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80年代港台明星杂志

80年代港台明星杂志

发布时间:

80年代港台明星杂志

就是有很多有趣的标题,成龙为什么代言的东西都已经下滑倒闭了?

恩,先说我最喜欢《COLOR》,蛮好看的,内容很丰富,我每期都买还有《play》也不错,和上一本差不多《easy》觉得还不错,就是这本书多翻容易坏《歌迷大世界》还好。。《现代影视》蛮好看

《电视剧》挺不错的,这本杂志可以让你了解明星真实的一面的,跟八卦杂志完全不是一层次的,想要爱上某影视明星就看《电视剧》吧

其实确实有很多有趣的标题啊,比如说某某明星居然又开始惹事了。

80年代健美杂志

《Muscle&Fitness肌肉与健身》杂志2018年1月刊(上)精彩内容:18种训练方法让你变成肌肉型男;平板支撑的4个衍生动作虐出完美腹肌;Z字推举练出强大三角肌;减脂增肌餐的快速做法等,完整内容及更多专业健身知识,可VX搜索并关注公众号免费阅读:MuscleFitness肌肉与健身

《健与美》《健美先生》《肌肉与健身》等。

达到一定知名度并有好身材。健与美杂志是指的关于健身,健美等方面的书本,该杂志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完全健身刊物,在中国拥有最多的与最广的健身读者,达到一定知名度并有好身材,官方会邀请参与封面拍摄。杂志,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

因为别人不觉得她们美!就这么简单。人的审美随着时间在变。就好像一种产品,如果没有需求,再便宜都是卖不出去的。

80年代电器杂志

值钱。因为年代的基本上属于老物件尤其那些有登录大事件的都较有收藏价值的,尤其是那些喜欢收集老品类的80年代的有收藏价值很值钱。80年代,指中国八十年代,是年轻、朝气蓬勃、文艺、单纯、理想主义的年代,80年代是中国开始发展的年代。

