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大一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600字

大一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600字

发布时间:

大一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600字

与 其它 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有其鲜明特点,其内容时效性强、教学领域宽、 教育 政策性突出、教法灵活多样。我在此整理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摘要: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和非传统因素分化演绎,为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对外交往提出了新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思路变得尤为重要。尽管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在加剧,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关键词:国际形势;外交;合作;共同体

我们抛开意识形态之对立不言,单就国家的利益博弈而论。中国,目前处于守势,而日本,美国之类的国家则是出于攻势。他们视中国为未来国际地位的最大挑战者,那正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举世瞩目,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世界大国,才使他们对中国的崛起虎视眈眈,警惕加倍!

就意识形态、社会体制而言,中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期,相当于落后世界先进主流50年。但是这种逐渐形成的并且正在完善的社会体制一旦崩溃,势必将动乱频仍,民不聊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为韬晦策略,而在目前形势之下,已转为主动突围。

2006年1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非数十国论坛足以见证了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方针:是以新时代的步伐在迈进,是以寻求外部合作为主的外交政策。

对当前的中国而言,最大的国际问题莫过于台湾和朝鲜问题。台海局势,关乎世界格局,牵涉中、美、日、俄世界各极,这也是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关口。而对中国台湾的回归有极大异议和阻力的无疑是美国和日本,他们与台湾

“渊源”颇深,单在目前的局势下,大家都在观察对方的举动,以伺机获得主动。恰恰中国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也是纠葛不休,另外,日本首脑“拜鬼”也时常引发中国民众被屠杀时留下的伤痛。那么,现任日本信任首相安倍是否将依照自己的承诺不再参拜“神社”,是否有与中国修好之意,中日真能合作开发东海能源吗?台湾问题在好的发展趋势之下日本还会如此干涉吗?我们均不得而知,更有待观察。

当然,还有多年来一直充当台湾 “老大哥”--美国,它是“割舍”,还是将要采取什么奇异的干预对策,它在“霸主地位”之上将给于台湾什么样的支持,我想它连自己也不知道。因为这是一个互相牵制的时代,谁也不希望为了局部而危害全局,更不想在国际上落下有损威信的骂名。

朝核问题,最终结果如何,将取决于中、美、日、俄、韩、朝的六方再次聚头。而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忧虑,从立场上很难做到像美国那样“超脱”。50多年来,朝鲜至少在对美国、日本、台湾关系等原则问题上没有出卖过中国。不管朝鲜的内政如何,中国在国际上都不能保持中立,而必须站在朝鲜这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家伙”一边。

另一方面,在世界大的格局下,美国跟中国一道同为大国,他们一起作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其目标应当更远大:共同合作,维护一个有利于世界长期和平与繁荣世界体系。美中关系是个“密切而复杂”的问题。

或许,在某些时候,老美会想一些闲不住的做法来对中国进行“围堵”和“制衡”。比如前不久,美国曾游说韩国和日本加入“北约”,在这之前还劝说过澳大利亚,这不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霸权”而向中国和俄罗斯逼近吗?

而中俄目前的关系仅止于“互有所需”这一极其表面而又脆弱的层面,并隐藏着深层的风险。这一深层风险就是,随着两国的相继崛起,双边关系可能会再次面临“变”的格局。但是,在对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围堵”时,中俄将会毫无疑问的“对外”。

在美国与欧洲诸国看似亲密的关系渐行渐远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向中国靠近,欧洲援华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希望中国变,但是不宜过激,以免引起社会动荡。社会稳定了,也就稳住了欧洲人对中国大片市场的幻想。因此,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如果中国的改革不稳定,引起了社会动荡,它所有的投资可能全都泡汤。而保持社会稳定,也正是中国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中欧在将来的合作中一定会走向好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 教育 教学中存在着高校重视不够、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形式单一等主要问题。我整理了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 热点 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0万桶。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2016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6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可见,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2、全面提速——能源结构走向多元化

在当前国际金融风暴肆虐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这直接催生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上的新变化。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电首当其冲。2016年11月21日,中国第9座核电站——福建福清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工;12月16日,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动工建设;12月26日,总投资260亿元的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项目开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电规划正在中国渐次展开。据了解,我国2020年前将在核电方面投下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

其次,2016年12月15日,总投资近400亿元的“宁东大型煤电化基地”正式启动,意味着煤炭资源整合的“前奏”响起。

第三,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等地正在规划建设几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目前,甘肃酒泉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国围绕油气领域的对外合作进展不断加快:中国到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开通;中俄之间也确定将修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

据透露,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得到国家核准,不日将全面实施。这一总投资达930亿元的庞大工程,将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是中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仅钢材就要400万吨,如考虑到沿线城市内管线改造与建设,共能拉动投资3000亿元。同时,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成都千万吨级炼油厂不日也将开工建设。

张国宝表示,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举措,也说明中国的能源战略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要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能源企业的整合重组,建设现代、高效、稳定的能源工业体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表示,当前形势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创造了一个好时机,将来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

3、节能降耗——开源节流是治本之举

1月13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37、59美元。有人担心,低油价可能致使对新能源的投资放缓。

能源专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属性决定廉价时代将一去不返,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专家表示,对于中国这个耗能大国和人均资源小国来说,开源不节流,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从长远来看也只是治标之举。能源危机、气候危机,21世纪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世界社会和经济的两大事件,让世界各国幡然醒悟,解决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治本之策还在于节能降耗。

据估计,中国节能的潜力有60%在工业部门。中国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油设备的效率也低于国外,节油潜力很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在能源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了解,2016年,国家将继续对传统煤电项目实施“上大压小”,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万千瓦。相关数据显示,到2016年10月,小火电机组累计关停3210万千瓦,已实现“十一五”规划近2/3的目标。

二、深刻把握国际能源格局变化新形势

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目前国际能源格局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区域变化。从消费上看,能源消费重心正在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亚太地区转移,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从生产上看,能源生产日益多元化,虽然欧佩克仍掌握着全球石油供给的主动权,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湾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也在加速进行中。即便如此,事实和研究结果仍表明国际石油生产的峰值时刻即将来临。

另一方面,新能源开发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给结构即将进入下一个能源替代的发展周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油砂、重油、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前一个变化来源于国际范围内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而后一个变化则来源于现有主导能源供给保障程度的下降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这样一种能源格局的变化导致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也加快了能源领域的技术开发步伐。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能源需求进入高增长时期,而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不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Bp公司的能源统计数据,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较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15、4和20、1个百分点。由于国内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的供给保障能力低,目前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已经接近50%。同时,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是导致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空气中约70%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67%的氮氧化物排放来自于燃煤。几乎所有的烟尘排放也来源于此,占到总悬浮颗粒无污染(TSp)的一半以上。

这种相对落后的能源消费结构、高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能源消费的高污染,不但导致我国资产价值体系溃损,生产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遇到更大的压力,长期来看,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会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千方百计解决国家能源安全这一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在国际能源市场和国家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中,能源企业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能源企业能不能把握住这一格局变化的历史性机遇,不但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且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以Bp、埃克森、壳牌等为代表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凭借着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但在过去的近百年中主导着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而且近年来加快了进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步伐。

中国能源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后来者,在资源获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与上述大公司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再将企业资源投入新能源的开发有可能会更加力不从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格局的变化对于中国能源企业而言不仅仅是风险,更潜伏着巨大机遇。庞大的国内需求为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空间,新能源的开发缩小了国内能源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因为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水平差距相对较小,为我国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转被动为主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被动应对只能意味着放弃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跨国能源公司的附庸甚至被淘汰出局,国家的能源安全无从谈起,经济命脉也将落入他人之手。反过来,主动应对则意味着在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将企业的竞争力建立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上,这样的竞争力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历史 经验 已经证明,能否主动、敏锐而准确地判断形势,进而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是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正是对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的积极回应。这一战略决策提高了企业关注世界能源发展趋势,顺应全球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从传统石油公司向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公司转变,有助于为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战略的巨大意义更具体地体现为:

首先,有利于提高中国石油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包含传统能源的支撑,能源供给结构变化,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供应能力的价值链开发,能源开发利用全球化和经营管理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战略以技术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链的构造为手段,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有助于中国石油集团克服劣势,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竞争。

其次,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提升。能源是企业最基本的投入品,一个清洁、高效、低成本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助于中国企业降低提供物品和劳务的成本,这在竞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企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石油集团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最后,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有足够的能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利于中国石油集团更好地参与传统能源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也有利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提高能源长期供给结构的弹性。同时,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有助于降低由于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有关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金融风暴直至欧债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加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毕业生逐年递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突显,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本文从当前就业形势与环境、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就业对策与措施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措施

一、当前就业形势与环境

(一)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民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更是我们每一个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为之担忧而令人深思的问题。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暴,直至欧债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下,使得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延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正经受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猛烈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就业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3年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212万)高峰期的到来至今,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根据相关资料报道,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99万人,10年来增加了487万人,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二)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了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积极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党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为积极有效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各省级工作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继续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到村任职”等已有基层项目。

(三)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是期望在北京、上海、沿海等发达地区就业,其次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却很少有人愿去。因此,人才过剩、毕业生就业难相对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沿海、内地省会城市等发达城市而已,在西部地区和市、县、乡镇农村地区,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还是不少。

二、以我校美术类(含艺术设计)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从近几年我校美术类(含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而言,就业中反映出以下现象:

(一)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状况

从我院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显示,美术教育专业就业情况呈逐年下降趋势,表面上呈现出供大于求现象,但是,据了解我们部分基层中小学事实也上存在着专业结构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尤其是小学美术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实用性较强,就业灵活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情况较好,尤其是室内设计专业,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房地产业的兴旺,为家装行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室内设计专业处于供不应求之势,以此显示了两类不同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高校学科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设置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学生综合素质问题

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有社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有部分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专业成绩一般,动手能力不强,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同学,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屡屡碰壁,从而就业较难。

(三)就业观念问题

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逐步有所转变,但是,仍然有少数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偏颇,没有正确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具体表现在偏远地区、私营企业不愿意去应聘等等,这样无形中也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三、就业对策与措施

大学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难是诸多原因造成的,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只能立足本职工作,面对实际结合各专业的实际情况与特点,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调整课程结构,拓宽就业出口

作为我们高校教学改革一定要围绕着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方面要满足和适应市场所需。在突出自身专业特点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相近专业选修课程等,例如:美术教育专业适当增加设计类课程选修,以增强实用性技能和就业渠道;鼓励学生积极报考和获取一些实用性职业资格证以拓宽就业出口,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培训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与培训。例如:邀请劳动就业服务部门、企业成功人士给毕业生分别以“就业的形势及法律、法规、就业相关政策等”“企业成功人士的就业、创业经历”等为主题开展就业宣传和培训指导。

1.劳动就业服务部门侧重于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指导,结合当前全国就业形势的分析;再就业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主要内容;当地就业情况介绍;劳动保障部门公共就业的服务等等。

2.企业成功人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经验从创业经历;毅力的坚持;业务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做事的原则性;社交能力的培养;科学经营管理;求职材料的准备等方面以自身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向学生传授就业、择业应注意的问题和创业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经历。

(三)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让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1.适实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大多数在校学生因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晰、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择业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方法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帮助在校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改变传统就业思想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应对新变化;帮助在校学生学习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准确的职业定位、科学规划未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训,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

2.作为毕业生个人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因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包括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积极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勇于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习的职业针对性,能在课余时间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从而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积累对将来应聘有利的职业实践经验。

(四)积极搭建就业交流平台,利用各种“关系”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精心策划、充分准备学生作品展览既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措施,毕业生作品展览既是展示学生专业水平和技能的平台又是人才推荐与洽谈的有机结合。广泛邀请相关用人单位、装饰、设计公司等前来招聘、挑选我们的毕业生,面对面的向用人单位推荐我们的毕业生,让他们全面、细致地了解我们毕业生的情况,供需双方充分交流、沟通促成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重要作用,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及时提供有效的、实用的就业信息,利用各种“关系”为学生牵线搭桥,促使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结语

今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复杂严峻,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是我们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齐心协力从多方面开展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

【参考文献】

[1]翟振元.大学生就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文件).

