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对执政者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更应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在“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后,“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正迅速进入各级政府的任务列表。 良好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民族都很重要。之所以在今天备受重视,盖因中国发展已站在一个关键时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排位,让拥有一个怎样的“大国心态”引人瞩目;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令提升大众“幸福基因”分量加重。就此而言,社会心态既指向未来发展的“软实力”,也承载“以人为本”的具体诉求。 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愤青思维、拜金主义……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的失衡之势,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挑战。这些大众情绪虽未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但正对社会发展与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把握和调适社会心态,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一种执政挑战。 然而,扫描各地“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塑造路径,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有的地方有“提法”没“想法”,仅停留在口号与姿态上;有的地方把心态问题经济化,以为“多发点钱就能让老百姓心态变好”;有的地方则认为“培育”的关键在百姓的自我修复,一味把心态问题归咎为百姓“不理性”、“不淡定”、“不宽容”。
多想,多读书.
一、阅读是前提. 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我以课本为纲,加强课内阅读训练.阅读是写作的前提,结合文本上的范文,在阅读方法上,我先让学生明白议论文体阅读方法的基本思路:(1)掌握论点:读写简单的议论文,要明确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要知道论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2)明确论据:针对议论文,会找出支撑论点的依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明确论据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析论证:针对论点和论据,梳理论证的过程,论证就是说理的过程,即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布局谋篇.理清分析问题的过程,明确不同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课内,通过对议论文知识点的学习和梳理,让学生把握好学习议论文的基本方法,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知识点不断深化、理解.同时,针对文体特点,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课阅读训练,一方面,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积累、反思. 二、积累是方法. 明确学习的基本思路,学生在自主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会自然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学生能对身边不同的事件、材料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分析;能针对议论文学习的要点有方法地辨别,判断,如论点在文中怎么提出,目的是什么?论证的过程如何做到严密?论据如何为证明论点服务?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积累的过程,也是把握阅读技巧的过程.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不断积累阅读的经验,一方面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而这些材料会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让积累成为习惯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倾吐是途径. 在不断地阅读积累中,学生对人、事、物的认识会不断提高,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自已的观点和看法加以记录和阐释.文无定法,文有章法,结合课内对议论文学习方法的理解,学生在写作中,更应注意把阅读的过程还原到写作中去,一方面,做到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阅读方法在写作过程中的体现,另一方面,把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内化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对于你阐述的论题,表现的观点,能有目的,条理清晰地说明论证.写作的过程就是倾吐自己想法和思想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写作中,认识才会更为深刻,思考表现能力会更为独特,说理论辨才会更为精妙. 当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能很好做到阅读、积累、反思、写作,学习的过程就会沿着一条良性发展轨道前进,议论文阅读和写作也不会再是学生头痛的问题.老师要设法给学生一种方法,让他们走进阅读和思考的世界,休验学习的快乐,在不断地阅读中把握技巧,在扎实地积累中认识生活,感悟提升.写作的过程是阅读能力内化的过程,是学生语文能力最直接的体现.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阅读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不容忽视.
问题一:怎样培养理科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它的作用不可轻估。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小孩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1)推陈出新训练法 当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性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思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往往能收到推陈出新的结果。(2) 聚合抽象训练法 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性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3) 循序渐进训练法 这个训练 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4) 生疑提问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种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训练方法是:首先,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其次,每当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5) 集思广益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中,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形成,还具有潜在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作用。因为,当一些富个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的不同,产生种种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问题二:高中理科思维如何培养? 如果你正因为数学的学习成绩进步缓慢而郁闷,请接受如下建议:收集你自己做过的错题,订正并写清错误的原因,这些材料是属于你个人的财富;对于考试成 绩,给自己定一个能接受的底线,定一个力所能及的奋斗目标;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有助你获得稳定的学习成绩,所以,请制定好学习计划并努力坚 持;把很多时间投入到一个科目中去,不如把学习精力合理分配给各个学科。人对于某一知识领域的学习常出现“高原现象”,就是说当达到一定程度,再努力时, 进步开始不明显。 其实,数学不是知识性、经浮性的学科,而是思维性的学科, 高中 数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所以,数学的学习重在培养观察、分析和推断能力,开发学习者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些能力。 如果你做好了,以上两点,那你就可以开始培养理科思维(或是数学思维)。但事实上没有人这么做,毕竟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就像第一步和第二步中就掺杂着数学思维的培养,大家不要拘泥于理论,实际才是最重要的。 再往下就是提高理科思维了,这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更多关于高中数学学习方法请浏览天天学习网。 当然,这都是正统的数学教育。但广东的教育和正统教育有些差别的,那就是广东高考题对于理科思维(或是数学思维)的要求正在不断降低。这个事实我 一开始也很不愿接受,但是你再想想,这里的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你弄一个全省就2个人能做出来的题到底有什么用呢?