不说多的!!6亿多。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这句话的意思是:心若无物,心中清净,就可以一花一世界。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而拜一刀所参透的,却是修罗之道,他的整个世界里,只有刀和复仇,正可谓是一花一世界,一刀一浮生。在我心中,当年的时报有三部最具代表性和时代印记的作品:带子狼,天才小钓手以及手冢系列,我谓之,时报三巨头~ 在诠释武士道的漫画中,带子狼可以说是完全不同于其他作品,对于武士道的诠释更可以说是颠覆三观。作为名气仅次于宫本武藏和瞎子座头市的著名武士,拜一刀的武士之道,不是维护正义,不是惩奸除恶,也不是武士之道中的君君臣臣的忠良守序,而是尸横遍野,血块横飞,是一杀五百两,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而他对生死的理解正是山本常朝在《叶隐闻书》中所言“武士道者,死之谓也”。心灵破碎,见过地狱,生死无畏的以杀戮修行,此乃修罗之道也~ 这位日本最副盛名的杀神,带来的是由流血到血注喷溅,乃至开膛破肚,残体断肢的极致视觉震撼,带来的是颠覆传统的武士道之诠释,也带来了血腥残酷世界中令人唏嘘的父子之情。小岛刚夕用他时而狂放不羁的线条,时而洒脱如醉般的水墨意境道尽苍凉。带子狼      32K      小岛刚夕   小池一夫     时报 这套带子狼当真是寻觅数年,真的太难了,全是钉章书,即便是钉章书,想找到成色好点的都是相当的不易。而当年台雅上的这套书,印象中搜索带子狼这三个字是搜索不到的,机缘巧合在一家经常浏览的卖家那里看到了这套书,更让我吃惊的是,多数竟然是全新未拆!!!其中有几本是自藏的,纸相对黄一些,随后花了近一年时间基本都配到了更好的替换美品。 可以说在我的漫画收藏之路上,到目前为止,最难收集的就是这套了,拍下后的激动心情很难忘记~所以必须晒,必须好好的嘚瑟一番!!!带子狼的原作是小池一夫,作画是小岛刚夕,1970年9月至1976年4月在青年漫画杂志《漫画ACTION》上连载。27年后的2003年在《周刊POST》开始刊载以继承父亲遗志的大五郎为主角的续作《新·带子狼》,不过小岛刚夕已于2000年亡故,所以改由森秀树作画,原作仍然是小池一夫。而小岛刚夕,正是森秀树当年的偶像。1994年出版发行,整整23年了资料分享 带子狼这部作品相当了不起,我也为朋友们收集整理了不少资料,其中也有一些相对较不为人知的信息: 历经多年的各种发展演变,从6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漫画界出现了一股新的潮流,即所谓的" 租借连环画" ,可以说,租借连环画唤起了成年人对漫画的需求。无论在画技、故事情节,还是在日常感和现实感的追求上,租借连环画与手冢治虫的故事漫画都有明显的区别。作为这一派的著名漫画家有白土三平、水木茂、斋藤隆夫等。 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尤其是进入号称日本漫画史上最自由的一个时期的七十年代,日本漫画业达到空前的繁盛期,漫画出版产值已经占到出版业总产值的10%以上(到了今天,日本一年的出版物大约60亿册,其中漫画期刊和单行本就占到21亿,超过30%,如果单单计算销售出去的数量,则占到总数的50%以上)。而漫画为了适应前所未有的爆炸式发展的需要,故事中的相当大的成份开始由其它领域的作家来完成的。比如推理小说作家生田、科幻作家加纳一郎、动画片作家藤种桂介等等。从拉洋片时代就开始画漫画的小岛刚夕,与小池一夫(虽然不乏又俗又烂的原作)组合创作的带子狼则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 小岛刚夕曾经担任过白土三平的助理。小岛刚夕的介入,被认为是大师白土三平的画风从单纯的漫画风格至洋片格调的写事风格转换的契机。白土的代表作《卡姆伊传》的作画工作是由小岛担任的。(不过,故事中途被降职了。)因为觉得女性角色(特别是裸体)“让女性来画,才能出彩”,所以聘用女性助理担当起女性角色的绘画。其中曾担任过助理主任的西村艳子,独立之后在少女漫画杂志和成年漫画杂志等领域有着不凡的成绩。此外,那位著名的永安巧也曾是小岛刚夕的助理。 随着日本家用电器和资本的输出,独特风格的日本漫画在80年代中期终于反馈到了美国。1987年,《罪恶之城》的作者美国漫画家弗兰克·米勒将小池一夫的《带子狼》搬上了美国漫画周刊,并亲自绘制封面。在其名作罪恶之城中,弗兰克·米勒吸取日本漫画大师小岛刚夕的名作《带子雄狼》的特色,大胆使用黑白创作,笔触乱中有序,强调光影的反差,营造出风格独特的罪恶之城。在罪恶之城中,弗兰克·米勒还专门向这部他所喜爱的带子狼致敬。 带子狼也是日本最早实现海外发行的连环漫画之一。这部曾在日本改编过两部电影和四部电视剧的大作,在几年前由美国Kamala Films公司购买下版权,英文版带子狼的剧本将由大卫 皮珀斯(David Peoples)和詹妮特 皮珀斯(Janet Peoples)创作,他们曾担任《银翼杀手》《杀无赦》和《十二只猴子》等许多经典影片的编剧。 这部带子狼,还给予了众多作家,漫画家以及导演以启发和灵感,新少林五祖中的李连杰和谢苗这对父子搭档,王晶的电影《洪熙官》、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都从带子狼中获得了空前的灵感。古龙将带子狼融进武侠作品流星蝴蝶剑。而香港漫画家邝彬强的红狼,剧情也部分取材于带子狼。深作欣二的《必杀4:雪恨》中,也有着类似的一对武功高强的“父子搭档”的浪人角色。2002年由山姆·门德斯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毁灭之路》,是根据同名黑帮小说改编的,但它原始的创意,则是来自《带子狼》。