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0年临床药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处方点评
1、门诊处方点评
①按[2020]21号文件《医院处方点评制度》要求,每月随机抽查门诊处方100张进行点评,全年共完成1200张处方点评,对点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对不合理的处方及医生进行全院通报。
②每月抽取一周中所有不合理的门诊处方,按科室分类统计分析,对处方中存在的问题整理后,以整改通知的形式反馈到各临床科室,并要求各临床科室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2、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点评
每个月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不足50份处方的全部点评。全年共点评6612张抗菌药物处方,对点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根据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结果进行排名,排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
(二)手术病历点评
每月抽取每个外科科室一定数量的手术病历进行点评,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点评,点评要点为有无预防用药指征、预防用药时间、预防选择的品种、预防用药疗程是否合理,全年共点评手术病历465份。
(三)每月完成对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进行统计
1、药品使用动态监测:每月分别对门诊、住院及全院使用排出前10名药品;
2、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3、各门诊医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4、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
5、各临床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
(四)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
1、制定了《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实施办法》,并对我院医生、护士进行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培训,每半年对我院不良反应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文件的形式进行全院通报。20xx年共收集并上报了94例药品不良反应,完成了区药监局下达给我院的任务数。
2、及时到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临床科室现场进行调查,分析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将具体情况和需要临床科室使用药品的注意事项等信息以《药讯》的形式上传到OA系统上,供临床科室参考。20xx年共撰写《药讯》6篇。
(五)参与临床实践工作
临床药学工作人员不定期到普外科、肿瘤血液科和临床医生一起参与查房。
(六)撰写《临床药讯》
每季度撰写了1期《临床药讯》,内容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医院用药信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通报及合理用药等方面。
(七)信息报送工作
每季度将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报送到重庆市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心。
(八)参与药品质控
每月参与对药剂科和临床科室常备药品及精麻药品的质量检查,主要检查有无过期药品、药品存储条件、精麻药品从医生开具的处方到患者使用后登记的各个环节。
二、临床药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尽管临床药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进步,但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项目未能开展运行起来,与三级甲等医院评审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发现了问题,制定了制度,但没有落实。
在上述处方点评、手术病历点评等统计分析工作中,发现了我院存在哪些不合理用药,特别是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比较多,医院也制定了《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合理用药,但没有按照制度规定的进行督改。因此需要医务部、质控科等执行部门的支持,加强各部门之间配合力度。
(二)参与临床的程度不够。
目前只开展药学查房工作,由于临床药学工作人员资质尚浅,未参与到病例讨论院内疑难重症会诊等临床实践工作。希望院领导提供临床药学工作人员学习的机会(不计报酬参加院内各种会诊等活动;外出学习的机会等)。
(三)工作内容繁多,效率不高。
目前信息软件功能不够完善,许多工作需要手工统计分析,每项工作比较费时,导致现在临床药学工作只有数量,欠缺专业质量。因此希望医院能单独购买临床合理用药软件,提高工作效率,让临床药学工作人员有足够的精力参与临床实践工作。开展真正的以病人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三、2021年临床药学工作计划
根据《三级甲等医院评审细则》、《20xx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等要求,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加强对我院医生、护士进行抗菌药物的培训,继续贯彻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有关规定,把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力争控制在范围内,加强Ⅰ类切口手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二)完善并落实规范合理用药的相关制度。
(三)参与临床实践工作:
1、加强药学查房,对重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和建立药历,并有相关工作记录;
2、参与病例讨论,提出用药意见和治疗建议;
3、参与院内疑难重症会诊;
4、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并记录;
5、定期对临床医师、护士提供合理用药培训和咨询服务,并记录。
(四)开展用药咨询服务: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指导安全用药,并记录。
(五)建立临床药师制,初步开展临床药师工作,2020年初选送1—2人到上级医院进行短期学习,或到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取得资格后,加强我院临床药学工作。
20xx年临床药学室在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及临床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临床药学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主要成绩、不足与明年工作计划向院领导做如下汇报。
一、制定了工作制度及年度工作目标
年初制定了《xxxx医院临床药学室各项工作职责与制度》并装订成书,同时制定了20xx年年度工作计划、工作目标,实行月工作小结。使之做到工作制度化、运作程序化、职责明确化。
二、坚持下临床科室制度化
坚持下临床科室服务制度化,为医生、护士及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实行每日临床科室交班查房制,每周院内科室大查房,每月处方点评用药分析,每季临床药讯编辑出版。做到各项工作形成程序化、条理化、制度化。
三、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年初调整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20xx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目标管理细则。每季度以药讯形式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予以及时通报。7月份邀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王志主任来我院做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学术报告讲座,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全年临床药学室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药品不良反应50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4例,新的不良反应7例。使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不仅在数量上圆满完成,而且在上报质量上有所提升,获市药监局领导好评。同时制定了医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处理预案,对发生于我院的严重不良反应及时提出警戒,做出分析。提醒广大医务人员严格掌握适应证,并通告各临床科室,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前应做皮试,同时避免同复方丹参等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使用时加强监护,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再次发生。
四、做好院内大查房记录
20xx年通过下临床科室,对科室重点、危重、疑难病人不合理用药在院内大查房时进行点评,分析指出用药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个别争议问题单独与科主任、临床医师私下交流、沟通,达到大家意见统一,求得相互理解,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全年来书写了内一科、内二科、肿瘤科、普外科、骨外科、针灸科、妇儿科、肛肠科查房记录,并以药讯形式发放至各临床科室。
五、加强处方点评与不合理用药处罚力度
临床药学室每月抽查住院病历30份及门诊、住院处方各600张,对我院医嘱、处方进行处方点评与不合理用药分析,每月点评一次,均以药讯形式发放至各临床科室。同时制定了《xxxx医院处方点评制度》、《xxxx医院关于临床合理用药管理规定》,对不严格规范执行处方的正确书写、配伍禁忌用药、超剂量用药、无适应证用药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在院周会上予以通报,并予以一定经济处罚,处罚到个人。其旨在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药物的合理规范使用。
六、开展专题用药分析
临床药学室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科室,临床用药的不规范,对重点突出问题开展了专题、专科用药分析。20xx年1、2月份开展了《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实例分析》,20xx年3月份汇总了《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不合理用药实例分析》,20xx年4月份进行了《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不合理处方用药分析》,20xx年5、6月份针对普外科不合理用药进行了《普外科不合理用药分析点评》工作,7月份就临床常见药物配伍禁忌与不合理联用进行了剖析,8月份就消化内科常见不合理用药再次进行了实例分析,9月份对我院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行了调查与分析,10月份针对甲流做了如何选择中药治流感,11月份就肺心病用药有讲究写了心得体会,12月份针对痛风患者怎样合理选用药物做了分析。以上从临床突出问题、专科用药问题、用药细节问题入手,以处方实例分析形式进行剖析。从药物治疗指南、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详实的分析,极大地促进和规范了临床合理用药,受到临床医师的好评。
七、努力打造和营造学术氛围
临床药学室一直注重加强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提高,虚心向老专家教授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打造和营造学术氛围,创建学习型科室。作为主编撰写了28万余字的《临床药理学》教材书,20xx年8月份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年科室在国家级期刊《中国药物警戒》、《中国执业药师》、《中国社区医师》杂志上发表论文8篇,在国家级专业报刊《中国医药报》药学周刊·药师谈药栏目上发表专业文章15篇。
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临床药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进步,但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项目未能开展运行起来,与全省、全国先进水平比较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1)、临床药学工作模式仍处于探索、摸索之中,各项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具体化,临床药师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2)、临床药师知识水平有限,缺乏临床实践工作经验和能力,对临床合理用药参与程度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临床药学人才奇缺,医院要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加大对在职临床药学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4)、临床药学室资料室、仪器室必备的基本建设有待医院解决。
九、20xx年工作计划
(1)、加快临床药学队伍建设
按照卫生部临床药学岗位配置要求:二级甲等医院至少配备三名以上专职临床药师,三级医院至少配备不少于5人的专职临床药师。而目前我院仅一人参与,与医院等级规模、业务发展极不匹配,这就要求明年医院加强对临床药学人才的引进,增加临床药学本科生1名,硕士研究生1名,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临床药学队伍建设。
(2)、加强临床药学素质教育
临床药学是一项专业性极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药学实践工作。要求每个临床药学工作者必须有扎实的药学理念知识,同时又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临床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加强临床业务知识的学习,深入病房参与查房、会诊是明年的工作重点。同时医院和科室要注重和加大对临床药学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强调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和临床思维、临床路径的建立,努力打造和营造医院学习型科室。
(3)、完善临床药学基本建设
临床药学资料室、仪器室是临床药学最基本的基础建设。临床药学室必备的工具书、参考书、期刊、仪器、设备的投入,明年争取得到医院的支持和投入,尽快完善临床药学基本建设。
(4)、参与合理用药监测工作
20xx年卫生部要求二级医院必须参与全国合理用药监测,成为网络医院。这要求药剂科、医院信息中心尽快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积极配合,讲究效率,使我院网络上报工作能尽快顺利实现。
(5)、争取临床药学信息化建设
临床药学信息化建设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用药软件的安装、临床药学工作站的建立等,是现代医院发展所必需,需医院支持和加大这一方面的投入。争取早日完成临床药学信息化建设,使临床药学工作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以上是我的报告,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予以批评指正。
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研究
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模式,因为中医辨证有寒热虚实,中药有四气五味,治病要辨证施治,中医药是具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的。下面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研究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三甲医院已普遍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作为拥有我国独特资源优势的中药也逐渐进入临床药学人员的视线,但在中药临床药学开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问题出发,分析当前中药临床药学存在的不足,对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中药;临床药学;合理用药