减负喊了这么多年到底体现在 哪里,就在这里。我在今年高考前就猜测今年高考题对理科思维(或是数学思维)的要求降低,但很多人不信,今年的高考题已经做出回答。 这样我们似乎就有了一种捷径,如果你是在达到不了理科思维(或是数学思维),那你就可以用做题经验来弥补你思维上的不足。当然,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你能培养理科思维的话,正道还是要走的,毕竟你大学用得着。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理科思维太强的人也可以休息一下了,毕竟高考不考。如果你的过强的理科思维发现某些题有点问题的时候,不妨装得“笨”一点,毕竟高考题不是给你这样的人设计的。 关于学习方法和效果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当你愿意去看懂大部分题目的答案时,你的考试成绩应该可以轻松及格;当你热衷于研究各种题型,定期做出小结 的时候,你一定是班级数学方面的优等生;而当你习惯根据数学定义自己出题,并解决它,你的数学水平已经可以和你的老师并驾齐驱了! 问题三:怎么培养理科思维? 10分 个人认为,理科思维是讲究逻辑推理,力求严谨。 (1)学术方面 题主高中学理科可以知道,物理题告诉你条件A,条件B,条件C,求未知量D,思维模式往往是这样的:已知A--推导出E--EB求得F--FC求得D。思维是严密的且层层推进。 同样用物理常用的逆推法解决:要求D--需知FC(C已知F未知)--需知EB(B已知E未知)--需知A--A已知,问题解决。同样是严密严谨的。 (2)生活方面 理科生思维重在解决问题强调逻辑思维。好吧,这就是为什么女生不爱和理科男打交道。 女生:我肚子疼。 理科生思维:问题肚子疼--解决方案A,B,C,D--分析ABCD可行性及作用--得出结论:多喝点热水。 2.如何培养理科思维 个人认为理科思维是通过训练而培养出来的。高中物理化学数学足以让理科男思维定型,在生活中运用。 题主想培养理科思维,推荐先认真思考什么才是理科思维自己的思维与这有什么差别,再在学习中生活中严谨地推导思考,逐渐形成这种思维模式。另外可以看看侦探推理小说,这是典型的理科思维。 问题四:怎样提高理科思维 一、高中生理性思维的背景 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人是一种有感情的特殊动物,更在于人是一种会进行深刻地理性思维的动物。面对中国教育,国人必须作深刻地理性思考。教育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命运。新课程即是国人理性思考的产物。实施新课程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一次壮举,它将为新时代中国人才的培养注入新鲜的血液,中国教育质量将由此产生一个飞跃。 理性与情感是新课程关注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强调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不再是教教材。教师要理性地分析教学的实际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自选自编自定教材,然后有质量有效益地进行施教。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学生不再是等着教师填塞的鸭子,面对新课程,高中生尤其要学会理性的思考,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会思考的活人。 二、高中生理性思维的价值 从心理成长的进程看,小学生、初中生的思维偏重形象思维,他们看事物一般从表面现象入手。到了高中,学生的身心渐趋成熟,其思维开始偏重理性思维,他们开始喜欢思考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身心与理性思维的协调状态是教育的一大优势。教育要充分挖掘这种优势,拓展高中生的理性思维,引领他们穿过事物现象的迷雾,攀爬理智的高山,使高中生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学习和生活。 三、高中生理性思维的状况 高中生身心大脑尽管已经初步具备了理性思维的基本条件,但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却往往缺乏理性思维。在处理学习中的问题时,它们的分析往往是片面的浅表的,在处理做人的问题时,其行为甚至陷入感性的混乱之中。如果给他们一段时间要求他们专门用来思考,他们当中的很多大脑里将会是一片空白,或者是一些浅层次的没有逻辑的杂乱现象;如果给他们一个命题,思考分析的结果也多半是片面的、肤浅的。请看下面这个活生生的例子。笔者一日在教学楼台阶上拾得片纸,展开一看,上书情感浓烈的言语,混乱的语言倾诉一位考生考了低分的不幸。面对分数,这位同学竟寻死觅活,不能对问题的根源作理智的分析,也不能梳理出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当我和所教班级的同学谈及此事时,全班竟高声回应:“是啊,分就是老师的命根!”学生对分数这个问题不能作深入的理性思考,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理性思维能力的欠缺。 四、高中生理性思维欠缺的根源 传统的课程结构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迁移,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再现,传统的检测标准也相应地强调知识的迁移和再现。传统教育各环节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成了教师施教的客体。这种缺乏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活动必然会导致学生理性思维的丧失。一个外国学生主动探究质疑,他向他的老师提出了许多他的老师难以回答的问题,他得到了他的老师给予他的高度赞赏;一个中国学生探究质疑难住了他的老师,他得到的多半会是白眼冷遇。在这里,教师的理性思维也丧失了。2003年高考作文“情感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适合写议论文,结果是写议论的学生出乎意料地少。因为过去那些高考话题作文写散文等因文辞漂亮得了高分,所以学生在此就不顾话题实际,在老师的“教导”下,忙着去写漂亮的排比句比喻句去了。如何辩证地有深度有广度地,如何历史地发展的联系地,如何全面地多角度地多层面地逻辑有序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旧课程、传统的教学和考试对此都重视不够,这是学生理性思维丧失的根本原因。 五、高中生理性思维培养的途径 新课程的实施,教与学方法的改革,评价标准的革新必将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1、改变传统的教的模式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材的执行者。“......>> 问题五:怎样培养理科思维?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它的作用不可轻估。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小孩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1)推陈出新训练法 当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性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思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往往能收到推陈出新的结果。(2) 聚合抽象训练法 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性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3) 循序渐进训练法 这个训练 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4) 生疑提问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种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训练方法是:首先,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其次,每当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5) 集思广益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中,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形成,还具有潜在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作用。因为,当一些富个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的不同,产生种种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问题六:如何提高理科思维 多动脑筋 问题七:如何提高自己的理科思维 理科思维不是一种思维,应该是通过学理科,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缜密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数学】重在培养观察、分析和推断能力 培养浓厚的兴趣 高中的数学概念抽象、习题繁多、教学密度大,因此,高一过后,一些同学对数学望而生畏。 数学的学习其实不会很难,关键是你是否愿意去尝试。当你敢于猜想,说明你拥有数学的思维能力;而当你能验证猜想,则说明你已具备了学习数学的天赋!认真地学好高二数学,你能领悟到的还有:怎么用最少的材料做满足要求的物件;如何配置资源并投入生产才能获得最多利润;优美的曲线为什么可以和代数方程建立起关系;为什么出车祸比体育彩票中奖容易得多;为什么一个年段的各个班级常常出现生日相同的同学…… 当你陷入数学魅力的“圈套”后,你已经开始走上学好数学的第一步! 培养分析、推断能力 其实,数学不是知识性、经验性的学科,而是思维性的学科,高中数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所以,数学的学习重在培养观察、分析和推断能力,开发学习者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些能力。 关于学习方法和效果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当你愿意去看懂大部分题目的答案时,你的考试成绩应该可以轻松及格;当你热衷于研究各种题型,定期做出小结的时候,你一定是班级数学方面的优等生;而当你习惯根据数学定义自己出题,并解决它,你的数学水平已经可以和你的老师并驾齐驱了! 