至于影片《杀死比尔2》的结尾处,比尔的女儿在电视上观看的那部电影,也正是这个经典系列《带子狼》。好莱坞电影《非法正义》同样在带子狼中受到启发。甚至连昆汀都受其影响。~这的确非常令人吃惊和叹服!!!例行公事,故事简介: 德川幕府到了江户时期,幕府组建了三个组织:一个是幕府专门收罗下属藩国罪名的间谍组,一个是执行暗杀组,还有一个执行斩首的刽子手组织。间谍组由黑鳅忍者一族把持,暗杀组的负责人是柳生家族,而刑部的刽子手原本就是水鸥派斩马刀高手拜一刀。 柳生掌门人觊觎拜一刀的职位,用谋略让他的家破妻亡,还背上了反叛者的污名。只剩下拜一刀和幼子大五郎逃出魔掌。拜一刀携同幼儿飘零于江湖,一方面要跟柳生家的追杀者周旋到底。另一方面以“一杀五百两”代价接受刺客任务筹措复仇资金。这位拜一刀,推着那部可以和007的汽车媲美的吊酷跩乳母车,载着儿子亡命江湖,当自己陷于重围时,就要对方有武士精神和他单挑,而自己却总拿儿子做肉盾,要么就用儿子做陷阱,人家说他卑鄙,他反而说我已经遁入魔道。在与鞘香对决时,让大五郎面对着鞘香,利用女人对孩子天性上的怜惜,偷袭斩杀了鞘香,鞘香临死前痛骂拜一刀懦夫,卑鄙。尽管在亡命天涯的过程中,在很多地方都体现了拜一刀的智慧,面对追杀时也有不少精巧而又精彩的设局,但是,不可否认,的确和我们心目中大侠的光明磊落反差太大太大。 拜一刀的很多行为,用传统的眼光的确是很难理解的,为了筹措复仇资金,流浪江湖的他收钱充当刺客,500两一杀,收钱后善恶不分,一律冷酷杀死。在与人对决时,会屡屡利用对方心底的善,将幼子作为诱饵,并将幼子培养成他的刺客搭档。那么,如何理解拜一刀的这些行为呢?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时期,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称为“叶隐”,“叶隐”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断的死、毫不留恋的死、毫不犹豫的死。只要武士忠于天职,就能得到荣誉。这种不计代价维护个人荣誉的信念,使得武士不会避开堪称无谓的自我牺牲。被敌人团团围住,仍然英勇厮杀的武士,以武士道的标准看,并非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行为乃是武士由衷忠诚的具体表现。各种主角以一敌众的场面比比皆是,武士道是对死的一种觉悟,武士道的理想境界不是生存,而是死亡, 然而日本武士道精神又有其极其残酷的一面,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这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律。“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叶隐”又是非常残酷的武士论语。 怀着悲伤和仇恨生存之人,随时都在生死的苦海中浮沉,这对不能以正常人,也无法以正常武士之姿在生路上求生的父子,能够艰难生存下去就是复仇的希望。在一场场血腥风雨中,拜一刀被一步步推向了嗜杀,冷血,残暴。该死不该死的人纷纷葬身他的刀下,冷漠的刺客带着冷静的幼儿,像一匹苍狼走过那原野。但偶尔真情流露的泪水,却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为了活下去,为了幼子,更为了复仇,必须要别人的命,必须冷血,必须残酷。复仇才是大开杀戒的最终目的,也是他几次九死一生从地狱踽踽归来的精神支柱,拜一刀不得不选择一条修罗之道。 而幼子大五郎,从小经历的就是命悬一线,就是尸山血海,蹒跚学步就已会不畏生死的拿起武器拼命,小小年纪已看淡生死,这何尝不是莫大的悲哀,而这样的场景放在殊死搏命的画面里,又是何等的震撼。而对于用幼子做诱饵,将年幼的孩子置身于险境,并利用对方的善或者松懈杀死对方的行径,其实就是父子俩人在这修罗地狱中的生存法则。更加可悲的是,最终的命运是可以预见的,而孱弱年幼的大五郎的每次搏命何尝不是希望延缓那个时刻的到来,希望能够帮助爸爸坚持的更久一些。当宁静来临,父子俩是如此的珍惜这片刻的安宁,而每当此时,悲天悯人而又善解风情的小岛刚夕也会暂且抛开狂放的线条,或用水墨画风,或用细腻的笔触,来精细的给予这对父子最美的意境。。。独坐佛堂的拜一刀,檐下观雨的大五郎,一内一外,禅意顿生。父子一人矗立山坡,一人水中戏鱼,一动一静,空灵尽显,宛如翻开一幅幅的山水画卷,也让观者暂时忘却血腥和杀戮,融入这野趣之中~~~在带子狼中,两条脉络并进,一方面是和追杀者搏命周旋,另一方面是收取佣金做刺客。而其中点睛之处,正是收取佣金杀戮的部分,孤独飘零的父子,和社会的交集是在刺客生涯中,他们足迹遍布天涯,秀美山川,风土人情,他们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快乐,生离死别,也遍尝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但杀戮从未留恋过这些许温柔。 妻子因对丈夫的误解而筹钱请拜一刀刺杀其夫,丈夫临死前拜托妻子完成还未送达的公文,这是一位把工作视为生命的男人,生死相隔之际,妻子才发现自己的误解。。。 秋雨来临之时,一个被追杀的男人,为了兑现对深爱女人的承诺,冒死来守护临终前的女人,然而拜一刀仍然收钱将其杀死。。。 刺杀貌美而又有着凄惨经历的女杀手。。。 人生自然不是细节的累积,但我们记住的往往只有闪烁的细节,带子狼中无数令人嗟叹的故事组成了人间爱与恨的众生相,这也是这部作品中小岛刚夕着笔最精彩之处,而这也是相比和追杀者搏命更加残酷和艰难的道路,更是对心中信念的残酷考验,这就是拜一刀不得不选择的修罗之道。 一花一世界,一刀一浮生。。。

