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教育的目的论文3000字

教育的目的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

教育的目的论文3000字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补充的参考资料: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力量中的主导力量,它应该而且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因为:(一)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受国家的委托,对新生一代进行培养和教育。它的任务就是教育人和培养人。家庭和社会虽然也有教育新生一代的责任,但不具有这种特征,因为它们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才需求在未来也将趋向全球化,幼儿 教育 事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一国综合国力的兴衰。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幼 儿教 育论 文❤☸

✎✎~~~学 前教 育的论 文❤☸

✎✎~~~幼 儿礼 仪教 育论 文❤☸

浅析幼儿教育教学现状及发展         一、目前的幼儿 教学 方法 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学呆板化

现行的幼儿教育带有应试教学特征,重视知识传授和教学讲解,要求学生背诵、默写,以硬性方式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容易导致思维的僵化,陷入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幼儿潜能的开发。

2.知识陈旧化

知识和科学都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知识更新周期也在不断缩短,幼儿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实时更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先进的知识,使用先进的教材,才能培养先进的人才。

3.教学枯燥化

幼儿正处于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初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注意力不易集中,喜欢观察、玩耍。在教学中采用静态教学法,要求幼儿掌握既成结论,强调了思维的模式化和规律性,不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挥,老师要运用动态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4.教学封闭化

封闭化教学是指老师直接灌输结论,重视背诵和记忆,强调 经验 和模仿训练,缺少思考过程和思维发展,限制了学生的 想象力 、创造性,将学生思维禁锢在狭小空间内,被动接受知识,思维得不到训练。

5.学生学习被动化

幼儿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弱,局面容易失控。有些老师为了避免意外情况,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忽视学生的自我发现环节。主要由老师主导课堂,幼儿实践机会少,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或者按照老师要求全部照搬,缺乏思维过程。

6.课堂不规范

幼儿教学内容都是基础知识,简单易懂,一些老师便忽视教学的规范性,不重视课前准备和教材研究,课堂上自由散漫,思想发散,不能有效保障知识的科学性和教学的有效性。

二、针对上述问题,具体有以下做法

1.充分应用教材,研究科学教法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即使是幼儿教学,老师也应重视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结构,熟悉教材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考察与研究,建立教材各章节的联系,提炼教材重点和精髓,将教材知识点烂熟于心。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就能充分利用教材,在进行教学时,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在知识讲解时,适宜插入引申知识点,扩展学生思维;抛出新颖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可以串讲已学知识,相互对比,相互参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记忆迁移;在知识回顾时,老师可以建立知识体系,梳理教学脉络,理清逻辑顺序,帮助幼儿建立有序的知识结构。研究科学教法是指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知识高效地传输给学生,这就要求老师注意研究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状态,有针对性地制订一套符合幼儿特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首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然后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表现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辨识能力。

2.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行为,幼儿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要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积极思考,自我探索,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开放思维。

3.因材施教

每一个幼儿都是优秀的,需要的只是一个善于发现引导的老师。幼儿的性格各不相同,老师不能凭借个人喜好判定幼儿的优劣,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克服性格上的不足。例如,对于顽皮好动的幼儿,可以多带领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对于捣蛋的行为不能斥责,要慢慢引导,启发幼儿正确地创造、行动。

4.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较大,易于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带动幼儿的情绪,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意见,开发自身潜力,促进思维发展。比如,在进行水果相关内容讲解时,老师可以展示图片、播放视频、使用真实水果,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学生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对知识的接受效率高,理解记忆效果好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把握教材的结构,根据幼儿的特点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学习能力,将丰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开发幼儿智力,刺激幼儿的创造性,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

浅论幼儿教育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幼儿教育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有助于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

从古至今,我国都非常注重培养人的美德,且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盛名。在我国古代 典故 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卧冰求鲤”、“孔融让梨”等 故事 中,涉及到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一定的美德,或知恩图报,或孝顺谦让。因此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将这些典故向幼儿们进行讲述,让他们能够从故事中认识到中华民族美德,并逐渐理解礼仪的含义,这样就有助于将中华民族的美德不断的传承下去。

提升幼儿的交际能力

在幼儿时期,作为交往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礼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只有当幼儿在懂得礼仪的基础上,其才能与长辈以及同龄人进行更好的交流和沟通。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仪,其给别人的印象分就会大打折扣,同时这也不利于其与他人之间进行友好的相处。古人孔子有言:“不知礼,无以立。”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为: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礼貌礼仪,则没有能够立身的地方。因此可以看出对于人来说,礼仪学习意义非凡。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引导幼儿掌握一定的行为举止,并明白正确的礼仪表达是怎样的。只有学会尊重他人,自身才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尊重,因此教师需要在幼儿教育中,积极的促使幼儿与他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交际关系。

促使幼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礼仪教育,还能避免现实生活中出现较多的小公主、小皇帝的现象。通过礼仪教育,幼儿就能明白如何感恩,同时促使自己的身心均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青少面误入歧途,均与其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具有很大的联系。并且由于年龄的增长,其自身的恶习没有获得良好的改正,从而对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礼仪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幼儿的身心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

2幼儿教育中礼仪教育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融入礼仪教育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一般涉及到很多的日常活动,且每天幼儿们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其性格的养成也会受到的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在幼儿教育中有效的实施礼仪教育,就必须在日常活动中融入一定的礼仪教育。幼儿园的老师首先需要培养幼儿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卫生习惯。例如饭前便后洗手;吃饭时不能到处张望;睡觉时间不能大声吵闹;玩具用完了需要放回原处,并摆放整齐;个人的物品用完之后需要整齐归放等。早上或者傍晚在幼儿园看到老师,需要向老师问好,如“早上好”、“晚上好”等。日常出行不让父母抱着等。通过这些小习惯的逐渐培养,幼儿就能慢慢的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促使礼仪教育获得有效的实施,幼儿教师还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转变,并对礼仪教育加强宣传,同时积极的开展和组织一些内容丰富的特色教学活动,并为幼儿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礼仪的环境,这样就能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始终贯穿礼仪教育。例如,在礼仪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广播,增设一些专题内容,来达到宣传礼仪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礼仪教育的专项活动,并利用自己的亲身行为将 文明礼仪 传授给幼儿们,这样一来,幼儿就能耳濡目染,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从而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在幼儿的整个教育中贯穿礼仪教育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在开展礼仪教育时,还应注意在幼儿的整个教育活动中都贯穿礼仪教育,并且要在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将礼仪教育的内容加以融入和渗透,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就能对自己的行为自觉的进行约束,同时还能将不良的行为习惯加以改正,从而学会做一个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人。幼儿在参加自己喜欢的教学活动,或者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也需要将其中包含的礼仪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出来,并将礼仪教育的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帮助幼儿们掌握更多的、更正确的礼仪。

通过实践帮助幼儿巩固 礼仪知识

在礼仪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礼仪教育除了进行礼仪知识方面的教育之外,还涉及到加强的实践性以及操作性内容。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向幼儿们讲解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们加强实践和操作,这样幼儿们才能掌握真正的礼仪知识和行为。

3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文明的程度也逐渐提升。而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礼仪教育的也有了更高重视。因此各个学校都需要加强学生们的礼仪教育。而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采取有效的 措施 实施礼仪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幼儿们掌握一定的礼仪知识,从而实现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傅媛蕾.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就餐礼仪教育的意义及方法[J].价值工程,2010(35):176-178.

[3]高桂梅.农村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现象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1.

[4]姬娜娜.浅析德育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J].学周刊,2015(21):102-103.

[5]宋巍.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实施小班幼儿礼仪教育的有效尝试[J].文教资料,2014(35):107-108.

浅谈电脑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电脑教育游戏与电脑游戏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结合声音、图像、等高端技术创造的一种依赖于电脑运行的程序,但在内容上,电脑游戏是以娱乐为主,电脑教育游戏则是以教育为主的一种寓教于乐软件,用电脑教育游戏中生动的游戏画面,充满挑战性的游戏内容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孩子更积极主动地探索并从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一、何谓“电脑教育游戏”

教育游戏是专门为特定教育项目而开发的游戏,将教育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以游戏娱乐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通过游戏的方式完成教育过程,是严肃游戏的一个分支。

电脑游戏具有真实性、趣味性、目的性等特点,通过逼真的画面,优美的背景音乐和丰富的游戏内容吸引玩家。2002年12月份,一个名为《军事演习》的电脑游戏为美军士兵执行反恐维和行动提供了另类的训练手段。据美军统计,未参加过实战的飞行员首次执行任务的存活概率只有60%,而进行过计算机模拟训练的飞行员存活概率可以提高到90%。此后更多的 射击 类游戏被美军应用到士兵的训练中。而电脑教育游戏它不同于电子游戏,电脑教育游戏将将教育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在满足玩家娱乐的同时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体验电脑教育游戏的过程也是快乐的。电脑教育游戏利用孩子对好奇心理,刺激孩子感官,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上的三维目标。孩子体验游戏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的游戏规则内,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才能找到通关游戏的技巧,获得知识与技能,因此,电脑教育游戏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锻炼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在没有教师管制的游戏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以在幼儿教育方面,教师也可以将电脑教育游戏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使孩子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能提高孩子相关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电脑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游戏

很多教师和家长把电脑游戏看做洪水猛兽,用各种办法组织孩子玩电脑游戏,但是完全禁止孩子玩电脑游戏是不可能的,既然不能完全杜绝这种现象,不如以“疏”为主,利用好孩子爱玩游戏的特点,进行电脑教育教学。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枯燥乏味的传统教育方式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我们需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用游戏来提高孩子听课的注意力。例如在英语课,我们可以选择类似于金山打字游戏这类的电脑教育游戏,金山打字游戏中有一个名为“生死时速”的小游戏,逃跑和抓捕双方都需要快速打出英文 文章 来逃离对方抓捕或抓捕对方,教师可以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在同学之间开展比赛,想要赢得游戏胜利,需要熟悉英文文章甚至背诵下来,这样做即提高了孩子学英语的乐趣也达到了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二)将游戏作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奖励

同样是利用孩子对于游戏的兴趣,既然孩子喜欢玩游戏,教师就把玩游戏作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奖励,谁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谁就可以玩电脑游戏。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孩子就会集中注意力听讲,努力完成课堂中的学习任务。这样,教师可以从另一方面督促孩子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这种方法也可以推广给家长,在家庭和学校一起实施,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才能玩游戏,一方面孩子完成了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适当给予孩子放松的时间。长此以往,孩子会懂得珍惜时间,会明白努力付出就能得到回报的道理。

(三)利用游戏培养良好的 兴趣 爱好

教师可以带领孩子玩一些如 五子棋 ,象棋,钢琴键盘等积极向上的游戏,在同学间开展比赛,利用孩子的好胜心和对游戏的热爱,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能发掘孩子的潜力。在游戏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讲解相关知识和历史,拓宽孩子的知识层面,甚至可以教一些简单的FLASH游戏制作,让孩子们动手自己制作简单的五子棋游戏。由于孩子年龄较小,知识储备量不够,阅读书籍方面有很大困难,而电脑教育游戏以声音、文字、图画相结合的形式,带给孩子最直观的感受,使孩子产生阅读的兴趣。同时,这种阅读方式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游戏中积极向上的精神会诱导孩子产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从而促进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电脑教育游戏在教育过程中的弊端

现如今电脑游戏的弊端,易成瘾。电子游戏会刺激大脑,给人快感。与吸毒不同的是,玩电子游戏所产生的胺多酚完成是人自身产生的,不会对身体带来伤害,但是在精神成瘾方面与海洛因十分相似。电脑也会伤害 儿童 的眼睛,教师和家长应掌握好时间减少电脑对儿童身体带来的危害。孩子的身体正处于发育期,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利用电脑游戏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应尽量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多带领孩子在 户外运动 ,使孩子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中引入电脑教育游戏教学是个正确选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应多引导幼儿进行游戏教育,激发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避免发生玩游戏成瘾的状况。同时也应注意幼儿身体健康情况。但如何设计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电脑教育游戏,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需广大教育人员坚持不懈的研究和探索。