临床药学(Clinical Pharmacy) 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病人用药安全、经济、有效,其核心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我国医药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三甲医院已普遍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我国临床药学研究的内容主要以有关血药浓度监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等的西药临床药学为主,但对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我国独特资源优势的中医药的重视还不够,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规范标准及方法存在一定缺陷[1]。
当前,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是对传统中医药理论(如中药的性、味、归经、配伍等理论),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的再研究;二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如新制剂的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来研究中药[2]。但相比西药的临床药学工作,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更复杂,更有挑战性[3],由此中药临床药学在开展过程中不免存在一些问题。
1 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相关法规不完善
尽管我国卫生部在2002年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但其对临床药师的义务和责任规定的不够明确,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加之临床药师工作形势和内容也无标准化规范,使得介入临床用药工作的途径比较模糊,只能在《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中的法规许可范围内工作,无处方权及修改处方权,临床药师工作时难以摆正自身位置,导致临床药学的实施难以践行。
人才培养工作不到位
由于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中医师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是目前临床中药师最为缺乏的,加上中医强调个体化用药方案,这些又增加了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难度,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中药师的作用。虽然我国已经在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成立了有关中药临床药学的重点学科,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但这些中药临床药学的人才培养工作才刚刚起步,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制不够长,难以安排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缺少像西药临床药师那样的培训基地,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较缺乏等等。
中药临床药学人才培养工作的不足使得药学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基层医院的中药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第一学历和职称结构偏低,知识面较窄、知识运用率不高,专业知识老化等问题,专业人数和人才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实际工作需要,中药临床药学人员如不努力进行自我强化训练学习,并由有关职能部门和医院从组织、经费上予以重点保证,难以造就高水平临床中药学人才。
中药安全性认识不足
目前中药应用情况较为混乱,不仅多种中药同服、中药与西药同服现象非常普遍。
首先,对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存在不足。本来中药的成分有很多还不明确,在注射剂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在连续用药时中间追加间隔液,但由于中药注射剂的监管力度不够强,在临床实际使用时大部分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其次,当前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大多是为了新药的开发而开展的,且大多是在动物体内进行的.,对人体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及真正为临床开展用药监测的研究目前还很少,限制了进一步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的展开。
再次,全国各地医院开展中成药的处方点评工作不太多,对中药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难以把握,在“中药安全无毒”的错误思想影响下,中药及中成药超剂量、超时间使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归咎于我国对中成药和中药安全性在的认识不足。
2 发展中药临床药学的对策
重视和遵循中医药的独特理论
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模式,因为中医辨证有寒热虚实,中药有四气五味,治病要辨证施治,中医药是具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的,所以要想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就必须依据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采用现代方法对传统中医药理论进行研究时要注意应采用不同方法多方面进行考察,多学科联合进行研究。
由于中药的有效成分比较复杂,质量标准的制订仍不完善,所以一定要提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加强监管,尤其是对中药注射剂和中药传统剂型改造的新剂型[4]。降低中药用药风险,规范临床使用,遵循中药配伍禁忌。
中药临床药学人员应积极参与临床
为促进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注射液的合理使用,中药临床药学人员需要下临床参与临床活动,这也是临床药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可采用定期跟随科室主任、主管医生一起查房会诊、共同参与病例讨论、及时提供药学信息咨询和不良反应报告信息服务等方式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活动。此外,中药临床药师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与协作关系,对不合理用药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改变每天按方抓药、只以药物为中心的观念和现象,不断提高临床药师自身的专业价值。
加强人才培养
在中药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方面,中医药院校首先应承担基础人才的培养重任,应广泛开设中药临床药学专业。专业课设置上,在本科的前两年重点学习药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后两年就相对削减现有的化学课程,加强中医学、中医临床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从力所能及的培训和教育入手,如培训班、函授班等方式,多层面加大临床中药师培训力度,尽快提高现有中药临床药学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临床的需求。
3 结语
临床药学是药学发展的方向,而中药临床药学也逐渐会成为中药学的一项重点工作。中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事业,所以无论是大型医院还是基层医院,都应重视中药临床药学的展开,注重中药的合理应用,发挥我国的传统医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陈茂华,陈仁美,谈发明. 中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特殊性的思考.中国执业药师,2011,8(9):42-43.
2 王丽霞,牟稷征,陆丽珠.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中国药房,2001,12(9):570-572.
3 吴剑宏,陈幸谊.探讨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模式.中国医药导报,2011,8(10):139-142.
4 吴淑站.中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2):108-109.
核心内容结构包括文题,署名,结构式摘要,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和参考文献。
以下是临床研究的相关介绍:
临床研究是以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病因和预防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要研究基地,由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组织实施的科学研究活动。
临床研究分为多种。人们用研究来检验肿瘤预防、筛检、治疗和方法能否改善肿瘤病人生存质量。人们用临床研究来评价可能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个病人进入一项治疗研究并不意味着他仅仅接受实验性治疗,情况经常是新药物或新疗法与有效的药物或方法结合应用,来观察是否有额外的效果。
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临床研究
药师临床药学服务论文【1】
摘要:目的:总结药师对临床进行药学服务的实践内容和经验体会,为药师的工作模式提供参考。
方法:参考有关文献和资料,结合药师深入临床实践的情况,总结药师临床服务的内容以及面临的问题。
结果:药师通过临床方面的实践,切实能发挥临床药师的药学专长作用,对医院临床方面的工作有一定指导作用。
结论:药师以合理用药为核心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药学工作得到临床的肯定,药师自身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药师; 药学服务; 实践
临床药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发达国家也早已进入成熟临床服务阶段,药学服务也有相当高的水平,在我国,随着临床药师制度的逐步完善,医院药学也在向药学服务的方向发展,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2年1月24日,联合发布了《医疗机构药师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医疗机构的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
自此,我国临床药学工作开始走向药学服务的发展道路。
但如何开展工作,开展哪些工作,还没有固定模式笔者现将自身的实践工作总结如下,希望有所启示。
1参与医疗质量查房,进行临床用药调查分析
参与临床查房工作,协助医生处理临床用药中的问题并提供药学服务,与临床医生在合理用药知识上共同提升,同时也会使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整体提升。
参与医疗质量查房,及时查出临床科室用药存在的问题,可强化医师合理用药的意识,临床药师会同医生对病历进行调查分析,将发现的问题与医师共同探讨,以引起全院医护人员的重视,避免相同的问题再次出现;将存在的问题及时与临床医生交流,经过这种形式的合作以后,药师与医师在合理用药知识上也会共同得到提升,同时也会对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2关注并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在临床治疗中给出专业化建议。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不仅能有效防止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不良反应,也能防止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
文献报到,我国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0%-30%,如果药师深入临床,对重点及易发生 ADR 的患者建立药历,详细记录并监护患者用药与病情变化情况,对发生的不良事件及时分析发生的原因,从而作出不良事件是否为药源性反应的正确判断有针对性地做好合理用药的建议,配合医师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减少 ADR 的发生.同时也可减少漏报和不报现象。
3关注用药细节问题,给医生和护理人员提供全面的药学信息咨询
临床药师深入临床以后,会发现临床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用药现象,最明显的就是抗菌药物的滥用,如无指征或指征不强的预防用药、用药时机和时间不当、预防用药起点偏高、用药时间间隔不当、给药剂量偏大、盲目联合用药等,针对这些问题,药师要及时和临床医生和医院行政部门沟通,制定合理用药管理制度,规范医生用药原则,帮助医生提高用药水平。
护士为药物治疗方案的执行者,因此护士要懂药学知识并把药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于护理,最常见的是护士要懂得药品的配伍禁忌,如: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遇光不稳定,在强光下极不稳定,遇光分解; 丹参与维生素 C 注射液混合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两者作用减退或消失。
临床药师通过提供现场指导采用讲座形式向护理人员提供诸如此类的药学信息,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水平,也是对患者的安全负责。
4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保证药物治疗方案的准确和合理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也就是合理用药的科学,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其临床需要,药物的剂量符合个体需要,另外,也要求药价对患者最为低廉药师参与查房,判断临床选药的合理性,指导临床用药,从而达到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目的。
病例:患者,男性,73岁,诊断为下颌骨骨髓炎患者,医师给予头孢唑啉钠加入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中静脉滴注,用药 3 天,但病情无明显改善,药师建议改用林可霉素 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 500mL中静脉滴注,连用 3 天,疗效显著,因为林可霉素最大的特点是在骨组织浓度高,并兼有抗厌氧菌的作用,适合该患者症候。
5对住院患者用药进行宣教与指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用药教育是临床药师的工作之一,是保证用药安全的有效形式,积极开展病人临床用药教育,使药师更加贴近病人,对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充分发挥药品的最佳疗效,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药师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面对面的用药指导,详细说明用药方法,最佳剂量,最佳时间,药物在体内的维持时间及疗程、作用与副作用,禁忌及注意事项等,并详细解答病人的一些疑问,对病人正确执行医嘱,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6对出院患者进行用药指导,给患者提供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住院患者一般都要出院带药,医师对每位患者所带药物也说明了用法、用量,可服药的合适疗程最佳服药时间不良反应等却很少明确交待或难以交待,往往因疗程不当导致疾病复发等,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因此,临床药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药学专业特长和医药综合知识,提供给患者一个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是必要的、迫切的。
7结论
通过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帮助临床解决了一些实苯二酚际问题,改变医生仅凭经验用药的方法,使患者用药的针对性加强,确实达到了降低 ADR 的发生率,减少 ADR 漏报率;提高了患者用药依从性,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促进了临床用药的规范化;实现了医药护协作,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临床药师的认知度,取得一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本目的,然面,要使临床合理用药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发挥药师在药学服务中的作用,使临床药师真正成为医生护士的好帮手,患者的好朋友。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S] . 2002?
[2]邱季. 临床药师对住院患者开展药学服务的效果[J] . 中国药师,2006, 9(12):1160?
[3]亓咏梅. 浅析临床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J] . 中国社区医学, 2007, 13(1):69?
[4]邱季,范鲁雁. 临床药师为患者提供出院带药治疗建议的探讨[J] . 中国药房,2007, 18(2):157?