[3]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2]11号文件).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引起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首先现简要说明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然后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目前的就业难提出了几条解决对策。

关键词:现状;就业难;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20XX年至20XX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对此,不少人将就业难归咎于扩招政策,认为是扩招导致大学生贬值缩水,供过于求。OECD公布的《2012年教育展望》显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国达42%,韩国达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达51%。而我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还不到5%,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即使到2020年,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才达20%,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很低的。事实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当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单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深层矛盾的具体体现,涉及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思想观念的深层问题,关系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加强通盘考虑,加强统筹管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高校盲目扩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扩大,虽然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同时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硬件不足,图书、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跟不上;学生实验条件简陋;教学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直接导致提高自身能力、科研时间不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得不到及时改善。特别是有些地方性大学和民办高校,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学水平较低,学科及专业结构矛盾突出,管理混乱,最终导致了大学生教育质量下降,学生素质达不到社会认可。

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5.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6.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

7.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方向应该从基本的就业理论教学转向更加基础的就业实用性教学,对于学生的就业观念,工作观念进行改变。我国现在就业指导课程包括就业的概念,就业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对于实际的就业技巧,就业方式,自身定位,就业情况等等对于大学生就业重要的课程和信息都没有涉及,所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改革应该更加彻底,课程安排上不能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更应该向着实践看齐。

(二)社会就业环境

社会就业环境来讲,有必要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增加我国就业缺口中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这样才能将企业从对于一般人才的需求转回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同样也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再有需要社会进行支持的是,将大学生实习工作落到实处,尽量动员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机会。

(三)政府政策刺激

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有相当的重要性。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学生的分流工作,在考研、出国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将创业进行到底,国家再有能力的情况下,要更加鼓励大学生创业工作,而且我国可以设立一些的国家性质的大学生二次培养机构或者可以鼓励民办专业技能学校对于大学生进行二次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接收到更多专业性的教育。事实上我国已经存在一定的民办职业教育学校,这些学校与传统的技校,专科不同,都是针对于大学生这一人群,为特定的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员工,而且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也更加接近实际工作,这些学校已经想很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这些学校的覆盖程度,专业能力不足,也不够正规,所以国家应该进行扶持一些更加正规规范的民办职业学校,为大学生提供转行的机会,想冷门行业提供更多的员工,减少大学生待业情况。

(四)高校体制改革

高校体制改革可以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重要的环节。首先,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必须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发展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放一定的大学进行实践型技术教育,理论教育放轻。虽然这样的改革必然会减少我国理论研究人才的数量,但是这样的体制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也可以满足社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再有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接轨。学校不能再盲目的设定专业,而是应该随时对就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合理的设置学校的专业情况。只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降低培养人才的结构失衡问题,减少因为专业过于集中导致的大学生竞争激烈,大量同岗位人员没有工作的机会。最后,我国大学应当注意的是,盲目扩招问题,的确大学扩招使得我国的人口平均素质有了明显地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是如果继续大学扩招历程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不能够有效缓解,依然会造成社会的严重不稳定,这不是提高素质能够解决得了的。所以大学扩招工作应该更加谨慎,在衡量实际的高考人数的情况下和国家适龄学生数量的前提之下,合理的决定大学应当招录的学生数量,这样的才能够有效控制,进入就业阶段的大学生的数量,减轻就业压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姚佩玲.浅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J].商,2014

[2]张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3]阚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辅助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针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存在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方式落后、课堂氛围不活跃、缺少实践等问题,且艺术类学生较个性化,思想难以管控,因此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如何改革,已经成为高校迫切研究的课题。

自1987年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被教育部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他的学科地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授课方式等问题均有了落实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政治。然而形势与政策经过了30年的发展,在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方面已经具备一定水平,但是多年的教学反馈显示,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认可度不高,而艺术类学生个性化、自律差的特点,使得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面临严峻考验,笔者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引领者,通过一定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总结了以下的问题以及改进。

一、当前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却不是很重视,采取应付的态度,课程内容不按照学生特点指导、上课人数过多、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采用原有班级成员上课,且人数不统一,有的班级人数过于偏多不利于学生学习。艺术类学生课程繁重,形势与政策课程基本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时间,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不高,甚至有教师在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候在网上随便找一些过期的资料向学生读一读,或者下个视频播放就可以了。

2.课程不被重视。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开设,但是本科之后研究生阶段就不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了。这门课程虽然在本科开设,但是大部分高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是低于必修专业课程。目前高校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思修、马哲、毛概等,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年年改进,教材也在更新换代,而形势与政策课程并没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有一些高校在上课时候都不需要教材,有一些高校即使有教材,但是征订的教材发到学生手上之后,这些内容就已经不是最新的国家实事热点问题。

3.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室均是由辅导员担任,大部分的高校辅导员并非思政类专业毕业,本身缺乏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且授课教师年轻化,基本都是刚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教师,加上大多数高校并没针对这部分辅导员进行统一培训授课。由于辅导员是一个任务繁琐的工作状态,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处理学生日常事务,而形势与政策这个课是一个以国家热点、时事性强的课程,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积累和掌握相关内容。随着艺术类招生规模的增大,使得许多高校的辅导员配置没有按照国家规定执行,许多高校达到1∶300的比例,甚至出现一些高校是1∶800的比例,这就使得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更加繁忙,学生大量的生活问题需要辅导员花费时间引导,这就造成部分辅导员备课不充分。

4.课程考核单一。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都是采用递交论文的形式完成,而学生的课程考核是随堂成绩再加上论文的成绩而定,而论文的成绩一般所占比例很大,很多教师在进行上课的时候基本都不会进行考勤,且艺术类的学生平时专业课程学习较频繁,在对待公共课学习就会较为松散,所以上课到勤率较低。在课程作业方面,学生一般都会在网上进行复制,然后粘贴成为自己的论文,把别人的观点直接引用来用。这种考核形式使得学生在对待课程作业就存在随意性,不利于学生更好掌握最新的国际问题,分析最新政策的积极性。

5.课程教学手段有待加强。目前大多数形势与政策课程以理论课的形式开展,授课形式都是教学为主,一方面上课教师基本都是对着课件念字,而且都是生搬硬造,对着概念一字不漏念出来,没有自己对这个事情的个人见解。另一方面在课程学习当中,缺乏实践活动,本来就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会显得更加枯燥无味,学生会更容易疲劳,课堂效果也不明显,即使在课堂当中想采取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的话,最终因为人数众多或者资金不足而难以实现,导致该课程吸引力不高。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思路

1.明确课程授课方式。应该根据艺术类学生特点对形势与政策内容进行设定,艺术类学生大一对大学生生活不了解,应该在大一期间开启他们关心社会热点、国家大事的萌芽,全面解读我国的安全、经济、政策、文化和社会等问题,大二、大三艺术类学生相对比较适应大学生活了,而且与本班同学之间有所交流,所以这个阶段的年级学生课程可以设置主题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学习。另外,可以把形势与政策跟专业课一样的性质,利用大学生白天的时间进行教学,实现小班上课的形式,这样大学生的到课率会有所提高。

2.明确课程长期教育的定位。我们目前都觉得研究生属于思想境界比较高的阶段,没必要对他们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指导。实际上,他们研究生阶段只要没走出社会,还是要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的,让他们更加了解社会动态、国家热点。研究生都是经过再次淘汰从而继续进行学习,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是学习中的佼佼者,但是不一定代表就是思想觉悟教高的学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这些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因为在研究生阶段很有必要继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另外,形势与政策应该尽快修订专门的教材,这样课程才会被学生引以重视。

3.精细任课教师队伍。完善的教师队伍是确保课程质量的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除了辅导员之外,应该结合思政类的教师队伍,共同探讨研究形势与政策的授课方式,通过传帮带的作用建设好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在精细任课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原有辅导员教师的基础上,对于新任教师要进行以旧带新的方式带动,等到实习结束才可安排新任教师进行授课;二是鼓励辅导员教师们多走出去学习跟参加比赛,以赛代练,在参与当中跟其他省份优秀教师交流学习,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三是建立教研室备课小组,通过组长带动组员的作用,在每个学期开学初以及开学末进行教学体会交流活动,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经验;四是邀请校外相关研究专家进校开专题报告以及讲座。

4.建立健全的考试考核制度。避免单一的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实践结合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而不是单纯的课堂加论文的形式。应该把考核贯彻在不同形式的考试考核当中,学生的上课考勤、课堂回答问题、上课讨论积极性、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结合考核。同时,这门课程应该是一个全校性各部门相结合的一个课程,教务处负责提供足够的上课教室;学工部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校进行讲座报告;宣传部可以利用网络宣传和发布相关最新国家热点、时事政治。

5.结合新媒体创新教学模式。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艺术类大学生的需要,在这个科技发展快速的年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必然的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汇报,通过PPT、视频来结合某个主题进行课题汇报;另外利用新媒体的方式,通过目前比较热门的APP软件,如易班、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采取线上讨论或者线上问答的形式开展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另外可以通过艺术类学生喜爱拍摄的兴趣设定某一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举办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来吸引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内容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张甜甜.试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高等教育,2016.

[2]崔大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探析[J].现代交际,2016.