尝试这些学习方法 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 如果你正因为数学的学习状态低迷而苦恼,请按如下要求去做:预习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能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想要做出完美的作业是无知的,出错并认真订正才更合理;老师要求的练习并不是“题海”,请认真完成,少动笔而能学好数学的天才即使有,也不是你;考试时,正确率和做题的速度一样重要,但是合理地放弃某些题目的想法能帮助你发挥正常水平。 如果你正因为数学的学习成绩进步缓慢而郁闷,请接受如下建议:收集你自己做过的错题,订正并写清错误的原因,这些材料是属于你个人的财富;对于考试成绩,给自己定一个能接受的底线,定一个力所能及的奋斗目标;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有助你获得稳定的学习成绩,所以,请制定好学习计划并努力坚持;把很多时间投入到一个科目中去,不如把学习精力合理分配给各个学科。人对于某一知识领域的学习常出现“高原现象”,就是说当达到一定程度,再努力时,进步开始不明显。 【物理】培养研究问题的方法 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进入高二,同学们应该适时调整学习时间,要注意当天的学习任务要当天完成,不能留下问题,免得积少成多,问题越多,学习压力越大,这样会影响到学好物理的信心。 总的来说,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严密而完整,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因此,应注重掌握系统的知识、培养研究问题的方法。 重视实验,勤于实验 电学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难点,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在做实验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实验的原理及步骤,注意观察,做好每一个实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并且到实验室进行验证。这对实验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 听讲与自学相结合 较之高一,高二的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听教师的讲解,跟上教师的思路。上课认真听,是同学们学习方法、提高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听课中要积极思考,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听讲获得解答。要达到课堂的高效率,必须在课前进行预习,预习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迅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预习既增加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 问题八:如何在高中提高理科思维能力 数学】重在培养观察、分析和推断能力 培养浓厚的兴趣 高中的数学概念抽象、习题繁多、教学密度大,因此,高一过后,一些同学对数学望而生畏。 数学的学习其实不会很难,关键是你是否愿意去尝试。当你敢于猜想,说明你拥有数学的思维能力;而当你能验证猜想,则说明你已具备了学习数学的天赋!认真地学好高二数学,你能领悟到的还有:怎么用最少的材料做满足要求的物件;如何配置资源并投入生产才能获得最多利润;优美的曲线为什么可以和代数方程建立起关系;为什么出车祸比体育彩票中奖容易得多;为什么一个年段的各个班级常常出现生日相同的同学…… 当你陷入数学魅力的“圈套”后,你已经开始走上学好数学的第一步! 培养分析、推断能力 其实,数学不是知识性、经验性的学科,而是思维性的学科,高中数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所以,数学的学习重在培养观察、分析和推断能力,开发学习者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些能力。 关于学习方法和效果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当你愿意去看懂大部分题目的答案时,你的考试成绩应该可以轻松及格;当你热衷于研究各种题型,定期做出小结的时候,你一定是班级数学方面的优等生;而当你习惯根据数学定义自己出题,并解决它,你的数学水平已经可以和你的老师并驾齐驱了! 尝试这些学习方法 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 如果你正因为数学的学习状态低迷而苦恼,请按如下要求去做:预习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能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想要做出完美的作业是无知的,出错并认真订正才更合理;老师要求的练习并不是“题海”,请认真完成,少动笔而能学好数学的天才即使有,也不是你;考试时,正确率和做题的速度一样重要,但是合理地放弃某些题目的想法能帮助你发挥正常水平。 如果你正因为数学的学习成绩进步缓慢而郁闷,请接受如下建议:收集你自己做过的错题,订正并写清错误的原因,这些材料是属于你个人的财富;对于考试成绩,给自己定一个能接受的底线,定一个力所能及的奋斗目标;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有助你获得稳定的学习成绩,所以,请制定好学习计划并努力坚持;把很多时间投入到一个科目中去,不如把学习精力合理分配给各个学科。人对于某一知识领域的学习常出现“高原现象”,就是说当达到一定程度,再努力时,进步开始不明显。 【物理】培养研究问题的方法 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进入高二,同学们应该适时调整学习时间,要注意当天的学习任务要当天完成,不能留下问题,免得积少成多,问题越多,学习压力越大,这样会影响到学好物理的信心。 总的来说,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严密而完整,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因此,应注重掌握系统的知识、培养研究问题的方法。 重视实验,勤于实验 电学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难点,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在做实验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实验的原理及步骤,注意观察,做好每一个实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并且到实验室进行验证。这对实验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 听讲与自学相结合 较之高一,高二的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听教师的讲解,跟上教师的思路。上课认真听,是同学们学习方法、提高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听课中要积极思考,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听讲获得解答。要达到课堂的高效率,必须在课前进行预习,预习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迅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预习既增加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审题能力。久而久之,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定期复习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要养......>>
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模式得到全面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高中的政治教学,对于高中学生思维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开拓全新的政治教学方法,利用创新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有益于创新思维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高中的政治;创新思维;培养;积累;开放
创新,是国家与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教育事业前进的动力。高中的政治,是高中阶段必不可少的一个学科,也是培养高中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学科。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政治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分析当代热点社会事件,表达自己的创新想法,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与政治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境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创新性不断提高。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政治课堂氛围