[5]唐克建. 临床药师参加医疗质量查房的体会[J] . 天津药学,2006, 18(5):70
药学保健与临床药学的区别【2】
[摘要] 药学保健是医院药学工作的一种新模式,它改变了以往传统药师工作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主,逐渐向临床药学延伸的模式,而是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模式。
药学保健是在成功进行临床药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文在总结分析了我国药学保健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与临床药学的本质差别。
[关键词] 药学保健;临床药学
美国《医院药师协会》对药学保健的定义是药师的使命,是提供药学保健。
药学保健目的是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无关的关心照顾,以获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确定结果。
药学保健的主体是药师,客体是患者。
因此,在实施药学保健[1]的过程中,执业药师应为患者提供积极有效的咨询服务,对用药患者的药物治疗结果负责,在药物治疗全过程中为患者争取利益,保护患者不受与用药有关的伤害。
因此开展药学保健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 药师工作方式的演变
传统药学阶段
此阶段制药工业尚不发达,药品品种少,质量内涵差,药师的服务是调配处方。
后来根据需要发展了制剂、检验、中西药结合内容,在配方服务上,药师的责任主要是认清处方,保证质量和交待清楚用药,通过发药窗口与患者相接触。
临床药学服务阶段
临床药师的兴起是药师服务的一次突破。
药师与临床结合、参与药物治疗。
拓宽了药学覆盖面,丰富了药学内容,在药师与患者关系全面突破了原来配方局限。
药师的工作不只是单一的调配,而是关心到患者用药方案,了解患者用药效果。
调剂工作由传统窗口供应服务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
但在临床药学工作中,药师更多是作为医师的参谋出现。
药学保健阶段
90年代后,PC兴起要求药师的服务更进一步,即在做好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与药学相关的一些服务问题,解决患者目前的顾虑,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宣传药物的正确使用,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
要求药师加强与患者面对面联系,了解患者疾病情况,并主动提供有关的用药信息资料。
2 基于临床药学的药学保健
药学保健是对临床药学工作业务的拓展和延伸,因此,开展药学保健也应以现有的临床药学为基础。
药师应主动了解患者的疾病史、用药史,建立患者的药历,与医生探讨给药医嘱,将测定结果与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耐受性结合起来考虑是否调整给药剂量,而不是单凭测定结果来决定住院。
药房人多设在住院病区,具有开展临床药学的有利条件,因此,可先从住院药房开始,建立与医师、护士的相互联系,参与查房,建立患者病历,讨论给药方案,收集用药信息等,同时研究室积极配合,协助解决临床药师遇到的问题。
药学保健的开展可能受到多方面的阻力,其中包括来自医生和护士的阻力,药师可在医院内不定期地开展用药方面的咨询,给医生、护士介绍药物的新用途,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新上市或医院新引进的药物进行介绍,向医生、护士、患者甚至社区居民提供用药方面的信息。
3 药学保健与临床药学的区别
定义
临床药学是临床药师的任务,而药学保健是保护患者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药师通过特定方式提供的。
业务范围
临床药学从一开始就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临床药学业务独立于药房供应工作,医院药房的这两方面工作有明确的分界线。
临床药师的业务活动面很窄,局限于某些药物或某类疾病,如儿科的临床药师对其他专科的药物使用就不太熟悉。
而提供药学保健要求药师多才多识,能考虑到患者各方面的需要。
工作重点
临床药学并未摆脱“以药物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其工作重点放在药物使用过程的合理性,不看重药物治疗的结果。
药学保健的工作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其直接目标是用药结果。
药师不仅仅是药品的提供者,而且应当对药物使用的结果负责,药师的使命上升到通过合理用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高度。
服务对象
临床药学业务的针对性很强,因而只有部分患者得到此类服务,药学保健的服务对象是全体患者,如果药学保健真正开展起来,那么无论患者是住院还是门诊就医,无论在大医院还是小诊所进行治疗都能得到良好的药学保健服务。
负责对象
临床药学主要是向医生提供药学信息或合理用药建议,这类信息或建议能否起作用最终取决于医生。
也就是说,临床药师的“委托人”主要是医生。
药学保健的基础是患者承认药师对其药物治疗结果负有责任。
药师的委托人是患者,药师必须与患者建立“一对一”的业务关系。
实践范围
临床药学实践的范围主要限于住院病房,而且是各自独立的。
而药学保健的实践范围由患者的需要决定,可以遍及患者接受治疗的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家庭病房),并在各个医疗机构之间保持连续性,如转院或出院患者的药学保健要移交给其他医疗机构或负责家庭病房的药师。
4 结论
药师的业务活动注意力是患者,药师本身由药品提供者转变成患者保健提供者,医院药学工作不再只考虑提供药学服务的行为、过程,而是要关注服务的结果,关注药物治疗对患者健康幸福的影响。
药学保健是直接提供给患者的,不必假医生护士之手,因此药师的业务活动是对患者负责,而不是对医生负责。
[参考文献]
[1]邱季,范兽雁,李建中,等.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工作的内容及方法[J].安徽医药,2003,7(6):4767.
[2]董根山,杜习智,陈琦,等.临床药师和门诊处方、用药咨询[J].中国药师,2002, 5(4):209-210.
医学论文书写格式 正文是医学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五部分。 一、 引言 引言(前言、导言、绪言、序言)是正文的引子,相当于演说中的开场白。国内刊物引言部分不需另立标题。引言应当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引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它是否值得说明?本文将在什么杂志发表或本文的读者是什么人?在写引言乃至整篇论文时都应注意这几个问题。 引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何在?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是引言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这其中也包括说明这项研究的理论和(或)实践意义。 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本文着重探讨用双侧侧脑室穿剌交替引流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冲洗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的方法治疗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有时我们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左旋咪唑所至脑病患者的临床与CT表现国内陆续有报道,但未见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说明你的研究与别人的研究的本质区别和创新点是至关重要的,如“已有数项研究探讨了阿斯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但这些研究均是小规模、非双盲对照的。本研究则采用双盲对照的方法,样本大、观察时间长”。在引言中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作一简要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开始以前就应该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作一系统的回顾,在引言中可以将回顾的结果作简要的概括。 引言的写作在包括上述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内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过长。回顾历史择其要点,背景动态只要概括几句即可,引用参考文献不宜过多。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篇3000~5000字的论文引言字数在150~250字较为恰当。②不必强调过去的工作成就。回顾作者以往的工作只是为了交待此次写作的基础和动机,而不是写总结。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慎用“首创”、“首次发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等提法。因为首创必须有确切的资料。对此,可以用相对较委婉的说法表达,如“就所查文献,未见报道”等。③不要重复教科书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在讨论维生素D是否能预防骨质疏松的文章中,没有必要再说明什么是维生素D,什么是骨质疏松。④引言只起引导作用,可以说明研究的设计,但不要涉及本研究的数据、结果和结论,少与提要和正文重复。结果是通过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而结论是在结果的基础上逻辑推理提升的见解。在引言中即对结论加以肯定或否定是不合逻辑的。⑤引言一般不另列序号及标题。 二、 材料与方法 材料与方法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它回答“怎样做”的问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是表现研究主题的实物依据,方法是指完成研究主题的手段。材料与方法是科技论文的基础,是判断论文科学性、先进性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也为别人重复此项研究提供资料。 材料与方法的标题因研究的类型不同而略有差别,调查研究常改为“对象与方法”,临床试验则用“病例与方法”。不同类型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的写作也不完全一样。实验研究要交待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①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的来源、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况、选择标准、分组方法、麻醉与手术方法、标本制备过程以及实验环境和饲养条件等。②实验方法包括所用仪器设备及规格、试剂、操作方法。③试剂如系常规试剂,则说明名称、生产厂家、规格、批号即可;如系新试剂,还要写出分子式和结构式;若需配制,则应交待配方和制备方法。④操作方法如属前人用过的,众所周知的,只要交待名称即可;如系较新的方法,则应说明出处并提供参考文献;对某方法进行了改进,则要交待修改的根据和内容;对创新的方法,要注意不要将新方法的介绍和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一篇论文中,若论文系报道新方法,则应详细的介绍试剂的配置和操作的具体步骤,以便他人学习和推广。 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病人,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病例数、性别、年龄、职业、病因、病程、病理诊断依据、分组标准、疾病的诊断分型标准、病情和疗效判断依据、观察方法及指标等情况作简要说明。上述内容可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说明,并突出重点。①对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注意交代受试对象是否包括了各类不同患者(病情轻重、有无合并症、诊疗经过等),受试对象及对照者的来源(如不同级别的医院某病患病率及就诊率可能不同),正常值如何规定,该诊断方法如何具体进行等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及预后的论文,要注意说明病人是在病程的哪一阶段接受治疗,病人的转诊情况,是否制定了观察疾病结果的客观标准。③病因学研究论文则要交代所用研究设计方法(如临床随机试验、队列研究等),是否做剂量-效应观察。④对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来说,主要说明病例选择标准,病例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疗效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⑤治疗方法如系手术,应注明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等;如系药物治疗则应注明药物的名称(一般用学名而不用商品名)、来源(包括批号)、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疗程,中草药还应注明产地与制剂方法。 在材料与方法中,还应简要的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何种统计处理方法与显著性标准,必要时应说明计算手段和软件名称。 三、 结果 将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数据或资料进行审核,去伪存真,再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统计学处理就可以得出研究的结果。结果是科研论文的核心部分,科研的成败与否是根据结果来判断的,结论与推论亦由结果导出。结果部分最能体现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与实用价值。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要特别重视。结果部分的写作要做到指标明确可靠,数据准确无误,文字描述言简意赅,图表设计正确合理。 结果的具体内容取决于文章的主体。结果的内容包括记录实验或临床观察的客观事实、测定的数据、导出的公式、典型病例、取得的图像等等,但不同类型文章结果的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点。①如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特别注意交代试验结果是否与公认的金标准进行独立的“盲法”比较,其符合程度如何,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各多少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的论文,要特别交代是否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率有多高(一般应大于80%),对影响预后的外加因素有无进行调整,结果如何等。③病因学研究的文章要特别注意交代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结果的差异程度,所得结果是否出现于暴露之后等等。 未经统计学处理的实验观察记录叫原始数据。统计学处理的目的是使难以理解的原始数据变得易于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某种必然规律。因此,实验结果的表达一般使用统计量而不使用原始数据,也不必将原始数据全部端出。计数资料可用相对数如百分率,但当样本数小于100时,则应在百分率后加括弧,在括弧内标明反应数/样本数,如(37/68)。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应用均值+标准差(或标准误),如呈偏态分布,一般采用中位数和全距表示。如进行前后或组间比较,应说明统计检验的值(如t、u、F等)和P值。关于统计学处理的具体操作详见统计学专著,这里不作详解。关于统计名词及符号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358-82有关“统计名词及符号”的规定。 结果的表达通常通过文字、图、表相互结合来完成。下列情况可用文字表达为主或仅用文字表达:①结果中数据较少,能作同类比较的观测项目不多者。②以观察形态特征为主的论文一般不用表格,而以文字描述为主配合形态学图片。能用文字表达的内容不用列表、绘图。已用图表说明了的内容,不必再用文字详述,只要强调或概括重点。文字表达主要是陈述本文取得的结果,不必强调过程,也不要重复“材料与方法”等项交待的资料,更不要将结果提升为理论上的结论,所以一般不引用文献。 表与图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理,简明清晰。“自明性”(self-explanatoriness)是衡量表图的重要标志。所谓“自明性”是指仅通过表与图就能大体了解研究的内容和结果。 表是简明的、规范化的科学用语。一般主张采用三线式表,即表由顶线、标目线、和底线这三条横线组成框架,两侧应是开口的。