人是哲学的一个永恒主题,而 教育 的本质则是精神成人,由此,人成为了哲学与教育的契合点,是联系哲学和教育的重要媒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哲学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篇一 《浅析教育哲学视角下的生命教育》 摘 要:生命教育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不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现今社会对生命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本文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浅析生命教育,关注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探寻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寻求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力求对我国当前生命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教育哲学; 生命教育;生命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思想首先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怀特在1968年首次提出的,杰•唐纳•华特士指出,生命教育是一套系统,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标: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逐渐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唐纳•华特士所指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对个体生命状态进行的教育,强调的是最终使个体能够追寻到终极信仰的愉悦和幸福。 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 (一) 爱好 智慧与追求真理 智慧是思考的结晶,是哲学家对人、对生命、对世界、对所有问题思考的结晶。有了智慧,人的生命才有深度。学习哲学是一个获得智慧的有效途径,而真正的智慧,还是要透过生命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把生命投入人生的价值体系中去实践,藉以安身立命。对生命与世界的好奇,探究与追求真实与真理是哲学最内在的动力。哲学追求真实的道理,追求人类共同的道路与理念,透过 理性思维 的分析,掌握事物的本性。哲学对人与世界作根源性、全盘性与深入性的反省与探究,进而寻求人类更真实的存在。 (二)重视生命教育的伦理价值 生命教育是与伦理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古希腊的哲学家无不重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从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中我们得以追寻生命教育的踪迹。伦理具有普遍性,中国哲学家常将良心视为伦理价值的标准。因此, 良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求我们要按真理的本质去生活。在实际的生命教育过程中,不以伦理道德为基础和核心的生命教育是无法正常和有效开展的。 (三)关注现实的思考与反省 当今的社会,科技与物质文明中强势的工具理性与科技理性的冲击,带给生命与生活前所未有的困惑。面对困惑和迷茫,作为现代人不该是自怨自艾,在迷茫中度过余生,而应不断对现实加以思考和反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式 方法 ,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生命教育在我国历来已久,也日益受到全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但总体而言,教育系统中对生命教育的重视还很不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重视生命教育应当成为教育部门新的教育使命 作为教育行政当局,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和引领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并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加以推动。作为学校和各科教师,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响应者,要把生命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二)拓宽 渠道 ,生动活泼地开展生命教育 现阶段,中国内地开展生命教育并非一定要另起炉灶,而是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生命教育可以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 文化 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三)重视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台湾教育当局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初期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也相当重视对师资的培育。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采取指派教师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集中教育培训、加强生命教育观念的宣导、举办读书会、现场观摩教学、观看视听教学资料、制定教师手册等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四)重视家庭、社会力量,形成生命教育合力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关注生命教育,使我们得以开拓视野,从新的角度解释看待生命教育的贯彻和实施,更好的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吴亮奎.先秦道家生命教育哲学的特征及其当代意义[J].现代教育论坛,2008(10). [2]王明洲.新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南志涛.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J].当代教育论坛,2007(04). 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篇二 《教育哲学的必要性与价值》 摘要: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学》一书中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并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笔者受其启发,从人作为哲学和教育的契合点出发,认为教育哲学的独立开设极其必要,其价值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 反思 。 关键词:教育哲学;必要性;价值性 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一书从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教育在人的生存、发展中的意义,着重关注了人的自由、理智、权利的发展和教育的职能与价值,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主义关怀。面对来自学术界和实际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哲学价值性的不断质疑,石教授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并针对教育领域中的几个基本议题――知识、教学、民主、公正等,从哲学的高度给以清晰、具体、理性地阐释和论述。这本书让笔者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概念,它使笔者在全新的视域里窥得了教育的全貌,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和信念,更引发了笔者对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和价值性的深思。 一、哲学和教育的契合点 哲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它是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结合,探索现实世界变得更好的可能性。哲学自产生之初,就以人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人们源于生存困境而提出哲学问题、进行哲学思考,不断对人类自身进行探究、追问、考察、批判和反省,以不断追求民主与自由、超越与解放、人生价值与意义。与此同时,教育就是力图使人向最真最善的方向发展的活动,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最终追求应是“使人成为人”。无论教育者持有何种人性论,认为人性善也好人性恶也罢,或者认为人生而是块白板,其目的都是试图采用较好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来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人的思想和素养,完善人的性格,促使人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的根本精神和哲学是相通的,都关注人的发展,并体现出理性的精神。哲学和教育都以人、世界以及两者的关系为根本问题。 人是哲学的一个永恒主题,而教育的本质则是精神成人,由此,人成为了哲学与教育的契合点,是联系哲学和教育的重要媒介。在此意义上,教育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活得更美好,它的本真追求应该是不断地回到教育的基本问题,回到教育初始的问题,其真义就是为了探询何谓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教育哲学就是这样一种给教育行动赋形的活动,即赋予纷繁的教育行动以和谐而优美的形式,使散乱的教育行动朝向对善好人性的促进”[1]。 二、教育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受苏联的影响,教育哲学课程一度取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拨乱反正,教育哲学才迎来了复苏的机遇,并由此得以蓬勃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的教育哲学已经重构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教育哲学研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教育哲学的价值不断地遭受来自学术界和实践教育工作者的质疑,人们为教育哲学与教育学如何区分、教育哲学是否有必要独立开设等问题困惑和争论不休。 对于这些困惑和问题,石教授给予的回应是清晰而明确的:教育活动需要哲学,教育哲学的独立开设极其必要。正如黄济先生所谈到的,重新开设教育哲学,首先是学科设置的需要,是培养视野开阔、理论思维水平高的师资的需要;其次是拨乱反正、有效审视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并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的迫切需要;另外还是有效应对教育所不断面临的新挑战并完成未来赋予教育新使命的需要。总之,教育哲学的重新开设,是教育实际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教育科学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2]。 我们知道,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目的具体要回答的是理想的人的素质结构与规格。在这方面,虽然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都可以提供知识基础,却仍然不能满足界定和明晰教育目的的要求。只有当教师及教育研究者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才能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寻觅到教育的意义。此外,哲学对于教育活动之必要性还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影响而间接地表现出来。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蕴含着理论的,即使这些理论可能只是一些缄默的理论。教育理论的产生和辩护必然受制于一般的哲学,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往往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一个时代哲学基础或立场的变化也必然会带来教育理论的革新,从而间接然而却是非常有力地影响到教育实践”[3]。 三、教育哲学存在的价值 高伟教授认为,“为教育哲学存在的价值进行辩护是一种不具有思想性的学术行为。作为学科的教育哲学不需要辩护,教育思想才需要辩护。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为时代所需要的教育思想给出理由”[4]。石教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进行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并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教育哲学可以帮助教育者思想的成熟,增进其理性并引导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因为教育哲学就是对教育实践寻根究底的反思,教育者唯有在其帮助下才能在学习许多教育知识的同时获得教育的“真知灼见”。这一点正如奈勒所指出的:“无论你干哪一行业,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教师或者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之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5]。除此以外,教育哲学还可以检验和引导公众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政策进行理性的分析,促使教育学者对教育知识进行批判与反思,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对话提供思想平台。在这里,石教授特别指出,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不是一个无立场的思考,而是从著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学术信念出发,对教育哲学价值的主观阐释。 受到石教授思想的启发,笔者认为,教育哲学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命价值: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 时下最时髦的一句教育 口号 是“教育‘以人为本’”,而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和动物共有的种生命,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类生命――超自然生命的生命[6]。超越性――人的生命本质――对人来说,追求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当今的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其结果是,在教育的作用下,现代人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存在的必要性发生怀疑,这种怀疑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生的幸福与人类文明的进步[7]。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自杀问题的日益严重。自杀源于人生意义的匮乏,源于作为日常生活准则的价值合理性的丧失[8]。因此,我们的教育最基本的作用就应该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不断获得或重建价值的合理性,获得或重新体验生命的意义。 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揭开生命的困惑,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把个体的自然生命引向超越性的类生命,使人的生命达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教育哲学意味着不断把个体成长引导到最初的起点,以向自然的不断回归来甄定自我发展的方向,以热情与理智的培养来提升人性的境界。对教育哲学的理解,可以使得我们对教育、对人自身以及二者的关系获得更准确地把握,在研究教育问题时也有了一个根本的立足点。 (二)文化价值: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 众所周知,教育的内容是文化,文化的传递又必然基于人生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价值追求直指个体的精神世界。精神的侏儒化正成为时代的精神状况,当前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多地湮没在现实的功利主义欲求之中,成为了个人搏击世俗生活利益的工具。宗教关乎信仰,哲学追问本源和价值。教育学是带有人文性质的社会学科,它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或者教育问题,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个属于教育事实的问题,当研究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时已内在地包含着自身价值的前提,体现着价值的追求。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价值、体现着价值、追求着价值,从而与更为宽广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于哲学思维来审视教育活动,以更高更广的视角来明晰各种教育价值、教育观念。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哲学便优于教育原理,前者探求的是教育背后的深层东西,比如以什么方式、据什么观念来认识教育、教学等,已经不拘泥于就教育而论教育。所以,教育哲学能够帮助分析和辨明教育中隐含的价值观点的合理性,能帮助教育工作者发现那些未经反思而认同的价值观点,使他们通过不断地价值完善及反思以达到最终传播和传承价值的目的。 教育哲学的意义正在于帮助教育工作者澄清教育价值,激励教育实践者对教育价值的合理认同,唤起教师作为完整的教育人进入教育实践,促使教师的教育实践成为完整的实践,而非工具性的、技术性的教书匠的行动。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更宽广的思维、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平庸的追求。 (三)实践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人类极易不计后果地拥抱一波接一波的变革,也极易盲目地抵制变革,保守传统的价值观念。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直以来,哲学的功能之一是对当时一些争论进行批判性检验,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哲学的另一功能是帮助人们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和逻辑问题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那么,教育哲学的学习就有助于批判思维的养成和正确教育观念的形成,它能够使人们用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待教育和新时代的变革,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给以深入、理性地反思。 石教授提到,“教育哲学的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是为那些在教育实践第一线的教师、校长、教育行政人员等服务的。”[3]35在教育实践工作者看来,教育哲学总是高高在上的形而上的知识,与教育实践相分离,因而造成了教育实践工作者对之不理不睬,也使得与之相关的著作被束之高阁。关于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也一度引发了教育者的热议,它到底是该哲学化还是实践化,似乎构成了教育哲学的两难处境。其实不然,哲学化取向或是实践化取向本身都无可厚非,都是教育哲学的发展路径之一。研究者由于学术背景不同必然有自己的偏好,只是最终都需在偏向的“度”和“量”上把握好,给实践以指导。此指导并非要告诉教育实践工作者什么是无可辩驳的教育真理,而是帮助他们思想上的成熟,增进他们教育思考和教育实践的理性水平。美国当代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在评价杜威时说,杜威的最大贡献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希望从哲学中得到任何普遍有效性或真理这样的东西。那么此刻,我们也不能希冀从教育哲学中寻求到一套完整的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案,我们所能得到的是理性的提升和反思品质的形成。正如高伟教授所言:“一种可能的好的教育哲学仅仅探索一种可能性,其意不在于取代,而在于希望通过它来发现我们思想当中的困难。事实上,无论是哲学还是教育,当然也包括教育哲学,都不会也不能拒绝那些关于人类幸福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价值。而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教育中安置这些价值”[4]。 总而言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哲学问题,教育与哲学的结合点是人。教育走向哲学是把人引向对人生最重要事情上的思考,引向对日常生活的超越。教育哲学使教育工作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教育中的基本问题,其存在必要而且极具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试论教育哲学的三重指向[J].教育研究,2010,(6):15-22. [2]黄济.教育哲学初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13. [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高伟.论一种可能的好的教育哲学[J].复旦教育论坛,2011,(2):5-9. [5]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35. [6]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 [7]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2):19-23. [8]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23. 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篇三 《试谈高等教育哲学对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使命的哲学观 所谓大学使命,描述了大学存在的意义和发展前景,是人们对大学应有价值的判断和要求,是人们对大学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大学》中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事实上,这句话非常清晰地表述了“大学”的三重使命。大学的使命为大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不但能够让大学内部组成人员对大学实施的各种活动有了更好的理解,也确保了大学内部的组成人员对大学的发展目标达成共识,树立良好的大学形象,为大学的发展赢得很高的社会信誉和社会支持。因此,大学使命对于大学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著名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高等教育哲学存在两种途径来确立它的地位,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1]坚持认识论观点的人,他们更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作为追求知识的最终目的。西方的中世纪大学以追求知识与传播知识为目的,调要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以进行真理的探究和人格心灵的陶冶。而坚持政治论观点的人认为,人们对深奥知识的探讨不仅是对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大学,那么,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也就无法容易理解,当然也就更不用说解决问题。“大学不是独立于社会的空中楼阁”,伴随着大学逐渐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走出了“象牙塔”,它成为关系到个人生存和国家生存的“工具性”活动,高等教育价值观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重认识论转向了中政治论;大学的最终目的由追求和传播知识转为紧密联系社会、为社会服务。 二、大学使命的定位 在社会的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显得越来越密切。一方面,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对社会的依赖也越来越多,不可避免的融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系统结构中的一种实体机构,承担着自己的那份责任和使命:将对真理的追求、文化的传播为己任,引导社会行为方式和道德舆论,研究和传授科学,教育新人全面发展。[4]现代的大学,除了承担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责任,还要引领文化传承,承担起塑造大学生心灵的使命。 (一)大学固有的职能培养人才 潘懋元在对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论述中指出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产生,首先要发展的是培养人才的职能,高等教育最为基础的价值就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主要任务救市是通过传递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教育人、培养人。“就本源而言,人希望成为真正的人,而非异化的人。”除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的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来完成它指引科学和社会发展的使命。当今的大学不是太功利化就是太理想化,教育的改革也只有使教育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科技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就业的要求,来缓解学生就业、创业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面对现实、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教育的目的要服务社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校由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轴心的位置,作用和目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把发展学术作为第一要务,而是着重培养实用人才,发展实用知识。“21世纪初是学术界发生重要转型的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是全球高等教育管理、方向和财政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紧密联系社会发展需要,直接和广泛的服务于社会。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将会从根本上破坏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巨大要求也就无法得到满足。 (三)大学教育要承担起塑造大学生心灵的使命 大学生并不愿意思想受到禁锢、自己的心灵受到侵犯,所渴望的而是教育者关注他们思想和心灵。如果教育者对学生只是一味的指责,并不帮助学生建立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只会让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感到迷茫和彷徨;如果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陈旧的思想观念禁锢,也只会让他们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要满足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能够适合社会的迅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的关注,成功塑造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灵。 高等教育哲学的认识论和政治论要么重视教育知识,要么重视社会价值,使得人的主体性被忽略。教育作为人的活动,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属。希腊人生哲学的精髓是“一己之修明”;我国儒家思想则在强调“学者为己”,主张通过教育达到“为众人与社会之福利”的目的。这就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起来,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个体与社会“安所遂生”。 所以,高等教育所追寻的最终目的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播和为社会服务,应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协调统一;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更好的提高自身的修养,而不是单独的注重某一方面。因此,大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个人的修养上,它是培养人的社会组织,必须通过为人类发展服务来达到最终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猜你喜欢: 1. 有关教育哲学的论文 2. 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 3. 思考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4. 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5. 谈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教育的地位论文3000字

幼儿 教育 是个人毕生教育的开端,同时也是个人教育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篇1 浅谈幼儿教育价值和现状的 反思 【摘要】本文阐述了教育在幼儿阶段具有的作用和价值,重点分析了现在幼儿教育现实情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幼教工作的建议和 措施 ,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童年氛围。 【关键词】幼教;素质;玩耍 一、引言 对于一个人正式的教育就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这是我们对一个人开始正规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道德底线等方面的教育,这是我们对一个人开始正式进行社会生存技能的培训。因此可以看出幼儿教育在教育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的家长也把孩子的起跑线人为的设定在这个地方。由于社会上“双独”的宝宝越来越多,一个孩子不仅是一对小两口的问题,更是幼儿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两个家庭的问题。幼儿的教育越来越成为现实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虐幼事件频发,大家关注幼师素质能力建设问题,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人们开始思考怎样对待孩子的教育内容优化问题。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集中到了幼儿教育之中,对于幼儿教育的深层次思考进一步加深,对于其价值思考还是基于对目前幼儿教育现在存在问题的分析。 二、幼儿教育的作用 一个人的教育是从幼儿教育开始,它是我们开启孩子学习程序的钥匙,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发育很快,这时候的教育是否得当,对于孩子智力、情商等开发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很多孩子潜能的开发主要源自这个时候的一种教育,只有教育得当,孩子才能更好地开发智力,延展情商。幼儿教学阶段也是人类认知世界最快的一个时期,小学前的孩子就具备成人一样的大脑,这时候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不断提升,对事物具有了自己的一种看法,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孩子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弥补的一个教学阶段,一旦错过,将耽误孩子的一生。另外这时候也是孩子感受关怀和爱护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接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关心,然后他们也会将这种关心反馈回去,使得他们在感受爱的同时,也学会爱别人,这也是孩子需要在幼儿教育中不断学习的。 三、存在的问题 (一)联想的空间受到压缩。 三到六岁的孩子的 想象力 相对人的一身来说,是十分丰富的。而然国内的幼儿教育起步较早,在很多的时候将一些小学知识进一步下放到幼儿教育之中,使得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接受一些提前教育,例如小学的英语,数学加减法运算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孩子加餐,这也是现在孩子家长的一种心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也正是因为这种幼儿教学的小学化发展,使得更多的孩子失去了联想的空间,他们的思想被完全固化,在孩子的眼里,太阳不是一个简单的恒星,他们将给太阳赋予更多的含义,例如太阳是一个蛋黄派,太阳是一个圆圆的饼。如果你问孩子这样的问题,他们会给出丰富多彩的答案,也许在成人看来,这些千奇百怪的答案是很多都是一种无稽之谈,可能看起来都十分可笑,但是这是基于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联想,一种 发散思维 ,但是现在的幼儿教育对于这方面的抑制相对比较严重,对孩子开展了认识教育是基于一种理性化教学手段,没有注重对于孩子发散思维的一种培养,只是粗暴地将认识教育建立在一种成人视角的教学之中,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联想思维的发展。 (二)超负荷的学习压力使得孩子从小出现厌学的苗头。 很多家长需要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观点驱使家长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例如给孩子报一个钢琴班,报一个书法班等等,选择双语幼儿园,从幼儿园开始就对孩子进行英语和汉语的双重教育,这种教育的出发点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失去了更多玩耍的时间,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之中,学习的压力不断增大,但是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处在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的是玩耍的时间,他们在打闹的过程中将学会更多的生活技巧和社会 经验 。 在玩耍的过程中,他们学习起来更加具有兴趣和积极性,这些在正规的教学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很多家长目前还不明白这个道理,还是一味地进行教育投资,很多孩子周末、寒暑假的时间都被一些兴趣班所填满,被一些特长课程所挤占,久而久之,这种学习压力使得孩子产生一种厌学情绪,不断对学习失去兴趣,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他们更加没有积极性,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不断提升。因此,家长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将适得其反,兴趣班没有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反而使得更多的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四、促进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幼师素养培训。 幼师队伍建设是现在幼儿教育的主要力量,只有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师的知识能力,提振她们的素质教育的意识,才能不断加强她们在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现在幼教事业。一方面加大对于在职教师的业务技能培训,加强他们知识结构和能力,另一方面,在新鲜血液注入中,需要进一步提出对幼师培养的整体方案,引入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式,使得这些准幼师们更好地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知识,在教学手段和 方法 上需要升级更新,适应现在素质教育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幼师队伍不断得到优化。 (二)教学理念贴近幼儿教育的实际需求。 玩耍是幼儿的天性,桌子对面的教育对于这个时候的孩子相对有点严肃,而且有点早,需要不断拓展在游戏中的教育,孩子对于玩耍有着天生的兴趣,在玩中探索认识,能力创新,思维发散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幼教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暴露出来,需要通过教师知识能力的提升,教学理念的转变,实现幼教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还给孩子一个更美好的童年。 参考文献: [1]熊灿灿,张芬等.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实现西部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探索.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D].2010,12:156-157. [2]蒋文飞,杨欢耸等.幼儿园课程小学化的现状及分析[D].2012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ReformandManagementInnovation(ERMI2012),2012,12:145-146. 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篇2 浅析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运用 摘要:近年,幼儿教育话题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作为祖国将来的希望,幼儿教育对其个人乃至整个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家园合作对幼儿教育有着显著的影响,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家园合作开题,然后对家园合作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简要探讨了运用家园合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园合作;发展现状;新思路 引言 幼儿教育是个人毕生教育的开端,同时也是个人教育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家园合作已逐步成为教育变革的世界性走向,并且促进家园合作的发展也已成为学前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探讨家园合作的有效运用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家园合作的意义 家园合作指的是家庭和幼儿园双方都把自身作为幼儿教育的施教者,并且双方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以完成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幼儿教育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两个要素:家庭和幼儿园(社会也是一个因素)。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首先家长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本身的重要性,同时幼儿园也要争取得到家长的拥护、配合,这样才可能更好地弥补各自的缺陷,从而彼此配合,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 发展现状 家园合作的发展,国外的起点相比较早,体制也比较健全,一些欧洲国家在家园合作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效。国外这方面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加强体制法规建设;合作模式灵活丰富;幼儿园占主导地位;家长全方位积极参与。国内家园合作发展较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幼儿园的角度看,家园合作基础建设已较为丰富。这一点具体表现在:幼儿园建设起的一系列机构与平台,包括了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长参与到教职工考评,家长与幼儿共同活动(包括一起上课,一起参加比赛)等等。站在教师和家长的位置,他们的观点和做法并不一致,尽管现在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已被大部分教师、家长理解,但是大多数家长的配合度、参与度、主动性还比较低,同时,少数教师则认为家长仅仅只是家园合作的配角,他们的教育能力仍然还有待提高。因此,目前,国内家园合作的现状就是重要性得到了共识,基础建设也相对完善,但双方合作还没有落实到位。 存在问题 尽管我国在学前教育中也踊跃开展家园合作建设,但是在目前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①家长认识不足家长对家园合作的认识还较为肤浅,在很多家长看来,教师才是幼儿教育的负责人,对教师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对合作存在疑惑和不足;有些家长工作比较忙,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只能交给上一辈照看,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主动性不够,很多家长认为自己仅仅只是家园合作的配角,教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很少能够主动的加入。②教师的认识有偏差很多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相比家长更专业,对家长的教育能力缺乏信心。家长来到幼儿园参与教学,有的教师觉得是监督他们的工作,从而感觉很不自在,因此不愿意家长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大部分的家园合作活动还只是教师主导的单方面的合作,停留在形式上面而达不到真正的目的。③互动性差很多幼儿园的家园合作都是停留在文件上,没有严格按照计划去实施;有的幼儿园甚至没有一个周密的计划,活动安排比较随意,或是临时决定,这样也给家长的时间安排带去了不便,不利于家园合作的正常运作。同时,有的幼儿园家园合作活动设置不够合理,使得双方的互相性比较差,应该去探讨更灵活、丰富的合作方式。 三、新思路的探讨 根据国内目前家园合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与参考国外的发展历程,探讨国内家园合作发展的一些新思路。 1.加强意识建设 为了增强幼儿园、教师、家长对于家园合作重要性的认知,国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法制建设与宣传,让彼此更深刻的认识到自身的义务与权力。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家园合作,只有利用体制层面的监督,运用科学的教育观念来引导幼儿教育。 2.加深合作层次 过去,家园合作的层次依然较低:仅仅是单方面的合作,家长的参与还只是停留在沟通、了解层面。因此,应当加深双方的合作层次,提升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地位。例如,让家长多参与幼儿园教学;或是建立家长协会,汇聚家长共同的声音等等。 3.拓展交流平台 家园合作建设应该充分利用到现代通信技术的高效性、便捷性。建立班级QQ、微信群,构建班级电话组,还可以有效的利用视频通讯实现远距离的交流。不仅如此,家园合作交流平台的地点不应该限制在学校,社会、家庭都应该好好利用起来。通过拓展交流平台,信息共享,可以让幼儿园与家庭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明确一致的教育目标, 4.丰富合作方式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引导,现有的家园合作的方式,如讲座、 报告 、家长会等等,仍比较局限,最主要的是家长与孩子不易很有效地一起参与(主要还是家长单方面的被动参与)。而教师也能够通过这种合作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不能把家长单纯的只看作家长,家长也能够作为老师,可以组织家长来上课,也可以让家长充当学生,这种角色互换的合作方式能够加强双方的理解与配合。另外,像家访、户外活动等非学校的合作方式也可以适当的施行。当然,家园合作的新思路还远不止于此,随着时代潮流的不断更新,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合作的制度、方式、平台也必将不断完善。 四、 总结 通过有效运用家园合作方法,家长和教师双方都能够很好的完成各自对幼儿的教育,同时还提高了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让幼儿教育与 家庭教育 相互融合,这不仅对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国家学前教育的整体进步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毛小碧.携手合作家园共育——浅谈幼儿园家园合作新思路[J].快乐阅读,2011(14). [2]张蓉.国外家园合作的特点与启示[J].幼儿教育,2004(Z1). [3]辛修勤.浅谈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运用[J].科技资讯,2014(31). [4]戈柔.家园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幼儿教育,2008(23). 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篇3 试谈幼儿教育中肢体语言的应用 引言 肢体语言主要是指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起到表情达意效果的无声语言。在幼儿教育中,肢体语言格外重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育工具。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一些形象化的体态语言,采用比较幽默的艺术形式,通过各个肢体部位表达情绪和情感,从而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幼儿比较善于察言观色,对于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会进行思考。教师通过一个动作,能够使幼儿产生信任和依赖,更加相信教师,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体态语言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因为幼儿的理解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如果教师单纯地使用文字语言进行教学,有的时候就会出现与幼儿沟通存在障碍的问题。通过应用肢体语言,能够使幼儿更容易地理解教师传递的信息,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幼儿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能够有效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例如在学习一些动物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表演,通过模仿小动物,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提高幼儿的记忆能力。 幼儿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运用肢体语言教学能够使孩子把声音和肢体语言有效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孩子吸收。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幼儿更好地记忆所学习的知识,有效保证教学效果。运用这样的形式会使幼儿学习压力减小,强化记忆,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展活动,有效降低遗忘率。 例如在进行“老鹰抓小鸡”游戏的时候,教师通过肢体语言让幼儿按照游戏规则参与游戏,基本只需要讲过一次就能够保证教学效果。幼儿能在良好的氛围中记忆游戏知识,有效保证了幼儿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提高幼儿注意力,增强幼儿理解能力。 幼儿由于年龄小,认知能力比较差,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采用有趣的教学语言和生动的肢体语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就能够有效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合并起来,使幼儿更加有效地理解活动目标与内容。 例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的 故事 时,教师可以进行展示,一边讲解故事,一边掺入肢体语言。这样,能够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保证。同时,能够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提高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如何有效促进幼儿肢体语言的发展,提高幼儿教育效率 (一)在幼儿活动中激发幼儿的肢体语言。 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是幼儿,所以教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有计划地指导幼儿进行活动,激发幼儿的肢体语言。这就需要幼儿园举办的活动应该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与幼儿的个性发展相适合,使幼儿在幼儿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猫抓老鼠的游戏,让幼儿分别扮演猫和老鼠,然后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表演,使学生的肢体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二)教师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进行有效的引导。 教师应该学会利用自身的肢体语言进行引导,使幼儿喜欢上肢体语言,有强烈的模仿欲望,从而有效发展幼儿的肢体语言理解能力。例如学习《两只小鸟》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听音乐的同时做出一些肢体语言的动作。让幼儿有一种自己飞翔起来的感觉,这样能够使其歌唱起来的时候更加有趣。在无形中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促进幼儿肢体语言能力的深入发展。 (三)关注幼儿个性发展,注重幼儿肢体表现。 发展幼儿的肢体语言,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幼儿的成长环境,关注个性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观察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肢体表现,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一些喜闻乐见事物开展活动,在教师肢体语言的引导下,能够使学生愿意利用肢体语言效仿,有效保证学生的肢体语言表现力,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目标。 (四)开展成功教学,增加幼儿肢体语言成功体验。 要想提高肢体语言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使幼儿能够体会到成功。这就需要教师开展成功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更多的成功情感体验,有效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例如教师可以让两个幼儿一组进行表演动作,猜动物的游戏。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幼儿表达正确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结语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于肢体语言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幼儿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教师应该努力读懂幼儿,尊重幼儿,深入到幼儿的精神世界中,找到有效培养幼儿综合发展的途径,使幼儿的主体价值得到很好的体现,推进素质教育。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

