码有这样几个方面:其一,“舟”为小船,当不会有许多人同行。“行”有“往”义,但不象“前往某地”那样有明确的目的地;有“去(离开)”义,但也不强调离开某地。这样看来,诗人用“行”字是为了表现一种欲行不行的矛盾心态。为什么呢?试想,诗人将要乘一叶孤舟继续他的漫游,在漫长的旅途中,其孤独可想而知。此时,他回望桃花潭岸边,这些天来所见之美景怎会不使他恋恋不舍?但终究是要离开了。这就会令人深深感叹。其二,诗人性格豪放,喜结交天下豪杰。此时,若有好友相送,金樽清酒,一饮“三百杯”,无论是放歌还是悲吟,总能渲泄胸中郁郁之情。可现在,孤零零地悄然离去,心中自然深感失望和怅惘。总之,第一句写诗人欲行不行时的怅惘,为下一句蓄足了情势。

李白诗歌的意象群由大鹏、凤凰、猛虎、天马、黄河、长江、明月、仙与酒、剑与侠等等构成。在这独特的意象群中,最富于个性特点的当数那奋飞高翔的大鹏。在大鹏身上,李白寄予了自己的理想,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大鹏赋》不仅写出大鹏“怒无所搏,雄无所争”的力量,更写出大鹏不受任何束缚,任意翱翔云天的自由逍遥。大鹏是诗人的艺术化身,直到诗人临死之时,仍不忘怀大鹏,他沉痛的唱到:“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在对鹏的哀挽中总结自己的一生。诗人还常借凤凰言志:“风饥不啄食,所食唯琅轩。焉能与鸡群,刺蹊蹙争一……。“表明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志向。 李白诗歌独特的意象群,界说了最具创造力的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本身。从他众多的诗篇中,我们不难发现,李白的大部分诗歌专力塑造和突出的正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不像王维,对于怎样感知世界是那样关注、留神,也不像王昌龄,对怎样表达细腻的心里情绪是那么的介怀。李白索要表达的正是一个选昂的“我”——如何、怎样、说什么、干什么、从而也形成了诗人特殊的表达方式,真率明朗,酣畅淋漓。 所谓真率明朗,就是毫无掩饰,直抒胸襟。李白的诗,总是“开心写意”,无所顾忌,无所遮拦,他赶与斥责最高的统治者,藐视炙手可热的权贵,公开表明对现实的不满明确表明不与世同流合污。得意时,他放声大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他高声的疾呼:“大道加青天,我独不得出!”他哭,就痛苦出声;他歌,就狂放高唱……总之,李白的所思所忆,所感所发,全都向世人敞开,让人看得一清而楚。读他的诗,如清秋明月,晶莹透彻,清光可鉴。表面上太直太露,实际上直醇芬芳,是人感奋激荡。 而所谓的酣畅淋漓,就是汹涌而来,尽情宣泄。栗暴的诗,常常是突兀而来,如飞瀑急流:“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成青丝暮成雪。”先声夺人,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感染。而紧接着的,又往往是滚滚洪流,一泻无余:“弃我去者昨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将近酒》、《蜀道行》等诗,都是以奔放酣畅而著称的名篇。这些诗,大起大落,突兀变换,呈现出天马行空的气势,最能代表李白的诗歌德的个性特点。 杜甫的诗歌意向群,无不浸透着诗人忧国伤时,爱国悯生的感情,带有浓厚的忧郁色彩。同样是写凤凰,可他笔下的凤凰同李白诗中孤傲清高,洁身自好的凤凰截然不同。如《朱凤行》中那只处境艰险,孤无俦侣,但心系百鸟、仁爱善良的朱凤以及《凤凰台》中那只“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裹正为此,群盗何淹留”的悲凤,无不充满对黑暗现实在憎恨,对国家和天下苍生的关怀和同情。那一只只忧国忧民的凤凰,正是诗人的化身,充分表现了杜甫沉郁的风格。此外,桔树、瘦马、秋风、古塞、病桔甚至高江、急峡、危城等,也是杜甫的意象群。如“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底”等诗句,感情背伧,色彩忧郁,气氛沉重都有力的表现出杜甫深沉而忧郁的情思。杜甫虽不同于李白的真率明朗,酣畅淋漓但读起来却有另一番风味。 杜甫诗歌意象的组合,也不同于李白的诗歌的“疏宕”而是把若干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密度大。显得凝重、老成、深厚。如《登高》就是意象组织得十分紧密的一首诗,特别是首联和颔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象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而用字遣词又十分精密得当。从而沉郁顿挫地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半生艰难的身世家国之慨,被后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此外,“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细草微风岩,危墙独夜舟”等诗句,都是意象密度很好的句子。同时,杜诗的众多意象之间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如《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首联一乐景写哀情。花伤客心,颔联述山河壮丽,无限感慨;颈联论天下大事,词严义正;尾联讽刺当朝昏君,唱叹自遣。全诗意象密集,条例分明,熔自然景色、国家灾难、诗人情丝于一炉语壮意阔,寄慨颇深,鲜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 索引序列
  • 浅析李白诗中的侠气论文开题报告
  • 李白的仙侠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论文答辩
  • 关于李白诗歌论文的开题报告
  • 李白论文开题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