顶线与标目之间为栏头,标目与底线之间为表身。栏头左上角不用斜线,但栏头允许在设一条至数条横线。一般表的行头标示组别,栏头标示反应指标。但这种划分并不是固定的,著者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表的下方还可以加脚注。 图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它可以直观的表达研究的结果。通常我们用柱图的高度表达非连续性资料的大小,用线图、直方图或散点图表达连续性或计量资料的变化,用点图表示双变量的关系。图的标题应在图的下方,注释可放在柱或线附近。 对于既可用图也可以用表的资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表达形式。一般的说,主要是表示变化趋势的资料,尤其是连续的动态资料,宜采用图的形式;需表示确切统计量的资料,宜采用表的形式。 结果的写作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守全面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实验结果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价值的。切不可对实验数据任意增删、篡改,以符合“正常”结果。这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事物和发现新问题。 临床疗效的论文往往在描述大体结果后附以典型病例,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目前认为,对于某些新发现的疾病(如艾滋病)或罕见病的疗效研究,附以典型病例是必要的。但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则不必例举典型病例。但同样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是介绍新疗法和技术时则要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要选有代表性的,例如说某药治疗某病有效,典型病例最好选单独使用该药治疗显效的病例,而不要选用合并使用了其他可能也有疗效的药物的病例。 四、 讨论 讨论是论文的精华部分,是对引言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是将研究结果表象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本质的理性认识。在讨论中作者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思考、理论分析和科学推论,阐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丰富和提高对研究结果的认识。讨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理论水平、学术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广度。讨论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简要的概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近况,以及本研究的结论和结果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居于什么地位。②根据研究的目的阐明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③着重说明本文创新点所在,以及本研究结果从哪些方面支持创新点。④对本研究的限度、缺点、疑点等加以分析和解释,说明偶然性和必然性。⑤说明本文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与问题。并不是每篇论文都必须包括以上内容,应从论文的研究目的出发,突出重点,紧扣论题。 讨论是最能体现论文水平的部分,也是写作难度较高的部分。对于初写着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讨论是作者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但并不等于是自由论坛,不能泛泛而谈。讨论的内容要从论文的研究结果出发,围绕创新点与结论展开,要做到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不要在次要问题浪费笔墨冲淡主题。与文献一致处可一笔带过,重点讨论不一致处;引证必要的文献,切忌作文献综述。②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乱下结论,切忌推理过分外延。医学中尚有许多尚未阐明的问题,所以推理应非常谨慎,通常冠以“可能”等。③任何研究都有其局限性,如国内的研究结果有待国外验证;体外试验有待于体内试验验证。因此,讨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与他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处要认真分析原因,要抱有虚心追求真理的态度与其他作者商摧,切勿持“唯我正确”的态度。④并非每篇论文都要有讨论,有的短篇可不写。若结果与讨论关系密切则可放在一起写,合称结果与分析等。 五、 致谢 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在正文的最后应向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的人致以谢意。致谢的对象包括:对研究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者,论文审阅者,资料提供者,技术协作者,帮助统计者,为本文绘制图表者,提供样品、材料、设备以及其他方便者。 致谢必须实事求是,应防止剽窃掠美之嫌,也勿强加于人,如未经允许写上专家、教授的名字,以示审阅来抬高自己。致谢一般要说明被谢者的工作的内容,如“技术指导”、“收集资料”、“提供资料”等。 参考文献是论文中某些观点、数据、资料和方法的出处,应于文章的最后一一列出,以便读者参阅、查找有关文献。它表明了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提示了本文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创新,即表示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又反映了论文起点的高低。 著录文献总的原则是准确、完备、规范、便于检索。对于著录文献的要求有:①一定是作者亲自阅读过全文的文献。如阅读的只是摘要,则不应列为参考文献。②参考文献的数量要适度。参考文献不是越多越好,应当有所选择。一般来说,课题提出的根据,主要实验方法,提示支持本文的资料和不支持本文的资料,均应列出参考文献。关于参考文献的数目,各杂志要求不一,一般论文的参考文献篇数为10篇左右,综述为20篇左右。③参考文献应尽量引用最新的,因为新文献必然包括老文献,以近1~2年以内的为好,少用旧的、年限长的文献。教科书的内容亦不宜列为参考文献,因为它的内容已是众所周知的。④引用的参考文献应以已发表的原著为主,未发表的论文及资料、译文、转载和内部资料等,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未发表,但以被刊物通知采用者,可以引用,但英在刊名后注明“待发表”。《国外医学》所刊内容都是经人加工的二手资料,一般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同样,综述性文章不宜作为参考文献,但是如果综述中介绍了尚未在其他杂志上发表过的最新观点时,也可列为参考文献。⑤被引用的中医经典著作,不列入参考文献,而是在正文所引段落尾注明出处。 关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目前有两种标准。一种是国际通用的温哥华式,另一种是国家标准GB7714-87关于《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但不同杂志对于参考文献的格式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在附参考文献时可参照以上两种标准和各杂志的要求。 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都采取了顺序编码制,即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附于正文引文句末右上角方括弧内。引文写出原著者,序号标在著者的右上角,如×××等[4];如未写著者姓名,则序号应方在引文之后;如果参考文献序号作为句子的组成部分,则不作角码,如……参照文献[6];引用多篇文献时,将每篇文献的序号列出,中间以逗号相隔,如××[1,4,5];若序号连续,则只标注起止序号,中间加“~”。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各条文献的序号不加括弧,也不加“.”,只空1个字符。 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温哥华式)大致上是一致的,本文主要介绍一下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温哥华式的写作要求。 期刊的著录格式一般为:作者.文题.刊名,出版年份,卷次(期次):起止页.。作者在6人或6人以内者全部列出姓名,相互之间加一逗号;6人以上者仅列前3位,后加“等”或“et al”。(国内一般只列前3位作者。) 例:陈治.多发行肌炎与皮肌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2,5:117-119. 书籍与专著的著录格式为: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
精神医学毕业论文
你还在愁精神医学毕业论文吗?那么,精神医学毕业论文怎么写,你知道怎么写吗?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我整理的内容吧!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 DD)含量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乳胶颗粒法对31例中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DD含量进行检测,并与25名无精神疾病和脑血管病史的女性正常人(对照组)比较。 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的血浆DD含量[(±)mg/L]高于对照组[(±)mg/L],P<。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DD含量[(±)mg/L]高于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mg/L],P<;且治疗后血浆DD含量[(±)mg/L]较治疗前降低(P<)。结论 中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DD含量高于女性正常人,存在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
【关键词 】 精神分裂症; D-二聚体
已有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与高粘滞综合征(HVS)关系密切[1]。D-二聚体(D-dimer, DD)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2],是交联纤维蛋白D区降解的肽片断,主要由D区的D(α)、D(β)及D(γ)- D(γ)链组成,可影响红细胞的聚集功能及调节纤维蛋白原在肝脏的生物合成[3]。为了探讨两者的关系,我们对我院1997年9月至1998年6月40岁以上的31例女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DD含量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比较,现将结果报道于下。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1.精神分裂症组:共31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4],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38分。为排除年龄和性别对研究结果的'影响,31例均为≥40岁的女性。患者年龄40~76岁,平均(57±9)岁;病程3个月至17年;头颅CT或MRI未见脑血管病征象。31例中首次采血前未服用任何精神药物者12例,另19例均停用精神药物>7天;将31例再分为以阳性症状为主[以下简称阳性,阳性症状量表(SAPS)≥28分,阴性症状量表(SANS)≤12分]和以阴性症状为主(以下简称阴性,SANS≥30分,SAPS≤10分)的两组,分别为11例和20例。
2.对照组:共25名,均系我院女职工,无精神疾病和脑血管病史,年龄42~78岁,平均(58±12)岁。采血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任何精神药物。
二、方法
所有对象均于早晨9时前空腹采血,枸橼酸钠抗凝,采用乳胶颗粒法、进口胶体金标准法试剂盒(南京弘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检测血浆DD含量,正常参考值为< mg/L。阳性组患者在精神症状消失后复查1次血浆DD含量。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的血浆DD含量[(±)mg/L]高于对照组[(±)mg/L],t=,P<。阳性组血浆DD含量[(±)mg/L]高于阴性组[(±)mg/L],t=,P<;且前者治疗后血浆DD含量[(±)mg/L]较治疗前降低(t=,P<)。
讨论
DD是纤溶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FXIIIa)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DD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2,5]。近年来对DD的大量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浆DD含量增高,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检测血浆DD含量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的判断[5,6]。我们目前尚未见国内外有精神疾病与血浆DD含量之间关系的报道。本研究的精神分裂症组血浆DD含量高于对照组(P<)的结果提示,中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支持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高粘滞综合征的观点[1],也符合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的精神分裂症是由“内结血瘀”所致的观点[7,8]。
本结果还显示,阳性组患者血浆DD含量高于阴性组患者(P<),且随病情的好转较治疗前降低(P<),并趋于正常。关于精神分裂症与DD之间内在的生物学机制目前尚未明了。我们推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机体存在着凝血-抗凝两大系统,正常时两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发病时机体反馈性地使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增加;(2)发病时患者蛋白C系统活性增强而加速上述过程,导致自发性血栓溶解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表现为血浆DD水平增高。
由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迄今未明,血浆DD含量是否有可能作为判定精神分裂症复发、判断预后、观察病情演变和治疗效果的检测指标之一,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黄诚,邵胜利,柳振清.血液流变学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上的应用动态.四川精神卫生,1996,9:139-140.
2,Fisher M, Francis R. Altered coagulation in cerebral ischimia. Arch Neurol, 1990,47:1075-1081.
3,王建,李建章.DD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74-77.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CCMD-2-R).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5,黄慰国,王鸿利,张颖琪,等.血浆DD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71-74.
6,张景,郭英华,赵慧元.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D和GMP-140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6,9:202-205.
7,王松菊.精神分裂症血液流变初探.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103.
8,朱运斋.活血化瘀在神经精神科的应用体会.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6,10:17-18.