[3]郑勇妮.探析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J].科技教育,2016.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600

“形势与政策” 教育 课程是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有着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指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以实际行动实现“中国梦”,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关键词:“中国梦”;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

2012年11月29日,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指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

一、“中国梦”的影响意义

“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 文化 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中国梦”里有强国也有富民,有期盼也有实干。“中国梦”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中国梦”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继承与发展。实现“中国梦”,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中国梦”是对改革开放关键时期中国人民提升自信,理想引领的精炼浓缩与真实写照。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正是一个中国人民寻回、重建并坚定民族信仰的过程;“中国梦”是对当今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也正是重新发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民族、国家全面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梦想。同样,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中国梦”才够绚丽坚实。

二、“中国梦”赋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党的 报告 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传达给每个青年最强烈的信号,是党和国家宏伟大业向每位青年发出的深情召唤。也是让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让党的队伍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作为高校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只有把自己的热情、激情、活力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才能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国家的需要就是青年人的需要,满足国家需要的青年人才是大有作为的青年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青年大学生面临的选择很多、机遇很多、挑战也很多,竞争更为激烈。但是,只有为祖国前途、民族命运而奋斗,才能成为大有作为的青年,才会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获得更为广阔的舞台,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社会梦想和人民大众梦想的统一,是整个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更是青年大学生的共同的梦。青年大学生,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这是青年人追求目标的重要标志,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基础。作为国家培养的当代青年大学生,应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具备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青年人最大的优点是:有拼劲、有激情、有锐气。青年大学生充满活力和朝气,勇于创新和挑战,不拘一格,勇往直前。任何一项工作、任何一种事业,大到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进步、社会要前进,小到做好一件事,都要去奋斗,并且在奋斗的过程中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有坎坷、甚至挫折,为战胜困难和挫折,就需要有一种精神作为支撑,这种精神就是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要实现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奋斗,广大青年大学生,只有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创业、独立奋斗;具备百折不挠、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在实现中国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一个集体还是一个人,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古今中外,众多的成功者并不是依赖机会或好运气,而是得力于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要想成就一番大业,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坚定信心,充分发扬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作为青年大学生要踊跃投身国家建设,以激情飞扬的青春活力不断灌注新鲜血液,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要不畏前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秉承坚忍不拔和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升力,在各个领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凝聚每一个人的“正能量”,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坚定不移的志向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恒心毅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2、培养全面过硬的素质能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既是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项重大战略任务,又是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又表达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愿望。新时代的大学生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任,争当优秀的创新人才,努力培养自己具备全面过硬的素质能力。首先要具备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书本理解运用能力、 人际交往 学习能力、知识运用和更新能力等等,是认识和适应自然、社会和自我发展变化最基础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处在实现“中国梦”的年富力强的时期,要刻苦学习、品学兼优、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打牢坚实的文化基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其次是要具备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包括资源转化与整合能力、运用科技手段能力、专业实习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等,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备的能力;最后,就是要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大学生具备创新能力,不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所有这些能力,都是当代青年大学生不可或缺的能力,它既是全面发展的标志,也是推动全面、高效发展的重要条件,广大的青年大学生要在学习、实践、创新过程中逐步培养、锻炼、摸索和不断提高。要敢为人先,善于创造,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

3.树立远见卓识的理想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第一要义”,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而发展离不开充满激情的青春理想和远大的志向作为前行的航标,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远见卓识的理想目标,以远大的志向作为前进和发展的动力能量,以激情飞扬的青春活力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类的社会上存在产生重大影响;理想作为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成为人们从事 社会实践 活动的精神支柱。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者重大的指导作用。理想虽不专属于青年人,但对青年人尤为重要。因为青年人对追求人生价值,探索人生价值,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追求。青年大学生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就有了高尚的精神生活和坚定的方向。就能把个人前途,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结合在一起,在学习生活中体现人生价值,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个人理想是“中国梦”的组成和基础,个人理想的实现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的前提。大学生的个人理想要顺应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本方向来进行选择和确立,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实现。理想的实现是长期性的,是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笔直的,往往是充满了曲折。理想的实现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一个树立崇高理想的人,坚信自己追求的目标必定会实现,就会激发起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在顺境之时,或是在逆境之中,就能矢志不移,勇往直前。因此,当代大学生要不断打磨自己,磨砺自己,提高自己,成为“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远见卓识的现实主义者”。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想,只有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才能变为真实;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不断为人民造福。广大青年学生,只有不畏艰难、勇担重任、顽强拼搏、勇往直前,才能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许健、葛晓华.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科技信息.2009,(3).

[2]崔慧敏、张向红、崔占全. 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素质与能力.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3]周丽琴.论艰苦奋斗对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要求.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3).

摘要: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临沂大学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 措施 ,取得了一些 经验 和成效,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教学建议,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成效;问题;建议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 渠道 和主阵地,而且也是大学生明确时代责任要求、成长为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特对近几年来临沂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以供其他兄弟院校参阅和借鉴。

一、关于形势与政策课取得的成效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与管理,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教育和疏导,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为了更好地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避免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临沂大学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团队逐步健全。为了更好地贯彻和执行《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精神,临沂大学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当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综合调配原法学院师资力量,于2011年8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形势政策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制订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校外专家学者、校级领导为学生作形势与政策报告制度》。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处、教务处等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逐步健全了各部门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体制。其中,党委、宣传部负责校内外专家讲座,教务处负责课程编排和成绩管理,学工处负责学生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实施教学计划,形成了各部门同心协力、各司其职的良好局面。为了规范课程教学管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教师教学团队,形成了专兼职教师队伍。目前,共有十九名任课老师参与分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其中十八位教师又分别是十八所学院的兼职辅导员,承担辅导所在学院部分兼职教师的任务。他们除了正常的专业授课之外,每学年度至少作一次形势与政策课的专题报告,教研部在年终把报告编辑成册,送交学院档案室存档备案。各学院的兼职教师作为该学院的辅导员,具体负责本学院学生的管理、考试、实践等任务。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研究的最根本保障。

2.教学方案灵活机智,教学管理切合实际。从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始,“形势政策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负责制定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实施方案 ,由教务处发往全校十八所学院,各学院任课教师和兼职教师具体承担和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务处规定,本科学生从大一至大三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共分六个学年度完成,每学年授课十六学时,总时数九十六学时,共计六学分。专科学生从大一至大二开设,共分四个学年度完成,每学年授课十六学时,总时数六十四学时,共计四学分。每个学生必须根据学校要求修完所规定的学分。加强课程教学管理,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在课内,可以采取专题讲座、专家报告、影视教育、网络学习等形式;在课外,可以采取 军训 教育、暑期实践、社会考察、专家采访等形式。建立成绩档案制度,实行课程学期考核。每学期考核一次,计入期末学生学业总成绩。各学院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课堂问答、卷面考试、撰写论文、实践 总结 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估和测定。这种考核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体现出课程教学的合理化与人性化。

3.教学内容更新及时,教学特色新颖实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性特强,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形势与政策的发展动态,及时掌握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焦点问题的变化趋势。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状态,任课教师不断地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政治思维的敏感力和洞察力,疏导和化解可能出现的思想情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好的思想侵蚀,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计划,紧跟当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发展变化,在学校教务处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组织部分教师编辑出版了校级优秀立项教材《形势与政策》(徐东升、陈兆河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年9月第一版),发放给每个开课班级的学生。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视野,人均订制一册《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出版),供学生课外学习和参考使用。另外,由教研部主任编辑每月的国内国际时事报告专辑,包括每月的国内外大事要点和专题分析,刊登在学院课程和下载网页上,供全校师生学习、参考和借鉴(也可供其他院校师生和相关人员参阅),年终编辑、装订成册(约十万字),存档备案。

二、关于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案,我们对全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主要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和学生自身素质问题。

1.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一是教师队伍流动性强。教师队伍要求合理搭配,实现专兼职相结合。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量大、多变而繁杂,教学难度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一些兼职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或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动,导致教师队伍出现不稳定、流动化等现象,一些教师不能胜任或长期适应这项教学工作,从而增加了学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管理难度。二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形势与政策课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有的教师由于专业水平和适应能力较差,对该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够全面掌握和讲授教学内容,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另外,由于教学班级规模较大,听课学生人数众多,个别教师不能够全面掌控课堂状况,因而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学生自身素质问题。一是对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不感兴趣。少数学生由于受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和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不仅对形势与政策课不感兴趣,而且对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漠不关心。他们以应付考试、修满学分为最终学习目的,对国家大事和国际形势不甚热情,或者说关心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上课时心不在焉,下课后懒惰散漫,对作业敷衍了事,对考试漫不经心等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自身素质不高,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缺少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氛围。由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不同,特别是很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就对相关的政治常识了解不多,因而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显得力不从心。虽然绝大多数学生拥有个人电脑,手机能够随时上网,但不是关心时事新闻,了解天下大事,而是热衷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等。这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自我约束不强,需要老师的进一步疏导和管理。

三、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建议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收获,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对此特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全面认识。教育部门要敦促高校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编辑出版统一教材,指导全国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前,全国绝大多数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使该课程的教学很容易被边缘化、表面化和形式化。因此,教育部门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通过会议、文件、督察等不同形式,敦促高校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必要的教学资源,下大功夫开展课程建设。这是目前改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的必要前提。

2.组建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团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量大面广、难度较大,只有组建好合理的教学团队,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梯队建设。教学团队应该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其中专职教师主要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制作教学课件,参与集体备课,指导兼职教师等;兼职教师主要辅助专职教师收集整理相关的教学资料,接受教育部门的定期培训,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等,这样才能为搞好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培训。目前,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每年都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骨干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但有些培训只是表面形式上的普遍化培训,虽然对教师教学团队有所帮助,能够扩大一些教师的知识视野,但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备开拓性的 思维方式 、全方位的知识视野和前瞻性的观察能力。加强对专职教师队伍、特别是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和综合指导,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4.健全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集体备课制度。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广泛性、更新性和时效性特点,主管部门需要全面掌握师资队伍的学科背景、专业水平,形成强有力的集体备课制度,定期研讨课堂教学状况、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将集体的智慧结晶与个人的专业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性特点,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查漏补缺,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共同提高教师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真正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形势与政策课要紧密结合世情和国情,探讨学生所关注的 热点 问题和重大时事,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发展趋势,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 教育 教学中存在着高校重视不够、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形式单一等主要问题。我整理了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 热点 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0万桶。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2016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6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可见,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2、全面提速——能源结构走向多元化

在当前国际金融风暴肆虐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这直接催生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上的新变化。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电首当其冲。2016年11月21日,中国第9座核电站——福建福清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工;12月16日,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动工建设;12月26日,总投资260亿元的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项目开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电规划正在中国渐次展开。据了解,我国2020年前将在核电方面投下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

其次,2016年12月15日,总投资近400亿元的“宁东大型煤电化基地”正式启动,意味着煤炭资源整合的“前奏”响起。

第三,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等地正在规划建设几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目前,甘肃酒泉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国围绕油气领域的对外合作进展不断加快:中国到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开通;中俄之间也确定将修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

据透露,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得到国家核准,不日将全面实施。这一总投资达930亿元的庞大工程,将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是中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仅钢材就要400万吨,如考虑到沿线城市内管线改造与建设,共能拉动投资3000亿元。同时,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成都千万吨级炼油厂不日也将开工建设。

张国宝表示,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举措,也说明中国的能源战略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要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能源企业的整合重组,建设现代、高效、稳定的能源工业体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表示,当前形势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创造了一个好时机,将来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