两亿左右吧!

80年代日本时尚杂志

1867年,世界上最早的女性时尚杂志《HAPPERS BAZAAR》诞生于美国,1921年,欧洲的第一本女性时尚杂志《LOFFICIEL》出现在巴黎。它们最早都是以时装为主,逐渐发展成包括时装、美容、休闲等多方面的所谓引领生活时尚的杂志。 近一个世纪以来,欧美时尚杂志的种类日益增多,定位也日趋细化。到80年代,欧美有影响的时尚杂志更是将触角伸出本国之外,在全球各地发行多种版本。如今,世界上版本最多的时尚杂志《ELLE》在全球各地有34个版本,其中就包括了中国。1980年2月,中国内地最早的一份有关于时尚潮流信息的期刊读物《时装》诞生,可以称之为中国本土的第一本时尚类杂志。 时尚杂志的出现,使得最新流行趋势,不出一周就可以在大小传媒看到,并且街头上按照流行趋势打扮的人潮马上就开始涌动,时尚杂志已成为引领时尚潮流,传递流行信息的重要载体。北京要建设时装之都,时尚传媒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时尚传媒产业对时装之都建设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时尚传媒引导大众消费行为 时尚杂志出现之前,消息话语体系在传媒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旨在单纯地传递事物的信息,而时尚杂志通过文本作用于大众消费的意识形态,燃烧起大众的消费欲望,引导大众按图索骥完成消费行为。可以说时尚杂志通过对大众消费意识形态的引导,建立了主宰消费活动的话语霸权。 时尚杂志的突出特点是文本所占比例较小,内容侧重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和消费体验,文字优美不艰深;大量的图片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阅读者无须费力思考便获得信息,图片上的俊男靓女又可以使人心情愉悦。这些特性使时尚杂志广为“时尚阶层”所接受,从读者构成看,女性是时尚杂志最庞大的消费群,时尚杂志不仅是白领女性的生活指南,也为越来越多的普通女性把握时尚,培养审美情趣提供参考。这些人群对时尚杂志的阅读往往直接诱导其自身消费行为的实现和时尚产品的购买。 时尚杂志是培养大众时尚观念的温床 这一点可从两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发布时尚信息,推动时尚。这是时尚杂志作为传媒的本体功能,也是它存在的根基。它把时尚发布者(如时装设计师等)对时尚的个人观点放大成多数人的认同。时尚的原初状态类似舆论,是分散和变幻的,必须要经过传媒的引导才能形成趋同。第二,复制商品符号,制造时尚。当没有时尚可以引导时,时尚杂志转而通过广告制造时尚。打开任意一本时尚杂志即进入商品符号的世界,它们都象征着时尚,带给阅读者一种难以言说的诱惑和期望。消费者在消费这种商品时,除了实用性,还在意自己得到了时尚的承认。通过发布时尚信息和传递商品符号,时尚杂志将时尚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进城市消费群体之中,从而营造了都市的时尚气息,这正是时装之都的重要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时尚杂志通过培养大众的时尚观念和诱导大众的时尚消费,营造出浓郁的都市时尚文化气息和深厚的时尚文化,使之成为时装之都建设的推进器。北京时装之都建设同样离不开时尚杂志的引导,成为时装之都的重要时尚元素,通过大众的传播,推动时装消费,进而达到拉动整个时装产业链各个环节发展的目的。