请参照以下范文,注意摘抄,希望对你有用 医学论文书写格式 正文是医学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五部分。 一、 引言 引言(前言、导言、绪言、序言)是正文的引子,相当于演说中的开场白。国内刊物引言部分不需另立标题。引言应当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引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它是否值得说明?本文将在什么杂志发表或本文的读者是什么人?在写引言乃至整篇论文时都应注意这几个问题。 引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何在?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是引言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这其中也包括说明这项研究的理论和(或)实践意义。 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本文着重探讨用双侧侧脑室穿剌交替引流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冲洗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的方法治疗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有时我们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左旋咪唑所至脑病患者的临床与CT表现国内陆续有报道,但未见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说明你的研究与别人的研究的本质区别和创新点是至关重要的,如“已有数项研究探讨了阿斯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但这些研究均是小规模、非双盲对照的。本研究则采用双盲对照的方法,样本大、观察时间长”。在引言中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作一简要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开始以前就应该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作一系统的回顾,在引言中可以将回顾的结果作简要的概括。 引言的写作在包括上述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内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过长。回顾历史择其要点,背景动态只要概括几句即可,引用参考文献不宜过多。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篇3000~5000字的论文引言字数在150~250字较为恰当。②不必强调过去的工作成就。回顾作者以往的工作只是为了交待此次写作的基础和动机,而不是写总结。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慎用“首创”、“首次发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等提法。因为首创必须有确切的资料。对此,可以用相对较委婉的说法表达,如“就所查文献,未见报道”等。③不要重复教科书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在讨论维生素D是否能预防骨质疏松的文章中,没有必要再说明什么是维生素D,什么是骨质疏松。④引言只起引导作用,可以说明研究的设计,但不要涉及本研究的数据、结果和结论,少与提要和正文重复。结果是通过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而结论是在结果的基础上逻辑推理提升的见解。在引言中即对结论加以肯定或否定是不合逻辑的。⑤引言一般不另列序号及标题。 二、 材料与方法 材料与方法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它回答“怎样做”的问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是表现研究主题的实物依据,方法是指完成研究主题的手段。材料与方法是科技论文的基础,是判断论文科学性、先进性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也为别人重复此项研究提供资料。 材料与方法的标题因研究的类型不同而略有差别,调查研究常改为“对象与方法”,临床试验则用“病例与方法”。不同类型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的写作也不完全一样。实验研究要交待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①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的来源、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况、选择标准、分组方法、麻醉与手术方法、标本制备过程以及实验环境和饲养条件等。②实验方法包括所用仪器设备及规格、试剂、操作方法。③试剂如系常规试剂,则说明名称、生产厂家、规格、批号即可;如系新试剂,还要写出分子式和结构式;若需配制,则应交待配方和制备方法。④操作方法如属前人用过的,众所周知的,只要交待名称即可;如系较新的方法,则应说明出处并提供参考文献;对某方法进行了改进,则要交待修改的根据和内容;对创新的方法,要注意不要将新方法的介绍和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一篇论文中,若论文系报道新方法,则应详细的介绍试剂的配置和操作的具体步骤,以便他人学习和推广。 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病人,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病例数、性别、年龄、职业、病因、病程、病理诊断依据、分组标准、疾病的诊断分型标准、病情和疗效判断依据、观察方法及指标等情况作简要说明。上述内容可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说明,并突出重点。①对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注意交代受试对象是否包括了各类不同患者(病情轻重、有无合并症、诊疗经过等),受试对象及对照者的来源(如不同级别的医院某病患病率及就诊率可能不同),正常值如何规定,该诊断方法如何具体进行等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及预后的论文,要注意说明病人是在病程的哪一阶段接受治疗,病人的转诊情况,是否制定了观察疾病结果的客观标准。③病因学研究论文则要交代所用研究设计方法(如临床随机试验、队列研究等),是否做剂量-效应观察。④对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来说,主要说明病例选择标准,病例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疗效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⑤治疗方法如系手术,应注明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等;如系药物治疗则应注明药物的名称(一般用学名而不用商品名)、来源(包括批号)、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疗程,中草药还应注明产地与制剂方法。 在材料与方法中,还应简要的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何种统计处理方法与显著性标准,必要时应说明计算手段和软件名称。 三、 结果 将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数据或资料进行审核,去伪存真,再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统计学处理就可以得出研究的结果。结果是科研论文的核心部分,科研的成败与否是根据结果来判断的,结论与推论亦由结果导出。结果部分最能体现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与实用价值。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要特别重视。结果部分的写作要做到指标明确可靠,数据准确无误,文字描述言简意赅,图表设计正确合理。 结果的具体内容取决于文章的主体。结果的内容包括记录实验或临床观察的客观事实、测定的数据、导出的公式、典型病例、取得的图像等等,但不同类型文章结果的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点。①如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特别注意交代试验结果是否与公认的金标准进行独立的“盲法”比较,其符合程度如何,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各多少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的论文,要特别交代是否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率有多高(一般应大于80%),对影响预后的外加因素有无进行调整,结果如何等。③病因学研究的文章要特别注意交代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结果的差异程度,所得结果是否出现于暴露之后等等。 未经统计学处理的实验观察记录叫原始数据。统计学处理的目的是使难以理解的原始数据变得易于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某种必然规律。因此,实验结果的表达一般使用统计量而不使用原始数据,也不必将原始数据全部端出。计数资料可用相对数如百分率,但当样本数小于100时,则应在百分率后加括弧,在括弧内标明反应数/样本数,如(37/68)。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应用均值+标准差(或标准误),如呈偏态分布,一般采用中位数和全距表示。如进行前后或组间比较,应说明统计检验的值(如t、u、F等)和P值。关于统计学处理的具体操作详见统计学专著,这里不作详解。关于统计名词及符号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358-82有关“统计名词及符号”的规定。 结果的表达通常通过文字、图、表相互结合来完成。下列情况可用文字表达为主或仅用文字表达:①结果中数据较少,能作同类比较的观测项目不多者。②以观察形态特征为主的论文一般不用表格,而以文字描述为主配合形态学图片。能用文字表达的内容不用列表、绘图。已用图表说明了的内容,不必再用文字详述,只要强调或概括重点。文字表达主要是陈述本文取得的结果,不必强调过程,也不要重复“材料与方法”等项交待的资料,更不要将结果提升为理论上的结论,所以一般不引用文献。 表与图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理,简明清晰。“自明性”(self-explanatoriness)是衡量表图的重要标志。所谓“自明性”是指仅通过表与图就能大体了解研究的内容和结果。 表是简明的、规范化的科学用语。一般主张采用三线式表,即表由顶线、标目线、和底线这三条横线组成框架,两侧应是开口的。顶线与标目之间为栏头,标目与底线之间为表身。栏头左上角不用斜线,但栏头允许在设一条至数条横线。一般表的行头标示组别,栏头标示反应指标。但这种划分并不是固定的,著者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表的下方还可以加脚注。 图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它可以直观的表达研究的结果。通常我们用柱图的高度表达非连续性资料的大小,用线图、直方图或散点图表达连续性或计量资料的变化,用点图表示双变量的关系。图的标题应在图的下方,注释可放在柱或线附近。 对于既可用图也可以用表的资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表达形式。一般的说,主要是表示变化趋势的资料,尤其是连续的动态资料,宜采用图的形式;需表示确切统计量的资料,宜采用表的形式。 结果的写作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守全面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实验结果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价值的。切不可对实验数据任意增删、篡改,以符合“正常”结果。这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事物和发现新问题。 临床疗效的论文往往在描述大体结果后附以典型病例,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目前认为,对于某些新发现的疾病(如艾滋病)或罕见病的疗效研究,附以典型病例是必要的。但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则不必例举典型病例。但同样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是介绍新疗法和技术时则要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要选有代表性的,例如说某药治疗某病有效,典型病例最好选单独使用该药治疗显效的病例,而不要选用合并使用了其他可能也有疗效的药物的病例。 四、 讨论 讨论是论文的精华部分,是对引言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是将研究结果表象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本质的理性认识。在讨论中作者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思考、理论分析和科学推论,阐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丰富和提高对研究结果的认识。讨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理论水平、学术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广度。讨论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简要的概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近况,以及本研究的结论和结果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居于什么地位。②根据研究的目的阐明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③着重说明本文创新点所在,以及本研究结果从哪些方面支持创新点。④对本研究的限度、缺点、疑点等加以分析和解释,说明偶然性和必然性。⑤说明本文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与问题。并不是每篇论文都必须包括以上内容,应从论文的研究目的出发,突出重点,紧扣论题。 讨论是最能体现论文水平的部分,也是写作难度较高的部分。对于初写着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讨论是作者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但并不等于是自由论坛,不能泛泛而谈。讨论的内容要从论文的研究结果出发,围绕创新点与结论展开,要做到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不要在次要问题浪费笔墨冲淡主题。与文献一致处可一笔带过,重点讨论不一致处;引证必要的文献,切忌作文献综述。②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乱下结论,切忌推理过分外延。医学中尚有许多尚未阐明的问题,所以推理应非常谨慎,通常冠以“可能”等。③任何研究都有其局限性,如国内的研究结果有待国外验证;体外试验有待于体内试验验证。因此,讨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与他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处要认真分析原因,要抱有虚心追求真理的态度与其他作者商摧,切勿持“唯我正确”的态度。④并非每篇论文都要有讨论,有的短篇可不写。若结果与讨论关系密切则可放在一起写,合称结果与分析等。 五、 致谢 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在正文的最后应向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的人致以谢意。致谢的对象包括:对研究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者,论文审阅者,资料提供者,技术协作者,帮助统计者,为本文绘制图表者,提供样品、材料、设备以及其他方便者。 致谢必须实事求是,应防止剽窃掠美之嫌,也勿强加于人,如未经允许写上专家、教授的名字,以示审阅来抬高自己。致谢一般要说明被谢者的工作的内容,如“技术指导”、“收集资料”、“提供资料”等。 参考文献是论文中某些观点、数据、资料和方法的出处,应于文章的最后一一列出,以便读者参阅、查找有关文献。它表明了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提示了本文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创新,即表示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又反映了论文起点的高低。 著录文献总的原则是准确、完备、规范、便于检索。对于著录文献的要求有:①一定是作者亲自阅读过全文的文献。如阅读的只是摘要,则不应列为参考文献。②参考文献的数量要适度。参考文献不是越多越好,应当有所选择。一般来说,课题提出的根据,主要实验方法,提示支持本文的资料和不支持本文的资料,均应列出参考文献。关于参考文献的数目,各杂志要求不一,一般论文的参考文献篇数为10篇左右,综述为20篇左右。③参考文献应尽量引用最新的,因为新文献必然包括老文献,以近1~2年以内的为好,少用旧的、年限长的文献。教科书的内容亦不宜列为参考文献,因为它的内容已是众所周知的。④引用的参考文献应以已发表的原著为主,未发表的论文及资料、译文、转载和内部资料等,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未发表,但以被刊物通知采用者,可以引用,但英在刊名后注明“待发表”。《国外医学》所刊内容都是经人加工的二手资料,一般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同样,综述性文章不宜作为参考文献,但是如果综述中介绍了尚未在其他杂志上发表过的最新观点时,也可列为参考文献。⑤被引用的中医经典著作,不列入参考文献,而是在正文所引段落尾注明出处。 关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目前有两种标准。一种是国际通用的温哥华式,另一种是国家标准GB7714-87关于《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但不同杂志对于参考文献的格式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在附参考文献时可参照以上两种标准和各杂志的要求。 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都采取了顺序编码制,即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附于正文引文句末右上角方括弧内。引文写出原著者,序号标在著者的右上角,如×××等[4];如未写著者姓名,则序号应方在引文之后;如果参考文献序号作为句子的组成部分,则不作角码,如……参照文献[6];引用多篇文献时,将每篇文献的序号列出,中间以逗号相隔,如××[1,4,5];若序号连续,则只标注起止序号,中间加“~”。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各条文献的序号不加括弧,也不加“.”,只空1个字符。 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温哥华式)大致上是一致的,本文主要介绍一下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温哥华式的写作要求。 期刊的著录格式一般为:作者.文题.刊名,出版年份,卷次(期次):起止页.。作者在6人或6人以内者全部列出姓名,相互之间加一逗号;6人以上者仅列前3位,后加“等”或“et al”。(国内一般只列前3位作者。) 例:陈治.多发行肌炎与皮肌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2,5:117-119. 书籍与专著的著录格式为: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 例:吴恩惠主编.头部CT诊断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0-168.
