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高中特优生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高中特优生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高中特优生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正确引用

导语: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的一部分,而如何在论文中正确的引用参考文献成为学生们非常苦恼的事情。下面是我分享的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欢迎阅读!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注明了被引理论、观点、方法、、数据的来源,是学术论文参考的范文和深度的体现,是反映论文的真实性的科学依据,是对期刊论文进行引文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来源。正确的引用方式能大大降低论文的重复了。本文介绍硕士毕业生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引用参考文献。

首先说明下参考文献引用的三种作假手法

1、“假引用”就是虚伪的、不真实的引用。最常见的假引用有三种:

一是“友情引用”。引用文献和本文没有多大关系,作者和引用文献的作者相互抬举目的是提高彼此的学术 “知名度”,如作者或是引用者的师长,或是引用者的好友,或是引用者的圈内人。

二是“装门面引用”。引用者罗列一大堆外文文献,引用“权威”的文献,以便给自己装门面,实际上他们也许从来就没有研读它们,或者它们根本与引用者所论毫不沾边。

三是滥用自引用。必要的和适度的自引用是正当的,能够从中看出引用

者研究的连贯性以及在学术上有无进展和提高。但是,滥用自引用,没有必要,反而会降低论文质量

2、该引用的偏偏不引用

所谓“不引用”,正好与假引用形成对照:假引用是不该引用的偏偏要引用,

不引用是指该引用的偏偏不引用。论文研究受惠于别人的材料和思想却刻意回避它们,在列举的参考文献中难觅其踪影。属于剽窃抄袭行为,这就是论文查重的对象。

3、“伪引用”

有意做掩盖本来面貌的虚假引用,这种做法大多出现在“伪注”中。

如:本来自己没有接触外文原始文献,直接从中译本或别人的译文中抄录了老外的.言论,可是不如实地标注 中译本或间接的出处,却堂而皇之把外文原始文献作为参考文献地列出。这也是论文查重的对象。

参考文献正确的引用方式如下:

1、不要抄袭

在国内若适当的抄了,称为引用,注上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抄的多了,这也是抄袭,这时需要进行论文查重。

所以,引用另一篇文章的方法是:

(1)对于观点,需要重新总结,用自己的话,适合自己文章的语言,重新在文章中描述一遍,并注释。

(2)对于数字,需要准确的使用(数据的环境,条件等等),标明来源并注释。

(3)对于一些经典的话,需要引用原文的,需要在文章将原文用用双引号括起来,表明是原文引用。并注明出处。我个人认为这是正确的。文章应该有自己观点和立场,每一篇论文的观点和立场应该有所不同。所以直接照抄其他论文中的原文,实际上是对论文的一种马虎的态度,并没有深刻考虑被引论文的立场和自己论文的上下文。

2、 引用来源

(1)专业论文应该尽量引用专业来源,而不要引用非专业来源。专业来源的优先级大概如下:

学科较著名的开创性的论文、 有影响力的期刊的论文、有影响力的会议的论文、学术著作、一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协议的版本、法律的版本、手册的版本、经典教科书、一般指导性书籍、大众期刊、报纸、商业期刊、网站、 个人博客等

其实,从教科书开始,就不要在学术性的文章中出现了。当然这个先后次序 对不同的专业会有区别,但是基本一致。有人认为为何应用教科书不好。如果想到学术论文应该是研究学术前沿的东西,教科书往往是已经公认,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的成果,引用教科书已经没有重要意义了。

(2)查找引用源应该查找一级出处。

何为一级出处?其实就是根源,最开始发表这一观点的论文。该论文可能被其他论文引用,则引用论文为二级论文。 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引用一级出处。原因很简单,只有一级出处才是次观 最真实的表现,其他的二级出处可能掺杂其他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只有找到了一级出处才说明作者对该问题做了较深刻的研究。

(3)引用来源的选择

有时,都是一级出处但是仍然可以选择。比如同时有书,论文,网站,数据库,综述等等。我的观点是这样,论文一定要引论文,论文往往是最原始的。有研究性论文就不要使用综述,综述往往是二级出处。有论文就不用书,除非书中有很大的改动。有论文和书,网站和数据库就不要考虑。

3、 引文出处的排列顺序

按出现顺序排序:在文章中先出现的引用先列出处。现在一般的中文杂志都应该是按照此标准。 但是,其实国内学生的做法往往没有顺序,经常论文中上来就是一个非[1]的注释。看看注释列表也没有什么顺序。这样只能说是还没有了解论文的基本写作原则。更不利于后期的论文查重。

4、出处的写法

一般的杂志都会给出自己的排版方法和顺序,出处是为了方便读者能够找到原文,所以一切以此原则出发。比如篇论文在一个没有出版物的学术会议上发表,那么最好标注上电子版本的地址,同理适用于内部研究报告。所使用的数据库,手册也应该标注上版本,年代,网址方便查找。书籍应当注明页码。

5、如何准备

一定要在写论文之前就开始考虑参考文献的问题,不要论文写完了,为了做做样子再加参考文献。我看见太多这样的例子了,结果都是一眼就能看出参考文献有问题。特别是论文查重时,就会一片红呀,切记。

在写论文之前,把会被使用到的参考文献先准备出来,甚至按顺序写上,有利于构思论文结构,同时参考文献自然不是后来拼凑上的。然后写论文的时候产能在需要引用的时候合适的找到出处引用上。还是一样,要严谨,不要偷懒。

关于注释的几点补充:

从理论上来说,除非是常识外,都需要加注释,并说明信息来源。注释本身分为两种,一种是引用性,指向你所说的这句话本身来源的文献,也就是说,这句话不是你的想法,而是别人的想法,即便你是转述,同样是需要出注说明。如果同样一句话有多个人曾经说过,而你都看到了,你可以选择罗列多个你看到的想法的文献出处,也可以选择就写一个和你的想法最接近的那个文献的出处。第二种情况是说明性,就是说,你在文章里的表述可能不全面,

可能会引起误导,或者为了文章结构或者整体的原因而需要把不直接相关的内容去掉,但那样又可能造成表意不明确,此时可以在注释的部分为这些问题进行说明。

其中,第一种注释,也就是针对文献的注释,是存在比较多争议的,怎么引用,引用什么,理论上都有自己的规范,以下是本人到现在为止的经验。通常这类引用被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直接引用,就是你看到某个作者的某段话放在你的段落里很完美,那可以用引号引在段落中或者专门出一段的方式来引用,这样的引用也可能出现在数据和图表中,一定要反复确认与原文是否一致,不能有任何误差;

第二种是概括性引用,就是原作者原来可能用了一段来说一个问题,但你觉得用一句话就可以了,而这句话正是你的文章里所需要的,此时你仍然要说明这句话最初的来源,也就是原作者的那段文献;

第三种是观点拓展与总结(conclusion),也就是原作者的某句话启发了你的 想法,或者让你总结出了新的想法,理论上也是要标注出处的。

另外,文章最后的文献索引/参考文献,包括了所有可能启发你想法,或者与这个专题有些关联,但并不直接被你引用的文献的清单,这也是保护知识产权以及确保信息和结论可靠的重要手段。

当然,三种引用的情况具体怎么把握都看每个作者自己的需要。但一旦开始引用了就必须全面并且准确的使用,不能误解或者偏狭的理解作者的原意,或者使之牵强的成为自己的观点。