3、节能降耗——开源节流是治本之举

1月13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37、59美元。有人担心,低油价可能致使对新能源的投资放缓。

能源专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属性决定廉价时代将一去不返,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专家表示,对于中国这个耗能大国和人均资源小国来说,开源不节流,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从长远来看也只是治标之举。能源危机、气候危机,21世纪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世界社会和经济的两大事件,让世界各国幡然醒悟,解决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治本之策还在于节能降耗。

据估计,中国节能的潜力有60%在工业部门。中国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油设备的效率也低于国外,节油潜力很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在能源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了解,2016年,国家将继续对传统煤电项目实施“上大压小”,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万千瓦。相关数据显示,到2016年10月,小火电机组累计关停3210万千瓦,已实现“十一五”规划近2/3的目标。

二、深刻把握国际能源格局变化新形势

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目前国际能源格局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区域变化。从消费上看,能源消费重心正在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亚太地区转移,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从生产上看,能源生产日益多元化,虽然欧佩克仍掌握着全球石油供给的主动权,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湾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也在加速进行中。即便如此,事实和研究结果仍表明国际石油生产的峰值时刻即将来临。

另一方面,新能源开发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给结构即将进入下一个能源替代的发展周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油砂、重油、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前一个变化来源于国际范围内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而后一个变化则来源于现有主导能源供给保障程度的下降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这样一种能源格局的变化导致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也加快了能源领域的技术开发步伐。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能源需求进入高增长时期,而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不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Bp公司的能源统计数据,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较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15、4和20、1个百分点。由于国内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的供给保障能力低,目前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已经接近50%。同时,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是导致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空气中约70%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67%的氮氧化物排放来自于燃煤。几乎所有的烟尘排放也来源于此,占到总悬浮颗粒无污染(TSp)的一半以上。

这种相对落后的能源消费结构、高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能源消费的高污染,不但导致我国资产价值体系溃损,生产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遇到更大的压力,长期来看,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会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千方百计解决国家能源安全这一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在国际能源市场和国家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中,能源企业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能源企业能不能把握住这一格局变化的历史性机遇,不但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且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以Bp、埃克森、壳牌等为代表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凭借着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但在过去的近百年中主导着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而且近年来加快了进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步伐。

中国能源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后来者,在资源获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与上述大公司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再将企业资源投入新能源的开发有可能会更加力不从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格局的变化对于中国能源企业而言不仅仅是风险,更潜伏着巨大机遇。庞大的国内需求为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空间,新能源的开发缩小了国内能源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因为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水平差距相对较小,为我国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转被动为主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被动应对只能意味着放弃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跨国能源公司的附庸甚至被淘汰出局,国家的能源安全无从谈起,经济命脉也将落入他人之手。反过来,主动应对则意味着在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将企业的竞争力建立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上,这样的竞争力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历史 经验 已经证明,能否主动、敏锐而准确地判断形势,进而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是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正是对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的积极回应。这一战略决策提高了企业关注世界能源发展趋势,顺应全球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从传统石油公司向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公司转变,有助于为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战略的巨大意义更具体地体现为:

首先,有利于提高中国石油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包含传统能源的支撑,能源供给结构变化,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供应能力的价值链开发,能源开发利用全球化和经营管理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战略以技术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链的构造为手段,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有助于中国石油集团克服劣势,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竞争。

其次,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提升。能源是企业最基本的投入品,一个清洁、高效、低成本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助于中国企业降低提供物品和劳务的成本,这在竞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企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石油集团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最后,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有足够的能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利于中国石油集团更好地参与传统能源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也有利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提高能源长期供给结构的弹性。同时,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有助于降低由于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关于形式与政策的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形式与政策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中职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应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局部。因而,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重要的理想意义。

一、充沛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对中职学生进行党和国度严重道路方针政策的教育,是透视社会热点,把握时期特征,正确认识形势的一种教学,它能够协助学生进步剖析判别才能和思想认识程度,引导中职学生关怀世界、关怀国度、关怀别人,培育中职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经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学生关怀国度大事,理解当前世界变化,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丰厚学生的肉体世界,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怀”的习气,对进步学生的政治素质,培育社会公民认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2004年教育部公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其中规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安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局部,与智育、体育、美育等互相联络,彼此浸透,亲密谐和,对学生安康生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依据教育部职成司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引荐运用《时势报告》(职教版)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职成司函 [2010] 78号和粤教思函 [2010] 65号}文肉体,明白将《时势报告》(职教版)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展开形势与政策教育指定辅助教材。中职学校要实在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列入德育选修课程,把这项工作归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案,落实教材、落实课程、落实时间、落实教员、落实检查催促,选修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可见,以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党的道路、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为内容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学生时势政治敏锐性,强化学生的社会义务感,树立学生社会公民认识的重要途径。

二、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德育课程,突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情况。

在一些中职学校,德育课普遍不受学生的喜欢,觉得理论多,单调乏味,学不学无所谓。特别是在鼎力强化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技艺教育的今天,教育者容易构成一个误区——中职教育只需注重专业课,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艺培育就足够了。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教育成为不少中职学校教育办学的普遍现象。教育工作者需求考虑:培育技术性人才是不是中职教育的最终培育目的?在强化技艺教育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状况下培育出来的人才能否契合企业的请求?能否契合社会公民的请求?这是一个十分理想而急需弄清的.问题。

从用人单位的理想状况来看,往常的用人制度曾经突破过去的讲学历的用人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以才能为原则,德才兼备的用人规范。简单来说,就是要有才又有德。两者之间的关系曾有这样的比喻:有德有才之人是劣等品;有德无才之人是次品;有才无德之人是风险品;无德无才之人是废品。若以这样的一种用人规范来权衡我们在注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决不能称为劣等品,这样的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实践状况不可思议。从社会开展来看,国度需求的不只仅是具有科学文化学问的劳动者,更需求具有远大志向、远见卓识、具有激烈社会义务感和历史任务感的社会公民。在此背景下,强化技艺教育,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培育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出卖本身劳动力,单纯控制和运用劳开工具的劳动者。因而,要让学生更面子的劳动,更有威严地工作,更具有社会义务认识,增强中职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必需成为中职教育中刻不容缓的工作,应得到普遍的注重。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浸透在德育课的全过程。

我校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紧紧盘绕“培育学生如何做人,做怎样样的人”的问题施行教育活动,提出“成才先成人,做事前做人”的教育理念,把“培育学生成为具备根本的文化素养与素质,完善的人格质量,良好公民素质、具备独立批判认识和正确价值观、良好的职业素质等质量的社会公民”作为人才培育目的,并坚持在德育课程和学生德育工作中展开多种方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不时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形式。

(1)坚持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课程,发挥德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往常的中职生固然生长在变革开放的新时期,享用变革开放给国度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剧变,但关于国内外时势、中国历史与国情却缺乏理解,对社会事情缺乏社会参与认识,致使在对某些时势问题的认识上容易受社会中非主流认识左右,产生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而,在中职生中展开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必需的,是顺应新时期的请求,更是中职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学校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课程,目的是协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剖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控制党和国度的执政理念,加强主人公社会义务感,树立社会公民认识,更好地应对学问经济带来的应战。该课程具有极强的时期性与教育性,这就请求教员在教学中不只要注重书本理论学问教学,而且还要紧紧抓住国际与国内的重要时势内容,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让身边的时势政治经济事情成为教学的“素材”,成为学生们进步思辨才能的“营养”,加强德育课程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大胆尝试,废弃以试卷定成果的考核形式,把课前的时政播报形式作为学生考核成果之一,教员上课前组织学生做好素材准备,把相关主题的时政内容进行提炼,应用课前5分钟对全班学生进行时势报道。另外,组织学生分组完成时政手抄报小组项目工作,也成为本课程的考核成果之一,学生经过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获取信息,并进行整理,以团队完成小组的手抄报工作,有利于表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提高性、针对性。

(2)坚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入各年级德育课堂教学中。

增强学生的时期敏锐性。我校分离德育的相关状况,有针对性地把时势政治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第四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把《时势报告》(职教版)杂志归入该课程辅助教材。事实证明,更全面地理解社会开展动态,更多理解社会大事,能够开辟个人视野,拓宽人际交往空间,更好地顺应职场生活。现该杂志成为我校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和职场生活又一重要途径。辅助教材的运用,能丰厚课堂教学内容,进步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学生对最新的国内外大事日益关注,开端对各种政治现象背后的缘由进行深思,学生普遍对该杂志的运用表示称心。

如在《职业生活规划》课程中,我们选用《时势报告》(职教版)2010—2011学年度第一期的“职业教育的新蓝图”内容,向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开展前景的引见。经过详细数字和事例,让学生理解职业教育开展趋向,认识到“读职校,成为第一线技术人才,同样能够成才”,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以更自信的心态面对中职学习和生活。

三、坚持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活动相分离,强化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实效

我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不只在德育课堂,而且贯串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抓住具有教育认识的时期事情,经过展开各品种型的学生活动,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与学生工作有机分离,不时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充沛应用学校播送站,在每日下午5点10分向全校师生进行时政专题播报。依据每月的主题项目,定期展开多种时势主题的黑板报评选工作。

此外,我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每年国度的严重节庆假日联络起来,有针对性的展开时政教育工作。例如,2011年我们抓住日本大地震之事情,展开“爱是最鼎力量”等多种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2010年,我校紧紧抓住亚运盛会在广东召开这一契机,在全体师生中展开“争做文化公民,为亚运添光荣”系列活动。2010年9月,我校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气动手,展开“文化礼仪伴我行”演讲竞赛,展开“争做文化公民”校园热话座谈会等多种活动,标准学生的文化行为,让学生认识到个人文化习气和进步文化涵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总之,经过多年的教育活动,笔者发现形势与政策教育能有效地补偿德育课本学问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能有效培育中职生的思辨才能和理论联络实践才能,有利于进步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其社会义务感,是中职德育工作中的重要途径。而中职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合理发挥,更需求教育者们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契合校情、学情的方式,不时创新时政教育的形式,不时整合资源,方能进步学生关注时势政治的社会义务认识,让形势与政策教育在中职德育课中起到重要的教育效果。

大一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文献

2022形势与政策参考文献如下:

1、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第119页、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2、宫力:《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第286页~28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2009形势与政策论文》,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09中国周边形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6、《论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建设的慕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于2016春夏在智慧树网首次开课,该课程的授课教师为王海军、钟国兴、燕继荣、冯玉军、刘长军、周良书、洪向华。

据2022年8月智慧树网官网显示,该课程已开课15学期,累计学校811所。形势与政策课程共八章,包括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践行“双碳”战略 推动绿色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抗疫中的中国贡献等内容。

与 其它 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有其鲜明特点,其内容时效性强、教学领域宽、 教育 政策性突出、教法灵活多样。我在此整理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摘要: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和非传统因素分化演绎,为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对外交往提出了新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思路变得尤为重要。尽管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在加剧,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关键词:国际形势;外交;合作;共同体

我们抛开意识形态之对立不言,单就国家的利益博弈而论。中国,目前处于守势,而日本,美国之类的国家则是出于攻势。他们视中国为未来国际地位的最大挑战者,那正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举世瞩目,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世界大国,才使他们对中国的崛起虎视眈眈,警惕加倍!