教育学的论文3000字篇三 浅谈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时期正是积累知识、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思维意识对以后进入社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民主法治建设和培养法治人才作为重要议题,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面对当前高等院校的法制教育局面,高校大学生的违法犯罪案件在各地时有发生,如何改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让法制教育能够深入人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大学生犯罪现象的时有出现,让本来就备受关注的大学生族群更加受到社会的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已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这让我们不得不直面法制教育窘迫的局面。 (一)课程边缘化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能够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来完成,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编在一本教材中,并编制了全国统一的教材,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两门课程变成一门课程,成为全国普通高校所有在读学生的必修课。但在一些高等院校出现了“法律基础”部分课时量较少,授课内容也相对较少,法制教育在大学生中不能很好展开的现象。在学校和学生的“默契”下,该门课程竟然被逐渐边缘化了。 (二)教师非专业化 目前,在全国高等院校从事法律基础教育的教师有很多都不是法学专业科班出身,这与高校需要高学历人才和法律专业人才短缺不无关系,从事法律专业学习的学生,就业方面多会考虑法院、检察院或从事律师职业,不会把成为传播法律基础教育的老师作为自己职业的第一选择,特别是近些年进入高等院校当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需要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学历,使得各个高等学府这类专业教师更加缺乏,再加上教改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一本课,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是由思想道德修养的老师兼职讲授法律基础,这些教师又都是半路出家,对于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律思维本身就了解得不够深入,很难通过后期的短期培训或自学达到专业法律人才的水平,因此在讲课时就会有所保留,对于自己不懂不通的法律问题就尽量少讲或者根本不去触及,法律基础课就真的变成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法律概念和法条堆砌了,既不能达到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更缺乏实际价值,因此,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便因此流于形式。 (三)内容与形式的单一 无论是教改前的“法律基础”,还是教改后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我们都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探索。但不得不承认,目前我们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依然内容空泛、形式单一。首先从内容上说,无论教改前后的教材都是基础法学概念和各部门法的堆砌。包罗万象就会丧失重点,再加上有些法学概念晦涩难懂,而且部门法的法律条文中的法律语言又和普通的语言有很大差别,常常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目前,大学法制教育注重 法律知识 的传授而忽略法律原理的讲解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得法制教育教学形式只侧重于基本理论的解释和法条的组条注解,这对于现在已经是“90”后的学生群体,无异于“鸭子听雷”般烦闷。 而且教师有时候在案例的选取上也难免会面对选择案例不当的问题,加上课时的限制,很难开展法律实践课,不要说走上街头融入社会了,就连像模拟法庭这样的模拟实践课很多高校的非法学专业学生都很难开展,这无异于让法律实践更加难上加难。不能充分的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之中,对于法律这样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就会出现“上课做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恶性循环。因此,改变大学法制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单一的现状,是我们完成法制教育、改变现在高校法制教育困境的前提。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困境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面对当今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特别是在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日益成为高等院校乃至全社会的 热点 话题的情况下,如何改变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以公民意识培养和法律信仰培育为切入点 1995年,国家教委与司法部就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的学生要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充分认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严格履行公民义务,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专门人才。”同时,要求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通过讲解和介绍法治理念和宪法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 还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帮助学生了解其立法目的、原则和基本精神,培养学生知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自觉意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公民意识的概念,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而且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均强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明确了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而十七大、十八大报告更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强调公民意识和法律信仰,这些文件为大学法制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社会舆论、社会氛围的支持,并对我们改进法制教育的不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大学生法制教育要先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是指享有该国国籍并享有法律上的权利并履行法律义务的社会成员;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公民身份、公民权利义务的认同。过分关爱下的孩子会养成享受权利成为习惯,不履行义务认为是理所当然,因此,要通过公民教育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含:一是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为基本要求,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公民道德规范;二是培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帮助每个公民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三是培养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理性认同;四是培养民主平等的现代精神[1]。 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培养也会带动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加强,因为法律就是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想要明确作为公民的权利义务就不得不依靠法律给出清晰的答案,就会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带动起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动力。因此,要想改变大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应以大学生公民意识和法律信仰作为切入点最为适合。 (二)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着力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法制教育成功的有力保障。面对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老师兼讲法律基础的现状和法律学科专业性和独立性较强的特点,应该在高等院校加强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吸收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可以考虑外聘一些公检法等法律部门有着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人来承担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校方面应改变对大学法制教育的偏见,不论从老师的选择和课时的分配都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不要让法制教育变得可有可无、谁教都行。其次是改变部分高校教师的观念。综合类大学的法学教师们积极担任本校的法律基础课程的老师,理工类学校也可以申请聘请综合类大学的法律教师来担当客座教师,完成本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同时,让大学之间,特别是同城的大学之间应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三)以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功能为立足点 大学法制教育是使大学生知法、尊法、守法、用法最终形成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教育。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 渠道 。但是,面对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都严重缺失的情况,教师首先更应加注重法制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性,选取至关重要的法律观念,将“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诚实信用等等”寓于法学理论之中重点讲解。同时,注重案例教学,将法条讲解与现实中的案例有机结合,通过生动形象的典型实例丰富法律教学的内容。 其次是应在教学方式 方法 上下工夫,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传统的提问方式外,还可以采取 辩论 、讨论、模拟法庭等方式丰富课堂形式,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某一法律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与反对的观点进行辩论,甚至可以针对某一专题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分析给其他学生听。在注意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功能。对于实践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实践教学。例如,可以开展法律知识竞赛,针对当前法律热点问题的 辩论赛 ,模拟法庭,针对学校内违纪违法现象的情景剧等等,还可以依托学生会或组织法律实践社团来招募一些对法律感兴趣的学生来完成这些活动,也让他们在其他学生中起到带头的作用。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报纸、宣传栏和校园网络广泛法律宣传,同时可以请知名法律人士来学校讲座,积极开展社会课堂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还可利用假期去律师事务所实习,让学生和法律实践深入接触,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达到社会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 (四)以法制教育与 安全教育 、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为创新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特别是在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问题上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课题,大学生法制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结合安全教育、心理教育、德育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发挥作用,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1.要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西方思想家康德基于人的两重性提出两种道德法则,即伦理法则(道德法则)和法律法则。在康德看来这两种法则以内外两种方式统一于人体。康德的观点形象的说明了法与道德的关系。所谓道德,指关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恶、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等观念、规范、原则和标准的总和。在人类学早期,法与道德浑然一体,逐渐分离。“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法治的价值基础,道德起作用的领域是极其广泛和深入的,法治需要道德的必要补充。道德几乎涉及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既包括行为,又包括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动机[2]。 而且法律和道德在调衡社会分工上也有普遍的联系。因此,进行法制教育一定要和德育教育将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很多大学生犯罪的案例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就是犯罪的大学生不仅缺乏法律观念,更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起一点挫折和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在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感情丰富,自控能力差,容易冲动,特别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往往缺乏冷静思考的能力;他们渴望走向社会,却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往往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3]。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非常重要,使大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心理面对以后步入社会所承受的压力和情况,配合法制教育共同完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成型。 3.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在大学生的教育中至关重要,有时甚至关乎生命和身体健康。因此,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安全教育。安全问题无小事,特别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生活在校园内,相对集中,更加要注意安全问题,特别是防火、防盗、防突发事件等等,把这些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中,防患于未然。让学生学习安全救护、紧急避险方法,掌握自救、自护和逃生技能,加强安全教育,让大学生们警钟长鸣。 结语 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各个方面调整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注重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但能够取长补短而且能够全方位立体化的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会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法制教育,使高校法制教育攀上一个崭新的平台。从而不仅在减少大学生犯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还有利于全民法治理念的树立,为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水平贡献应有的力量。 当今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之一,正如伯尔曼的治理 名言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因此,面对当前形势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当下提倡树立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的大背景下也给高等院校提高法制教育提供了机遇和良好的环境,我们所要做到就是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完善高等院校法制教育机制,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共同努力开创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新局面。 教育学的论文3000字篇四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建议 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内容、方式等多方面遭遇冲击,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重重障碍,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 大学生身处高等教育阶段,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由于思想不够成熟,对事物认识不全面,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主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帮助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道德规范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实现知行统一,扬长补短,有效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袭,推动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容易受他国文化的诱惑及错误言论的误导,导致理想信念动摇,思想观念偏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主导地位,坚定理想信念,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正确价值导向的形成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固化。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内容过于陈旧和理想化,某些具有时代感的道德观念,如效益、平等、公正、竞争不能适时得到认可和宣扬,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容易产生倦怠感。此外,德育目标太高,违背了“最高的价值是最普遍的价值”的逻辑形式,从小学到大学,德育内容没有形成一个层递性的序列,常常出现重复、混乱甚至颠倒的现象,如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基础行为规范教育,从而违背了德育的基本规律,也违背了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削弱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接受度。再加上教学模式固化,不灵活,没有针对学生的现实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实践教学、心理疏导和指导,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被动接受或强制接受的尴尬局面。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完善。 总体看来,高校更加重视智育建设,不管是在职称评定、薪资待遇、还是职位晋升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都不具有吸引力和优势。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出现较大的思想波动和人员流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多元文化冲击严重。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和思想体系还不成熟,容易受多元文化带来的错误思想的蛊惑,从而产生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意识淡薄、价值观念偏激等不良现象。多元文化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视野和更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让大学生的 思维方式 更加多样,加大了教育管理难度。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1.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 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亟待更新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入新的能量,要不断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注重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的结合,增强民族自信心。 2.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教育者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习参与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合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及沟通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要借助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其对我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解读。 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首先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待遇等问题,增强教育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岗位的吸引力。其次要加强思政教育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培训,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总之,面对新形势,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 猜你喜欢: 1. 教育学相关论文 2. 教育类论文 3. 有关大学教育学论文范文 4. 教育学论文2000字

进行 教育 研究,离不开教育研究范式的指导。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研究范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多是追随西方研究现状而进行的研究,缺少教育研究范式的本土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研究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体育道德教育及其教育重心

【摘要】体育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具有以人为本的核心特征。由于体育道德本身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前社会诸多体育道德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按照教育对象范围大小,可以将体育道德教育划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种教育形式。其中,体育院校中的教育是体育道德教育的重心,可以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贯彻落实。

【关键词】体育道德;道德教育;教育途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

一、体育道德内涵及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体育道德的内涵

所谓体育道德,是调整体育社会里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构成上看,它有两部分,一是一定社会的共同生活对人们的体育行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社会体育公德;二是社会对从事体育工作的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体育职业道德。”二者同时分别属于社会公德范畴和职业道德范畴,体育职业道德只是在社会体育公共道德的基础上多了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体育道德本身地位重要。不管是从国际视野来看,还是从体育道德所约束的各种社会角色来看,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主流 文化 的一部分,它的道德要求已经成为能够影响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而存在了。