目录一、摘要二、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1、现代生物技术中蛋白质与健康2、现代生物技术中糖类与健康3、现代生物技术中与健康4、现代生物技术中与健康三、总结四、后序五、鸣谢六、参考文献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健康摘 要现代生物技术以其越来越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而逐渐受到人们越来越多关注。据估计生物技术可以给人类创造数千亿美元的收入,但比这更重要的是现代生物技术挽救了数亿人的生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青霉素的使用,因为青霉素的使用而使人类的平均年龄增加十几年。人类的生活条件也因生物技术的使用而大有改善。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大国,生物技术对保证国民的身体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又有哪些连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小组对此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究活动性报告,使您对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1、现代生物技术中蛋白质与健康(1)蛋白质的定义及概述蛋白质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旧称“朊”。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蛋白质是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每一条多肽链二十~数百个氨基酸残基不等;各种氨基酸残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由对应基因所编码。除了遗传密码所编码的20种“标准”氨基酸,在蛋白质中,某些氨基酸残基还可以被翻译后修饰而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从而对蛋白质进行激活或调控。多个蛋白质可以通过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蛋白质复合物,折叠或螺旋构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从而发挥某一特定功能。产生蛋白质的细胞器是核糖体。蛋白质(protein)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蛋白质占人体质量的%,即一个60kg重的成年人其体内约有蛋白质。人体内蛋白质的种类很多,性质、功能各异,但都是由20多种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并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被食入的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吸收后在体内主要用于重新按一定比例组合成人体蛋白质,同时新的蛋白质又在不断代谢与分解,时刻处于动态平衡中。因此,食物蛋白质的质和量、各种氨基酸的比例,关系到人体蛋白质合成的量,尤其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孕产妇的优生优育、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都与膳食中蛋白质的量有着密切的关系。(2)蛋白质的生理功能1、构成蛋白质的身体。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肌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组织更新和修补的主要原料。人体的每个组织:毛发、皮肤、骨骼、内脏、大脑、血液、神经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所以说饮食造就人本身。可见蛋白质对人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2、修补人体组织。人的身体由百兆亿个细胞组成,它们处于永不停息的衰老、死亡、新生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例如年轻人的表皮28天更新一次,而胃黏膜两三天就要全部更新。所以一个人如果蛋白质的摄入、吸收、利用都很好,那么皮肤就是光泽而又有弹性的。反之,人则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组织受损后,若不能得到及时和高质量的修补,便会加速肌体衰退。3、维持肌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物质在体内的输送。载体蛋白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在体内运载各种物质。比如血红蛋白一输送氧、脂蛋白一输送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和转运蛋白等。4、白蛋白:维持机体内的渗透压的平衡及体液平衡。5、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6、免疫细胞和免疫蛋白:有白蛋白、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干扰素等。七天更新一次。当蛋白质充足时,这个部队就很强,在需要时,数小时内可以增加100倍.7、构成人体必需的各种酶。我们身体有数千种酶,每一种只能催化一种生化反应。相应的酶充足,反应就会顺利、快捷的进行,我们就会精力充沛,不易生病。否则,反应就变慢或者被阻断。8、激素的主要原料。激素可以调节体内各器官的生理活动。如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分子组合成,生长素是由191个氨基酸分子合成的。9、构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五羟色氨等。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味觉、视觉和记忆。10、胶原蛋白:占身体蛋白质的 ,生成结缔组织,构成身体骨骼。如骨骼、血管、韧带等,决定了皮肤的弹性,保护大脑(在大脑脑细胞中,很大一部分是胶原细胞,并且形成血脑屏障保护大脑)。11、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3)现代生物技术在蛋白质重点应用保持健康所需要的蛋白质含量因人而异。普通健康男性或女性每公斤体重大约需要克蛋白质。婴幼儿、青少年、怀孕期间的妇女、伤员和运动员通常每日可能需要摄入更多蛋白质。蛋白质缺乏:成年人:肌肉消瘦、肌体免疫力下降、贫血,严重者将产生水肿。未成年:成长发育停滞、贫血、智力发育差,视力差。蛋白质过量: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贮存,多了肌体无法吸收,过量摄入蛋白质,将会因代谢障碍产生蛋白质中毒甚至死亡。面对这些问题营养师根据人体对不同蛋白质的需要量进行膳食调配以及人工添加或减少蛋白质的方法来保证人体内蛋白质含量的相对稳定。而生物学家则通过生物制药技术研发出一些新型的药品,这些药品不仅能促进人体对蛋白质的运输和吸收,而且还能预防由于外界环境或病毒引起的蛋白质变性。当然在临床医学上,这些变性因素也常被应用来消毒及灭菌。对防止蛋白质变性也是有效保存蛋白质制剂(如疫苗等)的必要条件。此外在蛋白质领域运用的现在生物技术还有X线衍射技术和磁共振技术等。它们的应用都能有效控制和制备蛋白质,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2、现代生物技术中糖类与健康(1)糖的定义及概述糖是一类化学本质为多羟酮及其衍生物的有机化合物。在人体内糖的主要形成是葡萄糖及糖原。葡萄糖是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在肌体糖代谢中占据主要地位;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包括肝糖原、肌糖原和肾糖原等,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葡萄糖和糖原都能在体内氧化提供能量。食物中的糖是机体中糖的主要来源,被人体摄入经消化成单糖吸收后,经血液运输到各组织细胞进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机体内糖的代谢途径主要有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糖异生以及其他已糖代谢等。(2)糖的生理功能糖分是我们身体必不缺少的营养成分之一。人们摄入谷物、蔬菜等,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等)进入血液,运送到全体细胞,作为能量的来源。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称为血糖。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毫克%。空腹血糖浓度超过130毫克%称为高血糖。如果血糖浓度超进160~180毫克%,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这就是糖尿。血糖浓度低于70毫克%称为低血糖。可见于饥饿时间过长,持续的剧烈体力活动,严重肝肾疾病,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低血糖时,脑组织首先对低血糖出现反应,表现为头晕、心悸、出冷汗以及饥饿感等。如果血糖持续下降到低于45毫克%,就可发生低血糖昏迷。如果从食物中摄取的糖一时消耗不了,则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肝脏可储存70~120克,约张肝重的6~10%。细胞所能储存的肝糖是有限的。如果摄入的糖分过多,多于的糖即转变为脂肪。当食物消化完毕后,储存的肝糖即成为糖的正常来源,维持血糖的正常浓度。在剧烈运动时,或者长时间没有补充食物情况,肝糖也会消耗完,此时细胞将分解脂肪来供应能量。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细胞必需要糖来维持生存,必要时人体将分泌激素,把人体的某些部分(如肌肉、皮肤甚至脏器)摧毁,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糖,以维持生存。(3)现代生物技术在糖类中的应用由于血糖高和血糖低对人体来说都是有害的。为此,有关科学家为了保证人体内糖类的正常供应,对低血糖人群提供含有浓缩糖的含片和糖果。开发出浓缩糖技术,保证他们维持血糖浓度恒定。而对高血糖患者,则用降血糖药物加以控制。在临床上静脉滴注葡萄糖过快,也会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所以对于血糖过高的病人点滴速度不应过快,而这些也都基于一定生物技术基础上。从而保证了人们身体的健康。3、现代生物技术脂质与健康(1)脂质的定义及概述脂质(lipids)是脂肪及类脂的总体,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液,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脂肪是三脂肪酸甘油或称甘油三酯。脂肪的生理功能是储存能量及氧化供能。类脂包括固醇及其脂、磷脂及糖脂等,是细胞的膜结构重要部分。(2)脂质的生理功能及影响脂肪是人体重要的储能物质,当人们摄食过足时,人体会将多余的能力主要以脂肪形成储存下来。过去的日子中,在旧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总以“肥头大耳”为富贵的象征,甚至到当今社会。但肥胖并不是富,更是一种负担。肥胖会带来许多疾病,威胁健康,甚至造成死亡。当人们身体肥胖,自然他们的血液中脂质的含量升高,随着血液的全身巡回,使他们和心力衰竭的正常体重者多1倍;冠心病多2-5倍;高血压多2-6倍;糖尿病多4倍;胆石病多4-6倍。这些疾病都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像正处于成长期的人来说,肥胖不仅带来的是智力上的影响,更有心理上的一系列影响。所以在平常生活中,合理的饮食显得异常重要。有人喜欢大鱼大肉,时常酒足饭饱之后修身养性,静如止水,像这种生活习惯,终有一天会猝死在饭桌之上。胆固醇是由体内储有的脂肪转化而来的,而胆固醇又能合成乳汁、皮脂以及类固醇激素,保证人们内、外分系统的正常运转。胆固醇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但是,胆固醇过多压迫血管,使血液的径流量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淤血等,严重的会导致人死亡。性激素则是一种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激素,它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乱食性激素会使人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会内分泌失调,严重的还会变成“双性“人,大大减少其自身的寿命。(3)现代生物技术在脂质中应用面对这些现象,生物学家采用现代溶脂技术除去多余脂肪。通过一种溶解药物,舒缓血管,溶解多余胆固醇。面对因肥胖而造成心力衰竭的病人,科学家还采用强心剂等生物化学药物经行急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发病率,降低了死亡率,使人们的健康得以延续。4、现代生物技术中维生素与健康(1)、维生素的定义和概述维生素是近百年才被陆续发现的一组营养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共同特点:它们都不供应热量,也不是有机体的构造成分,但却是维持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繁殖等所必需的有机化合物,起着调节身体各种功能的作用,身体对它们的需要量很少,但供应不足时会出现各种代谢障碍和症状,称为维生素缺乏病。(2)、维生素的种类及应用V—A:缺乏维生素A会造成皮肤老化,维生素A是丘脑、脑垂体等内分泌腺体活动所需要的极为重要的营养成分。想要保持年轻靓丽,尽量多吃些维生素A高的动物性食物,如:肝、瘦肉、卵黄等。V—B2:维生素B2会促进脂肪的分解。V—B6: 与氨基酸及代谢关系,能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的生长所需,对脂肪代谢都会有影响,与皮脂分泌紧密相关。V—L: 维生素L缺乏会影响结缔组织中中股原纤维的形成。V—E:公认有抗衰老作用,能促进皮肤血液的循环和肉芽组织的生长。谷维素:是从米粮油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物质,其成分为以三萜(稀)醇类主体的阿魏酸酯的混合物,它对植物中枢功能有调节和激活作用。它能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提高人的皮肤血管循环机能,会使皮肤温度升高,四肢皮肤表面血流?增加,被称为“美容素”此外,谷维素还能降血脂,并含强有力的生长促进因子,有助于我们的亲少年成长。(3)现代生物技术在维生素中的应用。针对现在人体内维生素缺乏现象,有关药剂师及营养师在食品及保健品中添加适量维生素。同时生物学家也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通过生物制药技术,将大量维生素合成在一个小药片内,制造出补充维生素的药片,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现在爱吃肉类而不爱吃蔬菜的都市人群体内的维生素,使人体内维生素含量保持在一个平稳水平上,使人们身体更加健康。总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我们一切生活的基础,但一个人要做到健康,是十分不易的,这与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都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爱护自己的身体,是否决心要要做一个身体健康的人。糖类、脂肪、蛋白质等都是构成我们身体的重要物质,像维生素,各种无机盐等这样的物质在人类体内的含量虽然相对较少,但其作用也是不忽视的。上述物质共同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前面已经提到了各种维生素、无机盐及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对人身体的具体作用,例如在对身体的生长,身体器官的功能的影响都一一列出,同时也告诫了我们如果缺少了这些物质,将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然而这些物质都来源于我们日常的食物中,所以合理膳食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维持我们身体健康的惟一路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科学家已经将着眼点放在人的身体营养健康上,科学家研发新的生物技术来改善人们的身体状况,减轻许多人身体上的痛苦和伤害。作为青年的我们,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阶段,所以我们更应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我们以后的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后 序如今,好好学习生物技术是很有必要的事。生物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无数变革。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都是当今最热门的生物技术项目。而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药物都是通过生物技术得到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生物技术我们的生活究竟会怎样。我想一定非常糟糕,甚至我们的寿命将会变短,越来越多的问题都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而如果没有生物技术对人体内蛋白质、维生素等重要物质的研究与应用,我们将会对自己一无所知,更提不上身体健康这些话,所以现代生物技术保护了我们自身的健康。现代生物技术不容忽视。而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我们责无旁贷。鸣 谢通过此次探究活动,大家分工明确,都不辞辛苦的完成了各自的工作任务。在此感谢本小组各位成员,以及为我们提供资料的各出版社,还有我们的指导老师。在大家共同合作下,本次探究活动终于圆满结束。再次由衷致谢!参考文献:1、《生物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生物化学》 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 周爱儒副主编:查锡良3、《登上健康快车》北京出版社主编:关春若4、《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手册》第七次修改 北京教育出版社主编:薛金星这是我们小组写的,网上绝对跟这一样的。