就意识形态、社会体制而言,中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期,相当于落后世界先进主流50年。但是这种逐渐形成的并且正在完善的社会体制一旦崩溃,势必将动乱频仍,民不聊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为韬晦策略,而在目前形势之下,已转为主动突围。

2006年1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非数十国论坛足以见证了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方针:是以新时代的步伐在迈进,是以寻求外部合作为主的外交政策。

对当前的中国而言,最大的国际问题莫过于台湾和朝鲜问题。台海局势,关乎世界格局,牵涉中、美、日、俄世界各极,这也是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关口。而对中国台湾的回归有极大异议和阻力的无疑是美国和日本,他们与台湾

“渊源”颇深,单在目前的局势下,大家都在观察对方的举动,以伺机获得主动。恰恰中国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也是纠葛不休,另外,日本首脑“拜鬼”也时常引发中国民众被屠杀时留下的伤痛。那么,现任日本信任首相安倍是否将依照自己的承诺不再参拜“神社”,是否有与中国修好之意,中日真能合作开发东海能源吗?台湾问题在好的发展趋势之下日本还会如此干涉吗?我们均不得而知,更有待观察。

当然,还有多年来一直充当台湾 “老大哥”--美国,它是“割舍”,还是将要采取什么奇异的干预对策,它在“霸主地位”之上将给于台湾什么样的支持,我想它连自己也不知道。因为这是一个互相牵制的时代,谁也不希望为了局部而危害全局,更不想在国际上落下有损威信的骂名。

朝核问题,最终结果如何,将取决于中、美、日、俄、韩、朝的六方再次聚头。而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忧虑,从立场上很难做到像美国那样“超脱”。50多年来,朝鲜至少在对美国、日本、台湾关系等原则问题上没有出卖过中国。不管朝鲜的内政如何,中国在国际上都不能保持中立,而必须站在朝鲜这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家伙”一边。

另一方面,在世界大的格局下,美国跟中国一道同为大国,他们一起作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其目标应当更远大:共同合作,维护一个有利于世界长期和平与繁荣世界体系。美中关系是个“密切而复杂”的问题。

或许,在某些时候,老美会想一些闲不住的做法来对中国进行“围堵”和“制衡”。比如前不久,美国曾游说韩国和日本加入“北约”,在这之前还劝说过澳大利亚,这不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霸权”而向中国和俄罗斯逼近吗?

而中俄目前的关系仅止于“互有所需”这一极其表面而又脆弱的层面,并隐藏着深层的风险。这一深层风险就是,随着两国的相继崛起,双边关系可能会再次面临“变”的格局。但是,在对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围堵”时,中俄将会毫无疑问的“对外”。

在美国与欧洲诸国看似亲密的关系渐行渐远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向中国靠近,欧洲援华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希望中国变,但是不宜过激,以免引起社会动荡。社会稳定了,也就稳住了欧洲人对中国大片市场的幻想。因此,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如果中国的改革不稳定,引起了社会动荡,它所有的投资可能全都泡汤。而保持社会稳定,也正是中国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中欧在将来的合作中一定会走向好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有关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金融风暴直至欧债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加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毕业生逐年递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突显,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本文从当前就业形势与环境、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就业对策与措施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措施

一、当前就业形势与环境

(一)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民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更是我们每一个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为之担忧而令人深思的问题。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暴,直至欧债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下,使得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延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正经受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猛烈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就业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3年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212万)高峰期的到来至今,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根据相关资料报道,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99万人,10年来增加了487万人,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二)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了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积极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党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为积极有效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各省级工作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继续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到村任职”等已有基层项目。

(三)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是期望在北京、上海、沿海等发达地区就业,其次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却很少有人愿去。因此,人才过剩、毕业生就业难相对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沿海、内地省会城市等发达城市而已,在西部地区和市、县、乡镇农村地区,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还是不少。

二、以我校美术类(含艺术设计)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从近几年我校美术类(含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而言,就业中反映出以下现象:

(一)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状况

从我院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显示,美术教育专业就业情况呈逐年下降趋势,表面上呈现出供大于求现象,但是,据了解我们部分基层中小学事实也上存在着专业结构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尤其是小学美术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实用性较强,就业灵活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情况较好,尤其是室内设计专业,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房地产业的兴旺,为家装行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室内设计专业处于供不应求之势,以此显示了两类不同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高校学科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设置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学生综合素质问题

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有社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有部分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专业成绩一般,动手能力不强,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同学,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屡屡碰壁,从而就业较难。

(三)就业观念问题

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逐步有所转变,但是,仍然有少数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偏颇,没有正确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具体表现在偏远地区、私营企业不愿意去应聘等等,这样无形中也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三、就业对策与措施

大学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难是诸多原因造成的,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只能立足本职工作,面对实际结合各专业的实际情况与特点,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调整课程结构,拓宽就业出口

作为我们高校教学改革一定要围绕着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方面要满足和适应市场所需。在突出自身专业特点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相近专业选修课程等,例如:美术教育专业适当增加设计类课程选修,以增强实用性技能和就业渠道;鼓励学生积极报考和获取一些实用性职业资格证以拓宽就业出口,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培训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与培训。例如:邀请劳动就业服务部门、企业成功人士给毕业生分别以“就业的形势及法律、法规、就业相关政策等”“企业成功人士的就业、创业经历”等为主题开展就业宣传和培训指导。

1.劳动就业服务部门侧重于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指导,结合当前全国就业形势的分析;再就业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主要内容;当地就业情况介绍;劳动保障部门公共就业的服务等等。

2.企业成功人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经验从创业经历;毅力的坚持;业务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做事的原则性;社交能力的培养;科学经营管理;求职材料的准备等方面以自身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向学生传授就业、择业应注意的问题和创业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经历。

(三)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让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1.适实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大多数在校学生因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晰、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择业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方法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帮助在校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改变传统就业思想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应对新变化;帮助在校学生学习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准确的职业定位、科学规划未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训,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

2.作为毕业生个人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因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包括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积极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勇于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习的职业针对性,能在课余时间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从而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积累对将来应聘有利的职业实践经验。

(四)积极搭建就业交流平台,利用各种“关系”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精心策划、充分准备学生作品展览既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措施,毕业生作品展览既是展示学生专业水平和技能的平台又是人才推荐与洽谈的有机结合。广泛邀请相关用人单位、装饰、设计公司等前来招聘、挑选我们的毕业生,面对面的向用人单位推荐我们的毕业生,让他们全面、细致地了解我们毕业生的情况,供需双方充分交流、沟通促成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重要作用,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及时提供有效的、实用的就业信息,利用各种“关系”为学生牵线搭桥,促使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结语

今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复杂严峻,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是我们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齐心协力从多方面开展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

【参考文献】

[1]翟振元.大学生就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文件).

[3]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2]11号文件).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引起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首先现简要说明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然后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目前的就业难提出了几条解决对策。

关键词:现状;就业难;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20XX年至20XX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对此,不少人将就业难归咎于扩招政策,认为是扩招导致大学生贬值缩水,供过于求。OECD公布的《2012年教育展望》显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国达42%,韩国达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达51%。而我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还不到5%,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即使到2020年,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才达20%,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很低的。事实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当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单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深层矛盾的具体体现,涉及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思想观念的深层问题,关系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加强通盘考虑,加强统筹管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高校盲目扩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扩大,虽然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同时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硬件不足,图书、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跟不上;学生实验条件简陋;教学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直接导致提高自身能力、科研时间不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得不到及时改善。特别是有些地方性大学和民办高校,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学水平较低,学科及专业结构矛盾突出,管理混乱,最终导致了大学生教育质量下降,学生素质达不到社会认可。

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5.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6.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

7.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方向应该从基本的就业理论教学转向更加基础的就业实用性教学,对于学生的就业观念,工作观念进行改变。我国现在就业指导课程包括就业的概念,就业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对于实际的就业技巧,就业方式,自身定位,就业情况等等对于大学生就业重要的课程和信息都没有涉及,所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改革应该更加彻底,课程安排上不能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更应该向着实践看齐。

(二)社会就业环境

社会就业环境来讲,有必要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增加我国就业缺口中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这样才能将企业从对于一般人才的需求转回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同样也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再有需要社会进行支持的是,将大学生实习工作落到实处,尽量动员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机会。

(三)政府政策刺激

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有相当的重要性。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学生的分流工作,在考研、出国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将创业进行到底,国家再有能力的情况下,要更加鼓励大学生创业工作,而且我国可以设立一些的国家性质的大学生二次培养机构或者可以鼓励民办专业技能学校对于大学生进行二次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接收到更多专业性的教育。事实上我国已经存在一定的民办职业教育学校,这些学校与传统的技校,专科不同,都是针对于大学生这一人群,为特定的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员工,而且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也更加接近实际工作,这些学校已经想很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这些学校的覆盖程度,专业能力不足,也不够正规,所以国家应该进行扶持一些更加正规规范的民办职业学校,为大学生提供转行的机会,想冷门行业提供更多的员工,减少大学生待业情况。

(四)高校体制改革

高校体制改革可以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重要的环节。首先,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必须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发展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放一定的大学进行实践型技术教育,理论教育放轻。虽然这样的改革必然会减少我国理论研究人才的数量,但是这样的体制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也可以满足社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再有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接轨。学校不能再盲目的设定专业,而是应该随时对就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合理的设置学校的专业情况。只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降低培养人才的结构失衡问题,减少因为专业过于集中导致的大学生竞争激烈,大量同岗位人员没有工作的机会。最后,我国大学应当注意的是,盲目扩招问题,的确大学扩招使得我国的人口平均素质有了明显地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是如果继续大学扩招历程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不能够有效缓解,依然会造成社会的严重不稳定,这不是提高素质能够解决得了的。所以大学扩招工作应该更加谨慎,在衡量实际的高考人数的情况下和国家适龄学生数量的前提之下,合理的决定大学应当招录的学生数量,这样的才能够有效控制,进入就业阶段的大学生的数量,减轻就业压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姚佩玲.浅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J].商,2014

[2]张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3]阚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辅助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针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存在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方式落后、课堂氛围不活跃、缺少实践等问题,且艺术类学生较个性化,思想难以管控,因此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如何改革,已经成为高校迫切研究的课题。

自1987年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被教育部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他的学科地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授课方式等问题均有了落实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政治。然而形势与政策经过了30年的发展,在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方面已经具备一定水平,但是多年的教学反馈显示,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认可度不高,而艺术类学生个性化、自律差的特点,使得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面临严峻考验,笔者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引领者,通过一定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总结了以下的问题以及改进。