还是最近流行视觉系 大家流行什么就跟风喽其实视觉系照片就是华丽动感照片给照片欣赏者出了在照片上的感觉外,还带上视觉感官的冲击!视觉系在中国欣赏的人还不是很多,但在国外大为流行,在国内也只有部分超越时尚的所喜欢! l'arc-en-ciel、glay、luna sea、X-Japan……如今这些乐队的名字对很多喜欢日本音乐的朋友来说已经不陌生了。随着这些乐队在香港台湾以至于广大的中国内陆的走红,“视觉系”这个名词悄然流行了起来。但具体问起何谓“视觉系”却是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视觉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影响和推动了日本的音乐界并成为日本音乐界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这里,我们就先和大家一起探讨和追述一下“视觉系”的渊源。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现了已DAVID BOWIE为代表的“华丽摇滚”。华丽摇滚以华丽的装扮和现场演奏为特征,而视觉系的重化妆就是受其影响。但两者却并不是一回事。视觉系并不如“punk”.“R&B”这样的名词一样特指一种音乐类型,而是为象征一个乐队的存在而诞生的名词。 在“VISUAL系”这个词被普遍应用以前,人们会用“化妆系”.“MAKE系”这些词来称呼这类乐队。追究这一名词的由来也是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很多人认为X在地下时代便有了“CRIME OF VISUAL SHOCK”这一说法(HIDE的命名^^)所以这个词是X发明的。但著名的视觉系杂志“SHOXX”90年创刊时也提出了“VISUAL SHOCK 系”这一说法并使VISUAL系这一说法固定下来也是个事实。但论“谁是日本视觉系的开山鼻祖?”这个问题答案几乎是统一的枣纵横日本音乐界十数年,在日本乐坛拥有不变的至高地位,即使解散仍另无数的歌迷魂牵梦绕的枣X!的确,没有X就没有如今的视觉系,但回顾当时活跃的band,却也会有不少新的发现。 不久X更名为X japan向海外进军,当时他们的人气已经超过了很多主流的音乐人。同时他们的第三张大碟“dahlia”也在制作中。围绕着这个视觉系的焦点乐队的动向和lunasea的持续活动,以及作为新力量的l'arc~en~ciel、kuroyume的发展和乐队major化带来的正面效果,视觉系进入了一个真正被大众所接受和熟知的时期。在越来越火热的“shock wave”和“live house”的演出中不难搜寻到之后不久在日本音乐界占有重要位置的新一代的视觉系band:关东的“glay”、“penicillin”、“shazna”、“dead pop stars”、“vogue”、“malicemizer”、“baiser”……关西的“sophia”、“de=sire”、“la’cryma christi”…… 而这一时期地上的地下的band在全国掀起了争开live的旋风,整个视觉系呈现出了空前活跃的状况。除了Penicillin、laputa等很多选择major的乐队,很多乐队为了保持自己音乐主张的和独立的制作没有选择与大的唱片公司签约而是设立了自己的独立标牌。如De=sire的幸也设立的“Kreis ”,mirage的kisaki设立的“matina”,都是很有名的。地下也好,地上也好,独立标牌也好,每个乐队都以自己的方式活跃在日本的乐坛,视觉系在日本乐坛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纵观其历史,日本视觉系这一片天下开创至今,在延续发展的同时经历了不小的变化。回想80年代刚出道的X,当时他们的装扮风格根本不带什么阴柔之气,高高竖起的朋克头,碎玻璃和金属片装饰的皮衣皮裤,完全是被主流唾弃的前卫摇滚青年形象。但随着视觉系的发展,乐队的装扮越来越趋向于gothic的装扮风格。华丽的服饰,绚丽的色彩,歌舞伎般的重化妆……带着阴柔的美艳和黑色的魅惑性视觉系的装扮几乎完全脱离了西方老牌视觉系风格的影响而树立了日本自身独特的风格。有趣的是,很多视觉系band在地下时期为了吸引外界的注意化妆都非常的浓重和标新立异,但成名后都会卸下脸上厚厚的粉脂换上时髦但却不会太华丽的衣服向主流靠拢。老牌的X,laruku,lunasea还有刚出道的rapheal都是如此。这在看中商业效果的日本这种“从良”的现象也是可以理解。 而视觉系的音乐也是如此。当年无论是搞hard rock的X,还是偏向punk的color,抑或是受gothic和new wave影响的D’ERLANGER都是坚持摇滚的音乐路线。即便是稍后发展起来lunasea和kuroyume也是如此。但随着视觉系逐渐的被社会接受和喜爱,不断出现的新band的音乐已经不仅限于rock而更趋于多元化。Shazna,la’cryma christ,rapheal……听这些乐队的作品就会感到如今的视觉系和当年X的音乐完全是两回事了。更有很多乐队在地下时期和地上时期的音乐风格可以从另类的rock跨到主流的pop,跨度真的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商业因素作用的结果,对喜欢J rock的视觉系歌迷来说,这可能是一件很令人失望的事情。但他的确带来了很大的商业效果并在当今起到了推广日本音乐的作用。同时这也说明了视觉系并不是音乐类型的代表,而是一个乐队的标签。 说道此处,大家不难发现,如今的视觉系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东西。但带着内在的连续性和扩展的个性,视觉系还将不断发展下去,我们将在这里和广大视觉系fans一起讨论各种有关视觉系和视觉系乐队的话题。 何为视觉系呢?从现场演出来看,日本视觉音乐是指在视觉上能够给予强烈地冲击的东西。在这里当然不仅仅对音乐而言,而视觉效果则不单纯是化妆就可以,它要求无论是音乐的内容、歌词的含义都要从自身的化妆效果中表现出来。一支视觉系乐队的现场演出,舞台装置和照明效果也与普通乐队不同。 很多人会认为视觉系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日本新兴出来的一个音乐派别,其实与视觉系类似的音乐早在六七年代就有之,像华丽摇滚。从理论基础上说,可以称华丽摇滚为视觉系的前身,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浓艳妖娆的化妆、超出常人认识的衣着打扮、自顾自怜、挑逗至上的表演、与艺术派别相关的主张。 【视觉系摇滚】英文名为Visual Rock。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视觉系摇滚是在时代进步,人们不再局限于听觉上的满足而追求视觉冲击的基础上产生的。科技发展,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的普及也促进了视觉冲击的到来。视觉系是用服饰和化妆来表现音乐,乐队经常染不同的发色,穿不同寻常的服饰。在这些乐队中往往还有一两位成员穿女性化的服饰。从音乐角度看,VISUAL ROCK是欧美ANDROGYNOUS(阴阳摇滚),GLITTER ROCK(华丽摇滚),THEEATER(夸张摇滚)的继承和发扬。如像X-JAPAN深受夸张摇滚的KISS与乐队的影响,而SHAZNA的IZAM化妆也是由于崇拜ANDROGYNOUS的BAY GEORYE。 欧美的代表人物有“乔治男孩”等。 视觉系(日语:ヴィジュアル系)是从日系摇滚发展出来的一种乐团类型。视觉系这个名称实际上和任何音乐类型无关,是用来指称那些拥有夸张服装与化妆的乐团。在日本,视觉系的乐迷几乎都是由青少女所组成。在其他国家里视觉系乐迷的数量相对而言较少,而男女比例则大致相同。 日本是视觉系摇滚最肥沃的生存土壤。日本视觉系是受欧美“奇男摇滚”(GlamRock)和新浪潮的影响于20世纪80年代末创立的。他们可以说是把欧美视觉系的精髓都学来了,妆化得不但更大胆、妩媚,其音乐品质也决非是拾人牙慧的水平,无论是配器、编曲,创作精神及商业运作,日本人都技高一筹。 视觉系乐团的成员通常有引人注目的化妆,夸张的发型以及精心制作的服装。虽然绝大部分的视觉系乐团都是男性,但是他们的服装与化妆时常会被视为是女性化的。服装元素对乐迷的吸引力非常大,有为数众多的少女会cosplay他们最喜欢的乐团,尤其是在日本的演唱会或者是在美国动画展上。 由于视觉系是着重在视觉风格之上,因此它是一种乐团类型而非一种音乐类型。大部分的视觉系乐团都是走日系摇滚(如月之海(LUNA SEA)(Dir en grey),流行音乐或者轻摇滚(如GLAY、彩虹〈L'Arc-en-Ciel〉、神威乐斗〈Gackt〉)路线。不过还是可以看到一些乐团是走重金属,工业摇滚,Synth Pop,庞克等音乐路线。从大范围来看,大部分的视觉系乐团走的都是某种“摇滚乐”的路线。 西方观察家有时候会将视觉系乐团和哥德乐团混淆,因为两者的装扮偶尔会很相似。然而大部分的日本哥德乐迷并不将视觉系视为哥德的一部分,而且视觉系和哥德之间很少有文化重叠性,除了有受哥德文化影响的哥德萝莉以外。 视觉系风潮的兴起大多说是起于X JAPAN。然而在X成名的时候,运用视觉震撼来吸引群众在当时逐渐成为潮流;从这个角度来看,X与其说是视觉系风潮的引领者,不如说是他们呈现了当时日本主流的流行文化。1990年代的乐团如Die in Cries,月之海,ZI:KILL,Shazna和Baiser加上先前的乐团BUCK-TICK和X-JAPAN一同促成了视觉系的爆发。