高中体育中素质拓展训练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高中体育中素质拓展训练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往往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容易忽视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基于此,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也不同于以往传统式的教学。如今的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体育素质的同时,还要促使学生能将体育运动坚持下去。

关键词: 高中体育;素质拓展训练;综合素质;

素质拓展训练秉承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素质教育为教育理念核心,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中以自身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坚决执行"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原则,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学习。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阶段。拓展训练的内容相对正式课上的教学内容来说就会相对丰富并具备趣味性。

一、设置相应的拓展项目,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学习相应的体育技能,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素质拓展训练,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时刻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对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团队合作意识认识不够深。基于此,高中体育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相应的拓展训练,并以团队合作精神为主题展开针对性的拓展训练。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促使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强化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在进行团队分组时,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体能基础的前提下进行,以保证每个分组之间都不至于出现能差距过大的情况,否则可能会导致拓展训练达不到预期的效果。[1]

例如,以篮球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生基本的篮球动作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团队合作活动提升自己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个人能力固然可以占据良好优势,若是少了团队合作,必然难以得到最终的成功。教师在教学运球技能时,可先向学生讲解运球的基本动作和动作要点,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在学生掌握运球的基本动作之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帮助学生进行分组。小组之间可通过合作来完成"运球接力"活动。其中,使用时间最短的小组就会成为最后的冠军。由于每个人的运动神经和动作协调性大不相同,通过小组合作之后,学生们可以相互弥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并且能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最终任务,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丰富拓展训练内容,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时刻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高中体育教师要合理运用体育运动适当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利用丰富的拓展训练内容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其在轻松诙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传统的体育课程以单一知识性教学为核心教学方式,即单一就体育技能进行教学。这样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体能基础适当安排相应的拓展训练,并丰富训练内容,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缓解课堂教学的紧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素养。[2]

例如,在教学"篮球运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高中学生对篮球的学习,其内容无非是拍球、运球、传球、投篮以及三步上篮等等。教师可以在正常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出发点,合理丰富篮球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教师可以收集职业篮球比赛(NBA)中运动员的热身视频,经过剪辑后播放给学生观看。基于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篮球比赛的喜爱,这些视频自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可能会发现男生和女生对篮球抱有不同的观点。男生基本都对篮球非常喜爱。女生中只有部分人员对篮球比较感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以添加部分吸引眼球的篮球技能吸引不同人群的兴趣。例如,面对男生,教师可以讲解"转身过人"等篮球技能,并配以动作示范和讲解;面对女生,教师可以讲解"转球"等篮球技能。这项技能并不需要太多体力,且技能本身对女生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这样,教师根据学生兴趣进行拓展训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自主积极地进行体育运动。

三、教师需要在拓展训练结束后,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往往是教师以自身为主体,按部就班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其进行吸收。这样非常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基于此,教师先要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秉承"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合理设置素质拓展训练,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断调整和优化训练内容。教师要在教学后时刻关注学生对知识吸收的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篮球运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发现不同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是不同的,其学习成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体能基础以及肢体协调能力来设置学习任务,任务难度要呈阶梯式递增,使不同体能基础的学生都能适应,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课堂体验。教师在学生学会某项技能之后需要及时进行评价,并肯定学生付出的努力,鼓励学生再接再厉。教师不能只是从最终成绩进行评价,而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努力程度、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团队合作中做出的成绩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使学生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教师需要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至实际教学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时刻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舒展放松,并在习得一定体育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体育素养。

五、参考文献

[1]缪宏卫.素质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田径,2019(08):75-76.

[2]张竹.高职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的作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1):114,116.