据学术堂了解,正文是医学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五部分。一、 引言引言(前言、导言、绪言、序言)是正文的引子,相当于演说中的开场白。国内刊物引言部分不需另立标题。引言应当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引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它是否值得说明?本文将在什么杂志发表或本文的读者是什么人?在写引言乃至整篇论文时都应注意这几个问题。 【职称期刊论文发表】微信公众号BMW-168168引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何在?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是引言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这其中也包括说明这项研究的理论和(或)实践意义。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本文着重探讨用双侧侧脑室穿剌交替引流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冲洗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的方法治疗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有时我们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左旋咪唑所至脑病患者的临床与 CT 表现国内陆续有报道 , 但未见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说明你的研究与别人的研究的本质区别和创新点是至关重要的,如“已有数项研究探讨了阿斯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但这些研究均是小规模、非双盲对照的。本研究则采用双盲对照的方法,样本大、观察时间长”。在引言中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作一简要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开始以前就应该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作一系统的回顾,在引言中可以将回顾的结果作简要的概括。引言的写作在包括上述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内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过长。回顾历史择其要点 , 背景动态只要概括几句即可 , 引用参考文献不宜过多。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篇 3000 ~ 5000 字的论文引言字数在 150 ~ 250 字较为恰当。②不必强调过去的工作成就。回顾作者以往的工作只是为了交待此次写作的基础和动机,而不是写总结。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慎用“首创”、“首次发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等提法。因为首创必须有确切的资料。对此,可以用相对较委婉的说法表达,如“就所查文献,未见报道”等。③不要重复教科书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在讨论维生素 D 是否能预防骨质疏松的文章中,没有必要再说明什么是维生素 D ,什么是骨质疏松。④引言只起引导作用,可以说明研究的设计,但不要涉及本研究的数据、结果和结论,少与提要和正文重复。结果是通过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而结论是在结果的基础上逻辑推理提升的见解。在引言中即对结论加以肯定或否定是不合逻辑的。⑤引言一般不另列序号及标题。二、 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它回答“怎样做”的问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是表现研究主题的实物依据,方法是指完成研究主题的手段。材料与方法是科技论文的基础,是判断论文科学性、先进性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也为别人重复此项研究提供资料。材料与方法的标题因研究的类型不同而略有差别,调查研究常改为“对象与方法”,临床试验则用“病例与方法”。不同类型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的写作也不完全一样。实验研究要交待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①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的来源、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况、选择标准、分组方法、麻醉与手术方法、标本制备过程以及实验环境和饲养条件等。②实验方法包括所用仪器设备及规格、试剂、操作方法。③试剂如系常规试剂,则说明名称、生产厂家、规格、批号即可;如系新试剂,还要写出分子式和结构式;若需配制,则应交待配方和制备方法。④操作方法如属前人用过的,众所周知的,只要交待名称即可;如系较新的方法,则应说明出处并提供参考文献;对某方法进行了改进,则要交待修改的根据和内容;对创新的方法,要注意不要将新方法的介绍和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一篇论文中,若论文系报道新方法,则应详细的介绍试剂的配置和操作的具体步骤,以便他人学习和推广。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病人,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病例数、性别、年龄、职业、病因、病程、病理诊断依据、分组标准、疾病的诊断分型标准、病情和疗效判断依据、观察方法及指标等情况作简要说明。上述内容可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说明,并突出重点。①对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注意交代受试对象是否包括了各类不同患者(病情轻重、有无合并症、诊疗经过等),受试对象及对照者的来源(如不同级别的医院某病患病率及就诊率可能不同),正常值如何规定,该诊断方法如何具体进行等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及预后的论文,要注意说明病人是在病程的哪一阶段接受治疗,病人的转诊情况,是否制定了观察疾病结果的客观标准。③病因学研究论文则要交代所用研究设计方法(如临床随机试验、队列研究等),是否做剂量 - 效应观察。④对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来说,主要说明病例选择标准,病例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疗效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⑤治疗方法如系手术,应注明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等;如系药物治疗则应注明药物的名称(一般用学名而不用商品名)、来源(包括批号)、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疗程,中草药还应注明产地与制剂方法。 【职称期刊论文发表】微信公众号BMW-168168在材料与方法中,还应简要的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何种统计处理方法与显着性标准,必要时应说明计算手段和软件名称。三、 结果将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数据或资料进行审核,去伪存真,再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统计学处理就可以得出研究的结果。结果是科研论文的核心部分,科研的成败与否是根据结果来判断的,结论与推论亦由结果导出。结果部分最能体现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与实用价值。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要特别重视。结果部分的写作要做到指标明确可靠,数据准确无误,文字描述言简意赅,图表设计正确合理。结果的具体内容取决于文章的主体。结果的内容包括记录实验或临床观察的客观事实、测定的数据、导出的公式、典型病例、取得的图像等等,但不同类型文章结果的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点。①如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特别注意交代试验结果是否与公认的金标准进行独立的“盲法”比较,其符合程度如何,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各多少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的论文,要特别交代是否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率有多高(一般应大于 80% ),对影响预后的外加因素有无进行调整,结果如何等。③病因学研究的文章要特别注意交代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结果的差异程度,所得结果是否出现于暴露之后等等。未经统计学处理的实验观察记录叫原始数据。统计学处理的目的是使难以理解的原始数据变得易于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某种必然规律。因此,实验结果的表达一般使用统计量而不使用原始数据,也不必将原始数据全部端出。计数资料可用相对数如百分率,但当样本数小于 100 时,则应在百分率后加括弧,在括弧内标明反应数 / 样本数,如 ( 37/68 )。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应用均值 + 标准差(或标准误),如呈偏态分布,一般采用中位数和全距表示。如进行前后或组间比较,应说明统计检验的值(如 t 、 u 、 F 等)和 P 值。关于统计学处理的具体操作详见统计学专着,这里不作详解。关于统计名词及符号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B3358-82 有关“统计名词及符号”的规定。结果的表达通常通过文字、图、表相互结合来完成。下列情况可用文字表达为主或仅用文字表达:①结果中数据较少,能作同类比较的观测项目不多者。②以观察形态特征为主的论文一般不用表格,而以文字描述为主配合形态学图片。能用文字表达的内容不用列表、绘图。已用图表说明了的内容,不必再用文字详述,只要强调或概括重点。文字表达主要是陈述本文取得的结果,不必强调过程,也不要重复“材料与方法”等项交待的资料,更不要将结果提升为理论上的结论,所以一般不引用文献。表与图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理,简明清晰。“自明性”( self-explanatoriness )是衡量表图的重要标志。所谓“自明性”是指仅通过表与图就能大体了解研究的内容和结果。表是简明的、规范化的科学用语。一般主张采用三线式表,即表由顶线、标目线、和底线这三条横线组成框架,两侧应是开口的。顶线与标目之间为栏头,标目与底线之间为表身。栏头左上角不用斜线,但栏头允许在设一条至数条横线。一般表的行头标示组别,栏头标示反应指标。但这种划分并不是固定的,着者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表的下方还可以加脚注。 图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它可以直观的表达研究的结果。通常我们用柱图的高度表达非连续性资料的大小,用线图、直方图或散点图表达连续性或计量资料的变化,用点图表示双变量的关系。图的标题应在图的下方,注释可放在柱或线附近。对于既可用图也可以用表的资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表达形式。一般的说,主要是表示变化趋势的资料,尤其是连续的动态资料,宜采用图的形式;需表示确切统计量的资料,宜采用表的形式。结果的写作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守全面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实验结果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价值的。切不可对实验数据任意增删、篡改,以符合“正常”结果。这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事物和发现新问题。临床疗效的论文往往在描述大体结果后附以典型病例,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目前认为,对于某些新发现的疾病(如艾滋病)或罕见病的疗效研究,附以典型病例是必要的。但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则不必例举典型病例。但同样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是介绍新疗法和技术时则要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要选有代表性的,例如说某药治疗某病有效,典型病例最好选单独使用该药治疗显效的病例,而不要选用合并使用了其他可能也有疗效的药物的病例。四、 讨论讨论是论文的精华部分,是对引言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是将研究结果表象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本质的理性认识。在讨论中作者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思考、理论分析和科学推论,阐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丰富和提高对研究结果的认识。讨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理论水平、学术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广度。讨论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简要的概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近况,以及本研究的结论和结果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居于什么地位。②根据研究的目的阐明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③着重说明本文创新点所在,以及本研究结果从哪些方面支持创新点。④对本研究的限度、缺点、疑点等加以分析和解释,说明偶然性和必然性。⑤说明本文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与问题。并不是每篇论文都必须包括以上内容,应从论文的研究目的出发,突出重点,紧扣论题。