没什么风格 所谓风格不过是服装商的噱头。看着顺眼 看着好看就是风格

自己认为哪样就哪样呗

80年代百科知识杂志

梁从诫,出生于北平,知名环,保,人,士、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会,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被誉为“中国民,间,环,保第一人”。他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儿子,著名革命家及戊,戌,变,法,领,袖梁启超之孙儿。1949年梁从诫17岁时,他曾背着当时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顾,问之一的父亲梁思成提交了一个新,中,国,国,旗,设,计,方,案,并在2992份,方,案中脱颖而出,入选了38份候,选,方,案之一。1950年,梁从诫曾想与父母一样成为一名建筑师,但因两分之差未考取父亲当系主任的清,华,大,学,建,筑,系,随后转入历史系。1952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并于1958年毕业。后前往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直至1962年。80年代时,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办了《百科知识》月刊。在此期间,他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从1989年开始,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及常,委,并任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1993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间绿色讨论会玲珑园会议召开。随后,他与杨东平、梁晓燕、王力雄共同创办了环,保NGO——自然之友并任,会,长。该组织也是中国最早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民,间,环,保,组,织之一。1998年,兼任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2002年,担任“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2005年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梁从诫与前妻周如枚(原北大校长周培源之女)育有一子,名周志兵(又名梁鉴,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第二任妻子方晶则是一名学校教师,他们育有一女,名梁帆。她在纽,约,市,立,大,学攻读,哲,学,博,士。 梁再冰,出生于北平,她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女儿,梁启超的孙女。“再冰”为梁思成夫妇纪念1929年初去世的梁启超所起。她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在新华社担任记者一职,曾与丈夫于杭一起在英,国、澳,大,利,亚、香港工作多年,1991年退休。为纪念林徽因诞辰百周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书名为《建筑师林徽因》的精美纪念集,收录了林徽因的重要设计作品、未发表过的文章、手稿及水彩画,并收录了林徽因子女梁再冰、梁从诫和林徽因同事、学生的回忆文章,还有近200幅珍贵图片,许多图片是第一次公开发表。梁再冰儿子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务,部,部,长于晓东,女士的女儿于葵。 其侄女林璎(Maya Ying Lin)是美,国,建,筑,师。林缨大学就读于耶,鲁,大,学。在学时就利用假期到欧,洲,自,费,考,察,公,墓,研究对,死,者,悼,念的形式。21岁时参加越,战,纪,念,碑设计竞赛,在众多设计师的1,421件作品中获得第一名。但由于她是华,裔,受到种,族,主,义,分,子和一些越,战,老,兵的抵,制,不得不重新组织评,审,团,第二次评审结果她的设计仍然获得第一名。由于出资人的刁难,最后决定将她的设计和第二名的设计一起在华,盛,顿,特,区,建,造,但落成后,第二名的设计只是三名越,战,士,兵的塑像,无人问津,她设计的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成为当地的著名建筑,游人络绎不绝。她的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林缨接受南,方,贫,穷,法,律,救,援,中,心的委托,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麦,里,马丁·路德·金,发,起,民,权,运,动的地方,设,计,公,民,权,利,纪,念,碑。纪,念,碑中泉水从一个倾斜的圆盘洒落,有泪水洒落,有黑,人,妇,女参观时抚,摩,纪,念,碑也流下泪水,每年都有数千人前往参观这个纪,念,碑。林缨也是911纪,念,碑,设,计,筛,选,委,员,会的成员。

《只有一个地球》一书,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为这次大会提供的一份非正式报告。虽说是一份非正式报告,但却起了基调报告的作用,其中的许多观点被会议采纳,并写入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因此,本书是世界环境运动史上的一份有着重大影响的文献。 本书的两位作者,芭芭拉·沃德是一位经济学家,勒内·杜博斯是一位生物学家,他们广博的知识背景使他们能够胜任编写本书这样的工作。不仅如此,正像大会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先生所说,他们还应该被看成是一项合作事业的创造性组织者,因为本书是在58个国家15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的协助下完成的。 芭芭拉·沃德,经济学家,著述甚多,其作品有《改变世界的五种理想》、《印度和西方》、《富国与贫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以及《高低不平的世界》等。沃德女士是哥伦比亚大学艾伯特·施韦策“国际经济发展”讲座的教授。她丈夫罗伯特·杰克逊爵士是经济学家,联合国发展规划的高级顾问。 勒内·杜博斯,是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和实验病理学家,又因富于著述而成为著名的学人文学家,其主要代表作品有《人类适应性》、《人类、医学和环境》、《人类是这样一种动物》等。后者使他于1969年获得了普利策奖。他的另外两部著作——《理智的觉醒》和《内心的上帝》也于1972年问世。他在洛克菲勒大学任职44年,1971年退休,但继续从事写作和讲学工作。