优秀养生论文参考文献

饮食健康 教育 是通过对学生传授营养膳食的相关知识,改善学生的膳食结构,提高健康饮食的观念,增强学生体质,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打下坚固的基础。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饮食与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饮食与健康论文1500字篇1 大学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离开了父母,拥有了较为独立的生活,却还没有完全能够良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这里我主要讲的是关于在校大学生的饮食与及健康问题,大学生们的饮食生活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 目前大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如下几大不良饮食习惯,这些不良习惯给健康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大学生们一个个成为手机控,电脑控,即使是吃饭时间,也不放过,有人一边玩手机一边吃饭,有人一边看视频一边吃饭。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嘴巴做着机械的咀嚼,筷子往嘴里塞着食物,吃饭不够专注,造成了声、光、景、情,一起刺激大脑神经,引起感情急剧变化,精力分散,势必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久而久之,消化功能减退,引起胃肠道疾患,使学习受到影响。用餐时及餐后长时间坐在屏幕前,使肠胃功能消退,长此以往,就会引起肠胃消化道疾病。 2大学生们没有家长待在身边,自己的健康意识又不够强烈,饮食内容自然随心所欲,按自己的喜好来,这就容易导致偏食和挑食的加剧。不管是偏食肉类还是蔬菜,抑或挑食肉类或蔬菜,对人体所必需的元素的摄入不足,都容易导致营养不均衡,影响健康。 3现如今零食品种繁多,口味多样,大学生们尤其是女生 爱好 吃零食。吃零食过量会影响食欲,妨碍正餐的摄入量,致使各类营养摄入量不足,从而导致学生的精力不济,上课时精神不集中。还会造成热量摄入过多,容易引发肥胖。如果经常在饭前摄入大量热量高但没有营养价值的零食,天长日久会引起胃肠功能失调。而个别零食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对这些物质的摄入将对身体产生重大危害。 4大学校园相对而言较为开放,街边小摊多而杂乱。而大学生们往往为了便利以及口味选择学校的临时食摊,想吃就吃,毫无顾忌。但一些食物的原料来源得不到保证,又缺乏必要的卫生条件与监督机构,学生们长期食用得不到质量保证的食物,后果将不堪设想。 5大学生活时间较为宽裕,学生们也就随意性较大,经常有晚上通宵,白天睡觉的行为。能坚持三餐准时吃的人少之又少。有人早上睡觉,中午不吃饭,或者晚上吃夜宵已成习惯。另外大多数上网的同学对饮食几乎没有选择,食物营养摄入不足。加之学生们的饮食规律受情绪好坏影响,饮食不规律,习惯混乱。这种饮食时间的相悖也不利于健康。 6坏的饮食习惯譬如喝酒、抽烟等是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的。大学生们不少人每月都会喝酒,啤酒甚至白酒。总体而言,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喝的分量也比女生多。香烟点燃后产生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而且还对肝脏不好。长期吸烟和喝酒还会刺激神经。 7基于女生爱美的天性,部分学生追求苗条身材而盲目减肥。除经常服用减肥药减肥茶之外,不敢进食,惟恐长肉。这当然不是科学的饮食 方法 。部分肥胖学生也误入此途,导致头晕、乏力等状况,困倦、虚脱等也时有发生。而相对的也有一部分人有暴饮暴食的习惯,暴饮暴食可引起消化不良、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这些行为都将对消化系统产生不小的压力。 大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平衡饮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够补充体力, 增强 记忆力 ,还能强身健体,防病祛病以及缓解情绪调整心情 。下面我将谈到一些关于提高大学生饮食质量的 措施 。 1要加强对大学生营养卫生知识的教育。 譬如在学生活动中加入食品营养与卫生这一项内容,通过学生活动在校园中进行多形式的营养与卫生知识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能从多 渠道 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意识到食品营养与卫生对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在校园中形成一个良好的人人注意食品营养、饮食卫生的氛围。 2、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1)饭前便后要洗手,接触食物时要先洗手后拿取。要防止食物在运输、加工、贮存过程中受到污染。 (2)不要偏食、挑食,食物要多样化,注意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防止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有时各种不同的食物还有互相促进消化吸收及利用的效果。 (3)饮食要适量。吃得太少营养素不足,会使体重减轻、消瘦、耐力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严重者可导致贫血、血糖过低、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症。相反,如摄入营养过多,不仅造成食物浪费,而且给机体加重负担,同时可以引起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因此饮食要适量,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 (4)进食要有规律性,定时定量,少吃零食,早、中、晚三餐进食时间尽量固定。 (5)避免空腹或饱餐后立即进行紧张学习或活动;不暴饮暴食,暴饮暴食将大量血液集中于胃肠道,容易引起脑供血不足,影响学习效果和身体健康。 (6)进餐时要专心。进食时心境平和,思想专一,吃起来对食物的色、香、味、形的明显感受会增加食欲,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蠕动都会随之增强。 (7)进餐时要少喝水。俗话说“汤泡饭,嚼不烂”,水和食物混在一起吃,是不好的习惯,而汤泡饭或进食时边吃边喝水,囫囵吞咽,咀嚼时间短,造成食物在口腔“消化”不完全,加重胃肠负担,水分冲淡胃酸,使消化液稀释,进而使食物不能很好消化与吸收,久而久之,必然会引起胃病。因此就餐时宜少饮或不饮水,应细嚼慢咽,但在饭前少喝点汤,可刺激食欲,有助于进食和消化。 ( 8)进餐温度要适宜。少喝冷饮,胃喜暖而恶寒,食物温度以20~45℃为宜,如果超过60℃,食管壁和口腔粘膜就会被烫伤,在致癌物质的诱导下引起食管癌变。如果吃过量的冷饮、冷食,可使胃部血管收缩,减少血液供应而致消化不良及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泻等。 (9)不饮酒抽烟,不吃霉烂变质食物。选购食品应新鲜卫生无毒。餐具应注意清洁卫生,每餐用后洗净消毒。 (10)每餐食用适量的植物纤维食物,如蔬菜等,最好荤素搭配。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 3完善自身的饮食结构 好的饮食结构有助于抵抗衰老,软化血管,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4、重视大学生饮食营养,保护学校周边环境对于校内临时食摊要进行严格管理,保障其卫生质量。而学校食堂同样也要严格监督,从各个方面保障大学生在校的饮食安全。 以上即是我对“关于在校大学生的饮食与及健康问题”的探讨,已指出的大学生们的饮食生活存在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对自身进行反省,找出自己所对应的症状。然后根据提高大学生饮食质量的措施,来培养自己健康的饮食习惯,以至于拥有健康的身体,快乐的生活。 饮食与健康论文1500字篇2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饮食的看法从色香味到注重食品的健康问题,人们一直在追寻一种好吃吃好的健康理念,但是人们对怎样饮食才健康知之甚少。怎样才能吃得健康,国内外对于食品健康的不同状况,哪些是健康的饮食习惯等,都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 饮食;健康。 前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吃饱、吃好,更要在饮食中得到健康。 正文: 1.吃的健康的含义 “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宜食者,不足以生存也”。 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吃什么以及如何吃都是时刻的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关乎人的生存质量。健康饮食的要点就是:合理偏食为健康充电,缺啥补啥;少食肉类食品和动物性脂肪,多吃植物性食物和新鲜蔬菜及水果,注意蛋白质摄取均衡,减少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食物。古人尚且如此看重吃的作用,那么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年代,我们就应该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2.国内外吃的现状 从全球来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数十亿人。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发生食源性疾病的概率也相当高,平均每年有1/3的人群感染食源性疾病。这表明,工业化程度的发达并不能保证食源性疾病爆发危险性的降低,反而由于工业化程度越发达,食物供应链越难控制,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其影响面和波及面会更大。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产品的规模大,不安全食品的召回、销毁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会更大。也就是说,每年由数十亿例食源性疾病而导致的医疗费增加,以及产品的销毁可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消耗。由此可以看出,食品安全对社会、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食品安全不良的条件下, 儿童 、孕妇、年老体弱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感染食源性疾病,成为最主要的受害人群。 中国的现状 以热食、熟食为主,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 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小康》杂志社第六年推出“中国饮食小康指数”。2009~2010年度中国饮食小康指数为分在五项决定中国饮食小康指数的测评指标中,饮食安全得分最低,仅分。这不奇怪。2009年,中国人仍然没吃明白的东西很多:特仑苏奶中的OMP是什么东西、凉茶安全不安全、碘盐要不要继续吃、矿泉水里有没有砒霜等等,八成以上城市居民能做到一日三餐,过半数人一顿饭20分钟左右,但1/5的人经常因为工作或其他事情改变或压缩吃饭时间,更有甚者一天只吃一顿饭。饮食偏好上,川菜是最受欢迎的菜系,辣味为多数人所偏爱。对于风光一时的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八成以上市民认为那是垃圾食品。 中国养生归结出:食疗不如动疗,动疗不如心疗!就是说你吃什么都不如你多运动好,多运动,还不如你心情开朗,心平气和,一身轻松来得更好。大家观察一下历代的帝王和富豪们,他们有很多的钱财,可以买到很多补药,拥有最好的医生,但长寿的不多!反而中国山区的农民,吃的是五谷杂粮,常劳作,没什么烦心的事,空气山水又好,长寿的就很多很多。 所以吃不在于好,而在于吃得健康。 3.如何做一个健康的饮食者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这是现在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观念,他们从以前的“好吃,吃好”,转变到现在的吃健康。可要吃健康,就得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 宜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助于唾液分泌,帮助消化,而且能减轻胃的负担。 宜暖:俗话说:“一热三解”,暖食味道好。中医认为,胃喜热恶寒,寒易伤脾胃。食用生冷食品及瓜果均适量,应利于胃的消化、吸收;否则,会造成腹痛、呕吐、腹泻等病症。 宜少:在日常饮食中,少吃多滋味,忌暴饮暴食,要做到善食还要善节。 宜软:坚硬的食物难以消化,特别是老年人及胃弱者,一日三餐烹煮饭菜应以烂熟为好。 宜淡:中医认为,多食碱,伤心伤骨;多食辣,伤肝伤脉;多食酸,伤脾伤筋;多食甜,伤肾;因此,节制饮食,多吃淡味,对健康大有好处。 宜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常吃蔬菜、豆制品有利于健康,也不易发胖;常吃素食,还具有防癌抗癌作用。 宜坐:饮食保健专家指出,边走边吃,不卫生;蹲着进食,不利于消化。因此坐着用餐,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宜静:用餐时,宜安静的品尝美味;而谈笑进食,很容易呛咳;哭着用餐,或者生气吃饭,对身体健康很不利。饮食习惯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措施。 