讨论是最能体现论文水平的部分,也是写作难度较高的部分。对于初写着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讨论是作者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但并不等于是自由论坛,不能泛泛而谈。讨论的内容要从论文的研究结果出发,围绕创新点与结论展开,要做到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不要在次要问题浪费笔墨冲淡主题。与文献一致处可一笔带过,重点讨论不一致处;引证必要的文献,切忌作文献综述。②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乱下结论,切忌推理过分外延。医学中尚有许多尚未阐明的问题,所以推理应非常谨慎,通常冠以“可能”等。③任何研究都有其局限性,如国内的研究结果有待国外验证;体外试验有待于体内试验验证。因此,讨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与他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处要认真分析原因,要抱有虚心追求真理的态度与其他作者商摧,切勿持“唯我正确”的态度。④并非每篇论文都要有讨论,有的短篇可不写。若结果与讨论关系密切则可放在一起写,合称结果与分析等。五、 致谢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在正文的最后应向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的人致以谢意。致谢的对象包括:对研究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者,论文审阅者,资料提供者,技术协作者,帮助统计者,为本文绘制图表者,提供样品、材料、设备以及其他方便者。致谢必须实事求是,应防止剽窃掠美之嫌,也勿强加于人,如未经允许写上专家、教授的名字,以示审阅来抬高自己。致谢一般要说明被谢者的工作的内容,如“技术指导”、“收集资料”、“提供资料”等。参考文献是论文中某些观点、数据、资料和方法的出处,应于文章的最后一一列出,以便读者参阅、查找有关文献。它表明了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提示了本文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创新,即表示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又反映了论文起点的高低。着录文献总的原则是准确、完备、规范、便于检索。对于着录文献的要求有:①一定是作者亲自阅读过全文的文献。如阅读的只是摘要,则不应列为参考文献。②参考文献的数量要适度。参考文献不是越多越好,应当有所选择。一般来说,课题提出的根据,主要实验方法,提示支持本文的资料和不支持本文的资料,均应列出参考文献。关于参考文献的数目,各杂志要求不一,一般论文的参考文献篇数为 10 篇左右,综述为 20 篇左右。③参考文献应尽量引用最新的,因为新文献必然包括老文献,以近 1 ~ 2 年以内的为好,少用旧的、年限长的文献。教科书的内容亦不宜列为参考文献,因为它的内容已是众所周知的。④引用的参考文献应以已发表的原着为主,未发表的论文及资料、译文、转载和内部资料等,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未发表,但以被刊物通知采用者,可以引用,但英在刊名后注明“待发表”。《国外医学》所刊内容都是经人加工的二手资料,一般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同样,综述性文章不宜作为参考文献,但是如果综述中介绍了尚未在其他杂志上发表过的最新观点时,也可列为参考文献。⑤被引用的中医经典着作,不列入参考文献,而是在正文所引段落尾注明出处。 【职称期刊论文发表】微信公众号BMW-168168关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目前有两种标准。一种是国际通用的温哥华式,另一种是国家标准 GB7714-87 关于《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的规定。但不同杂志对于参考文献的格式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在附参考文献时可参照以上两种标准和各杂志的要求。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都采取了顺序编码制,即参考文献的着录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附于正文引文句末右上角方括弧内。引文写出原着者,序号标在着者的右上角,如×××等 [4] ;如未写着者姓名,则序号应方在引文之后;如果参考文献序号作为句子的组成部分,则不作角码,如……参照文献 [6] ;引用多篇文献时,将每篇文献的序号列出,中间以逗号相隔,如×× [1 , 4 , 5] ;若序号连续,则只标注起止序号,中间加“~”。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各条文献的序号不加括弧,也不加“ . ”,只空 1 个字符。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温哥华式)大致上是一致的,本文主要介绍一下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温哥华式的写作要求。期刊的着录格式一般为:作者 . 文题 . 刊名 , 出版年份 , 卷次 ( 期次 ): 起止页 . 。作者在 6 人或 6 人以内者全部列出姓名,相互之间加一逗号; 6 人以上者仅列前 3 位,后加“等”或“ et al ”。(国内一般只列前 3 位作者。)例:陈治 . 多发行肌炎与皮肌炎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92,5:117-119.书籍与专着的着录格式为 : 作者 . 书名 . 版次 . 出版地 : 出版者 , 出版年 , 起止页 . 。例:吴恩惠主编 . 头部 CT 诊断学 . 第二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40-168.
王海英——氢不“轻”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皮肤科主任、临床药物试验办公室主任 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氢分子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皮肤性病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药师协会非公立医院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01、医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的统计报道,2/3的患者死于疾病本身,其中来自药物副作用引起药源性疾病占30%,大约21%是院内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还有大约16%是由于误诊、医疗技术等因素产生的医源性疾病。 1975年,《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报道:连续给动物呼吸8个大气压氢气14天,可以有效治疗它的皮肤恶性肿瘤;2007年,日本医科大学太田成男教授采用浓度为2%的氢气治疗动物脑缺血的实验取得了成功,并且在《自然・医学》( NaturMedicine)杂志上发表,这才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02、氢有什么作用呢? 氢原子具有很强的还原作用。氢溶于水;在标准气压20℃条件下,氢气的溶解度为,1L水中溶解氢气的质量为,其浓度约为,用重量浓度来表示是。研究资料表明氢水达到或就足够产生生物学效应。 03、氢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在中国知网检索“氢医学”,涉及癌症、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痛风、肝肾疾病、类风湿、过敏、哮喘、认知障碍、帕金森病、抑郁症、血液病、亚健康等。 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王红阳院士在 Journal of Hepatology上发表了《氢气治疗肝脏损伤研究》;钟南山院士在研究氢气对慢阻肺的作用时指出:“氢分子主要针对慢性疾病,最基本的是加强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利于机体恢复。 “2016国际临床和转化医学论坛”大会上,上海市医学会变态反应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食品药品组副组长、华山医院皮肤免疫实验室主任骆肖群教授分享了应用氢分子治疗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皮肤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皮肌炎等难治性皮肤病的研究案例,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肿瘤科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洪介绍:辅助肿瘤综合治疗方面,氢分子在动物和细胞实验中能够减轻放疗对免疫系统的损伤,对骨髓、心脏、肺、小肠、皮肤等具有放疗保护作用;同时氢分子还能够增强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的抗肿瘤疗效,降低化疗药物顺铂的肾毒性。 04、您对氢疗有哪些展望和困惑? 展望:氢分子是理想的抗氧化剂;同时具有强大穿透性,能够轻易地进入细胞核和线粒体等任何部位,发挥其他抗氧化剂难以达到的作用。氢医学为患者提供一种无副作用的治疗手段,非常值得我们医生努力去研究。 困惑:氢生物医学从基础到临床应用,大多属于效应研究,缺乏从分子水平阐明氢气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氢气医学的发展。 最后提三点建议: 一、深入挖掘氢疗治病机制方面的研究。 二、建立规范标准。建议国家、行业协会要建立氢产品的准入标准,严管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避免带来健康安全隐患或者氢浓度低达不到效果。 三、医务人员在氢医学临床研究中应本着客观、科学、严谨的态度,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民众正确对待氢医学,理智消费而不是炒作。
吸氢气能治病吗
吸氢气能治病吗,近几年人们对于养生保健的话题越来越关注,家用吸氢机这个产品也随之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对于吸氢气的作用有的人说的玄乎其玄,那吸氢气能治病吗?
对160余种疾病 有潜在治疗价值
氢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化学元素之一。氢气是一种小分子惰性气体,过去认为其对细胞不产生作用,无害也无益。1975年,美国科学家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医学子刊上首次报告了高压氢气可用于治疗癌症。但由于有高压易燃等安全隐患,氢气的医用研究并未受到关注。2007年,日本学者太田成男教授发现,呼吸2%的微量氢气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作用。氢气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吸引了国际上大量学者先后进入氢气医学这一新研究领域,迄今已经发表学术研究论文500多篇,证明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160多种疾病和损伤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目前发表的论文中半数以上来自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该领域研究项目的支持近6年来也持续增多,累计达到60多项。
“氢气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价值,其作用值得期待。”孙学军说,受制于对人体和疾病机制的了解有限,医学目前更多是对症治疗,对抗性治疗措施对身体有副作用,人们一直希望找到安全、广谱的治疗手段。目前,研究发现氢气有抗氧化、抗炎症的作用,而很多疾病都与炎症与氧化有关。此外,目前还没有氢气有害的证据,因此,很多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值得进行氢气的应用探索。
据了解,美国、日本、中国、韩国等部分大学和医疗机构也针对氢气的医学用途相继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其中比较多的是饮用氢水、注射氢水和呼吸氢气。
“氢气医学前景非常广阔,民用保健和医疗卫生市场巨大。”泰山医学院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所所长、泰山氢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秦树存教授介绍,关于对血脂代谢和脂蛋白功能的调节作用,该研究院已做了系列动物实验和人群试验,结果显示,氢气水可以有效纠正血脂异常和提升脂蛋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
专家同时指出,目前,氢气对许多炎症和氧化相关疾病有作用,但严格证据并不充足,是否有效还需要更充足临床证据。氢气医学临床研究领域,日本学者比较重视的方向有3个,帕金森病、脑出血和心脏骤停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我国学者也在血脂调节、呼吸系统疾病等领域开展探索。
秦树存表示,氢气医学研究仍然处在开始阶段,需要更多研究人员关注和参与,尤其是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他举例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杨巍、范燕宾撰文指出,氢气在疾病治疗中作用突出,且治疗疾病种类广泛,但多数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其实际的临床效果尚未证实。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董文彬、郑高利则在文章中提出,理论上氢与自由基的产物比较简单,但这并不能完全证明氢气的生物安全性,很多科学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氢相关健康产品 不能“吹上天”
随着氢气生物医学效应受到更多关注,国内外健康产业领域对氢气相关健康产品的开发也趋热。据媒体报道,在日本,富氢水2013年已达到200亿日元的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超过20%。能够生成氢气水的“水素杯”成为赴日中国游客青睐的又一热销品。目前,国内与氢相关的健康水和食品产值也近60亿元。
令人担忧的是,在氢气相关健康产品的市场推广中,也出现不少夸大效果的过度吹嘘、虚假宣传,“富氢水能快速降血糖”之类的过度宣传层出不穷。也有人认为,含氢水就是炒作概念,此类产品很有可能会成为国内消费市场“打假”的下一个重点。
“尽管氢气的医学作用有不少证据,但氢气相关健康产品不能吹上天。”孙学军说,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行业组织应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客观描述其作用,让消费者理性选择。