其次,体育道德失范现象阻碍公平公正的发展。这里的体育道德失范是指体育活动参与者在道德范畴里的越轨行为,使道德不能正常发挥调节作用,导致体育社会的无序。

再次,新的体育道德问题亟待解决。除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道德问题,在新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还面临着许多新的体育道德问题。这些问题是伴随着人们全新的生活特征和体育的新特点产生的,要应对这样的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迅速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计划,但要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得靠全社会范围内的体育道德教育。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社会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体育道德的社会教育 渠道 广泛,它可以是 政策法规 的约束教育,可以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影响,还可以是人文道德的环境熏陶。环境熏陶是众多教育渠道中进展速度最慢,但也是受影响最彻底的体育道德教育途径。只有不断地为全民健身创造条件,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体育道德教育的成果才能日渐突出。

虽然社会教育的受众范围大,但是教育的针对性较弱,因此,社会教育只能作为体育道德教育的扫盲班,使社会公众对体育道德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衡量和评判标准。

(二)学校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是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具有系统、直接的特点,因此是体育道德教育中最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学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对中小学生的的教育,要侧重奥林匹克人文知识、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想和体育道德教育;对在校大学生就应该进行正规体育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三) 家庭教育 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条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不断满足,精神追求在人们的价值观念里变得越来越重要。参加体育活动是一件既舆情又有益于健康的活动,况且身体健康也是精神愉悦的基础,因此,体育是与现代家庭密切相关的一项活动。人们经常参与的与体育相关的活动除了日常体育锻炼,还包括观看和评价体育赛事、关心体育动向、从事体育相关行业等,在这些活动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能传达个人的体育见解,体现个人的体育道德观,从而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影响。

三、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

(一)体育道德所面临的挑战要求体育院校带头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

历史证明,思想道德的培养有助于指导人的实践行动。因此,体育道德教育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指导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近些年体育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出发,可以看出体育道德正面临着一些挑战,也可以发现要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当先从体育院校开始。

体育院校的科研成果累累,科研人员众多,如果这些人员和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投入市场和赛场之前能够在用途和意义上有个价值倾向,就会对竞赛公平产生相对积极的影响力。体育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体育人才的高等院校,无论在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还是普通体育 爱好 者的体育道德培养方面,都可以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社会供应高素质体育人才。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是体育道德教育应对各种挑战的首要战场,是体育精英、体育文化、体育真谛的所在,是体道德育教育的重心。所以,体育院校有责任带头贯彻落实好体育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为体育社会的上层建筑把好关。

(二)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富含体育道德因素。爱国自强、拼搏奉献、追求进步、崇德守则,团结友谊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每一项都富含体育道德因素,这在前文中已经有所体现。

其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添补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大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存在多种不足,其中就包括道德方面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可以通过体育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结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道德方面的内容,完成它们彼此之间有益的补充和修复。

体育道德教育的学校教育通常情况下存在“管教式”和“说教式”的不足,即一个是硬性管理,教育内容难以内化;一个是机械灌输,在学生中易引起逆反心理。然而,体育院校的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对其大学精神的形成条件的活用,轻易避免这些不足。比如,在了解校史的过程中,学生们带着对历史和人物的兴趣了解到热爱国家、热爱集体、追求进步和拼搏奉献精神也是体育道德的要求;在团体比赛中,体育活动会教会学生团结协作、拼搏竞争、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一系列道德品质。

总之,体育道德教育为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架起了一座桥梁,桥的此岸是学生,桥的彼岸是教育成功的对象。体育道德教育不仅通过体育院校大学精神让它自己充满了生机,更给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其道德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向剑文,辛静.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

[2]潘霞.论公平竞赛[J].体育文化导刊,2010,(1).

[3]黄彬,王爱萍.“人文奥运”与现代体育伦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8.

[4]熊文.竞技体育伦理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4.

试论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若能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那必定能达至更佳教育效果。 文章 针对家校合作中遇到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指出尊重家长的重要性,列举了若干有效的沟通方式、家教 方法 指导以及能促进家校持续合作的激励手段,以利于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家校;家庭教育;尊重;沟通;指导

“知子莫若父,怜子莫若母”,家长总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是一种很值得去开发利用的广阔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从而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尊重家长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人与人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才更容易接受对方,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在指责学生错误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家长的身上,埋怨家长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甚至说出一些诸如“孩子是跟你一辈子的,你现在还不教好他,以后后悔的还是你自己”的话;有的教师把家长当成助教,随意给家长提要求、布置各种任务,处处要家长签字,弄得家长筋疲力尽。这样会让家长觉得老师在推卸自己的主要职责。也有的教师总爱把学生的过错完全归咎于学生或学生家长,这必定会使家长心里不舒服而导致彼此关系僵化。在与家长进行联系时,首先要以诚相待,使交谈气氛和谐一致,提高双方的心理相容度。如家长访校时,教师可起身相迎并让家长坐下,让这些无声的语言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使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学生,进而使家长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以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实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其次,要尊重、理解家长,在交谈中要善于倾听,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二、沟通,为家校合作搭建平台

沟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与家长沟通,是教师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沟通前的准备。事前要对该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了解,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以及教师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其次,要创设合适的沟通方式。教师应当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沟通机会,开拓沟通渠道。如针对学生在家“不参与家务、做作业拖拉、爱看电视”等现象,特地开设“每周家长意见反馈本”,让家长每周给孩子的表现来个小结,并于周一带回,教师适时回应家长的某些疑难或简单描述学生在校的表现。这种方式的沟通很受家长的欢迎,家庭与学校对孩子都有更深入的了解,既促使家长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也能收到很明显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家长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沟通技巧。针对放任型家长,要强调父母的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使家长明白自身的责任。针对粗暴型家长,应该有策略地向家长多报喜少报忧,减少家长粗暴现象的发生,促使家长与子女交流,消除教育过程中的障碍,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环节中的作用。针对理智型家长,则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其介绍子女的全面情况,一分为二地分析,并帮助其确定更合理的教育方法。针对呵护型家长,应该突出问题的不良“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沟通是一门艺术,只要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增强家校合作效果

要想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多提指导性建议、少说空话,不要把沟通当成是汇报情况或告状,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心真意地帮助他的孩子进步。

1. 专家型指导

现在的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尤为迫切。有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铺天盖地的练习题,假期排着满满的兴趣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家长却认为工作很忙,于是把家庭教育交给家教、长辈,或只单纯地关心孩子的成绩、作业等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评价,觉得自己的孩子总不如人,孩子有一点儿毛病就感到无可救药。也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健康,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诸如此类,都是部分家庭教育的误区。为此,学校可每年或每学期开展一些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咨询活动等,以更新家长的家教观念,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2. 教师的专业指导

孩子能够成才是每个家长殷切的期望,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懂得运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可结合班级实际不定期给家长印发家庭教育资料或推荐相关网站、报刊。教师可以派发给家长《中、美孩子吃饭异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等资料,推荐“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中国教育网”“中华教育网”等网站,并鼓励他们到邮局订阅《现代家长报》。这样,就使家长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他们学会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抽时间去阅读教育资料。所以,教师要随时随地去发现并纠正家长在教育中的偏差。如班级同学小L的家长在“家长意见反馈本”中常提女儿的缺点(其实小L是个很乖的孩子),每周都能找出女儿的一些不足之处。小L刚开始一两周还是很愿意改正妈妈提出的要求,但慢慢地就没有动力去改了。这时,教师从中发现了原因,及时指导家长对孩子要有客观的评价,语言最好要有激励性,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看待孩子做事要重过程,不能光盯着结果,不然可能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小L家长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以后常能看到她对女儿的赞美。小L也越学越带劲,上学期还取得了总分第一名。

3. 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的互相指导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比较成功,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 经验 介绍,因为他们的经验也许比老师的指导更有吸引力。有些在家庭教育中处处碰钉子的家长也可向其他家长或老师请教。这样,大家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下共吐心声,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体会,可能比看书得到的收获还要大。

4. 开展相关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指导

教师可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以增强教育效果。如每周要有一次以上与孩子共同读书、谈书,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孩子,给孩子的读书表现写个评价,有条件的可拍下相片或录像等。亲子活动有很多,但无论搞什么样形式的活动,都必须让家长明白其中的好处,让家长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激励,让家教动力更为持久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指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取决于他本身的能力,也与教师及同伴对他的期望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道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能发挥的力量也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教育理论水平,还与家长自身、学校与社会对孩子的期望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家教合力,教师与家长交流时要多提学生的优点,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希望,同时,也要多赞扬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让家教的动力更为持久。如班级上学期进行了“优秀家长”的评选活动,并给部分优秀家长发了奖状,使有的家长(尤其是一些中下生的家长)受宠若惊,连连感谢老师的认同,并表示会继续配合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一活动引起了其他没获奖的家长的注意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促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教育工程,家长一定要有爱心、耐心、信心,用亲情和关爱温暖孩子因犯错而受伤的心灵。当家成为孩子激烈拼搏后的坚实基地、温暖的心灵港湾时,每一个父母都会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感到无比的欣慰。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 理性思维 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 反思 ,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掌握 心理 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心理品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三)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形式新颖,功能强大,形象、直观、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再现真实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讨论、反思,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关于教育的论文3000字