早餐很重要 早晨这顿非常关键,营养要求比较高:吃水果最有利于吸收其营养,, 榨汁别忘吃“泥” 现榨蔬果汁获取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糖分、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与新鲜的水果没什么差别,但植物纤维在现榨过程中却有所损失。膳食纤维有一些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通便防癌、降低血清胆固醇、降低餐后血糖,辅助治疗糖尿病等等。所以最好把榨汁后剩余的固体残渣一同吃掉,这样营养成分就不会有任何损失了。 握紧你的盐勺 盐是生命最基本需要的,但需要量也是有限的,过了则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而且影响血液中营养物质对皮肤的滋养,使人面色暗混、青黑、面部皱纹增加,使人加快衰老。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一天摄盐6克,但目前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平均值是这个建议量的1倍以上。所以,一定要握紧你手中的盐勺。 不轻易放味精 GH提倡一切食物本着原汁原味的原则,事实上只要你能煮出食物本真的味道,它会鲜美无比。 爱吃醋是好习惯 醋含有20余种氨基酸和16种有机酸,是一种营养健康的调味料兼保健食品。醋可使食物中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化学结构变得稳定,不易因烹煮而破坏,从而保证食品中的铜、锌、铬等微量元素的溶解和吸收。 午间一把小坚果 核桃、花生、葵花子、榛子、松子、栗子等各种坚果都富含亚油酸、亚麻酸等有益于健康的必需脂肪酸,以及精氨酸、胡萝卜素、钙、磷、铁等矿物质,能为我们的健康大大加分。有助于我们机体发育和生理调节,亦可延缓衰老。坚果们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因为外有硬壳,完全不用我们担心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 菜要吃深色的(指深绿色、红色、橘红色、紫红色、黑色等蔬菜) 在最新版本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中国营养学会特别推荐了深色蔬菜:在成年人每天吃的蔬菜300克--500克中,深色蔬菜最好占到一半。科学家在分析各种蔬菜的营养成分后,发现一个规律:蔬菜的颜色越深,营养价值就越高;颜色浅的则营养价值比较低。比如,同样是十字花科甘蓝类蔬菜,西兰花的维生素C含量就要高出白菜花20%左右。即使是同一品种或同一蔬菜的不同部位,由于颜色不同,维生素含量也不同。如芹菜叶中胡萝卜素含量比其梗高出6倍、维生素D多4倍;大葱的葱绿比葱白的营养价值也高得多。一般来说,叶部营养高于根茎,叶菜高于瓜菜。 肉要吃浅色的 肉类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畜肉类、禽肉类、水产类。前者可称为红肉类,后两者可称为白肉类。它们都为人体提供优质的动物蛋白质。畜肉类高蛋白高脂肪;禽肉类、水产类高蛋白低脂肪。只存在于海产鱼类和贝类之中的DHA与EPA,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所以就营养构成总体来说,所以肉要吃浅色的。 饭前先喝汤 俗话说:“饭前先喝汤,身体健康康”。 饭前先喝几口汤,将口腔、食道润滑一下,可以防止干硬食品刺激消化道黏膜,有利于之后进食食物的稀释和搅拌,促进消化、吸收;而且空腹喝汤,汤汁能在小肠中均匀分散,营养物质很容易被消化、吸收。相反,饭后喝汤是一种有损健康的吃法,汤会把原来已被消化液混合得很好的食糜稀释,并冲淡食物消化所需要的胃酸,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所以,吃饭最忌的是一边吃饭一边喝汤,或是以汤泡饭或是吃过饭后再来一大碗汤,这都容易阻碍正常消化。正确的进餐顺序应该是:汤→青菜→饭→肉→1小时后水果。 总结 :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健康饮食对于生命的重要作用,让我们都开始关注我们的饮食吧,只有人们健康了,才有更多的经历投入工作学习中去,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好好享受生活! 饮食与健康论文1500字篇3 【摘要】 话说民以食为天,而健康则是身体的最大本钱。这些无疑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们早已摆脱了东亚病夫的称号。但肥胖等系列的现代病也开始缠绕国人,食品营养与健康这门课应该推广成为为大家广为接受的一门学问。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宣传健康的饮食方式义不容辞。这些前提是我们要理解什么是营养,而什么状态是属于健康。我们在饮食的过程中既要做到营养的均衡,平时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有专家说:未来的健康,靠药物不是最理想的出路,而饮食将对健康起绝对性作用。这话很有道理,俗话说“病从口入”,也是说人在吃上如不注意科学,吃错了也会导致疾病。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如何吃出健康则是摆在面前的一宗大事。 关键词:营养 健康 均衡 食品 习惯 一、健康之道 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就会失去一切.身体健康才能创造一切物质与精神的财富.而任何财富却难于换取健康,健康和金钱并不是一种等价的交换,良好的健康,源于科学和知识,而不是来源于财富,地位与权势。据WHO(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的定义是: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健全。WHO制订的身体健康的初测十项标准:精力充沛,生活工作不疲劳;乐观积极,承担责任度,动作和移动速度等。 篮球 运动中的快攻与急速回防,促进了速度素质能力的提高,篮球对各类速度的要求都很高,因此能有效提高培养运动员的反应速度、移动不挑剔;善于休闲,睡眠良好;适应各种环境,应变能力强;能抵御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中,体型比例协调;视力良好,反应灵敏,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齿龈正常不出血;毛发有光泽,无头屑;皮肤,肌肉有弹性,步履轻松有力。 二、营养之理 营养”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已为众所习用,但对它的确切定义却未必准确了解。“营”在汉字里是谋求的意思,“养”是养生或养身,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应当是“谋求养生”的意思。确切地说,应当是“用食物或食物中的有益成分谋求养生”。“营养”一词确切而比较完整的定义应当是:“机体通过摄取食物,经过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作为构建机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过程。”研究人体以及其他生物的营养问题的学问被称为营养学。 人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食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在营养学上称为“营养素”。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共5大类,其中营养素不能在体内合成,而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称为“必需营养素”。其中包括9种氨基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2 种脂肪酸:亚油酸、仅一亚麻酸;碳水化合物;7种常量元素:钾、钠、钙、镁、硫、磷、氯;8 种微量元素:铁、碘、锌、硒、铜、铬、钼、钴;14种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烟酸、泛酸、叶酸、维生素B12、胆碱、生物素;加上水等,共计40余种。 三、饮餐之法 1、科学配餐 坚持均衡营养的原则,做到科学配餐合理搭配。首先是配餐的质量,配餐的色、香、味、形;其次是配餐的营养素种类与数量,使每一份菜和每一餐菜的各个不同菜肴间的营养成分相互配合,满足食用者的生理需要,并达到合理营养的目的。这种配餐方法就可以称为科学配餐。科学配餐的原则有三点: (1)一日三餐的热能应当与工作强度相匹配:避免早餐过少、晚餐过多的弊病。热能分配以早餐占全日总热能的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较为适宜。《陆地仙经》中曾有一诗:"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但现实生活中却出现这样的怪圈,常常是"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全家福"。而科学的吃法应该是"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有许多人不按这个比例安排一日三餐,而是采用2:4:4,甚至1:4:5的分配比例,造成晚餐吃得过饱过多,对健康有害无益。 (2)三餐的间隔要合适,三餐饮食的量也要适当,同时还要讲究饮食卫生。三餐时间合适、比例适当这一条比较好理解,就是早饭要认真吃,晚饭不要吃过量,每餐间隔4~6个小时,不要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 (3)注意膳食结构的平衡:主要是主副食搭配要注意酸碱平衡,主要做到杂粮与精粮的平衡;干、稀的平衡;副食要做到生、熟搭配平衡;荤素搭配平衡。由于烹调原料的品种和食用部位不同,所含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只有通过科学搭配,才能使每一种菜所含的营养素更为全面、合理。荤菜方面,既要有四条腿的猪、牛、羊(任选其一种),又要有两条腿的鸡、鸭、鹅,还要有一条腿的鱼类;素菜上要照顾到根、茎、叶、花和果类蔬菜都要有,还要配有豆类、菌类和藻类。总之,食物不要单一,一天内或一星期内达到平衡即可。 2、青少年饮食饮食 (l)热能青少年生长发育快,活动量大,故对热能的需要量较多,平均每天需要热能大约2800卡。 (2)蛋白质青少年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比成年人多,而且在质量上也比成年人要求高,每天大约需要蛋白质80~90克。青少年应多吃一些动物性蛋白,如蛋类、乳类、瘦肉类及动物肝脏。另外,还应将动物性蛋白分配到三餐中吃,不可集中在一顿饭吃,以防增加胃肠道负担。 (3)维生素是人体生长发育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如果长期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出现维生素缺乏症。如维生素A缺乏,会患夜盲症、干眼病;维生素B;缺乏,会患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2缺乏。会患口角炎、舌炎;维生素C缺乏,会患坏血病;维生素D缺乏,则影响其骨能发育等。为此,青少年最好每天吃500克新鲜蔬菜。 (4)无机盐青少年需要有足够的钙、磷、铁、碘等元素。钙和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材料,青少年缺少了钙和磷,骨骼发育就会出现障碍,严重时可患软骨病。铁是红细胞的重要成分,青少年随着身体的增长,血量逐渐增多,需要的铁也就较多,如果缺铁就容易发生贫血。碘是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甲状腺素能促进机体代谢和神经骨骼的发育。青少年如果食碘不足,就会出现身材矮小,智力迟钝。 3、中老年饮食 人到老年以后,由于消化器官衰退,消化和吸收功能逐渐减弱,再加牙齿脱落,咀嚼较困难,故应注意以下事项: (1)不要吃得太饱:老年人活动量少,消化功能差,吃得过他不仅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还会造成身体发胖,引起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增加心脏负担。因此,适当节制饮食,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 (2)不要吃得太成:老年人的食盐量,以每日不超过10克为宜。食盐过多会加重肾脏负担,引起浮肿,钠盐储留还会引起血压升高,增加高血庄、冠心病、脑溢血的发病率。 (3)不要吃糖和脂肪过多:老年人运动量少,吃糖过多不仅会引起或加重糖尿病,而且糖在体内会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老年人胰腺功能较低,吃多了脂肪易造成消化不良,动物脂肪中胆固醇含量较高,会造成动脉硬化和肝脏掼害。 (4)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和无机盐,纤维素和果胶能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防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这对预防便秘,肠道肿瘤和动脉硬化有一定作用,维生素有健身、抗衰老和预防癌症的作用。 (5)要合理调整膳食:老年人饮食要多样化,不要偏食,也不宜进食很干和很烫的食物。宜多食些易消化的菜泥、羹汤、果汁类食物和含钙、磷、铁较多的食物。在保证营养要求的基础上,务求清淡。 (6)要少食多餐: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易感饥饿和头晕,故易少食多餐。每餐可吃七分饱,在睡前或两餐之间酌情进食少量食物,如牛奶、糕点等。 ※ 参考文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营养圣经》(最佳营养学实用指南最新修订版) 、《食物营养与合理搭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参考。