一、当前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却不是很重视,采取应付的态度,课程内容不按照学生特点指导、上课人数过多、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采用原有班级成员上课,且人数不统一,有的班级人数过于偏多不利于学生学习。艺术类学生课程繁重,形势与政策课程基本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时间,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不高,甚至有教师在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候在网上随便找一些过期的资料向学生读一读,或者下个视频播放就可以了。

2.课程不被重视。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开设,但是本科之后研究生阶段就不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了。这门课程虽然在本科开设,但是大部分高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是低于必修专业课程。目前高校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思修、马哲、毛概等,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年年改进,教材也在更新换代,而形势与政策课程并没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有一些高校在上课时候都不需要教材,有一些高校即使有教材,但是征订的教材发到学生手上之后,这些内容就已经不是最新的国家实事热点问题。

3.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室均是由辅导员担任,大部分的高校辅导员并非思政类专业毕业,本身缺乏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且授课教师年轻化,基本都是刚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教师,加上大多数高校并没针对这部分辅导员进行统一培训授课。由于辅导员是一个任务繁琐的工作状态,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处理学生日常事务,而形势与政策这个课是一个以国家热点、时事性强的课程,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积累和掌握相关内容。随着艺术类招生规模的增大,使得许多高校的辅导员配置没有按照国家规定执行,许多高校达到1∶300的比例,甚至出现一些高校是1∶800的比例,这就使得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更加繁忙,学生大量的生活问题需要辅导员花费时间引导,这就造成部分辅导员备课不充分。

4.课程考核单一。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都是采用递交论文的形式完成,而学生的课程考核是随堂成绩再加上论文的成绩而定,而论文的成绩一般所占比例很大,很多教师在进行上课的时候基本都不会进行考勤,且艺术类的学生平时专业课程学习较频繁,在对待公共课学习就会较为松散,所以上课到勤率较低。在课程作业方面,学生一般都会在网上进行复制,然后粘贴成为自己的论文,把别人的观点直接引用来用。这种考核形式使得学生在对待课程作业就存在随意性,不利于学生更好掌握最新的国际问题,分析最新政策的积极性。

5.课程教学手段有待加强。目前大多数形势与政策课程以理论课的形式开展,授课形式都是教学为主,一方面上课教师基本都是对着课件念字,而且都是生搬硬造,对着概念一字不漏念出来,没有自己对这个事情的个人见解。另一方面在课程学习当中,缺乏实践活动,本来就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会显得更加枯燥无味,学生会更容易疲劳,课堂效果也不明显,即使在课堂当中想采取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的话,最终因为人数众多或者资金不足而难以实现,导致该课程吸引力不高。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思路

1.明确课程授课方式。应该根据艺术类学生特点对形势与政策内容进行设定,艺术类学生大一对大学生生活不了解,应该在大一期间开启他们关心社会热点、国家大事的萌芽,全面解读我国的安全、经济、政策、文化和社会等问题,大二、大三艺术类学生相对比较适应大学生活了,而且与本班同学之间有所交流,所以这个阶段的年级学生课程可以设置主题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学习。另外,可以把形势与政策跟专业课一样的性质,利用大学生白天的时间进行教学,实现小班上课的形式,这样大学生的到课率会有所提高。

2.明确课程长期教育的定位。我们目前都觉得研究生属于思想境界比较高的阶段,没必要对他们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指导。实际上,他们研究生阶段只要没走出社会,还是要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的,让他们更加了解社会动态、国家热点。研究生都是经过再次淘汰从而继续进行学习,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是学习中的佼佼者,但是不一定代表就是思想觉悟教高的学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这些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因为在研究生阶段很有必要继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另外,形势与政策应该尽快修订专门的教材,这样课程才会被学生引以重视。

3.精细任课教师队伍。完善的教师队伍是确保课程质量的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除了辅导员之外,应该结合思政类的教师队伍,共同探讨研究形势与政策的授课方式,通过传帮带的作用建设好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在精细任课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原有辅导员教师的基础上,对于新任教师要进行以旧带新的方式带动,等到实习结束才可安排新任教师进行授课;二是鼓励辅导员教师们多走出去学习跟参加比赛,以赛代练,在参与当中跟其他省份优秀教师交流学习,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三是建立教研室备课小组,通过组长带动组员的作用,在每个学期开学初以及开学末进行教学体会交流活动,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经验;四是邀请校外相关研究专家进校开专题报告以及讲座。

4.建立健全的考试考核制度。避免单一的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实践结合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而不是单纯的课堂加论文的形式。应该把考核贯彻在不同形式的考试考核当中,学生的上课考勤、课堂回答问题、上课讨论积极性、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结合考核。同时,这门课程应该是一个全校性各部门相结合的一个课程,教务处负责提供足够的上课教室;学工部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校进行讲座报告;宣传部可以利用网络宣传和发布相关最新国家热点、时事政治。

5.结合新媒体创新教学模式。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艺术类大学生的需要,在这个科技发展快速的年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必然的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汇报,通过PPT、视频来结合某个主题进行课题汇报;另外利用新媒体的方式,通过目前比较热门的APP软件,如易班、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采取线上讨论或者线上问答的形式开展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另外可以通过艺术类学生喜爱拍摄的兴趣设定某一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举办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来吸引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内容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张甜甜.试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高等教育,2016.

[2]崔大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探析[J].现代交际,2016.

[3]郑勇妮.探析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J].科技教育,2016.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3000字

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 教育 教学中存在着高校重视不够、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形式单一等主要问题。我整理了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 热点 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0万桶。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2016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6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可见,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2、全面提速——能源结构走向多元化

在当前国际金融风暴肆虐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这直接催生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上的新变化。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电首当其冲。2016年11月21日,中国第9座核电站——福建福清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工;12月16日,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动工建设;12月26日,总投资260亿元的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项目开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电规划正在中国渐次展开。据了解,我国2020年前将在核电方面投下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

其次,2016年12月15日,总投资近400亿元的“宁东大型煤电化基地”正式启动,意味着煤炭资源整合的“前奏”响起。

第三,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等地正在规划建设几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目前,甘肃酒泉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国围绕油气领域的对外合作进展不断加快:中国到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开通;中俄之间也确定将修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

据透露,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得到国家核准,不日将全面实施。这一总投资达930亿元的庞大工程,将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是中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仅钢材就要400万吨,如考虑到沿线城市内管线改造与建设,共能拉动投资3000亿元。同时,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成都千万吨级炼油厂不日也将开工建设。

张国宝表示,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举措,也说明中国的能源战略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要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能源企业的整合重组,建设现代、高效、稳定的能源工业体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表示,当前形势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创造了一个好时机,将来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

3、节能降耗——开源节流是治本之举

1月13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37、59美元。有人担心,低油价可能致使对新能源的投资放缓。

能源专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属性决定廉价时代将一去不返,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专家表示,对于中国这个耗能大国和人均资源小国来说,开源不节流,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从长远来看也只是治标之举。能源危机、气候危机,21世纪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世界社会和经济的两大事件,让世界各国幡然醒悟,解决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治本之策还在于节能降耗。

据估计,中国节能的潜力有60%在工业部门。中国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油设备的效率也低于国外,节油潜力很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在能源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了解,2016年,国家将继续对传统煤电项目实施“上大压小”,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万千瓦。相关数据显示,到2016年10月,小火电机组累计关停3210万千瓦,已实现“十一五”规划近2/3的目标。

二、深刻把握国际能源格局变化新形势

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目前国际能源格局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区域变化。从消费上看,能源消费重心正在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亚太地区转移,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从生产上看,能源生产日益多元化,虽然欧佩克仍掌握着全球石油供给的主动权,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湾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也在加速进行中。即便如此,事实和研究结果仍表明国际石油生产的峰值时刻即将来临。

另一方面,新能源开发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给结构即将进入下一个能源替代的发展周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油砂、重油、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前一个变化来源于国际范围内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而后一个变化则来源于现有主导能源供给保障程度的下降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这样一种能源格局的变化导致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也加快了能源领域的技术开发步伐。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能源需求进入高增长时期,而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不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Bp公司的能源统计数据,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较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15、4和20、1个百分点。由于国内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的供给保障能力低,目前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已经接近50%。同时,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是导致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空气中约70%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67%的氮氧化物排放来自于燃煤。几乎所有的烟尘排放也来源于此,占到总悬浮颗粒无污染(TSp)的一半以上。

这种相对落后的能源消费结构、高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能源消费的高污染,不但导致我国资产价值体系溃损,生产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遇到更大的压力,长期来看,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会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千方百计解决国家能源安全这一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在国际能源市场和国家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中,能源企业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能源企业能不能把握住这一格局变化的历史性机遇,不但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且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以Bp、埃克森、壳牌等为代表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凭借着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但在过去的近百年中主导着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而且近年来加快了进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步伐。

中国能源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后来者,在资源获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与上述大公司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再将企业资源投入新能源的开发有可能会更加力不从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格局的变化对于中国能源企业而言不仅仅是风险,更潜伏着巨大机遇。庞大的国内需求为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空间,新能源的开发缩小了国内能源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因为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水平差距相对较小,为我国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转被动为主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被动应对只能意味着放弃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跨国能源公司的附庸甚至被淘汰出局,国家的能源安全无从谈起,经济命脉也将落入他人之手。反过来,主动应对则意味着在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将企业的竞争力建立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上,这样的竞争力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历史 经验 已经证明,能否主动、敏锐而准确地判断形势,进而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是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正是对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的积极回应。这一战略决策提高了企业关注世界能源发展趋势,顺应全球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从传统石油公司向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公司转变,有助于为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战略的巨大意义更具体地体现为:

首先,有利于提高中国石油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包含传统能源的支撑,能源供给结构变化,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供应能力的价值链开发,能源开发利用全球化和经营管理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战略以技术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链的构造为手段,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有助于中国石油集团克服劣势,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竞争。