人是哲学的一个永恒主题,而 教育 的本质则是精神成人,由此,人成为了哲学与教育的契合点,是联系哲学和教育的重要媒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哲学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篇一 《浅析教育哲学视角下的生命教育》 摘 要:生命教育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不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现今社会对生命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本文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浅析生命教育,关注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探寻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寻求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力求对我国当前生命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教育哲学; 生命教育;生命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思想首先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怀特在1968年首次提出的,杰•唐纳•华特士指出,生命教育是一套系统,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标: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逐渐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唐纳•华特士所指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对个体生命状态进行的教育,强调的是最终使个体能够追寻到终极信仰的愉悦和幸福。 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 (一) 爱好 智慧与追求真理 智慧是思考的结晶,是哲学家对人、对生命、对世界、对所有问题思考的结晶。有了智慧,人的生命才有深度。学习哲学是一个获得智慧的有效途径,而真正的智慧,还是要透过生命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把生命投入人生的价值体系中去实践,藉以安身立命。对生命与世界的好奇,探究与追求真实与真理是哲学最内在的动力。哲学追求真实的道理,追求人类共同的道路与理念,透过 理性思维 的分析,掌握事物的本性。哲学对人与世界作根源性、全盘性与深入性的反省与探究,进而寻求人类更真实的存在。 (二)重视生命教育的伦理价值 生命教育是与伦理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古希腊的哲学家无不重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从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中我们得以追寻生命教育的踪迹。伦理具有普遍性,中国哲学家常将良心视为伦理价值的标准。因此, 良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求我们要按真理的本质去生活。在实际的生命教育过程中,不以伦理道德为基础和核心的生命教育是无法正常和有效开展的。 (三)关注现实的思考与反省 当今的社会,科技与物质文明中强势的工具理性与科技理性的冲击,带给生命与生活前所未有的困惑。面对困惑和迷茫,作为现代人不该是自怨自艾,在迷茫中度过余生,而应不断对现实加以思考和反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式 方法 ,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生命教育在我国历来已久,也日益受到全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但总体而言,教育系统中对生命教育的重视还很不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重视生命教育应当成为教育部门新的教育使命 作为教育行政当局,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和引领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并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加以推动。作为学校和各科教师,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响应者,要把生命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二)拓宽 渠道 ,生动活泼地开展生命教育 现阶段,中国内地开展生命教育并非一定要另起炉灶,而是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生命教育可以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 文化 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三)重视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台湾教育当局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初期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也相当重视对师资的培育。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采取指派教师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集中教育培训、加强生命教育观念的宣导、举办读书会、现场观摩教学、观看视听教学资料、制定教师手册等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四)重视家庭、社会力量,形成生命教育合力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关注生命教育,使我们得以开拓视野,从新的角度解释看待生命教育的贯彻和实施,更好的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吴亮奎.先秦道家生命教育哲学的特征及其当代意义[J].现代教育论坛,2008(10). [2]王明洲.新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南志涛.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J].当代教育论坛,2007(04). 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篇二 《教育哲学的必要性与价值》 摘要: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学》一书中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并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笔者受其启发,从人作为哲学和教育的契合点出发,认为教育哲学的独立开设极其必要,其价值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 反思 。 关键词:教育哲学;必要性;价值性 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一书从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教育在人的生存、发展中的意义,着重关注了人的自由、理智、权利的发展和教育的职能与价值,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主义关怀。面对来自学术界和实际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哲学价值性的不断质疑,石教授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并针对教育领域中的几个基本议题――知识、教学、民主、公正等,从哲学的高度给以清晰、具体、理性地阐释和论述。这本书让笔者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概念,它使笔者在全新的视域里窥得了教育的全貌,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和信念,更引发了笔者对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和价值性的深思。 一、哲学和教育的契合点 哲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它是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结合,探索现实世界变得更好的可能性。哲学自产生之初,就以人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人们源于生存困境而提出哲学问题、进行哲学思考,不断对人类自身进行探究、追问、考察、批判和反省,以不断追求民主与自由、超越与解放、人生价值与意义。与此同时,教育就是力图使人向最真最善的方向发展的活动,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最终追求应是“使人成为人”。无论教育者持有何种人性论,认为人性善也好人性恶也罢,或者认为人生而是块白板,其目的都是试图采用较好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来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人的思想和素养,完善人的性格,促使人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的根本精神和哲学是相通的,都关注人的发展,并体现出理性的精神。哲学和教育都以人、世界以及两者的关系为根本问题。 人是哲学的一个永恒主题,而教育的本质则是精神成人,由此,人成为了哲学与教育的契合点,是联系哲学和教育的重要媒介。在此意义上,教育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活得更美好,它的本真追求应该是不断地回到教育的基本问题,回到教育初始的问题,其真义就是为了探询何谓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教育哲学就是这样一种给教育行动赋形的活动,即赋予纷繁的教育行动以和谐而优美的形式,使散乱的教育行动朝向对善好人性的促进”[1]。 二、教育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受苏联的影响,教育哲学课程一度取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拨乱反正,教育哲学才迎来了复苏的机遇,并由此得以蓬勃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的教育哲学已经重构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教育哲学研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教育哲学的价值不断地遭受来自学术界和实践教育工作者的质疑,人们为教育哲学与教育学如何区分、教育哲学是否有必要独立开设等问题困惑和争论不休。 对于这些困惑和问题,石教授给予的回应是清晰而明确的:教育活动需要哲学,教育哲学的独立开设极其必要。正如黄济先生所谈到的,重新开设教育哲学,首先是学科设置的需要,是培养视野开阔、理论思维水平高的师资的需要;其次是拨乱反正、有效审视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并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的迫切需要;另外还是有效应对教育所不断面临的新挑战并完成未来赋予教育新使命的需要。总之,教育哲学的重新开设,是教育实际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教育科学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2]。 我们知道,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目的具体要回答的是理想的人的素质结构与规格。在这方面,虽然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都可以提供知识基础,却仍然不能满足界定和明晰教育目的的要求。只有当教师及教育研究者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才能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寻觅到教育的意义。此外,哲学对于教育活动之必要性还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影响而间接地表现出来。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蕴含着理论的,即使这些理论可能只是一些缄默的理论。教育理论的产生和辩护必然受制于一般的哲学,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往往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一个时代哲学基础或立场的变化也必然会带来教育理论的革新,从而间接然而却是非常有力地影响到教育实践”[3]。 三、教育哲学存在的价值 高伟教授认为,“为教育哲学存在的价值进行辩护是一种不具有思想性的学术行为。作为学科的教育哲学不需要辩护,教育思想才需要辩护。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为时代所需要的教育思想给出理由”[4]。石教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进行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并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教育哲学可以帮助教育者思想的成熟,增进其理性并引导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因为教育哲学就是对教育实践寻根究底的反思,教育者唯有在其帮助下才能在学习许多教育知识的同时获得教育的“真知灼见”。这一点正如奈勒所指出的:“无论你干哪一行业,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教师或者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之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5]。除此以外,教育哲学还可以检验和引导公众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政策进行理性的分析,促使教育学者对教育知识进行批判与反思,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对话提供思想平台。在这里,石教授特别指出,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不是一个无立场的思考,而是从著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学术信念出发,对教育哲学价值的主观阐释。 受到石教授思想的启发,笔者认为,教育哲学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命价值: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 时下最时髦的一句教育 口号 是“教育‘以人为本’”,而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和动物共有的种生命,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类生命――超自然生命的生命[6]。超越性――人的生命本质――对人来说,追求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当今的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其结果是,在教育的作用下,现代人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存在的必要性发生怀疑,这种怀疑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生的幸福与人类文明的进步[7]。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自杀问题的日益严重。自杀源于人生意义的匮乏,源于作为日常生活准则的价值合理性的丧失[8]。因此,我们的教育最基本的作用就应该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不断获得或重建价值的合理性,获得或重新体验生命的意义。 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揭开生命的困惑,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把个体的自然生命引向超越性的类生命,使人的生命达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教育哲学意味着不断把个体成长引导到最初的起点,以向自然的不断回归来甄定自我发展的方向,以热情与理智的培养来提升人性的境界。对教育哲学的理解,可以使得我们对教育、对人自身以及二者的关系获得更准确地把握,在研究教育问题时也有了一个根本的立足点。 (二)文化价值: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 众所周知,教育的内容是文化,文化的传递又必然基于人生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价值追求直指个体的精神世界。精神的侏儒化正成为时代的精神状况,当前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多地湮没在现实的功利主义欲求之中,成为了个人搏击世俗生活利益的工具。宗教关乎信仰,哲学追问本源和价值。教育学是带有人文性质的社会学科,它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或者教育问题,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个属于教育事实的问题,当研究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时已内在地包含着自身价值的前提,体现着价值的追求。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价值、体现着价值、追求着价值,从而与更为宽广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于哲学思维来审视教育活动,以更高更广的视角来明晰各种教育价值、教育观念。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哲学便优于教育原理,前者探求的是教育背后的深层东西,比如以什么方式、据什么观念来认识教育、教学等,已经不拘泥于就教育而论教育。所以,教育哲学能够帮助分析和辨明教育中隐含的价值观点的合理性,能帮助教育工作者发现那些未经反思而认同的价值观点,使他们通过不断地价值完善及反思以达到最终传播和传承价值的目的。 教育哲学的意义正在于帮助教育工作者澄清教育价值,激励教育实践者对教育价值的合理认同,唤起教师作为完整的教育人进入教育实践,促使教师的教育实践成为完整的实践,而非工具性的、技术性的教书匠的行动。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更宽广的思维、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平庸的追求。 (三)实践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人类极易不计后果地拥抱一波接一波的变革,也极易盲目地抵制变革,保守传统的价值观念。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直以来,哲学的功能之一是对当时一些争论进行批判性检验,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哲学的另一功能是帮助人们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和逻辑问题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那么,教育哲学的学习就有助于批判思维的养成和正确教育观念的形成,它能够使人们用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待教育和新时代的变革,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给以深入、理性地反思。 石教授提到,“教育哲学的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是为那些在教育实践第一线的教师、校长、教育行政人员等服务的。”[3]35在教育实践工作者看来,教育哲学总是高高在上的形而上的知识,与教育实践相分离,因而造成了教育实践工作者对之不理不睬,也使得与之相关的著作被束之高阁。关于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也一度引发了教育者的热议,它到底是该哲学化还是实践化,似乎构成了教育哲学的两难处境。其实不然,哲学化取向或是实践化取向本身都无可厚非,都是教育哲学的发展路径之一。研究者由于学术背景不同必然有自己的偏好,只是最终都需在偏向的“度”和“量”上把握好,给实践以指导。此指导并非要告诉教育实践工作者什么是无可辩驳的教育真理,而是帮助他们思想上的成熟,增进他们教育思考和教育实践的理性水平。美国当代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在评价杜威时说,杜威的最大贡献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希望从哲学中得到任何普遍有效性或真理这样的东西。那么此刻,我们也不能希冀从教育哲学中寻求到一套完整的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案,我们所能得到的是理性的提升和反思品质的形成。正如高伟教授所言:“一种可能的好的教育哲学仅仅探索一种可能性,其意不在于取代,而在于希望通过它来发现我们思想当中的困难。事实上,无论是哲学还是教育,当然也包括教育哲学,都不会也不能拒绝那些关于人类幸福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价值。而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教育中安置这些价值”[4]。 总而言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哲学问题,教育与哲学的结合点是人。教育走向哲学是把人引向对人生最重要事情上的思考,引向对日常生活的超越。教育哲学使教育工作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教育中的基本问题,其存在必要而且极具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试论教育哲学的三重指向[J].教育研究,2010,(6):15-22. [2]黄济.教育哲学初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13. [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高伟.论一种可能的好的教育哲学[J].复旦教育论坛,2011,(2):5-9. [5]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35. [6]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 [7]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2):19-23. [8]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23. 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篇三 《试谈高等教育哲学对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使命的哲学观 所谓大学使命,描述了大学存在的意义和发展前景,是人们对大学应有价值的判断和要求,是人们对大学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大学》中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事实上,这句话非常清晰地表述了“大学”的三重使命。大学的使命为大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不但能够让大学内部组成人员对大学实施的各种活动有了更好的理解,也确保了大学内部的组成人员对大学的发展目标达成共识,树立良好的大学形象,为大学的发展赢得很高的社会信誉和社会支持。因此,大学使命对于大学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著名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高等教育哲学存在两种途径来确立它的地位,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1]坚持认识论观点的人,他们更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作为追求知识的最终目的。西方的中世纪大学以追求知识与传播知识为目的,调要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以进行真理的探究和人格心灵的陶冶。而坚持政治论观点的人认为,人们对深奥知识的探讨不仅是对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大学,那么,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也就无法容易理解,当然也就更不用说解决问题。“大学不是独立于社会的空中楼阁”,伴随着大学逐渐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走出了“象牙塔”,它成为关系到个人生存和国家生存的“工具性”活动,高等教育价值观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重认识论转向了中政治论;大学的最终目的由追求和传播知识转为紧密联系社会、为社会服务。 二、大学使命的定位 在社会的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显得越来越密切。一方面,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对社会的依赖也越来越多,不可避免的融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系统结构中的一种实体机构,承担着自己的那份责任和使命:将对真理的追求、文化的传播为己任,引导社会行为方式和道德舆论,研究和传授科学,教育新人全面发展。[4]现代的大学,除了承担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责任,还要引领文化传承,承担起塑造大学生心灵的使命。 (一)大学固有的职能培养人才 潘懋元在对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论述中指出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产生,首先要发展的是培养人才的职能,高等教育最为基础的价值就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主要任务救市是通过传递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教育人、培养人。“就本源而言,人希望成为真正的人,而非异化的人。”除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的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来完成它指引科学和社会发展的使命。当今的大学不是太功利化就是太理想化,教育的改革也只有使教育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科技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就业的要求,来缓解学生就业、创业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面对现实、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教育的目的要服务社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校由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轴心的位置,作用和目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把发展学术作为第一要务,而是着重培养实用人才,发展实用知识。“21世纪初是学术界发生重要转型的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是全球高等教育管理、方向和财政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紧密联系社会发展需要,直接和广泛的服务于社会。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将会从根本上破坏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巨大要求也就无法得到满足。 (三)大学教育要承担起塑造大学生心灵的使命 大学生并不愿意思想受到禁锢、自己的心灵受到侵犯,所渴望的而是教育者关注他们思想和心灵。如果教育者对学生只是一味的指责,并不帮助学生建立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只会让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感到迷茫和彷徨;如果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陈旧的思想观念禁锢,也只会让他们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要满足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能够适合社会的迅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的关注,成功塑造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灵。 高等教育哲学的认识论和政治论要么重视教育知识,要么重视社会价值,使得人的主体性被忽略。教育作为人的活动,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属。希腊人生哲学的精髓是“一己之修明”;我国儒家思想则在强调“学者为己”,主张通过教育达到“为众人与社会之福利”的目的。这就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起来,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个体与社会“安所遂生”。 所以,高等教育所追寻的最终目的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播和为社会服务,应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协调统一;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更好的提高自身的修养,而不是单独的注重某一方面。因此,大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个人的修养上,它是培养人的社会组织,必须通过为人类发展服务来达到最终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猜你喜欢: 1. 有关教育哲学的论文 2. 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 3. 思考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4. 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5. 谈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教育 这个话题无论在何时厚实受到大家关注的,人类离不开教育,教育才会成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的精选 议论文 ,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一 教育,小而言之决定着人的命运;大而言之,决定着的前途。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文凭俨然成了高薪水的代名词,,跻身白领,抬高身价,老师家长学生演绎着时代的疯狂。 名校陪读多疯狂 在一座座中学的附近,陪读村发展,意识到教育是人生唯一出路的家长们,抛弃了优越舒适的生活,浩浩荡荡地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与孩子一起为高考做。夜深啦,陪读村里仍透出点点灯光,灯光下那一张张写满疲惫却稍有懈怠的脸,令人不禁感慨应试教育的疯狂。让我从心底祝福,愿命运能青睐! 起跑线上多疯狂 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耳熟能详的至理 名言 ,人不希望的孩子成才,便上演了起跑线的疯狂,要选的,老师要挑最棒的,培训班应运而生,证书漫天飞舞,是好孩子就得跟着大人跑,放弃的天性,丢掉的 爱好 ,个天真的孩子成了家长与同龄人竞争的砝码,成了家长炫耀的资本,小小年纪就背上家长给预定的成才计划,沉重的翅膀诉说艰难!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 马拉松 ,最后的赢家起跑就冲在,长路漫漫,何苦一开始便把弄得精疲力竭?厚厚的镜片,病态的思想是对时代无声的控诉。 呜呼!疯狂的时代!时代的疯狂!教育民族复兴的原,懈怠!偏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拯救教育!拯救人才!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二 近来看了一本书,让我感触极深,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中国的希望在哪里》。书名很好听,主要讲述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的落后,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讲述了当今社会需要人才,中国的希望在于对人才的培养。 自从科举制度发明以来我国教育呈现出日趋完善的境况。科考也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因此,教育制度的完善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素质,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也说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兴国安邦的基础,是文明传承的纽带,是塑造灵魂的沃土。古往今来,“教育为民,教学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发展强大,必须要有“具备创新思想的新型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当然是教育出来的,这是教育的第一要务,时代需要更新的人才,时代需要创新的教育。 中国的教育日趋完善,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老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 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教去学,都是一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这是难以出现人才的主要问题。 在近代欧洲,规模并不大的社会经济转型,产生了包括马克思的一个又一个大家,当代中国的转型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世界罕见的,去尚未能看到大师产生的踪影,屹今已有八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十三亿人口的大陆,人才济济却无一人获奖,中国的希望在哪里,没有人才,哪来的希望。 至此我们因该明白,光是“教”或是“育”都是行不通的,只有两者结合,这样才有用。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许多青少年感叹压力太大,可是,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导,国家的重担,统统被冠以“教育”之名压在原本一群活泼的有朝气的青少年肩上殊不知他们已经喘不过气来了,我不经要想像鲁迅先生那样发出呐喊:“救救孩子!”试想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吗? 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如果把“教”和“育”割裂开来,我们将永远都不能解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了。 教育由“教”和“育”组成,“教”是言传身教,授业,解惑“育”是培养,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两个字必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若,”教”与“育”分开,那教与育的含义就会混淆不清,因为教育的意义为“教授知识,培养人才”,人才造就中国的未来,教育成就希望。 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是中国的希望,只有教育,成才,希望三者互相协调,互相结合起来,才会有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我们的美好未来!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三 苦者,乃五味之一,引申为劳苦。最早约见于《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亚圣此言自古以来被作为修身的金玉良言。 如今时兴“苦难教育”(一说“挫折教育”,义同),其施教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大力倡导的做法之一是创设挫折情景,让他(她)们经历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锻炼。还有一个与“苦难教育”殊途同归的活动叫作“忆苦思甜”,大人们用他们的苦难观教育我们,说他们那个时代是如何苦难,缺吃少穿,没钱读书,云云。 其实,每一时代都会有各自的苦难,只不过不同时代对苦难的感受不相同罢了。父辈们认为挖野菜、捡煤渣是苦难,有书念才是幸福。但现在的孩子却觉得只要能不被考试所累,宁愿去捡煤渣、挖野菜。大人们觉得现在的孩子生在好时代,长在蜜糖罐里,因而,总想让他们也体验一下自己儿时的苦难,诸如吃窝窝头,喝黑面粥,咽菜糊糊……然而,在孩子眼里,这些都不算苦难,反而从“忆苦饭”中尝到了刺激和新鲜感。如果可以交换,让大人们去体验现在孩子们学习的重压,对他们来说,重温童年,弥补学识的不足,何尝不是一大快事。 可见,苦难有它的时代性。这个时代是苦难的东西,下个时代或许成了游戏;上个时代的苦难,放在今天不一定是不幸;下个时代的幸福,放在上个时代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好运。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体验着各自的苦难,完全没有必要用自己时代的苦难去磨砺别人。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苦楚。 对父辈那个时代所经历的苦难,只要知道就够了,不需要重复。苦难对每个人来说,既不是生命的运气,也不是生命的不幸,它只是一个事实。人生在世,他的任务仅仅是在体验自己的那一份并在忍耐中清除它,而不应人为去制造它。倘若把孟老夫子《告子下》的话引向极端,进而视“苦难教育”为万能,其结果便是给下一代人增加了双重苦难。 我们应当走出这一误区。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四 论中国教育 中国的教育总能用死板来形容。 为什么说是死板呢? 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中国教育制度的实施中来寻找答案。 从古时科举到近代应试教育再到现在的素质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化,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一成不变的,都是一纸定人生。 古时的八股文,形式固定,内容僵硬,造出来的一批一批的所谓的人才,其实都是书呆子。仿佛这是自古天成的一样,中国的教育无论如何风风火火的改革,都只能造出纸上的皇帝,没有一点实际才干!可悲的中国教育… 再来说中国近代的应试教育,这是古科举发展到现代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所有国民都在灵魂深处烙下了应试教育;这个时期,所有的国民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本领。这一身非凡的本领是什么呢?是用一刻钟背下一本书,是千千万万份试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无论什么知识都是死记硬背,从来不会去消化,只是单一的储存在脑中;天下万般事,唯有老师的指令是真理,即使老师是错的,大家都还是惟命是从。从来不会去思考什么对与错,只是一味的接受。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即使你有再出众的才华,也只能被这种教育将才华点点抹平,让你成为一个大众化的人。 应试教育影响了很多代人,直到现在应试教育的概念都还在人门脑中安家,真是根深蒂固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接下来谈的是素质教育。何为素质?以培养学生德、志、体、美、劳为重点,全面发展学生潜能,以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理念来指导教育学生。这概念说得美仑美奂,但实际呢? 在学生中最流行这样一句话,‘减负课本少,教辅资料多。减负不减重,背上大山多。嘴上说素质,笔下是应试。’这句话真是形象啊! 应试教育,学生负担过重,到了素质教育,就马上提出“减负”这个概念。刚开始,学生们还欢喜了一阵,可到后来,大家却发现减负其实是形势上的减,实际是在加大我们的负担。课本上的知识变少了,课本变薄了,但是我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老师要求买的资料越来越多,课桌里早已被书塞满了,课桌上仍是山一般高的资料。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减负吗? 素质教育到底是何种教育啊?有人说这是变了称号的应试教育,对啊,打从一开始那些个教育专家就在那儿挂羊头卖狗肉,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们简直把我们当猴耍。 我们这一代人,科举早已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无法知道科举到底怎么样,但是我们却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批先者,我们明白中国的教育制度。 在这个所谓的精英云集的时代,国家提出教育革新,教育多元化,于是便引进了所谓的精英人才教育,在这些这样那样的教育背后,其实还不是那一纸定人生。 我们还是学生,看着中国的教育之路,虽不如那些老师学者看得透彻明了,但我们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份子,也深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学海路一走就是十七、八年,人生的四分之一都用在了学习上,学习先贤圣明,学习科学计算,为人生后面的四分之三打基础。 但中国的教育现状着实让我们心忧。我们需要的是一条出路,是一种能走向成功的教育模式,不是这个时代下教育的牺牲品。 猜你喜欢: 1. 描写教育的满分议论文满分模板 2. 教育孩子成功的作文 3. 关于立德树人的议论文作文 4. 父母教育孩子议论文800字 5. 教育四个不为心得体会3篇

关于论教育的论文3000字

进行 教育 研究,离不开教育研究范式的指导。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研究范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多是追随西方研究现状而进行的研究,缺少教育研究范式的本土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研究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体育道德教育及其教育重心

【摘要】体育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具有以人为本的核心特征。由于体育道德本身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前社会诸多体育道德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按照教育对象范围大小,可以将体育道德教育划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种教育形式。其中,体育院校中的教育是体育道德教育的重心,可以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贯彻落实。

【关键词】体育道德;道德教育;教育途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

一、体育道德内涵及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体育道德的内涵

所谓体育道德,是调整体育社会里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构成上看,它有两部分,一是一定社会的共同生活对人们的体育行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社会体育公德;二是社会对从事体育工作的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体育职业道德。”二者同时分别属于社会公德范畴和职业道德范畴,体育职业道德只是在社会体育公共道德的基础上多了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体育道德本身地位重要。不管是从国际视野来看,还是从体育道德所约束的各种社会角色来看,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主流 文化 的一部分,它的道德要求已经成为能够影响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而存在了。

其次,体育道德失范现象阻碍公平公正的发展。这里的体育道德失范是指体育活动参与者在道德范畴里的越轨行为,使道德不能正常发挥调节作用,导致体育社会的无序。

再次,新的体育道德问题亟待解决。除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道德问题,在新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还面临着许多新的体育道德问题。这些问题是伴随着人们全新的生活特征和体育的新特点产生的,要应对这样的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迅速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计划,但要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得靠全社会范围内的体育道德教育。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社会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体育道德的社会教育 渠道 广泛,它可以是 政策法规 的约束教育,可以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影响,还可以是人文道德的环境熏陶。环境熏陶是众多教育渠道中进展速度最慢,但也是受影响最彻底的体育道德教育途径。只有不断地为全民健身创造条件,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体育道德教育的成果才能日渐突出。