袁翰青 袁翰青,化学家,化学史家,1905年9月7日生于江苏南通。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后赴美国深造,1932年获伊利诺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甘肃科学教育馆馆长、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及化工系主任。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是北大著名的“三大民主教授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相继任科普局局长、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中科院西北分院秘书长、科技情报所代理所长等职。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曾在美国从事立体有机化学研究,发现联苯衍生物的变旋作用,获美国Sigmaxi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称号,获得荷兰科学家范霍夫奖。袁翰青院士是中国科普事业的开拓者,作为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化学史家,袁翰青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为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所做的努力更加值得记载和研究,晚年,他把自己最后的生命之光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科普事业。作为科学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开拓者,他的名字将永远留传在中国科学史中,也将永远载入中国科普史中。创立甘肃科学教育馆 1929年,袁翰青从清华毕业后,被公派到美国留学,从师伊利诺伊大学著名化学家亚当斯,并于193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助理员。在此期间,他潜心科学研究,成就了在立体化学方面的辉煌。1932年,日本军国主义已经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教育部令南京中央大学等5校开设国防讲座。应南大校长罗加伦之邀,1933年,他毅然回国,在中央大学任化学系教授,从事科研和教学。1940年11月,他又奉命调往西北兰州,负责创建甘肃科学教育馆。从此,他开始了长达6年的科学普及工作。到了甘肃科学教育馆以后,袁翰青把建馆宗旨确定为普及民众科学教育。到任后,他主要做了4件事:设立科学陈列厅、放映科技知识电影、举办通俗科学讲演、进行学术巡回教育。天文工作者李元先生曾著文详细回忆了当时袁翰青精心策划、支持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日全食观测活动:“1941年9月21日有一次罕见的日全食现象,我国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当时由张钰哲率领的中国日全食观测西北队,正是在甘肃临洮进行了中国境内有史以来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利用这一机会,天文工作者在当地放映科学影片,举办科普讲演和日食图片展览,在兰州和临洮掀起了一次宣传科学知识、破除愚昧迷信的科学普及高潮。”1944年春,袁翰青冒着战火往返于重庆和兰州,积极筹备、建议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工程会、中华化学工业会在兰州召开第二届联合年会。这是他在甘肃科学教育馆工作期间筹办的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科学盛会。他历来主张科学离不开普及,普及离不开科学,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相辅相成。这次科学活动正是他的这种主张的佐证。这次年会邀请到150多人,从昆明赶来的曾昭抡教授及其夫人俞教授、从重庆来的张洪沅教授等人的到来为大会增光添彩。袁翰青不仅组织甘肃科学教育馆的工作人员撰写科普文章,还请国外知名专家到兰州作报告。1943年,他热情接待了到西北考察的英国李约瑟博士等一行,并邀请李约瑟在馆做了《国际生物化学的进展》的学术报告。后来,他又请来美国抗菌素专家在甘肃科学教育馆做了关于盘尼西林的性能、应用及制造方法的报告,并当场口译。1945年4月,袁翰青在中正公园四照厅做了题为《赛先生与德先生》的学术讲演。他说,赛(科学)、德(民主)二先生对人类的贡献有四方面:一是思想方法的改变;二是人生观的改变;三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四是交通工具的改变。并说“自由与民主及近代科学发展之证明”,中国只有按此原则迈进,才能“走向现代化之途径”。为新中国科普事业奠基1946年后,他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洪流,成为享誉全国的“北大三大民主教授”之一。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政务院在中央文化部设立了一个规模相当可观的科学普及局,袁翰青被任命为局长。根据陶世龙先生讲,科学普及(简称科普)一词最早出现于1949年,科学普及局作为一个政府机构在中国现代史上也是第一次。在此期间,肩负如此重大历史使命的袁翰青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无疑,兰州科学教育馆的经历,对他建国初期的工作起了不小的借鉴作用。袁翰青在担任局长期间,强调要“把科普工作作为科学界的群众性工作来搞”,他认为做好科普工作的关键是普及,普及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当时科普局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求和建议;二是积极开展各种科普活动,进行实验示范和组织、推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春节,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平门老校址举办的“首都春节科学知识展览会”。