科学的政治课堂氛围,是高中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重要基础。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能深入思考政治问题,在政治课堂中做一个乐于思考的学习者。所以,在高中的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让学生有胆量产生个性化的想法,表达自己的创新观点。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十分重要。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抓住学生的思维创新点加以表扬,会让学生找到创新的'动力。只有政治课堂氛围和谐民主化,才能使高中学生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找到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在讲解《新时代的劳动者》时,教师要向学生传递新时代劳动者的先进性以及其所享有的权利、义务等。教师在课堂中要就“新时代劳动者”这一话题与学生交流,高中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涉世未深的学生,他们的想法总是很有个性。一些学生提出“新时代的劳动者可能不是人类,会成为机器人”。一般来讲,在传统的高中的政治课堂中,教师听到这样的说法,会将学生的行为归为搅乱课堂秩序。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一边肯定学生的个性化想法,一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新时代劳动者”的意义。只有教师心平气和、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才能让学生有形成创新性思维的环境。
二、通过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切学习活动都始源于思考,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方法。在高中的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在第一时间分享自己的疑问,并给予学生科学的反馈。学生的质疑会成为课堂的生成性内容,让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内容更具有创新性,教学氛围更加创新。一直以来,大多数高中学生一切听从于教师,教师要求背哪些知识点,就机械化地记忆,教师要求做什么样的笔记,就照抄不误。结构清晰与死板的课堂,影响了高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引导学生从一个政治知识点去思考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去。比如在讲解《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时,教师要通过政治教学让学生接触经济生活,了解生活中的存款储蓄以及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高中学生的生活面较窄,许多学生没有金钱概念,更不了解存款储蓄与银行的具体业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开一个问答大会,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让学生提出一个符合他们年龄水平且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问题,其它学生用一切方法寻找答案并作答。对于答案不满意的提问者可以继续质疑,直至问题清晰化。这样的课堂活动本身就具有创新性,在活动中,学生要参与其中,就要开动脑筋去思考创新的问题,要使活动继续下去,就要不断去质疑,不断掌握新的知识点。教师用心去设计创新的教学形式,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
三、利用主体性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政治课堂,是学生获取政治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融入到课堂实践中,达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方法组织政治教学。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做政治课堂的临时老师,会调动起学生探究政治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值班的方法组织学生当值班老师,教师要在开课之前确定下值班老师的名单,并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内容告知他们,保证其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位高中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给学生一个创新教学,表达个性的平台,有益于其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像在讲解《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时,一些学生会利用人民代表大会视频的播放,展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不同形式,展示四大政治参与权利。高中学生乐于接受与使用新鲜事物,他们的个性化想法会让政治课堂更加多彩,也能够激发其自身的创新潜能。其次,教师可以在政治课堂中组织小组竞赛。高中学生的好胜心强,竞争会让他们的学习劲头更足。打造开放性的高中的政治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小组之间就一个议题进行辩论。在辩论之前,每一个小组要开一个小组会议,先在小组内针对自己的议题确定辩论的方向,收集权威性的论据。小组讨论完毕后,教师要组织小组之间交换意见,看哪一方获胜。比如在讲解《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时,教师可以将“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与“竞争冲突是时代的主题”作为辩论的题目,引导学生相互说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巧妙发现对方的不足,并使其转变成为自己的优势。激烈的小组竞赛,会让政治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也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的政治教学提出的基础性要求,也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方法。在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政治学科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积极与其它教师合作交流,开发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政治课堂中积极思考,提升政治教学的创新力度。
参考文献:
[1]张烨剑.论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5,11:231.
[2]刘永.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2,34:12.
[3]张季燕.浅谈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2011,08:119-120.
[4]王立.谈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4,12:9.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智力状况,而逻辑则是思维的一面镜子,所以,通过对高中生抽象 逻辑思维 发展特点的考察,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 思维训练 方式之高中生怎样提高 理性思维 ,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思维训练方式之高中生怎样提高理性思维(一)
一、高中生理性思维的背景
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人是一种有感情的特殊动物,更在于人是一种会进行深刻地理性思维的动物.面对中国 教育 ,国人必须作深刻地理性思考.教育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命运.新课程即是国人理性思考的产物.实施新课程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一次壮举,它将为新时代中国人才的培养注入新鲜的血液,中国教育质量将由此产生一个飞跃.
理性与情感是新课程关注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强调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不再是教教材.教师要理性地分析教学的实际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自选自编自定教材,然后有质量有效益地进行施教.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学生不再是等着教师填塞的鸭子,面对新课程,高中生尤其要学会理性的思考,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会思考的活人.
二、高中生理性思维的价值
从心理成长的进程看,小学生、初中生的思维偏重形象思维,他们看事物一般从表面现象入手.到了高中,学生的身心渐趋成熟,其思维开始偏重理性思维,他们开始喜欢思考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身心与理性思维的协调状态是教育的一大优势.教育要充分挖掘这种优势,拓展高中生的理性思维,引领他们穿过事物现象的迷雾,攀爬理智的高山,使高中生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学习和生活.
三、高中生理性思维的状况
高中生身心大脑尽管已经初步具备了理性思维的基本条件,但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却往往缺乏理性思维.在处理学习中的问题时,它们的分析往往是片面的浅表的,在处理做人的问题时,其行为甚至陷入感性的混乱之中.如果给他们一段时间要求他们专门用来思考,他们当中的很多大脑里将会是一片空白,或者是一些浅层次的没有逻辑的杂乱现象;如果给他们一个命题,思考分析的结果也多半是片面的、肤浅的.请看下面这个活生生的例子.笔者一日在教学楼台阶上拾得片纸,展开一看,上书情感浓烈的言语,混乱的语言倾诉一位考生考了低分的不幸.面对分数,这位同学竟寻死觅活,不能对问题的根源作理智的分析,也不能梳理出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当我和所教班级的同学谈及此事时,全班竟高声回应:“是啊,分就是老师的命根!”学生对分数这个问题不能作深入的理性思考,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理性思维能力的欠缺.