虽然社会教育的受众范围大,但是教育的针对性较弱,因此,社会教育只能作为体育道德教育的扫盲班,使社会公众对体育道德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衡量和评判标准。

(二)学校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是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具有系统、直接的特点,因此是体育道德教育中最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学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对中小学生的的教育,要侧重奥林匹克人文知识、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想和体育道德教育;对在校大学生就应该进行正规体育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三) 家庭教育 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条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不断满足,精神追求在人们的价值观念里变得越来越重要。参加体育活动是一件既舆情又有益于健康的活动,况且身体健康也是精神愉悦的基础,因此,体育是与现代家庭密切相关的一项活动。人们经常参与的与体育相关的活动除了日常体育锻炼,还包括观看和评价体育赛事、关心体育动向、从事体育相关行业等,在这些活动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能传达个人的体育见解,体现个人的体育道德观,从而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影响。

三、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

(一)体育道德所面临的挑战要求体育院校带头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

历史证明,思想道德的培养有助于指导人的实践行动。因此,体育道德教育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指导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近些年体育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出发,可以看出体育道德正面临着一些挑战,也可以发现要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当先从体育院校开始。

体育院校的科研成果累累,科研人员众多,如果这些人员和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投入市场和赛场之前能够在用途和意义上有个价值倾向,就会对竞赛公平产生相对积极的影响力。体育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体育人才的高等院校,无论在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还是普通体育 爱好 者的体育道德培养方面,都可以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社会供应高素质体育人才。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是体育道德教育应对各种挑战的首要战场,是体育精英、体育文化、体育真谛的所在,是体道德育教育的重心。所以,体育院校有责任带头贯彻落实好体育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为体育社会的上层建筑把好关。

(二)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富含体育道德因素。爱国自强、拼搏奉献、追求进步、崇德守则,团结友谊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每一项都富含体育道德因素,这在前文中已经有所体现。

其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添补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大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存在多种不足,其中就包括道德方面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可以通过体育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结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道德方面的内容,完成它们彼此之间有益的补充和修复。

体育道德教育的学校教育通常情况下存在“管教式”和“说教式”的不足,即一个是硬性管理,教育内容难以内化;一个是机械灌输,在学生中易引起逆反心理。然而,体育院校的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对其大学精神的形成条件的活用,轻易避免这些不足。比如,在了解校史的过程中,学生们带着对历史和人物的兴趣了解到热爱国家、热爱集体、追求进步和拼搏奉献精神也是体育道德的要求;在团体比赛中,体育活动会教会学生团结协作、拼搏竞争、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一系列道德品质。

总之,体育道德教育为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架起了一座桥梁,桥的此岸是学生,桥的彼岸是教育成功的对象。体育道德教育不仅通过体育院校大学精神让它自己充满了生机,更给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其道德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向剑文,辛静.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

[2]潘霞.论公平竞赛[J].体育文化导刊,2010,(1).

[3]黄彬,王爱萍.“人文奥运”与现代体育伦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8.

[4]熊文.竞技体育伦理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4.

试论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若能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那必定能达至更佳教育效果。 文章 针对家校合作中遇到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指出尊重家长的重要性,列举了若干有效的沟通方式、家教 方法 指导以及能促进家校持续合作的激励手段,以利于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家校;家庭教育;尊重;沟通;指导

“知子莫若父,怜子莫若母”,家长总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是一种很值得去开发利用的广阔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从而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尊重家长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人与人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才更容易接受对方,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在指责学生错误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家长的身上,埋怨家长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甚至说出一些诸如“孩子是跟你一辈子的,你现在还不教好他,以后后悔的还是你自己”的话;有的教师把家长当成助教,随意给家长提要求、布置各种任务,处处要家长签字,弄得家长筋疲力尽。这样会让家长觉得老师在推卸自己的主要职责。也有的教师总爱把学生的过错完全归咎于学生或学生家长,这必定会使家长心里不舒服而导致彼此关系僵化。在与家长进行联系时,首先要以诚相待,使交谈气氛和谐一致,提高双方的心理相容度。如家长访校时,教师可起身相迎并让家长坐下,让这些无声的语言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使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学生,进而使家长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以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实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其次,要尊重、理解家长,在交谈中要善于倾听,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二、沟通,为家校合作搭建平台

沟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与家长沟通,是教师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沟通前的准备。事前要对该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了解,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以及教师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其次,要创设合适的沟通方式。教师应当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沟通机会,开拓沟通渠道。如针对学生在家“不参与家务、做作业拖拉、爱看电视”等现象,特地开设“每周家长意见反馈本”,让家长每周给孩子的表现来个小结,并于周一带回,教师适时回应家长的某些疑难或简单描述学生在校的表现。这种方式的沟通很受家长的欢迎,家庭与学校对孩子都有更深入的了解,既促使家长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也能收到很明显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家长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沟通技巧。针对放任型家长,要强调父母的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使家长明白自身的责任。针对粗暴型家长,应该有策略地向家长多报喜少报忧,减少家长粗暴现象的发生,促使家长与子女交流,消除教育过程中的障碍,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环节中的作用。针对理智型家长,则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其介绍子女的全面情况,一分为二地分析,并帮助其确定更合理的教育方法。针对呵护型家长,应该突出问题的不良“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沟通是一门艺术,只要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增强家校合作效果

要想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多提指导性建议、少说空话,不要把沟通当成是汇报情况或告状,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心真意地帮助他的孩子进步。

1. 专家型指导

现在的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尤为迫切。有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铺天盖地的练习题,假期排着满满的兴趣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家长却认为工作很忙,于是把家庭教育交给家教、长辈,或只单纯地关心孩子的成绩、作业等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评价,觉得自己的孩子总不如人,孩子有一点儿毛病就感到无可救药。也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健康,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诸如此类,都是部分家庭教育的误区。为此,学校可每年或每学期开展一些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咨询活动等,以更新家长的家教观念,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2. 教师的专业指导

孩子能够成才是每个家长殷切的期望,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懂得运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可结合班级实际不定期给家长印发家庭教育资料或推荐相关网站、报刊。教师可以派发给家长《中、美孩子吃饭异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等资料,推荐“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中国教育网”“中华教育网”等网站,并鼓励他们到邮局订阅《现代家长报》。这样,就使家长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他们学会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抽时间去阅读教育资料。所以,教师要随时随地去发现并纠正家长在教育中的偏差。如班级同学小L的家长在“家长意见反馈本”中常提女儿的缺点(其实小L是个很乖的孩子),每周都能找出女儿的一些不足之处。小L刚开始一两周还是很愿意改正妈妈提出的要求,但慢慢地就没有动力去改了。这时,教师从中发现了原因,及时指导家长对孩子要有客观的评价,语言最好要有激励性,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看待孩子做事要重过程,不能光盯着结果,不然可能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小L家长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以后常能看到她对女儿的赞美。小L也越学越带劲,上学期还取得了总分第一名。

3. 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的互相指导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比较成功,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 经验 介绍,因为他们的经验也许比老师的指导更有吸引力。有些在家庭教育中处处碰钉子的家长也可向其他家长或老师请教。这样,大家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下共吐心声,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体会,可能比看书得到的收获还要大。

4. 开展相关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指导

教师可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以增强教育效果。如每周要有一次以上与孩子共同读书、谈书,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孩子,给孩子的读书表现写个评价,有条件的可拍下相片或录像等。亲子活动有很多,但无论搞什么样形式的活动,都必须让家长明白其中的好处,让家长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激励,让家教动力更为持久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指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取决于他本身的能力,也与教师及同伴对他的期望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道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能发挥的力量也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教育理论水平,还与家长自身、学校与社会对孩子的期望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家教合力,教师与家长交流时要多提学生的优点,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希望,同时,也要多赞扬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让家教的动力更为持久。如班级上学期进行了“优秀家长”的评选活动,并给部分优秀家长发了奖状,使有的家长(尤其是一些中下生的家长)受宠若惊,连连感谢老师的认同,并表示会继续配合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一活动引起了其他没获奖的家长的注意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促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教育工程,家长一定要有爱心、耐心、信心,用亲情和关爱温暖孩子因犯错而受伤的心灵。当家成为孩子激烈拼搏后的坚实基地、温暖的心灵港湾时,每一个父母都会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感到无比的欣慰。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 理性思维 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 反思 ,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掌握 心理 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心理品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三)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形式新颖,功能强大,形象、直观、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再现真实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讨论、反思,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幼儿 教育 是个人毕生教育的开端,同时也是个人教育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篇1 浅谈幼儿教育价值和现状的 反思 【摘要】本文阐述了教育在幼儿阶段具有的作用和价值,重点分析了现在幼儿教育现实情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幼教工作的建议和 措施 ,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童年氛围。 【关键词】幼教;素质;玩耍 一、引言 对于一个人正式的教育就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这是我们对一个人开始正规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道德底线等方面的教育,这是我们对一个人开始正式进行社会生存技能的培训。因此可以看出幼儿教育在教育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的家长也把孩子的起跑线人为的设定在这个地方。由于社会上“双独”的宝宝越来越多,一个孩子不仅是一对小两口的问题,更是幼儿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两个家庭的问题。幼儿的教育越来越成为现实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虐幼事件频发,大家关注幼师素质能力建设问题,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人们开始思考怎样对待孩子的教育内容优化问题。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集中到了幼儿教育之中,对于幼儿教育的深层次思考进一步加深,对于其价值思考还是基于对目前幼儿教育现在存在问题的分析。 二、幼儿教育的作用 一个人的教育是从幼儿教育开始,它是我们开启孩子学习程序的钥匙,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发育很快,这时候的教育是否得当,对于孩子智力、情商等开发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很多孩子潜能的开发主要源自这个时候的一种教育,只有教育得当,孩子才能更好地开发智力,延展情商。幼儿教学阶段也是人类认知世界最快的一个时期,小学前的孩子就具备成人一样的大脑,这时候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不断提升,对事物具有了自己的一种看法,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孩子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弥补的一个教学阶段,一旦错过,将耽误孩子的一生。另外这时候也是孩子感受关怀和爱护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接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关心,然后他们也会将这种关心反馈回去,使得他们在感受爱的同时,也学会爱别人,这也是孩子需要在幼儿教育中不断学习的。 三、存在的问题 (一)联想的空间受到压缩。 三到六岁的孩子的 想象力 相对人的一身来说,是十分丰富的。而然国内的幼儿教育起步较早,在很多的时候将一些小学知识进一步下放到幼儿教育之中,使得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接受一些提前教育,例如小学的英语,数学加减法运算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孩子加餐,这也是现在孩子家长的一种心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也正是因为这种幼儿教学的小学化发展,使得更多的孩子失去了联想的空间,他们的思想被完全固化,在孩子的眼里,太阳不是一个简单的恒星,他们将给太阳赋予更多的含义,例如太阳是一个蛋黄派,太阳是一个圆圆的饼。如果你问孩子这样的问题,他们会给出丰富多彩的答案,也许在成人看来,这些千奇百怪的答案是很多都是一种无稽之谈,可能看起来都十分可笑,但是这是基于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联想,一种 发散思维 ,但是现在的幼儿教育对于这方面的抑制相对比较严重,对孩子开展了认识教育是基于一种理性化教学手段,没有注重对于孩子发散思维的一种培养,只是粗暴地将认识教育建立在一种成人视角的教学之中,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联想思维的发展。 (二)超负荷的学习压力使得孩子从小出现厌学的苗头。 很多家长需要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观点驱使家长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例如给孩子报一个钢琴班,报一个书法班等等,选择双语幼儿园,从幼儿园开始就对孩子进行英语和汉语的双重教育,这种教育的出发点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失去了更多玩耍的时间,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之中,学习的压力不断增大,但是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处在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的是玩耍的时间,他们在打闹的过程中将学会更多的生活技巧和社会 经验 。 在玩耍的过程中,他们学习起来更加具有兴趣和积极性,这些在正规的教学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很多家长目前还不明白这个道理,还是一味地进行教育投资,很多孩子周末、寒暑假的时间都被一些兴趣班所填满,被一些特长课程所挤占,久而久之,这种学习压力使得孩子产生一种厌学情绪,不断对学习失去兴趣,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他们更加没有积极性,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不断提升。因此,家长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将适得其反,兴趣班没有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反而使得更多的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四、促进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幼师素养培训。 幼师队伍建设是现在幼儿教育的主要力量,只有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师的知识能力,提振她们的素质教育的意识,才能不断加强她们在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现在幼教事业。一方面加大对于在职教师的业务技能培训,加强他们知识结构和能力,另一方面,在新鲜血液注入中,需要进一步提出对幼师培养的整体方案,引入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式,使得这些准幼师们更好地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知识,在教学手段和 方法 上需要升级更新,适应现在素质教育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幼师队伍不断得到优化。 (二)教学理念贴近幼儿教育的实际需求。 玩耍是幼儿的天性,桌子对面的教育对于这个时候的孩子相对有点严肃,而且有点早,需要不断拓展在游戏中的教育,孩子对于玩耍有着天生的兴趣,在玩中探索认识,能力创新,思维发散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幼教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暴露出来,需要通过教师知识能力的提升,教学理念的转变,实现幼教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还给孩子一个更美好的童年。 参考文献: [1]熊灿灿,张芬等.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实现西部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探索.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D].2010,12:156-157. [2]蒋文飞,杨欢耸等.幼儿园课程小学化的现状及分析[D].2012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ReformandManagementInnovation(ERMI2012),2012,12:145-146. 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篇2 浅析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运用 摘要:近年,幼儿教育话题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作为祖国将来的希望,幼儿教育对其个人乃至整个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家园合作对幼儿教育有着显著的影响,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家园合作开题,然后对家园合作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简要探讨了运用家园合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园合作;发展现状;新思路 引言 幼儿教育是个人毕生教育的开端,同时也是个人教育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家园合作已逐步成为教育变革的世界性走向,并且促进家园合作的发展也已成为学前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探讨家园合作的有效运用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家园合作的意义 家园合作指的是家庭和幼儿园双方都把自身作为幼儿教育的施教者,并且双方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以完成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幼儿教育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两个要素:家庭和幼儿园(社会也是一个因素)。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首先家长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本身的重要性,同时幼儿园也要争取得到家长的拥护、配合,这样才可能更好地弥补各自的缺陷,从而彼此配合,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 发展现状 家园合作的发展,国外的起点相比较早,体制也比较健全,一些欧洲国家在家园合作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效。国外这方面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加强体制法规建设;合作模式灵活丰富;幼儿园占主导地位;家长全方位积极参与。国内家园合作发展较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幼儿园的角度看,家园合作基础建设已较为丰富。这一点具体表现在:幼儿园建设起的一系列机构与平台,包括了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长参与到教职工考评,家长与幼儿共同活动(包括一起上课,一起参加比赛)等等。站在教师和家长的位置,他们的观点和做法并不一致,尽管现在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已被大部分教师、家长理解,但是大多数家长的配合度、参与度、主动性还比较低,同时,少数教师则认为家长仅仅只是家园合作的配角,他们的教育能力仍然还有待提高。因此,目前,国内家园合作的现状就是重要性得到了共识,基础建设也相对完善,但双方合作还没有落实到位。 存在问题 尽管我国在学前教育中也踊跃开展家园合作建设,但是在目前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①家长认识不足家长对家园合作的认识还较为肤浅,在很多家长看来,教师才是幼儿教育的负责人,对教师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对合作存在疑惑和不足;有些家长工作比较忙,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只能交给上一辈照看,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主动性不够,很多家长认为自己仅仅只是家园合作的配角,教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很少能够主动的加入。②教师的认识有偏差很多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相比家长更专业,对家长的教育能力缺乏信心。家长来到幼儿园参与教学,有的教师觉得是监督他们的工作,从而感觉很不自在,因此不愿意家长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大部分的家园合作活动还只是教师主导的单方面的合作,停留在形式上面而达不到真正的目的。③互动性差很多幼儿园的家园合作都是停留在文件上,没有严格按照计划去实施;有的幼儿园甚至没有一个周密的计划,活动安排比较随意,或是临时决定,这样也给家长的时间安排带去了不便,不利于家园合作的正常运作。同时,有的幼儿园家园合作活动设置不够合理,使得双方的互相性比较差,应该去探讨更灵活、丰富的合作方式。 三、新思路的探讨 根据国内目前家园合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与参考国外的发展历程,探讨国内家园合作发展的一些新思路。 1.加强意识建设 为了增强幼儿园、教师、家长对于家园合作重要性的认知,国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法制建设与宣传,让彼此更深刻的认识到自身的义务与权力。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家园合作,只有利用体制层面的监督,运用科学的教育观念来引导幼儿教育。 2.加深合作层次 过去,家园合作的层次依然较低:仅仅是单方面的合作,家长的参与还只是停留在沟通、了解层面。因此,应当加深双方的合作层次,提升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地位。例如,让家长多参与幼儿园教学;或是建立家长协会,汇聚家长共同的声音等等。 3.拓展交流平台 家园合作建设应该充分利用到现代通信技术的高效性、便捷性。建立班级QQ、微信群,构建班级电话组,还可以有效的利用视频通讯实现远距离的交流。不仅如此,家园合作交流平台的地点不应该限制在学校,社会、家庭都应该好好利用起来。通过拓展交流平台,信息共享,可以让幼儿园与家庭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明确一致的教育目标, 4.丰富合作方式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引导,现有的家园合作的方式,如讲座、 报告 、家长会等等,仍比较局限,最主要的是家长与孩子不易很有效地一起参与(主要还是家长单方面的被动参与)。而教师也能够通过这种合作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不能把家长单纯的只看作家长,家长也能够作为老师,可以组织家长来上课,也可以让家长充当学生,这种角色互换的合作方式能够加强双方的理解与配合。另外,像家访、户外活动等非学校的合作方式也可以适当的施行。当然,家园合作的新思路还远不止于此,随着时代潮流的不断更新,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合作的制度、方式、平台也必将不断完善。 四、 总结 通过有效运用家园合作方法,家长和教师双方都能够很好的完成各自对幼儿的教育,同时还提高了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让幼儿教育与 家庭教育 相互融合,这不仅对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国家学前教育的整体进步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毛小碧.携手合作家园共育——浅谈幼儿园家园合作新思路[J].快乐阅读,2011(14). [2]张蓉.国外家园合作的特点与启示[J].幼儿教育,2004(Z1). [3]辛修勤.浅谈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运用[J].科技资讯,2014(31). [4]戈柔.家园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幼儿教育,2008(23). 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篇3 试谈幼儿教育中肢体语言的应用 引言 肢体语言主要是指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起到表情达意效果的无声语言。在幼儿教育中,肢体语言格外重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育工具。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一些形象化的体态语言,采用比较幽默的艺术形式,通过各个肢体部位表达情绪和情感,从而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幼儿比较善于察言观色,对于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会进行思考。教师通过一个动作,能够使幼儿产生信任和依赖,更加相信教师,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体态语言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因为幼儿的理解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如果教师单纯地使用文字语言进行教学,有的时候就会出现与幼儿沟通存在障碍的问题。通过应用肢体语言,能够使幼儿更容易地理解教师传递的信息,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幼儿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能够有效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例如在学习一些动物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表演,通过模仿小动物,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提高幼儿的记忆能力。 幼儿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运用肢体语言教学能够使孩子把声音和肢体语言有效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孩子吸收。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幼儿更好地记忆所学习的知识,有效保证教学效果。运用这样的形式会使幼儿学习压力减小,强化记忆,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展活动,有效降低遗忘率。 例如在进行“老鹰抓小鸡”游戏的时候,教师通过肢体语言让幼儿按照游戏规则参与游戏,基本只需要讲过一次就能够保证教学效果。幼儿能在良好的氛围中记忆游戏知识,有效保证了幼儿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提高幼儿注意力,增强幼儿理解能力。 幼儿由于年龄小,认知能力比较差,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采用有趣的教学语言和生动的肢体语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就能够有效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合并起来,使幼儿更加有效地理解活动目标与内容。 例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的 故事 时,教师可以进行展示,一边讲解故事,一边掺入肢体语言。这样,能够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保证。同时,能够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提高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如何有效促进幼儿肢体语言的发展,提高幼儿教育效率 (一)在幼儿活动中激发幼儿的肢体语言。 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是幼儿,所以教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有计划地指导幼儿进行活动,激发幼儿的肢体语言。这就需要幼儿园举办的活动应该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与幼儿的个性发展相适合,使幼儿在幼儿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猫抓老鼠的游戏,让幼儿分别扮演猫和老鼠,然后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表演,使学生的肢体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二)教师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进行有效的引导。 教师应该学会利用自身的肢体语言进行引导,使幼儿喜欢上肢体语言,有强烈的模仿欲望,从而有效发展幼儿的肢体语言理解能力。例如学习《两只小鸟》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听音乐的同时做出一些肢体语言的动作。让幼儿有一种自己飞翔起来的感觉,这样能够使其歌唱起来的时候更加有趣。在无形中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促进幼儿肢体语言能力的深入发展。 (三)关注幼儿个性发展,注重幼儿肢体表现。 发展幼儿的肢体语言,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幼儿的成长环境,关注个性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观察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肢体表现,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一些喜闻乐见事物开展活动,在教师肢体语言的引导下,能够使学生愿意利用肢体语言效仿,有效保证学生的肢体语言表现力,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目标。 (四)开展成功教学,增加幼儿肢体语言成功体验。 要想提高肢体语言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使幼儿能够体会到成功。这就需要教师开展成功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更多的成功情感体验,有效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例如教师可以让两个幼儿一组进行表演动作,猜动物的游戏。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幼儿表达正确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结语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于肢体语言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幼儿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教师应该努力读懂幼儿,尊重幼儿,深入到幼儿的精神世界中,找到有效培养幼儿综合发展的途径,使幼儿的主体价值得到很好的体现,推进素质教育。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