浅谈中医养生伦理

【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 方法 ,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

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 传统 文化 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

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明代张景岳认为“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也就是说一方面先天遗传与健康的关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为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养”。

中医养生的特征

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的是,西医强调“与疾病做斗争”,即用化学方法对人体的干预、对疾病的斗争和除恶务尽的态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现器质性病变。而事实上,人体在出现器质性病变之前,在能量层面已经表现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功能性失调。现代医学对器质性病变之前的问题却无能为力,而中医养生着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对生命和健康秉承着顺应自然的信念、阴阳调和的态度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顺应自然的信念

道家认为顺天者寿。违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大敌人。《吕氏春秋・重己》闪耀着顺应自然的思想光辉,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使生命不顺的东西是人的欲望,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欲望,使之适度。房屋大了,阴气就多了;台子高了,阳气就盛了。

阴气多就会得腿脚行走不便的毛病。阳气盛就会得肌肉萎缩活动困难的疾患。这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珍异,衣服不求过厚过暖。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血就会不通畅。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可见,实现健康长寿的路径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这是已经证实了的人类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确的道路。

阴阳调和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和谐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谐,则什么都谈不上和谐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说明万物、人事皆以阴阳和谐为存在的条件。所以说阴阳和谐是根本之道,是客观规律。阴阳和谐论影响了中医对健康的看法,如果人体是阴阳和谐的,那就是健康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4]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看阴阳是否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阴阳平衡便是阴阳双方在消长和转化的过程中,双方谁都既不太过也不太衰,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正常状态。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阴阳关系出现了不协调,所以对待疾病的态度应该是调和阴阳而非“与疾病做斗争”。

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体现,它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观反对“过”和“不及”,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因为物极必反也。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指出物极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乃天地之常也。《吕氏春秋・重己》曾论述到:从前,先辈圣王修建庭廊园池,只要能够游目眺望、活动身体就可以了了;兴造宫室台榭,只要能够避免干燥和潮湿就可以了;制做车马衣裘,只要能够安身暖体就可以了;备置饭菜酒浆,只要能够适口充饥就可以了;创作音乐歌舞,只要能够娱情养性就可以了。……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适当的调节。不一味地放纵,无过无不及是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2中医养生的伦理定位

贵生养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贵生思想,只有贵生,才能养生。养生亦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也就是说生命本身是最可宝贵的,贵于生命之外的东西,即一个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利禄、道义和理想等。因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故“死王乐为生鼠”也。一个人如果贵生轻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健康和长寿。如果一个人贵物轻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却可能失去生命。会有谁愿意杀身以易衣,断首以易冠呢? 《吕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所以,“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5]

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质,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重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毋庸赘言,但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说经济和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长寿,“夫道者年皆百岁。”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长寿。一个“养”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获得健康长寿最基本与最巧妙的关键技术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伦理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甚至把“学道”和“养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视养德。在中国,不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在《庄子》中有“德全而神不亏”的思想;《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和道德相关。孙思邈更是发扬了这个观点,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 。

仁者指博爱济众,乐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宁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养德”看作“养生之根”。“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其次,重视养心。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养心的核心,就是让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减少各种欲望,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运行。如果杂念重生,心神动荡不安,就会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调顺,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心理安宁,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当今世界,利益至上,当思太白先生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境界,才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

参考文献

[1]《吕氏春秋・尽数》。

[2]《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

[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4]《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5]《吕氏春秋・贵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试谈中医养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双足并拢恰象端坐的人体,各组织器官在双足都有其对应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区。运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体双足部相应的反射区上施以按、压、刮等手法,能调节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足部按摩已成为时尚的、流行的养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适宜的足部按摩能够促使足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有毒有害代谢产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劳、自我减痛、自我救急、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区的分布规律

对称性如果人体的器官成双,则反射区在双足就成对存在,如肾、输尿管、肺、眼、耳等。

整体性人体的两只脚并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双的器官外人体还有一些单个器官,靠近人体左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左脚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等。靠近人体右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右脚上如肝、胆、盲肠、回盲瓣等。

特殊性人体的某些器官如鼻、气管、喉、胃、胰、十二指肠、膀胱等,位于人体中间部位,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区的定位上也呈对称性。在对足部反射区的认知和理解上应有立体感,如两脚并在一起,其形状就是一个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称脚内侧,是人体的正中线脊柱的反射区,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区的分布区域,两脚外侧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区。

2足部按摩的理论依据

中医经络原理早在《黄帝内经·观趾篇》中就有对足部按摩的记载。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脚上都有经络相连,在连接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中,有六条起止于足部,双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且分布着六十多个穴位,通过按摩,能够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化瘀止血,扶正驱邪,刺激会通过穴位接收,沿经络传导,对脏腑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生物全息论原理全息论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根据这个理论,每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这个全息胚中,有与人体器官相对应的特点,当人体某器官发生变化时,足部反射区首先会出现反应。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足部这个全息胚具有发育程度高,最接近整体,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经血管丰富,感觉灵敏,信息传导路径密集,足部的体积和面积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神经反射原理神经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的组织器官出现异常时,与足部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气泡状、砂粒状、颗粒状、条锁状、小结节样等改变。按摩这些反射区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这种痛会沿传入神经向中枢神经传导,再经中枢神经调节并发出新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体内组织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反应,激发人体潜能,调节体内失衡状态。

实践证明由足部反射区传来的触压和痛觉冲动能形成新的兴奋灶。新的兴奋灶叠加,其强度超过有病理的兴奋灶的强度,从而使病理兴奋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循环学说经测定足部血液流速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两倍,由于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机体内外物质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当人体某个器官机能异常或发生病变时,就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上。由于足部是处于远离心脏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积下来,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变异的现象,如皮肤变色、皮下颗粒、索条硬结节等。通过采用足部按摩,可促进局部循环、血流通畅,最终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将这些沉积物排出体外,恢复脏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项