四、高中生理性思维欠缺的根源
传统的课程结构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迁移,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再现,传统的检测标准也相应地强调知识的迁移和再现.传统教育各环节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成了教师施教的客体.这种缺乏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活动必然会导致学生理性思维的丧失.一个外国学生主动探究质疑,他向他的老师提出了许多他的老师难以回答的问题,他得到了他的老师给予他的高度赞赏;一个中国学生探究质疑难住了他的老师,他得到的多半会是白眼冷遇.在这里,教师的理性思维也丧失了.2003年 高考 作文 “情感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适合写 议论文 ,结果是写议论的学生出乎意料地少.因为过去那些 高考 话题作文 写 散文 等因文辞漂亮得了高分,所以学生在此就不顾话题实际,在老师的“教导”下,忙着去写漂亮的排比句比喻句去了.如何辩证地有深度有广度地,如何历史地发展的联系地,如何全面地多角度地多层面地逻辑有序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旧课程、传统的教学和考试对此都重视不够,这是学生理性思维丧失的根本原因.
五、高中生理性思维培养的途径
新课程的实施,教与学 方法 的改革,评价标准的革新必将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1、改变传统的教的模式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材的执行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模式很难培养具有理性思维的人才.教师要结合教学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教学安排要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要给学生独立探究思考的空间.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学中要参与到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去,但不能取代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从对现象的分析归纳中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教师在此情境中,其任务是要创设学习的情景,然后参与进来,与学生一道探究,分析归纳然后得出结果.这种模式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这种学习活动应该是先对事物诸多纷繁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然后透过现象上升到对事物本质的复杂的理性认识活动.教师的这种教学行为必然会对学生的理性思维产积极的影响.
2、改变传统的学的模式
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一学习模式的转变,十分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离不开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对各学科内部复杂的知识如何进行具体的梳理、推导,对各学科间的知识如何进行联系、综合,学生在这一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将会体验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威感”,“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这种体验必将激起学生理性思维的巨大热情.
3、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
传统的评价模式注重对知识和技巧的测试.为了考试,学生把精力花在识记大量的知识、做大量的习题上面,传统的评价模式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对规律的推导过程不够重视.另类青年韩寒深有感触地说高考语文中的名句默写完全可以取消,笔者从理性思维的角度出发,认为此说有利于把学生从对大量的知识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这无疑是一种科学的评价思路.评价应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引导学生去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更多的新问题.
近年来,考试中知识再现式的题量正在减少,而运用知识、运用规律联系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综合的题量正在加大,中考、会考政治科目已采用开卷考的形式.新课程实施,这种强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评价模式将逐步得到完善.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模式一定会有助于高中生理性思维的重建.
关于高中生培养创造性思维(二)
培养创造性思维,重视 发散思维 的培养
传统教育只强调聚合思维(也称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 逆向思维 、多向思维),这是有其深刻的教育思想根源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 经验 (但不善于创造新理论、新知识)的应用型人材。
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情况看,我们学生的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学生的水平),我们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材,因为这种教育的目标就不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而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知识灌输的对象。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理解、消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就成为教学的最高要求、最高目标。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对一切问题的认识理解都必须集中、统一到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上来;学生的全部言行都必须符合教师的要求和传统的规范。这正是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所要达到的目标。
聚合思维由于要求思维内容、思维成果都要集中、统一到传统观念或原有概念上来,所以其优点是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对前人知识与经验的掌握;其弊端则是容易造成学生对书本、对教师、对权威的迷信,以为书本上的都是经典,教师讲的都是真理,不敢提出半点怀疑。所以只讲聚合思维,只能使我们的认识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思想。
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且不说“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类鸿篇巨著从其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艺术风
格等多方面体现出独树一帜,敢于超越前人的发散思维;就是像“陋室铭”、“爱莲说”这类百十来字的短文,乃至李白、杜甫的只有几行的小诗,都无一不是充满发散思维的不朽之作。
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通篇只有81个字,不仅文采被千古传诵,就是文中所体现的发散思维也堪称代表作。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在歌颂名山大川,而且名山总是以“高大雄奇”著称,川江湖海总是以“深邃辽阔”而闻名。但刘禹锡却从逆向思维出发,开宗明义地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要重内涵、重实质,而不能只看形式和外表,从而既为引出本文的主题做好铺垫,又为赞颂其陋室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接着,作者从陋室的环境、陋室中活动的人、陋室中所做的事等三个方面对陋室做了生动的描绘。“陋室铭”之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固然与其绝佳的文采分不开;而作者运用发散思维为它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是功不可没的。毕竟缺乏思想内涵的文采是浅薄的,只有与深刻内涵结合的文采才能有永恒的魅力。
又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也是文学作品中较好体现发散思维的上乘佳作。在宋代之前,歌颂花卉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但多是以菊花(颂其“灵隐飘逸”)、牡丹(颂其“雍容华贵”)或梅花(颂其“严冬傲雪”)为对象,以莲与荷为歌颂对象的比较少见。周敦颐以“莲”为主题,这应该是体现了他不随波逐流的求异思维。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同样是写“莲”,他与同时代人的写法、立意也完全不同。
与周敦颐差不多同时代的诗人杨万里曾写过两首非常有名的颂“莲与荷”的诗,一首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应日荷花别样红。”另一首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前一首是从宏观的角度描写,后一首则是从微观的角度描写。宏观描写要求大视野、大手笔,浓墨重彩,要达到一种壮阔的美,浩瀚的美,撼人心魄的美;微观描写要求很细腻