教育学的论文3000字篇三 浅谈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时期正是积累知识、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思维意识对以后进入社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民主法治建设和培养法治人才作为重要议题,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面对当前高等院校的法制教育局面,高校大学生的违法犯罪案件在各地时有发生,如何改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让法制教育能够深入人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大学生犯罪现象的时有出现,让本来就备受关注的大学生族群更加受到社会的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已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这让我们不得不直面法制教育窘迫的局面。 (一)课程边缘化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能够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来完成,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编在一本教材中,并编制了全国统一的教材,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两门课程变成一门课程,成为全国普通高校所有在读学生的必修课。但在一些高等院校出现了“法律基础”部分课时量较少,授课内容也相对较少,法制教育在大学生中不能很好展开的现象。在学校和学生的“默契”下,该门课程竟然被逐渐边缘化了。 (二)教师非专业化 目前,在全国高等院校从事法律基础教育的教师有很多都不是法学专业科班出身,这与高校需要高学历人才和法律专业人才短缺不无关系,从事法律专业学习的学生,就业方面多会考虑法院、检察院或从事律师职业,不会把成为传播法律基础教育的老师作为自己职业的第一选择,特别是近些年进入高等院校当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需要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学历,使得各个高等学府这类专业教师更加缺乏,再加上教改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一本课,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是由思想道德修养的老师兼职讲授法律基础,这些教师又都是半路出家,对于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律思维本身就了解得不够深入,很难通过后期的短期培训或自学达到专业法律人才的水平,因此在讲课时就会有所保留,对于自己不懂不通的法律问题就尽量少讲或者根本不去触及,法律基础课就真的变成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法律概念和法条堆砌了,既不能达到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更缺乏实际价值,因此,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便因此流于形式。 (三)内容与形式的单一 无论是教改前的“法律基础”,还是教改后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我们都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探索。但不得不承认,目前我们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依然内容空泛、形式单一。首先从内容上说,无论教改前后的教材都是基础法学概念和各部门法的堆砌。包罗万象就会丧失重点,再加上有些法学概念晦涩难懂,而且部门法的法律条文中的法律语言又和普通的语言有很大差别,常常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目前,大学法制教育注重 法律知识 的传授而忽略法律原理的讲解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得法制教育教学形式只侧重于基本理论的解释和法条的组条注解,这对于现在已经是“90”后的学生群体,无异于“鸭子听雷”般烦闷。 而且教师有时候在案例的选取上也难免会面对选择案例不当的问题,加上课时的限制,很难开展法律实践课,不要说走上街头融入社会了,就连像模拟法庭这样的模拟实践课很多高校的非法学专业学生都很难开展,这无异于让法律实践更加难上加难。不能充分的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之中,对于法律这样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就会出现“上课做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恶性循环。因此,改变大学法制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单一的现状,是我们完成法制教育、改变现在高校法制教育困境的前提。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困境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面对当今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特别是在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日益成为高等院校乃至全社会的 热点 话题的情况下,如何改变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以公民意识培养和法律信仰培育为切入点 1995年,国家教委与司法部就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的学生要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充分认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严格履行公民义务,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专门人才。”同时,要求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通过讲解和介绍法治理念和宪法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 还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帮助学生了解其立法目的、原则和基本精神,培养学生知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自觉意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公民意识的概念,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而且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均强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明确了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而十七大、十八大报告更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强调公民意识和法律信仰,这些文件为大学法制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社会舆论、社会氛围的支持,并对我们改进法制教育的不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大学生法制教育要先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是指享有该国国籍并享有法律上的权利并履行法律义务的社会成员;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公民身份、公民权利义务的认同。过分关爱下的孩子会养成享受权利成为习惯,不履行义务认为是理所当然,因此,要通过公民教育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含:一是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为基本要求,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公民道德规范;二是培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帮助每个公民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三是培养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理性认同;四是培养民主平等的现代精神[1]。 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培养也会带动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加强,因为法律就是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想要明确作为公民的权利义务就不得不依靠法律给出清晰的答案,就会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带动起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动力。因此,要想改变大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应以大学生公民意识和法律信仰作为切入点最为适合。 (二)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着力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法制教育成功的有力保障。面对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老师兼讲法律基础的现状和法律学科专业性和独立性较强的特点,应该在高等院校加强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吸收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可以考虑外聘一些公检法等法律部门有着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人来承担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校方面应改变对大学法制教育的偏见,不论从老师的选择和课时的分配都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不要让法制教育变得可有可无、谁教都行。其次是改变部分高校教师的观念。综合类大学的法学教师们积极担任本校的法律基础课程的老师,理工类学校也可以申请聘请综合类大学的法律教师来担当客座教师,完成本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同时,让大学之间,特别是同城的大学之间应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三)以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功能为立足点 大学法制教育是使大学生知法、尊法、守法、用法最终形成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教育。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 渠道 。但是,面对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都严重缺失的情况,教师首先更应加注重法制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性,选取至关重要的法律观念,将“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诚实信用等等”寓于法学理论之中重点讲解。同时,注重案例教学,将法条讲解与现实中的案例有机结合,通过生动形象的典型实例丰富法律教学的内容。 其次是应在教学方式 方法 上下工夫,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传统的提问方式外,还可以采取 辩论 、讨论、模拟法庭等方式丰富课堂形式,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某一法律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与反对的观点进行辩论,甚至可以针对某一专题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分析给其他学生听。在注意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功能。对于实践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实践教学。例如,可以开展法律知识竞赛,针对当前法律热点问题的 辩论赛 ,模拟法庭,针对学校内违纪违法现象的情景剧等等,还可以依托学生会或组织法律实践社团来招募一些对法律感兴趣的学生来完成这些活动,也让他们在其他学生中起到带头的作用。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报纸、宣传栏和校园网络广泛法律宣传,同时可以请知名法律人士来学校讲座,积极开展社会课堂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还可利用假期去律师事务所实习,让学生和法律实践深入接触,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达到社会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 (四)以法制教育与 安全教育 、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为创新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特别是在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问题上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课题,大学生法制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结合安全教育、心理教育、德育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发挥作用,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1.要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西方思想家康德基于人的两重性提出两种道德法则,即伦理法则(道德法则)和法律法则。在康德看来这两种法则以内外两种方式统一于人体。康德的观点形象的说明了法与道德的关系。所谓道德,指关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恶、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等观念、规范、原则和标准的总和。在人类学早期,法与道德浑然一体,逐渐分离。“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法治的价值基础,道德起作用的领域是极其广泛和深入的,法治需要道德的必要补充。道德几乎涉及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既包括行为,又包括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动机[2]。 而且法律和道德在调衡社会分工上也有普遍的联系。因此,进行法制教育一定要和德育教育将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很多大学生犯罪的案例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就是犯罪的大学生不仅缺乏法律观念,更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起一点挫折和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在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感情丰富,自控能力差,容易冲动,特别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往往缺乏冷静思考的能力;他们渴望走向社会,却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往往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3]。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非常重要,使大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心理面对以后步入社会所承受的压力和情况,配合法制教育共同完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成型。 3.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在大学生的教育中至关重要,有时甚至关乎生命和身体健康。因此,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安全教育。安全问题无小事,特别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生活在校园内,相对集中,更加要注意安全问题,特别是防火、防盗、防突发事件等等,把这些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中,防患于未然。让学生学习安全救护、紧急避险方法,掌握自救、自护和逃生技能,加强安全教育,让大学生们警钟长鸣。 结语 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各个方面调整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注重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但能够取长补短而且能够全方位立体化的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会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法制教育,使高校法制教育攀上一个崭新的平台。从而不仅在减少大学生犯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还有利于全民法治理念的树立,为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水平贡献应有的力量。 当今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之一,正如伯尔曼的治理 名言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因此,面对当前形势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当下提倡树立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的大背景下也给高等院校提高法制教育提供了机遇和良好的环境,我们所要做到就是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完善高等院校法制教育机制,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共同努力开创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新局面。 教育学的论文3000字篇四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建议 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内容、方式等多方面遭遇冲击,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重重障碍,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 大学生身处高等教育阶段,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由于思想不够成熟,对事物认识不全面,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主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帮助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道德规范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实现知行统一,扬长补短,有效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袭,推动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容易受他国文化的诱惑及错误言论的误导,导致理想信念动摇,思想观念偏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主导地位,坚定理想信念,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正确价值导向的形成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固化。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内容过于陈旧和理想化,某些具有时代感的道德观念,如效益、平等、公正、竞争不能适时得到认可和宣扬,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容易产生倦怠感。此外,德育目标太高,违背了“最高的价值是最普遍的价值”的逻辑形式,从小学到大学,德育内容没有形成一个层递性的序列,常常出现重复、混乱甚至颠倒的现象,如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基础行为规范教育,从而违背了德育的基本规律,也违背了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削弱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接受度。再加上教学模式固化,不灵活,没有针对学生的现实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实践教学、心理疏导和指导,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被动接受或强制接受的尴尬局面。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完善。 总体看来,高校更加重视智育建设,不管是在职称评定、薪资待遇、还是职位晋升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都不具有吸引力和优势。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出现较大的思想波动和人员流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多元文化冲击严重。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和思想体系还不成熟,容易受多元文化带来的错误思想的蛊惑,从而产生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意识淡薄、价值观念偏激等不良现象。多元文化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视野和更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让大学生的 思维方式 更加多样,加大了教育管理难度。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1.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 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亟待更新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入新的能量,要不断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注重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的结合,增强民族自信心。 2.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教育者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习参与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合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及沟通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要借助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其对我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解读。 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首先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待遇等问题,增强教育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岗位的吸引力。其次要加强思政教育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培训,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总之,面对新形势,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 猜你喜欢: 1. 教育学相关论文 2. 教育类论文 3. 有关大学教育学论文范文 4. 教育学论文2000字

教育的功能论文范文3000字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范文篇二 论感动的教育 摘 要: 教育是最接近心灵的接触,是通向学生心灵的道路,教育也最能引起学生心灵的感动。感动是前进的动力,在感动中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获得启发、感悟与提高。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心生“感动”,并在“感动”中得到教育。 关键词: 感动教育 内涵 现状分析 实施策略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不断创造和传递着生产生活的经验,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才能够教育好下一代,是每个国家、每个政府乃至每个家庭都迫切想要解答的问题。当代所提倡的“高效教学”试图从“高效”入手整体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然而,当前部分教学连“有效”都做不到,何谈“高效”?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当从“感动教育”入手。 一、感动教育的内涵 根据主体教育论的观点,教育活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活动;从交往活动来看,交往是建立在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这么说,情感推动和促进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情感在整个教育过程的过程中贯穿始终。高尔基曾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作为情感中的积极因素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师生在爱的情感中交流,在爱的熏陶下受到教育;而感动,便在爱中萌发,生长。感动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表现为一种主体身心的整体投入。主体的情感或浓烈或细腻,以至于使人内心触动,在感动下,情感的积极参与使得学生的理解、感悟及掌握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并且使学生对这一经历保持长久的记忆,人们经常在过了很长的时间后还能回忆起某年发生的事情,大部分都是感动在心里的留存。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感动构建了更加丰富完善的心理秩序,因此,就教育而言,感动情感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单凭说教所无法比拟的。 二、当前感动教育缺失的现状分析 感动教育具有如此大的优势,但综观我国教育,感动教育的缺失十分严重。学生对上学,对教师普遍存在较强的抵触心理,要么不愿意上学,要么不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也有的学生对教师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教育如同灌模加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感动教育的缺失,学生对教师没有感动,自然不会对上课产生兴趣。教师对学生没有感动,自然也就不会知道学生真正想的是什么,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感动的缺失呢? 1.学校对感动教育的忽视。由于对成绩的过度追求,很多学校的领导对于德育、体育、美育不够重视,而把大部分的师资力量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这就无形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结果整个学校出现课前没有歌声,课中没有掌声,课后没有笑声的压抑局面,不仅无益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更不要说让学生喜欢上学了。 2.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感动的缺失。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竞争”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时,学生更多的是接触到“坚强”,而不是“感动”。现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往往关心学生在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对学生的“感动”,这就造成了新一代学生不懂感恩,不会感动的“冷漠”心态。由于家庭和学校对德育的忽视,学生缺乏道德上的实践。徐惟诚说:“道德教育不是一般说教所能达到的结果,虽然道德说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内化不了孩子们的行动,而需要通过道德实践最终来感化,道德实践是让孩子学会感动的最有效的途径。”[1] 三、实施感动教育的策略 1.转变学校的教育理念,改善学校的教育文化氛围。学校追求办学效益,办学特色,无可厚非,但也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方面的教育,逐步营造感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会倾听。师生是感动教育的主体,师生每天在课堂上都会展开各种不同的交流交往。让教师学会倾听学生,学生学会倾听教师,是开展感动教育的重点。 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相互回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中,十分关键的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样。关于这个问题,日本京都大学的哲学家、诗人原资明先生在《词语交往论》(五柳书院)一书中对“交往”的四种分类给我们以启示。他划分的四种交往类型是: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2]。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们总是喜欢把“双向交往”理想化,而忽视了其他的交往方式。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方式绝不是预定的,平静的,不变的,不可能总是和谐的声音,总会有不协调的声音出现。在这四种交往方式中,倾听学生“异向交往”的话语更显重要。讲课时,不论如何,教师总是容易按自己的思路听学生的意见。与教师的思路相异的“异向交往”的话语,因为是教师不易了解的发言,所以很容易就会被忽视。被忽视的学生很难再次发言,因为谁都愿意被肯定。教师只有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生共情,才能让学生获得感动,进而使学生学会相会倾听、倾听教师,最终实现师生间共同的感动与教育。 3.改变以道德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以前进行德育的做法是说教多,让学生实践的很少,有的虽是在实践活动中,但往往过于重视形式,缺乏对学生切身感受和体验的关注。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在社会生活等贴近实际的方面为学生多多寻求、创造能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经常给学生播放现实生活中的感人事迹,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一起讨论,共同分享在其中的获得的感动,使得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让学生获得切身体验,让情感得到自然的生发和宣泄,在这个过程中感动学生,学生此刻的收获是刻骨铭心的,其效果是任何说教都无可比拟的。 感动教育的道路漫长且充满了不确定,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在道路上慢慢学会感动。 参考文献: [1]林春苗.让孩子找回失落的感动[J].基础教育,2005(11). [2]佐藤学.宁静的课堂革命:教师的挑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看了“关于教育的议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关于励志教育的作文4篇 2. 关于教育方式的议论文 3. 以教育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4. 关于文化教育的高考作文素材 5. 写教育高考材料作文范文4篇