展览分三大部分:自然科学知识、妇幼卫生以及从猿到人。展出12天,观众达10多万人次,成为轰动首都的一大新闻。袁翰青不但对本身的工作尽职尽责,而且对与科普有关的事情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李元先生回忆说:“1951年9月天文界的朋友们听说民主德国送中国青年一架小型的蔡斯天象仪,紫金山天文台张钰哲台长来信嘱咐我,用那架天象仪把北京天文馆的筹建工作推动起来。”10月李元回到北京之后就去拜访不久前访问过民主德国的袁翰青,他告诉李元,德国送来的只是一架天象仪的模型。不过,他很乐意介绍李元去见吴晗市长,因为吴晗对建立北京天文馆特别热心,并当即与吴晗通了电话。在中国科学院、全国科普协会、北京市三方的共同协作下,北京天文馆于1954年开始兴建,1957年月建成开馆。北京天文馆的筹建过程一直得到袁翰青的关心和支持。科普创作贯穿一生袁翰青不仅对全局性的科普工作做出了贡献,而且也十分重视科普写作。科普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1954年12月11日全国政协财政经济组曾举行报告会,请钱三强同志做了《原子能的应用》的报告。当时,和平利用原子能成为科技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作为政协副秘书长,袁翰青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有关原子能方面的知识,于是在北京做了一个有关原子能方面的科普报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1955年这篇文章发表在第四期的《新观察》上,定名为《原子能的故事》。1958年为了打破美国等国家的核垄断,我国开始研制以防御为目的的原子弹和氢弹。对于科技水平相对薄弱的我国,除了掌握核心技术之外,还需要普及一些与此相关的科学知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袁翰青写了《氟的工业制造技术》和《硼烷的制备》两本书,于1958年出版。《只有一个地球》是为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大会提供实际的背景材料和概念性的基础意见而准备的。这是一本对人类环境最完整的报告”,袁翰青被授权翻译。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翻译这样的书可能是科技出版界不多见的。袁翰青科普创作的一个重点就是身体力行,把普及科学和发展教育联系起来。1954年至1956年之间,他写了《溶液》、《铜的故事》、《糖的故事》。《铜的故事》这本小册子讲述了铜在现代工业的重要性,铜的开采、冶炼、精炼,纯铜与铜合金的区别以及不同的用途。铜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光辉成就,以及我国采铜、炼铜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等。本书语言简练、内容丰富,并配有一页彩插——各种铜矿石图,的确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工业常识小书。他在1975年身患脑血栓之后,右半身偏瘫。他决心把文革中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坚持用左手写字,在报刊上发表短文。在1980年到1988年,对中学教育十分关注的他在《化学教育》上连续介绍了26位世界著名的化学家,如拉瓦锡、道尔顿、门捷列夫等。以翔实的史料记述了这些科学家的生平、成就以及在历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崇高理想、坚韧的意志以及为科学事业的牺牲精神和创新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文章连载,受到众多中学教师的欢迎,为他们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袁翰青远在上世纪30年代就对化学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积累研究史料,以至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化学史研究的权威。当他把科学研究的重点转为研究化学史后,同时开展了科普创作。1937年发表于《化学通讯》第二卷第三期的《狄拜耶教授》就是他最早的科普文章。另外,同年发表的《列宁格勒之周期表碑》、《介绍一位西班牙化学家》也具有同样的性质。1954年10月25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的《含镍白铜——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之一》就是这一时期他的科普作品的代表作。在这篇不长的文章中,他从学生们常用的白铜墨盒谈起,指出“青铜和黄铜在我国很早就被利用了,在别的国家也利用得不算晚。惟有白铜这种合金是我国的特产,在历史上成为输出品之一”。他还指出,距当时不到一百年才有了用镍做电镀的原料,而我国利用镍做白铜却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了。1975年他半身不遂后最先想到的自己力所能及的业余工作就是写科普文章。他在《北京晚报》《百家言》专栏发表了《“科学”“技术”两词溯源》、《诺贝尔遗嘱和诺贝尔奖》、《漫谈X射线》、《“马和”发现氧气的问题》等短文,受到广大读者的传阅和欢迎。 袁翰青的科普创作一览 年发表于《化学通讯》第二卷第六期上的《狄拜耶教授》;2.早期的科普文章:《列宁格勒之周期表碑》、《介绍一位西班牙化学家》等;年出版《溶液》;年出版了《铜的故事》;年出版了《糖的故事》;年出版了《氟的工业制造技术》和《硼烷的制备》;年出版了译著《只有一个地球》;年出版了《科学与人类》;9.见诸报刊杂志的科普文章一直不断,《原子能的故事》、《晚明杰出的一位科学工作组织者、宣传者兼实践者》等;10.晚年,尤其是80年代以来,在《化学教育》、《百科知识》、《化学通报》等刊物上发表的几十篇介绍中外化学家生平事迹和重要化学史实的文章。他还在北京晚报的“百家言”栏目刊出的“科学、技术两词溯源”、“诺贝尔遗嘱和诺贝尔奖”、“漫谈X射线”、“再谈X射线”、“‘马和’发现氧气的问题”等;年在《化学教育》上介绍了26位世界著名的化学家;年写了《重要化学史实》。

谁知道是什么报纸?什么大赛啊?题目不清楚啊。。。

  • 索引序列
  • 80年代港台明星杂志
  • 80年代健美杂志
  • 80年代电器杂志
  • 80年代日本时尚杂志
  • 80年代百科知识杂志
  • 返回顶部