、很准确,见微知著,要达到一种精巧的美,清丽的美,韵味无穷的美。应该说,从对“莲与荷”的外部形态描写来看,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角度,杨万里这两首诗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很难超越。为此周敦颐独辟蹊径,不从外部形态,而是从内涵、气质去写“莲与荷”。他根据自己数十年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众生相的深刻观察,从中感悟出一种最美好、最纯真、最高尚也最难能可贵的品格,然后用拟人化手法,借助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通过“莲与荷”的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表面上在写莲的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荷花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以及“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实际上是在歌颂一种“胸怀坦荡,没有私心杂念;朴实无华,不哗众取宠;优秀品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刚正不阿,任凭狂风暴雨宁折不弯”的崇高思想境界。这正是“爱莲说”的强大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能流传万世,永远净化人们心灵的精神力量所在。
在中国的 传统 文化 中,像这一类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只要语文老师认真去挖掘,就可在教学中获得无限丰富的、可用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不竭源泉。
关于思维训练方式之高中生怎样提高理性思维相关 文章 :
1. 关于理性思维的训练方式
2. 提升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方法有哪些
3. 如何培养理性思维
4. 关于中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训练
5. 成年人如何提升理性思维
大学生创新论文范文篇三:《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起源于经济学领域的运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了创新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创新教育,并于70年代后期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迅速兴起,国外学术界在创新教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把创新教育发展带入正轨,走向成熟。我国创新教育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在内的九所大学作为试点高校,积极开展将创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活动探索,在国内掀起了创新教育的研究热潮。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职业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是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高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实行改革方案,越来越多的院校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探索。 本文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上的文献,对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评述,以期为未来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提供全面可靠的文字资料,对创新教育进一步深化研究。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输入“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培养”,发现第1篇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论文发表于1983年,自1998年相关研究论文逐渐增多起来,但都是本科院校的相关研究,最早有关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论文发表于1999年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08年第1篇硕士论文发表,至此有关高职学生创新培养研究方面的论文逐渐热起来。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潜力很大。 从研究角度看,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很有意义,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何小青[1]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关乎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 想象力 、挑战性、意志力、进取心等六个方面的创造性入手,构建有利于实施创新个性培养的高职教育体系。孔英[2]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创新第二课堂活动,设置创新情景,培养创新技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技能训练和突出创新能力的考查等方面入手。汤云珠[3]指出职业学校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模式,营造民主氛围,切实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基地,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吴兴富[4]强调必须从积极参加 社会实践 活动,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技能,重视动手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培养,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积极学习和积累社会科学的宽厚基础知识等几个方面培养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于创新及创新能力内涵的界定,不同研究者根据不同的领域有不同认识,陈霞[5]认为创新的字面意思是更新、出心与改变等,其基本内涵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为满足个人、集体或社会需求而进行的改进或创造新事物、新方法、新环境等活动及其获得的有益效果。温江寒[6]认为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和能力有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精神,即在创新活动中高度的劳动热情、自信心、独立思考的品质和探索精神;二是创造性思维,即在创新过程中的思维,它是创新活动的核心;三是实践、动手能力。何勇向[7]认为创新能力应该由强烈的创新意识,健康的个性和独立性,良好的智力,结构合理的知识积累,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因素构成。陈青[8]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获得新颖的、独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能力。 2.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在20世纪末才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与国外职业教育相比相对滞后,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理论研究也相对不成熟,刘滨滨[9]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构建适用于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重新架构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和优化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内容。杭国英[10]强调建立人文与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增强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创新 思维训练 系列课程、扶持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培养系列课程。强伟纲[11]强调要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渗透,构建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双维度培养的课程体系。胡清认为课程设置应以普适创新素质课程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创新课程为提升,以开放式活动课程为拓展,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陈涛[13]通过考察高职院校的实践活动,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将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概括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有学者认为,当前推动高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的创新课程体系。 (2)我国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高职创新培养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深度逐渐增加,目前有代表性的培养模式有: ①以项目驱动的三元制创新培养模式;依托由学校、校办生产基地和社会企业三方联动的专家工作室,以课题项目驱动,整合不同学科资源,将校外元素引入校内学习活动中,使产品研发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项目实施与专业技能操作相结合,使学校的教学紧跟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②自主成长、环境优化和多元融合的培养模式,尊重学生自主成长规律,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优秀潜能,优化校园 文化 氛围,培育有效的创新教育环境,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取长补短[; ③基于创客空间的运行模式,创设创新工坊,为学生创新提供各类工具、仪器、材料等,对有创新意愿、创新意识的学生开放,同时还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创新氛围,培育创客文化; ④基于三育人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打造创新校园文化、建立文化创意基地、构建“三化”创新教育体系,通过复合育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⑤“二进、三做、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进是企业项目进课程,企业人员进课堂,三做是实施项目引领、旧案新作、实案真做,实现教室和实训室结合,办公室和工作室结合,教学与社会服务结合的“四结合”; ⑥“五课堂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课堂教学、学生专业社团、工作室、合作企业及虚拟公司,形成第一、二、三、四、五课堂的“五课堂联动”机制,多层次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以上创新培养模式都是各学校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而成,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成功的案例和可借鉴的 经验 ,当然也存在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总结形成系统完善的培养体系。 3.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者们对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徐艳琴[20]通过调查认为缺乏对创新的认识,缺乏系统的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单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缺乏等。瞿丹英认为一是缺乏校园创新文化,教师仍以知识传授为主,未能形成开放性、研究性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缺乏创新教育培养计划,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学生缺乏创新原动力,满足于常规学习;四是创新教育体制不完善,大多数高职院校局限于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技能竞赛等,尽管对创新教育起到积极作用,但其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还有学者集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尚处于开发阶段,缺少可模仿的创新案例,缺乏对学生创新激情的适当引导[22]。李文芳[23]将我国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以下方面:①较多专注局部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培育体系;②缺乏实施考核和效果评价;③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抑制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④重视相关理论的研究,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等。 4.解决创新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①以创新能力培养和社会需求导向为主线,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②搜集整理创新素材,形成创新案例集,开展创新项目剖析、指导、创新技能训练及实践等;③深化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④依托政行企校深度融合,积极打造校园众创空间;⑤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科技社团、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品质;⑥制定合理有效的创新培养考核体系;⑦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24]。此外高职院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引导、激励学生创新,并通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业、就业与职业发展能力。 三、结语 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学生长远职业生涯角度考虑,加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学的重要使命。纵观近年来高职创新教育的发展情况,研究总体上表现为认识不断深化,视角不断拓宽,范围不断扩大,从以往的多数以定性的理论分析、探讨为主,向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实践应用及效果分析等方面转变,越来越贴近实际,对于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产生一定的实际效果,但距离高职创新教育的目标要求还相差甚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1.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心得体会 2. 关于写创新的议论文 3. 创新成长科技论文2000字 4. 探讨五大发展理念有关创新的毛概论文 5. 科技创新科技论文800字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论文?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阅读(975)2019年10月08日标签 :研究与论文准备,创新思维,原创性研究,SCI论文,论文润色,埃米编辑 有些时候,自己的视角让我们看不到可替代的、建设性的意见,从而阻碍、抑制我们的原创性和创造性。可是,我们要想进行原创研究,所依赖的正是我们的创造性。如果你想不出怎么做原创性研究,那么,是时候锻炼你的创造性思维了。 尝试下方列出的策略,提高创造性,发掘自己的原创能力: 1. 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这会让你思考得更广,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观点思考自己的研究。 2. 多花时间和善于创新的人待在一起,在他们的思想中寻找创意的火花。 3. 广泛地阅读,思考各种问题。 4. 享受散步、音乐、冥想和“白日梦”之类的活动,刺激创新性的想法。 5. 给自己时间。要知道,原创是一个发展中的过程。随着研究的逐步进行,你会意识到,你的研究中有许多方面可以体现原创性。 6. 收集你的想法。通过反思、日常写作、思维导图和日记来拓展你可以使用的材料,为创新点子做积累。 7. 不要只顾着寻找“正确”的答案,要探索各种方向。 8. 不要总专注于逻辑或者实用性,用于打破规则,挑战常规。有时过度强调实用性会限制你的思维。 9. 皮一下也没有问题。人们总是在试图不考虑研究时产生新点子。处于玩乐状态的思维更容易产生新的想法。 10. 参与头脑风暴。让自己自由地思考。看起来疯狂的主意很可能带来绝妙的发现。 11. 不要害怕失败。失败会为你的思想打开一扇门,发现新的可能,为你展示批判性思考的价值。 12. 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多多自我鼓励。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抽象、综合、判断、概括、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师在“懂”字上下功夫多,而在“创”字上动脑筋少,结果是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而不习惯于思考问题,只会读死书。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在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时,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开始就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方法。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思维导图英文为Mind Maps,Mind Mapping,是由世界著名脑力开发专家东尼·博赞 (Tony Buan) 于70 年代发明的。1974年出版了其著作《Use Your Head》及影片,并通过英国广播电视台BBC首次向世界公布这一个脑力开发的高效学习工具与技巧。 思维导图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高效学习工具与教学工具之一,在英国已经把思维导图作为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新加坡、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等也在大力推广思维导图,在中国台湾及港澳地区称作心智图、心智图法,也有很好的普及与应用。 思维导图近年也受到国内教育界重视,很多的高等师范院校,如北京师大、南京师大和上海师大等很多博士生和研究生,把它作为毕业论文的课题来进行研究。 二、对高三学生的帮助: 作为是一个突破性的学习和思考系统,思维导图运用可视化技巧,充分发挥大脑的全脑功能,即右脑的节奏、色彩、空间、图像、想象力、总览,及左脑的序列、文字、数字、列表、行列及逻辑。它最大的特点在于采用结构化的放射性思考模式,充分发挥左右脑的天赋智能,符合大脑的结构倾向及运作的方式。因此思维导图被誉为强力学习、记忆和思维训练方法,能大幅提升人们学习效率以及快速掌握新事物的能力 我是教授思维导图的讲师,希望可以帮助你
你好,具体的要求与我具体的说!