教育学的论文3000字篇三 浅谈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时期正是积累知识、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思维意识对以后进入社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民主法治建设和培养法治人才作为重要议题,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面对当前高等院校的法制教育局面,高校大学生的违法犯罪案件在各地时有发生,如何改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让法制教育能够深入人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大学生犯罪现象的时有出现,让本来就备受关注的大学生族群更加受到社会的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已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这让我们不得不直面法制教育窘迫的局面。 (一)课程边缘化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能够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来完成,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编在一本教材中,并编制了全国统一的教材,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两门课程变成一门课程,成为全国普通高校所有在读学生的必修课。但在一些高等院校出现了“法律基础”部分课时量较少,授课内容也相对较少,法制教育在大学生中不能很好展开的现象。在学校和学生的“默契”下,该门课程竟然被逐渐边缘化了。 (二)教师非专业化 目前,在全国高等院校从事法律基础教育的教师有很多都不是法学专业科班出身,这与高校需要高学历人才和法律专业人才短缺不无关系,从事法律专业学习的学生,就业方面多会考虑法院、检察院或从事律师职业,不会把成为传播法律基础教育的老师作为自己职业的第一选择,特别是近些年进入高等院校当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需要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学历,使得各个高等学府这类专业教师更加缺乏,再加上教改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一本课,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是由思想道德修养的老师兼职讲授法律基础,这些教师又都是半路出家,对于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律思维本身就了解得不够深入,很难通过后期的短期培训或自学达到专业法律人才的水平,因此在讲课时就会有所保留,对于自己不懂不通的法律问题就尽量少讲或者根本不去触及,法律基础课就真的变成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法律概念和法条堆砌了,既不能达到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更缺乏实际价值,因此,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便因此流于形式。 (三)内容与形式的单一 无论是教改前的“法律基础”,还是教改后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我们都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探索。但不得不承认,目前我们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依然内容空泛、形式单一。首先从内容上说,无论教改前后的教材都是基础法学概念和各部门法的堆砌。包罗万象就会丧失重点,再加上有些法学概念晦涩难懂,而且部门法的法律条文中的法律语言又和普通的语言有很大差别,常常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目前,大学法制教育注重 法律知识 的传授而忽略法律原理的讲解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得法制教育教学形式只侧重于基本理论的解释和法条的组条注解,这对于现在已经是“90”后的学生群体,无异于“鸭子听雷”般烦闷。 而且教师有时候在案例的选取上也难免会面对选择案例不当的问题,加上课时的限制,很难开展法律实践课,不要说走上街头融入社会了,就连像模拟法庭这样的模拟实践课很多高校的非法学专业学生都很难开展,这无异于让法律实践更加难上加难。不能充分的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之中,对于法律这样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就会出现“上课做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恶性循环。因此,改变大学法制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单一的现状,是我们完成法制教育、改变现在高校法制教育困境的前提。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困境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面对当今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特别是在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日益成为高等院校乃至全社会的 热点 话题的情况下,如何改变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以公民意识培养和法律信仰培育为切入点 1995年,国家教委与司法部就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的学生要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充分认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严格履行公民义务,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专门人才。”同时,要求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通过讲解和介绍法治理念和宪法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 还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帮助学生了解其立法目的、原则和基本精神,培养学生知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自觉意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公民意识的概念,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而且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均强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明确了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而十七大、十八大报告更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强调公民意识和法律信仰,这些文件为大学法制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社会舆论、社会氛围的支持,并对我们改进法制教育的不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大学生法制教育要先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是指享有该国国籍并享有法律上的权利并履行法律义务的社会成员;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公民身份、公民权利义务的认同。过分关爱下的孩子会养成享受权利成为习惯,不履行义务认为是理所当然,因此,要通过公民教育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含:一是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为基本要求,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公民道德规范;二是培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帮助每个公民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三是培养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理性认同;四是培养民主平等的现代精神[1]。 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培养也会带动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加强,因为法律就是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想要明确作为公民的权利义务就不得不依靠法律给出清晰的答案,就会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带动起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动力。因此,要想改变大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应以大学生公民意识和法律信仰作为切入点最为适合。 (二)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着力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法制教育成功的有力保障。面对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老师兼讲法律基础的现状和法律学科专业性和独立性较强的特点,应该在高等院校加强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吸收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可以考虑外聘一些公检法等法律部门有着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人来承担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校方面应改变对大学法制教育的偏见,不论从老师的选择和课时的分配都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不要让法制教育变得可有可无、谁教都行。其次是改变部分高校教师的观念。综合类大学的法学教师们积极担任本校的法律基础课程的老师,理工类学校也可以申请聘请综合类大学的法律教师来担当客座教师,完成本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同时,让大学之间,特别是同城的大学之间应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三)以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功能为立足点 大学法制教育是使大学生知法、尊法、守法、用法最终形成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教育。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 渠道 。但是,面对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都严重缺失的情况,教师首先更应加注重法制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性,选取至关重要的法律观念,将“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诚实信用等等”寓于法学理论之中重点讲解。同时,注重案例教学,将法条讲解与现实中的案例有机结合,通过生动形象的典型实例丰富法律教学的内容。 其次是应在教学方式 方法 上下工夫,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传统的提问方式外,还可以采取 辩论 、讨论、模拟法庭等方式丰富课堂形式,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某一法律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与反对的观点进行辩论,甚至可以针对某一专题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分析给其他学生听。在注意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功能。对于实践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实践教学。例如,可以开展法律知识竞赛,针对当前法律热点问题的 辩论赛 ,模拟法庭,针对学校内违纪违法现象的情景剧等等,还可以依托学生会或组织法律实践社团来招募一些对法律感兴趣的学生来完成这些活动,也让他们在其他学生中起到带头的作用。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报纸、宣传栏和校园网络广泛法律宣传,同时可以请知名法律人士来学校讲座,积极开展社会课堂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还可利用假期去律师事务所实习,让学生和法律实践深入接触,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达到社会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 (四)以法制教育与 安全教育 、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为创新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特别是在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问题上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课题,大学生法制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结合安全教育、心理教育、德育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发挥作用,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1.要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西方思想家康德基于人的两重性提出两种道德法则,即伦理法则(道德法则)和法律法则。在康德看来这两种法则以内外两种方式统一于人体。康德的观点形象的说明了法与道德的关系。所谓道德,指关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恶、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等观念、规范、原则和标准的总和。在人类学早期,法与道德浑然一体,逐渐分离。“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法治的价值基础,道德起作用的领域是极其广泛和深入的,法治需要道德的必要补充。道德几乎涉及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既包括行为,又包括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动机[2]。 而且法律和道德在调衡社会分工上也有普遍的联系。因此,进行法制教育一定要和德育教育将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很多大学生犯罪的案例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就是犯罪的大学生不仅缺乏法律观念,更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起一点挫折和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在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感情丰富,自控能力差,容易冲动,特别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往往缺乏冷静思考的能力;他们渴望走向社会,却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往往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3]。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非常重要,使大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心理面对以后步入社会所承受的压力和情况,配合法制教育共同完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成型。 3.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在大学生的教育中至关重要,有时甚至关乎生命和身体健康。因此,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安全教育。安全问题无小事,特别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生活在校园内,相对集中,更加要注意安全问题,特别是防火、防盗、防突发事件等等,把这些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中,防患于未然。让学生学习安全救护、紧急避险方法,掌握自救、自护和逃生技能,加强安全教育,让大学生们警钟长鸣。 结语 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各个方面调整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注重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但能够取长补短而且能够全方位立体化的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会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法制教育,使高校法制教育攀上一个崭新的平台。从而不仅在减少大学生犯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还有利于全民法治理念的树立,为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水平贡献应有的力量。 当今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之一,正如伯尔曼的治理 名言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因此,面对当前形势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当下提倡树立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的大背景下也给高等院校提高法制教育提供了机遇和良好的环境,我们所要做到就是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完善高等院校法制教育机制,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共同努力开创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新局面。 教育学的论文3000字篇四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建议 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内容、方式等多方面遭遇冲击,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重重障碍,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 大学生身处高等教育阶段,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由于思想不够成熟,对事物认识不全面,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主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帮助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道德规范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实现知行统一,扬长补短,有效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袭,推动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容易受他国文化的诱惑及错误言论的误导,导致理想信念动摇,思想观念偏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主导地位,坚定理想信念,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正确价值导向的形成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固化。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内容过于陈旧和理想化,某些具有时代感的道德观念,如效益、平等、公正、竞争不能适时得到认可和宣扬,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容易产生倦怠感。此外,德育目标太高,违背了“最高的价值是最普遍的价值”的逻辑形式,从小学到大学,德育内容没有形成一个层递性的序列,常常出现重复、混乱甚至颠倒的现象,如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基础行为规范教育,从而违背了德育的基本规律,也违背了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削弱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接受度。再加上教学模式固化,不灵活,没有针对学生的现实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实践教学、心理疏导和指导,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被动接受或强制接受的尴尬局面。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完善。 总体看来,高校更加重视智育建设,不管是在职称评定、薪资待遇、还是职位晋升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都不具有吸引力和优势。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出现较大的思想波动和人员流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多元文化冲击严重。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和思想体系还不成熟,容易受多元文化带来的错误思想的蛊惑,从而产生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意识淡薄、价值观念偏激等不良现象。多元文化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视野和更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让大学生的 思维方式 更加多样,加大了教育管理难度。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1.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 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亟待更新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入新的能量,要不断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注重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的结合,增强民族自信心。 2.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教育者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习参与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合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及沟通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要借助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其对我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解读。 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首先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待遇等问题,增强教育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岗位的吸引力。其次要加强思政教育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培训,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总之,面对新形势,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 猜你喜欢: 1. 教育学相关论文 2. 教育类论文 3. 有关大学教育学论文范文 4. 教育学论文2000字

教育(Education),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而学校教育则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智力、体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里的“人”指学校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个体”,更确切地说是指“学生”(已取得入学资格的人)。夸美纽斯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卢梭说:“人是依靠教育而成的”, 瑞士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可见,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之重大。作为具有特性的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学校教育的特性 确立了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部分,与其它教育相比,主要区别之一: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学校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区别之二: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同时又具有最强的可控性,不仅各级学校内部是这样,各级学校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这一特征。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有关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个体的发展受来自遗传、环境与教育三方面的影响,但这些因素各自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但遗传对个体发展不具决定性意义,因为没有环境的作用,遗传提供的基础不可能实现,人也不可能成为“人”。世界“狼孩”的存在就是实证。因此,使人发展成为人的决定性因素是环境。其中,作为特殊环境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分类标准和分析角度,学校教育不再作为与环境、遗传并列的一个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来看待,也不只作为包含在环境中的特殊环境来看待,而是被当作一种包含着特殊个体与特殊环境的特殊活动因素,即三因素的一种特殊综合。学校教育之所以作为特殊活动因素,是因为:一 学校中进行的大量活动,尤其是普通中、小学的学校活动,其主体是由处在人生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的青少年与承担着教育者责任的成年人共同组成的。他们之间处于多重的、独特的关系系统中,并在其活动中发生着交互影响。二 学校活动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环境中有意识提供的条件与活动对象,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完成教育任务服务的。它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是滋养人精神力量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三 学校中进行的大量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活动,是为影响受教育者成长而精心设计的,只要这类设计符合一系列基本要求,就有可能对参与活动的受教育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人生阶段的独特 决定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每个人从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和对周围人的观察中,都能感受到人生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小孩”、“大人”、“老人”,就是对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人群的概称。由于人的年龄差异和天赋差异,导致了人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目标的阶段差异。而人的年龄特征并不是每一年龄阶段各方面特征的相加之和,应是各方面的变化特征及其他们的相互作用的特定内容与方式。 人,从离开母体、呱呱落地之日起开始计算年龄。然而,作为人生起点的零岁并不是一个真实的“零”。人从母体受孕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接受教育——“胎教”。胎教为胎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婴儿期为个体的发展准备了先决条件,婴儿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养育。处于人生启蒙时期的幼儿,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是对外部可感知世界的生动、具体的探究与认识,此时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他们正式进入学校,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人从此时始,将连续二十来年接受学校教育,将在学校里渡过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幼儿期——人生启蒙期、童年期——心理发展时期、少年期——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起始阶段、青年期——形成自我意识,身体、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在人生的这一阶段,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生阶段的独特决定了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独特,人生阶段的连续决定了学校教育不同阶段间的连续。个体的发展虽然遵循一定的路线,但由于影响发展因素的多层、多样、多变和多组合性,使得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存在着不同方向的发展可能,甚至每前进一段,都可能会遇上许多叉道。作为有助于个体发展的学校教育,虽不能安排每个个体的发展路线,但能帮助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发展由“自发”水平提高到“自觉”水平,矫正个体发展的偏差,弥补个体发展中的严重缺失,使个体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再生产。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不单指人类的繁衍,还包括使个体社会化,形成社会的新生一代。显然,社会新生一代的形成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因此,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教育的目的是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况且,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个体的发展实现。这就决定了教育必然具有影响人发展的功能。 三、终身教育的理念 构建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发展的主导意义,主要应表现在帮助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上。所谓“合适”,即指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个体特质发展的一致。教育者应帮助、创设条件,使受教育者个体特质,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展现和发展,在个体的发展方向上加以引导,帮助个体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做出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此,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应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代水平以及所在国家的现有发展水平,使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能取得正向一致。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应与社会其他教育在对受教育者要求上取得和谐,以最有效地利用学校周围及其相关的其它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尤其利用能对学校教育起补充作用的因素。既使当社会条件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时,学校也应保持自身小环境的教育独特性,增强学校教育影响的积极效应,以有效抵御其它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应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能只满足于使受教育者在学习期间达到当代社会对个体发展的要求上,应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即增强终身教育意识,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既包括成人教育,也包括学前、小学、中学和大学各阶段的教育;既指的组织的学习,又指偶发性的学习。它的特征是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技术、学习时间都具有机动性和多样性。其目的是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以适应社会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需要。学校要充分认识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情况,了解其特质和现有发展水平,把握最近发展区,以成熟的程序为依据,安排教育的目标和顺序。精心设计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种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活动来实现发展,教育者则通过活动的指导,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此外,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应把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识别、控制、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性任务,并惯彻到教育的一切阶段和一切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教育学生学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做出切实的努力。学校教育只有立足于每个人一生的发展,才可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总之,在教育活动中,人的形成是最终的“产品”,也是全部教育工作的直接目的。只有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定向、形成、诱发、矫正、改造等多种功能,使人发展符合社会前进的方向,使个体特质及其潜在优势,在社会提供的可能范围内得到充分的真实发展,教育的功能才有可能发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才得以真正体现。

  • 索引序列
  • 教育的目的论文3000字
  • 教育的地位论文3000字
  • 关于教育的论文3000字
  • 关于论教育的论文3000字
  • 教育的功能论文范文3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