其次,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提升。能源是企业最基本的投入品,一个清洁、高效、低成本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助于中国企业降低提供物品和劳务的成本,这在竞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企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石油集团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最后,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有足够的能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利于中国石油集团更好地参与传统能源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也有利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提高能源长期供给结构的弹性。同时,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有助于降低由于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篇2 摘要: 文章 首先针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梦反应了我国综合国力水平的巨大提升,同时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幸福水平。然后,针对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赖于当代大学生。最后,就中国梦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责任进行了研究,指出当代大学生必须承担明志、自强、自立三个方面的责任,从而为中国梦目标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关键词 :中国梦;大学生;内涵;关系;责任 在我党 报告 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综合性事业,需要有志青年一代接一代的为之奋斗。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实现的角度上说,全党都需要对青年加以高度关注,给予青年高度的关心与关爱,耐心倾听青年的心声,鼓励青年的发展,支持创业。通过对青年的激励与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提供动力支持。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我党对广大青年学生的高度关注,对青年工作所给予的充分重视,正是推动我国未来事业,激励有志青年持续奋斗的最佳动力。而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作为有志青年的主力军,必须将自身的活力、激情、热情百倍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才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动力,同时让自身的青春焕发光彩。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入手,结合中国梦的内涵,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一、中国梦的内涵分析 对中国梦这一概念的最直接理解在于:通过各种 方法 实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以来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凝聚了世世代代人深切期望的发展目标,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方向是高度一致。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梦反应了我国综合国力水平的巨大提升 大量的研究报道中均显示,中国梦目标的实现无法脱离经济发展以及综合国力提升指标而独立实现。中国梦的实现与中华民族的实力特征是高度匹配的。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显示,经济发展总量提升显著,当前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背景之下,对小康社会的实现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划,要求实现社会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逐步促进我国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中国梦揭示了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幸福水平 作为新时期的幸福指数,它是物质因素与非物质因素的综合体,主要是要全面提升当今社会和谐的水平与质量,要坚持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的发展要求。 二、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 忆往昔峥嵘岁月,一代代优秀青年在党的召唤下,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不同时代的青年面临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我们的大学时代伴随着国家发展的盛世,承担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即主席所强调的美丽“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具体分析来看,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中国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最宏伟性的目标之一,海内外中华儿女都需要将中国梦的实现视作共同的夙愿 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梦实质上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报告当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综合性事业,需要有志青年一代接一代的为之奋斗。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实现的角度上说,全党都需要对青年加以高度关注,给予青年高度的关心与关爱,耐心倾听青年的心声,鼓励青年的发展,支持创业。只有做到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推动力,并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2.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以当代大学生作为支持 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发展需要以青少年队伍作为主力军。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队伍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之一,不但需要积极参与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当中,更需要在这一事业中发挥中坚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支持。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大学生必须将自身的发展规划与国家富强的基本方针高度结合起来,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兼顾个人发展目标与价值的实现,绽放青春的光彩。 三、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分析 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生活时代较以往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大学生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也有相应的变化。当代的大学生已经很少在以往比较艰苦的环境,甚至是战场上经历磨练,但同样需要具备报效国家的责任感。除此以外,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乃至对整个国家负责,以上也正是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发展中坚力量,追求目标的重要标志。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深刻感受到历史使命的光荣性,自觉的肩负以下几个方面的责任: 1.明志 即当代大学生必须有远大的指向,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动力。当代大学生年龄较低,有着青春飞扬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在推动他们自身发展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这种个性特征也与我党在执政兴国方面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发展是第一要义”相吻合的。当代大学生必须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工作当中,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与优势,利用青春活力的个性色彩,不断为祖国的前行提供“燃料”。简单来说,当代大学生必须做到敢为人先,积极创造,勤奋求实,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中不断的开拓与创新,为改革创新提供支持与保障。 2.自强 即当代大学生需要树立不畏艰难,坚忍不拔,奋勇拼搏的精神。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队伍的最中坚力量,这支队伍最大的优势在于:充满了活力与朝气,有积极拼搏的干劲,同时,他们也有着激情,始终鼓足创新前行的动力,更关键是的当代大学生有不可多得的锐气,在面对挑战与挫折时能够迎难而上,不拘一格。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为了积极实现中国梦的发展目标,要求广大青年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在学习上独立奋斗,在工作上独立创业就业。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中国梦建设实现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是一个非常长远的过程,仅仅一代人或几代人是完全不够的,甚至需要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投入建设事业当中。因此,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够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自立 即当代大学生需要勇于承担人才强国的历史责任。在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发展的过程当中,为了在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以及面向未来)的过程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就需要始终坚持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同时遵循人才强国的基本方针政策。以上两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不但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战略,同时也是社会发展所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大责任之一。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意志,同时也与广大青年人的愿望是高度一致的。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当代大学生学习并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机会较多,他们应当义不容辞的肩负起新技术革命挑战所赋予的责任,竭尽全力成为优秀的创新性人才,并在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青年一代已经发展成为了一支充满活力同时极具朝气的生力军,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有志青年的主体,中国梦所赋予他们的任务是学习、工作、以及奉献。他们身处黄金时代,必须学会竞争,敢于创新,投入全身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积极有利的贡献。可以预见的是,中华民族将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其中占据越来越关键性的地位。当代大学生需要做的是积极探索,肩负起身上的责任与重担,追求并实现中国梦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戴木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柱——关于“中国梦”成为精神旗帜的若干思考[J].道德与文明,2013(5):5-8. [2]双传学.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国际视野——学习关于中国梦的有关论述[J].南京社会科学,2014(7):1-5,12. [3]张定鑫“. 中国梦”研究:现状与展望——兼论中国梦战略的内涵[J].探索,2013(4):182-187. [4]郭树勇.中国梦、世界梦与新国际主义——关于中国梦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国际观察,2014(3):1-16. [5]王继军.论大学生 社会实践 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2):79-81,89. [6]王永明.通过自我教育提升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意志力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6):89-91,100.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 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学生的重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形势与政策的结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 反思 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反思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思想 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教育力度与取得成效之间不对等的困境。本文拟以独立学院学生为例,从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外部表现和内部因素出发,通过反思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力图提高社会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识,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健康 发展。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外部表现

1.诚信缺失负面效应。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教育力度和成效上存在不对等现象。而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是由大学生诚信知行不一引发的。经走访和调查,大学生对诚信普遍持认同的态度,他们认识到诚信是一种美德是值得提倡的。但是,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上、工作中、生活里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更为突出。独立学院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容易受社会上的许多不良风气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一些学生,缺乏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思想颓废,缺乏诚信。“从道德心理的角度看,诚信就是一个由诚信需要、诚信动机、诚信行为及相关的心理反馈各因素交互综合作用的动态系统。”良好的诚信意识并不一定代表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诚信即使是大学生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但要真正将此行为准则付诸实践还必须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如对方的诚信度、事件的重要程度、自身的利益考虑等等。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才使得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与诚信意识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就是大学生诚信教育不对称性的根本原因。

2.大学生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无论是在学校、社会乃至学生及其家庭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处于困境状态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着重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理想层次教育,弱化了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尤其在诚实、守信这种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诚信道德规范教育上力度不够。”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不成熟、不健全,存在着管理与教育的严重脱节,重视专业教育工作,轻视思想教育工作;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同时学校诚信教育“各自为战“较多,整体配合少,缺少联动,系统性不足。在 家庭教育 环境下,家长及学生较为重视学生本身 科学 文化 知识的获取,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提高,就业是否理想等,对诚信教育认同和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内因分析

1.社会“诚信危机”的负面作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文明程度还没有达到完美程度,人们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滞后社会 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制度、 法律的不完善。相应的道德诚信约束机制不健全,致使社会失信现象屡见不鲜,进而引发以“诚信危机”为中心的社会道德危机。经济上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唯利是图。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监察制度和道德约束体系不健全,市场缺乏了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使守信者未受到应有的鼓励和收益,而失信者未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们的分辨是非的界限,形成一块道德灰色地带:失信者的收益高于失信成本,失信者有利可图。这种状况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大学生诚信教育必然受其影响。

2.家庭教育的诚信缺失。就目前来看,家庭教育存在诚信教育缺失现象,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年后出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是集万千宠爱为一身,家庭教育较为宽松。家长代为做作业、写 作文 现象屡见不鲜。独立学院学生,在高中成绩属于中下游,成绩普遍不好,作弊现象十分严重。家庭教育的诚信缺失是重要原因。一方面,家庭教育基本上是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惟一标准,对道德理念的培养视为可有可无。另一方面,父母自身的失信淡化了教育效果。有些家长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不能成为子女的学习榜样。家长不良的示范、错误的引导使大学生对失信得利逐步产生认同,模糊了诚信和失信的道德界限,与诚信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3.大学生价值观已基本固定。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大学生虽未正式踏入社会,但已通过各种途径接触、了解了社会。特别是在 网络时代,学生接触社会的 渠道 更为广泛。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难免使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背离。当前社会价值趋向于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在实际行为中表现为唯利是图、背信弃义等。这种以个人物质利益为目的的价值追求、重利轻义的义利观念,直接左右着人们的 经济行为与社会交往。有些大学生是非观念差,意志不够坚定,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影响,价值偏离正确方向。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以有利于自我为中心,可以不惜牺牲诚信道德准则为代价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实现价值的 方法 ,助长了不讲诚信风气的形成,严重阻碍了思想 政治工作中诚信 教育的开展。

4.高校自身消极因素的影响。高校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诚信环境相对较好,但也并非是一尘不染。有些高校自身的一些不诚信行为,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形成悖论。有些高校管理领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和漏洞,如在招生中的暗箱操作、各类评优中的不正之风、学术研究中的失信、学术腐败等等。一些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也存在着工作松散、制度执行不力、监督不力现象,这就给一些不诚信的大学生带来了可乘之机,让失信有了得意滋生的空间。这些负面“示范”,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蔓延,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反思

1.高校的诚信教育能否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显而易见,答案是否定的。诚信观的形成是要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而诚信教育的实施时间越早对学生的诚信观形成的作用越明显。“我们的德育是倒金字塔的,幼儿园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小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中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进行文明礼貌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说明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没有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认知 规律和心理成长规律,而导致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缺陷,导致诚信等道德问题的存在。大学生就像一张被社会上的种种虚假现象涂抹过的一张白纸。而让处在学校教育顶端的高等学校承担起“人之初”就应该重点从事的诚信教育,弥补诚信教育的先天不足,使白纸上已经存在的代表诚信观的线条回到它应该的位置上,这本身就是事倍功半的苦差事,也注定了高校的诚信教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而不能彻底根除。

2.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

从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必须具备相应的外部因素。第一,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依托社会大环境。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培育社会诚信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在法制和道德上对诚信问题加以约束,形成奖惩分明的社会诚信氛围。第二,诚信的家庭氛围。家庭的对学生的诚信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长要用自己诚信的言行、高贵的品质影响学生,带动他们成长进步,形成将诚信的家庭氛围。第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诚信道德观念的形成的养成要从小做起。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无疑是诚信教育的最佳选择,大学生诚信教育才会事半功倍。第四,完善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要想走出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必须在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全面的、和谐的德育观。“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和谐德育过程中已经不可能截然分开,应该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多经纬、多频道、多方位的德育组织网络,做到目标一致,相互沟通,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相互联动,形成合力,打一场持久的德育‘攻坚战’。”因此,要想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必须具备以上几个因素,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的诚信教育观。细细的对照各种因素,我们才发现,目前这些外部因素都不具备,大学生诚信教育很难走出目前的困境。

3.大学生诚信 教育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继续存在,总体上说,高等学校的诚信教育是全面的、和谐的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应该诸多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放弃努力。具体而言,独立学院更应进行诚信教育:首先,新时代的大学生出现诚信缺失现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必然存在的直接原因。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集中学习的地方,是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修正不良观念和意识的理想环境。虽然,大学生诚信教育成效不尽如人意,但是,起码收到了一定成效。其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用还没有完全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制约其效用的发挥。尽快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迫在眉睫。再次,高校教育处于学校教育的最顶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期学校教育的不足。

参考 文献:

[1]沈绮云,姚晓波.高职院校学生诚信心理调查及思考[J].广东教育:职教,2010(10).