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压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钩掌法、食指捏法、双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双指钳法等。

按摩的力度应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则为泻,轻则为补。由足跟向足尖方向为泻,反之为补。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一般敏感区按摩时有痛感。指压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须根据个人的忍耐度,在个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轻到重,慢而有规律。

注意事项

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不可做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前后,施受双方须饮水300-500毫升温开水。有严重心脏病、肾病的人及 儿童 、老人按摩前后饮水不要超过150毫升。

女性在怀孕、月经期间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对月经不调、痛经者按摩时,力度要轻。

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鲜或未愈合的伤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肤有皮肤病,如皮肤上的脓疮、溃疡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倾向的疾病,如尿血、呕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接受足部按摩不应停药。

老人和儿童按摩时间要适当缩短,对于严重的心脏病、肾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轻,双足按摩不能超过10分钟。

有资质的按摩师才可以对孕妇和月经期妇女做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师操作结束后,须用热水洗手。

4结语

足部按摩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内经》里就有足部经络学说和足部按摩的详细记载。况且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通畅,对全身的气血正常运行尤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种最佳的畅通足部血液循环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养根气、疏通经络和调解神经的作用。通过对足部表面施加压力,还可以启动机体的调节功能,激发各器官细胞潜能,增强免疫力。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应用,和对实践的 总结 ,足部按摩,是获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大学生能力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论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 摘 要 高素质人才应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高校应该通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创业精神 个性发展1 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背景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乃至文明形态都在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渐变化。如何培养和塑造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在社会变化中有所作为的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创业精神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贯穿于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教学体制改革、教育评价模式的改革等。但不外乎一方面是创业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是创业技能教育。创业思想教育是创业技能教育的基础,创业思想教育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动机的确立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养成,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创业思想。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关键一点就是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教会学生主动或自主创业。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在新兴的领域和行业去艰苦创业,也要支持学生敢于自主创业,学会自我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胆量、勇气和开拓创新精神。2 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内涵人才的培养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下达统一招生计划、统一考试招收学生、国家包上学国家包分配”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学生毕业时由国家下达统一的指令性分配计划,由各级人事部门和高校计划把毕业生分配到各用人单位,全部毕业生都有工作单位,这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养成了学校到学生对国家管理机构的依附心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的地位,变为就业市场中两个平等、互选的主体,双方都有自主的选择权,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现在大学生适应社会变革所要努力培养的具有独立创业精神,其基本内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要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有学者认为,从“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主题的转换,意味着当代教育的一种转型。显然,这里所谓“生存”,不是指一个人自然生命的存在与延续,而是指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独立开辟生活道路、并自主创造人生价值的能力。传统人格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工作靠国家、发展靠关系”等等就是这种依附心理的体现。而现代人格强调生命独立自主,有独立面对生活,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其中包括在不同环境中从事不同职业、遇到各种情况时人际交往能力、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要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抱守古训、因循成法,在传统社会中往往受到称道,而在各种变革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它已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障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现代人的灵魂。美国之所以能在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与美国文化中敢冒险、寻求变革和鼓励创新的精神有关,这种精神使美国人有一种超常规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思维定势和构架。 要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不应当是信奉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者,相反,他应当具有广泛的人文关怀,充分表现出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自觉履行这种责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把握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真正接受过高等教育和大学文化熏陶的人,也应当超越现实功利,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不仅知道“何以为生”,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理解“为何而生”,认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始终坚持真、善、美的价值原则。3 大学生创业精神的特点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实际行动中体现为以下主要特征: 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必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人与环境的互动过 程中,个体能够以前瞻性的思维与眼光做出预测与判断,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行动方案,以保持与变化着的环境的协调统一,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和忍耐。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职业岗位的不断转换,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几乎始终处在一个陌生的社会环境中,这就尤其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做到“与时俱进”,无往而不胜。 对文化的综合能力现代社会生活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使得许多人产生了深深的文化困惑,难以选择和研究个体的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向。这种“文化不适应综合症”,会严重损害人的创造能力和生活信心。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必须有更加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在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下,始终把实践主体包括个体、集体、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关键问题,“以我为主”,大胆批判和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再整合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化、全球化过程中辨清方向,确定目标,独立前行,开创一片新天地。 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命题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明确提出“好学力行”,这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传统高等教育的主要弊病之一就是重知轻行,片面地认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掌握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因而学生缺少必要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认识世界的真理性固然重要,但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没有实践,理论上的科学构想就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没有实践,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永远只能是精神的“空中花园”,难以转化成现实的文化存在。因此,实践观念的有无,实践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现代人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在人们不断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同时,也有必要强调“实践、实践、再实践”。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尤其需要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主体的本质力量。4 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途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认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青年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能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该做的事。”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大学教育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要培养具有独立创业者精神的新型人才,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目前高等学校对相邻学科知识重视不够,要区分不同科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服务。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高等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主体,要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制度。创立、创建学生能进行综合动手试验的外部环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并进而加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要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主要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总之,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既取决于客观条件的许可,更依赖于学生主观的努力,作为学校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业者精神,为培养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参考文献1 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精神的培育[J].船山学刊,2004(3)2 谢相勋.论培养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格──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要使命[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3 雷卫平.浅议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本思想[J].科技创业月刊,2005(7)4 贾文华.试论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3

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自觉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意志在人主动变革现实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对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有发动、坚持、制止和改变的控制调韦作用。意志力是指人们为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程度或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意志和意志力对于学习和事业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遇到挫折时,意志薄弱的人往往缺少信心和主见,对自我的控制和约束力较差,容易改变行为的方向,容易回避现实,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其结果不仅严重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同时还降低了自信心及对挫折的承受和应对能力,甚至出现意志消沉和精神障碍。而意志力强的人则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善始善终地将计划执行到底,直至目标实现。意志力强的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都较强,并能将挫折转化为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大学生的套志力特点当代大学生之所以能够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说明大多数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学习目的明确,能够自觉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成才、刻苦学习的目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根据目标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在遇到挫折和挑战时能够自觉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在遇到干扰学习的“诱惑”时,有良好的自制力。本栏责任编捧路杰E一胭l:Lj8354@帅.但是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阅历肤浅,少数学生意志品质不稳定,或意志品质发展不充分,或目标调整能力差,或缺乏韧性、恒心与毅力,或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等。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在新的大学生活中缺乏奋斗目标。二是缺乏果断性。三是自制力不够。四是缺乏坚韧性。由于缺乏坚韧性,很多人经常与胜利擦肩而过,失之交臂。大学生套志力的暗养一般来说,意志品质的形成与自觉确定目标和克服困难相联系,包括制订计划和执行计划两个阶段。在制订行动计划的阶段,表现为动机的取舍和调整,克服动机冲突,确定行动目标,选择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在执行决策计划阶段表现为克服内外困难,冲破种种阻力,并根据失败挫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达到目标。研究表明,人的意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锻炼出来的,而青春期正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的最佳时期。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一是自觉确定目标。上大学之前,很多人的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刻苦努力,考取大学。但是上了大学以后,有的人错误认为大学就是“由你玩世界”,或目标模糊、或失去目标、或自制力不够,致使学习、工作效率下降,这是缺乏良好意志品质的突出表现。因此,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首先是要自觉确定目标,既要规划好自己四年的大学学习计划,也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尽早在考研、就业、出国等方面做出明确抉择。二是自觉实现目标。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克服内外困难,冲破种种阻力,执行决定,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调整计划,坚持行动,最终实现计划,达到目标。三是积极应对挫折。挫折对意志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挫折的双重性决定了挫折能够磨练人的意志,使人更加成熟、自信和坚强。大学生要通过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和强化积极的挫折防卫机制,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寻求社会支持和心理咨询等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力。

体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周倩.酒泉地区高中健美操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2]崔小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课外锻炼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3]谭林.世界男子自由体操和单杠的发展趋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4]王霞元.甘肃省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5]李春玉.试论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实效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xx(09)

[6]王婷,姜华.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05)

[7]丁根清.如何培养体育系学生健美操教学能力[J].才智.20xx(21)

[8]王延芳.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认知与行为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9]何晴晴.功能力量训练对预防健美操运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10]余永生.四川省独立院校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xx

[11]何晴晴.功能力量训练对预防健美操运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12]李鑫.山西省太原市广场健身舞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xx

[13]王楠.对沈阳市高职院校大众健美操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xx

[14]杜秀娟.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美操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15]魏复活.宁夏城镇回民中学体操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16]祝欢.兰州市与郑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现状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17]李冰,张璐.浅析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与阅读技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xx(05)

[18]龚云.中澳两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xx(07)

[19]胡凤兰.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教学能力[J].学园(教育科研).20xx(03)

[20]杨瑞鹏.陕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xx(01)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彭庆文.大学体育概念新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6).74-79.