秦树存也强调,在加强氢气医学临床研究的同时,更需要相关健康医疗产业单位注重产品质量和进行包括监督检验在内的行业自律。
据了解,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氢医学健康产业分会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之中,协会力求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
吸氢的好处
目前,有非常多的研究已经证明吸氢对脑缺血、老年痴呆、肺损伤、肾脏损伤、肿瘤治疗、改善睡眠等方面的保护性作用。
2007年,日本太田成男教授等研究,证实吸入2%的氢气可以显著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是这项研究,开启了全世界对于氢分子医学的广泛探索。
有人群研究证明氢气吸入作为辅助手段可以降低脑缺血的死亡风险。2017年7月来自顺天堂大学藤小野Hirohisa Ono 教授发表最新临床研究,多项临床指标显示氢气对脑缺血具有治疗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氢气吸入治疗对急性脑缺血患者脑组织恢复、神经功能改善和生活质量都有显著的效果;
多项研究发现,氢气吸入可以镇静神经系统,缓解压力。抵抗抑郁倾向,对肿瘤病人睡眠问题改善明显;
氢气吸入可以帮助心肌梗塞患者改善心功能,减少抢救后稳定期的心脏错构问题。哈医大四院给予实验动物氢气吸入的方式,发现氢气通过调节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及自噬,可减轻心肌坏死面积;
有人群研究发现,氢气吸入可以减少雾霾暴露过程中的炎症反应,保护呼吸系统。在河北省雾霾污染重镇-石家庄市冬季所进行的一个环卫工人氢气吸入研究,初步证实氢可以缓解雾霾引起的呼吸道炎症反应;
氢气吸入可以预防吸烟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生,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一项关于《吸入高浓度氢气对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保护作用》研究表明,吸入高浓度氢气对抽烟导致小鼠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小气道重构和肺功能下降都有改善作用;
研究证明,氢气可以缓解脑老化、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还可以遏制老年痴呆的病情恶化。长期吸氢还有可能逆转老年痴呆的严重程度。来自塞尔维亚著名氢气医学学者Sergej Ostojic 观察氢气吸入对老年人认知功能改善的研究表明,氢气吸入可以改善老年人认知能力,对老年认知障碍有治疗价值;
很多研究证实氢气可以改善缺氧引起的各类器官损伤(心脑肾脏等),人群研究证据也发现每天吸氢后睡眠呼吸暂停出现的次数和时间都有减少;
多项研究发现,吸氢可以减轻肿瘤放化疗的副作用,长时间吸氢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许多个案也确实证明肿瘤转移被抑制,肿瘤病人的生活状态根本性的改观。等等。
氢分子医学研究专家康志敏教授曾说过,氢气的作用:一是对于各类危及生命的重症,比如心梗、脑中风、心跳骤停,在抢救过程中吸入氢气都可以很好地缓解严重程度,或者说可以救命的;二是对于各种疑难杂症,比如说肿瘤、类风湿、老年痴呆等等,吸氢有改善作用。
小氢最后想要告诉大家的是,用家用吸氢机吸氢很简单也很安全,带上鼻氧管,看书时、看电视时、睡觉时都可以同步吸氢,氢气作为非常优越的选择性抗氧化剂,无论是治病、还是防病,都能够发挥作用。而且适合家用的纯氢型吸氢机流量大多是300ml,可以实现进入人体的氢气浓度在2%左右,这是国际标准化的吸氢黄金浓度,非常安全,无论是家用或办公室工作时同步使用,都非常安全的哦!
什么是吸氢机
这要从吸氢这个热门话题入手了。
普通人的话,吸氧可以理解,雾化吸入药物也能接受,但是吸氢确实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一时间还不容易接受。
其实很好懂,病人抢救需要吸氧,而这个氧气也不是纯氧气,是含氧浓度比较高的空气而已,而雾化吸入的药物更是如此,吸氢亦同理,就是把浓度相对比较高的氢气混合空气来吸入肺里,然后通过血液输送至全身各处,从而达到康复调理、养生保健的.作用。氢气从哪里来呢?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吸氢机了。什么是吸氢机
吸氢机就是用来吸氢气的机器。其实跟吸氧机的外观相似,都是一台制备可供人体吸入性气体的设备,通过呼吸管送达人的鼻部进行吸入
但是跟吸氧机的作用原理差别很大,吸氧机很多是靠压缩空气后,筛除氮气后留下的高纯度氧气,这种办法相对简单,对于设备的要求不高,但是吸氢机就不一样,氢气的制取是从水中,通过电解后,再分离出氢气,单从工艺上来看就复杂得多,这就需要电解水槽、电解装置、分离装置等等,每种部件的都是一套复杂的体系。
首先,电解水槽,就必须选用安全无害的食品级材质盛装用于电解的水,保证无菌,且无污染,这样制出来的氢气纯度更高,效果更好。
其次,是电解装置,这个吸氢机的核心部件,是氢气制取的关键环节,在这里才会发生我们所熟知的那个著名的反应方程式:2H2O===(电解)2H2+O2 它主要是由铂金电板和聚合物隔板组成,通电之后,源源不断地从正极产生氢气,从负极产生氧气,这种纯净水制氢的技术叫做SPE纯水电解氢技术,在氢医学方面,这是国际领先的。
最后,是经过氢氧分离装置,有人或许会问,氧气都能吸,干嘛要分离呢?这里要强调一下了,这个分离装置并不是多余的部分,氢医学上讲到,氢的浓度越高,所能达到的抗氧效果越好,分离之后是要把制取的氢气浓度提高,这样才有效,分离装置过程比较复杂,但是稍微讲一下原理大家就懂了,就是用离子交换膜将氢氧分离的,杜邦117全氟离子交换膜。
这样下来,从出气孔出来的氢气就是纯度达到以上的纯氢气了,通过吸气导管接到鼻部就能吸氢气了。
以上是对吸氢机简单的重点部件概括,其实内部比我们看到的复杂得多,包括电路系统、控制系统等等,总之,说吸氢机是一套从液体中提取有益气体的复杂的高科技系统。
为什么要用吸氢机吸氢气呢?这就要简单讲一下吸氢的功效了。目前为止,国际上已经发表的关于氢医学的科研报告一共1400多篇(不含正在进行中的实验),都是氢气在医学领域上的积极治疗作用的文献,研究成果表明氢分子具有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对人体体内有害的有毒氧自由基具有选择性清除作用,基于此,氢气抗炎的作用就已然被证实有效。人体衰老的罪魁祸首--有害自由基,有害自由基清除了,人体才不会生病,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强抵抗力的作用。
氢气目前证明是起到改善效果,控制进一步的恶化。配合对应的有效治疗,还能缓解放疗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副作用。
作业也这样写啊 也累的啊。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二战后,心理学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研究的范式,影响学科的发展。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1.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 认为所有的高级功能都和生理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临床法:布洛卡的研究;局部切除法; 电刺激法;脑成像技术:可在脑在无损伤的情况下,研究的脑的活动。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 related potential, 简称 ERP技术)。 ERP:头皮记录到的与大脑对刺激反应相关的电位变化信息。高时间分辨率,能准确地反映大脑的动态过程。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简称 FMRI)。测察认知活动时,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推测认知活动的神经机制。高空间分辨率,能对相关脑组织进行精确定位。 (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20世纪50年代末,心理学界中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或者说新的研究范式--认知心理学。1967,奈瑟,《认知心理学》。 广义:凡侧重研究认知过程的心理学。 狭义: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批评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罗杰斯(Carl Rogers)于五十年代创立。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third force)。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强调研究健康人的心理或者健康的人格。 强调研究人类中出类拔萃的精英。
我是学心理学的,这篇文章比较有代表性,而且符合你人格心理学的需求自Erikson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自我同一性的积极获得对于个体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这一概念和理论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并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至今为止,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在国外已有近40年的系统研究,形成了专门的研究领域以及极其丰富的文献资料,内容包括自我同一性的内容、过程、结构、功能、形成与发展、影响因素、心理机制等基本问题以及自我同一性与人格、认知、社会环境、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变量的相关研究,还包括自我同一性的跨文化研究,并且研究对象已经从青少年向成人延伸。但自我同一性在国内的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对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探讨和研究仅仅停留在对Erikson或Harcia自我同一性理论的介绍和评价上,而对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实证研究更是缺乏。 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E. H. Erikson以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以人格发展为主线的自我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Erikson将人生历程分为八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有待完成,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 Erikson认为青年期所面临的危机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个人到了青年期,生理上的成熟总是破坏着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同时因为社会的冲突和要求变得困扰和混乱。青少年必须通过积极的探求、亲身的体验来获得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含蓄而难下确切定义的概念,各理论家们都为界定这一概念做出了诸多努力,但由于这一概念内涵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研究者理论框架的不同,使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Erikson认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在不同的层面上来使用以强调不同的问题,他本人就从主观的、结构的、功能的、社会、文化及历史环境的、意识和潜意识的角度或层面来界定自我同一性。他概括了自己所提到的自我同一性的几种不同含义:“有一个时期它表明了个人独特性的意识感;另一个时期则意味着个人性格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再一个时期是作为自我综合的一种标准;另外,它还作为一种与群体的理想和同一性的内在一致性的保持。” 近来的研究者越来越重视自我同一性中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如Kroger,明确的将自我同一性定义为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平衡,Grotevant, Bosma, Berzonsky强调自我建构的同一性概念,将同一性视为个体与世界互动的结构或框架。我国一些研究者也对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如台湾学者张春兴把"identity”译为统合,认为统合(或统合感)代表人格成熟的一种状态,此一状态的形成乃是个体综合当前自我、生理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环境、未来希望六个层面,统而合之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格结构,使个体对“我是谁?”与“我将走向何方?”的问题不再有仿徨迷失之感。 虽然每位理论家或学者都是从自我同一性所包含的不同要素及其对人生的发展和努力所发挥的不同功能来界定这一概念,但是基本上这些定义并非是相互矛盾的,反而许多是相互加强、增进、补充和发挥对方的意义的。 概括的讲,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是对“我是谁”问题内隐和外显的回答,是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相应的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我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社会的限定和需求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即自我同一性需要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复杂混合,也需要自我与社会的整合。 自我同一性是一反映社会影响和自我建构的心理社会结构,也是内在自我之间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是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一致性关系的体现,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适应性反映。这一同一性结构通过认知和自我综合来组织、建构统一整体自我,在遇到新的经历和信息时不断的同化与顺应从而构成了个体生活的参照框架和关于自己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