[2]张其娟.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02).

[3]刘兴华.论高校诚信教育难的原因及对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形势与政策的结课论文

形势与政策3000字结课论文

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 教育 教学中存在着高校重视不够、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形式单一等主要问题。我整理了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 热点 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0万桶。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2016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6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可见,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2、全面提速——能源结构走向多元化

在当前国际金融风暴肆虐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这直接催生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上的新变化。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电首当其冲。2016年11月21日,中国第9座核电站——福建福清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工;12月16日,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动工建设;12月26日,总投资260亿元的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项目开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电规划正在中国渐次展开。据了解,我国2020年前将在核电方面投下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

其次,2016年12月15日,总投资近400亿元的“宁东大型煤电化基地”正式启动,意味着煤炭资源整合的“前奏”响起。

第三,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等地正在规划建设几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目前,甘肃酒泉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国围绕油气领域的对外合作进展不断加快:中国到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开通;中俄之间也确定将修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

据透露,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得到国家核准,不日将全面实施。这一总投资达930亿元的庞大工程,将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是中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仅钢材就要400万吨,如考虑到沿线城市内管线改造与建设,共能拉动投资3000亿元。同时,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成都千万吨级炼油厂不日也将开工建设。

张国宝表示,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举措,也说明中国的能源战略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要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能源企业的整合重组,建设现代、高效、稳定的能源工业体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表示,当前形势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创造了一个好时机,将来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

3、节能降耗——开源节流是治本之举

1月13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37、59美元。有人担心,低油价可能致使对新能源的投资放缓。

能源专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属性决定廉价时代将一去不返,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专家表示,对于中国这个耗能大国和人均资源小国来说,开源不节流,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从长远来看也只是治标之举。能源危机、气候危机,21世纪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世界社会和经济的两大事件,让世界各国幡然醒悟,解决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治本之策还在于节能降耗。

据估计,中国节能的潜力有60%在工业部门。中国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油设备的效率也低于国外,节油潜力很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在能源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了解,2016年,国家将继续对传统煤电项目实施“上大压小”,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万千瓦。相关数据显示,到2016年10月,小火电机组累计关停3210万千瓦,已实现“十一五”规划近2/3的目标。

二、深刻把握国际能源格局变化新形势

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目前国际能源格局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区域变化。从消费上看,能源消费重心正在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亚太地区转移,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从生产上看,能源生产日益多元化,虽然欧佩克仍掌握着全球石油供给的主动权,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湾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也在加速进行中。即便如此,事实和研究结果仍表明国际石油生产的峰值时刻即将来临。

另一方面,新能源开发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给结构即将进入下一个能源替代的发展周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油砂、重油、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前一个变化来源于国际范围内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而后一个变化则来源于现有主导能源供给保障程度的下降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这样一种能源格局的变化导致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也加快了能源领域的技术开发步伐。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能源需求进入高增长时期,而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不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Bp公司的能源统计数据,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较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15、4和20、1个百分点。由于国内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的供给保障能力低,目前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已经接近50%。同时,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是导致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空气中约70%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67%的氮氧化物排放来自于燃煤。几乎所有的烟尘排放也来源于此,占到总悬浮颗粒无污染(TSp)的一半以上。

这种相对落后的能源消费结构、高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能源消费的高污染,不但导致我国资产价值体系溃损,生产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遇到更大的压力,长期来看,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会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千方百计解决国家能源安全这一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在国际能源市场和国家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中,能源企业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能源企业能不能把握住这一格局变化的历史性机遇,不但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且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以Bp、埃克森、壳牌等为代表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凭借着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但在过去的近百年中主导着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而且近年来加快了进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步伐。

中国能源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后来者,在资源获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与上述大公司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再将企业资源投入新能源的开发有可能会更加力不从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格局的变化对于中国能源企业而言不仅仅是风险,更潜伏着巨大机遇。庞大的国内需求为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空间,新能源的开发缩小了国内能源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因为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水平差距相对较小,为我国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转被动为主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被动应对只能意味着放弃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跨国能源公司的附庸甚至被淘汰出局,国家的能源安全无从谈起,经济命脉也将落入他人之手。反过来,主动应对则意味着在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将企业的竞争力建立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上,这样的竞争力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历史 经验 已经证明,能否主动、敏锐而准确地判断形势,进而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是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正是对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的积极回应。这一战略决策提高了企业关注世界能源发展趋势,顺应全球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从传统石油公司向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公司转变,有助于为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战略的巨大意义更具体地体现为:

首先,有利于提高中国石油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包含传统能源的支撑,能源供给结构变化,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供应能力的价值链开发,能源开发利用全球化和经营管理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战略以技术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链的构造为手段,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有助于中国石油集团克服劣势,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竞争。

其次,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提升。能源是企业最基本的投入品,一个清洁、高效、低成本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助于中国企业降低提供物品和劳务的成本,这在竞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企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石油集团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最后,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有足够的能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利于中国石油集团更好地参与传统能源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也有利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提高能源长期供给结构的弹性。同时,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有助于降低由于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篇2 摘要: 文章 首先针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梦反应了我国综合国力水平的巨大提升,同时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幸福水平。然后,针对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赖于当代大学生。最后,就中国梦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责任进行了研究,指出当代大学生必须承担明志、自强、自立三个方面的责任,从而为中国梦目标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关键词 :中国梦;大学生;内涵;关系;责任 在我党 报告 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综合性事业,需要有志青年一代接一代的为之奋斗。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实现的角度上说,全党都需要对青年加以高度关注,给予青年高度的关心与关爱,耐心倾听青年的心声,鼓励青年的发展,支持创业。通过对青年的激励与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提供动力支持。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我党对广大青年学生的高度关注,对青年工作所给予的充分重视,正是推动我国未来事业,激励有志青年持续奋斗的最佳动力。而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作为有志青年的主力军,必须将自身的活力、激情、热情百倍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才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动力,同时让自身的青春焕发光彩。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入手,结合中国梦的内涵,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一、中国梦的内涵分析 对中国梦这一概念的最直接理解在于:通过各种 方法 实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以来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凝聚了世世代代人深切期望的发展目标,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方向是高度一致。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梦反应了我国综合国力水平的巨大提升 大量的研究报道中均显示,中国梦目标的实现无法脱离经济发展以及综合国力提升指标而独立实现。中国梦的实现与中华民族的实力特征是高度匹配的。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显示,经济发展总量提升显著,当前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背景之下,对小康社会的实现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划,要求实现社会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逐步促进我国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中国梦揭示了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幸福水平 作为新时期的幸福指数,它是物质因素与非物质因素的综合体,主要是要全面提升当今社会和谐的水平与质量,要坚持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的发展要求。 二、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 忆往昔峥嵘岁月,一代代优秀青年在党的召唤下,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不同时代的青年面临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我们的大学时代伴随着国家发展的盛世,承担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即主席所强调的美丽“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具体分析来看,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中国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最宏伟性的目标之一,海内外中华儿女都需要将中国梦的实现视作共同的夙愿 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梦实质上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报告当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综合性事业,需要有志青年一代接一代的为之奋斗。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实现的角度上说,全党都需要对青年加以高度关注,给予青年高度的关心与关爱,耐心倾听青年的心声,鼓励青年的发展,支持创业。只有做到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推动力,并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2.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以当代大学生作为支持 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发展需要以青少年队伍作为主力军。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队伍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之一,不但需要积极参与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当中,更需要在这一事业中发挥中坚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支持。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大学生必须将自身的发展规划与国家富强的基本方针高度结合起来,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兼顾个人发展目标与价值的实现,绽放青春的光彩。 三、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分析 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生活时代较以往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大学生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也有相应的变化。当代的大学生已经很少在以往比较艰苦的环境,甚至是战场上经历磨练,但同样需要具备报效国家的责任感。除此以外,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乃至对整个国家负责,以上也正是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发展中坚力量,追求目标的重要标志。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深刻感受到历史使命的光荣性,自觉的肩负以下几个方面的责任: 1.明志 即当代大学生必须有远大的指向,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动力。当代大学生年龄较低,有着青春飞扬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在推动他们自身发展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这种个性特征也与我党在执政兴国方面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发展是第一要义”相吻合的。当代大学生必须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工作当中,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与优势,利用青春活力的个性色彩,不断为祖国的前行提供“燃料”。简单来说,当代大学生必须做到敢为人先,积极创造,勤奋求实,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中不断的开拓与创新,为改革创新提供支持与保障。 2.自强 即当代大学生需要树立不畏艰难,坚忍不拔,奋勇拼搏的精神。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队伍的最中坚力量,这支队伍最大的优势在于:充满了活力与朝气,有积极拼搏的干劲,同时,他们也有着激情,始终鼓足创新前行的动力,更关键是的当代大学生有不可多得的锐气,在面对挑战与挫折时能够迎难而上,不拘一格。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为了积极实现中国梦的发展目标,要求广大青年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在学习上独立奋斗,在工作上独立创业就业。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中国梦建设实现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是一个非常长远的过程,仅仅一代人或几代人是完全不够的,甚至需要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投入建设事业当中。因此,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够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自立 即当代大学生需要勇于承担人才强国的历史责任。在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发展的过程当中,为了在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以及面向未来)的过程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就需要始终坚持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同时遵循人才强国的基本方针政策。以上两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不但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战略,同时也是社会发展所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大责任之一。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意志,同时也与广大青年人的愿望是高度一致的。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当代大学生学习并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机会较多,他们应当义不容辞的肩负起新技术革命挑战所赋予的责任,竭尽全力成为优秀的创新性人才,并在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青年一代已经发展成为了一支充满活力同时极具朝气的生力军,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有志青年的主体,中国梦所赋予他们的任务是学习、工作、以及奉献。他们身处黄金时代,必须学会竞争,敢于创新,投入全身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积极有利的贡献。可以预见的是,中华民族将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其中占据越来越关键性的地位。当代大学生需要做的是积极探索,肩负起身上的责任与重担,追求并实现中国梦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戴木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柱——关于“中国梦”成为精神旗帜的若干思考[J].道德与文明,2013(5):5-8. [2]双传学.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国际视野——学习关于中国梦的有关论述[J].南京社会科学,2014(7):1-5,12. [3]张定鑫“. 中国梦”研究:现状与展望——兼论中国梦战略的内涵[J].探索,2013(4):182-187. [4]郭树勇.中国梦、世界梦与新国际主义——关于中国梦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国际观察,2014(3):1-16. [5]王继军.论大学生 社会实践 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2):79-81,89. [6]王永明.通过自我教育提升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意志力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6):89-91,100.

  • 索引序列
  • 大一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600字
  •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600
  • 大一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文献
  •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3000字
  • 形势与政策3000字结课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