[3]冯晓辉.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

[4]魏丕勇.于涛.体育与艺术关系研究的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xx,(1):11~13.

[5]梅汝莉.“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中小学管理.20xx(12).

[7]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8]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9]欣心.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J].北京教育.20xx.(5).

[10]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1]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上海:开明出版社.20xx:1-23.

[12]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3]周应德,尹华丁.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12-13

[14]冯克诚主编.霍华德.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原理、结构和教育学意义[M].学苑音像出版社.20xx.(5):4-6

[15]彭伟强.美国多元办学模式及其启示[M].教学理论与实践.(7):29-32

中班注意力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上集中注意力网吧。很好的,我小孩就是这样训练的

你这个题目不怎么合理,关键是不明确,这也不像个论文题目啊!好的论文题目应该细致的反映出你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兄弟还需细化。但是关于注意力方面的文章是很多的。最直接的方法是上Google学术里把'注意力"三个字放进去一搜及OK了!

专注力就是集中精力和注意力。专注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开端,马克思曾说过:“天才就是集中注意力!”爱因斯坦也曾说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出自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而是出自对人和客观事物的热爱和专注”。教学实践表明:成绩好的学生,大都具备良好的专注力。可见专注对于一个人走向成功是何等的重要。据有关心理学大量调查资料显示,学生的精力易于分散,专注力差。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排除紧张和杂想 紧张和杂想是影响学生专注力的最大因素。因此,在培养学生专注力时,老师首先应让学生学会排除学习或做事前心里的紧张和杂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排除学生心里的紧张和杂想:1.教学生学会做深呼吸。做深呼吸可以有效地排除心里的紧张和杂想,很多练习气功者,在习功前都要做几次深呼吸,目的在于排除心里的紧张和杂念,使心境处于一种自然镇静的状态。所以在课前、考试前等,让学生多做几次深呼吸,可以有效地排除其心里的紧张和杂想。2.让教学过程“趣”起来。笔者曾做过这样的调查,在课堂上精力易分散的学生,有83%是对老师的教学感到无味,有的竟生感厌烦,从而想到别的地方。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尽量使教学活动“趣”起来,这也是提高学生专注力排除杂念的有效方法。3.多采用参与式的教学。经调查在课堂上精力易分散的学生中,有12%的学生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被冷落,没有得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采用参与式的教学,也是提高学生注意力排除心里杂想的另一种方法。 2.做到“三心”合一 “三心”合一,就是心里所想到的、耳朵所听到的、眼睛所看到的,集中到某一点或某一项活动上。这是练习气功者意守丹田时采用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集中全部的意识到丹田里,达到忘我的境界。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教学中,让学生做到“三心”合一,是提高其专注力的最佳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学习中做到“三心”合一的学生,其成绩明显提高。 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做到“三心”合一。如在语文教学听、说练习中,我们可以这样训练学生:听,要求学生做到:(1)能准确的识记原话;(2)能明原话的意思;(3)能听出的话语表达得是否完整。说,要求学生做到:(1)想好所要说的内容;(2)怎样说?别人才能明白我的意思;(3)我这样说,别人是否乐于听。经常这样或类似这样的训练,就不知不觉的让学生做到了“三心”合一。 3.一次只做一件事 使学生做到排除心里紧张和杂想、“三心”合一的同时,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习惯。歌德曾讲过:“一个人不能同时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会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分散精神的要求置之度外,一次只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做一件事就把它做好。”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一次只做一件事和一次做两件事。发现其结果差别很大,前者有90%以上的学生能把一件事做好,后者几乎没有学生把两件事都做好。所以,一次只做一件事是培养好学生专注力,提高其做事效率的重要举措。 4.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 我们在培养学生专注力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做到排除紧张和杂想、“三心”合一、一次只做一件事外,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如果我们让大脑经常处于疲劳状态,那将影响他们的专注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是提其专注力的又一举措。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1.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和作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作业,有利于学生大脑的开发,少则不达,多则反之;2.不能熬夜,一天的睡眠保证在8个小时以上;3.一次看书的时间不能超过50分钟;4.头痛或头脑感觉疲劳时,严禁看书或思考问题。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教学中,只要我们让学生做到排除紧张和杂想、“三心”合一、一次只做一件事、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就会很快达到提高学生专注力的目的,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提问方式。有效性的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形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从而大大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探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数学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问要有鲜明的目的性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总存在一些弊端:没有深入钻研教材,没有精心准备提问。一连串的一问一答,信手拈来,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启而不发”的提问为的只是新课程说的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实际上是浪费了学生不少宝贵时间,不能激起学生思维。 我们知道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不能随意发挥,要围绕着教学要求展开,不一定什么问题都要问。要明确提出问题,对旧知、新知,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服务,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知识。如:教比例的意义时,教师首先提出什么是比?让学生复习比的相关知识。再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紧接下提问:什么是比例?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 又如教学圆柱的的体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每个问题都要具有针对性,要有价值性,教师向学生提出:能不能把圆柱转化为一种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出它的体积?接着结合教具演示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确可将求圆柱的体积转化为求长方体的体积。这样的提问题不仅把学生带入新知的情境中,而且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 二、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巧妙选择提问的角度 学生的好奇心是对新事物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积极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对未知的欲望时,学生就可以产生创造思维,教师要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能够使学生把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上来。 教学《倒数的认识》,学生掌握了倒数的求法后,教师出示以下题目让学生求倒数“1、87、0、3/4”,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做题目,而是先让学生认真看清题目,然后老师提问:同学们,在老师出的这些数当中,你最喜欢求哪些数的倒数,又最不喜欢求哪些呢?为什么?学生听老师的提问,学习兴趣激发了,纷纷各抒已见。老师顺利地进行了0的倒数和1的倒数的教学……这堂课上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很愉快,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先课件播放了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让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好提问的梯度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即我们当前的教育理念中的面向全体学生。 一个班学生四五十个,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通过课堂教学使他们都“学会”“会学”,可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掌握班上每一个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思考、会思考。 “因材施教”的思想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不能使多数学生漠不关心,因为他们以为“事不关己”,所以就会“高高挂起”。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多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提问。对后进生应多问“是什么”的问题。如教《圆的面积》时问:“你能说出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吗?”以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中等生应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如:“圆的面积公式为什么是S=πr2呢?”以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优生应多问“有什么不同意见”的问题。如:“你对这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以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四、教师的提问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经常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提问课堂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积极寻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创设拓展空间,让学生标新立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这一切都需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第3期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版 [3]《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魏龙宇著 陕西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1]. 朱清时 科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杨炳华 让学习者提出问题 教学月刊 [3]. 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 柯赛珍 新课程下的惊喜与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培训资料初中科学 2003[5].《云南教育》、2003年2月第4期,作者,罗立,《关于名数的改写》。2003年6月第16期,作者,何蕾,《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学科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物理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论文摘要】 新课改的实施,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问题意识的含义、及其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意义,谈教师的角色,以及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产生。”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大半”,所以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究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一、问题意识的含义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怀疑品质。即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接受和传播知识过程中对认知对象的内在规律、外在联系的`一种理性思考。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探索,着力释疑,最终形成新知识、新经验、新发明、新创造。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把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能力”作为课程目标正式写进了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2.培养问题意识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促使人们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创新思维、创造发明。爱因斯坦是在发现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牛顿定律存在问题后创立狭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些理论和事实足以证明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学生自己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使主体性逐步形成、发展。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1.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 (1)利用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感性的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教学手段能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物理的奥秘,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 2.营造民主氛围,激发问题意识 教师要转变观念,为学生生疑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氛围。一是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二是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要遵循延迟判断的原则,允许“百家争鸣”,切实保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三是正确的课堂观。教师要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要认识到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克服教师的满堂问,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深思善问的能力和习惯。学生奇妙的问题,还能补充教师备课的不足,加大课堂信息量,增强课堂学习气氛。 3.教方法使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使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课堂教学并不以知识传授为目的,而要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问题性教学,激发、保护、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让我们的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主编.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钟启泉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标: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 索引序列
  • 高中特优生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优秀养生论文参考文献
  • 大学生能力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中班注意力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