有创新点,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思维导图英文为Mind Maps,Mind Mapping,是由世界著名脑力开发专家东尼·博赞 (Tony Buan) 于70 年代发明的。1974年出版了其著作《Use Your Head》及影片,并通过英国广播电视台BBC首次向世界公布这一个脑力开发的高效学习工具与技巧。 思维导图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高效学习工具与教学工具之一,在英国已经把思维导图作为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新加坡、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等也在大力推广思维导图,在中国台湾及港澳地区称作心智图、心智图法,也有很好的普及与应用。 思维导图近年也受到国内教育界重视,很多的高等师范院校,如北京师大、南京师大和上海师大等很多博士生和研究生,把它作为毕业论文的课题来进行研究。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互联网+有很多资料网上
关于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以及网络在高校校园的进一步普及,除了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之外,也使这一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深入研究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重大。
论文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近年来,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日渐发挥强大的作用并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其进行必要的研究,对于高校教育而言意义重大。
一、网络的发展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一)网络可以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及时、更实效
通过对网络这一特殊课堂的开发,学生们不一定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接受教育,教育的经常性和连续性有了保障。对于部分特殊学生,例如心理困难、生活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多关注和了解他们的qq空间、博客等网络上的信息,能及时的了解他们的情况。
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们只要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工作将会更及时、更有效。
(二)网络可以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形象、更生动
在网络上,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还可以是声音、图象等。另外,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大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在这样的一个氛围里,他们不仅在相对放松的情况下接受教育,还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变得更形象、更生动了。
(三)网络可以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平等、更全面
网络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之前所存在的一些限制,通过学生在网络上的一些信息,可以对学生有更全面的了解,工作目标也将更明确。而且网上交流经常是匿名的、开放的,这使得参与者更容易敞开心扉,更平等的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只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们能用心的去思考和探索,一定可以更全面、更平等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一)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面临挑战
1.西方文化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对广大学生的思想造成较大影响。网络起步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短时间里得以迅速的发展,并且在世界网络当中,英语作为主导性的语言,在网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此一来,使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占有了种种优势,他们通过这些优势,大量宣传西方文化和思想,使他们的文化及价值观念拥有了更便捷的传播途径。当代大学生由于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被其蒙蔽甚至迷失方向。
2.网络语言流行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冲击。网络的广泛普及,使部分大学生过度追崇网络文化,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偏离。网络语言是网络文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年轻一代创造出种种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文化符号,营造属于他们的文化空间。继80后的学生们在网络语言上的发展,新一代90后的大学生中又开始兴起一种叫“火星语”的网络语言,主要由汉字中的生僻字、异体字、繁体字以及英文、韩文、日文、符号组成,有时还夹杂着方言。这类语言在qq空间、论坛以及一些网络游戏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和使用。
在潜移默化中,当代大学生对网络语言以及网络文化越来越认同和接受,转而对民族文化开始批判、怀疑,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冲击。
3.沉迷于网络容易使大学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引发心理疾病。大学生入学时,大多数是初次离开父母,要学习和面对很多事情。现实和社会的复杂,往往会阻碍学生们丰富的感情流露以及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而网络的虚拟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实的缺憾——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足不出户便可获取大量信息。因而不少学生将大量时间、精力、生活费投入其中,有的甚至产生了只要有了网络,便拥有了一切的错觉,对很多活动失去了应有的热情。
在网络上得到认同与满足的同时,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由心理上对网络的依赖发展到对现实的厌倦与冷漠,从而导致了一些心理上的障碍甚至是疾病的出现。
4.网络容易导致学生道德观念的淡化。网络所具有的共享、匿名、自由和开放等特点,一方面使言论自由达到了极高程度,另一方面也使色情、反动等等一些不健康信息在现代技术的包装下在网络上传播并诱惑着大学生。这些不健康的内容对学生多年形成的道德观形成冲击,导致了一些学生道德观念的淡化。
(二)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手段面临着挑战
在中国,一直以来学校和教师拥有崇高的地位,在学生们成长的过程中起着无可争议的主导作用,处于优势地位。
网络的发展使学生们的学习途径和渠道有了全新的突破。这个时代的大学生除了好奇心强、感觉敏锐外,往往思想丰富、自由、开放、活跃,他们有可能对教师权威的角色产生质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有的成员年纪偏大,知识结构陈旧,不适应或者不了解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新特点和新规律,甚至有的对网络当中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也没有了解和掌握,因而很难有效的通过网络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说新的教育环境下,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时代和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科学合理的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建设和坚守属于自己的网络阵地,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用科学的理论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各个高校的校园论坛是比较受学生欢迎,浏览量也比较大的交流平台。加强校园论坛的各方面的建设以及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方面的重要辅导作用,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在这一方面,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马克思主义之家”、“红色中国”,中国人民大学的“红色世界”,上海交通大学的“焦点网”,武汉大学的“自强网”,华中师范大学的“华大桂声”等网络阵地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大学生中有着良好的影响力,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力度,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要想让大学生能够拥有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的思想道德品质,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当前教育所处的环境,在工作上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于网络加强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力度。
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队伍在教育学生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要建设好这支队伍。新的时代环境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高度的责任感,还要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具备了解信息、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并拥有强大的吸引力的素质及能力。
(三)进一步重视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文明道德修养
相对于现实生活而言,网络上的约束力要弱很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其实,网络和现实一样,应该要有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虽然我国网络技术起步较晚,网络法制建设和网络道德规范建设正处于初期阶段,但这两者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并且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它们一定会日趋完善,对广大网民的约束力也会进一步增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进一步重视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学生提高个人文明道德修养,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防范于未然
大学生们如果不能合理的处理网络与个人生活和学习的关系,就有可能在上网时忘记自己的角色和社会责任,甚至还有可能患上“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等一些网络心理疾病。
因此,学校要有针对性的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正确的处理网络与生活、学习的关系,养成良好的习惯。对那些过分迷恋网络的学生,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寻找其沉迷于网络的具体原因,制定相关措施,以减轻其对网络的依赖。通过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有心理障碍或者疾病的学生及早走出困境。对患“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等一些严重的网络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尤为关注,及时的给予帮助。
(五)一分为二的看待网络文化,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中的优势部分
网络文化在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与高校以及大学生的发展已经密不可分。对于网络文化,除了要充分意识到它对给民族文化所带来的冲击,还应该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它不是毫无益处可言,在包括当代大学生们在内的年轻一代的推动下,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而日渐容入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另外,它还能激发大学生们的创新激情,他们所创造的一些网络语言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深刻发现与评价,也体现了他们创新的潜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网络文化不一定完全与民族文化相违背,当民族文化以正确、积极的方式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的时候,网络文化即有丰富、补充民族文化的可能。所以,对于网络文化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通过合理的方式充分利用其中的优势部分。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必须要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迎接网络所带来的挑战并积极主动的解决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材。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万桂荣.关注网络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高校后勤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